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蒙古国有书业连锁经营的可行性与具体实施步骤(论文文献综述)
许嘉禾[1](2021)在《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要强、要兴,发展体育产业是主要途径。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高质量发展逐步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体育产业要提质增效和持续高速发展,需要金融的有力支持。然而当下,金融体系在体育产业中的效用功能尚未能够充分发挥。因此,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金融支持问题,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命题。本研究立足于体育产业的经营实践,综合运用体育学、管理学、系统科学及金融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及范式,以现代产业和金融发展的相关理论为指导,按照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特征与机理、宏观效应、微观效率以及系统运行的次序,从理论分析到实证研究,展开工作。本研究的工作主要如下:一是梳理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现状,发现体育产业金融支持存在的不足。二是总结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剖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三是在宏观产业层面,以耦合协调的视角,审视体育产业与金融体系的关联关系。通过建立序参量体系,引入耦合协调、剪刀差以及灰色关联等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效应及影响因素。四是从在微观企业的层面,以“黑箱”的视角,根据金融支持与体育产业的不同维度,测度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水平。通过筛选体育企业样本,利用DEA、Malmquist指数及收敛性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水平及其演变特征。五是根据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要素组成与系统结构,构建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别从金融市场策略、政府金融干预和金融风险情景维度进行模拟仿真,分析不同策略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期为优化体育产业金融支持,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策略着力点。本研究的结论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政府金融支持和市场金融支持均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随着体育产业金融需求的不断升级,政府部门对体育产业金融活动的认识持续深化,政策工具与国有资本逐步活跃。金融市场对体育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各类体育产业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风险投资市场异军突起。体育产业嵌入金融体系的程度不断加深。但同时,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仍存在一定问题:一是金融支持制度体系亟待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工具尚需补充;二是金融市场结构失衡问题凸显,直接融资渠道建设存在不足;三是风险资本经典功能发生偏离,资本投入可持续性有所欠缺;四是新兴金融工具利用不充分,体育金融复合人才供给不足。(2)我国体育产业具有快速成长的阶段性特征、业态丰富的结构性特征、高不确定性的风险性特征和消费供需的不平衡特征。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下,体育产业的发展特征进一步衍生出了独特的金融需求特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亟需的是政策引导下的规模化金融支持、层次多元化的系统性金融支持、风险偏好的针对性金融支持,以及科技赋能的普惠性金融支持。(3)资本形成、创新推动和消费刺激是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要功能组成。金融体系一是可以扩大资本积累,促进资本形成,缓解体育产业融资约束;二是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分散创新风险,推动体育产业技术、模式创新;三是可以实现跨期平滑、财富效应和风险保障,刺激体育产业消费发展。有效的金融支持作用于体育产业的投资和消费两端,通过平衡产值结构、改善融资结构、变革消费结构,促进产业的结构转型升级;通过扩大要素供给、加快要素流通、推动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的要素生产效率;通过加速企业成长、优化公司治理、形成循环激励,促进产业的价值增值,精准作用于体育产业的成长痛点,协助体育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4)宏观产业效应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体系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内生耦合机理和外部耦合功能,具有双向耦合协调发展机制。二者不仅维持了长期、高度的耦合关联性,并且实现了耦合协调度的持续跃升,呈现出由低水平协调向高水平协调演化的动态趋势。金融体系对体育产业的短时间、爆发性增长起到了有效地支撑作用。且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尚处于发展周期的前期,其交互胁迫作用远小于耦合协调发展所带来的正向效应。与此同时,二者的耦合协调效应受到多种内生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风险投资市场、消费金融、政府扶持和金融创新等内生动力型因素,以及居民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变动等外生环境型因素,均与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存在密切关联。(5)微观企业效率的实证研究发现:第一,静态来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金融支持效率尚可,多数样本企业接近最优生产前沿面,但同时具有明显的技术制约特征。扩大金融资源投入规模前,需要着重改善金融技术水平。在金融支持效率内部,债权效率较好,股权效率欠佳,且股权效率呈现规模制约特征。在体育产业内部,体育企业板块、行业业态和空间地域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金融支持效率差异。第二,动态来看,金融支持体育产业的动态效率水平并未产生良性改观,反而出现小幅下降。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不足,产业金融技术创新水平难以支撑金融资源规模的快速增长。其中,股权动态效率下滑,技术进步水平下降明显,是导致整体金融效率下滑的主要原因。第三,动态效率的收敛性分析表明,效率落后企业对领先集团具有追赶效应,但收敛速度较慢,且收敛速度存在体育产业内部的结构性差异,达到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的均衡仍需要较长时间。(6)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实证研究说明: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可以视为由政府金融支持、金融市场发展、宏观金融环境和体育产业发展所组成的动力学系统。第一,强化金融市场支持力度可以有效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相对而言,强化股权市场的效能略优于债权市场。股权市场更有利于体育产业规模扩张和要素生产率提升,债权市场则更有利于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第二,政府干预会对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产生影响。弱化政府干预无益于体育产业发展质量,维持一定强度的政府金融支持具有必要性。适度增强政府干预有利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但当政府干预过度时,会造成规模增长与要素生产率下降并存,仅能“做大”而不利“做强”体育产业,最终无益于产业发展质量。第三,宏观金融风险能够对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产生显着的负面冲击。随着体育产业深度嵌入金融体系,金融风险的损害力度可能进一步增大,需要审慎防范、积极应对金融风险。在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金融政策体系,优化制度顶层设计;丰富金融服务市场,创新投融资渠道模式;推动金融技术创新,开发新型金融工具;优化企业金融管理,重视复合人才培养等策略建议。本文主要有以下创新点:(1)探讨了金融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在现状梳理的基础上,总结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明确金融功能的作用支点,厘清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2)结合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产业与微观企业视角进行实证研究。综合运用数理模型及相关评价方法,设计序参量体系,测度并分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构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从不同维度测度并评价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特征及其变动规律。形成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的深层次认识,为优化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效能提供着力点。(3)构建了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要素组成与系统结构,设计模型变量及函数关系,并从金融市场策略、政府金融干预和金融风险情景维度进行仿真。探究不同策略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产生的影响,为企业部门的金融决策和主管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更具现实意义的参考。
张颖颖[2](2021)在《适应顾客行为与需求的实体书店空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实体书店运营不善、频频倒闭已成为一种“现象级”事件。一方面,线上零售和电子阅读方式的兴起严重挤压着实体书店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自身高昂的运营成本及薄弱的利润等问题也使实体书店举步维艰。作为国家文化建设的载体和城市精神文明的符号,实体书店的存亡与社会及个体的发展息息相关,而个体对于“第三空间”的场所需求又为实体书店的求存与发展带来了突破口。所谓“新型实体书店”,是在消费转向的背景下,通过整合功能、丰富空间形式、开设文化活动等方式,实现从“以书为核心”转向“以人为核心”的书店类型。书店在求存的过程中不断意识到,只有利用实体空间实现与顾客身体、心理的物质性联结才能发挥其优势。然而现阶段书店对各类使用人群在行为习惯与实际需要等方面的设计仍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空间布局:部分业态配置不合理、缺乏弹性设计,导致空间利用率不均衡;(2)空间组织:对各功能业态之间的关联性考虑不足,导致动线过长或相互干扰;(3)设施布置:缺少针对性,无论是设施种类还是设施布置形式,都缺少对个体行为习惯的考虑及对不同群体特殊性的照拂;(4)外部空间:尺度较大,缺乏细化设计以及与城市空间的联系。以大连地区新型实体书店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物质空间环境和店内顾客的行为需求两方面进行实证研究:(1)物质空间环境层面:根据服务人群和运营模式对实体书店进行分类,并归纳总结出各类型书店的区位选址特征、功能业态配比规律以及各书店的现状空间特征;(2)顾客的行为与需求层面:首先对客群进行分类;其次运用定点记录、动线追踪等环境行为学方法探究各类客群的静态与动态的场所选择偏好,并量化其行为模式特征;最后以问卷的方式探究顾客对书店的内在需求,运用语义分析法量化顾客对各书店的满意度评价。结合上述研究的结果,首先从建筑计划学的视角,对各类实体书店进行清晰的价值功能定位,并论述该定位下各功能业态的配置模式;其次对实体书店的空间组合模式提出优化策略;最后从“人—书”“人—空间”“人—人”三个维度对书店各功能空间提出精细化的设计策略,并对调研案例的各功能区域进行改造与试设计,使理论结合于实践,以期对实体书店的空间发展提供参考。
刘浩冰[3](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书业发行研究:阶段历程、发展特点与问题启示》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民营书业发行是推动中国出版业、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服务出版业转型升级实现文化强国目标的重要力量。纵观其发展阶段,可分为早期民营书业组织的产生与"二渠道"的形成(1978—1992)、民营书业二级批发权的获得与专业化发展(1992—2003)、民营书业获得总发行权与电商时代下的发行扩张(2003—2012)和民营书业发行渠道多元化与高质量发展(2012年至今)四个阶段。同时,持续推进的出版体制改革是民营书业发行发展的主导性力量,其实践探索不断为中国出版业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注入活力,并与互联网出版技术迭代升级紧密关联,与出版法制建设同步以及是中国出版现代化观念的直接反映等特点,给中国出版业未来发展带来诸多启示。
安梦钰[4](2021)在《“跨界”思维下的实体书店运营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实体书店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城市的文化设施与文明载体。对于城市而言,实体书店是巩固先进文化的传播阵地,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水平。对于社会而言,实体书店在助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伴随着网络书店不断涌现和数字出版的迅猛发展,消费者的阅读方式也在由纸质阅读向数字化阅读方式转变,国内实体书店面临市场环境和产业环境的变化经营遭遇瓶颈,尤其是资金薄弱的民营中小型实体书店经营难以为继,时刻面临着生存危机。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实体书店创新经营、跨界转型,无论是对线下实体店重新装修设计、更新图书类型、举办文化活动,还是借助微信平台、网络直播进行新媒体运营,种种探索与努力,为实体书店创造了更多发展可能性。基于此,笔者以实体书店作为研究对象,从跨界运营的视角入手,通过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的研究方法,整理分析有关实体书店跨界运营已有研究成果,借助新闻出版业内的相关网站、产业报告为理论分析提供数据支撑。利用网络查阅书店运营方面的资料与线下实地进行考察的方式,结合已有实体书店跨界经营运营模式,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详细分析,在结合案例的基础上总结归类,提出四种实体书店跨界运营模式,在有理论支撑的前提下使之更具有实践意义。本文首先对首先阐述“跨界”“运营模式”的定义、特征,介绍目前国内学者对实体书店的研究方向;其次介绍当前实体书店发展面临的挑战与面临挑战的具体原因。再从实体书店具备的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出发,简要说明实体书店采取跨界运营的必要性,基于对实体书店内部优势条件与外部利好因素论证实体书店跨界运营的可行性;然后实体书店跨界运营的过程中,具体表现为实体书店相关角色、经营业务、价值创造这三方面因素产生跨界行为。最后选取典型案例分析,提出复合型、体验型、智慧型、社群型四种实体书店运营模式,从角色定位、业务范围、运营思路、核心价值、盈利来源、营销方式这六方面完成这四种运营模式的构建,希冀能够为实体书店优化运营提供参考和借鉴,顺利实现跨界融合发展。
周丽威[5](2020)在《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文中研究指明教科书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小课本大启蒙已经成为教科书研究领域的共识。教科书不仅是知识载体,更是价值载体。习近平关于“教科书是国家事权”的重要论断为我国教科书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新时代教科书建设面临大众化、全球化等诸多困境,教科书建设必须积极回应时代挑战,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基础。因此,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地融入教科书建设,如何保持我国教科书建设方向的正确性等重要问题亟须各学科加强教科书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目前,语文、政治等科目的中小学教科书的价值溯源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研究尚处于缺位状态。习近平主席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上强调广泛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近年来,怀特海有机哲学日益受到学界关注。“怀特海全集翻译与研究”成为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选题之一,世界着名的生态经济学家、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认为有机哲学是解决哲学乃至社会科学问题的突破口。再者,我国着名学者王南湜提到“将怀特海与马克思有机结合”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鉴于怀特海有机哲学价值理论深刻的洞见性,其对教科书理论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选择、确定和改进具有理论指导作用。本研究主要以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历史比较法为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进行梳理,提炼不同时期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通过内容分析法,依据构建的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分析框架,从教科书内容、教科书呈现方式、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主体四个维度,探寻不同时期教科书的价值取向。运用历史比较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做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概括其嬗变特点和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指出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经历了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教科书、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教科书和走向多元取向的教科书三个阶段。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中学生物教科书,始于清朝末年,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在急于求成的应用心理下,教科书被赋予了“救世”的价值。这一时期国人主要将西方教科书的结构“舶来”,呈现出“依葫芦画瓢”的结构主义取向;之后,生物学经历了短暂的学科大发展,特别是实用主义在我国大行其道的时期,生物教科书的体验性、实用性理念被提出;自新中国成立到新课改前夕,生物教科书发展历经波折,从仿苏的一元取向到兼收并蓄各方文化,生物教科书也进行了一纲多本式的形态学和知识论的改变。纵观我国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变迁历程,呈现出典型的从本质到多元的发展特点:在课程目标取向上,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在生物教科书内容取向上,从博物到生物学;在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取向上,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在教科书呈现方式取向上,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在坚持的宏观理念上,政治取向贯穿始终。从目标、内容、编写者取向、呈现方式以及理念上均体现出了本质到多元的路向。通过文本分析,发现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问题:本质主义视阈下对结构的过度强调;反本质层面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在二者融合的视角下看,本质和反本质的均质化造成取向的平均主义。最后,本研究从有机哲学视阈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进行前瞻,提出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多种可能路径:在目标建构上,生物教科书要凸显生物圈命运共同体;在编写思维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注重关系性思维;在课程理解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在课程愿景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在此基础上,指出生物教科书的编写需要注重整体性维度、生态性维度、生活性维度和教育性维度。厘清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历程、特征及问题,不仅需要一种历史学视角的经验总结,更需要一种本体意义上的透视,从价值取向的视角进行一种有机哲学式的审思既能助益我国教科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理论的完善注入新的活力。
李昂[6](2020)在《基于资源环境测度的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转型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森工城市转型是东北振兴的重要组分,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资源环境作为森工城市发展的引擎和载体,决定了城市产业、生态、社会和空间等要素的配置特征和演进方向,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环境是森工城市转型成功的关键。在资源型城市中,森工城市的转型步伐仍然相对滞后,尤其是集中分布在东北边缘区位的森工城市群体,普遍存在着转型方向趋同、发展格局失衡、生态修复受阻、产业结构松散和城市引力缺失等问题,极大阻碍了森工城市的可持续转型进程。究其原因,森工城市尚未形成与资源环境耦合的转型策略框架。本文立足于森林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政策背景与国际经验,以资源环境综合测度为切入点,以空间为语境,挖掘资源环境与森工城市的系统关联,揭示生态过程与转型过程的内在机制,辨识条件差异下的转型模式路径,并提出助力森工城市可持续转型的空间响应策略。全文围绕“理论认知—特征解析—测度综合—模式识别—空间响应”的技术路线展开研究“理论认知”——从资源环境的理论观点、测度方法研究、森工城市转型的理论构成、转型的空间效应等方面,揭示了资源环境与城市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从而构建了资源环境与城市转型的系统关联,并据此提出综合测度的方法体系和技术路线。“特征解析”——通过对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自然与生态环境、人口与城镇化水平、经济与产业发展、区位与交通联系、地域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梳理概况,结合多样本大数据和空间技术,获得了森工城市转型发展中“形”的特征。通过分析资源环境对空间、城市网络、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约束性特征,而这些特征正是森工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多种矛盾问题的成因。“测度综合”——基于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转型发展的资源环境属性,构建综合测度模型。模型以资源环境的禀赋差异为基础,对森工城市的模式差异进行测度辨识和聚类分析,并以系统机制为纽带,集成面向转型格局、生态修复、产业结构和人居环境等多种转型系统目标的空间响应测度集合。资源环境综合测度模型包含两个模块,4种模式指针,26种模式辨识指标,4种空间响应方法,56种响应因子,并具有因地制宜的模型系统开放性,从多维度、多尺度对黑龙江省森工城市的转型发展进行量化指引。“模式识别”——以森工城市资源环境丰裕度、资源产业依赖度、城市发展支撑度和区位条件优势度的测度结果为依据,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森工城市群体进行系统分类,并根据分类结果和模式指针的差异性,逆推各类森工城市转型发展的特征要素,从而提出差异性的转型模式和相应路径,并探讨了基于边界融合、非均思路和重要节点的模式化发展协调性与可变性。“空间响应”——以模式差异为依据,对黑龙江省森工城市的几种基本模式构型进行空间尺度上的测度响应,对于引力核心型城市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控国土空间,对产销基地型城市以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提升组织产业结构和空间转型,对精明收缩式森工城市明确生态安全格局的首要地位,对职能置换模式提出基于空间适宜性的城市系统更迭和空间再生。研究以资源环境和空间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支撑,面向困难时期黑龙省森工城市经济、社会、空间的转型问题,通过对资源环境和城市转型相关要素的综合测度,以资源环境内在作用机制为方法,发现森工城市转型发展的问题,提出问题导向的模式路径,并依据路径差异提供协调资源环境与城市发展的空间响应策略。希望研究可以在理论层面上,构建森工城市转型发展的资源环境和空间框架,在实践层面上,为黑龙江省森工城市的未来发展提供科学可行的方法参考。
刘怡雯[7](2020)在《实体书店公共文化传播与商业模式融合探究 ——以广州方所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意义上的实体书店具备经营业态的商业属性,和承担社会角色的文化属性,其商业属性现存丰富的研究内容,与之相伴而生的文化属性却鲜少有人问津,直至近年有关实体书店转型发展的文献才有所增益,2020年有关实体书店的文化传播、空间生产呈现井喷式的增长态势,这也意味着实体书店的转型和发展亟需各方的努力和支持。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享受资料消费的追求日盛,精神层面的需要不断提升,因而实体书店的文化传播功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加之政府各项政策的扶持,为其发展提供了宽松和有利的发展环境。本研究参考了国内外关于公共文化传播空间的相关研究,通过整理关于实体书店的相关文献,实体书店的公共文化空间生产文献,将前人的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将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归纳为以下三个部分:一是对实体书店和公共文化传播空间进行定义,在前人的研究理论基础上将二者融会贯通,提出本研究理论基础,列斐维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即公共文化传播空间的生产和媒介生态学理论,然后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为后续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提出具体的研究问题,对广州市的实体独立书店的发展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广州市方所文化书店为典型案例进行辅助分析,主要运用深度访谈的质化研究方法,探讨其先进的经营理念,存在问题。之后主要通过量化的研究方法,对广州市实体书店“书+”模式的感知和反馈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实体书店的总体发展状况,探讨实体书店的商业模式和城市文化构建的关系。最终总结以上内容对广州市乃至全国的实体书店行业提供借鉴,为实现实体书店重获新生的目标提供建设性的对策和建议。研究发现,现今消费者去实体书店不再是单纯地为了买书,而更多地倾向于一种符号意义上的消费——即除了消费产品本身外,消费产品所象征和代表的意义、美感、情调和氛围。而实体书店的空间环境和文化意味恰好为消费者提供了以上可能。实体书店的“书+”经营模式和公共文化传播发展仍有乐观的前景,实体书店转型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着商业困境,通过对政府和书店自身提出建议,推动城市和国家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
郭嘉文[8](2020)在《我国实体书店支持政策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实体书店是重要的文化设施和文明载体,在巩固先进文化传播阵地、促进文化发展繁荣、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2006年我国深入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加之新兴的包括网络媒体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对整个出版发行行业的再造,传统实体书店行业在企业形态、经营方式、资源利用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在行业变革中,由于网络书店和数字出版的兴起,以及读者阅读方式的改变等影响,国内实体书店尤其是中小型民营实体书店遭受了剧烈的打击,时刻面临着生存危机。连续多年的衰退使得实体书店的成为出版发行行业的伤痛和隐患。自此,实体书店行业对政策扶持就有了天然的需要。基于此,笔者以实体书店支持政策作为研究对象,从支持政策比较的视角入手,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手法,收集2012至今的相关政府文件及学术文献,理智地评估支持政策的必要性,比较分析各地实体书店支持政策异同,科学地探讨不同政策的优劣、明确出台政策的目的,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本文首先对国内实体书店支持政策相关内容进行了概述,阐述当前支持政策呈现出的特点;其次对中央层级下发的政策进行梳理并按时间纵向分析,研究分析出政策功能变迁情况;然后本文在选择政策文本的基础上,对部分地方所颁布的政策在内容与措施的优劣性上进行比较分析并进行总结。最后本文通过上述分析,从政策的目标导向对制定实施政策做出针对性建议。在目标导向原则下,根据政策实施的目标提出近期维持实体书店生存和运营,中期提供实体书店发展条件,长期促进实体书店产生内在动力,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王晓岩[9](2019)在《基于人力资源4P模式的H省新华书店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全国文化体制的深化改革进入深水期,出版发行企业作为其中重要的载体,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提上了日程。面对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原有的以计划经济为基准的重重保护不复存在,当下新媒体又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出版发行企业发展真可谓四面楚歌。不可否认,在出版发行企业管理上也出现了许多的矛盾,尤为突出的是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目前在出版发行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做出经营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从思想上、行动中提升上来。本文通过对人力资源4P模式、马斯洛需求理论、激励保健理论、哈佛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等理论的研究,采用文献收集法、实地调研法和访谈法对H省新华书店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进行调研分析。认为目前H省新华书店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一定的积极因素,如薪酬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但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有待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定位不清晰,观念滞后;上下级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经营者对工作业绩过于关心等问题,导致了员工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不满意的现象。对于现阶段的H省新华书店公司而言,应从素质管理、岗位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四大方面入手,即按照人力资源4P模式,有重点地优化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使其成为一个有效体系,这无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通过分析不难发现,H省新华书店公司现阶段迫切需要在短时间内优化这一系列的人力资源管理。H省新华书店公司人力资源4P模式实施过程中,要科学筹划、做足准备,首先应成立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小组,并由行政副总经理担任组长,由人力资源部主任出任副组长,各分管副总、部门及分公司负责人为组员。同时也在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沟通渠道和经费保障上多下功夫。
谢琴[10](2017)在《国有出版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3年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截止到2010年,经营性出版社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国有出版企业。在转企改制过程中,不少出版社敢当改革的先锋者,通过与民营书业合资成立公司、与骨干员工合资成立公司以及向非公有制企业投资等方式,取得了诸多成效,这些改革实质上就是混合所有制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混合所有制改革被提升到我国基本经济制度重要实现形式的高度,但从出版业的整体情况来看,国有出版企业对这一改革举措的反应相对迟缓。这与前期业内外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有着很大的关系。发现这些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将对国有出版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深化产生重要作用。本文以拥有国务院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授予的出版权、以图书出版为主业的国有出版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为研究对象,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精神,运用历史唯物论的方法、观察法、跨学科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方法等,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混合所有制思想进行研究,构建了论文分析的理论框架和基础,然后探究了国有出版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适合于我国国有出版企业实际的不同性质所有制“混合”的路径与方式,并对如何防范国有出版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主要风险即国有资产流失风险和出版产品质量风险,以及如何通过完善公司治理来保障混合所有制出版企业可持续发展给出了诸多可行性对策。混合所有制改革是生产关系领域的一场变革,对于这场变革,无论是出版界还是其他行业领域,都存有忧虑,担心改革会使中国经济偏离社会主义性质,担心改革会偏离马克思主义的航道。虽然当前对混合所有制改革进行研究的文献颇丰,但多为一种浅层分析,少有文献对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混合所有制思想进行深入探讨。本文的研究首先就要解除国有出版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的思想困惑,故从理论基础、基本内容、当代价值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混合所有制思想进行了深层探究,并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混合所有制思想与西方混合经济理论的联系与本质区别,从而论证了我国当前进行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有着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国有出版企业不仅具有产业属性,还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这就决定了国有出版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必须正视这一特殊性来进行相关的制度设计与创新。对于国有出版企业混合所有制的实现问题,本文给出了详细的路径规划:出版权控制环节的“混合”禁区、精神内容制作环节国有股的绝对控股、发行环节的特殊管理股设置、印刷环节“混合”的相对自由。同时,本文认为如果国有出版企业能够选择科学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那么改革中的国有资产流失风险、出版产品质量风险都是可控的,改革企业也能够通过完善公司治理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并给出了具体的对策性建议。
二、内蒙古国有书业连锁经营的可行性与具体实施步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国有书业连锁经营的可行性与具体实施步骤(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
1.1.2 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重新审视 |
1.1.3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诉求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体育产业 |
2.1.2 高质量发展 |
2.1.3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
2.1.4 金融支持 |
2.2 文献综述 |
2.2.1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
2.2.2 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
2.2.3 体育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
2.2.4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与金融支持的关系认识 |
2.2.5 文献述评 |
2.3 理论基础 |
2.3.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2.3.2 产业结构理论 |
2.3.3 产业融合理论 |
2.3.4 Schumpeter金融促进理论 |
2.3.5 金融结构理论 |
2.3.6 金融深化、金融约束与金融内生理论 |
2.3.7 系统理论与经济效率理论 |
第3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与不足 |
3.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 |
3.1.1 政府金融支持现状 |
3.1.2 信贷市场支持现状 |
3.1.3 债券市场支持现状 |
3.1.4 股票市场支持现状 |
3.1.5 风险投资支持现状 |
3.1.6 其他金融市场支持现状 |
3.2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不足 |
3.2.1 金融支持制度体系亟待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工具尚需补充 |
3.2.2 金融市场结构失衡问题凸显,直接融资渠道建设存在不足 |
3.2.3 风险资本经典功能发生偏离,资本投入可持续性有所欠缺 |
3.2.4 新兴金融工具利用不尽充分,体育金融复合人才供给不足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特征与机理 |
4.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 |
4.1.1 “支柱地位”与扩张趋势: 亟需政策引导的规模化金融支持 |
4.1.2 丰富业态与结构演进: 亟需层次多元的系统化金融支持 |
4.1.3 投资风险与不确定性: 亟需风险偏好的针对性金融支持 |
4.1.4 消费升级与供需优化: 亟需科技赋能的普惠性金融支持 |
4.2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机理 |
4.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功能组成 |
4.2.2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金融支持效应分析——基于耦合协调视角 |
5.1 研究方案设计 |
5.2 研究方法选择 |
5.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复杂系统特征 |
5.2.2 耦合的应用 |
5.3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 |
5.3.1 耦合机制的内涵 |
5.3.2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理 |
5.3.3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 |
5.4 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
5.4.1 耦合测度模型 |
5.4.2 灰色关联模型 |
5.4.3 序参量体系与数据选取 |
5.4.4 熵值赋权处理 |
5.5 耦合协调效应分析 |
5.5.1 系统发展水平分析 |
5.5.2 耦合关联与耦合协调效应分析 |
5.5.3 基于剪刀差的进一步讨论 |
5.6 耦合协调效应的影响因素 |
5.6.1 影响因素识别 |
5.6.2 变量选取 |
5.6.3 影响因素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金融支持效率评价——以上市公司为例 |
6.1 研究方案设计 |
6.2 研究方法选择 |
6.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投入产出特征 |
6.2.2 方法思路与适用性 |
6.3 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
6.3.1 模型构建 |
6.3.2 样本选取 |
6.3.3 指标测算与数据处理 |
6.4 静态效率矩阵分析 |
6.4.1 综合金融效率分析 |
6.4.2 股权静态效率分析 |
6.4.3 债权静态效率分析 |
6.5 动态效率演变分析 |
6.5.1 金融效率的动态演变 |
6.5.2 股权效率的动态演变 |
6.5.3 债权效率的动态演变 |
6.6 效率收敛性分析 |
6.6.1 金融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
6.6.2 股权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
6.6.3 债权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系统建模与仿真 |
7.1 研究方案设计 |
7.2 研究方法选择 |
7.2.1 系统动力学原理 |
7.2.2 系统动力学组成模块—基于Vensim实现 |
7.2.3 系统动力学特点及适用性 |
7.3 建模准备 |
7.3.1 模型构建原则 |
7.3.2 系统边界确定 |
7.3.3 模型基本假设 |
7.4 模型与变量关系构建 |
7.4.1 子系统组成及因果关系 |
7.4.2 总系统组成及因果关系 |
7.4.3 系统流图设计及主要变量 |
7.4.4 变量函数关系确定 |
7.5 模型检验 |
7.5.1 外观检验 |
7.5.2 运行检验 |
7.5.3 稳定性检验 |
7.5.4 历史检验 |
7.5.5 灵敏度检验 |
7.6 策略仿真分析 |
7.6.1 基础仿真结果 |
7.6.2 市场金融策略仿真 |
7.6.3 政府金融干预仿真 |
7.6.4 金融风险情景仿真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对策建议 |
8.3 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件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适应顾客行为与需求的实体书店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象:实体书店经营的倒闭潮 |
1.1.2 本质:网络书店价格战与用户阅读习惯转向 |
1.1.3 希冀:政府政策扶持与消费升级的场所需求 |
1.2 研究意义 |
1.2.1 个体层面——个体精神的第三空间 |
1.2.2 城市层面——城市文化载体与符号 |
1.2.3 国家层面——国家文化建设的基础 |
1.3 主要研究目的与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对象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对象 |
1.5 研究框架与思路 |
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实践案例 |
2.1 国内外相关学术研究动态 |
2.1.1 国内研究动态 |
2.1.2 国外研究动态 |
2.1.3 研究现状小结 |
2.2 国内外实体书店设计实践 |
2.2.1 国内实践案例 |
2.2.2 国外实践案例 |
2.2.3 案例小结及启示 |
3 实体书店的发展及建筑空间演进历程 |
3.1 实体书店的历史沿革 |
3.2 现代实体书店建筑的演进历程 |
3.2.1 实体书店1.0——务实型图书大卖场 |
3.2.2 实体书店2.0——复合型空间体验场 |
3.2.3 实体书店3.0——情感型文化服务馆 |
3.3 空间演进总结与发展趋势探讨 |
3.3.1 书店空间平面布局演进总结 |
3.3.2 书店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方向 |
4 各类型实体书店案例概况与空间特征 |
4.1 调研概要 |
4.1.1 调研案例的分类、选取及依据 |
4.1.2 实地调研思路及方法 |
4.1.3 调研内容及分析过程 |
4.2 区位选址信息汇总 |
4.2.1 商场嵌入式书店 |
4.2.2 生活街区嵌入式书店 |
4.2.3 旅游街区嵌入式书店 |
4.2.4 校园书店 |
4.3 功能业态配置分析 |
4.3.1 商场嵌入式书店 |
4.3.2 生活街区嵌入式书店 |
4.3.3 旅游街区嵌入式书店 |
4.3.4 校园书店 |
4.3.5 业态配置模式小结 |
4.4 空间特征与问题总结 |
4.4.1 调研案例空间平面特征 |
4.4.2 空间环境现状问题总结 |
5 顾客行为模式与场所需求实证研究 |
5.1 顾客群体分类及特征 |
5.1.1 实体书店客群的分类及依据 |
5.1.2 调研书店顾客群体差异分析 |
5.2 客群在店内的场所选择分析 |
5.2.1 调研案例店内顾客的静态场所选择 |
5.2.2 静态场所选择与空间构成整合分析 |
5.2.3 调研案例店内顾客的动态场所选择 |
5.2.4 动态场所选择与业态空间关联分析 |
5.3 客群在店内的行为量化分析 |
5.3.1 客群店内的行为分类及依据 |
5.3.2 顾客行为量化与空间使用分析 |
5.4 顾客对实体书店的需求分析 |
5.4.1 调查问卷的设定与分析方法 |
5.4.2 顾客需求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5.4.3 顾客对调研书店的评价结果 |
6 适应顾客行为与需求的实体书店空间设计策略 |
6.1 各类型实体书店价值功能定位 |
6.1.1 商场嵌入式书店:休闲体验场 |
6.1.2 生活街区嵌入式书店:Key station |
6.1.3 旅游街区嵌入式书店:城市文化展馆 |
6.1.4 校园书店:文化学习补给站 |
6.2 各类型书店功能业态的配置 |
6.2.1 “休闲体验场”式 |
6.2.2 “Key station”式 |
6.2.3 “文化展示馆”式 |
6.2.4 “知识补给站”式 |
6.3 实体书店空间组合模式探究 |
6.3.1 功能空间的基本组合关系 |
6.3.2 典型空间模式的细化图解 |
6.4 实体书店各区域空间的优化 |
6.4.1 书店外部空间 |
6.4.2 综合图书区域 |
6.4.3 儿童图书区域 |
6.4.4 咖啡休闲区域 |
6.4.5 多功能活动区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果 |
7.2 总结与启示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调查问卷 |
附录 B 研究对象信息概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书业发行研究:阶段历程、发展特点与问题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书业发行的阶段历程 |
(一)早期民营书业组织的产生与“二渠道”的形成(1978—1992) |
1.个体书摊、民营书店等早期民营书业组织出现 |
2.民营书业迅猛发展与“二渠道”形成 |
(二)民营书业二级批发权的获得与专业化发展(1992—2003) |
1.市场经济政策的推进与民营书业取得二级批发权 |
2.独立书店兴起与民营书业专业化发展趋向 |
(三)民营书业获得总发权与电商时代下的发行扩张(2003—2012) |
1.中国加入WTO与民营书业获得总发行权 |
2.电商时代下的发行扩张与民营实体书店的衰退 |
(四)民营书业发行渠道多元化与高质量发展(2012年至今) |
1.民营书业发行渠道多元化 |
2.民营书业发行朝专业化和品牌化发展 |
二、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书业发行的发展特点 |
(一)持续推进的出版体制改革是民营书业发行发展的主导性力量 |
(二)民营书业发行的实践探索不断为中国出版业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注入活力 |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民营书业发行与互联网出版技术迭代升级紧密关联 |
(四)民营书业发行发展与出版法制建设同步 |
(五)民营书业发行发展是中国出版现代化观念变迁的直接反映 |
三、问题启示 |
(一)坚持社会效益首位,加强对民营书业发行的引导与规制是中国出版业发展的应有之义 |
(二)民营书业发行人才的素质亟需提升,亟须加大对新媒体方向发行人才的培养 |
(三)民营书业发行的发展变迁暗含着出版的产业逻辑与专业逻辑变革 |
(四)亟须采取实效举措,加大优质民营书业发行的扶持力度 |
(五)民营书业是助推出版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出版强国的重要力量 |
(4)“跨界”思维下的实体书店运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2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跨界相关概念 |
2.1.2 运营模式相关概念 |
2.2 文献综述 |
2.2.1 研究现状 |
2.2.2 研究评述 |
3 我国实体书店跨界运营概况 |
3.1 我国实体书店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原因 |
3.1.1 我国实体书店面临的挑战 |
3.1.2 我国实体书店面临挑战的原因 |
3.2 实体书店跨界运营的必要性分析 |
3.3 实体书店跨界运营的可行性分析 |
3.3.1 实体书店跨界运营的外部因素 |
3.3.2 实体书店跨界运营的内部条件 |
4 实体书店跨界运营的表现形式 |
4.1 相关角色跨界分析 |
4.1.1 书店角色分析 |
4.1.2 员工角色分析 |
4.1.3 顾客角色分析 |
4.1.4 合作者角色分析 |
4.2 经营业务跨界分析 |
4.2.1 产品跨界分析 |
4.2.2 服务跨界分析 |
4.3 价值创造跨界分析 |
4.3.1 业务创新带来价值增值 |
4.3.2 社群运营带来价值增值 |
4.3.3 产业融合带来价值增值 |
5 实体书店跨界运营的案例分析 |
5.1 西西弗书店:“图书+”实现业务跨界 |
5.2 诚品书店:“文化+”实现认知跨界 |
5.3 志达书店:“互联网+”实现技术跨界 |
5.4 樊登书店:社群经济实现价值跨界 |
6 实体书店运营模式构建 |
6.1 书店复合型运营模式 |
6.1.1 角色定位:图书零售终端+阅读空间 |
6.1.2 运营思路:“图书+”形式下的多元经营战略 |
6.1.3 业务范围:图书、非书业态与文化活动 |
6.1.4 核心价值:图书零售渠道+阅读空间 |
6.1.5 盈利来源:图书销售利润+多元业态经营利润 |
6.1.6 营销方式:组合营销+品牌营销+体验营销 |
6.2 书店体验型运营模式 |
6.2.1 角色定位:图书零售终端+文化生活理念载体+城市文化空间 |
6.2.2 运营思路:以“文化+”、沉浸式场景打造文化体验空间 |
6.2.3 业务范围:图书与非书业态、文化活动与定制服务 |
6.2.4 核心价值:细分读者群体,构建文化交互与价值共创平台 |
6.2.5 盈利来源:会员费用+图书销售利润+多元业态经营利润 |
6.2.6 营销方式:组合营销+品牌营销+体验营销+文化营销 |
6.3 书店智慧型运营模式 |
6.3.1 角色定位:图书零售终端 |
6.3.2 运营思路:新零售概念下技术赋能服务开展全渠道营销 |
6.3.3 业务范围:图书与非书业态、借阅服务 |
6.3.4 核心价值:以大数据技术获取、读懂用户 |
6.3.5 盈利来源:会员费用+图书销售利润+多元业态经营利润 |
6.3.6 营销方式:全渠道营销+口碑营销+场景营销 |
6.4 书店社群型运营模式 |
6.4.1 角色定位:知识服务提供者 |
6.4.2 运营思路:构建社群、社群运营、社群变现 |
6.4.3 业务范围:图书、知识产品、图书衍生品 |
6.4.4 核心价值:基于关系运营下的知识服务 |
6.4.5 盈利来源:会员基数+知识产品+电商平台+其他辅助性盈利来源 |
6.4.6 营销方式:社群营销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5)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事关国家事权的教科书建设需要加强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 |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有助于某些社会及教育问题的解决 |
(三)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研究缺位 |
(四)有机哲学价值论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审视提供一种新视阈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教科书与生物教科书 |
(二)价值取向 |
(三)中学 |
四、研究设计 |
(一)时间范围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分析框架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教科书研究文献综述 |
(一)教科书研究综述 |
(二)生物教科书研究综述 |
二、有机哲学价值论研究综述 |
(一)文献检索概览 |
(二)有机哲学价值理论研究综述 |
三、研究现状反思 |
(一)生物教科书研究的理论基础还有待挖掘 |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迫在眉睫 |
(三)对生物教科书的事实之思掩盖了价值之辨 |
(四)有机哲学对于生物教科书研究有着强烈的可借鉴性 |
第二章 有机哲学价值理论 |
一、价值理论生发背景及核心概念说明 |
(一)价值理论生发的背景 |
(二)核心概念说明 |
二、价值的内涵 |
(一)价值的本质:事件的内在实在性 |
(二)价值的拓展:自然机体也具有自身的价值 |
三、有机哲学价值论的核心范畴及构成 |
(一)基本原理 |
(二)事实与价值 |
(三)模式理论 |
(四)情感理论 |
(五)有机哲学的价值构成或命题 |
四、有机哲学知识价值论 |
(一)知识的整体性 |
(二)“认识”包含三个因素:主体、资料和主体形式 |
(三)三种知觉方式:因果效验、直接表象、符号指称 |
(四)科学与美不可分离 |
(五)注重智慧生成 |
第三章 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02-1911) |
一、结构主义及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
(一)结构主义 |
(二)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
(一)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
(二)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 |
四、对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
第四章 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12-1948) |
一、实用主义及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
(一)实用主义 |
(二)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
(一)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
(二)生物教科书的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四、对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
第五章 走向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49-2003) |
一、多元取向的总体特征 |
(一)多元取向的内涵 |
(二)多元取向的特征 |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
(一)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及特点 |
(二)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
四、对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
第六章 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有机哲学审视 |
一、价值取向嬗变的特点:从本质到多元 |
(一)课程目标: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 |
(二)生物教科书内容:从博物到生物学 |
(三)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 |
(四)教科书呈现方式: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 |
(五)政治取向贯穿始终 |
二、价值取向的问题:基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一种考察 |
(一)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易于形成“呆滞的知识” |
(二)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 |
(三)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均质化,忽略对比的和谐 |
第七章 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 |
一、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应凸显命运共同体 |
(一)整体宇宙观视阈下的生物圈命运共同体 |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整体性维度 |
二、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重视关系性力量 |
(一)生态观上的担当:关系力量思维下的共享生态观 |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态性维度 |
三、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需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 |
(一)有机哲学与生物学在生活观上的创新 |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活性维度 |
四、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 |
(一)有机思维下的智慧生成 |
(二)教科书编写的教育性维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清末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
附录2 民国时期生物教科书编着者的学科背景 |
附录3 民国时期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
附录4 民国时期教科书作者及其出版教科书的统计 |
附录5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知识内容框架梳理 |
附录6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梳理表 |
附录7 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
附录8 教科书文本汇总表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基于资源环境测度的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转型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资源环境与资源环境测度 |
1.3.2 资源型城市中的森工城市 |
1.3.3 城市转型与资源型城市转型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4.1 国内相关研究 |
1.4.2 国外相关研究 |
1.4.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5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论文框架 |
第2章 研究基础 |
2.1 资源环境理论及测度研究 |
2.1.1 资源环境的理论观点 |
2.1.2 资源环境测度研究 |
2.1.3 资源环境综合测度的基本框架 |
2.2 森工城市转型相关理论及空间研究 |
2.2.1 森工城市的特征与组成 |
2.2.2 森工城市转型的理论构成 |
2.2.3 以转型为目标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
2.3 资源环境与森工城市转型的系统关联 |
2.3.1 传统森工城市的资源环境负效应 |
2.3.2 转型森工城市的资源环境正效应 |
2.4 方法体系构建与技术路线选择 |
2.4.1 方法体系构建思路 |
2.4.2 技术路线选择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黑龙江省森工城市特征 |
3.1 黑龙江省森工城市基础概况 |
3.1.1 研究范围界定 |
3.1.2 城市转型发展基础调研 |
3.1.3 资源环境总体概况 |
3.2 黑龙江省森工城市的转型压力 |
3.2.1 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 |
3.2.2 东北地区经济社会的振兴需要 |
3.2.3 地方民生的实际诉求 |
3.3 黑龙江省森工城市的资源环境约束特征 |
3.3.1 资源环境对城市空间的塑形 |
3.3.2 资源环境对城市网络的疏散 |
3.3.3 资源环境对生产方式的固化 |
3.3.4 资源环境对社会结构的解离 |
3.4 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转型发展的主要矛盾 |
3.4.1 禀赋差异与转型方向 |
3.4.2 主体功能与既有格局 |
3.4.3 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 |
3.4.4 生态服务与产业结构 |
3.4.5 城市引力与基础设施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资源环境测度模型构建 |
4.1 测度模型框架设计 |
4.1.1 测度模型的设计思路 |
4.1.2 测度模型框架 |
4.1.3 模型要素选择与指标处理 |
4.2 转型模式识别模块的测度方法 |
4.2.1 基于产业视角的转型模式的轮廓限定 |
4.2.2 模式识别指针的选取 |
4.2.3 指标构成与测度方法 |
4.3 转型空间响应模块的测度方法 |
4.3.1 基于资源环境系统机制的方法集成 |
4.3.2 面向转型格局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测度 |
4.3.3 面向产业结构的森林生态服务测度 |
4.3.4 面向生态修复的安全格局测度 |
4.3.5 面向人居环境的空间适宜性测度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转型发展的模式判定 |
5.1 基于指标测度的黑龙江省森工城市差异性 |
5.1.1 资源环境禀赋层面 |
5.1.2 产业结构层面 |
5.1.3 经济社会发展层面 |
5.1.4 区位条件层面 |
5.2 基于模式指针的聚类分析 |
5.2.1 模式指针测度结果 |
5.2.2 基于指针读数的聚类分析 |
5.2.3 聚类特征提取与转型思路 |
5.3 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转型发展模式差异与路径特征 |
5.3.1 转型模式的生成 |
5.3.2 引力核心模式 |
5.3.3 产销基地模式 |
5.3.4 精明收缩模式 |
5.3.5 职能置换模式 |
5.4 模式化发展的协调性与可变性 |
5.4.1 基于边界融合的模式协调 |
5.4.2 基于非均思路的模式异变 |
5.4.3 重要转型节点的模式镶嵌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响应模式差异的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转型策略 |
6.1 响应引力核心模式的空间调控策略 |
6.1.1 资源环境承载力引领核心城市发展 |
6.1.2 优化内生空间提升城市引力 |
6.1.3 发挥多元化优势协调三产结构 |
6.1.4 典型城市铁力的测度方法实践 |
6.2 响应产销基地模式的产业布局策略 |
6.2.1 生态服务水平主导转型方向 |
6.2.2 整合区域资源培育优势产业聚集 |
6.2.3 基于生态服务差异的产业空间布局 |
6.2.4 典型生产单元朗乡的测度方法实践 |
6.3 响应精明收缩模式的生态储备策略 |
6.3.1 生态储备空间的精细化管控 |
6.3.2 以生态安全格局决策空间发展 |
6.3.3 融合景观文脉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
6.3.4 典型城市五大连池的测度方法实践 |
6.4 响应职能置换模式的空间重构策略 |
6.4.1 外向连接寻找新增长点 |
6.4.2 内部协作重置产业结构 |
6.4.3 产城融合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
6.4.4 牡丹江市产业园区的测度方法实践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实体书店公共文化传播与商业模式融合探究 ——以广州方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1 实体书店相关研究 |
1.3.2 公共文化传播空间生产相关研究 |
1.3.3 实体书店的文化传播空间生产相关研究 |
1.3.4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可行性及创新点 |
1.4.1 可行性分析 |
1.4.2 创新之处 |
2 实体书店的发展概况 |
2.1 实体书店的定义和特征 |
2.2 实体书店的社会角色 |
2.2.1 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途径 |
2.2.2 社会公共服务的践行者 |
2.2.3 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角色 |
2.3 实体书店的发展现状 |
2.4 实体书店的公共文化空间生产与传播 |
2.4.1 文化产品与实体书店 |
2.4.2 实体书店的公共文化空间生产与传播 |
2.5 实体书店的商业模式演变 |
2.6 广州市实体书店发展现状 |
2.6.1 广州市实体书店转型沿革 |
2.6.2 调研样本概况 |
2.6.3 理论基础 |
2.6.4 研究方法 |
3 广州市实体书店“书+”模式发展现状 |
3.1 广州市全民阅读现状 |
3.2 实体书店“书+”模式的良性发展 |
3.2.1 实体书店“书+”模式空间配置分析 |
3.2.2 实体书店“书+”模式产品价格分析 |
3.2.3 实体书店“书+”模式经营理念分析 |
3.3 实体书店的空间环境生产 |
3.3.1 实体书店空间设计合理 |
3.3.2 实体书店环境氛围宜人 |
3.4 个案研究:广州方所文化书店 |
3.4.1 方所文化书店概况 |
3.4.2 方所文化书店的理念和内涵 |
3.4.3 方所文化书店研究方法 |
3.4.4 消费者对方所文化书店的感知与认同 |
4 实体书店的公共文化传播空间生产与商业模式运作 |
4.1 空间环境对“书+”模式感知的影响 |
4.1.1 风格化对“书+”模式感知影响的多样性 |
4.1.2 现实性对“书+”模式感知影响的单一性 |
4.2 空间环境对“书+”模式反馈的影响 |
4.2.1 空间环境的风格化对“书+”模式反馈影响的显着性 |
4.2.2 空间环境的现实性对“书+”模式反馈影响的被动性 |
4.3 阅读购书现状对“书+”模式影响的微弱性 |
4.4 获取信息途径对“书+”模式的影响因素 |
4.5 书店吸引力对“书+”模式的干预因素 |
5 实体书店公共文化传播空间生产困境与发展思路 |
5.1 实体书店公共文化传播空间生产的商业困境 |
5.1.1 外部环境的冲击 |
5.1.2 实体书自身的经营困境 |
5.1.3 政策扶持缺乏力度 |
5.2 实体书店文化传播空间生产发展建议 |
5.2.1 实体书店着力开展自救策略 |
5.2.2 政府各项政策的大力扶持 |
6 研究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1.1 实体书店“书+”模式和公共文化传播空间生产前景乐观 |
6.1.2 空间环境风格化对“书+”模式影响积极深远 |
6.1.3 公共文化传播空间生产对“书+”影响的复杂性 |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6.2.1 研究不足之处 |
6.2.2 未来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8)我国实体书店支持政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及不足 |
第二章 我国实体书店支持政策概述 |
2.1 概念界定及理论原则 |
2.1.1 概念界定 |
2.1.2 理论原则 |
2.2 支持实体书店发展政策制定的现实需要 |
2.2.1 实体书店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
2.2.2 实体书店市场环境堪忧 |
2.2.3 政策支持具有必要性 |
2.3 支持政策的决策主体及表现形式 |
2.3.1 支持政策的决策主体 |
2.3.2 中央及地方发布的支持政策表现形式 |
2.4 实体书店支持政策特点 |
2.4.1 灵活采用政策方式,引导发展方向 |
2.4.2 弥补发行市场缺陷,规范竞争秩序 |
2.4.3 转变政府职能服务,支持创业群体 |
2.4.4 紧跟新时代的步伐,提高信息化水平 |
第三章 中央实体书店支持政策纵向比较分析 |
3.1 中央实体书店支持政策梳理 |
3.2 支持政策纵向比较分析 |
3.2.1 政策体系逐渐健全 |
3.2.2 政策措施逐渐完善 |
3.2.3 政策覆盖逐渐全面 |
第四章 地方实体书店支持政策横向比较分析 |
4.1 政策文本选择 |
4.2 地方实体书店支持政策梳理 |
4.3 支持政策内容比较分析 |
4.3.1 战略性支持政策内容比较 |
4.3.2 策略性政策内容比较 |
4.4 支持政策措施的优势和弊端比较 |
4.5 结论 |
第五章 制定实体书店政策应注意的问题及建议 |
5.1 政府制定政策应注意的问题 |
5.1.1 提防理论脱离现实,注重政策可操作性 |
5.1.2 避免实施措施单一,注重政策组合使用 |
5.1.3 谨防行业政策依赖,注重挖掘内生动力 |
5.1.4 防止支持对象失衡,兼顾不同类型书店 |
5.2 制定实体书店支持政策的建议 |
5.2.1 近期目标——维持实体书店生存及运营 |
5.2.2 中期目标——提供实体书店发展条件 |
5.2.3 长远目标——促进实体书店产生内在动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人力资源4P模式的H省新华书店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评述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收集法 |
1.4.2 实地调研法 |
1.4.3 访谈法 |
1.5 创新点 |
1.6 研究思路框架图 |
第二章 基本理论及研究思路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人力资源管理 |
2.1.2 哈佛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
2.1.3 人力资源4P模式 |
2.2 理论依据 |
2.2.1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
2.2.2 双因素理论 |
第三章 H省新华书店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调查分析 |
3.1 H省新华书店公司情况概述 |
3.1.1 行业背景 |
3.1.2 H省新华书店公司概况 |
3.1.3 H省新华书店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
3.2 H省新华书店公司人力资源情况调研的设计与实施 |
3.2.1 调研的目的及对象 |
3.2.2 调研方式 |
3.2.3 问卷设计 |
3.2.4 调研过程 |
3.3 调研的数据整理与分析 |
3.3.1 H省新华书店公司企业员工结构分布状况 |
3.3.2 问卷结果的数据统计及整理 |
3.4 问卷结果分析 |
3.4.1 员工素质管理情况分析 |
3.4.2 人员岗位管理分析 |
3.4.3 员工绩效管理分析 |
3.4.4 员工薪酬管理分析 |
3.5 H省新华书店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显性问题 |
3.5.1 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有待提高,公司缺乏高级专业人才 |
3.5.2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定位不准,观念滞后 |
3.5.3 上下级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盲目的进行计划的实施 |
3.5.4 经营者对工作业绩压力过大 |
3.5.5 缺乏合理的员工晋升和发展机制 |
3.6 H省新华书店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隐性问题 |
3.6.1 选人缺乏科学性 |
3.6.2 育人环节薄弱 |
3.6.3 用人机制不合理 |
3.6.4 对人才重管理、轻开发 |
第四章 H省新华书店公司人力资源4P模式的实施 |
4.1 H省新华书店公司实施人力资源4P模式的必要性 |
4.1.1 H省新华书店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升级必然之路 |
4.1.2 H省新华书店公司组织战略发展必然选择 |
4.1.3 H省新华书店公司人力资源价值创造必然途径 |
4.2 H省新华书店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运用4P模式实施的可行性 |
4.2.1 市场压力促使人力资源管理转变方式 |
4.2.2 领导认知提升有意改变人力资源管理 |
4.2.3 企业文化有助于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升级 |
4.3 H省新华书店公司人力资源4P模式实施内容 |
4.3.1 员工素质管理 |
4.3.2 岗位管理 |
4.3.3 绩效管理 |
4.3.4 薪酬管理 |
第五章 H省新华书店公司人力资源4P模式运营保障 |
5.1 内部保障 |
5.1.1 组织保障 |
5.1.2 制度保障 |
5.2 外部保障 |
5.2.1 沟通渠道 |
5.2.2 经费保障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国有出版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意义 |
二、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
(一)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
(二)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
(三) 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二) 论文思路与结构 |
四、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一) 论文可能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二)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混合所有制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混合所有制思想的理论基础 |
一、核心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 |
二、理论基础:马克思所有制理论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混合所有制思想的基本内容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混合所有制思想的基本内容 |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混合所有制思想的基本内容 |
三、马克思主义混合所有制思想与西方混合经济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混合所有制思想的当代价值 |
一、马克思主义混合所有制思想的理论价值 |
二、马克思主义混合所有制思想的实践意义 |
第二章 国有出版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探索与问题分析 |
第一节 国有出版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历程与成效 |
一、国有出版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历史进程 |
二、国有出版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要成效 |
第二节 国有出版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出版权变相丧失的表现形态分析 |
二、国有资产隐性流失的主要现象探讨 |
三、出版产品质量下滑的核心症结解析 |
四、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的主要成因分析 |
第三章 国有出版企业混合所有制的实现对策 |
第一节 国有出版企业混合所有制实现的特殊因素分析 |
一、出版产品的特殊性 |
二、出版流程部分环节的特殊性 |
三、出版业国有经济竞争力作用的特殊性 |
第二节 国有出版企业混合所有制实现的路径规划 |
一、出版权控制环节的“混合”禁区 |
二、精神内容制作环节的国有股绝对控股 |
三、发行环节的特殊管理股设置 |
四、印刷环节“混合”的相对自由 |
第三节 国有出版企业混合所有制实现的具体方式 |
一、混合所有制出版企业的实现方式 |
二、其他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实现方式 |
第四章 国有出版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主要风险防范对策 |
第一节 国有资产流失风险防范 |
一、风险防范意识与管理能力的提升 |
二、改革方式方法的科学选择 |
三、文化资产价值发现与评估机制的健全 |
四、国有文化资产监管体制机制的完善 |
五、国有资产管理企业内部制度的科学建构 |
六、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
第二节 出版产品质量风险控制 |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的导向 |
二、改革制度设计中的出版权控制 |
三、行业退出机制的健全 |
四、出版产品质量监管制度的科学化 |
五、企业内部质量管理的制度创新 |
六、编辑人才队伍的建设 |
七、出版产品质量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
第五章 国有出版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下的公司治理对策 |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出版企业公司治理的特殊性分析 |
一、混合所有制企业公司治理的特殊性 |
二、混合所有制出版企业公司治理的特殊性 |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出版企业公司治理的优化路径 |
一、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
二、人力资本参与公司治理的制度构建 |
三、以行业管制推动公司治理机制的健全 |
四、公司治理外部环境的优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内蒙古国有书业连锁经营的可行性与具体实施步骤(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 许嘉禾. 山东大学, 2021(11)
- [2]适应顾客行为与需求的实体书店空间设计研究[D]. 张颖颖.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书业发行研究:阶段历程、发展特点与问题启示[J]. 刘浩冰. 中国出版史研究, 2021(02)
- [4]“跨界”思维下的实体书店运营模式研究[D]. 安梦钰. 北京印刷学院, 2021(09)
- [5]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D]. 周丽威.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6]基于资源环境测度的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转型模式研究[D]. 李昂.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7]实体书店公共文化传播与商业模式融合探究 ——以广州方所为例[D]. 刘怡雯. 暨南大学, 2020(04)
- [8]我国实体书店支持政策比较研究[D]. 郭嘉文. 河北大学, 2020(08)
- [9]基于人力资源4P模式的H省新华书店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研究[D]. 王晓岩. 河北地质大学, 2019(10)
- [10]国有出版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D]. 谢琴. 华中师范大学, 2017(12)
标签:中国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