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tudy on infection of 2758 inpatients with brain infarction(论文文献综述)
赵明明[1](2021)在《针刺综合疗法治疗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失语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从人群基本情况、治疗情况、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并发症、住院天数方面,探究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失语患者总体人群基本情况;(2)探讨中医证型、发病节气针刺介入时期等影响因素,与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失语患者针刺治疗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基于临床诊疗病例的回顾性研究,将来源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于2018年9月1日至2020年9月31日期间所有脑梗死后失语,并曾在发病后经过静脉溶栓治疗,于我院接受针刺综合治疗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整理病历中人群基本情况、治疗措施、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并发症等方面等信息。探究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失语病例总体人群的基本特征;以语言功能改善、PSD的发生、住院时间为切入点探讨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失语患者针刺综合治疗的预后及其与中医证型、发病节气、针刺介入时期等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本研究纳入的700例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失语患者基本情况分布特征如下:人口学特征方面:患者平均年龄54.5±5.5岁,男性居多(77%);不良生活史方面:吸烟史、饮酒史发生率较高(吸烟史58%,饮酒史46.43%);既往史方面:高血压病占比最多(68%),其次分别为糖尿病(40.29%)、冠心病(27.86%)、房颤(18%);临床特征方面:病灶部位在皮层占比较高(66%),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者占比较高(60.9%),疾病分期以非急性期患者为主(79.14%);病情严重程度方面:以中型卒中为主(78%),其次是轻型卒中(20%),重度卒中的患者较少,仅有16例,占总体样本的2%;不良并发症方面:肺感染占比8.9%;尿路感染占比3.8%;卒中后抑郁占比4.1%;住院负担方面:患者住院天数为17.6±7.848天。中医证型方面,阴虚风动证382例,约占总样本的55%;气虚血瘀证145例,约占总样本的21%;风痰阻络证114例,约占总样本的16%;肝阳暴亢证45例,约占总样本的6%;痰热腑实证13例,约占总样本的2%。发病节气方面:24种发病节气中处暑、白露、寒露、芒种4个节气发病占比较高,分别占总样本的7.0%、6.7%、5.9%、5.4%。(2)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失语患者语言功能改善的影响因素可能有:既往高血压、既往房颤、中度卒中、重度卒中、肺部感染、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发病节气、针刺介入时期对语言功能改善的影响未得到证实;不同发病节气可能与肌力改善、神经功能的改善相关;既往无饮酒史的患者发生PSD的可能性更低;而急性期针刺介入与发生PSD的相关性未得到证实;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失语患者的住院时间延长相关因素未发现。结论:(1)我院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失语患者多数为非急性期入院,病情分级多以轻型、中型卒中为主,多数不伴肺感染,尿路感染,卒中后抑郁,病情相对平稳;患者以高龄、男性为主,多数患者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且既往高血压病、糖尿病的比例很高,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患者比例高,应警惕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脑血管病的复发。(2)我院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失语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风痰阻络证、肝阳暴亢证、痰热腑实证;且饮酒史、病灶部位、既往糖尿病史可能是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失语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的影响因素。(3)既往高血压病病史、既往房颤病史、中度卒中、重度卒中、肺部感染、血浆D-二聚体升高等因素可能与针刺综合治疗我院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失语患者预后相关。未证明针刺介入时期、发病节气与语言功能改善及住院天数的相关性。(4)未证明针刺介入时期与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失语患者发生PSD的相关性。(5)发病节气可能与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失语患者的肌力好转、神经功能改善相关。
赵梦雄[2](2020)在《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特征及针刺综合疗法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电子病例住院数据的回顾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①从人群基本情况、治疗情况、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并发症、卫生经济学方面,探究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总体人群基本情况;②探讨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肺感染、尿路感染、住院时间等预后及其影响因素;③探究针刺介入时点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基于临床诊疗病例的回顾性研究,研究病例均来源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智能化数据管理平台,平台内包括2012年7月至今所有中风病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本研究以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所有脑梗死后吞咽障碍并接受醒脑开窍针刺治疗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整理病历中人群基本情况、干预措施、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并发症、住院负担等方面等信息,探究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病例总体人群的基本特征,从吞咽功能、肺感染、尿路感染、住院时间,探讨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预后及其影响因素,并探究不同针刺介入时点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①共纳入患者1026例,平均年龄66.19岁,男性居多,多数患者有吸烟史,近半数患者有饮酒史,既往史中高血压病占比最多,其次为高脂血症、脑血管病、糖尿病、冠心病、房颤,有23.3%的患者存在脑血管病家族史。就诊患者中型卒中占比最高,其次是轻型卒中,重型卒中仅占8.0%,以非急性期为主,合并延髓损伤、意识障碍、精神障碍的患者较少。中医证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风痰阻络证、肝阳暴亢证、痰热腑实证。约有1/4的患者接受溶栓治疗,其中45.3%为院内溶栓,54.7%为院外溶栓;约1/4的患者需要鼻饲,超过2/3为院外带入;超过1/3的患者住院期间需要心电监护。在治疗期间,所有纳入患者吞咽功能好转率为78.7%,四肢肌力改善率为32.7%,NIHSS评分改善率为43.5%。并发症方面,SAP发病率23.3%,尿路感染7.4%,低蛋白血症11.2%,贫血20.9%,电解质紊乱77.6%。卫生经济学方面,患者住院时间最长86天,最短7天,平均住院18.23天;人均住院费用2.3万元;②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可能有:既往冠心病、卒中家族史、鼻饲。针刺介入时点对吞咽功能改善的影响未得到证实;③男性、重型卒中、既往房颤、合并精神障碍、意识障碍、尿路感染且接受过鼻饲、心电监护的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合并肺感染的可能性更高。女性、中度卒中、合并肺感染、需要心电监护治疗的患者可能更易合并尿路感染。早期针刺可能预防尿路感染,而早期针刺与肺感染的相关性而未得到而未得到证实;④重度卒中、既往高脂血症、接受心电监护、合并肺感染、贫血、电解质紊乱的患者住院时间延长风险可能更高,早期针刺者住院时间更短。结论:①我院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多数为非急性期入院,病情分级多以轻型、中型卒中为主,多数不伴延髓损伤、意识障碍、精神障碍,病情相对平稳;患者以高龄、男性为主,复发性卒中居多,多数患者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且既往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的比例很高,应警惕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吞咽障碍或可增加脑梗死患者住院天数及医疗费用;②未发现针刺介入时点与吞咽功能改善的相关性;③早期针刺介入可降低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院内尿路感染发生率,可能与降低肺感染发生率有关;④早期针刺介入可缩短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住院时间。
王梅[3](2020)在《脑梗死后遗症期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中医证候特点及证素分布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脑梗死后遗症期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四诊、辅助检查等资料,研究脑梗死后遗症期CAP的临床证候特点,探讨该病中医证素的分布规律,总结临床常见证型及证型与理化检查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患者的早期诊断及精准辨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通过编制《脑梗死后遗症期CAP证候信息表》及《脑梗死后遗症期CAP证素辨证量表》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四诊、辅助检查等资料,查阅证候辨证素量表,记录各证候表现所对应的证素权值,对各证素进行加权求和,根据证素分级标准对证素做出判断。运用Microsoft Excel进行数据管理,将数据导入SPSS24.0软件中进行统计分析,涉及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等;并应用聚类分析客观探索证型分布,运用R(version 3.6.0)和Rstudio(version1.2.0),Nb Clust(version 3.0)包确定聚类数目,Facto Mine R(version 2.3)包的k-mean算法进行聚类分析,Rtsne(version 0.15)包的t-SNE算法进行聚类后数据可视化,Rpheatmap(version 3.2.8)包绘制各分型证素分布热图。结果:1一般资料分析:本研究中92例脑梗死后遗症期CAP患者中男性67例,女性25例,年龄61~99岁,平均(83.14±7.97)岁;春季患病人数为16例(17.4%),夏季患病人数为19例(20.7%),秋季患病人数为10例(10.9%),冬季患病人数为47例(51.1%),其中冬季发病率最高;91例(98.9%)患者合并1~9种不同系统的基础疾病,以合并2~6种基础疾病的患者最多;72.8%的患者具有吞咽障碍或卧床的危险因素,其中26例(28.2%)患者有吞咽障碍或卧床1项危险因素,41例(44.6%)患者同时具备吞咽障碍和卧床两项危险因素;92例陈旧性脑梗死患者中,脑梗死病程最短为1年,最长达22年,平均病程为(6.01±5.59)年,脑梗死病程以5年内的患者最多;脑梗死病程与CAP确诊时间具有一定正相关关系(r=0.426),即脑梗死病程越长,CAP确诊时间可能越长;60.9%的脑梗死后遗症期CAP患者在1周内可明确诊断,值得注意的是有18.5%的患者在4周以上才得以明确诊断,且CAP确诊时间与住院时间之间具有显着正相关关系(r=0.723),即CAP确诊时间越长,住院时间越长,这提示我们早期明确脑梗死后遗症期CAP的诊断对缩短疾病进程具有重要意义。2临床特征:2.1证候表现:患者证候表现涉及多系统,除咳嗽外其他肺部症状并不显着,44例(43%)患者出现发热,主要以低热和中等度热为主,只有3例患者出现高热,而神疲、懒言、声低等全身症状,神昏、头晕等原发疾病加重表现及纳呆恶食、大便干结等消化道症状亦不容忽视。这提示我们在早期辨识本病时,不可单纯拘泥于肺系证候,应注意关注全身相关不典型证候,以减少漏诊、误诊及延迟诊断。2.2舌脉:舌脉提示虚实夹杂之候;舌质以暗舌、淡舌为主,其中暗红舌61例(66.3%)、紫暗舌5例(5.43%)、淡舌23例(25%);舌苔颜色以白苔37例(40.22%)、黄苔32例(34.78%)为主;从舌面津液输布来看,舌苔干燥12例(13.04%)、少苔、花剥苔27例(29.35%)也占有一定比例;脉象以脉沉31例(33.70%)、脉细34例(36.96%)、脉弦30例(32.61%)、脉滑19例(20.95%)为主。2.3实验室检查:67.4%的患者白细胞计数正常,而58.7%的患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57.6%的患者C反应蛋白可有显着的上升,值得注意的是65.2%的患者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80.4%的患者血小板处于正常范围,而90.2%的患者D-二聚体有明显升高;90.2%的患者白蛋白低于正常水平,其中17.4%的患者达30g/L以下;感染部位以双肺感染及单一右肺感染为主,仅5.4%的患者为单一左肺感染;致病菌方面:细菌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以假丝酵母菌和白色念珠菌为主,偶可见曲霉菌。3证素、证型分布规律:通过证候辨证素分析,最终得到7个病位证素,其中肺、脾、肾、表、心神(脑)出现的频率显着高于其他病位证素,其次为心、肝;病性证素11个,实性证素有痰、瘀、寒、湿、火(热)、气滞6个,其中痰、瘀证素显着高于其他实性证素;虚性证素包括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津亏5个,其中气虚、阳虚、阴虚、血虚显着高于其他虚性证素;患者以多病位组合多见,而鲜见于单一病位,充分说明本病病机之复杂,为多脏腑共同作用的结果。运用k-mean算法进行聚类分析将患者聚为三种类型,因脑梗死后遗症期CAP病机复杂,所涉及病位病性证素较多,简单由病位证素、病性证素构成“证名”较为困难,故在此次研究中仅以Ⅰ型、Ⅱ型、Ⅲ型进行分型的区分。Ⅰ型患者核心病位证素为肺,核心病性证素为气虚、痰;Ⅱ型患者肺、脾为其核心病位证素,气虚、阳虚为核心病性证素;Ⅲ型患者中肺、脾、肾共为其核心病位证素,气虚、阴虚、阳虚及痰为核心病性证素,Ⅰ型→Ⅱ型→Ⅲ型患者呈现随病情进展病位有肺、脾、肾的传变。4证型与相关因素分析:三种类型的患者在年龄、是否合并吞咽障碍、是否卧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淋巴细胞百分比、D-二聚体、白蛋白水平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P<0.05);由Ⅰ型→Ⅱ型→Ⅲ型患者平均年龄逐渐增大,Ⅰ型中合并吞咽障碍或卧床的患者比例显着低于Ⅲ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D-二聚体由Ⅰ型→Ⅱ型→Ⅲ型逐渐增高,通过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D-二聚体可反应机体炎症程度,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并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与之相反,Ⅰ型→Ⅱ型→Ⅲ型患者的淋巴细胞百分比与白蛋白水平逐渐下降,这是随着疾病的进展,机体正气逐渐亏耗的过程,因此,淋巴细胞百分比与白蛋白水平对提示机体正气的亏耗有一定参考价值;结论:1具有吞咽障碍或卧床危险因素的高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当出现神疲、懒言等全身症状,或神昏等原发疾病加重等不典型表现时,应考虑到发生CAP的可能,需尽早行胸部CT等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早期诊断对缩短病程具有重要意义。2脑梗死后遗症期CAP的核心病素为虚、痰、瘀,虚有气虚、阴虚、血虚及阳虚之别,热性证素在此类患者中表现不显着,病位随病情进展有肺、脾、肾的传变。因此,脑梗死后遗症期CAP的辨治以补虚为主,根据肺、脾、肾的不同病位有所侧重,兼顾祛痰、化瘀等方面,同时,灵活把握清热药物的应用。3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D-二聚体、淋巴细胞百分比及白蛋白水平在脑梗死后遗症期CAP不同证型间具有差异性,可作为辅助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
刘玉华[4](2020)在《中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病状态与卒中后功能恢复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中老年脑梗塞患者共病状态与卒中后功能恢复相关性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共病状态对脑梗塞预后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探讨中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病状态与卒中后出院NIHSS评分及3月后mRS评分的关系。方法:前瞻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45岁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64例,记录其临床信息、疾病累积评分量表(CIRS评分)、共病指数、严重指数、入院及出院的NIHSS评分、3月后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等基线资料。分析患者共病状态与出院好转与否及出院3月随访卒中后功能恢复的关系。结果:(1)基线资料:最终纳入研究的264例脑梗死患者平均年龄为(68.66±10.70)岁,其中男性141例,女性123例,45-60岁中年患者50例,≥60岁患者214例。最终纳入的264例患者的入院NIHSS中位得分为6(4-11)分、出院NIHSS中位得分为3(1-8)分、严重指数为(0.67±0.36)、共病指数为(3.30±1.83)、CIRS中位得分为9(6-13)分。其中CIRS得分情况如下:得分为0分的患者占0%(0例);得分为1-14分的占83.33%(220例);得分为15-18分的占10.986%(29例);得分为≥19分的患者占5.681%(15例)。264例脑梗死患者与高血压共病率为72.73%(192例),与糖尿病共病率为41.88%(98例),与冠心病共病率为50.00%(132例),与心房颤动共病率为34.85%(92例),与焦虑抑郁共病率为56.82%(150例),与肺部感染共病率为20.08%(53例),与癫痫共病率为12.12%(32例)。(2)患者的相关参数与CIRS评分分层:中度和重度组患者年龄较轻度组年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比较不同CIRS分层组间患者入院NIHSS、出院NIHSS和3月mRS评分三组间均有显着差异,重度组显着大于中度组和轻度组(p<0.001);中度组和重度组的共病指数和严重指数均显着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出院时好转与否的因素:不同CIRS评分组间好转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IRS评分轻度和中度组好转率显着高于重度组(p=0.003);不同年龄组间好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6);好转组和未好转组共病指数(p=0.49)及严重指数(p=0.2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3月后神经功能恢复的比较:CIRS评分轻度和中度组好转率显着高于重度组(p<0.001);不同年龄组间好转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7);预后良好组和预后较差组共病指数及严重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5)相关性分析:CIRS、高血压、心房颤动、年龄、入院NIHSS评分、出院NIHSS评分、住院时间、共病指数、严重指数均与患者发病3个月后的mRS评分显着相关。结论:(1)中老年脑梗塞患者共病状态与卒中后出院NIHSS评分与3月后mRS评分有密切的关系。(2)CIRS评分较轻、年龄较小的、共病指数和严重指数低的患者预后良好。(3)CIRS、高血压、心房颤动、年龄、入院NIHSS评分、出院NIHSS评分、住院时间、共病指数、严重指数均与患者发病3个月后的mRS评分显着相关,相关评分越高提示预后可能较差。
何芳,张自艳[5](2019)在《脑梗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病原菌分布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病原菌分布状况。方法对2013年1月—2016年12月1216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脑梗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及病原菌分布情况。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共发生医院感染99例,感染发生率为8.14%;主要感染部位为下呼吸道41例(41.41%)和泌尿道25例(25.25%)。年龄≥70岁、手术、吸烟、中心静脉插管、留置尿管、留置胃管、使用呼吸机、气管插管、意识障碍、脑出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住院时间≥30 d是脑梗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共检测出12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69株(57.02%)、革兰阴性菌48株(39.67%)、真菌4株(3.31%)。结论脑梗死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影响因素多、病原菌分布广泛,临床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合理防治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李银姬[6](2017)在《218例脑梗死住院患者临床用药物分析》文中指出脑梗死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疾病和多发疾病,随着科学的发达,脑梗死的生存率逐渐增高,但是致残率居高不下,生存者中50%~70%的患者留有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目的:通过对延吉市中医医院2016年脑病科脑梗死患者的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脑梗死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对脑梗死伴有其他合并症进行分析,比较各种治疗脑梗死方法的治疗疗效,为今后在治疗脑梗死的方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延吉市中医医院脑病科住院患者中符合标准的218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对其一般情况、费用支付方式、合并症、既往卒中史、中医辨证、治疗方法、所使用药物、住院与出院进行的中医积分等进行如实的整理统计,采用SPSS 22.0软件对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于计量资料采用x±s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情况:符合标准的218例脑梗死患者中,男性135例,女性83例,男女比例为1.63:1;患者年龄范围33-90岁,平均年龄64.91 ± 11.16岁,男性平均年龄63.99±11.29岁,女性平均年龄66.41±10.83岁。脑梗死患者中205例都是使用医疗保险支付医疗费用;职业中其他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与不便分类其他办事人员占多数;发病时间按春夏秋冬分类,春季发病的患者最多,秋季最少;患者住院时间平均13.51±3.62天,其中134例患者住院时间都小于等于14天。2.脑梗死患者病灶分布最多在基底节区,为146例,占66.97%,其次是放射冠,39例,占17.89%;218例中71例诊断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根据患者在病例中的自述发现发病时最多的症状为肢体麻木无力,为139例,占63.70%。其次为头晕、言语不利。3.患者初次就诊时的收缩压平均值为144.10±21.82,舒张压平均值为87.58±13.03;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的平均收缩压为145.98±21.31,平均舒张压为88.74±13.31;无高血压病史的患者的平均收缩压为134.29±22.00,平均舒张压为81.51±11.58。4.218例符合标准的病例中,158例病例既往有脑梗死就诊记录(本医院或其他医院),占72.48%,初次发病在本医院就诊病例则为60例,占27.52%。合并症最多的病为高血压,218例患者中183例病例既往有高血压诊断史,占83.9%,其次为血脂异常、糖尿病和心脏疾病,合并多种疾病的组合中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为最多,共48例,占22.01%。5.所有病例都是在针灸与中药汤计的的基础上治疗。使所有病例按治疗方法分为四组,单纯使用活血化瘀药物40例,活血化瘀药物+奥扎格雷钠组合19例,活血化瘀药物+脑保护药物94例,活血化瘀药物+脑保护药物+奥扎格雷钠65例。6.所有病例治疗前积分平均为13.89±2.78,治疗后积分为8.40±2.92。(P<0.01),说明脑梗死治疗有明显的效果。治疗方法中中医积分降低最明显的为活血化瘀药物+脑保护药物+奥扎格雷纳组合,治疗后积分为8.01±2.81;其次为活血化瘀药物+脑保护药物组合,治疗后积分降低到8.37±2.37。7.所有病例总有效率为85.78%。其中治疗效果最明显的是活血化瘀药物+脑保护药物+奥扎格雷钠组合,疗效有效率占该方法的90.77%;其次为活血化瘀药物+脑保护药物组合,疗效有效率占该方法的88.30%。结论:1.一般情况: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性的发病年龄早于女性,可能于男性的生活习惯和压力大有关系。2.脑梗死患者中高血压患者占大多数,初次就诊时的血压比无高血压史的患者高,说明血压是脑梗死发病的重要有关因素之一。3.在针灸与中草药汤剂的基础上治疗效果最明显的组合为活血化瘀药物+脑保护药物+奥扎格雷纳组合,也是中医积分降低最明显的一组。4.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治疗效果良好,值得推荐。
余淑霞,郑丽华,许婷,马龙,马亮,汪小英,王志翔[7](2016)在《脑梗死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调查分析及防控对策》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脑梗死多重耐药菌(MDRB)感染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并研究防控对策。方法对1 351例脑梗死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 351例脑梗死患者中有68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5.03%;感染为89例次,感染例次率为6.59%;42例MDRB感染部位排名前3位的依次是下呼吸道、泌尿系统及血液系统,分别为35.29%、29.41%、8.82%;68例MDRB感染患者中共分离培养出MDRB 82株,以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为最多;MDRB感染患者与年龄>70岁及住院时间有相关性(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较高,多呈现多重耐药性;对MDRB感染患者应加强监测,采取有效措施干预,以减少MDRB感染的发生率。
曾庆云[8](2006)在《中、西医综合康复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偏瘫的影响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包括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两个部分。文献研究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系统回顾了历代中医药治疗偏瘫的主要成就,并对中、西医治疗的原则和方法的现代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通过分析既往偏瘫综合康复方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吸纳现代康复医学理念和功能评价方法、保留中医证候和辨证康复的观点、保持和丰富中医独特的综合康复技术等,是发挥中西医康复医学的优势、建立偏瘫中医综合康复方案的重要途径。临床研究目的:通过观察中、西医不同康复方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和实验室相关指标的影响,探讨分析中、西医康复方案临床疗效的异同。从卫生经济学角度对两种康复方案进行对比研究,探讨控制康复医疗成本的有效途径。方法:运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55例缺血性脑卒中(证属中风病中经络之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患者分为中康组27例和西康组28例。中康组采用缺血性脑卒中中医综合康复方案治疗;西康组采用规范的西医综合康复方案治疗。治疗4周后,从临床疗效和实验室检查两个部分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临床疗效评定包括观察两组临床综合疗效、中医主要症状、中医证候积分、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生存质量、认知功能等治疗前后的改变,及康复训练依从性和并发症情况。实验室检查部分包括观察治疗前后血脂、血流变、免疫学指标等的改变。两组的卫生经济学研究采用成本-效果分析的方法。结果:中康组和西康组两组患者临床综合疗效相若(P>0.05)。与西康组相比,中康组康复治疗的依从性较好,对提高中医综合疗效、改善中医主要症状、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运动功能、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减少卒中后并发症、调节免疫系统的紊乱等方面的作用均有显着优势(P<0.05)。两组患者的成本-效果比显示中康组显着低于西康组。结论:中、西医综合康复方案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均有确切的疗效。与西医康复方案相比,中医综合康复方案可明显提高中医综合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提高康复训练依从性、减少卒中后并发症,而且成本-效果比最低,因此可认为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偏瘫康复治疗方案。
朱德坤,陈宇,王艳,陈枫[9](2021)在《脑梗死后吞咽障碍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特点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脑梗死后吞咽障碍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特点。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58例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为对象,统计患者入院治疗1个月后,肺部感染发生情况,依据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22例和未感染组36例。采集肺部感染患者痰液样本并分析其病原菌分布特点。对比感染组和未感染组临床资料。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因素。结果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为37.93%(22/58)。22例发生肺部感染患者,共分离出35株菌株,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及真菌分别占病原菌总株数的51.43%、37.14%、11.43%,耐药率分别为38.89%、38.46%、25.00%。感染组住院时间、卧床时间、意识障碍占比、气管插管占比、使用呼吸机占比、重度脑梗死占比、WBC及NIHSS评分均显着高于未感染组(P<0.05),感染组吞咽功能评估量表(GUSS)评分则显着低于未感染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结果显示,重度脑梗死、GUSS评分、WBC、NIHSS评分均为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OR=3.377、2.793、3.904,P<0.05)。结论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主要以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脑梗死、GUSS评分、WBC、NIHSS评分均为脑梗死后吞咽障碍发生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
刘婷,郑志刚,索继江,杜明梅,姚宏武,刘运喜,白艳玲[10](2021)在《2011-2020年神经内科脑梗死住院病例医院感染流行特征》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近10年间脑梗死患者医院感染的流行特点,为临床早期采取合理措施预防医院感染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2011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神经内科脑梗死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感染患者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布特点,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2011-2020年共监测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脑梗死患者7 157例次,发生医院感染867例、1 105例次,医院感染率为12.11%、例次感染率为15.44%;趋势检验结果显示,医院感染率年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742,P=0.020)。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50.95%)及泌尿系感染(23.26%)为主,检出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48.56%)为主。多因素分析结果,年龄、入住监护室、合并糖尿病、侵入性置管、住院天数、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为脑梗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医院感染以下呼吸道及泌尿道感染为主,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临床需根据脑梗死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以降低感染率。
二、Study on infection of 2758 inpatients with brain infarctio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tudy on infection of 2758 inpatients with brain infarction(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综合疗法治疗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失语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内容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病例选择 |
2.3 研究变量 |
2.4 结局变量 |
2.5 数据提取 |
2.6 数据整理 |
2.7 数据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失语患者基本特征分析 |
3.2 脑梗死静脉溶栓失语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不同证型与其他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3.3 脑梗死静脉溶栓失语患者发病节气分布情况及不同发病节气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
3.4 脑梗死静脉溶栓失语患者语言功能的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析 |
3.5 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失语患者PSD的发生及影响因素分析 |
3.6 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失语患者住院时间及影响因素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1 病例纳入局限 |
2 针刺指标选取 |
3 结局指标选取 |
4 数据质控 |
5 相关因素选取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一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
综述一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卒中后抑郁对卒中患者预后生活质量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特征及针刺综合疗法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电子病例住院数据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病例选择 |
2.3 研究变量 |
2.4 结局变量 |
2.5 数据提取 |
2.6 数据整理 |
2.7 数据统计分析 |
2.8 技术路线 |
3 研究结果 |
3.1 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基本特征分析 |
3.2 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析 |
3.3 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感染的发生及影响因素分析 |
3.4 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住院时间及影响因素分析 |
讨论 |
1 吞咽障碍发病特点及治疗管理现状 |
2 接受针刺综合治疗方法的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基本特征 |
2.1 住院病例中医证型特点及治疗策略探讨 |
2.2 延髓损伤所致吞咽障碍 |
2.3 脑卒中危险因素暴露情况及对二级预防的警示 |
2.4 来院患者各不良并发症发生情况 |
2.5 来院患者住院负担 |
3 针刺治疗吞咽障碍研究进展 |
3.1 针刺介入时机对卒中管理影响的研究进展 |
3.2 不同针刺介入时点对脑梗死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 |
3.3 不同针刺介入时点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感染的影响 |
3.4 不同针刺介入时点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住院时间的影响 |
6 创新点 |
7 研究局限 |
7.1 病例纳入局限 |
7.2 针刺指标选取 |
7.3 结局指标选取 |
7.4 数据质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脑梗死后遗症期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中医证候特点及证素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剔除标准 |
6 研究方法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临床资料分析 |
3 证素、证型分布 |
4 证型分布与各因素相关性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明晰病、症、证候、证素的现代含义 |
2 肺炎临床表现不典型,未病先防,早期识别是关键 |
3 客观指标对脑梗死后遗症期CAP的评估价值 |
4 虚、痰、瘀在脑梗死后遗症期CAP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
5 基于核心病机的宿主导向诊疗思路应贯穿治疗始终 |
结语 |
不足之处及今后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脑梗死后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4)中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病状态与卒中后功能恢复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他汀类药物非降脂治疗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5)脑梗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病原菌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脑梗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情况 |
2.2 单因素分析 |
2.3 多因素分析 |
2.4 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 |
3 讨论 |
3.1 脑梗死患者医院感染部位分析 |
3.2 脑梗死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
3.3 脑梗死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分析 |
(6)218例脑梗死住院患者临床用药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简述 |
1.2 西医对脑梗死的认识 |
1.3 中医对脑梗死的认识 |
1.4 西医治疗脑梗死的方法 |
1.5 中医治疗脑梗死的方法 |
1.5.1 针灸 |
1.5.2 中药汤剂 |
1.5.3 中成药口服制剂与注射剂 |
1.6 脑梗死流行病学特征 |
1.6.1 年龄分布 |
1.6.2 性别分布 |
1.6.3 地区分布 |
1.6.4 时间分布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一般资料 |
2.2 脑梗死诊断标准 |
2.2.1 西医对脑梗死诊断标准 |
2.2.2 中医对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
2.2.3 中医证类诊断标准 |
2.3 病例纳入标准 |
2.4 病例排除标准 |
2.5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2.6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调查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1.1 年龄、性别分布 |
3.1.2 医疗付费方式 |
3.1.3 职业分布 |
3.1.4 发病时间分布 |
3.1.5 住院时间 |
3.1.6 病灶分布 |
3.1.7 发病时首发症状 |
3.1.8 初次就诊时血压 |
3.1.9 既往卒中史与合并症 |
3.2 药物使用情况 |
3.2.1 治疗脑梗死相关注射剂使用情况 |
3.2.2 脑梗死相关口服制剂使用情况 |
3.2.3 治疗血脂异常用药情况 |
3.2.4 高血压用药情况 |
3.2.5 糖尿病用药情况 |
3.3 治疗结果 |
3.3.1 不同治疗方法对治疗积分的影响 |
3.3.2 不同治疗方法对疗效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一般资料的分析 |
4.2 使用药物分析 |
4.3 中西医联合治疗脑梗死的优点及发展前景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脑梗死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调查分析及防控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2 结果 |
2.1 脑梗死患者医院感染情况: |
2.2 MDRB感染部位分布:MDRB感染部位排名前3位,依次是下呼吸道、泌尿系统及血液系统,分别占3 5.2 9%、29.41%及8.82%,见表1。 |
2.3 MDRB医院感染菌株分布: |
2.4 年龄与MDRB感染: |
2.5 MDRB感染患者住院时间与感染率: |
3 讨论 |
3.1 脑梗死患者感染MDRB相关因素分析: |
(8)中、西医综合康复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偏瘫的影响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研究 |
第一章 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及其康复的认识 |
第一节 历代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认识的源流 |
一、历代医家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一) 唐宋以前,以正虚邪中为主要病因病机 |
(二) 金元时期,倡火、风、气、痰内因为患 |
(三) 明清时期,主虚、风、瘀致病说 |
二、历代医家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治法的探讨 |
(一) 中药汤剂疗法 |
(二) 偏瘫其他疗法 |
第二节 现代中医药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的研究概状 |
一、缺血性脑卒中中药临床研究概况 |
(一) 缺血性脑卒中治则治法研究 |
(二) 缺血性脑卒中辨证论治研究 |
(三) 缺血性脑卒中辨病论治研究 |
(四) 缺血性脑卒中经方研究 |
(五) 缺血性脑卒中自拟方研究 |
(六) 缺血性脑卒中中成药静脉制剂研究 |
二、缺血性脑卒中针灸治疗研究概况 |
(一) 头针疗法 |
(二) 体针疗法 |
(三) 电针疗法 |
(四) 择时取穴针刺法 |
(五) 其他 |
(六) 针刺与现代康复疗法结合 |
(七)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机理探讨 |
三、缺血性脑卒中推拿治疗研究概况 |
(一) 推拿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早期的治疗 |
(二) 推拿对中风恢复期的治疗 |
(三) 推拿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合并症的治疗 |
(四) 推拿与现代医疗技术结合 |
(五) 推拿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理探讨 |
四、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熏洗疗法研究概况 |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及其康复的认识 |
第一节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的研究 |
一、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
(一)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 |
(二)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本质的认识 |
二、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原则和措施概述 |
(一) 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原则 |
(二) 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措施 |
第三节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康复机制及治疗的研究 |
一、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康复机制 |
(一) 卒中后大脑皮质功能的重建——神经可塑性理论 |
(二) 卒中后脑内的生理生化改变——神经可塑性机制与影响因素 |
(三) 卒中后脑的可塑性与功能康复 |
二、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的研究 |
(一) 康复治疗的原则 |
(二) 康复训练的时间 |
(三) 康复治疗的方法 |
第三章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综合治疗近况研究 |
第一节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研究 |
一、辨证口服中药与静脉中药制剂合用 |
二、中药与针灸合用 |
三、中药加手法推拿 |
四、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医康复疗法综合应用 |
第二节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西医综合治疗方案研究 |
一、脑梗死西医内科治疗 |
二、西医内科加康复训练 |
三、西医内科治疗加理疗 |
四、西医内科加外科及介入治疗 |
五、卒中单元治疗模式 |
第三节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案研究 |
一、中西药物结合康复方案 |
二、中西药物配合中医推拿针灸等康复治疗方法 |
三、中西药物配合西医康复、理疗等治疗方法 |
四、中西药物配合中西医综合康复疗法 |
小结与体会 |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一、病例选择 |
(一) 诊断标准 |
(二) 病例纳入标准 |
(三) 病例排除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 随机分组 |
(二) 治疗方法 |
三、一般资料分析 |
(一) 病例来源 |
(二)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三) 中康组与西康组患者治疗前可比性检测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临床疗效比较 |
(一) 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
(二) 中医综合疗效评定及主要症状、证候积分情况比较 |
(三)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比较 |
(三) 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比较 |
(五) 认知障碍水平(MMSE 积分)及3 个月后血管性痴呆(VD)发生率比较 |
(六) 生存质量比较 |
(七) 临床常见并发症发病率比较 |
(八) 卫生经济学指标分析 |
(九) 患者依从性情况比较 |
(十) 实验室指标及安全性监测 |
第三节 研究结论 |
第四节 讨论 |
一、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病因病机探讨 |
二、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治则治法探讨 |
三、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综合治疗思路的确立 |
四、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早期中医综合康复方案的建立 |
(一)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急性期口服汤药的选用 |
(二)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急性期静脉用中药制剂的选用 |
(三)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急性期熏洗方药分析 |
(四)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针灸方案的确立 |
(五) 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推拿康复方案的制定 |
(六)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急性期中医特色心理康复方案的确立 |
五、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免疫功能调整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关系探讨 |
六、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生存质量的评价及其意义 |
七、缺血性脑卒中偏瘫两种综合康复方案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
八、缺血性脑卒中偏瘫中医康复原则探讨 |
(一) 在脑卒中偏瘫康复中引入中医证候学指标 |
(二) 以辨证论治和整体康复作为脑卒中康复的重要指导思想 |
(三) 发挥中医独特康复疗法的优势 |
(四) 将现代康复医学的有关理论作为脑卒中康复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 |
九、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
附录Ⅱ 中风病主要症状分级量化表 |
附录Ⅲ 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1995) |
附录Ⅳ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
附录Ⅴ 简式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法(SFMA 量表) |
附录Ⅵ Barthel氏指数法(BI) |
附录Ⅶ 简明精神状况检查表(MMSE 量表) |
附录Ⅷ WHO生活质量指数(QOL)评分表 |
致谢 |
详细摘要 |
(9)脑梗死后吞咽障碍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临床方法 |
三、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一、脑梗死后吞咽障碍肺部感染发生情况 |
二、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 |
三、对比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患者的临床资料 |
四、影响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
讨论 |
(10)2011-2020年神经内科脑梗死住院病例医院感染流行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3 统计方法 |
2 结 果 |
2.1 医院感染率 |
2.2 医院感染部位 |
2.3 病原菌分布 |
2.4 脑梗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单因素分析 |
2.5 脑梗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多因素分析 |
3 讨 论 |
四、Study on infection of 2758 inpatients with brain infarction(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综合疗法治疗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失语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D]. 赵明明.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特征及针刺综合疗法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电子病例住院数据的回顾性研究[D]. 赵梦雄.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3)
- [3]脑梗死后遗症期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中医证候特点及证素分布规律研究[D]. 王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中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病状态与卒中后功能恢复的相关性分析[D]. 刘玉华.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1)
- [5]脑梗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病原菌分布研究[J]. 何芳,张自艳.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9(03)
- [6]218例脑梗死住院患者临床用药物分析[D]. 李银姬. 延边大学, 2017(06)
- [7]脑梗死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调查分析及防控对策[J]. 余淑霞,郑丽华,许婷,马龙,马亮,汪小英,王志翔. 宁夏医学杂志, 2016(06)
- [8]中、西医综合康复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偏瘫的影响的对比研究[D]. 曾庆云.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6(02)
- [9]脑梗死后吞咽障碍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特点分析[J]. 朱德坤,陈宇,王艳,陈枫.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2021(05)
- [10]2011-2020年神经内科脑梗死住院病例医院感染流行特征[J]. 刘婷,郑志刚,索继江,杜明梅,姚宏武,刘运喜,白艳玲.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21(18)
标签:脑梗死论文; 医院感染论文; 缺血性脑卒中论文; 脑梗死的治疗方法论文; 吞咽障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