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学30天文摘

中国社会学30天文摘

一、中国社会学30天文摘(论文文献综述)

李松,田璐[1](2021)在《海外英文中国学期刊的创办历史与现状》文中认为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在西方汉学继续推进的同时中国学应运而生。与汉学不同,中国学以当代中国为研究对象,研究领域不只限于传统的人文科学而向社会科学拓展。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海外以英文作为学术语言发表的中国学研究成果硕果累累,学术期刊是不可或缺的学术成果发表平台。这些中国学期刊合计57种,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荷兰、印度。参考《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期刊分类表:第三版》的期刊分类标准,可以将57种期刊分为11个大类、18个小类。对这些中国学期刊的创办历史与发展现状进行梳理,有利于国内学者系统了解、把握英文中国学期刊的渊源与概貌,从而进一步为研究海外中国学研究提供指南和地图。

徐张军[2](2020)在《探寻中国社会理论的构建之道 ——基于叶启政本土化研究的考察》文中认为有关本土化议题的研究自社会学传入中国之日起便从未停歇。尤其自社会学恢复和重建以来,针对社会学本土化的讨论和反省已相当深入,但真正具有解释力和普遍意义的中国社会理论尚未产生。而社会学本土化的真正标志在于理论本土化,故探索中国社会理论的实现路径,成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基础性工作。中国本土社会理论的构建主要形成了对西方社会理论的学习与改造、对中国传统社会思想的转化与发展、从中国现实经验中提炼与总结三种路径,但都存在力有未逮之处。叶启政对本土化问题的思考与实践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因此,本研究以叶启政的本土化研究为例,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叶启政相关着述进行定性分析,探讨在深化对本土化认识的基础上构建本土社会理论的可能路径。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叶启政的生平经历与学术思想、关于社会学本土化的基本认识与主张、构建本土社会理论的具体实践和路径、社会学本土化的经验启示与不足、在得出基本结论基础的上进行扩展性讨论。研究发现:(1)从求学经历和科研之路来看,叶启政学贯中西的知识修为、特殊的人文关怀使得其在本土化的研究上取得了较为重要的成果。(2)叶启政对本土化的探索经历了从认识到实践的转变和发展。在认识层面,叶启政讨论了社会学本土化的问题由来、多重内涵与努力方向。在实践层面,叶启政以对西方社会理论的省思为起点准备,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启发下对西方社会学主流思维进行“结构性”革新,以实现对社会理论的重新组织和表述。在此基础上,他尝试性地提出了“修养社会学”这一构想,作为其社会理论本土化探索的成果结晶。(3)叶启政经验启示我们,中国社会理论产生于对现实社会的“结构”和“文化”特征进行总体性把握、对西方社会理论基本预设与文化底蕴进行彻底性批判、以中国传统思想元素为翻转西方社会理论之启发性线索的构建中,而实践是构建和检验中国社会理论的关键要素与唯一标准。叶启政本土化探索的缺陷在于其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挖掘不充分,未能就历史传统与现代转型之间具体的、真正的联系进行有力说明。尤其是其对社会理论的重新表述仍然沿用西方社会理论主流架构,因而具有一定的保守性。(4)在社会学本土化初级阶段这一社会现实和历史机遇下,我们可以采用绕道“后备人才”的培养这一策略来“迂回”地推进本土社会理论的构建。

宋业臻[3](2020)在《腐败犯罪思维研究》文中指出新时代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主要体现在我国腐败现象发展的复杂性以及形成腐败现象成因的复杂性上。采用腐败的主观测量方法、客观测量方法并引入传染病学的传播动力学模型,计算、估计十八大之后,我国腐败与反腐败发展趋势的“三高悖论”现象,对腐败现象的查处力度高、查处绩效高以及个别地区和行业系统性腐败发生风险高。在“牛顿——实证主义”范式指导下的“方法论中心主义”心理学研究,由于缺失“本体论问题”,个体层面解释腐败现象时,难以形成与政治社会环境层面的呼应,故在解释系统性腐败成因方面面临宏观政治社会层面解释与微观个人层面解释的“两层隔离”困局。为了破解“三高悖论”之谜,突破“两层隔离”困境,本研究在吸纳心理学前沿理论的基础上,重塑了犯罪思维概念,采用“整体关联主义”范式指导下的质性量化混合研究方法的“探索式”、“解释式”与“嵌入式”设计,分别得出了以“权力”为核心概念进行推理与决策的“权力型”、以“风险”为核心概念进行推理与决策的“风险型”、以“利益是否合理”为核心概念进行推理与决策的“利益合理性”型腐败犯罪思维三类型模型。从政治社会背景与个体差异性两层结合的角度分析,“功能性分权”背景下的“结构赋权”与“关系赋权”生成了“权力的心理效应”,进而塑造了“权力型”腐败犯罪思维,“心理补偿”机制与“时代性焦虑”构成了“权力型”腐败犯罪思维的生成动力。“政治资源经营化”的多重运作机制与“重监督、轻制约”权力安排、“运动式廉政治理”塑造了“环境风险信息线索”加工机制,进而塑造了“风险型”腐败犯罪思维,“公平交易”、“上级庇护”的风险信息线索加工机制,与“相对随机”结构、体制结构组织化的腐败网络形态与政治资源经营化交易机制互相对应。社会转型造成的多元价值混合、“道德价值一元论”、“常识理性”推理机制与社会关系网络的耦合系统塑造了“利益合理性型”腐败犯罪思维,“合理”的腐败犯罪思维与腐败网络共同组成了利益交换的信任机制。在揭示出腐败犯罪思维的三类型理论及其多层面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其特征、成因与前沿科技成果,提出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的技术支撑建议。在“不敢腐”层次上,应当加强“执法威慑”与“技术威慑”,改变腐败分子的腐败决策衡量标准;在“不能腐”层次上,应当借助信息公开平台与协同办公系统断绝腐败分子的腐败机会;在“不想腐”层次上,应当从源头上通过先进技术辅助杜绝“带病提拔”,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党员干部心理健康、心理平衡的辅助配套措施。

黄杭磊[4](2019)在《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与英美社会调查比较研究》文中提出现代社会调查作为一种新兴的认识社会的方法,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现象,无论对当时的社会还是后来的学术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民国时期是社会调查发展的重要时期,其时社会调查的发展也多少受到英美社会调查的影响。本文以民国社会调查和英美社会调查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考察了两者的发展历程,并对两者进行了比较。第一章主要考察了现代社会调查在我国的兴起问题,认为现代社会调查自20世纪初在我国兴起,并在民国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第二章以时间和参与主体为线索,考察了民国时期参与社会调查的主体、不同时期的社会调查活动以及重要的社会调查成果。第三章则考察了英美社会调查的发展,并对一些重要调查进行了案例分析。最后一章运用历史比较法,对民国社会调查和英美社会调查进行比较研究。本文通过上述考察发现,民国时期,无论是农村调查还是城市调查,无论是社会学的调查还是民族学的调查,都或多或少受着英美社会调查的影响。同时,民国社会调查和英美社会调查所在的社会环境各不相同,它们之间也存在着诸多差异。这些差异在调查的动机、调查的参与主体、调查的内容和方法等诸多方面都有所体现。

王兰芬[5](2017)在《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分析 ——以新媒体排行榜数据为依据》文中研究表明微信公众号作为一种新媒体信息发布平台发展势头良好。为了方便数据监测,新媒体排行榜将众多入榜的微信公众号进行分类,学术类微信公众号便是其中一类。进入新媒体排行榜月榜的学术类微信公众号数量庞大且排名均比较稳定,且此类的研究文献较少,因此以其为研究对象具有较大价值。就学术类微信公众号本身来说,它有利于扩大学术信息传播范围,提升新媒体传播对象的学术关注,完善学术传播的媒介生态链条等作用。本文以实证类研究方法为主,以新榜相关数据为依据,通过内容分析法、数据统计分析等方法,收集10个研究对象发布的近千篇图文信息。通过对以上研究样本在文章数量、内容呈现方式、内容来源、文章类型、固定栏目标题特色等维度进行信息量化、收集、整理、分析和归纳,展现学术类微信公众号在内容方面的生态。进而了解此类微信公众号与传统学术期刊相比具有大众化、高效互动的传播优势,同时也存在版权保护不充分、原创力不足等问题。随后本文提出了加强与传统学术期刊的合作、建立媒体矩阵、深化产业链及满足用户需求等四个改进策略。

李友梅[6](2016)在《中国特色社会学学术话语体系构建的若干思考》文中认为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5月17日的重要讲话为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指出了更明确的方向。中国社会学正处于历史上难得的好时期,需要从更高的位置、更广阔的视野认真思考如何构建和发展自身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需要汲取社会学前贤在中国化和理论化方面的优良传统,在深入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回答中国问题中,不断提升文化自觉和学科水平;需要增强整体合力和担当精神,主动为推进中国社会学自信地走向世界、让国际社会实际地认识和理解中国而发挥积极作用。

石英[7](2015)在《质性社会学论纲》文中研究表明质性社会学主张将质性研究方法上升为社会学的基本理念和出发点,促进其主流化。质性社会学的必要性:社会学研究盲目过度量化倾向需要纠偏,学科发展的逻辑困境需要理顺,应对转型社会的实效性需要增强。质性社会学的可能性:有丰富的实践积累,有充分的学理依据,契合于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质性社会学的目标:重构与世界平等对话的本土社会学话语、评价体系,重塑社会学想象力,重振中华文化自信。

王力平[8](2014)在《自觉与批判:中国气派社会学理论的建构 ——社会运行学派“五论”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必然地要立足于本土化,面向国际化,迈进全球化,这是社会学学科建设也是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社会学本士化的主题围绕着建构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社会学而展开,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有中国气派社会学理论建构的层次和程度。社会运行学派是对中国人民大学郑杭生教授及以他为带头人的学术群体30余年来所构思及倡导的社会学理论及研究方法的一种称呼,该学派以郑杭生教授为学术带头人,30余年来积极地致力于中国气派社会学理论的探索、发展与深化,成绩卓着,成为中国社会学重建以来“第一个目标明确的本十化社会学理论体系”。对于社会运行学派“五论”这一具有本十特色的基础理论的研究,既是中国社会学理论自觉的表现,也是理论自觉精神的继续发展,既是与当今世界社会学理论对话的必要,也是丰富和拓展中国理论社会学的必需。中国气派社会学理论建构的研究将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学术话语体系夯实基础,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添砖加瓦。中国气派社会学理论的发生发展扎根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鲜活的本士社会实践之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厚度,也达到了应有的现实高度。正视和挖掘中国悠久传统历史文化的深厚资源,汲取中西社会学思想的融汇与交流的思想资源,对接当前现代性转型的社会事实,推进中国本十社会学理论的新生,是中国社会学融入世界社会学格局的学术使命和社会责任。社会学的发展是社会学学者、社会学学术、社会学学派、社会学学界等多元社会行动主体在中国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的历史舞台上相互型塑、同构共生的结果。中国气派社会学理论的建构是在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后,郑杭生先生及其领衔的社会运行学派植根中国社会艰辛曲折的历史以及当今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致力于“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有所贡献、对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的认识有所深化”的理论建树。中国气派社会学理论既是社会学本十化的标志性理论,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社会学的本十化和在地化,推进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社会学理论的发展繁荣成为社会学本十化的内在要求和基本论题。中国气派社会学理论建构是一个不断“在自觉中批判”和“在批判中自觉”的理论创新过程。理论的批判是理论自觉的重要路径,理论自觉是理论批判的最终走向,没有批判的自觉难以确立理论升华再造的根基,没有自觉的批判可能归于牢骚和肤浅,只有在不停的自觉中反思批判,方能实现批判反思中的理论自觉。理论与时代的互动建构了中国气派社会学理论的生成基础,中国气派社会学理论的自我更新与发展成就了理论自觉的逻辑程式,中国气派社会学理论在与西方社会学的学术对话中逐渐成型、成长并走向成熟。中国气派社会学理论的批判“形在批判,意在建设”,是一种“建设性反思批判”。通过建设性反思批判,新构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解决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论证了传统的发明与现代的成长,结束了广义转型论与狭义转型论的分歧,对当下中国转型社会的现实进行了深入思考,直指现代性的吊诡,探讨了从旧式现代性向新型现代性跃迁的可能。通过建设性反思批判,强调社会学研究的“顶天立地”和“反思批判”,走出社会学研究的价值迷思,追求和角逐社会学的学术话语权,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社会学学术话语体系。中国气派社会学理论建构起了一套解释范式,运行论成为社会发展始终如一的理论主轴,奠定了社会运行学派社会学理论的理论根基,在“五论”中功德卓着,成为跨越学科边界的“运行”范式。转型范式成为解释现代性本土脉动的最有力范式,也成为贯通学界、政界乃至民间社会的学术利器。学科范式或本土论范式,建构了本土化的知识根基,建构并超越了中国社会学的本土特色。互构范式成为当代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最具中国气派的社会学学术话语,我们已进入“社会互构”的时代。实践范式重返经典的社会范域,“实践结构的社会学理论及其二维视野和双侧分析”弥合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裂痕,彰显出理论与实践的互构。中国气派社会学理论的建构在与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持续互动中,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与批判中,逐步实现了理论上的自觉,推动了中国社会学概念的革命以及革命的概念,也推动了中国快速转型中的社会革命。朝向主客体并置的范式转换,实现了在不同的研究主体之间,甚至在研究主体和研究客体之间真正的“视界融合”或“视域融合”。中国气派社会学理论从出场向在场的话语转向对中国社会现实以及中国社会学发展提出的时代命题做出了最为有力的回答,理论回到实践,行动却永远指向未来。中国气派社会学理论的建构,实现了理论本身的自觉与自信,拥有了自己的学术话语权,由自成一体的理论体系而奠基的社会运行学派也从自醒走向了自强,不断地齐育后人,熔铸新论,进一步建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社会学学术话语体系依然是一个未尽的话题。

郑杭生[9](2013)在《传统之现代性变迁的生动体现和理论提炼——兼论王洪伟钧窑文明研究的社会学方法论问题》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作者借为王洪伟新作《扎根的现代性:当代中国钧窑先锋艺术———以张大强陶艺生命史为核心的艺术社会学研究》撰序之际,通过对近年来王洪伟钧窑文明研究历程的系统回顾和学理分析,一方面高度评价了王洪伟立足于独特传统钧瓷文化的历史社会学研究,由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灵魂及现代性转型可能性路径的学术雄心和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强调提出历史文化研究或中国社会学研究首先要坚持"顶天立地"的精神:既要站在世界学术的前沿,具有世界眼光和前沿意识,又要深入中国实践的基层,具有本土立场和草根精神,还要有"包容"精神,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经验性与理论性、建设性与批判性、传统性与现代性、本土性与国际性的统一,学术研究在理论上力求不走极端、不搞片面性,尽可能实事求是。更重要的是作者强调在理论研究上要强化"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意识,正确处理"现代的成长"和"传统的被发明"的不可分割性关联,发掘现代社会开拓和成长的传统因素和传统资源,一者立足探究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历史逻辑和学理逻辑,努力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型的可能性、规律和路径;二者由此努力建构起世界眼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兼具的中国社会学理论框架体系和解释模式,参与世界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前沿对话。这对于像钧窑这样的传统中国文化的研究具有深刻的方法论意义。

石英[10](2013)在《质性研究与社会学的中国化》文中研究指明社会学中国化是时代的命题。我国恢复重建以来的社会学追随西方实证主义传统、崇尚精确量化研究的"统计社会学"成为主流。质性研究注重"参与性",强调个案和过程,遵循"理解原则",以其鲜明的人文特色与"科学的"量化研究形成对比,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学范式:质性社会学。中国社会学早期本土化探索的实践与质性社会学异曲同工。其成功之路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必须立足中国实际,凸显价值追求,植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社会学中国化应取道质性研究,回归人文传统。

二、中国社会学30天文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社会学30天文摘(论文提纲范文)

(1)海外英文中国学期刊的创办历史与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美国的中国学期刊(合计33种)
    (一)社会学(共2种)
    (二)政治、法律(共3种)
    (三)经济(共1种)
    (四)语言、文字(共5种)
    (五)文学(共4种)
    (六)历史、地理(共4种)
    (七)医药、卫生(共1种)
    (八)综合性连续出版物(共13种)
二、英国的中国学期刊(共16种)
    (一)哲学、宗教(共2种)
    (二)社会学(共1种)
    (三)经济(共5种)
    (四)教育(共2种)
    (五)艺术
    (六)历史、地理(共1种)
    (七)综合性连续出版物(共4种)
三、澳大利亚的中国学期刊(共4种)
    (一)社会学(共1种)
    (二)历史、地理(共1种)
    (三)综合性连续出版物(共2种)
四、新加坡的中国学期刊(共2种)
    (一)社会学(共1种)
    (二)综合性连续出版物(共1种)
五、印度的中国学期刊(共1种)
六、荷兰的中国学期刊(共1种)
七、结语

(2)探寻中国社会理论的构建之道 ——基于叶启政本土化研究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中国本土社会理论构建的多元路径及其实践
        1.3.2 叶启政研究的回顾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设计
        1.4.1 核心概念界定
        1.4.2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创新之处
2 叶启政的生平、思想与学术
    2.1 叶启政社会学思想的形成
        2.1.1 叶启政的受教经历与科研之路
        2.1.2 叶启政的经历对其思想的影响
    2.2 叶启政有关本土化的集大成学术作品
3 叶启政关于本土化的基本认识与主张
    3.1 社会学本土化的问题由来
    3.2 社会学本土化的多重内涵
        3.2.1 本土化作为一种知识建构的策略与立场
        3.2.2 本土化作为一种身心状态的体现与形塑
        3.2.3 本土化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的价值与意义
    3.3 社会学本土化的努力方向
        3.3.1 破除边陲性而建立自主性
        3.3.2 对西方哲学人类学假设进行反思性回转
4 叶启政构建本土社会理论的具体实践与路径
    4.1 起点准备:对西方社会理论的反思与批判
        4.1.1 对“结构—能动”的知识社会学式省思
        4.1.2 哲学人类学存有论视角的剖析
    4.2 成果结晶:对社会理论的重新组织与表述
        4.2.1 对西方主流思维的翻转
        4.2.2 修养社会学的初步构想
5 中国社会理论何以可为:来自叶启政的启示
    5.1 叶启政经验对构建本土社会理论的启示
        5.1.1 对现实社会的“结构”和“文化”特征进行总体性把握
        5.1.2 对西方社会理论的基本预设与文化底蕴进行彻底性批判
        5.1.3 以中国传统思想元素为翻转西方社会理论的启发性线索
        5.1.4 实践是构建和检验中国社会理论的关键要素与唯一标准
    5.2 叶启政社会学本土化的认识局限与实践困境
6 研究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1.1 叶启政本土化剧目的面向及其发展:从认识到实践
        6.1.2 叶启政本土化探索的经验与缺陷
    6.2 扩展性讨论
        6.2.1 社会学本土化初级阶段论何以可能?
        6.2.2 初级阶段背景下构建本土社会理论的可能性举措
    6.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3)腐败犯罪思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
    第一节 腐败现象发展的复杂性:“三高悖论”
    第二节 腐败成因解释的复杂性:“两层隔离”
    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腐败概念分析
    第二节 犯罪思维概念分析
        一、传统犯罪思维概念分析
        二、系统梳理并重新界定犯罪思维概念
        三、犯罪思维的影响因素
    小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混合研究方法的科学哲学讨论
        一、“第三波方法论”运动与从“牛顿-实证主义”到“整体关联主义”范式变迁
        二、“三高悖论”、“两层隔离”、话语多元性与心理学“本体论问题”丢失
    第二节 采用怎样的混合设计模式
        一、总体混合设计模式
        二、具体混合设计方法1:“探索式”部分的混合设计
        三、具体混合设计方法2:“解释式”部分的混合设计
第四章 腐败认知表征研究
    第一节 研究参与者
    第二节 腐败认知表征“概念-特征”网络类型的“探索式”混合设计研究
        一、研究工具
        二、腐败认知表征“概念-特征”网“均衡性”分析
        三、腐败认知表征“概念-特征”网“中心性”分析
        四、腐败认知表征“概念-特征”网“凝聚子群”分析
    第三节 腐败认知表征“概念-特征”网络类型的“解释式”混合设计研究
        一、研究工具
        二、研究结果
    小结
第五章 腐败决策表征研究
    第一节 研究工具
        一、腐败决策表征维度探索
        二、腐败决策表征工具设计
    第二节 研究假设
    第三节 研究结果
    小结
第六章 腐败犯罪思维影响因素研究
    第一节 腐败犯罪思维影响因素量化研究
        一、研究工具
        二、研究结果
    第二节 腐败犯罪思维影响因素质化研究
        一、“权力型”不等于“一把手”:“功能型分权”下“结构赋权”与“关系赋权”
        二、““风险线索加工”与“政治资源经营化”的多重运作逻辑
        三、“合理”与“常识理性-关系社会”耦合系统的“圈子”运行机制
    小结
第七章 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系的技术支撑
    第一节 反腐败技术建议的制度基础
    第二节 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技术体系的建议
第八章 总讨论
    第一节 研究总结
        一、扩展“经济-社会结构”与“国家-社会”解释路径
        二、扩展“个体差异性”解释路径
        三、扩展反腐败技术支撑建议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与英美社会调查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三、概念界定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 我国现代社会调查的兴起
    一、现代社会调查兴起的背景
    二、现代社会调查兴起时间争论
    三、外籍学者在华的社会调查
第二章 民国时期社会调查的开展
    一、参与社会调查的主体
    二、社会调查活动
    三、社会调查的重要成果
第三章 英美国家的社会调查
    一、英美社会调查概述
    二、英美的经典调查
第四章 民国社会调查与英美社会调查的比较
    一、调查动机的异同
    二、参与调查主体的异同
    三、调查内容与方法的异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分析 ——以新媒体排行榜数据为依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选题意义
    0.2 研究历史与现状
    0.3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0.3.1 理论基础
        0.3.2 研究方法
    0.4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0.4.1 研究难点
        0.4.2 创新点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对象
        1.1.1 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的定义
        1.1.2 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的分类
        1.1.3 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的发展概况
        1.1.4 样本选择
    1.2 数据来源
        1.2.1 微信公号权威监测平台
        1.2.2 数据收集范围
    1.3 研究指标
        1.3.1 内容呈现形态研究
        1.3.2 内容来源及版权信息研究
        1.3.3 内容文本框架研究
        1.3.4 信息反馈研究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的传播优势
        2.1.1 具有强大的大众化特征
        2.1.2 增强与受众的互动交流
    2.2 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现存问题
        2.2.1 版权保护不充分
        2.2.2 原创能力不足
        2.2.3 文章重复使用情况严重
        2.2.4 特色栏目较少
        2.2.5 互动机制有待提升
3 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的改进策略
    3.1 加强与传统学术期刊的合作
    3.2 建立媒体矩阵
    3.3 深化产业链
    3.4 满足用户需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6)中国特色社会学学术话语体系构建的若干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本土社会学发展面临新契机
二、中国社会学者立足转型实践的理论探索
三、中国特色社会学学术话语建构的历史担当
四、小结

(7)质性社会学论纲(论文提纲范文)

一、何谓质性社会学
    1. 质性社会学是以质性研究方法为基本理念的社会学
    2. 质性社会学不等于“定性社会学”
    3. 质性社会学是一种独立的研究范式
二、质性社会学何以必要
    1. 对社会学盲目和过度量化倾向纠偏的需要
    2. 实现科学性与人文性统一、促进社会学学科健康发展的需要
    3. 适应社会转型,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需要
三、质性社会学何以可能
    1. 实践中已有丰富的经验积累
    2. 理论上自成体系,有充分的学理依据
    3. 与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高度契合
四、质性社会学何为
    1. 重构与世界平等对话的本土社会学学术话语体系和评价体系
    2. 重塑社会学想象力
    3. 重振中华文化自信

(8)自觉与批判:中国气派社会学理论的建构 ——社会运行学派“五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主题、视角与目标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现状与述评
        (一) 新中国成立前早期社会学的社会学理论
        (二) 社会运行学派的“五论”
        (三) 重建以来的其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构建
    三、本研究的视角及目标
        (一) 研究方法及思路
        (二) 研究视角及内容
        (三) 研究的目标
    四、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一章 宏大背景:时代、社会、学术的三重变奏
    一、全球化背景:两次“大航海时代”
        (一) 人类进入第一次大航海时代的社会学境遇
        (二) 迈进第二次大航海时代的社会学挑战
    二、迈向开放的社会:从转型到快速转型
        (一) 社会从守旧封闭到开放创新
        (二) 社会从转型到快速转型
    三、走向综合的学术:从综合走向更加综合
        (一)社会学理论自身发展的综合趋势
        (二) 社会学本土化进程中的综合趋势
第二章 思想渊源:古今中外社会秩序何以可能的追问
    一、西方文明的积淀与承传
        (一) 古希腊进步思想的奠基
        (二) 启蒙与理性的时代烙印
        (三) 现代批判反思的多维立场
    二、中国社会学的思想溯源与返本开新
        (一) 古代治乱兴衰思想的启发
        (二) 前后50年的历史沉淀与勃发
    三、中西社会学思想的融汇与交流
        (一) 中国传统社会思想的承传与创新
        (二) 西方二元对立思想的反思与超越
第三章 自觉之路:中国气派社会学理论的逻辑延展
    一、理论与时代的互动:生成基础
        (一) 对拨乱反正时代境遇的认识及总结
        (二) 对中国社会快速转型的理解及思考
        (三) 对中国社会学使命的反思及行动
    二、理论的自我更新与发展:逻辑程式
        (一) 社会理论与社会学理论的交集
        (二) 社会学理论的双重逻辑
    三、与西方社会学的对话:时代境遇
第四章 批判之维:中国气派社会学理论的关键议题
    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一) “个人”的言说与社会的“叙事”
        (二) 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新构”
    二、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一) 历史视野中的“传统”
        (二) 历史视野中的“现代”
        (三) 社会学中的“传统-现代”理想类型方法
        (四) 传统的被发明与现代的成长
    三、社会转型与转型社会
        (一) 社会转型的理论分歧与对话
        (二) 转型社会的现实思考与解读
    四、现代性的“新”与“旧”
        (一) 现代性的吊诡
        (二) 现代性的跃迁
    五、顶天立地与反思批判
        (一) 世界与本土的勾连贯通
        (二) 批判与建设的辩证统一
    六、价值迷思与学术话语
        (一) 价值无涉与价值关联
        (二) 左右言他与话语有权
第五章 中国气派社会学理论的解释范式
    一、运行:社会发展的理论主轴
        (一) 社会运行:类型、条件、机制
        (二) 秩序和发展:社会运行的核心追问
    二、转型:现代性的本土脉动
        (一) 广义转型论的实质内涵
        (二) “度”与“势”:转型实证研究的基本骨架
        (三) 转型范式的理解及应用
    三、学科:社会学理论本土化建构的知识根基
        (一) 学科起点的差异和起步的相似
        (二) 世界社会学格局中的“本土化”
        (三) 本土化运动中的社会学“中国化”
    四、互构: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现代话语
        (一) 社会互构的理论基点
        (二) 社会互构的逻辑理路
        (三) 社会互构的实践映射
    五、实践:回归经典的社会范域
        (一) 实践的结构性巨变
        (二) “二维视野”的方法论意义
第六章 中国气派社会学理论的自觉意义
    一、从概念的革命到革命的概念
    二、朝向主客体并置的范式转换
    三、从出场向在场的话语转向
    四、理论回到实践与行动指向未来
结论与讨论
    一、基本的结论
    二、进一步的讨论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9)传统之现代性变迁的生动体现和理论提炼——兼论王洪伟钧窑文明研究的社会学方法论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0)质性研究与社会学的中国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社会学呼唤本土化
    1.学科建设的呼唤
    2.社会转型实践的呼唤
    3.大国地位的呼唤
二、西方社会学的科学传统及量化倾向
三、质性研究方法的产生与特点
四、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关系及地位
五、中国社会学早期本土化的成功探索
六、早期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社会学与质性社会学的比较
七、社会学中国化应取道质性研究、回归人文传统

四、中国社会学30天文摘(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外英文中国学期刊的创办历史与现状[J]. 李松,田璐. 云梦学刊, 2021(06)
  • [2]探寻中国社会理论的构建之道 ——基于叶启政本土化研究的考察[D]. 徐张军.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8)
  • [3]腐败犯罪思维研究[D]. 宋业臻.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4]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与英美社会调查比较研究[D]. 黄杭磊. 杭州师范大学, 2019(01)
  • [5]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分析 ——以新媒体排行榜数据为依据[D]. 王兰芬. 辽宁大学, 2017(03)
  • [6]中国特色社会学学术话语体系构建的若干思考[J]. 李友梅. 社会学研究, 2016(05)
  • [7]质性社会学论纲[J]. 石英. 人文杂志, 2015(06)
  • [8]自觉与批判:中国气派社会学理论的建构 ——社会运行学派“五论”研究[D]. 王力平.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7)
  • [9]传统之现代性变迁的生动体现和理论提炼——兼论王洪伟钧窑文明研究的社会学方法论问题[J]. 郑杭生. 许昌学院学报, 2013(03)
  • [10]质性研究与社会学的中国化[J]. 石英. 人文杂志, 2013(04)

标签:;  ;  ;  ;  ;  

中国社会学30天文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