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析中国养生体育的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邓坤坤[1](2021)在《陈撄宁养生思想及其对大众健身的现实启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养生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自战国时期庄子在《庖丁解牛》中提出,迄今已经两千余年矣。我国养生文化历史悠久,受到诸多专家与学者的关注与研究。养生是现代人对身体康宁保健的追求方式,是大众健身、保健行业的热门话题。追至本世纪二十年代,陈撄宁先生不忍坐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蚀与渗透,为唤醒人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保护,将传统养生文化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与倡导,为现代养生的研究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提升了民族养生文化自信,使得养生保健顺应时代的潮流。运用文献资料法、系统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遵循“搜集资料——科学分析——系统整理”的基本思路进行研究。首先,从政策文本和现有研究成果入手,对“陈撄宁养生思想与大众健身的资料进行全面的搜集与整理。其次,从养生学、体育学和保健学等多学科视角分析陈撄宁养生思想对大众健身的现实启示。通过对陈撄宁养生思想系统的搜集、分析,整理出一套可靠详实的理论依据,对现代养生实践和大众健身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理论价值。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陈撄宁是我国近现代的极富盛名的养生专家,一生致力于养生学术挖掘工作,穷极毕生精力,用自身养生的感知与体认为养生的研究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陈撄宁养生思想为养生的学术领域、宗教领域、医学领域提供了值得参考与学习的理论基础。(2)陈撄宁养生功法经过实修实证,是有益于发展身体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养生体系。其中,静功疗法、胎息行气、性命双修、内丹理论、女丹修炼等养生实践方式,适宜于大众群体人体身心健康,符合养生规律的科学性。陈撄宁养生功法是可以适应社会需求,满足现代人对康宁保健、长视久生的追求。(3)本文揭示陈撄宁养生的神秘面纱,通过陈撄宁养生思想对现实启示系统的解读与剖析,认为现代的中医学、养生观念与养生实践的发展在陈撄宁养生思想体系中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尤其在房中术中,陈撄宁认为顺欲、节欲而不禁欲,主张双修。陈撄宁在养生实践中,促进了医疗、保健的发展,丰富了我国养生领域的思想宝库。(4)陈撄宁养生思想全面的为现代健身提供了内外兼修的理论,其中静功疗法认为,静功修炼可以解决生理、心理、神经上的疾病,在“性”、“命”的论述中,认为大众健身、养生要同时修炼;并结合胎息的行气方式,进行修炼内丹,阴阳调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陈撄宁养生思想在现代养生中,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以及促进寻求祛病延龄、长视久生的指导意义。(5)陈撄宁养生思想受到当时医疗背景、社会环境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存在研究的局限与阙如,比如向来遵者旧规,且严守秘密,以至于局外人无从得知其内容;陈撄宁的书信与着作,大多数是满纸坎离、龙虎的专门名词,普通人不能解释;没有人公开提倡陈撄宁的养生思想。
樊丽沙,耿彬[2](2020)在《河南汉画像石体育图像研究述评》文中研究指明河南南阳、商丘、洛阳等地出土汉画像石数量众多,为研究两汉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史料.汉画像石中有许多生动描绘狩猎、角抵、蹴鞠、百戏杂耍、武术、博弈等活动的体育图像,不同学者对体育图像整体研究、单项图像分析、两汉时期体育精神及体育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有关注.目前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射猎、角抵、杂技、蹴鞠、武术等方面,其他体育类图像还有很大探讨空间.在研究过程中,应该正视汉画像石的历史背景,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综合分析体育图像,重视区域文化交流和中外体育文化交流,如此才能更加全面理解两汉时期体育文化内涵.
孟升轩[3](2020)在《社会变迁视域下赵堡太极拳在南京地区传承瓶颈与应对方略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相传赵堡太极拳作为太极拳中的精华始于张三丰,形成于赵堡镇,世代相传至今数百年,传入南京已四十余年,至今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习练群体。近年来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等领域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社会变迁,在促进赵堡太极拳传承与发展的同时带来一些不可回避的新问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专家咨询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深入探讨在社会变迁视域下赵堡太极拳在南京传承现状与发展过程,梳理传承脉络,发现赵堡太极拳在南京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所遇瓶颈,分析其产生原因并根据专家的意见进行归纳整理,提出应对方略,以期促进赵堡太极拳在南京地区更好地传承与发展。目前,赵堡太极拳在南京地区组织形态主要为:南京武当赵堡太极拳研究分会,其代表传承人为葛瑞麟、殷正洪、王亮;南京武当赵堡承架太极拳研究分会,其代表传承人为梁雪。传承方式主要为师徒传承。拳架套路主要为赵堡太极拳承架和赵堡太极拳领落架。对于社会变迁视域下赵堡太极拳在南京地区传承瓶颈及其应对方略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点内容:(1)当下赵堡太极拳在南京地区的传承已遇到瓶颈:群体差异较大难以统一协调,传承面临断层危机;教学规模受限,传承方式较为单一;传授双方信息不对称,信息流通不够通畅;传承过程中缺乏充足稳定的经济保障;传承组织松散,相关协会凝聚力较弱;内涵难以完全领悟,处于兼收并蓄的变化的过程之中。(2)对导致赵堡太极拳在南京地区传承产生瓶颈的原因分析如下:传承受众偏少,人力资源匮乏;传承方式老化,收益面偏窄;忽视宣传作用,缺乏媒体特别是新媒体关注;各种新型健身方法兴起,自身的吸引力有限;现有的传承组织结构固化,运行效果偏差;动作与习练方式等与新时代人们健身需求错位。(3)在综合多位专家建议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应对方略:政府要加大对赵堡太极拳传承支持的力度;传承人积极申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资格以增加影响力;构建新型有序的师徒关系,培养高素质传承人;通过与媒体合作加强与家庭、学校、武馆等组织的互动;积极探索与社会资本的联系以吸引资源的投入;提升南京市赵堡太极拳社团的管理水平;传承人带头重视武德教育以扩大对习武者的示范作用。
张潘东[4](2020)在《高校瑜伽公选课的育人价值研究 ——以贵州师范大学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瑜伽已经成为世界最受欢迎的运动项目之一,我国瑜伽热现象同样高涨,瑜伽走进高校并飞速发展,高校瑜伽呈现风靡趋势。瑜伽公选课是高校瑜伽的主要开展形式,高校瑜伽教学已成为一门系统、科学的课程,针对瑜伽课程的育人价值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以高校瑜伽公选课的育人价值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等方法对贵州师范大学瑜伽公选课的开展情况以及参与学生的情感态度等展开调查研究,结合学科育人的六重境界和人全面发展的“五育”思想,充分探究瑜伽公选课之于学生的育人价值,得出相关结论、建议,以期为瑜伽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借鉴。研究结论如下:(1)贵州师范大学瑜伽公选课开设数量充足,有完整统一的教学安排和教学体系建设。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师资力量较为雄厚,课程内容编排较为合理。但参与学生性别失衡现象严重、课程中理论知识融入不足、教师在育人价值实现过程中主导性较强,建议设置瑜伽教材补充理论知识;尝试开设瑜伽进阶班,丰富瑜伽课程体系建设;深化瑜伽文化融入,弱化教师在育人过程中的主导性以及淡化性别失衡现象。(2)在“德”育层面,瑜伽公选课能够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完善学生的人格建设。其中,瑜伽思想能够帮助学生品德形成,瑜伽文化促进学生人格完善,主要是受到瑜伽思想文化中价值观念的直接影响。(3)在“智”育层面,瑜伽公选课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体育兴趣。瑜伽中和谐、平等的处事思想,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进步,影响价值观的形成。瑜伽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增进对身体的认识,提高体育兴趣。(4)在“体”育层面,瑜伽公选课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掌握瑜伽技能。瑜伽呼吸训练能够提升耐力素质,瑜伽技能练习能够提升柔韧能力。瑜伽的练习能够改善学生睡眠质量,瑜伽身体哲学观指导形成合理的饮食习惯,增进身体健康。(5)在“美”育层面,瑜伽公选课能够提升学生的外在美与内在美。提升外在美体现在通过瑜伽练习能够改善学生身体形态,提升学生个人气质。丰富内在美体现在瑜伽能够改善学生心理健康、提升精神状态,使学生拥有健康完善的内在精神。(6)在“劳动实践”教育层面,瑜伽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地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瑜伽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增强对生活的热爱。瑜伽生活引导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朱红梅[5](2020)在《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协同发展研究 ——基于“西山”地域的调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区域协作互动性明显增强,区域分化和无序开发局面日趋固化,“多中心网络化”格局逐步形成,为休闲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由于我国地域空间差异大,导致一系列关键性问题得不到解决,如无序开发问题突出、地区间恶性竞争加剧、区域分割严重、跨区域的基础设施无法共建共享等。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迫切要求我们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完善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协调发展战略,大力强化“协同发展”理念,积极推动区域休闲体育旅游走协同发展道路。本文利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在遵循“一般到个案再到一般”的逻辑思维基础上首先对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协同发展进行一般分析;其次从现实基础、发展脉络、现实意义以及运行情况等四个方面对西山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协同发展进行个案探析;得出今后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协同发展展望。进而在此基础上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协同发展是当下休闲体育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必须构建“四位一体”的协同保障机制才能确保区域休闲体育旅游的稳固发展。(2)区域位置、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构成了西山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自在发展阶段、初步协同阶段以及深化协同阶段为西山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协同发展的历程。西山区域休闲体育旅游的协同发展对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3)西山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协同发展的运行情况主要包括运营现状、运营模式、运行路径和运行效果,进而得出运行反思。(4)对一般区域休闲体育协同发展提出展望。协同发展虽成为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发展的高级形式,但仍须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构和保障机制,完善地方法规。
谢长庚[6](2020)在《赣南丫山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文旨在运用SWOT分析法,研究赣南丫山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下文简称“丫山小镇”)旅游资源开发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为丫山小镇的建设提供发展对策,从而促进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通过对丫山小镇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实地调研,以及根据游客调查问卷和从业者调查问卷的调研结果,分析丫山小镇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从而制定丫山小镇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对策。结果与分析:区位交通、生态资源、红色资源、客家民俗传统文化等是丫山小镇的优势。体育旅游认知不足、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缺乏、体育消费水平偏低是丫山小镇的劣势。国家政策的支持、体育旅游市场潜发展力大、大众拟参与度高、丫山小镇在“第一轮全国特色小镇典型经验”的推广,提升了丫山的知名度,这是丫山小镇的发展机遇。而周边同类市场的竞争以及生态环境的脆弱又对丫山小镇的发展形成了威胁。结论与建议:丫山小镇区位交通良好,体育旅游资源丰富。丫山小镇特色产业发展前景好,目前已集聚5大类39种运动休闲类项目。小镇特色文化突出,打造了禅宗文化基地、理学心学基地等,体育旅游发展前景看好。本文建议开发者加大媒体宣传推介,塑造体育旅游品牌;培养和引进体育旅游专业人才;注重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深挖地域特色文化,强化小镇内涵发展;提升小镇整体性治理能力,满足游客服务需求,丰富旅游产品。
薛中华[7](2020)在《道教辟谷文化研究》文中认为道教辟谷文化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民众对辟谷的认识往往趋于简单化和片面化。目前已有的研究也尚未将道教辟谷文化的历史发展和思想方法等基本问题做出系统完整的阐述。本文希望能提供一个完整系统的对道教辟谷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整体把握明晰内涵并梳理其历史发展、整理其思想与方法,以弥补这一研究领域的不足。本文以“总-分”的结构展开对道教辟谷文化的解析。首先,总体上把握道教辟谷文化的内涵,并给出其在道教文化中的清晰定位,通过系统的分析和梳理,说明其在道教的地位和作用。其次对道教辟谷文化进行分维度论述,从纵、横两个维度对道教辟谷文化展开系统的梳理和讨论。纵向维度研究道教辟谷文化的起源和历史发展,结合道教文化发展的历史对道教辟谷文化的历史发展做出清晰的分段,并就各分段关于辟谷的记载做全面系统的考察和研究,通过对大量的历史文献、道教典籍、历代方志等资料的搜集和整理,阐明道教辟谷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基本形式、历代的主要代表人物,审视道教辟谷发展的动力和历史必然。横向的维度,主要研究道教辟谷文化的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以把握道教辟谷文化的主要形态,解析道教辟谷的思想理论与方法。通过搜集整理大量的相关文献,逐条理出道教辟谷文化的主要思想理论及对应的辟谷方法。在整理思想理论与方法的时候,本文依据道教辟谷文化的主要分段,将其划分为早期道教内丹兴起前的辟谷和内丹兴起之后的内丹辟谷两个大的部分来分章节。第一章是绪论。首先阐明本文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并对国内外道教辟谷及其相关研究领域进行综述。在此过程中,围绕本文设定的主要研究问题,从内涵定位、历史发展、思想方法等方面分别做了相关研究进展的综述,然后明确研究方法与研究的思路,指出研究的重难点、创新点。第二章是道教辟谷及其在道教文化中地位与作用。对辟谷文化进行考察时,本文区分了一般的辟谷文化和道教辟谷文化,并注意阐述了辟谷文化的层次性与丰富性。运用文献综合考察法,本文以统观的视角指出道教辟谷文化在道教的地位,论述了道教辟谷文化是道教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道教辟谷文化在道教修仙中具有核心地位、道教辟谷文化在道教康寿追求中具有基础地位等观点。在关于道教辟谷文化在道教文化中的作用的论述中,本文通过文献综合分析归纳得出道教辟谷文化具有对神仙的阐释作用、对生命的保障作用和对修炼成果的显化作用等重要作用。第三章是道教辟谷文化的历史发展。本文依据对道教历史的总体把握,把道教辟谷文化的历史发展分为起源阶段(先秦到西汉)、早期发展阶段(东汉到唐朝)、成熟发展阶段(唐末至近代)等三个大的阶段,结合对大量的历史文献、道教典籍、历代方志等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阐明道教辟谷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基本形式、历代的主要代表人物。各阶段的主要表现是:起源阶段提出了辟谷的概念,且已存在一些零散的辟谷思想和实践方法;道教辟谷文化早期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在道教思想理论和修仙方法的基础上形成了相对系统的辟谷理论和较完整的辟谷实践方法;道教辟谷文化成熟阶段主要表现是,在标志着道教养生修炼走向成熟的内丹修仙的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基于内丹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完整系统的辟谷理论和辟谷方法。第四章是道教辟谷的思想理论。本文着重从道教早期内丹兴起前的辟谷思想和内丹辟谷思想两个部分来论述。根据文献综合分析得出,早期的辟谷思想主要包括:节食尚俭思想、食气者寿思想、虚静无为思想、天气地味思想、除三尸九虫思想、清肠除滓思想、仿生导引思想、气药疗病思想、金津玉液思想、日精月华理论、减食增寿理论等等。内丹辟谷思想部分首先阐述了内丹辟谷理论的几个内涵,然后进一步阐示内丹辟谷思想有:绝粒为宗思想、精气神全思想、减阴增阳思想、先天自动思想等等。第五章是道教辟谷方法。本文在这一章主要论述道教早期内丹兴起前的辟谷方法和内丹辟谷方法。道教早期辟谷方法主要有:代谷辟谷法、节食辟谷法、导引行气辟谷法、除三尸九虫辟谷法、存思辟谷法、守一辟谷法、服药服丹辟谷法、服水辟谷法、服气辟谷法、胎息辟谷法等等。内丹辟谷方法,主要是根据内丹修炼程序分为炼己筑基辟谷、炼精化气辟谷、炼气化神辟谷和炼神还虚辟谷。
徐园园[8](2020)在《中国现代体育观的自然主义变革及其美育内涵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现代体育观与美育观一样,皆发轫于国族救亡年代。为了强兵御侮,洋务重臣在十九世纪中后期引进了西方现代兵操,开启了中国现代体育;随后的维新派以及革命党人,虽对体育的认识有所深化,亦均持政治功利主义的体育观念。在功利主义体育观占主导地位的时期,作为参照系的美育,与功利主义体育观形成了基于身心二元论的平行关系。而到了20世纪10年代以后,随着时代历史的变迁,由于其本身的缺憾,以及美育观念作为价值基点或隐或显的影响,国内开始反思功利主义体育观,并产生了向自然主义体育观的变革:一方面,体育与美育在现代教育观念、现代教育制度中慢慢结合;另一方面,更深层次的是身与心关系的强化,体育与美育由身心二元的关系逐步走向了身心一元。1922年“壬戌学制”的颁布,可视为中国现代体育观从功利主义到自然主义变革的历史性标志。这种变革是受美国自然主义体育观的影响。美国体育家麦克乐在两次访华期间,宣扬了含有大量美育因素的美国自然主义体育观,并直接影响了中国自然主义体育观的形成。中国的体育观从功利主义向自然主义的变革,对体育的认识逐渐从军事上的“强兵”到教育上的“强民”,最后分离出了“完全之人物”的终极目标,在其转向的过程中渗透了大量的美育因素:体育真正的宗旨是以美育为灵魂的全人教育;“身心一元”是美育与体育的融合性机制;“本性教育”是回归游戏本源的美育态度;“兴味主义”是以趣味为根本动机的体育;“审美主义”是自然主义体育观的美育内核。其中,“审美主义的体育”,是中国现代自然主义体育观中的美育因素得到凸显的最鲜明标志。也正是因为这些,中国体育才首次向其作为教育的理想和本体回归,同时对中国当代体育观产生积极启示。
杨于钦[9](2020)在《产业融合视角下湖北省蕲春县健康旅游发展路径研究》文中提出近些年来,伴随着旅游消费的不断升级,人们在进行旅游活动时不再满足于单一的观光休闲旅游,而更多关注旅游的内容,更加追求高品质的旅游产品,而健康旅游作为旅游的一种新业态受到人们的推崇,与传统旅游形态相比,健康旅游更具有滞留时间长、消费能力强、重游率高、强身健体等特点,可以说是传统旅游产业的升级版,2003年SARS病毒爆发后,国内开始关注健康旅游,2019年底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民众深刻认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可以预见的是,疫情过后,健康势必会成为民众最关注的话题之一,健康旅游也将会迎来新的“春天”。同时在“健康中国”战略大背景大环境下,以修养身心、美颜健体、延年益寿、养生保健等为目的的健康旅游有着广阔的市场,虽然国内健康旅游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依然存在经营管理混乱、健康旅游产品质量低下、服务供给能力弱等问题,为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因此,我们必须对健康旅游的发展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力求找到健康旅游持续、健康、高效发展的新途径。本文从产业融合的视角,以蕲春县为例,对健康旅游发展进行研究探讨,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从政策、需求、趋势三个方面阐述了健康旅游产业融合的背景,分析了其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健康旅游及产业融合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以产业关联理论、产业链与价值链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产业集群理论为理论基础。从供给和需求层面分析健康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因,并从基础、核心及长远价值三种类型对健康旅游产业融合的价值进行探讨。第二部分以蕲春县为案例地,描述其健康旅游产业发展的概况,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调研并发放调查问卷,对蕲春健康旅游市场现状和健康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形式进行分析,总结了蕲春县健康旅游融合形式主要包括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工旅融合、体旅融合以及与养老产业的融合等五种形式。然后,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案例地蕲春县健康旅游产业融合的态势进行分析判断,得出当前蕲春县健康旅游产业融合状况并指出蕲春县健康旅游产业融合中存在的发展困境。第三部分,依据第一部分理论及融合分析,第二部分实证分析发现阻碍蕲春县健康旅游发展的困境,最后从产业融合的视角来归纳总结出三条促进蕲春健康旅游发展的路径,分别为:中心发展;互动发展;宏观发展。三条发展路径相互协作、循序渐进,逐步打破旅游发展的“景区模式”,共同促进蕲春县健康旅游发展壮大。
赵丹,段逸山,王兴伊[10](2020)在《中医导引研究综述》文中认为导引是中医临床常用方法之一,在防治疾病和养生康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就中医导引的文献研究、临床研究、基础研究和历史研究做一综述,梳理其发展现状。
二、试析中国养生体育的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析中国养生体育的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陈撄宁养生思想及其对大众健身的现实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养生 |
1.3.2 大众健身 |
1.4 文献综述 |
1.4.1 陈撄宁养生思想的起源以及流变研究 |
1.4.2 陈撄宁养生的实践方法相关研究 |
1.4.3 陈撄宁内丹学养生相关研究 |
1.4.4 陈撄宁养生思想的科学理论的相关研究 |
1.4.5 陈撄宁养生思想的现实价值研究 |
1.4.6 养生与大众健身之间的联系研究 |
1.4.7 文献述评 |
1.5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思路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方法 |
1.5.2.1 文献资料法 |
1.5.2.1 逻辑分析法 |
1.5.2.3 系统分析法 |
1.5.3 研究思路 |
1.6 研究重难点以及创新点 |
1.6.1 研究难点 |
1.6.2 研究重点 |
1.6.3 创新点 |
1 陈撄宁生平事迹及其养生思想的形成背景 |
1.1 陈撄宁的生平事迹 |
1.2 陈撄宁养生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 |
1.3 陈撄宁养生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
2 陈撄宁养生思想的内涵 |
2.1 实修实证:仙学养生的科学依据 |
2.2 静功疗法:仙学养生的实践机制 |
2.3 沟通虚空:天人合一的胎息行气 |
2.4 性命双修:仙学养生的哲学体系 |
2.5 长生为基:仙学养生的内丹理论 |
2.6 辩证统一:仙学养生的女丹修炼 |
3 陈撄宁养生思想的时代影响 |
3.1 陈撄宁养生思想的历史影响 |
3.2 陈撄宁养生思想的现实影响 |
3.2.1 陈撄宁养生思想对现代中医学的影响 |
3.2.2 陈撄宁养生思想对现代养生观念的影响 |
3.2.3 陈撄宁养生思想对现代养生实践的影响 |
4 陈撄宁养生思想对大众健身的现实启示 |
4.1 静功疗法:大众健身的修心法则 |
4.2 性命双修:大众健身的思想皈依 |
4.3 内丹修炼:大众健身的康宁理念 |
4.4 胎息行气:大众健身的导引纲要 |
4.5 女丹修炼:大众健身的顺逆规律 |
5 陈撄宁养生思想的时代局限与现实进路 |
5.1 陈撄宁养生思想的局限 |
5.2 陈撄宁养生思想的局限缘由 |
5.3 陈撄宁养生思想的现实进路 |
5.3.1 搜集梳理陈撄宁养生文化思想 |
5.3.2 拓宽陈撄宁养生文化的研究视域 |
5.3.3 科学阐释陈撄宁养生思想文化 |
5.3.4 推进陈撄宁养生思想研究进展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陈撄宁先生年表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河南汉画像石体育图像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 汉画像石体育图像整体研究 |
2 体育图像单项研究 |
2.1 狩猎或骑射 |
2.2 百戏图 |
2.3 蹴鞠 |
2.4 武术 |
3 体育精神研究 |
4 体育文化交流 |
5 汉画像石体育图像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
5.1 其他体育图像研究 |
5.2 正视汉画像石的历史背景 |
5.3 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综合分析体育图像 |
5.4 重视区域文化交流和中外体育文化交流 |
(3)社会变迁视域下赵堡太极拳在南京地区传承瓶颈与应对方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时代人民需要太极拳发挥对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 |
1.1.2 社会组织逐步重视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 |
1.1.3 太极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传承与保护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 社会变迁 |
2.2 传承 |
2.2.1 传承人 |
2.2.2 传承方式 |
2.3 太极拳 |
2.4 赵堡太极拳 |
3 文献综述 |
3.1 关于传统武术传承的研究 |
3.2 关于太极拳传承的研究 |
3.3 关于赵堡太极拳传承的研究 |
3.4 社会变迁对太极拳传承影响的研究 |
3.5 文献评述 |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方法 |
4.2.1 文献资料法 |
4.2.2 问卷调查法 |
4.2.3 访谈法 |
4.2.4 专家咨询法 |
4.2.5 逻辑分析法 |
5 结果与分析 |
5.1 社会变迁视域下赵堡太极拳在南京地区传承瓶颈调查与分析 |
5.1.1 群体瓶颈:差异较大难以协调,传承面临断层危机 |
5.1.2 教学瓶颈:教学规模受限,传承方式较为单一 |
5.1.3 信息瓶颈:传授双方信息不对称,信息流通不够通畅 |
5.1.4 经济瓶颈:传承过程中缺乏充足稳定的经济保障 |
5.1.5 组织瓶颈:传承组织松散,相关协会凝聚力较弱 |
5.1.6 文化瓶颈:传承内涵难以领悟,难以做到兼收并蓄的变化 |
5.2 导致赵堡太极拳在南京地区传承瓶颈的原因分析 |
5.2.1 传承受众偏少,人力资源相当匮乏 |
5.2.2 传承方式老化,降低了习武者参与的兴趣 |
5.2.3 忽视宣传的作用,缺乏媒体特别是新媒体关注 |
5.2.4 新型养生健身方法兴起,自身吸引力有待提高 |
5.2.5 现有的传承组织结构固化,运行效果偏差 |
5.2.6 传承内涵与目前人们养生健身新需求错位 |
5.3 赵堡太极拳在南京地区传承应对方略的研究 |
5.3.1 政府要加大对赵堡太极拳传承支持的力度 |
5.3.2 传承人积极申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资格以增加影响力 |
5.3.3 构建新型有序的师徒关系,培养高素质传承人 |
5.3.4 通过与媒体合作加强与家庭、学校、武馆等组织的互动 |
5.3.5 积极探索与社会资本的联系以吸引资源的投入 |
5.3.6 提升南京地区赵堡太极拳社团的管理水平 |
5.3.7 传承人带头重视武德教育以扩大对习武者的示范作用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4)高校瑜伽公选课的育人价值研究 ——以贵州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瑜伽运动风靡趋势可观 |
1.1.2 高校瑜伽热度持续上涨 |
1.1.3 学科育人价值内在思考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相关概念解读 |
1.4.1 瑜伽概述 |
1.4.2 育人概述 |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访谈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贵州师范大学瑜伽公选课开展情况 |
3.1.1 课程设置与结构 |
3.1.2 师资教学与方法 |
3.1.3 学生参与与评价 |
3.2 瑜伽课程育人的维度分析 |
3.2.1 学科育人的内在维度 |
3.2.2 全面育人的多维内涵 |
3.2.3 瑜伽育人的思维导图 |
3.3 瑜伽课程的“德”育价值分析 |
3.3.1 “德”育的价值内涵 |
3.3.2 瑜伽思想促进个人品德形成 |
3.3.3 瑜伽文化完善个体人格 |
3.4 瑜伽课程的“智”育价值分析 |
3.4.1 “智”育的价值内涵 |
3.4.2 瑜伽对个体“智”的促进分析 |
3.4.3 瑜伽知识的智育价值体现 |
3.5 瑜伽课程的“体”育价值分析 |
3.5.1 “体”育的价值内涵 |
3.5.2 瑜伽技能的习得提升身体素质 |
3.5.3 瑜伽对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 |
3.6 瑜伽课程的“美”育价值分析 |
3.6.1 “美”育的价值内涵 |
3.6.2 瑜伽对“外在美”的培育价值 |
3.6.3 瑜伽对“内在美”的培育价值 |
3.7 瑜伽课程的“劳”育价值分析 |
3.7.1 “劳”育的价值内涵 |
3.7.2 瑜伽活动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
3.7.3 瑜伽生活化塑造良好习惯 |
3.8 瑜伽公选课育人的特征及思考 |
3.8.1 瑜伽公选课育人价值全面而显着 |
3.8.2 不同教师下的瑜伽育人效果存在差异 |
3.8.3 瑜伽课时数是影响其育人价值实现的因素之一 |
3.8.4 学生的瑜伽习得多样化 |
3.8.5 瑜伽文化融入不足限制瑜伽育人价值的全面性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1.1 瑜伽公选课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的育人价值 |
4.1.2 教师在瑜伽育人价值的实现中具有主导性 |
4.1.3 瑜伽公选课课时数限制瑜伽育人价值的实现 |
4.2 建议 |
4.2.1 设置瑜伽教材,深化理论知识讲解 |
4.2.2 深化瑜伽文化的融入,丰富课程文化内涵 |
4.2.3 尝试开设瑜伽进阶班,丰富瑜伽课程建设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附录三 :专家效度检验评价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协同发展研究 ——基于“西山”地域的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依据 |
1.2.1 国家政策支持推动休闲体育旅游迎来政策风口 |
1.2.2 消费需求转型升级导致休闲体育旅游消费需求快速增长 |
1.2.3 旅游经济“圈”时代助推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协同发展 |
1.2.4 协同发展演变为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发展的高级形式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相关概念解读及理论基础 |
1.4.1 相关概念解读 |
1.4.2 相关理论基础 |
1.5 休闲体育旅游相关文献综述 |
1.5.1 休闲体育旅游相关主题分析 |
1.5.2 关于休闲体育旅游的概念 |
1.5.3 关于休闲体育旅游的分类 |
1.5.4 关于休闲体育旅游的特征 |
1.5.5 关于休闲体育旅游的价值功能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田野调查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访谈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 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协同发展概况 |
3.1 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协同发展背景 |
3.2 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协同发展脉络 |
3.2.1 初始阶段 |
3.2.2 经验阶段 |
3.2.3 理性阶段 |
3.3 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协同发展现状 |
3.3.1 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协同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 |
3.3.2 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
3.3.3 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协同发展的一般模式 |
4 西山休闲体育旅游协同发展个案探析 |
4.1 西山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 |
4.1.1 区域位置独特、地缘关系密切 |
4.1.2 资源禀赋各异、互补性强 |
4.1.3 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差异大 |
4.1.4 休闲体育蓬勃发展、特色鲜明 |
4.2 西山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协同发展脉络 |
4.2.1 自在发展阶段(1990-2002) |
4.2.2 初步协同阶段(2003-2012) |
4.2.3 深化协同阶段(2013年-至今) |
4.3 西山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协同发展的功效 |
4.3.1 有利于实现区域休闲体育旅游规模经济 |
4.3.2 有利于发挥地区休闲体育旅游资源比较优势 |
4.3.3 有利于推动休闲体育旅游扶贫攻坚进程 |
4.4 西山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协同发展的运行机制 |
4.4.1 西山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协同发展的运行现状 |
4.4.2 西山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协同发展的运行模式 |
4.4.3 西山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协同发展的运行路径 |
4.4.4 西山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协同发展的运行效果 |
4.4.5 西山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协同发展的运行反思 |
5 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协同发展展望 |
5.1 建立跨行政区划的组织协调机构 |
5.2 加快构建自组织协调管理机制 |
5.3 加强区域休闲体育旅游规划工作和体系建设 |
5.4 建立科学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标准及完善地方发展方法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致谢 |
(6)赣南丫山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研究 |
2.1.1 特色小镇 |
2.1.2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
2.1.3 体育旅游 |
2.1.4 体育旅游资源 |
2.1.5 SWOT分析法 |
2.2 国内外体育旅游研究 |
2.2.1 国外体育旅游研究 |
2.2.2 国内体育旅游研究 |
2.3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相关研究 |
2.3.1 国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研究现状及案例 |
2.3.2 国内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研究现状及案例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地调查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访谈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3.2.6 数理统计法 |
3.3 技术路线 |
4 调查结果与分析 |
4.1 丫山概况 |
4.1.1 丫山属地自然地理概况 |
4.1.2 丫山属地大余旅游业发展状况 |
4.2 丫山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简介 |
4.2.1 丫山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运行模式 |
4.2.2 丫山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体制机制 |
4.3 丫山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
4.3.1 自然体育旅游资源开发 |
4.3.2 人文体育旅游资源开发 |
4.4 丫山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体育旅游客源市场调查分析 |
4.4.1 游客人口学特征分析 |
4.4.2 游客参与体育旅游情况分析 |
4.4.3 丫山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游客体育旅游基本情况分析 |
5 丫山运动休闲特色小镇SWOT分析 |
5.1 丫山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优势分析 |
5.1.1 区位交通优势 |
5.1.2 生态旅游资源优势 |
5.1.3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红色资源、客家民俗资源优势 |
5.1.4 醇厚悠久的历史人文优势 |
5.2 丫山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劣势分析 |
5.2.1 体育旅游概念认知不足 |
5.2.2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缺乏,营销力有待提高 |
5.2.3 传统旅游观念的制约 |
5.2.4 体育旅游消费能力偏低 |
5.3 丫山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机遇分析 |
5.3.1 相关政策支持与保障 |
5.3.2 体育旅游市场潜力大 |
5.3.3 大众拟参与度高 |
5.3.4 “第一轮全国特色小镇典型经验”的推广,提高了丫山知名度 |
5.4 丫山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威胁分析 |
5.4.1 周边同类市场的竞争 |
5.4.2 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
6 丫山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分析 |
6.1 治理体系建设 |
6.1.1 多元治理主体角色分析 |
6.1.2 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现状分析 |
6.2 治理能力建设 |
7 丫山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体育旅游发展对策 |
7.1 加大媒体宣传推介,塑造体育旅游品牌 |
7.2 重视体育旅游人才,强化引进教育培养 |
7.3 注重开发环境保护,优化运动生态环境 |
7.4 深挖地域特色文化,强化小镇内涵建设 |
7.5 满足游客休闲需求,丰富体育旅游产品 |
7.6 强化治理体系建设,提升整体性治理能力 |
8 结论与建议 |
8.1 结论 |
8.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丫山小镇游客调查问卷 |
附录B 丫山小镇从业者调查问卷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7)道教辟谷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 |
1.2.2 国外相关研究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的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的重难点、创新点 |
1.4.1 研究重点 |
1.4.2 研究难点 |
1.4.3 研究创新点 |
2. 道教辟谷文化的概念和定位 |
2.1 道教辟谷文化的相关概念 |
2.1.1 一般辟谷的概念 |
2.1.2 道教辟谷的概念 |
2.1.3 辟谷文化的丰富性 |
2.2 道教辟谷在道教文化中的地位 |
2.2.1 道教辟谷是道教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
2.2.2 道教辟谷在道教修仙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
2.2.3 道教辟谷在道教康寿文化中的基础地位 |
2.3 道教辟谷在道教文化中的作用 |
2.3.1 道教辟谷对神仙文化的阐释作用 |
2.3.2 道教辟谷对修炼过程的保障作用 |
2.3.3 道教辟谷对修炼成果的显化作用 |
3. 道教辟谷文化的历史发展 |
3.1 道教辟谷的起源:西汉之前 |
3.1.1 辟谷的提出 |
3.1.2 先秦时期关于辟谷的记载 |
3.1.3 西汉时期关于辟谷的记载 |
3.2 道教辟谷的早期发展:东汉至唐 |
3.2.1 东汉时期关于辟谷的记载 |
3.2.2 三国时期关于辟谷的记载 |
3.2.3 两晋南北朝时期关于辟谷的记载 |
3.2.4 唐朝关于辟谷的记载 |
3.3 道教辟谷的成熟发展:唐末至近代 |
3.3.1 内丹的兴起与道教辟谷的成熟 |
3.3.2 内丹辟谷早期代表人物 |
3.3.3 钟吕派对内丹辟谷的认识 |
3.3.4 南宗对内丹辟谷的认识 |
3.3.5 北宗对内丹辟谷的认识 |
3.3.6 正史中内丹辟谷代表人物 |
3.3.7 近代内丹辟谷代表人物 |
4 道教辟谷的思想 |
4.1 内丹兴起前的辟谷思想 |
4.1.1 节首尚俭思想 |
4.1.2 天气地味思想 |
4.1.3 食气者寿思想 |
4.1.4 城食增寿思想 |
4.1.5 去除三尸思想 |
4.1.6 清肠除滓思想 |
4.1.7 轻身疗病思想 |
4.1.8 金津玉液思想 |
4.1.9 虚静无为思想 |
4.1.10 仿生导引思想 |
4.1.11 存思日月思想 |
4.1.12 知一守一思想 |
4.1.13 闭气胎息思想 |
4.2 内丹辟谷思想 |
4.2.1 内丹辟谷思想的内涵 |
4.2.2 绝粒为宗思想 |
4.2.3 精气神全思想 |
4.2.4 减阴增阳思想 |
4.2.5 先天自动思想 |
5. 道教辟谷的方法 |
5.1 内丹兴起前的辟谷方法 |
5.1.1 节食辟谷法 |
5.1.2 代食辟谷法 |
5.1.3 咽津辟谷法 |
5.1.4 除三尸辟谷法 |
5.1.5 服符水辟谷法 |
5.1.6 导引行气辟谷法 |
5.1.7 守一辟谷法 |
5.1.8 存神辟谷法 |
5.1.9 存思日月辟谷法 |
5.1.10 服气辟谷法 |
5.1.11 胎息辟谷法 |
5.2 内丹辟谷方法 |
5.2.1 炼己筑基阶段的辟谷法 |
5.2.2 炼精化气阶段的辟谷法 |
5.2.3 炼气化神阶段的辟谷法 |
5.2.4 炼神还虚阶段的辟谷法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8)中国现代体育观的自然主义变革及其美育内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相关文献综述 |
三、研究价值与内容 |
第一章 中国现代体育观的功利主义发轫及作为参照系的美育 |
第一节 “强兵御侮”的军事体育与身心一元的“养生体育” |
第二节 作为新民途径的体育及其与美育的身心二元关系 |
第三节 “军国民”体育及其与美育关系的现代身体图式 |
第二章 从功利主义到自然主义:中国现代体育观的美育化变革 |
第一节 对功利主义体育观的本土反思与“壬戌学制” |
第二节 中国现代自然主义体育观的西方来源 |
第三节 中国现代自然主义体育观的形成及主要内容 |
第三章 中国现代自然主义体育观的美育内涵 |
第一节 “身心一元”:体育与美育的融合机制 |
第二节 “本性教育”:回归游戏本源的美育态度 |
第三节 “兴味主义”:以趣味为根本动机的体育 |
第四节 “审美主义”:自然主义体育观的美育内核 |
结语 体育与美育融合的现代性范型:中国现代自然主义体育观的当代启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产业融合视角下湖北省蕲春县健康旅游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健康中国战略为健康旅游提供政策支持 |
1.1.2 老年、亚健康和追求生活品质人群的巨大需求 |
1.1.3 产业融合是健康旅游蓬勃发展的重要途径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健康旅游 |
2.1.2 产业融合发展 |
2.1.3 旅游产业融合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业关联理论 |
2.2.2 产业链与价值链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4 产业集群理论 |
3 健康旅游产业融合分析 |
3.1 健康旅游产业融合的主要动因 |
3.1.1 需求层面 |
3.1.2 供给层面 |
3.2 健康旅游产业融合的价值所在 |
3.2.1 基础价值 |
3.2.2 核心价值 |
3.2.3 长远价值 |
4 蕲春县健康旅游产业发展概况及评价 |
4.1 研究区概况 |
4.1.1 蕲春县基本情况 |
4.1.2 蕲春县健康旅游发展条件 |
4.2 蕲春县健康旅游产业发展基础 |
4.2.1 旅游要素的供给 |
4.2.2 基础设施的改善 |
4.2.3 相关旅游企业的推进 |
4.3 蕲春县健康旅游产业发展状况 |
4.3.1 健康旅游得到政府大力支持 |
4.3.2 健康旅游产业发展效益显着 |
4.4 蕲春县健康旅游市场分析与评价 |
4.4.1 游客特征分析 |
4.4.2 游客出游动机和行为 |
4.4.3 游客的感知与评价 |
5 蕲春县健康旅游产业融合态势分析与发展困境 |
5.1 蕲春县健康旅游融合形式 |
5.1.1 健康旅游文旅融合发展 |
5.1.2 健康旅游农旅融合发展 |
5.1.3 健康旅游工旅融合发展 |
5.1.4 健康旅游体旅融合发展 |
5.1.5 健康旅游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 |
5.1.6 健康旅游其他融合发展 |
5.2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蕲春县健康旅游融合态势分析 |
5.2.1 灰色关联分析法 |
5.2.2 相关数据计算处理 |
5.2.3 结果分析 |
5.3 产业融合背景下蕲春县健康旅游发展困境 |
5.3.1 “多样融合,内涵丰富”的旅游产品体系开发不足 |
5.3.2 农旅互动较差,乡村地区健康旅游发展薄弱 |
5.3.3 部分商旅融合欠佳,游购品质不足,市场秩序参差 |
5.3.4 “景点多元,景区互通”的旅游市场发展尚未完善 |
6 蕲春县健康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探索 |
6.1 中心发展:产品多样融合,产业链优化升级 |
6.1.1 核心健康旅游产品提升 |
6.1.2 配套旅游六要素产品提质 |
6.2 互动发展:要素互动融合,弥补发展劣势 |
6.2.1 要素互动融合,夯实健康旅游发展基础 |
6.2.2 弥补劣势,增强农旅,商旅的融合发展 |
6.3 宏观发展:景区协作,产业共融,打造健康旅游产业集群 |
6.3.1 景区协作,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
6.3.2 产业共融,打造县域健康旅游产业集群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中医导引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中医导引文献研究 |
1.出土文献研究 |
2.传世文献研究 |
中医导引临床研究成果 |
1.导引着作 |
2.临床疗效研究 |
中医导引基础研究 |
中医导引历史研究 |
四、试析中国养生体育的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陈撄宁养生思想及其对大众健身的现实启示研究[D]. 邓坤坤. 安庆师范大学, 2021
- [2]河南汉画像石体育图像研究述评[J]. 樊丽沙,耿彬.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0(09)
- [3]社会变迁视域下赵堡太极拳在南京地区传承瓶颈与应对方略的研究[D]. 孟升轩. 南京体育学院, 2020(11)
- [4]高校瑜伽公选课的育人价值研究 ——以贵州师范大学为例[D]. 张潘东.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5]区域休闲体育旅游协同发展研究 ——基于“西山”地域的调研[D]. 朱红梅.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赣南丫山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D]. 谢长庚.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7]道教辟谷文化研究[D]. 薛中华. 西南大学, 2020(01)
- [8]中国现代体育观的自然主义变革及其美育内涵研究[D]. 徐园园.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9]产业融合视角下湖北省蕲春县健康旅游发展路径研究[D]. 杨于钦.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10]中医导引研究综述[J]. 赵丹,段逸山,王兴伊. 中医文献杂志,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