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关心百姓疾苦的论文

杜甫关心百姓疾苦的论文

问:求一篇关于杜甫的论文 1500字左右的。谢谢了。 最好是有关杜甫眼中的人间疾苦。
  1. 答:.............哈哈,额也有!
  2. 答:哈哈,我也有这个作业
  3. 答:都是一中的吧,看人别的学校。都没有
  4. 答:是不是都是霸州一中的啊···
    纠结死我···
  5. 答:我也有这作业
    ╮(╯▽╰)╭
  6. 答:老师教我们的 不会就百度 谁知道百度也不趁~吼吼!一中啊.....................
问:关于杜甫为百姓的事例?
  1. 答:三十五岁到四十四岁,即天宝五年至十四年,是他十年困守长安的时期。天宝六年,玄宗诏令凡有一艺之长的都可以到长安应试,杜甫参加了考试。奸相李林甫为了表明在他治理下野无遗贤,一个也没有录取。杜甫沦落到追随贵游以求口食的生活境地:“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种遭遇促使作者的眼光转向现实,思考现实,“朱门任倾夺,赤族迭罗殃。国马竭粟豆,宫鸡输稻粱。举隅见烦费,引古惜兴亡”,开始留意到国家兴亡的问题了。他看到统治集团的日趋腐败,宰相的贪婪专横,边将的穷兵黩武,帝王的荒淫享乐,贫富的对立悬绝,写下一批现实主义杰作,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兵车行》等。天宝十年,唐玄宗举行祭玄元皇帝、太庙及天地三大盛典,他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赞赏,辗转得到一个右卫率府参军的微官。
    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即唐肃宗至德元年至乾元二年,是杜甫生活中又一个重要时期。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当时杜甫正避乱鄜州,在赶往灵武的途中为安史叛军所俘,送往长安。半年之后逃至肃宗在凤翔的行宫,授左拾遗。长安收复后,外调为华州司功参军。这时期他“上感九亩焚,下悯万民疮”,对动乱中苦难人民的悲悯,和系心灭贼复国的爱国激情,使他又写下一批现实主义杰作,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四十九岁起,他辞官去秦州,年底到成都,从此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曾定居成都西郊草堂,在成都断断续续住了五年余,然后移住云安(今四川云阳)、夔州(今四川奉节)等地,又漂泊到湖北、湖南。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冬,杜甫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船上,这一年,他五十九岁。“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诗人在他最后的诗篇里还始终没有忘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伤时感事、忧国忧民的情怀表露无遗。
问:简析杜甫在诗歌中体现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结合具体诗篇或诗句加以分析 不少于400字
  1. 答:现就对这位伟大诗人诗篇中的忧国忧民情怀作几点粗浅的论述。 一、杜甫忧国——积极进取 杜甫从生长于开元盛世杜甫在从东都到潼关的路上,还看见过
  2. 答: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李杜”〔也称之为“大李杜”〕。由于经历了唐代由盛到衰的过程。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
    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他所写的诗,全方位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唐王朝社会面貌,被人称为“诗史”。
    杜甫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杜甫关心百姓疾苦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