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合数字业务及传输(论文文献综述)
高美琳[1](2021)在《高速铁路毫米波通信性能增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速铁路作为大运量、高时速、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交通运输方式,已成为国家关键基础设施和重要基础产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起着不可替代的全局性支撑作用。可靠的车地移动通信系统是列车安全运营的重要保障,为高速列车提供移动通信业务支持。随着铁路移动通信新型业务需求不断涌现,如旅客宽带接入业务、列车多媒体调度、铁路物联网等新业务应用应运而生,铁路移动通信系统的容量需求和频谱短缺之间的矛盾愈加严重。如何改善用户体验,提供面向旅客用户的宽带移动通信业务,成为智慧高铁亟待实现的关键目标。毫米波频段具有丰富的频谱资源,可提供大带宽的通信服务,有望保障旅客用户的宽带业务(如流媒体业务)支持。然而在高速移动场景中,基于毫米波通信技术发展高速铁路移动通信,面临着列车高速移动、运行环境复杂多变、用户密集接入等典型高铁场景特征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如信道快速时变、链路易受遮挡、小区频繁切换等。针对上述挑战,本文先后考虑有/无遮挡场景、确定性信道与不确定性信道、单小区与多小区场景等,利用混合波束赋形、智能反射表面、移动边缘缓存等技术,以提升通信容量、提高可靠性、改善用户体验为目标,对高铁毫米波通信的性能增强技术开展研究。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创新工作如下:1)以提升系统容量为目标,在高铁毫米波通信系统中部署混合波束赋形架构。针对下行多用户多收多发(Multi-User Multi-Input Multi-Output,MUMIMO)系统,建立满足发射功率约束以及码本限制条件约束的系统容量最大化问题,并假设已知完美信道状态信息。针对无遮挡场景,通过加权均方误差最小化算法和正交匹配追踪(Orthogonal Matching Pursuit,OMP)算法,提出两阶段混合波束赋形算法,并针对有遮挡场景,提出改进的抗遮挡算法。对所研究的系统模型和配置的仿真参数进行仿真实验,仿真结果验证了本章提出的算法以较低复杂度显着提升了系统容量(相比模拟波束赋形架构可提升69.6%),实现高达吉比特率量级的车地通信速率,并降低约20%的中断概率。2)针对毫米波的遮挡敏感性,为提高系统可靠性、提升通信容量,通过部署智能反射表面(Intelligent Reflecting Surface,IRS)增加反射传输链路,设计收发端波束赋形与IRS相位调节参数的优化算法。假设已知统计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分别建立受发射功率以及常数幅度模值约束的中断概率最小化以及遍历容量最大化问题。首先,利用概率论推导系统中断概率的闭式表达式;其次,利用二次限制二次规划以及广义特征值-特征向量分析,求解中断概率最小化问题;此外,给出遍历容量的近似上界分析和Jensen渐近分析。对所研究的系统模型和配置的仿真参数进行仿真实验,仿真结果验证了中断概率的理论分析与蒙特卡洛数值结果非常接近,本文所提基于统计CSI算法的性能与已知完美CSI的性能基本吻合,表明该算法可扩展到其他非完美信道或者高移动性场景。通过仿真对比,还证明了部署IRS的系统相比传统无IRS系统,可以在降低功耗的条件下(比如达到同样的遍历容量性能时可降低约12 d Bm功耗),降低约13.2倍的系统中断概率,提升近6.61倍的系统遍历容量。3)为改善旅客用户体验,提出移动边缘缓存(Mobile Edge Caching,MEC)辅助的流媒体自适应传输机制。建立满足列车缓冲区队列稳定性约束的长期系统平均效用最大化问题,设计多小区协作缓存方案,联合优化缓存空间分配与画面质量等级分配。首先,为了面向旅客用户提供流畅优质的流媒体业务,采用自适应视频传输方案,设置多种画面质量等级(如清晰度),并综合考虑多种评价指标,定义用户体验质量(Quality of Experience,QoE)作为系统效用函数。其次,针对动态变化的业务请求、动态时变的信道条件、保障缓冲区队列稳定性、系统长期统计平均QoE优化等带来的挑战,利用李雅普诺夫(Lyapunov)优化理论求解该随机网络优化问题,提出一种多小区协作缓存在线算法。对所研究的系统模型和配置的仿真参数进行仿真实验,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共同验证了系统的稳定性,证明了所提算法可以保障缓冲区队列稳定性,可兼顾视频质量与流畅性,相比传统无缓存系统,旅客用户的QoE性能提升可超过2倍。
李进[2](2020)在《智能感知光网络中光性能监测与信号处理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新兴数据业务、复杂高阶调制、动态波长切换、灵活频谱栅格与混合传输技术的发展,光网络正朝着动态化、复杂化与异构化的方向演进,对光网络的管理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传统光网络管控中,传输系统自适应能力薄弱,网络管控可信有效数据缺乏,且传输系统与网络管控间缺乏跨层感知与智能反馈功能。面对上述问题,在人工智能(AI)与软定义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具有网络状态立体感知、网络数据智能分析以及网络组件自适应控制优势的智能感知光网络(CON)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以智能感知光网络中的光性能监测与信号处理技术为核心,围绕AI驱动的智能感知光网络架构、光传输系统损伤自适应监测与补偿、面向智能感知光网络数据库的数据增强,以及基于物理层感知与网络层反馈的资源管控等问题,提出了若干技术创新方案。主要论文工作与创新点如下:1、基于感知光网络中核心思想即“感知-学习-动作”闭环控制,设计了一种AI驱动的智能感知光网络结构,规范了网络状态监测中数据源、监测方式、数据存储与数据表示的实现方式。此外,在网络管理控制中引入了各类AI驱动型智能网络管控应用,包括光性能监测、物理损伤补偿、网络设备控制、传输链路质量估计、网络资源分配、网络流量预测与网络故障管理。另外,总结了软定义网络组件的工作原理与实现方案,以闭环形式实现“观察-学习-动作”的功能设计,为智能感知光网络的实现提供基础架构支持。2、针对光传输系统中物理损伤补偿算法缺乏智能学习能力、依赖传输链路信息且自适应性不足等问题,提出了两种基于机器学习的自适应损伤监测与补偿算法。面向光纤传输系统,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神经网络(DNN)的自适应色散(CD)监测与补偿算法。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在2000ps/nm动态范围内的平均监测误差约为20ps/nm,与基于CD扫描与频域均衡的经典方法相比,计算复杂度显着降低,需要的乘法器,加法器和比较器的数量分别减少了 98.6%,98.8%和64.4%。另外,面向自由空间光传输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大气湍流监测与轨道角动量键控(OAM-SK)自适应解调方案。该方案对于8-OAM-SK系统的自适应解调误差约为0.86%,比传统方案的解调精度提高了 19.2%。同时,首次提出基于CNN的大气湍流监测方案,对6种典型大气湍流信道的监测精度达到95.2%。3、针对光网络智能管控中AI驱动型应用缺乏有效可信网络流量数据,以及实际网络故障数据严重不均衡的难题,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自适应时序数据增强算法与基于生成对抗网络(GAN)的网络故障数据均衡算法。实验数据表明,对于接入网与核心网中6种典型流量类型,合成的增强流量数据与对应实际流量数据关于均值,方差和Hurst指数平均偏差分别为0.7%,1.3%与7.0%,明显低于传统的统计参数配置法(SPC)的对应值。另外,实验结果显示,当在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故障识别模型中采用本文所提出的基于GAN的网络故障均衡算法时,相对于采用原始不均衡数据集的情况,故障漏报率从24.7%降低至3.8%。对于基于SVM、K最近邻算法(KNN)、决策树(DT)、随机森林(RF)以及梯度下降树(GBDT)的故障识别算法,结合了本方案所提出的故障数据均衡算法的GBDT模型在漏报率、准确率与召回率指标上综合优于其他算法,有效减少了数据不均衡对网络故障识别的影响。4、针对光网络中网络资源控制技术依赖人工干预、缺乏响应反馈以及动态建模能力薄弱的局限,提出了基于物理层感知与网络层反馈的资源管控机制,并通过引入基于深度强化学习(DRL)的数字孪生技术,有效提高了可编程光收发机(POT)的动态建模与智能控制能力,实现了 POT中调制格式、波特率与前项纠错(FEC)编码按需自动调整。与经典的基于最大传输容量(MaxCap)的POT相比,本文所提出的DRL-POT可以节约19.4%的频谱资源,并可以获得类似的网络时延性能。受益于双引擎DRL中的双神经网络结构和反馈控制机制,本文所提出的DRL-POT有效建立动态POT模型,以适应随时间变化的流量负载和链路传输质量,并且根据最大传输效能选择对应的最佳POT控制动作,反馈控制物理空间的POT,以确保满足业务网络时延需求并提高频谱资源使用效率。
Ivan Sarafanov[3](2020)在《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宏观经济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互联网经济与跨境电子商务成为各国企业和消费者不可或缺的部分,大规模的数字化不仅引起经济理论和国民经济结构根本性的变革,但同时也提高了社会各界对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贸易规则及新型合作机制探索的关注度。学术界认为,互联网交易和数据跨境自由流动是全球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阶段后,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和必要手段。随着互联网和新的技术持续快速发展,由跨境数据流动构成的数字产品贸易正在促进全球货物、服务、人员、资金和信息流动,以及改变各类企业的运营方式和商业模式。例如,当中小企业拥有接入互联网、计算机或智能手机等所需的基础设施和网络通信服务,它们可以接触到世界各地的客户,并随时参与全球商品和服务的供应链体系。数字贸易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不仅涵盖了互联网上消费品的销售和在线服务的供应,而且还包括使全球价值链得以实现的数据流、使智能制造得以实现的服务以及无数其他电子交易平台和应用程序。不过,当前数字产品贸易除了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因素,还被视为各种贸易壁垒和限制措施日益增多的领域之一。这些保护政策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宽容到严格的发展演变过程最终形成一套有针对性的、系统的、严谨的数据管理制度。即数字贸易的出现使得传统贸易壁垒的作用大大降低,导致类似于金砖国家这样的大型新兴经济体为了保护国内市场而保持着很多新型“虚拟”贸易壁垒和数据限制性政策。在这种背景下,若金砖国家将继续提高数字产品贸易壁垒或提出更严格的数据限制性措施,这是否必然会增加数据密集型行业内的企业运营成本,进而导致整个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降低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本文以金砖国家为例,从产业经济学角度衡量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行业的影响,建立一种科学的定量分析框架。首先,通过对大量国内外文献和政策措施的梳理和总结,本文对金砖国家采用的新型和传统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具体保护政策和措施作了一个系统的分析和阐述,发现其主要特点和问题,并建立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壁垒资料库。此外,使用欧洲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建立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计算数字贸易限制和数据限制指数两种指标,衡量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保护程度。本文发现,根据数字贸易限制指数评估结果,金砖国家呈现“一高、三中、一低”贸易保护程度结构,其中中国采取的保护水平最高,同时巴西、俄罗斯和印度保护度属于中等以下水平,而南非的水平最低。根据数据限制指数评估结果,在金砖国家范围内中国、俄罗斯和印度数据保护程度最高并正在逐步提升,而南非与巴西维持相对较低的保护程度。其次,为了计算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及其他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的影响,本文建立多维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估计。本文根据数字贸易限制和数据限制指数两个反映数字产品贸易保护程度的指标,构建数字贸易保护强度综合指数(DTPSI)作为模型的自变量。为了计算模型的因变量,本文使用GTAP 10数据库建立Levinson-Petrin非参数估计模型对金砖国家2004-2014年间数据密集型及其他行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估计。最终在面板数据回归结果基础上,模拟分析三种不同程度的贸易保护方案对数据密集型及其他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的影响,发现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如邮电和通信服务、金融和保险业和公共服务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而在性质上不属于数据密集度很高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也受到了负面影响。此外,由低级保护政策所带来的负效应缺乏弹性,因此不会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很大的下滑压力,而中级和高级数字贸易保护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富有弹性,因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大。再次,本文采用GTAP 10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将全要素生产率估计值代入到模型当中,进一步分析限制跨境数据流动的数字贸易壁垒措施对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产生的影响。通过模拟结果发现,随着数字产品贸易保护强度水平的提升金砖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其中由于中国、俄罗斯和印度使用大量的数据本地化措施导致的损失更大一些。从各行业的产出规模来看,由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导致的数据自由流动限制使得所有国家数据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行业的生产规模萎缩,而数据密集度相对较低的行业产出水平受到影响最小。从进出口贸易规模来看,由于金砖国家采取的一半以上数字贸易壁垒政策使用于限制国内数据跨境出口(传输),因而使得数据密集型行业的出口贸易下降,而进口贸易上升。最后,为了克服由数字产品贸易壁垒政策对金砖国家数据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产值和进出口贸易产生的严重负面影响,本文尝试提出可操作性较强的两种合作框架和运行机制的实现方案。其中第一个是全面考虑发展中国家数字产品贸易发展需要,以WTO为主和TiSA协议为辅GATS“+”多边数字贸易合作框架实现途径。第二个则为了加强金砖国家之间数字贸易合作联系,包括数字贸易基础设施建设、数字贸易运行机制及软环境合作领域“三位一体”的合作框架。本文认为,金砖国家之间须要加强内部协调,尽快开展同世界其他国家的多边数字贸易合作,制定有效的监管办法,促进数字贸易发展并努力实现互联网领域消费者安全、数据隐私保护和国家安全等目标。
梁瑶[4](2019)在《通信传输技术在某市电力系统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通信网络的建设基础,传输网络承载着多项基础业务,电力系统中的各项基础业务能否安全可靠的运行,主要取决于传输网络能否提供充足的容量。因此,通过对传输网络的优化,能够有效促进电网实现智能化。现阶段,为了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求,并实现电力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某市电业局不断提升其行政管理效率,并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体系。而要想确保该体系始终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必须构建一套高效、安全的传输网络。这样既有助于电力网络服务能力的增强,也可以使电力的生产质量与效率得到提升,并为某市电力的发展提供重要理论指导。在本文中,作者根据某市电力通信设施当前的状况,基于现有的网络资源,对当前主流的电力通信传输技术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其性能的优势与劣势,接着选取了与某市电力通信相适应的传输模式,在确保既有资源正常使用的情况下进行网络传输设计,以促进某市电力系统更好更快的发展。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工作:第一,详细梳理了某市电力通信网络现行的传输结构,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如光纤物理网络结构不完善、接入网传输设备存在严重的老化现象等,同时定量估算了某市电力承载业务(如语音、数据等)的分布及需求,进而使得传输容量的规划具有了相应的理论依据。第二,以完善某市电力通信传输网络为目标,深入探究了当前主流的有线传输技术,如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同步数字体系)、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波分复用)等,从扩大网络覆盖范围、提高接入灵活性的角度出发,分析比选了主流无线通信,并为公众移动网络、数字微波、集群与卫星通信创设了相应的使用场景,同时按照传输网络的不同段落,通过相关的传输技术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传输体系,进而使某市电力通信传输规划应用的关键技术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第三,基于对核心传输技术的研究,并与某市电力通信传输网络当前的状况及其业务需求相结合,笔者提出了相应的规划思路,即“以业务流为经、传输区域为纬”。同时,对于骨干传输网这种有线传输来说,其传输介质需要以光纤为主、微波为辅,并逐步替代以高压线路电力载波为基础的传输方式;接着针对汇聚层面,制定了涵盖公众移动网络、光纤传输以及中低压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可编程控制器)在内的汇聚方案,以期促进生产业务的顺利开展;此外,针对接入网层面,采取了集PON(Passive Optical Network,无源光纤网络)、公众移动网络和低压PLC于一体的组网方式。
彭绮婷[5](2019)在《肇庆横江变电站光纤通信系统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近年来用电需求发展不断加快,为确保电网系统中重要的发电厂、变电站、输电线路等电力设施能稳定运行,电力系统中的电力通信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肇庆地处广东省中西部,大部分地区为粤西丘陵和山区地带,长年雷电暴雨天气较多。对于偏远地区的变电站,输电线路距离较长,架设在户外输电线顶端的光缆往往更容易遭受雷击。如何能保证通信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对光纤通信系统传输性能的不间断性和及时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肇庆110kV横江变电站作为地区通信网的一个重要节点,承担着肇庆高要活道片区工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对电力通信系统的可靠性要求很高。电力系统通信以服务于电网为宗旨,因此对通信网络的可靠性要求也很高。本文在借鉴学习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横江站通信系统方案的光缆防雷设计、设备选型优化、组网方式、功能实现和应用效果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本论文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肇庆地区电网运行的组网现状,介绍横江站的通信规模,分析比较横江站接入系统的组网方式,选取最优组网策略。(2)根据肇庆地区地理和气候的特殊性,对横江站光缆选型、光缆防雷设计、金具配置、分盘熔接等进行计算分析,提出光缆设计优化方案。(3)根据横江站接入系统的组网方式,通过路由选择和设备造价等方面对比分析,提出横江站光纤通信系统的光传输设备的参数配置和板卡优化方案。(4)通过光传输网络、调度数据网、综合数据网等几个网络方案设计,在横江站实现双路由双通道的业务传输方式。(5)通过以上通信光缆和通信设备的优化设计,对变电站通信系统的光缆和设备进行调试和数据记录,分析其实现及运行情况,评价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张茗[6](2019)在《黑龙江省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升级改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速公路机电系统主要包括监控系统、收费系统和通信系统,黑龙江省高速公路机电系统于2004年10月建成投入使用,由于建设时间不同,产品的技术水平、运行的稳定性参差不齐,机电系统尤其是硬件设备已不能满足继续使用需求,对原有路网机电系统升级改造势在必行。本论文旨在对黑龙江省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包括省高速监控中心、省收费中心和省通信中心)进行升级改造研究。对原有省交通监控系统软硬件进行研究,提出硬件系统更新、软件系统功能完善方案,重新设计数据、视频传输方案,完善视频监控业务,研究改建大屏幕拼接显示系统,并研究新建交通地理信息平台系统、GPS车辆应急调度系统。对原有的省结算中心改造方案进行研究,提出对软硬件更新,研究改造双机热备主机系统、新建异地容灾数据备份与恢复系统,完善IC卡发行与管理系统、通行费拆分结算系统、内部查询与对外服务系统功能。对通信系统进行研究,高速公路通信系统是保证全省高速公路各级收费业务、路网监控服务、人员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顺利进行的前提,是实现全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工作的保证;原有的省通信中心已不能满足新路网规划的容量需求,研究提出对干线传输系统进行提档升级方案,更换支持ASON技术的10G传输设备,并更换支持千门程控数字交换机,对网管系统、综合定时供给系统进行功能完善和网络优化方案设计。
陈茜蓉[7](2019)在《数字航空通信系统资源调度算法研究》文中认为数字航空通信系统承载业务包括空中交通管理(Air Traffic Management,ATM)、航空运行控制(Aeronautical Operational Control,AOC)和航空旅客通信(Aeronautical Passenger Communications,APC)等多种混合多业务。资源调度过程通过对资源的合理分配实现多业务的稳定传输,然而由于飞机的高速移动,飞机与地面基站间相对位置的频繁变化将导致飞机的频谱环境存在动态变化特性,传统基于静态特性的资源调度算法难以适用于该场景且无法保证航空业务的可靠传输。因此本文结合项目“地空宽带数据链路通信系统原型样机研发及测试”,针对如何利用有限的频谱资源保证航空业务ATM和AOC与旅客业务APC的通信需求,实现航空通信混合多业务传输的问题进行了以下研究:(1)针对已分配带宽资源的飞机用户的多业务传输时,ATM业务传输无法保证问题,分析了航空业务ATM、AOC与旅客业务APC的特性并建立了业务模型,给出了该场景下的队列调度的模型,提出了基于剩余时延的队列调度算法。该算法根据已分配带宽资源与其需求的差异和业务的实时特性,自适应调整航空业务的传输优先级,以保证在任何场景下航空业务的需求;同时在带宽资源充足时,尽量满足APC业务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需求,以带给旅客更好的通信体验。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可以在满足航空业务需求的同时,有效降低航空业务的丢包率与时延,同时在带宽资源充足时降低旅客业务的时延。(2)针对多飞机场景下,飞机用户抢占带宽资源导致ATM业务传输无法得到有效保证,系统传输容量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了针对带宽资源不足与带宽资源充足两种场景下的资源调度算法。当带宽资源不足时,所提算法可结合前一时段的带宽资源调度情况与当前飞机用户的信道质量,给出所有飞机用户调度的优先级排序,并结合前文所提队列调度算法,保证航空业务的需求;当带宽资源充足时,考虑飞机用户业务的等待时间和不同信道的服务速率,提出基于保证吞吐量与时延的最大效用函数调度算法。仿真结果表明,所提两种算法分别在其对应场景下,满足航空业务的需求,在保证用户间公平性前提下,有效提升了系统容量,降低了业务的等待时延。
宋昊[8](2018)在《基于IP技术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在“三网融合”概念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正在向系统管理综合化、增值业务多元化的方向转变。通过在数字电视前端引入IP技术,能够高效的实现这一转变。基于IP技术的系统设备集成度高,涵盖了信号的复用加扰、处理调度、备份保护等功能,极大的提高了系统运行效率和安全播出的性能,满足丰富节目内容和多业务信号调度需求。因此IP化升级改造是数字电视前端系统发展的必然方向。本文首先介绍了数字电视业务发展的现状,分析了传统ASI架构与IP架构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构成,并对IP化升级改造后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所具备的优势进行了介绍。文中对涉及到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包括编码、复用、条件接收技术等,并对IP化升级改造过程中涉及到的IP组播、TS Over IP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作者结合所学内容,针对央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提出了IP化升级改造方案,按照功能将前端系统分为信源接收系统、信号处理系统、播出传送系统及数字电视业务系统4个部分,针对前端系统的每个部分进行了架构设计。在此基础上,按照不同业务类型提出了升级改造实施方案,并根据实施要求进行了设备选型。对前端系统的设备运行情况及输出信号质量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符合数字电视前端安全播出的相关要求。
李昂[9](2013)在《山东广电网络有限公司数字电视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播电视行业是我国信息传媒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宣传方式,由于其特殊的政治“喉舌”地位,一直以来处于垄断状态;广播电视网络作为广播电视行业不可分割的信号传输部分,同样享受着“皇粮”待遇。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观念及方式均发生了重大变化;通信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数字通信、移动通信、卫星通信技术实现飞跃;为适应加入WTO后全球竞争环境,国家对广播电视网络的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数字化平移”、“三网融合”、“制播分离”、“台网分离”等多项重要政策使广播电视网络的运营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国家信息产业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快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各地广电部门要加快广播电视网络整合和“事转企”的速度,成立省级广电网络有限公司,逐步放宽业务限制,加入市场竞争机制,广播电视网络的垄断地位受到威胁。山东广电网络有限公司是山东省内广播电视有线网络的统一运营商,其主要业务包括模拟电视、数字电视(包括其增值业务)、宽带接入网、专业数据信息综合服务业务。从用户数量和营业收入两个方面来看,数字电视业务应属于公司的核心业务。因此,研究数字电视业务的竞争战略,对山东广播电视有线网络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论文综合运用竞争战略管理理论和有关工具,使用调查问卷法、访谈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以及定性定量分析法,对山东广电网络有限公司数字电视业务的竞争战略进行了初步研究。文章首先利用PEST、波特五力模型等分析工具分析了山东广电网络有限公司的外部环境,并与其主要竞争对手进行了比较,进而总结出外部关键因素,形成外部关键因素评价矩阵;而后分析了山东广电网络有限公司的内部资源、能力、核心竞争力,进而总结出内部关键因素,形成内部关键因素评价矩阵;在综合内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利用SWOT矩阵分析得出其利用机遇,抵御威胁,发挥优势,回避劣势的备选方案,通过定量规划(QSPM)矩阵分析选择出适用于当前数字电视业务发展的竞争战略并使用价值链分析工具加以细化分解。最后利用平衡计分卡(BSC)给出了战略实施的关键绩效指标和具体行动方案,同时提出了保障措施。论文希望通过本次研究,为山东广电网络有限公司的数字电视业务制定出切实有效的竞争战略,以期在当前数字电视业务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张洁[10](2013)在《陕西省高速公路网通信系统规划研究》文中认为为了适应陕西省高速公路已通车路段、在建路段以及规划路段通信系统的互容互通,降低建设成本,减少通信资源的浪费,提高通信系统的管理质量和利用效率,迫切需要对“陕西省高速公路网通信系统规划”进行研究,以适应陕西省高速公路发展的需要。基于以上需求,本次研究主要内容如下:调查高速公路通信网络骨干网的组网情况,详细了解高速公路网通信系统资源使用及设备配置情况,汇集和分析调查数据;根据陕西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中心→收费分中心→收费管理所→收费站四级收费管理体系,规划全省已通车、在建、规划中高速公路联网收费通信网络系统干线网、交换网、接入网和支撑网的布局方案及通信资源分配;根据陕西省高速公路综合监控系统的功能和性能需求以及其它高速公路信息管理系统的业务需求,规划全省高速公路综合监控系统网络通信系统,并确定基本的通道资源需求和功能要求。
二、综合数字业务及传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综合数字业务及传输(论文提纲范文)
(1)高速铁路毫米波通信性能增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常用数学符号 |
1 绪论 |
1.1 高铁毫米波移动通信概述 |
1.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2 高铁毫米波通信系统 |
1.1.3 面临的挑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不足 |
1.2.1 波束赋形技术研究 |
1.2.2 智能反射表面辅助的抗遮挡研究 |
1.2.3 移动边缘缓存技术研究 |
1.2.4 研究不足 |
1.3 创新工作与章节安排 |
1.3.1 主要创新工作 |
1.3.2 各章节安排 |
2 高铁毫米波通信系统混合波束赋形研究 |
2.1 引言 |
2.2 系统模型 |
2.2.1 混合波束赋形架构 |
2.2.2 问题建模 |
2.3 两阶段混合波束赋形算法设计 |
2.3.1 第一阶段:基于加权均方误差最小化算法 |
2.3.2 第二阶段:基于正交匹配追踪算法 |
2.4 抗遮挡波束赋形设计 |
2.4.1 抗遮挡算法 |
2.4.2 复杂度分析 |
2.5 仿真结果与分析 |
2.5.1 对比方案与评估指标 |
2.5.2 收敛性分析 |
2.5.3 无遮挡场景 |
2.5.4 有遮挡场景 |
2.6 本章小结 |
3 高铁毫米波通信系统抗遮挡研究 |
3.1 引言 |
3.2 系统模型 |
3.2.1 传输模型 |
3.2.2 信道模型 |
3.3 中断概率最小化 |
3.3.1 中断概率分析 |
3.3.2 问题求解 |
3.4 遍历容量最大化 |
3.4.1 上界分析 |
3.4.2 近似分析 |
3.5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5.1 仿真设置 |
3.5.2 中断概率性能分析 |
3.5.3 遍历容量性能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用户体验优化的多小区协作缓存研究 |
4.1 引言 |
4.2 系统模型 |
4.2.1 用户请求模型 |
4.2.2 内容缓存模型 |
4.2.3 性能指标模型 |
4.2.4 问题建模 |
4.3 协作缓存策略 |
4.3.1 优化问题处理 |
4.3.2 算法设计与分析 |
4.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4.1 仿真设置 |
4.4.2 缓存容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4.4.3 控制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4.4.4 各业务性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其他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智能感知光网络中光性能监测与信号处理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光网络发展进程 |
1.1.2 光网络发展需求与问题 |
1.1.3 感知光网络的提出 |
1.1.4 感知光网络关键技术 |
1.2 感知光网络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1.4 论文各章的关联关系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感知光网络架构 |
2.1 智能感知光网络基本概念 |
2.2 智能感知光网络核心要素 |
2.2.1 网络状态感知 |
2.2.2 网络管理控制 |
2.2.3 软定义网络组件 |
2.3 AI驱动型智能感知光网络总体架构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光传输系统自适应损伤监测与补偿算法研究 |
3.1 相干光传输系统中自适应色散监测算法 |
3.1.1 低复杂度自适应色散监测的意义 |
3.1.2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低复杂度色散监测算法工作原理 |
3.1.3 仿真系统 |
3.1.4 仿真结果与对比分析 |
3.2 自由空间光通信系统中大气湍流监测与自适应解调算法研究 |
3.2.1 大气湍流监测与OAM-SK自适应解调的意义 |
3.2.2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大气湍流监测与自适应解调算法工作原理 |
3.2.3 数值仿真系统 |
3.2.4 数值仿真结果与对比分析 |
3.3 本章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面向智能感知光网络数据库的数据增强算法研究 |
4.1 基于深度学习的时序数据增强算法 |
4.1.1 自适应时序数据增强的意义 |
4.1.2 基于深度学习的自适应流量数据增强算法工作原理 |
4.1.3 实验数据与对比分析 |
4.2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网络故障数据均衡方案 |
4.2.1 网络故障数据均衡的意义 |
4.2.2 典型数据均衡方法 |
4.2.3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网络故障数据增强算法工作原理 |
4.2.4 实验数据与对比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基于物理层感知与网络层反馈的资源管控机制研究 |
5.1 物理层感知与网络层反馈对于资源管控的意义 |
5.2 基于双引擎深度强化学习的可编程光收发机工作原理 |
5.3 实验与仿真平台 |
5.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附录缩略语 |
致谢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3)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宏观经济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1.3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1.3.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1.3.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际经济学贸易壁垒理论综述 |
2.1.1 国际贸易壁垒的概念界定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利弊因素 |
2.1.2 国际贸易壁垒主要类型 |
2.2 数字贸易理论、发展情况及规则研究的文献综述 |
2.2.1 国内研究综述 |
2.2.2 国外研究综述 |
2.3 数字贸易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研究的文献综述 |
2.3.1 国内研究综述 |
2.3.2 国外研究综述 |
2.4 关于度量数字贸易壁垒的行业和经济效应研究的文献综述 |
2.5 国内外文献综述小结 |
第3章 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发展现状及其主要特征分析 |
3.1 金砖国家社会经济及对外贸易发展情况概述 |
3.1.1 金砖国家组织成立和发展历程、结构及主要经济合作领域 |
3.1.2 金砖国家成员国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
3.1.3 金砖国家产业结构发展演变情况概述 |
3.1.4 金砖国家成员国内外贸易规模及其结构 |
3.2 金砖国家互联网基础设施和网络通信服务发展水平概述 |
3.2.1 金砖国家互联网基础设施发展情况分析 |
3.2.2 金砖国家网络通信服务发展水平分析 |
3.2.3 金砖国家网络通信服务领域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分析 |
3.3 金砖国家云计算服务发展情况分析 |
3.3.1 云计算概念界定、基本功能、发展规模及其对数字贸易起到的作用 |
3.3.2 云计算服务主要类型、发展优势及其主要制约因素 |
3.3.3 金砖国家云计算服务发展水平及市场规模分析 |
3.4 金砖国家数字内容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
3.4.1 金砖国家计算机和手机游戏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
3.4.2 金砖国家视频点播和音乐流媒体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
3.4.3 金砖国家数字出版电子图书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
3.5 金砖国家电子商务、数字支付和电子交易记录系统发展现状分析 |
3.5.1 金砖国家电子商务与网络销售发展情况分析 |
3.5.2 金砖国家数字支付发展情况 |
3.5.3 金砖国家区块链技术与数字货币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领域主要壁垒和限制措施分析及其水平评估 |
4.1 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和限制措施含义、主要类型和特点分析 |
4.1.1 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和限制措施的含义 |
4.1.2 数字产品新型贸易壁垒主要类型及其特点分析 |
4.2 新型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在金砖国家使用情况及其效果分析 |
4.2.1 数据保护与隐私政策概述及其适用范围 |
4.2.2 数据本地化概述及其使用范围 |
4.2.3 私人和公共网络安全措施概述及其使用范围 |
4.2.4 有关知识产权政策措施概述及其适用范围 |
4.3 传统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在金砖国家使用情况及其效果分析 |
4.3.1 市场准入措施概述及其使用范围 |
4.3.2 与投资相关措施概述及其适用范围 |
4.4 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壁垒与数据限制性政策保护程度评估 |
4.4.1 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壁垒发展情况及其保护水平分析 |
4.4.2 金砖国家数据限制发展情况及其保护水平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多维面板数据模型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分析 |
5.1 模型设定与研究方法介绍 |
5.1.1 模型设定 |
5.1.2 研究方法介绍 |
5.2 指标选择、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介绍 |
5.2.1 数据密集型行业识别方法与实现步骤 |
5.2.2 基于L-P非参数方法金砖国家数据密集型及其他行业全要素生产率计算 |
5.2.3 建立金砖各国数字贸易保护强度指数(DTPSI)的方法与实现步骤 |
5.3 实证模型实现步骤及其结果 |
5.3.1 面板单位根检验 |
5.3.2 面板数据模型豪斯曼检验 |
5.3.3 基于多维面板数据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分析 |
5.4 低级、中级和高级数字产品贸易保护政策对15个行业TFP影响模拟分析 |
5.4.1 不同数字产品贸易保护方案对各行业TFP影响模拟方法与结果 |
5.4.2 数字产品贸易保护政策对数据密集型行业TFP影响模拟结果分析 |
5.4.3 模拟分析结果主要结论和本章主要发现 |
第6章 基于GTAP模型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壁垒宏观经济影响分析 |
6.1 GTAP10数据库和模型介绍 |
6.1.1 GTAP10模型的基本简介及其主要特点 |
6.1.2 GTAP模型使用于评估数字贸易壁垒影响的局限性 |
6.2 基于GTAP10模型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壁垒宏观经济影响模拟分析 |
6.2.1 模拟方法介绍及其实现过程 |
6.2.2 不同数字贸易壁垒保护程度下实际GDP变化模拟结果分析 |
6.2.3 不同数字贸易壁垒保护程度对行业产出水平的影响模拟结果分析 |
6.2.4 不同数字贸易壁垒保护程度对行业进出口贸易水平的影响模拟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数字产品贸易壁垒上升背景下的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合作框架与运行机制构建 |
7.1 全球与金砖国家现有数字产品贸易合作框架分析 |
7.1.1 多边与诸边贸易协定层面 |
7.1.2 区域和双边贸易协定层面 |
7.1.3 金砖国家现有关于数字产品贸易政策及合作框架协议 |
7.2 金砖国家同世界其他国家数字贸易合作的模式构建及其运行机制 |
7.2.1 合作模式一:WTO框架内的多边协议–数字贸易领域多边协议 |
7.2.2 合作模式二:WTO框架内的诸边协议,以信息技术协定框架为主 |
7.2.3 合作模式三:《国际服务贸易协定》(TiSA)框架内的诸边协议 |
7.2.4 以WTO为主Ti SA协议为辅数字贸易合作框架实现途径 |
7.3 金砖国家之间数字贸易合作模式构建及其运行机制 |
7.3.1 建立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合作框架的基础条件和技术路线 |
7.3.2 以新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为主金砖国家数字贸易基础设施合作模式 |
7.3.3 以BRICS支付系统为主金砖国家数字贸易运行机制的实现 |
7.3.4 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软环境建设合作领域及运行机制的实现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主要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附录A 金砖国家采用的数据本地化及跨境数据流动限制政策 |
附录B NAICS行业与GTAP行业分类之间的一致性表 |
附录C 论文购买数据库和软件使用许可证明 |
附录D 简字缩语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通信传输技术在某市电力系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课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某市电力系统通信传输网现状及需求分析 |
2.1 某市电力系统通信传输网络现状 |
2.2 某市电力系统通信传输需求分析 |
2.2.1 规模及数据划分 |
2.2.2 业务带宽计算 |
2.3 某市电力系统通信传输网存在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关键传输技术研究 |
3.1 同步数字传输技术 |
3.1.1 同步数字传输概念及特点 |
3.1.2 同步数字传输网络关键技术 |
3.2 TD-LTE技术 |
3.2.1 TD-LTE组网架构 |
3.2.2 TD-LTE关键技术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传输技术在某市电力系统应用研究 |
4.1 某市电力系统通信传输网设计目标及原则 |
4.1.1 某市电力系统传输网设计目标 |
4.1.2 某市电力系统传输网建设原则 |
4.2 某市电力系统通信传输技术应用研究 |
4.2.1 SDH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应用 |
4.2.2 TD-LTE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应用 |
4.3 某市电力系统通信传输技术应用效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肇庆横江变电站光纤通信系统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电力系统通信的发展 |
1.2.2 国内外光纤通信的发展及应用概况 |
1.2.3 广东省电力系统光纤通信网发展及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光纤通信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
2.1 光纤通信的工作原理 |
2.1.1 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构成 |
2.1.2 光纤通信的分类和常用类型 |
2.1.3 光纤通信的主要特点及应用范围 |
2.2 光纤通信防雷 |
2.2.1 雷击成因 |
2.2.2 雷击参数 |
2.3 通信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
2.3.1 光传输设备 |
2.3.2 ASON技术 |
2.3.3 接入网设备 |
2.4 数据网络系统 |
2.4.1 调度数据网 |
2.4.2 综合数据网 |
2.5 通信电源及电源监控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横江变电站光纤通信组网策略 |
3.1 横江变电站建设背景及接入系统规模 |
3.2 横江变电站对通信系统设计的业务通道要求 |
3.2.1 横江站业务通道需求 |
3.2.2 横江站业务需求分析 |
3.3 肇庆地区光通信网络分析 |
3.3.1 电力通信网络体系结构及光缆覆盖情况 |
3.3.2 肇庆地区光纤通信传输网组网 |
3.3.3 肇庆地区调度数据网组网 |
3.3.4 肇庆地区综合数据网组网 |
3.4 横江站光纤通信组网方案 |
3.4.1 横江站接入肇庆地区传输网组网方式 |
3.4.2 横江站接入肇庆地区调度数据网组网方式 |
3.4.3 横江站接入肇庆地区综合数据网组网方式 |
3.4.4 其他通信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横江变电站光纤通信设计方案 |
4.1 光缆线路设计方案 |
4.1.1 光缆线路规模概况 |
4.1.2 光缆选型 |
4.1.3 光缆防雷 |
4.1.4 光缆金具配置 |
4.1.5 光缆路由方案 |
4.1.6 站内管道光缆 |
4.2 通信传输系统的中继距离计算 |
4.3 站内配套通信设备设计方案 |
4.3.1 光传输设备 |
4.3.2 接入网设备 |
4.3.3 综合配线及通信机房建设 |
4.3.4 通信电源及电源监控 |
4.4 数据网络设计方案 |
4.4.1 调度数据网 |
4.4.2 综合数据网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横江站光纤通信系统的实现及运行 |
5.1 光缆施工测试 |
5.2 光通信设备的调试 |
5.2.1 传输A网设备 |
5.2.2 传输B网设备 |
5.3 接入设备的施工调试 |
5.3.1 华为接入设备 |
5.3.2 萨基姆接入设备 |
5.4 通信电源的功率验算及施工测试 |
5.4.1 电源耗电量需求分析 |
5.4.2 通信电源测试及蓄电池组测试 |
5.5 变电站运行分析 |
5.5.1 业务通道的实现 |
5.5.2 通信工程投资经济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黑龙江省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升级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必要性 |
1.3.1 目的 |
1.3.2 意义 |
1.3.3 必要性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路网监控系统升级改造方案研究 |
2.1 路网监控系统现状研究 |
2.1.1 监控系统硬件情况研究 |
2.1.2 监控系统软件功能情况研究 |
2.2 路网监控系统方案设计目标 |
2.3 路网监控数据视频传输方案研究 |
2.3.1 数据传输方案研究 |
2.3.2 视频传输方案研究 |
2.4 路网监控系统总体构成方案研究 |
2.4.1 视频监控业务子系统 |
2.4.2 大屏幕拼接显示子系统 |
2.4.3 交通地理信息子系统 |
2.4.4 GPS车辆调度子系统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收费结算系统升级改造方案研究 |
3.1 收费结算系统现状研究 |
3.2 收费结算系统改造方案研究原则 |
3.3 联网收费结算系统硬件升级改造方案研究 |
3.3.1 省收费结算中心性能要求研究 |
3.3.2 省收费结算中心硬件系统构成研究 |
3.4 联网收费结算系统软件升级改造方案研究 |
3.4.1 省收费结算中心联网收费平台软件方案研究 |
3.4.2 省收费结算中心联网收费应用软件方案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通信骨干网系统升级改造研究 |
4.1 通信骨干网系统现状研究 |
4.1.1 通信骨干网系统发展研究 |
4.1.2 通信骨干网系统硬件研究 |
4.2 通信骨干网的管理体制与网络架构 |
4.2.1 通信系统管理体制分解 |
4.2.2 通信系统网络框架 |
4.2.3 通信系统的业务分类及需求 |
4.3 通信传输技术的选择及特点研究分析 |
4.3.1 SDH光同步数字传输 |
4.3.2 IP over光纤技术 |
4.3.3 ATM技术 |
4.3.4 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技术 |
4.4 通信骨干网的组网方案比选分析 |
4.4.1 方案一及其组网特点 |
4.4.2 方案二及其组网特点 |
4.5 通信骨干网系统功能及升级改造方案 |
4.5.1 通信骨干网系统功能 |
4.5.2 干线传输系统升级改造方案研究 |
4.5.3 程控数字交换系统升级改造方案研究 |
4.5.4 网管中心升级改造方案研究 |
4.5.5 综合定时供给系统(BITS)升级改造方案研究 |
4.5.6 数据、视频传输通路方案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数字航空通信系统资源调度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民航通信系统现状 |
1.2.2 现有的调度算法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章节安排 |
2 数字航空通信系统业务类型与接入机制介绍 |
2.1 引言 |
2.2 数字航空通信系统的业务调度 |
2.2.1 数字航空通信业务分类及特性 |
2.2.2 资源结构相关概念 |
2.3 调度流程及调度算法的评价标准 |
2.3.1 调度的概念及流程 |
2.3.2 调度算法评价标准 |
2.4 本章小结 |
3 数字航空通信系统队列调度算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航空业务模型建立 |
3.2.1 航空业务建模 |
3.2.2 航空业务排队模型 |
3.3 基于剩余时延的队列调度算法 |
3.3.1 航空场景下的业务调度分析 |
3.3.2 基于剩余时延的队列调度算法 |
3.4 仿真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数字航空通信系统带宽资源调度算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多飞机场景下的数字航空通信系统调度算法 |
4.2.1 多飞机场景下的调度流程 |
4.2.2 带宽不足时的调度算法 |
4.2.3 带宽充足时的调度算法 |
4.3 仿真与分析 |
4.3.1 带宽不足时的调度算法仿真分析 |
4.3.2 带宽充足时的调度算法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C.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8)基于IP技术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项目研究背景 |
1.2 数字电视概述 |
1.2.1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简介 |
1.2.2 IP化升级改造后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优势 |
1.3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发展进程 |
1.3.1 国内外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背景 |
1.3.2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发展进程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概述 |
2.1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主要设备 |
2.2 传统数字电视前端系统 |
2.3 IP化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 |
2.3.1 IP化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结构 |
2.3.2 IP化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优势 |
2.4 IP化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构建规划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IP化数字电视前端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
3.1 数字电视编码技术 |
3.2 数字电视复用技术 |
3.3 数字电视条件接收技术 |
3.4 CA系统的组成 |
3.5 数字电视标准化系统构建 |
3.5.1 DVB标准卫星传输系统DVB-S |
3.5.2 DVB标准有线传输系统DVB-C |
3.6 IP组播技术 |
3.6.1 IP组播地址 |
3.6.2 IP组播协议 |
3.7 TS Over IP技术 |
3.7.1 TCP和UDP协议 |
3.7.2 RTP协议 |
3.7.3 TS流的IP封装 |
3.8 信号传输质量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IP化数字电视前端系统设计 |
4.1 项目背景 |
4.2 前端系统功能要求 |
4.3 前端系统设计方案综述 |
4.3.1 系统设计原则 |
4.3.2 系统处理能力 |
4.3.3 系统安全播出 |
4.4 前端系统架构设计 |
4.4.1 信源系统 |
4.4.2 信号处理系统 |
4.4.3 信号播出传送系统 |
4.4.4 数字电视业务系统 |
4.5 多重备份保护机制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央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搭建实施方案 |
5.1 央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实施方案 |
5.1.1 央视标清、高清节目解决方案 |
5.1.2 省台高标清节目、广播节目、台湾节目解决方案 |
5.1.3 中数付费节目、境外节目解决方案 |
5.1.4 自办节目及4K超高清节目解决方案 |
5.1.5 EPG系统解决方案 |
5.1.6 CA系统解决方案 |
5.1.7 回看系统解决方案 |
5.2 信号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
5.2.1 卫星信号 |
5.2.2 ASI信号 |
5.2.3 IP组播信号 |
5.2.4 SDI信号 |
5.2.5 QAM信号 |
5.2.6 节目监看系统 |
5.2.7 网络管理系统 |
5.3 央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配置方案 |
5.3.1 卫星接收机 |
5.3.2 编码器 |
5.3.3 复用加扰器 |
5.3.4 核心交换机 |
5.3.5 IP-QAM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央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功能性测试 |
6.1 功能性测试范围 |
6.2 央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播出设备性能测试 |
6.2.1 卫星接收机测试 |
6.2.2 编码器测试 |
6.2.3 复用加扰器测试 |
6.2.4 核心交换机测试 |
6.3 央视数字电视前端系统播出信号质量测试 |
6.3.1 TS码流的标准符合性 |
6.3.2 PCR指标实测 |
6.3.3 PSI/SI表的语法、语义及发送间隔测试 |
6.3.4 射频信号输出质量实测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山东广电网络有限公司数字电视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总体框架 |
1.2.1 研究思路 |
1.2.2 总体框架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战略管理理论综述 |
2.1 战略管理理论发展概述 |
2.1.1 战略和企业战略的含义 |
2.1.2 经典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历程 |
2.2 竞争战略理论概述 |
2.2.1 传统竞争战略理论 |
2.2.2 竞争战略理论的新发展 |
2.3 战略分析工具 |
第3章 山东广电网络有限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行业发展概况 |
3.2.2 行业基本经济特性分析 |
3.2.3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
3.3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3.3.1 山东中广传播有限公司 |
3.3.2 山东网络广播电视台 |
3.3.3 山东联通有限公司 |
3.3.4 山东移动有限公司 |
3.4 外部因素综合评价(EFE矩阵建立) |
第4章 山东广电网络有限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1 公司概况 |
4.2 公司资源分析 |
4.2.1 组织管理资源 |
4.2.2 财务资源 |
4.2.3 人力资源 |
4.2.4 网络资源 |
4.2.5 技术资源 |
4.2.6 节目频道资源 |
4.3 公司能力分析 |
4.3.1 公共影响能力 |
4.3.2 市场营销能力 |
4.3.3 产品开发能力 |
4.3.4 客户服务能力 |
4.4 核心竞争力分析 |
4.5 内部因素综合评价(IFE矩阵建立) |
第5章 数字电视业务竞争战略制定 |
5.1 数字电视业务的SWOT分析 |
5.2 竞争战略选择确定 |
5.2.1 三种基本竞争战略分析 |
5.2.2 定量规划矩阵分析 |
5.2.3 竞争要素分析 |
5.3 竞争战略的价值链分解 |
第6章 数字电视业务竞争战略实施 |
6.1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竞争战略实施方案分析 |
6.1.1 竞争战略目标体系建立 |
6.1.2 构建战略地图 |
6.1.3 选择关键绩效指标并确定目标值 |
6.1.4 制定实施行动方案 |
6.2 竞争战略实施保障建议 |
6.2.1 赢得高层支持,实施“一把手”工程 |
6.2.2 加强协调沟通,及时反馈分析 |
6.2.3 重视信息系统,提升效率信度 |
6.2.4 须与考核挂钩,形成激励机制 |
6.2.5 立足文化建设,着眼长远发展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陕西省高速公路网通信系统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高速公路通信系统发展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二章 陕西省通信系统建设需求分析 |
2.1 陕西省通信系统建设需求分析 |
2.2 陕西省通信系统需求分析内容及特点: |
2.3 收费系统对通信系统的需求 |
2.3.1 数据传输要求 |
2.3.2 话音业务通信需求 |
2.3.3 视频图像传输需求 |
2.3.4 收费系统对通信系统性能的基本要求 |
2.4 监控系统对通信系统的需求 |
2.4.1 监控系统主要业务分析 |
2.4.2 监控系统需求 |
2.5 业务联络对通信系统的需求 |
2.5.1 业务电话 |
2.5.2 紧急电话 |
2.5.3 指令电话 |
2.6 办公自动化对通信系统的需求 |
2.7 视频会议对通信系统的需求 |
2.7.1 系统方案 |
2.7.2 视频会议功能需求分析 |
2.8 资源整合对通信系统的需求 |
2.8.1 数据中心 |
2.8.2 公路建设综合管理系统 |
2.8.3 综合运行分析系统 |
2.8.4 应急处置系统 |
2.8.5 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 |
2.9 陕西省交通观测系统对通信系统的需求 |
第三章 通信传输网技术简介 |
3.1 通信网络技术体系 |
3.1.1 SDH 同步数字传输平台 |
3.1.2 IP 传输平台 |
3.1.3 数据传输平台的选择 |
3.2 光传输网体制简介 |
3.2.1 多业务传输平台(MSTP) |
3.2.2 基于 MSTP 的弹性分组环(RPR)传输平台 |
3.2.3 ASON 自动交换光网络传输平台 |
3.2.4 光传输体制的选择 |
第四章 干线传输网络规划 |
4.1 概述 |
4.2 干线传输系统构成 |
4.2.1 干线传输节点的布设 |
4.2.2 干线传输网络拓扑结构 |
4.2.3 干线传输通道和节点容量规划 |
4.2.4 网络的业务保护 |
4.2.5 干线传输设备配置 |
4.3 技术指标 |
4.3.1 光纤及工作波长选用 |
4.3.2 网络性能要求 |
4.3.3 设备类型及性能要求 |
4.3.4 接口类型和要求 |
第五章 接入网系统规划 |
5.1 概述 |
5.2 接入网设置原则 |
5.3 接入网网络结构 |
5.4 网络构成 |
5.5 技术指标 |
5.5.1 接入网系统设备功能要求 |
5.5.2 接口类型和要求 |
第六章 交换网络 |
6.1 交换技术体制 |
6.1.1 电路交换 |
6.1.2 分组交换 |
6.1.3 下一代网络(NGN) |
6.2 数字程控交换系统的基本功能 |
6.3 交换网络组织结构 |
6.4 交换站点设置 |
6.5 编号计划 |
6.6 交换网络中继方式 |
6.7 交换网络拓扑结构 |
6.7.1 已建成路网网络路由 |
6.7.2 “十二五”规划公路骨架完成时网络路由 |
6.7.3 “十三五”规划公路骨架完成时网络路由 |
6.7.4 网络路由规划原则 |
6.8 技术指标 |
6.8.1 交换系统技术要求 |
6.8.2 数字程控交换设备的技术要求 |
6.9 高速公路呼叫中心 |
6.9.1 呼叫中心技术简介 |
6.9.2 呼叫中心方案选择 |
6.10 指令电话 |
第七章 支撑网 |
7.1 数字同步网 |
7.1.1 组网原则 |
7.1.2 网络拓扑结构 |
7.1.3 同步方式 |
7.1.4 同步网结构 |
7.1.5 同步网网管系统 |
7.2 公共信令(NO.7 网) |
7.3 网络管理网 |
7.3.1 SDH 干线传输网网管系统 |
7.3.2 综合业务接入网网管系统 |
7.3.3 程控交换网网管系统 |
7.3.4 无人通信站电源及环境集中监控管理系统 |
7.3.5 网络管理系统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综合数字业务及传输(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速铁路毫米波通信性能增强技术研究[D]. 高美琳.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智能感知光网络中光性能监测与信号处理关键技术研究[D]. 李进.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3]金砖国家数字产品贸易壁垒对数据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宏观经济影响研究[D]. Ivan Sarafanov.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5)
- [4]通信传输技术在某市电力系统的应用研究[D]. 梁瑶. 吉林大学, 2019(03)
- [5]肇庆横江变电站光纤通信系统方案研究[D]. 彭绮婷.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6]黑龙江省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升级改造研究[D]. 张茗. 长安大学, 2019(07)
- [7]数字航空通信系统资源调度算法研究[D]. 陈茜蓉. 重庆大学, 2019(01)
- [8]基于IP技术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设计与实现[D]. 宋昊. 北京工业大学, 2018(03)
- [9]山东广电网络有限公司数字电视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李昂. 山东大学, 2013(11)
- [10]陕西省高速公路网通信系统规划研究[D]. 张洁. 长安大学,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