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息化社会中的智能建筑(论文文献综述)
张强[1](2020)在《智慧体育场馆建设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智慧体育场馆作为体育产业与信息产业相契合的新形态,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突破,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智慧社会、智慧城市和智慧体育的深度融合,推动形成以人为本的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理念与模式,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新动能、体育消费新的增长点和推动体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也呼应着场馆服务业提供更多高品质、多元化、个性化服务的现实需求。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研究假设:在国家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和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宏观背景下,我国体育场馆如何在政府财力有限和现有设施工艺薄弱的状态下,构建新时代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机制,提升其建设标准化、运营数字化、应用人本化水平,实现人与运动、场馆智慧互连。本研究不仅能加深社会各界对智慧体育场馆治理的理解,对于加快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推动智慧体育场馆建设,解决长期困扰场馆运营的根本性痛点,满足消费受众的体验新需求和辅助智慧城市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本文借鉴利益相关者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体验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实地调查等方法,梳理了发达国家智慧体育场馆的特点并与我国进行了比较分析,阐释了智慧体育场馆的内涵,提出了智慧体育场馆的三层系统模型,探讨了不同类型智慧体育场馆的建设内容,提出了五种实现智慧体育场馆运营的模式,设计了四类场景营销的类型,通过构建智慧体育场馆的指标体系,对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6个省份部分体育场馆进行了评价分析研究,最后提出促进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智慧体育场馆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协同体。从体育场馆发展历程来看,智慧体育场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智能设施的应用形成的先进发展理念,是体育场馆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较之互联网+场馆、智能体育场馆,智慧体育场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其鲜明的特征。智慧体育场馆利用新技术实现人与场馆的感知互联,通过具有认知、判断、应对的智能方式深度整合资源和促进公众运动参与,在体育场馆各个环节实现高效便捷的创新应用,优化体育场馆资源配置。智慧体育场馆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服务系统,其服务体验通过智能化的方式在场馆情境中产生良好的耦合效应,推动场馆全面升级服务形态。从协同管理来看,智慧体育场馆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智慧体育场馆是以新技术为基础,以追求服务、资源、技术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协调,以信息化、智能化等为典型特征,通过整合体育场馆及相关资源推进服务应用创新,从而实现场馆服务功能的升级优化。(2)研究构建了智慧体育场馆系统框架,在理论研究层面拓展和完善了智慧体育场馆的价值探索。本文分析了利益相关者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体验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智慧体育场馆的关联,辨析了智慧体育场馆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界定了智慧体育场馆的定义,阐释了智慧体育场馆的特征、功能与价值、发展目标和关键要素。创新性地提出了智慧体育场馆系统架构,具体由技术层、资源层和应用层共同构成,其中技术层位于系统的底层,包括作为场地基础设施的技术支撑、智能硬件和数据库等;资源层处于系统的中间层,包括智慧运营、资源集成和智慧社会等;应用层处于系统的最顶层,包括新型营销系统、智慧服务和统一应有等。(3)坚持分类指导,统筹设计不同类型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路径。研究认为根据场馆的规模、区位条件和运营特点有所不同,大型智慧体育场馆应建设为城市“地标性”休闲娱乐中心;中小型智慧体育场馆应建设为“区域性”全民健身热力区;全民健身型智慧体育场馆应建设为“节点式”运动健康服务点。从错位发展、技术创新、应用导向、加强合作以及治理转变等角度提出建设策略。以更好地指导我国智慧体育场馆建设,促进智慧体育场馆可持续健康发展。(4)智慧体育场馆运营模式多样,其本质是为了提高场馆公共服务能力、引入市场机制,促进体育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研究认为智慧体育场馆在提高运营能力,优化人力资本、降低能耗成本、实现快速复制等方面优势明显。智慧体育场馆运营包括政府投资运营、企业投资运营、政府特许企业运营、政府主导成立专门机构和场馆协会纽带模式五种模式。智慧体育场馆运营并非一劳永逸,要注意正确认识体育场馆的信息化、加强场馆内部及周边业态联系、分析挖掘场馆数据价值、重视场馆网络运行安全和加强复合型人才引进及培养等问题。提出政府加强财政投入、转变观念推动场馆智慧运营、尽快酝酿场馆智慧运营方案、合理选择智慧场馆运营模式、妥善抉择供应链合作伙伴等发展策略。(5)根据不同的体育消费需求打造智慧体育场馆场景营销。为尽快摆脱体育场馆收入渠道单一,依赖政府拨款的局面,场馆运营机构需要主动求变,充分利用新技术和跨界思维进行场景营销互换和体育消费链接。研究根据体育场馆与体育产业寻求深度变革的发展目标、用户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提炼出注重情绪释放的娱乐型场景、强调寓教于乐的教育型场景、倡导空间差异化的审美型场景和满足精神调剂的移情型场景四类智慧营销的体验场景,以推动体育场馆智慧服务体系和整体功能提档升级。(6)构建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分析评价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诉求。本文通过初步构建指标结构,经过两轮专家意见咨询,形成了 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47个三级指标组成的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设计了“智慧体育场馆建设与应用研究调查”问卷,以江苏、上海、浙江、广东、湖北、江西6个省份60座体育场馆作为调查对象,从供给侧了解体育场馆的建设期望和诉求,通过IPA分析明确智慧体育场馆应优先改进的项目,提出推广智慧体育场馆的策略。通过以上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政府职责,制定切实可行的国家顶层设计与战略发展规划。(2)强化政策引领,形成政策体系,研制出台《关于促进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强制定专项激励政策,制定奖励、补贴和扶持政策。(3)加大资金投入,促进市场合作,建议将智慧体育场馆改造分期、分段进行分解,适当让渡部分经营权益吸引企业参与场馆智慧化改造与运营。(4)研制相关标准,针对不同类型智慧体育场馆科学编制建设指南以及数据接口标准等规范。(5)因地制宜建设,促进长效运营,划分智慧体育场馆功能版块,有规划、有重点、有策略的确保建设体系、步骤的完整性。(6)盘活人力资源,“引智借脑”从创意、营销等行业选聘人才,“自我造血”对场馆从业人员进行再教育与轮训。
刘永永,魏长辉[2](2019)在《建筑工程中的智能建筑技术》文中认为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变革,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在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建筑行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城市土地资源是非常有限的,人口的急速增加、建筑工程项目在城市中的建造数量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所以许多高层建筑在城市中被广泛的建设。这也为建筑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必要的条件,融合了信息化的智能化的住宅工程项目日益增多。与智能建筑建造施工的有关技术是比较复杂的,涉及到非常多的学科知识,智能建筑技术为建筑工程项目带来了个性化以及智能化等显着特征。然而,在实际的建筑工程项目的建造施工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比较容易发生的问题,也为职能建筑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阻碍,为了有效地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建造安全和效率,就必须在智能建筑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做好严格的、科学的控制和管理工作。
徐红冉[3](2017)在《云智能建筑策划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指出云智能建筑策划理论与方法研究是将属于计算机科学的云计算理论、智能决策理论和方法引入到建筑策划中,是一项交叉学科研究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把具有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的云计算环境以及高效科学的智能决策方法,应用到建筑策划工作中,解决当前建筑策划出现的策划数据海量、策划主体多元以及策划问题非结构化等日益复杂的问题,推进建筑策划方法的科学化、智能化,提高建筑策划的效率。论文应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将云计算理论、智能决策理论方法引入到建筑策划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中来,论述了云智能建筑策划的基本理论,对云智能建筑策划的实现基础,即云智能建筑策划系统进行了初步构架研究,最后论述了借助此系统完成一项完整建筑策划的具体操作流程与方法。云智能建筑策划的基本理论研究,把云计算、智能决策等基本理论与现有建筑策划理论相结合,从涵义与核心、特点、原则等方面问题探讨了云智能建筑策划,建构了新的理论—云智能建筑策划理论,为接下来云智能建筑策划系统初步架构和操作流程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云智能建筑策划实现基础,即云智能建筑策划系统概述研究,是在云智能建筑策划理论的基础上,对云智能建筑策划系统进行了初步构建,论述了系统的构成和系统运作的技术平台。云智能建筑策划系统,为云智能建筑策划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平台。云智能建筑策划操作流程研究,是在云智能建筑策划基本理论和云智能建筑策划系统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具体方法流程的论述,包括了信息搜集、分析与决策、成果评价反馈修正以及策划成果表达这四个基本步骤。分别论述了三个重要的信息搜集角度、分析与决策的逻辑步骤、成果评价反馈修正的机制以及成果表达的内在逻辑。这些都是借助云智能建筑策划系统完成的。总之,云智能建筑策划理论与方法研究是将云计算、智能决策理论引入到现有建筑策划理论中,形成一个新的理论—云智能建筑策划理论,并基于此理论,对完成云智能建筑策划的系统进行了初步构架,从而提供了可以实际应用的云智能建筑策划方法流程。因此,其在拓展了云计算等应用范围的同时,建筑策划领域多了一种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科学智能的策划理论与方法。
约翰·K·史密斯,王志成[4](2016)在《国际智能建筑产业动态与发展趋势》文中研究指明(上接7月15日04版)二是“3A”功能技术模式“A+4C”基础技术模式仅仅是智能建筑的结构化和系统化,而智能建筑发展的基本功能应当是:⑴对环境和使用功能的变化具有感知能力,如室温、光照的感知等。⑵具有传递、处理感知信息的能力,如温控、闭路监控等
约翰·K·史密斯[5](2016)在《国际智能建筑产业动态与发展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筑业从未经历过像今天这样的重大冲击,可以预见智能建筑将成为建筑革命的先声,成为21世纪的重要产业部门,并进而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乃至成为一个国家科学技术与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信息科学技术及电子计算机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智能建筑产生与发展的重
王志成,约翰·K·史密斯[6](2016)在《国际智能建筑产业动态与发展趋势(下)》文中研究表明(接上期)六、智能建筑发展的运作功能从发达国家智能建筑发展的运作特点与系统功能可以看出,智能建筑是人、信息和工作环境的智慧结合,是建立在建筑设计、行为、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社会工程学、系统工程学、人类工程学等各类学科交叉应用的时代建筑。其发展的运作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Function-1、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思想。"智能建筑的最终受益者应该是其中生活、工作的人,"IIBA首席顾问韦希
王志成,约翰·K·史密斯[7](2016)在《国际智能建筑产业动态与发展趋势(上)》文中认为"信息科学技术及电子计算机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智能建筑产生与发展的重要支柱。"国际智能建筑协会(IIBA)副主席凯文·卡瓦莫托指出,"建筑业从未经历过象今天这样的重大冲击,可以预见智能建筑将成为建筑革命的先声,成为21世纪的重要产业部门,并进而带动其它行业的发展,乃至成为一个国家科学技术与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智能建筑在国际的发展方兴未艾,前景广阔,当今世界各国竞相研究和开发智能建筑产业与技术。
常彦[8](2016)在《我国商业建筑智能化集成系统及其节能效益研究 ——以成都新天府国际中心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的社会进步与发展,伴随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汹涌浪潮而来的人们衣、食、住、行、用、以及工作、娱乐、消费等方式呈现出日益多样化、人性化、动态化的发展和变革,而为了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从而导致了社会总能耗愈加庞大、资源环境容量不断突破红线,由此直接引起的大气污染、气候变化等环境以及社会问题也愈加突出,成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隐患,这一切都迫切要求我们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能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共享美丽和谐中国。商业建筑类型在我们社会中是最常见的,它密切联系着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然而,一些商业建筑在充分满足人们舒适性、多样化、个性化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商业建筑能耗在公共建筑类型中所占能耗比重大、能耗高、浪费大,同时节能空间和实施效果显着,成果明显。商业建筑通过采用智能化集成系统,把分散的各个机电部分进行有机统一集成和管理,能够实现1+1>2的使用功能、建筑环境效益;1+1<2的能源消耗和资源浪费,与此同时,商业智能化系统所包含的各子系统内部通过实施分布分项节能控制措施,起构成了商业智能建筑的节能部分。通过商业建筑的智能化集成系统的系统投资与系统所产生的节能效益的比较,测算出其投资回报平衡区间节点,从而得出商业智能建筑在全寿命周期范围之内的节能效益。最后,结合实际案例项目工程,详述了商业智能化集成系统,用大量详实准确的数据,强有力的论证了商业智能建筑的节能效益和在全寿命期内巨大的投资回报,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节能降耗的总体目标,遏制建筑行业高能耗的发展现状,实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的探索。本文以“智能化集成系统在建筑节能效益中的应用”作为研究手段,以商业建筑的节能作为研究对象,从建筑机电设备系统的研究角度出发,对当前商业建筑中的节能效益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和实践探索,对于有效促进我国智能建筑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和推广应用提供借鉴。
李槐刚,杨一川[9](2013)在《智能化大厦与系统》文中研究表明智能建筑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不仅为业主带来了长期的经济利益,也促进了相关行业的发展。更是未来建筑的重要标志。
吕华益[10](2012)在《MT智能建筑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战略的取舍和战略的执行决定了一个公司能否成功。企业要想做好做大做强,只具备战略意识而不会实践运用是万万不能的。同时,随着智能建筑业的大发展,智能建筑行业空前繁荣,市场空间也越来越大。但是,智能建筑公司在享受行业景气气氛的同时,也面临竞争对手众多,竞争环境激烈的态势。本文从实践出发,针对MT智能建筑公司的现状,运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从MT智能建筑公司目前所处的背景出发,阐明了论题的重要意义,对MT智能建筑公司进行了内外部环境分析。其中外部环境分析包括宏观环境分析、行业环境分析和竞争环境分析,内部环境分析包括公司简介及公司资源和相关能力分析。以上述分析为基础,深入了解公司所处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技术环境的一般特征,并从企业自身发展历程、组织结构及经营特点等几方面,通过战略要素分析,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结论对影响智能建筑公司竞争的要素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分析了MT公司的竞争能力,进而结合企业的竞争能力、自身的优势、劣势与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会、威胁,对公司的竞争战略进行重新定位,制定公司的竞争战略——差异化战略。最后论证了保证竞争战略的有效实施措施,包括加强技术创新策略的实施、提升服务意识、培育人才的开发与投资、提高质量管理及控制等,并提出相关的实施保障方案。
二、信息化社会中的智能建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信息化社会中的智能建筑(论文提纲范文)
(1)智慧体育场馆建设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内智慧体育场馆研究现状 |
1.3.2 国外智慧体育场馆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的框架结构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的框架结构 |
1.4.2 创新之处 |
1.5 研究对象、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体育场馆相关概念 |
2.1.2 体育场馆信息化 |
2.1.3 互联网+场馆 |
2.1.4 智能体育场馆 |
2.1.5 智慧体育场馆 |
2.1.6 场景营销 |
2.2 理论基础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2 整体性治理理论 |
2.2.3 体验经济理论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 中外智慧体育场馆发展比较分析研究 |
3.1 我国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现状 |
3.1.1 我国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总体情况 |
3.1.2 我国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现实困境 |
3.1.3 我国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制约因素 |
3.2 我国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趋势探析 |
3.3 国外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经验借鉴 |
3.3.1 美国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经验分析 |
3.3.2 英国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经验分析 |
3.3.3 荷兰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经验分析 |
3.3.4 日本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经验分析 |
3.4 中外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比较分析 |
3.4.1 智慧体育场馆的主导方式比较 |
3.4.2 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对象比较 |
3.4.3 智慧体育场馆的设施改造比较 |
3.4.4 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目标比较 |
3.4.5 智慧体育场馆的验收评估比较 |
3.5 国外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启示 |
4 智慧体育场馆系统构建研究 |
4.1 智慧体育场馆的内涵 |
4.1.1 智慧体育场馆的特征 |
4.1.2 智慧体育场馆的功能与价值 |
4.2 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目标 |
4.3 智慧体育场馆的关键要素 |
4.3.1 服务主体要素 |
4.3.2 服务本体要素 |
4.3.3 服务客体要素 |
4.3.4 信息空间要素 |
4.3.5 技术应用要素 |
4.4 智慧体育场馆系统的基本架构 |
4.4.1 智慧体育场馆系统的理论机理 |
4.4.2 智慧体育场馆系统的基本架构 |
4.5 智慧体育场馆的动力机制 |
4.5.1 内部动力 |
4.5.2 外部动力 |
4.5.3 动力机制 |
5 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分析研究 |
5.1 大型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分析 |
5.1.1 建设目标 |
5.1.2 建设思路 |
5.1.3 关注重点 |
5.1.4 建设内容 |
5.2 中小型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分析 |
5.2.1 建设目标 |
5.2.2 建设思路 |
5.2.3 关注重点 |
5.2.4 建设内容 |
5.3 全民健身型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分析 |
5.3.1 建设目标 |
5.3.2 建设思路 |
5.3.3 关注重点 |
5.3.4 建设内容 |
5.4 推进智慧体育场馆建设的策略 |
6 智慧体育场馆运营分析研究 |
6.1 智慧体育场馆运营的本质 |
6.2 智慧体育场馆运营的优势 |
6.3 智慧体育场馆的运营实现路径 |
6.3.1 政府投资运营模式 |
6.3.2 企业投资运营模式 |
6.3.3 政府特许企业运营模式 |
6.3.4 政府主导成立专门机构模式 |
6.3.5 场馆协会纽带模式 |
6.4 智慧体育场馆运营应注意的问题 |
6.4.1 正确认识体育场馆信息化 |
6.4.2 场馆智慧运营需在规划阶段考虑 |
6.4.3 注意加强场馆内部及周边业态联系 |
6.4.4 充分挖掘和分析场馆数据价值 |
6.4.5 重视场馆网络运行安全保障 |
6.4.6 加强技术与管理型人才引进及培养 |
6.5 智慧体育场馆运营的典型案例分析——以浙江黄龙体育中心为例 |
6.5.1 黄龙体育中心的基本情况 |
6.5.2 黄龙体育中心智慧化改革的背景 |
6.5.3 黄龙体育中心智慧运营的特点 |
6.5.4 黄龙体育中心智慧运营的启示 |
6.6 推进智慧体育场馆运营的策略 |
7 智慧体育场馆场景营销分析研究 |
7.1 体育场馆服务营销现状 |
7.1.1 场馆营销意识亟待加强 |
7.1.2 用户营销需求把握不准 |
7.1.3 场馆营销模式较为单一 |
7.1.4 服务营销品牌特色不强 |
7.1.5 市场营销保障机制不足 |
7.2 信息技术对场馆营销的影响 |
7.2.1 智能终端改变体育消费习惯 |
7.2.2 移动网络改善场馆交易方式 |
7.2.3 在线推送延伸刺激多元消费 |
7.3 智慧体育场馆场景营销的作用 |
7.3.1 场景营销连接用户消费轨迹 |
7.3.2 信息技术助力识别潜在市场 |
7.3.3 用户获得沉浸式体验效果 |
7.3.4 实现多维度场景消费创新 |
7.4 智慧体育场馆的场景营销路径 |
7.4.1 注重场景营销体验的本质 |
7.4.2 跨界思维的创新模式选择 |
7.4.3 场馆场景营销的主要类型 |
7.5 智慧体育场馆的场景营销策略 |
8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分析研究 |
8.1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构建 |
8.1.1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构建的内涵 |
8.1.2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
8.1.3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8.1.4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的结构框架 |
8.1.5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
8.1.6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的确立 |
8.2 智慧体育场馆评价分析研究 |
8.2.1 “重要性”评价结果 |
8.2.2 “表现性”评价结果 |
8.2.3 IPA分析评价结果与讨论 |
8.2.4 总结 |
8.3 推广智慧体育场馆的策略 |
9 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 |
9.1 结论 |
9.2 建议 |
9.3 研究的局限及展望 |
9.3.1 研究的局限 |
9.3.2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智慧体育场馆初选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 |
附录2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 |
附录3 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及应用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4 问卷效度专家评价表 |
附录5 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及应用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6 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及应用研究场馆—运营机构访谈提纲 |
附录7 访谈人员名录 |
附录8 专家成员构成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建筑工程中的智能建筑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智能建筑的涵义 |
2 智能建筑的范围 |
3 智能建筑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与帮助 |
4 结语 |
(3)云智能建筑策划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
1.3 相关概念与主要概念 |
1.3.1 建筑策划 |
1.3.2 云计算 |
1.3.3 智能决策 |
1.3.4 云智能建筑策划 |
1.4 研究方法、内容及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框架 |
第2章 云智能建筑策划基本理论 |
2.1 云智能建筑策划的涵义与核心 |
2.1.1 云智能建筑策划的涵义 |
2.1.2 云智能建筑策划的核心 |
2.2 云智能建筑策划的基本特点 |
2.2.1 丰富资源的共享性 |
2.2.2 策划环境的开放性 |
2.2.3 问题求解的协作性 |
2.2.4 信息分析处理的智能性 |
2.3 云智能建筑策划的基本原则 |
2.3.1 以客户为导向的策划原则 |
2.3.2 决策信息全面化原则 |
2.3.3 决策逻辑科学性原则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云智能建筑策划实现基础 |
3.1 云智能建筑策划系统构成 |
3.1.1 云智能建筑策划系统内容 |
3.1.2 云智能建筑策划系统层次分析 |
3.2 云智能建筑策划系统技术平台 |
3.2.1 多源数据获取技术 |
3.2.2 基于Hadoop数据存储与计算技术 |
3.2.3 云协同技术 |
3.2.4 智能分析决策技术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云智能建筑策划操作流程 |
4.1 云智能建筑策划信息搜集 |
4.1.1 云智能建筑策划商谈策划 |
4.1.2 云智能建筑策划内外部条件调查 |
4.1.3 云智能建筑策划多利益主体建议搜集 |
4.2 云智能建筑策划分析与决策 |
4.2.1 确定建筑策划决策目标 |
4.2.2 界定建筑策划约束问题 |
4.2.3 拟定建筑策划方案 |
4.2.4 评估优选建筑策划方案 |
4.3 云智能建筑策划成果评价反馈修正 |
4.4 云智能建筑策划成果表达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国际智能建筑产业动态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六、智能建筑发展的运作功能 |
七、智能建筑发展的层次类型 |
八、智能建筑发展的市场动向 |
九、智能建筑发展的未来趋势 |
(5)国际智能建筑产业动态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智能建筑发展的产业趋势 |
二、智能建筑发展的产业进程 |
三、智能建筑发展的定义标准 |
四、智能建筑发展的建设目标 |
五、智能建筑发展的技术模式 |
(7)国际智能建筑产业动态与发展趋势(上)(论文提纲范文)
一、智能建筑发展的产业趋势 |
二、智能建筑发展的产业进程 |
三、智能建筑发展的定义标准 |
四、智能建筑发展的建设目标 |
五、智能建筑发展的技术模式 |
(8)我国商业建筑智能化集成系统及其节能效益研究 ——以成都新天府国际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智能建筑发展背景 |
1.1.2 智能建筑与建筑智能化集成系统 |
1.1.3 我国建筑能耗概况 |
1.1.4 我国商业建筑节能潜力与现状 |
1.1.5 商业类型智能建筑特点 |
1.2 国内外商业建筑智能化集成系统和节能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现状 |
1.2.2 国内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创新性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性 |
1.5 研究方法、论文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智能建筑理论综述 |
2.1 智能建筑概述 |
2.1.1 智能建筑的产生背景 |
2.1.2 第一座智能建筑的产生 |
2.1.3 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概况 |
2.1.4 智能建筑的优越性 |
2.1.5 智能建筑的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
2.2 智能建筑的概念 |
2.2.1 国外定义 |
2.2.2 国内定义 |
2.3 智能建筑的组成和分类 |
2.3.1 智能建筑的组成 |
2.3.2 智能建筑的分类 |
第三章 商业建筑智能化集成系统研究 |
3.1 商业建筑智能化技术研究 |
3.1.1 商业建筑智能化技术演变过程 |
3.1.2 商业建筑智能化支撑技术 |
3.2 商业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 |
3.2.1 商业建筑系统集成原因 |
3.2.2 商业建筑系统集成优化原则 |
3.2.3 商业建筑系统集成分析 |
3.3 商业建筑系统集成实现模式研究 |
3.3.1 中央层级集成和子系统层级集成 |
3.3.2 商业建筑智能化集成系统的项目建设模式 |
3.4 基于MAS技术的商业建筑智能化集成系统研究 |
3.4.1 MAS系统概述 |
3.4.2 基于MAS的商业建筑智能集成系统模型MAM-BISI |
3.4.3 基于MAS的商业建筑智能集成系统模型MAM-BISI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商业智能建筑投资与节能效益研究 |
4.1 节能效益的评价方法和内容 |
4.2 能量控制与管理系统的优化 |
4.3 项目投资与效益研究 |
4.3.1 调研问卷设计 |
4.3.2 调研问卷概况和有效性分析 |
4.3.3 商业智能建筑项目投资与收益具体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成都新天府国际中心智能化集成系统与节能实例研究 |
5.1 项目背景 |
5.1.1 项目概况 |
5.1.2 案例选择分析 |
5.1.3 智能化集成系统设计规范依据 |
5.1.4 智能化集成系统设计原则 |
5.1.5 系统配置 |
5.1.6 西门子S600(system 600)楼宇自动化系统 |
5.2 项目智能化集成系统方案 |
5.2.1 智能化集成系统平台 |
5.2.2 智能化集成系统 |
5.2.3 智能化集成系统分项节能控制策略 |
5.2.4 系统前期调试及试运行情况 |
5.3 案例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10)MT智能建筑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和框架 |
2 MT智能建筑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2.1 企业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
2.1.1 政治法律环境 |
2.1.2 经济环境 |
2.1.3 社会、文化与自然环境 |
2.1.4 技术环境 |
2.2 行业环境分析 |
2.3 竞争环境分析 |
2.3.1 行业企业数量 |
2.3.2 行业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分析 |
2.3.3 竞争要素比较分析 |
3 MT智能建筑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1 MT智能建筑公司简介 |
3.2 MT智能建筑公司企业资源分析 |
3.2.1 主要产品资源 |
3.2.2 管理资源分析 |
3.2.3 人力资源情况 |
3.2.4 企业市场定位分析 |
3.2.5 企业文化分析 |
3.3 MT智能建筑公司企业能力分析 |
3.3.1 企业技术能力分析 |
3.3.2 企业营销能力分析 |
4 MT智能建筑公司战略的确定 |
4.1 MT智能建筑公司SWOT因素分析 |
4.1.1 机会与威胁分析 |
4.1.2 优势与劣势分析 |
4.1.3 SWOT矩阵分析 |
4.2 MT智能建筑公司战略的确定 |
4.2.1 战略目标 |
4.2.2 竞争战略方案的选择-------差别化战略 |
5 MT智能建筑公司竞争战略的实施 |
5.1 加强技术创新策略的实施 |
5.2 加强品牌管理 |
5.3 人才的开发与投资 |
5.4 加强客户服务 |
5.5 取得相关资质 |
5.6 加强质量管理及控制 |
5.7 实施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智能建筑公司客户调查问卷 |
致谢 |
四、信息化社会中的智能建筑(论文参考文献)
- [1]智慧体育场馆建设与应用研究[D]. 张强. 苏州大学, 2020(06)
- [2]建筑工程中的智能建筑技术[J]. 刘永永,魏长辉.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9(14)
- [3]云智能建筑策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 徐红冉.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2)
- [4]国际智能建筑产业动态与发展趋势[N]. 约翰·K·史密斯,王志成. 企业家日报, 2016
- [5]国际智能建筑产业动态与发展趋势[N]. 约翰·K·史密斯. 企业家日报, 2016
- [6]国际智能建筑产业动态与发展趋势(下)[J]. 王志成,约翰·K·史密斯. 住宅与房地产, 2016(20)
- [7]国际智能建筑产业动态与发展趋势(上)[J]. 王志成,约翰·K·史密斯. 住宅与房地产, 2016(17)
- [8]我国商业建筑智能化集成系统及其节能效益研究 ——以成都新天府国际中心为例[D]. 常彦.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1)
- [9]智能化大厦与系统[A]. 李槐刚,杨一川. 第二十七届中国(天津)2013IT、网络、信息技术、电子、仪器仪表创新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3
- [10]MT智能建筑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吕华益. 大连理工大学, 2012(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