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羟甲基己烷三丙烯酸酯的制备

三羟甲基己烷三丙烯酸酯的制备

一、三羟甲基己烷三丙烯酸酯的制备(论文文献综述)

钱佳怡[1](2021)在《巯基点击聚合制备超支化聚合物及其改性光固化涂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UV光固化涂料因其高效、环保、节能、经济和适应性广的“5E”优点,近年来得到了迅猛发展。UV光固化涂料组成中占比最大的是低聚物,其中应用最广泛的低聚物是环氧丙烯酸酯(EA)和聚氨酯丙烯酸酯(PUA)。EA具有固化速度快、硬度高和耐化学性能优异等优点,但EA分子链中刚性苯环密度大,体系中不饱和双键含量高,导致光固化涂层韧性差,与基材之间的附着力差;PUA具有柔韧性好、耐化学性好等优点,但PUA中光敏基团含量不足,导致光固化涂层硬度低。目前,超支化聚合物在光固化树脂改性研究方面具有巨大潜力。超支化聚合物的内部空腔可提升涂层的韧性,独特的三维结构可以有效降低光固化体系内应力,减小体系的固化收缩率。且超支化聚合物具有大量活性端基,可以参与体系的交联固化,提高涂层的硬度。本论文基于巯基点击聚合反应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骨架可调控、端基可功能化改性的含硫超支化聚合物,研究含硫超支化聚合物的分子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采用含硫超支化聚合物对光固化树脂进行改性,对固化后的涂膜的性能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首先以三羟甲基丙烷三(3-巯基丙酸)酯(TMPMP)作为B3单体,以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作为AC单体,利用巯基-甲基丙烯酸酯和巯基-环氧点击聚合反应,合成了端基为巯基的超支化聚硫醚(HBP-SH);再采用四氢呋喃丙烯酸酯(THFA)和甲基丙烯酸糠酯(FMA)对HBP-SH进行改性,一锅法合成了主链为聚硫醚,端基为巯基、四氢呋喃或呋喃基团的超支化聚硫醚。为了解决光固化环氧丙烯酸酯涂层脆性大和附着力差的问题,使用超支化聚合物对环氧丙烯酸酯进行改性是一种有效方法。将环氧丙烯酸酯(EA)、活性稀释剂、光引发剂和超支化聚硫醚混合均匀,经紫外光固化后制备出超支化聚硫醚改性环氧丙烯酸酯复合光固化涂层。系统地研究了超支化聚硫醚的端基改性种类、端基改性比例和添加量对复合光固化涂层硬度、附着力、力学性能和固化收缩率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超支化聚硫醚的端基改性单体为FMA,端基改性比例为100%,超支化聚硫醚的添加量为2 wt%时,即添加2 wt%的HBP-100%FMA时,涂层的综合性能最佳,其铅笔硬度为3H,附着力为1级,抗冲击为51 cm,拉伸强度为34.9 MPa,断裂伸长率为7.0%,固化收缩率为4.5%。(2)以三(3-巯基丙酸)酯化合物作为B3单体,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作为AA’单体(其中A代表IPDI中连在脂肪链上的伯NCO,A’代表连在脂肪环上的仲NCO),利用巯基-异氰酸酯点击聚合反应合成了一系列骨架和端基均可调控的超支化聚硫氨酯。研究结果表明:当B3和AA’的单体摩尔比为1:0.8~1.0时,超支化聚硫氨酯的端基为巯基;当B3和AA’的单体摩尔比为1:2.2~2.4时,超支化聚硫氨酯的端基为异氰酸酯基团,进一步采用单羟基化合物对端异氰酸酯超支化聚硫氨酯中间体进行改性,合成了一系列端基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酯或环氧基团的超支化聚硫氨酯。当端丙烯酸酯超支化聚硫氨酯与光引发剂1173配合固化时,表干时间为3 s,铅笔硬度为HB,附着力为1级,抗冲击为50 cm,凝胶含量为93.7%。(3)采用丙烯酸羟乙酯(HEA)和全氟烷基乙醇对上述端基为异氰酸酯的超支化聚硫氨酯中间体进行改性,合成了一系列可UV光固化的含氟超支化聚硫氨酯。为了提高聚氨酯丙烯酸酯的硬度并赋予光固化涂层疏水性能,将聚氨酯丙烯酸酯(PUA)、活性稀释剂、光引发剂、溶剂和含氟超支化聚硫氨酯混合均匀,经紫外光固化后制备出含氟超支化聚硫氨酯改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光固化涂层。系统地研究了含氟超支化聚硫氨酯的末端氟改性种类、末端氟改性比例和添加量对复合光固化涂层硬度、耐磨性和水接触角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含氟超支化聚硫氨酯的末端氟改性单体为2-全氟辛基乙醇,末端氟改性比率为50%,超支化聚硫氨酯的添加量为3 wt%时,即添加3 wt%的FHBP2时,复合光固化涂层的综合性能最佳,其铅笔硬度为4H,附着力为0级,耐摩擦次数为60次,水接触角为102.1°。

许智鹏[2](2021)在《UV光固化脂环族环氧树脂体系的设计及性能优化》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柔性OLED显示的发展,对薄膜封装材料强韧性的需求越来越高。脂环族环氧树脂3,4-环氧环己基甲基-3,4-环氧环己基甲酯(TTA-21)作为一种重要的紫外光固化树脂,具有优异的加工性、介电性能、热稳定性和粘附力,使其在电子封装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由于其刚性脂环结构和固化物较高的交联密度,导致固化物质地较脆,柔韧性较差,难以满足薄膜封装柔性化的发展需求。本论文通过柔性链段的双((3,4-环氧环己基)甲基)己二酸酯(TTA-26)和三羟甲基丙烷三缩水甘油醚(TPEG)对TTA-21进行改性。系统分析了光敏剂2-异丙基硫杂蒽酮(ITX)、安息香二甲醚(BDK)和1-羟环己基苯酮(184)及其含量对固化行为和透光性能的影响。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以拉伸强度为响应值对体系的组成进行了优化。另外,采用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DEGDMA)和三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3EGDMA)制备了 TTA-21/DEGDMA和TTA-21/3EGDMA的阳离子/自由基混杂光固化薄膜,全面探究了体系组成对固化薄膜力学性能、体积收缩率、透光性能以及微观形貌的影响,并评测了 TTA-21/3EGDMA胶液的粘度、表面张力和铺展性能,为其应用于喷墨打印封装工艺提供参考。本论文具体研究工作和主要结论如下:(1)以三苯基六氟锑酸盐为光引发剂,4-乙烯基环氧环己烷为稀释剂,探究了光敏剂种类及其用量对TTA-21薄膜固化程度和透光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 TTA-26和TPEG对TTA-21薄膜拉伸强度的作用规律。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法对体系组成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1%的光敏剂BDK使薄膜固化程度可达98.12%,透光率可达86%以上。TTA-26和PTEG添加量均为20%时,薄膜的拉伸强度分别为46.80MPa和42.78MPa,断裂伸长率分别为11.2%和13.7%;稀释剂添加量为30%时,固化薄膜的拉伸强度可达57.14MPa。优化后体系最佳组成为:TTA-26添加量24.75%,TPEG添加量20.65%,稀释剂添加量18.70%,在此条件下薄膜的拉伸强度可达58.97MPa。(2)制备了TTA-21/DEGDMA和TTA-21/3EGDMA固化物薄膜,选择了TPEG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醚(GMA)进行改性,探究了体系组成对力学性能、体积收缩率、透光率以及热机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纯TTA-21相比,组分比为1:1的TTA-21/DEGDMA和TTA-21/3EGDMA薄膜的拉伸强度分别增加了32.19MPa和23.74MPa,断裂伸长率分别增加了3.33%和3.94%。TTA-21/3EGDMA具有更好的韧性和低的体积收缩率,组分比为1:1时,KIC为2.95MPa·m1/2,增加了85.76%,体积收缩率小于5%。TPEG仅对薄膜的断裂伸长率有提升;GMA使TTA-21/3EGDMA的Tg和交联密度增加,薄膜的透光率提升至89.47%以上。(3)为了进一步明确GMA对TTA-21/3EGDMA性能的影响,全面讨论了GMA添加量对TTA-21/3EGDMA拉伸强度、断裂韧性、透光率以及热机械性能和微观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GMA添加量为20%时,组分比为2:1的TTA-21/3EGDMA薄膜拉伸强度为65.74MPa,断裂伸长率4.80%;GMA添加量40%时,KIC可达到2.74 MPa·m1/2,提高了17.52%。不同GMA添加量的TTA-21/3EGDMA薄膜透光率均可达到89.95%以上。随着GMA添加量的增多,固化物交联密度增加,GMA添加量大于30%后,出现了相分离,增加了薄膜的柔韧性,微观形貌证实了为韧性断裂。(4)最后,探究了胶液的应用参数,分别测试了TTA-21/3EGDMA胶液的粘度、表面张力和铺展性能。结果表明,稀释剂可有效的调节TTA-21/3EGDMA胶液的粘度和表面张力。在45℃的工作温度和室温长期储存条件下,胶液粘度与初始粘度始终保持一致。加入润湿剂后,胶液的接触角由16.7°减小至6.0°,铺展性能由13.71%增大至38.67%。

王新[3](2021)在《氢化丁腈橡胶在汽车发动机油冷器用密封圈上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汽车业发展迅速,排放法规逐渐收紧,随着电子燃油喷射装置、涡轮增压技术及排气后处理系统在汽车发动机系统中得到推广和应用,燃油效率、发动机转速设计的不断提高,发动机内部温度、压力也不断增加,由此带来更高的内磨加剧的风险,再加上合成机油的普及使用和品级升高,如此“恶劣”的工况给车用油冷器密封圈的密封可靠性提出更高的要求,鉴于此,该类产品用橡胶材料除了满足更高的机械强度等力学性能指标之外,还须在长期高温空气和高温机油的环境中,能够保持各项性能的损失在产品使用工况的可受范围内,特别是压缩永变性能,这些对于产品的可靠性至关重要。氢化丁腈橡胶(HNBR)在机械物性方面表现突出,不但具备高强度、高撕裂,而且耐磨强,同时又耐高温、耐臭氧和耐高温形变性能,并且在苛刻条件下对于含极性添加剂的润滑油也有很好的耐受型,因而,相对于丁腈橡胶(NBR)、氯丁橡胶(CR)、氟橡胶(FKM)等材料更加适用于该类产品的制造,并在国内外得到推崇。本研究工作以“发动机全速全负荷1000h耐久性试验油冷器密封圈泄露事件”的客户“痛点”为切入点,经过工况条件的仔细调研之后,从HNBR材料的性能特点出发,对HNBR主体材料化学结构、分子链段类型和技术指标,过氧体系用交联助剂品类,过氧体系用量对其未硫化胶的硫化特性和硫化胶的常规力学性能、耐高温空气、机油压缩永变性能、耐长期高温空气、高温机油老化性能的影响规律的进行深入的探究,并结合以往的研发经验完成了对其配合体系的系统优化,在满足产品工艺性能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了材料的常规力学性能,同时实现了其耐高温空气老化、高温油老化,特别是高温、机油压缩永久变形性能的较大改善。在油冷器密封圈制造方面,本研究工作从混炼胶制备、胶坯成型、一次硫化成型、二次硫化定型等工艺方面对其生产过程进行了工艺优化。从成本和效率出发,采用密炼机制备混炼胶;从质量和成本考虑,采用胶片裁切工艺;从降低废品率的角度考虑,一次硫化成型采用抽真空硫化机,二次硫化成型采用自动控温系统控制高温烘箱。最终经过产品性能的验证,使用优化后配方制备的HNBR材料各项性能指标满足产品用料的技术标准指标的要求,所制造的两款油冷器密封圈通过了客户全速全负荷1000h耐久性测试,并且对产品耐高温机油压缩永久变形的研究成果为后续油冷器密封圈耐久性、可靠性试验的时效性的标定提供了有效的参照指标,为客户后期快速判定产品质量提供了依据。

王雪艳[4](2021)在《液体橡胶光固化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光固化技术由于其高效、环保、经济的优点,在研究领域被广泛地研究。传统的光固化技术多使用丙烯酸酯、不饱和聚酯、环氧树脂等作为预聚物,固化速率快,产物性能好。而液体橡胶由于其加工性能好,易于调节其物理化学性能,因而也被应用于光固化领域。虽然光固化技术对液体橡胶的应用是研究的热点,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分子链上有活性官能团的液体橡胶,对于无活性官能团的液体橡胶则少有涉及。而硫醇-烯点击化学由于反应简单高效、选择性好,在光固化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受到关注。本课题对含活性官能团及不含活性官能团的液体橡胶的光固化都做了系统性研究。创新性地提出将聚丁二烯液体橡胶及三元乙丙橡胶在不接枝活性官能团的情况下将二者与硫醇混合,通过硫醇-烯反应机理在光照下进行固化。结果表明三元乙丙橡胶可以很好地与硫醇反应获得固化后的橡胶,固化后的橡胶具有稳定的交联网络和良好的耐热性能和力学性能。本课题用丙烯酰氯对端羟基聚丁二烯液体橡胶进行了端基官能化改性,使其接枝丙烯酸酯基团,将端丙烯酸酯基聚丁二烯与丙烯酸酯类活性稀释剂混合进行光固化,探究其作为光固化胶粘剂的性能。研究表明丙烯酰氯对端羟基聚丁二烯的官能化改性效率很高,封端率达到94.2%。当预聚物质量分数为40%,使用的引发剂为光引发剂1173及184,产物粘接强度和拉伸强度达到最佳,耐热性能良好,体系粘度适中,易于灌胶加工。本课题将聚丁二烯及三元乙丙液体橡胶应用于硫醇-烯反应进行光固化,同时对三元乙丙橡胶应用于丙烯酸酯体系光固化的反应也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三元乙丙橡胶在硫醇-烯反应机理下可以很好地光固化,获得性能良好的橡胶。添加少量的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有助于体系交联网络的形成和完善,当巯基与体系中的双键浓度为3:1,添加质量分数为1%的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引发剂为光引发剂65 1时,可以获得固化完全、形貌均匀、交联网络稳定、性能良好的三元乙丙橡胶。

杨志平[5](2021)在《UV固化金属防腐涂层的构筑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金属腐蚀不仅对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安全隐患,而且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目前主流的金属防腐手段就是在金属器件表面涂装防腐涂料,然而传统的溶剂型涂料由于高污染、高能耗等缺陷而饱受诟病。UV固化涂料具有高效、低能、环保等优点,在众多的领域均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在金属防腐领域却鲜见报道。主要原因有二:一,长久以来金属防腐涂料主要以溶剂性涂料为主,对于UV固化涂层的阻隔性能和防腐性能的影响因素缺乏认知;二,由于高固化速率导致收缩应力释放不及时,UV固化涂层往往难以获得较强的金属附着力。因此本课题首先对UV固化涂料中最重要的两个组分——低聚物树脂和活性稀释剂进行了研究,通过吸水率测试、电化学阻抗、耐中性盐雾等手段探究了涂料各组分结构对UV固化涂层吸水率和防腐性能的影响;然后对涂层在金属表面附着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简单探究;最后根据研究结果,设计了双层UV固化金属涂层(底漆+面漆),并对其防腐性能进行了评估。本文的第一部分,主要研究了活性稀释剂的化学结构对UV固化涂层金属防腐性能的影响。利用不同结构的活性稀释剂与市售的环氧丙烯酸酯低聚物共同构筑了一系列UV固化金属涂层,通过吸水率测试、水接触角测试、电化学阻抗测试和耐中性盐雾测试对UV固化涂层的吸水率和防腐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活性稀释剂的化学结构很大程度上会影响UV固化涂层吸水率从而影响涂层的阻隔性能及防腐性能。高官能度的活性稀释剂能够提高涂层的交联密度,降低其吸水率,所构筑涂层的阻隔性能上升,防腐性能因而提高;长链烷烃的引入也能够降低涂层的吸水率,但烷烃链太长会导致涂料体系中双键含量的降低,进而导致涂层交联密度降低,阻隔性能和防腐性能下降;苯环的引入能提高涂层的疏水性,涂层的阻隔性能和防腐性能也随之提高;亲水性的醚键会增加UV固化涂层的吸水率,但同时也会提高涂层的附着力,在低交联密度的UV固化涂层中,涂层附着力是决定涂层防腐性能的主要因素;支化结构能够提高UV固化涂层的疏水性,并降低涂层的吸水率,但过高的支化程度会导致涂层组分相容性不佳,进而导致涂层阻隔性能和防腐性能降低。本文第二部分,主要研究了低聚物树脂的化学结构对UV固化涂层金属防腐性能的影响。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硬段与软段结构的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并用其构筑UV固化金属涂层。通过吸水率测试、水接触角测试、电化学阻抗和耐中性盐雾测试对UV固化涂层的吸水率和防腐性能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聚氨酯丙烯酸酯软段中醚键含量的增加会导致UV固化涂层亲水性提高,涂层吸水率增加,从而导致阻隔性能防腐性能降低;聚氨酯丙烯酸酯硬段为环状结构(芳香环或脂防环)时所构筑的UV固化涂层比直链硬段结构的聚氨酯丙烯酸酯涂层具有更高的疏水性,更低的吸水率和更强的防腐性能;在聚氨酯丙烯酸酯软段中醚键附近引入疏水性的甲基或者降低醚键的密度均能够提高UV固化涂层的疏水性,从而降低其吸水率,提高其阻隔性能和防腐性能,但是降低醚键密度的方法对于涂层防腐性能的提升却不如在醚键附近引甲基明显。本文的第三部分选用具有良好金属附着力的UV固化涂层作为底漆,具有良好阻隔性能的UV固化涂层作为面漆,构建了双层UV固化金属涂层,通过电化学阻抗和耐中性盐雾测试对双层涂层的防腐性能进行了考察。首先以不同的低聚物树脂和活性稀释剂制备了一系列UV固化涂层,对其附着力和防腐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UV固化涂层的干态附着力与涂层耐阴极剥离性能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涂层的湿态附着才是影响涂层耐阴极剥离性能的关键因素;以脂肪族聚氨酯丙烯酸酯与聚酯丙烯酸酯共同作为低聚物树脂构建的UV固化涂层具有优异的干/湿附着力和耐阴极剥离性能,将其作为底漆与第一部分中阻隔性能最好的UV固化涂层相配合,所构筑的双层UV固化金属涂层同时具有优异的附着力和阻隔性能,表现出优异的防腐性能:对于无缺陷涂层,1000 h盐雾测试后涂层表面没有任何起泡和锈点;对于划伤后的涂层,600 h盐雾测试后涂层没有大范围的剥落(腐蚀产物扩散<3 mm)。

高一星[6](2021)在《双马来酰亚胺耐高温敏化交联剂的合成和应用》文中提出聚合物的分子链在辐照作用下通过形成相互交联的网络结构,可以改善物理化学性能,同时赋予其形状记忆效能以生产高性能的热缩材料。通常,PVDF的交联度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受具体辐照条件和聚合物自身性质条件的制约。为了满足使用要求,PVDF往往需要经受较高辐照剂量作用以获得足够高的交联度,进而提高其高温力学性能。然而,高辐照剂量的应用除增加成本外,同时可导致PVDF发生氧化分解,形成不饱和双键以及发生材料变色等现象,严重影响使用。因此,实现低辐照剂量作用下PVDF的有效交联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在实际应用中,辐照敏化剂的引入是必不可少的。辐照敏化剂,是含有不饱和官能团的小分子,在辐照作用下可以优先与分子主链发生交联反应,实现交联度的有效提高。但是目前市售的敏化剂,例如TAIC和TMPTMA等却不适合敏化交联含氟聚合物,因为含氟聚合物的加工温度较高,市售的敏化剂为液体,在混炼过程中,由于高温挥发和高温自聚而失效,大大降低了敏化交联效率。因此开发适合高温环境下使用的辐照敏化剂是非常重要的。双马来酰亚胺(BMI)因为其具有良好的耐高温性能被广泛关注和研究,本文用二胺单体在马来酸酐酸化后闭环形成一系列双马来酰亚胺型敏化剂单体,并将这种BMI型敏化剂与PVDF颗粒混合,用溶液法成膜,最后用电子束对膜进行不同剂量的辐照处理,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设计合成了不同结构的双马来酰亚胺型敏化剂,用于PVDF的辐照交联,研究表明,在电子束的辐照作用下,PVDF分子链产生的自由基,与BMI敏化剂中C=C形成的自由基形成共价键,导致敏化剂与PVDF间发生接枝交联反应。与商用的TAIC、TMPTMA敏化剂相比,BMI型敏化剂与PVDF表现出了较高的敏化交联效率和较好的相容性。2.纯PVDF膜中的晶相类型是γ结晶相,加入BMI敏化剂后PVDF/BMI膜中的晶相类型是γ结晶相,辐照后,PVDF/BMI膜的晶相类型仍然是γ结晶相。因此说明PVDF中的晶相类型不受敏化剂的加入和辐照剂量的影响。3.BMI敏化剂的加入,增加了 PVDF的辐照交联度,在相同的辐照剂量下,混有BMI敏化剂的PVDF热机械性能提高显着。对于单个PVDF/mPDA-150薄膜进行了 DMA的循环测试,测试表明样品在四个周期内获得的Rf平均值超过95%,而相应的Rr平均值超过92%。这表明PVDF与BMI经辐照后交联,整个体系形成了均匀稳定的三维网络结构,从而整体材料体现出了良好的形状记忆功能。4.为了拓展在智能材料领域上的应用,受呋喃和BMI形成DA的可逆共价键的启发,首先合成带有呋喃侧链的聚氨酯,将BMI用作交联剂,制备出具有自修复功能的聚氨酯材料,测试发现,用刀在聚氨酯膜表面切出裂口,然后放置于120℃烘箱中加热10 min,再放入60℃烘箱中冷却10 min就可实现机械损伤部位的有效愈合。

李冰佼[7](2021)在《基团转移聚合法合成星型聚丙烯酸酯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丙烯酸酯类聚合物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高分子材料之一,可应用于日用品、家电、医药和化工等各行各业。而星形聚合物由于其支化结构较为特殊,与线性聚合物相比有着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也有着较好的反应性与多功能性,使其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利用一种新型的基团转移聚合法(GTP),基于原位1,4-硅氢化反应的基团转移聚合法,在有机催化剂的催化下合成星型丙烯酸酯类聚合物,利用该方法在反应体系中直接生成引发剂,避免了因引发剂不稳定对聚合结果产生的影响,同时有机催化剂也有着对环境友好、成本低和易回收等优点。因此,利用这种GTP方法合成星型丙烯酸酯类聚合物的研究具有极大的意义。本论文设计并合成两种类型的星型潜在引发剂(s-TIGn和s-CRTn),利用基于原位1,4-硅氢化反应的基团转移聚合法,精确的合成了不同臂数、不同聚合度的星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s-PMMAn)和星型聚丙烯酸丁酯(s-PnBAn)。(1)利用酸醇酯化方法,用惕格酸和巴豆酸分别与1,1,1-三羟甲基丙烷,季戊四醇,双季戊四醇反应,制备3,4,6支的s-TIGn和s-CRTn,通过核磁共振光谱和元素分析对其测试,结果表明其结构明确且纯度较高。(2)以B(C6F5)3作为催化剂,用s-TIGn与Me2Ph Si H发生原位1,4-硅氢化反应生成相应的引发剂s-SKAn,再与MMA在Me3Si NTf2催化下进行基团转移聚合反应,合成s-PMMAn。探究了最佳聚合条件,利用核磁氢谱和SEC谱图对s-PMMAn进行结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表征,结果表明所得聚合物结构明确且分子量分布较窄(Mw/Mn在1.07~1.21之间),这说明s-TIGn作为潜在引发剂,能够适用该聚合反应体系,并制备出分子量可控且分子量分布窄的星型s-PMMAn。(3)以B(C6F5)3作为催化剂,用s-CRTn与Me2Ph Si H发生原位1,4-硅氢化反应生成相应的引发剂s-SKAn,再与n BA在B(C6F5)3催化下进行基团转移聚合反应,合成s-PnBAn。探究了最佳聚合条件,利用核磁氢谱和SEC谱图对s-PnBAn进行结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表征,结果表明所得聚合物结构明确且分子量分布较窄(Mw/Mn在1.08~1.21之间),这说明s-CRTn作为潜在引发剂,能够适用该聚合反应体系,并能够制备出分子量可控且分子量分布窄的星型s-PnBAn。

刘佳鑫[8](2020)在《丙烯酸系环氧环己烷酯的制备》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各领域对于材料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丙烯酸酯往往性能单一,因此常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对其进行改性处理。改性后多样的结构使得丙烯酸酯具有了不同的特性,从而广泛应用于涂料、纤维、纺织、粘合剂和油墨等诸多领域。本研究在两种不同的催化剂作用下,采用环氧环己烷对丙烯酸/甲基丙烯酸进行改性。环氧环己烷中的环氧基发生开环,与酸中的羧基反应,生成的酯类单体中同时具有环己基和羟基。该反应过程无小分子物质生成,原子利用率100%。三乙基苄基氯化铵催化环氧环己烷和甲基丙烯酸酯反应的研究中,对产物进行了红外光谱、气相色谱-质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的分析,产物符合预期。通过响应面法探究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反应物摩尔比对于产物收率的影响,从而确定了在三乙基苄基氯化铵催化作用下邻羟基环己基甲基丙烯酸酯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2.5h,反应温度95℃,催化剂用量2.5%,反应物摩尔比0.9。三乙基苄基氯化铵催化环氧环己烷和丙烯酸反应的研究中,对产物进行了红外光谱、气相色谱-质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的分析,产物符合预期。通过响应面法探究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反应物摩尔比对于产物收率的影响,从而确定了在三乙基苄基氯化铵催化作用下邻羟基环己基甲基丙烯酸酯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3.5h,反应温度95℃,催化剂用量1.97%,反应物摩尔比0.9。离子液体[Bmim]Br催化环氧环己烷和甲基丙烯酸酯反应的研究中,对产物进行了红外光谱、气相色谱-质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的分析,产物符合预期。通过响应面法探究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反应物摩尔比对于产物收率的影响,从而确定了在三乙基苄基氯化铵催化作用下邻羟基环己基甲基丙烯酸酯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2.5h,反应温度95℃,催化剂用量2.5%,反应物摩尔比0.9。离子液体[Bmim]Br催化环氧环己烷和丙烯酸酯反应的研究中,对产物进行了红外光谱、气相色谱-质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的分析,产物符合预期。通过响应面法探究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反应物摩尔比对于产物收率的影响,从而确定了在三乙基苄基氯化铵催化作用下邻羟基环己基甲基丙烯酸酯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2.5h、反应温度94.6℃、催化剂用量2.495%、反应物摩尔比0.903。通过对比,发现TEBAC在MAA和CHO的反应过程中催化效果更好,收率最高为94.37%;[Bmim]Br在AA和CHO的反应过程中催化效果更好,收率最高为98.97%。

肖洋[9](2020)在《非对称多元硫醇和非对称双烯选择性加成迭代制备超支化聚合物》文中研究说明超支化聚合物因其拥有高度支化的分子结构、相对精准的分子量、极窄的分子量分布,分子内链段不易缠结赋予其低粘度特征,同时分子外围可携带大量末端官能团,使其在复合材料、涂料、造影成像、生物医药、纳米载体等众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利用高效便捷的点击化学反应与非对称单体官能团活性的差异,迭代制备超支化聚(酯-硫醚)。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通过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和丙烯酸开环反应,再与甲基丙烯酰氯进行酯化反应;以及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和丙烯酸酯化反应,制备了非对称双烯单体甘油-1,2-二甲基丙烯酸酯-3-丙烯酸酯和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酸酯。通过烯丙基缩水甘油醚和硫代乙酸开环及加成反应,然后与甲醇进行酯交换,最后用巯基乙酸酯化,合成了新型非对称多元硫醇巯基乙酸(4-氧代-1,7-二巯基)-2-庚酯。用核磁共振氢谱和红外光谱对上述非对称单体进行了表征。利用非对称硫醇不同巯基及非对称双烯中甲基丙烯酸酯与丙烯酸酯双键的亲核加成反应活性差异,以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和双(三羟甲基丙烷)四丙烯酸酯为核,先与非对称多元硫醇进行硫醇-烯点击加成,再和非对称双烯单体反应,随着反应的重复迭代,制备出第一至第三代超支化聚(酯-硫醚)。因聚合物和参与反应的单体在乙醚中的溶解性差异明显,聚合物与过量单体可通过简单的沉降进行分离。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和凝胶渗透色谱对亲核加成迭代的过程跟踪发现,巯基和双键交替出现,聚合物分子量随代数增加逐步增长,聚合物分子量分布较窄(Mw/Mn=1.03-1.23),多分散性指数随代数的增加略有增大。该研究丰富了超支化聚(酯-硫醚)的合成方法。

傅俊超[10](2020)在《UV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加硬涂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塑料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材料,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柔性电子屏幕和电子产品外壳等高科技产品相关领域,但塑料表面硬度低、易被划伤,亟需对其进行表面加硬处理。聚氨酯丙烯酸酯(PUA)涂层是一种常用的表面加硬材料,本论文制备了系列PUA加硬涂层,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其涂覆于聚碳酸酯(PC)板后的表面性能。(1)通过巯基-烯点击化学反应合成了末端含六个羟基的刚性支化核TAC-MTGL,并用于后续高双键官能度支化物的制备。随后,通过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4-羟基丁基丙烯酸酯和三羟甲基丙烷二烯丙基醚间的反应,得到了含异氰酸根的中间产物。最后,加入TAC-MTGL以反应掉另一个异氰酸根,合成了聚氨酯丙烯酸酯支化物BPUA-TAC。同时,合成了另外两种支化核TAT-MTGL和TMPTA-MTGL以及相应的BPUA支化物BPUA-TAT和BPUA-TMPTA,以探究刚性支化核对所制备涂层性能的影响。用1H NMR表征了支化核和BPUA支化物的结构。将BPUA支化物、光引发剂和溶剂异丙醇(IPA)配成不同组分的涂覆液S1、S2和S3。为进一步提高涂层交联度和降低内应力,往上述涂覆液中引入了季戊四醇四(3-巯基丙酸)(PETMP)制成涂覆液S1-1、S2-1和S3-1。将所得涂覆液涂覆于PC板上UV固化制备了加硬涂层。通过FT-IR、凝胶含量、吸水率、DMA、力学性能、TG及表面性能等测试对BPUA涂层的性能进行了表征,同时研究了刚性支化核和PETMP的加入对涂层性能的影响。FT-IR表征结果表明,随着支化核刚性的降低,双键的转化率逐渐增大。此外,凝胶含量测试表明双键转化率与化学交联密度变化一致。DMA结果表明,引入PETMP会使涂层的总交联密度增加。而且,相比于交联密度,刚性的支化核更能赋予涂层较高的Tg值。TG结果显示,所得涂层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分解温度均高于150℃。在所得的涂层中,S1-1涂层表现出最佳的性能:铅笔硬度为5H,附着力为5B,断裂强度(σ)为6.76 MPa,断裂伸长率(ε)为49.2%。与用市售PUA-6树脂制备的对比涂层(铅笔硬度为4H)相比,本研究制备的涂层具有更高的铅笔硬度。(2)通过IPDI和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间的反应,得到了含异氰酸根的中间产物。随后,加入降冰片烷二甲胺(NDMA)以反应掉另一个异氰酸根,合成了末端含六个丙烯酸酯双键的刚性PUA-NDMA支化物。同时,合成了分别含哌嗪(PZ)和乙二胺(EDA)的PUA支化物PUA-PZ和PUA-EDA,以探究刚性二胺对所得PUA涂层性能的影响。用1H NMR对PUA支化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将PUA支化物、光引发剂和IPA配成涂覆液,并将其涂覆于PC板上UV固化制备了加硬涂层。通过FT-IR、黏度、XRD、AFM、DMA、力学性能、TG及表面性能等测试对PUA涂层的性能进行了表征,同时研究了刚性二胺对所得涂层性能的影响。FT-IR表征结果表明,柔性的二胺和低粘度涂覆液有助于提高涂层的双键转化率。通过微结构分析得知,PUA-NDMA涂层的氢键主要形成在硬段与硬段间,这使得涂层发生微相分离、表面变粗糙。而PUA-PZ和PUA-EDA涂层主要发生相混合,涂层表面较为均一。DMA结果表明,相比于交联密度,刚性的二胺更能赋予涂层较高的Tg值。TG结果显示,所得涂层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分解温度均高于150℃。拉伸试验表明,由于PUA-PZ涂层具有高的交联密度和刚性的二胺,表现出优异的力学性能,σ为20.7±0.2MPa,ε为6.8±0.8%。涂层性能测试表明,制备的PUA-PZ涂层的铅笔硬度可达5H,且具有很好的附着力(5B)和柔韧性(<2mm)。(3)以钛酸酯偶联剂(PN-102)为表面改性剂,制备了粒径小、可高度分散于PUA-6树脂中的改性SiO2纳米颗粒(Si-PN102-5)。通过调节Si-PN102-5的添加量,比较所得复合涂层的粗糙度,确定了 Si-PN102-5的最佳添加量。在此基础上,分别往PUA-6树脂中引入亲水性SiO2(Si-380)和疏水性SiO2(Si-115),制备了相应的复合涂层。通过FT-IR、AFM、SEM、DMA、力学性能、TG及表面性能等测试对PUA/SiO2复合涂层的性能进行了表征,同时研究了不同表面改性的SiO2纳米颗粒对PUA/SiO2复合涂层性能的影响。FTIR和XPS结果表明,偶联剂PN-102实现了 Si-PN1O2-5颗粒表面的功能化。TEM测试表明,改性前后SiO2粒径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均维持在20-30 nm左右。AFM和UV-vis结果显示,复合涂层内Si-PN102-5颗粒的最佳添加量为5wt.%左右。SEM、DMA和拉伸测试结果表明,Si-PN102-5由于其表面含有大的PN-102,不仅可阻隔纳米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堆积,还可通过链缠结结构增强其与高分子链间的界面相互作用。此外,其在PUA-6树脂中表现出良好的分散性,显着改善了涂层的力学性能,σ为11.0±0.1 MPa,ε为9.4±3.0%。涂层性能测试表明,制备的Si-PN102-5-5%复合涂层具有比市售PUA-6树脂所制备的对比涂层更高的铅笔硬度,可达5H,且具有良好的附着力(4B)和柔韧性(3mm)。涂层的热重分析表明,SiO2的改性种类对涂层的热稳定性几乎没有影响,所有涂层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分解温度均高于250℃。

二、三羟甲基己烷三丙烯酸酯的制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羟甲基己烷三丙烯酸酯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1)巯基点击聚合制备超支化聚合物及其改性光固化涂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方法
        1.2.1 单单体法(SMM)
        1.2.2 双单体法(DMM)
        1.2.3 非等活性单体对聚合法(CMM)
        1.2.4 巯基-点击化学合成超支化聚合物
    1.3 超支化聚合物在涂料领域中的应用
        1.3.1 UV光固化涂料
        1.3.2 高固体分涂料
        1.3.3 水性涂料
        1.3.4 功能涂料
    1.4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4.1 立题依据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超支化聚硫醚的合成及对环氧丙烯酸酯的改性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实验步骤
    2.3 测试与表征
        2.3.1 超支化聚硫醚的结构分析
        2.3.2 黏度测试
        2.3.3 热重分析(TGA)
        2.3.4 涂层基本性能测试
        2.3.5 凝胶含量测试
        2.3.6 吸水率
        2.3.7 拉伸性能测试
        2.3.8 固化收缩率测试
        2.3.9 实时红外测试
        2.3.10 光学性能测试
        2.3.11 涂层表面形貌表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超支化聚硫醚的结构表征
        2.4.2 超支化聚硫醚的热重分析
        2.4.3 超支化聚硫醚的黏度测试
        2.4.4 超支化聚硫醚的端基改性比例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2.4.5 超支化聚硫醚的添加量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2.4.6 超支化聚硫醚的端基改性种类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2.4.7 固化收缩率研究
        2.4.8 光固化动力学研究
        2.4.9 光学性能测试
        2.4.10 微观形貌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巯基-异氰酸酯点击聚合反应合成超支化聚硫氨酯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原料及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步骤
    3.3 测试与表征
        3.3.1 超支化聚硫氨酯的结构分析
        3.3.2 热重分析
        3.3.3 DSC分析
        3.3.4 涂膜性能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THMP单体的制备
        3.4.2 超支化聚硫氨酯的聚合条件探究
        3.4.3 超支化聚硫氨酯的结构表征
        3.4.4 热重分析
        3.4.5 DSC分析
        3.4.6 超支化聚硫氨酯的骨架调控
        3.4.7 涂膜性能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含氟超支化聚硫氨酯的合成及对聚氨酯丙烯酸酯的改性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原料及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步骤
    4.3 测试与表征
        4.3.1 含氟超支化聚硫氨酯的结构分析
        4.3.2 热重分析
        4.3.3 DSC分析
        4.3.4 涂层基本性能、凝胶含量、吸水率和拉伸性能测试
        4.3.5 耐磨性测试
        4.3.6 水接触角测试
        4.3.7 透过率
        4.3.8 实时红外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含氟超支化聚硫氨酯的结构表征
        4.4.2 热重分析
        4.4.3 DSC分析
        4.4.4 含氟超支化聚硫氨酯的末端氟改性比例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4.4.5 含氟超支化聚硫氨酯的添加含量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4.4.6 含氟超支化聚硫氨酯的末端氟改性种类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4.4.7 光固化动力学研究
    4.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UV光固化脂环族环氧树脂体系的设计及性能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薄膜封装概述
    1.2 UV光固化概述
        1.2.1 阳离子型UV光固化
        1.2.2 自由基UV光固化
        1.2.3 混杂光固化
    1.3 光固化环氧树脂的改性及研究进展
        1.3.1 柔性链段改性环氧树脂
        1.3.2 构建互穿网络结构改性环氧树脂
    1.4 本文选题的目的及内容
2 阳离子光固化脂环族环氧树脂体系的设计及性能优化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阳离子光固化TTA-21 树脂体系的设计与薄膜制备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光敏剂种类对光固化体系固化行为与光学性能的影响
        2.3.2 光敏剂添加量对光固化体系固化行为与光学性能的影响
        2.3.3 柔性链段单体及其含量对体系拉伸性能的影响
        2.3.5 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法对固化体系拉伸性能的优化
    2.4 本章小结
3 阳离子-自由基混杂光固化树脂体系的设计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阳离子-自由基混杂光固化树脂体系的设计与制备
        3.2.4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混杂光固化体系的固化条件的确定
        3.3.2 TTA-21/丙烯酸酯体系的力学性能
        3.3.3 TPEG或 GMA对 TTA-21/丙烯酸酯体系拉伸性能的影响
        3.3.4 TTA-21/丙烯酸酯体系的体积收缩率
        3.3.5 TTA-21/3EGDMA的热力学性能
        3.3.6 TTA-21/3EGDMA固化物薄膜的透光性能
    3.4 本章小结
4 GMA对 TTA-21/3EGDMA互穿网络结构的调控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GMA添加量对TTA-21/3EGDMA薄膜拉伸性能的影响
        4.3.2 不同GMA添加量的TTA-21/3EGDMA的断面形貌
        4.3.3 GMA添加量对TTA-21/3EGDMA薄膜热机械性能的影响
        4.3.4 TTA-21/3EGDMA/GMA固化物薄膜的透光性能
        4.3.5 TTA-21/3EGDMA胶液的应用参数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氢化丁腈橡胶在汽车发动机油冷器用密封圈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氢化丁腈橡胶材料特性简介
    1.2 氢化丁腈橡胶的发展概况
    1.3 氢化丁腈橡胶的性能特点
        1.3.1 常规力学性能
        1.3.2 耐高温压缩永久变形性能和耐磨性
        1.3.3 耐高温性能性和耐油性能
        1.3.4 耐化学介质和耐臭氧性能
        1.3.5 耐低温性能
        1.3.6 粘合性能
    1.4 氢化丁腈橡胶生胶的制备原理、工艺流程和制备方法
        1.4.1 氢化丁腈橡胶生胶的制备原理和工艺流程
        1.4.2 氢化丁腈橡胶生胶的制备方法
    1.5 氢化丁腈橡胶配合体系
        1.5.1 生胶
        1.5.2 硫化体系
        1.5.3 补强填充体系
        1.5.4 其他配合体系
    1.6 氢化丁腈橡胶在油冷却器密封制品上的应用
        1.6.1 油冷器简述
        1.6.2 氢化丁腈橡胶在油冷器密封圈上的应用进展
        1.6.3 油冷器密封圈的结构型式
        1.6.4 油冷器密封圈的工艺流程
        1.6.5 油冷器用氢化丁腈橡胶橡胶密封圈的加工制造
        1.6.6 油冷器用氢化丁腈橡胶橡胶密封圈常见质量问题
    1.7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8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主要实验原料
    2.2 主要试验设备和测试仪器
    2.3 试样制备与性能测试
        2.3.1 混炼
        2.3.2 硫化
        2.3.3 性能测试
第三章 油冷器密封圈用主体材料的选择
    3.1 氢化丁腈橡胶化学结构式和分子链段类型
    3.2 氢化丁腈橡胶(生胶)的技术指标
        3.2.1 门尼粘度(MV)
        3.2.2 丙烯腈含量(ACN%)
        3.2.3 残余双键质量份数(RDB%)
    3.3 氢化丁腈橡胶生胶的选择原则
    3.4 性能验证
        3.4.1 实验配方
        3.4.2 生胶技术指标和特征
        3.4.3 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HNBR过氧化物体系用交联助剂的研究
    4.1 交联助剂的特点和用法
    4.2 性能验证
        4.2.1 实验配方
        4.2.2 结果与讨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HNBR过氧化物硫化剂用量的优化
    5.1 过氧化物硫化剂的特点和用法
    5.2 性能验证
        5.2.1 实验配方
        5.2.2 结果与讨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油冷器密封圈产品制造和验证
    6.1 背景资料
    6.2 油冷器密封圈用HNBR材料标准
    6.3 油冷器密封圈用HNBR配方
    6.4 油冷器密封圈的制造
        6.4.1 混炼胶的制备
        6.4.2 备料成型
        6.4.3 硫化成型
    6.5 油冷器密封圈产品性能验证
        6.5.1 耐高温机油压变性能的验证
        6.5.2 装机耐久性验证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液体橡胶光固化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液体橡胶简介
        1.1.1 液体橡胶的定义与发展
        1.1.2 液体橡胶的改性
        1.1.3 液体橡胶的应用
    1.2 紫外光固化技术
        1.2.1 紫外光固化简介概述
        1.2.2 光固化反应的影响因素
        1.2.3 硫醇-烯烃光点击反应理论
    1.3 液体橡胶的光化学反应
        1.3.1 无活性官能团的液体橡胶
        1.3.2 有活性官能团的液体橡胶
    1.4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端羟基聚丁二烯的端基改性及光固化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装置
        2.2.2 实验步骤
        2.2.3 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预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2.3.2 预聚物对体系粘度的影响
        2.3.3 预聚物对体系固化过程的影响
        2.3.4 光引发剂对体系固化过程的影响
        2.3.5 热分析测试
        2.3.6 固化产物性能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活性官能团液体橡胶的光固化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及装置
        3.2.2 实验步骤
        3.2.3 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聚丁二烯液体橡胶的光固化
        3.3.2 EPDM液体橡胶的光固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附件

(5)UV固化金属防腐涂层的构筑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金属腐蚀及防护
        1.2.1 金属腐蚀的分类
        1.2.2 金属防腐手段
    1.3 有机金属防腐涂料
        1.3.1 金属防腐涂料发展历程
        1.3.2 有机防腐涂层分类
    1.4 UV固化金属防腐涂料简介
        1.4.1 UV固化涂料组成
        1.4.2 UV固化涂料的应用
        1.4.3 UV固化金属防腐涂料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活性稀释剂结构对UV固化涂层吸水率及防腐性能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原料和试剂
        2.2.2 实验设备和仪器
        2.2.3 光固化配方调配及涂层制备
    2.3 测试表征
        2.3.1 涂层吸水率测试
        2.3.2 涂层凝胶含量测试
        2.3.3 涂层水接触角测试
        2.3.4 涂层电化学阻抗测试
        2.3.5 涂层耐中性盐雾测试
        2.3.6 涂层基本膜性能测试
        2.3.7 动态热机械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活性稀释剂官能度对UV固化涂层吸水率及防腐性能的影响
        2.4.2 活性稀释剂中苯环数量对UV固化涂层吸水率及防腐性能的影响
        2.4.3 活性稀释剂中醚键数量对UV固化涂层吸水率及防腐性能的影响
        2.4.4 活性稀释剂中碳链长度对UV固化涂层吸水率及防腐性能的影响
        2.4.5 活性稀释剂中支化结构对UV固化涂层吸水率及防腐性能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氨酯丙烯酸酯结构对UV固化涂层吸水率及防腐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原料和试剂
        3.2.2 实验设备和仪器
        3.2.3 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的制备
        3.2.4 光固化涂料调配及涂层制备
    3.3 测试表征
        3.3.1 反应体系中NCO值的测定
        3.3.2 聚氨酯丙烯酸酯结构表征
        3.3.3 涂层吸水率测试
        3.3.4 涂层凝胶含量测试
        3.3.5 涂层水接触角测试
        3.3.6 涂层电化学阻抗测试
        3.3.7 涂层耐中性盐雾测试
        3.3.8 涂层基本性能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聚氨酯丙烯酸酯结构表征
        3.4.2 软段中醚键含量对UV固化涂层吸水率及防腐性能的影响
        3.4.3 硬段结构对UV固化涂层吸水率及防腐性能的影响
        3.4.4 软段结构对UV固化涂层吸水率及防腐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层UV固化金属防腐涂层的构筑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原料和试剂
        4.2.2 实验设备和仪器
        4.2.3 光固化涂料调配及涂层制备
    4.3 测试表征
        4.3.1 拉脱法涂层附着力测试
        4.3.2 涂层湿态附着力测试
        4.3.3 涂层电化学阻抗测试
        4.3.4 涂层划痕耐中性盐雾测试
        4.3.5 涂层基本膜性能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UV固化涂层底漆配方设计及附着力研究
        4.4.2 UV固化涂层附着力与涂层防腐性能之间的关系
        4.4.3 双层UV固化金属防腐涂层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6)双马来酰亚胺耐高温敏化交联剂的合成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双马来酰亚胺概述
        1.1.1 双马来酰亚胺的结构与性质
        1.1.2 双马来酰亚胺单体的合成及新型单体
        1.1.3 双马来酰亚胺单体的反应
        1.1.4 双马来酰亚胺在智能材料上的应用
    1.2 聚偏氟乙烯(PVDF)的辐照交联
        1.2.1 辐照对聚偏氟乙烯性能的影响
        1.2.2 PVDF辐照的影响因素
        1.2.3 用于含氟聚合物辐照的敏化剂种类
    1.3 本征型自修复材料
        1.3.1 基于可逆共价键的自修复材料
        1.3.2 基于可逆非共价键的自修复材料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mPDA和pPDA敏化剂单体的制备和对PVDF体系的性能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材料与设备
        2.2.2 mPDA、pPDA BMI型敏化剂单体合成
        2.2.3 PVDF薄膜的制备
        2.2.4 电子束辐照PVDF薄膜
        2.2.5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mPDA、pPDA单体表征
        2.3.2 敏化剂对PVDF晶相形成的影响
        2.3.3 敏化剂与PVDF的相容性
        2.3.4 辐照前后敏化剂与PVDF的相互作用机理
        2.3.5 敏化剂对PVDF薄膜凝胶含量的影响
        2.3.6 敏化剂对辐照PVDF热机械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DDM和ODA敏化剂单体的制备和对PVDF体系的性能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材料与设备
        3.2.2 DDM和ODA敏化剂单体的合成
        3.2.3 PVDF薄膜的制备
        3.2.4 电子束辐照PVDF薄膜
        3.2.5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DDM、ODA单体表征
        3.3.2 敏化剂对PVDF晶相形成的影响
        3.3.3 敏化剂与PVDF的相容性
        3.3.4 ODA和DDM单体对PVDF薄膜凝胶含量的影响
        3.3.5 敏化剂对辐照PVDF薄膜形变性能的影响
        3.3.6 PVDF薄膜的横截面形貌
        3.3.7 PVDF/mPDA-150薄膜的形状记忆性能
    3.4 BMI型敏化剂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BMI单体交联制备自修复聚氨酯材料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材料与设备
        4.2.2 Diol单体合成
        4.2.3 呋喃基改性聚氨酯(PUF)的合成
        4.2.4 合成含有Diels-Alder结构的聚氨酯(PUDA)
        4.2.5 聚氨酯(PUDA)膜的制备
        4.2.6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UDA自修复机理
        4.3.2 BMI交联PUDA膜的性能表征
        4.3.3 BMI交联PUDA膜的性能表征自修复效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5.1 全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
    5.2 论文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附录1 缩略词及释义

(7)基团转移聚合法合成星型聚丙烯酸酯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丙烯酸酯类聚合物概述
    1.2 活性/可控聚合
        1.2.1 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CRP)
        1.2.2 活性/可控阴离子聚合(LAP)
        1.2.3 基团转移聚合(GTP)
    1.3 基于原位1,4-硅氢化反应的基团转移聚合
    1.4 有机催化剂催化的基团转移聚合
        1.4.1 路易斯碱催化的基团转移聚合
        1.4.2 路易斯碱催化的基团转移聚合
    1.5 基团转移聚合法合成星型聚合物
    1.6 本论文的目的及意义
    1.7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 实验试剂
    2.2 原料及试剂的精制
    2.3 实验仪器
    2.4 分析测试方法
第3章 星型潜在引发剂的合成及表征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s-TIG_n的合成
        3.2.2 s-CRT_n的合成
    3.3 探究不同方法及条件对星型潜在引发剂合成的影响
        3.3.1 用酰氯法合成星型潜在引发剂
        3.3.2 不同条件对合成星型潜在引发剂的影响
    3.4 结果与讨论
        3.4.1 s-TIG_n的表征
        3.4.2 s-CRT_n的表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星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最佳聚合条件的探究
        4.2.2 s-PMMA_3的合成
        4.2.3 s-PMMA_4的合成
        4.2.4 s-PMMA_6的合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s-PMMA_n的聚合情况
        4.3.2 核磁共振光谱图分析
        4.3.3 s-PMMA_n的MALDI-TOF MS谱图
        4.3.4 s-PMMA_n的SEC谱图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星型聚丙烯酸丁酯的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最佳聚合条件的探究
        5.2.2 s-PnBA_3的合成
        5.2.3 s-PnBA_4的合成
        5.2.4 s-PnBA_6的合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s-PnBA_n的聚合情况
        5.3.2 核磁共振光谱图分析
        5.3.3 s-PnBA_n的MALDI-TOF MS谱图
        5.3.4 s-PnBA_n的SEC谱图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丙烯酸系环氧环己烷酯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2.1 丙烯酸酯
        1.2.2 丙烯酸酯的分类及应用
        1.2.3 丙烯酸酯聚合物的应用
        1.2.4 通用丙烯酸酯的生产及消费情况
        1.2.5 特种丙烯酸酯的发展情况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特种丙烯酸酯的发展
        1.3.2 丙烯酸酯的制备方法
    1.4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TEBAC催化邻羟基环己基甲基丙烯酸酯的合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邻羟基环己基甲基丙烯酸酯的合成
        2.2.4 分析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单因素变量对收率的影响
        2.3.2 响应面法优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TEBAC催化邻羟基环己基丙烯酸酯的合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TEBAC催化邻羟基环己基丙烯酸酯的制备
        3.2.4 分析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TEBAC催化合成邻羟基环己基丙烯酸酯的工艺选择
        3.3.2 响应面法优化
    3.4 本章小结
    3.5 催化剂催化效果对比分析
第4章 [Bmim]Br催化邻羟基环己基甲基丙烯酸酯的合成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离子液体[Bmim]Br的制备
        4.2.4 [Bmim]Br催化邻羟基环己基甲基丙烯酸酯的制备
        4.2.5 分析检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TEBAC催化合成邻羟基环己基甲基丙烯酸酯的工艺选择
        4.3.2 响应面法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Bmim]Br催化邻羟基环己基丙烯酸酯的合成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原料与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离子液体[Bmim]Br的制备
        5.2.4 [Bmim]Br催化邻羟基环己基丙烯酸酯的制备
        5.2.5 分析检测
    5.3 结果与讨论
        5.3.1 TEBAC催化合成邻羟基环己基丙烯酸酯的工艺选择
        5.3.2 响应面法优化
    5.4 本章小结
    5.5 催化剂催化效果对比分析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9)非对称多元硫醇和非对称双烯选择性加成迭代制备超支化聚合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树枝状和超支化聚合物概述
    1.2 树枝状和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
        1.2.1 树枝状聚合物的合成
        1.2.2 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
    1.3 树枝状和超支化聚合物的应用
        1.3.1 复合材料
        1.3.2 光电材料
        1.3.3 涂料
        1.3.4 生物传感器
        1.3.5 纳米材料
        1.3.6 生物医药
        1.3.7 自组装
        1.3.8 水凝胶
    1.4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第2章 新型非对称多元硫醇和非对称双烯的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化学试剂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3 甘油-1,2-二甲基丙烯酸酯-3-丙烯酸酯的合成
        2.2.4 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酸酯的合成
        2.2.5 巯基乙酸-2-巯基乙酯的合成
        2.2.6 巯基乙酸(4-氧代-1,7-二巯基)-2-庚酯的合成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开环反应的条件优化
        2.3.2 甘油-1,2-二甲基丙烯酸酯-3-丙烯酸酯的表征
        2.3.3 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酸酯的表征
        2.3.4 巯基乙酸-2-巯基乙酯的表征
        2.3.5 4 -氧代-1,7-二乙酰硫基-2-庚醇酯交换反应的条件优化
        2.3.6 巯基乙酸(4-氧代-1,7-二巯基)-2-庚酯的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超支化聚(酯-硫醚)的合成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化学试剂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3.2.3 以TMPTA为核迭代制备超支化聚(酯-硫醚)
        3.2.4 以Di-TMPTA为核迭代制备超支化聚(酯-硫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超支化聚(酯-硫醚)的合成条件探究
        3.3.2 超支化聚(酯-硫醚)的分离和提纯
        3.3.3 基于TMPTA核的超支化聚(酯-硫醚)的表征
        3.3.4 基于Di-TMPTA核的超支化聚(酯-硫醚)的表征
    3.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UV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加硬涂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UV固化涂料的组成及固化原理
        1.2.1 UV固化涂料的组成
        1.2.2 UV固化原理
    1.3 PUA的组成及其涂层的加硬改性原理
        1.3.1 PUA的组成
        1.3.2 加硬改性原理
    1.4 PUA的加硬改性方法
        1.4.1 提高交联密度
        1.4.2 加强氢键作用
        1.4.3 引入刚性基团
        1.4.4 加入无机纳米粒子
        1.4.5 支化改性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UV固化多元醇基聚氨酯丙烯酸酯加硬涂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主要试剂、规格及其来源
        2.1.2 试剂的使用方法
        2.1.3 TAC-MTGL的合成
        2.1.4 TAT-MTGL和TMPTA-MTGL的合成
        2.1.5 聚氨酯丙烯酸酯BPUA-TAC、BPUA-TAT和BPUA-TMPTA的合成
        2.1.6 UV固化涂层的制备
        2.1.7 核磁共振氢谱测试
        2.1.8 PC板表面的预处理
        2.1.9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
        2.1.10 凝胶含量测试
        2.1.11 吸水率测试
        2.1.12 动态力学热分析测试
        2.1.13 力学性能测试
        2.1.14 热失重测试
        2.1.15 铅笔硬度测试
        2.1.16 附着力测试
        2.1.17 柔韧性测试
    2.2 结果和讨论
        2.2.1 支化核和BPUA支化物的合成及其相应涂层的制备
        2.2.2 支化核和BPUA支化物的结构表征
        2.2.3 UV固化特性研究
        2.2.4 凝胶含量和吸水率研究
        2.2.5 动态力学性能研究
        2.2.6 力学性能研究
        2.2.7 热稳定性研究
        2.2.8 涂层性能研究
    2.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UV固化二胺基聚氨酯丙烯酸酯加硬涂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主要试剂、规格及其来源
        3.1.2 试剂的使用方法
        3.1.3 聚氨酯丙烯酸酯PUA-NDMA、PUA-PZ和PUA-EDA的合成
        3.1.4 UV固化涂层的制备
        3.1.5 涂覆液黏度测试
        3.1.6 PC板表面的预处理
        3.1.7 涂层透光率测试
        3.1.8 X射线衍射测试
        3.1.9 原子力显微镜测试
        3.1.10 场发射扫描电镜测试
        3.1.11 其它测试方法和仪器
    3.2 结果和讨论
        3.2.1 PUA支化物的合成及其相应涂料的制备
        3.2.2 PUA支化物的结构表征
        3.2.3 UV固化特性研究
        3.2.4 微结构研究
        3.2.5 动态力学性能研究
        3.2.6 力学性能研究
        3.2.7 热稳定性能研究
        3.2.8 涂层性能研究
    3.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UV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SiO_2复合加硬涂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主要试剂、规格及其来源
        4.1.2 试剂的使用方法
        4.1.3 钛酸酯偶联剂PN-102改性Si-380(Si-PN102)的合成
        4.1.4 UV固化涂层的制备
        4.1.5 PC板表面的预处理
        4.1.6 透射电镜测试
        4.1.7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4.1.8 其它测试方法和仪器
    4.2 结果和讨论
        4.2.1 Si-PN102的制备
        4.2.2 Si-380、Si-PN102-5及Si-115的组成与结构表征
        4.2.3 PUA/SiO_2复合涂层的制备和组分表征
        4.2.4 表面形貌研究
        4.2.5 动态力学性能研究
        4.2.6 力学性能研究
        4.2.7 热稳定性能研究
        4.2.8 涂层性能研究
    4.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

四、三羟甲基己烷三丙烯酸酯的制备(论文参考文献)

  • [1]巯基点击聚合制备超支化聚合物及其改性光固化涂料研究[D]. 钱佳怡. 江南大学, 2021(01)
  • [2]UV光固化脂环族环氧树脂体系的设计及性能优化[D]. 许智鹏.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3]氢化丁腈橡胶在汽车发动机油冷器用密封圈上的应用研究[D]. 王新.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2)
  • [4]液体橡胶光固化的应用研究[D]. 王雪艳.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5]UV固化金属防腐涂层的构筑及性能研究[D]. 杨志平. 江南大学, 2021(01)
  • [6]双马来酰亚胺耐高温敏化交联剂的合成和应用[D]. 高一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7]基团转移聚合法合成星型聚丙烯酸酯类的研究[D]. 李冰佼. 长春理工大学, 2021(02)
  • [8]丙烯酸系环氧环己烷酯的制备[D]. 刘佳鑫.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9]非对称多元硫醇和非对称双烯选择性加成迭代制备超支化聚合物[D]. 肖洋. 湘潭大学, 2020(02)
  • [10]UV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加硬涂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傅俊超. 浙江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三羟甲基己烷三丙烯酸酯的制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