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学新突破——养殖比目鱼

海洋生物学新突破——养殖比目鱼

一、海洋生物学的新突破——人工养殖比目鱼(论文文献综述)

孙雅雯[1](2018)在《西太平洋海山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及新物种的分类鉴定》文中研究指明微生物物种及功能基因的多样性一直是科学家们的研究热点。深海因其特殊、极端的生态环境,是发现新型细菌和新型功能基因的宝贵资源库。西太平洋因具有活跃的板块构造和海底火山活动,推测势必蕴藏着适应该特殊环境的微生物。本研究通过西太平洋科考,获得了马里亚纳海山21个站位不同深度的海水样品。通过16S rDNA测序鉴定,初步探讨了该海山附近细菌的多样性及优势菌群;同时,对分离自西太平洋海山的两株系统发育新菌种进行了多相分类鉴定。实验结果表明:从马里亚纳海山21个站位水体样品中共分离得到369株细菌,它们归属于4个门,7个纲,58个属,94个种。其中,γ-变形菌纲菌株数量最多,为136株(37%),属于优势菌群;拟杆菌门次之,为110株(30%);α-变形菌纲96株(26%);β-变形菌纲1株(0.2%);厚壁菌门14株(3.8%);放线菌门12株(3%)。58个属中有11个属的菌株在多个站位均分离出,数量相对较多,属于优势属。其中,交替单胞菌属的菌株数量最多,为41株(11%)。优势种为百慕大外海橄榄形菌(Pelagibaca bermudensis)(4.9%)、麦氏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macleodii)(4.3%)、盐单胞菌(Halomonas meridiana)(3.8%)、运动嗜中杆菌(Mesonia mobilis)(4.9%)、海水鼠尾菌(Muricauda aquimarina)(4.3%)。另外,还发现11个疑似新种和1个疑似新属,有待进一步分类鉴定。采用多相分类方法,对分离的两株疑似新种菌株YM319和YM155进行了物种鉴定。鉴定结果表明,菌株YM319是大洋球形菌属(Oceanisphaera)的一个新种。该菌分离自西太平洋海沟一颗附带着海蛇尾的黑石表面,与关系最近标准菌株Oceanisphaera Profunda SM1222T的16S rRNA基因相似性最高为97.4%,近球形、具有极生鞭毛和运动性,能够降解尿素,但不能降解酪蛋白、DNA、七叶苷和淀粉,被命名为Oceanisphaera marina。另一菌株YM155是Thalassotalea属中的一个新种,该菌分离自西太平洋海沟海绵表面,为近球形、具极生鞭毛和运动性,能够降解DNA、淀粉、酪蛋白、七叶苷和明胶,不能降解琼脂和尿素。与关系最近标准菌株Thalassotalea piscium T202T和Thalassotalea agariperforans M-M1T的16S rRNA基因相似性最高为97.2%,被命名为Thalassotalea profundi。

孙欠欠[2](2017)在《戊唑醇对斑马鱼成鱼HPG轴的内分泌干扰效应》文中提出近年来,三唑类杀菌剂因活性高而得到广泛应用。当前,三唑类杀菌剂是市场份额最大的品类之一,其中戊唑醇使用量多年来稳居三唑类首位,在所有杀菌剂品种中位列第二。然而,由于其被大量的使用所带来的对环境和健康的潜在危害问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有关戊唑醇的环境毒理学研究报道很少。本文以斑马鱼为模式生物,采用 UHPLC-MS/MS(Ultra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方法研究了戊唑醇在斑马鱼体内的富集性、持留性及其在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戊唑醇短期曝露后以及经净化清除后,斑马鱼体内抗氧化酶系活性、性激素含量、类固醇合成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等的变化情况,对性腺进行了病理学切片观察,进一步观察了亲代曝露后对子代的毒性传递效应,以期较为全面的揭示其对斑马鱼成鱼的生殖内分泌干扰效应,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斑马鱼成鱼进行了戊唑醇(0.18 mg/L)连续28 d曝露,再连续30d净化清除,以期了解戊唑醇在斑马鱼体内的富集性、持留性及其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曝露28 d后,戊唑醇在斑马鱼体内的浓度达到平衡,为3.69 mg/kg,生物富集系数BCF值为21.7,属于中等富集性农药,且富集动力学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在曝露期间,斑马鱼体重、体长和对照组相比显着下降,肝脏指数(LSI)和性腺指数(GSI)下降。(2)戊唑醇可在斑马鱼体内较长持留,缓慢代谢。经30 d净化清除试验后,鱼体内戊唑醇的浓度为0.49 mg/kg,为初始曝露浓度的2.7倍。与对照相比,试验组雌性斑马鱼的体重下降(p<0.01);斑马鱼的LSI、GSI和对照相比均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差异不显着,且和前期曝露组相比,略有上升。(3)富集平衡后,戊唑醇在斑马鱼不同组织和器官中的分布顺序为:肝脏(5.71 mg/kg)>性腺(3.46mg/kg)>全鱼(3.03mg/kg)>躯干(2.50mg/kg)>鱼脑(0.37mg/kg)。肝脏组织中戊唑醇的质量浓度最高,为曝露浓度的31倍,性腺次之,为19倍,说明肝脏和性腺对戊唑醇具有较强富集作用。2.研究测定了戊唑醇不同浓度曝露及再净化清除后,斑马鱼体内的氧化酶系的活力变化。研究发现:(1)在戊唑醇0.18、0.92和1.84 mg/L三个浓度水平连续28 d曝露后,雌、雄斑马鱼肝脏中SOD、CAT、POD和GST酶活力均上调,为对照组的1.11-3.43倍(p<0.05),且呈现剂量-效应关系。结果表明戊唑醇对斑马鱼的体内抗氧化酶活性具有明显的激活诱导作用。(2)曝露后经30 d净化清除,雌、雄斑马鱼肝脏中SOD酶活力依旧上调,为对照的1.26-1.87倍(p<0.05);CAT酶活力分别为除低浓度组仍上调外,其余浓度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OD酶活力在高浓度组保持上调;GST酶活力雌鱼在中高浓度组保持上调,而雄鱼体内已经恢复至对照水平。结果表明,随着戊唑醇在体内的逐步清除,斑马鱼的体内抗氧化酶活性逐步恢复正常,但未完全消除影响。3.研究了 0.18、0.92和1.84mg/L三个浓度水平戊唑醇曝露和清除对斑马鱼雌鱼HPG轴相关性激素和类固醇合成、代谢相关调控基因的影响。研究发现:(1)不同曝露浓度处理,可导致斑马鱼雌鱼血浆中E2含量呈下降趋势,且存在剂量-效应关系,而对雄激素T含量影响不大;净化清除阶段终止后,E2含量基本恢复至对照水平,而T含量仍旧变化不大。(2)戊唑醇曝露导致雌鱼vtg1、erβ、star、cyp17、cyp19a、cyp19b、hsd17b1、hsd17b3、lhr、fshr 的基因表达量显着下调(p<0.05)。终止曝露,清水中饲养30 d后,斑马鱼雌鱼处理组肝脏组织中,vtg1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卵巢中era和star除1.84 mg/L组依然显着下调外,其余各组已基本恢复正常;erβ的基因表达量各组显着下调(p<0.01);0.92和 1.84mg/L 组 cyp1Iaa 显着上调;cyp17、cyp19b、hsd17b3、lhr和fshr基因表达量各浓度组与对照相比均显着上调。4.研究了戊唑醇曝露和清除对亲代产卵量和子代发育的影响。研究发现戊唑醇的曝露使得F0代平均产卵量显着下降,子代胚胎孵化时间延迟,幼鱼的畸形率提高。当终止曝露转入清水净化清除饲养30 d后,F0代平均产卵量依然显着下降,子代胚胎孵化时间和对照相比无差异性,子代畸形率仍显着高于对照组。结果显示曝露产生的干扰效应有可能通过亲代斑马鱼的繁殖活动传递给子代。5.雌鱼卵巢病理学切片检查发现,戊唑醇曝露后,斑马鱼卵巢未发现明显的病理学改变,但对斑马鱼卵细胞的发育产生了影响。戊唑醇不同浓度(0.18,0.92,1.84 mg/L)28 d曝露,使得初级卵母细胞(PO)百分比和对照相比分别显着增加了 4.99%,10.05%和14.48%(p<0.05);成熟的卵母细胞(LMO)百分比和对照相比分别显着减少了 21.62%,25.38%和28.13%(p<0.01)。净化清除30d后,斑马鱼卵巢未发现明显的病理学改变,各处理组PO百分比和对照相比分别显着减少了 9.44%,7.41%和10.18%(p<0.05);LMO百分比和对照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卵巢病理学切片检查为戊唑醇曝露影响亲代产卵量提供了生理学依据。综上所述,戊唑醇为中等富集性农药,在斑马鱼体内不易被代谢掉,长期低浓度的曝露会导致斑马鱼HPG轴内分泌干扰效应,并给斑马鱼亲代繁殖和子代发育带来不利影响,且这种影响可能具有子代传递性,在终止接触后仍会延续,且短期内不能恢复和消除。研究初步证实戊唑醇可能具有抗雌激素样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戊唑醇通过抑制cyp19表达,进一步导致E2下调,从而发挥其抗雌激素作用。

许娜[3](2013)在《青岛文昌鱼(Branchiostoma japonicum)ChTl和Lys基因的结构、表达和功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文昌鱼是介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物种,因此被认为是研究脊椎动物起源与进化的重要模式生物。文昌鱼的肝盲囊是脊椎动物肝脏的同源器官,参与文昌鱼免疫反应。本文从文昌鱼体内克隆出两种与文昌鱼先天性免疫相关的基因——类壳三糖苷酶基因和溶菌酶基因,并对这两类基因序列特征、表达情况和功能等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在证明这两类基因与文昌鱼先天性免疫相关的同时,也为脊椎动物肝脏起源提供更多的实验依据。壳三糖苷酶和酸性几丁质酶是哺乳动物18家族几丁质酶中的两个有活性的几丁质酶。哺乳动物壳三糖苷酶的相关研究比较多,但是较低等动物的壳三糖苷酶研究较少。本文用利用PCR和RACE技术得到了BjChTl (Branchiostomajaponicum chitotriosidase-like)全长cDNA,它长为1805bp,开放阅读框1503bp,5’-UTR93bp,3’-UTR209bp。BjChTl开放阅读框编码一个500个氨基酸的蛋白,分子量56.9kDa等电点为5.97。BjChTl基因氨基酸序列前17个氨基酸残基为信号肽,第29-399氨基酸残基是一个催化结构域,第406-423残基是铰链区,第448-500残基是几丁质绑定区,具备18家族几丁质酶的典型结构。对BjChTl基因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BjChTl基因与脊椎动物几丁质酶的一致性为33-43%,与无脊椎动物几丁质酶的一致性为30-34%。另外,BjChTl基因氨基酸序列与哺乳动物壳三糖甘酶(chitotriosidase)和酸性几丁质酶(AMCase)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约为46%和41%。青岛文昌鱼BjChTl基因与佛罗里达文昌鱼BjChTl基因在氨基酸水平上有大约87.6%的序列一致性,这证明BjChTl基因在物种之间是非常保守的。比对BjChTl和其他物种的壳三糖苷酶以及酸性几丁质酶基因序列得知,BjChTl基因的中心区是保守的,多序列比对以及系统进化分析均表明BjChTl基因是壳三糖苷酶和酸性几丁质酶的共同祖先。基于青岛文昌鱼类壳三糖苷酶基因与佛罗里达文昌鱼类壳三糖苷酶基因很高的一致性,我们用佛罗里达文昌鱼类壳三糖苷酶基因的基因组信息与脊椎动物的壳三糖苷酶基因的基因组信息进行比较,发现脊椎动物的壳三糖苷酶基因有10-12个外显子,文昌鱼的有10个外显子,9个内含子,其中文昌鱼BjChTl基因的第2个外显子和第4个外显子有内含子插入现象。另外,文昌鱼BjChTl基因的每个外显子与脊椎动物壳三糖苷酶的每个外显子存在很好的对应关系。这些都证明壳三糖苷酶基因在进化过程中是很保守的,也证明壳三糖苷酶基因的转录调控在头索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是相似的。壳三糖苷酶可以分解几丁质,并被认为是杀伤含几丁质病原菌的免疫分子。重组人的壳三糖苷酶已经被证明具有降解几丁质和在体外抑制真菌生长的作用。我们采用表达完整的BjChTl和截短的BjChTl,来研究BjChTl的构-效关系。结果表明,像人的壳三糖苷酶一样,BjChTl也可以结合几丁质,水解人造的几丁质荧光底物4-methylumbelliferyl-β-D-N,N′,N″-triacetylchitotrioside,并能抑制真菌白色念珠菌的生长。这些都证明了BjChTl也是抑制真菌的免疫因子和具有几丁质分解活性的酶。BjChTl基因主要在肝盲囊和后肠中表达,推测BjChTl在体内可能行使消化几丁质的作用和通过抑制真菌生长参与免疫反应。有趣的是催化结构域重组表达蛋白BjChTl-CD的酶活性、抑制真菌能力和几丁质结合活性等都远小于完整的BjChTl蛋白,这证明几丁质结合结构域在青岛文昌鱼类壳三糖苷酶的免疫活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溶菌酶有6种类型包括c型溶菌酶、g型溶菌酶、i型溶菌酶、噬菌体溶菌酶、植物溶菌酶和细菌溶菌酶,其中c型、g型和i型是动物型溶菌酶。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文昌鱼体内含有三种动物型溶菌酶,是现有物种中发现的唯一一个在同一物种体内同时具备三种类型溶菌酶的物种。因此,对文昌鱼溶菌酶结构、表达和和功能的研究具有独特的意义。文昌鱼g型溶菌酶全长1014bp,开放阅读框801bp,5’-UTR83bp,3’-UTR130bp,编码一个267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N-端15个氨基酸为信号肽,其分子量为30.03kDa,等电点为6.3。c型溶菌酶全长651bp,开放阅读框423bp,5’-UTR60bp,3’-UTR168bp,编码一个141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N-端17个氨基酸为信号肽,分子量为17.69kDa,等电点为6.64。 i型溶菌酶全长1053bp,开放阅读框501bp,5’-UTR56bp,3’-UTR496bp,编码一个167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N-端21个氨基酸为信号肽,分子量为20.02kDa,等电点为7.84。多序列比对结果显示,这三种类型的溶菌酶均具有关键的催化活性位点,其中g型溶菌酶具有SLT结构域和底物结合位点,c型溶菌酶具有8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但是文昌鱼i型溶菌酶中只有一个异构酶活性位点。文昌鱼g型溶菌酶与脊椎动物g型溶菌酶的一致性为32%-50%,与无脊椎动物的一致性为40%左右;文昌鱼c型溶菌酶与其它物种c型溶菌酶的一致性在31%-44%之间;文昌鱼i型溶菌酶与其它物种i型溶菌酶的一致性与亲缘关系有很强的相关性,即亲缘关系越近一致性越高。g型溶菌酶在基因组结构的进化方面变化较少;c型溶菌酶在进化过程中无脊椎动物第3个外显子中有内含子插入现象,但是内含子插入区域并不在催化活性位点区域;i型溶菌酶在物种进化过程中表现出退化趋势。g型溶菌酶和c型溶菌酶主要在肝盲囊和肠中表达,i型溶菌酶主要在鳃和脊索中表达。体外重组表达的蛋白均具有溶菌酶活性,证明这三种类型的溶菌酶都具有生物学功能,可能均参与文昌鱼的先天性免疫。

胡学东[4](2012)在《公海生物资源管理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实施改变了传统的海洋渔业秩序和资源分配格局,围绕海洋资源,特别是公海生物资源的争夺,已经成为新时期海洋斗争的重要特点。由于全球近海渔业资源已经处于过度开发状态,海洋生物资源衰竭的速度超乎人们的想象,大大降低了公海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和未来利用价值。全球渔业普遍面临着过度投资、种群枯竭、渔获量下降和资源利用冲突加剧等问题,世界进入了争夺公海渔业资源的时代。但是关于公海渔业资源,到目前为止仍然缺乏全面的、强制性的管理制度。对于公海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和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国际和国内都是学术界的热点问题。本论文共分9章,第一章是绪论,第九章是结语。第二章是公海及海洋生物资源传统管理理论的发展,简要评述了西方中世纪前的有关理论和中国“以陆治海”和“以海为田”的农耕海洋观、格老秀斯的海洋自由论、塞尔登的闭海论和宾刻舒克的海洋领有论,这些理论体现了现代海洋理论的思想源泉;并着重对近现代海洋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马汉的海权论进行了评析。第三章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制度及其影响。论述了公海捕鱼旧制度的危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进步促进了海洋捕捞能力的提升,公海自由无序捕捞造成的海洋生物资源的破坏和衰退;到沿海国试图瓜分公海,纷纷对毗邻海域提出主权要求;简要介绍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基本内容,重点对《公约》中影响海洋生物资源管理的几个重要原则和制度,如至关重要的专属经济区制度做了介绍,分析了《公约》对公海渔业制度和国际海洋生物资源管理和养护制度的深远影响。分析了《公约》引发的海洋观变革,促进了对海洋生物资源认识的根本转变。第四章是公海生物资源管理制度的实践探索,该章重点研究了《公约》实施后,对建立新的公海生物资源养护管理制度产生重大影响的《促进公海渔船遵守国际养护和管理措施的协定》、《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执行协定》、《国际打击IUU行动计划》和联合国关于禁止公海流刺网的决议。第五章是公海生物资源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该章开创性地总结了建立公海生物资源管理养护制度的五项基本原则,即共同继承财产与整体性原则、权利平等与合作原则、科学养护与合理利用原则、可持续发展与有序性原则和以人为本与生态系统原则,这五项基本原则的确立是彻底解决当前公海海洋生物资源存在问题的思想基础,是建立公海生物资源养护和管理制度的核心原则。第六章是公海生物资源管理制度构架研究,《公约》实施后,虽然探索建立了一些国际海洋生物养护管理制度,但世界上仍然缺乏统一的、普遍认同和遵守的、涵盖所有海洋生物资源的管理制度。世界迫切需要在国际共管海域——公海上建立海洋生物资源管理制度。该章通过分析当前公海渔业资源管理的实践与存在的问题,探讨建立国际海洋生物资源管理组织的可行性,提出了建立国际海洋生物资源管理组织可行的基本构架。第七章是公海生物资源管理制度的执行措施和程序保障,该章总结了《公约》实施后公海渔业创立的主要管理措施,重点评介了沿海国管辖权的持续扩大、港口国措施、IUU条例中的程序规定和具体措施以及输欧海洋捕捞产品的有关规定,就公海渔业管理基本程序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强调订立新的、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基础的“公海生物资源管理与养护公约”,并参照WTO争端解决机制在程序上保障新公约的权威性、强制性和可执行性,是彻底解决当前公海生物资源管理与养护中棘手问题的切实可行的办法。第八章是公海生物资源管理制度的发展及应对建议,该章提出,国际渔业法律制度的发展正在有力地推动公海渔业管理的国际化趋势;公海渔业管理措施更加趋向于强制性,对公海渔业的综合管理是发展的必然;区域性渔业管理不断加强,催生国际渔业管理实体组织诞生,公海渔业管理制度已隐然成型;公海渔业已进入全面严格管理时代。同时也对我国应如何积极、妥善应对国际海洋法律制度变革带来的挑战,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本论文围绕公海生物资源管理制度问题,梳理评述了中外关于渔业资源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探讨:首次提出建立新的国际渔业管理组织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尝试给即将诞生的国际渔业管理组织搭建一个科学可行的框架;对保障国际渔业管理组织得以正常运转的程序和执行制度进行了研究分析;为我国公海渔业的发展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对公海生物资源管理制度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研究和判断。

陈勇[5](2008)在《两种海水鱼piscidin-like抗菌肽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piscidins家族系统进化研究》文中指出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s,AMPs)是一类具有广谱抗微生物活性的天然小肽类物质,是先天免疫系统中重要的非特异性免疫因子。Piscidin一词最初来源于Silphaduang等从杂交斑纹鲈(hybrid stripedbass,Morone.chrysops×M.saxatils)肥大细胞分离出的一种肽类抗菌素,随后的研究发现,从鲆鲽类获得的抗菌肽pleurocidin,杂交斑纹鲈的moronecidin,欧洲狼鲈(Dicentrarchus labrax)的dicentracin,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coioides)的epinecidin-1等,都具有和piscidin十分相似的氨基酸序列及其多肽结构和功能,为α-螺旋、带正电荷、两性亲和多肽,可以统称为piscidin。本论文以我国重要的海水经济养殖鱼类——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和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为研究对象,克隆得到两种鱼类的piscidin类抗菌肽基因,并分析其氨基酸序列组成和次级结构特点,与piscidin家族其他成员进行多序列比对,并建立系统进化树,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RT-PCR、3’RACE、5’RACE和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从赤点石斑鱼的头肾和脾脏扩增出piscidin-like抗菌肽序列,并进行序列分析和蛋白特性预测,结果显示赤点石斑鱼piscidin为带正电荷的两亲性α-螺旋结构,成熟肽碳末端具有强阳离子四肽的RRRH结构,与斜带石斑鱼成熟肽碳末端一致,这种结构有利于提高与细菌胞膜的结合能力,与piscidins家族其他抗菌肽序列相似性为59%-79%,一致性为45%-75%,其氨基酸序列和次级结构符合piscidin抗菌肽家族的特征,表明从赤点石斑鱼头肾和脾组织克隆得到的piscidin-like抗菌肽基因是piscidin基因变体,属于piscidins家族的新成员。2、通过RT-PCR、3’RACE、5’RACE和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从大黄鱼的头肾和脾脏扩增出piscidin-like抗菌肽序列,并进行序列分析和蛋白特性预测,结果显示大黄鱼piscidin成熟肽为带正电荷的两亲性α-螺旋结构,成熟肽碳末端没有石斑鱼类的RRRH结构,正电荷值比赤点石斑鱼piscidin低,优势域碳末端也没有鲈鱼类的XQQ模块,与piscidins家族其他抗菌肽序列相似性50-77%,一致性41-70%,其氨基酸序列和次级结构符合piscidin抗菌肽家族的特征,表明从大黄鱼克隆得到的piscidin-like抗菌肽基因是piscidin基因变体,属于piscidins家族的新成员。3、利用CLUSTALW软件对piscidin家族抗菌肽进行多序列比对,验证了其具有高度序列同源性,说明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高度统一。利用MEGA 4.0软件绘制了Piscidin抗菌肽家族与其它鱼类抗菌肽家族的系统进化树,验证了从赤点石斑鱼和大黄鱼克隆得到的基因属于鱼类piscidin抗菌肽基因,且piscidin家族抗菌肽基因自成一簇,与鱼类hepcidin抗菌肽家族相互区分。

钱黄生[6](1992)在《1991年世界高科技新进展述评》文中研究表明 战后美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的44%,日本每年经济增长的60%都是依靠技术进步取得的。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工程、新能源技术为主要内容的高技术。1991年,美国、日本、西欧、前苏联等国家都在这些领域内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魏谨孝[7](1986)在《海洋生物学的新突破——人工养殖比目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挪威海洋生物学家首次人工养殖成功两尾比目鱼。在孵化槽中对鱼卵进行人工授精。这种鱼是今年3月20日孵化出的。以往只有一次养殖在水槽中的一尾比目鱼幼体变态成幼鱼,并且这尾小比目鱼在几星期后就死去了。对比目鱼的过度捕捞使其资源量变得越来越少。比目鱼的价格可能要上升到鲑鱼价

二、海洋生物学的新突破——人工养殖比目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洋生物学的新突破——人工养殖比目鱼(论文提纲范文)

(1)西太平洋海山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及新物种的分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深海海山环境的特点
    2 深海海山微生物研究进展
    3 海洋细菌多样性研究方法
        3.1 海洋细菌多样性研究的传统方法
        3.1.1 直接观察法
        3.1.2 分离培养法
        3.2 海洋细菌多样性研究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
        3.2.1 16 SrDNA基因序列分析
        3.2.2 基于PCR技术的研究方法
        3.2.3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
    4 深海细菌资源的开发利用
        4.1 极端高温酶
        4.2 极端低温酶
        4.3 生物活性代谢产物
        4.4 生物修复
    5 “科学号”赴西太平洋航次简介
    6 细菌新种的分类鉴定
        6.1 遗传学分类鉴定
        6.1.1 16 SrDNA序列测定
        6.1.2 DNA-DNA杂交
        6.1.3 DNAG+C%含量的测定
        6.2 表型特征
        6.2.1 形态学与生理生化特征
        6.2.2 化学特征
    7 本论文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西太平洋海山水体中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研究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和仪器
        1.1.1 实验试剂与培养基
        1.1.2 实验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样品的采集
        1.2.2 样品的涂布
        1.2.3 细菌的分离纯化及保藏
        1.2.4 细菌基因组DNA提取
        1.2.5 细菌16SrDNA基因的PCR扩增
        1.2.6 PCR扩增产物的检测
        1.2.716 SrDNA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实验结果
        2.1.1 水体细菌的分离培养
        2.1.2 细菌16SrDNA基因序列的比对
        2.1.3 系统发育分析
        2.2 讨论
        2.2.1 西太平洋海山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
        2.2.2 西太平洋海山可培养细菌潜在新种(属)
    3 本章总结
第三章 海山细菌新种Oceanisphaeramarinasp.nov.的多相分类鉴定
    1 实验材料和仪器
        1.1 菌株
        1.2 主要仪器
        1.3 实验试剂和培养基
    2 实验方法
        2.1 菌株分离纯化及保藏
        2.1.1 样品的获取
        2.1.2 样品的处理
        2.1.3 菌株复苏及纯化
        2.2 遗传学特征的分类鉴定
        2.2.1 实验菌株YM319的16SrDNA基因序列测定及分析
        2.2.2 实验菌株YM319的DNAG+C%含量测定
        2.2.3 基因组DNA-DNA杂交
        2.3 表型特征的分类鉴定
        2.3.1 形态学特征观察
        2.3.2 生理生化特征鉴定
        2.3.3 化学特征鉴定
    3 实验结果及分析讨论
        3.1 遗传学特征分类鉴定结果
        3.1.1 YM31916SrDNA测序结果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3.1.2 YM319DNAG+C%含量的测定
        3.2 表型特征分类鉴定结果
        3.2.1 YM319形态学特征鉴定结果
        3.2.2 YM319生理生化特征鉴定结果
        3.2.3 化学特征鉴定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海山细菌新种Thalassotaleaprofundisp.nov.的多相分类鉴定
    1 实验材料和仪器
        1.1 菌株
        1.2 主要仪器
        1.3 实验试剂和培养基
    2 实验方法
        2.1 菌株分离纯化及保藏
        2.1.1 样品的获取
        2.1.2 样品的处理
        2.1.3 菌株复苏及纯化
        2.2 遗传学特征的分类鉴定
        2.3 表型特征的分类鉴定
    3 实验结果及分析讨论
        3.1 遗传学特征分类鉴定结果
        3.1.1 YM15516SrDNA测序结果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3.1.2 YM155DNAG+C%含量的测定
        3.1.3 YM155DNA-DNA杂交
        3.2 表型特征分类鉴定结果
        3.2.1 YM155形态学特征鉴定结果
        3.2.2 YM155生理生化特征鉴定结果
        3.2.3 化学特征鉴定结果
        3.3 讨论
全文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戊唑醇对斑马鱼成鱼HPG轴的内分泌干扰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术语和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概述
        1.1.1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定义
        1.1.2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分类
        1.1.3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分布及危害
        1.1.4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作用特点
        1.1.5 环境内分泌干化物的作用机理
    1.2 农药作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研究
        1.2.1 农药作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特点
    1.3 斑马鱼作为实验动物在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中的应用
        1.3.1 斑马鱼生物学特点
        1.3.2 利用斑马鱼开展内分泌干扰评价的方法
        1.3.3 鱼类内分泌系统的特点
    1.4 杀菌剂戊唑醇的毒理学研究进展
        1.4.1 戊唑醇的使用现状
        1.4.2 戊唑醇的毒理学研究进展
    1.5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和意义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戊唑醇在斑马鱼体内的富集性、分布及持留性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供试药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试验用鱼和水
        2.2.4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
        2.3.2 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2.3.3 戊唑醇在斑马鱼体内的生物富集性
        2.3.4 富集平衡后戊唑醇在斑马鱼不同组织和器官的分布
    2.4 讨论和小结
        2.4.1 讨论
        2.4.2 小结
第三章 戊唑醇对斑马鱼抗氧化酶系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供试药剂
        3.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3.2.3 试验用鱼及处理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曝毒处理组抗氧化酶系测定
        3.3.2 清除组斑马鱼抗氧化酶系的测定
    3.4 讨论与结论
        3.4.1 讨论
        3.4.2 小结
第四章 戊唑醇对斑马鱼雌鱼生殖系统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药剂
        4.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4.2.3 试验用鱼
        4.2.4 成鱼28天染毒试验
        4.2.5 成鱼28天染毒后的子代传递毒性
        4.2.6 30天清除试验
        4.2.7 成鱼28天短期染毒后转入清水清除30天子代的传递毒性
        4.2.8 类固醇激素和戊唑醇测定
        4.2.9 qRT-PCR测定基因表达量
        4.2.10 性腺组织切片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曝毒试验结果与分析
        4.3.2 清除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与小结
        4.4.1 讨论
        4.4.2 小结
全文总结
    总结
    论文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读研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3)青岛文昌鱼(Branchiostoma japonicum)ChTl和Lys基因的结构、表达和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由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的过渡物种——文昌鱼
        1.1 原索动物头索动物亚门——文昌鱼
        1.2 文昌鱼的基本特征
        1.3 文昌鱼的进化地位和学术地位
    2 几丁质酶研究进展
        2.1 几丁质酶简介
        2.2 几丁质酶的结构和催化机制
        2.3 脊椎动物 18 家族几丁质酶
        2.4 壳三糖苷酶和酸性几丁质酶
        2.5 几丁质酶的表达部位
        2.6 几丁质酶的抑制剂
        2.7 几丁质酶的应用
    3 溶菌酶研究现状
        3.1 溶菌酶的发现及溶菌酶简介
        3.2 溶菌酶的分类
        3.3 溶菌酶的分布
        3.4 溶菌酶氨基酸序列特征
        3.5 溶菌酶的三维空间结构
        3.6 溶菌酶的催化机制
        3.7 溶菌酶的系统进化
        3.8 溶菌酶的基因组结构
        3.9 溶菌酶的抑制剂
        3.10 溶菌酶在不同动物体内的生物学作用
    4 实验目的和研究路线
第二章 青岛文昌鱼 CHITOTRIOSIDASE-LIKE 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功能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文昌鱼 BjChTl 基因全长的克隆
        2.2 BjChTl 基因序列分析
        2.3 几丁质酶基因组结构分析
        2.4 BjChTl 基因 RNA 水平组织分布研究
        2.5 BjChTl 全长蛋白以及各个结构域的体外重组表达
        2.6 BjChTl 和 BjChTl-BD 蛋白酶活性分析
        2.7 BjChTl 和 BjChTl-BD 蛋白的几丁质结合能力比较
        2.8 BjChTl 和 BjChTl-BD 蛋白的抑菌实验
        2.9 BjChTl 和 BjChTl-BD 蛋白的凝集实验
    3 实验结果
        3.1 文昌鱼 BjChTl 基因全长的克隆
        3.2 BjChTl 基因序列分析
        3.3 几丁质酶基因组结构分析
        3.4 BjChTl 基因 RNA 水平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
        3.5 BjChTl 全长蛋白以及各个结构域的体外重组表达
        3.6 BjChTl 和 BjChTl-BD 蛋白酶活性测定
        3.7 BjChTl 和 BjChTl-BD 蛋白的几丁质结合能力比较结果
        3.8 BjChTl 和 BjChTl-BD 蛋白的抑菌实验结果
        3.9 BjChTl 和 BjChTl-BD 蛋白的凝集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文昌鱼溶菌酶基因表达及功能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文昌鱼溶菌酶基因序列分析
        2.2 溶菌酶基因组结构分析
        2.3 溶菌酶基因二级结构及三级结构预测
        2.4 三种类型溶菌酶基因 RNA 水平组织分布研究
        2.5 溶菌酶基因的体外重组表达
        2.6 重组蛋白的质谱分析及 Western blotting 鉴定
        2.7 重组蛋白的活性测定
        2.8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2.9 溶菌酶在蛋白水平上的组织分布情况
    3 实验结果
        3.1 文昌鱼溶菌酶基因序列分析
        3.2 溶菌酶基因组结构分析
        3.3 溶菌酶基因二级结构及三级结构预测
        3.4 文昌鱼溶菌酶基因 RNA 水平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
        3.5 溶菌酶蛋白的体外重组表达
        3.6 重组蛋白的质谱鉴定结果
        3.7 重组蛋白酶活性测定
        3.8 溶菌酶蛋白水平组织分布特异性表达检测
    4 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4)公海生物资源管理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意义
    0.3 研究内容
    0.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0.4.1 研究方法
        0.4.2 技术路线
1.公海及海洋生物资源传统管理理论的发展
    1.1 西方中世纪前的有关论述
        1.1.1 古希腊、罗马的两种海洋观
        1.1.2 西方海洋理论的源泉
        1.1.3 有关海洋生物资源的论述
    1.2 海洋自由论与闭海论
        1.2.1 教皇子午线
        1.2.2 海洋自由论的主要观点
        1.2.3 闭海论的主要内容
        1.2.4 争论及其影响
    1.3 马汉的海权论
        1.3.1 控制海洋与控制世界
        1.3.2 制海权
        1.3.3 海权决定世界历史的进程
        1.3.4 海权论的影响
    1.4 中国古代的海洋观
        1.4.1 “以陆治海”和“以海为田”的农耕海洋观
        1.4.2 古代中国的海洋活动
        1.4.3 “渔盐之利”的功利思想
        1.4.4 中国传统的渔业思想
        1.4.5 古代中国海洋观的几个基本特点
2.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制度及其影响
    2.1 渔业的发展与传统制度的危机
        2.1.1 捕捞能力的提升和渔业资源的衰退
        2.1.2 沿海国对毗邻海域的主权要求
        2.1.3 《杜鲁门公告》
        2.1.4 关于公海海洋资源权利
        2.1.5 第一、二次国际海洋法会议
        2.1.6 传统公海捕鱼制度面临危机
        2.1.7 矛盾的焦点
    2.2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建立
        2.2.1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基本内容
        2.2.2 公海渔业制度的调整与确立
        2.2.3 其他重要原则和制度的建立
    2.3 《公约》对海洋观和国际渔业制度的影响
        2.3.1 《公约》引发的海洋观变革
        2.3.2 对公海资源管理制度的调整
        2.3.3 《公约》对国际渔业制度的影响
3. 公海生物资源管理制度的实践探索
    3.1 后《公约》时代国际渔业管理制度的发展
    3.2 促进公海渔船遵守国际养护和管理措施的协定
    3.3 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
        3.3.1 坎昆宣言
        3.3.2 《守则》的主要内容
        3.3.3 《守则》规定的基本准则
        3.3.4 《守则》的实施情况
        3.3.5 《守则》的意义和影响
    3.4 《执行协定》
        3.4.1 《执行协定》产生的背景
        3.4.2 《执行协定》的框架及基本内容
        3.4.3 《执行协定》的创新内容
        3.4.4 《执行协定》的意义
    3.5 国际打击 IUU 行动计划
        3.5.1 IUU 捕捞行为的原因分析
        3.5.2 国际打击 IUU 行动计划的基本要求
        3.5.3 欧盟的 IUU 条例
        3.5.4 IUU 条例要点
        3.5.5 美国的计划及影响
    3.6 联合国关于公海流刺网的决议
4. 公海生物资源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
    4.1 共同继承财产与整体性原则
    4.2 权利平等与合作原则
    4.3 科学养护与可持续原则
    4.4 合理利用与有序性原则
    4.5 以人为本与生态系统原则
5. 公海生物资源管理制度构架研究
    5.1 关于公海渔业资源管理的若干主张
    5.2 公海渔业资源管理的实践与存在问题
        5.2.1 国际渔业管理组织概况
        5.2.2 相关国家和渔业组织的实践行动
        5.2.3 分鱼种的国际海洋资源管理
        5.2.4 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5.3 建立国际海洋生物资源管理组织的基本条件
        5.3.1 有迫切的实际需要
        5.3.2 有充分的法律准备
        5.3.3 观念转变为制度建立打下了理论基础
        5.3.4 现行体制已对渔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5.3.5 已有率先启动的国际管理模式
    5.4 区域合作与共同渔业政策
        5.4.1 关于区域合作
        5.4.2 关于共同渔业政策
    5.5 海洋保护区——公海生物资源管理的成熟模式
        5.5.1 海洋保护区是当前养护海洋生物资源的有效方式
        5.5.2 海洋保护区建立的现状与规划
        5.5.3 海洋保护区建设的重点问题
        5.5.4 海洋保护区建设是未来国际发展的趋势
        5.5.5 关于海洋保护区的结语
    5.6 国际海洋生物资源管理组织的基本构架
        5.6.1 国际渔业管理组织的主要任务
        5.6.2 国际渔业管理组织的定位问题
        5.6.3 渔业管理组织的架构与运行
        5.6.4 公海生物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6. 公海生物资源管理制度的执行措施和程序保障
    6.1 公海渔业管理的主要措施
    6.2 沿海国管辖权的持续扩大
        6.2.1 对船旗国管辖的限制
        6.2.2 沿海国立法与强化执行
        6.2.3 非经许可的外国渔船在专属经济区内的航行
        6.2.4 沿海国与船旗国的法律冲突
        6.2.5 《执行协定》的新突破
    6.3 港口国措施
    6.4 IUU 条例中的程序规定和具体措施
        6.4.1 IUU 条例的创新措施及评价
        6.4.2 国际社会开展全方位打击 IUU 行动
    6.5 输欧海洋捕捞产品的有关规定
    6.6 程序制度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6.6.1 争议的解决
        6.6.2 裁决的效力与执行
        6.6.3 关于决策机制
        6.6.4 关于基本程序制度
7. 公海生物资源管理制度的发展及应对建议
    7.1 公海生物资源管理的不断深化
    7.2 沿海国与捕鱼国加强全面合作
    7.3 加强渔业管理推动国际渔业管理组织诞生
    7.4 积极应对公海生物资源管理制度变革的挑战
        7.4.1 增强在国际渔业管理组织的话语权
        7.4.2 积极参与公海生物资源管理组织的各种活动
        7.4.3 建立参与国际渔业管理组织的保障与支撑机制
        7.4.4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从资源战略的角度推进公海渔业发展
        7.4.5 加大派遣渔政队伍开展公海渔业执法力度
8.结语
    8.1 主要研究成果
    8.2 研究的不足之处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5)两种海水鱼piscidin-like抗菌肽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piscidins家族系统进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鱼类免疫系统概述
        1.1 鱼类的免疫组织和器官
        1.2 鱼类的免疫细胞
        1.3 鱼类的体液免疫因子
    2 抗菌肽和鱼类抗菌肽的研究
        2.1 抗菌肽的研究
        2.2 鱼类抗菌肽研究进展
        2.3 鱼类抗菌肽的作用机理
        2.4 Hepcidins和Piscidins抗菌肽家族的研究进展
    3 赤点石斑鱼和大黄鱼的研究概况
        3.1 赤点石斑鱼的研究概述
        3.2 大黄鱼的研究概述
    4 技术路线、研究目的和意义
        4.1 技术路线
        4.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赤点石斑鱼Piscidin-like抗菌肽cDNA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引物设计
        1.3 试剂与仪器
        1.4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总RNA的提取
        2.2 RT-PCR和RACE的结果
        2.3 序列分析
    3 讨论与小结
        3.1 讨论
        3.2 小结
第三章 大黄鱼Piscidin-like抗菌肽cDNA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引物设计
        1.3 试剂与仪器
        1.4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总RNA的提取
        2.2 RT-PCR和RACE的结果
        2.3 序列分析
    3 讨论与小结
        3.1 讨论
        3.2 小结
第四章 Piscidin抗菌肽家族的序列比对和系统发生分析
    1 分析方法
        1.1 Piscidin抗菌肽家族的序列比对
        1.2 Piscidin抗菌肽家族的系统进化分析
    2 分析结果
        2.1 Piscidin抗菌肽家族的序列比对结果
        2.2 Piscidin抗菌肽家族的系统进化分析
    3 讨论与小结
        3.1 讨论
        3.2 小结
结语与展望
    1 结论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四、海洋生物学的新突破——人工养殖比目鱼(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太平洋海山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及新物种的分类鉴定[D]. 孙雅雯. 青岛科技大学, 2018(10)
  • [2]戊唑醇对斑马鱼成鱼HPG轴的内分泌干扰效应[D]. 孙欠欠. 浙江大学, 2017(01)
  • [3]青岛文昌鱼(Branchiostoma japonicum)ChTl和Lys基因的结构、表达和功能分析[D]. 许娜.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2)
  • [4]公海生物资源管理制度研究[D]. 胡学东.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1)
  • [5]两种海水鱼piscidin-like抗菌肽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piscidins家族系统进化研究[D]. 陈勇. 厦门大学, 2008(08)
  • [6]1991年世界高科技新进展述评[J]. 钱黄生. 世界研究与发展, 1992(01)
  • [7]海洋生物学的新突破——人工养殖比目鱼[J]. 魏谨孝. 国外水产, 1986(01)

标签:;  ;  ;  ;  ;  

海洋生物学新突破——养殖比目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