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WTO与国土资源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任杰[1](2020)在《自贸协定质量对中国中间品进口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持续推进,我国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指出要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目的是提升自贸协定质量,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广泛开展国际间合作,建立包含不同发展程度、文化、政治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通过消减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成本,扩大高水平中间品和服务的进口,将为我国经济平稳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研究与中国已经签署并生效的13个自贸协定,在测算了自贸协定质量的基础上,研究自贸协定质量对中间品进口质量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整体来看,我国的自贸协定战略是由周边国家或地区逐步扩展到全世界,由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逐渐向科技水平高的国家与地区发展;具体来看,在已签订的贸易协定中,涵盖的议题都较为全面且WTO框架下的贸易议题几乎都有涉及。而中国所签订的自贸协定在总体水平上与“WTO-X”(超出WTO框架的议题)水平上还存在较大差异,发达国家与地区要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但在“WTO+”(目前的WTO体系下所包括的议题)方面,协定差异较小。在此基础上,本文测算了2000年到2017年中国中间品进口质量,具体分析了自贸协定质量对中间品进口质量的影响,并从协定中“WTO+”、“WTO-X”水平及签署国家的差异性进行了具体分析。结果表明,三个指标都在不同程度上显着影响到了中国中间品进口质量,其中“WTO-X”的影响结果相对较好;经济水平中发展中国家与亚洲国家的自贸协定质量对于我国中间品进口的质量影响结果显着,原因可能在于传统贸易关系的影响以及“WTO+”议题更加完善,可以为货物贸易提供完善的保障;而在“WTO-X”方面,发达国家与亚洲以外的国家结果相比要好一些。协定质量对中间品进口质量的影响主要通过签订自贸协定,发生贸易创造与转移机制,有效减少关税壁垒,促进贸易;在协定中包含WTO体系外的议题,可以减少非关税壁垒的障碍,促进技术类中间品的流动。而在“WTO-X”议题中设置知识产权、科技合作等新议题,使得拥有较高科技水平和管理经验的中间品,更容易产生技术扩散效应,对自贸协定的每一议题加以法律规定和设置争端解决机制,可以有效消除两国间的贸易障碍,从而降低成本,推动技术扩散,提升我国中间品进口质量、整体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基于以上结论,本文对中国自由贸易区网络的构建、提升中间品进口质量提出以下相关建议:首要注重自贸协定的质量,特别要关注到“WTO-X”中的议题;增强协定的可执行力,设置争端解决机制,为技术产品的流动消除壁垒;开展与发达经济体的合作;将知识产权、环境、人权等新的国际热点加入到协定中,促使双方合作上升到新的阶段。
于广益[2](2019)在《政府信息公开 ——权利与规制》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后简称《条例》)的出台一般被认为是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法制化的开端。《条例》实施以来已十年,已在现有制度环境内形成了巨大突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一制度的实践,也为当下政府治理现代化的推进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源。但与此同时,政府信息公开经过十年实践,也呈现出一系列突出问题,主动公开不足,依申请公开不规范,公开情况与社会期待仍有差距。2016年2月,中办国办《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将“政府信息公开”的概念再度拉回学界的视野中心,其中“公开内容覆盖权力运行全流程、政务服务全过程”的提法,再结合《条例》新修订的背景,被认为是我国政府信息公开面临的又一次重大机遇。总结十年的实践经验,直面存在问题,梳理研究成果,进一步探索政府信息公开的践行路径有其必要性。我国信息公开现阶段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并非仅在法规与技术层面,而在于信息不公开的影响对信息公开价值体系的消解,这种消解将极大的削弱信息公开的权利价值,并进一步增加了信息公开制度的工具性。当然,信息公开的合法豁免具有规范文本标准可供参考,尤其是域外信息公开法规对所谓的公开例外原则有着较为成熟的应用。而国内法规在移植过程中,因应中国的信息公开趋向,在例外列举、关联申请、主动公开等方面作出了调整,其对信息公开在国内的发展趋势产生了多重复合的影响。除此之外,还以行政规范性文件、司法解释、司法判例等其他类型的法源对信息公开例外情况进行附加补充,以适应行政和司法实务中的情形。在实务选择之中,对秘密、安全、稳定类信息一般明确不属于信息公开范围,而对内部、过程、隐私类信息则存在多向解读,其界限认定和公开与否均无明确依据可以遵循,而对模糊、缺损、加工类信息,还会因为程序中断导致一系列行政和法律后果。实务中对于信息不公开的最终选择,在某些特定条件和特定领域之下,很可能引发后续程度不同的风险,从个体性的维权抗争,到组织通过集体抱团进行反制,或是以群体性的暴力形式表达异议。从制度设计维度,信息公开现有的机制架构面临着日益紧张的张力。我国对于信息获取关联限制性条款(三需要条款)从设立之初就存在争议。显然立法者设定关联限制性条款的意图是让我国信息公开初期的口径有序扩大,并留给行政机关时间以自我调适逐步适应信息公开的外部环境。但这种对信息公开申请设置门槛的要求与信息公开保障权利之间产生了内在悖论,因而导致三需要条款面临巨大争议。另外,三需要在实际操作中也因缺乏规范要求而行政裁量权过大,在信息公开初期易被行政机关滥用于逃避公开义务,在近期却又成为规制申请滥用的唯一手段,这种角色的变幻也凸显了我国信息公开的复杂形态。与此同时,对申请处理补正程序如何适用一直存在语义分歧,补正原则模糊的抽象表述使行政机关辨识补正类别时无所适从,陷入应补正的未补正,不应补正却补正的乱象,司法机关在后续的审判中面临着相似的情况。对申请内容认定和补正程序运用的偏差,导致补正处理在信息公开申请办理中始终在弃置与滥用两极之间摆荡。对于整个公开制度体系而言,现阶段其实仍是偏重单项制度的先行推进,缺乏相关协同制度的联动。对于行政决策进程的参与一直缺乏相关的公开渠道,即便是形式上的一些松动,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参与效果。而对于政府信息的对外发布,则面临着专业技术对话语的垄断,基本以单向传达的形式向外界进行传播,注重专业性与单一性,尤其是在环境信息类发布的案例中。但在很大程度上,这种话语体系构建的权威性和合法性正在被碎片化的信息涌动所削弱。而产生这种情况的另一制度根源则是协商民主原则在信息公开方面的应用并没有突破性的改善。随着信息的不断流转,对信息流动的各个过程也缺乏有效监督,其中内部纠错偏重自上而下的考核,侧重形式上的被动回应,而所谓的中立性的评估机构并没有独立产生多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第三方监管力量并没有形成气候。信息民主和信息公平尽管在信息公开制度领域已经有了隐性的制度安排,但仍需要实质性的举措予以推进和落实。上述未解决的内在矛盾,致使信息公开制度在运行过程中面临着颇多的现实困境。由于权利之间关系的混沌,信息公开权在与其他权利竞合时,价值排序难有统一标准。个人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这一组关系,多数情况以知情权优于隐私权的趋向出现,但又产生隐私权被侵害之嫌。同样的情况出现在商业保密权与知情权的关系中,似乎以公共利益的名义上就可以牺牲商业秘密,这类做法尽管很大程度上确实能对信息公开不足进行弥补,但过于笼统的公开理念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对其他主体利益的保护。而在申请权与申请权之间,在行政司法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少数人的权利滥用会对其他人的权利伸张产生倾轧,迫切需要有效规制。上述实务中的争议有一定概率会转为司法纠纷,其中围绕是否属于政府信息定义范围的争议就占了很大比例,条款规定的不明确导致司法角度对公开范围的申请常面临着余地较大的选择范围,因此类似案件产生不同司法审判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不过随着经验的累积和权威案例的发布,现阶段司法审判的重点逐渐集中于对信息公开答复的程序审查。另一类困境来源于信息公开需求的扩张与信息公开供给的错位。由于信息作为资源的价值不断凸显,或作为博弈手段,或作为涉诉工具,或用以商业竞争,种种的诉求导致需求在持续扩展,但是现有的制度瓶颈使得信息诉求释放的非常有限。在初始目标没有达到的情况下,公开维权的方式开始异化,滥用申请权利的情况开始出现,这就使得供给与需求之间的错位愈加严重。而应以主动公开为主的信息公开模式,实务中却主要以依申请公开形式公开,两者的倒置暴露了我国公开模式的原生问题。除此之外,过于强调新技术对于信息公开的重要性,而忽略了打通技术壁垒和信息孤岛。仅靠技术单方面的改造确实可以提升公开效率,可以使公开形式更为多样,公开维度更为多元,但是要在公开内容和范围形成突破,实现与公开需求的深度对接,更核心的是供给机制的内在革新。要从信息公开实践中的困境脱身,应以权利的逻辑来探究信息公开的规制路径,从信息公开原点出发,实现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与实践经验的贯穿与自洽。随着权利理念的萌芽,知情的理念就已经逐步在滋长和蔓延,随着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传统的权利对理念增生的启蒙,信息公开权利不仅是停留在愿景当中的权利,更是向具象化实体化发展,并对于公权机关规定了更多对应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对于权利的学术研究和制度建议一直没有停歇,从知情权、信息自由、表达自由以及其他与公开有关的权利研究,为信息公开权利逻辑的架构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另一大背景则是传统的行政惯性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随着这种惯性的不断弱化,个体权利开始逐步觉醒,并从个体案例向群体观念普及。而与此同时,更为关键的还在于外部环境对制度创设的催生,包括信息开放全球共识的成型,公共利益对于信息公开的需求愈加迫切,再辅以法治环境的不断完善和优化。在这种背景之下,新型权利概念的提出,实质上是对传统权利的一次隐性的升级,而包括信息公开权利在内的新兴权利的进一步发展为信息公开立法的启动和发展提供了关键推力,同时也将权利的理念始终内嵌于信息公开立法的全过程。因此,信息公开规制的建构路径应从理论和制度两个维度进行思考。理论更迭方面,应考虑对公开功能的定位进一步确立,凸显其对信息获取程序的规范,同时也使其从过于集中的社会预期中一定程度的抽离,并将技术理性与社会理性进一步结合,对公开体制的弹性和刚性实现一定程度的平衡。同时必须跳出信息公开制度而从协同制度建设入手,如决策参与制度、民主协商制度、信息纠错制度等的创立入手,与公开制度形成制度链接,以共同处理混杂各类权益的综合需求。制度再造方面,在公开法规的原则性规定基础上,应通过领域内具体细分的规则形成互补的格局,以公开合法性向公开合理性进一步提升。技术手段也是不可或缺,畅通信息公开渠道,提高信息公开发布效率,改善信息公开服务质量都需要技术改造与升级。公开领域指南、标准、规范的空白,则可以通过制度的改革进行填充,从原则性的文字表达转换至刚性的、具备实操性的体制并定期更新以适应新情况的变化。而建构路径的底层进路毫无疑问是权利的实质释放。上述法规、文件、标准的建构和完善的初级目标,是对信息公开权利的基础的保障,包括信息获取权利的救济程序、行政机关公开义务的明晰化和程序化。下一步则是对权利的界限进行厘定,将知情权、信息获取权、信息自由权、信息申请权等相关权利之间的承接关系进行梳理,并将权利逻辑能无碍的体现在制度建设之中。除了信息公开权利之外,对于申请权与申请权、申请权与隐私权、申请权与秘密权、申请权与参与权的权利价值竞合也应找到有序共处的合理排序,而非互相倾轧的乱局。从权利的内核、边界、平衡的逻辑链条对信息公开规制进行透视,才能找到兼具可行性和稳定性的进路。
昝丙艳[3](2019)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与制度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过去几年中大幅增长,到2017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18090.4亿美元,其存量规模世界排名第二。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不断扩大,2017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1582.9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三,已超过了外商在华投资规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迅猛增长已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现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特点,其投资主体主要为国有企业,然而与国际同行相比较,缺乏竞争优势,其投资形式主要为跨境并购。本文主要采用实证分析、政策分析、对比分析、法律经济分析和文献研究等方法,从政府管理的母国政府政策与东道国制度因素两个角度考量,采用制度理论构建了理论框架,主要研究了母国政策和东道国制度因素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重点探讨了中国跨境并购政策以及欧盟反规避制度。首先,从国家层面讲,该研究对于提升对外直接投资的数量和质量,更好地发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正向作用有重要意义。其次,从企业层面讲,该研究对引导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决策与行为有较大的实践意义。第三,该论文解释了近些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各种特有的问题和现象,是现有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补充。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对外直接投资计量指标从强度、密度和广度三元维度衡量;(2)在中国企业跨境并购政策和如何应对欧盟反规避制度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七个部分。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并介绍了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逻辑结构以及主要的创新。第二,回顾了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理论,以及政策和制度相关的主要文献,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的理论依据。第三,探讨了影响母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四项政策,分别是:(1)双边投资协定,(2)中国企业跨境并购政策,(3)基于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关系的OFDI政策,(4)“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母国政策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重要影响因素,通常是正面支持,但在可能存在风险或者已经出现问题时母国政府要实施限制政策。双边投资协定初衷是母国政府对于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保护,但在中国跨境并购已经偏离理性轨道的时候母国政府应该要有一定的监管和限制措施。出口在中国经济发展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第三章详细分析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在第六章提出相应的对外直接投资策略。“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对外开放及对外直接投资的建设重点,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中国实现更多国际话语权。第四,从三个角度探讨了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东道国制度因素,分别是:(1)东道国制度环境下中国企业海外利益维护,(2)欧盟反规避制度,(3)企业异质性在东道国制度环境下的作用。东道国制度环境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国在对外直接投资时,要面对不同的国家体制、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复杂的人文环境,因此如何维护中国企业合法权益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以欧盟反倾销反补贴法下的反规避制度为例,本文分析了东道国制度因素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提出了中国企业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运用实际案例,从企业所有制结构视角出发,分析了中国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不同的所有制特征,以及这种异质性对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作用。第五,运用法律经济分析与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相关的母国政策进行了探讨。法律经济分析方面借鉴了经济学领域效率等于产出与投入之比的概念,构建了政策效率分析模型,涉及了中国企业跨境并购政策的法律经济分析和金融业服务体系改革的法律经济分析,并验证了其效率性。对比分析涉及了中国和巴西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差异,以及中国和印度的对外直接投资比较,经过不同国家的对比,验证了对外直接投资中坚持开放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的观点。第六,依据前述分析,本文提出了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的政策建议,分别是中国企业跨境并购政策建议、应对欧盟反规避制度的政策建议、如何参与到全球治理之中的政策建议以及国际产能合作政策建议等。第七,研究结论。对全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概括性总结,结合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给出了全文研究结论。本文的主要结论是加强国际产能合作,积极参与到全球治理之中,重塑国际新秩序;政府继续给予投资企业退税或者补贴的政策支持;同时政府应引导企业实施国际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双重战略,并引导企业在投资国遇到不公正待遇时拿起法律的武器;为确保中国企业未来的跨境并购回归到真实、合规与理性的行为,政府必须实施相关系列的改革措施,充分发挥国内外的比较优势,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对于欧盟反规避制度,本文认为多数欧盟所谓的“规避行为”与关税规避行为并无本质不同,在关税法下即可处理。本文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领域的知识体系做出了贡献,有实证分析结果,也有理论政策建议。与大多数关于新兴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不同,本文强调对外直接投资政策与制度的重要性。本文的理论框架也可以扩展到分析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对政府和企业决策者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探讨了中国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所有制特征及其对跨国并购的影响,并对中企跨境并购行为进行了深入探讨,为中国企业跨境并购行为回归理性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本文的研究成果对现有的中国跨国公司并购文献是一个补充,也为跨国公司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提供了现实的启示。由于数据不完整及论文的篇幅所限,本文未对WTO规则中确立对反规避的立法以及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中国主导适用法律体系问题进行分析,有待作者继续研究。
邓平平[4](2018)在《中国提升全球贸易治理话语权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当前,世界经济体制变革,新兴经济体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的作用愈发重要,希望赢得与其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制度性话语权,形成更加合理的全球治理格局。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规则中的主导地位面临着严峻挑战,全球贸易治理机制进入变革期。西方发达国家试图通过重新塑造贸易秩序,再次夺回昔日的主导权,从根本上对新兴经济体及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打压。为积极地应对逐步形成的国际贸易新规则,中国需要在参与全球贸易治理的基础上引领贸易新规则的制定,以提升在国际贸易新规则中的话语权。一国的话语如何成为全世界共同遵循的普遍共识,不仅关系到该国的国家利益,对于国际政治特别是国际格局的稳定具有深刻的战略性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贸易治理话语权对于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影响非常重要,成为各国政府部门及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全球贸易治理话语权的争夺已成为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对其内涵、影响因素以及量化评估指标并未深入分析。中国要真正提升全球贸易治理话语权,必须从提升话语权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尝试构建全球贸易治理话语权的指标体系,科学地评估当今世界争夺话语权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才能有的放矢,进而制定行之有效的战略对策。文章由七部分构成,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研究内容与框架、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及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章为提升全球贸易治理话语权的理论基础,主要介绍话语权理论、国家利益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制度创新理论、软实力理论;第三章从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介绍了影响全球贸易治理话语权的因素;第四章分析中国在全球贸易治理话语权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第五章构建全球贸易治理话语权指标体系,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了OECD国家、G20国家的全球贸易治理话语权指数;第六章分析日本、美国提升全球贸易治理话语权的经验对中国的启示;最后一章为中国提升全球贸易治理话语权的对策思考。
耿仲钟[5](2018)在《我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04年起,国家先后实施了农业“三项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这三项补贴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三项补贴政策效果逐渐钝化。2015年国家在浙、鲁、皖、川、湘五省进行三项补贴改革试点,试点将“三项补贴”三合一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一部分资金用于耕地地力保护(被称之为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另一部分资金用于提升粮食产能(被称之为适度规模经营补贴),一年试点期满后于2016年开始在全国推开。新政策催生新的问题,有必要对这项农业政策进行深入的研究。本项研究的研究脉络如下:(1)从历史角度梳理我国主要的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发展历程,总结三项补贴改革之后各地实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操作方式;(2)基于政策目标评价其政策效果,包括:评价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耕地地力、粮食产量、农民收入的影响,评价适度经营规模补贴对粮食产量、农民收入、农业信贷担保的影响;(3)测算该项政策的政策成本以及农户对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回应性;(4)根据WTO规则判断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合规性;(5)提出优化该项补贴政策的建议。本文构建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研究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该项政策,并综合利用宏观统计数据和微观农户调研数据进行了有别于既有研究的一些处理和方法运用,不仅能够有效揭示该项新农业政策的政策效果,而且能够为政府进一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该项政策提供思路和依据。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是对原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调整与完善。旨在“藏粮于地”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普惠制”的性质仍然没变,但适度规模经营补贴体现了“特惠制”;(2)现有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对农户耕地地力保护行为影响程度并不显着;“政策目标模糊-执行较困难”不利于保护地力保护目标的达成。单独依靠该项补贴资金无法达成地力的提升与保护;(3)相比较而言按确权面积方式补贴对农户收入影响更大,与实际种植面积挂钩补贴方式对产量影响更大,但不管哪种方式当前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标准对粮食产量和农户收入的刺激作用较小,该项补贴能够缩小农户的收入不平等;(4)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具有较好的增产增收效应,但是规模经营主体对粮价变动更敏感;(5)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支持信贷担保体系能够增强担保公司的核心实力,有利于撬动更大的信贷资金,刺激银行信贷供给,降低农户融资成本;(6)与原三项补贴的相比,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执行成本得以简化,与其他涉农政策相比,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执行成本不高;农户对两项补贴的期望补贴标准在100-200元/亩,期望补贴与与种植面积相挂钩,农户期望更多农业生产方面的社会化服务;(7)“三项补贴”改革大大释放了黄箱尤其是非特定产品支持的政策空间,未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与确权面积挂钩能进一步符合WTO规限。
顾益民[6](2010)在《WTO规则视野下我国矿产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在加入WTO的过程中为履行入世承诺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法以适应WTO规则,然而,由于缺乏系统性的修法,体制性的问题逐步显现并成为中国履行入世承诺的障碍。本文从我国矿业管理体制的条块格局出发,结合WTO机制中对成员方行政行为的体制性要求,分析了我国政府在对资源品进出口控制方面所面临的困境,在有限的范围内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
陈利根,陈会广[7](2003)在《WTO透明度原则与国土资源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透明度原则是WTO重要的基本原则和追求目标。本文从透明度原则对国土资源管理的要求和影响出发,探求如何改进国土资源管理的方式、转变政府职能,从而创造与国际惯例接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社会经济环境。
孟祥舟[8](2003)在《试论WTO与我国国土资源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文中研究说明 加入WTO对中国法制进程尤其是中国立法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所谓“入世”首先是指法律“入世”,是中国国内法与WTO规则及国际惯例的接轨。有的学者把加入WTO以后称为“后立法时代”。在“后立法时代”中国立法将走出传统误区,将由数量规模型立法向质量效益型立法转变,由政府推进型立法向市场主导型立法变迁,由闭门造车型向开放借鉴型立法过渡。在WTO的平台上重估立法的质量和效益,重视法律的修改和完善,将成为“后立法时代”的特色。
田凤山[9](2002)在《加强国土资源管理 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文中指出中国人口多,耕地少,矿产资源少,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低,加入WTO后,应努力提高资源管理的国际化水平,提高国土资源市场的培育、规范和建设,依法行政加强资源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并要注重地球科学,海洋科学和资源科学的知识创新,积极推进国土资源调查、规划、管理和保护与合理利用等方面的战略研究、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工作,促进国土资源永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孟祥舟[10](2002)在《试论入世后我国国土资源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文中提出世界贸易组织是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贸易规则的国际组织。入世对我国国土资源政策法规的“立、改、废”有极大的影响。应全力培育矿业权市场 ,进行战略储备及耕地保护 ,培育良好的市场、投资环境 ,建立相关政策法规
二、WTO与国土资源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TO与国土资源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自贸协定质量对中国中间品进口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对于贸易协定的研究综述 |
1.2.2 对中间品贸易的研究综述 |
1.2.3 研究产品质量的文献综述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工作与创新 |
1.5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2章 中国自贸协定质量分析 |
2.1 中国自贸区建设 |
2.2 中国自贸协定现状 |
2.3 中国自贸协定质量分析 |
2.3.1 “WTO+”与“WTO-X” |
2.3.2 自贸协定质量测算方法 |
2.3.3 中国自贸协定质量测算 |
2.4 小结 |
第3章 中国中间品进口贸易及质量分析 |
3.1 中间品贸易的定义 |
3.2 中国中间品进口现状 |
3.2.1 中国中间品整体进口 |
3.2.2 各行业中间品进口情况 |
3.3 中间品进口质量 |
3.3.1 测算方法 |
3.3.2 中间品行业技术复杂度 |
3.3.3 我国中间品各行业的质量 |
3.4 小结 |
第4章 自贸协定质量影响中间品进口质量的机理分析 |
4.1 价格-规模 |
4.1.1 贸易创造效应与贸易转移效应 |
4.1.2 自贸协定质量提升的影响 |
4.2 技术扩散 |
4.3 区位-投资 |
4.4 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 |
4.5 小结 |
第5章 实证检验 |
5.0 模型构建 |
5.1 数据来源 |
5.2 基准回归 |
5.3 分样本检验 |
5.3.1 按发展程度划分样本 |
5.3.2 按地理位置划分样本 |
5.4 中介效应检验 |
5.5 稳健性检验 |
5.6 小结 |
第6章 政策建议 |
6.1 构建高水平自贸区,提升自贸协定质量 |
6.2 研究新议题,提升协定“软实力” |
6.3 深入参与全球分工,提升价值链地位 |
6.4 优化区位结构,减少贸易阻碍 |
6.5 提升中间品进口质量,优化进口结构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2)政府信息公开 ——权利与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 |
五、主要研究方法 |
六、论文结构 |
七、论文主要创新 |
第一章 信息不公开对信息公开的价值消解 |
第一节 信息不公开对信息公开权利的抑制 |
一、信息公开权利的来源及实现 |
二、信息不公开对信息公开权利的限缩 |
三、信息不公开对信息公开权利的分化 |
四、信息公开权利的程序性中断 |
第二节 公开与例外的制度区隔 |
一、域外信息公开法规的例外原则 |
二、国内法规对信息公开豁免的移植特点 |
三、其他法源对信息公开例外的附加补充 |
第三节 信息不公开的累积风险 |
一、风险不平等中的个体抗争 |
二、公开申请的组织反制 |
三、从信息不公开到群体暴力 |
第二章 信息公开制度设计的双重张力 |
第一节 信息获取关联限制的存废之争 |
一、关联限制的阶段功能 |
二、“三需要”的内在悖论 |
三、删除“三需要”的正反效应 |
第二节 申请处理补正程序的解读分歧 |
一、补正界定的辨识盲区 |
二、补正类别的适用困境 |
第三节 信息产生的前置参与缺位 |
一、决策进程的公开障碍 |
二、公权部门的信息控制 |
三、信息参与的架构虚置 |
第四节 信息结果的后置监督失效 |
一、内部纠错的单向度 |
二、外部反馈的形式化 |
三、中立监管的空心化 |
第三章 信息公开运行过程的现实困境 |
第一节 权益竞合的价值乱序 |
一、隐私权与知情权 |
二、商业秘密权与知情权 |
三、信息公开申请权之间 |
第二节 具体适用的司法纠纷 |
一、信息定义的实务争议 |
二、公开主体的司法视角 |
三、申请答复的程序审查 |
第三节 公开需求的扩张和异化 |
一、需要的权益驱动 |
二、诉求的扩张阻滞 |
三、维权的方式异化 |
第四节 公开供给的不足和错位 |
一、主动与被动的倒置 |
二、技术与机制的换位 |
三、供给与需求的脱节 |
第四章 信息公开规制的权利逻辑 |
第一节 传统权利对理念增生的启蒙 |
一、权利研究的积淀 |
二、传统惯性的弱化 |
三、个体权利的觉醒 |
第二节 外部环境对制度创设的催生 |
一、全球共识的成型 |
二、公共利益的权衡 |
三、法治环境的更新 |
第三节 新兴权利对立法突破的推进 |
一、知情权的新兴特色 |
二、作为新兴权利的预期与损害 |
三、公开立法的权利逻辑 |
第五章 信息公开规制的建构路径 |
第一节 信息公开制度的加速更迭 |
一、制度的再定位 |
二、理性调节下的公开体系 |
三、专项制度的补充 |
第二节 信息公开制度的精细再造 |
一、领域细分的文件模式 |
二、技术与公开机制的关系 |
三、补正程序的规范标准 |
第三节 信息公开权利的实质释放 |
一、保障与监管下的权利 |
二、权利元问题与逻辑展开 |
三、权利间的调节平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与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2 理论及实践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
1.4 主要研究方法 |
1.5 数据来源、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5.1 数据来源 |
1.5.2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1.5.3 研究难点与不足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际投资理论回顾 |
2.2 政策与制度国内外文献回顾 |
2.2.1 国内文献回顾 |
2.2.1.1 国内文献研究侧重点 |
2.2.1.2 国内文献小结 |
2.2.2 国外文献回顾 |
2.2.2.1 国外文献侧重点 |
2.2.2.2 国外文献小结 |
2.3 文献述评和本文研究要点 |
2.3.1 文献述评 |
2.3.2 本文研究要点 |
第3章 母国政策因素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
3.1 政策的内涵与外延 |
3.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演变 |
3.3 双边投资协定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 |
3.3.1 计量模型设计、数据与变量 |
3.3.2 BIT对OFDI影响的实证估计结果、分析与检验 |
3.3.3 实证结论 |
3.4 中国企业跨境并购政策 |
3.4.1 跨境并购大幅增长 |
3.4.2 大规模跨境并购的深层动因 |
3.4.3 非理性不合规跨境并购的负面效应 |
3.4.4 加大监管力度引导真实合规性与理性回归 |
3.4.5 新政策下跨境并购走势 |
3.5 基于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的OFDI政策 |
3.6 “一带一路”下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 |
3.6.1 “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 |
3.6.2 “一带一路”的内在背景与化解产能过剩 |
3.6.3 “一带一路”的外在背景与构建全球新秩序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东道国制度环境因素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
4.1 制度的内涵与外延 |
4.2 东道国制度环境下的中国企业海外利益维护 |
4.3 欧盟反规避制度下的对外直接投资 |
4.3.1 欧盟反规避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
4.3.2 欧盟反规避条款的正当性质疑 |
4.3.3 欧盟反规避条款的合法性质疑 |
4.4 企业异质性在东道国制度环境下的作用 |
4.4.1 企业所有制结构 |
4.4.2 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特点 |
4.4.3 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案例分析 |
4.4.4 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特点 |
4.4.5 国有企业实际案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法律经济分析与比较分析 |
5.1 母国政策的法律经济分析 |
5.1.1 跨境并购监管政策法律经济分析 |
5.1.2 金融服务体系改革政策效率法律经济分析 |
5.1.3 法律经济分析小结 |
5.2 母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的比较分析 |
5.2.1 中国与巴西对外直接投资政策比较分析 |
5.2.2 中国与印度对外直接投资政策比较分析 |
5.2.3 对比分析小结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政策建议 |
第7章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中国提升全球贸易治理话语权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
1.2.1 “话语权”的研究成果 |
1.2.2 全球贸易治理的研究成果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 主要的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分析方法 |
1.4.2 案例分析方法 |
1.4.3 实证分析方法 |
1.4.4 比较分析方法 |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提升全球贸易治理话语权的理论基础 |
2.1 话语权理论 |
2.1.1 话语理论的语言学阐释 |
2.1.2 话语理论的分析路径 |
2.1.3 话语理论的关键词 |
2.2 国家利益理论 |
2.3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2.4 制度创新理论 |
2.4.1 制度创新理论的内涵 |
2.4.2 制度创新作用 |
2.5 软实力理论 |
2.5.1 “软实力”的提出 |
2.5.2 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特征 |
第3章 影响全球贸易治理话语权的因素 |
3.1 硬实力因素 |
3.1.1 资源禀赋因素 |
3.1.2 经济实力 |
3.1.3 科技实力 |
3.1.4 军事实力 |
3.2 软实力因素 |
3.2.1 政治实力 |
3.2.2 文化实力 |
3.2.3 外交实力 |
3.2.4 在国际机构中的地位 |
3.2.5 国家政策 |
第4章 中国全球贸易治理话语权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4.1 中国提升全球贸易治理话语权的外部环境 |
4.1.1 美国等西方国家占据着明显的话语霸权地位 |
4.1.2 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进一步提升 |
4.2 当前全球贸易治理特点 |
4.2.1 WTO的贸易治理作用被削弱 |
4.2.2 区域贸易协定主导贸易规则的制定 |
4.2.3 全球贸易治理形式多样化 |
4.2.4 全球贸易治理结构不合理 |
4.2.5 逆全球化下国际贸易规则重构 |
4.3 中国在全球贸易治理话语权方面存在的问题 |
4.3.1 综合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
4.3.2 在现有多边自由贸易体制中缺少话语权 |
4.3.3 创设创新全球贸易治理规则的作为有待加强 |
4.3.4 中国的智库和复合型人才建设不足 |
第5章 中国全球贸易治理话语权指数的测算 |
5.1 全球贸易治理话语权指数测算的方法 |
5.1.1 构建原则 |
5.1.2 指标体系设计 |
5.1.3 测算方法 |
5.2 全球贸易治理话语权指数的测算与评估 |
5.2.1 硬实力 |
5.2.2 软实力 |
5.2.3 主要国家全球贸易治理话语权指数测算 |
第6章 日本、美国提升全球贸易治理话语权的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
6.1 日本提升全球贸易治理话语权的经验研究 |
6.1.1 日本参与全球贸易治理的主要经验 |
6.1.2 日本参与全球贸易治理对中国的启示 |
6.2 美国主导全球贸易治理话语权的经验研究 |
6.2.1 美国提升全球贸易治理话语权的主要经验 |
6.2.2 美国主导全球贸易治理话语权的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
第7章 中国提升全球贸易治理话语权的对策思考 |
7.1 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为提升全球贸易治理话语权奠定更加强大111111111的物质基础 |
7.2 依托现有多边自由贸易体制平台提升话语权 |
7.3 创立新的平台以获取更多、更大的全球贸易治理话语权 |
7.4 依托RCEP等区域经济组织提升话语权 |
7.5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获得更多的支持 |
7.6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引领全球贸易治理话语权 |
7.7 科学地制定提升全球贸易治理话语权的策略 |
7.8 加强并提升制定国际经贸规则的能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5)我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问题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历史进程及三项补贴改革 |
3.1 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历史进程 |
3.2 我国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实施 |
3.3 “三项补贴”改革与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实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效果分析1:基于地力保护视角 |
4.1 补贴对农户耕地地力保护行为的影响——基于微观调研数据 |
4.2 补贴对耕地地力的影响——基于自然实验的证据 |
4.3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的逻辑解释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效果分析2:基于粮食生产与农户收入视角 |
5.1 政策效果模拟方法——PMP模型 |
5.2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影响粮食产量和农户收入的模拟分析 |
5.3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农户种粮积极性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政策效果分析1:基于粮食生产与农户收入视角 |
6.1 基于田野调查的规模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案例 |
6.2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影响粮食产量和农户收入的模拟分析 |
6.3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的受益公平性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政策效果分析2:基于信贷担保视角 |
7.1 市场失灵与农业信贷担保 |
7.2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支持信贷担保政策效应的数理分析 |
7.3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支持信贷担保政策效应的案例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成本与回应性分析 |
8.1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财政成本 |
8.2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执行成本 |
8.3 政策的回应性分析:农户的了解、评价与期望 |
8.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合规性分析 |
9.1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黄箱空间释放 |
9.2 “三项补贴”改革前后政策保护程度变化 |
9.3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优化 |
10.1 国外农业支持政策的启示 |
10.2 当前我国农业主要国内支持政策 |
10.3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的优化安排 |
10.4 本章小结 |
第十一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
11.1 主要结论 |
11.2 政策建议 |
11.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 部分田野调查素材整理 |
(二) 农业支持政策的国际经验整理 |
(三) 调研问卷与访谈提纲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WTO规则视野下我国矿产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一、矿业行政管理的纵横竞争格局 |
二、WTO规则下现行体制的进退失据 |
三、相关行政体制的完善途径 |
(7)WTO透明度原则与国土资源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WTO透明度原则及对国土资源管理的要求 |
二、WTO透明度原则对国土资源管理的影响 |
三、结论和对策建议 |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使政府在管理理念上适应WTO透明度原则的要求。 |
(二)根据WTO规则,对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政府文件进行“废、改、立”。 |
(三)建立行政公开制度,加强社会服务职能。 |
(四)维护市场秩序,减少行政不适当干预。 |
(9)加强国土资源管理 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入WTO后对我国国土资源面临的新形势要保持清醒的认识 |
(一) 耕地保护任务更加艰巨 |
(二) 矿产资源形势相当严峻 |
(三) 海洋资源管理和保护面临新的挑战 |
二、国土资源管理要不断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 |
(一) 有利于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 提高资源保障的国际化水平 |
(二) 有利于促进我国国土资源市场的培育和规范, 提高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水平 |
(三) 有利于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推进依法行政, 提高资源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
(四) 有利于共享经济全球化、科技现代化成果, 提高我国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水平 |
三、努力提高国土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
(一) 加强国土资源调查评价 |
(二) 加快国土资源市场建设 |
(三) 严格实施资源规划, 加强宏观调控 |
(四) 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 |
(五) 深化改革, 推进依法行政 |
(六) 大力推进国土资源科技进步 |
(10)试论入世后我国国土资源政策法规体系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 WTO协议的法律效力问题 |
2 入世对我国国土资源政策制定及立法的影响 |
2.1 国土资源政策法规的“立、改、废” |
2.1.1 与入世承诺部分冲突的国土资源政策法规的“改” |
2.1.2 与入世承诺明显相悖的国土资源政策法规的“废” |
2.1.3 适应入世需要的国土资源政策法规的“立” |
2.2 “立、改、废”应该重点注意的问题 |
2.2.1 应当紧密围绕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四项基本内容 |
2.2.2 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和要求, 有重点、分步骤地进行 |
2.2.3 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 |
3 入世后我国国土资源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 |
3.1 国土资源产权 |
3.2 国土资源安全 |
3.2.1 战略矿产资源储备 |
3.2.2 耕地保护 |
3.3 国土资源 (产品) 市场 |
3.4 与外商投资矿业有关的政策法规 |
3.5 国土资源税费政策 |
3.6 技术性标准与法规 |
四、WTO与国土资源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自贸协定质量对中国中间品进口质量的影响[D]. 任杰. 山西财经大学, 2020(12)
- [2]政府信息公开 ——权利与规制[D]. 于广益.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3)
- [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与制度研究[D]. 昝丙艳.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4]中国提升全球贸易治理话语权的影响因素研究[D]. 邓平平. 辽宁大学, 2018(05)
- [5]我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研究[D]. 耿仲钟.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6]WTO规则视野下我国矿产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J]. 顾益民. 行政与法, 2010(10)
- [7]WTO透明度原则与国土资源管理[J]. 陈利根,陈会广.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5)
- [8]试论WTO与我国国土资源政策法规体系建设[J]. 孟祥舟. 当代法学, 2003(06)
- [9]加强国土资源管理 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J]. 田凤山.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4)
- [10]试论入世后我国国土资源政策法规体系建设[J]. 孟祥舟. 资源·产业, 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