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土壤侵蚀及其防治研究

香港土壤侵蚀及其防治研究

一、香港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和娟[1](2021)在《基于GIS辅助的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乡土地理教学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GIS强大的功能对地理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将GIS作为教学手段渗透到日常教学中。GIS与乡土地理相结合能够发挥出更大的育人功能,因此研究GIS辅助乡土地理教学十分必要。本文以呼和浩特市为例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和实践研究法,分析了GIS辅助初中乡土地理教学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了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和GIS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两类教学案例并总结出相应启示,指导本文教学案例的开发;根据初中地理教科书的内容收集和遴选呼和浩特市乡土地理资料,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确定教学主题;设计了4个GIS辅助的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实施了一个教学案例并进行了反思和优化;通过对教学案例设计过程的总结提出了GIS辅助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的策略。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依据初中地理教科书的内容,通过查阅书籍、网站和实地走访收集到呼和浩特市乡土地理资源13类。依据课标筛选出7类16个教学主题。第二,依据课程标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以及GIS的功能,开发出4个GIS辅助的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包括呼和浩特市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历史沿革、自然环境特征、工业和交通运输。教学案例包括教案和学案两部分。第三,通过总结GIS辅助呼和浩特市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过程,得到了3个阶段,9条策略。第一阶段乡土资料收集及遴选策略:以地理教科书内容为指导收集乡土地理资料、以多种资料收集方式确保乡土资料全新全面;第二阶段确定GIS辅助初中乡土地理教学主题的策略:以课程标准作为确定教学主题的依据;第三阶段GIS辅助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的策略: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确定教学目标、恰当引用高中地理知识融入初中乡土地理教学、以教学内容和学情为依据设计GIS的应用形式、以问题的形式对乡土地理和GIS进行总结反馈、课后探究环节以实践为主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以多元的教学评价方式作为落实教学目标的保障。

刘琼[2](2019)在《山门河山洪泥石流特征与治理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泥石流灾害具有发生突然,危害范围广,潜在危险性大等特点。据资料记载,山门河历史上曾发生过大型、特大型泥石流灾害,近现代泥石流也非常活跃,对流域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因此,开展该山洪泥石流灾害发育特征与治理措施研究,对于减轻该山洪泥石流灾害危害,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第一,论文通过收集资料和野外调查,查明了山门河流域自然地理概况和环境地质背景,为山洪泥石流灾害发育特征与治理措施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第二,论文采用现场实验和室内综合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了山门河山洪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发现山门河流域支沟较多,沟谷纵比降较大,沟内固体物源积累较多,认为山门河流域在遇到合适的降雨条件时,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第三,论文对山门河山洪泥石流流体流动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山门河泥石流属于沟谷型、暴雨、低粘性、大规模、中度危险的水石(沙)型泥石流。并采用单沟泥石流危险度评价方法,对山门河三条支沟的危险性进行了定量评价,得出左沟、中沟和右沟都是中度危险。最后,论文在危险度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山门河山洪泥石流的灾害特征和已有治理方案,提出了多种防治工程方案进行了工程治理设计。

赵琳[3](2019)在《深圳市东部过境高速公路连接线工程水土保持策略与分析》文中认为深圳市布心路、爱国路、沿河路目前承担着深港东部过境交通的重任,该区域的过境交通交织混杂,并随着近年来市内汽车保有量及道路车流量的快速增长,时常拥堵,特别是丹平快速路通车后的晚高峰,布心、爱国路口前往丹平快速方向的车流往往排队达到一两公里,对该区域周围多数居民的出行造成了严重困扰。为彻底改善罗湖东部片区的交通现状,同时将货运交通调整出城市中心,于2014年启动了深圳市东部过境高速公路连接线工程。项目线路西起爱国路高架桥,下穿东湖公园、塘排山,在沿河北路与东环地面快速路相接。该项目隧道总长度6.053km,匝道总长度2.401km,占地面积53.49hm2,挖方118.30万m3,填方12.82万m3,弃渣105.48万m3,建设工期3年,概算投资194614万元。因该公路为线型开发建设项目,隧道较长,且布局跨度大、扰动面积广、开挖和弃渣量大,主要采用隧道明挖形式施工,只要线路经过的区域,原有地貌都会受到工程建设的扰动和破坏,如果在施工过程中不注重水土保持,项目区就容易出现乱挖、乱倒、乱堆等水土流失现象,破坏自然景观,污染水源保护区,甚至危及公路的安全运行。针对本工程水土流失具体特点和对周边造成的影响,该水土保持方案紧密结合主体工程设计,对各水土流失防治分区设计了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主体工程区施工期设计了临时拦挡、排水、沉砂和覆盖措施,完工后对裸露地表进行景观绿化,恢复生态环境;在临时堆土区坡脚布设袋装土拦挡,周边布设排水沟和沉砂池,对裸露堆土面覆盖,完工后对施工迹地绿化;在施工生产生活周边布设临时排水沟和沉砂池,完工后拆除施工营地建筑物及其场地硬化,覆土、恢复绿化;施工便道区在工程结束后,拆除硬化,土地平整后,恢复为原有土地利用类型;在征地拆迁区周围设置拦挡措施,并及时将拆迁废渣运走。通过本工程的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控制项目区水土流失,使建设和环境保护协同发展。

李明奎[4](2019)在《中国环境史史料学论纲》文中研究说明与中国环境史研究取得的成绩相比,相关环境史史料的整理和研究则略显滞后。简言之,目前中国环境史料的研究多集中于先秦、唐宋和明清几个时段的正史、方志、档案等文献史料的讨论,而于丰富的口述、实物和图像中的环境史料的关注稍显不足;此外,学界对域外文献、田野调查资料、自然科学观测数据等特殊环境史料的利用亦不多见;至于环境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与环境史研究取得的成果相比,则更显滞后。上述环境史料研究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国环境史研究的深入和本土化、国际化发展水平。鉴于此,本文在学界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利用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思考,以促进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构建和相关史料的整理研究。本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则对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学科任务、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史料类型、该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思考,初步认为中国环境史史料学以反映中华民族与自然环境互动的历史文献、口述史料、实物史料和图像史料的价值和利用为研究对象,以阐明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来源和类别、鉴别相关史料的真伪并分析评论史料的思想性、倡导并践行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整理工作、阐述编纂环境史工具书和筹建环境史料数据库的基本设想等为学科任务,以跨学科研究、田野调查、历史文献研究法等为基本研究方法。该史料学与文献学、口述史学、人类学、民族学以及包括考古学、地质学等在内的自然科学等学科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此外,就中国环境史的史料而言,文献、口述、实物和图像是研究中国环境史的四大基本史料。其中,包括正史、方志、实录、档案等在内的文献以文字记录着人与自然互动的历史,而传说、神话、谚语、访谈记录等口述史料则以口头语言的形式讲述着记忆中的人与自然,遗物遗址之类的实物史料则以具体实物展现着人与自然相处的过往,至于包括壁画、岩画、绢纸画、漫画、照片等在类的图像史料则以图像透露着人与环境互动的点滴。四类史料虽有不同的形式,然各有其特点和价值,彼此互补,互相印证。从事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整理研究需掌握基本的方法和途径,但平淡忠厚、谨小慎微的心态尤其重要。此外,做好跨学科研究、夯实语言文字基础等方面的准备亦有利于环境史史料搜集整理工作的进行。第二部分则属于专题研究,从众多的文献史料中选取正史、方志、档案、实录等常见的史料进行环境信息的分析,同时尽其所知,对口述史料、实物史料和图像史料蕴含的环境信息及其搜集利用进行了初步的讨论。研究认为包括正史、方志、档案、实录在内的文献史料是研究中国环境史的基本史料,其搜集整理和利用既要结合中国古代史、思想史、方志学、档案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亦要依靠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方面的知识技能,全面看待每种文献史料的价值和不足,综合利用,取长补短。而口述、实物和图像三类史料蕴含的环境信息亦极为丰富和珍贵,需要结合考古学、口述史学、图像史学、古文字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相关环境信息的分析和解读,以最大化地发挥相关史料的价值。第三部分则是对第二部分的补充,在丰富的文献史料中,除正史、方志、档案等基本环境史料外,日记、书信、报刊、文史资料、自然科学数据、域外文献等特殊环境史料蕴含的信息亦极为珍贵。其中,日记、书信和文史资料除记录了作者对天地自然和相关人事的观察、经历外,还记录了作者本人对许多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情感认知和心理态度,对于研究具体环境事件和微观环境史、环境认知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域外文献则以他者的视角记录着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观察、认知和评价,尤其是其中对中国山川自然、都城建筑、农田水利、风物特产、疾病医疗、人情风俗、气候变化、灾害事件等方面的记载均透露出不少珍贵的环境信息,值得大力挖掘和利用。田野调查资料则以调查者的亲身经历和见闻为基础,不仅对环境史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许多珍贵的文献、口述、实物和图像史料,还提供了认识史料、解读史料的现场感受(实地观感)和分析视角。而自然科学数据则以严谨的方法、精准的仪器为环境史研究提供许多气候、地质、土壤、水文、动植物等方面精确的数据信息,能更好地展现环境史跨学科研究的特点。总之,为促进环境史史料的研究和中国环境史的深入发展,建立中国环境史史料学实有其必要。中国环境史史料学不仅是一门基础学科,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尤其是图像、口述、实物三类史料中环境信息的提取和分析,自然科学数据的利用,以及环境史料的数字化等问题均涉及多种学科的交叉和合作,非一人或单一学科所能完成。然从长远来看,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整理和利用刻不容缓,其相关的环境史史料学亦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相信,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建立和发展,必将促进中国环境史研究在理论化和本土化方面的深入。

邓羽松[5](2018)在《南方花岗岩区崩岗特性、分布与地理环境因素研究》文中指出崩岗是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花岗岩区最主要、最特殊的土壤侵蚀地貌。崩岗侵蚀造成的土壤流失强度巨大,严重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崩岗不仅得到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更引起各级政府和当地群众的高度重视,在此基础上,人们对崩岗侵蚀的认知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也提出过系列治理措施。然而,华南地区崩岗侵蚀仍然发育,试点治理的效果并不明显,原因是崩岗的侵蚀机制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因此,开展不同纬度带崩岗侵蚀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对进一步深入研究崩岗侵蚀机理和崩岗的治理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湖北通城、江西赣县、福建长汀和广东五华的典型花岗岩崩岗侵蚀分布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崩岗侵蚀区农田土壤的理化性质和肥力情况,调查了典型样区的崩岗分布数量、面积、形态参数和活动类型,基于崩岗形态参数评价不同纬度带崩岗侵蚀强度;结合地质背景资料和花岗岩节理的野外测量,探明了地质因素对崩岗侵蚀的影响;同时,选择各样区的典型崩岗,将剖面按照A层、B1层、B2层、BC层、C1层和C2层进行采样,通过分析岩土基本理化性质、氧化物、微形态以及水分特征的层次性差异,阐明崩岗侵蚀的内在物质基础;结合调查的人为活动、区域气候、植被和地形等因素,揭示了崩岗侵蚀的外在驱动机制和侵蚀强度差异的成因。本文得到主要结果如下:崩岗侵蚀的规模和活动强度随纬度带由北往南有增加的趋势。通城样区共有崩岗128个,总面积8.27 hm2,赣县样区共有崩岗256个,总面积21.47 hm2,长汀样区共有崩岗169个,总面积17.72 hm2,五华样区共有崩岗306个,总面积37.07 hm2。四个样区瓢形崩岗最多,活动型崩岗的比例由北往南逐渐增加。崩岗的集水区、崩岗体和洪积扇区土壤严重退化,土壤砂粒含量增加,酸度增加,养分流失。洪积扇区土壤肥力等级系数表现为由对照区、扇缘、扇中到扇顶逐渐降低的变化规律。土壤退化直接影响了农作物产量,采取土壤质量恢复的治理措施十分必要。崩岗的形态参数随纬度带由北往南有明显的变异规律。由北到南,崩岗的面积、高度、坡度、斜边长,崩壁高度、宽度、倾斜角度和主沟长度、沟口宽度和支沟数量都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规律,崩岗的形态参数之间表现显着相关性(p<0.05)。根据主成分分析形态参数,结果表明崩岗的高度、崩壁高度和崩岗面积权重值较大,能指示崩岗的侵蚀强度。根据主成分-聚类的评价方法将四个样区的崩岗分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侵蚀强度,由Ⅰ类到Ⅳ类,各形态参数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崩岗侵蚀强度逐渐变大。通城样区Ⅰ类崩岗占69.53%,Ⅱ类占25.00%,Ⅲ类占3.91%,Ⅳ类占1.56%;赣县样区Ⅰ类崩岗占42.97%,Ⅱ类占43.36%,Ⅲ类崩岗占10.55%,Ⅳ类崩岗占3.13%;长汀样区Ⅰ类崩岗占39.64%,Ⅱ类占33.73%,Ⅲ类占13.61%,Ⅳ类占13.02%;五华样区Ⅰ类崩岗占13.40%,Ⅱ类占38.89%,Ⅲ类占31.70%,Ⅳ类占16.01%。可见,各崩岗样区以Ⅰ类和Ⅱ类的侵蚀强度为主,随着纬度带由北往南,Ⅲ类崩岗和Ⅳ类的侵蚀强度的崩岗的比例逐渐增加,表明崩岗侵蚀强度由北往南逐渐增加的变化规律。地质构造运动形成的丘陵区给各样区的崩岗侵蚀提供了地形条件,通城、长汀和五华样区的花岗岩均为燕山期出露,赣县样区花岗岩为加里东期出露,松散的花岗岩风化壳是崩岗侵蚀的物质基础。花岗岩节理密度大,走向复杂,均以高倾角为主,具有高度的继承性。通城样区节理走向的优势方位集中在北东东和北西向,赣县样区花岗岩节理走向的优势方位为北北东和北西西向,长汀样区节理走向的优势方位为北北东和北西西向,五华样区节理的优势方位为北东东和北北西向。花岗岩节理走向与崩岗侵蚀的沟道的发展方向有较好的相关性,尤其是崩岗的支沟基本由节理走向所控制。节理倾角越大的走向,沟道平均深度越大。不同纬度带花岗岩节理控制崩岗沟道的发育方向和强度,具有显着的纬度带差异。岩土性质的层次性差异是崩岗侵蚀的内在成因。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和阳离子交换量逐渐降低,土壤砂粒含量增加,粘粒、高岭石含量减少,土壤性质的变异系数较大。土壤界限含水率、粘聚力和内摩擦角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由C层到A层,SiO2含量逐渐减少,Al2O3和Fe2O3含量逐渐增加,表现出花岗岩土壤的脱硅富铝化过程,脱硅富铝化随着纬度带由北往南逐渐增加。Al2O3和Fe2O3含量与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1),SiO2含量与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呈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p<0.01)。微形态特征表现为上层土壤的以基质式胶结为主,而下层岩土主要以孔隙式胶结为主,粗骨颗粒的面积、周长、长和宽均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呈逐渐增加趋势,而圆度则逐渐减小。各土层吸应力随基质吸力增加而增加,相同含水量状况下,上层土壤吸应力较大,而下层土壤吸应力较小。因此,花岗岩土壤的下土层力学稳定性差,而上土层力学稳定性好是崩岗侵蚀形成与发育的内在成因。土层性质差异的本质源自于花岗岩的风化程度,而花岗岩土壤风化程度由北往南呈逐渐增加的规律是崩岗侵蚀强度分布纬度带差异的内在成因。人为活动对崩岗侵蚀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花岗岩土壤坡面和坡脚的破坏,坡面扰动的主要方式包括森林砍伐,地表草地破坏和山地开发不当等;坡脚扰动的主要方式包括土石资源的开采,交通与工业建设和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等。研究区的年平均降雨量范围在14461712 mm之间,纬度带的变化规律不明显;年平均气温范围在17.121.4℃之间,并呈现随纬度带由北往南逐渐增加的变化规律。通城、赣县、长汀和五华样区崩岗坡面的植被覆盖度分别为14.7%、22.1%、39.7%和13.1%,低植被覆盖度加剧崩岗的形成和发育,但较好的植被条件下已形成的崩岗仍然发育。样区崩岗主要分布在40330 m的海拔范围。通城、赣县、长汀样区的崩岗主要发育在1525°的坡度范围,而五华样区的崩岗主要发育在2030°的坡度范围。赣县、长汀和五华样区分布在阳坡的崩岗多于阴坡,而通城样区则相反。由北往南,崩岗发育的坡度、坡长和相对高差有显着增加的规律。相关性分析显示,环境因素与崩岗的形态参数密切相关。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坡长是影响崩岗侵蚀强度随纬度带由北往南逐渐增加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是相对高差、年平均气温和最大连续降雨量。

左双苗[6](2018)在《浅谈城市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城市化极大地推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带来的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十七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一系列重要指示。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强调指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城市水土保持具有恢复植被、改善景观和维护生态安全的功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重要载体。文章阐述了城市水土保持的发展进程,分析了城市水土流失的成因和危害,总结了城市水土保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提出了加强城市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旨在为城市水土保持更好地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参考。

张雪葳[7](2018)在《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城乡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寻找身份与文化认同成为当代人的精神需求。中国古代千姿百态的“山—水—城”寄托着人们的家园情感,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智慧,是现代城市建设的得失参照与灵感来源。古代福州是公认的“山—水—城”典范。它代表着城市设计与自然系统的完美结合,也显示了百姓生活与山水环境的密切联系。本文基于风景园林的综合视角,重点探讨了传统山水文化影响下古代福州的城市发展与风景演变。文章简要分析了福州的地理区位与自然基础,以明确其城市发展的自然地理特征;概述了中国历代都城的营城实践,以此作为福州古代城市发展的经验来源;从先秦、秦汉、魏晋、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六个历史阶段全面梳理了福州古代城市的发展历程,探讨了福州营城实践的影响因素,并总结了福州城市建设的主要成就。在此基础上,为了探讨物质空间与人文精神的互动关系,本文提出了山水风景体系的概念,并将其视为为山水格局、世俗空间、艺术表达三个层次耦合叠加的结果。其中,山水格局包括自然天成的山形水势、因地制宜的农田水利、合形辅势的景观要素和雅俗共赏的风水模式;世俗空间包括政治空间、交通空间、生产空间和游赏空间;艺术表达包括时令风俗、诗画八景和跨时空对比。通过这三个层次的综合解析,以期全面、生动地展现福州山水风景体系中,山水科学、山水美学与山水空间的互动关系。文章进而从风景范式与地方山水的结合、全局视野与多重尺度的推敲,山水风景与人文情感的共通、自然变迁与城市发展的耦合等方面,归纳了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的重要特征。面对中国城乡发展中山水式微的普遍事实,文章尝试从传统经验与现代科学价值互补的角度,提出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的四个保护发展路径。分别是:情景相生——注重历史真实性,维护人地关系;价值重塑——转译历史经验,回应当代需求;传承发展——珍视地域特征,更新山水格局;群策群力——促进跨学科交流、倡导公众参与。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1)思路创新:基于风景园林的视角,聚焦山水文化与营城实践的互动关系,归纳古人因借山水、融于山水的空间实践与价值认知;(2)方法创新:借鉴并完善了乡土景观的层状叠加体系,用以探寻历史形态的社会价值与人文内涵;(3)成果创新:整合历史、地理、文学、民俗等多方面研究成果,完善福州传统人地关系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陈俊杰[8](2017)在《惠州市惠城区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探讨》文中认为近年来,伴随着惠州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本文通过收集惠城区农村环保、农业基本资料和农业污染源资料,并走访环保专业人士和农业、环保部门,收集了惠州市、惠城区部分河涌污染的基本情况,以及惠州市惠城区化肥、农药、畜养殖业等一系列污染数据,结合这些调查数据,对惠城区农村水污染问题的根源及现状进行剖析,总结当前惠城区整治农村水污染的薄弱环节,提出了今后整治农村水环境污染的对策和措施,主要结论如下:惠城区农村水环境污染有不同的来源并且具有地方特色:(1)惠城区农村水环境污染的直接原因是农民环保意识不强;(2)造成水环境污染的深层次原因是农村水环境保护政策不完善;(3)造成局部严重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片面追求工业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4)城市的污染转移也是农村水环境污染的来源之一;(5)传统粗放型农业生产模式产生的环境污染;(6)农村环境治理力度不够是导致农村水污染问题的重要原因。强化惠城区农村水污染治理的对策措施有:(1)完善农村水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基础设施建设;(2)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强畜禽规范管理;(3)落实污染主体责任和环保执法监管力度;(4)加强农村环保教育宣传,提高农民环保意识;(5)合理布局乡镇企业;(6)加强农村水环境立法。

王泽元[9](2017)在《高铁项目水土流失特点及其防治措施体系研究》文中指出自2016年6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2030)》,中国高速铁路网正式由“四纵四横”升级为“八纵八横”。规划要求实现中国铁路网里程达到20.4万km,其中高速铁路(以下简称高铁)网7.2万km,快速铁路网连接所有50万以上人口城市,高铁连接所有100万以上人口城市,城际高铁连接城市群内部城市。高铁不仅速度快、安全性好、乘坐舒适,而且对于加速沿线经济、旅游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高铁项目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大范围扰动地表和破坏植被,大量土石方挖填与调运,以及弃渣堆放极易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将会对高铁沿线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对沿线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作者在分析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根据高铁项目布局与施工工艺,结合沿线地形地貌特征,分析归纳出高铁项目的水土流失特点为:(1)典型的人为加速侵蚀;(2)整体呈带状分布,且线性带状与点状分散并存;(3)类型多样,不同地形地貌类型之间水土流失原因和强度存在差异;(4)时段性强,分段分区之间差别大;(5)与普通铁路及其他生产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具有明显差异等,并探讨了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本文根据水土流失特点和防治区划分原则,将高铁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划分为路基工程区、站场工程区、桥梁工程区、隧道工程区、取土场区、弃渣场区、施工道路区和施工生产生活区等8个防治分区。据此进行了分区水土保持措施布设,给出了分区措施布置图,构建了高铁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并就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和主要防治措施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同时,以西南地区某高铁客运专线为例,就边坡防护措施、截排水措施、弃渣场拦挡措施,和表土剥离及其集中堆存、临时拦挡、苫盖、排水、沉沙等措施进行了较详尽典型设计,并给出可供参考应用的图件与相应说明。

白玲[10](2016)在《宁夏甲虫的物种多样性与生物地理》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基于对河北大学博物馆和宁夏农林科学院昆虫标本室等单位收藏的宁夏甲虫定名标本的翔实考察,结合作者及导师长期对宁夏甲虫考察和物种鉴定,并在充分总结专家工作基础上得以完成。物种编目采用Borchard et al.(2011)的鞘翅目分类体系;与世界动物地理的关系采用Holt et al.(2013)意见,与中国动物地理区的关系参考张荣组(2011)意见;研究区域自然状况参考张红(2013)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图册》数据。论文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包括宁夏自然概况、甲虫研究简史、研究材料与方法、甲虫物种多样性与区系、3大自然景观甲虫多样性比较、甲虫资源保护与利用6个方面;各论包括物种系统分类名录、文献引证信息、同异名目录、检视标本信息、寄主或捕食对象和地理分布,其中部分内容未呈现在论文中。研究取得如下初步成果:一、物种多样性1.种类构成研究总结宁夏甲虫2亚目13总科48科460属1019种(亚种),科学新发现2种,即圆点双刺甲Bioramix(Cardiobioramix)globipunctata Bai&Ren,2016和六盘山双刺甲Bioramix(Cardiobioramix)liupanshana Bai&Ren,2016,详细记载了各种的检视标本信息,文献引证、同异名,进一步总结了各种的分布地,并提供各种成虫形态图780张。2.属级以上分类阶元的组成格局在宁夏已知的甲虫种类中,多食亚目Polyphaga占13总科46科(95.83%)415属(90.22%)885种(86.85%);肉食亚目Adephaga占2科(4.17%)45属(9.78%)134种(13.15%)。10个重要科的种数之和超过甲虫总种数的81%,依次为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 44属(9.57%)157种(15.41%)、叶甲科Chrysomelidae 65属(14.13%)133种(13.05%)、步甲科Carabidae 38属(8.26%)122种(11.97%)、金龟科Scarabaeidae 42属(9.13%)107种(10.50%)、天牛科Cerambycidae 55属(11.96%)86种(8.44%)、象甲科Curculionidae 41属(8.91%)70种(6.87%)、瓢虫科Coccinelidae 28属(6.09%)57种(5.59%)、隐翅虫科Staphyinidae 20属(4.34%)50种(4.91%)、葬甲科Silphidae7属(1.52%)25种(2.45%)、芫菁科Meloidae 5属(1.09%)23种(2.26%)。460个属中,单种属256个(55.65%);寡种属144个(31.30%);多种属60个(13.05%)。1.宁夏甲虫的属级(含共有分布属)构成以古北界成分为主,占460属(100.00%)、古北界+中日界共有成分175属(38.04%)、古北界+东洋界+中日界共有成分122属(26.52%)、古北界+东洋界+中日界+撒阿界共有成分39属(8.48%),世界广布2属(0.43%),其他各界共有成分仅占26.47%。2.宁夏甲虫属的分布数量(含共有分布属)与中国各动物地理区的联系由近到远依次是:蒙新区411属(89.35%)、华北区361属(78.48%)、东北区290属(63.04%)、华中区286属(62.04%)、青藏区195属(42.39%)、西南区171属(37.17%)、华南区162属(35.22%)。表明宁夏甲虫区系与蒙新区关系最为密切,也与华北区、东北区和华中区有一定联系。三、宁夏甲虫的区域分布特点以属为单位分析了宁夏甲虫属级(含共有分布属)区域分布特点:荒漠半荒漠区280属(60.87%);六盘山区270属(58.70%);黄土高原区121属(26.30%);地方特有属26个(5.65%)。表明宁夏甲虫凸显蒙新区性质,也与华北区联系紧密,地方特有物种稀少。四、宁夏3大自然景观甲虫的物种多样性比较对宁夏贺兰山、六盘山和罗山3个重要自然景观已知甲虫的种类的数量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贺兰山、六盘山和罗山分别有甲虫30科211属355种(亚种)、35科243属482种(亚种)、30科182属287种(亚种);3区均无特有属存在,特有种所占比例非常小,分别占总种数的0.28%、1.87%、0.70%。贺兰山、六盘山和罗山甲虫的F指数、G指数和G-F指数依次为:F指数29.4920、32.9064和28.9752,G指数5.0281、5.1998和4.9669,G-F指数0.8296、0.8420和0.8286。贺兰山和罗山甲虫为中等不相似水平,六盘山分别与罗山、贺兰山甲虫为极不相似水平。五、宁夏甲虫资源保护利用将宁夏甲虫资源大致划分为清洁类(约10%)、授粉类(约20%)、食(饲)类(约15%)、药用类(约10%)、天敌类(约30%)、观赏类(约100%)、仓储类(约5%)和农林类(约20%),并提出了保护与利用建议。二、宁夏甲虫区系特点及与世界和中国各动物地理区的关系

二、香港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香港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GIS辅助的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1.研究背景
        2.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研究内容
        2.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
一、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GIS
        2.乡土地理
        3.教学案例
    (二)理论基础
        1.生活教育理论
        2.多元智能理论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GIS辅助初中乡土地理教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一)GIS辅助乡土地理教学的必要性
        1.落实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2.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水平
        3.巩固地理知识,奠定高中GIS学习基础
    (二)GIS辅助初中乡土地理教学的可行性
三、GIS辅助呼和浩特市初中乡土地理教学课程资源收集和遴选
    (一)依据教材内容确定乡土地理资源收集类型
    (二)依据GIS的功能确定乡土地理的教学内容
    (三)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主题
四、案例分析与启示
    (一)案例来源及筛选
    (二)中学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1.案例分析目的
        2.案例分析内容
        3.案例分析呈示
    (三)GIS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的案例分析
        1.案例分析目的
        2.案例分析内容
        3.案例分析呈示
    (四)案例分析启示
        1.中学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分析启示
        2.GIS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案例分析启示
五、GIS辅助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
    (一)GIS辅助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的依据
        1.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依据GIS的功能
        3.依据“双动两案”教学模式
    (二)教学案例设计
        1.教学案例设计说明
        2.教学案例一:阴山南麓、锦绣青城
        3.教学案例二:依山傍水,四季分明
        4.教学案例三:内外联动,朝发夕返
        5.教学案例四:乳香四溢,百业俱兴
    (三)教学设计的实施与反思
        1.课前准备
        2.教学过程
        3.实施启示
六、GIS辅助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的策略
    (一)乡土资料收集及遴选策略
    (二)确定GIS辅助初中乡土地理教学主题的策略
    (三)GIS辅助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策略
七、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呼和浩特市乡土地理资源
附录2 中学乡土地理教学案例一览表
附录3 中学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分析表
附录4 GIS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案例一览表
附录5 GIS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案例分析表
附录6 学生访谈记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致谢

(2)山门河山洪泥石流特征与治理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泥石流灾害风险性评价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 泥石流防治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和环境地质背景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位置与交通
        2.1.2 气象、水文
        2.1.3 植被及土壤
        2.1.4 社会经济概况
    2.2 区域环境地质背景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与地震
        2.2.4 水文地质条件
        2.2.5 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
    2.3 山门河泥石流治理现状
第三章 山门河山洪泥石流形成条件
    3.1 形成、流通和堆积区地形条件
        3.1.1 山门河中沟
        3.1.2 山门河右沟
        3.1.3 山门河左沟
    3.2 物源条件
        3.2.1 沟床堆积物源
        3.2.2 沟岸山坡堆积物源
        3.2.3 泥石流物源的转化关系
    3.3 水动力条件
第四章 山门河山洪泥石流特征分析
    4.1 山门河泥石流流动特征
        4.1.1 泥石流流体重度
        4.1.2 泥石流堆积物特征值
        4.1.3 泥石流流速计算
        4.1.4 泥石流流量
        4.1.5 泥石流整体冲压力
    4.2 山门河泥石流发展趋势
        4.2.1 泥石流的发生频率和规模
        4.2.2 泥石流发展趋势预测
第五章 山门河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5.1 泥石流易发程度的综合评判
    5.2 泥石流危害对象及险情评估
    5.3 泥石流危险度评价
    5.4 泥石流活动危险性分区
第六章 山门河泥石流防治对策优化与工程设计
    6.1 已有防治工程及其防治效果分析
        6.1.1 已有防治工程概况
        6.1.2 已有防治工程防治效果分析
    6.2 泥石流防治措施
        6.2.1 防治原则
        6.2.2 防治方案
    6.3 治理工程设计
        6.3.1 设计原则
        6.3.2 设计依据
        6.3.3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标准
        6.3.4 治理工程布置及分项设计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3)深圳市东部过境高速公路连接线工程水土保持策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外水土保持研究现状
        1.2.1 国外水土流失现状
        1.2.2 国外水土保持研究现状
        1.2.3 国外水土保持研究动态
    1.3 国内水土保持研究现状
        1.3.1 国内水土流失现状
        1.3.2 国内水土保持研究现状
        1.3.3 国内水土保持研究动态
第2章 现状调查与分析
    2.1 现状调查
        2.1.1 基本情况调查
        2.1.2 公路及周边道路现状调查
        2.1.3 工程周边水土流失及防治现状调查与分析
    2.2 自然概况调查
        2.2.1 地形地貌调查
        2.2.2 地质调查
        2.2.3 气候气象调查
        2.2.4 水文调查
        2.2.5 土壤、植被调查
        2.2.6 生态用水来源和保障情况调查
        2.2.7 与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关系分析
        2.2.8 与水源保护区的关系分析
    2.3 社会经济情况调查
    2.4 调查分析结果
第3章 水土流失分析
    3.1 水土流失时段分析
    3.2 水土流失预测分区分析
    3.3 水土流失预测分析
        3.3.1 扰动原地貌、土地及植被预测分析
        3.3.2 损坏水土保持设施的预测分析
        3.3.3 土石方运转预测分析
        3.3.4 预测方法和参数的选取
        3.3.5 水土流失量分析
    3.4 水土流失危害分析
    3.5 预测分析结果
第4章 水土流失防治分析
    4.1 防治原则与目标
        4.1.1 防治原则
        4.1.2 防治目标分析
    4.2 防治责任范围和防治分区分析
        4.2.1 防治分区分析
        4.2.2 防治责任范围分析
    4.3 对主体工程已有水土保持措施评价
        4.3.1 隧道工程
        4.3.2 地面道路接线工程
        4.3.3 桥梁托换工程
        4.3.4 管线改迁工程
        4.3.5 绿化景观工程
    4.4 新增水土保持措施评价
        4.4.1 项目区绿化工程
        4.4.2 排水、沉沙措施
        4.4.3 临时用地防护
    4.5 防治措施总体布局
    4.6 水土流失防治分析结果
第5章 水土保持措施分析
    5.1 排水工程措施分析
        5.1.1 工程等级标准
        5.1.2 集流分区及流量计算、校核
    5.2 绿化措施分析
        5.2.1 隧道暗埋段绿化措施分析
        5.2.2 地面接线道路绿化措施分析
    5.3 施工期临时措施分析
        5.3.1 临时排水沟
        5.3.2 临时拦挡、沉沙措施
        5.3.3 其他临时措施
    5.4 水土保持措施分析结果
第6章 水土保持监测分析
    6.1 监测范围分析
    6.2 监测内容分析
    6.3 监测时段分析
    6.4 监测方法分析
        6.4.1 调查监测分析
        6.4.2 地面调查分析
    6.5 监测分析结果
第7章 实施保障措施分析
    7.1 组织机构分析
    7.2 管理措施分析
    7.3 工程施工分析
    7.4 检查与验收分析
    7.5 实施保障措施分析结果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国环境史史料学论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回顾
        (一) 史料与史料学的研究
        (二) 中国环境史史料的研究
    三、基本写作思路和框架
    四、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五、文中相关概念的解释
        (一) 史料与史料学
        (二) 环境史史料与中国环境史史料学
        (三) 口述史料与口述史学
        (四) 实物史料
        (五) 图像史料与图像史学
        (六) 域外文献
上篇
    第一章 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研究对象、主题、方法和学科任务
        第一节 研究对象、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主题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学科任务
    第二章 中国环境史史料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一节 与文献学的关系
        第二节 与自然科学、人类学、民族史、图像史学等学科的关系
    第三章 建立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第一节 建立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可能性和基础
        第二节建立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必要性
    第四章 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来源、类型和特点
        第一节 中国环境史史料来源
        第二节 中国环境史史料的类型和特点
    第五章 中国环境史史料搜集整理概论
        第一节 中国环境史史料搜集整理面临的困难
        第二节 搜集整理中国环境史史料应有的心态
        第三节 搜集整理中国环境史史料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第四节 从事搜集整理中国环境史史料应有之准备
    第六章 经史子集文献中的环境史史料概论
        第一节 经部文献中的环境信息
        第二节 史部文献中的环境信息
        第三节 子部文献中的环境信息
        第四节 集部文献中的环境信息
        第五节 经史子集文献中环境信息的搜集整理与利用
中篇
    第七章 正史中的环境史史料概论
        第一节 正史中的环境史史料及其价值
        第二节 正史中的环境史史料特点及其搜集利用
    第八章 地方志中的环境史史料及其搜集利用
        第一节 地方志中的环境信息及其价值
        第二节 地方志中环境史史料的特点和局限
        第三节 地方志中环境史史料的搜集与解读利用
    第九章 实录与档案中的环境史史料概论
        第一节 实录中的环境史史料价值及其搜集利用
        一、实录中的环境史史料价值
        二、实录中环境信息的搜集利用
        第二节 档案中的环境史史料
        一、档案中的环境信息及其价值
        二、档案中环境史史料的搜集与利用
    第十章 中国口述环境史料概论
        第一节 中国的口述传统和口述史料遗存
        第二节 口述史料中的环境信息与价值
        第三节 中国口述环境史史料的特点
        第四节 中国口述环境史史料的搜集整理途径
        第五节 口述史料中环境信息的提取和征实
    第十一章 实物史料中的环境信息与利用途径概论
        第一节 实物史料中的环境信息与价值
        第二节 实物史料在环境史研究中的利用途径
    第十二章 图像史料中的环境信息与搜集解读概论
        第一节 图像史料中的环境信息及其价值
        第二节 图像史料的搜集与解读
下篇
    第十三章 几种特殊的环境史史料概论
        第一节 书信、报刊与文史资料
        第二节 田野调查资料与自然科学观测试验数据
        第三节 日记
        第四节 域外文献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南方花岗岩区崩岗特性、分布与地理环境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崩岗侵蚀概述
        1.2.2 崩岗侵蚀危害
        1.2.3 调查与评价方法
        1.2.4 地质因素
        1.2.5 岩土特性
        1.2.6 环境因素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背景
        2.1.1 湖北通城
        2.1.2 江西赣县
        2.1.3 福建长汀
        2.1.4 广东五华
    2.2 典型崩岗区调查
        2.2.1 样区选择
        2.2.2 基本调查
        2.2.3 形态参数
        2.2.4 地质因素
        2.2.5 环境因素
    2.3 样品采集
        2.3.1 农田土壤样品
        2.3.2 崩岗岩土样品
    2.4 测定与分析方法
        2.4.1 岩土性质
        2.4.2 氧化物
        2.4.3 微形态
        2.4.4 水分特性
    2.5 理论方法与数据分析
        2.5.1 理论方法
        2.5.2 数据分析
3 典型崩岗侵蚀区调查及土壤退化特征
    3.1 典型崩岗侵蚀区调查分析
        3.1.1 崩岗面积及数量分布
        3.1.2 崩岗的形态分布
        3.1.3 崩岗的活动类型分布
    3.2 集水区和崩积体的侵蚀特征
        3.2.1 集水区
        3.2.2 崩岗体
    3.3 洪积扇区农田土壤退化特征与评价
        3.3.1 农田质量退化现状
        3.3.2 农田土壤理化性质
        3.3.3 农田土壤质量评价
    3.4 讨论
    3.5 小结
4 基于崩岗形态参数的侵蚀强度评价
    4.1 崩岗形态参数特征
        4.1.1 基本形态参数
        4.1.2 崩壁参数
        4.1.3 沟道参数
    4.2 崩岗侵蚀强度评价
        4.2.1 形态参数的描述性统计
        4.2.2 形态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4.2.3 形态参数的主成分分析
        4.2.4 形态参数的权重分析
        4.2.5 崩岗侵蚀的聚类分析
    4.3 不同侵蚀强度崩岗的分布特征
        4.3.1 数量特征
        4.3.2 面积特征
    4.4 小结
5 地质因素与崩岗侵蚀的关系分析
    5.1 大地构造
        5.1.1 地质构造
        5.1.2 花岗岩特征
    5.2 节理构造
        5.2.1 区域花岗岩节理特征
        5.2.2 崩岗沟道走向特征
        5.2.3 节理走向与沟道方向的关系
        5.2.4 节理倾角与沟道深度的关系
    5.3 讨论
    5.4 小结
6 岩土性质与崩岗侵蚀的关系分析
    6.1 岩土性质的空间变异性
        6.1.1 基本性质
        6.1.2 界限含水率
        6.1.3 抗剪强度
    6.2 风化特征与崩岗侵蚀的关系
        6.2.1 氧化物组成
        6.2.2 风化强度特征
    6.3 微形态与崩岗侵蚀的关系
        6.3.1 微形态特征
        6.3.2 粗骨颗粒分析
    6.4 吸应力与崩岗侵蚀的关系
        6.4.1 水力特性
        6.4.2 吸应力特性
    6.5 小结
7 环境因素与崩岗侵蚀的关系分析
    7.1 人为活动
        7.1.1 坡面扰动
        7.1.2 坡脚扰动
    7.2 气候因素
        7.2.1 降雨量
        7.2.2 气温
    7.3 植被因素
        7.3.1 植被类型
        7.3.2 植被覆盖度
    7.4 地形因素
        7.4.1 海拔
        7.4.2 坡度
        7.4.3 坡向
        7.4.4 坡长
        7.4.5 相对高差
    7.5 崩岗侵蚀强度的影响机制
        7.5.1 相关性分析
        7.5.2 灰色关联分析
    7.6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成果
致谢

(6)浅谈城市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 城市水土保持发展进程
2 城市水土流失成因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2.1 城市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
    2.2 城市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3 城市水土保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4 加强城市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5 结论

(7)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对现代城市问题的反思
        1.1.2. 对古代人居智慧的挖掘
        1.1.3. 跨学科交流的研究趋势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探究古人营城中的风景立意
        1.2.2. 完善“山—水—城”研究方法
        1.2.3. 系统解读福州传统人地关系
    1.3. 重要概念辨析
        1.3.1. 山水文化
        1.3.2. 山水风景体系
    1.4. 研究对象
    1.5. 国内外文献综述
        1.5.1. 城市、自然与文化的综合思考
        1.5.2. 不同视角的中国古代城市研究
        1.5.3. 重视东方特征的传统意象研究
        1.5.4. 古代福州山水风景的相关研究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2. 福州地理区位与自然环境基础
    2.1. 地理区位
        2.1.1. 国家视野下的地理区位
        2.1.2. 省域/流域视野下的地理区位
    2.2. 自然环境基础
        2.2.1. 地质形成
        2.2.2. 地形地貌
        2.2.3. 气候条件
        2.2.4. 水文条件
        2.2.5. 土壤条件
    2.3. 小结
3. 福州城市发展背景与历史沿革
    3.1. 中国古代营城实践与山水的互动关系
        3.1.1. 中国古代“山—水—城”营建的发展概述
        3.1.2. 中国古代“山—水—城”营建的影响因素
    3.2. 古代福州历史沿革与发展历程
        3.2.1. 先秦——远古溯源与闽和闽越
        3.2.2. 秦汉——山水萌芽与汉冶城
        3.2.3. 魏晋——融合发展与晋子城
        3.2.4. 隋唐五代——基业始成与三次拓城
        3.2.5. 宋元——初奠辉煌与宋外城
        3.2.6. 明清——曲折成熟与明清福州府
    3.3. 福州营城实践的影响因素
        3.3.1. 地理环境
        3.3.2. 自然条件
        3.3.3. 文化观念
        3.3.4. 经济基础
        3.3.5. 政治影响
        3.3.6. 建造技术
    3.4. 福州营城实践的主要成就
    3.5. 小结
4. 福州山水风景体系解析
    4.1. 山水风景体系的基本内容
        4.1.1. 山水风景体系的内涵
        4.1.2. 山水风景体系的层次
    4.2. 福州山水风景体系
        4.2.1. 山水格局
        4.2.2. 世俗空间
        4.2.3. 艺术表达
    4.3. 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的重要特征
        4.3.1. 风景范式与地方山水的结合
        4.3.2. 全局视野与多重尺度的推敲
        4.3.3. 山水风景与人文情感的共通
        4.3.4. 自然变迁与城市发展的耦合
    4.4. 小结
5. 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的保护与发展
    5.1. 城乡发展中山水式微的普遍事实
        5.1.1. 山水科学——从天地人和到人工控制
        5.1.2. 山水美学——从雅俗共赏到传统失落
        5.1.3. 山水空间——从居山水间到看山望海
    5.2. 传统经验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5.3. 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的保护发展途径
        5.3.1. 情景相生——注重历史真实性,维护人地关系
        5.3.2. 价值重塑——转译历史经验,回应当代需求
        5.3.3. 传承发展——珍视地域特征,更新山水格局
        5.3.4. 群策群力——促进跨学科交流、倡导公众参与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地域独立、特征显着的自然环境基础
        6.1.2. 因借自然、兼收并蓄的古代营城实践
        6.1.3. 天地人和、雅俗共赏的山水风景体系
        6.1.4. 古今一体、中西交融的风景维护路径
    6.2. 创新点
    6.3. 展望
附录一: 福州地区清末民初测绘图汇总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8)惠州市惠城区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国内外农村水环境问题治理现状及经验
        1.1.1 国内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现状及研究进展
        1.1.2 国外农村水环境问题治理现状及经验
    1.2 广东省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
    1.3 研究惠州市惠城区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的目的和意义
2 调查区域与方法
3 惠州市惠城区农村水环境污染成因及治理现状
    3.1 惠州市惠城区农村及水环境概况
    3.2 惠州市惠城区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成因
    3.3 惠州市惠城区农村水环境污染与其它地区的异同点
    3.4 惠州市惠城区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现状及取得的成效
4 惠州市惠城区河涌整治案例
    4.1 大岚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4.1.1 基本情况
        4.1.2 整治的主要内容
        4.1.3 整治内容技术和参数
        4.1.4 大岚河整治工程效果
    4.2 青年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4.2.1 基本情况
        4.2.2 整治主要内容
        4.2.3 整治内容技术和参数
        4.2.4 青年河整治工程效果
5 惠州市惠城区农村水环境治理对策与建议
    5.1 惠州市惠城区农村水污染防治的原则
    5.2 完善农村水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基础设施建设
    5.3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强畜禽养殖规范管理
    5.4 落实污染主体责任和环保执法监管力度
    5.5 加强环保政策宣传,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5.6 合理布局乡镇企业
    5.7 加强农村水环境立法
    5.8 惠州市惠城区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目标
6 结论和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高铁项目水土流失特点及其防治措施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小结
2 高铁概况及诸要素合理性分析
    2.1 高铁的发展概况
    2.2 高铁的优势与特点
        2.2.1 高铁的优势
        2.2.2 高铁的施工特点
    2.3 高铁占地情况及其合理性分析
    2.4 高铁土石方调配及其合理性分析
    2.5 高铁取土(石、料)场布设的合理性分析
    2.6 高铁弃土(石、渣)场布设的合理性分析
    2.7 小结
3 高铁项目水土流失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3.1 高铁项目的施工组织
    3.2 高铁项目主要施工工艺分析
        3.2.1 路基工程施工
        3.2.2 桥涵工程施工
        3.2.3 隧道工程的施工
    3.3 高铁项目的水土流失特点
        3.3.1 施工期水土流失特点
        3.3.2 运行期水土流失特点
        3.3.3 不同地貌类型区水土流失特点分析
    3.4 高铁与其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特点差异性分析
    3.5 水土流失危害分析
    3.6 水土流失成因探讨
        3.6.1 自然因素
        3.6.2 人为因素
    3.7 小结
4 高铁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分区与防治措施体系
    4.1 高铁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4.2 高铁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区的划分
        4.2.1 防治分区划分原则
        4.2.2 高铁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区划分结果
    4.3 高铁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
        4.3.1 路基工程区
        4.3.2 站场工程区
        4.3.3 桥梁工程区
        4.3.4 隧道工程区
        4.3.5 取土(料)场区
        4.3.6 弃土(石、渣)场区
        4.3.7 施工道路区
        4.3.8 施工生产生活区
    4.4 小结
5 高铁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及典型设计
    5.1 高铁项目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及主要措施分析
        5.1.1 高铁项目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分析
        5.1.2 高铁项目水土流失主要防治措施
    5.2 典型项目概况
        5.2.1 工程概况
        5.2.2 项目区概况
    5.3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设计标准与原则
    5.4 表土资源防护及其典型措施设计
        5.4.1 表土资源防护的重要性
        5.4.2 表土剥离与防护典型设计
    5.5 边坡防护措施典型设计
    5.6 截排水措施典型设计
    5.7 挡渣墙典型设计
    5.8 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建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10)宁夏甲虫的物种多样性与生物地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总论
1. 宁夏自然概况
    1.1 宁夏自然条件
    1.2 宁夏生物资源状况
2. 宁夏甲虫研究简史及课题的提出
    2.1 国外研究进展
    2.2 国内研究进展
    2.3 研究课题的提出
3. 研究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材料
    
3.1.1 标本来源
    
3.1.2 文献来源
    3.2 研究方法
    
3.2.1 分类记述
    
3.2.2 物种地理分布分析
    
3.2.3 3 大自然景观甲虫组成分析
    
3.2.4 图像采集
4. 宁夏甲虫物种多样性与区系组成格局
    4.1 物种多样性
    
4.1.1 属级以上阶元组成特点
    
4.1.2 属级组成特点
    4.2 区系组成特点
    
4.2.1 宁夏甲虫与世界动物地理区的关系
    
4.2.2 宁夏甲虫与中国动物地理区的关系
    
4.2.3 宁夏甲虫的区域分布特点
5. 宁夏主要自然景观甲虫物种多样性比较
    5.1 3 大自然景观甲虫主要类群及数量
    5.2 3 大自然景观的甲虫G-F指数
    5.3 3 大自然景观的甲虫相似性系数
6. 宁夏甲虫资源及其保护利用
    6.1 宁夏甲虫资源
    
6.1.1 清洁类
    
6.1.2 授粉类
    
6.1.3 食(饲)类
    
6.1.4 药用类
    
6.1.5 天敌类
    
6.1.6 观赏类
    
6.1.7 仓储类
    
6.1.8 农林类
    6.2 宁夏甲虫资源保护与利用
    
6.2.1 保护与利用现状
    
6.2.2 保护与利用建议 各论
鞘翅目Coleoptera
肉食亚目Adephaga
    (1) 步甲科Carabidae Latreille, 1802
    (2) 龙虱科Dytiscidae Leach, 1815
多食亚目Polyphaga
牙甲总科Hydrophiloidea Latreille, 1802
    (3) 牙甲科Hydrophilidae Latreille, 1802
    (4) 长阎甲科Synteliidae Lewis, 1882
    (5) 阎甲科Histeridae Gyllenhal, 1808
隐翅虫总科Staphylinoidea Latreille, 1802
    (6) 球蕈甲科Leiodidae Fleming, 1821
    (7) 觅葬甲科Agyrtidae Thomson, 1859
    (8) 葬甲科Silphidae Latreille, 1806
    (9) 隐翅虫科Staphylinidae Latreille, 1802
金龟总科Scarabaeoidea Latreille, 1802
    (10) 粪金龟科Geotrupidae Latreille, 1802
    (11) 皮金龟科Trogidae Mac Leay, 1819
    (12) 锹甲科Lucanidae Latreille, 1804
    (13) 红金龟科Ochodaeidae Mulsant & Rey, 1871
    (14) 金龟科Scarabaeidae Latreille, 1802
花甲总科Dascilloidea Guérin-Méneville, 1843 (1834)
    (15) 花甲科Dascillidae Guérin-Méneville, 1843 (1834)
吉丁总科Buprestoidea Leach, 1815
    (16) 吉丁科Buprestidae Leach, 1815
丸甲总科Byrrhoidea Latreille, 1804
    (17) 泥甲科Dryopidae Billberg, 1820 (1817)
叩甲总科Elateroidea Leach, 1815
    (18) 叩甲科Elateridae Leach, 1815
    (19) 红萤科Lycidae Laporte, 1836
    (20) 花萤科Cantharidae Imhoff, 1856 (1815)
长蠹总科Bostrichoidea Latreille, 1802
    (21) 皮蠹科Dermestidae Latreille, 1804
    (22) 长蠹科Bostrichidae Latreille, 1802
    (23) 蛛甲科Ptinidae Latreille, 1802
郭公甲总科Cleroidea Latreille, 1802
    (24) 谷盗科Trogossitidae Latreille, 1802
    (25) 郭公虫科Cleridae Latreille, 1802
    (26) 拟花萤科Melyridae Leach, 1815
扁甲总科Cucujoidea Latreille, 1802
    (27) 球棒甲科Monotomidae Laporte, 1840
    (28) 隐食甲科Cryptophaginae Kirby, 1826
    (29) 锯谷盗科Silvanidae Kirby, 1837
    (30) 扁甲科Cucujidae Latreille, 1802
    (31) 露尾甲科Nitidulidae Latreille, 1802
    (32) 瓢虫科Coccinellidae Latreille, 1807
    (33) 薪甲科Latridiidae Erichson, 1842
拟步甲总科Tenebrionoidea Latreille, 1802
    (34) 小蕈甲科Mycetophagidae Leach, 1815
    (35) 花蚤科Mordellidae Latreille, 1802
    (36) 幽甲科Zopheridae Solier, 1834
    (37) 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 Latreille, 1802
    (38) 拟天牛科Oedemeridae Latreille, 1810
    (39) 芫菁科Meloidae Gyllenhal, 1810
    (40) 蚁形甲科Anthicidae Latreille, 1819
叶甲总科Chrysomeloidea Latreille, 1802
    (41) 暗天牛科Vesperidae
    (42) 天牛科Cerambycidae Latreille, 1802
    (43) 距甲科Megalopodidae Latreille, 1802
    (44) 叶甲科Chrysomelidae Latreille, 1802
象甲总科Curculionoidea Latreille, 1802
    (45) 卷叶象科Attelabidae Billberg, 1820
    (46) 椰象甲科Dryophthoridae Sch?nherr, 1825
    (47) 三锥象科Brentidae Billberg, 1820
    (48) 象甲科Curculionidae Latreille, 1802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和活动

四、香港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GIS辅助的初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D]. 和娟.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2]山门河山洪泥石流特征与治理措施研究[D]. 刘琼. 长安大学, 2019(07)
  • [3]深圳市东部过境高速公路连接线工程水土保持策略与分析[D]. 赵琳. 湖南大学, 2019(06)
  • [4]中国环境史史料学论纲[D]. 李明奎. 云南大学, 2019(09)
  • [5]南方花岗岩区崩岗特性、分布与地理环境因素研究[D]. 邓羽松. 华中农业大学, 2018(01)
  • [6]浅谈城市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J]. 左双苗. 湖南水利水电, 2018(03)
  • [7]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研究[D]. 张雪葳.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8]惠州市惠城区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探讨[D]. 陈俊杰.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9]高铁项目水土流失特点及其防治措施体系研究[D]. 王泽元.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7(04)
  • [10]宁夏甲虫的物种多样性与生物地理[D]. 白玲. 河北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香港土壤侵蚀及其防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