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我国网络新闻传播的设想

发展我国网络新闻传播的设想

一、发展我国网络新闻传播的设想(论文文献综述)

李喜根,张静,张霁雯[1](2021)在《探索数字新闻理论发展与创新路径》文中认为数字新闻伴随互联网诞生,至今已有20多年。数字新闻实践的发展呼唤与之相关的理论建设。因此,探索、发展与创新数字新闻理论,回答数字新闻实践提出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成为新闻传播学界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数字新闻研究文献的梳理,阐释数字新闻的内涵以及数字新闻研究态势,分析数字新闻理论研究视角,探讨用社会科学方法研究数字新闻理论的方向和任务,在借鉴当代新闻传播理论和跨学科理论的基础上探索我国数字新闻理论发展与创新路径。

张炜[2](2021)在《网络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编辑理念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网络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编辑理念的影响为切入视角,客观阐述了传统新闻编辑与网络新闻传播之间存在的异同性,结合二者差异揭示网络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编辑理念造成的影响(正面影响、负面影响),继而结合新闻编辑工作理念及其原则,提出网络时代下做好新闻编辑的若干建议。

朱楠[3](2021)在《社交新闻传播中的公共话语与公共意识建构研究 ——基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考察》文中认为当下互联网媒介环境中的泛社交化场景使诸多信息的传播拥有了社交行动者更加依据自我而释放的意义。社交新闻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成为当下新闻传播中一种不可忽视的类型。依托社交媒体,公众不仅可以回应其它媒体的新闻信息,也可以自主地生产议题和内容,这使整个社会的新闻生产进入到一个多元化、分散化和新的组织语境中。与此同时,对已有新闻议题的评价和新议题的自生产,也凸显出社交新闻作为公众回应当下社会重大事件和反思社会事件对自身生活世界与社会世界产生影响的行动方式。基于上述现实,本文以社交新闻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剖析其话语建构及其背后的公共意识,进而透析当下公众的反思能力及其意向。另外,本文通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调查在回应普遍的社交语境下公众反思能力的同时,也更进一步关切如何通过内在的自我反思和外在的社会引导,建构起在年轻世代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符合当下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命题。在研究视角上,本文以西方学者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为切入点,将公共话语与公共意识问题置于社交新闻的具体情境下进行分析,以突出该问题在现实社会实践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次,在理论建构上,本文将风险社会理论中的自我消解与反思同社交新闻传播行为理论相结合,并用这种具有逻辑性的理论框架分析和阐释公共话语与公共意识建构的问题。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将多学科知识结合并选择具有适配性和科学性的研究方法,通过受众浏览新闻的时长、频率和互动行为三个维度定义自变量并对应社交新闻传播行为,消解性认知、消解性情感和反思性反馈行为三个维度定义因变量对应公众在接触社交新闻后的自我消解与反思行为,运用控制实验确定变量之间发挥作用的具体因素,进而较为全面地论述社交新闻传播在公众自主意识、公共理性建构中的逻辑,使公共话语与公共意识建构实现正确的引导更具可操作性。本文最终从实践层面结合研究所得出结论,进一步围绕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提出公共话语与公共意识建构的现实考量,着眼于当下“后真相时代”新闻生产实践的技术演进与价值之间的博弈,公共领域中信息与个体的互动、个体之间的互动、公共领域中公共意识的脱域与再嵌入,同时这种公共意识的形成如何在不同的民族中消解误区并建构认同,实现与当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的互通互融,以及对“后真相时代”公共意识建构的再思考。

程茜[4](2021)在《网络虚假新闻的媒体把关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网络虚假新闻现象在互联网中频繁出现,媒体把关机制存在缺陷,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加速了网络虚假新闻的传播。网络媒体在互联网中的角色发生改变,混合型媒体结构形成,媒介生态复杂化,为网络媒体的把关提出了挑战。通过对近三年典型虚假新闻案例进行分析,对不同时间的新闻来源、发布内容、传播过程、事后反馈环节进行分析,总结网络虚假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呈现的特点,分析网络媒体把关机制在其中扮演的重要作用,对网络虚假新闻的把关过程进行分析,明确指出网络媒体把关机制的不足,对治理网络虚假新闻提出新思路,并从网络媒体从业者以及网络媒体本身入手,对网络虚假新闻媒体把关机制建立描述对策。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有利有弊,网络虚假新闻的治理应该利用互联网技术,利用机器算法对其进行筛选、核查,能够及时阻止虚假新闻的进一步传播扩散,并将对虚假新闻的澄清声明尽快推送到用户的移动端设备中,全方面治理网络虚假新闻。最后,法律法规的完善,媒体内部自我监督惩罚机制的建立是有效治理网络虚假新闻的关键环节,加大对传播网络虚假新闻的惩罚力度,有效杜绝专业媒体、自媒体用户进一步传播,提高职业素养,加强人们对虚假新闻的辨别能力,净化网络环境的同时,建立公正有序的互联网环境,提高官方媒体的公信力、权威性,正确发挥自媒体平台的巨大能量。

陈鹏[5](2021)在《网易数读微信号数据新闻传播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数据新闻业务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对其研究也不断增多。目前,我国数据新闻依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而数据新闻的发展也是重塑新闻专业主义的一个契机。通过梳理文献,笔者发现目前关于数据新闻方面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数据新闻的可视化、叙事化,而关于数据新闻的传播效果的研究较少。目前,数据新闻主要的传播平台为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在考虑受众基数、媒体实践、传播效果指标等综合因素后,本研究选择微信公众号为代表,选取网易数读微信号中2016年末到2020年末发布的377条数据新闻为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新闻内容、数据性质、数据科学专业化水平、媒体显着性以及数据可视化等五个角度分析网易数读微信号数据新闻的框架特征以及影响数据新闻传播效果的因素。研究发现网易数读微信号数据新闻具有新闻内容客观化、具有一定程度的可信度、偏向于大数据新闻的探索等框架特征,且网易数读微信号数据新闻的内容和形式中的很多元素(如数据图表个数、是否被收录话题、数据来源个数、使用热力数据地图、是否仅含有国内数据来源、正文文字突出显示、字符篇数、其他主题新闻、是否使用社会关系网络图、是否仅含有国际数据来源、数据是否通过时间维度叙事、数据来源个数等)都显着影响着其阅读量和点赞量。此外,本研究还总结了目前网易数读微信号数据新闻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此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合理规划与设置选题、提升数据新闻中数据科学专业化水平、强化突出层次与注意层次、构建合理的数据可视化分配格局。

闫旭泽[6](2021)在《北京冬奥会筹备期新闻传播媒介舆论研究》文中认为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由北京和张家口联合举办。北京,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座既举办夏季奥运会也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双奥”城市;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办冬季奥运会,在中国发展建设中具有历史意义。随着中国获得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权,北京冬奥会的筹办就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为了不断提高公众对北京冬奥会关注度,同时向外界传递筹办工作的顺利开展情况,就需要发挥体育新闻传播媒介舆论的重要作用。本文采用文献研究、逻辑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科学化、系统化地研究北京冬奥会筹备期的新闻传播媒介舆论。各部分的细化研究中,首先分析了新闻传播媒介舆论现状,并根据国内和国外现状的不同,归纳总结出新闻传播媒介舆论的特点、价值和作用。紧接着,是北京冬奥会筹备期各类新闻传播媒介舆论的研究,通过对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社区与网上直播、微博、微信、短视频的舆论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媒体的舆论特点、产生的舆论力量不尽相同。此外,新闻传播媒介舆论在政治、经济、社会、运动员、赛事活动等方面,对北京冬奥会的筹办产生影响。结合前文不同新闻传播媒介各有优劣、舆论影响中积极与消极并存的情况,对新闻传播媒介舆论开展引导与监督势在必行。在北京冬奥会筹备期间,新闻传播媒介舆论的引导应当客观陈述事实,坚持真实性;增强舆论话语权,提升媒体公信力;利用议程设置,积极正面导向;重视价值引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留意情感引导,注重人文关怀。北京冬奥会筹备期对新闻传播媒介舆论的监督,需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法律监督;进行信息管理,关注信息监督;发挥行政力量,强化行政监督;增加媒体权威,重视媒体监督;发掘民众力量,深化大众监督。研究结论:1.将文中北京冬奥会筹备期新闻传播媒介舆论对政治、经济、社会等影响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北京冬奥筹备期的媒介舆论,在宏观层面中正面影响是主流。2.通过北京冬奥会的顺利组织筹办,得出基于政治目的地歪曲报道所产生的负面舆论而导致的消极影响,将会得到有效遏制。3.网络用户对冬奥话题有意或无意的错误提问与回复,会滋生出脱离实际的畸形化舆论。因此,要呼吁加强对网络社区的舆论监管,并促使网络社区平台合理化、程序化地对北京冬奥会的官方账号进行认证和审核。4.夸张的新闻标题、失实的事件报道、带有倾向性观点的音视频,无时无刻地把舆论推向偏激、畸形、混乱的边缘。5.通过大力倾斜冬奥系列冰雪活动的推广度,能够收获大量的冰雪活动参与者和关注者。参加完冰雪活动后,一些人在网络平台中对活动给予好评的同时,塑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使更多人感受到来自冰雪运动的魅力,推动北京冬奥会筹备期普及群众性冰雪运动的任务进展。6.广大球迷、关注者形成的舆论监督,本应通过深入发掘而起到更多作用,比如关注社会体育、体育产业、青少年体育、公共体育服务等,而不是只在乎相关赛事结果。因此,我国大众的舆论监督虽起到一定作用,但我国大众监督真正所能产生的力量,尚未激发出来。

叶沅笙[7](2020)在《中美高等学校体育新闻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课程是大学教育的核心,课程设置是专业教育的上层建筑,决定并指导着教学活动的进行。进入二十一世纪,媒介生态环境日新月异,尤其是两微一端等社交媒体的出现,完全改变了原有的媒体生态格局,传统的课程设置在新的环境下必须做出调整甚至改变。在中国知网上以体育新闻为关键字检索共有1251篇论文,其中体育新闻专业共有论文95篇,对于体育新闻专业教学改革中涉及课程设置改革研究较少,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如何与时代保持一致,真正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体育新闻专门人才研究还不够系统和完善。如何让培养的人才适应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市场的变化,应该对现有的体育新闻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做出相应的调整。体育新闻专业作为融合性的跨学科专业,同时具备新闻传播学实践性强的学科特色和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因此在课程设置中不仅要建设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并且紧跟时代的发展,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对课程设置做出调整。本文选取8所中国高校和5所美国高校的体育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对比分析。冀望能对我国体育新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改革提供一些可参考的意见。论文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概述。首先概述了研究的背景。其次,在系统梳理中美体育新闻专业教育发展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文献进行了评价,阐述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在对比中美高校体育新闻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对其在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性课程等方面进行横向的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中,中国重视思政,美国追求博雅;在专业课程设置中,中国专业性较强,美国跨学科性较强;在实践环节中,中国采用阶段性实习且平台较窄,美国实施交替性实习且平台较广。第三部分通过对中美高校体育新闻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结合我国体育新闻专业发展的现实社会环境及需求,提出完善我国体育新闻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第一,转变人才评价标准,培养适应新媒体时代的体育新闻人才;第二,立足体院课程资源现状,推动通识教育体系分级化;第三,完善核心课程设置,健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知识要素。

赵文瑾[8](2020)在《论新媒体时代新闻类作品的着作权保护》文中指出新闻类作品的着作权保护无论是对新闻类作品权利人还是社会公众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我国法律规定尚不完善,新闻类作品的着作权保护存在着现实困境,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更为新闻类作品着作权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为完善新闻类作品着作权保护制度,本文通过分析新闻类作品着作权保护困境及其成因,在厘清新闻类作品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探讨新闻类作品的权利保护与限制,以求探索一条符合当前时代背景的新闻类作品类型化保护道路:第一章从新媒体时代新闻类作品着作权保护困境入手,剖析困境之成因,指出了我国法律在新闻类作品概念规定上的不明晰和新闻类作品保护的法律缺失以及着作权维权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等问题。第二章对新闻类作品相关法律概念进行厘清,并在此基础上对时事新闻的不可版权性与新闻作品的可版权性进行了法理学分析。第三章在分析新闻类作品所包含的私权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基础上提出了明确时事新闻之范围,界定新闻类作品合法使用与侵权之边界,完善新闻类作品许可制度的建议。第四章提出了依据不同表现形式的新闻类作品之特征,对其进行类型化保护。在时事新闻的保护中引入优先传播权制度,给予一些时事新闻弱保护;在时事性文章保护中适当保障作者获得报酬的权利;对新闻摄影作品明确其着作权法上的摄影作品性质进行保护;对以类似摄制电影方法创作的新闻作品依据该新闻之性质来判断其适用的许可制度。第五章在以主体为划分探讨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类作品着作权侵权责任的基础上,提出了规范网络新闻传播平台避风港规则之适用和提高新闻类作品着作权直接侵权与间接侵权的民事赔偿数额,引入惩罚性赔偿与行政处罚的建议。

郭芳[9](2020)在《技术驱动下融合新闻的文体研究 ——以新华社“两会”融合新闻报道为例(2014-201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闻作为一种应用文体,其文体演变受到历史、文化、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影响。目前,在人工智能、AR、VR、5G等媒介技术推动下,“数据新闻”“短视频新闻”“新闻游戏”“AR”“H5”等一大批融合新闻产品频现,已经打破了传统的新闻呈现形式与内容生产模式。本文以文体学为理论基础,以新华社全国“两会”报道(2014-2019)为研究样本,基于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研究融合新闻在结构方式、表达形式、语言风格方面的文体特征,以探究技术驱动下融合新闻文体变迁的表征,并预测未来融合新闻文体变革的趋势。研究发现,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应用,融合新闻呈现文本多模态、智能化,新闻叙事互动化、杂糅化,传播沉浸式等文体特征。具体表现为语言风格口语化、时尚化,呈现新旧媒体语言的交融性;新闻叙事结构非线性叙事到钻石形叙事变化;传播模式由内部的全媒体传播矩阵、内外联动传播向“沉浸式传播”演进。另外,研究也发现新华社“两会”融合新闻报道存在一些不足。

解东杰[10](2020)在《我国体育新闻传播中法律保障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体育是社会和人类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的发展除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的发展与大众传播有着密切的联系,体育通过一系列媒介将体育中有价值的事实和信息传递出去,在传播中,报纸、杂志、书籍、电视、电台、电子设备等成为传播体育相关信息的媒介。其中,体育新闻是大众传播媒介对体育领域内所有的内容进行及时的报道和传播,其中包括体育领域政策性文件、运动赛事举办、体育公众人等具体内容进行报道。体育新闻传播中不仅可以促进体育运动的发展,还可以让广大受众们进一步了解体育这一文化活动。随着体育运动和媒体双重的快速发展,体育新闻俨然成为新闻界和体育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在体育新闻传播中的失范现象也令人担忧,如何促进体育良性传播,这赋予体育新闻传播更加严峻的责任,同时,在体育新闻传播活动中时常发生侵权事件,导致侵权主体和被侵权主体往往以官司进行解决,使各种主体之间的关系也发生变化。本文研究是基于前人学者们的观点,以体育新闻为背景,以体育新闻传播中法律保障机制为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专家访谈法以及逻辑分析法,以研究我国体育新闻传播中的立法现状以及国外有关体育新闻传播的相关内容,从而去完善我国体育新闻传播中法律保障机制,进一步促进体育新闻法治化。研究过程分为四阶段:第一阶段是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分别对体育新闻、体育新闻传播中面临的问题、体育新闻传播中面临的侵权问题、新闻法律保障及体育新闻法律保障进行分析研究;第二阶段,分析体育新闻具体表现、我国体育新闻传播中法律保障机制的现状及国外有关体育新闻法律保障的相关内容;第三部分,研究内容为完善我国体育新闻传播的法律保障机制,分别从完善意义、原则和内容进行论述,完善内容从立法、守法和监督层面分别进行论述,确保法律保障机制的整体性。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研究大量文献发现,在体育新闻传播中出现侵权事件多是以侵犯体育公众人物为主,通过案例研究发现,更多侵权现象是以狭义的体育公众人物为侵权对象。2、目前,在我国法律体系中,针对体育新闻的法律规范更为匮乏。3、我国除立法层面存在缺失,在守法和监督方面也存在缺陷。4、通过对域外新闻立法和体育立法层面进行剖析,给我国体育新闻发展和完善提供了一定的借鉴。5、对于完善体育新闻法律保障机制应加快推进新闻立法或颁布有关体育新闻传播的条例,完善体育新闻传播的法律机制,同时建立健全对体育新闻媒体监督机制和对体育从业者的评议机制。

二、发展我国网络新闻传播的设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我国网络新闻传播的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1)探索数字新闻理论发展与创新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 数字新闻国内外研究态势
    (一) 数字新闻定义与内涵
    (二) 国内外数字新闻研究
        1. 国内数字新闻研究
        2. 国外数字新闻研究
        1) 数字新闻研究要览
        2) 数字新闻研究方向
二、 数字新闻理论研究视角
    (一) 理论研究与创新思考
    (二) 数字新闻理论研究视野
三、 数字新闻理论发展与创新路径
    (一) 当代新闻传播理论解析
        第一,理论视野,即理论关照的范围。
        第二,理论层面,即理论涉及新闻传播包含事物的层级。
        第三,理论焦点,即理论聚焦的中心。
        第四,理论来源,即理论的专业领域来源。
    (二) 当代新闻传播理论与数字新闻理论研究
    (三) 开辟数字新闻理论发展与创新路径
        第一,学术资源。
        第二,创新手段。
        第三,创新途径。
        第四,创新目标。
四、 结语

(2)网络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编辑理念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新闻传播
二、网络新闻编辑和传统新闻编辑之间的异同性
    (一)网络新闻编辑与传统新闻编辑的相同性
        1.编辑目标一致。
        2.编辑流程一致。
    (二)网络新闻编辑与传统新闻编辑的差异性
        1.概念差异。
        2.版面设计。
        3.编辑手段。
三、网络新闻传播的作用与面临的特殊问题
    (一)网络新闻传播的作用
        1.把握受众心理动向。
        2.改变新闻传播策略。
    (二)网络新闻传播面临的特殊问题
        1.真假新闻复杂。
        2.新闻水平不一。
        3.权威性不足。
四、网络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编辑理念的影响分析
    (一)网络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编辑理念及工作产生的正面影响
        1.突破时空限制。
        2.对传统新闻传播方式的突破。
        3.突破受众和传播者之间的界限。
        4.突破新闻编辑区域界限。
        5.突破新闻编辑载体类型。
    (二)网络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编辑理念及工作造成的不良影响
        1.可读性较差。
        2.新闻信息重复率。
五、网络时代下做好新闻编辑的若干思考
    (一)保持正直、客观的态度
    (二)新闻报道前要进行实地走访
    (三)多与观众互动交流
    (四)新闻编辑排版风格多变
    (五)调整新闻编辑的知识结构
    (六)加强新闻编辑的选择能力
    (七)通过数字化工具开展特色报道
    (八)注重新闻传播信息总量创新
六、结语

(3)社交新闻传播中的公共话语与公共意识建构研究 ——基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目的及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选题现状分析
        一、有关社交新闻传播的研究
        二、有关公共话语的研究
        三、有关公共意识的研究
        四、对选题现状的整体回顾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及思考
        一、关于社交新闻传播的研究现状对比
        二、关于公共话语研究的研究现状对比
        三、关于公共意识的研究现状对比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理论选择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公共话语空间建构的概念及分析框架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社交新闻在现代社会中的定位
        二、公共话语的现代性建构意义
        三、公共意识的领域与时轴
        四、社交新闻、公共话语和公共意识概念的综合界定
    第二节 分析框架的确认
        一、风险社会理论下社交新闻传播中公共话语与公共意识的形成
        二、公共话语意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通与互融
    第三节 分析维度的考量
        一、自我消解与反思行动
        二、公共话语与意识建构
第二章 社交新闻传播在公共话语空间中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社交新闻传播在公共话语空间中的正向表达
        一、社交新闻传播中受众的角色转换
        二、社交新闻传播中信息传播路径的改变
    第二节 社交新闻传播在公共话语空间中的负向表达
        一、公共话语空间中的无序与价值贬值
        二、场依存型思维的泛滥
    第三节 对于社交新闻传播在公共话语空间中负向表达的解释
        一、社交新闻传播的互动性与角色定位
        二、社交新闻传播的公开性与公共性
        三、公共话语空间的价值建构
第三章 社交新闻传播建构公共话语空间中的因素分析
    第一节 相关因素的提出及概念操作化
        一、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确定
        二、相关概念的操作化
    第二节 诸因素水平的设定及研究假设
        一、问卷信度检验
        二、问卷效度检验
        三、研究假设
    第三节 研究假设中各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一、确定相关因素
        二、控制实验操作
        二、深度访谈
    第四节 相关结论的形成
        一、各因素间的相关性分析
        二、实验数据结果分析
第四章 社交新闻传播从公共话语空间到公共意识解析
    第一节 自我消解与反思的建构逻辑
        一、社交新闻传播中自我消解与反思行为
        二、社交新闻传播中自我消解与反思的积累
    第二节 自主意识放大的建构逻辑
        一、社交新闻传播环境对自主意识形成的积极影响
        二、社交新闻传播环境对自主意识形成的消极影响
    第三节 公共精神形成的辩证逻辑
        一、当下社交新闻传播时代的公共精神
        二、当下社交新闻传播时代大学生的公共精神
第五章 公共意识语境下社交新闻传播活动的反思
    第一节 个体意识与公共意识的碰撞
        一、公共意识的属性
        二、多元意见表达空间的形成
    第二节 公共意识中情绪化与理性化的碰撞
        一、情绪化的泛滥
        二、公共理性的积聚与形成
    第三节 对后真相时代公共意识建构的再思考
        一、“情感先入”模式的消退
        二、“立场参与”模式的出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1-1 社交新闻传播中的公共话语与意识建构研究——基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考察调查问卷
    附录1-2 研究假设中各变量间的正态分布情况
    附录1-3 控制实验刺激素材
    附录1-4 深度访谈内容
附录二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4)网络虚假新闻的媒体把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
    1.5 网络虚假新闻与网络媒体的定义
2 网络虚假新闻的媒体初级把关
    2.1 媒体初级把关主体
        2.1.1 用户生产内容
        2.1.2 专业生产内容
        2.1.3 职业生产内容
    2.2 媒体初级把关方式
        2.2.1 用户自我道德约束
        2.2.2 媒体从业者责任意识
        2.2.3 专业人士职业素养
    2.3 媒体初级把关存在的问题
        2.3.1 媒体初级把关约束力弱
        2.3.2 把关者媒介素养参差
3 网络虚假新闻的媒体二级把关
    3.1 媒体二级把关主体
        3.1.1 自媒体平台
        3.1.2 新闻门户网站
        3.1.3 聚合类新闻客户端
    3.2 媒体二级把关方式
        3.2.1 机器学习算法和人工审核结合
        3.2.2 先放后审的群体把关
    3.3 媒体二级把关存在的问题
        3.3.1 机器学习算法存在缺陷
        3.3.2 内容真实性审查缺失
4 网络虚假新闻的媒体三级把关
    4.1 媒体三级把关的主体
        4.1.1 专业媒体
        4.1.2 新闻事件当事人
    4.2 媒体三级把关的方式
        4.2.1 证实多方信源
        4.2.2 严格审核制度
    4.3 媒体三级把关存在的问题
        4.3.1 网络虚假新闻的不良影响长远持久
        4.3.2 部分媒体忽略网络虚假新闻传播影响
5 完善网络虚假新闻的媒体把关对策
    5.1 媒体把关时确保新闻来源真实
    5.2 媒体把关时加强内容审查环节
    5.3 媒体把关时严格审核发布流程
    5.4 媒体把关时关注用户反馈数据
    5.5 传统媒体完善把关流程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网易数读微信号数据新闻传播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关键词阐释
        1.2.1 数据新闻
        1.2.2 网易数读微信号
        1.2.3 数据科学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网易数读微信号数据新闻传播效果研究设计
    2.1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2.1.1 框架理论
        2.1.2 媒体显着性
        2.1.3 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
    2.2 研究设计与信度检验
        2.2.1 样本选择
        2.2.2 类目建构
        2.2.3 信度检验
3 网易数读微信号数据新闻传播效果实证分析
    3.1 网易数读微信号数据新闻框架特征
        3.1.1 网易数读微信号数据新闻内容特征
        3.1.2 网易数读微信号数据新闻形式特征
    3.2 关于框架维度和传播效果的差异性检验
        3.2.1 网易数读微信号数据新闻内容与传播效果的差异性检验
        3.2.2 网易数读微信号数据新闻形式与传播效果的差异性检验
    3.3 关于网易数读微信号数据新闻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框架维度中影响阅读量的因素鉴定
        3.3.2 框架维度中影响点赞量的因素鉴定
    3.4 研究结论
4 网易数读微信号数据新闻存在的问题
    4.1 新闻选题具有局限性
        4.1.1 新闻主题类型较少
        4.1.2 多样化选题与受众导向之间存在矛盾
    4.2 数据科学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4.2.1 数据类型使用不均
        4.2.2 数据分析方法单一
    4.3 突出与注意层次薄弱
        4.3.1 突出层次不足
        4.3.2 注意层次薄弱
    4.4 数据可视化方面存在不足
        4.4.1 数据可视化类型分配不均
        4.4.2 时空叙事文本化
5 优化网易数读微信号数据新闻传播效果的策略
    5.1 合理规划与设置选题
        5.1.1 深度报道结合系列报道以拓宽选题
        5.1.2 在报道角度中融入国际视野
    5.2 提升数据新闻中数据科学专业化水平
        5.2.1 加强对非结构化数据的使用
        5.2.2 适度提高数据处理难度
    5.3 强化突出层次与注意层次
        5.3.1 多方位增加话题关联度
        5.3.2 多种形式突出文字
    5.4 构建合理的数据可视化分配格局
        5.4.1 以叙事角度选择数据可视化类型
        5.4.2 用数据可视化类型实现对数据新闻的再挖掘
        5.4.3 建立阶段性数据可视化分配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北京冬奥会筹备期新闻传播媒介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文献综述
    1.1 国内研究综述
    1.2 国外研究综述
    1.3 概念界定
        1.3.1 舆论
        1.3.2 媒介舆论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归纳法和演绎法
        2.2.3 比较研究法
3 新闻传播媒介舆论概述
    3.1 新闻传播媒介舆论现状概况
        3.1.1 国内新闻传播媒介舆论现状
        3.1.2 国外新闻传播媒介舆论现状
    3.2 新闻传播媒介舆论特点
    3.3 新闻传播媒介舆论的价值
    3.4 新闻传播媒介舆论的作用
4 关于北京冬奥会筹备期各类新闻传播的媒介舆论
    4.1 来自报刊、杂志的舆论
        4.1.1 来自报刊的舆论
        4.1.2 来自杂志的舆论
    4.2 来自广播电视的舆论
        4.2.1 来自广播的舆论
        4.2.2 来自电视的舆论
    4.3 来自网站、网络社区与网上直播的舆论
    4.4 来自微博、微信的舆论
        4.4.1 来自微博的舆论
        4.4.2 来自微信的舆论
    4.5 来自短视频的舆论
    4.6 来自其他移动客户端的舆论
5 北京冬奥会筹备期新闻传播媒介舆论的影响
    5.1 北京冬奥会筹备期媒介舆论对政治的影响
    5.2 北京冬奥会筹备期媒介舆论对经济的影响
    5.3 北京冬奥会筹备期媒介舆论对社会的影响
    5.4 北京冬奥会筹备期媒介舆论对运动员的影响
    5.5 北京冬奥会筹备期媒介舆论对赛事活动的影响
        5.5.1 对冬奥系列冰雪活动的影响
        5.5.2 对北京冬奥会的赛事影响
    5.6 北京冬奥会筹备期媒介舆论对公众的影响
    5.7 北京冬奥会筹备期媒介舆论对体育管理机构的影响
6 北京冬奥会筹备期新闻传播媒介舆论的引导
    6.1 客观陈述事实,坚持真实性
    6.2 增强舆论话语权,提升媒体公信力
    6.3 利用议程设置,积极正面导向
    6.4 重视价值引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5 留意情感引导,注重人文关怀
7 北京冬奥会筹备期新闻传播媒介舆论的监督
    7.1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法律监督
    7.2 进行信息管理,关注信息监督
    7.3 发挥行政力量,强化行政监督
    7.4 增加媒体权威,重视媒体监督
    7.5 发掘民众力量,深化大众监督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7)中美高等学校体育新闻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课程理论
        2.1.2 体育新闻专业
        2.1.3 课程设置
    2.2 国内体育新闻专业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2.3 我国体育新闻专业的研究现状
        2.3.1 对体育新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原则的研究
        2.3.2 我国体育新闻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及问题的研究
        2.3.3 我国体育新闻专业办学培养模式的研究
        2.3.4 我国体育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3.5 我国体育新闻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
    2.4 美国体育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研究状况
    2.5 文献评价
    2.6 研究目的和意义
        2.6.1 研究目的
        2.6.2 研究意义
        2.6.2.1 对体育新闻教育的价值及意义
        2.6.2.2 对课程改革的价值及意义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3.1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4 中美高等学校体育新闻专业课程设置比较
    4.1 中美两国体育新闻专业培养目标的比较
        4.1.1 我国体育新闻专业培养目标
        4.1.2 美国体育新闻专业培养目标
        4.1.3 中美两国体育新闻专业培养目标差异分析
        4.1.3.1 培养目标价值取向的差异
        4.1.3.2 培养目标功能导向的差异
        4.1.3.3 培养目标表述方式的差异
        4.1.3.4 培养目标表现形式的差异
    4.2 中美体育新闻专业课程设置及其比较分析
        4.2.1 我国体育新闻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4.2.1.1 通识教育、公共基础类课程的设置
        4.2.1.2 专业类课程的设置
        4.2.1.3 实践课程的设置
        4.2.1.4 我国体育新闻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4.2.1.4.1 突出体育特色
        4.2.1.4.2 重视提高学生的国际信息传播能力
        4.2.1.4.3 新媒体课程应变力不足,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4.2.1.4.4 跨学科性弱,融合性课程较少
        4.2.1.4.5 重视思想政治课程,通识教育学科知识面较窄
        4.2.2 美国体育新闻传播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4.2.2.1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4.2.2.2 专业课程设置
        4.2.2.3 专业任选课程设置
        4.2.2.4 实践活动设置
        4.2.2.5 结业课程设置
        4.2.2.6 美国体育新闻传播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特点
        4.2.2.6.1 “大学科”的通识教育与“小众化”的专业教育相结合
        4.2.2.6.2 以新闻学和体育学为中心的多学科知识渗透和拓展
        4.2.2.6.3 新媒体相关课程理论与技术并重
        4.2.2.6.4 结业课程设置灵活
        4.2.3 中美两国体育新闻专业课程设置比较分析
        4.2.3.1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比较:中国重视思政,美国追求博雅
        4.2.3.2 专业课程设置对比:中国专业性较强,美国跨学科性较强
        4.2.3.2.1 必修课程设置对比:中国课程重实务,美国课程重思维
        4.2.3.2.2 选修课程设置对比:中国课程设置模块化,美国课程设置自由化
        4.2.3.3 实践环节设置对比:中国阶段性实习且平台较窄,美国交替性实习且平台较广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转变人才评价标准,培养适应新媒体时代的体育新闻人才
        5.2.1.1 培养目标以“思维与能力并重”为功能导向
        5.2.1.2 培养目标以“个人与社会融合”为价值取向
        5.2.2 立足体院课程资源现状,推动通识教育体系分级化
        5.2.2.1 提升通识教育课程地位,推动通识教育体系分级化
        5.2.2.2 丰富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多渠道开设通识教育课程
        5.2.2.3 完善通识教育评价标准,发挥通识教育的基础作用
        5.2.3 完善专业必修课程设置,健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知识要素
        5.2.3.1 完善知识要素:增加融合性课程和教学实践
        5.2.3.2 重视素质要素:健全专业素质类课程
        5.2.3.3 协调能力要素:注重实践和鼓励开放式的教学方式
6 结语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8)论新媒体时代新闻类作品的着作权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新闻类作品着作权保护之困境及其成因
    1.1 新闻类作品着作权保护现实困境
        1.1.1 新闻类作品“转载”侵权
        1.1.2 新闻类作品“抄袭”侵权
    1.2 新媒体时代新闻类作品着作权保护新挑战
        1.2.1 万物皆媒体,新闻传播方式多样化
        1.2.2 万人皆记者,新闻传播主体大众化
        1.2.3 信息爆炸,新闻类作品侵权复杂化
    1.3 新闻类作品着作权保护困境之成因
        1.3.1 新闻类作品法律概念不明
        1.3.2 新闻类作品法律保护缺失
        1.3.3 相关从业人员版权意识薄弱
        1.3.4 着作权维权成本与收益失衡
第2章 新闻类作品相关法律概念研究
    2.1 时事新闻法律概念研究
        2.1.1 时事新闻法律概念
        2.1.2 单纯事实消息之界定
    2.2 新闻作品法律概念研究
        2.2.1 新闻作品之认定
        2.2.2 时事性文章概述
    2.3 时事新闻与新闻作品之界定标准
        2.3.1 独创性标准之争议
        2.3.2 时事新闻与新闻作品之区分
    2.4 新闻类作品可版权性法理学分析
        2.4.1 时事新闻的不可版权性
        2.4.2 新闻作品的可版权性
第3章 新闻类作品权利限制制度构建
    3.1 新闻类作品权利限制之法理解释
        3.1.1 新闻类作品中的私权
        3.1.2 新闻类作品中的公共利益
    3.2 构建新闻类作品权利限制制度之建议
        3.2.1 明确时事新闻之范围
        3.2.2 界定新闻类作品合法使用与侵权的边界
        3.2.3 完善新闻类作品许可制度
第4章 新闻类作品类型化保护制度构建
    4.1 新闻类作品类型化概述
    4.2 新闻类作品类型化保护建议
        4.2.1 时事新闻之保护
        4.2.2 时事性文章之保护
        4.2.3 新闻摄影作品之保护
        4.2.4 以类似摄制电影方法创作的新闻作品之保护
第5章 新媒体时代新闻类作品着作权侵权责任
    5.1 新闻类作品着作权侵权主体概述
        5.1.1 传统媒介新闻类作品着作权侵权
        5.1.2 新闻报道门户网站新闻类作品着作权侵权
        5.1.3 自媒体新闻类作品着作权侵权
        5.1.4 新闻聚合搜索平台之侵权责任——以今日头条为例
        5.1.5 网络新闻传播平台监督责任
    5.2 完善新媒体时代新闻类作品着作权侵权裁判规则
        5.2.1 避风港规则适用规范化
        5.2.2 加重侵权处罚,提高侵权成本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9)技术驱动下融合新闻的文体研究 ——以新华社“两会”融合新闻报道为例(2014-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融合新闻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1.3.2 新闻文体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对象
        1.4.2 样本选择与数据搜集
        1.4.3 类目建构与编码表
        1.4.4 编码及分析方法
        1.4.5 研究设计与论文结构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内容分析法
        1.5.3 案例分析法
    1.6 论文创新点
        1.6.1 选题新颖
        1.6.2 研究方法新颖
2 技术迭代与融合新闻文体的变革
    2.1 技术的演进与媒介形态的变革
        2.1.1 史前媒介与文字媒介
        2.1.2 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
        2.1.3 数字媒介与智能媒介
    2.2 传播媒介的变化与新新闻文本的催生
        2.2.1 文字诞生之前:口头语言
        2.2.2 文字与印刷术诞生:印刷文本
        2.2.3 电子技术革命之后:电子文本
        2.2.4 20世纪90年代-21世纪:数字文本
        2.2.5 21世纪以来:智能化文本
    2.3 技术的赋权与受众、媒介关系的重塑
        2.3.1 史前媒介时期:人与媒介比较疏远
        2.3.2 传统媒介时期:人与媒介关系紧密
        2.3.3 智能媒介时期:人趋向于媒介沉浸
3 新华社“两会”融合新闻的语言风格分析
    3.1 词汇构成:网络化、交融性
        3.1.1 大量使用网络流行语
        3.1.2 新旧媒体词汇的融合
    3.2 句法特征:简单化、新颖化
        3.2.1 灵活融入网络流行句式
        3.2.2 省略句和简短句常态化
        3.2.3 感叹句、悬念句在自媒体平台流行
        3.2.4 语句出现不规则变化和杂糅倾向
    3.3 语言修辞:多符号、跨媒体
        3.3.1 形貌修辞呈现多种符号
        3.3.2 跨媒体语言的多模态化
    3.4 本章小结
4 新华社“两会”融合新闻的结构形式分析
    4.1 文本构成:多媒体、多模态
        4.1.1 文字与图片
        4.1.2 音频与视频
        4.1.3 地图与图表
        4.1.4 超链接和互动设置
        4.1.5二维码+H5
    4.2 语篇结构:超链接、超文本
        4.2.1 单篇报道的融合文本
        4.2.2 组合式的融合文本
        4.2.3 跨媒体互动型融合文本
    4.3 叙事模式:数据化、互文性
        4.3.1 传统叙事
        4.3.2 互动叙事
    4.4 本章小结
5 新华社“两会”融合新闻的表达方式分析
    5.1 呈现形式:可视化、视觉化
        5.1.1 短视频新闻占据鳌头,“微视频”带来多元传播
        5.1.2 “图”说两会受青睐,大数据应用扩大信息容量
        5.1.3 “两会”直播常态化,实时展现“两会”现场
        5.1.4 网页交互、H5设计,提升受众“两会”参与度
        5.1.5 虚拟技术、人工智能助力“两会”报道
    5.2 新闻叙事:非线性、对话化
        5.2.1 蜂巢型叙事
        5.2.2 菱形叙事
        5.2.3 钻石形叙事
    5.3 传播模式:全媒体、沉浸式
        5.3.1 全媒体传播型
        5.3.2 内外联动传播型
        5.3.3 虚拟场景传播型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反思:新华社“两会”融合新闻文体的演变
    6.1 融合新闻文体的创新趋势
        6.1.1 新闻叙事空间多维虚拟化
        6.1.2 新闻符号表达多元化与匹配智能化
        6.1.3 新闻文本的沉浸式构建
    6.2 融合新闻报道的不足
        6.2.1 新闻语言溢出传统规范
        6.2.2 泛娱乐化的文体叙事
        6.2.3 脱离内容的技术堆积
        6.2.4 拘泥形式的互动效果
    6.3 融合新闻报道的提升对策
        6.3.1 建立行业标准,规范融合新闻的报道
        6.3.2 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合理进行文体的创变
        6.3.3 优化用户互动体验,增强用户黏性
        6.3.4 强化技术和团队建设,升级融合新闻的生产流程
注释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10)我国体育新闻传播中法律保障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关于体育新闻的研究
    1.2 关于体育新闻传播中面临失范现象的研究
    1.3 关于体育新闻传播中面临侵权的研究
    1.4 关于新闻法律保障的研究
        1.4.1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新闻法律保障
        1.4.2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新闻法律保障
    1.5 关于体育新闻法律保障的研究
    1.6 小结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案例分析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概念及体育新闻的具体表现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3.1.1 体育新闻
        3.1.2 新闻侵权
        3.1.3 体育新闻侵权
        3.1.4 体育公众人物
    3.2 体育新闻的出现及特征
        3.2.1 体育新闻的出现及发展
        3.2.2 体育新闻的特征
    3.3 体育新闻的作用
        3.3.1 体育新闻对体育本身的作用
        3.3.2 体育新闻对其他方面的作用
    3.4 体育新闻传播中面临的失范现象
        3.4.1 报道内容失实
        3.4.2 异化现象严重
        3.4.3 人文关怀缺失
4 我国体育新闻传播中法律保障机制的现状
    4.1 我国不同效力等级的法律文件保障的现状
        4.1.1 宪法
        4.1.2 体育法
        4.1.3 其他基本法律和司法解释
        4.1.4 行政法规
        4.1.5 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4.1.6 规章
    4.2 我国体育新闻法律保障机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行状况
        4.2.1 体育新闻传播侵权的主要形式
        4.2.2 体育新闻传播侵权的法律责任承担形式
        4.2.3 小结
    4.3 我国体育新闻传播中法律保障机制失灵的原因分析
        4.3.1 立法缺失,无法可依
        4.3.2 对体育媒体监管机制不健全
        4.3.3 体育新闻媒体工作者法律意识薄弱,缺乏职业道德
5 体育新闻传播中法律保障的域外经验
    5.1 域外新闻法律保障的研究
        5.1.1 域外制定专门的新闻立法形式
        5.1.2 域外不制定专门的新闻立法形式
    5.2 域外体育立法中有关体育新闻传播的研究
        5.2.1 韩国
        5.2.2 越南
        5.2.3 南非
    5.3 域外经验的总结与借鉴
6 我国体育新闻传播中法律保障机制的完善
    6.1 体育新闻传播中法律保障机制完善的意义
        6.1.1 保护公民的知情权
        6.1.2 保护体育人的主体权利
        6.1.3 体育发展与新闻发展呈现共赢局面
    6.2 完善体育新闻传播中法律保障机制的原则
        6.2.1 公平公正原则
        6.2.2 新闻自由原则
        6.2.3 正面舆论导向原则
    6.3 完善我国体育新闻传播中法律保障机制的内容
        6.3.1 促进我国体育新闻法定化
        6.3.2 完善对我国体育新闻媒体监督机制
        6.3.3 建立体育新闻从业人员评议机制
        6.3.4 完善我国体育媒体行业的内容和途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四、发展我国网络新闻传播的设想(论文参考文献)

  • [1]探索数字新闻理论发展与创新路径[J]. 李喜根,张静,张霁雯. 全球传媒学刊, 2021(05)
  • [2]网络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编辑理念的影响研究[J]. 张炜. 今传媒, 2021(09)
  • [3]社交新闻传播中的公共话语与公共意识建构研究 ——基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考察[D]. 朱楠.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4]网络虚假新闻的媒体把关机制研究[D]. 程茜. 北京印刷学院, 2021(09)
  • [5]网易数读微信号数据新闻传播效果研究[D]. 陈鹏.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6]北京冬奥会筹备期新闻传播媒介舆论研究[D]. 闫旭泽.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7]中美高等学校体育新闻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D]. 叶沅笙.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8]论新媒体时代新闻类作品的着作权保护[D]. 赵文瑾. 南昌大学, 2020(01)
  • [9]技术驱动下融合新闻的文体研究 ——以新华社“两会”融合新闻报道为例(2014-2019)[D]. 郭芳. 暨南大学, 2020(04)
  • [10]我国体育新闻传播中法律保障机制的研究[D]. 解东杰.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发展我国网络新闻传播的设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