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体感温度预测方法

烟台市体感温度预测方法

一、烟台市体感温度预报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陈昭地[1](2020)在《基于生态修复的寒地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牙克石市南山郊野公园为例》文中提出我国寒地城市数量众多,每个寒地城市由于人为活动和地理情况不同所产生的生态问题也各不相同。由于现有的理论缺乏对寒地城市生态修复的专项研究,而实际的公园设计更是存在着盲目模仿、忽略气候影响以及缺少针对性的生态设计等问题。郊野公园作为寒地城市边缘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是进行生态修复,保护寒地城市生态系统和进行修复展示教育与居民活动的重要场所。因此,本文对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方面的景观设计策略探索具有补充完善现有的理论体系、修复寒地城市的生态屏障,促进寒地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理论研究、案例分析和设计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寒地城市已有的理论研究为基础,在对寒地城市所面临的生态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之后,对运用了生态修复技术的寒地城市公园和生态系统进行分析,归纳经验,提出适用于我国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方面的景观设计方法;设计方法基于每个城市所面临生态问题和地理情况的不同,因地制宜的选取气候、水系、土壤等方面的因子进行分析,应用WINAIR分析软件和GIS分析软件对设计地块进行综合评价,依据评价结果进行生态功能区划分,再进行后续的景观功能布局、服务设施系统和节事活动的营造;最后将探索得到的设计方法应用于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南山郊野公园的景观设计实践,在实践中对研究进行验证和完善。文章基于寒地城市的国际化视野,以我国寒地城市中存在的生态问题为选题背景,以寒地城市中郊野公园如何进行生态修复建设为关键问题展开研究;通过实地调研、案例分析、建模分析等方法;以生态修复为切入点,以郊野公园为研究对象,以营造低成本、生态可持续的寒地郊野公园为目的,进行策略探索和设计实践;以提高寒地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为居民提供绿色自然的户外活动空间。

马亚泽[2](2020)在《基于极限学习机的短期电力负荷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用电量的持续增加。电力工业的可靠运行是社会稳固发展的基础。电力系统负荷预测部分是电力系统规划的重要环节,是电力稳定运行的重要基础。准确的负荷预测能够节约能源,提升电力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短期负荷预测即预测日内至未来一周的负荷,影响因素有负荷数据、天气和节假日等,且由于电力负荷具有随机性、非平稳性、非线性等特点,因此,提高短期负荷预测的预测精度变得困难。因此,选择合适的预测方法并建立有效的模型对提高短期负荷预测精度具有重大意义。目前人工智能算法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将极限学习机引入电力负荷预测中,极限学习机具有训练速度快,泛化性能强的优点。由于模型自变量选择的过多或过少会产生不稳定或过拟合的效果,在电力负荷预测模型的建立过程中同样如此,历史负荷序列的选取尤为重要,因此,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的方法来选取历史负荷序列作为部分自变量,建立基于皮尔逊相关系数和核极限学习机的短期电力负荷预测模型;基于第三章提出的皮尔逊相关分析选择历史负荷作为其中部分自变量的前提下,由于极限学习机回归过程中存在过拟合,以及样本离群点对预测产生不利影响的特点,提出基于遗传算法优化加权正则极限学习机的短期电力负荷预测模型。本文首先阐述了电力负荷基本特性,并讨论了气温、相对湿度和日降雨量对电力负荷的影响,随后介绍了电力短期负荷预测的流程。其次,详细介绍了基于皮尔逊相关系数和核极限学习机的预测模型。针对输入变量的维数过多或过少都会引起预测网络模型的不稳定或过拟合的问题,选择Pearson相关分析的方法,筛选出与待预测负荷变量关联度强的历史负荷序列,然后再输入遗传算法改进的核极限学习机网络模型中。利用某地区实际收集的历史负荷进行模型检验,验证该了方法的有效性。然后,详细介绍了基于遗传算法优化加权正则极限学习机的短期电力负荷预测。基于皮尔逊相关分析选择出相关性强的历史负荷序列的基础上,针对极限学习机训练过程中,离群点对模型的不利影响和易出现过拟合的问题,引入加权因子W和正则系数C,建立了加权正则极限学习机(WRELM),并且利用遗传算法(GA)对输入层权值和隐含层阈值这两个参数进行优化。将实际负荷数据输入到训练模型,成功的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最后,对论文进行总结与展望。

王凯[3](2016)在《城市绿色开放空间风环境设计和风造景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风”是城市气候的主要影响因子之一。风不仅关系到环境的舒适度,还影响城市的气象和生态系统;风参与景观的营造,赋予景观自然意境和动态效果。本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风环境的特点和规划设计方法,第二部分论述风造景方法和景观防风策略。文章的第一部分从“风水堪舆术”着手,剖析我国传统风水和园林的风环境设计方法。本文介绍了古代风环境舒适性标准,即以中医“九宫八风”和中医风邪致病理论,并剖析了“形势派”和“理气派”风水不同的风环境理法。运用计算机CFD风环境模拟对藏风聚气的“四象结构”进行分析,用图示分析法通过分析风的流线来对风箭和风煞现象进行科学解释。在风水理论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传统园林中的风环境设计方法,提出了传统园林“曲折聚气”、“障风补缺”等风环境理法。在对风环境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总结归纳介绍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绿色开放空间风环境舒适度标准。并根据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尺度特点,将城市绿色开放空间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尺度。在微观尺度上,本文主要针对单体建筑附属绿地空间和园林景观构成要素的风环境分别进行论述。首先,在对不同形体的单体建筑风环境模拟、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单体建筑或者挡风体的附属开放绿地空间的设计方法。继而文章分析了园林组成要素,植物、地形、园林建筑小品和地表的风环境特点,并提出了单体园林景观要素的风环境设计要点。在上述两部分的基础上,将不透风体和透风体,流线体和非流线体的风环境进行对比,发现其风环境的分区情况基本相同,归纳出风环境峡谷空间的“狭管效应”、坡地的“爬坡效应”、风障的“导风效应和风影效应”、天井的“拔风效应”、凹角空间的“涡旋效应”和边角空间的“激流效应”,并分别论述了不同风场的景观运用方式和设计方法。在中观尺度上,本文主要对受城市峡谷空间影响的绿地和受建筑干扰较小的城市公园绿地的风环境的特点和规划设计方法进行论述。文章首先论述街区峡谷空间的风环境特点,总结了不同高宽比(H/W)和不同风向夹角的峡谷气流运行规律,以及不同建筑布局方式对风环境的影响规律,并以此作为研究不同峡谷绿色开放空间风环境的基础。为了研究城市绿地风环境的表现,本文运用kestrol 4500便携式气象站对受建筑空间影响较大的紧凑型绿地、城市广场绿地、带状绿地和道路绿地进行了风环境实测,并绘制出二维风向和风速图,并对建筑空间运用Fluent 14.0进行模拟。将两者结果进行比对,通过对比来分析绿地对风环境的实际影响。同样,本文对城市公园绿地进行了多点实测,并通过公园内部广场空间、滨水空间、绿地空间、地形空间和园路空间的测定数据,分析城市公园绿地空间的风环境规律和实际表现。在实测和模拟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街区峡谷内绿地和城市公园绿地的风环境规划设计方法。最后,综合两者的特点,提出了中观尺度风环境规划策略:在平面上,应根据风环境的需求规划进出风口,应加强内部整体通风的前提下,保持部分空间适度围合;在垂直方向上,行人高度层应保证风环境的舒适度,建筑冠层应保证良好的通风,林冠层的规划应注意行人高度层和建筑冠层之间空气交换流通。在宏观尺度上,本文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尺度的风环境规划案例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分别对城市盛行风和局地风环境下的绿色开放空间的规划方法分别进行研究。对于城市盛行风风环境的研究,文章论述了 5种形式的城市通风廊道,并将其分为3个等级。通风廊道建设应注意下垫面和立面平滑顺畅,且与夏季盛行风向保持小于30°的夹角。本文还提出了有利于城市通风的树枝状通风模型和网状通风模型。最后论述了城市通风廊道的选线原则、程序和建设指标。对于城市局地风的研究,文章分别论述局地风循环的三大空间,即作用空间、补偿空间和空气引导通道的规划方法,详细介绍了促进局地风循环的空间形态优化方式,并提出了周边环绕型、轮轴放射型、并列型、交叉型四种局地风空间组合方式,总结了局地风风场的构建和验证方法。最后,创新性的提出了城市绿地气候生态效应场的概念和以风为主导的城市绿色空间格局,为城市绿地规划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文章的第二部分重点阐述了风造景和景观防风策略。在风造景策略研究上,主要针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分别从风造景和风造境两方面来进行论述。“风造景”主要是通过受风环境影响的景观视觉形态、声音听觉、触觉感受来产生“景感”,并通过不同的风场和景观材料来营造风景观。通过中国传统的风造景艺术观进行分析,“风造境”论述了古典园林中的风环境的理法和园林建筑的选择要求。景观防风策略部分主要阐述景观的抗风设计方法。在提出了抗风扰和不抗风扰景观概念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不抗风扰景观的防风措施。

刘峰贵,李春花,陈蓉,石飞,赵志龙[4](2015)在《避暑型旅游城市的“凉爽”气候条件对比分析——以西宁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西宁市是近些年来夏季避暑旅游的热点城市,"夏都"、"避暑"成为城市旅游的新名片.本文通过对西宁以及"中国十大避暑旅游城市"旅游气候条件的横向对比分析认为,西宁市是中国境内温带地区内陆高山、高原型避暑城市中唯一具有"凉爽城市"天然气候条件的城市之一.通过对游客可感知的气象要素和气候舒适度计算分析认为,6、7、8月西宁市气温接近17℃的最适温度下界,风速2m/s,湿度在70%左右,日照时数达到78h/d,生物气温指标在清凉和最舒适之间,6、7、8、9月4个月份中晴天日数较高,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在8、9、10月可以达到90%以上.有效的晴天日数加高质量的空气组合为西宁市夏季旅游业提供了"清净凉爽"的旅游气候资源,在2013年"中国十大避暑旅游城市"中西宁市是最适合夏季避暑旅游的城市之一.

王佳楠,郑蕾,王冰,孙鸿雁[5](2013)在《四平市体感温度研究初探》文中研究说明利用四平市2006-2010年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和特种观测数据,采用气象学和统计学方法,建立了考虑影响体感温度因子的预测模型,并分析辐射、相对湿度、风等因子对人的冷热感觉的影响机制,根据四平市气候特点,得出符合四平地区的体感温度公式。运用此公式可以进行四平日最高(低)体感温度和人体舒适度预报,给出合理服务建议。

王佳楠,郑蕾,刘晓东[6](2012)在《四平市体感温度研究初探》文中研究表明运用四平市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和特种观测数据,采用气象学和统计学方法,建立了考虑影响城市体感温度因子的预测模型,并分析辐射、相对湿度、风等因子对人的冷热感觉的影响机制,根据四平市气候特点,得出符合四平地区的体感温度公式,并进行人体舒适度预报。

雷正翠,臧晓钟,吴晶璐,霍焱,蒋骏[7](2012)在《常州市体感温度预报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常州处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性气候中,具有明显的季风特征,冬冷夏热。夏季的炎热,冬季的寒冷,尤其是夏天的酷暑对人们的生活有较大的影响。但是目前气象台站温度观测都按照《地表气象观测规范》要求,在百叶箱内进行,温度预报服务也以此温度为标准作为服务的依据,但是根据多年的气象服务经验,所测得的百叶箱温度不能很好地反映不同下垫面的真实温度,相对气象部门预测1.5米的百叶箱温度(即室内温度)来讲,公众更加关注室外的温度,常常对气象部门的温度预测(尤其是夏季)有异议,预报员也经常接到此类投诉,因此开展体感温度的研究还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利用常州观测站2008-2010年水泥、沥青下垫面(代表城市主要下垫面)1.5米高度百叶箱外气温资料(1分钟一次)和常规观测资料以及T639、日本等数值预报产品,分析了常州冬半年最低气温、夏半年最高气温的特点,建立了5-9月最高气温的预报方程以及全年舒适度预报指标,研制了体感温度发布平台,对公众进行体感温度的预报服务。结果表明:(1)冬半年百叶箱内外最低气温相差不大,箱内、外最低气温差值在2℃以内的占94.3%,有冷空气影响时气温相差大一些;(2)夏半年百叶箱内外最高气温相差较大,大于2℃的占87%,最大相差5.5℃。一般来讲,风力不大时,晴天、多云、多云到阴、阴天、雨天分别相差约4-5℃、3-4℃、2-3℃、1-2℃、0-1℃。(3)经过拟合,箱内最高气温预报准确率为78%。(4)在有效温度的基础上主要考虑风的因素,从人体感受、着装、气象保健等方面确定了舒适度指数的预报及服务。(5)在进行气温预报服务时同时发布体感温度及舒适度指数。

冯粉粉[8](2012)在《基于GIS的华东地区旅游气候舒适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华东地区地处我国东部沿海,跨暖温带、亚热带两个气候带,气候的时空变化规律明显。华东地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旅游活动的开展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因此对华东地区的旅游气候舒适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作以相应的分析,对旅游经营者合理地经营旅游活动,对游客在一定的季节选择合适的旅游地点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以华东地区六省一市为研究区域,主要探讨了华东地区旅游气候舒适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了华东地区96个气象站点30年(1981-2010年)的月均气候资料(包括月平均温度,月平均相对湿度,月平均日照时间及月平均风速),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基于1km×1km栅格尺度,对四个评价因子进行克里格插值,从而得到各因子的栅格插值图。然后利用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公式,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模块的栅格计算器功能,将公式及栅格图像代入得出温湿指数及风效指数栅格图像,从而得出华东地区的气候舒适度评价图像,并对其空间分布规律及各月份气候的舒适性进行了分析。最后计算了华东地区各地的适宜旅游期,这对旅游经营者经营旅游活动,对游客在一定的季节选择合适的旅游地点,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具体结论如下:(1)华东地区各月温湿指数与风效指数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总体上温湿指数更加接近于现实,风效指数对春秋季节的舒适度状况反映较为良好,但是对冬夏二季的舒适度状况反映距现实情况相差较远。(2)从全年来看,华东地区的福建东南部是舒适期最长的地区,为8-9个月,华东地区的适宜旅游期以5个月的范围最大,占华东地区面积近一半。各季节中春秋二季舒适度的空间差异最大,其次为夏季,冬季最小。华东地区各月的适宜户外休闲观光旅游的舒适度范围以五月份及十月份最大,几乎涵盖了华东地区全境,一月份最小。(3)华东地区的热不适宜旅游期一般在六月到九月之间,其中华东地区七月与八月的热不适宜旅游范围最大,几乎涵盖了华东地区的大部分地区;冷不适宜旅游期一般自十一月开始至来年的三月份结束,其中十二月、一月及二月的冷不适宜旅游范围最大。(4)未来100年在不同的排放情景下华东地区的旅游气候舒适度的变化较大,随着气候变暖的加剧,各季节的旅游舒适度变化差异较大。总体上冬季的适宜旅游区范围随着气候的变暖的不断加大而逐渐增大,而夏季的适宜旅游区范围则随着气候的变暖的不断加大而逐渐缩小。春秋季节的旅游舒适度变化较为复杂,春季的三、四月份适宜旅游的地区范围逐渐增大,五月份适宜旅游的地区范围随着气候的变暖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秋季的九、十月份适宜旅游的地区范围逐渐缩小,十一月适宜旅游的地区范围则逐渐增大。

杨成芳[9](2004)在《山东省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利用1971~2000年山东省90个气象测站的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最大相对湿度、日最小相对湿度和日平均风速等资料,研究了适合山东省的人体舒适度预报方法,分析了与人体舒适度有关的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的基本气候特征,深入研究了山东省人体舒适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对山东各区域的旅游人体舒适度进行评价,并提出了山东省各季节的最佳旅游区域,讨论了各气象要素对不同季节不同地区舒适度的影响以及舒适度的变化趋势。 首先选取内陆和沿海地区的代表城市,在调查试验的基础上得出适合山东省的人体舒适度指数计算方法。气温、湿度和风速是人体舒适度的主要影响因子。 研究了与人体舒适度密切相关的气象要素的气候特征,发现全省各要素的时空分布有较大差异。全省气温的空间分布随着季节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冬季气温最低,气温等温线呈纬向分布,北低南高;春季内陆地区的气温高于沿海地区;夏季是全年气温最高的季节,气温由西向东降低,沿海地区明显低于内陆地区;秋季等温线又趋向于纬向分布。全省各地高温日数和低温日数差异都很大。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呈明显升高趋势。相对湿度的分布规律基本是东南高,中间低,沿海大于内陆,各地平均相对湿度最高值都出现在7、8月;低值多数出现在4、5月或者冬季,平均风速的分布特点是内陆地区以春季最大,沿海地区则是冬季最大,全省都是夏秋两季最小。30年间,全省的年平均风速表现出逐年减小的趋势。 研究了山东四季人体舒适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其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特征。各季节中冬季舒适度的空间差异最小,其它三个季节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其中差异最大的是夏季。从全年白天的极端人体舒适感觉来看,半岛的沿海地区是山东省感觉最佳和较舒适日数最多的地区,热不舒适主要出现在山东的中西部地区,冷不舒适则以北部和东北沿海地区较为突出。夏季夜间是全年夜间舒适日数最多的季节。整个夏季,泰山、山东半岛以东及东南沿海是舒适日数最多的地区。 进一步评价了山东各地的旅游人体舒适度,并提出了山东各季节的最佳旅游区域。春季,中西部地区是山东最适合旅游的区域,半岛的东部及南部沿海地区次之。夏季,泰山、半岛东部及南部沿海地区是旅游度假的好去处,威海、青岛和石岛等地是首选,西部和南部地区不适合夏季旅游。秋季,是各地旅游的黄金季节,南部地区略胜于东北部地区。 采用REOF方法分析了山东省30年全年、各季节的人体舒适度,发现可以将山东省年、春、夏、秋、冬四季的平均舒适度分别划分为2、4、3、2、3个变化区。各区域的人体舒适度总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是变化幅度有差异。近30年来,山东各地舒适度感觉有向热转变的趋势,主要表现为冷不舒适感觉日数减少,其中以很冷感觉减少最为明显,热不舒适日数增加,其中90年代中期以后增加趋势极为显着。近年来气温升高导致了舒适感觉向热转变的趋势。 最后分析了各气象要素对不同地区舒适度的影响。发现气温的时空分布对人体舒适度有重要影响,湿度和风速对不同地区人体舒适度的影响有季节差异。

黄少军,薛龑波,李刚,宋洪盛,姜俊玲[10](2002)在《烟台市环境气象预报服务系统》文中研究说明概述了烟台市环境气象预报服务系统的特点及主要功能 ,简要介绍了服务产品的主要内容及应用情况。该系统以T1 0 6产品、常规大气观测资料、公益及专业天气预报、空气污染浓度观测值等为基本资料 ,集信息采集、产品制作与分发及工作管理于一体 ,可以制作 1 0种城市环境气象预报服务产品 ,并自动编写空气质量日报、预报报文。投入业务使用后 ,取得了较高的业务及社会经济效益。

二、烟台市体感温度预报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烟台市体感温度预报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生态修复的寒地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牙克石市南山郊野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寒地城市运动的国际化视野
        1.1.2 我国寒地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1.1.3 寒地城市中郊野公园建设的必要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3 研究的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相关研究综述
    2.1 寒地城市
        2.1.1 寒地城市定义
        2.1.2 寒地城市的气候类型及分类
        2.1.3 寒地城市因气候受到的影响
    2.2 郊野公园
        2.2.1 郊野公园的定义
        2.2.2 郊野公园的分类和功能特点
        2.2.3 当前郊野公园建设中的问题
    2.3 生态修复
        2.3.1 恢复生态学
        2.3.2 生态修复
        2.3.3 寒地城市生态修复
    2.4 其他理论基础
        2.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2 寒地人群活动行为理论
        2.4.3 寒地城市环境的宜居性理念
    2.5 小结
3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的实践基础
    3.1 寒地城市的地域性特征和发展困境
        3.1.1 自然特征
        3.1.2 产业特征
        3.1.3 人文特征
        3.1.4 寒地城市发展面临的整体困境
    3.2 郊野公园对于寒地城市发展的作用
        3.2.1 寒地城市的地域特点对郊野公园建设的有利影响
        3.2.2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建设的难点
        3.2.3 郊野公园对寒地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
    3.3 生态修复为寒地城市郊野公园设计提供的指导
        3.3.1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需解决的生态问题
        3.3.2 生态修复与寒地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设计的关系
        3.3.3 生态修复理论在寒地城市郊野公园设计的指导与应用
    3.4 小结
4 国内外案例分析
    4.1 北京南海子郊野公园
        4.1.1 项目概况
        4.1.2 生态修复策略
        4.1.3 参考价值
    4.2 日本国营泷野铃兰丘陵公园
        4.2.1 项目概况
        4.2.2 设计分析
        4.2.3 参考价值
    4.3 哈尔滨群力公园
        4.3.1 项目概况
        4.3.2 设计目标
        4.3.3 生态修复策略
        4.3.4 参考价值
    4.4 Valld’en Joan填埋场景观恢复工程
        4.4.1 项目概况
        4.4.2 生态修复策略
        4.4.3 参考价值
    4.5 美国科罗拉多州洛基山山区景观修复项目
        4.5.1 项目概况
        4.5.2 生态修复策略
        4.5.3 案例借鉴
    4.6 阿尔卑斯山高寒生态系统修复
        4.6.1 生态系统退化原因
        4.6.2 修复措施
        4.6.3 借鉴意义
    4.7 江河源区高寒草地生态修复
        4.7.1 区域概况
        4.7.2 生态问题
        4.7.3 修复措施
        4.7.4 借鉴意义
    4.8 小结
5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的原则、目标与内容研究
    5.1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
        5.1.1 基于寒地自然观的人地协调设计原则
        5.1.2 基于寒地地域观的气候特色设计原则
        5.1.3 基于寒地生态观的景观可持续设计原则
    5.2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的目标
        5.2.1 场地生态基底的完善
        5.2.2 防止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5.2.3 保护生物提高物种多样性
        5.2.4 打造宜居的寒地城市户外活动空间
    5.3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的内容
        5.3.1 场地生态修复
        5.3.2 植被生态修复
        5.3.3 水体生态修复
        5.3.4 大气生态修复
    5.4 小结
6 基于生态修复的寒地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设计策略
    6.1 构建不同的生态功能区
        6.1.1 构建不同生态功能区的方法
        6.1.2 选取合适的生态修复评价因子
        6.1.3 基于GIS的生态敏感性评价
        6.1.4 叠加风环境分析的生态功能区划分
    6.2 公园骨架梳理——不同斑块生态修复
        6.2.1 生态高敏感区
        6.2.2 生态中低敏感区修复
        6.2.3 生态不敏感区修复
    6.3 完善公园要素——景观基质功能与布局
        6.3.1 功能组团营造
        6.3.2 道路布局优化
        6.3.3 植物配置优化
    6.4 配套服务设施系统的营造
        6.4.1 构筑物设计
        6.4.2 游步道系统设计
        6.4.3 基础设施设计
    6.5 节事活动营造与宣传
        6.5.1 冰雪节事营造
        6.5.2 与自然教育相结合的活动营造
        6.5.3 与智慧园林相结合的活动宣传
    6.6 小结
7 项目实践——内蒙古牙克石市南山郊野公园景观设计
    7.1 项目概况
        7.1.1 区位概况
        7.1.2 上位规划
        7.1.3 城市概况
        7.1.4 周边环境
        7.1.5 场地分析
    7.2 设计愿景
        7.2.1 设计原则
        7.2.2 设计目标
        7.2.3 设计依据
    7.3 总体设计
        7.3.1 设计策略
        7.3.2 总平面图
        7.3.3 功能分区
        7.3.4 鸟瞰图
    7.4 分区设计
        7.4.1 居民运动休闲区
        7.4.2 中心观赏区
        7.4.3 森林生态保育区
        7.4.4 废弃地修复展示区
        7.4.5 荒地改造入口区
        7.4.6 深坑花园区
        7.4.7 郊野景观体验区
    7.5 专项设计
        7.5.1 寒地景观专项设计
        7.5.2 生态修复专项设计
        7.5.3 交通专项设计
        7.5.4 水系专项设计
        7.5.5 智慧专项设计
        7.5.6 节事活动专项设计
        7.5.7 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设计
    7.6 经济技术指标
        7.6.1 用地平衡表
8 总结
    8.1 研究总结
    8.2 经验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件

(2)基于极限学习机的短期电力负荷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经典预测方法
        1.2.2 现代智能预测方法
    1.3 论文章节安排及创新点
第2章 电力负荷基本特性分析
    2.1 电力负荷及预测分类
    2.2 电力负荷的特点
    2.3 电力负荷影响因素
        2.3.1 气温与电力负荷关系分析
        2.3.2 湿度与电力负荷关系分析
        2.3.3 降雨量与电力负荷关系分析
    2.4 电力短期负荷预测流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皮尔逊相关系数的改进核极限学习机短期电力负荷预测模型
    3.1 皮尔逊相关系数
    3.2 核极限学习机
    3.3 基于Pearson相关系数和改进核极限学习机的预测模型
        3.3.1 输入变量的选取
        3.3.2 负荷预测流程
    3.4 预测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遗传算法优化加权正则极限学习机的短期电力负荷预测
    4.1 极限学习机基本理论
        4.1.1 极限学习机
        4.1.2 正则化极限学习机
        4.1.3 加权正则极限学习机
    4.2 遗传算法
    4.3 基于GA-WRELM的短期电力负荷预测模型
        4.3.1 预测输入变量
        4.3.2 GA-WRELM模型的预测过程
    4.4 应用实例及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3)城市绿色开放空间风环境设计和风造景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风对城市气候和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
        1.1.2. 景观都市主义背景下风环境改善的新方法
        1.1.3. 研究技术和方法的发展
        1.1.4. 风环境规划设计方法的演进
    1.2. 基本概念和研究尺度
        1.2.1. 基本概念
        1.2.2. 研究尺度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国内外的研究综述
        1.4.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4.2. 国内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的方法、内容和理论框架
        1.5.1. 研究的方法
        1.5.2. 研究的内容和框架
        1.5.3. 研究独创性
    1.6. 本章小结
2. 风水学和传统园林风环境设计方法研究
    2.1. 风水学与风环境设计
        2.1.1. 风水学的气候学合理性
        2.1.2. 风水学的风环境理法
        2.1.3. 风环境设计的科学解读
    2.2. 传统园林中的风环境
        2.2.1. 风水思想对传统园林风环境的影响
        2.2.2. 传统园林的风环境理法
    2.3. 本章小结
3. 城市风环境基本特点和评价标准
    3.1. 城市风环境的基本特点
        3.1.1. 城市大气边界层的结构
        3.1.2. 城市大气边界层的特点
        3.1.3. 城市大气覆盖层的风环境特点
    3.2. 风环境的评价标准
        3.2.1. 风环境评价的法规和政策
        3.2.2. 风环境的评价方法
        3.2.3. 城市绿色开放空间风环境评价标准
    3.3. 城市风环境规划设计所需的数据和资料
        3.3.1. 城市风玫瑰
        3.3.2. 城市环境气候图系统
    3.4. 本章小结
4. 微观尺度下单体建筑和园林构成要素风环境设计研究
    4.1. 单体建筑附属绿地风环境的设计方法
        4.1.1. 单体建筑或者挡风体的风环境特点
        4.1.2. 单体建筑和挡风体附属绿地的设计对策
    4.2. 园林构成要素的风环境特点和设计方法
        4.2.1. 植物
        4.2.2. 地形
        4.2.3. 园林建筑小品
        4.2.4. 地表
    4.3. 微观尺度绿色开放空间风环境的总体设计方法
        4.3.1. 微观尺度的风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处理方法
        4.3.2. 不同空间形态的风场效应
    4.4. 本章小结
5. 中观尺度下街区峡谷内绿地和公园绿地风环境规划研究
    5.1. 城市中观尺度街区峡谷空间的风场基本特点
        5.1.1. 建筑高度、间距和长度
        5.1.2. 来流风向和峡谷的夹角
        5.1.3. 建筑布局形式
    5.2. 街区峡谷内绿地和公园绿地风环境的测定与模拟
        5.2.1. 实测和模拟目的
        5.2.2. 实测和模拟方法
    5.3. 街区峡谷内绿地和公园绿地风环境实测、模拟结果与分析
        5.3.1. 街区峡谷内绿地实测、模拟结果与分析
        5.3.2. 城市公园绿地实测结果与分析
        5.3.3. 城市绿色开放空间风环境的基本规律
    5.4. 街区峡谷内绿地和公园绿地风环境规划设计方法
        5.4.1. 中观尺度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原则
        5.4.2. 街区峡谷内绿地的规划设计方法
        5.4.3. 城市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方法
        5.4.4. 中观尺度城市绿色开放空间风环境总体规划策略
    5.5. 本章小结
6. 宏观尺度下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系统风环境规划研究
    6.1. 城市风环境规划的典型案例研究
        6.1.1. 国外的风环境规划研究
        6.1.2. 国内的风环境规划研究
    6.2. 城市风的类型和影响风环境的主要因素
        6.2.1. 城市风的类型和城市通风
        6.2.2. 影响城市风环境的主要因素
    6.3. 城市盛行风影响下的绿色开放空间系统的通风格局
        6.3.1. 城市通风廊道的概念和作用
        6.3.2. 城市通风廊道和绿色开放空间的通风格局
        6.3.3. 城市通风能力评估和通风廊道的选择
    6.4. 局地风影响下的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通风格局
        6.4.1. 城市局地风和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通风格局
        6.4.2. 城市局地风评估和局地风风场的构建方法
    6.5. 城市风环境主导下的绿色开放空间系统和气候生态效应场
        6.5.1. 城市绿地气候生态效应场
        6.5.2. 城市盛行风和局地风影响下的城市绿色开放空间复合系统
        6.5.3. 风环境主导下的城市复合绿色空间格局的构建措施
    6.6. 本章小结
7. 风造景和景观防风策略
    7.1. 风造景策略研究
        7.1.1. 风造景——风景观营造
        7.1.2. 风造境——风意境营造
    7.2. 景观的抗风扰设计
        7.2.1. 景观的抗风扰能力
        7.2.2. 景观的防风措施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
附表、附图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4)避暑型旅游城市的“凉爽”气候条件对比分析——以西宁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西宁市区域概况
3 数据来源
    3.1 数据来源
    3.2 计算方法
4 西宁市气候舒适度分析
    4.1 气候舒适度和避暑城市
    4.2 西宁市旅游气候舒适度
        4.2.1 气象要素的对比分析
        4.2.2 气候舒适度对比分析
    4.3 西宁市城市晴天日数和空气质量分析
        4.3.1 晴天日数
        4.3.2 空气质量
5 结论和讨论

(5)四平市体感温度研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城市体感温度计算方法
3 各季体感温度的影响因素
4 日体感温度的预测
5 人体舒适度预报
6 小结

(8)基于GIS的华东地区旅游气候舒适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国外气候舒适度研究进展
        1.2.2 国内气候舒适度研究进展
        1.2.3 气候舒适度在旅游气候方面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区域概况
        1.3.1 地理位置
        1.3.2 地貌概况
        1.3.3 旅游概况
        1.3.4 气候概况
    1.4 研究创新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数据与方法
    2.1 研究数据来源
    2.2 研究方法
        2.2.1 温湿指数与风效指数
        2.2.2 ArcGIS地统计分析
第三章 旅游气候舒适度的相关要素分析
    3.1 研究思路与数据处理
    3.2 气象要素与舒适度
        3.2.1 气温与舒适度
        3.2.2 湿度与舒适度
        3.2.3 风与舒适度
        3.2.4 日照与舒适度
    3.3 华东地区各省会城市气候特征
        3.3.1 累年各月平均气温分布特征
        3.3.2 累年各月平均相对湿度分布特征
        3.3.3 累年各月平均风速分布特征
        3.3.4 累年各月平均日照时间分布特征
    3.4 华东地区各季节气象要素网格化及其分布规律
        3.4.1 一月份(冬季)各气象要素网格化及分布规律
        3.4.2 四月份(春季)各气象要素网格化及分布规律
        3.4.3 七月份(夏季)各气象要素网格化及分布规律
        3.4.4 十月份(秋季)各气象要素网格化及分布规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华东地区旅游气候舒适度空间分布规律及分析
    4.1 研究思路
    4.2 华东地区各月温湿指数与风效指数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旅游舒适性分析
    4.3 华东地区旅游景区适宜旅游期分析
        4.3.1 华东地区各地适宜旅游期起止时间的确定
        4.3.2 各季节华东地区最佳旅游区域
        4.3.3 华东地区主要旅游城市及景点适宜旅游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IPCC气候变化情景下舒适度预测
    5.1 华东地区21世纪(2000年-2099年)地面平均气温变化情景
    5.2 未来100年IPCC不同排放情景下华东地区旅游气候舒适度变化趋势分析
        5.2.1 未来100年冬季(12-2月)旅游气候舒适度变化趋势分析
        5.2.2 未来100年春季(3-5月)旅游气候舒适度变化趋势分析
        5.2.3 未来100年夏季(6-8月)旅游气候舒适度变化趋势分析
        5.2.4 未来100年秋季(9-11月)旅游气候舒适度变化趋势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山东省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1 山东省人体舒适度预报方法研究
    1.1 气象要素对人体的影响
    1.2 人体舒适度指数定义
    1.3 山东省人体舒适度预报方法研究
        1.3.1 人体舒适度级别划分及其含义
        1.3.2 人体舒适度指数计算方法
        1.3.3 人体舒适度调查
        1.3.4 人体舒适度指数等级划分
        1.3.5 预报试验与检验
        1.3.6 业务使用情况
2 山东省各季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的气候特征
    2.1 山东省地貌特征
    2.2 山东省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的气候变化特征
        2.2.1 最高气温分布概况
        2.2.2 最低气温分布概况
        2.2.3 相对湿度分布概况
        2.2.4 风速分布概况
    本章小结
3 山东省人体舒适度的气候特征
    3.1 山东省人体舒适度的时空分布
        3.1.1 气候舒适度指数的计算方法
        3.1.2 白天极端舒适度的时空分布
        3.1.3 夜间极端舒适度的时空分布
        3.1.4 各季节山东最佳旅游区域
    3.2 山东省人体舒适度的区域划分
        3.2.1 资料及处理方法
        3.2.2 舒适度的REOF分区
    3.3 山东省人体舒适度的变化趋势
        3.3.1 舒适度平均等级的年际变化
        3.3.2 舒适度日数的年际变化
    3.4 各气象要素变化对不同地区舒适度的影响
        3.4.1 气温对不同地区舒适度的影响
        3.4.2 相对湿度对不同地区舒适度的影响
        3.4.3 风速对不同地区舒适度的影响
    本章小结
4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10)烟台市环境气象预报服务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系统主要特点
2 系统结构及功能
    2.1 系统结构
    2.2 系统功能
        2.2.1 都市气象预报
        (1) 信息采集:
        (2) 预报制作:
        (3) 产品编辑:
        (4) 产品分发:
        (5) 工作管理:
        (6) 帮助:
        2.2.2 空气质量预报
        (1) 资料处理:
        (2) 模式运算:
        (3) 预报制作:
        (4) 会商发布:
3 系统产品简介
4 业务应用
    4.1 电视台“都市气象”栏目
    4.2 “121”城市环境气象预报
    4.3 空气质量预报

四、烟台市体感温度预报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生态修复的寒地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牙克石市南山郊野公园为例[D]. 陈昭地.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2]基于极限学习机的短期电力负荷预测研究[D]. 马亚泽.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3]城市绿色开放空间风环境设计和风造景策略研究[D]. 王凯.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4)
  • [4]避暑型旅游城市的“凉爽”气候条件对比分析——以西宁市为例[J]. 刘峰贵,李春花,陈蓉,石飞,赵志龙.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1)
  • [5]四平市体感温度研究初探[J]. 王佳楠,郑蕾,王冰,孙鸿雁. 吉林气象, 2013(04)
  • [6]四平市体感温度研究初探[A]. 王佳楠,郑蕾,刘晓东. 创新驱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吉林省第七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 2012
  • [7]常州市体感温度预报及应用[A]. 雷正翠,臧晓钟,吴晶璐,霍焱,蒋骏. S7 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 2012
  • [8]基于GIS的华东地区旅游气候舒适度分析[D]. 冯粉粉. 上海师范大学, 2012(02)
  • [9]山东省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D]. 杨成芳. 中国海洋大学, 2004(01)
  • [10]烟台市环境气象预报服务系统[J]. 黄少军,薛龑波,李刚,宋洪盛,姜俊玲. 山东气象, 2002(01)

标签:;  ;  ;  ;  ;  

烟台市体感温度预测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