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溃疡愈合质量与复发(论文文献综述)
张露,殷云勤,高宇辉,任鹏媛[1](2021)在《幽门螺杆菌与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溃疡关系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技术的日渐成熟,ESD已成为消化道早癌、癌前病变及部分黏膜下肿物的首选治疗方法,然而治疗的同时也存在较大医源性溃疡的风险,医源性溃疡的愈合情况是反映ESD疗效的重要指标。医源性溃疡愈合及复发的危险因素和溃疡的治疗方法也逐渐成为新的研究重点。幽门螺杆菌(Hp)是胃癌发生及消化性溃疡形成和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行ESD治疗的患者也常伴有Hp感染,但Hp与胃ESD术后医源性溃疡的关系仍存在争议。本文主要对现有关于Hp感染及根除治疗与ESD术后溃疡愈合及复发的关系,及ESD术后联合Hp根除治疗方案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林珊瑜[2](2021)在《芪术海参汤治疗脾胃气虚型Hp相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运用导师的经验方芪术海参汤治疗脾胃气虚型Hp相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医症状积分、胃镜下溃疡的愈合情况及Hp感染的根除率,来评价芪术海参汤治疗脾胃气虚型Hp相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临床疗效,并探求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对照组36例。对照组:前2周予泮托拉唑钠肠溶片40mg/次,早晚饭前,枸橼酸铋钾颗粒2g/次,早饭前及睡前半小时,阿莫西林胶囊1g/次,早晚饭后半小时,甲硝唑片0.4g/次,早中晚饭后半小时,后2周改为口服泮托拉唑钠肠溶片1次,早餐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予加用口服中药汤剂“芪术海参汤”,每日1剂,每日2次口服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Hp根除情况、胃镜征象、中医症候积分变化以评价其有效性,采用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心电图等作为安全性指标,结合不良反应情况评价其安全性。结果1.本次研究共纳入病例72人,剔除3人,最终成功收集病例69人,其中对照组35人,观察组34人。2.治疗前,两组性别、年龄、病程、Hp感染情况、胃镜分期、溃疡大小、中医证症状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3.胃镜疗效情况比较:两组胃镜疗效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对照组临床痊愈率28.57%,显效率31.43%,有效率20%,无效率20%;观察组临床痊愈率44.12%,显效率35.29%,有效率20.59%,观察组中西医联合治疗的中医证候疗效较高。5.Hp根除情况比较:两组Hp根除情况中观察组根除率优于对照组。结论1.芪术海参汤治疗脾胃气虚型Hp相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方式能更有效改善DU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DU的愈合情况、增加Hp感染的根除率,疗效更佳。2.芪术海参汤尚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孟祥芳[3](2021)在《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与单纯性消化性溃疡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比较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与单纯性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溃疡部位、溃疡数目、溃疡大小、并发症、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根除、溃疡愈合情况的差异,比较不同糖尿病病程及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时Hp感染及根除、溃疡愈合情况的差异,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研究糖尿病对消化性溃疡的影响,提高对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的认识,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临床指导。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胃肠内科并经胃镜检查明确诊断为消化性溃疡的103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合并有2型糖尿病的17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未合并糖尿病的单纯性消化性溃疡863例作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间性别、年龄、吸烟、饮酒、血常规、凝血常规、白蛋白、血脂水平等一般情况,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间临床表现、溃疡部位、大小、数目、并发症、Hp感染、根除及溃疡愈合情况;比较观察组不同糖尿病病程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时Hp感染、根除及溃疡愈合情况;探寻溃疡愈合的影响因素,总结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征。结果:1、两组的性别、吸烟、饮酒、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血红蛋白、白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年龄≥60岁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异常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观察组凝血酶原活动度异常患者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观察组血小板异常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观察组甘油三酯异常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观察组呕血、恶心呕吐、反酸烧心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黑便、腹痛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胀、无症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胃溃疡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复合性溃疡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溃疡大小和溃疡数目上,观察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出现出血、梗阻的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Hp感染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Hp根除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溃疡治疗无效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溃疡治疗无效的风险增加,约为对照组的16.572倍(OR=16.572,95%CI=4.185-65.618);经过抗Hp治疗,Hp未根除患者溃疡治疗无效的风险增加,约为Hp根除患者的16.456倍(OR=16.456,95%CI=4.114-65.830)。5、按糖尿病病程<5年、5-10年、≥10年将观察组分为三组,≥10年组Hp感染率最高,与5-10年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两两间对比,无差异(P>0.05)。三组之间Hp根除率及溃疡愈合情况无差异(P>0.05)。6、按Hb A1c水平≤7%、7-9%、>9%将观察组分为三组,三组之间Hp感染率无差异(P>0.05)。随着Hb A1c水平的升高,Hp根除率、溃疡愈合有效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与单纯性消化性溃疡患者相比,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胃溃疡的发病率偏高,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偏低。2、与单纯性消化性溃疡患者相比,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Hp根除率较低,溃疡愈合效果更差。3、随着Hb A1c水平的升高,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Hp根除率降低,溃疡愈合效果更差。4、糖尿病、Hp未根除是消化性溃疡治疗无效的独立影响因素。控制血糖稳定、根除Hp有利于提高溃疡治疗效果。
蒋颖[4](2021)在《“三粉愈疡散”治疗瘀血阻络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三粉愈疡散”(白及粉、三七粉、珍珠粉)治疗瘀血阻络型PU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三粉愈疡散”对瘀血阻络型PU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内镜下PU改善情况、中医证候主要症状积分、次要症状积分、Hp根除率、药物安全性、远期疗效等指标。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0月在扬州市中医院脾胃病科门诊经电子胃镜检查确诊的PU且Hp检测阳性的患者,纳入133例瘀血阻络型PU患者,研究期间剔除3例,脱落8例,中止2例,有效病例120例。将病例分为两组,活动期A1组,活动期A2组,其中每组均包含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均30例患者。因所有受试者Hp均为阳性,故给予所有患者含铋剂的四联疗法根除Hp治疗,连续治疗14天后,对照组予雷贝拉唑肠溶片治疗6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上“三粉愈疡散”治疗6周,共治疗8周为一疗程。根除Hp后,需对患者进行4-6周后的远期随访。观察活动A1期、A2期PU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中医证候主、次症状积分、内镜下溃疡愈合情况、Hp根除率。结果:1.活动期A1期观察组PU患者的有效治愈率为56.67%,高于A1期对照组33.33%,活动期A2的治愈率为60%,高于A2对照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活动A1、A2期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主、次症状积分均低于两期对照组患者中医证候主、次症状积分,内镜下溃疡改善情况也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A1期观察组4-6周患者Hp根除率是93.33%,对照组Hp根除率是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2期观察组Hp根除率是96.67%,对照组Hp根除率是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粉愈疡散可有效提高瘀血阻络型PU患者的溃疡的有效治愈率,提高患者溃疡的愈合质量,有效缓解PU患者的腹痛的程度、临床症状、伴随症状、中医证候,促进溃疡创面的愈合,有利于黏膜组织的修复,缩短患者症状改善时间,改善内镜下溃疡的愈合情况,且能有效升高Hp根除率。
李明宽[5](2021)在《疏肝愈疡汤联合西药治疗肝胃郁热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疏肝愈疡汤联合西药治疗肝胃郁热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症状,胃镜下溃疡愈合效果,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率以及溃疡复发率,从而客观的评价疏肝愈疡汤联合西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从现代医学及传统医学两种视角探讨其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机理。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于湖北省中医院叶松主任门诊就诊,临床诊断为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活动期,中医辨证为胃脘痛,肝胃郁热证的患者资料。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符合本次研究标准的PU患者共80例,按就诊先后顺序编号并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以服用泮托拉唑为基础,若有Hp感染再予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运用导师自拟疏肝愈疡汤治疗。总疗程为8周,并复查内镜,期间客观记录患者各项观察指标,分别将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结束后的全部及单项证候量化积分进行组内比较,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全部及单项证候量化积分,以此来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比较治疗前、后内镜下溃疡愈合程度、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通过电话等方式进行随访,比较疗程结束3月后两组的溃疡复发率,以此来评估疏肝愈疡汤的临床疗效。结果:1、全部临床证候量化积分:经t检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全部临床证候量化积分组内及组间对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其症状均有改善,且治疗组更加明显。可能与治疗组中药组方中的药物成分具有减少胃酸分泌、抗炎镇痛、促进溃疡修复等作用有关。2、单项临床证候量化积分:将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行组内比较,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单项临床证候量化积分,经t检验,结果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其中治疗组口干症状的变化优于对照组(P<0.05),在两胁胀满、烦躁易怒、胃脘疼痛、泛酸、口苦的症状改善显着优于对照组(0.01<P<0.05);在便秘症状方面,两组的比较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可能与部分老年受试者还存在气阴亏虚的情况有关。3、临床痊愈率:治疗组共40例患者的临床痊愈率为77.5%,其中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17:14:5:4;而对照组40例患者的临床痊愈率为60%,其中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8:16:10:6。经过秩和检验,两组患者的临床痊愈率有差异(P<0.05),治疗组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疗效更好。4、溃疡愈合率:治疗组40例患者的溃疡愈合率为72.5%,其中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16:13:8:3;而对照组40例患者的溃疡愈合率为62.5%,其中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7:18:6:9。经秩和检验,两组相比较,检验结果有差异(P<0.05),治疗组的溃疡愈合率优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在促进溃疡面愈合方面优于对照组。5、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治疗组31例患者经治疗后幽门螺旋杆菌阴性:阳性为25:6,根除率为81%。对照组28例患者经治疗后幽门螺旋杆菌阴性:阳性为15:13,根除率为54%。经卡方检验,治疗组和对照组有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的根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溃疡复发率:治疗组40例患者经治疗后溃疡复发率为15%,其中未复发:复发=34:6;对照组溃疡复发率为35%,其中未复发:复发=26:14。经卡方检验,两组数据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治疗组的溃疡复发率低于对照组。7、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药物过敏和不良反应,其相关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说明两组治疗方案均具备安全性。结论:疏肝愈疡汤联合西药治疗肝胃郁热型消化性溃疡疗效明确,在改善临床症状、促进溃疡面的愈合、提升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率以及降低溃疡复发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研究及临床推广运用。
何霞[6](2021)在《清胃愈疡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脾胃伏火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导师林敏主任医师自拟经验方清胃愈疡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脾胃伏火证)的临床观察,探讨该经验方的治疗疗效及安全性,同时结合祖国医学及现代医学对复发性口腔溃疡的认识与思考,为中医药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2019年7月1日至2020年7月1日就诊于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林敏主任专家门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患者。除去脱落及剔除病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予以清胃愈疡汤口服;对照组32例,予以康复新液及胸腺肽肠溶胶囊口服,7天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及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溃疡愈合时间及溃疡疼痛指数等指标,并在疗程结束3个月后观察两组中临床痊愈及显效患者的复发情况。在观察结束后对所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复发率及安全性。结果1.症状积分比较:在中医症状总积分方面,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均有减少(p<0.01),即两组之治疗均有效;各症状单项积分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各主症及次症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减少(p<0.05),即清胃愈疡汤对于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确有疗效;而治疗后对照组在口臭及脘腹胀满方面较治疗前积分无明显变化,而其余主症、次症积分均有减少(p<0.05);治疗后两组间相比较,治疗组在缓解溃疡面积、充血、疼痛感、口干、口臭、脘腹胀满效果较对照组更佳(p<0.05),而在溃疡数目、大便症状的改变方面,两组效果差异不明显(p>0.05)。2.症状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6.7%,其中痊愈6人,显效16人,有效6人,无效1人;而对照组有效率为78.1%,其中痊愈3人,显效10人,有效12人,无效7人;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症状疗效比较(p<0.05)有差异性,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3.局部病损疗效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平均溃疡期均有缩短,P<0.05,即两组在加快溃疡愈合方面均有疗效,同时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疼痛指数在治疗后均有显着下降(p<0.05),且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局部病损有效率为93.3%,其中显效15人,有效13人,无效2人;对照组为71.9%,其中显效13人,有效10人,无效9人;两组患者治疗后局部病损疗效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改善局部病损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4.远期疗效比较:治疗结束3个月后随访临床痊愈及显效的患者,其中治疗组随访人数22人,复发患者3人,复发率为13.6%;对照组复发率为46.2%,随访人数13人,复发患者6人,经卡方检验,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比较,p<0.05,两组复发情况具有差异性,治疗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清胃愈疡汤在改善复发性口腔溃疡(脾胃伏火证)患者的症状方面安全有效,并能有效降低其复发率,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刘诗琦[7](2021)在《愈口宁介导JAK/STAT信号通路对心脾积热型RAU大鼠Th1/Th2失衡的调节》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免疫化学联合法加上高脂辛辣饲料喂养,并佩戴颈环制备的心脾积热型RAU大鼠进行研究,观察模型大鼠口腔粘膜组织病理学的改变、体重的变化、临床表现和给予愈口宁高、中、低剂量后的变化,从分子水平探讨心脾积热型RAU大鼠模型的发病机制,愈口宁对调节Th1/Th2免疫平衡的作用机制以及与JAK/STAT信号通路的相关性,为愈口宁治疗心脾积热型RAU的应用价值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理论研究: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探讨RAU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中医辨证论治及专方治疗,并从西医的角度探讨RAU的病名由来、病因、临床表现与西医治疗方法。2.实验研究:60只SD大鼠,进行适应性饲养一周后,随机抽出10大鼠用10%的水合氯醛进行麻醉,颈椎脱臼处死,制备口腔黏膜组织匀浆。取口腔黏膜匀浆适量,按1:1的比例与弗氏完全佐剂混匀获得免疫抗原乳化剂,现配现用。将余下的50只大鼠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模型组、愈口宁高剂量组、愈口宁中剂量组、愈口宁低剂量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单笼颗粒饲料饲养自由饮水)外,均采用单笼高脂辛辣饲料饲养,佩戴颈环。连续14天后,4组大鼠背部脱毛,皮内注射免疫抗原乳化剂,每周注射1次抗原,共8周。在第一次注射后的第54天,用50%冰醋酸灼烧下唇黏膜30s,48h后各组大鼠进行取材。观察大鼠的主要症状与体征变化,组织病理学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大鼠脾脏T淋巴细胞变化,口腔粘膜组织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和Western blot分析。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大鼠的主要症状与体征:心脾积热证建模后大鼠体毛粗糙,性情暴躁不安,部分鼻衄,但见鼻孔血痕,齿龈略红肿,牙齿干燥,大便干结,小便色黄加重,反应迟钝,摄食和饮水量减少,下唇粘膜均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溃疡。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在停止造模刺激后,体重总体呈缓慢下降趋势。而低剂量的愈口宁组体重没有明显增加,呈现波动趋势;愈口宁高、中剂量组体重总体呈上升趋势。2.HE的改变:在显微镜下可见,对照组口腔黏膜上皮层、基底膜、固有层层次清晰,结构明显。造模后各组给予相应剂量的药物治疗,与模型组相比,可以观察到各组均出现上皮粘膜的修复。而低剂量组和模型组可见上皮细胞内及细胞间的水肿,基底膜清晰。3.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大鼠脾脏T淋巴细胞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脾脏显示IFN-γT细胞(Th1)生成比率上升;而在各组药物治疗后,细胞生成比率均呈显着下降趋势。与之相反的是,模型组大鼠在Th2细胞中显示出完全不同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IL-4T细胞(Th2)生成比率明显下调。而各组药物治疗后Th2细胞的下调比率均呈上升趋势。研究提示我们,愈口宁高、中、低剂量均可通过增加心脾积热型RAU大鼠脾脏中Th2的表达,抑制脾脏中Th1的表达,来调节心脾积热型RAU大鼠Th1/Th2的平衡。4.口腔粘膜组织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与对照组相比,心脾积热型RAU大鼠模型中IFN-γ表达增加。然而在各组给予愈口宁后,细胞因子IFN-γ的m RNA表达显着降低了。在心脾积热型RAU口腔粘膜组织中,T-bet在药物治疗后显示m RNA表达降低,而这又促进了GATA-3的m RNA表达。这些结果表明,愈口宁通过增加Th2-相关细胞因子和转录因子的m RNA表达来预防心脾积热型RAU口腔粘膜的炎症。5.口腔粘膜组织采用Western blot分析在模型组的大鼠中,p-STAT1的表达上调,而它们在给药后均显着下调。但是,给药导致心脾积热型RAU大鼠的口腔粘膜组织中STAT1的总表达没有改变。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观察到p-STAT6表达下调。这种下降在各组给予愈口宁后显着上调,但是这并没有导致STAT6总表达的改变。总之,这些结果表明,JAK/STAT信号通路的改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阐明愈口宁药物的生物活性对心脾积热型RAU大鼠Th1/Th2免疫应答的影响。结论1.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最常见的证型是心脾积热型,治法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应用中药方剂愈口宁有效。2.免疫化学联合法加上高脂辛辣饲料饲养,并佩戴颈环,可出现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临床症状,其证候为心脾积热型,提示造模成功可复制。3.在RAU的口腔粘膜中发现,Th1细胞大量聚集通过作用于p-STAT1激活IFN-γ/STAT1通路;Th2细胞相对缺乏,但IL-4依赖于STAT6诱导Th2细胞分化,进而激活转录因子GATA-3,提示RAU的发病可能是通过JAK/STAT信号通路来实现的。4.愈口宁通过抑制STAT1磷酸化来抑制IFN-γ/STAT1通路,激活p-STAT6来调节Th1/Th2平衡,由此推测中药方剂愈口宁改善心脾积热型RAU大鼠的机制可能与其调控JAK/STAT信号通路有关。
林丽容[8](2020)在《温胃愈疡汤治疗脾胃虚寒型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自拟“温胃愈疡汤”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脾胃虚寒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性及安全性,探索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新思路新方法,以供临床借鉴。方法:采取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各45例,观察组予自拟中药“温胃愈疡汤”煎服治疗,对照组予西药“奥美拉唑”治疗,两组均为4周为一疗程。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胃镜下溃疡愈合情况等疗效性指标以及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记录不良事件,对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自拟“温胃愈疡汤”的临床疗效性及安全性。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90例患者,其中有82例病人完成了临床观察,观察组脱落5例,参与研究40例,对照组脱落3例,参与研究42例,总脱落率为8.9%。2.中医证候疗效:(1)疗程结束后,观察组证候总有效率92.5%,治愈+显效率77.5%;对照组证候总有效率73.7%,治愈+显效率28.6%,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的整体证候总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2)两组治疗后证候总积分及各单项证候积分均明显改善(P<0.01),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但仅在腹痛改善程度上,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无差异(P>0.05)。3.胃镜疗效:经治疗后,观察组胃镜总有效率92.5%,治愈+显效率85.0%;对照组胃镜总有效率90.5%,治愈+显效率83.3%。经统计学分析,两组胃镜疗效无差异(P>0.05),两组溃疡愈合率高。4.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特殊不适,治疗前后的相关安全指标未见明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方案安全性良好。结论:“温胃愈疡汤”治疗脾胃虚寒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疗效显着,不仅可有效改善整体证候,也能有效促进溃疡面的愈合,且安全性良好。
蔡玉丽[9](2020)在《冬病夏治防治脾胃虚寒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复发的临床观察及对EGF和EGFR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基于冬病夏治理论,将温胃贴穴位贴敷防治脾胃虚寒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复发进行临床对照研究,通过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的中医症状评分及对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receptor,EGFR)指标的检测,分析EGF、EGFR与溃疡复发的关系,探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防治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复发的机理。研究方法:选取符合选择标准的50例脾胃虚寒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S2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患者。对照组给予西药维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温胃贴穴位贴敷进行治疗,治疗疗程均为6周。治疗后随访6个月。分别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的症状积分并将数据分析比较。治疗后6个月或溃疡复发时复查胃镜并对十二指肠黏膜组织中EGF和EGFR含量进行检测对比。将收集到的数据用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EGF和EGFR含量的变化。结果:(1)中医症状: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6个月内有效防止症状复发,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在改善并防止症状复发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相较于对照组能明显改善畏寒怕冷、四肢不温症状并有效防止复发(P<0.01),能改善脘腹胀满、胃脘疼痛、纳呆少食症状并防止复发(P<0.05),在改善并防止嗳气、疲乏无力、大便稀溏症状复发方面两组疗效相同(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2)复发率:治疗组溃疡复发率(8%)低于对照组(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EGF和EGFR:两组治疗后均可明显促进EGF和EGFR表达(P<0.01)。治疗组在治疗后6个月EGF和EGFR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冬病夏治温胃贴穴位贴敷防治脾胃虚寒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复发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其机制可能通过促进EGF和EGFR的表达,促进黏膜愈合,增加黏膜防御功能从而明显降低溃疡复发率。
张敏[10](2009)在《铝碳酸镁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活动性胃溃疡患者组织学溃疡愈合质量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铝碳酸镁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活动性胃溃疡(Gastric ulcer,GU)患者组织学溃疡愈合质量(Quality of ulcer healing,QOUH)的影响。方法:Hp感染活动性胃溃疡患者145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用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抗Hp治疗,7天后单用埃索美拉唑;治疗组用上述治疗+铝碳酸镁。治疗4周后复诊,观察症状缓解及胃镜下溃疡愈合情况,同时应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氏(AB-PAS)染色、苦味酸-酸性品红(VG)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观察治疗前后胃溃疡周边黏膜形态结构及腺体数量、炎症细胞浸润数、微血管数、胶原纤维面积百分数和中性黏液面积百分数、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Epithelial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astgrowth factor,bFGF)阳性细胞百分数的变化(另收集正常胃黏膜组织52例为检测EGFR、bFGF表达时正常组)。停药4周后复查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rea breath test,UBT),比较两组患者Hp根除率。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胃镜下溃疡愈合总有效率及Hp根除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治疗后胃溃疡周边再生黏膜组织结构成熟等级为优者占62.9%(39/62),对照组优者占40.6%(26/64),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后胃溃疡周边再生黏膜中性黏液面积百分数及肉芽组织胶原纤维面积百分数均较治疗前增加,以治疗组增加更显着,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治疗后胃溃疡周边再生黏膜EGFR、bFGF阳性细胞百分数均较治疗前增加,以治疗组增加更显着,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治疗后Hp根除者与未根除者间上述组织学QOUH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Hp感染活动性胃溃疡患者在抗Hp与制酸治疗基础上加用铝碳酸镁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胃镜下溃疡愈合总有效率及Hp根除率与仅用抗Hp与制酸治疗无统计学差异,但加用铝碳酸镁能提高胃溃疡组织学QOUH。(2)铝碳酸镁能改善胃溃疡周边再生黏膜形态结构、增加腺体数量,减少炎症细胞浸润数,促进肉芽组织胶原纤维及微血管生成,从而提高胃溃疡愈合组织的结构成熟度。(3)铝碳酸镁能提高胃溃疡周边再生黏膜中性黏液含量,增强胃溃疡周边再生黏膜EGFR、bFGF的表达,从而提高胃溃疡愈合组织的功能成熟度。
二、溃疡愈合质量与复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溃疡愈合质量与复发(论文提纲范文)
(1)幽门螺杆菌与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溃疡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医源性溃疡与Hp相关消化性溃疡 |
2 Hp感染与胃ESD术后溃疡愈合 |
3 Hp感染与胃ESD术后溃疡复发 |
4 Hp根除治疗与胃ESD术后溃疡愈合 |
5 胃ESD术后联合Hp根除治疗方案 |
6 结 语 |
(2)芪术海参汤治疗脾胃气虚型Hp相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中止标准 |
1.7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分组方案 |
2.3 给药方案 |
2.4 合并用药 |
2.5 依从性把控方案 |
2.6 观察指标 |
2.7 疗效评价 |
2.8 安全性评价 |
2.9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可比性分析 |
3.2 疗效分析 |
3.3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 理论讨论 |
1.1 现代医学对DU的病因研究 |
1.2 DU的现代西医学治疗 |
1.3 DU中医病因探讨 |
1.4 DU中医病机讨论 |
1.5 DU中医治疗原则 |
1.6 脾胃气虚型DU |
2 芪术海参汤的组方及用药分析 |
3 芪术海参汤联合泮托拉唑治疗DU的结果分析 |
3.1 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分析 |
3.2 剔除病历分析 |
3.3 安全性分析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随机数字表 |
附录B 2.1 安全性评价标准 |
附录C 芪术海参汤联合泮托拉唑治疗脾胃气虚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临床观察 |
文献综述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流行病学 |
2.2 发病机制 |
2.2.1 自主神经病变 |
2.2.2 微血管病变 |
2.2.3 内分泌功能失调 |
2.2.4 胃肠道组织形态学改变 |
2.2.5 肠道微生态改变 |
2.3 临床特征 |
2.3.1 症状 |
2.3.2 消化性溃疡的类型 |
2.3.3 并发症 |
2.3.4 与Hp感染的关系 |
2.3.5 愈合情况 |
2.4 治疗 |
2.4.1 抑酸 |
2.4.2 根除HP |
2.4.3 NSAIDs合并PUB的管理 |
2.4.4 糖尿病管理 |
2.4.5 中西医结合治疗 |
第3章 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纳入标准 |
3.1.2 排除标准 |
3.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3.3 观察指标 |
3.4 统计学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入组情况 |
4.2 一般资料 |
4.3 临床表现 |
4.4 内镜下表现 |
4.4.1 两组溃疡部位比较 |
4.4.2 两组溃疡大小比较 |
4.4.3 两组溃疡数目比较 |
4.4.4 两组并发症的比较 |
4.5 两组HP感染、根除、溃疡愈合情况的对比 |
4.6 糖尿病组间对比 |
4.6.1 不同糖尿病病程HP感染、根除、溃疡愈合情况的对比 |
4.6.2 不同HBA1C水平HP感染、根除、溃疡愈合情况的对比 |
4.7 消化性溃疡愈合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5章 讨论 |
5.1 一般特点 |
5.2 临床症状 |
5.3 内镜表现 |
5.4 与HP感染的关系 |
5.5 愈合情况 |
第6章 研究不足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三粉愈疡散”治疗瘀血阻络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章 现代医学对PU的认识 |
1. 发病机制 |
2. 现代医学诊断 |
3. 现代医学治疗 |
4. PU病的复发和预防 |
第2章 中医对PU的认识 |
1. 历史沿革 |
2. 中医病因病机 |
3. 现代中医病因病机 |
4. 中医辨证论治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病例选择 |
1.1 现代医学诊断标准 |
1.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例中止标准 |
1.6 病例剔除标准 |
1.7 病例脱落标准 |
2.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2.1 病例来源 |
2.2 病例分组 |
2.3 治疗方法 |
2.4 注意事项 |
2.5 观察内容、评价标准与统计学方法 |
2.6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2.7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内镜下疗效比较 |
3.3 A1、A2期中医证候比较 |
3.4 A1、A2期Hp根除率比较 |
4. 不良及安全性评价 |
5. 随访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立法依据 |
2. 方药分析 |
3. 研究结果说明 |
4.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5)疏肝愈疡汤联合西药治疗肝胃郁热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诊断标准 |
1.1 西医诊断标准 |
1.2 中医诊断标准 |
2 病例标准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剔除、脱落、终止标准 |
3.临床资料 |
3.1 病例来源 |
3.2 一般资料 |
4.治疗方案 |
4.1 治疗方法 |
5.观察指标 |
5.1 临床证候观察指标 |
5.2 疗效指标 |
5.3 安全性观察指标 |
6.疗效评定标准 |
6.1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
6.2 内镜疗效判断标准 |
6.3 溃疡复发率判定标准 |
6.4 安全性判断标准 |
7.统计分析方法 |
8.结果 |
讨论 |
1.现代医学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 |
2.现代医学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 |
3.祖国医学认识消化性溃疡的历史沿革 |
4.祖国医学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历史沿革 |
5.现代医学药理分析 |
6.叶松教授对PU的理解 |
7.疏肝愈疡汤现代药理学分析 |
8.临床疗效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综述 近5年消化性溃疡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6)清胃愈疡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脾胃伏火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标准 |
1.6 病例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案 |
2.2 观察指标 |
2.3 评价标准 |
2.4 安全性评价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及分析 |
1.病例纳入情况 |
2.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2.1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比较 |
2.2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比较 |
2.3 两组患者的病程比较 |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主症、次症评分比较 |
3.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3.1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
3.2 两组患者症状总疗效比较 |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各症状积分比较 |
4.两组局部病损疗效比较 |
5.两组患者远期疗效比较 |
6.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西医学对复发性口腔溃疡的认识 |
1.1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病因病机 |
1.2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治疗 |
2.中医学对复发性口腔溃疡的认识 |
2.1 病名流溯 |
2.2 病因病机 |
2.3 现代中医学家对ROU的认识 |
3.清胃愈疡汤的组方分析 |
3.1 导师对ROU的认识 |
3.2 清胃愈疡汤得组方分析 |
3.3 单味药方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综述 中医药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
随机分组表 |
临床病例观察表 |
中医症状评分表 |
致谢 |
(7)愈口宁介导JAK/STAT信号通路对心脾积热型RAU大鼠Th1/Th2失衡的调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一、中医对RAU的认识 |
二、西医对RAU的认识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愈口宁介导JAK/STAT信号通路对心脾积热型RAU大鼠Th1/Th2 失衡的调节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统计学分析 |
4.实验结果 |
5.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温胃愈疡汤治疗脾胃虚寒型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选择 |
2.1 诊断标准 |
2.2 病例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 |
2.5 脱落标准 |
2.6 脱落病例处理 |
2.7 中止标准 |
3 试验方案 |
3.1 试验类型 |
3.2 病例样本量估算 |
3.3 分组方法 |
3.4 治疗方案 |
4 观察指标 |
4.1 一般资料 |
4.2 疗效性指标 |
4.3 安全性指标 |
4.4 疗效评定标准 |
4.5 安全性评定标准 |
5 伦理要求 |
6 试验质量控制 |
7 统计学处理 |
8 技术路线示意图 |
结果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一般资料及基线资料比较 |
2.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
2.2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比较 |
2.3 两组患者病程分布比较 |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溃疡直径分布比较 |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证候总积分分布比较 |
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单项证候积分分布比较 |
2.7 两组患者治疗前安全性指标比较 |
3 疗效分析 |
3.1 两组患者治疗后证候疗效比较 |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总积分比较 |
3.3 两组患者治疗后证候总积分比较 |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单项证候积分比较 |
3.5 两组患者治疗后胃镜下溃疡愈合疗效比较 |
4 不良反应评价 |
5 安全性评价 |
分析与讨论 |
1 十二指肠溃疡的理论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十二指肠溃疡的研究概况 |
1.2 中医学对十二指肠溃疡的研究概况 |
2 “温胃愈疡汤”的立题思路 |
2.1 课题盲点 |
2.2 立方依据 |
2.3 “温胃愈疡汤”组方及配伍分析 |
2.4 单味药功效及药理分析 |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
3.1 可比性分析 |
3.2 疗效分析 |
3.3 安全性分析 |
4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附录 E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冬病夏治防治脾胃虚寒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复发的临床观察及对EGF和EGFR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祖国传统医学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复发的认识 |
1.1 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名的认识 |
1.2 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发病与复发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内外治法在防治消化性溃疡复发方面的研究进展 |
2. 现代医学对防治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复发的研究进展 |
2.1 引起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复发的机制 |
2.2 引起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复发的因素 |
2.3 现代医学对消化性溃疡复发的防治措施 |
3. 消化性溃疡关于EGF和EGFR的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 |
2. 一般资料 |
3. 研究方法 |
3.1 治疗方法 |
3.2 十二指肠黏膜组织EGF和EGFR的western-blot检测方法 |
3.3 疗程及随访 |
3.4 观察指标 |
3.5 疗效判定标准 |
3.6 统计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安全性评价 |
4.2 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
4.3 中医各症状积分比较 |
4.4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4.5 溃疡复发率的比较 |
4.6 EGF和EGFR表达的比较 |
第三部分 总结与讨论 |
1. 脾胃虚寒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复发的关系 |
2. 冬病夏治的研究 |
2.1 冬病夏治的中医理论研究 |
2.2 “冬病”与“夏治”的关系及冬病夏治的治疗优势 |
2.3 冬病夏治与穴位贴敷的关系 |
3. 穴位贴敷疗法的理论及作用机制研究 |
3.1 穴位贴敷疗法的中医理论研究 |
3.2 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机制研究 |
4. 温胃贴穴位贴敷的选药、选穴分析 |
5. 疗效分析 |
5.1 临床疗效分析 |
5.2 EGF和EGFR分析 |
5.3 不良反应分析 |
6.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铝碳酸镁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活动性胃溃疡患者组织学溃疡愈合质量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本文主要的英汉缩略语词名对照表 |
实验流程图 |
目录 |
前言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1.3 溶液的配置 |
1.3.1 4%多聚甲醛 |
1.3.2 0.02M TBS(pH8.2) |
1.3.3 枸橼酸缓冲液(pH6.0) |
1.4 研究对象及分组 |
1.4.1 研究对象 |
1.4.2 分组 |
1.4.3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
1.5 治疗方案 |
1.6 Hp检测 |
1.6.1 快速尿素酶试验(RUT) |
1.6.2 ~(14)C-尿素呼气试验(UBT) |
1.7 Hp感染的诊断标准及Hp感染根除的诊断标准 |
1.7.1 Hp感染的诊断标准 |
1.7.2 Hp感染根除的诊断标准 |
1.8 标本制作 |
1.8.1 取材 |
1.8.2 石蜡切片HE染色程序 |
1.8.3 石蜡切片AB-PAS染色程序 |
1.8.4 石蜡切片VG染色程序 |
1.8.5 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程序 |
1.8.6 图像分析 |
1.9 观察指标 |
1.9.1 症状评定 |
1.9.2 胃镜下溃疡愈合情况 |
1.9.3 Hp根除率 |
1.9.4 胃溃疡周边黏膜组织结构成熟度评价指标 |
1.9.4.1 组织结构成熟等级 |
1.9.4.2 肉芽组织胶原纤维面积百分数及图像分析 |
1.9.5 胃溃疡周边黏膜功能成熟度评价指标 |
1.9.5.1 中性黏液面积百分数及图像分析 |
1.9.5.2 EGFR、bFGF阳性细胞百分数及图像分析 |
1.10 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2.1 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与发生频率积分 |
2.2 胃镜下溃疡愈合总有效率 |
2.3 Hp根除率 |
2.4 胃溃疡组织学QOUH |
2.4.1 胃溃疡周边黏膜组织结构成熟等级 |
2.4.2 胃溃疡周边黏膜中性黏液面积及肉芽组织胶原纤维面积百分数 |
2.4.3 胃溃疡周边黏膜EGFR、bFGF阳性细胞百分数 |
附图 |
第三章 讨论 |
3.1 溃疡愈合质量(QOUH)与溃疡复发 |
3.2 溃疡愈合质量(QOUH)的组织学评价 |
3.2.1 再生黏膜组织结构成熟度 |
3.2.2 再生黏膜组织功能成熟度 |
3.3 抗溃疡药物治疗与溃疡愈合质量(QOUH) |
3.3.1 制酸治疗与溃疡愈合质量(QOUH) |
3.3.2 Hp根除治疗与溃疡愈合质量(QOUH) |
3.3.3 胃黏膜保护剂治疗与溃疡愈合质量(QOUH)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溃疡愈合质量与复发(论文参考文献)
- [1]幽门螺杆菌与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溃疡关系的研究进展[J]. 张露,殷云勤,高宇辉,任鹏媛. 中国临床研究, 2021(07)
- [2]芪术海参汤治疗脾胃气虚型Hp相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临床观察[D]. 林珊瑜.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2型糖尿病合并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征分析[D]. 孟祥芳. 吉林大学, 2021(01)
- [4]“三粉愈疡散”治疗瘀血阻络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研究[D]. 蒋颖. 扬州大学, 2021(02)
- [5]疏肝愈疡汤联合西药治疗肝胃郁热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D]. 李明宽.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6]清胃愈疡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脾胃伏火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何霞.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7]愈口宁介导JAK/STAT信号通路对心脾积热型RAU大鼠Th1/Th2失衡的调节[D]. 刘诗琦.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8]温胃愈疡汤治疗脾胃虚寒型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D]. 林丽容.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冬病夏治防治脾胃虚寒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复发的临床观察及对EGF和EGFR的影响[D]. 蔡玉丽.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铝碳酸镁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活动性胃溃疡患者组织学溃疡愈合质量影响研究[D]. 张敏. 中南大学, 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