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再生水农业利用的前景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汪风[1](2021)在《考虑水系连通的西安市黑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方案研究》文中指出黑河流域是西安市重要的水源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缓减黑河流域甚至两安市供需矛盾至关重要,但在水资源配置方案研究中,人们仅仅考虑了水资源供需量之间是否平衡,而忽视了水资源配置水源与各行业用户之间水系是否连通的问题。在此情况下,本文通过构建可视化数字水网来实现水系连通性,在水系连通的前提下,基于数字水网进行西安市黑河流域水资源配置研究。在水资源配置前考虑水系连通,使得水资源配置更为实际,增加水资源配置方案的可靠程度。随着“数字地球”概念的提出,数字化步伐不断加快,数字水网作为一种技术支撑手段,它的应用也更加广泛。那么,对于诸如水资源配置这样复杂的水利业务如何构建数字水网,基于数字水网如何实现水系连通,以及在水系连通的前提下,基于数字水网如何实现动态化配置业务呢?这便是本文要讨论和解决的问题。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构建可视化数字水网实现水系连通。区别于其它数字水网,本文通过提取水网的方式来构建可视化数字水网,将数字水网拓扑概化建立其关联矩阵,从水系物理连通性、水系业务连通性两方面,进行水源与用户间水系连通性描述。根据业务内容进行组件逻辑划分、封装、发布、定制,将数字水网与业务融合来实现水系连通。(2)在水系连通的基础上,通过数字水网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业务化应用。计算各行业用水户需水和各水源可供水量,分析了在50%、75%保证率下现状年、规划年的水资源供需平衡情况,搭建了黑河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业务化应用平台。(3)在水系连通的基础上,通过数字水网实现水资源配置业务化应用。以社会、经济、生态为目标函数,建立多目标协同配置模型,对模型求解,得到2025年、2030年不同保证率下的配置方案,并通过协调度的计算方法对配置方案进行评价。在配置方案中黑河峪口以下存在部分缺水,采用用水户节水以及引汉济渭、引湑济黑调水工程置换水量供给这两种方法,来满足社会经济的供水需求,使得供水问题不再制约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李鹏扬[2](2021)在《水中全氟辛烷羧酸和全氟辛烷磺酸的植物毒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污水再生处理后用于农业灌溉是缓解我国水资源危机的一项重要举措。当前城市污水处理工艺主要关注于污水中颗粒物和营养物质等大量存在污染物的去除,未考虑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控制与削减。再生水中通常含有多种可能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氟烷基化合物(PFASs)是一类含有全氟烷基(CnF2n+1)的人造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FASs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高生物毒性等特征,在城市污水和农业环境中被广泛检出。在城市再生水农业灌溉回用背景下,水中PFASs的农作物毒性研究对于再生水回用的环境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采用水培暴露实验方法,系统研究了两种典型PFASs(全氟辛烷羧酸PFOA和全氟辛烷磺酸PFOS)在莴苣中引起的植物毒性及莴苣体内激活的解毒机制。论文揭示了在PFOA和PFOS暴露条件下,莴苣体内活性氧自由基(ROS)的累积特征、抗氧化防御体系的响应和氧化损伤的发生状况,从分子水平上阐明了代谢产物、代谢通路的扰动和基于代谢调控的解毒机理。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在莴苣不同部位,PFOA和PFOS暴露导致不同种类和水平的ROS累积。PFOA在莴苣叶片引起H2O2、·OH和O2·-的累积,在根部引起·OH的累积。PFOS在莴苣叶片引起H2O2和O2·-的累积,在根部引起H2O2的累积。在50μg/L PFOA胁迫下,叶片中H2O2、·OH和O2·-含量分别升高了38.7%、26.4%和22.8%(p<0.01),根部·OH升高了9.47%(p<0.05)。在50μg/L PFOS胁迫下,叶片中H2O2和O2·-含量分别升高了23.8%和25.3%(p<0.01),根部H2O2升高了14.4%(p<0.01)。(2)不同莴苣组织利用不同种类抗氧化剂应对PFASs胁迫产生的ROS累积。叶片细胞激活酶类和非酶类抗氧化剂应对PFOA,激活非酶类抗氧化剂应对PFOS。根部细胞同时激活酶类和非酶类抗氧化剂应对PFOA和PFOS。在50μg/L PFOA胁迫下,叶片中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和谷胱甘肽(GSH)含量显着升高(p<0.05),总酚含量下降(p<0.05)。根部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POD活性和GSH含量显着升高(p<0.05)。在50μg/L PFOS胁迫下,叶片中GSH含量和GPX活性显着升高(p<0.05),总酚含量下降(p<0.05)。根部APX、CAT、POD、GPX活性和GSH、总酚含量显着升高(p<0.05)。(3)莴苣叶片对PFOA和PFOS的耐受性要低于根部。PFOA导致莴苣叶片脂质过氧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叶片胞间CO2浓度降低和净光合速率升高。PFOS破坏莴苣叶片细胞膜通透性,降低光合作用效率。在5和50μg/L PFOA胁迫下,叶片中丙二醛含量分别增加了57.8%和50.0%(p<0.05)。在50μg/L PFOA胁迫下,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了31.2%(p<0.01)。在5和50μg/L PFOS胁迫下,叶片细胞膜通透性分别提高了88.7%和58.7%(p<0.05),叶绿素a含量分别下降了41.4%和55.6%(p<0.01),叶绿素b含量分别下降了38.4%和41.3%(p<0.01),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下降了24.6%和30.1%(p<0.05)。(4)PFOA或PFOS单独暴露均导致莴苣叶片的代谢紊乱。叶片细胞通过改变细胞膜组成、激活抗氧化防御通路、提高耐受性及修复受损的DNA等代谢调控机理防御PFOA或PFOS胁迫。0.5和5μg/L PFOA或PFOS单独暴露改变了莴苣叶片中脂类、碳水化合物、脂肪酸、氨基酸和酚类等代谢产物的丰度。PFOA或PFOS单独暴露均导致包括三羧酸循环、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以及丙酮酸代谢在内的能量代谢通路的紊乱。此外,PFOA还干扰了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等氨基酸代谢,PFOS破坏了亚油酸代谢。(5)PFOA与PFOS共同暴露改变了莴苣根叶的初级代谢和次级代谢。共同暴露对根部细胞代谢的调控呈现出非剂量依赖型特征,对叶片细胞代谢的调控呈现出剂量依赖型特征。在0.5~5μg/L PFOA与PFOS(浓度1:1)共同暴露条件下,莴苣根部酚类、脂类、氨基酸、脂肪酸、碳水化合物、嘌呤与核苷等代谢产物的丰度发生了显着改变,异喹啉生物碱生物合成、萜类骨架生物合成、酪氨酸代谢、嘌呤代谢和单萜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受到了干扰。莴苣叶片中氨基酸与肽类、脂肪酸和脂类的代谢呈剂量依赖型下调,嘌呤与核苷的代谢呈剂量依赖型上调。莴苣叶片通过增强莽草酸-苯丙氨酸途径和类黄酮支路的多酚生物合成解毒PFOA与PFOS共同暴露引起的ROS累积。图58幅,表23个,参考文献250篇。
李松旌[3](2021)在《滴灌灌水要素对再生水典型PPCPs在土壤-作物系统迁移累积的影响》文中指出随着药品和个人护理品(Pharmaceuticals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PPCPs)生产和使用量的增加,PPCPs及其代谢产物在环境中的检出量、检出种类与日俱增。水体中PPCPs可通过再生水灌溉、污泥回用等方式进入土壤-植物系统,并通过食物链对人类造成慢性毒性损伤,其环境危害及人体健康风险日益被关注,并成为研究热点。为探明再生水灌溉条件下滴灌灌水要素对PPCPs在土壤-作物系统迁移累积规律的影响及驱动机制,本文选取卡马西平、吉非罗齐和三氯生3种环境检出较高且疏水性不同的典型PPCPs作为目标污染物,采取盆栽试验方式,以常规灌溉为对照,开展了不同滴头布置方式(滴头布置在植株根部、滴头布置在两植株中间)、不同滴头流量(2、4和8 L/h)对典型PPCPs在不同土层、作物(番茄)不同器官迁移累积规律研究,并通过不同处理土壤理化特性、重金属含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等变化规律的影响,以及各因子与PPCPs迁移累积规律的相关性分析,探讨了典型PPCPs在土壤-作物系统的迁移累积驱动机制,以期为基于新兴污染物PPCPs有效防控的再生水农业安全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滴头布置方式、滴头流量可影响土壤中卡马西平、三氯生的累积规律,吉非罗齐则受滴头流量、滴头布置方式与滴头流量的交互作用影响。当滴头为中(4 L/h)、高流量(8 L/h)时,滴头布置在植株根部可降低土壤中卡马西平的累积,累积量为0.07~0.41μg/g;滴头为中流量(4L/h)且布置在植株根部时,土壤中卡马西平的累积无风险;当滴头为大流量时(8 L/h)可降低土壤中吉非罗齐的累积量,滴灌处理降低了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的丰度,使吉非罗齐在土壤中累积量偏高;当滴头为低(2 L/h)、高流量(8 L/h)时,滴头布置在植株根部可增加土壤中三氯生的累积,累积量为0.35~1.36μg/g;滴头为中(4 L/h)、低(2 L/h)流量时降低了土壤中三氯生的累积,滴头为中流量(4 L/h)且布置在根部增加了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丰度,导致该处理下三氯生累积量有所降低。在各滴灌处理下,土壤中吉非罗齐、三氯生的累积均存在风险。(2)通过检测不同滴头布置方式、滴头流量下PPCPs在番茄各器官的累积,对PPCPs在番茄不同器官的累积规律及风险进行了研究。滴头布置方式可影响番茄不同器官中卡马西平、三氯生的累积量,而吉非罗齐则受滴头布置方式、滴头流量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影响;滴头布置在两植株中间的处理可降低番茄植株中卡马西平、三氯生的累积,累积量分别为0.10~5.83μg/g、0.21~0.51μg/g;滴头为中流量(4 L/h)处理下果实中卡马西平的含量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风险,与此同时各处理下番茄果实中的吉非罗齐、三氯生的含量均不会造成风险。(3)滴头布置方式、滴头流量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均可影响番茄不同器官对卡马西平、吉非罗齐、三氯生的富集系数,其中滴头流量为低(2 L/h)、中(4 L/h)流量且布置在两植株中间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丰度,降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丰度进而减小番茄根部对卡马西平的富集系数;滴头为中流量(4 L/h)、滴头为高流量(8 L/h)且布置在两植株中间以及滴头为低流量(2 L/h)且布置在植株根部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番茄器官对土壤中吉非罗齐的富集系数;当滴头为中(4 L/h)、高(8 L/h)流量时,滴头布置在两植株中间可通过增加土壤电导率、降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丰度进而有效抑制番茄根部对三氯生的富集。
余鹏明[4](2021)在《基于高光谱遥感的再生水水质指标反演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开发利再生水用对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开展我国再生水利用现状调研,实现再生水处理全过程中水质快速有效监测,是提高再生水利用水平的关键。目前,中国再生水利用现状研究不够全面深入,再生水处理过程中的水质监测水平有待提高。本研究对我国再生水利用量变化与分布进行调研,并对再生水利用率、再生水管网建设规模等因素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对我国再生水利用情况开展全面的现状分析。综合考虑再生水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因素指标,选取经济投资、污水处理等7类因素29个指标,分析影响再生水利用量的敏感因素指标;利用地物波谱仪高光谱测定了污水再生回用的不同工艺处水样光谱值,利用不同的波段筛选方法,对水样中的COD浓度的光谱敏感波段进行筛选并构建高光谱反演模型,比较段筛选方法对不同工艺处水样的提取效果,确定最优反演模型;利用水质综合指数对污水再生回用的不同工艺处的综合水质进行定量计算,利用不同的波段筛选方法对再生水综合水质敏感波段进行筛选,构建再生水综合水质高光谱反演模型。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再生水利用发展迅速,再生水利用现状整体趋好。2011-2019年期间,我国再生水利用量不断增长。建制镇和乡村污水处理率分别为59.67%和33.30%,污水处理有待普及,污水再生利用空间巨大。再生水管道长度、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固定资产投资额逐渐增加,它们为再生水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与再生水利用量有5年及以上密切相关的指标有再生水生产能力、再生水管道长度、排水设施投资和人均水资源量4个指标。再生水利用量的影响因素类别方面,污水处理因素具有重要作用。污水再生处理的水量、质量越高,污水再生利用越容易实现,再生水利用量越高。(2)高光谱对再生水处理的COD浓度具有较好的反演效果。再生水不同处理工艺的COD浓度反演结果区别较大,其中进水口COD浓度的反演结果最优,能够取得非常理想的模型反演效果,厌、好氧池和沉淀池、出水口的结果劣于进水口。SPA波段筛选具有令人满意的反演效果,可以实现污水再生处理主要工序处水质反演精度的最优化,对Ⅰ、Ⅱ类水体水质分类准确性达100%,对Ⅲ、Ⅳ类水质水体的分类准分别为50.0%和60.0%,Ⅴ类水体水质类准确性可达80.95%。(3)高光谱对再生水处理的综合水质具有较好的反演效果。不同处理工艺处的综合水质与光谱反射率相关性在400~800nm区间均“由负到正”快速变化,相关性显着。不同的浓度水样相关性曲线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利用水质综合评价方法可以建立再生水综合水质的高光谱定量反演模型,具有较好的效果;不同特征波段筛选方法入选模型的波段数量和分布不同,但是它们都能利用较少数量的波段较为准确地对再生水综合水质进行反演;SPA算法能够准确提取再生水综合水质的特征波段,在各个处理工艺具有很高的准确度;利用光谱指数可以实现再生水综合水质快速反演。
安笑洁[5](2020)在《合同节水管理中水资源优化配置与投资风险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合同节水管理(WSMC)是一种新型节水投资模式,可有效缓解水资源危机。然而,合同节水管理实施后,相关用水标准的调整使得现有区域水资源规划不合理。因此,需要重新配置WSMC下区域水资源。另外,在目前应用较广的节水效益分享型WSMC中,作为实施主体的节水服务公司(WSCO)承担了较大投资风险,一旦风险发生,损失巨大。因此,如何合理分析节水效益分享型WSMC项目的投资风险也亟待解决。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研究内容如下:第一,建立WSMC下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不确定多目标规划(UMOP)模型。首先,在满足水资源消耗双控行动和水环境容量约束的条件下,以区域用水产生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大为目标,建立UMOP模型。其次,由于缺乏足够样本数据,模型中用水效益,供水成本等参数被刻画为不确定变量;通过逆不确定分布将模型转换为确定性等价模型,并使用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II)进行求解。最后,以邯郸市中心城区为例,验证模型有效性,结果显示,WSMC实施后可有效改善区域水资源短缺情况。第二,建立节水效益分享型WSMC项目的投资风险评估模型与合同期优化模型。首先,结合合同参数,利用几何布朗运动分别对WSCO与用水户的节水投资分摊及节水收益分配进行模拟,以WSCO利润净现值小于零的概率为评估指标,通过蒙特卡洛模拟建立投资风险评估模型。其次,分别以WSCO收益最大、WSMC项目投资风险最小为目标,构建合同期优化模型。最后,通过实例检验模型有效性,结果表明:(1)投资风险为53.63%;相比签订的6年合同期,模型优化后,追求WSCO利益最大化的合同期为10年、偏好投资风险最小化的最优合同期为7年,分别使投资风险降低8.63%、10.65%;(2)年保证节水收益与水价呈正比,调整后年保证节水收益使投资风险降低23.77%;(3)项目投资风险与初始投资、用水户节水收益分配比例以及WSCO期望投资回报率正相关。本文对WSMC下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丰富了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方法、拓宽了WSMC项目的研究领域,为城市水资源规划及管理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对节水效益分享型WSMC项目的投资风险分析,为WSCO进行投资决策及合同期优化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潘世磊[6](2019)在《农业生态资本投资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大幅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但传统的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导致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尤其是近年来城市污染不断向农村转移,农村生产和生活污染逐渐增加,农村生态环境堪忧,严重制约农业农村生态、经济和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投资水平较低,效果不明显,农业生态资本存量减少。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生态建设摆在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农村的“绿水青山”能否以及如何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金山银山”将直接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的实施。农业生态资本投资以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为主线,注重在保护“绿水青山”的过程中进行开发利用,将其转变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金山银山”。因此,研究农业生态资本投资对农村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对保障农业强、农村美和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农业生态资本投资效应为研究主题,是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农业生态资本运营的益贫效应及其与精准扶贫协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71673302)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乡村振兴中生态资本的投资绩效评价与投资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71804196)所做的延伸和拓展。论文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相关研究成果,然后通过比较分析和规范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较为系统地分析农业生态资本投资产生生态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的作用机理,并通过实证检验农业生态资本投资效应,以期为通过农业生态资本投资来促进农村发展,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和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本文研究内容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阐述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回顾相关国内外研究文献,并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评述;介绍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全文技术路线;最后提出本研究的可能的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第二部分对农业生态资本、农业生态资本投资和农业生态资本投资效应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阐述生态资本等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基础,并对现有理论进行评析。第三部分分析农业生态资本投资效应的实现机理以及构建农业生态资本投资效应的分析框架。第四、五和六部分为本文核心内容。第四部分对农业生态资本投资的生态效应分析。首先构建农村生态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综合指数法分别测算分析不同省份以及不同区域农村生态状况。然后采用PSTR模型对农业生态资本主动型投资和被动型投资的生态效应的非线性结构进行分析。最后采用空间面板模型分析农业生态资本主动型投资和被动型投资对农村生态影响的空间效应。第五部分对农业生态资本投资的经济效应分析。首先建立农村经济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各省份和四大经济区对农村经济状况的发展趋势进行比较分析。接着采用PSTR模型从农业生态资本主动型投资和被动型投资两个不同方面研究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非线性影响。最后,采用空间面板回归模型检验农业生态资本投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空间效应,并分别对农业生态资本主动型投资和被动型投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空间效应分析。第六部分对农业生态资本投资的社会效应分析。首先就农村社会状况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之后分别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然后采用PSTR模型研究农业生态资本主动型投资和被动型投资对农村社会发展考察指标的非线性影响。最后,采用空间检验方法检验农业生态资本主动型投资、被动型投资和农村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的空间相关性,运用空间面板回归模型检验分析农业生态资本主动型投资和被动型投资对农村社会发展影响的空间效应。第七部分为研究结论与展望。基于以上较为系统的研究内容,论文主要结论如下:一、就农业生态资本投资的生态效应而言,(1)农业生态资本主动型投资和被动型投资平均来说能降低沙化土地面积占比,提高自然生态环境质量。(2)考虑空间作用下,农业生态资本主动型投资总体上无益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农业生态资本被动型投资显着提高沙化土地面积占比值,且跨区域差异明显。(3)整体上,农业生态资本主动型投资和被动型的生态作用的非线性和空间效应已然显现,且存在差异,同时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二、就农业生态资本投资的经济效应而言,(1)农业生态资本主动型投资将显着非线性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但在较高水平上将不利于农村恩格尔系数所代表的农村经济发展。(2)农业生态资本被动型投资整体上无益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3)考虑空间作用的情形下,农业生态资本主动型投资和被动型投资对农村经济发展无明显影响。三、就农业生态资本投资的社会效应而言,(1)农业生态资本主动型投资在较高水平时能明显提高农村社会发展程度,但同时也提高人口增长率,不利于农村社会发展程度的大幅提高。(2)农业生态资本被动型投资仅在其较低水平时能显着降低自然灾害救济费,促进农村社会发展。(3)考虑空间作用下,农业生态资本主动型投资的增加将不利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生态资本被动型投资的增加将显着降低农村医疗设施发展水平,不利于农村社会发展。整体上看,农业生态资本主动型投资和被动型投资对农村社会发展的非线性作用明显,而空间效应不明显。综上所述,本文可能在以下三个方面存在创新:(1)从农业生态资本投资视角研究农村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选题上具有创新性和原创性,同时构建了农业生态资本投资与农村发展的分析框架,拓展和延伸了农业生态资本投资理论和农村发展理论体系。现有研究农业生态资本投资的理论主要探讨农业生态资本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或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关于农村发展的研究大多数主要关注于农村经济或农业经济抑或是农民收入增加,鲜有直接涉及农业生态资本投资与农村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2)将农业生态资本投资划分为农业生态资本主动型投资和农业生态资本被动型投资两种基本类型研究,并对其投资水平进行探索性测算。现有关于农业生态资本投资的研究主要探讨农业生态资本投资的内涵、功能等,由于农业生态资本投资理论尚处于发展初期以及直接以农业生态资本投资为统计项的统计内容与数据缺失,因此现有研究鲜有涉及农业生态资本投资水平的测算。(3)农业生态资本投资对农村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非线性结构识别与验证;农业生态资本投资对农村生态、经济和社会产生作用的空间效应识别与检验。以上分析及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业生态资本投资效应的研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农业生态资本投资效应提供参考。
卢蝶[7](2019)在《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再生水资源定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再生水是对城市污水进行深加工、深处理,使其符合一定的水质要求后,形成一种新的水资源,并广泛的运用于农业灌溉、工业冷却、生态建设、地表水补给和地下水回灌等方面;充分利用再生水资源可以有效的缓解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性缺水问题,而再生水资源能否得到充分利用的关键在于制定合理的再生水水价,但目前关于再生水价格的制定不仅缺乏一定的科学方法,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都阻碍了再生水市场的发展,因此,制定合理的再生水价格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首先,文章通过对国内外再生水水价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将系统动力学方法和成本法相结合来研究再生水水价;其次,文中通过分析再生水水价的构成要素和诸多影响因素,将各种因素综合在一个系统里面进行分析,然后对系统的时间边界和空间边界进行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再生水价格系统模型,将该模型具体划分为再生水需求子系统、再生水供给子系统和再生水制水成本子系统三个子系统,然后根据各个子系统流程图来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确定变量方程式;最后,在模型通过有效性和灵敏度验证的前提下,以杭州市七格污水处理厂实际情况为依据,运用Vensim-PLE软件仿真出2007-2025年杭州市再生水价格变化趋势。仿真结果显示2007-2025年杭州市再生水价格一直维持在1-1.20元之间,尤其是2015年之后再生水价格一直处于稳定的下降趋势,下降的幅度比较小;在此基础上仿真出来的再生水水价和生活中的自来水水价相差不大,此时再生水水价没有绝对的优势,需要进一步的优化。根据再生水价格系统模型的仿真结果设计了三种优化方案。从污水处理成本、用户需求和供需结构三个方面来对再生水水价进行优化,并对这三个方案进行了仿真分析以此来验证方案的可行性。结果表明:(1)通过改善污水处理能力,降低污水处理成本可以有效的降低成本,为制定合理的再生水水价提供了更大的空间(2)在考虑用户接受能力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量制定出相应合理的再生水价格(3)改善供需结构,缩小供需比能够制定出合理的再生水价格。
张鹏[8](2016)在《集雨限量补灌技术对农田土壤水温状况及玉米生理生态效应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沟垄集雨种植技术是西北旱区改善旱地作物水分状况,维持作物产量稳定的有效方法之一。为进一步完善集雨技术模式,并以此为基础,研究开发一种可有效提高灌溉农田水分生产效率,缓解灌溉水资源高耗低效问题的北方灌溉农田节水补灌技术模式,本研究在干旱半干旱典型区(宁夏彭阳县),设置沟垄集雨(R)与传统平作(B)两种种植方式,结合玉米关键生育期补灌,形成8个处理(大喇叭口期1次灌水:R1/B1;大喇叭口期和扬花期均灌水:R2/B2;扬花期1次灌水:R3/B3;全程不灌溉:R0/B0),通过连续3年(20122014)大田试验,分析不同集雨限量补灌模式对农田土壤水温状况、养分状况、玉米生理生态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如下:1、集雨限量补灌对农田土壤水温状况的影响(1)在3年试验期间,集雨补灌各处理(RI:R1、R2和R3)较对应畦灌处理(BI:B1、B2和B3)均可显着提高玉米生育前期(苗期大喇叭口期)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和贮水量(P<0.05),尤其是土壤上层(060 cm),平均增幅达10.40%和6.91%,且随着降雨增多增幅变大;由于灌水量较对应畦灌处理减少50%,各集雨补灌处理在灌水后(扬花期收获期)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和贮水量均略低于对应畦灌处理,但均无显着差异。(2)不论是平水年还是丰水年,各集雨补灌处理较对应畦灌处理可显着增加耕层025 cm各土层土壤温度(P<0.05),且随着作物生育期降雨量的增加地温增幅逐渐减小;由于补灌提高了土壤水分含量,各集雨补灌处理和畦灌处理均低于对应的不灌水处理,且一次灌水处理(R1/B1和R3/B3)增温效果均高于两次灌水处理(R2/B2)。2、集雨限量补灌对农田土壤及植株养分的影响(1)各集雨补灌处理较对应畦灌处理可显着提高土壤养分利用率,从而使040 cm各土层土壤全氮、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均低于对应畦灌处理,且随着生育期降雨量的增多降幅减小;各补灌处理较对应不灌水处理均可显着提高040 cm土层土壤速磷和速钾含量(P<0.05),且随着土层的加深增幅减小,各补灌处理间大喇叭口期一次灌水处理(R1/B1)对速磷利用效率较好,而两次灌水处理(R2/B2)对速钾利用效率较好;在各年份,各补灌处理对040 cm土层土壤全磷和全钾含量影响较小,且随着土层的加深基本无差异。(2)在各试验年份,各集雨补灌处理较对应畦灌处理均可显着(P<0.05)增加各部位养分含量,籽粒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分别提高9.74%、12.18%和24.83%,叶片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分别提高14.26%、37.07%和29.61%,茎秆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分别提高16.07%、22.88%和20.94%;各补灌处理较不灌水处理均可显着(p<0.05)提高玉米植株的养分含量,对比各集雨补灌处理可看出,大喇叭口期一次灌水处理(r1)和两次灌水处理(r2)对植物养分吸收效果显着高于扬花期一次灌水处理(r3);而各畦灌处理间,两次灌水处理(b2)均好于大喇叭口期一次灌水处理(b1)和扬花期一次灌水处理(b3)。(3)在各试验年份,集雨补灌和畦灌较不灌水处理均可显着提高玉米秸秆和籽粒养分吸收量(p<0.05),各集雨补灌处理养分吸收量大小顺序为大喇叭口期一次灌水>两次灌水>扬花期一次灌水,而各畦灌处理大小顺序为两次灌水>大喇叭口期一次灌水>扬花期一次灌水。3、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耗水特性的影响(1)在20122014各年份,玉米生育期耗水量均随降雨量的增多呈增加趋势,与对应畦灌处理相比,各集雨补灌处理在丰水年(2012和2013)耗水量显着降低(p<0.05),分别低6.79%和8.44%;在平水年(2014)显着提高,平均高9.51%(p<0.05),各集雨补灌处理中大喇叭口期补灌处理(r1和r2)耗水量均显着(p<0.05)高于扬花期一次灌水处理(r3);各畦灌处理中两次灌水处理(b2)均高于一次灌水处理(b1和b3)。(2)与对应畦灌处理相比,各集雨补灌处理通过垄覆地膜均可显着降低玉米各生育时期的耗水量,各集雨补灌和畦灌处理在各阶段均高于对应不灌水处理,其中大喇叭口期补灌处理(r1/b1和r2/b2)在各时期耗水量均高于对应扬花期一次灌水处理(r3/b3)。(3)在丰水年(2012和2013),各处理间耗水强度无显着差异,而在平水年(2014),各集雨补灌处理耗水强度均显着(p<0.05)高于对应畦灌处理,且大喇叭口期补灌处理(r1/b1和r2/b2)均显着(p<0.05)大于对应扬花期一次灌水处理(r3/b3)。(4)在各降雨年型下,与不灌水处理相比,各集雨补灌和畦灌处理均显着提高了玉米田耗水模系数,且增幅大小顺序为:大喇叭口期一次灌水(r1/b1)>两次灌水(r2/b2)>扬花期一次灌水(r3/b3);4、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1)在各试验年份,集雨补灌处理均较对应畦灌处理均可显着提高玉米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各集雨补灌处理大小顺序为两次灌水>大喇叭口期一次灌水>扬花期一次灌水,平均较不灌水处理显着提高11.94%(p<0.05),各畦灌处理大小顺序为两次灌水>大喇叭口期一次灌水>扬花期一次灌水,较不灌水处理平均显着提高12.72%(p<0.05)。(2)在20122014各年份下,各集雨补灌处理较对应畦灌处理均可显着(p<0.05)提高各项光合指标值,各集雨补灌处理较不灌水处理可显着(p<0.05)提高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分别平均提高11.79%、24.23%和22.94%,其中大喇叭口期补灌处理(r1和r2)显着高于仅在扬花期补灌处理(r3);各畦灌处理在雨水充沛的2013年较不灌水处理无显着差异,在2012和2014年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分别显着(p<0.05)提高10.08%、15.95%和22.94%,两次灌水处理的增幅明显大于其余灌水处理。(3)叶绿素荧光参数对水分胁迫反应敏感,随着降雨的增多各项指标均呈下降趋势。与对应畦灌处理相比,各集雨补灌处理在各年份均可显着提高叶绿素荧光参数值,其中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psⅡ光化学效率(fv/fm)及psⅡ潜在活性(fv/fo),分别平均显着提高7.66%、12.19%、5.47%和14.53%,各灌水处理的大小顺序为:大喇叭口期一次灌水处理(r1/b1)>两次灌水处理(r2/b2)>扬花期一次灌水处理(r3/b3)。5、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1)在20122014各年份,与对应畦灌处理相比,各集雨补灌处理均可显着提高玉米产量,且随着降雨量的增多增幅逐渐减小,穗长、穗粗、穗行数、百粒重、行粒数和穗粒数分别提高3.53%、6.23%、4.74%、10.01%、1.40%和6.19%,突尖长平均降低9.30%,其中大喇叭口期补灌处理(r1/b1和r2/b2)对产量性状的提高效果显着高于仅在扬花期补灌处理(r3/b3)。(2)相比各畦灌处理,在20122014各年份,各集雨补灌处理均可显着提高玉米经济产量,增幅随着生育期降雨量的增多逐渐变小,三年分别提高29.51%、7.49%和34.15%;各集雨补灌处理较不灌水处理可平均提高12.61%(p<0.05),大喇叭口期补灌处理(r1和r2)经济产量增幅较扬花期一次补灌处理(r3)显着,尤其是大喇叭口期一次灌水处理;各畦灌处理在丰水年(2012和2013)较不灌水处理无明显增幅,而在平水年(2014)平均提高16.12%(p<0.05),扬花期一次灌水处理增幅显着(p<0.05)高于其余补灌处理。(3)在各年份,各集雨补灌处理较对应畦灌处理可显着(p<0.05)提高玉米水分利用效率(wue)和降雨利用效率(pue),分别平均提高27.09%和24.74%。各集雨补灌处理在各年型下较不灌水处理可显着(p<0.05)提高玉米wue和pue,平均分别提高10.46%和10.65%,各畦灌处理较不灌水处理仅在平水年(2014)分别提高2.23%和16.12%(p<0.05);各补灌处理间增幅效应为:大喇叭口期一次灌水(r1/b1)>大喇叭口期和扬花期均灌水(r2/b2)>扬花期一次灌水(r3/b3)。(4)在20122014各年份,与对应畦灌处理相比,各集雨补灌处理均可显着(p<0.05)提高玉米灌水利用效率(iwue),且随着生育期降雨量的增多增幅逐渐变小,三年分别提高1.6、1.3和1.7倍,各补灌处理效应为大喇叭口期一次灌水(r1/b1)>扬花期一次灌水(r3/b3)>大喇叭口期和扬花期均灌水(r2/b2)。(5)在各降雨年份下,各集雨补灌处理均可显着(p<0.05)提高玉米灌水生产效率(iwp),且随着生育期降雨量的增多增幅逐渐变小,各集雨补灌处理间大喇叭口期一次灌水(r1)增幅显着大于其余处理;各畦灌处理在丰水年(2012和2013)iwp均呈负值,但在各年份两次灌水处理(b2)效果较好。6、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田经济收益的影响(1)在各降雨年份下,各集雨补灌处理较对应畦灌处理可显着提高玉米田总收入,且增幅随着玉米生育期降雨量的增多呈下降趋势,20122014年分别平均提高26.09%(P<0.05)、9.61%和31.52%(P<0.05),在平水年(2014)补灌效应尤其明显,各补灌处理增收大小顺序为:大喇叭口期一次灌水(R1/B1)>两次灌水(R2/B2)>扬花期一次灌水(R3/B3)。(2)在20122014各年份,与对应畦灌处理相比,各集雨补灌处理均可显着(P<0.05)提高玉米田净收益,三年分别提高39.81%、3.94%和59.92%,其中大喇叭口期一次灌水处理(R1/B1)增幅最为明显。
李昆,魏源送,王健行,成宇涛,陈梅雪,李玉友[9](2014)在《再生水回用的标准比较与技术经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全球性水资源危机的加剧,再生水作为一种潜在的水资源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再生水回用的研究与应用也不断深入.因此,本文通过文献调研,系统总结了我国与美国、欧盟、日本和澳大利亚的再生水标准体系与处理工艺,重点比较和分析了我国再生水标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对我国再生水回用提供借鉴.
祝玉娟[10](2013)在《银川平原水系统基础设施的空间整合》文中研究表明基础设施是区域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城市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基础设施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反映。鉴于银川平原近年来发展迅速,供排水基础设施存在明显的供应不足的情况,文章以银川平原水系统基础设施为切入点,通过实地考察、动静态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区域内供排水基础设施的发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研究,分析该地区水系统基础设施一体化的可能性,并运用整合的理论对该地区水系统基础设施进行整合研究,从水资源优化整合、排水系统整合设想、供水-排水系统耦合关系及协调发展关系等多个方面对研究区域进行整合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整合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银川平原当地产水量十分有限,其城镇发展主要依靠的是黄河水,银川平原可利用水资源量呈现下降趋势,且城镇供排水设施、农村灌排设施存量不足,设施能力有待提高,污水处理能力较低,许多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对附近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造成黄河上游水环境不断恶化。虽然建设有再生水系统,由于用户较少,供应量远远达不到设计能力,造成中水价格偏高,无法大规模推广,农业引水中,除了蒸发以外,大部分都被排水渠直接排放掉,农业排水再利用率非常低。通过对水资源的整合发现,预计该地区在2015年、2020年会由于供水不足而出现缺水情况,且2020年首次出现生态缺水,这说明银川平原在未来的发展中,由于水资源不足可能会造成绿洲稳定性改变。在综合分析研究区域水系统的基础上,认为该地区应该加大城镇给排水设施的建设力度,完善农村设施,发展区域性供水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积极发展再生水,将再生水作为城市重要的水源,在综合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发展城市双管道供水系统,将再生水和自来水一起供给用户使用,把再生水用作家庭杂用水,作为自来水的补充,同时发展农业排水再利用,把农业排水经过适当处理作为农作物补灌、回灌用水,逐步减少引黄河水量,为黄河中下游城市提供充足的水源,同时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和维护绿洲稳定。
二、我国再生水农业利用的前景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再生水农业利用的前景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考虑水系连通的西安市黑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水系连通 |
1.2.2 数字水网 |
1.2.3 水资源配置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黑河流域水资源状况 |
2.1 黑河流域概况 |
2.1.1 自然地理条件 |
2.1.2 社会经济状况 |
2.2 水资源量 |
2.2.1 水资源分区 |
2.2.2 降水 |
2.2.3 地表水资源量 |
2.2.4 地下水资源量 |
2.2.5 水资源总量 |
2.2.6 水资源可利用量 |
2.3 水系存在问题及连通性分析 |
2.3.1 水系存在问题 |
2.3.2 水系连通状况描述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数字水网的水系连通性描述 |
3.1 水系连通性内涵 |
3.2 水系连通性评价 |
3.2.1 DEM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
3.2.2 水网的提取 |
3.2.3 数字水网的描述 |
3.2.4 数字水网可视化构建 |
3.2.5 水系物理连通性评价 |
3.2.6 水系业务连通性评价 |
3.3 基于数字水网的水系连通实现 |
3.3.1 业务组件化 |
3.3.2 数字水网与业务融合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数字水网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
4.1 面向主题的业务组织方式 |
4.2 需水预测业务化实现 |
4.2.1 需水预测 |
4.2.2 数字水网与需水预测业务化融合 |
4.2.3 黑河需水预测业务化应用 |
4.3 可供水量计算及供需平衡业务化实现 |
4.3.1 可供水量计算及供需平衡分析 |
4.3.2 数字水网与可供水量计算及供需平衡业务化融合 |
4.3.3 可供水量计算与供需平衡业务化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数字水网的配置方案研究 |
5.1 多目标协同配置方案 |
5.1.1 多目标协同配置模型建立 |
5.1.2 多目标协同配置模型求解 |
5.1.3 配置方案评价方法 |
5.2 多目标协同配置业务组件化 |
5.3 数字水网与多目标协同配置业务化融合 |
5.4 多目标协同配置业务化应用 |
5.4.1 配置方案结果 |
5.4.2 配置方案结果合理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水中全氟辛烷羧酸和全氟辛烷磺酸的植物毒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城市再生水的农业灌溉回用 |
1.2 全氟烷基化合物的健康危害及其管控 |
1.3 城市污水中PFASs的污染状况 |
1.4 农业环境中PFASs的污染状况 |
1.5 PFASs植物毒性的研究进展 |
1.5.1 PFASs的植物暴露途径 |
1.5.2 PFASs在植物中的累积特征 |
1.5.3 PFASs暴露对植物生理过程的影响 |
1.5.4 PFASs暴露对植物生化过程的影响 |
1.5.5 当前PFASs植物毒性方面需要开展的研究 |
1.6 代谢组学方法在PFASs生物毒性研究中的应用 |
1.7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7.1 研究目标 |
1.7.2 研究内容 |
1.7.3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剂与耗材 |
2.2 仪器与设备 |
2.3 水培暴露实验的设计 |
2.3.1 莴苣水培种植条件 |
2.3.2 暴露实验设计 |
2.4 莴苣组织中PFOA和PFOS的提取与检测方法 |
2.4.1 PFOA和PFOS的提取方法 |
2.4.2 PFOA和PFOS的检测方法 |
2.5 莴苣组织中生理与生化指标的分析方法 |
2.5.1 活性氧自由基的测定方法 |
2.5.2 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
2.5.3 非酶抗氧化剂含量的测定方法 |
2.5.4 氧化损伤参数的测定方法 |
2.5.5 莴苣叶片光合作用系统的分析方法 |
2.5.6 莴苣叶片营养品质参数的测定方法 |
2.5.7 矿物质元素的提取与检测方法 |
2.6 莴苣组织中代谢产物的提取、分析与质谱数据预处理方法 |
2.7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
2.7.1 PFOA和PFOS提取与检测过程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
2.7.2 代谢组学分析过程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
2.7.3 矿物质元素检测过程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
2.8 统计学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3 PFOA和PFOS胁迫下莴苣组织的生理生化响应特征 |
3.1 莴苣组织中PFOA和PFOS的生物累积 |
3.2 莴苣组织中活性氧自由基的累积特征 |
3.3 PFOA和PFOS在莴苣组织中引起的氧化损伤 |
3.4 莴苣抗氧化防御系统对PFOA和PFOS胁迫的响应特征 |
3.4.1 抗氧化酶对PFOA和PFOS胁迫的响应 |
3.4.2 非酶抗氧化剂对PFOA和PFOS胁迫的响应 |
3.5 PFOA和PFOS胁迫对莴苣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
3.5.1 PFOA和PFOS胁迫对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3.5.2 PFOA和PFOS胁迫对气体交换过程的影响 |
3.5.3 PFOA和PFOS胁迫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4 PFOA或 PFOS单独暴露下莴苣叶片的代谢组学研究 |
4.1 莴苣叶片中PFOA和PFOS的生物累积 |
4.2 PFOA或 PFOS胁迫对莴苣营养品质的影响 |
4.3 PFOA或 PFOS胁迫对莴苣叶片代谢的影响 |
4.4 莴苣叶片的代谢通路分析 |
4.5 莴苣叶片防御PFOA或PFOS胁迫的分子机理 |
4.5.1 改变细胞膜的组成 |
4.5.2 激活抗氧化防御通路 |
4.5.3 提高对PFOA或PFOS胁迫的耐受性 |
4.5.4 修复受损伤的DNA |
4.6 PFOA或PFOS诱导莴苣叶片代谢网络的变化 |
4.7 本章小结 |
5 PFOA与PFOS共同暴露下莴苣根叶的代谢组学研究 |
5.1 莴苣组织中PFOA和PFOS的生物累积 |
5.2 PFOA与PFOS共同暴露对莴苣根叶矿物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
5.3 PFOA与PFOS共同暴露对莴苣根部代谢的影响 |
5.3.1 莴苣根部的代谢通路分析 |
5.3.2 抗氧化剂含量的变化 |
5.3.3 脂类含量的变化 |
5.3.4 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
5.3.5 脂肪酸含量的变化 |
5.3.6 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变化 |
5.3.7 嘌呤和核苷含量的变化 |
5.3.8 其它类型代谢产物含量的变化 |
5.4 PFOA与PFOS共同暴露对莴苣叶片代谢的影响 |
5.4.1 氨基酸和多肽含量的变化 |
5.4.2 脂肪酸含量的变化 |
5.4.3 脂类含量的变化 |
5.4.4 嘌呤和核苷含量的变化 |
5.4.5 抗氧化通路和抗氧化剂含量的变化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滴灌灌水要素对再生水典型PPCPs在土壤-作物系统迁移累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1.2.1 PPCPs的环境行为及特征 |
1.2.2 再生水中PPCPs的检出情况及赋存形态 |
1.2.3 PPCPs的土壤-作物系统的吸附降解特征 |
1.2.4 PPCPs在土壤中的迁移累积行为特征 |
1.2.5 PPCPs的生物有效性及作物吸收累积规律 |
1.2.6 灌溉方式对PPCPs在土壤-作物系统迁移累积的影响 |
1.3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PPCPs |
2.1.2 供试土壤 |
2.1.3 灌溉用水 |
2.1.4 供试作物 |
2.2 试验方法 |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3.1 再生水水质指标 |
2.3.2 土壤基本理化性状及养分含量 |
2.3.3 土壤典型重金属含量 |
2.3.4 再生水、土壤及作物PPCPs含量 |
2.3.5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4.1 数据分析及绘图 |
2.4.2 微生物α多样性 |
2.4.3 番茄不同器官对PPCPs富集系数 |
2.4.4 PPCPs风险评价模型 |
第三章 滴灌灌水要素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
3.1 滴灌灌水要素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养分的影响 |
3.1.1 对土壤p H值的影响 |
3.1.2 对土壤EC值的影响 |
3.1.3 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3.1.4 对土壤总氮含量的影响 |
3.1.5 对土壤总磷含量的影响 |
3.2 滴灌灌水要素对土壤重金属累积的影响 |
3.2.1 对土壤Zn累积量的影响 |
3.2.2 对土壤Cu累积量的影响 |
3.2.3 对土壤Cd累积量的影响 |
3.2.4 对土壤Pb累积量的影响 |
3.3 滴灌灌水要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3.3.1 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3.3.2 对土壤微生物结构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滴灌灌水要素对PPCPs在土壤中迁移累积的影响 |
4.1 对0~5 cm土层PPCPs累积特征的影响 |
4.2 对5~10 cm土层PPCPs累积特征的影响 |
4.3 对10~15 cm土层PPCPs累积特征的影响 |
4.4 不同处理对PPCPs各土层淋溶迁移的影响差异性 |
4.5 不同处理PPCPs在土壤中的累积风险 |
4.6 讨论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滴灌灌水要素对PPCPs在作物中迁移累积的影响 |
5.1 对番茄根部PPCPs累积特征的影响 |
5.2 对番茄茎部PPCPs累积特征的影响 |
5.3 对番茄叶中PPCPs累积特征的影响 |
5.4 对番茄果实PPCPs累积特征的影响 |
5.5 不同处理番茄果实中PPCPs的累积风险 |
5.6 不同处理对番茄PPCPs累积特征的影响差异性 |
5.7 讨论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土壤环境因子对PPCPs在土壤-作物系统累积分布的影响机制 |
6.1 土壤环境对PPCPs在土壤中迁移累积的影响机制 |
6.1.1 PPCPs在土壤中迁移累积与土壤理化性状相关性分析 |
6.1.2 PPCPs在土壤中迁移累积与土壤重金属相关性分析 |
6.1.3 PPCPs在土壤中迁移累积与土壤微生物相关性分析 |
6.1.4 不同土壤环境指标对PPCPs在土壤中迁移累积的贡献程度 |
6.2 土壤环境对作物根部富集PPCPs的影响机制 |
6.2.1 作物根部富集PPCPs与土壤理化性状相关性分析 |
6.2.2 作物根部富集PPCPs与土壤重金属相关性分析 |
6.2.3 作物根部富集PPCPs与土壤微生物相关性分析 |
6.2.4 不同土壤环境指标对番茄根部富集PPCPs的贡献率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基于高光谱遥感的再生水水质指标反演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我国再生水利用现状的研究进展 |
1.3 再生水水质指标的高光谱遥感反演研究进展 |
1.4 再生水水质高光谱波段筛选及模型优化的研究进展 |
1.5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我国再生水利用现状研究 |
2.1 我国再生水利用现状 |
2.2 我国再生水利用量现状分析 |
2.2.1 指标筛选原则与方法 |
2.2.2 指标筛选的实现 |
2.3 小结 |
第三章 再生水水质高光谱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 |
3.1 水样采集和水质指标测定 |
3.1.1 再生水处理的水样采集 |
3.1.2 再生水水质指标的化验测定 |
3.2 水样光谱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
3.2.1 光谱数据的采集 |
3.2.2 光谱数据与水质指标相关性分析 |
3.3 预测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3.3.1 偏最小二乘回归 |
3.3.2 粒子群优化的支持向量机回归机(PSO-SVR) |
(1)SVR原理 |
(2)PSO算法原理 |
(3)PSO-SVR模型 |
3.4 小结 |
第四章 高光谱对再生水处理中COD浓度的反演研究 |
4.1 再生水COD浓度反演模型的建立 |
4.2 再生水COD浓度与光谱反射率相关性分析 |
4.3 再生水COD浓度全波段反演模型 |
4.3.1 原始波段反演模型 |
4.3.2 FDR全波段反演模型 |
4.3.3 FDR特征波段反演模型 |
4.3.4 SPA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光谱对再生水综合水质的反演研究 |
5.1 再生水水质综合量化 |
5.1.1 水质综合方法的确定 |
5.1.2 内梅罗指数法的实现 |
5.2 再生水综合水质反演结果 |
5.3 特征波段筛选 |
5.3.1 随机森林重要性 |
5.3.2 SPA波段筛选对再生水水质综合指数反演的影响 |
5.4 光谱指数对高光谱反演再生水综合水质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6.2.1 研究不足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合同节水管理中水资源优化配置与投资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合同节水管理研究现状 |
1.2.2 合同节水管理下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现状 |
1.2.3 合同节水管理项目投资风险评估的研究现状 |
1.2.4 合同节水管理项目合同期的研究现状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不确定理论 |
2.2 随机过程 |
2.2.1 布朗运动 |
2.2.2 几何布朗运动 |
2.3 蒙特卡洛模拟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合同节水管理下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
3.1 模型建立 |
3.1.1 目标函数 |
3.1.2 约束条件 |
3.2 模型转化及求解 |
3.2.1 模型转化 |
3.2.2 模型求解 |
3.3 实例分析 |
3.3.1 实例背景 |
3.3.2 参数估计 |
3.3.3 模型应用 |
3.3.4 敏感性分析 |
3.3.5 结果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节水效益分享型合同节水管理项目的投资风险分析 |
4.1 节水效益分享型合同节水管理项目的投资风险评估模型 |
4.1.1 节水投资及节水收益分析 |
4.1.2 节水投资分摊及节水收益分配 |
4.1.3 模型建立 |
4.2 节水效益分享型合同节水管理项目的合同期优化模型 |
4.3 实例分析 |
4.3.1 实例背景 |
4.3.2 模型应用 |
4.3.3 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农业生态资本投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一、生态资本研究 |
二、农业生态资本投资研究 |
三、农业生态资本投资与农村发展关系研究 |
四、相关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一、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农业生态资本 |
二、农业生态资本投资 |
三、农业生态资本投资效应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生态资本理论 |
二、资本投资理论 |
三、农业生态经济理论 |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三节 理论评析与思考 |
一、生态资本理论的缺陷与不足 |
二、农业生态资本投资效应研究的思考 |
第二章 农业生态资本投资效应实现机理及效应分析框架 |
第一节 农业生态资本投资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分析 |
一、农业生态资本投资现状分析 |
二、农村发展现状分析 |
三、农业生态资本投资与农村发展关系分析 |
第二节 农业生态资本投资效应实现机理分析 |
一、农业生态资本投资的生态效应实现机理 |
二、农业生态资本投资的经济效应实现机理 |
三、农业生态资本投资的社会效应实现机理 |
第三节 农业生态资本投资效应的分析框架 |
一、生态效应 |
二、经济效应 |
三、社会效应 |
第三章 农业生态资本投资的生态效应分析 |
第一节 生态效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二节 生态效应评价指标体系测算 |
一、生态效应评价指标体系测算方法 |
二、熵权综合指数法的原理 |
三、生态效应水平测度与分析 |
第三节 农业生态资本投资对农村生态影响的线性效应与非线性效应 |
一、PSTR模型原理与实证模型构建 |
二、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四节 农业生态资本投资对农村生态影响的空间效应研究 |
一、空间面板回归模型构建原理与方法 |
二、空间相关性检验与实证模型选择 |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四章 农业生态资本投资的经济效应分析 |
第一节 经济效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二节 经济效应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与分析 |
第三节 农业生态资本投资对农村经济影响的线性效应与非线性效应 |
一、PSTR实证模型构建 |
二、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四节 农业生态资本投资对农村经济影响的空间效应研究 |
一、空间面板回归模型构建 |
二、空间相关性检验与实证模型选择 |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五章 农业生态资本投资的社会效应分析 |
第一节 社会效应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二节 社会效应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与分析 |
第三节 农业生态资本投资对农村社会影响的线性效应与非线性效应 |
一、PSTR实证模型构建 |
二、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四节 农业生态资本投资对农村社会影响的空间效应研究 |
一、空间面板回归模型构建 |
二、空间相关检验与实证模型选择 |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启示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7)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再生水资源定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再生水水价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再生水水价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的不足之处 |
1.3 研究内容、论文框架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框架 |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2 再生水资源定价理论阐述 |
2.1 再生水资源价值理论阐述 |
2.1.1 效用价值理论 |
2.1.2 劳动价值理论 |
2.1.3 生态价值理论 |
2.2 再生水定价的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分析 |
2.2.1 我国水价现状 |
2.2.2 再生水定价的影响因素 |
2.2.3 再生水定价的发展趋势 |
2.3 再生水价格制定原则和依据 |
2.3.1 再生水价格制定的原则 |
2.3.2 再生水价格制定的依据 |
3 城市再生水价格系统动力学模型 |
3.1 系统动力学概述 |
3.1.1 系统动力学(SD)简介 |
3.1.2 系统动力学特点 |
3.1.3 系统动力学原理 |
3.1.4 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 |
3.2 再生水价格系统结构分析 |
3.2.1 系统目标的确定 |
3.2.2 系统边界的确定 |
3.2.3 系统模型的总体结构 |
3.2.4 系统模型的流程图 |
3.3 再生水需求子系统 |
3.3.1 再生水需求子系统流程图分析 |
3.3.2 主要因果关系 |
3.3.3 主要变量定义及方程式 |
3.4 再生水供给子系统 |
3.4.1 再生水供给子系统流程图分析 |
3.4.2 主要因果关系 |
3.4.3 主要变量定义及方程式 |
3.5 再生水制水成本子系统 |
3.5.1 再生水制水成本子系统流程图分析 |
3.5.2 主要因果关系 |
3.5.3 主要变量定义及方程式 |
4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城市再生水价格模型仿真 |
4.1 杭州市经济开发区概况 |
4.1.1 自然地理概况 |
4.1.2 社会经济状况 |
4.2 杭州市再生水回用状况 |
4.2.1 杭州市水资源状况 |
4.2.2 解决杭州市水资源短缺的途径 |
4.3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杭州市再生水价格预测 |
4.3.1 数据来源说明 |
4.3.2 Vensim-ple软件说明 |
4.3.3 系统动力学模型检测 |
5 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结果分析与方案设计 |
5.1 系统动力学仿真结果分析 |
5.1.1 再生水价格模型仿真结果分析 |
5.1.2 再生水价格树形结构分析 |
5.2 方案设计 |
5.2.1 方案一 |
5.2.2 方案二 |
5.2.3 方案三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集雨限量补灌技术对农田土壤水温状况及玉米生理生态效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集水农业 |
1.2.1 集水农业含义与理论 |
1.2.2 集水农业发展及模式 |
1.2.3 集水农业研究进展 |
1.3 农田集雨种植技术研究 |
1.3.1 农田集雨种植概念、理论基础及类型 |
1.3.2 农田集雨种植的水分调控、增进降水生产潜力的机理 |
1.3.3 国内外农田集雨种植研究进展 |
1.4 节水灌溉研究 |
1.4.1 农业灌溉用水现状及问题 |
1.4.2 节水灌溉含义及发展 |
1.4.3 发展节水灌溉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
1.4.4 现有节水灌溉技术 |
1.5 有限灌溉 |
1.5.1 有限灌溉含义 |
1.5.2 有限灌溉与作物生长的关系 |
1.5.3 有限灌溉与作物产量的关系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7 研究内容 |
1.7.1 土壤理化性质 |
1.7.2 作物植株养分含量 |
1.8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1 试验区自然概况 |
2.2 试验区 2012-2014年降雨量分布 |
2.3 试验设计 |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4.1 降雨量 |
2.4.2 土壤水分含量测定 |
2.4.3 土壤温度测定 |
2.4.4 叶片光合指标测定 |
2.4.5 玉米叶片叶绿素荧光测定 |
2.4.6 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测定 |
2.4.7 玉米生育期观察 |
2.4.8 株高、叶面积测定 |
2.4.9 玉米干物质量测定 |
2.4.10 产量指标的测定 |
2.4.11 土壤养分测定 |
2.4.12 植物养分含量测定 |
2.4.13 土壤耗水量计算 |
2.4.14 水分利用效率(WUE)、灌水利用效率(IWUE)及灌水生产率(IWP)计算 |
2.4.15 收获指数(HI)计算 |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第三章 集雨限量补灌对农田土壤水分的影响 |
3.1 集雨限量补灌对 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3.1.1 2012年 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 |
3.1.2 2013年 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 |
3.1.3 2014年 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 |
3.2 集雨限量补灌对 0~6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的影响 |
3.3 集雨限量补灌对 60~12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的影响 |
3.4 集雨限量补灌对 12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的影响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四章 集雨限量补灌对农田土壤温度的影响 |
4.1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不同生育时期 0~25 cm土层土壤温度日变化的影响 |
4.1.1 苗期 |
4.1.2 大喇叭口期 |
4.1.3 抽雄扬花期 |
4.1.4 灌浆期 |
4.1.5 收获期 |
4.2 集雨限量补灌对 0~25 cm不同土层平均土壤温度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集雨限量补灌对农田土壤养分的影响 |
5.1 集雨限量补灌对 0~40 cm土层土壤全效养分含量的影响 |
5.1.1 全氮含量 |
5.1.2 全磷含量 |
5.1.3 全钾含量 |
5.2 集雨限量补灌对 0~40 cm土层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 |
5.2.1 碱解氮含量 |
5.2.2 速效磷含量 |
5.2.3 速效钾含量 |
5.3 集雨限量补灌对 0~4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集雨限量补灌对农田玉米植株养分含量的影响 |
6.1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植株全氮含量的影响 |
6.1.1 茎秆 |
6.1.2 叶片 |
6.1.3 籽粒 |
6.2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植株全磷含量的影响 |
6.2.1 茎秆 |
6.2.2 叶片 |
6.2.3 籽粒 |
6.3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植株全钾含量的影响 |
6.3.1 茎秆 |
6.3.2 叶片 |
6.3.3 籽粒 |
6.4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植株养分吸收量的影响 |
6.4.1 全氮吸收量 |
6.4.2 全磷吸收量 |
6.4.3 全钾吸收量 |
6.5 讨论 |
6.6 小结 |
第七章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耗水特性的影响 |
7.1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各生育期耗水量的影响 |
7.2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全生育期耗水量的影响 |
7.2.1 各年份耗水量 |
7.2.2 灌水量占耗水量的比例 |
7.2.3 降雨量占耗水量的比例 |
7.3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各生育期耗水强度的影响 |
7.4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各生育期耗水模系数的影响 |
7.5 讨论 |
7.6 小结 |
第八章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光合特性及荧光参数的影响 |
8.1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光合指标影响 |
8.1.1 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 |
8.1.2 叶片净光合速率(Pn) |
8.1.3 叶片气孔导度(Gs) |
8.1.4 叶片蒸腾速率(Tr) |
8.2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荧光参数影响 |
8.2.1 叶片初始荧光(Fo) |
8.2.2 叶片暗反应最大荧光(Fm) |
8.2.3 叶片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 |
8.2.4 叶片PSⅡ潜在活性(Fv/Fo) |
8.2.5 叶片可变荧光(Fv) |
8.3 讨论 |
8.4 小结 |
第九章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9.1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生物量的影响 |
9.1.1 株高 |
9.1.2 叶面积 |
9.1.3 单株干物质量 |
9.2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9.2.1 穗长 |
9.2.2 穗粗 |
9.2.3 突尖长 |
9.2.4 百粒重 |
9.2.5 穗行数和行粒数 |
9.2.6 穗粒数 |
9.3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生物产量的影响 |
9.4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经济产量的影响 |
9.5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收获指数的影响 |
9.6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WUE、PUE、IWUE和IWP的影响 |
9.6.1 水分利用效率(WUE) |
9.6.2 降雨生产效率(PUE) |
9.6.3 灌水利用效率(IWUE) |
9.6.4 灌水生产效率(IWP) |
9.7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田经济效益的影响 |
9.7.1 总投入 |
9.7.2 总收入 |
9.7.3 产投比 |
9.7.4 净收益 |
9.8 讨论 |
9.9 小结 |
第十章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再生水回用的标准比较与技术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Introduction) |
2 全球再生水利用现状(The global status of water reuse) |
2.1 美国 |
2.2 欧盟 |
2.3 澳大利亚 |
2.4 日本 |
2.5 中国 |
3 国内外再生水回用政策与措施(Laws and regulations related to water reuse in China and overseas) |
3.1 美国 |
3.2 欧盟 |
3.3 澳大利亚 |
3.4 日本 |
3.5 中国 |
4 国内外再生水回用标准比较(Comparison of standards for water reuse between China and overseas) |
4.1 城市用水回用标准 |
4.2 农业用水回用标准 |
4.3 工业用水回用标准 |
4.4 景观环境用水回用标准 |
4.5 饮用性用水回用标准 |
5 再生水回用工艺及其技术经济分析(The technologies and cost analysis of water reuse) |
5.1 再生水回用工艺分类 |
5.2 再生水回用案例分析 |
6 结语与展望(Conclusions and future direction) |
(10)银川平原水系统基础设施的空间整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有关基础设施 |
1.2.2 中水回用方面 |
1.2.3 区域整合方面 |
1.2.4 西北地区研究进展 |
1.2.5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1.3 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区域概况 |
2.1 基础设施概述 |
2.1.1 基础设施的内涵 |
2.1.2 基础设施的分类 |
2.1.3 基础设施的特点 |
2.2 其他相关概念 |
2.2.1 城镇区域 |
2.2.2 基础设施一体化 |
2.2.3 空间整合 |
2.2.4 中水 |
2.3 理论基础 |
2.3.1 系统论 |
2.3.2 空间整合理论 |
2.4 研究区域概况 |
2.4.1 地理位置 |
2.4.2 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三章 银川平原水系统基础设施的现状分析 |
3.1 银川平原水系统概述 |
3.2 银川平原水资源状况 |
3.2.1 地表水资源 |
3.2.2 地下水资源 |
3.2.3 黄河引水量 |
3.3 银川平原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
3.3.1 水利枢纽 |
3.3.2 水源地分布 |
3.3.3 城镇供水 |
3.4 银川平原排水系统 |
3.4.1 排水渠 |
3.4.2 城镇排水 |
3.5 银川平原水环境问题 |
3.5.1 水环境现状 |
3.5.2 污水处理 |
3.5.3 中水回用 |
3.6 银川平原水系统设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6.1 水资源量不断减少,供需矛盾日益加重 |
3.6.2 污染较为严重,环境状况有待加强 |
3.6.3 中水回用率低,存在问题较多 |
3.7 银川平原水系统设施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7.1 地理位置的限制 |
3.7.2 思想观念的影响 |
3.7.3 城市规划的作用 |
3.7.4 经济发展程度的限制 |
第四章 银川平原水系统设施一体化的可能性 |
4.1 银川平原水系统基础设施一体化的必要性 |
4.1.1 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
4.1.2 城镇发展的需要 |
4.1.3 控制水污染的需要 |
4.2 银川平原水系统基础设施一体化的可能性 |
4.2.1 区位条件 |
4.2.2 产业发展 |
4.2.3 经济联系 |
4.3 银川平原水系统基础设施一体化的发展目标 |
第五章 银川平原水资源优化整合分析 |
5.1 银川平原水资源优化整合模型的建立 |
5.1.1 水资源优化整合的原则 |
5.1.2 水资源优化整合的目标 |
5.1.3 水资源优化整合模型 |
5.2 银川平原需水预测分析 |
5.2.1 生活用水量 |
5.2.2 工业用水量 |
5.2.3 农业用水 |
5.2.4 生态用水 |
5.2.5 总需水量 |
5.3 银川平原水资源优化配置 |
5.3.1 子区、水源、用户组成 |
5.3.2 模型参数确定 |
5.3.3 模型求解及优化结果分析 |
第六章 银川平原水系统基础设施的整合分析 |
6.1 银川平原排水系统的整合构想 |
6.1.1 发展区域污水集中处理 |
6.1.2 城镇排水与农业排水相结合 |
6.1.3 发展农业排水再利用 |
6.2 银川平原供排水系统的耦合 |
6.2.1 耦合度计算方法 |
6.2.2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6.2.3 供水-排水系统耦合分析 |
6.3 银川平原供排水基础设施的整合构想 |
6.4 银川平原水系统基础设施的整合建议 |
6.4.1 水环境的整合建议 |
6.4.2 水资源管理 |
第七章 结语与展望 |
7.1 结语 |
7.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项目及完成的论文 |
附表 |
四、我国再生水农业利用的前景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考虑水系连通的西安市黑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方案研究[D]. 汪风.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水中全氟辛烷羧酸和全氟辛烷磺酸的植物毒性机制研究[D]. 李鹏扬.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滴灌灌水要素对再生水典型PPCPs在土壤-作物系统迁移累积的影响[D]. 李松旌.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4]基于高光谱遥感的再生水水质指标反演模型研究[D]. 余鹏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5]合同节水管理中水资源优化配置与投资风险分析[D]. 安笑洁.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5)
- [6]农业生态资本投资效应研究[D]. 潘世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7]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再生水资源定价研究[D]. 卢蝶.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8]集雨限量补灌技术对农田土壤水温状况及玉米生理生态效应的影响[D]. 张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8)
- [9]再生水回用的标准比较与技术经济分析[J]. 李昆,魏源送,王健行,成宇涛,陈梅雪,李玉友. 环境科学学报, 2014(07)
- [10]银川平原水系统基础设施的空间整合[D]. 祝玉娟. 河南工业大学,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