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花卉业区域布局和市场流通体系已初步形成(论文文献综述)
邢云龙[1](2020)在《明代北京花卉游赏及文学书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古代文人游赏花卉及其文学书写传统由来已久,人们在培育、艺植、观赏与题咏花卉的过程中,与花卉结下了“深挚的友谊”并联结上“情感的共鸣”。有明一代,花卉园艺与园林活动兴起发展,游赏之风渐行、花卉文学书写繁盛,人们对于花卉的外在形象与内在意蕴有了更进一步地感知与了解,檃括继承并深化了以往的审美经验和体认能力,花卉植物的生活实用、审美观赏与文学艺术等价值在相应领域内重新得到了抉发利用和创新发展。本课题结合了历史时间(明代)和区域空间(北京)两个考量因素,从文学与文化层面出发,宽领域、多维度地综合考察明代北京文人游赏花卉及其文学书写相关情况。第一章:明代的花卉园艺与游赏之风。首先,明代前期花卉园艺的发展在经历元代沉寂之后有所承继与突破,明代中后期更是获得重大进展,具体表现在:花卉资源分布及区域性特征较为明显;花卉栽培技术的综合提高和花卉种类、品种的增加;花卉商品基地出现与市场贸易的兴起;园艺理论系统科学化并涌现大量花卉文献专着。其次,明代前期受政治环境约束和国家政策管控等因素的影响,社会风气和审美风尚相对保守,花卉园艺发展举步维艰。大概从明宪宗成化时期、明孝宗弘治时期以后,明初以来的这种淳朴保守的社会风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最后,北京花卉游赏之风的直接影响,不仅促进了明代中后期北京花卉业的发展以及相应推动了花卉文学书写的繁盛,同时也浸染改变了其他一些社会习尚。第二章:花卉作为“媒介”与明代北京文人生活及其文学创作。首先,花卉与明代北京文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种种密切联系,具体而微地表现为人们热衷于种花、养花、插花、赏花、赐花、簪花、餐花、赠花、写花、咏花与绘花等,花卉兼具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属性而成为京师文人士大夫寄寓闲适生活、表达高雅情趣的重要载体。其次,明代北京文人的“恋花情结”与爱花原因,二者实则共同构成了花卉游赏“同质异构”关系的两部分。最后,作为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北京,围绕花卉植物进行的园艺园林活动、社会生活习尚和文化艺术领域等渐趋繁盛,正是这一地区文人士大夫的踵继活跃,从而促成花卉文学书写的繁盛局面。第三章:明代北京的观花植物资源及其游赏活动。首先,明代北京用于观赏和美化的花卉,主要有木本花卉毛茛科的牡丹、草本花卉毛茛科的芍药、草本花卉菊科的菊花、木本花卉蔷薇科的杏花和梅花以及其他一些观花植物。其次,明代北京地区游赏活动的诸多案例及其背后具体的“游赏模式”,大致分为雅集结社赏花、岁时节令赏花、园林寺观赏花等三种形式。然后,通过对这些游赏活动的微观剔抉,可以大体窥见其场所分布和空间布局。最后,明代北京观花植物资源与游赏活动的相关特点,具体表现在:观花植物资源较为丰富且种类多样;游赏主体广泛且游赏活动场所集中;游赏活动及其季节性特征较为显着。第四章:明代北京文人游赏花卉及其文学书写的实际典型案例,这也是本文的重要主体部分。首先,明代北京文人游赏花卉的阶段规律和主要特点,主要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时期及其相关主要特点:洪武至天顺时期——政治范畴赏花赋诗空间;成化时期及以后——私人生活赏花题咏范围。其次,蠡测整理出明代北京园林发展情况,结合各个园林的主要花卉景观分布情况和特点进行援引介绍,以期进一步重点探讨明代北京园林中文人的赏花交游及文学创作。再次,以明代北京为例来探讨瓶花与盆景鉴赏的时代风尚及其相关文学表现,纵向将其置于古代瓶花与盆景的发展历史进程中而大致了解其发展脉络,横向考察北京地区瓶花与盆景的相关发展情况(乃至与其他地区进行综合比照),并以袁宏道《瓶史》的创作环境及其内容为中心,稽考明代北京瓶花鉴赏风尚的典型时代特征。最后,选取“玉堂文人群体”“茶陵派群体”和吴中士人等三个主要群体在京赏花赋诗为个案考察对象,对明代北京赏花活动及文学书写进行相应的细致微观考察,来解构京师世风及文化内涵下的馆阁翰苑与郎署及其文人士大夫文学传统,管窥赏花的不同场景及其游赏主体的多重身份结构和心态,“以点带面”揭示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情趣与风尚以及相应的文学表现等,并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多维度意义。
李颖[2](2019)在《凌源市农民花卉新品种种植意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凌源花卉因“南有云南,北有凌源”和“北方花都”等称号而被人熟知。随着花卉产业的繁荣,凌源市农业经济得到发展,花农收入也不断增加。但目前凌源市花农还是主要种植百合、郁金香和唐营蒲三种花卉,花农之间产品同质化严重,新品种花卉产量不佳,难以满足花卉市场多样化的需求。花卉产业品种结构不合理已经成为阻碍凌源花卉可持续发展的拦路虎。引进花卉新品种并加大种植力度,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是优化花卉产业结构,促进花农增收的重要途径。但是,预期收益不确定和风险规避也会阻碍花农选择花卉新品种。目前,花农在花卉新品种种植上表现出的意愿依然不强烈。如何提高花农新品种种植意愿,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整理了凌源市120户花农的新品种种植信息,参考现有的种植业尤其是花卉新品种种植意愿影响因素研究成果,结合农户行为的自身特征,考虑数据获得的可能性,拟从花农基本特征因素、投入产出因素、新品种认知因素、农业科技因素四个方面,共计17项因素来实证分析影响花农新品种种植意愿的因素。先对各因素与新品种种植意愿的关系进行描述性分析,接着选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花农新品种种植意愿的因素。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对花农新品种种植意愿有显着影响的因素主要有6项,即农户学历、加入农业合作社情况、新品种认知情况、花卉种植品种、花卉种植面积及花卉销售收入。上述因素均对新品种种植意愿有正向影响。结合上述显着影响因素,本文给出了提高花卉新品种种植意愿的对策:加强继续教育,弥补学历不足;鼓励花农加入合作社,提高新品种产业化水平;改善新品种种植条件,实现规模化生产;普及政策培训,减少花农担忧;建立多方联动的新品种销售新模式,提高花农的收入;建立完善保障机制,提高新品种认同度。论文最后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对凌源花卉新品种种植前景做出展望。
宋冠州[3](2019)在《泰安市泰山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泰安市泰山区坐落于世界闻名的泰山脚下,是山东省最重要的林木育苗基地之一,也在全国重要的苗木花卉生产基地。改革开放以来,泰山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较为迅速,已成为泰安市泰山区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苗木花卉产品销往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成为全国知名的南北方苗木花卉中转中心和华东地区重要的苗木花卉生产基地。但近年来,泰山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诸如种植分散、个体规模偏小、生产水平偏低、价格波动明显、资金不足、土地流转难和技术落后等,直接影响了苗木花卉种植者的经济效益和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解决。为此,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重点从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发展历程、典型模式、空间布局、存在问题、制约因素、未来方向、重点工作和对策建议等方面,研究泰山区苗木花卉产发展的有关问题。主要结论如下:论文研究把产业环境条件分析作为基础,对泰安市泰山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和环境进行了系统分析。具体到文章中,结合产业的基本内涵、分类和地位,系统分析了产业基本情况,对泰安市泰山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进行了重点分析。结果显示,泰山区发展苗木花卉产业的自然资源禀赋、经济社会环境和科技人才条件等方面,都已经具备了一定优势。论文的重点内容是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的历程、现状、模式和空间布局分析。论文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统计资料整理,围绕起步扩张和数量扩张两个时期,分析了泰安市泰山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的进程,概述了泰安市泰山区苗木花卉产业的发展模式、空间布局。结果显示泰安市泰山区苗木花卉产业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域化的发展态势,区域比较优势进一步凸显,区域间协调持续增强,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论文的核心内容是对当前泰安市泰山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的调查分析。论文通过对种植户、企业、农办及林业局工作人员发放的问卷调查数据整理,抓住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两大重点,通过深入分析、认真梳理,对下一步泰安市泰山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做出综合研判,并对应重点发展的相关项目进行了总结归纳。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影响泰安市泰山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种植规模偏小、生产水平偏低、环境保护偏难和组织联系不紧;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面临风险主要包括环保约束影响、发展资金不足、土地流转困难和种植技术落后;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主要包括标准化、规模化、科技化、系统化、品质化和品牌化,重点工作主要包括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植、苗木花卉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创新与推广、苗木花卉产业信息化建设、化肥合理化施用、绿肥无害化施用等。论文研究的落脚点是泰安市泰山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在总结梳理影响泰安市泰山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壮大的问题及制约因素的基础上,针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工作进行了分析。从苗木花卉生产、流通环节及其他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在生产环节,应当加强种植技术培训,提高苗农和从业单位的种植管理水平,大力发展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以科技水平提升拉动产品质量提升,以新型管理模式提升产业链管理层级,打造统筹高效的产业组织模式,进一步健全并发挥苗木花卉专业合作社作用,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在流通环节,应当完善政策扶持体系,深入普及扶持政策内容,切实贯彻落实相关政策,进一步增强政策扶持效果,制定严格的行业标准,提高从业群体素质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苗木花卉产业管理信息系统。在其他方面,应当大力宣传,切实提高生态种植意识,努力提高技术力量,开展苗木花卉产业环保技术推广,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实行标准化清洁生产。
胡伟男[4](2017)在《北京市花卉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三五”时期,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以及将在北京举办的201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和2022年冬奥会都对北京市花卉产业提出了特殊需求。此时对北京市花卉产业进行科学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为其发展提供科学指导与政策支撑。本研究实地调研了北京市及周边省市23家花卉行业管理部门、100家典型花卉企业,并组织相关座谈会20余次。利用文献法、网络数据挖掘法、实地调研法、分析统计法、专家意见法等研究方法,汇总并分析了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形势,契合重大国家发展战略与规划,在国家乃至世界花卉产业发展背景下,提出北京市花卉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其结论如下:(1)服务于首都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与文化中心的核心功能定位,在京津冀地区花卉产业协同发展中发挥北京市花卉产业核心竞争力,确立“抓两头,调中间”的发展策略。重点进行花卉创新与花文化建设,将花卉生产等内容逐步进行调整。重点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地域特色、适应性强”等特点的花卉品种及花卉产业生产、流通、应用等配套的关键技术;通过花文化基地建设,特色花事活动、花卉展会的开展,普及花文化,加强花文化在花卉消费中的应用,以文化推动花卉产业的发展。(2)花卉产业发展思路:立足北京市花卉产业现状,以发展都市型现代花卉产业为目标,以创新为驱动,以市场为导向,弘扬花文化,调整促进多行业融合,延伸花卉产业链,调整优化花卉产业结构,着重提高花卉生产效益和花卉产品质量,重点推进花卉产业向科技研发、花卉种业、产品精加工以及多功能服务方向发展,积极培育花卉消费增长点,推动第二、三产业发展,促进花卉产业的稳步发展。保持引领全国花卉科技创新中心、中国北方现代花卉贸易中心、全国花文化中心三大中心地位。(3)确立“四个发展”原则;优先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前景的种子、种苗、种球生产;适应性强、节水耐旱具有地域特色适宜北方地区生长的园林绿化苗木、乡土花卉;花卉主题园建设需要的花卉种苗;应用清洁能源技术生产的花卉产品。重点发展:北京重要花事活动和大型展会需要的花卉种类;有利于提升北京绿化美化水平,适合北方地区生产的观赏苗木;具有营养保健作用,能用于食用、茶用和药用等精深加工产品开发的功能性花卉。稳步发展:已形成地域特色和优势的盆花、鲜切花生产,便捷服务地区的盆花和切花。限制发展:破坏资源与环境、高能耗、劳动密集型、产品低端型的生产,如土壤草坪、老桩盆景,以及燃煤供热设施生产、高耗水型生产或加工业等。(4)花卉生产布局:各区域依据发展特色,依托现有的花卉生产龙头企业、花卉生产重点乡镇,开展花卉创意服务推介、观光休闲旅游业等,形成“一环一带(围绕首都功能核心区生产环、高山地区的冷凉花卉生产带),集群发展”的生产格局,“特色鲜明,三产融合,辐射全国”的生产定位。花卉生产重点服务于创新与文化成果的应用、推广与示范。(5)重点发展内容与发展方向:构建高效的花卉种业创新体系、完善的花卉技术研发体系;通过“虚拟市场+实体市场”相结合,建设以花卉电子商务平台为核心,批发市场-花卉超市/花卉销售连锁店-花卉园艺中心/社区花店多层次的花卉流通网络体系。建设花文化示范基地,申请花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多样化、根植本土花文化的特色花事活动,积极申办、筹办、参加大型花卉展会等,宣传花卉文化、历史、栽培养护知识等。本研究掌握了北京市及周边省市的花卉产业发展的一手资料,明确了全国以及世界花卉产业发展状况、发展趋势与先进经验,分析总结出新时期北京市花卉产业的现状、发展环境、消费需求、发展趋势,明确了“十三五”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思路、发展目标,花卉产业生产布局,确立花卉生产、研发、流通的重点内容与发展方向,提出保障花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北京市花卉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供了数据与理论支撑。
李煦红[5](2016)在《广东欠发达地区花卉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花卉产业是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效合一”,劳动密集、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三密合一”的绿色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近年来,粤东、粤西、粤北欠发达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和精准持贫的时代背景下,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和优势的花卉生产与消费格局,为提升区域经济效益和建设美丽广东发挥了积极作用。研究以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理论为基础,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对比、综合分析等方法开展定量与定性分析,对粤东、粤西、粤北欠发达地区花卉产业的发展条件、发展环境采用SWOT分析法,发现了粤东、粤西、粤北欠发达地区发展花卉产业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适应区域花卉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认为粤东、粤西、粤北欠发达地区花卉产业发展具有资源丰富、人力成本低廉,科技要素突显、科技合作深入,产业布局日益优化、结构日趋合理,技术水平飞速发展、生产消费能力大幅提升,经营与销售多样化、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等优势,存在区位相对偏僻、设施建设不完善,科技人员缺乏、产业化水平偏低,技术更新滞后、内涵发展乏力,经营方式单一、自主知识产权不多,流通渠道不畅、保障与服务欠缺等劣势,面临花卉生产消费格局发生新变化、消费市场与空间不断扩大、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面建设生态文明和新农村建设以及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精准扶贫工作等机遇,同时也将面对扶持力度不够、财政投入不足,行业标准落后、行业监管欠缺等挑战。针对粤东、粤西、粤北欠发达地区花卉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研究提出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现代设施和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为支撑,以发展产业化、自动化的生产技术为抓手,以培养新型产业人才为核心的发展思路。提出了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内涵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对比发展,升级产业布局;特色发展,打造产品声誉;借力发展,发挥平台作用;创新发展思维,构建“互联网+花卉产业”等发展对策,以构建融生产、生活、科研、示范、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花卉产业”,进一步提升广东欠发达地区花卉产业的发展水平。
陈良[6](2013)在《红河州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文中指出花卉业是世界各国农业中唯一不受农产品配额限制的产业,被誉为“朝阳产业”。近10多年来,世界花卉业以年平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长,是世界上最具有活力的产业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花卉产业有了快速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花卉生产大国。红河州的花卉产业仅处于花卉产业建设的起步阶段,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对红河州花卉产业发展的研究,正确认识红河州花卉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红河州花卉产业的竞争力,使花卉产业蓬勃发展。本文分析了国、内外花卉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市场供求形势和发展趋势;对红河州花卉产业展开了重点调查和统计分析,阐述了红河州花卉产业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发展机遇、问题、优势。针对红河州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对花卉产业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发展策略和加快发展的政策建议,认为红河州发展花卉产业应该认真科学进行产业开发重点与区域布局、合理的项目安排、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产业政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建立科学的花卉生产体系和发展模式及科技支撑体系、建立健全花卉市场营销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扩大对外合作与交流、重视扶持花卉业用材市场建设,推动红河州花卉产业沿着优质、高效、可持续的生产道路不断前进。
马军,孙永民[7](2012)在《新疆花卉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中国花卉作为大规模产业栽培始于20世纪80年代,新世纪花卉产业已成为一项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于一体的绿色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新疆花卉产业经过迅速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发展势头良好。新疆发展花卉产业对于促进新疆种植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疆
张峰[8](2012)在《河北省花卉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花卉产业是21世纪朝阳产业,在世界各国发展迅速,是现代产业中兼具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产业。在中国更是得到迅猛发展,河北省注重花卉产业的发展,已经将其当作一个特色产业在全省进行建设,其在农业生产中被作为增加收益、提高农业结构趋于科学化进程的同时,增加就业、发展了农村经济、促进了现代农业的进程,加速了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正在发挥重要作用。为促进该产业升级和实现健康飞跃发展,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科学比对分析以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理论研究等研究方法,运用调查法、比对法和文献法,根据国际、国内产业布局、特点、趋势,通过对河北省花卉业发展中存在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SWOT分析,找出制约和影响河北省花卉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指出河北省花卉行业存在的问题。在认真分析国内外花卉业发展现状,借鉴国际、国内的行业发展经验及经营模式的基础上,寻找当今花卉业发展的新特点及发展趋势,从中发掘发展的机遇。认真剖析了河北省在发展花卉业方面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并探讨了河北省花卉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战略及应采取的途径和措施。通过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花卉产业已成为河北的新兴朝阳产业,成为了全省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2、河北省花卉产业虽然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无论横向纵向相比均有较大的差距,存在基础设施普遍弱化,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力量相对不足,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缺乏完善的服务支撑体系,运输环节专业化程度不高,整体运力不足等问题;3、河北省花卉产业要充分发挥本省优势,通过加强基础设施投入,提高花卉产业发展的认识,加强宏观管理,科学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支撑力度,实施严格的质量标准控制,创新服务建立完善的流通体系等具体措施,才能促进河北省花卉产业实现高产、高效、环保、可持续发展。
袁妮[9](2012)在《“两型社会”背景下长沙花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花卉产业作为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一项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的绿色产业。发展花卉产业不但对城市的绿化美化、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还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2007年,长株潭(长沙、株洲和湘潭)城市群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确定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此,湖南省政府制定了长株潭“绿心”规划,大力发展花卉产业。但长沙花卉产业一直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面对“两型社会”建设的机遇,对长沙市花卉产业的发展进行研究,正确了解长沙市花卉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比较优势,深入剖析其花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与对策,对于长沙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促进城乡融合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以农业产业化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通过大量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作者归纳、总结出世界各国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经验及趋势。然后,通过对北京、云南、浙江、成都四个省市间花卉产业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现状及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区域化,以及流通渠道的建设、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产业链延伸是国内花卉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论文进一步以浏阳河花木产业带为重点,通过对长沙市花卉产业发展情况的实地调查,并从生产、流通和消费三个方面对长沙花卉产业现状进行概述,分析总结长沙花卉产业发展的特点,以此为基础,解构长沙花卉产业所具有的区位优越、规模显着、品牌独特和“绿心“规划支持的现有优势,剖析长沙花卉产业在生产方式、科技含量、产品结构、基础设施、物流体系、信息系统、消费水平和政策支持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发展长沙花卉产业必须要做好产业规划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流的物流体系、构建及时的信息响应机制、树立强烈的花卉消费理念、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的支持作用。
马平[10](2011)在《浙江省花卉产业结构优化和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花卉业作为新世纪的“朝阳产业”,是一项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的绿色产业。二战后,伴随着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快速发展,花卉业迅速在全球崛起。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对花卉业产生极大兴趣,使之成为一种新兴的产业。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促使中国的花卉业蓬勃发展起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产值不断提高。浙江以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雄厚的经济基础,花卉业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由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发展为初具市场经济形态特点的产业,逐步步入产业化发展之路。花卉的现代化生产设施规模及栽培技术都位于国内前茅,成为我国重要的苗木生产中心之一。近年来浙江花卉业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既进入了稳定与调整时期,既面临着大好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一些结构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供需结构、技术应用、科技研发、市场管理、政策与保障等方面。要解决这些新问题,必须在全面摸清浙江花卉业家底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经济理论,进行全面、全新的研究与规划。论文结合浙江省花卉产业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综合运用经济学的结构优化理论,围绕如何做大做强浙江花卉产业,采用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纵观国内外花卉产业发展之全局,从浙江省的自身特点出发,在全省范围内展开产业调研,探析浙江花卉产业发展之对策。主要研究以下几个内容:1、从宏观数据中分析国外花卉产业发展轨迹,并通过对荷兰等花卉产业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进行典型剖析;收集我国花卉产销统计数据,了解我国花卉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我国花卉产业结构与产销总体情况。2、开展全省范围内的花卉产销数据统计,并深入各重点花卉主产区和主要企业进行调研,进一步了解浙江省花卉产业在产业结构、经济效益、发展层次等整体情况,挖掘浙江花卉的发展优势,提出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全球、全国花卉产业的发展趋势和省内外市场的需求,预测未来浙江省花卉的发展前景。3、科学合理地对浙江省花卉产业进行结构优化方案规划,将全省花卉产业分成若干个产业团,分点调整产业结构:根据规划内容,提出切实有效的发展措施。
二、中国花卉业区域布局和市场流通体系已初步形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花卉业区域布局和市场流通体系已初步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1)明代北京花卉游赏及文学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写作缘起和学术意义 |
第二节 学术回顾及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思路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特色 |
第一章 明代的花卉园艺与游赏之风 |
第一节 明代花卉园艺的发展进程与特点 |
第二节 审美风气嬗变与游赏之风的兴起 |
一、明代前期社会审美风尚相对保守及其时代文化背景 |
二、明代中后期审美风尚的骤变和北京游赏之风的兴起 |
第三节 北京花卉园艺及游赏之风的影响 |
第二章 花卉与明代北京文人生活及其文学创作 |
第一节 花卉与明代北京文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
一、种花、养花、插花与赏花 |
二、赐花、簪花、餐花与赠花 |
三、写花、绘花与咏花 |
第二节 明代北京文人的“恋花情结”与爱花原因 |
第三节 明代北京花卉文学书写的繁盛状况及其代表意义 |
第三章 明代北京的观花植物资源及其游赏活动 |
第一节 明代北京主要用于观赏和美化的花卉 |
一、国花长作野蔬看:牡丹 |
二、百千新艳一时开:芍药 |
三、秋林无日不黄花:菊花 |
四、红杏株株间绿杨:杏花 |
五、暗香浮室胜芝兰:梅花 |
六、花开花落如红雪:其他 |
第二节 明代北京主要的花卉游赏活动 |
一、雅集结社赏花 |
二、岁时节令赏花 |
三、园林寺观赏花 |
第三节 游赏活动的场所分布及空间布局 |
第四节 明代北京观花植物资源与游赏活动的特点 |
一、观花植物资源较为丰富且种类多样 |
二、游赏主体广泛且游赏活动场所集中 |
三、游赏活动及其季节性特征较为显着 |
第四章 明代北京文人游赏花卉及其文学创作 |
第一节 明代北京文人游赏花卉的阶段规律和主要特点 |
一、前期:洪武至天顺时期——政治范畴赏花赋诗空间 |
二、后期:成化时期及以后——私人生活赏花题咏范围 |
第二节 花卉与明代北京园林景观及文人创作 |
一、明代北京园林中的花卉介绍 |
二、北京园林中文人的赏花交游及文学创作 |
第三节 明代北京赏花风尚特征及文学书写的时代表现 |
一、明以前瓶花与盆景鉴赏风尚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状况 |
二、明代北京瓶花与盆景观赏及文学创作的繁荣 |
三、明代北京瓶花鉴赏风尚的时代特征——以袁宏道《瓶史》为中心 |
第四节 明代北京花卉文学创作个案研究 |
一、“茶陵派群体”赏花唱和及其政治与文学意义 |
二、吴中士人在京赏花赋诗的精神归向和文学旨意 |
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 :《瓶史》在明代刊刻流传及东传日本的“环流”影响 |
附录二 :明代“玉堂赏花”诗、词唱和辑录 |
附录三 :明代花卉文献(谱录类)汇总及叙录提要 |
征引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后记 |
(2)凌源市农民花卉新品种种植意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6 创新点与不足 |
1.6.1 本研究的创新点 |
1.6.2 本研究的不足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花卉与花卉产业 |
2.1.2 花卉新品种的含义 |
2.1.3 农户生产行为特征及目标 |
2.1.4 农业技术推广的含义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农业产业化理论 |
2.2.2 农户行为理论 |
2.2.3 风险规避理论 |
2.2.4 农业技术推广扩散理论 |
2.2.5 农业技术选择和采用理论 |
第3章 凌源市花卉新品种种植现状 |
3.1 新品种种植面积现状 |
3.2 花卉生产设施条件现状 |
3.3 新品种花卉市场需求现状 |
3.4 花卉种植技术现状 |
第4章 凌源市花农新品种种植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1 样本选择与基本情况 |
4.2 花农新品种种植意愿描述性分析 |
4.2.1 花农基本特征与新品种种植意愿分析 |
4.2.2 投入产出变量与新品种种植意愿分析 |
4.2.3 新品种认知因素与新品种种植意愿分析 |
4.2.4 农业科技因素与新品种种植意愿分析 |
4.3 模型与变量选择 |
4.4 模型计算结果 |
4.5 显着性影响因素分析 |
4.5.1 花农学历与花农新品种种植意愿正相关 |
4.5.2 加入合作社情况与花农新品种种植意愿正相关 |
4.5.3 花卉种植品种与花农新品种种植意愿正相关 |
4.5.4 种植面积与花农新品种种植意愿正相关 |
4.5.5 销售收入与花农新品种种植意愿正相关 |
4.5.6 新品种认知情况与花农新品种种植意愿正相关 |
4.6 小结 |
第5章 提升花农种植花卉新品种意愿的对策 |
5.1 加强继续教育,弥补学历不足 |
5.1.1 引进农业科技人才 |
5.1.2 加强农业技术培训 |
5.2 鼓励花农加入合作社,提高新品种产业化水平 |
5.2.1 引导鼓励更多花农加入花卉合作社 |
5.2.2 联社及示范社带领花农种植花卉新品种 |
5.3 改善新品种种植条件,实现规模化生产 |
5.4 普及政策培训,减少花农担忧 |
5.5 建立多方联动的新品种销售新模式,提高花农的收入 |
5.5.1 培育消费群体,拉长产业链条 |
5.5.2 要建立现代化交易市场和花卉产业园区 |
5.5.3 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外资合资或合作,开拓国际销售市场 |
5.5.4 建设现代化花卉电子商务平台 |
5.5.5 提高花卉物流中心的工作效率 |
5.6 建立完善保障机制,提高新品种认同度 |
5.6.1 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降低新品种种植风险 |
5.6.2 完善花卉交易机制,保障花农利益 |
5.6.3 政府协助花农树立花卉品牌,扩大品牌影响力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凌源市农民花卉新品种种植意愿研究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泰安市泰山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泰安市泰山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的环境与条件分析 |
2.1 苗木花卉产业的内涵、分类与地位 |
2.1.1 苗木花卉产业的内涵 |
2.1.2 苗木花卉产业的分类 |
2.1.3 苗木花卉产业的地位 |
2.2 泰安市泰山区苗木花卉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
2.2.1 宏观环境 |
2.2.2 中观环境 |
2.2.3 微观环境 |
2.3 泰安市泰山区苗木花卉业发展的内部条件 |
2.3.1 苗木花卉产业种植管理条件 |
2.3.2 苗木花卉产业组织条件 |
2.3.3 苗木花卉产业生产条件 |
3 泰安市泰山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历程、模式与空间布局 |
3.1 泰安市泰山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历程 |
3.1.1 起步扩张时期(1985 年-2000 年) |
3.1.2 质量提升和产业转型时期(2000 年至今) |
3.2 泰安市泰山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
3.2.1 起步扩张时期的苗木花卉产业产值 |
3.2.2 质量提升和产业转型时期的苗木花卉产业产值 |
3.3 泰安市泰山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模式 |
3.4 泰安市泰山区苗木花卉产业空间布局 |
3.4.1 泰安市1990 年苗木花卉产业空间布局 |
3.4.2 泰山区2000 年苗木花卉产业空间布局 |
3.4.3 泰山区2015 年苗木花卉产业空间布局 |
4 泰安市泰山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的调查分析 |
4.1 数据来源与调查样本情况 |
4.1.1 调查问卷内容与调查方法 |
4.1.2 调查样本情况 |
4.2 泰安市泰山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调查结果分析 |
4.2.1 泰安市泰山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4.2.2 泰安市泰山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面临风险 |
4.2.3 泰安市泰山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和重点工作 |
5 促进泰安市泰山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5.1 苗木花卉生产环节中的对策和建议 |
5.1.1 加强种植技术培训,提高苗农和从业单位的种植管理水平 |
5.1.2 大力发展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提高苗木花卉产品质量水平 |
5.1.3 加强产业链管理,创新苗木花卉产业组织模式 |
5.1.4 进一步健全并发挥苗木花卉专业合作社作用,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
5.1.5 及时发布信息,加强苗木花卉产业生产监测与预警 |
5.2 苗木花卉市场流通环节中的对策和建议 |
5.2.1 完善政策扶持体系,深入普及扶持政策内容 |
5.2.2 切实贯彻落实相关政策,进一步增强政策扶持效果 |
5.2.3 制定严格的行业标准,提高从业群体素质能力 |
5.2.4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苗木花卉产业管理信息系统 |
5.3 其他方面的建议 |
5.3.1 大力宣传,切实提高生态种植意识 |
5.3.2 努力提高技术力量,开展苗木花卉产业环保技术推广 |
5.3.3 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实行标准化清洁生产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北京市花卉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花卉产业与产业规划 |
1.2.1 花卉 |
1.2.2 花卉产业 |
1.2.3 产业规划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花卉产业规划理论基础 |
1.4.1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
1.4.2 产业集群理论 |
1.4.3 消费者行为理论 |
1.4.4 协同发展理论 |
2 国内外花卉产业发展形势 |
2.1 世界花卉产业发展形势 |
2.1.1 世界花卉产业总体发展情况 |
2.1.2 花卉产业国际协会与组织 |
2.1.3 花卉产业主要影响因子 |
2.1.4 世界花卉产业发展的趋势 |
2.1.5 世界花卉主产国 |
2.2 我国花卉产业发展形势 |
2.2.1 我国花卉产业发展状况 |
2.2.2 转型期我国花卉产业发展趋势 |
2.2.3 我国花卉产业面临的挑战 |
2.3 小结 |
3 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形势 |
3.1 发展机遇 |
3.1.1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国家战略为花卉产业发展提供空间 |
3.1.2 首都功能定位为花卉产业结构调整提出新要求 |
3.1.3 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推动北京花卉产业转型升级 |
3.1.4 花事活动和节日庆典引领花卉消费,推动花文化传播 |
3.2 北京市花卉生产情况 |
3.2.1 北京市花卉生产统计数据 |
3.2.2 花卉生产格局 |
3.2.3 花卉生产的产品结构 |
3.2.4 主要花卉生产模式 |
3.2.5 花卉生产企业发展趋势 |
3.3 花卉销售系统 |
3.3.1 花卉市场 |
3.3.2 新型零售业态 |
3.3.3 网上销售平台 |
3.3.4 存在问题 |
3.4 花卉科技创新 |
3.4.1 花卉种质资源库 |
3.4.2 花卉科研机构与团体 |
3.4.3 花卉企业创新 |
3.4.4 存在问题 |
3.5 花文化建设 |
3.5.1 花文化示范基地建设 |
3.5.2 节庆与特色花事活动 |
3.5.3 大型花卉展会 |
3.5.4 市花市树 |
3.5.5 花卉非物质文化遗产 |
3.6 花卉消费情况与消费需求分析 |
3.6.1 城市建设与美化 |
3.6.2 花事活动与特殊节庆 |
3.6.3 居民日常生活 |
3.6.4 花卉主题园与城市花田 |
3.6.5 功能性花卉 |
3.6.6 花卉科普与教育 |
3.7 小结 |
3.7.1 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状况 |
3.7.2 北京市花卉产业的特点 |
3.7.3 北京市花卉产业重要变化 |
3.7.4 北京花卉产业存在问题 |
4 京津冀花卉产业发展形势 |
4.1 京津冀花卉产业总体发展状况 |
4.2 天津市花卉产业发展状况 |
4.3 河北省花卉产业发展状况 |
4.4 京津冀花卉产业协同发展各省市定位分析 |
5 规划编制的依据与原则 |
5.1 规划编制的依据 |
5.1.1 社会经济状况 |
5.1.2 国内外花卉产业发展形势 |
5.1.3 京津冀花卉产业发展形势 |
5.1.4 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形势 |
5.1.5 相关指导文件与规划 |
5.2 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
6 发展思路与发展目标 |
6.1 指导思想 |
6.2 发展思路 |
6.3 主要目标 |
7 花卉产业布局、重点任务与重点工程 |
7.1 花卉产业布局 |
7.1.1 布局原则 |
7.1.2 区域布局 |
7.2 重点任务 |
7.2.1 建设花卉科技创新中心 |
7.2.2 完善花卉流通体系 |
7.2.3 传承与创新花文化 |
7.3 重点工程 |
7.3.1 花卉产业聚集区建设工程 |
7.3.2 花卉观光园建设工程 |
7.3.3 花卉主题园和城市花田建设工程 |
7.3.4 平原造林景观提升工程 |
7.3.5 园艺社区示范工程 |
7.3.6 2019世园会重点工程 |
8 北京市花卉产业保障体系研究 |
8.1 完善政策制度,促进有序发展 |
8.2 建立产业资金,推动持续发展 |
8.3 注重人才培养,提升专业素质 |
8.4 加快行业融合,延伸产业链条 |
8.5 完善信息网络,优化产业环境 |
8.6 统筹区域资源,促进协同发展 |
9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5)广东欠发达地区花卉产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花卉产业发展和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
1.2.1 花卉与花卉产业界定研究 |
1.2.2 国外花卉产业发展与对策研究 |
1.2.3 国内花卉产业发展和对策研究 |
1.2.4 广东欠发达地区界定研究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广东欠发达地区概况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 |
2.3.1 文献资料分析法 |
2.3.2 实地调研法 |
2.3.3 综合分析法 |
2.3.4 SWOT分析法 |
2.4 研究技术路线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广东欠发达地区花卉产业发展优势 |
3.1.1 资源丰富,人力成本低廉 |
3.1.2 科技要素突显,科技合作深入 |
3.1.3 布局日益优化,结构日趋合理 |
3.1.4 技术水平快速发展,生产消费大幅提升 |
3.1.5 经营与销售多样化,产业链不断延伸 |
3.2 广东欠发达地区花卉产业发展劣势 |
3.2.1 区位相对偏僻、设施建设不完善 |
3.2.2 产业化水平偏低,科技人员缺乏 |
3.2.3 技术更新滞后,内涵发展乏力 |
3.2.4 经营方式单一,自主知识产权少 |
3.2.5 流通渠道不畅,保障与服务欠缺 |
3.3 广东欠发达地区花卉产业发展机遇 |
3.3.1 市场格局新变化,消费市场扩大 |
3.3.2 现代农业结构调整助力产业发展 |
3.3.3 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产业发展 |
3.3.4 振兴发展、精准扶贫有助于产业发展 |
3.4 广东欠发达地区花卉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
3.4.1 土地资源制约产业快速发展 |
3.4.2 扶持力度不够,财政投入不足 |
3.4.3 行业标准落后,行业监管欠缺 |
3.5 广东欠发达地区花卉产业发展对策 |
3.5.1 花卉产业发展指导思想、目标 |
3.5.2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 |
3.5.3 内涵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 |
3.5.4 对比发展,升级产业布局 |
3.5.5 特色发展,打造产品品牌 |
3.5.6 借力发展,发挥平台作用 |
3.5.7 创新发展思维,构建花卉销售“互联网+”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1.1 研究有效补充了广东花卉产业理论 |
4.1.2 研究对花卉产业发展有指导意义 |
4.1.3 研究提出了花卉产业特色发展思路 |
4.1.4 研究提出了“互联网+花卉产业”观点 |
4.2 讨论 |
4.2.1 采用科技创新类型可进一步分析 |
4.2.2 产业发展绩效评价方式可进一步探讨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红河州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依据 |
1.1.1 背景 |
1.1.2 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国内外花卉产业概况 |
2.1 国外花卉产业概况 |
2.1.1 发达国家科技领先,发展中国家生产规模扩大 |
2.1.2 花卉贸易日趋自由化,市场份额争夺更趋激烈 |
2.1.3 世界花卉生产和经营企业由独立经营向合作经营发展 |
2.1.4 花卉品种由传统花卉向新优花卉及品种多样性发展 |
2.2 国内花卉产业概况 |
2.3 云南省花卉产业概况 |
2.4 市场供求形势和发展趋势分析 |
2.4.1 国际国内花卉市场供求形势分析 |
2.4.2 国际国内未来花卉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
第三章 红河州花卉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发展机遇、优势、问题 |
3.1 红河州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 |
3.2 发展机遇 |
3.2.1 全球花卉产业分化重组的历史机遇 |
3.2.2 承接滇中花卉产业布局延伸的机遇 |
3.2.3 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机遇 |
3.2.4 红河州公路铁路航空航运推进桥头堡交通建设带来的机遇 |
3.3 优势 |
3.3.1 地处开放前沿的区位优势 |
3.3.2 资源环境条件优越 |
3.3.3 红河州花卉种植与原种农作物收入增长优势对比 |
3.4 红河州花卉产业当前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红河州花卉产业的发展策略 |
4.1 发展战略 |
4.1.1 发展原则 |
4.1.2 发展目标 |
4.2 产业开发重点与区域布局 |
4.2.1 产业开发重点 |
4.2.2 区域划分与产业布局 |
4.3 建设重点与项目安排 |
4.3.1 改善花卉种植区生产条件 |
4.3.2 营销市场及信息网络建设 |
4.3.3 物流配送体系建设 |
4.3.4 花卉初、精加工产业配套建设 |
4.3.5 、花卉配套物资供应体系建设 |
4.3.6 花卉文化与旅游业互动发展 |
4.3.7 管理、技术、信息人才培养 |
第五章 加快红河州花卉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5.1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产业政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
5.2 建立科学的花卉生产体系 |
5.2.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发展花卉业 |
5.2.2 优化产品结构,加强花卉基地建设 |
5.2.3 大力发展花卉龙头企业 |
5.2.4 大力发展花卉加工企业,延长花卉产业链 |
5.3 科学确定花卉产业化发展模式 |
5.4 建立花卉产业科技支撑体系 |
5.4.1 加强花卉科学研究,夯实花卉产业发展基础 |
5.4.2 现阶段应重点研究推广花卉设施栽培及其配套实用技术 |
5.4.3 重视花卉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
5.5 建立健全花卉市场营销体系 |
5.5.1 培育市场,培养潜在消费群体 |
5.5.2 建设与红河州花卉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花卉流通商业网络 |
5.5.3 培育壮大花卉营销主体 |
5.6 建立健全花卉产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 |
5.6.1 发挥协会作用,建立健全机构 |
5.6.2 建立健全花卉信息服务体系 |
5.6.3 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服务职能 |
5.7 积极扩大对外合作与交流 |
5.8 重视扶持花卉业用材市场建设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新疆花卉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新疆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
1.1 新疆花卉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
1.1.1 产业初具规模 |
1.1.2 区域布局初步形成 |
1.1.3 企业结构和功能逐步完善 |
1.1.4 花卉产品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 |
1.1.5 开拓中亚市场, 促进新疆花卉出口 |
1.1.6 科研推广、引智和技术培训不断加强 |
1.1.7 花卉文化日趋繁荣 |
(1) 花卉文化艺术。 |
(2) 花卉会展节庆。 |
1.2 新疆发展花卉产业的优势 |
1.2.1 优越的资源条件奠定了发展基础 |
(1) 气候资源。 |
(2) 土地资源。 |
(3) 野生花卉资源。 |
(4) 煤炭资源。 |
(5) 劳动力资源。 |
1.2.2 产业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 |
(1) 中央、地方政府重视支持。 |
(2)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
(3) 消费需求不断增长。 |
(4) 经济全球化为新疆花卉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
1.2.3 广阔的花卉消费市场带来良好的发展商机 |
(1) 国际市场。 |
(2) 疆内市场。 |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1 产业化水平低 |
1.3.2 科技水平低 |
1.3.3 花卉标准化体系建设滞后 |
1.3.4 市场营销体系不健全 |
1.3.5 运输环节专业化程度不高 |
1.3.6 花卉信息网络建设滞后 |
2 对策 |
2.1 加大政策引导和宏观指导 |
2.2 加强花卉基地建设 |
2.3 加大投入, 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 |
2.3.1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
2.3.2 吸引各类社会资金投向花卉产业 |
2.3.3 探索资本市场融资方式 |
2.4 建立花卉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 |
2.4.1 做好花卉的科技推广和品种引进工作 |
2.4.2 加大培训和引智工作力度 |
2.4.3 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参与 |
2.4.4 重视野生花卉资源的开发 |
2.5 建立花卉标准化生产管理体系 |
2.6 加快花卉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促进新疆花卉走向世界 |
2.6.1 充分发挥现有流通渠道的作用 |
2.6.2 加强市场机制创新, 构建花卉产业营销平台 |
2.6.3 建设花卉出口“绿色通道” |
2.7 建设花卉信息网络 |
2.8 规范完善花卉产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工作 |
2.9 加强花卉的检验检疫工作 |
2.1 0 建立自然灾害保障机制 |
3 发展思路 |
3.1 发展外向型花卉产业 |
3.2 加强食用、药用和工业用花卉生产基地和花卉深加工项目建设 |
3.3 做好市场营销 |
4 结论 |
(8)河北省花卉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相关概念 |
1.1.1 花卉的定义 |
1.1.2 花卉产业 |
1.1.3 现代花卉产业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国内外花卉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
2.1 国际花卉产业发展概况 |
2.2 世界花卉产业发展趋势 |
2.3 国际花卉大国发展现状及特点 |
2.3.1 荷兰花卉发展现状及特点 |
2.3.2 哥伦比亚花卉发展现状及特点 |
2.3.3 美国花卉发展现状及特点 |
2.3.4 厄瓜多尔花卉发展现状及特点 |
2.3.5 以色列花卉发展现状及特点 |
2.4 中国花卉产业发展现况 |
2.4.1 种植面积逐年上升 |
2.4.2 销售额和出口额增长幅度明显 |
2.5 中国花卉行业发展趋势 |
2.5.1 花卉产业正走向成熟 |
2.5.2 产业链在逐步完善 |
2.5.3 国际间各项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 |
2.5.4 “三个保护”效应将加大 |
2.6 中国主要花卉生产省区发展情况 |
2.6.1 云南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
2.6.2 北京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
2.6.3 广东省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
第三章 河北省花卉产业发展状况 |
3.1 河北省自然及人文地理状况 |
3.1.1 河北省地理状况 |
3.1.2 河北省自然植被情况 |
3.2 河北省花卉种植及销售情况 |
3.2.1 河北省主要花卉类型种植情况 |
3.2.2 河北省花卉销售情况 |
3.3 河北省花卉产业科技现状 |
3.4 河北省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
3.4.1 产业结构进入调整期 |
3.4.2 花卉产业抵御风险能力仍需加强 |
3.4.3 区域布局趋于合理 |
3.4.4 流通体系日臻完善 |
3.4.5 品牌化经营迈出新步伐 |
3.5 河北省发展花卉产业 SWOT 分析 |
3.5.1 优势(Strengthens)方面 |
3.5.2 劣势(Weaknesses)方面 |
3.5.3 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ies) |
3.5.4 面临的挑战(Threats) |
第四章 河北省花卉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
4.1 河北省花卉产业存在的问题 |
4.1.1 基础设施普遍水平不高 |
4.1.2 产业结构不合理 |
4.1.3 科技力量相对不足 |
4.1.4 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 |
4.1.5 服务支撑体系不健全 |
4.2 河北省的花卉产业发展对策 |
4.2.1 加强基础设施投入,提高花卉产业发展的认识 |
4.2.2 加强宏观管理,科学调整产业结构 |
4.2.3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支撑力度 |
4.2.4 实施严格的质量标准控制 |
4.2.5 创新服务建立完善的流通体系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3 产业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两型社会”背景下长沙花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花卉生产研究 |
1.2.2 花卉流通研究 |
1.2.3 花卉消费研究 |
1.2.4 花卉国际贸易及竞争力研究 |
1.2.5 文献述评 |
1.3 概念界定 |
1.3.1 两型社会 |
1.3.2 花卉 |
1.3.3 花卉产业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 |
1.6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 |
2.1 农业产业化理论 |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 比较优势理论 |
3 国内主要省市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及启示 |
3.1 国内主要省市花卉业发展现状 |
3.1.1 北京花卉业发展现状 |
3.1.2 南花卉业发展现状 |
3.1.3 浙江花卉业发展现状 |
3.1.4 成都花卉业发展现状 |
3.2 发展经验及启示 |
3.2.1 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 |
3.2.2 重视流通渠道建设 |
3.2.3 政府的大力支持 |
3.2.4 注重产业协同 |
4 长沙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势 |
4.1 长沙地区概况 |
4.2 长沙花卉产业发展历程 |
4.3 长沙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
4.3.1 长沙花卉产业生产情况 |
4.3.2 长沙花卉产业流通情况 |
4.3.3 长沙花卉产业消费情况 |
4.4 长沙花卉产业发展的优势 |
4.4.1 区位优势 |
4.4.2 政策优势 |
4.4.3 规模优势 |
4.4.4 品牌优势 |
4.5 小结 |
5 长沙花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5.1 生产方面的问题 |
5.1.1 经营主体规模小,基础设施薄弱 |
5.1.2 生产方式落后,科技含量低 |
5.1.3 产品结构单一,品种特色不明显 |
5.2 流通方面的问题 |
5.2.1 市场信息不对称 |
5.2.2 物流体系欠完善 |
5.2.3 营销模式单一 |
5.3 消费方面的问题 |
5.4 政府政策和管理方面问题 |
5.5 小结 |
6 长沙花卉产业发展的对策 |
6.1 做好产业规划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 |
6.1.1 长沙花卉产业的规划和发展布局 |
6.1.2 完善花卉产区的基础设施 |
6.2 完善市场信息、流通体系 |
6.2.1 发展花卉物流中心 |
6.2.2 建设市场信息响应机制 |
6.2.3 拓展新兴营销模式 |
6.3 树立花卉消费观念,发展花文化 |
6.3.1 举办花博会,倡导花卉消费 |
6.3.2 拓展花卉消费途径,带动花卉消费 |
6.4 加强政府支持、引导力度 |
6.4.1 积极打造花卉龙头企业 |
6.4.2 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推进花卉品种创新 |
6.4.3 基于梯形融资模式的资金支持 |
6.4.4 减免税费,提供政策扶持 |
6.5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浙江省花卉产业结构优化和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次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念和内涵 |
1.1.1 花卉的概念 |
1.1.2 花卉产业的内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1 国内外花卉产业发展形势 |
1.3.2 浙江省花卉产业发展情况和分析 |
1.3.3 浙江省花卉产业结构优化方案规划 |
1.4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的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国内外花卉产业发展形势 |
2.1 国外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
2.1.1 全球花卉生产与贸易量稳步增长 |
2.1.2 专业化成为全球花卉生产的主流趋势 |
2.1.3 世界花卉市场日趋国际化、自由化 |
2.1.4 发展中国家花卉生产迅速崛起 |
2.2 国外花卉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
2.2.1 发达的市场经济 |
2.2.2 发展迅速的规模化产业群体 |
2.2.3 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 |
2.2.4 健全、高效、快捷的花卉流通体系 |
2.3 我国花卉产业化发展历程 |
2.4 我国花卉产业现状 |
2.4.1 产业规模 |
2.4.2 产业布局 |
2.4.3 进出口贸易 |
2.4.4 科技研发 |
2.4.5 发展氛围 |
2.5 我国花卉生产经营分析 |
2.5.1 产业规模增速减缓 |
2.5.2 产品结构调整加剧 |
2.5.3 产业布局日趋合理 |
2.5.4 进出口贸易显着增加 |
2.5.5 经营主体有所调整 |
2.6 我国花卉产业发展的动因 |
2.6.1 花卉产业是高效农业 |
2.6.2 气候条件优越,种质资源丰富 |
2.6.3 劳动力充足,消费市场大 |
2.6.4 花卉栽培应用历史悠久,花文化底蕴深厚 |
第三章 浙江省花卉产业现状分析 |
3.1 浙江省花卉产业发展历程 |
3.1.1 浙江花卉的起步阶段 |
3.1.2 浙江花卉的恢复发展阶段 |
3.1.3 浙江花卉的巩固提高阶段 |
3.1.4 浙江花卉的调整转型阶段 |
3.2 浙江省花卉产业产销情况分析 |
3.2.1 生产规模基本稳定,经济效益明显增长 |
3.2.2 区域特色更加鲜明,产品结构逐步优化 |
3.2.3 规模企业迅速成长,经营全国化走在前列 |
3.2.4 花卉市场进一步拓展,进出口贸易显着增加 |
3.2.5 技术创新成果丰硕,生产水平显着提升 |
3.3 浙江省花卉产业发展的优势 |
3.3.1 自然条件与种质资源优势 |
3.3.2 经济发展优势 |
3.3.3 产业先发优势 |
3.3.4 技术创新优势 |
3.4 浙江省花卉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3.4.1 第二、三产业落后 |
3.4.2 产品结构严重失衡 |
3.4.3 产业发展水平不高 |
3.4.4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
3.4.5 政府调控管理亟需加强 |
第四章 浙江省花卉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
4.1 国内外市场分析 |
4.1.1 国外花卉市场分析 |
4.1.2 我国花卉市场分析 |
4.2 浙江花卉产业市场分析 |
4.2.1 花卉市场分析 |
4.2.2 观赏苗木市场分析 |
4.3 浙江花卉产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
4.3.1 全球产业格局发生有利变化 |
4.3.2 国内宏观环境更加优越 |
4.3.3 花卉的第二、三产业发展空间大 |
4.4 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风险 |
4.4.1 外部风险——内需能否持续扩大 |
4.4.2 产业内部风险——结构性失衡 |
第五章 浙江花卉产业结构优化方案规划 |
5.1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
5.1.1 指导思想 |
5.1.2 基本原则 |
5.1.3 发展目标 |
5.2 浙江花卉产业的发展任务 |
5.2.1 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花木生产体系 |
5.2.2 推进科技进步,优化自主创新体系 |
5.2.3 培育销售龙头,优化市场流通体系 |
5.2.4 加强政策支持,优化公共服务平台 |
5.3 浙江花卉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布局 |
5.3.1 绿化观赏苗木产业集群 |
5.3.2 家庭园艺植物产业集群 |
5.3.3 食药用和工业用花卉产业集群 |
5.4 浙江花卉产业未来五年的建设重点 |
5.4.1 种子种苗培育创新工程 |
5.4.2 现代花卉示范工程 |
5.4.3 新增长点培育工程 |
5.4.4 市场拓展工程 |
5.4.5 花文化促进工程 |
5.4.6 社会化服务工程 |
第六章 浙江花卉产业发展对策 |
6.1 培植龙头企业,带动产业优化升级 |
6.2 完善营销体系,拓展产业化经营投资渠道 |
6.3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
6.4 加强产业配套,保障产业长期稳定发展 |
6.5 健全发展机制,推进产业化建设进程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四、中国花卉业区域布局和市场流通体系已初步形成(论文参考文献)
- [1]明代北京花卉游赏及文学书写研究[D]. 邢云龙.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2]凌源市农民花卉新品种种植意愿研究[D]. 李颖.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3]泰安市泰山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研究[D]. 宋冠州.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4]北京市花卉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研究[D]. 胡伟男. 北京林业大学, 2017
- [5]广东欠发达地区花卉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 李煦红.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3)
- [6]红河州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D]. 陈良.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2)
- [7]新疆花卉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 马军,孙永民. 新疆农业科技, 2012(06)
- [8]河北省花卉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张峰.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 [9]“两型社会”背景下长沙花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袁妮. 四川农业大学, 2012(06)
- [10]浙江省花卉产业结构优化和发展策略研究[D]. 马平. 浙江大学, 2011(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