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垃圾发电:变废为宝的黄金能源(论文文献综述)
河池市人民政府[1](2021)在《河池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河政发[2021]12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和驻河池中直区直各单位:现将《河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5月17日河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目录第一章立足新起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池新征程第一节发展的新起点第二节面临的新环境第三节二〇三五年新愿景
盛雪峰[2](2021)在《大连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管理研究》文中认为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增加,商品的数量、种类日益增多,包装趋于繁琐,从而导致城市生活垃圾数量每年都在递增。因此,垃圾分类迫在眉睫,垃圾分类不是小事,它不仅是基本的民生问题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大连市每年产生的垃圾总量庞大,当城市生活垃圾处于饱和状态,便出现了“垃圾围城”现象,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生态平衡,降低了居民在城市生活的幸福感。近年来,大连市对垃圾分类处置管理研究,在法律法规、政策和技术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整体效果看,并没有全面推广垃圾分类工作。本论文通过访谈法和比较研究方法,形成了分析现状、提出问题和形成原因、解决对策的论文结构。通过对大连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管理现状的研究,发现垃圾分类处置存在投放准确率低、混收混运现象严重、配套设施落后、企业分类处理技术落后、生活垃圾资源化水平低等问题。限制垃圾分类处置的主要原因:从政府管理层面分析,包括法律监管、组织协调、财政资金投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等因素;从企业能力方面,包括垃圾资源产业和处理技术创新因素;从公众参与方面,涉及分类知识和激励机制因素。为完善大连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管理工作,在分析借鉴国内外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大连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坚持政府主导,包括加强法制执法监管、完善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强调部门之间协调管理和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系;倡导多元主体协力,包括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和倡导企业源头减量;鼓励公众参与,包括加强分类投放教育和建立奖励激励机制。
张芳[3](2020)在《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既要面临着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又面临着资源日益匮乏的挑战。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绿色产业,走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指导国民经济改革发展的核心理念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这一基本国策。中国在改革开放40多年里,以GDP为主要导向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种高污染高耗能高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越来越受到环境资源的约束,中国近年来的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中国亟需加快推进绿色发展道路,实施发展方式向绿色转型。随着传统粗放式经济发展路径不仅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造成地球资源的加速枯竭,传统产业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诟病,世界各国对绿色产业发展逐渐加以重视,理论界与实业界也广泛关注,把绿色产业发展视为突破当前发展瓶颈的新路径。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如何优化,如何稳步推进对我国国民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研究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也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论文在对绿色产业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了产业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管理学以及政治学等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着重将产业组织理论、产业创新理论、产业结构升级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相结合,以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选择优化及制度创新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分析了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问题,在研究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以及绿色产业发展的动因的基础上,对国外发达国家发展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经验进行研究,以及选取国内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发展过程中经历波折的光伏产业进行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绿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从理论视角分析提出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三大路径选择,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有效路径,科技创新是根本路径,国有资本引领是现实路径;进一步分析了三个路径在实践推进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并从现有制度安排存在的问题着手,提出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最后,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论文对促进我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提出相关制度创新建议。全文的结构框架,除去主要研究结论之外,共分为九章。第一章导论中,首先,阐述论文选题的时代背景及其意义;其次,着重对绿色经济的历史演变及其概念进行界定,进而对绿色产业的国内外的不同内涵及其特征进行阐述,并对绿色经济、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释;再次,对本文的研究思路、论文写作的结构框架以及运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最后,指出了本文研究可能的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章主要对论文涉及的相关理论与文献进行了综述。本章主要对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梳理,并对近年来关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问题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从而为论文的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和文献基础。第三章主要分析了我国传统产业在发展路径上的局限性以及绿色产业发展动因。首先,分析开放条件下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发现传统产业发展路径依赖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和不可持续;其次,从理论上分析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动因,主要运用产业组织和资源环境经济学理论从环境、产业发展和国家竞争力提升角度进行分析;最后,本章还对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环保产业、风力发电以及其它绿色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绿色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的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第四章主要从历史与现实角度分析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与制度体系现状。首先,从产业组织演化视角对市场经济与绿色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破析,并探讨了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及其时代特征;其次,对近年来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制度体系现状进行总结回顾,并进行了反思和展望。第五章主要对国外发展绿色产业的路径选择经验进行系统分析。首先,本章将对国外发达国家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进行总结,主要分析美国、日本和法国等国的在绿色产业发展路径方面的成功经验,并着重分析这些发达国家绿色产业得以成功发展在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方面的有效举措;其次,结合我国的国情,分析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我国发展绿色产业的路径选择借鉴意义和启示。第六章主要是我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案例对比研究。本章选取了两个发展径不同的案例来验证发展绿色产业过程中路径选择的重要性。一个是新能源汽车产业,传统汽车产业通过转型升级,产业链协同发展,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国有资本的全产业链支持提升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商业化的进程,从而使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不断发展壮大;另一个是光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盲目扩张,发展路径过于依靠政策补贴,发展战略混乱,技术创新不足,最终不但没有使得光伏产业获得市场竞争力反而在短时间造成产能过剩,致使整个行业停滞不前,甚至曾经的行业领军企业也濒临倒闭。通过这两个案例对比研究,本章剖析了绿色产业发展中不同的发展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的重要性。第七章主要对中国绿色产业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从理论上分析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具体路径选择问题。首先,对中国绿色产业的生产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我国以高技术产业为代表的绿色产业生产效率呈现上升趋势,技术进步对生产率带动作用明显,而规模效应不明显;其次,实证分析了影响绿色产业生产率的主要因素,验证了理论假设;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从理论上提出并论述了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的三大路径选择,即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发展绿色产业的有效路径,促进科技创新是发展绿色产业的根本路径,国有资本引领是发展绿色产业现实路径。第八章主要对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及其制度原因进行了分析。首先,从理论和现实视角分析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三大路径在实践中遇到了的障碍和困难;其次,对当前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遭遇的实践障碍进行了制度层面的分析,并阐释了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制度创新的必要性。第九章主要是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研究。为了有效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打造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绿色产业。首先,从产权角度,论述了绿色资源产权的界定和保护的相关制度创新问题;其次,系统地阐释了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激励机制创新问题,主要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科技创新、绿色产业投融资、绿色税收等方面进行激励制度创新;最后,本章还探讨了绿色产业发展与非正式制度创新的关系,主要从绿色文化、绿色社会责任和非政府绿色组织建设等角度探讨非正式制度创新问题。最后,对论文的全部内容和相关结论作简要总结。
于晓燕[4](2020)在《矿农协同生态体系构建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40余年的经济快速增长造成煤炭资源过度开采、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增长需要有效地改善由矿区内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发展碎片化、资源错配等原因造成的生产资源不足和浪费并存的局面。本文提出构建“矿农协同生态体系”,通过矿农协同的生态体系重建,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解决矿区内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矿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并最终实现矿区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矿农协同生态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本文运用WSR系统方法论展开研究。首先,从“物理、事理和人理”的角度,运用代谢分析、矿农协同共生分析和实施主体动态博弈分析探寻矿农协同生态体系的构建机理;接着结合体系实际集成构建的方法,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对体系构建演化过程模拟仿真;然后,在此基础上从体系构建完成程度、体系价值和实施主体管理行为三个方面建立体系评价方法;最后对新巨龙矿农协同生态体系实例进行全面考察和评价,进而提出体系发展的政府保障制度及企业发展策略。本文主要从矿农协同生态体系的构建机理、体系构建、评价方法和实例分析四个方面展开研究。(1)运用代谢机理进行“物理”分析,发现矿农协同是实现矿区资源代谢优化的有效方法,提出构建矿农协同生态体系,并明确体系的构建目标;建立Logistic协同共生模型进行“事理”分析,对矿农协同共生的平衡点求解,并对其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揭示矿农协同发展的内涵和实质;最后,通过运用微分方程建立实施主体动态博弈模型进行“人理”分析,求解实施主体合作博弈下的最优行为模式。(2)运用集成方法建立土地复垦利用子系统、水资源生态处理利用子系统、能源加工利用子系统、生态种养殖子系统、有机肥加工利用子系统,集成为矿农协同生态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各子系统和整体体系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仿真模拟,具体包括对子系统构建过程的仿真,明确各个构建环节对子系统构建的影响;对体系整体构建和运行进行仿真,明确各个子系统构建对体系整体构建的影响;对体系构建提升矿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过程进行仿真,明确体系构建对矿区综合效益提升的影响。(3)从体系构建完成、体系综合价值和实施主体管理行为三个方面建立矿农协同生态体系的评价方法,用于体系构建的监测评价。首先,以体系构建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结果为基础,选取体系构建环节为评价指标并确定权重,运用Jaccard系数模型,对体系的构建完成程度进行评价。其次,借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以多目标规划模型为基础,结合体系构建的实际情况选取指标,建立矿农协同生态体系价值评价方法,对体系构建给矿区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量化评价。最后,结合体系构建实施主体动态博弈分析的结论,运用QSIM方法对实施主体管理行为的不同实施方案进行模拟,对实施主体行为进行定性分析,并选取评价指标作为体系实施主体管理行为和决策评价的主要内容。三种评价方法为全面掌握和监测体系构建水平、价值水平,以及实施主体管理行为提供了实时评价方法,为及时发现体系构建中的问题,适时调整发展规划和方向,指导矿农协同生态体系发展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4)选取新巨龙矿农协同生态体系作为研究实例,对该体系构建现状、构建完成程度、综合价值和实施主体管理行为进行全面考察和评价。在体系构建评价中,通过模型应用计算获得Jaccard系数69.47%的结果,验证新巨龙已基本完成矿农协同体系构建,体系构建现实可行。在体系价值评价中,对新巨龙矿区2009-2019年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服务效益进行全面评价,数据表明近十年来,该体系的服务总值随着矿农协同生态体系建设的逐步完善不断提高,2019年达到19.21亿元,其中调节服务价值和支持性服务价值较高,体系构建为矿区带来了综合效益的持续增长。最后,对新巨龙体系构建实施主体管理行为进行评价,总结了体系实际构建中政府层面、企业层面以及实施主体协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矿农协同生态体系的政府保障制度和矿业企业实施策略建议。本文突破矿区末端治理,单一土地资源复垦的原有发展思路,提出构建矿农协同生态体系的新模式,为矿区发展提供了进行矿业生产同时,完成矿区资源优化配置和生态环境实时治理的新方法,本文研究方法及结论可为构建矿农协同生态体系,实现矿区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万方[5](2020)在《大学校园景观小品低碳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蓬勃发展,迅速发展的产业和工业所造成的垃圾、急遽增添的人口、人类铺张浪费的生活方式等都导致了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多,生态环境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一个无法扭转的趋势,一个不争事实。全球变暖不仅影响着人类健康还会导致冰川融化,大规模的濒临灭绝,极端恶劣天气等等。面对如此严峻的问题,人类不能再无动于衷,是时候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护自然环境。因此发展低碳事业就成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方法。随着低碳理念的不断深入,人们在提倡节能减碳、大力发展低碳社会的号召下,高校作为培养人才,教育人才的集中场所,更是承担了发扬低碳理念,建设低碳校园,构建低碳城市低碳社会的重大责任,而这个责任就落实到了我们每一个人手中。本文通过低碳理念的视角,结合具体案例,分析研究了校园景观小品中低碳理念的表达。本文首先论述了,在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增多,全球变暖日趋严重的环境下,研究了各个国家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以及发展低碳事业不管是对我们自身还是对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整个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同时总结了与低碳相关的概念以及国内外的动态。接着通过对的景观小品的四种类型包括建筑类、景观类、设施类以及植物类着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证和探讨,最后总结了低碳校园景观小品的设计原则和设计要素。校园低碳景观小品要注重弘扬校园文化的作用,应当因地制宜的设计出符合各自校园特点、校园文化的低碳景观小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校园景观小品在构建校园美化校园的同时充分考虑到其对师生的作用和影响。在景观小品的材料选择上要多选择低碳环保的材料以及多运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的自然能源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将低碳的理念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从而更好的促进校园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周莹[6](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夏红云[7](2020)在《基于PPP模式下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定价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得到大幅改善的同时,垃圾生产力也日渐增长,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仍相对不足。而垃圾焚烧发电作为垃圾处理方式,不仅能从根源解决“垃圾围城”,还是一种“变废为宝”的节能措施,能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是目前以及未来国内外处理垃圾的主要方向。目前,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投资多是依赖财政支出及政府性债务,考虑到财政压力及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资金使用率,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开始逐渐采用PPP模式,政府部门只需支付垃圾焚烧处理费补偿项目成本和保障利润来源即可。因此垃圾处理费定价是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能否成功投产的重要因素,本文对影响定价的因素进行探讨并建立了定价模型。首先主要是风险因素,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建设运营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风险因素,均对垃圾处理费定价有着大大小小的影响。本文研究分析我国56个在项目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案例,并结合相关专家意见和研究成果,在初步识别出27个风险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整理出基于PPP模式下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风险结构,同时借鉴已有专家的相关研究成果建立了基于风险因素的垃圾处理费的调价机制。其次主要是各类财务参数,包括项目成本、收入、投资回报率等。针对该类参数,本文从净现值理论出发,构建了基于PPP模式下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定价模型,并引用某市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最后是项目运行过程中的调价情况。本文分析了五种常见的需要调价的情况并分别给出了相关的调价方案。本文构建的定价模型和调价方案若应用于实际,则有利于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前期的投资决策、政府方和社会资本方采购结果确认谈判和特许协议签订,从而加快基于PPP模式下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快速发展和推广。
孙洁[8](2020)在《山西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西作为我国的煤炭大省,基于国家提出的去产能政策,关停矿山的数量不断增加,做好关停矿山的资源整合及利用工作意义重大。由于废弃矿山环境管理工作的缺失,致使废弃矿山的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凸显,加强生态建设、扭转废弃矿山的不良问题,就需整合区域资源,做好资源利用和绿色转型工作。山西关停矿山绿色发展战略研究,能提高去产能矿井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可为山西关停并转等去产能煤矿企业提供一条转型脱困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路径,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对保障山西省能源安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文献阅读、理论分析、实地调研、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在研究国内外关停矿山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山西关停矿山绿色发展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了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的山西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能力评价模型,探索了山西关停矿山绿色经济转型发展驱动及提升战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山西省区域内关停矿山主要可利用资源包括地下空间,煤层气,矿井水资源,土地资源及基础设施设备,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资源以及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等。结合山西省实际情况,对可利用资源综合开发,构建了综合旅游景区、地下水库和抽水蓄能电站、气体储存和压缩空气蓄能电站、生态光伏电站、风力发电站、煤层气综合利用、地下垃圾处理站、地下城市配套设施、矿井水地热利用工程十种绿色绿色转型模式,为山西省关停矿山开发利用提供路径选择。(2)山西省关停矿山开发利用尚不成熟,绿色转型发展能力不足,在绿色转型发展中遇到了现实难题及问题,主要为:关于矿区人口搬迁的安置难题、转型替代产业发展难题、环境恢复治理进展缓慢、资金问题、矿业勘察工作不到位、矿山恢复治理难度大、任务繁重、转化资源开发利用率不高、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3)将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评价作为目标,通过RAM模型、数理分析、0-1模型分析,构建了以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作为评价准则的包括目标层(A)-准则层(B)-指标层(C)的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的山西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能力评价模型。(4)通过山西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能力评价模型,将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得出技术创新、生态环境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性是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能力最重要的指标。(5)通过理论、数据和模型分析提出山西省绿色转型能力提升战略:科学规划,精确定位绿色转型条件;转化闲置资源利用价值,由资源枯竭向资源再造绿色转型;加强生态修复及再利用,探索多样化生态修复技术;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为方向,积极研发绿色技术,多能互补;以关闭煤矿的资源类型为主导,对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制定了制度保障措施:建立生态环境监测制度、绿色技术制度、制定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等激励政策、绿色核算制度。
范欣圆[9](2020)在《商用废弃食物处理器形态设计》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各大城市餐饮行业的高速发展,中国废弃食物的年产量日渐递增,庞大的废弃食物垃圾处理量造成了我国“垃圾围城”的困扰,由于废弃食物垃圾引起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已经刻不容缓,目前国家已经开始重视餐厨废弃食物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国内各界学者和技术研究人员对于餐厨废弃食物垃圾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正在不断推进,但这些研究大多是家用废弃食物处理与城市整体餐厨垃圾处理系统的研究,针对商用废弃食物垃圾处理的相关研究还很少。基于这一背景,本论文以商业餐饮业及校企事业单位为产品使用环境前提,以该环境下的废弃食物垃圾处理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与该产品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比对,结合用户需求调研,应用形态美学法则,进行商用废弃食物处理器形态的优化与创新设计。本文通过分析商用废弃食物处理器的市场前景、技术发展水平、应用环境及设计现状,研究了商用废弃食物处理器常见的产品结构、处理方式,探讨了产品形态等要素的优化方案,明确了商用废弃食物处理器的设计方向。基于产品形态设计理论,探讨了商用废弃食物处理器形态特征要素并通过外观形态分析、色彩分析、材质分析、交互界面分析等四个方面提出了针对商用废弃食物处理器形态的设计方法。本论文通过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根据商用废弃食物处理器的形态设计方法,完成了用户需求模型构建、元素提取、方案设计、产品建模等,最后设计了多款商用废弃食物处理器实例,验证了形态设计理论在商用废弃食物处理器外观设计中的可行性。首先,通过竞品分析,归纳出现有产品的优、劣势,然后,通过功能结构框架及用户需求模型明确了该款处理器整体设计方向及风格。最后,通过元素提取、概念设计、方案深化、产品建模与效果图制作等设计方法进行实例验证,并搭建产品实物框架进行审验观测,逐步改善该款处理器形态的合理性,功能区域设置的舒适性及局部特征与整机比例的协调性,并完成实际产品生产。本文将形态设计原则融入到商用废弃食物处理器形态设计过程中,对理论应用于实践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同时也丰富了商用废弃食物处理器形态设计研究方面的相关内容。
薄宏涛[10](2019)在《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文中提出针对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这一热点课题,本研究以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工业遗存更新实践发展的沿革及现状,分析中外不同法制环境、城市能级、转型动能等背景下呈现的更新实践之异同及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从跨学科的多维度研究视角,集成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领域主要策略并建构我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的实施路线。通过横向更新策略集成与纵向技术实施路线梳理,清晰建构出中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所需要的“道”与“术”的全景认知。研究分析当今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的成因机制和解决要素,总结并集成出在工业遗存更新实践中八个维度的主要策略。顺承策略研究,以首钢工业园区更新工程实践为主要实证,阐述其更新选择的策略要点、解决的困难问题、及实施的全景流程,验证策略的落地性。对照国内遗存更新实践环节常见的问题,研究梳理了从宏观政策环境到中观评估设计再到微观实施运管的全流程线索,以前后关联、层层递进的关系阐述了工业遗存更新实施进程涉及的八个阶段的纵向技术流程,为更新实践能动者提供过程引导。结合我国工业遗存更新实践领域现状,对制度环境平台搭建、更新策略选择、产业及实施策略选择三方面主要问题提出了针对性解答思路,以期提供尽可能完善清晰、整体有效的实践指引。为寻求更加理性和恰当的更新方法建言献策。
二、垃圾发电:变废为宝的黄金能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垃圾发电:变废为宝的黄金能源(论文提纲范文)
(2)大连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3.研究评述 |
(三)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内容 |
3.研究方法 |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阐释 |
1.城市生活垃圾 |
2.生活垃圾分类 |
3.垃圾分类处理 |
(二)理论基础 |
1.公共治理理论 |
2.公共物品理论 |
3.可持续发展 |
三、大连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管理的现状 |
(一)大连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管理的举措 |
1.大连市生活垃圾基本情况 |
2.大连市生活垃圾分类组织构架 |
3.大连市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建立 |
4.大连市生活垃圾“四分类”情况 |
5.大连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情况 |
(二)大连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管理的成效 |
1.分类体系逐步建立 |
2.分类覆盖范围扩大 |
3.宣传工作效果显着 |
四、大连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
(一)大连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存在的问题 |
1.分类投放准确率低 |
2.混收混运现象严重 |
3.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
4.企业分类处理技术落后 |
5.生活垃圾资源化水平低 |
(二)大连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1.政府管理层面 |
2.企业能力方面 |
3.公众参与方面 |
五、国内外垃圾分类处置的经验借鉴 |
(一)国外垃圾分类处置的经验启示 |
1.日本生活垃圾分类处置 |
2.瑞典生活垃圾分类处置 |
(二)国内垃圾分类处置的经验启示 |
1.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 |
2.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 |
六、大连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管理建议 |
(一)坚持政府主导 |
1.加强法制、执法监管 |
2.完善垃圾分类收运体系 |
3.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
4.强化部门之间协调管理 |
5.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系 |
(二)倡导多元主体协力 |
1.鼓励社会组织参与 |
2.倡导企业源头减量 |
(三)鼓励公众参与 |
1.加强分类投放教育 |
2.建立奖励激励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访谈提纲 |
致谢 |
(3)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选题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相关基本概念界定 |
1.2.1 绿色经济的历史演变及其概念界定 |
1.2.2 绿色产业的内涵界定 |
1.2.3 绿色产业的特征 |
1.2.4 绿色经济、产业绿色化及绿色产业的关系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理论 |
2.1.1 生态经济学理论 |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3 循环经济理论 |
2.1.4 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
2.1.5 产业创新理论 |
2.1.6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理论 |
2.1.7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
2.2 关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文献综述 |
2.2.1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趋势研究 |
2.2.2 发展绿色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关系的研究 |
2.2.3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评价研究 |
2.2.4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与区域经济的相关研究 |
2.2.5 绿色产业发展与制度创新相关性的研究 |
第3章 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及绿色产业发展动因与现状 |
3.1 开放条件下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 |
3.1.1 传统产业发展依赖的主要经济学理论 |
3.1.2 我国传统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及其依赖性 |
3.1.3 开放条件下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 |
3.2 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动因 |
3.2.1 环境和资源约束迫使发展绿色产业 |
3.2.2 生产要素供给充分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持 |
3.2.3 人类文明发展和绿色消费需求促进了绿色产业发展 |
3.2.4 国家竞争力提升需要发展绿色产业 |
3.3 中国绿色产业的发展现状 |
3.3.1 中国相关绿色产业发展的现状 |
3.3.2 中国相关绿色产业发展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
第4章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与制度体系现状 |
4.1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 |
4.1.1 市场经济与绿色产业发展:一个产业组织的视角 |
4.1.2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及其特征 |
4.2 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制度体系现状 |
4.2.1 中国发展绿色产业制度体系现状 |
4.2.2 当前发展绿色产业制度体系的思考与展望 |
第5章 国外绿色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其路径选择启示 |
5.1 美国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 |
5.1.1 美国绿色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
5.1.2 美国绿色产业发展的目标和经验 |
5.2 法国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 |
5.2.1 法国绿色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
5.2.2 法国绿色产业发展的目标和经验 |
5.3 日本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 |
5.3.1 日本绿色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
5.3.2 日本绿色产业发展的目标和经验 |
5.4 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对我国绿色产业路径选择的启示 |
第6章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案例比较研究 |
6.1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稳步发展的案例分析 |
6.1.1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内外背景 |
6.1.2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成效 |
6.1.3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稳步发展的路径优势分析 |
6.2 我国光伏产业曲折发展的案例分析 |
6.2.1 发展光伏产业的国内外背景 |
6.2.2 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 |
6.2.3 我国光伏产业曲折发展历程的路径劣势分析 |
6.3 案例比较与启示 |
第7章 中国绿色产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与路径选择研究 |
7.1 我国绿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实证研究 |
7.1.1 模型选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来源 |
7.1.2 实证结果分析 |
7.2 绿色产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7.2.1 理论假设 |
7.2.2 模型设定及变量选择 |
7.2.3 数据来源及统计分析 |
7.2.4 假设检验 |
7.2.5 实证结果与分析 |
7.3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选择的理论分析 |
7.3.1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绿色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
7.3.2 科技创新是绿色产业发展根本路径 |
7.3.3 国有资本是引领绿色产业发展的现实路径 |
第8章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及其制度分析 |
8.1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 |
8.1.1 利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障碍 |
8.1.2 推进科技创新加快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障碍 |
8.1.3 国有资本引领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障碍 |
8.2 当前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实践障碍的制度分析 |
8.2.1 现有制度安排存在的主要问题 |
8.2.2 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制度创新必要性 |
第9章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
9.1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产权制度创新 |
9.1.1 绿色产业产权界定的制度创新 |
9.1.2 绿色技术产权保护的制度创新 |
9.1.3 绿色产业产权交易的制度创新 |
9.2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激励机制创新 |
9.2.1 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优化的激励机制创新 |
9.2.2 促进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投融资激励机制创新 |
9.2.3 促进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绿色税收制度创新 |
9.3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非正式制度创新 |
9.3.1 绿色文化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 |
9.3.2 企业绿色社会责任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 |
9.3.3 非政府绿色组织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矿农协同生态体系构建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 研究创新 |
2 研究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3 本章小结 |
3 矿农协同生态体系构建机理分析 |
3.1 基于代谢机理的“物理”分析 |
3.2 基于矿农协同共生模型的“事理”分析 |
3.3 基于实施主体动态博弈模型的“人理”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矿农协同生态体系构建与运行系统动力学分析 |
4.1 矿农协同生态体系构建原则与方法 |
4.2 矿农协同生态体系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
4.3 矿农协同生态体系构建与运行仿真 |
4.4 本章小结 |
5 矿农协同生态体系评价方法 |
5.1 矿农协同生态体系构建评价方法 |
5.2 矿农协同生态体系价值评价方法 |
5.3 实施主体管理行为定性仿真模拟及评价方法 |
5.4 本章小结 |
6 新巨龙矿农协同生态体系实例分析 |
6.1 新巨龙矿农协同生态体系现状分析 |
6.2 新巨龙矿农协同生态体系构建评价 |
6.3 新巨龙矿农协同生态体系价值评价 |
6.4 新巨龙体系构建实施主体管理行为评价 |
6.5 本章小结 |
7 发展矿农协同生态体系的保障制度及对策建议 |
7.1 政府发展矿农协同生态体系保障制度建议 |
7.2 矿业企业发展矿农协同生态体系对策建议 |
7.3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附件 |
(5)大学校园景观小品低碳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低碳景观小品相关概念和研究综述 |
2.1 低碳相关概念 |
2.1.1 低碳 |
2.1.2 碳源和碳汇 |
2.1.3 低碳经济 |
2.1.4 低碳社会 |
2.1.5 低碳校园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动态 |
2.2.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3章 校园景观小品低碳设计的概念 |
3.1 校园景观小品概述 |
3.2 低碳对校园环境的意义 |
3.3 校园景观小品低碳设计的概念 |
3.3.1 校园景观小品低碳设计与环境心理学 |
3.3.2 校园景观小品低碳设计与环境伦理学 |
3.3.3 校园景观小品低碳设计与人体工程学 |
3.3.4 校园景观小品低碳设计与设计美学 |
第4章 校园景观小品低碳设计的实施 |
4.1 建筑类景观小品的低碳设计 |
4.1.1 景墙的低碳设计 |
4.1.2 亭的低碳性设计 |
4.2 景观类小品的低碳设计 |
4.3 设施类景观小品的低碳设计 |
4.4 植物类景观小品的低碳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低碳校园景观小品设计原则与要素 |
5.1 低碳校园景观小品设计原则 |
5.2 低碳校园景观小品设计要素 |
第6章 问题讨论与展望 |
6.1 问题讨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6)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基于PPP模式下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定价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我国垃圾处理现状 |
1.1.3 研究意义 |
1.2 PPP模式下的项目定价机制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现有研究评述 |
1.3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基于PPP模式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定价理论综述 |
2.1 垃圾焚烧发电理论概述 |
2.1.1 垃圾焚烧发电 |
2.1.2 垃圾焚烧发电PPP模式应用研究 |
2.2 PPP模式项目的风险及风险管理理论 |
2.2.1 风险的定义及风险管理过程 |
2.2.2 PPP项目风险研究 |
2.2.3 基于PPP模式下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风险研究 |
2.3 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定价理论分析 |
2.3.1 特许价格的基本理论 |
2.3.2 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定价构成要素 |
2.3.3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定价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影响PPP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风险因素识别 |
3.1 风险因素识别 |
3.1.1 选取案例 |
3.1.2 影响项目的风险及其定义 |
3.2 风险因素归集 |
3.3 本章小结 |
4 PPP模式下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定价机制 |
4.1 定价原则 |
4.1.1 各方平衡 |
4.1.2 政策成本与收益平衡 |
4.1.3 可持续发展 |
4.1.4 动态调价 |
4.2 定价构成要素 |
4.2.1 成本 |
4.2.2 收入 |
4.2.3 特许期 |
4.2.4 预期投资收益率 |
4.2.5 政府/公众接受水平 |
4.3 定价模型构建 |
4.3.1 模型的简介 |
4.3.2 定价模型的构成部分 |
4.3.3 垃圾焚烧处理价格模型的构建 |
4.3.4 垃圾焚烧处理费的初始定价 |
4.4 本章小结 |
5 案例验证 |
5.1 项目简介 |
5.1.1 基本参数设定 |
5.1.2 项目总投资 |
5.1.3 项目收入 |
5.1.4 项目成本 |
5.1.5 税金及附加 |
5.1.6 企业所得税 |
5.2 模型的应用 |
5.3 敏感性分析 |
6 垃圾焚烧处理价格的动态调整 |
6.1 由于投资额变动进行的调价机制 |
6.2 由于物价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因素变化进行的调价机制 |
6.3 特殊情况调价机制 |
6.4 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为防止暴利进行的调价机制 |
6.5 基于考虑风险因素进行的调价机制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和建议 |
7.2 研究局限性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致谢 |
(8)山西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关停矿山数量不断增加 |
1.1.2 关停矿山引发环境与安全问题 |
1.1.3 全球能源转型与低碳化发展 |
1.1.4 山西迫切需要资源型经济转型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资源型区域转型发展 |
1.3.2 关停矿山转型发展 |
1.3.3 关停矿山开发利用实践 |
1.3.4 存在的不足 |
1.4 研究主要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理论体系 |
2.1 相关概念 |
2.1.1 绿色经济理论 |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3 战略管理理论 |
2.2 绿色转型理论基础 |
2.2.1 绿色转型基本架构 |
2.2.2 技术创新绿色发展 |
2.2.3 增长方式绿色转型 |
2.2.4 制度创新 |
2.3 绿色转型发展的路径与阶段 |
2.3.1 绿色转型路径 |
2.3.2 绿色转型发展阶段 |
2.4 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山西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
3.1 山西关停煤矿情况 |
3.1.1 十三五期间山西关闭煤矿情况 |
3.1.2 山西关停矿山资源利用情况 |
3.2 山西关停煤矿可利用资源分类及发展模式 |
3.2.1 可利用资源分类 |
3.2.2 绿色转型发展模式构建与技术 |
3.3 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能力构成元素及存在的问题 |
3.3.1 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能力构成元素 |
3.3.2 山西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存在的问题 |
3.4 山西省关停矿山绿色转型政策及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
3.4.1 山西省关停矿山绿色转型相关政策 |
3.4.2 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山西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能力评价模型 |
4.1 基于RAM的测算模型 |
4.1.1 绿色创新转型效率测算模型构建 |
4.1.2 变量选取及结果检验 |
4.1.3 回归结果分析 |
4.2 环境资源难题分析 |
4.3 基于0-1模型的发展能力分析 |
4.4 基于AHP的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能力评价模型 |
4.4.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4.4.2 评价指标体系 |
4.4.3 评价模型的构建 |
4.4.4 评价指标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山西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驱动及能力提升战略 |
5.1 关停矿山转型发展驱动力的形成机理 |
5.1.1 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机理 |
5.1.2 资源利用优化方式的形成机理 |
5.1.3 生态治理能力形成机理 |
5.1.4 生态环境承载力优化形成机理 |
5.2 山西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能力提升路径 |
5.2.1 科学规划,精确定位绿色转型条件 |
5.2.2 转化闲置资源利用价值,由资源枯竭转向资源再造的绿色转型路径 |
5.2.3 加强生态修复及再利用,探索多样化生态修复技术 |
5.2.4 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为方向,积极研发绿色技术,多能互补 |
5.2.5 以关闭煤矿的资源类型为主导,对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进行优化设计 |
5.3 制度保障 |
5.3.1 建立生态环境监测制度 |
5.3.2 绿色技术制度 |
5.3.3 制定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等激励政策 |
5.3.4 绿色核算制度 |
5.4 实证分析 |
5.4.1 模型验证与分析——以白家庄矿和安源矿为例 |
5.4.2 太原白家庄矿绿色转型实践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商用废弃食物处理器形态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价值及意义 |
1.2.1 研究价值 |
1.2.2 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废弃食物处理现状 |
1.3.2 国内废弃食物处理的理论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 研究路线 |
1.6 设计依托单位 |
第二章 商用废弃食物处理器设计相关理论研究 |
2.1 产品概述 |
2.1.1 基本使用环境 |
2.1.2 商业环境下废弃食物资源的特性分析 |
2.2 商用废弃食物处理器的现有产品形态分析 |
2.2.1 国外商用废弃食物处理器(系统)设计现状 |
2.2.2 国内商用废弃食物处理器设计现状分析 |
2.3 商用废弃食物处理器的产品形态美学研究 |
2.3.1 产品形态设计研究现状 |
2.3.2 商用废弃食物处理器的产品形态设计要素概念分析 |
2.3.3 商用废弃食物处理器的色彩设计要素概念分析 |
第三章 商用废弃食物处理器的功能与结构研究 |
3.1 废弃食物处理器的分类与工作原理 |
3.1.1 废弃食物处理技术的分类 |
3.1.2 商用废弃食物处理器的工作原理 |
3.2 商用废弃食物处理器的产品功能初步设计 |
3.3 商用废弃食物处理器的基本结构框架 |
3.4 商用废弃食物处理器的基本组成及功能特性 |
第四章 商用废弃食物处理器的形态设计研究 |
4.1 商用废弃食物处理器的形态设计分析 |
4.1.1 商用废弃食物处理器的形态设计原则 |
4.1.2 商用废弃食物处理器的基本形态要素 |
4.2 商用废弃食物处理器形态设计中的比例尺度 |
4.2.1 人体尺度与特殊比例在商用废弃食物处理器形态设计中的研究 |
4.2.2 参数与比例分割在商用废弃食物处理器形态设计中的研究 |
4.3 商用废弃食物处理器形态设计中的材料法则 |
4.4 商用废弃食物处理器形态设计中的色彩原则 |
4.5 商用废弃食物处理器形态设计中的界面设计 |
第五章 商用废弃食物处理器设计实例 |
5.1 用户研究 |
5.1.1 目标用户定位 |
5.1.2 用户调研问卷设计 |
5.2 用户调研结果分析 |
5.2.1 用户基本信息情况 |
5.2.2 受访者外出就餐状况 |
5.2.3 受访者对废弃食物垃圾处理的认知情况 |
5.2.4 受访者对商用废弃食物处理器的期望功能与需求的调查 |
5.2.5 建立用户需求模型 |
5.3 设计定位 |
5.3.1 功能定位 |
5.3.2 产品外观形态定位 |
5.3.3 经济定位 |
5.3.4 色彩定位 |
5.3.5 材质定位 |
5.4 概念设计 |
5.4.1 形态设计意向图 |
5.4.2 概念草图方案 |
5.4.3 方案优化设计 |
5.5 最终设计及效果图展示 |
5.5.1 三维模型制作 |
5.5.2 整机尺寸参数 |
5.5.3 渲染图及细节展示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调查问卷 关于商用废弃食物处理器的情况的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缘起 |
1.2 研究背景 |
1.2.1 我国城市化发展 |
1.2.2 我国城市更新发展 |
1.2.3 工业遗存更新的必要性 |
1.3 研究概念界定 |
1.3.1 城市更新 |
1.3.2 工业遗存 |
1.3.3 工业遗存更新 |
1.4 研究范围、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范围界定 |
1.4.2 研究目的 |
1.4.3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1.6 研究的未尽事宜 |
1.6.1 研究对象的时空局限性 |
1.6.2 更新实践案例的局限性 |
1.6.3 研究方法手段的局限性 |
第2章 国内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 |
2.1 工业革命推动的城市化进程与更新 |
2.2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发展与实践 |
2.2.1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研究综述 |
2.2.2 国外工业遗存相关法规政策 |
2.2.3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发展脉络 |
2.2.4 国外工业遗存更新实践 |
2.2.4.1 静态保护和博物馆式更新 |
2.2.4.2 适应更新与有机更新 |
2.2.4.3 城市复兴 |
2.3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研究发展与实践 |
2.3.1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研究综述 |
2.3.2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发展脉络 |
2.3.2.1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探索阶段(1995-2005) |
2.3.2.2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发展阶段(2006-2015) |
2.3.2.3 中国工业遗存更新的繁荣阶段(2016年至今) |
2.3.3 国内工业遗存更新实践 |
2.3.3.1 静态保护和博物馆式更新 |
2.3.3.2 适应更新与有机更新并存 |
2.3.3.3 从有机更新迈向城市复兴 |
2.4 小结 |
第3章 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
3.1 工业遗存价值评估与信息采集 |
3.1.1 工业遗存价值评估 |
3.1.2 工业遗存信息采集 |
3.1.2.1 特征数据采集 |
3.1.2.2 详尽掌握资料 |
3.1.2.3 充分踏勘基地 |
3.1.2.4 精细测绘现状 |
3.1.2.5 准确鉴定结构 |
3.2 工业遗存更新的引擎 |
3.2.1 工业遗存的空间生产模式转型 |
3.2.2 工业遗存更新的差异化引擎 |
3.2.2.1 以大事件为导向的工业遗存更新 |
3.2.2.2 以文化为导向的工业遗存更新 |
3.2.2.3 以邻里为导向的工业遗存 |
3.3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再生 |
3.3.1 城市尺度下的空间再生 |
3.3.1.1 都市针灸,点状更新 |
3.3.1.2 都市链接,线状更新 |
3.3.1.3 都市织补,面状更新 |
3.3.2 单体尺度下的空间再生 |
3.3.2.1 缝合与叠置 |
3.3.2.2 内置与包络 |
3.3.2.3 并置与对偶 |
3.3.2.4 嵌固与植入 |
3.3.2.5 封存与再现 |
3.4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公共性再造 |
3.4.1 工业遗存更新与城市空间转型的关系 |
3.4.2 工业遗存更新的区域空间开放化 |
3.4.3 工业遗存更新的城市结构邻里化 |
3.4.4 工业遗存更新的公共空间公平化 |
3.4.5 工业遗存更新的城市记忆空间化 |
3.5 工业遗存更新的产业活化 |
3.5.1 产业活化的“工业+”模式 |
3.5.1.1 产业升级还是植入 |
3.5.1.2 智力储备和政策支持 |
3.5.1.3 产业孵化的平台建设 |
3.5.2 产业活化的“文化+”模式 |
3.5.2.1 以传统历史文化为锚点的产业活化模式 |
3.5.2.2 以符号文化嫁接为手段的产业复制模式 |
3.5.3 产业活化的“产业+”模式 |
3.5.3.1 原发性升级的传统产业模式 |
3.5.3.2 渐进迭代的传统产业模式 |
3.5.3.3 颠覆传统地缘经济的新产业模式 |
3.6 工业遗存更新的社会融合 |
3.6.1 传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居共同体 |
3.6.2 工业遗存更新的再城市化进程 |
3.6.3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正义修复 |
3.7 工业遗存更新的可持续发展 |
3.7.1 工业遗存更新的生态可持续 |
3.7.2 工业遗存更新的空间可持续 |
3.7.2.1 保持空间风貌 |
3.7.2.2 优化基础设施 |
3.7.2.3 制定适宜目标 |
3.7.3 工业遗存更新的经济可持续 |
3.8 工业遗存更新的法律制度环境 |
3.8.1 工业遗存更新中的法律制度环境构建 |
3.8.2 工业遗存更新制度的指向性实践推动 |
3.8.3 工业遗存更新中的相关制度环境创新 |
3.9 小结 |
第4章 以北京首钢园区更新为典型代表的策略实证 |
4.1 首钢工业遗存价值评估与信息采集 |
4.1.1 首钢工业遗存价值评估 |
4.1.1.1 历史价值(历史代表性、历史重要性) |
4.1.1.2 社会价值(城市综合贡献、文化情感认同) |
4.1.1.3 工艺价值(技术先进性、工艺完整性) |
4.1.1.4 艺术价值(厂区保存状况、建构筑物特征) |
4.1.1.5 实用价值(空间保持状态、再利用可行性) |
4.1.1.6 溢出价值(景观交通条件、级差地价状态) |
4.1.2 首钢工业遗存信息采集 |
4.1.2.1 特征信息采集 |
4.1.2.2 详尽掌握资料 |
4.1.2.3 充分踏勘基地 |
4.1.2.4 精细测绘现状 |
4.1.2.5 准确鉴定结构 |
4.2 首钢园区的更新引擎 |
4.2.1 首钢园区的空间生产模式 |
4.2.1.1 北京城市化及差异化城市过程 |
4.2.1.2 首钢园区空间生产模式变迁 |
4.2.2 首钢园区更新引擎的选择 |
4.2.2.1 以大事件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
4.2.2.2 以文化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
4.2.2.3 以邻里为导向的首钢园区更新引擎 |
4.3 首钢园区空间再生策略 |
4.3.1 城市尺度下的园区空间再生 |
4.3.1.1 都市针灸,局部点状更新 |
4.3.1.2 都市链接,区域跳跃式更新 |
4.3.1.3 都市织补,面状区域更新 |
4.3.2 单体尺度下的建筑空间再生 |
4.3.2.1 缝合与叠置(水平织补和垂直织补) |
4.3.2.2 内嵌与包络(结构加固和风貌保持) |
4.3.2.3 并置与对偶(新旧并置和新旧对比) |
4.3.2.4 嵌固与植入(局部加建和地下更新) |
4.3.2.5 封存与再现(面层涂装和旧材保持) |
4.3.2.6 利用与统筹(遗存利用和设备综合) |
4.4 首钢园区的公共性再造 |
4.4.1 首钢园区更新与城市空间转型关系 |
4.4.2 首钢园区更新的区域空间开放化 |
4.4.3 首钢园区更新的空间结构邻里化 |
4.4.4 首钢园区更新的公共空间公平化 |
4.4.5 首钢园区更新的城市记忆空间化 |
4.5 首钢园区更新产业活化 |
4.5.1 城市能级与产业活化的关系 |
4.5.2 首钢业态再生的“工业+”模式 |
4.5.2.1 首钢产业活化的城市背景 |
4.5.2.2 首钢的“钢铁”产业升级 |
4.5.2.3 首钢的“非钢”产业升级 |
4.5.3 首钢业态再生的“文化+”模式 |
4.5.3.1 以传统文化为锚固点的产业活化模式 |
4.5.3.2 以符号文化嫁接为手段的产业复制模式 |
4.5.4 首钢业态再生的“产业+”模式 |
4.5.4.1 原发性植入的传统产业模式 |
4.5.4.2 颠覆传统地缘经济的新产业模式 |
4.6 首钢园区更新的社会融合 |
4.6.1 首钢园区的“产居共同体”瓦解 |
4.6.2 首钢园区的“再城市化”进程 |
4.6.3 首钢园区的“空间正义”修复 |
4.7 首钢园区工业遗存更新的可持续性 |
4.7.1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生态可持续 |
4.7.1.1 首钢园区生态策略 |
4.7.1.2 首钢园区生态系统 |
4.7.1.3 首钢园区污染治理 |
4.7.1.4 首钢能源综合利用 |
4.7.2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空间可持续 |
4.7.2.1 保持园区工业特色风貌 |
4.7.2.2 保持园区景观开放特征 |
4.7.2.3 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系统 |
4.7.3 首钢遗存更新中的经济可持续 |
4.8 首钢园区更新的规划与政策环境 |
4.8.1 首钢转型更新的多维度诉求 |
4.8.2 首钢转型更新的重要政策依据 |
4.8.3 首钢转型更新的制度环境创新 |
4.8.4 首钢转型更新的规划实现路线 |
4.9 小结 |
第5章 建构中国工业遗存更新技术路线 |
5.1 工业遗存更新的土地获取 |
5.1.1 政府主导推进一级开发 |
5.1.2 政企合作推进一二联动 |
5.1.3 企业自主区域统筹升级 |
5.1.4 不同模式存在的问题 |
5.2 工业遗存更新的政策支持 |
5.2.1 契合国家政策导向 |
5.2.2 契合地方政策导向 |
5.2.3 契合城市公共诉求 |
5.3 工业遗存更新的价值评定 |
5.3.1 上位风貌保护规划 |
5.3.2 相关专家论证评定 |
5.3.3 企业自荐遗存名录 |
5.4 工业遗存更新的经济评估 |
5.4.1 改变土地性质的自持土地经济评估 |
5.4.2 不改变土地性质的自持土地经济评估 |
5.4.3 不改变土地性质的出租土地经济评估 |
5.5 工业遗存更新的规划调整 |
5.5.1 明确城市设计优先 |
5.5.2 设定城市更新单元 |
5.5.3 推进综合交通评估 |
5.5.4 确认土地用地性质 |
5.5.5 明确上位规划边界 |
5.5.6 开展更新城市设计 |
5.5.7 落实控制规划调整 |
5.6 工业遗存更新的操作主体 |
5.6.1 主体与过程的关系 |
5.6.2 兼容经营与公众参与 |
5.7 工业遗存更新的设计进程 |
5.7.1 梳理上位条件 |
5.7.2 编制建设方案 |
5.7.3 推进更新产策 |
5.8 工业遗存更新的实施运管 |
5.8.1 操作资金构成 |
5.8.2 运管团队构成 |
5.8.3 工作机制创建 |
5.9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1.1 建立适当的制度与环境平台 |
6.1.1.1 加快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
6.1.1.2 统筹工业遗存价值评定机构标准 |
6.1.1.3 建立工业遗存弹性再利用评定机制 |
6.1.1.4 逐步转变土地治理模式和政策 |
6.1.1.5 搭建跨部门协同的管控治理平台 |
6.1.1.6 建构适用存量更新的规划审批模式 |
6.1.2 选择适当的工业遗存更新模式 |
6.1.2.1 选择技术经济和艺术适合的更新手段 |
6.1.2.2 鼓励公共空间及场所精神的再造 |
6.1.2.3 建立全面的可持续观 |
6.1.3 选择适当的产业及实施策略 |
6.1.3.1 探索匹配城市能级的更新之路 |
6.1.3.2 寻求恰当的引导产业 |
6.1.3.3 建构再城市化的融合之路 |
6.2 主要创新点 |
6.2.1 梳理并集成基于城市过程的多维度协同的工业遗存更新策略 |
6.2.2 梳理基于中国国情的全流程工业遗存更新的技术路线 |
6.3 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表索引 |
作者简介及成果 |
四、垃圾发电:变废为宝的黄金能源(论文参考文献)
- [1]河池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J]. 河池市人民政府. 河池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05)
- [2]大连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管理研究[D]. 盛雪峰.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研究[D]. 张芳. 吉林大学, 2020(03)
- [4]矿农协同生态体系构建与评价研究[D]. 于晓燕.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5]大学校园景观小品低碳设计研究[D]. 万方. 安徽工程大学, 2020(05)
- [6]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7]基于PPP模式下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定价机制研究[D]. 夏红云. 郑州大学, 2020(02)
- [8]山西关停矿山绿色转型发展战略研究[D]. 孙洁. 太原理工大学, 2020
- [9]商用废弃食物处理器形态设计[D]. 范欣圆.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10]存量时代下工业遗存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首钢园区为例[D]. 薄宏涛. 东南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