一、红茶价格呈攀升态势(论文文献综述)
丁悦[1](2021)在《中国茶叶出口潜力研究 ——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
王刻铭[2](2020)在《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种植国,拥有全球最多的饮茶人口,茶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发展出独具民族特色的茶文化。茶叶产业作为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茶农收入、出口创汇乃至文化输出中均有着独特的作用。当前,茶叶产业发展较快,茶叶生产加工日趋规范化、标准化,无论是国内茶叶消费量、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在全球茶叶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可忽视的是,单产低、茶园面积与产量不成正比、出口品类结构不平衡、生产成本越来越高、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程度不高、集约化规范化品牌化程度低,我国茶叶产业“大国小茶”,“大而不强”特征依然存在。茶叶产业面临着机遇与危机、优势与不足并存的局面,如何充分发挥自身发展优势,有效克服发展中的不足,是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因此,对我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路径进行研究,对于我国茶叶产业的持续科学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立足于中国茶叶产业现状,根据“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相互需求理论”产业竞争力理论,构建研究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模型和测算指标体系。运用UN Comtrade链接WITS数据库中的样本数据,测算了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份额、产业内贸易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产品出口价格,将测算结果与全球主要茶叶出口国进行对比,探索了中国茶叶整体国际竞争力的变化情况与发展趋势。研究表明,在1992~2017年间,中国茶叶国际市场占有率呈现出明显的“U”形走势,先下滑-后筑底稳定-再回升;中国茶叶属于典型的产业间贸易模式,近几年产业内贸易趋势出现细微显现,并不明显;中国茶叶出口在1992~2002年期间具有极强比较优势,而从2003~2017年间则下降为具有较强比较优势;出口价格也呈现出明显的“U”形走势,并在2017年突破前期记录,不断攀升。从中国四个茶叶品种不同方面的国际竞争力指标测算结果来看,中国绿茶的国际市场份额、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均明显高于红茶,但中国红茶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产品出口价格又明显高于绿茶。为了检验实证结果,根据钻石理论的四维要素,构建了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影响机制的统一检验框架,建立了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钻石四维模型,最后得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土地生产效率、市场化改革、本地市场效应,对中国茶叶及其四个贸易品种国际竞争力的四个方面——国际市场份额、产业内贸易程度、比较优势、出口价格,在大部分情况下均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针对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的现状,综合实证分析、影响机制研究的结论,文章认为,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既需要茶企的创新与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在战略发展层面,提出了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研发创新、价值提升和营销模式优化等四点对策,在产业发展方面提出了坚持延伸产业链,促进茶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升土地生产效率、坚持科教兴茶理念,提高茶叶产业的科技含量,整合品牌资源,提升行业竞争力、加强外部环境整顿,确保市场有序发展、落实财政支持政策确保绿色可持续发展等六个方面的提升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对我们茶叶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格。
陈鸿儒[3](2020)在《GZT公司茶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进而对使用物品的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茶文化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茶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产品品质、生产安全、健康理念、使用便利等方面提出了更多元化的需求。现今,茶产品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有效加强茶产品营销管理已成为企业当前所面临的重要课题。GZT是中国地标性建筑景区,由GZT公司负责运营。GZT景区集都市观光、高空游乐、时尚餐饮、婚庆会展、影视娱乐、环保科普、文化教育、购物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及世界高塔联盟“最有价值成员”。目前GZT公司开发纪念性茶产品,经过3年的开发生产上市,得到了业界的初步认可,但GZT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产品同质化严重。为了公司的发展壮大,增强GZT茶产品竞争力,急需改变公司当前的茶产品营销现状,提供有针对性的茶产品营销策略。因此,本文以GZT公司茶产品营销策略为研究对象,在了解、剖析茶产品营销策略相关概念、国内外研究综述等研究理论基础上,利用PEST分析模型、波特五力模型及SWOT分析法对企业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以及微观环境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同时,对GZT公司进行了营销调研,得出目前GZT茶产品营销现状及存在的四大问题:产品个性化不够鲜明、缺乏动态的定价体系、销售渠道狭窄且落后、促销手段落后,力度不够,严重制约着公司的快速健康发展。本文结合4P理论营销策略组合,根据GZT茶产品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性地从GZT茶的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方面制定营销优化策略:一是,产品策略优化:产品个性化升级,对产品包装设计进行更新,优化产品开发与管理,强化品牌意识,提升品牌标识管理;二是,价格策略优化:调整现有产品价格,改为以需求为导向的定价模式;三是,渠道策略优化:增加VR智能化场景功能、建立本地CBD新零售店、搭建大客户团购,同时,全面升级线上销售平台,实现多维度的销售渠道组合,全面升级线上销售平台;四是,促销策略优化:推进茶产品线上宣传,创新广告宣传设计元素,加大投入力度,增强体验作为线下营销传播的核心;最后,提出组织体系保障、人力资源保障、文化建设三大保障措施,以确保GZT公司茶产品营销策略的提升对策得到有效实施。本文认为,GZT公司茶产品营销策略提升对策的稳步实施,可较好地帮助茶产品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提升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提升顾客满意度。另外,也对其它茶产品企业制定营销策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吕天石[4](2019)在《民国时期天津生活类洋货贸易变迁研究(1912-1937)》文中研究表明天津自1860年开埠以来,逐渐成长为华北地区最重要的进出口港口。至民国时期,天津已经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洋货进口港。天津港的贸易数据成为反映华北地区经济的重要晴雨表。本文在经济全球化的视角下,梳理了1912年至1937年间的天津港进口贸易的各项有关数据,以洋货为抓手深入研究了其在津的进口转运情形、销售流程、售价、商家、消费群体等多种因素,探讨了天津港口贸易与民众生活的互动关系。民国时期天津港进口的洋货涵盖了纺织品、食品、五金、工业制品、建筑材料、生活用品、交通工具、燃油类等几大类。本文的研究主体部分按衣、食、住、行这民众日常生活的四方面来分别选取了一些代表性的进口商品,且多为近代工业制成品作为研究抓手。同时运用大量档案、报刊广告与图表等资料加以阐释民国时期天津港洋货贸易与民众生活变迁之间的关系。在“衣”部分,笔者研究了天津港进口的纺织品、成衣、鞋帽与日化用品,探究了这些商品与民众身体变迁的关系。“食”部分则通过研究天津港的进口食品与药品贸易,从而探究这些商品与民众餐饮习俗变迁的关系。“住”的部分通过研究一些与民众居住空间有关的近代特色洋货产品在天津港的进口情形及华北地区的销运情况,探讨了天津港进口贸易与民众生活空间之间的关系。“行”的部分研究民众出行与沟通。这一部分主要研究交通工具、通讯传媒设备与民国时期华北民众的交通方式与沟通方式的变迁。观察进口商品货物类型的变化,则呈现出以纺织品、食品为重点向以工业制成品、交通工具为重点的转变趋势。而进口来源国别的变化趋势更是非常明显,即由英、德、法等老牌欧洲国家向日、美、苏等亚太地区国家,尤其是日本转变。纵观1912年至1937年二十余年间天津港进口贸易,棉布、成衣、日化产品等生活用品改变了民众的衣着与穿戴;面粉、糖类等食品原料或制成制品的进口改变了民众的餐饮习惯与消费意识;五金、机器、电料等则改善了民众的居住空间与生存条件;车辆与通讯工具的进口更是显而易见的提高了民众的沟通效率。然而港口贸易的繁盛之下还有许多幻象。首先就是关税主权的丧失使得海外贸易收入并不能用来改善民生,而正常的中外贸易本身就已经是外国压迫的产物,这就意味着再辉煌的贸易数额都只能是虚假的繁荣。其次在华北地区的城市与乡村之间,城市各阶层之间,洋货所带来的影响都存在着显着的差别。大部分普通民众不可能享受到所有进口产品的红利,只能停留在个别进口货品的使用这一层次。第三个幻象来自于洋货与国货的竞争关系。洋货的进口对于民族工业而言有两方面作用:从正面驱动力而言,各类进口产品先进的技术启发了国货的改良,进口机器与外国技师的到来更是直接提升了民族工业的生产力;而从反面来看,摧毁民族产业的罪魁正是大量倾销的外国货品。最后,日本因素不容忽视,日本势力在华北地区先倾销后走私的经济侵蚀政策严重破坏了天津港口正常的洋货贸易。至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天津港进口的商品已经全面呈现了由欧美货品向日本货品的趋势。民国时期,天津港进口洋货与华北民众的生活变迁有很大关联性。虽然还存在很多幻象,但这些商品毕竟能够开一时风气之先,为华北地区的民众打开了近代化生活的大门。
向琪[5](2019)在《GAP环境下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欧盟制定的“全球良好农业规范”(Global GAP)的不断发展,为了提高茶叶国际竞争力,我国建立了中国“良好农业规范”(GAP)。在GAP环境下,我国茶叶产量居于世界第一,但是出口量仅占总产量的14%。我国与世界茶叶出口强国相比,竞争优势仍旧不明显。尤其在我国茶叶重要的出口市场——欧盟中,我国茶叶仍处于弱势地位,难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崭露头角。因此,我国应该如何在GAP环境下从茶叶大国发展成茶叶强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提升我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将欧盟市场所运用的Global GAP环境作为GAP环境的研究对象,从中国和世界茶叶的现状出发,运用竞争力评价指标和数据分析方法评价我国茶叶在国际和欧盟市场竞争力;在“钻石模型”和PEST模型的框架下,通过案例分析推导、成功经验分析确认影响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内外部因素;随后借鉴国内外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经验,针对性地提出提升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建议措施,为今后GAP环境下中国茶叶的国际化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方法。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贡献包括以下四点。第一,全面分析GAP环境下中国和世界茶叶现状。本文剖析了GAP环境下中国和世界茶叶的生产和贸易现状,并深入梳理了GAP环境下中国茶叶出口欧盟的贸易情况。随后通过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和数据描述,对比分析了中国、肯尼亚、斯里兰卡以及印度茶叶在世界和欧盟市场的国际竞争力。第二,运用“双”模型全面分析GAP环境下影响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内外部因素。通过波特“钻石模型”深入梳理影响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内部因素,利用PEST模型剖析我国茶叶在欧盟GAP环境下发展的外部宏观环境。第三,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确认GAP环境下影响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因素。首先,在“钻石模型”和PEST模型的框架下,选取GAP环境下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三家茶企作为案例,分析和推导在GAP环境下其影响国际竞争力的因素;接着通过对绿剑公司的成功经验分析,验证和确认上述所得影响因素。第四,提出在GAP环境下提升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建议措施。基于对影响因素的归纳,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对每劣势一因素提出对应提升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建议措施。政府层面,应该推进GAP规范化生产、完善茶叶领域法律法规、加强茶叶生产标准体系监管;行业层面,应该培养龙头企业、发展和完善茶叶协会;企业层面,应该研制适销对路的产品、改变生产组织结构、打造国际品牌、实现机械化生产。
吴欢园[6](2019)在《安徽省茶叶出口竞争力评价分析》文中指出安徽省在2011年农业产业化转型倍增计划中提出茶叶产业化的发展的重点,重点培育出口茶叶产业集群建设。在后来的茶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强调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要支持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提高对外招商和市场营销能力,鼓励企业参加高级别展会,引进500强企业投资安徽省茶产业。打造优势产业集群,鼓励茶企进行加盟连锁经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2012年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把加快“走出去”步伐,不断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提升名优绿茶、红茶开发适销对路的茶产品作为做强茶叶品牌的主要目标之一。2017年安徽省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茶叶产量达14万吨,对山区茶叶建立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再到2018年3月安徽省政府发布《关于做优做大做强茶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和农民增收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强茶叶基地建设,茶园管理,加强茶叶新产品开发,积极开拓新市场等,为扩大安徽省茶叶的国际影响力,抓住“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开展“生态徽茶,香飘丝路”的宣传活动。此外鼓励宜茶贫困地区茶叶出口,对任务实施的牵头单位进行具体的任务分配和时限要求做了详细规定[1]。可见,安徽省高度重视茶叶出口,尤其是茶叶品牌建设和国际市场拓展方面。本文首先分析了安徽省茶叶出口现状,通过出口竞争力指标测评与国内主要产茶省份情况进行2010-2017年的对比,发现安徽省茶叶出口贡献率,出口依存度,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都较高,出口质量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较低。其次利用熵值法对安徽省2010-2017年出口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并与浙江省和福建省进行对比,发现对安徽省茶叶出口影响权重最大的是国际市场占有率。通过与另外两个省份的茶叶出口竞争力的对比分析,发现安徽省出口竞争力水平处于中等水平,优势并不明显。最后利用钻石模型结合调研数据进行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定性分析,选取2005-2017年1 1项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根据因子综合得分情况发现安徽省茶叶出口在量上的优势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最大,而质的影响却比较薄弱,综合前文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芦炜杰[7](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茶叶出口、茶产业发展与县域经济增长 ——基于8省27县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自1982年,中共中央首次提出三农问题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为了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在以往政策措施和实践成果基础上的凝结和升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要求勾勒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蓝图,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是乡村振兴的基石,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目标,其首要在于脱贫攻坚,实现收入增长、经济发展。那么如何因地制宜,选择产业振兴乡村呢?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茶叶出口国,茶产业遍布全国1000多县,且大多数县为国家级贫困县或省级贫困县,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发展茶产业,振兴乡村已成为了一个重要选项。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茶叶出口、茶产业发展与县域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内在机理的分析以及实证研究,为产茶县做大做强茶产业,促进县域经济增长助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依据与政策建议。文章首先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其次,对我国茶叶出口、茶产业现状进行了分析;再次通过对茶叶出口、茶产业发展与县域经济增长相关理论的研究,系统的分析了三者的内在作用机理;最后,受建国以来茶叶出口专卖制度的影响,茶叶出口呈现明显的地域性,因而本文最终收集了8省27个重点产茶县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建立联立方程组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茶叶出口、茶产业发展与县域经济增长两两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茶叶出口与茶产业之间存在双向促进作用,茶产业发展与县域经济增长之间也存在双向促进作用,但是茶叶出口与县域经济增长之间却存在双向负向关系,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出口的茶叶以初级产品——原料茶为主,附加值和需求弹性低,低质低价是出口茶叶的主要特征,且茶叶出口企业长期以来实行以量取胜战略,因而茶叶出口引起了贸易条件的恶化进而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消极作用;此外,茶叶出口的主要竞争优势是价格竞争优势,依靠的是我国的低劳动力成本,县域经济增长带动了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削弱了茶叶出口竞争力。据此,本文认为产茶县可以通过茶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经济增长,进而助推实现乡村振兴,但同时需要转变茶叶出口结构,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对策建议。
肖智[8](2018)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茶叶生产格局及其演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理要素的格局、过程及机制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茶叶作为世界主要饮品原料之一,自二战结束70年来,世界茶叶生产、贸易与消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其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贸易和消费格局变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同时,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茶叶生产、贸易和消费大国,研究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茶叶生产和贸易格局动态过程,分析产生变化的驱动因素,可对未来中国茶叶生产和贸易规划决策提供科学指导。本论文通过综合运用集中度指数、基尼系数、产业重心转移模型等时空数据分析方法,对近70年来世界及中国茶叶生产、贸易和消费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理开展了较为系统研究,主要结果及结论如下:(1)论文从茶叶产量、茶园面积、茶园单产、茶叶品类四个方面统计分析了近70年全球茶叶生产过程并总结其变化特征。过去70年,全球茶叶总产年均增速(3.67%)大于茶园年均增速(2.85%);世界茶叶总产增长主要是来自茶园规模的扩张,茶园单产提高对茶叶产量增产贡献不到三成;1990年以来,CTC碎茶(Crush、Tear、Curl)是世界主要茶类,占世界茶叶品类份额六成以上,传统茶所占份额不到四成。(2)论文对世界茶叶生产空间格局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其演变特点。过去70年,茶叶种植在全球范围持续扩散,茶叶种植国从二战后的20个增加到36个;中国、印度、斯里兰卡是亚洲主要生产国,肯尼亚、乌干达是非洲主要茶叶生产国,阿根廷是南美洲最大的茶叶生产国;中国茶产量在2006年首次超过印度,成为世界茶叶最大的生产国,世界茶叶生产中心在百年后重新回归中国。世界茶叶生产格局由“双巨头(印度+斯里兰卡)”演变为“新双核(中国+印度)”结构;过去70年,全球茶叶生产高度集中(生产基尼系数>0.71),茶叶生产国产量差异显着,在全球茶叶总产持续增加的背景下,各茶叶生产国所占份额差距进一步扩大。(3)论文对世界茶叶出口贸易空间格局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其演变特点。过去70年,世界茶叶出口呈波动上升趋势,但世界茶叶出口年际间波动幅度不大,平均波动值维持在2万t左右;亚洲茶叶种植国的出口份额显着下降(从战后九成五降到近年的五成九),非洲茶叶出口已占全球近四成;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过去70年间,世界茶叶出口贸易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世界茶叶出口贸易已由70年前的印度、斯里兰卡两家独大的局面,业已形成多极化格局:在亚洲,中国(18.28%)、斯里兰卡(15.62%)、印度(12.15%)三强鼎立;在非洲,肯尼亚一家独大(26.72%);在南美洲,阿根廷(4.76%)一支独秀的局面;70年间,随着印度、斯里兰卡、日本的出口贸易份额持续下降,肯尼亚、中国、越南、阿根廷茶叶出口竞争力的增强,尤其是肯尼亚与中国在21世纪初的迅速崛起改变了世界茶叶出口贸易格局。2009年,中国出口超过斯里兰卡,茶叶出口贸易量一直稳居世界第二。(4)论文对世界茶叶消费空间格局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其演变特点。过去70年,全球茶叶消费进口保持年均2.5%的增速持续上升,这说明全球对茶叶有相对长期稳定的需求;70年间,世界茶叶消费进口地由集中于欧洲(59%)、北美(18%)地区,逐渐演变成亚洲(40%)、欧洲(28%)、非洲(20%)三足鼎立的格局;从茶叶消费进口国看,世界茶叶消费进口格局由战后集中于英国(51.92%)、美国(13.68%)、澳大利亚(7.56%),到2016年形成亚洲巴基斯坦(10.12%)、阿联酋(3.65%)、阿富汗(3.24%)、非洲埃及(5.15%)、摩洛哥(3.92%)、欧洲英国(6.24%)、俄罗斯(9.32%)及北美的美国(7.63%)多极化格局。(5)论文定量分析了中国茶叶总产量增产的贡献因素,并选择世界主要茶叶生产贸易国作为参照对比,对中国茶叶生产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历史演变进行了分析。茶园面积增加是中国茶叶总产量增加的主要贡献因素(>60%);近70年,中国茶园面积扩大277万hm2,茶叶产量增产230.89万t,年均增速分别为4.25%、6.23%;70年间中国茶叶单产呈增长趋势,但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16年单产仅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54%);绿茶是我国最主要的茶类产品,其产量大、比重高;近70年中国茶叶出口增长了 43倍,年均增速5.76%,2009年以来中国茶叶在世界茶叶出口市场基本稳居第二;2015年以来中国茶叶出口贸易额连续两年居全球之首;中国茶叶出口单价整体位于世界前列,2016年中国茶叶出口单价超过斯里兰卡位居全球第一;入世初期,加入WTO对中国茶叶进口影响微弱,从2009年之后,入世对中国茶叶进口拉动非常明显,中国茶叶进口年均增速达14.16%;当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面积最大的茶园资源大国、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大国、全球茶叶贸易量第二大国、全球茶叶贸易额第一大国。(6)论文揭示了中国茶叶生产时空演变特征。近30年来,中国茶叶生产空间格局变动较大、地域分异特征明显:从区域格局看,中国茶园集中度指数呈现“东部减小-西部增大”的变动趋势;中部的湖南、安徽与东部沿海的浙江、广东等传统茶叶产区的地位在逐渐下降,茶叶产业逐步向自然禀赋优势区集聚;西部茶区的贵州、云南、四川及中部茶区的湖北逐渐成为中国新兴茶园集中区及茶叶主产省。近30年来,中国茶叶生产布局(茶园面积重心与茶叶产量重心)明显向西转移;茶园面积的重心移动方向大致为“东-南”向“西-北”,茶叶产量的重心移动方向大致为“东-北”向“西-南”;从移动速度看,茶园重心的西移速度明显快于茶叶产量重心,中国省级茶区茶叶产量的区域波动大于茶园面积扩张的区域波动,茶园面积的西扩趋势更稳定。(7)论文应用主要驱动力及驱动机理分析方法,分析了近30年中国茶叶生产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揭示了中国茶叶生产空间演变的驱动力模型。1)考察期国内因素中除新技术的创新及应用对各茶区扩大茶园规模和提高茶叶单产的解释能力相对较低外,其余四个因素均有显着驱动作用。其中,土地成本对中国东部茶区、中部茶区、西部茶区茶叶生产发展的驱动作用均有显着驱动作用;劳动力成本对促进东部茶区及西部茶区的茶叶生产发展具有显着驱动作用;产业扶持政策对扩大西部茶区的茶园规模与促进东部茶区的茶叶单产具有显着驱动作用;自然地理条件对中部茶区扩大茶园规模、提高茶叶单产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2)在2001年加入WTO后,茶叶出口贸易对中国茶叶生产有正面引导作用。中国茶叶出口量与茶叶产量、茶园面积之间存在者显着的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75和0.69),随着国际贸易市场的稳定和扩大,中国茶叶生产与出口之间已形成良性正向循环机制。3)考察期间在驱动力作用下,中国茶叶生产重心自东向西移动,但不同时期驱动力作用的大小和方向不同,即驱动力对茶叶产量重心驱动的波动性大,对茶园西移的驱动更为稳健。研究表明,在全球化大格局背景下,受国内、国外因素的综合影响,近30年来中国茶叶生产布局明显向西转移。西部茶区相对较低的土地成本与劳动力成本为中国茶叶生产西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国家产业扶持政策也为西部茶区茶园标准化、规模化、基地化进程提供了有力保障。西部茶区适宜的自然地理条件的正面作用也在客观吸引着中国茶叶生产由东逐渐向西南转移。论文提出实施包括调产业结构、促三产融合、保质量安全、借力“一带一路”倡议促进茶叶贸易、以区域化生产为基础等相应政策,实现“中国茶”,“全球卖”。论文拓展了茶叶地理学的研究范畴,将空间地理技术引入到茶叶生产格局演变特征中,实现了全球及中国茶叶生产格局变迁的可视化,弥补了传统统计数据分析的不足。
盛国勇[9](2017)在《技术壁垒对我国茶叶企业出口的影响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文中认为我国是世界第一产茶大国,茶产业作为我国传统特色农业产业和茶区经济支柱产业,为农民脱贫致富、发展区域经济、推广中华茶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也是茶叶出口大国,加入WTO助推茶叶出口驶上“快车道”,特别是2006年我国取消茶叶出口配额和许可证管理,越来越多的茶叶企业投入到自主经营出口的行列,2009年我国茶叶出口量首次突破30万吨大关。国际粮农组织(FAO)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茶叶出口量为32.58万吨,出口金额为12.46亿美元,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约占全球茶叶出口贸易总量和出口贸易总额的16.2%和17.3%,我国茶叶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潜力巨大。在WTO贸易自由化框架下,关税、配额、许可证等传统贸易壁垒逐步弱化,但贸易保护主义并没有远去,而是以更加隐蔽的形式发挥着新的影响,欧盟、美国和日本等主要的茶叶进口国都己制定并施行了极为严格的茶叶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市场准入程序等技术壁垒,由此引致的检测费用支出、出口贸易摩擦等问题,给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我国茶叶出口企业及其产业链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以我国出口茶叶第一大省——浙江省为例,欧盟、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是其茶叶企业出口的传统重要市场,但随着这些国家和地区技术壁垒不断地加严,出口茶叶企业为规避贸易风险或因产品难以达到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要求,纷纷转向挖掘非洲市场,在发达国家市场上难以有明显的整体推进,导致近十年来浙江省茶叶企业年出口总量增长近乎停滞。因此,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研究技术壁垒对出口茶叶企业的影响,探究其中的影响机理和影响程度,对助力出口茶叶企业转型升级、拓展高端出口市场和促进茶产业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尝试开展技术壁垒对我国茶叶企业出口规模、出口结构、出口价格和出口效益的影响进行研究。首先描述研究背景和意义,随后开展文献回顾,然后提出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并阐述研究方法,归纳论文可能的创新点和研究局限。全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对核心概念进行解释和界定,并对涉及的比较优势理论、贸易保护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等经济理论进行梳理。第二章对我国茶叶企业出口现状进行概括,介绍了我国对茶叶企业出口的支持政策,探讨了出口茶叶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浙江省茶叶企业出口现状和存在问题。第三章考察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规模的影响,首先理论探讨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规模的影响机理,然后采用浙江省32家出口茶叶企业2010-2015年面板数据,估算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规模的影响程度。第四章剖析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的影响机理,并对浙江省32家茶叶企业的出口茶叶品质结构和出口市场进行归类,辨析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的影响情况。第五章分析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价格的影响,首先剖析作用机理,随后采用面板数据测度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价格的影响程度。第六章揭示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效益的影响机理,采用面板数据运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回归测算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效益的影响程度。第七章收集和整理联合利华集团立顿茶叶品牌和浙江采云间茶业有限公司两家茶叶企业遭遇技术壁垒的情况和应对情况形成案例,总结出供其他企业借鉴的经验和启示。第八章对全文研究进行总结,并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在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研究主题,利用茶叶宏观贸易统计数据和茶叶企业微观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可能的创新点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在研究对象上,首次开展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影响的系统性研究。以往关于技术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国家、产业和产品的影响上,鲜有涉及技术壁垒对企业影响的直接研究,技术壁垒对特定产业中的具体企业的研究就更屈指可数了。本文基于产业组织理论和企业微观视角,把贸易的直接经济利益主体——企业作为技术壁垒作用的对象进行研究,而且具体到茶产业领域,把研究对象聚焦到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的影响上。第二,在研究方法上,技术壁垒增加了出口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符合性成本和新增成本),由于出口茶叶企业原料必须采购自备案基地和以原料茶为主的特殊性,符合性成本才是出口茶叶企业的共性成本。技术壁垒对产品或企业的实证分析以往大多采取把技术壁垒当作虚拟变量或相关贸易对象的技术措施数量作为衡量指标,但如果不具体到两国之间的贸易,这一实证方法就存在弊端。本文采用茶叶企业必不可少的出口检测费用作为衡量技术壁垒的指标,并通过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进行计量回归分析,实证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规模、出口价格和出口效益的影响程度。第三,运用问卷调查、专家讨论和面对面访谈等形式,首次收集了浙江省极具代表性的32家茶叶企业六年间10项核心指标的面板数据,较为系统地开展了微观实证分析,首次总结出了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所产生的具体影响。第四,选取跨国企业茶叶品牌与中小茶叶企业遭遇技术壁垒的案例进行对比分析,系统总结了技术壁垒对不同发展层次茶叶企业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对技术壁垒的核心要素。通过撰写案例和开展经验分析,进一步厘清了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的深远影响。当然,由于受到研究数据的可获得性、理论知识储备等主客观因素限制,本文的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之处,主要有:第一,在理论研究方面还不够深入,将研究重心集中在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的影响上,但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出口茶叶企业的市场行为分析还比较欠缺。第二,对研究数据的收集还不够丰富和全面,由于本文着眼于对茶叶企业出口的微观数据进行收集和研究,且局限于浙江省内的出口茶叶企业,受出口茶叶企业数量少和企业生命周期短双重因素影响,收集到的面板数据量还比较小,能获得的数据指标也还不够丰富。第三,在实证分析方面还比较单一,仅着眼于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的长期影响,缺乏对其短期影响的分析。
屈峰[10](2016)在《考虑文化与空间因素的乌龙茶产业竞争力研究 ——基于125个县域的调查数据》文中研究说明乌龙茶作为我国消费量第二大的茶叶种类,曾经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具有世界文化影响力与竞争优势。茶叶贸易使经济获益的同时,还对外传播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显着的茶文化影响力,有助于潜在提升中国的软实力。目前从茶叶出口价格、出口效益等方面看,包括乌龙茶在内的茶叶贸易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提升我国茶产业竞争力,成为“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我国乌龙茶产业基础优越,产地相对集中,区域品牌文化内涵丰富,品类齐全,符合竞争力多层次结构特征。通过研究乌龙茶产业竞争力,为乌龙茶乃至茶产业发展与竞争力提升提供借鉴。前期乌龙茶产业竞争力侧重于从资源禀赋、产业发展环境、企业实力等方面研究,对乌龙茶产业竞争力中的文化与空间因素缺少整体研究,导致乌龙茶产业竞争力评价缺少文化因素的应有地位,可能忽视对乌龙茶产业发展中文化提升重要性的认识。对空间因素影响力研究的不足,会导致对不同县市乌龙茶产业竞争力存在的空间相关性认识不足。以钻石模型为框架,以全国125个乌龙茶主要产地县市的数据为基础,结合1270份调查问卷,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与空间回归模型,建构乌龙茶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评价乌龙茶产业竞争力。本研究假设,乌龙茶产业竞争力除了受生产要素条件(乌龙茶自然禀赋资源、基础设施资源、技术资源、资本资源等)、需求条件、企业结构、支持条件、政府作用的影响,还受文化与空间因素的影响。文化与空间因素是乌龙茶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乌龙茶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特征。根据理论假设,选取反映乌龙茶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测量指标,以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对指标进行降维处理,得到4个主要影响因子,作为评价乌龙茶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将4个主要因子进一步合并为3个主要影响因子,作为潜变量,分别反映乌龙茶产业文化竞争力、产业基础竞争力与产业效率竞争力内涵。用结构方程模型,建构一阶验证性分析模型与二阶验证性分析模型,验证潜变量对乌龙茶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并评价不同乌龙茶产业竞争力。以能够反映影响乌龙茶产业竞争力的综合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以乌龙茶产业竞争力评价结果为因变量,以不同县域空间距离倒数为空间权重,用空间回归模型,验证空间相关性对乌龙茶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实证了乌龙茶产业文化竞争力、产业基础竞争力、产业文化竞争力对乌龙茶产业竞争力具有显着影响。区域品牌美誉度、区域品牌网络影响力等因素通过产业文化影响乌龙茶产业竞争力。企业销售额、茶叶产量等因素通过产业基础影响乌龙茶产业竞争力;科研经费投入、网络销售额等因素通过产业效率影响乌龙茶产业竞争力;乌龙茶产业竞争力之间存在显着的空间相关性。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文化因素作为重要变量纳入乌龙茶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完善了钻石模型对乌龙茶产业竞争力评价的适应性,为乌龙茶产业竞争力的文化提升提供了理论与实证基础。将空间因素作为乌龙茶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乌龙茶产业空间积聚研究与产业布局提供借鉴。
二、红茶价格呈攀升态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茶价格呈攀升态势(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方法 |
1.2.2 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综述 |
1.3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3.1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
1.3.2 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宏观研究 |
1.3.3 我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
1.3.4 我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
1.3.5 关于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量化测算 |
1.4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5 论文研究的思路、方法、技术路线与论文结构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1.5.4 论文结构 |
1.6 研究数据来源 |
1.7 创新点与不足 |
1.7.1 论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1.7.2 存在的不足 |
第2章 茶叶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产业 |
2.1.2 茶叶产业 |
2.1.3 产业竞争力 |
2.2 基本理论 |
2.2.1 绝对成本优势理论 |
2.2.2 比较优势理论 |
2.2.3 要素禀赋理论 |
2.2.4 波特六因素理论 |
2.2.5 后发优势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 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
3.1.1 中国茶叶产业发展概况 |
3.1.2 中国茶叶产品产销现状 |
3.1.3 中国茶叶企业发展分析 |
3.2 中国茶叶产业优势分析 |
3.2.1 基于产业要素的分析 |
3.2.2 基于产业门类的分析 |
3.2.3 基于产业政策的分析 |
3.3 中国茶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3.3.1 基于产业主体的分析 |
3.3.2 基于产品门类的分析 |
3.3.3 基于产品创新的分析 |
3.4 中国茶叶产业存在问题的原因 |
3.4.1 茶园面积大,但单产低,茶园面积与产量不成正比 |
3.4.2 茶类丰富,但是品类结构不平衡 |
3.4.3 集约化、规范化、品牌化程度低,大国小茶特征依然明显 |
3.4.4 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影响大众消费及出口 |
3.4.5 产品质量安全,贸易壁垒影响中国茶叶市场 |
3.4.6 产能过剩,销售压力持续加大 |
3.4.7 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程度低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国际茶叶市场发展分析 |
4.1 国际茶叶市场发展概况 |
4.1.1 国际茶叶生产地区分布 |
4.1.2 国际茶叶产量情况 |
4.2 国际主要茶叶企业发展分析 |
4.2.1 立顿 |
4.2.2 川宁 |
4.3 国际茶叶贸易现状 |
4.3.1 贸易总体情况 |
4.3.2 茶叶进出口品类分析 |
4.3.3 茶叶进出口地区分析 |
4.3.4 国际茶叶进出口发展趋势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
5.1 国际竞争力的理论依据 |
5.1.1 国际市场折衷理论 |
5.1.2 产业内贸易理论 |
5.1.3 比较优势理论 |
5.1.4 相互需求理论 |
5.2 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
5.2.1 国际市场占有率 |
5.2.2 产业内贸易指数 |
5.2.3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
5.2.4 产品出口价格 |
5.3 数据样本 |
5.3.1 数据样本来源及选取 |
5.3.2 HS标准下茶叶出口分类 |
5.3.3 全球主要茶叶出口国 |
5.4 实证分析结果 |
5.4.1 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测算 |
5.4.2 中国茶叶不同品种的国际市场份额测算 |
5.4.3 中国茶叶不同品种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测算 |
5.4.4 中国茶叶不同品种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测算 |
5.4.5 中国茶叶不同品种的产品出口价格测算 |
5.4.6 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结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机制研究 |
6.1 已有研究回顾 |
6.1.1 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机制研究 |
6.1.2 迈克尔·波特的钻石理论 |
6.1.3 已有研究评述 |
6.2 基于钻石理论剖析的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影响机制 |
6.2.1 自然资源禀赋:土地生产效率 |
6.2.2 市场需求条件:本地市场效应 |
6.2.3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
6.2.4 国内企业战略行为:市场竞争程度 |
6.2.5 茶叶国际竞争力四维支持因素的相互强化机制 |
6.3 基于钻石理论实证检验的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影响机制 |
6.3.1 实证模型 |
6.3.2 估计方案 |
6.3.3 量化指标 |
6.3.4 数据样本 |
6.3.5 检验结果 |
6.4 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1.1 结构优化是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条件 |
7.1.2 产品创新是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基础 |
7.1.3 价值提升是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
7.1.4 营销模式优化是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手段 |
7.2 政策建议 |
7.2.1 坚持科教兴茶理念 |
7.2.2 延伸产业链,促进茶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
7.2.3 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升土地生产效率 |
7.2.4 整合品牌资源,提升行业竞争力 |
7.2.5 加强外部环境整顿,确保市场有序发展 |
7.2.6 落实财政支持政策,确保绿色可持续发展 |
7.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GZT公司茶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访谈法 |
3.案例分析法 |
(五)研究思路及框架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框架 |
二、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4P理论 |
(二)PEST分析模型 |
(三)波特五力模型 |
三、GZT公司茶产品营销环境分析 |
(一)GZT公司茶产品营销内部环境 |
1.公司介绍 |
2.员工架构 |
3.员工流动情况 |
(二)GZT公司茶产品营销外部环境 |
1.宏观环境 |
2.微观环境 |
(三)GZT公司茶产品营销SWOT分析 |
1.GZT公司茶产品营销优势 |
2.GZT公司茶产品营销劣势 |
3.GZT公司茶产品营销机会 |
4.GZT公司茶产品营销威胁 |
四、GZT公司茶产品营销现状分析 |
(一)产品策略 |
1.产品定位 |
2.包装设计 |
3.产品品种 |
4.品牌形象 |
(二)价格策略 |
1.价格分类 |
2.成本导向定价法 |
(三)渠道策略 |
1.景区实体店 |
2.线上销售平台 |
(四)促销策略 |
1.销售人员推销 |
2.广告宣传 |
3.参加各类大中型专业茶产品活动 |
五、GZT公司茶产品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GZT公司茶产品营销策略存在的主要问题 |
1.产品个性化不够鲜明 |
(1)产品设计开发雷同 |
(2)产品包装设计缺乏创新 |
(3)产品系列繁杂 |
(4)品牌辨识度不高 |
2.缺乏动态的定价体系 |
(1)产品价格无竞争力 |
(2)产品定价体系固化 |
3.销售渠道狭窄且落后 |
(1)销售渠道狭窄 |
(2)线上营销渠道落后 |
4.促销手段落后,力度不够 |
(1)促销方式传统落后 |
(2)广告投放少,宣传内容缺乏创意 |
(3)促销活动偏少 |
(二)GZT公司茶产品营销策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固守传统思维经营,产品定位模糊 |
2.产品定价策略不灵活,品牌溢价能力不足 |
3.渠道投入不足 |
4.营销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促销策略缺乏系统管理 |
六、GZT公司茶产品营销策略优化与保障措施 |
(一)GZT公司茶产品营销策略优化 |
1.产品策略优化 |
(1)产品个性化升级 |
(2)创新产品包装设计 |
(3)优化产品开发与管理 |
(4)加强品牌意识,规范品牌标识管理 |
2.定价策略优化 |
(1)调整产品定价 |
(2)采用需求导向定价法 |
3.渠道策略优化 |
(1)VR智能化场景功能运用 |
(2)建立本地CBD新零售店及搭建大客户团购 |
(3)全面升级线上销售平台 |
4.促销策略优化 |
(1)开展线上宣传 |
(2)创新广告设计的元素,加大投放力度 |
(3)增强体验作为线下营销传播的核心 |
(二)GZT公司茶产品营销策略改进实施保障措施 |
1.组织体系保障 |
2.人力资源保障 |
3.文化建设保障 |
七、结论与展望 |
(一)优化效果及结论 |
(二)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民国时期天津生活类洋货贸易变迁研究(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理路 |
四、概念界定 |
五、主要参考文献与资料介绍 |
第一章 北方洋货集散地:民国时期的天津港进口贸易总体情况 |
1.1 国际航运视域下的民国时期天津港口与进口船舶情况 |
1.2 民国时期天津港进口洋货的情况与变化趋势 |
1.2.1 进口洋货的总体情况 |
1.2.2 进口洋货的历年变化趋势 |
1.3 民国时期天津港进口货品结构与民众生活之间的关系 |
小结 |
第二章 穿戴与装扮 |
2.1 棉纱与棉布——天津港进口大宗纺织品情况 |
2.1.1 棉纱的情况 |
2.1.2 棉布的情况 |
2.1.3 纺织品的贸易——“西货”与“东货”的此消彼长 |
2.2 洋装在身——天津港进口洋装、洋帽及装饰物情况 |
2.2.1 洋装成衣与国产“机制洋装” |
2.2.2 进口洋帽及装饰物 |
2.3 从“多余物”到“必需品”——天津港进口日化用品情况 |
2.3.1 进口香皂与天津制皂工业 |
2.3.2 进口牙膏、香水和其他化妆品 |
小结 |
第三章 饮食与医药 |
3.1 天津港进口大宗食品及相关商品情况 |
3.1.1 面粉与糖——天津港进口大宗食品的规模化 |
3.1.2 农作物种子、肥料——农业相关产品的进口 |
3.1.3 从传统香料到味精——调味品的转变 |
3.2 天津港新式食品、饮料的进口与餐饮风气变迁 |
3.2.1 进口洋酒的销售与管控 |
3.2.2 西式汽水饮料与甜品的引进 |
3.2.3 罐头食品的进口与国产化 |
3.2.4 天津与世界非主要国家食品贸易情形 |
3.3 天津港药品、保健品、医疗器械的进口与转运 |
小结 |
第四章 建筑工程与居住环境 |
4.1 天津近代住建材料的引进与使用 |
4.1.1 从木材到钢筋水泥——天津进口住建材料的新变化 |
4.1.2 从洋漆垄断到国货崛起——天津油漆工业的奇迹 |
4.2 天津港进口工程机器及设备的情况 |
4.2.1 精密建工仪器的引进 |
4.2.2 大型建工机器的引进 |
4.3 天津港进口贸易下的城市住宅内部空间变迁 |
4.3.1 新式室内用品的进口情形 |
4.3.2 冰箱——现代家用电器的出现 |
小结 |
第五章 交通工具与通讯传媒设备 |
5.1 天津港口贸易与近代交通工具的引进 |
5.1.1 汽车入津与民众对汽车的认识 |
5.1.2 自行车的传入及在华北地区的推广 |
5.2 天津港口贸易与近代通讯设备的引进 |
5.2.1 无线电设备与技术在天津及华北的扩散 |
5.2.2 电话设备与技术在天津及华北的扩散 |
5.3 天津港口贸易与近代新型传媒设备及传媒技术的引进 |
5.3.1 照相机的引进与国产化 |
5.3.2 电影、电视技术的传播 |
小结 |
第六章 繁盛与幻象:对天津港口贸易与华北民众生活变迁的思考 |
6.1 洋货贸易影响下的民国时期天津民众生活 |
6.2 数据繁盛的背后 |
6.2.1 关税与主权 |
6.2.2 城市与乡村 |
6.2.3 洋货与国货 |
6.3 日本因素与走私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GAP环境下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思路 |
1.3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1.3.1 可能的创新点 |
1.3.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2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GAP的内涵理解 |
2.1.2 本文GAP的研究对象 |
2.1.3 国际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关于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
2.2.2 关于茶叶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
2.2.3 关于GAP环境下茶叶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
2.3 文献述评 |
3 相关理论基础 |
3.1 国际竞争力理论基础 |
3.1.1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 |
3.1.2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
3.2 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3.2.1 国际市场占有率(MS) |
3.2.2 贸易竞争力指数(TC) |
3.2.3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
3.3 国际竞争力理论模型——波特“钻石模型” |
3.4 PEST模型 |
4 GAP环境下中国与世界茶叶现状分析 |
4.1 中国与世界茶叶生产现状 |
4.1.1 中国茶叶生产现状 |
4.1.2 世界茶叶生产现状 |
4.2 中国与世界茶叶国际贸易现状 |
4.2.1 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现状 |
4.2.2 世界茶叶国际贸易现状 |
4.3 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分析 |
4.3.1 国际市场占有率 |
4.3.2 贸易竞争指数 |
4.3.3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
4.3.4 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总结 |
4.4 中国茶叶出口欧盟贸易现状 |
4.4.1 中国茶叶出口欧盟贸易量和出口额现状 |
4.4.2 中国茶叶出口欧盟主要成员国现状 |
4.5 中国茶叶在欧盟市场竞争力分析 |
4.5.1 中国茶叶出口欧盟贸易量和贸易额竞争力分析 |
4.5.2 中国茶叶出口欧盟主要成员国竞争力分析 |
4.5.3 中国茶叶出口欧盟国际竞争力总结 |
5 GAP环境下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
5.1 GAP环境对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
5.1.1 积极影响 |
5.1.2 消极影响 |
5.1.3 影响总结 |
5.2 影响因素的案例选择 |
5.2.1 四川省峨眉山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 |
5.2.2 福建八马茶叶股份有限公司 |
5.2.3 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5.2.4 案例选择总结 |
5.3 内部影响因素的案例分析——基于“钻石模型” |
5.3.1 要素禀赋 |
5.3.2 国内消费市场 |
5.3.3 茶叶产业链 |
5.3.4 企业经营战略以及国内外竞争 |
5.3.5 政府政策 |
5.3.6 市场机遇 |
5.4 外部影响因素的案例分析——基于PEST模型 |
5.4.1 农残量限制 |
5.4.2 经济发展潜力 |
5.4.3 社会消费习惯 |
5.4.4 机械化技术壁垒 |
5.5 影响因素总结 |
6 GAP环境下中国茶企成功提升国际竞争力案例的经验分析 |
6.1 案例选择——“浙江诸暨绿剑茶业有限公司” |
6.2 案例影响因素分析 |
6.2.1 影响因素分析验证 |
6.2.2 影响因素的确认 |
7 GAP环境下提升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建议措施 |
7.1 建议措施的根源性分析 |
7.1.1 政府层面 |
7.1.2 行业层面 |
7.1.3 企业层面 |
7.2 政府层面 |
7.2.1 推动GAP规模化生产,培养茶园技术人才 |
7.2.2 完善茶叶产业的法律法规 |
7.2.3 加强茶叶生产标准体系监管,加大政府的研发投入 |
7.3 行业层面 |
7.3.1 培育龙头企业,推动茶叶产业化发展 |
7.3.2 发展和完善茶叶协会,加大GAP体系宣传 |
7.4 企业层面 |
7.4.1 紧跟国内外消费需求,研制适销对路的产品 |
7.4.2 实施机械化生产,科学有序参与市场竞争 |
7.4.3 精准定位,打造国际品牌 |
7.4.4 把握“一带一路”机遇,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安徽省茶叶出口竞争力评价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出口竞争力衡量指标 |
1.3.4 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数据来源与说明 |
1.6 论文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 |
1.6.1 可能创新之处 |
1.6.2 不足之处 |
2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绝对优势理论 |
2.1.2 比较优势理论 |
2.1.3 要素禀赋理论 |
2.1.4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2.2 概念界定 |
2.2.1 竞争力 |
2.2.2 出口竞争力 |
3 安徽省茶叶出口现状分析 |
3.1 出口历史 |
3.2 出口规模 |
3.2.1 总体概况 |
3.2.2 分地区出口概况 |
3.3 出口价格 |
3.3.1 国际产茶国对比 |
3.3.2 国内产茶大省对比 |
3.4 出口市场 |
3.4.1 总体市场 |
3.4.2 分地区市场 |
4 安徽省茶叶出口竞争力评价 |
4.1 出口竞争力评价指标及其测度 |
4.1.1 出口优势指标 |
4.1.2 竞争力指标 |
4.2 基于熵值法的安徽省茶叶出口竞争力评价 |
4.2.1 熵值法原理 |
4.2.2 指标选取 |
4.2.3 结果分析 |
5 安徽省茶叶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1 钻石模型分析 |
5.1.1 基础条件 |
5.1.2 辅助条件 |
5.2 基于钻石模型结构的因子分析 |
5.2.1 因子分析原理 |
5.2.2 指标选取 |
5.2.3 结果分析 |
6 结论和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2.1 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因地制宜开发出口市场 |
6.2.2 提高叶出口质量,积极应对绿色壁垒 |
6.2.3 支持出口企业简化出口流程,鼓励茶企出口 |
6.2.4 吸引专业人才,形成更合理的人才架构 |
6.2.5 提高深加工能力,加强茶叶出口品牌建设 |
6.2.6 形成抱团思想,积极应对汇率变动风险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作者简介 |
(7)乡村振兴背景下茶叶出口、茶产业发展与县域经济增长 ——基于8省27县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茶叶出口文献研究 |
一、茶叶出口贸易研究 |
二、茶叶出口国际竞争力研究 |
三、茶叶出口贸易壁垒研究 |
第二节 茶产业文献研究综述 |
一、茶产业化研究 |
二、茶产业组织研究 |
三、茶产业经济研究 |
第三节 县域经济增长相关文献研究 |
一、国内县域经济研究 |
二、国外县域经济研究 |
第四节 乡村振兴文献研究 |
一、国内乡村振兴研究 |
二、国外乡村振兴研究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茶叶出口与茶产业发展现状 |
第一节 茶叶出口现状 |
一、茶叶出口总量 |
二、茶叶出口市场 |
三、乡村战略下茶叶出口新趋势 |
第二节 茶产业发展现状 |
一、茶产业基本概况 |
二、茶叶生产现状 |
三、茶产业政策 |
四、乡村振兴下茶产业发展新趋势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机理分析 |
第一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对外贸易促进论 |
二、对外贸易阻碍论 |
三、对外贸易折中论 |
第二节 茶叶出口、茶产业发展与县域经济增长互动机理分析 |
一、茶叶出口与茶产业发展的互动机理分析 |
二、茶叶出口与县域经济增长互动机理分析 |
三、茶产业发展与县域经济增长互动机理分析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茶叶出口、茶产业发展与县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模型的构建与数据来源 |
一、模型的理论介绍 |
二、模型的构建 |
第二节 样本数据选择及统计性描述 |
第三节 联立方程组模型的检验 |
一、模型的识别性检验 |
二、联立方程组的内生性检验 |
三、面板数据模型的豪斯曼检验 |
第四节 面板联立方程组的估计结果 |
一、面板联立方程组的单方程估计结果 |
二、面板联立方程组的系统估计结果 |
三、面板联立方程组各方程回归结果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性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性建议 |
一、茶叶出口方面 |
二、茶产业方面 |
三、政府层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茶叶生产格局及其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概念厘清 |
1.2.1 茶树 |
1.2.2 茶叶 |
1.2.3 茶类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茶叶生产研究 |
1.3.2 茶叶需求研究 |
1.3.3 茶叶贸易研究 |
1.3.4 空间格局研究 |
1.3.5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标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数据来源 |
第2章 近70年世界茶叶生产、贸易及消费格局演变 |
2.1 全球茶叶生产时间序列的演变 |
2.1.1 全球茶园资源的时序演变及特征 |
2.1.2 全球茶叶总产的时序演变及特征 |
2.1.3 全球茶园单产的时序演变及特征 |
2.1.4 全球茶叶生产品类的时序演变及特征 |
2.1.5 全球茶叶总产增长贡献分析 |
2.2 世界茶叶生产空间格局分析及区域差异 |
2.2.1 世界茶叶生产空间格局演变过程 |
2.2.2 世界茶叶生产空间格局演变特点 |
2.2.3 世界茶叶生产格局的演变趋势 |
2.3 世界茶叶贸易空间格局分析及区域差异 |
2.3.1 世界茶叶生产国出口贸易量变化 |
2.3.2 世界茶叶生产国出口贸易格局演变过程 |
2.3.3 世界茶叶生产国出口贸易格局演变特点 |
2.4 世界茶叶消费空间格局分析及区域差异 |
2.4.1 世界茶叶消费进口空间格局演变过程 |
2.4.2 世界茶叶消费进口空间格局演变特点 |
2.4.3 世界人均茶叶消费的地域差异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近70年中国茶叶生产、贸易的时序演变 |
3.1 中国茶叶生产时间序列的演变 |
3.1.1 中国茶园资源的时序演变及特征 |
3.1.2 中国茶叶产量的时序演变及特征 |
3.1.3 中国茶园单产的时序演变及特征 |
3.1.4 中国茶叶总产增长贡献分析 |
3.1.5 中国茶类生产结构变化分析 |
3.2 中国茶叶进出口贸易时间序列的演变 |
3.2.1 中国茶叶出口贸易量的时序演变及特征 |
3.2.2 中国茶叶出口贸易额的时序演变及特征 |
3.2.3 中国茶叶出口单价的时序演变及特征 |
3.2.4 中国茶叶进口贸易的时序演变及特征 |
3.3 不同时期茶叶生产的影响因素评价 |
3.3.1 变量选择 |
3.3.2 不同时期茶叶生产的影响因素评价 |
3.4 中国茶叶生产与贸易在世界的地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近30年中国茶叶生产格局演变过程及特征 |
4.1 中国茶叶生产区 |
4.2 近30年来中国茶叶生产空间格局演变过程 |
4.2.1 中国省级茶区茶园空间格局过程及特征 |
4.2.2 中国省级茶区产量空间格局过程及特征 |
4.3 近30年来中国茶叶生产的产业重心演变 |
4.4 中国茶叶生产面临的挑战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近30年来中国茶叶生产格局演变驱动机制 |
5.1 中国茶叶生产格局演变驱动力分析 |
5.1.1 回归分析 |
5.1.2 国内因素对中国茶叶生产驱动强度分析 |
5.1.3 出口贸易对中国茶叶生产影响机理分析 |
5.1.4 中国茶叶生产格局变动的驱动因素讨论 |
5.2 中国茶叶生产格局变动的驱动机理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可能的贡献 |
6.4 论文的创新点 |
6.5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技术壁垒对我国茶叶企业出口的影响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四、研究方法、创新点和研究局限 |
第一章 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技术壁垒 |
二、茶叶企业 |
三、茶叶龙头企业 |
四、出口规模 |
五、出口结构 |
六、出口效益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比较优势理论 |
二、贸易保护理论 |
三、规模经济理论 |
四、产业组织理论 |
第二章 我国茶叶企业出口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一节 我国茶叶企业的出口现状 |
一、入世以来我国茶叶出口情况 |
二、我国出口茶叶企业结构 |
第二节 政府对茶叶企业出口扶持情况 |
一、产业发展支持 |
二、出口退税政策支持 |
三、提升茶叶质量水平 |
四、营造便利验放通关环境 |
第三节 我国出口茶叶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出口缺乏自主品牌 |
二、技术壁垒层出不穷,出口风险此起彼伏 |
三、出口竞争日益激烈,低档低价仍为主流 |
第四节 浙江省茶叶企业出口现状及存在问题 |
一、浙江省茶叶企业出口现状 |
二、浙江省茶叶企业出口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三章 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规模的影响 |
第一节 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规模影响的理论分析 |
一、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规模的短期影响机理 |
二、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规模的长期影响机理 |
第二节 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规模影响的实证分析 |
一、实证分析的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
二、计量模型估计方法的选取 |
三、回归模型估计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结构的影响 |
第一节 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结构影响的理论分析 |
一、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产品结构的影响机理 |
二、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市场结构的影响机理 |
第二节 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
一、实证分析的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
二、分析方法选取 |
三、实证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价格的影响 |
第一节 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价格影响的理论分析 |
一、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价格的短期影响机理 |
二、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价格的中短期影响机理 |
三、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价格的长期影响机理 |
第二节 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 |
一、实证分析的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
二、计量模型估计方法的选取 |
三、回归模型估计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效益的影响 |
第一节 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效益影响的理论分析 |
一、技术壁垒抬高了茶叶企业的出口成本 |
二、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贸易额的影响机理 |
三、技术壁垒对贸易双方合作博弈利益分配的影响 |
第二节 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效益影响的实证分析 |
一、实证分析的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
二、计量模型估计方法的选取 |
三、回归模型估计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及启示 |
第一节 国外茶叶企业典型案例——联合利华集团 |
一、基本情况介绍 |
二、案例分析 |
第二节 国内茶叶企业典型案例——浙江采云间茶业有限公司 |
一、基本情况介绍 |
二、案例分析 |
第三节 国内外茶叶企业经验借鉴及启示 |
一、技术壁垒影响的对象是行业内的所有企业 |
二、技术壁垒“倒逼”企业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
三、应对技术壁垒的关键是控制茶叶原料质量 |
四、应对技术壁垒的根本是提升企业综合实力 |
第八章 结论和建议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一、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二、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规模的影响呈现“两极分化” |
三、技术壁垒促使企业提升茶叶品质,但导致出口市场转向低端 |
四、技术壁垒对茶叶企业出口价格具有抑制作用 |
五、技术壁垒导致茶叶企业出口效益下降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正确认识,主动出击,全面夯实应对技术壁垒的基础 |
二、提升质量,扩大出口,削减技术壁垒对出口规模的负面影响 |
三、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持续优化茶叶企业出口市场结构 |
四、拓展渠道,提升价值,减弱技术壁垒对出口价格的抑制影响 |
五、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弥补技术壁垒对出口效益的挤压影响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已发表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考虑文化与空间因素的乌龙茶产业竞争力研究 ——基于125个县域的调查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问题的界定 |
1.2.1 乌龙茶产业竞争力 |
1.2.2 文化因素 |
1.2.3 空间因素 |
1.2.4 县域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创新 |
1.5.1 建构了考虑文化因素的乌龙茶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
1.5.2 验证乌龙茶产业竞争力存在的空间相关性 |
1.6 全文结构安排 |
1.7 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产业竞争力理论研究 |
2.1.1 产业竞争力内涵 |
2.1.2 产业竞争力成因 |
2.2 茶产业竞争力的研究 |
2.2.1 茶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
2.2.2 茶产业区域品牌的研究 |
2.2.3 茶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
2.3 本研究观点 |
2.4 本章小结 |
3 乌龙茶产业竞争力现状 |
3.1 乌龙茶产业现状 |
3.1.1 乌龙茶主产区品类特点 |
3.1.2 优质乌龙茶生产条件 |
3.1.3 乌龙茶产销现状 |
3.1.4 乌龙茶产业存在的一般性问题 |
3.2 乌龙茶产业竞争力初步评价 |
3.2.1 规模比较优势指数 |
3.2.2 效益比较优势指数 |
3.2.3 综合比较优势指数 |
3.2.4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
3.2.5 贸易竞争指数 |
3.3 乌龙茶产业竞争力初步比较 |
3.3.1 规模比较优势与效益比较优势比较 |
3.3.2 显性比较优势和贸易竞争指数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4 乌龙茶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 |
4.1 生产要素条件 |
4.1.1 乌龙茶资源分析 |
4.1.2 劳动力资源分析 |
4.1.3 基础设施资源 |
4.1.4 知识技术资源 |
4.1.5 资本资源分析 |
4.2 需求条件 |
4.3 产业结构与同业竞争 |
4.4 相关及支持产业 |
4.5 政府作用 |
4.6 文化因素 |
4.6.1 文化与产业竞争力 |
4.6.2 文化与区域品牌 |
4.6.3 文化与消费需求 |
4.6.4 乌龙茶产业文化构成 |
4.6.5 文化因素比较 |
4.7 空间因素 |
4.7.1 空间相关性 |
4.7.2 空间集聚 |
4.8 本章小结 |
5 乌龙茶产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与实证设计 |
5.1 乌龙茶产业竞争力理论模型 |
5.1.1 理论模型描述 |
5.1.2 理论模型解释 |
5.2 乌龙茶产业竞争力实证模型 |
5.2.1 结构方程模型 |
5.2.2 空间回归模型 |
5.3 实证研究方法 |
5.3.1 评价指标方法选择原则 |
5.3.2 探索性因子分析法 |
5.3.3 结构方程模型 |
5.3.4 空间回归模型 |
5.4 乌龙茶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5.4.1 指标选择 |
5.4.2 指标解释 |
5.5 本章小结 |
6 乌龙茶产业竞争力实证研究 |
6.1 样本选择及数据处理 |
6.1.1 样本选取 |
6.1.2 问卷调查 |
6.1.3 数据处理 |
6.1.4 数据检验 |
6.2 探索性因子分析 |
6.2.1 数据分析与公共因子提取 |
6.2.2 主影响因子得分 |
6.3 验证性因子分析 |
6.3.1 观测指标的重新选择 |
6.3.2 模型适配度检验 |
6.3.3 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 |
6.3.4 乌龙茶产业竞争力评价 |
6.4 乌龙茶产业竞争力空间效应分析 |
6.4.1 空间效应 |
6.4.2 空间效应检验 |
6.4.3 空间效应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乌龙茶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 |
7.1 建构乌龙茶产业创新平台 |
7.1.1 技术创新平台 |
7.1.2 产业支持平台 |
7.1.3 产业转化平台 |
7.1.4 创新平台的建构路径 |
7.2 以互联网+提升产业效率 |
7.2.1 互联网生态与产业效率 |
7.2.2 互联网+与管理变革 |
7.3 发展茶文化产业集群 |
7.4 借鉴空间效应合理规划产业布局 |
7.5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局限 |
8.3 研究展望 |
附表1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四、红茶价格呈攀升态势(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茶叶出口潜力研究 ——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D]. 丁悦.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2021
- [2]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D]. 王刻铭. 湖南农业大学, 2020(01)
- [3]GZT公司茶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陈鸿儒.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4]民国时期天津生活类洋货贸易变迁研究(1912-1937)[D]. 吕天石. 河北大学, 2019(05)
- [5]GAP环境下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D]. 向琪.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6]安徽省茶叶出口竞争力评价分析[D]. 吴欢园.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7]乡村振兴背景下茶叶出口、茶产业发展与县域经济增长 ——基于8省27县的实证分析[D]. 芦炜杰.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8]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茶叶生产格局及其演变研究[D]. 肖智. 南京大学, 2018(05)
- [9]技术壁垒对我国茶叶企业出口的影响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D]. 盛国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7(12)
- [10]考虑文化与空间因素的乌龙茶产业竞争力研究 ——基于125个县域的调查数据[D]. 屈峰. 福建农林大学,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