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九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陈伟,艾常华,王海鹏,庞凌坤,朱袭嘉,甘泽林,李盛国[1](2019)在《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12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8年12月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治疗12例FAP的临床资料,4例癌变者行腹腔镜全结肠直肠切除、末段回肠造口术,6例直肠下段未扪及明显息肉者行腹腔镜全结肠切除、直肠次全切除、回肠J形储袋直肠吻合术,2例直肠下段有少量息肉者行腹腔镜全结肠切除及直肠次全切除、残留直肠黏膜剥脱、经直肠肌鞘内回肠肛管吻合术。结果 1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术后2~3天肛门排气,住院时间8~12 d。随访3~24(13±3)月,无近期并发症发生,除回肠造口4例外,其余8例术后控便较好,3个月后大便能控制在3~6次/日。结论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治疗FAP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有效。
张敏,陈景言,张莉,张璐,陈平[2](2020)在《嗜铬细胞瘤合并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致异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综合征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异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综合征(EAS)是指垂体以外的组织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或其他阿片黑素促皮质素原(POMC)衍生肽,刺激肾上腺皮质增生,使之分泌过量糖皮质激素,从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嗜铬细胞瘤导致的EAS非常罕见。目的报道1例嗜铬细胞瘤合并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致EAS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治。方法患者因"反复意识障碍,乏力,头痛,心悸,多汗,失眠1个月"于2014-06-12入住四川省人民医院,诊断为嗜铬细胞瘤合并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致EAS,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患者具有阵发性头痛、心悸、视物模糊、多汗及血压波动大等嗜铬细胞瘤的典型表现,同时伴高血糖、乏力、失眠、消瘦等EAS的临床表现。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早期临床表现隐匿。结论 EAS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误治。临床遇到严重高血压、低血钾、心律失常及继发性糖尿病患者,应考虑库欣综合征尤其EAS可能。需结合临床特点、生化及激素分泌、影像学、病理学进行综合判断。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家系调查和对高危人群进行肠镜筛查是发现该病早期患者的重要途径。
袁保[3](2019)在《结直肠腺瘤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及清化健脾方预防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运用16S rRNA测序技术检测结直肠腺瘤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探讨结直肠腺瘤患者肠道菌群特点。2.运用中药复方清化健脾方干预结直肠腺瘤腺瘤切除术后患者,评估清化健脾方对预防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率的影响以及对脾虚湿蕴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检测分析清化健脾方对结直肠腺瘤术后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1.病例选取:(1)结直肠腺瘤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分析:选取符合结直肠腺瘤诊断标准的患者21例,纳入经肠镜检查排除结直肠腺瘤且无其他病变的健康对照者12例,采集两组患者一般信息和安全性资料,采集结直肠腺瘤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粪便样品;(2)清化健脾方对脾虚湿蕴型结直肠腺瘤患者术后复发率及肠道菌群的影响:选取术后患者2周正常饮食后,大便尚未恢复正常,以泄泻为主症,中医辨证为脾虚湿蕴型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术前填写临床症状观察表并根据脾虚湿蕴证症状量化分级标准和肠镜、病理检查报告量化分级标准进行评分。并采集两组患者基本信息及基本安全性资料。并采集结直肠腺瘤患者术后清化健脾方干预前和干预后的粪便样品。2.临床试验: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案,共纳入40例患者,将结直肠腺瘤切除术后2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清化健脾方)和对照组(安慰剂),每组20例,共治疗4周,临床症状观察时点为干预治疗后第0周、第2周及第4周,在各时点分别记录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并于术后6-12个月复查肠镜,填写术后肠镜病理评分表。其中治疗组有5例中药干预前留取粪便标本,中药干预治疗满4周后有17例留取粪便标本。3.肠道菌群检测分析:将采集到的粪便样品,保存在-80℃冰箱保存,收集完所有标本后进行高通量测序肠道菌群检测,将检测所得数据与临床资料相结合,分析结直肠腺瘤患者的肠道菌群特点以及清化健脾方治疗对结直肠腺瘤患者肠道菌群产生的影响。结果:1.结直肠腺瘤患者与正常健康对照人群肠道菌群结构比较:受试者一般资料基线情况:纳入本研究的21例结直肠腺瘤患者和12例健康对照组两组受试者在性别、年龄、BMI、安全性基线资料(血红蛋白、白蛋白、肌酐)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样品比较,结果显示:OTU分布情况,两组共产生819个OTU,其中重叠部分636个,结直肠腺瘤组特有OTU147个,健康对照组特有OTU36个;稀疏性分析和Specaccum物种累积曲线分析显示末端曲线逐渐平稳,说明测序数据量合理、样本量足够,已经达到分析标准;在Alpha多样性指数方面,chao1(菌种丰富度)指数、observedspecies(OTU的个数)、PDwholetree(谱系多样性)指数、Shannon(菌群多样性)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物种分布方面,在细菌分类的门水平,两组样品均以厚壁菌门占据绝对优势,其次是拟杆菌门。两菌门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菌门是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疣微菌门。在细菌分类的纲水平,结直肠腺瘤组占优势的是梭菌纲、丹毒丝菌纲、科里杆菌纲、疣微菌纲占优势;而正常健康组中,拟杆菌纲和Negativicutes纲占优势。在细菌分类的目水平,结直肠腺瘤组梭菌目、丹毒丝菌目、红蝽菌目占优势,正常健康组以拟杆菌目、硒单胞菌目占优势。在细菌分类的科水平,结直肠腺瘤组占优势的菌科是毛螺菌科、丹毒丝菌科、消化链球菌科、梭菌科1、红蝽菌科;正常健康组占优势的是拟杆菌科和紫单胞菌科。在细菌分类的属水平,结直肠腺瘤组占优势的是劳特氏菌属、Dorea 菌属、Holdemanella 菌属、Clostridiumsensustricto1菌属、Romboutsia菌属、Collinsella菌属;而正常健康组占优势的是拟杆菌属、Lachnoclostridium菌属、Parabacteroides菌属。通过LefSe分析两组的核心菌群,结直肠腺瘤组的核心菌群是厚壁菌门、梭菌目、梭菌纲、毛螺菌科、劳特氏菌属、丹毒杆菌纲、丹毒杆菌科、丹毒丝菌目、放线菌门、Holdemanella菌属;而正常健康组的肠道核心菌群分别是拟杆菌纲、拟杆菌目、拟杆菌门、拟杆菌属、拟杆菌科,紫单胞菌科、Parabacteroides 菌属、Negativicutes 菌属、硒单胞菌目、Lachnoclostridium菌属等。结合既往研究可以认为Clostridiumsensustricto—1菌属是可能的驱动菌之一,丹毒丝菌科是可能的乘客菌之一。2.清化健脾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治疗前临床症状评分积分、肠镜病理评分积分、术前安全性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在降低术后复发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结直肠腺瘤术后脾虚湿蕴型患者的肠镜病理积分、临床症状评分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组内比较: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及症状积分在2周、4周二个时点与0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结直肠腺瘤术后脾虚湿蕴型患者的肠镜病理积分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临床症状评分在2周、4周二个时点与0周比较,虽然积分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大便稀溏和腹胀两项症候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痛、神疲、纳差三项中医症候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安慰剂对大便稀溏、腹胀有一定的效果。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治疗前无显着性差异,治疗2周、4周后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清化健脾方治疗前后患者肠道菌群比较:结果显示结直肠腺瘤术后肠道内粪便菌群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明显较结直肠腺瘤术前下降,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下降,有统计学意义,可以看出术前和术后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显着下降;而用清化健脾方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较,Chao1指数两者相差不大,Shannon指数干预后稍增高,但无统计学差异,可能和中药干预和饮食逐渐恢复有关。在细菌分类的门水平,厚壁菌门在结直肠腺瘤切除术后是减少的,中药并未明显增加厚壁菌门数量,三组之间并未出现明显差异;而拟杆菌门数量在结直肠腺瘤术后稍有增加,清化健脾方中药干预后拟杆菌门数量明显增加,有统计学差异;变形菌门在结直肠腺瘤切除术后显着增加,在中药干预后再次减少;放线菌门在结直肠腺瘤术后明显减少,中药干预并未明显增加其数量;梭杆菌门三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从属角度看,结直肠腺瘤组与结直肠腺瘤术后+中药干预后,有统计学意义并且菌群数量降低的有Blautia菌属、科雷伯氏菌属、链球菌属、乳杆菌属、Eubacteriumhalliigroup 菌属、Dorea菌属、Ruminococcustorquesgroup 菌属、Holdemanella 菌属、Clostridiumsensustricto1菌属、Romboutsia 菌属、Fusicatenibacter 菌属、Collinsella 菌属、ErysipelotrichaceaeUCG-003菌属;有统计学意义并且菌数量升高的拟杆菌属、普氏菌属9、考拉杆菌属、韦荣球氏菌属。结直肠腺瘤术后中药干预前后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并且菌群数量降低的是大肠埃希菌-志贺氏菌属,有统计学意义并且菌群数量升高的是Lachnoclostridium菌属,可以看出中药能够针对性调整肠道菌群的数量达到调节肠道菌群的目的,而大肠埃希菌-志贺氏菌属可能是结直肠肿瘤的“启动菌”之一。通过构建进化树可以直观的看出,结直肠腺瘤组主要优势菌有芽孢杆菌纲、梭菌目、丹毒丝菌纲、放线菌纲;结直肠腺瘤手术组优势菌主要是变形菌门;结直肠腺瘤手术+清化健脾中药组优势菌主要是拟杆菌门。而采用LEf Se方法从属水平上来看,结直肠腺瘤组主要优势均属是Blautia菌属、乳杆菌属、链球菌属、Holdemanella菌属、Eubacteriumhalliigroup菌属;结直肠腺瘤术后肠道内主要菌属是大肠埃希菌-志贺氏菌属、韦荣氏球菌属、克雷伯氏菌属等;而结直肠腺瘤术后中药干预组的主要优势菌属是拟杆菌属、普氏菌属、考拉杆菌属、Lachnoclostridium 菌属等。结论:1结直肠腺瘤患者与正常健康对照组人群肠道菌群在Alpha多样性指数方面无明显差别,其肠道菌群的物种分布与正常健康对照人群大致相同,但是在部分菌群丰度上与正常健康对照人群存在一定的差异:在门水平,厚壁菌门、放线菌门、疣微菌门的相对丰度高于健康对照组,拟杆菌门低于健康对照组;在纲水平,结直肠腺瘤组占优势的是梭菌纲、丹毒丝菌纲、科里杆菌纲、疣微菌纲;而正常健康组中,拟杆菌纲和Negativicutes纲占优势;在目水平,结直肠腺瘤组梭菌目(Clostridiales)、丹毒丝菌目(Erysipelotrichales)、红蝽菌目(Coriobacteriales)占优势,正常健康组以拟杆菌目(Bacteroidales)、硒单胞菌目(Selenomonadales)占优势;在科水平,结直肠腺瘤组占优势的菌科是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丹毒丝菌科(Erysipelotrichaceae)、消化链球菌科(Peptostreptococcaceae)、梭菌科1(Clostridiaceae1)、红蝽菌科(Coriobacteriaceae);正常健康组占优势的是拟杆菌科(Bacteroidaceae)和紫单胞菌科(Porphyromonadaceae);在属水平,结直肠腺瘤组占优势的是Blautia菌属、Dorea菌属、Holdemanella菌属、Clostridiumsensustricto1 菌属、Romboutsia 菌属、Collinsella 菌属;而正常健康组占优势的是拟杆菌属、Lachnoclostridium菌属、Parabacteroides菌属。结合既往研究可以认为Clostridiumsensustricto1菌属是可能的驱动菌之一,丹毒丝菌科是可能的乘客菌之一。2.清化健脾方能够降低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率,改善脾虚湿蕴型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且对结直肠腺瘤患者的肠道菌群有一定影响,结直肠腺瘤术后中药干预前后相比较,大肠埃希菌-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丰度显着降低,Lachnoclostridium菌属丰度升高,可以认为是清化健脾方可能通过调节大肠埃希菌-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及Lachnoclostridium菌属丰度预防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
王丹,杨晶,张昭,李玉玮,许晨,宇永军[4](2018)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最新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FAP主要由腺瘤性息肉病(APC)基因(NM000038)的突变引起,APC基因位于染色体5q21上,编码2843个氨基酸的APC蛋白,以青少年时期结直肠内生长大量腺瘤性息肉为主要特征,目前尚无有效的保守治疗方法,是人类最危险的肿瘤之一。FAP患者的主要肠道内表现为腹痛和腹泻,肠道外表现包括骨瘤、皮肤软组织瘤、纤维瘤及先天性视网膜黑色素上
徐明,杨增强,高峰,吴伟强,宋枫,闫柯,孙鹏进[5](2018)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根治性全结直肠切除术》文中提出作为全新的微创外科技术平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已经成功应用于结直肠肿瘤的手术治疗,有多篇报道证实了其辅助右半结肠、左半结肠和直肠切除术的有效性。但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应用于全结肠切除手术的相关报道还较少,其中因结直肠恶性肿瘤而行根治性全结直肠切除方面的报道尤为罕见。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总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近期对
胡平,汤琪云[6](2018)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47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癌变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 .方法收集江苏省人民医院47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其临床表现、病理特征、癌变情况及治疗方法 .结果 47例患者中29例患者表现为黑便或便血,22例发生大便性状改变,腹痛16例,腹胀11例,9例患者伴发胃息肉,4例伴发十二指肠息肉,2例术后发生硬纤维瘤.病理结果以管状腺瘤及绒毛管状腺瘤为主,少数表现为增生性息肉或幼年性息肉.16例患者发生癌变,发现年龄≥40岁及腺瘤直径>2 cm者与40岁以下及腺瘤小于2 cm的患者癌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OR=1.084,95%CI:1.016-1.157)及腺瘤大小(OR=10.264,95%CI:1.526-69.035)为影响FAP癌变的危险因素.所有患者均行结直肠切除或内镜下治疗,4例癌变患者术后辅以化疗.结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以结直肠生长大量息肉为主要特征,可伴有一系列肠外表现.病理表现以管状腺瘤及绒毛管状腺瘤为主.发现年龄及腺瘤大小为影响FAP癌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性结直肠切除和内镜下监测仍然是目前治疗FAP的主要措施.
王新亭[7](2018)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观察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常见证素分布情况,分析结直肠腺瘤发病的相关因素及其与证素之间的关系。从证素研究角度丰富结直肠腺瘤的辨证分型,追溯病理机制,期望能为中西医诊治大肠腺瘤提供新的研究依据,对临床用药和改善预后等方面提供一定的指导。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5月至2018年3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184例内镜及病理诊断为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一般资料、肠镜及病理结果以及临床四诊信息资料,填写《中医症候采集量表》,根据收集资料进行证素聚类归类,对常见证素及性别、年龄、肠镜结果及病理结果等数据,运用SPSS21.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本研究184例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中,男性94例,发病年龄在26~89岁之间,平均发病年龄为59.22± 12.10岁,女性90例,发病年龄在16~83岁,平均年龄为59.01±11.53岁;男女比率为1.04:1。经统计,患者性别与腺瘤发病无明显相关性。该病检出的平均年龄在58.80± 12.54岁,最小年龄16岁,最大年龄89岁。发病高峰年龄段在51~60岁及61~70岁。40岁以上患者占92.93%。年龄与该疾病的发病存在相关性。2.本研究184例患者中≤0.5cm的微小腺瘤最常见,其次为0.6cm~1.0cm的小腺瘤,1.0cm以上的大腺瘤少见。形态上以无蒂腺瘤最常见,亚蒂次之,有蒂腺瘤最少;部位以乙状结肠为最好发的部位,其次为横结肠、升结肠、直肠。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右半结肠发病率增加。腺瘤大小、形态、数目与年龄、性别不存在相关性,腺瘤发病部位与性别之间不存在相关性。3.本研究184例患者的息肉以管状腺瘤最多见,管状-绒毛状腺瘤次之,绒毛状腺瘤最少。所有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以及绒毛状腺瘤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以伴有轻中度不典型增生为主。腺瘤样增生性息肉不伴有异型增生。结肠腺瘤性息肉的病理分型与年龄、性别之间不存在相关性。4.中医证素方面,病位证素所占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脾>肠>肝>肾>胃,实性病性证素湿>血瘀>热>气滞>寒>痰>燥,虚性病性证素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病位证素以脾为主,肠次之;实性病性证素以湿为主,血瘀、热、气滞次之;虚性病性证素以气虚为主。实性病性证素中年龄<40岁患者以湿为主,年龄>60岁患者以血瘀为主,无蒂、亚蒂腺瘤以湿为主,有蒂腺瘤以血瘀为主。病位在脾的与湿、热、血瘀、气滞关系密切,病位在大肠的与湿、热为关系密切,病位在肝的与气滞关系密切,病性气虚与血瘀关系密切。经统计,病位证素及虚性病性证素与患者年龄、性别之间不存在相关。实性病性与性别不相关。结直肠腺瘤上述16类中医证素与腺瘤数目不存在相关性。5.聚类分析后所呈现的证素组合规律为五种结果,即①病位证素脾和病性证素气虚、血瘀;②病位证素肠和病性证素湿、热;③病位证素肝和病性证素气滞;④病位证素胃和病性证素寒;⑤病位证素肾和病性证素阳虚。可以拟定的证候类型为五种脾虚血瘀、湿热蕴肠、肝郁气滞、寒犯脾胃、脾肾阳虚。结论结肠腺瘤性息肉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40岁以后患者检出率较高,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好发部位为乙状结肠。腺瘤以≤0.5cm的微小腺瘤多发,形态无蒂腺瘤多发。病理类型以管状腺瘤为主,伴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结肠腺瘤性息肉病位证素以脾为主,肠次之;实性病性证素以湿为主,血瘀、热、气滞次之;虚性病性证素以气虚为主。病性证素年龄≤60岁与气虚关系密切,年龄>60岁患者与血瘀关系密切。无蒂、亚蒂腺瘤以湿为主,有蒂腺瘤以血瘀为主。聚类分析后所呈现的证素组合规律为五种结果,即①病位证素脾和病性证素气虚、血瘀;②病位证素肠和病性证素湿、热;③病位证素肝和病性证素气滞;④病位证素胃和病性证素寒;⑤病位证素肾和病性证素阳虚。
叶朝阳,孙培春,张建成,吴刚[8](2018)在《3D腹腔镜与开腹全结直肠切除术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临床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比3D腹腔镜辅助全结直肠切除术和传统开腹手术在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对郑州大学人民医院于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间诊治的17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手术操作方式不同的分为两组:3D腹腔镜手术组(11例)和开腹手术组(6例),比较观察这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和临床效果。结果 3D腹腔镜手术组与开腹手术组的手术操作都很成功,无相关并发症;3D腹腔镜手术组的操作时间是240300 min,中位数为265 min,略长于开腹组;3D腹腔镜手术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切口尺寸为20150 ml、728 d、418 cm,均优于开腹手术组(P<0.05);术后排气时间与开腹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均有2例在手术中给予输血,3D腹腔镜手术组1例患者在恢复治疗阶段出现肠瘘。术后随访630个月,两组都未出现疾病复发、远处转移和死亡的现象。结论 3D腹腔镜全结直肠切除术在临床实践中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相对于传统开腹手术而言,它切口小,康复迅速,近期效果良好。
王锦波,王雁[9](2017)在《家族性结肠腺瘤性息肉癌变2个家系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肠息肉病是一类从肠道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隆起性病变。家族性肠息肉病又称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与遗传因素有关的疾病,由5号染色体长臂上AFC基因突变致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极易发生癌变,其临床表现与息肉的数量、大小、部位等因素有关。手术术式有内镜下电切术、全结肠切除术、结肠部分切除术及直肠切除术等,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宜术式。本文报告发生癌变的2个家族性结肠腺瘤性息肉家系,对5例的遗传特点、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遗传咨询、近亲筛查、早期治疗及定期检查等建议。
林桂河,张婷[10](2017)在《家族性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病癌变危险因素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家族性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病(FAP)癌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FAP癌变患者42例设为癌变组,选取同期收治的FAP无癌变患者40例设为非癌变组,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FAP癌变的危险因素。结果 FAP癌变危险因素主要为发病年龄、腺瘤大小、肿瘤数量、有FAP家族史、腺瘤组织学、有肠外表现(合并胃、十二指肠息肉、脂肪瘤及小肠息肉等)及癌胚抗原水平增高等;行定期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占25.6%,外科手术治疗占74.4%。结论结直肠FAP癌变倾向高,且危险因素较多,临床需尽早诊断与治疗,定期筛查患者家系成员,以改善预后。
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九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九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12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2 结果 |
3讨论 |
(2)嗜铬细胞瘤合并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致异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综合征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简介 |
2 讨论 |
(3)结直肠腺瘤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及清化健脾方预防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中医对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认识 |
1.2 体质与息肉的关系 |
1.3 现代医学对结直肠腺瘤的认识 |
1.4 中医药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结直肠腺瘤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特征分析 |
前言 |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2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清化健脾方对结直肠腺瘤术后脾虚湿蕴型患者临床症状及术后复发率的影响 |
3.1 病例选择 |
3.2 术前准备及术后饮食恢复方案 |
3.3 随机分配方法 |
3.4 中药干预方案 |
3.5 观察指标及时点 |
3.6 研究结果 |
3.7 清化健脾方对脾虚湿蕴型结直肠腺瘤术后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
3.8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附录 |
附录1.结直肠腺瘤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及清化健脾方预防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病例观察表 |
附录2.综述 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3 部分中英文简写对照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最新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病学 |
2 临床分型 |
3 临床表现 |
3.1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和结肠癌 |
3.2 其他胃肠道表现 |
3.3 肠外表现 |
4 发病机制 |
4.1 APC基因 |
4.1.1 APC |
4.1.2 APC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西方人群中 |
4.2 MutYH基因 |
5 诊断 |
5.1 临床诊断 |
5.2 基因诊断 |
5.3 家族史 |
6 肠道菌群在FAP癌变中的作用 |
7 FAP的外科治疗 |
7.1 手术治疗 |
7.2 借助内镜行高频电切治疗 |
7.3药物治疗 |
7.4 监测和随访 |
8 未来展望 |
(6)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47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随访: |
1.2.2 诊断标准及分类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表现 |
2.1.1 结直肠息肉: |
2.1.2 肠外表现: |
2.2 病理特征 |
2.3 恶变 |
2.3.1 癌变情况: |
2.3.2 癌变危险因素分析: |
2.4 治疗及随访 |
3 讨论 |
文章亮点 |
实验背景 |
实验动机 |
实验目标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实验结论 |
展望前景 |
(7)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综述 |
现代医学研规展 |
中医对大肠腺瘤的认识 |
中医证素辨证理论的研究 |
前言 |
研究内容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剔除标准 |
6. 研究方法 |
结果分析 |
1. 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性别及年龄相关性 |
2.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息肉数目与年龄、性别分布 |
3.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息肉发病部位与年龄、性别分布 |
4.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腺瘤大小分布特点及与年龄及性别的分布关系 |
5.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腺瘤形态分布特点及与年龄及性别的分布关系 |
6.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腺瘤病理类型分布特点及与年龄及性别的分布关系 |
7. 腺瘤性息肉患者不典型増生程度分布特点及与年龄、性别的分布 |
8.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者证素分布特点 |
9.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中医证素与年龄的关系 |
10.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中医证素与性别的关系 |
11.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中医证素与息肉数目分布的关系 |
12.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中医证素与息肉形态分布的关系 |
13.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中医证素分布之间的关系 |
14.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中医证素聚类分析结果 |
结论 |
展望与不足 |
1.不足之处 |
2.展望 |
3.创新点 |
讨论 |
1.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年龄与性别分布情况 |
2.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腺瘤数目、形态、大小与年龄、性别之间的相关性 |
3.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患病部位与年龄、性别的关系 |
4.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病理类型与年龄、性别之间的相关性 |
5.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中医证素分布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情况 |
6.腺瘤性息肉患者的中医证素分布情况与年龄、性别、发病部位、大小形态之间的相关性 |
7.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中医证素聚类分析结果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3D腹腔镜与开腹全结直肠切除术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临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2.1 3D腹腔镜全结直肠切除术方法 |
1.2.2 开腹全结肠直肠切除术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9)家族性结肠腺瘤性息肉癌变2个家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报告 |
2 讨论 |
(10)家族性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病癌变危险因素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FAP诊断标准 |
1.3 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FAP癌变危险因素分析 |
2.2 内镜下表现 |
2.3 治疗情况 |
3 讨论 |
四、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九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12例[J]. 陈伟,艾常华,王海鹏,庞凌坤,朱袭嘉,甘泽林,李盛国.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9(10)
- [2]嗜铬细胞瘤合并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致异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综合征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 张敏,陈景言,张莉,张璐,陈平. 中国全科医学, 2020(11)
- [3]结直肠腺瘤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及清化健脾方预防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D]. 袁保.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6)
- [4]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最新研究进展[J]. 王丹,杨晶,张昭,李玉玮,许晨,宇永军. 中国肛肠病杂志, 2018(09)
- [5]达芬奇机器人辅助根治性全结直肠切除术[J]. 徐明,杨增强,高峰,吴伟强,宋枫,闫柯,孙鹏进.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8(08)
- [6]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47例临床分析[J]. 胡平,汤琪云.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8(21)
- [7]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D]. 王新亭.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8]3D腹腔镜与开腹全结直肠切除术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临床对比研究[J]. 叶朝阳,孙培春,张建成,吴刚. 医药论坛杂志, 2018(02)
- [9]家族性结肠腺瘤性息肉癌变2个家系分析[J]. 王锦波,王雁. 人民军医, 2017(12)
- [10]家族性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病癌变危险因素临床分析[J]. 林桂河,张婷.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