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市建筑材料放射性水平调查

安阳市建筑材料放射性水平调查

一、安阳市建筑材料放射性水平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王明辉,贾笑冰,李新伟,彭小军,叶晓红,翟少冬,陈相龙,李志鹏,吕鹏,黄益飞,刘煜,赵春燕,岳洪彬,赵欣,王树芝,刘建国,叶茂林,何毓灵,韩建华[1](2021)在《科技助力考古学——中国考古学百年纪念》文中指出2021年是仰韶文化发现和以田野考古为主要手段的现代中国考古学诞生的百年。100年前,以瑞典学者安特生和中国学者袁复礼发掘仰韶遗址为标志,第一次采用了科学研究方法的中国考古学正式起步。中国第一个史前时代的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是首次将中国历史与文明的基础和源头追溯到文献与传说的时代边界之外的实证性材料。

黄锦南[2](2021)在《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文中认为哈萨克斯坦是我国的世代友好邻邦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和先行先试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媒体中的国家形象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学科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已有成果大部分采用了基于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完全契合国家形象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本身固有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质,忽略了国家形象系统内部的动力学特征和涌现。因此,本论文将网络科学的复杂网络方法引入国家形象研究,以检验该方法在国家形象系统研究中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的全部涉华报道和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与新冠疫情相关的部分涉华报道文本,构建了一大一小、一整体一局部的两种文本数据库,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结合诸如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中哈两国政府的各项大政方针政策,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官方媒体中的整体国家形象进行了全面挖掘和研究,并对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在哈官媒中的国家形象进行了具体的个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哈真理报》涉华报道主要展现了以下4个角度的中国形象:(1)哈萨克斯坦的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2)哈萨克斯坦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3)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形象;(4)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1)对国别区域研究的方法创新作出探索,尝试复杂网络方法在国家形象研究中的应用;(2)挖掘和呈现“一带一路”和新冠疫情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真理报》中的中国形象;(3)为国家形象、国别区域、乃至其他领域研究者提供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的客观中国形象数据和真实报道文本。

王乔[3](2021)在《豫北地区传统村落的类型学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的不断完善,乡村的面貌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但是传统村落中的传统文化往往在乡村的建设和发展中逐渐消失。在充满快餐文化和多元文化的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越发珍贵,而传统村落正是传统文化的基因宝库,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正在逐步被人们所重视。豫北地区地地处是中原文化谱系中的河内文化区,这里的独特的地域环境以及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经过历史的沉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豫北地区传统村落风貌,通过研究和分析豫北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特征和文化特征,透析驱动豫北地区传统村落演变与发展的“内核”动机——原型,为豫北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更新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本文主要分为四个研究部分:(1)研究背景及理论的相关基础研究。通过文献分析研究国内外对于传统村落的研究进展以及对国内外运用类型学研究的发展现状,结合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类型学的研究方法,设计符合豫北地区传统村落特色的研究思路。(2)豫北地区传统村落基础资料及实地调研整理。通过实地调研,查阅豫北地区各地县志、文化志等方法对豫北地区传统村落基础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3)豫北地区传统村落类型学分析研究。对第二部分整理的资料进行汇总,分别从“地域特征”和“集体记忆”两条线索进行分层分析。地域特征从豫北地区传统村落的内部空间特征和外部空间特征来进行分析。“集体记忆”从豫北地区传统村落的文化特征入手进行分析。(4)豫北地区传统村落原型提取。通过第三部分对豫北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特征和文化特征的分析,开始从豫北地区地域特色入手,分别从山地、坡地和平原三个类型总结其“地域特色”原型。而后从豫北地区传统村落的文化特征入手,提取豫北地区传统村落的“集体记忆”原型,阐述两者原型之间的关系。(5)豫北地区传统村落的应用设计。经过前四部分的总体研究,已经建立了一套运用类型学研究豫北地区传统村落的理论研究方法。运用这种研究方法,对豫北地区其中一个传统村落进行实践和应用,得到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的新形式传统村落风貌,从而实现豫北地区传统村落发展时赓续文化的目的。本文引入类型学的理论方法,通过类型学的视角分析和总结豫北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特征和文化特征,从“地域特征”和“集体记忆”两个层面提取豫北地区传统村落原型,梳理豫北地区传统村落“地域特色”和“集体记忆”两者原型之间的关系。以豫北地区内7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测绘、运用ArcGIS等技术手段研究豫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运用类型学的方法分类、分析、总结豫北地区传统村落的具象原型,在实地调研过程中通过访谈、查询文献解读豫北地区传统村落文化特征,运用类型学的方法寻找呼唤人们历史记忆的抽象原型,只有将设计与“原型”紧密结合,才能在今后的传统村落规划设计中实现居民的情感认同和心灵归属。

殷程科[4](2021)在《甲骨文视觉符号化在文字博物馆职业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甲骨文作为中国汉字体系的鼻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基于符号学原理提出甲骨文视觉符号化观点,有利于甲骨文文化传承,响应了习总书记提出:“多学科协同开展甲骨文研究和应用”的国家号召。为推动甲骨文继承与发展,于甲骨文发源地安阳建立起中国文字博物馆,成为甲骨文文化走向世界、沟通交流的重要窗口,文字博物馆的视觉形象与文化形象影响着世人对甲骨文的理解与探讨。而现有文字博物馆在视觉形象与文化形象结合上仍有不足之处,体现在工作人员的职业装上,作为传达甲骨文文化内涵的使者,其职业装不仅要满足功能需求,更需要起到甲骨文文化宣传发展的隐性作用。本文在视觉符号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落实甲骨文视觉符号化在文字博物馆职业装中的应用实践。首先,通过阅读文献调研、国家政策等方式,阐述甲骨文的研究背景现状,论证甲骨文的研究价值。并以符号学原理的视角进行视觉符号化相关理论的梳理,总结出甲骨文视觉符号化的相关理论,论述甲骨文视觉符号化的文化内涵。其次,从设计角度对甲骨文视觉符号化进行艺术特性分析,分析甲骨文的语言特性、表现特性、构成特性、以及寓意特性,总结分析甲骨文视觉符号化设计的形式方法,为此后甲骨文视觉符化的应用与实践提供相应的设计素材。然后,通过对中国文字博物馆视觉形象与文化形象分析,以及现有的工作人员职业装进行调研分析,论证甲骨文视觉符号化设计与中国文字博物馆职业装之间的结合可能性与应用价值。接着,以文字博物馆职业装作为甲骨文传承发展的落脚点,结合甲骨文视觉符号化的设计方法,创作出符合中国文字博物馆职业装视觉形象的符号化设计,借此传达出甲骨所独特的文化寓意与特性。最后,总结出甲骨文视觉符号化在文字博物馆职业装中的设计原则及应用方法,并完成甲骨文视觉符号化设计实践。本论文通过对甲骨文视觉符号化在文字博物馆职业装中的创意设计研究,以多学科交叉的形式进行理论研究,期望拓宽甲骨文在设计领域的更多可能性,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字博物馆的视觉文化形象,提供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新思路。

祁冰[5](2020)在《长城地带中段夏商时期遗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标题中“长城地带中段”所指代的范围大体相当于今内蒙古中南部、陕北、晋西地区。众所周知,夏商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并巩固、东亚地区青铜文明滥觞与发展的关键阶段。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文化环境,长城地带中段地区在这一过程中既是文化发展的策源地之一,也是人群、技术交流融合的大熔炉。本文从该区域夏商时期的考古遗存入手,在梳理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基础上,探讨其发展动因、对外影响,进而尝试从社会、经济角度观察长城地带中段青铜时代早期的文明进程。本文的内容共分为以下七章。第一章为绪论,笔者在对研究范围和相关概念进行说明的前提下,详细梳理了相关考古学研究史,总结了以往研究的成果和不足,进而引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介绍了研究方法。第二章和第三章,全面考查了区域内夏商时期各类考古遗存的文化内涵、分期与年代、发展与源流。将区域内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演进历程分为三阶段,年代分别约相当于夏纪年时期、商代前期、商代后期,再根据各阶段所呈现出的具体特点,将一、二阶段合并为“发展期”、将第三阶段归属于“鼎盛期”。第四章,整合前文所取得的认识,探讨区域内文化格局演进及相关问题。认为其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是本地原先的文化传统受到外来因素冲击的结果,同时气候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这一过程。笔者还强调了长城地带中段地区在整个欧亚草原地带青铜文明进程中所起到的推进作用。第五章,结合文献记载及以往研究,总结了区域内考古学文化于西周早期走向衰落的原因,兼论商代后期各类遗存的族群归属问题。指出商周王朝对西北地区以“鬼方”为代表的诸族群的攻伐战争,特别是周人的大规模军事征服和移民政策,是导致当地考古学文化进程“中衰”的一个重要原因。第六章,尝试利用相关材料及研究成果,从经济、社会的角度观察区域内夏商时期的文明进程。通过综合分析当地社会阶层、生业形态、信仰习俗的发展过程,推测长城地带中段夏商时期的社会形态整体上应该处在由“酋邦社会”向“早期国家”过渡的阶段。第七章为结语,罗列了本文的主要收获和结论,并指出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和将来值得重视的相关课题。

吴浩岚[6](2020)在《沈阳市改装室内主要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收集沈阳市2017年734处改装室内场所的5种主要气态污染物氡、甲醛、苯、氨和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otal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TVOC)浓度数据,了解沈阳市室内主要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分析不同室外条件、楼层高度、装修材料、壁柜安装和家具使用对5种气态污染物水平的影响,为制定沈阳市室内气态污染物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3对检测数据进行归纳整理,按照地理位置、距主干道距离、楼层高度、墙面材料、地面材料、顶棚材料、使用家具情况和安装壁柜情况进行分类汇总;2.采用SPSS25.0对污染物浓度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并用Excel绘制图表。结果:1.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共收集了沈阳市2017年建设完成并通过验收的25个建筑,共734间室内场所的气态污染物浓度数据,其中住宅581间,办公场所153间。所有场所各污染物浓度检出率为100%、超标率为0%。2.不同功能类型室内场所的污染物浓度水平不同:办公场所氡和TVOC浓度水平高于住宅而甲醛浓度水平低于住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住宅室内污染物水平分析:距主干道距离、层高和使用大白可明显影响住宅氡浓度水平(β=-0.109;β=0.622;β=-0.182,p<0.05);使用顶棚材料、使用地面材料、使用大白和摆放家具对住宅甲醛浓度水平影响显着(β=-0.072;β=-0.088;β=0.361;β=0.496,p<0.05);使用大白、瓷砖和摆放家具是住宅苯浓度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β=0.189;β=0.191;β=0.595,p<0.05);距主干道距离1km内、层高和摆放家具可显着影响住宅氨浓度水平(β=0.168;β=-0.224;β=0.718,p<0.05);距主干道距离和摆放家具可明显影响住宅TVOC浓度水平(β=0.432;β=0.647,p<0.05)。4.对办公场所室内污染物水平分析:高层、使用大白、地板、地胶和理石对办公场所氡浓度水平影响显着(β=-0.820;β=-0.412;β=-0.472;β=-0.190;β=0.312,p<0.05);使用顶棚材料、地板、地砖、地胶、壁纸、安装壁柜和家具可明显影响办公场所甲醛浓度水平(β=-0.363;β=0.451;β=0.391;β=0.180;β=0.493;β=0.425;β=0.226,p<0.05);距主干道距离、使用铝塑板、安装壁柜、使用地板、壁纸、地毯和摆放家具可显着影响办公场所苯浓度水平(β=0.050;β=0.479;β=0.589;β=0.509;β=0.650;β=0.474;β=0.432,p<0.05);距主干道距离、层高、壁柜和家具可明显影响办公场所氨浓度水平(β=0.167;β=0.172;β=0.175;β=0.445,p<0.05);距主干道距离、摆放家具和地毯可明显影响办公场所TVOC浓度水平(β=0.132;β=0.358;β=0.714,p<0.05)。结论:1.2017年沈阳市改装室内主要气态污染物浓度呈正常水平。2.两类室内场所相比,办公场所的氡和TVOC浓度水平较高、住宅的甲醛浓度水平较高。3.住宅氡浓度水平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层高,甲醛、苯、氨和TVOC浓度水平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家具;办公场所氡、氨和TVOC浓度水平的影响因素分别是层高、家具和地毯,甲醛和苯浓度水平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使用壁纸。

唐际根,荆志淳[7](2018)在《殷墟考古九十年回眸:从“大邑商”到世界文化遗产》文中研究表明中文学术界选取殷墟进行发掘,既有传统石学影响的原因,更有现代西方田野考古传入中国的结果。在中国所有考古遗址中,殷墟的发掘开始时间早,持续时间长,见证了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与发展。从学术史的角度,回顾九十年来的殷墟发掘历史,可以由此观察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进程和时代特色。

魏泽华[8](2017)在《晚商时期晋陕黄土高原地区的聚落与社会 ——以铜器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晚商时期,晋陕黄土高原地区出现了大批的铜器地点。这些地点发现的铜器,呈现出多种风格,包括殷商风格、北方风格、关中风格和本地风格,并且其中许多器物混合了多种风格。这些器物体现了晋陕黄土高原地区与周边的互动与交流,显示本地区的铜器文明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来自多个方向的影响。晋陕黄土高原的铜器文明虽然受到了来自殷墟商文化的强烈影响,但并没有纳入商文化的统治范围。资料显示,大约从二里岗上层时期开始,晋陕黄土高原东侧吕梁山脉以西的长治盆地和临汾谷地即已纳入商文化的统治领域。商文化在西北的最远控制边界到达灵石旌介遗址,即太原盆地的南口。但由于吕梁山脉的阻隔和北山山脉的阻隔,晋陕黄土地区虽然受到了中原商文化及关中诸文化的强烈影响,却没有纳入商文化的范围。晋陕黄土高原地区受到周边尤其是殷墟商文化的影响,体现在晋陕黄土高原铜器组成的遗址群所呈现出的不断变动的态势。根据铜器群中的殷商风格器物进行分期,可以将晋陕黄土高原铜器群划分为四期。第一期为盘庚一小乙时期,遗址包括忻州连寺沟、子长柏树台、大宁太德、隰县庞村。第二期为武丁时期,遗址包括石楼贺家坪、石楼后兰家沟、永和下辛角、清涧张家坬、子洲关王岔。第三期为祖庚至康丁时期,遗址有石楼二郎坡、石楼褚家峪、石楼桃花庄、石楼义牒琵琶塬、清涧寨沟、延川土岗村、延长县油矿、延川华家塬、延川用斗、永和榆林、永和可托。第四期为武乙至帝辛时期,遗址有保德林遮峪、绥德墕头、绥德后任家沟、淳化黑豆咀、甘泉下寺湾寺峁子、甘泉下寺湾阎家沟、吉县上东村、柳林高红、清涧解家沟、清涧解家沟寺墕、石楼曹家垣、吴堡郭家沟乡冯家峁、延川刘家源、延川去头村、右玉大川、子长李家塌。在分期的基础上观察每一期遗址聚落形态的变迁,可以发现晋陕黄土高原的聚落形态呈现出了不断变化的态势。第一期,铜器地点零散分布在晋陕黄土高原黄河两岸;第二期,铜器地点数量增长,分布范围较前一阶段扩大,聚落分布较前一阶段位置偏西;第三期,石楼一侧铜器地点的数量和铜器种类发展至顶峰,整个晋陕黄土高原地区的聚落分布较前一阶段位置偏东,已接近吕梁山脉西麓山脚;在第四期,聚落形态发生巨大变化,聚落群的位置较前面几个阶段明显偏西,原本位于黄河以东山西一侧的铜器地点几乎全部消失,聚落群以及聚落中心均移至陕西一侧。晋陕黄土高原聚落形态的变迁与吕梁山脉以东的遗址的移动密切相关。第一期,晋陕黄土高原铜器地点的分布靠近吕梁山脉,显然,在文化发展初期,为了便于与商文化交流,遗址的位置比较靠近商文化。第二期,商文化对吕梁山以东地区的控制力量较前一时期加强,使得此时晋陕黄土高原地区正在发展的铜器文明受到挤压,整体位置分布偏西。第三期,商文化对于吕梁山以东至太岳山以西地区的控制力量减弱,位于晋陕黄土高原的聚落群整体东移,聚落中心偏东,铜器发展也进入繁荣期。第四期,商文化对西北方向的控制又一次进入了强势期,受强势商文化的影响,晋陕黄土高原铜器群体放弃山西一侧,遗址群中心西移,陕西一侧的清涧辛庄遗址成为这一时期遗址群的中心。在各个时期,晋陕黄土高原的铜器地点又可以依据铜器的等级、数量、组合划分为若干个包含多个等级的遗址群。第三期,晋陕黄土高原形成以石楼二郎坡-桃花庄和延川华家塬-用斗为中心,第三等级聚落呈条带状分布于两中心遗址群之间,第四等级聚落石楼温家沟、南沟、宋家沟、肖家塌、峪底几处低等级遗址环绕二郎坡和桃花庄遗址的聚落形态。第四期,清涧辛庄为晋陕黄土高原中心聚落,在其北部形成了以第二等级绥德墕头为中心,第三等级聚落吴堡冯家峁和绥德后任家沟,第四等级聚落杨家峁、薛家渠、周家沟、黄家坡几处遗址环绕的聚落群;南部形成了清涧解家沟-寺墕为中心,由寨沟和李家崖南北拱卫的聚落群;西北形成了以涧峪岔-李家塌为中心的聚落群。第四期,在整个晋陕黄土高原地区,以清涧辛庄为中心,形成了面向东南的多等级聚落群。第三期和第四期的遗址在分布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第三期中心遗址石楼二郎坡、桃花庄在聚落的建构中可能更重视交通因素,第四期的高等级遗址在选址时则可能更注重防卫因素。晋陕黄土高原铜器群聚落形态的变动与卜辞记载的殷墟向西北方向的征伐变动可以大致对应。由于安阳至吕梁山脉之间的遗址铜器数量并不十分丰富,晋陕黄土高原地区发现的铜器种类和数量较多,等级较高,晋陕黄土高原地区铜器繁荣程度与东面商文化的推进情况呈反向相关,因此推测晋陕黄土高原地区获得铜器的方式不止战争掠夺,也存在和平获得的可能。甲骨卜辞所见的"册"字卜辞也印证了这一点。石楼二郎坡发现了与安阳、定州北庄子、罗山天湖、济南大辛庄形制基本一致的铜钺,指示了晋陕黄土高原地区与商王朝关系最缓和时可能存在直接的封赏任命。晋陕黄土高原地区的铜器文明是本地受到周边考古学文化影响,糅合外来器物并进行借鉴、改造的结果。由于晋陕黄土高原地区缺乏铸造铜器的铜锡矿料,也没有铸造铜器的深厚传统,因此,我们认为晋陕黄土高原地区的铜器文明是在交流传播的基础上形成的。晋陕黄土高原地区中原风格青铜兵器的使用者等级更高,说明这一地区对于殷商青铜文化持肯定态度。同时,该区域在使用改造器物和北方器物时,也存在着这两种器物多出现于高原腹地等级偏低的遗址的情况,如典型商式钺多与礼器共出,而三銎刀深入腹地。晋陕黄土高原地区在青铜兵器的使用上体现出的浓郁的崇商之风,证明了我们运用铜礼器组合及数量来判断遗址等级是可行的。在崇商的同时,晋陕黄土高原铜簋的型式演变也体现出在晚商晚期,商文化对这一地区影响减弱而先周文化的影响增强。在对引入的铜器进行改造时,基本保持了器物的原型,对于器物的改造仅限于添加銎孔、写实动物圆雕,使用直线纹和乳钉纹。晋陕黄土高原铜器还有一个特点,即盛行空首斧、锛类器物,从这一类器物的功能来看,可以推测晋陕黄土高原地区的林木业比较发达。总而言之,晋陕黄土高原虽然受到了周边文化尤其是商文化的影响,但是这一地区仍然是独立于商文化之外的一个文化区。从铜器来看,晚商时期晋陕黄土高原在其青铜文化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周边文化的强烈影响,表现为这一时期晋陕黄土高原的聚落社会形态并不稳定,聚落形态的变迁跟随周边文化尤其商文化势力的变化而不断变动。晋陕黄土高原处于一个文化传播的十字路口,不断受到来自多个方向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一个表现出各种文化交融的地方文化区。

张文波[9](2017)在《我国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情况下,如何将“书本中的环境法”全面转化为“行动中的环境法”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环境法治建设的关键因素,上述转化过程主要涉及环境执法问题,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作为解决环境执法问题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主要涉及由哪些主体来行使环境行政执法权最有效果、最能保障“书本中的环境法”得到严格执行:一方面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环境行政执法效能的高低;另一方面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是否恰当、是否与其他权力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直接关系到环境行政执法权是否会被滥用。因此,可以说合理配置环境行政执法权是解决我国现阶段环境法治赤字的重要措施。从理论上讲,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这一命题包括四个层面的问题:社会权力语境下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政府间纵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政府间横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和环保部门内部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上述四个层面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并非各自独立、毫无联系的,而是一种层层递进、密切关联的关系,清晰地展示了环境行政执法权如何从一种人民让渡给政府的模糊权力逐步细化和明确为一种环保部门各内设机构可以直接行使的具体权力的过程。具体来说:在社会权力语境下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中,因为环境领域同时存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问题,这就决定了环境问题的解决应当统筹兼顾政府(行政)的力量和社会(市场)的力量,不应有所偏废且应随着时代变化不断进行调整,而在我国现阶段过于注重解决环境领域“市场失灵”而忽视“政府失灵”问题的现状下,应当着重构建私权利对公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着重强化我国环境法中的私人实施制度,最终实现环境法公共实施与私人实施的结合与衔接;在政府间纵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中,因我国现阶段以管辖区域作为配置的基本标准而造成了上下级政府环保部门“职责同构”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应当坚持权责匹配原则,包括在配置标准上坚持管辖区域与环境影响并重、立法明确上下级政府环保部门的职能职责和在配置保障上坚持“重心下移”原则,最终达到与上下级政府环保部门之间“正三角形”环境监管任务模式相适应的“正三角形”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保障模式,实现上下级政府环保部门的权责统一;在政府间横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中,因我国现阶段以部门化原则作为配置的基本标准而造成了环境行政执法权分散、重叠及错位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应当坚持生态系统化管理原则,稳步推进环境保护大部制改革,同时明确行政协助原则以有效整合因职能分工而形成的碎片化的行政资源;在环保部门内部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中,因我国现阶段缺乏明确的配置标准而导致环保部门内部的决策权与执行权未完全分离且缺乏有效沟通反馈,为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应当坚持分权制衡原则,实现环保部门内部的决策权与执行权适当分离,达到防止权力滥用的目的,另一方面应当坚持沟通协调原则,实现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之间及时高效沟通,实现决策机构的决策更具有可行性、执行机构的执行更有效果。从实践层面来讲,应当将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问题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首先应当予以解决的问题,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顶层制度设计和政策设计,同时不应单独推进某一层面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改革,而应当统筹考虑四个层面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问题,依据配置合理的环境行政执法权来有序整合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监管力量,合理构建各组监管力量的运行机制,保障其能够有效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最终形成运转高效、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具体来说:在社会权力语境下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中,将这一问题落脚于环境法的实施方式——公共实施和私人实施,包括完善环境法的公共实施制度、强化环境法的私人实施制度和实现环境法公共实施与私人实施的结合与衔接三个方面;在政府间纵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中,将这一问题落脚于配置模式问题——建立环境保护领域垂直管理制度或上级政府环保部门设置区域或流域派出机构,现阶段我国可同时采取上述两种模式,即在环境保护领域实行省级垂直管理模式,并由省级政府环保部门根据本区域内的实际情况设置区域或流域派出机构,以最大程度减少地方政府对环保工作的不当干预;在环境问题有一定缓和之后,可以仅采取设置区域或流域派出机构模式,仍由各地方政府对本区域内的环保工作负责,并行使相应的环境行政执法权;在政府间横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中,将这一问题落脚于配置方案问题——推行环境保护大部制或继续实行统一监督管理与分工负责模式,现阶段我国应当逐步推进环境保护大部制改革,但由于这一过程的困难性与长期性,还应继续完善统一监督管理与分工负责模式,同时推进上述两个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我国完成了环境保护大部制改革,由于环境问题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单靠这一个部门也无法彻底解决环境问题,还需要其他行政部门、司法部门等的支持与配合,跨部门、跨行业、跨规格的环境管理协调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环保部门内部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中,现阶段的重点在于确立明确且统一的配置标准,推进决策权与执行权适当分离但又有效沟通、内部监督权独立且有效,具体来说包括在职能整合的基础上以“决策司局+执行司局”模式设置内设机构、构建综合协调中心以保证决策权与执行权适当分离但又有效沟通和构建专门监督部门以保证环保部门内部监督权独立且有效三个方面。从环境法治的角度来看,我国现阶段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所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非法治化,四个层面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行政化、非对等性和不确定等特征,这导致环境行政执法权的配置处于极度不稳定的状态,造成了环境行政执法配置及调整的随意性,甚至与现行法律规定相违背。为解决上述问题,应当将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问题纳入到环境法治的范畴,按照环境法治原则的要求来制定《环境行政组织法》以实现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规范化和稳定性。就制定《环境行政组织法》的总体要求来说,需要做到以下五点:一是要同时规定四个层次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二是特别注重社会权力理论对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影响,三是在政府间纵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中应坚持权责匹配原则,四是在政府间横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中应坚持生态系统化管理原则,五是在环保部门内部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中应坚持分权制衡与沟通协调并重。就《环境行政组织法》的主要内容来说,需要对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规定:一是环保部门的职能职责,包括重新梳理环保部门的职权职责,确保环境行政执法权不缺位、越位和错位、更加注重环境法的私人实施制度,强化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和约束、建立环境法公共实施与私人实施结合与衔接的保障制度三点;二是纵向权力层面,包括采取管辖区域与环境影响并重的标准来配置政府间纵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合理配置上下级政府环保部门的事权、建立与事权相匹配的环境行政执法保障体系、着重强化上级政府环保部门对下级政府和环保部门的监督制约、探索建立我国环境保护领域垂直管理制度和完善上级政府环保部门设置区域或流域派出机构制度六点;三是横向权力层面,提出了远期方案——逐步推进环境保护大部制改革和近期方案——完善统一监督管理与分工负责模式;四是环保部门内部权力层面,包括在整合职能的基础上以“决策司局+执行司局”模式设置内设机构、构建综合协调中心以保证决策权与执行权适当分离但又有效沟通和构建专门监督部门以保证环保部门内部监督权运行独立且有效三点。

倪佳雯[10](2015)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住院二部医技空间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医院建设也进入了新篇章;医院的诊断和治疗对于医技部门的依赖越来越重,同时医疗设备技术的飞速发展;有些医院的建设由于缺乏认真的研究,科学的论证及专业化的规划设计,存在许多问题,留下了难以补救的遗憾,也造成了经济上的极大浪费。对此,我们应该认真的研究在医院建设中存在的各种矛盾,不断总结经验,从中找出符合医院建设规律的方法和途径,为今后的医院设计提供有益的借鉴。同时,大量的医院建筑设计的实践也为我们做此方面的研究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坚实基础。论文以医技部里的核医学与放射治疗科为研究对象,并以第四军医大学住院二部的核医学与放射治疗科空间设计为研究线索,进行了以下的研究:第一部分,界定了论文研究范围,并对我国大型综合医院核医学与放射治疗科发展现状进行探究。第二部分,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调研结果对核医学与放射治疗科进行总体设计及功能房间研究分析。第三部分,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设计的项目对上面得出的分析研究及调研结果进行研究。

二、安阳市建筑材料放射性水平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阳市建筑材料放射性水平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及论文结构
2 整体中国形象系统网络构建与测量
    2.1 关键词同现网络构建及其网络特性分析
    2.2 网络层级分析及核心关键词节点提取
    2.3 核心关键词节点内部网络构建及其加权聚类分析
3 中哈非经济关系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3.1 中哈首脑外交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1.1 不断升级的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3.1.2 值得信任、不吝支持的好朋友形象
        3.1.3 潜力巨大、优势互补的合作伙伴形象
    3.2 中哈边境和安全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2.1 中哈边境繁荣共建者形象
        3.2.2 上合组织框架下哈重要安全合作伙伴形象
        3.2.3 哈打击边境走私活动合作者形象
    3.3 中哈人文交流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3.1 哈萨克斯坦文化传播的支持者形象
        3.3.2 中哈人文交流的推动者形象
        3.3.3 丝路复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形象
    3.4 关键词节点“2017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中国形象分析
        3.4.1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积极参与者形象
        3.4.2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
        3.4.3 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可持续发展大国形象
4 经济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4.1 哈对华出口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1.1 哈对华出口贸易的积极推动者形象
        4.1.2 哈出口贸易的重要市场形象
    4.2 中哈交通运输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2.1 富有成效的交通运输合作伙伴形象
        4.2.2 哈过境运输潜力释放的驱动者形象
    4.3 中哈投资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3.1 中哈投资合作的推动者形象
        4.3.2 带来多重利好和雪中送炭的对哈投资者形象
    4.4 中国国内经济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4.1 飞速发展、迎难而上的经济强国形象
        4.4.2 攻坚克难、施工高效的基建强国形象
5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之中国形象分析
    5.1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技术”的中国形象分析
        5.1.1 自主创新、积极进取的科技强国形象
        5.1.2 科技惠民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5.2 灾难属性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的中国形象分析
        5.2.1 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
        5.2.2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 中国形象之新冠疫情涉华报道个案分析
    6.1 中哈关系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1.1 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6.1.2 哈重要经济合作伙伴形象
    6.2 中国国内抗疫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2.1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2.2 医疗系统强大、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大国形象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3)豫北地区传统村落的类型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概念的界定和研究相关理论
    2.1 相关研究概念的界定
        2.1.1 自然村、行政村、建制村、建制镇
        2.1.2 聚落、村落、村庄、古村落、传统村落
        2.1.3 中原地域文化
    2.2 文化地理学理论基础
        2.2.1 文化地理学
        2.2.2 文化地理学研究方法
    2.3 类型学理论基础
        2.3.1 类型学的起源
        2.3.2 类型学的概念
        2.3.3 类型学到建筑类型学的发展
        2.3.4 类型学对本文的指导意义
    2.4 建筑类型学与其他建筑学相关理论的关系
        2.4.1 建筑类型学与建筑符号学
        2.4.2 建筑类型学与建筑现象学
        2.4.3 建筑类型学与建筑语言学
    2.5 运用建筑类型学的传统村落原型提取
        2.5.1 从“集体记忆”中获取抽象原型
        2.5.2 从“地理特征”中获取具象原型
    2.6 本章小结
3 豫北地区传统村落地域背景研究及调研整理
    3.1 豫北地区传统村落的地域背景研究
        3.1.1 豫北地区传统村落区域发展文化背景
        3.1.2 豫北地区传统村落发展历史
        3.1.3 豫北地区自然环境
    3.2 豫北地区传统村落调研情况及内容
        3.2.1 调研时间与调研对象
        3.2.2 调研方式
        3.2.3 调研内容
    3.3 豫北地区传统村落现状调研
        3.3.1 山地传统村落调研
        3.3.2 平地传统村落调研
    3.4 本章小结
4 豫北地区传统村落的类型学分析
    4.1 豫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特征
        4.1.1 豫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
        4.1.2 豫北地区传统村落外部空间特征
        4.1.3 豫北地区传统村落内部空间特征
    4.2 豫北地区传统村落文化特征
        4.2.1 风水观念
        4.2.2 宗族礼制
        4.2.3 民俗文化
    4.3 豫北地区传统村落原型提取
        4.3.1 基于“地域特色”的具象原型提取
        4.3.2 基于“集体记忆”的抽象原型提取
        4.3.3 豫北地区传统村落抽象原型和具象原型关系总结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类型学的豫北地区传统村落赓续发展
    5.1 研究实证样本地区简介
    5.2 实证样本的整体结构调整和延续
        5.2.1 山地型村落实证——纣王殿村
        5.2.2 平地型村落实证——寺湾村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传统村落调研统计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4)甲骨文视觉符号化在文字博物馆职业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甲骨文多学科发展的重要性
        1.1.2 甲骨文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1.1.3 甲骨文传承需要设计实践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课题研究目的
        1.2.2 课题研究意义
    1.3 课题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框架与内容
        1.4.1 课题研究框架
        1.4.2 课题研究内容
    1.5 课题研究方法
    1.6 课题研究创新点
2.甲骨文视觉符号化概述
    2.1 甲骨文相关概述
        2.1.1 甲骨文的源起
        2.1.2 甲骨文的作用
        2.1.3 甲骨文的价值
    2.2 视觉符号化简介
        2.2.1 符号学原理
        2.2.2 视觉符号化概念
        2.2.3 视觉符号化意义
    2.3 甲骨文视觉符号化涵义
        2.3.1 甲骨文视觉符号化的指示性
        2.3.2 甲骨文视觉符号化的像似性
        2.3.3 甲骨文视觉符号化的规约性
    2.4 本章小结
3.甲骨文视觉符号化的艺术特性分析
    3.1 甲骨文视觉符号化语言特性
        3.1.1 甲骨文的刻画特性
        3.1.2 甲骨文的造字特性
    3.2 甲骨文视觉符号化表现特性
        3.2.1 原始展现性
        3.2.2 视觉传播性
        3.2.3 环境渲染性
        3.2.4 产品体验性
    3.3 甲骨文视觉符号化构成特性
        3.3.1 对称与均衡的协调性
        3.3.2 节奏与韵律的统一性
        3.3.3 平衡与强调的比对性
    3.4 甲骨文视觉符号化寓意特性
        3.4.1 情感符号化寓意
        3.4.2 隐喻符号化寓意
        3.4.3 艺术符号化寓意
    3.5 甲骨文视觉符号化设计方法
        3.5.1 大众化题材选择方法
        3.5.2 形象化造型设计方法
        3.5.3 协调化色彩搭配方法
        3.5.4 精美化符号应用方法
    3.6 本章小结
4.甲骨文视觉符号化在文字博物馆职业装中的设计应用研分析
    4.1 文字博物馆文化视觉形象
        4.1.1 文字博物馆的文化形象
        4.1.2 文字博物馆的视觉形象
    4.2 博物馆职业装设计的现状调研
        4.2.1 博物馆职业装调研
        4.2.2 中国文字博物馆职业装现状调研
        4.2.3 甲骨文视觉符号化与文字博物馆职业装结合的可能性
        4.2.4 甲骨文视觉符号化在文字博物馆职业装设计要点分析
        4.2.5 调研总结
    4.3 甲骨文视觉符号化在文字博物馆职业装中的设计需求
        4.3.1 基于文字博物馆文化底蕴
        4.3.2 基于文字博物馆形象需求
        4.3.3 基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4.4 甲骨文视觉符号化在文字博物馆职业装中的应用价值
        4.4.1 提高文化自信
        4.4.2 提升人文情感
        4.4.3 拓宽文化传承
    4.5 本章小结
5.甲骨文视觉符号化在文字博物馆职业装中的应用实践
    5.1 甲骨文视觉符号化在文字博物馆职业装中的应用设计原则
        5.1.1 寓意化设计原则
        5.1.2 纹样化设计原则
        5.1.3 实用化设计原则
        5.1.4 美观化设计原则
    5.2 甲骨文视觉符号化在文字博物馆职业装中的应用设计方式
        5.2.1 色彩提取方式
        5.2.2 款式借鉴方式
        5.2.3 面料选择方式
        5.2.4 工艺采用方式
    5.3 甲骨文视觉符号化在文字博物馆职业装中的应用设计实践
        5.3.1 设计定位构思
        5.3.2 方案设计一
        5.3.3 方案设计二
    5.4 甲骨文视觉符号化在文字博物馆职业装中的成衣展示
    5.5 甲骨文视觉符号化在文字博物馆职业装中的设计评价
    5.6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调查问卷
附录:(二)图片来源
附录:(三)发表论文与获奖情况
致谢

(5)长城地带中段夏商时期遗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的时空范围
        1.1.1 时间范围
        1.1.2 空间范围
    1.2 自然环境
    1.3 文化传统与时代特征
    1.4 考古发现与研究简史
        1.4.1 第一阶段
        1.4.2 第二阶段
        1.4.3 第三阶段
    1.5 研究现状和不足
    1.6 研究目的及方法
第2章 夏纪年至商代前期遗存
    2.1 大口二期文化
        2.1.1 文化内涵辨识
        2.1.2 分期与年代
        2.1.3 发展和源流
    2.2 朱开沟文化
        2.2.1 文化内涵辨识
        2.2.2 分期与年代
        2.2.3 发展与源流
    2.3 吕梁山区的东太堡文化遗存
        2.3.1 文化内涵辨识
        2.3.2 分期与年代
        2.3.3 发展与源流
    2.4 吕梁山区南段的夏纪年至商代前期遗存
        2.4.1 文化内涵辨识
        2.4.2 发展与源流
第3章 商代后期遗存
    3.1 李家崖文化
        3.1.1 文化内涵辨识
        3.1.2 分期与年代
        3.1.3 发展与源流
    3.2 吕梁山区其他商代后期遗存
    3.3 西岔文化
        3.3.1 文化内涵辨识
        3.3.2 分期与年代
        3.3.3 发展与源流
    3.4 西坬渠类型
        3.4.1 文化内涵辨识
        3.4.2 年代推断
        3.4.3 发展与源流
    3.5 晋陕铜器群
        3.5.1 文化内涵辨识
        3.5.2 出土情景及材料筛选
        3.5.3 分期与年代
        3.5.4 发展与源流
    3.6 黑豆嘴类型
        3.6.1 文化内涵辨识
        3.6.2 出土情景及材料筛选
        3.6.3 分期与年代
        3.6.4 发展与源流
第4章 文化格局的演进
    4.1 文化谱系及发展脉络
    4.2 演进特征及发展动因
    4.3 对外影响及历史作用
    4.4 本章总结
第5章 文化传统的衰落与人群流向
    5.1 族群归属
    5.2 历史背景
    5.3 原因推测
    5.4 人群流向
    5.5 本章总结
第6章 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6.1 聚落形态
        6.1.1 聚落布局
        6.1.2 聚落等级
        6.1.3 小结
    6.2 社会分层
        6.2.1 墓葬
        6.2.2 房址
        6.2.3 小结
    6.3 生业形态
        6.3.1 以往观点辨析
        6.3.2 阶段性特征
        6.3.3 小结
    6.4 手工业门类
        6.4.1 阶段性特征
        6.4.2 新兴技术的来源分析
        6.4.3 小结
    6.5 信仰习俗
        6.5.1 瓮棺葬
        6.5.2 卜骨
        6.5.3 其他相关遗迹
        6.5.4 小结
    6.6 本章总结
第7章 结语
    7.1 研究收获
    7.2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邻境地区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编年概述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6)沈阳市改装室内主要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仪器和设备
    2.3 检测方法
    2.4 研究方法
        2.4.1 收集数据
        2.4.2 统计分析
    2.5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室内场所基本概况
    3.2 住宅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3.2.1 不同室外条件下的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3.2.2 不同楼层高度的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3.2.3 使用不同顶棚材料时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3.2.4 不同壁柜安装情况的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3.2.5 使用不同地面材料时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3.2.6 使用不同墙面材料时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3.2.7 不同家具摆放情况时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3.3 住宅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影响因素分析
        3.3.1 住宅氡浓度水平影响因素
        3.3.2 住宅甲醛浓度水平影响因素
        3.3.3 住宅苯浓度水平影响因素
        3.3.4 住宅氨浓度水平影响因素
        3.3.5 住宅TVOC浓度水平影响因素
    3.4 办公场所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3.4.1 不同室外条件下的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3.4.2 不同楼层高度的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3.4.3 使用不同顶棚材料时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3.4.4 不同壁柜安装情况的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3.4.5 使用不同地面材料时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3.4.6 使用不同墙面材料时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3.4.7 不同家具摆放情况的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
    3.5 办公场所室内气态污染物浓度影响因素分析
        3.5.1 办公场所氡浓度水平影响因素
        3.5.2 办公场所甲醛浓度水平影响因素
        3.5.3 办公场所苯浓度水平影响因素
        3.5.4 办公场所氨浓度水平影响因素
        3.5.5 办公场所TVOC浓度水平影响因素
    3.6 不同功能室内场所气体污染物浓度的差异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实践报告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殷墟考古九十年回眸:从“大邑商”到世界文化遗产(论文提纲范文)

    (一) 金石学无法发展成为现代田野考古学
    (二) 1928年之前的田野考古活动主要是西方学者在中国境内零散的工作
    (三) 殷墟发掘是中国学术界对现代西方田野考古学的主动接受
    (一) 指导思想与发掘技术
        1. 寻找甲骨
        2. 脱离金石学
        3. 自然层位与兼探四境
        4. 参与古史分期大讨论
        5. 从区域调查到殷墟布局
    (二) 资料整理技术
        1. 董作宾的甲骨分期与李济的陶器分类
        2. 陶器类型学与殷墟文化分期
        3. 殷墟出土标本的综合整理
    (三) 学术任务与科研热点
        1. 发掘资料整理
        2. 古环境研究
        3. 遗址的分期与布局
        4. 手工业生产与技术
        5. 器物应用研究
        6. 人口与城市
        7. 社会组织与社会性质
        8. 精神信仰
        9. 殷墟文化探源与上古史重建
    (四) 殷墟考古的组织管理
        1. 殷墟与发掘执照制度
        2. 殷墟的持续发掘与考古工作站设置
    (五) 遗址的保护与利用
        1. 殷墟与《古物保存法》的颁布
        2. 殷墟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殷墟的公共考古活动
        4. 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5. 殷墟的保护规划

(8)晚商时期晋陕黄土高原地区的聚落与社会 ——以铜器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晋陕黄土高原铜器研究综述
        一、铜器分期
        二、铜器分群及其与周边的关系
        三、考古学文化命名及其性质
        四、族属
        五、铜器成分检测与来源分析
    第二节 晋陕黄土高原邻境发现铜器的相关研究
        一、早期研究
        二、近期研究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晋陕黄土高原及相关地区的考古学文化
    第一节 晋陕黄土高原铜器群概况
    第二节 晋陕黄土高原的考古学文化
    第三节 晋陕黄土高原邻境的考古学文化
        一、内蒙古中南部及陕西北部
        二、晋中及晋南地区
        三、辽西山地至易水河以北
        四、太行山东麓中部和南部
        五、关中地区
        六、中原及南方地区
    第四节 欧亚草原同时期前后的铜器文明
        一、安德罗诺沃文化
        二、塞伊玛——图尔宾诺共同体
        三、奥库涅夫文化
        四、卡拉苏克文化
第二章 晋陕黄土高原铜器群的地理和文化背景
    第一节 晋陕黄土高原地区的地理背景
    第二节 商文化的西北部边界
        一、考古学文化体现的商文化西北部边界
        二、弓形器显示的商文化边界
第三章 晋陕黄土高原铜器的分期与聚落研究
    第一节 晋陕黄土高原铜器分期
    第二节 晋陕黄土高原遗址情况
        一、调查发现的陶器遗存分布情况
        二、有大型建筑基址、城址、大型墓葬遗址的地点
        三、相关有铸铜迹象的遗址
        四、铜器地点的礼器组合及等级划分
    第三节 晋陕黄土高原以东至太行山之间的遗址情况
    第四节 晋陕黄土高原聚落形态变迁及原因
        一、第一期
        二、第二期
        三、第三期
        四、第四期
第四章 晋陕黄土高原出土铜器的族属
    第一节 殷商时期商王朝与西北边国的关系
    第二节 晋陕黄土高原及邻境地区出土铜器铭文情况
    第三节 卜辞所见的"册"诸方与晋陕黄土高原铜器的输入方式
    第四节 直内钺所见二郎坡遗址与商文化的关系
    第五节 绥德墕头与卜辞及金文所见"飨"方
第五章 晋陕黄土高原铜器所反映的经济与社会
    第一节 晋陕黄土高原铜器群次生起源
        一、矿产资源分布
        二、晋陕黄土高原铜器起源的文化背景
        三、从铜器合金成分看晋陕黄土高原本土生产铜器
    第二节 不同风格器物体现的晋陕黄土高原遗址等级及统治方式
        一、李家崖遗沚
        二、晋陕黄土高原不同风格器物的分布
        三、铜簋体现的晋陕黄土高原与邻境的关系
    第三节 晋陕黄土高原本土改造器物的纹饰特点
    第四节 空首器体现的晋陕黄土高原经济特征
        一、商代以前
        二、早商时期
        三、殷商时期
        四、分析
结语
附表
    附表一 晋陕黄土高原的铜器遗存
    附表二 殷商弓形器出土情况
    附表三 晋陕黄土高原出土铜器的成分分析结果
参考书目
致谢
附表

(9)我国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价值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四、研究创新点及不足
第一章 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环境行政执法权概述
        一、公共权力体系中的行政执法权
        二、环境行政执法权的概念及特征
        三、环境行政执法权的具体形式
    第二节 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范畴
        一、行政执法权配置的法律意义
        二、社会权力语境下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
        三、政府间纵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
        四、政府间横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
        五、环保部门内部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
    第三节 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价值标准
        一、环境民主
        二、环境法治
        三、环境正义
        四、环境效率
第二章 社会权力语境下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
    第一节 政府与社会分野下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
        一、政府与社会的分野
        二、政府与社会分野对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影响
        三、行政主体多元化趋势对行政执法权配置的影响
    第二节 我国社会权力语境下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演变
        一、1949年—1973年:环境行政执法权缺失期
        二、1973年—2014年:环境行政执法权不断强化期
        三、2014年至今:环境行政执法权调整期
        四、我国社会权力语境下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演变的特点
    第三节 我国社会权力语境下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现状
        一、政府干预环境领域的必要性:环境领域的“市场失灵”
        二、政府干预环境领域的不足:环境领域的“政府失灵”
        三、行政主体多元化趋势背景下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
    第四节 我国社会权力语境下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法律完善
        一、社会权力语境下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原则
        二、社会权力语境下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完善措施
第三章 政府间纵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
    第一节 政府间纵向行政权力配置的必要性及域外考察
        一、政府间纵向行政权力配置的必要性
        二、政府间纵向行政权力配置的制度形态
        三、西方国家政府间纵向行政权力配置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我国政府间纵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现状
        一、我国宪法、组织法关于政府间纵向的行政权力配置规定
        二、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关于政府间纵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规定
        三、我国政府间纵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特点
    第三节 我国政府间纵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问题
        一、上下级政府环保部门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职责同构”
        二、上下级政府环保部门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调整的行政化
        三、上级政府环保部门对下级政府的监督制约不足,政令不畅通
        四、我国政府间纵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无法有效解决部分特殊环境问题
    第四节 我国政府间纵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法律完善
        一、政府间纵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原则
        二、政府间纵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完善措施
第四章 政府间横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
    第一节 政府间横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必要性及与外考察
        一、政府间横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必要性
        二、西方国家政府间横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现状
        三、我国政府间横向的行政执法权配置现状
    第二节 我国政府间横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现状
        一、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关于政府间横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规定
        二、政府间横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实践研究
        三、我国政府间横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特点
    第三节 我国政府间横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问题
        一、我国政府间横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非法治化
        二、我国政府间横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分散、重叠及错位
        三、统一监督管理与分工负责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模式效果不佳
        四、环境行政强制权逐步强化但实践应用较少
        五、环境行政执法权的司法保障逐步强化但作用未发挥
    第四节 我国政府间横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法律完善
        一、政府间横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原则
        二、政府间横向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完善措施
第五章 环保部门内部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
    第一节 环保部门内部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基础理论
        一、环保部门内部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理论基础
        二、行政三分制改革与环保部门内部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
        三、大部制改革与环保部门内部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
    第二节 我国环保部门内部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现状
        一、我国环保部门内设机构设置及职责的总体情况
        二、我国各级环保部门内设机构设置及职责的具体情况
        三、我国环保部门内设机构设置及职责的特点
    第三节 我国环保部门内部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问题
        一、我国环保部门内部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非法治化
        二、我国环保部门内部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标准不明确
        三、我国环保部门内部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模式不科学
        四、我国环保部门内部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中的沟通协调不足
        五、我国环保部门内部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中的监督制约不足
    第四节 我国环保部门内部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法律完善
        一、环保部门内部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原则
        二、环保部门内部的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完善措施
第六章 我国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的法治化之路——制定《环境行政组织法》
    第一节 制定《环境行政组织法》的必要性
    第二节 制定《环境行政组织法》的总体要求
    第三节 《环境行政组织法》的主要内容构想
        一、环保部门的职能职责方面
        二、纵向权力层面
        三、横向权力层面
        四、环保部门内部权力层面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住院二部医技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释题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意义及目的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2 我国大型综合医院核医学科与放射治疗科发展现状
    2.1 我国大型综合医院核医学科与放射治疗科发展及建设概况
        2.1.1 我国大型综合医院的发展概况
        2.1.2 我国大型综合医院核医学科与放射治疗科发展及建设概况
        2.1.3 现代大型综合医院核医学与放射治疗科的设计流程
    2.2 大型综合医院核医学科与放射治疗科发展现状调研及分析
    2.3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核医学与放射治疗科的发展及建设概况
        2.3.1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核医学与放射治疗科的发展概况
        2.3.2 西京医院核医学与放射治疗科的建设概况及现状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大型综合医院核医科与放射治疗科总体设计
    3.1 核医学与放射治疗科在大型综合医院中的总体布局概况
    3.2 核医学与放射治疗科的建筑位置和布局方式
        3.2.1 独立分散式布局
        3.2.2 半分散式布局
        3.2.3 集中式布置
    3.3 西京医院住院二部核医学科与放射治疗科的布局方式及流线组织
        3.3.1 甲方要求和设计条件
        3.3.2 布局方式及流线组织
    3.4 本章小结
4 核医学与放射治疗科的功能房间设计及防辐射设计
    4.1 核医学与放射治疗科的分区与分类
    4.2 同位素室平面布置及功能要求
        4.2.1 按辐射源类型的分类
        4.2.2 同位素室各区组的平面布置要求
        4.2.3 同位素室各区组的功能要求
    4.3 放射治疗科的分类及功能布局设计
        4.3.1 前装腔内照射治疗及配套设施设计
        4.3.2 后装腔内照射治疗及配套设施设计
        4.3.3 放射性同位素钴60体外照射治疗室及配套设施设计
        4.3.4 超高压治疗室及配套设计
        4.3.5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室及配套设施设计
    4.4 核医学与放射治疗科的防辐射设计
        4.4.1 核医学与放射治疗科防辐射设计的相关法规
        4.4.2 对核医学与放射治疗科防辐射的建筑措施
        4.4.3 对核医学与放射治疗科防辐射的建筑措施
        4.4.4 建筑结构的设计与建筑材料、装备的使用
        4.4.5 设置放射性废物处理设施
        4.4.6 对核医学及放射治疗科的其他建筑措施
    4.5 西京医院住院二部核医学与放射治疗科空间设计
        4.5.1 核医学部的功能房间设计
        4.5.2 放射治疗部的功能房间设计
    4.6 西京医院住院二部核医学科与放射治疗科防辐射及环境设计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5.1.1 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
        5.1.2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5.2 课题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5.3 课题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四、安阳市建筑材料放射性水平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科技助力考古学——中国考古学百年纪念[J]. 王明辉,贾笑冰,李新伟,彭小军,叶晓红,翟少冬,陈相龙,李志鹏,吕鹏,黄益飞,刘煜,赵春燕,岳洪彬,赵欣,王树芝,刘建国,叶茂林,何毓灵,韩建华. 科学世界, 2021(10)
  • [2]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D]. 黄锦南. 浙江大学, 2021(08)
  • [3]豫北地区传统村落的类型学研究[D]. 王乔.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4]甲骨文视觉符号化在文字博物馆职业装中的应用研究[D]. 殷程科. 中原工学院, 2021(09)
  • [5]长城地带中段夏商时期遗存研究[D]. 祁冰. 吉林大学, 2020(03)
  • [6]沈阳市改装室内主要气态污染物浓度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吴浩岚.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7]殷墟考古九十年回眸:从“大邑商”到世界文化遗产[J]. 唐际根,荆志淳. 考古, 2018(10)
  • [8]晚商时期晋陕黄土高原地区的聚落与社会 ——以铜器为中心[D]. 魏泽华. 山东大学, 2017(08)
  • [9]我国环境行政执法权配置研究[D]. 张文波. 西南政法大学, 2017(08)
  • [10]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住院二部医技空间设计研究[D]. 倪佳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1)

标签:;  ;  ;  ;  ;  

安阳市建筑材料放射性水平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