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和平鸽”的由来(论文文献综述)
许溪[1](2021)在《“和平鸽”图像在新中国体认与创作》文中提出在西方世界中,很少象征符号如鸽子般,历史久远且拥有丰富的宗教传统。因其常与神性寓意相连,在艺术创作中拥趸者众。不同社会语境下,它为各文化所共享、改编,再释解,以此适应不断变化的信仰体系。1 一言以蔽,鸽子在西方的象征寓意源起古代神话和宗教信仰(图1),常作为和平、善良与爱的原型象征。但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鸽子视作和平的象征并非自古有之,属于典型的西方文化舶来品。古时,鸽子常因羽色妍丽、性格温顺,作为观赏珍禽现于诗文绘画。
都婷烨[2](2021)在《新中国芭蕾舞发展与音乐变革之路探究》文中提出1950年新中国第一部芭蕾舞作品《和平鸽》的诞生,标志着芭蕾舞这门生长在欧洲土壤上的艺术在新中国开始播种。在生根、发芽、生长的几十年漫漫岁月里,中国芭蕾舞历经起伏且不乏精彩,与之同样经典流传的还有中国芭蕾舞音乐。中国芭蕾舞及其音乐的创作更是每一位从艺者密切关注的问题。研究新中国芭蕾舞剧及其音乐发展轨迹,有助于在回顾与反思中思考未来中国芭蕾舞及舞剧音乐的发展之路。
于平[3](2021)在《培根铸魂 凝神聚力——革命历史题材舞剧的当代表达》文中研究说明革命历史题材舞剧是中国当代舞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进军舞》开启了中国当代舞剧的序幕,以20世纪50年代的《五朵红云》《蝶恋花》、20世纪60年代的《红色娘子军》《白毛女》、20世纪90年代的《星海·黄河》《傲雪花红》支撑起中国当代舞剧的伟岸骨骼。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红梅赞》《天边的红云》《风雨红棉》一路飘"红"、培根铸魂,在当前更有《永不消逝的电波》《骑兵》体现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绝美的艺术品质——革命历史题材的舞剧在为我们的明天凝神聚力,也将在明天的我们中刻骨铭心。
梁亚坤[4](2021)在《新中国初期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中央戏剧学院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所戏剧教育最高学府,同时也是新中国专业舞蹈教育的发源地。本文以新中国初期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发展为研究对象,以文献研究法和口述史研究法为指导,对相关史料进行收集、整理和提炼,在梳理归纳史料的基础上,阐述研究对象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本论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围绕全文的核心论点做历史背景的成因分析,指出中央戏剧学院舞蹈之发生,与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全国舞蹈工作者协会的成立,以及国家文艺体制转型有直接而紧密地联系。第二章对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的成立和发展进行梳理归纳和意义阐述,从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概况、办团方针、指导思想、课程设置及创作理念、主要创演作品及其影响等几个方面,阐述该团对新中国舞蹈事业发展的探索性和奠基性。第三章对中央戏剧学院舞蹈运动干部训练班、崔承喜舞蹈研究班的成因、发展及影响进行阐述,进而分析二者在教学训练及艺术理念方面的异同。第四章以前三章论述内容为基础,从舞蹈教育、舞蹈创作、舞蹈演出、舞蹈理论等方面,总结和概括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对新中国舞蹈事业的重要贡献。通过该文的撰写,以求填补舞蹈史料的空白,以期有益于当代舞蹈理论与实践的并进发展。
梁丹玉[5](2020)在《中国芭蕾舞剧的当代诉求与学派建构》文中指出中国芭蕾舞剧从以“实践先行”大胆地迈出了“民族化”的第一步到探索如何使中国文化与世界现代化进程接榫,已走过了七十年的岁月。自中国芭蕾舞剧诞生之日起,就塑造出性格鲜明的中国舞剧形象而走上了一条与西方芭蕾舞剧不同的创作道路。不论是最初实践阶段以“民族化”为口号对西方芭蕾进行中式改造,还是如今以更自觉的心态进入全球现代化进程中探索芭蕾的“中国学派”,七十年的中国芭蕾舞剧创作实践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随时代诉求的变化,中国芭蕾舞剧价值取向的具体内涵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芭蕾中国学派等问题还未引起舞界学者们的足够重视,这便是本文所着意要研究的方向,也是本论文的创新点。对中国芭蕾舞剧学派建构的展望是以其历时性的研究作为前提,在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原则下,借助马克思“艺术生产”的理论视角对芭蕾舞剧研究力求做到“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不论是芭蕾编导们还是其作品都是所处历史时期的产物,对芭蕾舞剧作品及其编导的研究必须回到社会历史的具体语境中。中国芭蕾舞剧发展历程可划分为四个历史节点,是以引起中国芭蕾舞剧风格取向变化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时间作为节点划分依据,节点前后的芭蕾舞剧作品在编导个人风格的差异性中又呈现出某种时代的共性。在此基础上对中国芭蕾舞剧的本体特征包括叙事结构、形象及其文化特征以及肢体语汇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这是中国芭蕾舞剧不同于西方芭蕾舞剧的体现,也是芭蕾舞剧中国学派得以展望之根本。面对日益开放的世界格局,中国芭蕾舞剧应关注当今世界芭蕾舞剧的多元形式,在文化自觉的引领下对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换。芭蕾中国学派的建构是中国芭蕾舞剧自诞生之日起便萦绕在艺术工作者心中的庞大论题,芭蕾“中国学派”这一论题还应随着芭蕾舞剧的不断发展继续进行深入探讨。
杨玉清[6](2020)在《中缅边境地区幼儿和平教育的现状及实施建议 ——以云南省瑞丽市姐告口岸x幼儿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和平一直是人类的美好期盼与孜孜以求的目标,但战争却始终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进程。在世界和平与发展之路并不平坦的现实境况下,和平教育在建构人类持久和平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幼儿和平教育是人类和平教育的起始阶段,通过教育增强幼儿内心和平的意识,为未来懂得用和平的方式实现和平,最终为促成未来世界走向长久和平奠定基础,这也是幼儿和平教育的终极目标。幼儿和平教育已引起了国外研究者和学者的关注和重视,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寥寥无几。本研究通过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以云南省中缅边境地区德宏州瑞丽市姐告口岸x幼儿园为例,采用访谈法、文献法、问卷法、观察法对该幼儿园和平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利用当地特殊资源以及结合不同的活动形式开展幼儿和平教育的实施建议,为x幼儿园教师开展和平教育活动提供参考,给x幼儿园中不同的幼儿群体心理播下和平的种子,让幼儿从小就感受到和平的美好和珍贵。同时,呼吁更多的学前教育研究者关注幼儿和平教育。全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节绪论。叙述了选题缘由,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目的与意义、核心概念界定、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第二章节幼儿和平教育概述。概述了什么是幼儿和平教育,开展幼儿和平教育的意义、目标与内容以及幼儿和平教育的组织与实施。第三章节x幼儿园和平教育现状调查。主要运用问卷法和访谈法,从教师、园长和家长对幼儿和平教育的认知、态度等方面进行调查,并呈现调查结果。归纳出x幼儿园和平教育存在着园长和教师未全面理解“和平”的内涵;未完全意识到和平教育的价值;未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开展和平教育;未结合多种形式开展和平教育的问题,并从师资力量薄弱、幼儿园重视不足和家长支持力度不够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第四章节x幼儿园和平教育的实施建议。根据前面的调查分析,建议提高园长的思想水平,加强教师对幼儿和平教育的认识,利用中缅边境地区的地理资源、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开展幼儿和平教育;利用中缅友好关系和缅甸战事的影响开展幼儿和平教育;结合幼儿园的主题教学活动、区域活动、环境创设、家园互动等活动形式开展幼儿和平教育。
王炎[7](2020)在《西方艺术家传记片绘画性影像表意功能研究》文中认为西方艺术家传记片是以西方艺术史上重要艺术家的生平事迹为基础创作的故事片。本文中的西方艺术家传记片专指以西方画家为传主的传记片。该类传记片在遵循“历史的真实”基础上,根据电影人的想象和艺术加工塑造出一个个兼具时代特征与风貌的典型艺术家形象。其中,为了深入挖掘传主艺术特质、呈现其艺术作品和风格,导演大量使用了一种独特的表意符号——“绘画性影像”。“绘画性影像”是艺术家传记片艺术性地呈现其所指时使用的一种具有“挪用”性质的言说方式,它是附丽着作为意识个体的传主某种特定的意欲类型的语言符号,包含着特殊的艺术价值和美学意蕴。本论文在赫施的意欲类型、皮尔斯的符号类型学、电影修辞等相关理论关照下对西方艺术家传记片中的绘画性影像这一独特的表意符号进行综合考察和系统分析,以期对电影语言、电影美学的研究起到补充和丰富作用。本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对西方艺术家传记片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阐明了当下西方艺术家传记片研究的主要方向和空缺,讨论了选题的研究意义。第一部分从高度相似的演员造型、高度写实的镜头语言、高度还原的布景道具三方面还原阐释了特定时代语境下的典型艺术家形象与艺术风格。第二部分,绘画性影像以搬演、拼贴等形式参与影片叙事,实现了对本事的还原、对影片叙事性的强化或弱化的表意功能。电影人普遍使用绘画性影像诉说艺术作品的内涵蕴意,进一步剖析作品背后艺术家面临的病痛折磨、情感打击、创作危机等不同生存状态,从而再现传主瑰丽传奇的艺术人生。第三部分,绘画性影像基于其与艺术作品异质同构的特性,在影片中实现了互文的电影修辞效果。本节将绘画性影像中的色彩、光线、构图等镜头语言和符号元素与艺术作品中的绘画语言、元素进行比较分析,体现了互文修辞对影片风格形成的重要作用。第四部分,西方艺术家传记片中绘画性影像的艺术价值。本节归纳了绘画性影像在西方艺术家传记片表意系统中,对于艺术家形象的重塑以及影片艺术风格的影响的关键意义和价值,并总结出其在一般电影中深化主题意蕴等表意功能。结语,绘画性影像再现并建构了艺术家形象、艺术人生、艺术作品之间的紧密互动关系,既承载了艺术家创作的原义,也反映出电影人对于艺术家和作品的读解和体悟,是影片建构意指内涵和传达意义的关键所在。同时,绘画性影像作为一种与艺术家和作品密切相关的视觉形象符号,有效地参与到广义的文化表意实践中,成为意义生产和传播过程的一环。
丁春燕[8](2020)在《基于视觉心理学的仪陇红色经典广场纪念性景观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来,红色旅游发展迅速,纪念性景观进而成为传播红色文化和爱国主义的重要载体。当下纪念性景观更多地只注重于外观和形式的表达,暴露出在纪念情感、主题文化的传达不足的问题。然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更为迫切。为了更好地传播历史文化,本文将从人本身出发,以具备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仪陇县为研究对象,探索出视觉心理与纪念性景观主题情感相融合的设计之道。本文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分析总结国内外视觉心理学与纪念性景观相关研究现状,并对视觉心理学、纪念性景观、红色纪念性景观相关概念和格式塔心理学、环境行为学等理论进行解读,为视觉心理学下纪念性景观设计方法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为了表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本文基于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法,对研究区仪陇红色经典广场进行现状图像采集、尺寸测量、人群询问等,针对性地分析总结出场地纪念性主题不够突出、空间视觉缺乏平衡感、纪念形象塑造不到位三大主要问题,然后从景观主题认知感、空间视觉平衡感、纪念形象冲击感“三感”入手,构建本文基于视觉心理学的纪念性景观设计方法内容,最后将设计方法与仪陇红色经典广场结合,针对性地设计具体改造方案,主要分三方面:一是从文化符号、景观载体、场所体验设计广场主题景观;二是从空间形态、空间尺度、空间要素设计广场空间视觉景观;三是从焦点形象、色彩搭配、光影变化设计广场形象景观,最终形成视觉形标识性、主题文化突出性的纪念性景观。本文创新点在于构建“三感”设计方法,将视觉心理学与纪念性景观设计紧密联系,指导纪念性景观空间设计和纪念精神传达,丰富了纪念性景观纪念文化表达设计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同时为仪陇红色经典广场的改造设计提供参考,为仪陇红色旅游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赵欣[9](2020)在《与时代同行的文艺——以马克思主义美学观解读毕加索《和平鸽》》文中研究指明毕加索作为西方现代派大师享誉世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高深造诣往往让我们忽略了他在政治上的另一重身份——共产党员。他以画笔为武器,为实现人类自由解放事业而不懈奋斗。在战争背景下,其作品体现出鲜明的党性和人道主义情怀。以马克思主义美学观为理论指导,旨在探索政治立场和美学思想之间的相互关系,毕加索作品《和平鸽》系列为新时代背景下文艺工作者们坚持主流价值体系和正确的创作方向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意义和创作范式。
许溪[10](2020)在《20世纪上半叶“和平鸽”图像的传播与接受》文中研究指明现今学术领域对"和平鸽"文化象征意义的历史性叙述,大多仍停留在把西方宗教视角下那衔橄榄枝的鸽子当平安、和平象征的根由,似无人细思鸽子专作"和平"意象是在何时、如何进入我国并在现代历史中被建构。本文的叙事主线围绕"和平鸽"的文化意义及视觉符号在我国的引入、传播及接受的过程展开论述。
二、“和平鸽”的由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和平鸽”的由来(论文提纲范文)
(1)“和平鸽”图像在新中国体认与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 “和平鸽”缘何飞至中国 |
二 “和平鸽”如何飞抵寻常人家 |
三 中国艺术家对“和平鸽”的艺术创作探索 |
(2)新中国芭蕾舞发展与音乐变革之路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起步与模仿:颇具模仿特征的《和平鸽》《鱼美人》 |
二、探索创新——《红色娘子军》及民族化探索 |
三、发展与繁荣——民族化特征的成功 |
第一,对民歌旋律的借鉴。 |
第二,对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借鉴。 |
第三,用音乐刻画人物性格。 |
四、未来与走向——呼唤芭蕾东方学派的建立 |
(3)培根铸魂 凝神聚力——革命历史题材舞剧的当代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一、《进军舞》开创新中国“新舞剧” |
二、《和平鸽》追求“思想概念的血肉化” |
三、“战士舞蹈”视野中的革命历史题材舞剧 |
四、革命历史题材舞剧在“全军文艺会演”中喜获丰收 |
五、《五朵红云》的指导思想、结构与编舞 |
六、《蝶恋花》的舞剧演绎 |
七、《红色娘子军》引领芭蕾舞革命化的道路 |
八、《白毛女》创造了芭蕾舞剧“载歌载舞”的新形式 |
九、表现人民群众对革命拥戴和养育的题材 |
十、《高山下的花环》对舞剧本体的探索 |
十一、革命历史题材选择了“诗人”和“音乐家” |
十二、注目并致敬献身革命的“英雄少年” |
十三、《红梅赞》隆重纪念建党八十周年 |
十四、浪漫的《风雨红棉》和诗化的《天边的红云》 |
十五、《三家巷》的“环境聚焦”与《铁道游击队》的“空间营造” |
十六、新时代革命历史题材舞剧表现的四个显着现象 |
十七、《电波》“让崇高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
十八、《骑兵》喻示着革命历史题材舞剧将奋勇向前 |
(4)新中国初期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论文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分析 |
第三节 研究方案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中戏”舞蹈发生之背景 |
第一节 舞蹈工作的全新地位 |
一、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全国舞蹈工作者协会的成立 |
二、《人民胜利万岁》大歌舞的光荣绽放 |
第二节 国家文艺体制的转型 |
第三节 “中戏”舞蹈团应运而生 |
第二章 “中戏”舞蹈团的成立及发展 |
第一节 “中戏”舞蹈团概况 |
第二节 办团方针及指导思想 |
一、培训与演出并重的办团方针 |
二、“一手伸向古代,一手伸向西洋”的指导思想 |
第三节 课程设置及创作理念 |
一、多元丰富的课程内容 |
二、延安文艺创作理念的继承与发展 |
第四节 主要创演作品及其影响 |
一、一部反映工农兵精神的赞歌——《建设祖国大秧歌》大歌舞 |
二、中国芭蕾本土化的初次探索——大型舞剧《和平鸽》 |
第五节 文艺整风学习运动与"中戏"舞蹈团的流变 |
一、文艺整风学习运动 |
二、“中戏”舞蹈团的流变 |
第三章 “中戏”舞运班、舞研班 |
第一节 舞运班成立之背景及其概况 |
一、舞运班成立之背景 |
二、舞运班概况 |
第二节 舞运班的教学和创作 |
一、教、学、做三合一的的方法 |
二、以“自然法则”为训练核心 |
三、深入工厂体验生活 |
第三节 舞研班成立之历史契机及其概况 |
一、抗美援朝的时代主题 |
二、舞研班概况 |
第四节 舞研班的教学与创作 |
一、“西为东用”的中心理念 |
二、“南方舞”的特色训练 |
三、以“行当”提取戏曲中的舞蹈 |
第四章 “中戏”舞蹈对新中国舞蹈事业的重要贡献 |
第一节 专业歌舞院团的探索与创建 |
一、探索与创建中央歌舞团 |
二、组建中央民族文工团(中央民族歌舞团) |
三、力援北京舞蹈学校的筹建 |
第二节 为时代创作丰富多彩的舞蹈作品 |
第三节 新舞蹈教育思想的实践与传播 |
第四节 崔承喜舞蹈艺术思想的继承发展 |
一、开创中国古典舞之道路 |
二、建立中国朝鲜族舞蹈训练体系 |
三、培养新中国舞蹈表演和创作人才 |
第五节 培养了新中国所需的舞蹈骨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中国芭蕾舞剧的当代诉求与学派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及理论依据 |
第一章 中国芭蕾舞剧发展的历史节点及其时代诉求 |
第一节 中国芭蕾舞剧发展的第一个历史节点——建国十五周年前后 |
一、表达新生政权诉求的《和平鸽》与芭蕾民族化尝试的《鱼美人》 |
二、在“三化”指导下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芭蕾舞剧 |
三、作为宣传新意识形态的工具——芭蕾舞剧“样板戏” |
第二节 中国芭蕾舞剧发展的第二个历史节点——“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前后 |
一、从审视“千年禁锢”出发反思“十年桎梏” |
二、从题材、形象、创作手法的全面探索中表现中国芭蕾的民族气质 |
第三节 中国芭蕾舞剧发展的第三个历史节点——准备“跨世纪”和迎接“新世纪” |
一、以中国传统艺术的叙事展现中国芭蕾的“国际身份” |
二、以古典文学改编的“现代性”演绎呈现中国芭蕾的新世纪面貌 |
第四节 中国芭蕾舞剧发展的第四个历史节点——“国家艺术基金”开启“扶持新模式” |
一、“国家艺术基金”对中国芭蕾舞剧的扶持 |
二、中国芭蕾舞剧“团队创新”的差异化取向 |
第二章 中国芭蕾舞剧当代诉求的价值取向 |
第一节 中国芭蕾舞剧的当代诉求从“革命历史题材”起步 |
一、中国芭蕾舞剧创作的实验阶段 |
二、以“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为目标的中国芭蕾舞剧初创 |
第二节 中国芭蕾舞剧以“心理描写”表达当代诉求 |
一、改编现代文学作品凸显“心理描写”的取向 |
二、古典题材中的“诗化追求”与编导诉求的“当代表达” |
第三节 世纪之交彰显“民族精神”的价值取向 |
一、在阐释“民族艺术”中探索中国芭蕾的民族精神 |
二、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展现中国芭蕾的当代风貌 |
第四节 中国芭蕾舞剧“现实题材”的突围及其“现实性”关照 |
一、现实题材芭蕾舞剧注重对“平凡英雄”的塑造 |
二、革命历史题材芭蕾舞剧的时代言说 |
三、在地域文化的历史积淀中开掘中国芭蕾舞剧的“现实性” |
第三章 中国芭蕾舞剧本体求索的“中国道路” |
第一节 中国芭蕾舞剧的叙事演进 |
一、中国芭蕾舞剧“拿来主义”的实践准备 |
二、中国芭蕾舞剧的“线性叙事” |
三、中国芭蕾舞剧“心理描写”及其“诗化”叙事 |
四、中国芭蕾舞剧“隐喻叙事”的本体求索 |
第二节 中国芭蕾舞剧的形象塑造及其文化象征 |
一、中国芭蕾舞剧对“英雄形象”的塑造 |
二、中国芭蕾舞剧对“封建桎梏”下“弱势群体”的形象塑造 |
三、中国芭蕾舞剧对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的塑造 |
第三节 中国芭蕾舞剧形象塑造和动态表意的语汇特征 |
一、古典芭蕾与中国舞蹈语汇的“融合” |
二、以描写人物内心为主旨的动态表意语汇 |
三、中国芭蕾舞剧舞蹈语汇的“多元表达” |
第四章 中国芭蕾舞剧学派建构的未来愿景 |
第一节 中国芭蕾舞剧“中国化”追求的时代演进 |
一、“民族化”的提出与实践的最初阶段 |
二、在“心理描写”中实现芭蕾“中国化”的追求 |
三、“中国化”追求的本质是建构“中国学派” |
第二节 芭蕾舞剧“中国学派”的跨文化视野 |
一、中国芭蕾舞剧跨文化的创作实践 |
二、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国际视野” |
第三节 芭蕾“中国学派”的未来展望 |
一、需要重温苏联芭蕾的历史经验 |
二、从中国芭蕾舞剧的当前创作中展望“中国学派” |
结语 |
附录: 中国芭蕾舞剧创作年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中缅边境地区幼儿和平教育的现状及实施建议 ——以云南省瑞丽市姐告口岸x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落实国家和平发展战略的需要 |
二、开发幼儿教育资源的需要 |
三、满足不同幼儿群体成长的需要 |
四、个人研究旨趣影响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理论基础及核心概念界定 |
一、理论基础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国内幼儿和平教育的研究 |
二、关于国外幼儿和平教育的研究 |
三、关于国内边境地区教育的研究 |
四、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访谈法 |
三、问卷法 |
四、观察法 |
第二章 幼儿和平教育概述 |
第一节 幼儿和平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
一、幼儿和平教育的内涵 |
二、幼儿和平教育的意义 |
第二节 幼儿和平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
一、幼儿和平教育的目标 |
二、幼儿和平教育的内容 |
第三节 幼儿和平教育的组织与实施 |
一、幼儿和平教育的组织 |
二、幼儿和平教育的实施 |
第三章 x幼儿园和平教育现状调查及分析 |
第一节 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设计 |
二、调查实施 |
第二节 调查的结果 |
一、教师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 |
二、园长访谈结果 |
三、家长问卷调查结果 |
第三节 x幼儿园和平教育的问题及归因 |
一、x幼儿园和平教育存在的问题 |
二、x幼儿园和平教育现存问题的原因 |
第四章 x幼儿园和平教育的实施建议 |
第一节 加强和平教育的认识 |
一、提高园长思想水平,加强教师对和平教育的认识 |
二、加大家长对和平教育的支持力度 |
第二节 利用中缅边境资源开展幼儿和平教育 |
一、利用边境口岸的地理资源开展幼儿和平教育 |
二、利用边境地区的文化资源开展幼儿和平教育 |
三、利用边境地区的自然资源开展幼儿和平教育 |
四、利用中缅友好关系开展幼儿和平教育 |
五、利用缅甸战事的影响开展幼儿和平教育 |
第三节 结合多种活动形式开展幼儿和平教育 |
一、幼儿和平教育主题教学活动 |
二、幼儿和平教育的区域活动 |
三、幼儿和平教育的环境创设 |
四、开展幼儿和平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西方艺术家传记片绘画性影像表意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研究意义 |
研究综述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创新性 |
第一章 作为艺术家意欲符号的绘画性影像 |
第一节 高度相似的演员造型 |
一、与艺术家肖像画肖似的传主形象 |
二、展现独特性格的艺术家标志性形象 |
第二节 高度写实的镜头语言 |
一、还原艺术家行动姿态的肢体语言 |
二、流露艺术家特定情感的面部特写 |
第三节 场景还原式的布景道具 |
一、展现艺术家特色的绘画器材 |
二、激发艺术家创作激情的场所 |
第二章 绘画性影像的叙事功能 |
第一节 绘画性影像对本事的还原 |
一、拼贴—缝合式的绘画性影像:《弗里达》 |
二、作为叙事镜像链条的绘画性影像:《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
第二节 绘画性影像对故事性的强化 |
一、病痛与创作:《爱德华·蒙克》 |
二、情感与创作:《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弗里达》 |
三、艺术革新与创作:《保拉》 |
第三节 绘画性影像对故事性的弱化 |
一、寻觅与转折:内心世界的外化展示 |
二、镜像语言中的诗意流露 |
第三章 绘画性影像的修辞功能 |
第一节 多重修辞构成的形式游戏——以《毕加索的奇异旅行》为个案 |
一、立体主义的隐喻 |
二、和平鸽的象征意味 |
三、毕加索艺术生涯的解构与重建 |
第二节 孵化影像的双重意指——以《情迷画色》为个案 |
一、去具象化影像: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双向流动 |
二、绘画人物与镜中影像:自我认同和自恋倾向 |
三、三联画像与影像:情感的重复体验 |
第三节 声色光影与画作的互文 |
一、色彩构图:《夏加尔与马列维奇》梦幻色彩与浪漫想象 |
二、光影视像:《夜巡》格林纳威的镜头语言与“伦勃朗光” |
三、声画张力:《波尔多的欲望天堂》西班牙风情与画风转变 |
第四章 绘画性影像的艺术价值 |
第一节 重塑艺术家形象 |
一、丰富表意手段的形象塑造 |
二、糅合导演艺术观的形象塑造 |
第二节 彰显不同影片的风格特色 |
一、还原阐释:延续现实主义艺术传统 |
二、整合化一:突显艺术家艺术风貌 |
第三节 一般电影中绘画性影像运用的启示 |
一、营造影片氛围,强化观者感知体验 |
二、暗示情感思想,寄寓深层意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本文所涉西方艺术家传记片影片片单 |
附录B 本文所涉西方艺术家个人简介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8)基于视觉心理学的仪陇红色经典广场纪念性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红色旅游是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形式 |
1.1.2 红色主题纪念性景观是展示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 |
1.1.3 红色文化的传达是红色纪念性景观设计关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对象和内容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创新 |
1.6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视觉心理学 |
2.1.2 纪念性景观 |
2.1.3 红色纪念性景观 |
2.1.4 视觉心理学与纪念性景观设计的关联性 |
2.2 理论基础 |
2.2.1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 |
2.2.2 环境行为学理论 |
2.2.3 景观美学理论 |
第3章 基于视觉心理学的纪念性景观设计研究 |
3.1 影响纪念性景观设计的视觉因素 |
3.1.1 视觉习惯的常规性 |
3.1.2 视觉角度的多样性 |
3.1.3 视觉审美的差异性 |
3.2 视觉心理学下的纪念性景观设计原则 |
3.2.1 文化突出性原则 |
3.2.2 情感共鸣性原则 |
3.2.3 感官体验性原则 |
3.2.4 以人为本原则 |
3.2.5 可持续性原则 |
3.3 视觉心理学下的“三感”纪念性景观设计方法 |
3.4 基于景观主题认知感的纪念性景观设计内容 |
3.4.1 文化符号认知 |
3.4.2 场所载体认知 |
3.4.3 场地体验认知 |
3.5 基于空间视觉平衡感的纪念性景观设计内容 |
3.5.1 空间形态平衡 |
3.5.2 空间尺度平衡 |
3.5.3 构成要素平衡 |
3.6 基于纪念形象冲击感的纪念性景观设计内容 |
3.6.1 视线焦点冲击 |
3.6.2 视觉色彩冲击 |
3.6.3 视角光影冲击 |
第4章 仪陇红色经典广场现状概况 |
4.1 现状分析 |
4.1.1 区位概况 |
4.1.2 自然环境 |
4.1.3 交通流线分析 |
4.1.4 周边环境分析 |
4.1.5 竖向与景观视线分析 |
4.2 历史文化背景 |
4.2.1 朱德文化 |
4.2.2 苏区文化 |
4.2.3 三乡文化 |
4.3 空间视觉分析 |
4.3.1 平面形式 |
4.3.2 空间尺度 |
4.3.3 空间元素 |
4.3.4 空间活动 |
4.4 空间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
4.4.1 调查目的 |
4.4.2 问卷调查结果 |
4.4.3 分析评价小结 |
4.4.4 问题与挑战 |
第5章 仪陇红色经典广场改造设计实践 |
5.1 设计指导思想 |
5.1.1 设计目标 |
5.1.2 设计思路 |
5.1.3 改进建议 |
5.1.4 总体布局 |
5.2 主题认知层面的景观设计 |
5.2.1 文化符号 |
5.2.2 景观载体 |
5.2.3 场所体验 |
5.3 空间视觉层面的景观设计 |
5.3.1 空间形态 |
5.3.2 空间尺度 |
5.3.3 空间要素 |
5.4 形象冲击层面的景观设计 |
5.4.1 焦点形象 |
5.4.2 色彩搭配 |
5.4.3 光影变化 |
5.5 实践设计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附录 仪陇红色经典广场改造设计调查问卷 |
(9)与时代同行的文艺——以马克思主义美学观解读毕加索《和平鸽》(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的价值体现 |
二、毕加索的《和平鸽》彰显的政治立场 |
三、“和平鸽”的影响与当代启发 |
四、结语 |
(10)20世纪上半叶“和平鸽”图像的传播与接受(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古代诗画中的鸽子 |
二、随风潜入的“和平鸽” |
三、国人初涉“和平鸽” |
四、“和平鸽”的由来(论文参考文献)
- [1]“和平鸽”图像在新中国体认与创作[J]. 许溪. 新美术, 2021(05)
- [2]新中国芭蕾舞发展与音乐变革之路探究[J]. 都婷烨.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3)
- [3]培根铸魂 凝神聚力——革命历史题材舞剧的当代表达[J]. 于平. 民族艺术, 2021(03)
- [4]新中国初期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发展研究[D]. 梁亚坤.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10)
- [5]中国芭蕾舞剧的当代诉求与学派建构[D]. 梁丹玉.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6]中缅边境地区幼儿和平教育的现状及实施建议 ——以云南省瑞丽市姐告口岸x幼儿园为例[D]. 杨玉清.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西方艺术家传记片绘画性影像表意功能研究[D]. 王炎. 河南大学, 2020(02)
- [8]基于视觉心理学的仪陇红色经典广场纪念性景观设计研究[D]. 丁春燕.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9]与时代同行的文艺——以马克思主义美学观解读毕加索《和平鸽》[J]. 赵欣. 美与时代(下), 2020(02)
- [10]20世纪上半叶“和平鸽”图像的传播与接受[J]. 许溪.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