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燃动车动力组——一种可供使用的新驱动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邵海岳[1](2004)在《混合动力汽车驱动系统设计及控制策略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ybrid Electric Vehicle)是传统燃油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相结合的新车型,具有燃油汽车的动力性能和较低的排放,是当前解决节能、环保问题切实可行的过渡方案。 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性能与驱动系统参数的匹配以及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协调控制密切相关。本文首先分析了混合动力汽车的驱动系统结构类型和各自的特点,对电力辅助型混合动力汽车的组成及其工作模式进行了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能综合考虑各部件功率和重量的驱动系统设计方法。通过对驱动系统的部件之间能量流动路线的分析,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实验数据的驱动系统部件建模方法,并以NiMH电池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论文提出的驱动系统仿真方法,不需要求解复杂的微分方程,计算速度快,根据驱动系统结构将各单元模型集成,可以对不同行驶循环下车辆的动力性能和燃油经济性进行仿真计算。论文最后针对电力辅助型混合动力汽车,综合考虑车辆的行驶性能、燃油经济性以及行驶过程中电池SOC的大小,建立了最小等效油耗的优化实时控制策略。本论文所做的研究将有助于缩短混合动力汽车的设计开发时间,为其驱动系统的设计和控制策略及整车性能评估提供参考。
Manfred Nick,王渤洪[2](2002)在《内燃动车动力组——一种可供使用的新驱动系统》文中研究说明新一代内燃动车 (组 )为地区间有轨运输的复兴作出了贡献。MTU公司为内燃动车开发和研制了一种动力组 ,该动力组将柴油机及其驱动的所有部件集成在一共用的扁平结构的构架中 ,并可直接安装在车辆底架下面。介绍了这种动力组的结构、各驱动部件在动力组中的布置以及柴油机电子控制装置。
二、内燃动车动力组——一种可供使用的新驱动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燃动车动力组——一种可供使用的新驱动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混合动力汽车驱动系统设计及控制策略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电动汽车的发展历史及其关键技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电力辅助型混合动力汽车介绍 |
2.1 混合动力汽车的分类 |
2.1.1 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 |
2.1.2 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 |
2.1.3 混联式混合动力汽车 |
2.1.4 混合动力汽车的其它分类方法 |
2.2 电力辅助型混合动力汽车的结构与特点 |
2.2.1 传统燃油汽车中发动机的工作情况 |
2.2.2 电力辅助型混合动力汽车驱动系统 |
2.2.3 电力辅助型混合动力汽车的工作模式 |
2.3 电力辅助型混合动力汽车发展所需解决的问题 |
2.3.1 电池及电池管理系统 |
2.3.2 电机及控制系统 |
2.3.3 驱动系统控制策略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力辅助型混合动力汽车驱动系统设计 |
3.1 驱动系统总体方案 |
3.1.1 驱动系统结构及主要部件 |
3.1.2 驱动系统基本控制策略 |
3.2 车辆行驶时需求的驱动功率 |
3.2.1 加速行驶时需求功率计算 |
3.2.2 匀速爬坡时需求功率计算 |
3.3 整车质量的组成 |
3.4 驱动系统各部件所需最大功率的计算 |
3.5 电池容量的计算 |
3.6 变速器、主减速器和扭矩耦合装置传动比的确定 |
3.7 计算实例 |
3.7.1 车辆的动力性能指标和设计参数的确定 |
3.7.2 整车参数 |
3.7.3 驱动系统部件功率计算 |
3.7.4 其它相关参数的确定 |
3.7.5 车辆性能校核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力辅助型混合动力汽车驱动系统建模与仿真 |
4.1 驱动系统建模方法 |
4.2 NiMH电池模型及SOC预测 |
4.2.1 NiMH电池的工作原理与电池SOC的定义 |
4.2.2 电池的等效电路与参数计算 |
4.2.3 基于状态空间的SOC估计算法 |
4.2.4 NiMH电池SOC的仿真计算 |
4.3 驱动系统其它主要部件的仿真模型 |
4.3.1 发动机 |
4.3.2 电动机 |
4.3.3 变速机构 |
4.4 整车动力学模型 |
4.5 车辆驱动系统仿真 |
4.5.1 GB/T18386-2001电动汽车实验循环仿真 |
4.5.2 车辆从起步加速至100km/h的加速性能仿真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力辅助型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优化 |
5.1 驱动系统的控制方法 |
5.2 基于规则的控制策略 |
5.2.1 开关器式控制策略 |
5.2.2 电力辅助式控制策略 |
5.3 电力辅助型混合动力汽车驱动系统扭矩分配优化 |
5.3.1 最小燃油消耗的优化控制 |
5.3.2 最小等效油耗实时控制策略 |
5.4 车辆采用不同控制策略时的仿真计算结果比较 |
5.4.1 开关器式控制策略 |
5.4.2 电力辅助式控制策略 |
5.4.3 最小等效油耗控制策略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类菱形电力辅助型混合动力汽车样车开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内燃动车动力组——一种可供使用的新驱动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混合动力汽车驱动系统设计及控制策略优化[D]. 邵海岳. 湖南大学, 2004(04)
- [2]内燃动车动力组——一种可供使用的新驱动系统[J]. Manfred Nick,王渤洪. 国外内燃机车, 2002(01)
标签:混合动力论文;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