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免费软件点到为止(论文文献综述)
冯聪[1](2020)在《基于中英电影语料库比较的英语电影翻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源于我对于英语影片的喜爱,以及对影视翻译日益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受到语料库翻译学研究范式的影响与启发。十多年来,随着国家的开放和科技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影片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进入了我国观众的视野,引进影片有配音的也有原声配字幕的,其中很多译制影视作品都引发了国内观众极大的热情。所以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找出英语电影译文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其翻译策略,并找出其背后的种种影响因素以及影视翻译的共性。本研究基于语料库翻译学理论框架,建立了一个英汉平行语料库,其中包括50部奥斯卡获奖或提名电影的中文字幕及其对应的英语原文字幕作为主体文本,同时也建立了一个由215部中国现当代题材的故事片语料库,作为英语电影译文的参照文本,用来对比研究,发掘出英语电影译文语言上的特点。本研究采用语料库统计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这50部英语电影的译文字幕进行了系统的描写和研究。在语料库统计中,我们借助语料统计软件对英语电影译文和中国电影原文进行了详细的数据分析,从数据统计的角度来发现英语电影译文语言上的特性,及其可以改进完善之处。之后,在频值、均值、分级值、倍值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我们进一步进行定性分析,从多个角度研究电影字幕翻译策略及其成因。本论文旨在借助语料库翻译学对影视翻译从一个新的角度做出研究,弥补国内影视翻译研究在这个研究方向的空缺。本研究概述了国内外影视翻译研究和语料库翻译研究的现状,指出了国内外在这两个研究领域有待改进之处,描述了影视翻译中最主要的两种译制模式,即配音翻译与字幕翻译。本研究在主体部分展开了基于语料库的英语电影译文的定量分析研究,通过频值、均值、分级值和倍值等语料分析方法,对英语电影译文语料库和中国电影原文语料库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字和词汇的分级值,找出各个级别的特色字和特色词,发现了英语电影译文可以改进的地方。中国电影原文与英语电影译文的参照对比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在用词与句式上都非常值得英语电影翻译的借鉴。通过中国电影原文特色字、特色词、特色句的对照,我们也发现了英语电影译文里翻译得极为精彩的许多例句,可供翻译学习者和研究者参考。本研究在主体部分还展开了基于语料库的我国英语电影翻译的定性研究,借助文体学、修辞学、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对影视翻译中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的翻译策略进行对比研究,又将网络字幕与影院官方字幕进行对比研究,已发掘出其中的差异和背后成因。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有两点:首先是通过频值、均值、分级值、倍值等语料分析方法,从高频、中频、基础这三个层面对电影文本进行了分段式的定量分析,发现中国电影在词长句长、用字用词用句、句首句尾、成语和四字格词语使用等方面有许多十分鲜明的特点,值得英语电影翻译学习借鉴;其次是在频值、倍值等定量分析的基础之上,我们对英语电影在翻译的层面上进行了定性研究,发现口语小词和感叹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差异,粗俗语在汉译过程中有隐化倾向,中国电影在成语和四字格词汇使用上有明显的口语化和多样性特色,文化负载词在汉译过程中经常采用归化策略,官方译文相比网络翻译明显更为口语化,这些都非常值得英语电影翻译高度关注。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有以下四个方面:一、在研究的领域拓展方面,本文把国内外影视翻译研究和语料库翻译研究融合在一起,展开充分的定量定性研究,这在国内目前尚处于空白。二、在研究的视角拓展方面,本文把源语的原创作品在语言风格和特色上去对比翻译文本并指导翻译活动。三、在研究的指标拓展方面,本文采用了频值、均值、分级值、倍值等语料库数值以及分级字表和词表的分段式研究方法来分析电影文本。四、在研究的语料拓展方面,本论文用一个英语电影译文语料库与三个中国电影原文语料库做比较,为准确分析评判英语电影译文的字、词、习语、短句、句首、句尾提供了很好的标杆。
李秀春[2](2019)在《微视频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语法是初中英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来说,在初中时期所学的语法知识具有基础性的影响,但目前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亟需改进,有的教师过于注重语法教学,语法知识满堂灌,单调枯燥的语法教学使学生厌烦,有的教师淡化语法教学,使学生对语法学习一知半解、不成体系,学习英语信心很受影响,有的教师课堂讲解时间不足,学生难以掌握,课后无法及时巩固。本研究中,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将微视频做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应用到语法教学中,以期改善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效果。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在查阅文献、理解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及语法知识特点,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制作出了三类语法微视频:情境类语法微视频、思维导图类语法微视频、强化巩固类语法微视频。情境类微视频是将新授的语法知识点融入微视频中,借助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创设语言情境,这类微视频应用于语法新授课课堂导入中,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理解、内化、运用语言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思维导图类微视频是根据语法知识专题化、系统化特点将学过的语法知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制作成微视频,这类微视频应用于语法复习课课前预习中,帮助学生架构语法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学习英语信心;强化巩固类微视频是将语法练习题中的中考常考点和易错点制作成微视频,这类微视频应用于学生课后自主复习中,学生可通过反复观看学习中考常考点和易错点并做好重难点笔记,快速提高学生语法成绩。笔者在教学实验中以八年级两个平行班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并建立了八年级上册语法知识的微视频资源库,在实验班进行三类语法微视频应用的教学实践,实验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和后测进行数据分析。实验证明,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通过应用不同类型的语法微视频,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帮助学生构建语法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学习语法的信心,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具有针对性的进行自主学习,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法成绩。语法微视频的有效应用创新了传统的英语语法教学方式,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也为其他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微视频提供了借鉴。
周洪帅[3](2017)在《微信的治安风险分析及应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前所未有速度普及开来。尤其是自2011年初微信问世以来,更以对用户需求的独到满足获得了持续增长,且这种持续增长的加速度、日益庞大的用户规模体量成为可以动摇社会稳定的原因。截止到2016年第一季度末,微信月活跃用户已达到5.49亿,随着微信技术的更新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这一数据也将持续增长,影响不容小觑。本文笔者试图从本专业视角出发,将微信进行解剖分析,在分析微信治安风险之前,首先结合微信本身对社会治安极易发生作用的属性出发,把微信治安风险特征归结为构筑虚拟与现实交融的传播环境,高普及、跨平台,模糊了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界限,微信所引发的风险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将微信风险划分为基于自媒体属性的治安风险、基于社交软件属性的治安风险和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属性的治安风险,并对此进行阐述,有利于从宏观上把控微信治安风险。之后,对微信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引发或笔者认为将会引发治安问题的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主要包括微信舆情、微信谣言、微信违法犯罪、微信个人信息泄露、微信银行、微信支付、微信对保密工作影响、虚拟社交依赖症、微商等。以往对微信的研究主要是对微信本体的研究,也有不少学者从各自专业视角审视微信本体功能、传播领域、微信营销、微信商业等问题,对笔者研究微信治安风险提供了很大启发,但该类研究很少触及微信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对微信的负面影响关注较少。以微信所具有的治安风险分析为基础,笔者结合我国传统治安管理体制机制及对传统风险行业管控的横向比较,揭示出传统治安管理手段的滞后性及传统手段对新事物管控的乏力,横向对比确认了微信的治安风险。笔者通过微信治安风险分析和确认,试图让社会全面正确认识微信这一新鲜事物。然后对微信风险应对给出建议,主要采用宏观微观相结合的方式,宏观上强调以促进微信健康发展作为管理理念,管理措施应当有序,管理规划应当有序,凸出“德治”“法治”在微信治安管理中的作用。积极探索技术创新,尽快将技术性管理措施运用到常规管理工作中。微观层面上就加强政府微信监管、发挥行业自律,微信大数据保护、微信犯罪等突出领域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给出了设想。
刘强[4](2016)在《合理简约策略在汉英口译中的应用 ——“2015全球软件和信息服务高层论坛暨企业家峰会”模拟同传实践报告》文中指出在同声传译过程中,源语发言人的讲话中会出现语义重复、冗余、多项列举,或者口译材料专业性强、专业术语较多等问题。如果译员对此类信息处理不当,将会影响口译质量,不利于听众理解,甚至会导致口译任务失败。要有效应对此类问题,合理简约策略是必不可少的。合理简约策略要求译员在翻译过程中不要受源语语言结构的影响,省略和归纳源语中反复出现的语气助词、修饰词、结构性词语等,用简洁流畅的语言表达出发言人的讲话意图。本文是汉译英模拟同声传译实践报告。笔者选取“2015全球软件和信息服务高层论坛暨企业家峰会”中的汉语讲话作为模拟翻译实践对象,内容紧贴时代主题,涉及“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大数据、云计算、云储存等技术领域,其中包括大量的专业术语、缩略语和技术性名词等专有名词,具有专业性和科学性突出的特点。此外,本次翻译实践文本来源于国际会议,语言特点鲜明,具有语言正式、用词准确、行文简洁等特点。要想达到同声传译的目的,除了关注科技文本中的专业术语,充分做好译前准备以外,还应重点关注国际会议的语言特点,力求做到译文语言规范、流畅、简洁。本文通过分析具体翻译实践案例,充分考虑文本的语言特征,按照合理简约策略的主要方法,即省略法和归纳法,以及其他方法解决翻译实践过程中遇到的语义重复、多项列举、专业化内容等问题。同时,笔者通过本次模拟翻译实践认识到译前准备的重要性和自身在专业知识领域的欠缺,为将来的口译学习指明了努力方向。笔者希望能够作为中国与世界交流沟通的桥梁,向世界介绍我国的“互联网+”行动计划,让世界更全面、更准确地了解中国。尽管本文尚有不足和局限性,但是笔者希望可以给类似文本的口译带来有益借鉴和参考。
刘倩[5](2012)在《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混合学习模式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教育技术能力已成为教师必备的专业实践能力。高师院校师范类毕业生是中小学教师的主要来源,其教育技术能力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改革的进度和效果,因此,高师院校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举足轻重。各高师院校开设的用于培养学生教育技术能力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必修课的教学备受关注。目前,我国已有许多师范院校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但是在学科教学的关联性、教学实践性、课时设置等方面都存在较大问题。2004年12月,我国教育部正式出台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但是如何有效将其整合到《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还有待深入研究。因此,绝大部分学生从《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中获取的只是学分,而不是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单一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满足《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需求,急需对其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混合学习有机整合了课堂教学与网上学习的优势,为《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其核心思想是针对不同的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2000年1月,“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的启动使各高校着力进行网络课程建设。随即各大高等师范院校承担着一定的相关科研项目,一批《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应运而生,为混合学习开展提供条件。本课题通过调研与案例分析,尝试从教学环境、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环节和教学评价方式四个维度出发设计并构建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混合学习模式框架并进行应用思考,以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为主,文献研究法为辅。通过案例分析来探究一个高师院校是如何解决《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又如何利用混合学习模式优化《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的,从而促进教学结构改革,形成适合自己的较为固定的混合教学模式。研究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展文献分析和需求调研;第二阶段,对相关具有典型性的案例进行分析;第三阶段,吸收各案例的成功经验,发现混合学习开展的教学规律,构建《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混合学习模式模型;第四阶段,应用思考。希望借此给高师院校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策略和借鉴。
杨剑[6](2008)在《奇虎瑞星:口水战打到法院》文中研究指明"口水战"的延续是什么?不了了之还是升级到法院?大师们说:要看火候,点到为止是上策。但这次,奇虎似乎急了。因为,面对瑞星为自身固有的利益,不断的攻击,奇虎决定通过法律解决问题。
张辉[7](2007)在《《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讨》文中指出课程的改革是实现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从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质量等方面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软件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推进教学改革的保障措施。
岳亚平[8](2007)在《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策略的形成与发展 ——基于幼儿园团体学习中的知识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团体学习作为一种富有实效的学习理论与策略,已进入到幼儿教师的学习生活,并成为了幼儿园园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然而,教师个人团体学习效率与质量的低下,严重影响并制约了其专业发展的速度与进程。而个人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管理理论的基石与核心,其提出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个人能够借助对个人知识系统的梳理,有意识、有目的地积累和获取、交流和共享、应用和创新知识,并通过个人学习能力和专业竞争力的提高来不断适应持续变革的知识社会。把个人知识管理的理论引入幼儿园团体学习的领域,将会逐步改善幼儿教师的学习品质,提高团体学习的效力,加速专业实践理论的建构,加快自我更新的步伐。一个优秀的理论,唯有在生动的幼教实践中生根发芽,才能够实现其潜在的意义与价值。对幼儿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策略形成与发展的研究,正是在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之间搭建的一座连通的桥梁。然而,我们对江苏、广东和河南三省六所幼儿园178份有效问卷的统计结果却显示,团体学习中幼儿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策略的运用现状却并不让人乐观。为此,研究者在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幼儿园中,从新手型、发展型和成熟型教师中各选择一名教师组成两个独立的研究团队,以研究共同体的形式开展了个人知识管理策略的探索性研究。经过一年多的行动研究,共同体成员基于“人”的层面形成了八种普适性的个人知识管理策略:笔记记录、反思日记撰写、图式和图谱、数字化编码、对话式交流、专家资源共享、开放式教学活动和解剖式案例研习。追踪以上策略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研究者从教师个体和群体两个纬度进行了相关特征的分析。在个体纬度上,以幼儿教师对个人知识管理策略的关注程度作为主要的划分依据,把策略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划分为“非关注”阶段、“理论关注”阶段、“行为关注”阶段、“策略关注”阶段和“策略自动化”阶段五个依次相连的发展阶段。在群体纬度上,主要从新手型、发展型和成熟型教师三个层面进行了策略形成与发展的特征分析。之后,研究者又对策略形成与发展的基本机制进行了深入挖掘,并得出了“策略的形成与发展是原生系统、动力系统和支持系统三个彼此联系而又相互影响的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的结论。最后,通过对研究过程、研究结果和研究范式的全面考察,引发了对未来“自我更新”取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新的启示与思考。
李珂[9](2007)在《电动汽车高效快响应电驱动系统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融多项高新技术于一体的电动汽车具有无排放污染、噪声低等优点,在环保和节能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正在引发一场世界汽车工业革命。迄今为止,续驶里程不足仍然是电动汽车商业化发展的瓶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必须开发能量密度高的电池;另一方面,必须极大限度地提高其驱动系统的效率,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能量。对于第二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变频调速技术及其优化控制技术实现“按需供能”,即在满足电动汽车行驶所需车速、驱动力及动、静态性能指标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电驱动系统的输入能量;另一个方面是当电机处于制动状态时能合理、高效地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馈送回逆变器直流侧并存储于车载能量源中。感应电动机由于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免维护等优点,在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的感应电动机变频驱动系统效率优化方面的研究大多局限于以牺牲动态响应为代价来提高系统的效率,只能用于诸如风机水泵等对动态性能要求不高的负载,不能用于电动汽车、机器人等要求快速响应的场合。因此急需研究一种新型高性能变频驱动系统控制策略,以满足电动汽车对传动系统快响应和高效率的要求。本文综合应用最优化理论和技术、电机控制理论和汽车理论深入研究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高效率快响应变频驱动控制策略。显而易见,该项研究不但对电机控制理论学科与众多相关分支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而且对我国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电动汽车技术和尽早实现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和高性能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讨论了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关键技术:感应电动机变频调速系统效率优化、快速动态响应及电动汽车再生回馈制动等领域的控制技术现状、研究热点及发展动态,并指出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结合电动汽车行驶方程式和典型循环工况分析探讨了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的负载特征及驱动电机的工作区域特点;分析了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的功率流程及损耗;简要介绍了基于DSP TMS320LF2407A的感应电机变频调速实验系统,为全文的工作奠定了基础。针对电动汽车用感应电机励磁电感一般较小,导致工作时铁损增加从而不容忽略的问题。从三相静止坐标系下的感应电动机物理模型入手,建立了考虑铁损的感应电动机在同步旋转坐标系下动态数学模型,给出了相应的等效电路图,并在MATLAB/Simulink中用S-函数实现了其仿真模型的搭建。经分析,铁损的存在导致按转子磁场定向矢量控制的定子电流d、q轴分量都影响磁场建立和转矩输出,即使在稳态时也不再解耦。磁链和转矩的控制量由定子电流d、q轴分量变为励磁电流d、q轴分量。根据两者存在的对应关系,从通过控制定子电流来控制励磁电流以实现电动机磁通和转矩输出解耦控制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动态和稳态两种补偿方案。对比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动态补偿方案克服了标准矢量控制由于忽略铁损而带来的磁场定向及转矩输出不准确等缺陷,各项性能均令人满意;稳态补偿方案在磁场未建立起时性能稍差,但当磁场建立起后可以实现与动态补偿方案相似的控制效果,且其更易于实现。针对电动汽车用感应电动机存在轻载低效致使续驶里程等性能指标下降的问题,研究了其效率优化控制策略。首先在分析感应电动机变频调速系统效率优化控制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电机损耗模型的感应电动机效率优化控制策略,并综合考虑电动机在基频以上所受电压、电流限制,将其扩展到高速区,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控制策略的有效性;然后探讨了效率优化控制具体实施中的相关问题:(1)感应电动机全工作区域内效率优化的磁通限制;(2)利用参数灵敏度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电机参数变化对效率优化控制精度的影响,并探讨了利用电机参数变化规律进一步改善效率优化效果的可能性;(3)效率优化控制启动过程中的动态性能及效率;最后综合分析了搜索法、最小定子电流法和损耗模型法等变频调速系统效率优化控制策略间的区别和联系,表明几种优化算法各具特色。其中,基于电机损耗模型的优化控制具有一定意义下的全局最优,无需增加任何硬件设备,寻优速度较快,且寻优过程中电磁转矩和转速较平稳等优点,在各种优化方法中综合性能最优。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要求宽调速范围内转矩响应迅速。首先结合感应电动机输出转矩和转子磁链表达式,分析了以弱磁为途径改善感应电动机轻载低效问题的优化运行对其动态响应速度的影响;然后针对电动汽车在高速行驶中仍然需要有较快的动态响应以加速超车的特点,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基频以上的快速转矩响应控制策略。根据动态过程中电压限制的偏移调整分配电机的励磁和转矩电流,可以保证动态过程中的每一时刻转矩输出近似为最大值。突破了基于稳态分析的最大转矩控制策略在分析和解决动态过程转矩输出能力问题时的局限性。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控制策略可在动态中提供较大的转矩输出,减小了采用效率优化控制对电动汽车高速运行时动态响应速度的影响。提高再生能量回收和利用的效率是电动汽车中低强度制动过程研究的重要问题。首先分析了电动汽车再生制动回馈原理、制动模式、制动系统基本要求及影响制动能量回收的因素等问题;利用典型城市工况制动频繁,且电动汽车常处于轻载制动状态以及仅驱动轮的制动能量可以馈送直流侧的特点,提出了一种结合感应电动机再生制动效率优化控制和改进制动力分配方案的电动汽车高效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策略。在保证制动过程中车辆方向稳定性的前提下,尽量将制动力分配到驱动轮;在保证制动强度的前提下,尽量使用电机再生制动,然后应用效率优化控制降低制动过程中电驱动系统的运行损耗。在电动汽车仿真软件ADVISOR中的对比仿真研究结果表明,是否启动再生制动对电动汽车的能量利用率影响很大,且随着改进的制动力分配方案及制动区效率优化控制等改善措施的加入,再生制动能量的回收率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最后综合本文提出的效率优化和高效回馈制动两种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效率提升策略的仿真结果表明,控制策略的实施使续驶里程和能量利用率都得到了明显提高,为合理利用电动汽车有限的能量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黄雯嘉[10](2007)在《博客:崛起的营销沟通新阵地》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媒介领域,博客异常快速地崛起,不仅对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而且迅速超越了新闻网页、E-mail、BBS、QQ等网络沟通形式,成为人们获取新闻和信息的重要手段,成为人们实现即时互动的重要工具。博客是网络时代产生的一种新的沟通方式,写作者可以方便地将自己的文章、图片放在网上供人访问阅读,把自己积累的资料和找到的相关资源链接在网上供访问者随时调阅,并及时地进行内容更新;阅读者也可以在每篇文章后发表留言和评论阐述自己的观点,或与他人对某些问题展开交流。相对于传统的大众传播体系而言,这是一种全新的交互式沟通,它不再是一种集团化、中心化、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颇具有某些“草根”的特点,使传播回归到了一种个性化、横向互动的状态。基于一系列在传播特点上与生俱来的优势,博客在全球范围内的用户越来越多,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的日益普及,博客的影响早已突破了虚拟的网络世界,深入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来,这一突破也使得博客所蕴含的商业价值突显出来。作为一种特点鲜明的新兴媒体,博客已经成为企业营销沟通竞争的新阵地。与此同时,在博客诞生的美国,对博客的研究和应用已经不再局限于最早的新闻领域,大大延伸到了教育、图书馆学、营销沟通、电子商务等诸多方面。在国内,虽然博客的发展速度很快,但由于起步晚,与国外的研究应用水平还有差距。纵观目前的研究,博客研究仍然主要围绕着其传播特性的介绍、在新闻应用领域的突破性意义,而对于博客在商业营销沟通方面的价值,一些随感而发的观点充斥网络,但真正系统的研究几乎没有。由此出发,本文试图在博客传播特性的基础上,借用传播学、心理学、营销学理论剖析其对营销沟通领域的具体影响,分析博客在营销沟通领域的应用价值。并结合国内外的研究应用案例,具体探讨博客在广告、公关中的一些原则、方法和技巧,以及存在的相关问题。
二、免费软件点到为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免费软件点到为止(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中英电影语料库比较的英语电影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问题 |
1.5 论文的主体与框架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2.1 影视翻译研究 |
2.1.1 国内影视翻译研究 |
2.1.2 国外影视翻译研究 |
2.2 语料库翻译学研究 |
2.2.1 翻译语言特征研究 |
2.2.2 翻译规范研究 |
2.3 配音与字幕翻译的特点 |
2.3.1 配音翻译 |
2.3.2 字幕翻译 |
第三章 英语电影译文语料库定量分析 |
3.1 语料分析方法概述 |
3.2 英语电影译文用字特色 |
3.2.1 高频特色字 |
3.2.2 中频特色字 |
3.2.3 基础特色字 |
3.2.4 中国电影特色字的参照 |
3.3 英语电影译文用词特色 |
3.3.1 高频特色词 |
3.3.2 中频特色词 |
3.3.3 基础特色词 |
3.3.4 中国电影特色词的参照 |
3.4 英语电影译文句子特色 |
3.4.1 一字特色句 |
3.4.2 二字特色句 |
3.4.3 三字特色句 |
3.4.4 句子首尾特色 |
3.4.5 中国电影特色句的参照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英语电影翻译语料库定性研究 |
4.1 基于语言层面的研究 |
4.1.1 口语小词的比较与处理 |
4.1.2 感叹词的比较与处理 |
4.1.3 粗俗语诅咒语的比较与处理 |
4.2 基于文化层面的研究 |
4.2.1 尊称敬辞的比较与使用 |
4.2.2 比喻词语的比较与处理 |
4.2.3 习语的比较与处理 |
4.3 基于官方译本的研究 |
4.3.1 多译本语言的比较与处理 |
4.3.2 多译本文化因子的比较与处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创新之处 |
5.3 局限性与不足之处 |
后记 |
参考文献 |
参考工具书 |
附录一:影视剧字频表 |
附录二:影视剧词频表 |
附录三:影视剧句频表 |
附录四:中国影视剧独特成语表 |
附录六:中国影视剧独特四字格词表 |
附录七:中国影视剧特色四字格词表 |
(2)微视频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由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关于微视频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关于微视频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微视频 |
2.1.2 英语微视频与初中英语语法微视频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微型学习理论 |
2.2.3 情境学习理论 |
2.2.4 知识可视化理论 |
第三章 初中英语语法微视频的设计和制作 |
3.1 微视频应用于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优势 |
3.2 初中英语语法微视频的设计 |
3.2.1 设计的理念 |
3.2.2 设计的原则 |
3.2.3 微视频的整体设计 |
3.2.4 微视频的具体设计 |
3.3 初中英语语法微视频的制作 |
3.3.1 制作方法的选择 |
3.3.2 制作的步骤 |
3.4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英语语法微视频教学资源库的建成 |
第四章 初中英语语法微视频的教学应用实验 |
4.1 语法微视频的应用方式 |
4.1.1 情境类语法微视频的应用 |
4.1.2 思维导图类语法微视频的应用 |
4.1.3 强化巩固类语法微视频的应用 |
4.1.4 三类语法微视频应用方式总结 |
4.2 教学实验方案的制定 |
4.2.1 实验目的及假设 |
4.2.2 实验的对象及教材 |
4.2.3 实验变量 |
4.2.4 实验变量的测量工具 |
4.2.5 实验模式 |
4.3 教学实验方案的实施 |
4.3.1 实验过程 |
4.3.2 实验过程中语法微视频的应用 |
4.4 教学应用案例及其分析 |
4.4.1 《If条件状语从句》教学应用案例及其分析 |
4.4.2 《形容词的比较等级》教学应用案例及其分析 |
第五章 实验数据分析与实验结果讨论 |
5.1 实验数据分析 |
5.1.1 前测测验数据统计分析 |
5.1.2 后测测验数据统计分析 |
5.1.3 学生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
5.2 实验结果讨论及实验结论 |
5.2.1 实验结果讨论 |
5.2.2 实验结论 |
5.3 教学经验总结 |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不足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1.1 主要研究工作 |
6.1.2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2.1 不足 |
6.2.2 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八上学期初语法专项测试题 |
附录二:八年级上册期末检测题 |
附录三:语法微视频的应用效果调查问卷 |
附录四:八上英语学期初语法检测成绩表 |
附录五:八上英语学期末语法检测成绩表 |
致谢 |
(3)微信的治安风险分析及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基本构思、难点、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
2 微信特点、优势及治安风险特征 |
2.1 微信特点 |
2.2 微信优势 |
2.3 微信治安风险特征 |
2.3.1 微信构筑了一个虚拟与现实交融的传播环境 |
2.3.2 微信模糊了“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 |
2.3.3 微信的高普及、跨平台将放大治安风险 |
2.3.4 微信治安风险的现实性未得到全面认识 |
3 微信治安风险分析 |
3.1 微信治安风险的宏观表现 |
3.1.1 基于社交平台属性的治安风险 |
3.1.2 基于自媒体属性的治安风险 |
3.1.3 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属性的治安风险 |
3.2 微信治安风险的微观表现形式 |
3.2.1 微信舆情 |
3.2.2 微信违法犯罪 |
3.2.3 源于微信的个人信息泄漏治安风险 |
3.2.4 微信插件功能的微信红包治安风险 |
3.2.5 微信银行治安风险 |
3.2.6 虚拟社交依赖征所引发的恐慌 |
3.2.7 微信与对保密工作的影响 |
3.2.8 微信支付风险 |
3.2.9 微商风险 |
3.3 微信治安风险的比较评估 |
3.3.1 我国微信管理现状 |
3.3.2 通过横向比较确认我国微信治安风险 |
4 微信治安风险应对 |
4.1 以促进微信健康发展为治安管理理念 |
4.1.1 管理措施应当柔性 |
4.1.2 管理规划应当有序 |
4.1.3 发挥法治与德治合力作用 |
4.2 加强微信监管 |
4.2.1 政府微信治理 |
4.2.2 微信行业自治 |
4.2.3 微信舆情防控 |
4.3 加强微信大数据信息保护 |
4.4 将技术性管理措施运用于常规管理 |
4.5 微信犯罪防控措施 |
4.5.1 法律成本控制策略 |
4.5.2 社会面控制 |
4.5.3 以微信服务于侦查实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合理简约策略在汉英口译中的应用 ——“2015全球软件和信息服务高层论坛暨企业家峰会”模拟同传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任务简介 |
1.1 任务背景 |
1.2 任务内容 |
1.3 任务意义 |
第2章 任务过程 |
2.1 译前准备 |
2.1.1 长期译前准备 |
2.1.2 短期译前准备 |
2.1.3 理论文献综述 |
2.1.4 突发事件预案 |
2.2 实践阶段 |
2.2.1 实践过程描述 |
2.2.2 突发事件处理 |
2.3 译后反思 |
第3章 案例分析 |
3.1 合理简约的可行性 |
3.1.1 同声传译特点的要求 |
3.1.2 汉英语言特点的要求 |
3.1.3 翻译文本特点的要求 |
3.1.4 非语言因素的要求 |
3.2 翻译实践问题分析 |
3.2.1 语义重复和冗余成分 |
3.2.2 多项列举和专业内容 |
3.2.3 其他问题 |
3.3 翻译实践解决方案 |
3.3.1 省略法 |
3.3.2 归纳法 |
3.3.3 其他方法 |
第4章 实践总结 |
4.1 翻译实践的收获和价值 |
4.2 翻译实践的问题和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附录 4 |
(5)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混合学习模式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一、研究概述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二、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
2.1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简介 |
2.2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现状分析 |
2.3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混合学习案例分析 |
三、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混合学习需求调研 |
3.1 调研的基本情况 |
3.2 调查结果 |
3.3 调研的相关分析 |
四、《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混合式学习模式设计 |
4.1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混合学习模式设计的理论依据 |
4.2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混合学习模式框架 |
4.3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环境的混合 |
4.4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组织形式的混合 |
4.5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环节的混合 |
4.6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学习评价方式的混合 |
五、《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混合学习模式应用思考 |
5.1 混合学习的应用策略 |
5.2 应用注意事项 |
六、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6)奇虎瑞星:口水战打到法院(论文提纲范文)
观点争锋 |
我不出手谁出手 |
“史玉柱式”的幽默 |
(7)《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
1 确定专业内涵, 面向对象, 因材施教 |
2 优化课程内容, 注重教学过程设计 |
3 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
4 不断改革锐意创新 |
(8)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策略的形成与发展 ——基于幼儿园团体学习中的知识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背景 |
三、研究的意义 |
四、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一章 幼儿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策略形成与发展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基本设计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过程 |
三 研究对象的选取 |
四 研究效果的评定 |
第二节 研究取向与方法 |
一 研究取向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空间的确立 |
一 策略研究的空间 |
二 策略运用的空间 |
第二章 个人知识管理与幼儿教师的自我更新 |
第一节 知识管理概述 |
一 知识的演进 |
二 知识管理的概念 |
三 知识管理的特征 |
第二节 幼儿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基本问题 |
一 基本内涵 |
二 基本内容 |
三 主体和客体 |
第三节 个人知识管理与团体学习中幼儿教师的自我更新 |
一 团体学习及特征 |
二 个人知识管理与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
三 个人知识管理是团体学习中幼儿教师走向自我更新的新选择 |
第三章 团体学习中幼儿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策略运用现状 |
第一节 幼儿园团体学习的现状 |
一 团体学习的基本现状 |
二 团体学习与教师个人关系的现状 |
三 团体学习中教师的行为现状 |
四 团体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团体学习中幼儿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策略的运用现状 |
一 策略运用意识淡薄 |
二 策略数量十分有限 |
三 策略比较原始粗糙 |
第三节 幼儿园对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策略运用的管理现状 |
一 无意识执行着知识管理 |
二 缺乏必要的管理意识 |
三 缺少适宜的管理措施 |
第四章 团体学习中幼儿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基本策略 |
第一节 文本化策略 |
一 笔记记录 |
二 反思日记撰写 |
三 图式和图谱 |
四 数字化编码 |
第二节 交流化策略 |
一 对话式交流 |
二 专家资源共享 |
第三节 体验化策略 |
一 开放式教学活动 |
二 解剖式案例研习 |
第五章 个人知识管理策略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及特征分析 |
第一节 阶段特征分析 |
一 "非关注"阶段 |
二 "理论关注"阶段 |
三 "行为关注"阶段 |
四 "策略关注"阶段 |
五 "策略自动化"阶段 |
第二节 新手型教师的特征分析 |
一 迫切需要获取实践性知识的策略 |
二 积极开发转化理论性知识的策略 |
三 努力实践体验化的知识管理策略 |
第三节 发展型教师的特征分析 |
一 明显需要获取各类知识的策略 |
二 全面开发促进知识转化的策略 |
三 努力实践多样化的知识管理策略 |
第四节 成熟型教师的特征分析 |
一 强烈需要获取概念性知识的策略 |
二 主动开发外显化个人知识的策略 |
三 努力实践文本化的知识管理策略 |
第六章 个人知识管理策略形成与发展的机制 |
第一节 策略形成与发展的原生系统 |
一 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 |
二 个人知识及其结构 |
三 自我反思能力 |
四 实践中的有意尝试 |
第二节 策略形成与发展的动力系统 |
一 自主专业发展的需求 |
二 个人知识管理的需求 |
第三节 策略形成与发展的支持系统 |
一 幼儿园的园所环境 |
二 幼儿园的管理模式 |
三 幼儿园的文化 |
第四节 策略形成与发展的基本机制 |
第七章 研究的启示与思考 |
第一节 研究过程的启示与思考 |
一 反思性实践是幼儿教师走向自我更新的有效工具 |
二 学习型团队是幼儿教师走向自我更新的肥沃土壤 |
三 合作性同事关系是幼儿教师走向自我更新的重要场域 |
第二节 研究结果的启示与思考 |
一 为"自我更新"型幼儿教师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 |
二 对"自我更新"取向的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有了重新解读 |
第三节 研究范式的启示与思考 |
第八章 研究者的反思 |
第一节 对本研究的反思 |
一 对研究方式的反思 |
二 对研究内容的反思 |
三 对研究阶段的反思 |
第二节 对研究者本人的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问卷附录 |
后记 |
(9)电动汽车高效快响应电驱动系统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电动汽车及其控制技术概述 |
1.1.1 电动汽车历史和发展现状 |
1.1.2 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及其发展 |
1.2 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 |
1.2.1 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组成 |
1.2.1.1 电动汽车用驱动电动机 |
1.2.1.2 功率变换器及相关技术 |
1.2.1.3 电驱动系统的控制技术 |
1.2.2 电动汽车对其电驱动系统的要求 |
1.3 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关键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
1.3.1 感应电动机效率优化控制技术 |
1.3.1.1 研究意义 |
1.3.1.2 研究现状 |
1.3.1.3 研究热点及趋势 |
1.3.2 感应电动机优化运行的动态响应控制策略 |
1.3.2.1 研究意义 |
1.3.2.2 研究现状 |
1.3.2.3 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
1.3.3 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馈技术 |
1.3.3.1 研究意义 |
1.3.3.2 研究现状 |
1.3.3.3 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 |
2 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基础 |
2.1 电动汽车的驱动力与行驶阻力 |
2.1.1 电动汽车的驱动力 |
2.1.2 电动汽车的行驶阻力 |
2.1.3 电动汽车的行驶方程式 |
2.2 电动汽车典型工况分析 |
2.3 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的功率流程及损耗 |
2.3.1 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的功率流程 |
2.3.2 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的损耗分析 |
2.3.2.1 逆变器损耗分析 |
2.3.2.2 感应电动机损耗分析 |
2.4 基于 TMS320LF2407A的感应电机变频驱动实验系统 |
2.4.1 TMS320LF2407A芯片简介 |
2.4.2 MCK2407矢量控制实验系统 |
2.5 小结 |
3 考虑铁损的电动汽车用感应电机矢量控制 |
3.1 引言 |
3.2 考虑铁损的感应电动机数学模型 |
3.2.1 感应电动机在三相静止坐标系下的模型 |
3.2.1.1 考虑铁损的感应电机物理模型 |
3.2.1.2 电压方程 |
3.2.1.3 磁链方程 |
3.2.2 坐标变换 |
3.2.3 考虑铁损的感应电动机在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3.2.3.1 电压方程 |
3.2.3.2 磁链方程 |
3.3 铁心损耗对按转子磁场定向矢量控制的影响及其补偿研究 |
3.3.1 考虑铁心损耗的矢量控制基本方程式 |
3.3.2 铁心损耗对按转子磁场定向矢量控制的影响 |
3.3.3 补偿方案 |
3.4 仿真研究 |
3.4.1 基于 S函数的考虑铁损的感应电动机模型 |
3.4.1.1 仿真软件 MATLAB中的电机模型 |
3.4.1.2 考虑铁损的感应电动机状态方程 |
3.4.2 仿真系统的搭建 |
3.4.3 仿真结果 |
3.5 小结 |
4 电动汽车用感应电机效率优化控制策略研究 |
4.1 引言 |
4.2 感应电动机效率优化控制的基本原理 |
4.3 基于损耗模型的感应电动机效率优化控制策略 |
4.3.1 考虑铁损的感应电机简化等效电路 |
4.3.2 感应电动机的损耗计算 |
4.3.3 额定工作区内的最优磁通选取 |
4.3.3.1 理论计算 |
4.3.3.2 实验研究及分析 |
4.3.4 感应电动机高速区的效率优化策略 |
4.3.4.1 问题的提出 |
4.3.4.2 感应电动机在高速区中的限制 |
4.3.4.3 感应电动机高速区的最优磁链选取 |
4.3.4.4 忽略定子电阻对最优磁通选取的影响分析 |
4.3.4.5 实验研究 |
4.3.5 基于 LMC的感应电动机效率优化控制实施相关问题分析 |
4.3.5.1 感应电动机效率优化问题的表述及磁通限制 |
4.3.5.2 电机参数变化对效率优化策略的影响 |
4.3.5.3 感应电动机优化过程中的动态效率 |
4.4 各种效率优化控制算法的对比研究 |
4.4.1 最小定子电流控制 |
4.4.2 基于搜索法的感应电动机效率优化控制策略 |
4.4.2.1 基本原理 |
4.4.2.2 基于真有效值-直流芯片 MX536A的直流输入功率测量 |
4.4.2.3 实验研究 |
4.5 小结 |
5 电动汽车用感应电机快动态响应控制策略研究 |
5.1 引言 |
5.2 优化运行对感应电动机动态响应速度的影响 |
5.3 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基频以下快响应控制 |
5.4 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高速区的快响应控制策略 |
5.4.1 问题的提出 |
5.4.2 基于稳态分析的最大转矩输出算法 |
5.4.3 基于动态过程分析的快速转矩响应控制策略 |
5.4.4 仿真研究及分析 |
5.4.5 实验研究 |
5.5 小结 |
6 电动汽车再生制动能量高效回收控制策略研究 |
6.1 引言 |
6.2 电动汽车再生制动原理 |
6.3 电动汽车再生制动的模式及要求 |
6.3.1 电动汽车的制动模式 |
6.3.2 典型循环工况制动状态分析 |
6.3.3 影响电动汽车再生制动能量回收的主要因素 |
6.3.4 电动汽车能量回收系统的基本要求 |
6.4 电动汽车再生制动能量高效回收控制策略 |
6.4.1 电动汽车制动过程中电机的发电效率优化策略 |
6.4.2 电动汽车制动力分配策略 |
6.4.2.1 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要求 |
6.4.2.2 理想的前、后轮制动力分配 |
6.4.2.3 电动汽车摩擦、电气制动力分配方案 |
6.4.2.4 电动汽车仿真软件 ADVISOR的制动力分配方案 |
6.4.2.5 电动汽车高效制动能量回收制动力分配方案 |
6.5 仿真研究 |
6.5.1 仿真参数设置 |
6.5.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6.6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获奖及参加的科研课题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附录 |
(10)博客:崛起的营销沟通新阵地(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博客”的含义及内容 |
1.2 博客的分类 |
1.3 博客的主要特征 |
1.4 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
第二章 博客发展的历史 |
2.1 博客在国外的发展简史 |
2.2 博客在国内的发展简史 |
第三章 博客的传播特性 |
3.1 去中心性 |
3.2 社群性 |
3.3 博客的积淀性 |
第四章 博客对营销沟通的影响 |
4.1 信息制作和发布更具灵活性、自主性 |
4.2 营销控制力减弱 |
4.3 分众定位更加明确 |
4.4 意见领袖作用凸显 |
4.5 口碑传播威力强劲 |
4.6 建立深入持久的品牌关系 |
第五章 博客的营销应用分析 |
5.1 博客与广告 |
5.1.1 博客广告的盈利机制 |
5.1.2 博客广告的实际操作应用 |
5.1.3 博客广告效果 |
5.1.4 制约博客广告发展的问题 |
5.1.5 博客广告应用小结 |
5.2 博客与公关 |
5.2.1 博客公关经典案例 |
5.2.2 博客公关的职责 |
5.2.3 如何开展博客公关 |
5.2.4 博客公关应用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免费软件点到为止(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中英电影语料库比较的英语电影翻译研究[D]. 冯聪.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2]微视频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李秀春.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3]微信的治安风险分析及应对研究[D]. 周洪帅.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17(04)
- [4]合理简约策略在汉英口译中的应用 ——“2015全球软件和信息服务高层论坛暨企业家峰会”模拟同传实践报告[D]. 刘强. 辽宁师范大学, 2016(06)
- [5]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混合学习模式设计研究[D]. 刘倩.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6]奇虎瑞星:口水战打到法院[J]. 杨剑. 经营者, 2008(Z2)
- [7]《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讨[J]. 张辉. 软件导刊, 2007(17)
- [8]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策略的形成与发展 ——基于幼儿园团体学习中的知识管理研究[D]. 岳亚平. 南京师范大学, 2007(04)
- [9]电动汽车高效快响应电驱动系统控制策略研究[D]. 李珂. 山东大学, 2007(03)
- [10]博客:崛起的营销沟通新阵地[D]. 黄雯嘉. 厦门大学, 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