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中毒患者血清酶及C反应蛋白变化的临床研究

急性中毒患者血清酶及C反应蛋白变化的临床研究

一、急性中毒患者血清酶和C反应蛋白变化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瞿嵘[1](2021)在《C反应蛋白等炎性标志物对ICU患者诊断及预后价值的多中心观察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和目的:目前尚不清楚常规检查炎症标志物对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因此,我们进行了一项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以评估炎症标志物在预测普通重症监护病房人群死亡率方面的作用。同时评估降钙素原等炎性标志物在预测ICU早期感染方面的价值。研究方法:收集从2018年9月1日至2019年8月1日在四个综合ICU患者入院时的临床和实验室数据,如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WBC)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采用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AUC-ROC)评价不同因素对ICU住院期间死亡率、28天病死率以及90天病死率预测的影响大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与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净重新分类指数(net reclassification improvement NRI)和综合判别指数(integrated discrimination improvement IDI)评价不同因素对ICU住院期间死亡率预测的影响程度。使用限制性三次样条三节点函数对PCT和CRP进行敏感性分析,以评估这些生物标志物的截断值是否更合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与ICU早期感染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AUC-ROC)评价不同因素对ICU早期感染预测的影响大小。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13例患者,其中121例(14.88%)在ICU住院期间死亡。非生存者的血清PCT和CRP浓度显着高于生存者(PCT:0.97[0.23;5.51]vs.0.12[0;1.02]μg/L,P=0.000;CRP 66.70[12.80;140.00]vs.11.95[2.25;56.15]mg/L,P=0.000)。PCT和CRP用于预测ICU死亡率的AUC-ROC值分别为0.696(95%可信区间[CI],0.650-0.743)和 0.684(95%CI,0.633-0.735)。在多变量分析中,只有 APACHEⅡ评分(OR:1.166;95%CI,1.129-1.203;P=0.000)和 CRP 浓度>62.8 mg/L(OR:2.145;95%CI,1.343-3.427;P=0.001)与 ICU 死亡率增加有关,而PCT与ICU死亡率增加无关(P=0.444)。此外,与单独使用APACHEⅡ评分相比,APACHE Ⅱ评分和CRP>62.8 mg/L的组合显着改善了风险重分类(NRI=0.556;IDI=0.013)。限制性三次样条分析证实,CRP浓度>62.8 mg/L是区分生存和非生存患者的最佳临界值。其中133例(16.36%)在住院期间死亡,113例(13.90%)在28天内死亡,145例(17.84%)在90天内死亡。在多变量分析中,只有APACHEⅡ评分、CRP浓度升高与住院死亡率、28天死亡率、90天死亡率增加有关,而PCT与住院死亡率(P=0.051)、28天死亡率(P=0.090)、90天死亡率(P=0.068)增加无关。与单独使用APACHE Ⅱ评分相比,联合APACHEⅡ评分和CRP并不能增加预测患者住院(P=0.1083)和28天死亡率(P=0.1403)的曲线下面积(AUROC),但显着增加预测患者90天病死率的曲线下面积(AUROC)(P=0.035)。470例患者入住ICU时无明确感染,其中有115例发生早期感染。多因素分析显示:CRP和PCT是患者发生早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预测ICU早期感染AUC-ROC值分别为0.685(95%CI:0.641-0.727)和 0.733(95%CI:0.690-0.772)联合 PCT 和 CRP 不能增加曲线下面积(P=0.3469)(表3-26,图3-12),其敏感性为82.61%。结论:在ICU入院时的炎症生物标志物中,CRP可作为ICU死亡率、住院病死率、28天病死率和90天病死率的预测因子,CRP联合APACHE Ⅱ评分显着改善了预后预测的风险重新分类。PCT和CRP均可以作为预测ICU早期感染的指标,但联合PCT和CRP不能提高ICU发生早期感染的预测效率,但敏感性提高。

付高爽[2](2020)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中风病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重大的负担。缺血性中风是中风病最常见的类型,在中国占中风病的69.6%~70.8%。WHO 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调查显示,在中国,缺血性中风对健康寿命损失年(YLDs)的贡献居于首位。因此,缺血性中风的防治尤为重要。中医药防治缺血性中风病具有丰富的经验,中药注射液作为中成药的一种剂型,使用方便,疗效确切,随着制剂工艺的改良不良反应逐渐减少,受到临床医师的欢迎。醒脑静注射液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常用中药注射剂,在各级医疗机构和院前抢救环节广泛使用,然而许多情况并非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照“方证”的对应关系用药,不符合中成药的用药原则。并且通过临床工作观察和相关研究结果发现,不同患者使用醒脑静注射液后的疗效存在差异,其中可能存在不合理用药的情况。若能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明确醒脑静注射液的适应证候与不适应证候,并且以确切的症状组合表达出来,则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在诊疗过程中筛选适应人群,从而加强临床用药的针对性,提高用药疗效。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是以中医病机为内涵,现代医学及中医症状为表现,指导中成药的合理使用的一种概念,是指在某种疾病的某个阶段出现的2个或2个以上的一组症状、体征、理化检查组合,这些症状、体征、理化检查相关且同时发生共同影响着药物疗效,以指导中成药临床的合理运用,既包括什么情况下适合用药,也包括什么情况下不适合用药。明确中成药的临床适应症状群,对于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目的研究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分析醒脑静注射液针对缺血性中风的适应证候,包括适合用药的情况与不适合用药的情况。探讨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的研究模式,为其他中成药研究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共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通过德尔菲法进行专家咨询,筛选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与不适应症状。咨询专家条目是否为醒脑静注射液的适应症状或不适应症状,并对适应症状条目采用Likert分级法进行评价,同时设置开放性问题请专家对条目内容进行补充。以均数、满分比、变异系数评价适应症状条目的重要性,以“界值法”筛选出最终条目。以“过半率”筛选出不适应症状条目,即认为条目存在时不适用醒脑静注射液的专家数超过50%时,对条目予以保留。第二部分为回顾性病历分析,以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住院记录作为研究资料,基于德尔菲法的结果采集信息,根据治疗前后病情变化,以临床疗效为标准,分析适应症状群。根据疗效标准将病例分为“有效”与“无效”两组,首先通过卡方检验筛选出对用药疗效有影响的指标。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与临床适应症状群相关的指标,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利用决策树模型构建用药疗效的预测模型,分析临床适应症状群相关指标。将二元Logistic回归与决策树模型的性能进行比较。结果德尔菲法专家咨询共进行了 3轮,其中适应症状部分进行了 3轮咨询,不适应症状部分进行了 2轮咨询。最终筛选出40个适应症状条目,31个不适应症状条目,包括症状体征、舌象、脉象、合并疾病、理化检查等方面内容。以治疗是否有效为标准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对于醒脑静注射液疗效起正向影响的指标有:红舌(OR=1.772;95%CI:1.101-2.853)、滑脉(OR=1.844;95%CI:1.239-2.743);对醒脑静注射液疗效起负向影响的指标有:神疲(OR=0.511;95%CI:0.311-0.840)、面色萎黄(OR=0.544;95%CI:0.318-0.929)、少苔(OR=0.410;95%CI:0.176-0.954)。根据回归系数建立用药疗效的预测模型,用列线图将模型可视化。利用C5.0决策树和C&RT决策树构建了疗效预测模型,C5.0决策树引入了少苔、神疲、C-反应蛋白升高、细脉、滑脉、言语謇涩或不语作为预测指标,生成了 7项规则。C&RT决策树引入了弱脉、黄苔、少苔、困倦思睡、C-反应蛋白升高、口苦、痴呆、细脉、反应迟钝、红舌作为预测指标,生成了 8项规则。但是二者与Logistic回归模型比较准确率低,且存在一定程度的过拟合情况,最终未予以采纳。结论1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具备以下特征:红舌、滑脉。2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不适用有以下特征的人群:神疲、面色萎黄、少苔。3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证候为:火热证、痰湿证、痰热证。4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不适应的证候为:气虚证、阴虚证、气阴两虚证。

陆欢[3](2020)在《早期肝损伤指标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急性百草枯中毒(Acute Paraquat Poisoning,APP)患者早期肝损伤指标对轻中度和重度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旨在寻找一种简单易测、可靠的预测因子来为临床上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我们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内科及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2013 年 3 月 1 日至 2017 年 4 月 30 日收治的 476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提取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出入院时间、年龄、性别、中毒至就诊时间、服毒剂量、既往史等,入院24小时的尿百草枯浓度及肝损伤指标(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患者院内预后情况并对好转出院患者电话随访,按中毒后30天内预后分存活组和病死组,按尿百草枯浓度分轻中度和重度中毒组,尿液百草枯浓度≤30 μ g/ml为轻中度中毒组,尿液百草枯浓度>30 μg/ml为重度中毒组,尿液百草枯浓度采用碳酸氢钠-连二亚硫酸钠法快速半定量检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百草枯中毒致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进行预后评价,并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探究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早期肝损伤指标对轻中度和重度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共收476例,男202例,女274例,有282例(59.2%)存活,194例(40.8%)病死。①当尿百草枯浓度≤30μ g/ml时,存活组与病死组中服毒剂量、尿百草枯浓度、γ-谷氨酰转肽酶及直接胆红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8、0.833、0.761、0.758,以服毒剂量≥30ml、尿百草枯浓度≥2.69 μ g/ml、γ-谷氨酰转肽酶≥27.9U/L、直接胆红素≥8.4 μ mol/L为判断预后的临界值,其判断存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14%和85.31%、85.71%和 78.20%、57.14%和 85.71%、46.43%和93.84%。②当尿百草枯浓度>30 μ g/ml时,存活组与病死组中服毒剂量与γ-谷氨酰转肽酶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6、0.746,以服毒剂量≥45ml为判断预后的临界值,其判断存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88%和70.00%,以γ-谷氨酰转肽酶≥20.6 U/L为判断预后的临界值,其判断存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8.70%和87.50%。结论:早期肝损伤指标中直接胆红素升高可作为预测轻中度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预测因子,γ-谷氨酰转肽酶可用来预测轻中度和重度百草枯中毒患者的预后。

王嫣[4](2019)在《乌司他丁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联合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acute severe 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 poisoning,ASOPP)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01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兖州院区收治的62例ASOPP患者为研究对象,两组患者均符合ASOPP诊断标准,随机分为实验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立即给予常规治疗+HP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乌司他丁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服毒至开始救治时间、治疗前APACHEⅡ评分、胆碱酯酶活力、机械通气时间、住院天数、出现并发症情况和死亡率等。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d、5d生化指标(胆碱酯酶、超敏C反应蛋白)的动态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炎症介质肿瘤坏死因子-a(tumor necmsis factor,TNF-a)、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的变化,并初步分析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中毒量、服毒至开始救治时间和中毒药物种类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前胆碱酯酶活力、血淀粉酶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3d、5d胆碱酯酶活力均显着高于治疗前,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体内的TNF-a、IL-6、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治疗后均较治疗前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呼吸衰竭和MODS的发生率、病死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天数均显着小于对照组(P<0.05)。死亡患者年龄、服毒剂量、服毒至开始救治时间、APACHEⅡ评分显着高于存活患者(P<0.05),死亡患者治疗前胆碱酯酶活力显着低于存活患者(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UTI联合HP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不仅能快速清除有毒物质,而且能明显减轻患者的全身炎症反应,从而保护脏器功能,减少MODS的发生,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患者死亡率。患者年龄、服毒剂量、服毒至开始救治时间、APACHEⅡ评分、治疗前胆碱酯酶活力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在临床抢救中应给予重视。

王余俊,林开颜,吴大鸿,王正英,王琼,米晓薇,刘朝晖[5](2004)在《急性中毒患者血清酶和C反应蛋白变化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木哈达斯·吐尔逊依明[6](2017)在《维吾尔族早发糖尿病(MODY)家系的血清差异蛋白质的筛选及靶标蛋白标志物的验证》文中认为目的:青少年发病的成人型糖尿病(maturity-onset diabetes of the young,MODY)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单基因型糖尿病,由于MODY亚型的临床及遗传异质性,常易被误诊为T1DM和T2DM。大多数MODY相关基因突变都发生在基因编码区域,可以导致对应的蛋白质功能发生改变,并且干扰胰岛素β细胞代谢内稳态,最终影响MODY患者体液成分的持续变化。我们认为,来自相同家系的MODY患者的蛋白功能变异可能会影响其组织,细胞以及血清蛋白的表达丰度。因此,本研究将通过一个维吾尔族MODY家系,根据iTRAQ结合MRM的蛋白质组学方法,来探寻MODY特异性表达的血清靶标蛋白标记物。方法:本文通过收集先证者的临床资料,纳入一个四代健在的新疆维吾尔族MODY家系,收集具有典型MODY临床特征的先证者血清4例,家系内正常对照血清4例。去除血清高丰度蛋白,用iTRAQ试剂标记消化后肽段,将标记的肽段混合后用强阳离子交换柱和C18柱进行分离,最后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1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技术进行质谱鉴定,得到差异表达蛋白。并对差异蛋白质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使用MRM多反应监测检测技术对候选蛋白在8例样本中进行独立验证,寻找靶标差异表达蛋白作为潜在候选标志物,同时加入T1DM,T2DM以及健康人群的血清,逐一分析这些样本中前期iTRAQ分析所产生的MODY潜在血清标志物的蛋白丰度,从而确定这些标志物是否具备MODY的特异性。结果:质谱数据经过Mascot和PD软件的搜索,以蛋白含量比值对数的绝对值为临界点,对MODY病例和对照进行iTRAQ定量研究,共鉴定到293个蛋白,其中32个为差异表达蛋白,对差异蛋白质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发现14个持续上调和18个持续下调蛋白质。候选标志物的筛选主要集中在这32个持续上调蛋白质和9个并没有变化趋势但我们比较感兴趣的蛋白质上,包括CATG,LG3BP,POSIN,FIBG,CO6,FA5,MASP2,CD5L和KV110蛋白。并使用MRM检测方法对这41个候选蛋白在8例样本中分别进行筛查验证,最终发现了12个蛋白在验证中呈现明显变化趋势,其中APOC4,SERPINA1,CRP,LPA,C6和F5在MODY病人血清蛋白质中蛋白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而另外6个蛋白SERPINA7,CD14,CETP,PZP,SERPIND1,和SHBG则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在靶标生物标志物的确认阶段,加入了10例1型,10例2型糖尿病患者以及10例健康人群的血清进行平行比较。分析这30例样本中12个MODY潜在血清标志物的丰度,从而确定这些标志物是否具备MODY的特异性,研究的策略主要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验证12个蛋白在1型和2型糖尿病病人与健康人群相对比,排除5个特异表达的蛋白(PZP、SHBG、CRP、CETP和SERPIND1),第二步是将剩下7个蛋白在1型和2型糖尿病病人与MODY病人相比,排除两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蛋白(SERPINA1和CD14),综合上述两步骤,最终确定APOC4,LPA,F5,C6和SERPINA7蛋白可以作为MODY血清标志物。结论:五种血清蛋白被鉴定为与MODY密切相关的候选靶标标志物。本次研究为寻找MODY的特异性靶标蛋白质,特别是对于寻找维吾尔族MODY家系的血清生物标志物,开发了新思路、新途径。然而,如何使这些血清差异蛋白能够在临床实践中发挥其潜在的价值。仍然是今后努力的方向,所以还需要更多的维吾尔族MODY家系和深入的研究来进一步探讨这些MODY血清标记物在MODY中的作用,让其真正的应用于临床研究当中。

边雯雯[7](2013)在《全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CK、乳酸与CO中毒迟发性脑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单纯ACMP与DEACMP患者全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CK、血清乳酸的变化规律及特点,结合ACMP有关阳性体征,探讨其对一氧化碳中毒后发生迟发性脑病的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选取242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人(男100例,女142例),其中发生迟发性脑病病人42例(男27例,女15例)。入院首日、第3天、第7天抽取静脉血进行白细胞、血清乳酸水平、CK、C-反应蛋白等指标进行检测。按性别及疾病与否进行分组,按发病至抽取静脉血进行检测的时间进一步分组。发病至抽血时间在24h(含24h)以内为A组,大于24h小于72h(含72h)为B组,大于72h小于168h(含168h)为C组,大于168h为D组。记录病人入院前后阳性体征。60例健康成年人为正常对照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男性正常对照组、单纯ACMP组与DEACMP组住院期间白细胞平均值依次为 4.93±1.16×109/L、6.35±2.99X 109/L、8.75±6.82 X 109/L,女性依次为4.82±1.14×109/L、5.91±2.91×109/L、10.01±4.76×109/L;男性血清乳酸依次是1.37±0.56mmol/L、1.87±0.69mmol/L、3.44±5.47mmol/L,女性 次为 1.25±0.41 mmol/L、2.07±0.59 mmol/L、2.14±0.60 mmol/L;男性,C-反应蛋白依次是4.40±2.56mg/L、18.87±28.40 mg/L、30.27±35.12 mg/L,女性依次为 4.64±2.65 mg/L、13.82士8.05 mg/L、14.85±6.13 mg/L;男性 CK 依次 94.47±59.56U/L、435.29±771.84 U/L、525.72±738.59 U/L,女性依次为 91.79±43.62 U/L、292.80±390.78U/L、370,24±386.68U/L。ACMP 患者白细胞(t=2.14,p<0.05)、血清肌酸激酶(CK)(t=3.31,p<0.01)、C-反应蛋白(t-4.42,p<0.01)均显着升高,且存在性别差异。单纯ACMP组与DEACMP组比较,男性患者白细胞、血清乳酸在72h以后出现统计学差异(p<0.01),C-反应蛋白在168h以后出现统计学差异(p<0.01);女性患者白细胞在发病24h即出现显着差异(P<0.01),血清乳酸、C-反应蛋白可能在168h以后存在潜在的差异。男女性单纯ACMP组与DEACMP组昏迷病史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X2 =5.74,p<0.05,X2 =13.22,p<0.01)。女性单纯ACMP组与DEACMP组大小便失禁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x2=5.91,P<0.05)。男性单纯ACMP组与DEACMP组出院后遗症出现率有统计学意义(X2 =7.41,P<0.01)。结论白细胞是ACMP的超级敏感炎性指标,也是预测DEACMP的早期敏感指标,男女性表现不同步。C-反应蛋白、血清乳酸持续升高,是评估男性DEACMP患者晚期指标;女性患者可能有延迟及相似的变化过程。ACMP的昏迷病史、大小便失禁及出院后遗症,均是DEACMP的危险因子,但具有性别选择性。联合阳性病史及白细胞、C-反应蛋白及血清乳酸检测,对于DEACMP的预测预防具有积极、实际临床意义。

李伟强,阮海林[8](2012)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的临床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C反应蛋白和细胞因子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在各种疾病中的作用早已被人们认识。近期急性中毒领域中有关细胞因子与C反应蛋白相关性的研究亦逐渐被人们重视。其研究进展可能为急性中毒的临床诊治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二、急性中毒患者血清酶和C反应蛋白变化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中毒患者血清酶和C反应蛋白变化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C反应蛋白等炎性标志物对ICU患者诊断及预后价值的多中心观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与人群
    2.2 定义
    2.3 数据收集
    2.4 统计学分析
    2.5 质量控制
    2.6 伦理学处理
    2.7 临床研究流程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浓度预测重症监护病房(ICU)病死率的价值
    3.2 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浓度预测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住院病死率的价值
    3.3 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浓度预测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天病死率的价值
    3.4 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浓度预测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天病死率的价值
    3.5 降钙素原(PCT)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早期感染的诊断价值
第四章 讨论
    4.1 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浓度预测重症监护病房(ICU)死亡率的价值
    4.2 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浓度预测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住院病死率的价值
    4.3 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浓度预测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天病死率的价值
    4.4 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浓度预测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天病死率的价值
    4.5 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浓度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早期感染的诊断价值
    4.6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 缺血性中风的中医治疗进展
        1 中风病的中医内涵与表现
        2 中药辨证治疗
        3 针刺治疗
        4 中成药治疗
        5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醒脑静注射液的临床研究进展
        1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梗死
        2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出血
        3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炎
        4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颅脑损伤
        5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中毒性疾病
        6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呼吸道感染
        7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的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症状群的概念及研究进展
        2 中医方证思想研究现状
        3 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与精准医疗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基于德尔菲法症状条目筛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1 成立工作小组
        2 建立条目池
        3 专家遴选
        4 德尔菲法问卷设置
        5 统计分析及指标
    三、研究结果
        1 条目池建立结果
        2 第1轮专家咨询结果
        3 第2轮专家咨询结果
        4 第3轮专家咨询结果
    四、讨论
        1 德尔菲法的应用
        2 适应症状群的条目特点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临床数据的适应症状群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1 方案设计
        2 研究资料
        3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4 信息采集
        5 数据录入
        6 统计分析方法
        7 质量控制
    三、研究结果
        1 基本资料
        2 临床相关情况
        3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适应症状群筛选
    四、讨论
        1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
        2 醒脑静注射液适应证候分析
        3 中风病疗效评价标准的选择
        4 中成药适应症状群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附录1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适应症专家问卷-第1轮
    附录2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适应症专家问卷-第2轮
    附录3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适应症专家问卷-第3轮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3)早期肝损伤指标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对象
2 方法
3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7 附表
参考文献
综述 不同程度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预后相关预测指标研究新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4)乌司他丁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主要仪器试剂和实验室检测指标
    2.3 研究方法
    2.4 治疗方法
    2.5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3.2 两组患者胆碱酯酶活力比较
    3.3 两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炎症介质比较
    3.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和病死率比较
    3.5 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院天数比较
    3.6 死亡患者和存活患者危险因素比较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语词表
致谢

(5)急性中毒患者血清酶和C反应蛋白变化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组:
    1.2 健康对照组:
    1.3 治疗方法:
    1.4 检测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6)维吾尔族早发糖尿病(MODY)家系的血清差异蛋白质的筛选及靶标蛋白标志物的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利用i TRAQ技术发现维吾尔族MODY家系血清差异表达蛋白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1.4 蛋白质的质谱鉴定及定量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利用MRM靶标蛋白质组学技术验证MODY家系中相关蛋白标志物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MODY与1、2 型糖尿病及健康人MRM平行比较验证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创新之处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导师评阅表

(7)全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CK、乳酸与CO中毒迟发性脑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o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试验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单纯ACMP组与DEACMP组患者基本资料
        2.1.1 DEACMP与昏迷病史的关系
        2.1.2 DEACMP与大小便失禁病史的关系
        2.1.3 DEACMP与后遗症的关系
    2.2 单纯ACMP与DEACMP不同时间段检查结果
        2.2.1 健康男性及ACMP患者血化验检查结果
        2.2.2 健康女性及ACMP患者血化验检查结果
第三章 讨论
    3.1 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症状体征与预后
    3.2 单纯ACMP与DEACMP患者的白细胞及CRP变化
    3.3 单纯ACMP组与DEACMP组患者的血清乳酸变化
    3.4 单纯ACMP组与DEACMP组患者血清肌酸激酶变化
    3.5 DEACMP可能的发病机制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缩略词表

(8)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的临床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细胞因子TNF-α和IL-6的来源及对机体的影响
2 CRP的来源及对机体的影响
3 CRP、TNF-α、IL-6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研究现状
4 CRP、TNF-α、IL-6三者在有机磷中毒研究的意义
5 展望

四、急性中毒患者血清酶和C反应蛋白变化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C反应蛋白等炎性标志物对ICU患者诊断及预后价值的多中心观察性研究[D]. 瞿嵘.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2]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研究[D]. 付高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早期肝损伤指标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D]. 陆欢. 郑州大学, 2020(02)
  • [4]乌司他丁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临床疗效观察[D]. 王嫣. 青岛大学, 2019(02)
  • [5]急性中毒患者血清酶和C反应蛋白变化的临床研究[J]. 王余俊,林开颜,吴大鸿,王正英,王琼,米晓薇,刘朝晖.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4(01)
  • [6]维吾尔族早发糖尿病(MODY)家系的血清差异蛋白质的筛选及靶标蛋白标志物的验证[D]. 木哈达斯·吐尔逊依明. 新疆医科大学, 2017(05)
  • [7]全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CK、乳酸与CO中毒迟发性脑病的相关性研究[D]. 边雯雯. 青岛大学, 2013(05)
  • [8]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的临床研究现状与展望[J]. 李伟强,阮海林. 中国医药指南, 2012(11)

标签:;  ;  ;  ;  ;  

急性中毒患者血清酶及C反应蛋白变化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