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选《破仙记》与晚明文学思潮

李治选《破仙记》与晚明文学思潮

一、李贽评选《坡仙集》与明末文学思潮(论文文献综述)

龚宗杰[1](2020)在《文统、程式与技法:从明代文话看苏文典范的多维建构》文中研究说明对明代"苏学"的研究,以往多从苏轼诗文选本以及明人序跋、论文书等材料入手。较之这些材料提供的精英阶层视角,明人文话则多关注对苏文的阅读与取法,因而更强调其有助于习文应试的文学功能,这与文章学自明中叶以来的发展关系密切。分析诸多论评苏文的明代文话,可以看出明人对苏文典范的建构,是从它所代表的重视文学性的古文统绪,及其所具备的可指导作文的示范意义等多个层次展开。借助这种梳理,既可以了解阅读与写作实践为文学范型之建立提供的现实基础,又有助于我们认识古代文章学注重实践的特征。

徐烨[2](2019)在《《水浒传》李贽评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李贽是明代着名的思想家,但他的思想家光环,经常会遮蔽他的另外一个身份——文学批评家。李贽在文学批评方面颇有建树,尤以《水浒传》评点为代表的小说批评最有特色。本论文将围绕《水浒传》李贽评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介绍论题来源、学界对李贽文学思想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特别是李贽与《水浒传》评点方面的研究。其次,探讨版本问题。在现存的《水浒传》李贽评点中,学界争论焦点在于“容与堂本”与“袁无涯本”孰真孰假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两种版本的内证、旁证等方面进行研究,认为容、袁二本都是以李贽核心思想为基础,并在此之上有所发挥。某种程度上说,它们都凝聚了李贽的精神血脉。再次,以李贽思想为参照,通过文本细读与比较研究,探究《水浒传》李贽评点的特色:第一,李贽小说评点的理论基础是其“童心说”与“成人说”;第二,李贽认为《水浒传》乃“发愤之所作”;第三,《水浒传》李贽评点之人物论大概可分为真、趣、忠义三个方面;第四,《水浒传》李贽评点之文体论。一方面,李贽在评点时非常关注小说情节设置;另一方面,李贽把小说这一文体推崇到与经、史同样重要的高度。最后,探讨《水浒传》李贽评点的意义。它推动了小说评点的创作与出版,同时,也启发了后世小说评点思想。

张鹏飞[3](2016)在《南京明代作家研究》文中提出于南京的文学发展来看,明代的界标性意义显着。明以前,南京文人大体上秉持着六朝的文化传统,文学成就不甚高,着名作家也屈指可数;入明后,作为南方的文化与政治中心,南京人才辈出、创作频繁、文学活动空前昌盛,在明代的地域文学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以南京明代作家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搜集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以考论结合的方式,对南京明代作家的生平、着述、文论思想、文学作品进行全面的考察,期许描绘出明代近300年南京文学发展的总体面貌和地域特色。通过对各种文献资料,包括通志,方志、诗文集的搜寻,本文共搜罗到有诗文集或诗、文作品存世的明代南京籍作家共865人,现存诗文别集近30余种,并将其编辑成《南京明代作家小传》和《南京明代作家诗文别集叙录》附在文后。正文前有绪论,主要介绍“地域文学的研究现状与意义”、“研究方法及几个问题的说明”、“南京地理文化概况”。正文按时代先后顺序考察了明代各个时期南京的作家,具体而言:第一章介绍了南京明前期作家(洪武-宣德)。此一阶段是南京文学的低迷期。开国之初,作为帝都的南京,恐怖的政治氛围、无休止的战乱、频发的自然灾害都让南京作家们的艺术生命被无情遏制。直至永乐迁都后,文学创作才稍稍振起,出现了杨翮、李时勉、张益等稍有成就的作家。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明中叶前作家(正统-弘治)。此一阶段是南京文学的初盛期。文人们的写作视野开始由国家转向个人生活,审美情趣也从典雅平和转向自然平淡。倪岳、倪谦父子承袭台阁文风而有所新变,“景泰十才子”中也出现了两位南京籍作家,“道学诗人”庄昶横空出世,他崇尚自然、反对模仿、悟道于心。这些新变都为南京明代文学打开了新的局面,也为即将到来的文学鼎盛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三章主要介绍了明中叶后作家(正德-万历前)。此一阶段是南京文学的再盛期。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积累,南京文学开始了全面的发展,呈现出彬彬而盛之势。这主要体现在创作群体的快速增长、各体文学的兼备、文学结社活动的兴盛、百花齐放的文学观念这四个方面。涌现了影响江南乃至全国的大家,诗文上如金陵三俊、刘麟、谢承举、徐霖,散曲上如陈铎、金銮、陈所闻,众多大家的崛起将南京文学推向了一个较为鼎盛的时期。第四章主要介绍了明后期作家(万历后-晚明)。此一阶段是南京文学的极盛期。产生了胡汝嘉、俞彦、易震吉、焦竑、顾起元、许仲琳、纪振伦等诗、文、词、曲、小说等各体作家;另外,文人结社的现象在这一段时间也较为普遍,像白门社、金陵大社、冶城大社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第五章对南京明代的方外、女性与遗民作家择重加以研究。南京自古以来就有重视佛学的传统,有明一代出现了众多的诗僧,这其中以果斌、宽悦和洪恩为代表;其次,作为秦淮风月之地,南京也培养了以秦淮四姬、杨宛、顾媚等为代表的妓女作家;最后,南都的政治地位也为南京孕育了繁多的遗民作家,像刑昉、顾梦游、黄周星之辈皆是遗民作家群中之佼佼者。

方正[4](2013)在《人文重镇形成的文化生态 ——以明代黄州府为考察中心》文中研究说明湖北文化发展有三大重镇:春秋战国时期的荆州;东汉三国时期的襄阳;明代的黄州府。明代黄州府的人口数、进士人数、书院数以及《湖北艺文志》及其《补遗》中的着作人数等均居湖北省首位。明代黄州府教育发达,文化勃兴,人才蔚起,一流大师云集,四大名着巧结鄂东缘,思想学术领一时之风骚,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与李贽在黄安、麻城的惊世骇俗之论是明代科技与人文的双子星座,黄州府成为湖北的人文重镇。在某种意义上说,明代黄州府人文鼎盛是建立在县域文化发达的基础上,特别是北部的麻城,南部的蕲州,中部的黄冈。明代鄂东地域形成了三大文化圈:一是北部的黄安—麻城,二是中部的黄冈—蕲水,三是南部的蕲春—黄梅—广济;鄂东地域形成了四大文化中心:科举的中心,进步哲学的中心,进步文学的中心,医药学的中心。这种人文气象的形成是地缘政治、历史积淀、经济发展、教育以及结社讲学之风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黄州地域文化有一个兴起、发展、繁荣、消亡(再生)的过程,明代的黄州文化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繁荣期,具有生命的张力,虽然,清代黄州文化仍然在湖北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已经僵化,而清末民国是东西文化激荡,是传统向现代的转换期。黄州府并非湖北的中心城市,在明代却成为湖北的人文重镇,对这种人文气象形成的文化生态的探讨,无论是区域文化史的研究还是当下的文化建设都意义重大。本文分五章对明代黄州府人文重镇形成的文化生态展开探讨。第一章是概论,探讨明代黄州府成为湖北人文重镇的外部条件。在政治上,明代黄州府有两个明显变化,一是武昌成为湖北的区域中心,黄州府毗邻武昌,一变千年的不利局面,获得区位优势;二是“蕲黄合一”,鄂东地域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两州分治的局面,这种统一局面有利于内部人员往来、物资的交流和文化的互动,有利于鄂东地域整体实力的提升。“江西填湖广”的移民潮,不仅为鄂东的经济开发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同时,自宋代以来,江西是中国文化发达之域,江西移民优化了鄂东的人口结构,提高了鄂东的人口素质,有利于鄂东教育文化的发展。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明代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局面,鄂东之沿江平原位于粮食生产发达之域;明代中期,汉口兴盛,“鄂东五水”通过长江与汉口相连,在鄂东地域形成了辐射四方的交通网,推动了鄂东集散型农业的发展,鄂东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黄州府由以前的下等州府一跃为上等州府,经济是文化繁荣的基础。第二章探讨的是黄州何以成为湖北的科举中心。本章以麻城为个案,探讨明代麻城科举兴盛的文化生态。明代黄州府进士人数居湖北省第一位,而麻城的进士人数在湖北省所有州县中居第一位,超过了襄阳等府的进士总数,因此,以麻城为个案,具有典型性。明代麻城科举的兴盛,首先得益于麻城外销型农业的发展、世家大族土地和财富的积累。经济上的优势并不能马上转化为科举的成功,明代麻城后期的进士人数远远高于明代前期,表明经济上的成功到科举的成功需要一个过程。经济上的成功到科举的成功,其中的关键是教育,麻城的世家大族通过兴办书院,延请名师讲学,极大地提高了麻城科举的成功率,特别是冯梦龙的春秋学和李贽的苏学与麻城科举的成功关系甚大。第三章研究的是黄州何以在晚明成为进步哲学的中心。宋明理学有三个里程碑,分别以“天理”、“良知”、“童心”为最高范畴,而以“童心”为最高范畴的哲学体系,正是李贽的创造,而成就李贽的是鄂东的山水与人文。明代鄂东王学左派学术空气浓厚,黄安、麻城是学术高地,王学左派的着名人物先后来鄂东讲学。李贽来鄂东后,在他周围形成一个有凝聚力、向心力的集结体,与当时的文化中心南京和北京互动,与天下着名学者互通声息,李贽与耿定向的论争是李贽进步哲学观形成的关键。第四章探讨的是明代黄州府诗文创作繁荣及诗文风格形成的原因。本章首先描写了明代鄂东诗文创作整体概貌,接着以文本解读为中心,除了对明代鄂东着名的士大夫之诗文进行研究外,还运用民间视角,对明代鄂东的闺妇和歌姬的诗文进行了重点考察,为了避免这种个案研究和民间视角所带来的平庸化与碎片化,在研究中,笔者在突出地方文学特色的同时,注重突出地域特色与明代中后期主流诗坛公安派与竟陵派的互动。明代鄂东文学创作的繁荣与诗文风格的特色是建立在鄂东文化积淀的基础之上,明代鄂东文人的结社讲学之风与李贽所倡导的“童心说”是鄂东楚风兴盛最为关键的因素。第五章探讨的是黄州何以成为明代湖北医药学的中心。湖北医药文化历史悠久,肇始于原始社会,形成于战国到秦汉,发展于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兴盛于明清,在汉晋之间的荆襄和明清之际的鄂东,曾形成两大高峰。本章首先运用计量学方法,从定量上考察,明代黄州府无论医学人物还是医学着作均居湖北省第一位,而在湖北省各个县中,蕲春的医学人物最多,达12人,比汉阳府、襄阳府、郧阳府、德安府每一个府的人数总和还多,李时珍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罗田医学着作最多,达29部,全部是万密斋一个人的着作,超过了武昌府、汉阳府、承天府、襄阳府、郧阳府、德安府、荆州府每一个府的医学着作总数。李时珍和万密斋在药物学和医学上的伟大贡献是鄂东由医药中心走向医药学中心的关键。在探讨鄂东医药学中心形成的文化生态时,采用个案研究,主要以李时珍及其《本草纲目》为考察中心,探讨李时珍成就《本草纲目》的自然和社会条件。

樊庆彦[5](2011)在《李贽评选《坡仙集》略论》文中研究表明李贽(15271602)是我国着名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作为明代中后期"王学左派"——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离经叛道,贬儒轻孔,自标"异端","程量千古,独出胸臆,无所规放",①不受程朱理学传统观念束缚,倡导绝假纯真、真情实感的"童心说",然而对苏轼却情有独钟,以其文章作为"宇宙内五大部文章"之一②,说他"胸中绝无俗气,下笔不作寻常语,不步人脚",故而"虽千古未见其比。"③他从苏轼作品中"诠择什一,并为点定,"④编成《坡仙集》,并经由好友焦螗作序称赏,而成为晚明影响极大的一种苏文选本。

杨峰[6](2006)在《归有光研究》文中指出明代中期,文坛上摹拟、雕缋之风极盛,士人不受其影响者盖少。归震川以一乡间老儒,不趋于时潮,务求自得,最终能树立于世,既让时人心折,也为后世文家所景仰。本文结合当时的文学思潮、震川的思想状况及文学创作,着重对其着述、评点及其文学思想作一考述与评析。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震川撰着述略》,从总体上描述震川的着述情况。在《震川集》现存的三个较早刻本中,昆山本最早,受批评也最大。笔者查阅了各刻本及清代抄本《震川先生未刻稿》中的相关材料,并结合批评者们观点上的漏洞,认为加在昆山本上的批评有空穴来风之嫌,三种版本并重才是科学的态度。在对比明隆庆刻本《古今文则》和清乾隆抄本《文章指南》的基础上,辨析《文章指南》为震川所作基本可信。虽然后世用它来指导古文写作,实际上当时是用来指导举业的材料。第二章《<震川集>评选本述要》,笔者调查了黄宗羲、董说、陈维崧、鲍倚云、张士元等十余人对震川散文的评点情况,择其重要者略加介绍。他们多指出:震川既善于以“俚俗琐事”入文,使“文情深渺”;又长于“谠言正论”,对时世充满关切之言。这些评析既全面深入地展示出震川的主张和散文特点,也显示了清代桐城派之外颇具丰富的文学批评资源。第三章《震川与明清文坛》,分析了震川与明清一些重要的文学思潮和流派的关系。他有接受台阁文风影响的一面,但重美刺和言情,祛除了台阁文学的肤庸软滑;他以古文为高,主张师其意而不师其辞,反对言辞上的摹仿,批判了复古派文章的赝古倾向。他与唐宋派之间交往不多,但都主张文道合一,讲究文行出处,成为后世学习古文的门径,在唐宋派中应当保留他的位置。桐城派声称上祖震川,实质上反对震川以琐事俚语入文,认为他既不合“义法”,也不够“雅洁”。桐城派只得其衣冠,难得其神髓。第四章《震川的评点文字述略》,收集了震川对古文的评点文字,进一步讨论了他的思想特点。他评《战国策》时,以“义”御“利”,体现了他注重经世的精神。评《史记》时要求文有“生气”、“文与事称”,展示了他的审美要求。他评唐宋文,有重“气骨”的意向,也说明了他要求文品与人品相统一。归震川不具有世俗中的权势,但在文学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位置,明清以来巨大的阅读面已经证明了他的价值。本文并不刻意拔高他的地位,而是力求通过自己的观察对他作出平允的描述,并借以增进对明清文学批评史的了解。

何新所,陈忠义[7](2002)在《李贽评选《坡仙集》与明末文学思潮》文中提出通过对李贽选评《坡仙集》的宗旨、评点的考察 ,并将其放在明代苏文选本的历史长河中进行比较研究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坡仙集》宗旨鲜明而不偏颇 ,评点风格独特而不拘泥于技法。李贽选本对以后各苏文选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从一个角度反映了明代文学思潮的复杂演变。

二、李贽评选《坡仙集》与明末文学思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李贽评选《坡仙集》与明末文学思潮(论文提纲范文)

(2)《水浒传》李贽评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论题来源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
1 版本问题
    1.1 矛盾的内证
    1.2 存疑的旁证
2 《水浒传》李贽评点之批评理论
    2.1 李贽小说评点之理论基础
    2.2 创作论:“发愤之所作”
    2.3 人物论:“传神写照于阿堵之中”
    2.4 文体论:“天下之至文”
3 《水浒传》李贽评点之深远意义
    3.1 咳唾间非卓吾不欢
    3.2 几案间非卓吾不适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3)南京明代作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地域文学研究现状与意义
        一、地域文学研究
        二、南京地域文学研究概况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几个问题的说明
        一、“南京”的概念
        二、作家的占籍问题
        三、文学的分期
        四、遗民问题
        五、作家的概念与研究侧重
    第三节 南京地理文化概况
        一、从“虎踞龙盘”说起——南京的地理概貌
        二、此水从来不见长——南京的历史沿革
        三、秦淮一曲竞风华——明代留都的文化状况
第一章 明前期作家(洪武——宣德)
    第一节 元末遗音——杨翮
        一、诗歌创作——复古宗唐
        二、散文——严而有法
    第二节 耿介之士——李懋
        一、生平述略
        二、文学思想:文以载道
        三、诗文特色:平易通达
    第三节 其他作家
        一、张益
        二、马琬
        三、王良、倪德
第二章 明中叶前作家(正统——弘治)
    第一节 景泰十才子中的南京作家
        一、汤胤积
        二、王贞庆
    第二节 中朝使者——倪谦
        一、生平述略
        二、出使朝鲜
        三、文学创作:自成一家
    第三节 茶陵羽翼——倪岳
        一、生平述略
        二、思想渊源
        三、诗文特色:北宋遗风
    第四节 道学诗人——庄昶
        一、文学思想:天机自得
        二、理学诗初探
第三章 明中叶后作家(正德——万历前)
    第一节 曲坛祭酒
        一、南曲乐王——陈铎
        二、“执骚坛牛耳者”——金銮
        三、本色工雅——陈所闻
        四、其他曲作家
    第二节 金陵二才子
        一、徐霖与《绣襦记》
        二、清新刚健——谢承举
    第三节 金陵三俊
        一、复古力将——顾璘
        二、深远郁然——陈沂
        三、江左风流——王韦
    第四节 江东才子——刘麟
        一、生平述略
        二、交友活动
        三、诗文创作:盎然天趣
    第五节 青溪河畔竞风流
        一、南京明代文人的结社
        二、青溪社发微
第四章 明后期作家(万历后——晚明)
    第一节 词林冠冕
        一、胡汝嘉、俞彦
        二、取径稼轩之易震吉
    第二节 巨儒宿学——焦竑
        一、生平述略
        二、文学思想:中庸之道
        三、诗文创作:典正训雅
    第三节 博雅君子——顾起元
        一、文学思想
        二、诗文创作:博采众长
    第四节 晚霞余晖——晚明南京传奇、杂剧、小说作家
        一、陆华甫《双凤记》
        二、张四维《双烈记》
        三、清啸生《喜逢春》
        四、黄方胤《陌花轩》
        五、许仲琳《封神演义》
        六、纪振伦《杨家府演义》
    第五节 其他作家
        一、奉朝使者——朱之蕃
        二、铮铮负气——何栋如
        三、张可大、余大成、顾起凤
第五章 方外、女性、遗民作家
    第一节 方外作家
        一、果斌:寄托遥深
        二、宽悦:晚唐遗风
        三、洪恩:烟霞之气
    第二节 女性作家
        一、秦淮四姬
        二、杨宛——真挚率直
        三、顾媚及其他女作家
    第三节 遗民作家
        一、第一布衣——刑昉
        二、任侠好义——顾梦游
        三、笑苍道人——黄周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南京明代作家小传
附录二:南京明代作家别集叙录
致谢

(4)人文重镇形成的文化生态 ——以明代黄州府为考察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
        (一) 主要问题
        (二) 现实意义
    二、学术研究回顾
        (一) 有关区域文化史与民俗文化研究
        (二) 有关文化重心(中心)形成的原因研究
        (三) 有关明代黄州文化研究
    三、基本概念的界定与研究思路
        (一) 基本概念的界定
        (二) 研究思路
第一章 明代黄州府成为湖北人文重镇的外部条件研究
    一、湖广的发展大势己进入“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的时代”,黄州府获得区位优势
        (一) 商代南土的政治军事中心:黄陂盘龙城
        (二) 全楚之中:荆州
        (三) 天下之腰膂:襄阳
        (四) 湖广行省的中心:武昌
    二、“蕲黄合一”有利于鄂东地域的统一和内部交流,促进了鄂东社会的整体发展
    三、汉口的兴盛,带动黄州外销型农业的发展
    四、移民与黄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一) 三苗与鄂东
        (二) 扬越、楚人与鄂东
        (三) 东汉、魏晋南北朝时的“五水蛮”与鄂东
        (四) 宋元明时期江西湖民与鄂东
    五、“湖广熟,天下足”与湖北及黄州府经济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明代黄州府何以成为湖北的科举中心——以麻城为考察对象
    一、明代黄州府科举兴盛概况
    二、科举兴盛的文化生态——以明代麻城为考察中心
        (一) 科举与社会流动的实证研究——以明代麻城为个案
        (二) 明代麻城科举兴盛的文化生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明代黄州府何以成为进步哲学的中心
    一、李贽哲学产生的学术背景
    二、黄州是王学的重镇,学术空气浓厚
        (一) 李贽与耿定理——李贽来黄州之前的思想与归隐黄安的原因研究
        (二) 在自由与独立之间——李贽哲学思想形成的经济考察
        (三) 锋锐益盛,光芒愈炽——李贽与耿定向的论战过程
        (四) 李贽与梅澹然——论李贽的启蒙主义的女性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明代黄州府诗文创作繁荣及诗文风格形成的原因探究
    一、明代黄州府诗文创作整体概述
    二、明代黄州府作家个案研究
        (一) 有真我然后有真诗——士大夫诗文研究
        (二) 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闺妇诗文研究
        (三) 民间自有真诗在——歌妓呼文如的情诗
    三、黄州楚风兴盛的原因探究
        (一) 文化积淀是黄州楚风兴盛的基础
        (二) 文人学者结社讲学之风促进了黄州楚风兴盛
        (三) 李贽的“识、才、胆”点燃了黄州人的文学创造之光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明代黄州何以成为湖北医药学的中心
    一、黄州:名医荟萃地医药文明乡
    二、从医药中心到医药学中心——医圣李时珍、万全的杰出贡献
        (一) 北斗以南一人——李时珍的学术思想与科学成就
        (二) 儿科医学大家——万全
    三、黄州医药学中心形成的的文化生态——以李时珍及其《本草纲目》为考察中心
        (一) “地齐”——黄州医药中心形成的地理环境
        (二) “政俗”——成就李时珍《本草纲目》的社会历史条件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归有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震川撰着述略
    第一节 《震川集》刻本述略
    第二节 清抄本《震川先生未刻稿集》
    第三节 《文章指南》辩略
    第四节 震川其它着述
第二章 《震川集》评选本述要
    第一节 董说评点《震川先生集》
    第二节 康熙时另四家评
    第三节 鲍倚云评震川文
    第四节 乾嘉时另三家评
    第五节 林纾、徐世昌两家评
第三章 震川与明清文坛
    第一节 震川与明代的台阁文
    第二节 在科举和复古背景下
    第三节 震川与唐宋派论略
    第四节 震川与桐城派
第四章 震川的古文评点述略
    第一节 震川评点《战国策》
    第二节 震川评两汉文
    第三节 震川评点《史记》
    第四节 震川评唐宋文
附录一《四大家文选》
附录二 《震川文集》汇评辑录
主要参考书目

四、李贽评选《坡仙集》与明末文学思潮(论文参考文献)

  • [1]文统、程式与技法:从明代文话看苏文典范的多维建构[J]. 龚宗杰. 斯文, 2020(01)
  • [2]《水浒传》李贽评点研究[D]. 徐烨.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3]南京明代作家研究[D]. 张鹏飞.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2)
  • [4]人文重镇形成的文化生态 ——以明代黄州府为考察中心[D]. 方正. 武汉大学, 2013(12)
  • [5]李贽评选《坡仙集》略论[A]. 樊庆彦.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三十三辑)——中国文化的经典与文体, 2011
  • [6]归有光研究[D]. 杨峰. 复旦大学, 2006(02)
  • [7]李贽评选《坡仙集》与明末文学思潮[J]. 何新所,陈忠义. 求索, 2002(06)

标签:;  ;  ;  ;  ;  

李治选《破仙记》与晚明文学思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