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评估的对象、内容及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乔雅雯,侯阿冰,张萌萌[1](2021)在《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研究前沿热点知识图谱分析——以CNKI1987—2020文献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小学校长培训是实现校长专业持续发展、提升校长队伍建设的关键途径。运用Microsoft Excel表格和Cite 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与优秀硕博论文两个数据库1987—2020年以来中小学校长培训的775篇研究成果进行可视化分析之后,发现中小学校长研究文献数量呈现波浪状相对下降趋势,研究机构多以各地区教育学院及师范高校为主,高频关键词共现分析显示中小学校长培训研究成果主要聚焦于培训质量保障体系、培训模式、培训课程以及校长专业化四个核心主题。展望未来,要加强中小学校长实践性培训体系构建研究、扩展中小学校长培训对象研究、关注中小学校长培训迁移和注重智能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校长培训融合研究,以此提高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效率与质量。
冉红月[2](2021)在《美国中小学校长“职业通道”项目的系统研究》文中提出
李冰[3](2021)在《民族地区中学校长领导力研究 ——以贵州省某民族自治州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发展民族地区教育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弘扬文化的现实选择,也是我国民族政策基本原则和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环境的必然要求。校长是学校的领导核心,其领导能力是决定学校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通过阅读与梳理文献,在借鉴香港学者郑燕祥教授的校长领导力“五向度模型”的基础上,运用成熟量表展开调查研究。并通过综合分析问卷调查数据与深度访谈资料发现:首先,民族地区中学校长领导力整体水平较好,普遍重视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通过开展多种途径的与发达地区结对帮扶等形式,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且男女校长在具体得分上没有显着性差异。但初级中学校长平均分显着高于高级中学,且除教育和文化领导力外,在其他三个维度初级中学校长得分均显着高于高级中学校长;除结构领导力外的其他各维度,40-45岁及50岁以上校长表现显着优于46-50岁校长。就教师的情况来看,中间年龄层的教师,尤其是30-39岁的教师感知到的校长领导力最弱。其次,民族地区中学校长普遍重视教育领导力的发挥,但过度追逐升学率,且多依赖外部学习、帮扶等资源,而缺乏学校自身团队通过诊断、反思,从而改进、提升的内生力量。第三,民族地区中学校长普遍对学校教师的人性关怀、学校的矛盾冲突及人际气氛调节等用力不足,导致人际领导力及政治领导力稍显弱势。第四,民族地区中学校长已逐渐意识到文化领导力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对学校的文化挖掘及建设,仍停留于“形象工程”阶段,文化领导浮于表面。研究的最后,针对民族地区中学校长领导力的以上问题,并分析背后根源,从制度和主体两个层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制度视角,包括校长选拔方式、校长培训制度和校长的评价方式三个方面;主体视角,包括主管教育的行政领导和校长自身两个主体:首先,作为行政领导,要深入学校,了解当地的教育实情,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引领当地教育发展;其次,放权赋权,给予学校更多的管理自主权,避免过多插手与干预,束缚学校发展。作为学校主要管理者的校长:第一,需正确认识领导力,注重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发挥,尊重教师及学校其他主要利益相关者参与管理学校的权力。其次,勤学多思,提升自身专业化领导水平。
王凤[4](2021)在《“县管校聘”模式下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轮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义务教育质量的均衡离不开师资配置的均衡化。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性的教育资源,通过在不同区域间的交流轮岗,有利于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弥补薄弱地区教育“软件”匮乏的局面。因而,必须建立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的有效机制,保持城乡区域间教师交流的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为此,2014年8月13日,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就推进“县管校聘”模式下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对教师交流轮岗的工作目标、人员范围、方式方法、激励保障机制和责任主体六个方面提出具体意见。各地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逐步推进“县管校聘”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实践,制定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县域内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和办法。但在具体实际操作中,由于县级政府统筹作用不到位、学校的“完成任务式”管理以及教师“评聘优先化”的选择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实现造成阻碍,影响教师的正常交流和轮换。为了深入了解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轮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阻力,更好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选择此课题开展研究。本文选取了山西省C市义务教育阶段参与交流轮岗的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实际情况,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研究与分析,从政府、学校、教师三个政策执行主体出发,提出县级政府应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学校组织应履行教育管理职能,教师群体应发挥辐射带动能量。三方面合力,共同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有序化和常态化交流轮岗,促进区域间教师队伍配置更加合理,从而实现C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
金兰[5](2021)在《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体系初探》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估的时间并不长,从最早的1991年教育部门颁布《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到现在,已近30年。在这期间,虽然教育部在各种有关教育督导评估的政策文件中屡次提及要建立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然而,这一要求既未在理论层面得到实现,更未在现实层面得到实施。上海虽然在2005年以政府教育督导室名义正式推出有关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文件,但令人惋惜的是,这一宝贵尝试并未持续下去:2006年微调后的十五年里,相关的督导评估框架体系既未得到更新,实践层面上的德育专项督导似乎也没有多大的实质性进展,这一现象令人关注与深思。基于对我国中小学督导评估历史演变的回顾和现状反思,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之所以迟迟未能从综合性督导评估中分化出来,最根本的原因可能在于,有关中小学德育督导评估的基础理论研究相对滞后,而这一现实又深深地植根于“德育”本身的复杂性与挑战性。为了推进中小学德育督导评估的专业化,提升德育督导评估的质量,有必要强化德育督导评估的基础理论研究,建立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多年来,人们一直指责或抱怨,中小学德育实效性不高。这与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未能建立和发展起来是有密切关系的。论文首先简要回顾了我国中小学德育督导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并结合现状反思与分析,探讨了建立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的必要性,并重点阐述了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理论依据,尝试回答为什么要建立和如何建立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接着,论文以包括国家和上海市区两级总共16套有关德育督导评估的文本为对象,运用文本分析法,结合专家访谈法,对现有的德育督导评估的指标体系、标准体系和方法体系进行实证性调查与分析,进而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与不足。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评估指标、标准与方法三个维度,提出建立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的对策与建议。论文研究发现,现有评估指标方面的主要问题包括:评估指标未能将反映德育成效的结果类指标,与体现德育实施的过程类指标区分开来;不同层级指标之间既没有保持逻辑上的同一性,又未能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不断分化原则;同级指标之间的划分既没有保持逻辑上的同一性,又没有保持逻辑上的相对独立性;某些指标的用词与表述比较随意,缺乏清晰的界定;不同文本之间同一指标的表述差异较大。现有评估标准方面的主要问题包括:部分结果类评估标准未能有效反映学生德育发展的目标与要求;部分过程类评估标准未能充分反映学校德育实施与保障方面的重要要求;部分评估标准未能充分涵盖对应指标的核心要素,具体表述存在较大差异,与对应指标的匹配性较低。现有评估方法方面的主要问题包括:德育督导评估方法与工具的受重视程度明显不足;部分督导评估方法与工具的有效性未得到检验;德育督导评估方法与工具的种类较少,并且与评估内容的适配性不足。针对以上这些问题,论文采用“总结与反思实践经验”“统合德育政策与法规要求”“吸收最新学术研究成果”相结合的方法论,尝试改进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体系。本研究建构了一套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它是包括“结果性指标”“过程性指标”“保障性指标”的三级指标体系。接着,论文采用呈现典型案例的方式,介绍了上述三类指标评估标准的研制过程与结果。最后,本研究主张借助专业力量研发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工具,建立相应的“质检”体系,吸纳现有德育督导评估方法与工具的“精华”,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德育督导评估方法体系。
侯超杰[6](2021)在《适应师范生协同培养需要的教师发展学校建设研究 ——以浙江省教师发展学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从师资培养数量够不够向师资培养质量优不优的目标迭代升级,为基础教育培养一批卓越师资成为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紧迫任务。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针对教师培养的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完善师范生协同培养相关机制。在2014年《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关于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2021-2025的通知》等一系列关于教师教育改革的政策文件中,提出教师发展学校建设中,高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要开展协同培养师范生工作,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中小学师范生的协同培养推进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的改革。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推动教师教育的综合改革,全面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需要建立和完善运行规范、富有质量的多方协同培养机制,这是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其中教师发展学校作为建设师范生协同培养工作的平台获得探索和实践,为进一步探索教师发展学校的建设提供经验。因而,有必要对教师发展学校中师范生协同培养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本研究以浙江省教师发展学校建设为例,通过参与浙江省3所教师发展学校实习生实践课程见习及相关研讨会议,收集教师发展学校的文本资料。利用Nvivo软件对浙江省教师发展学校文本资料进行三级编码,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和访谈法对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中小学三方协同培养师范生的现状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究教师发展学校实施师范生协同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深入探讨,最后提出改进策略,即完善教师发展学校师范生协同培养的相关机制。基于研究发现,教师发展学校中师范生协同培养三方在沟通交流、监督管理、培养合作等方面的工作有待进一步落实。教师发展学校实施师范生协同培养方面仍存在目标导向不强、协同动力不足、组织机构不健全、沟通协同不顺畅、协同培养工作不系统五个方面的问题。主要是由合作基础薄弱、支持系统模糊和协同培养机制尚未完善三方面原因造成。为解决协同培养中的问题,需要从目标协调机制、动力激发机制、沟通协调机制、组织协同机制四个方面完善师范生协同培养机制,以推动教师发展学校的建设。
谢桂红[7](2021)在《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研究 ——以宜春市奉新县S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赵倩[8](2021)在《中小学校长培养机制问题研究 ——以哈尔滨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是根本,校长是关键。随着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校长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逐渐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成为决定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在中小学校长的培养上,尽管传统的培训方式能够帮助校长快速掌握工作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提高培养效率,但是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和专业化的今天,显然已经不能够满足“校长”这一职业的专业发展和社会对校长的期待了,我们需要对中小学校长培养机制进行创新,实现校长职前培养的持续化、专业化和个性化。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对中小学校长培养机制进行探索,在以改革开放为时间节点的基础上追溯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两个时期内中小学校长的培养政策和培养制度,并且以哈尔滨市为例,从学历教育、职前教育管理实践和职前教育管理培训、升迁过程这四个维度来了解中小学校长的职前培养现状,发现目前中小学校长培养机制在校长培养机制、传统管理思想和校长专业发展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在创新中小学校长培养新机制上,笔者主要从国家制度建设与引领、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落实与微调、高等院校开展专业学习、中小学校创造培养条件和校长人才的自我培养与超越等这五个层面提出系统持续的中小学校长培养新机制,为校长队伍的健康发展建言献策。
傅菊[9](2021)在《浙江省S县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发展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2013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从顶层设计层面提出了对“校长”这一职业的专业化要求,同时也为校长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方向。根据对浙江省S县义务教育阶段部分中小学校长的调研发现,校长们的专业发展情况总体较好,但仍有一定提升的空间,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第一,客观方面的问题。主要指教育行政部门和现存校长管理制度以及义务教育学校导致的校长专业发展方面的问题。培训是支持校长专业发展非常重要的方式。目前,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校长培训存在培训不及时,培训形式单一,内容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在校长考核评价方面,现行的考核流于形式,考核目的是奖惩,而非提高校长的专业发展水平。考核的方式上,用对校务的考核代替对校长的评价,没有就校长专业发展的不足进行反馈和帮助。第二,主观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校长的自我专业意识不强,自我认知和定位不清;管理能力不足,总体理论化水平不高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尝试借鉴迈克·富兰的“专业资本”理论,兼及校长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基于对S县校长专业发展现状探析和问题的挖掘,提出可能的解决现存问题并提升校长专业发展的主要策略如下:第一,通过深化校长管理制度改革,切实提高校长的人力资本,促进校长专业发展。具体包括:改革并深化现有的校长资格制度,保证校长的人力资本;建立基于《标准》的以提高校长人力资本为目的的校长评价指标体系,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第二,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激发校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实践和反思学习,提高校长的决策资本和人力资本,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第三,改革培训形式和内容,满足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学校校长的专业发展需求,提高校长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李雅聪[10](2021)在《初心与嬗变:生命历程视阈下校长成长轨迹研究 ——基于Y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育兴则国家兴。随着当今时代教育改革向纵深迈进,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而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都离不开教育中的实践者,尤其是校长,校长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所在。自“教育家办学”理念提出以来,在校长培训日益兴盛的潮流中,校长成长的相关研究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如何成长为优秀的校长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本研究选取Y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个案研究和关键事件分析法,以生命历程理论为研究视角,融合校长研究的成长阶段说、资本积累说等相关理论,从Y的少年成长、校长预备期、校长适应期、校长胜任期、校长成熟期和创造期六个阶段,对Y自身的成长历程及其初心嬗变进行追溯式考察,并挖掘其成长过程中的转折点及关键事件,尝试在其中找到影响其初心嬗变与自身成长的关键因素。研究中发现:Y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环境、资源与能力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Y生于上世纪70年代,幼年经历帮助她形成了初心的萌芽;长于上世纪80年代,作为那个年代的中师生,在中师教育与师范本科教育中坚定着初心;在不断的调职经历中磨砺与更新着初心;在向教育家型校长迈进中不忘初心;在自身的成长中积累优势,实现自我渐进式成长,又于渐进式成长中丰富初心的内涵与意蕴,产生嬗变。本研究根据Y的成长历程,形成生命轨迹图,并构建初心嬗变图。研究发现,初心嬗变于校长的成长过程中,校长成长是一个累积的过程,作为校长,要在成长的不同阶段累积关键优势,并积极学习、反思、创新、才能够实现成长。由此,在本研究末由校长自身与外部保障两各层面提出校长成长与自我初心丰富的可行的路径及建议:校长自身应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形成内在驱动力;校长应具备独特的人格魅力,形成团队的领导力与向心力;鼓励特色办学,提高校长自身的科研能力与综合素养;创新校长培训工作,完善校长成长外部保障四种路径推动校长初心的嬗变,校长自身的成长。
二、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评估的对象、内容及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评估的对象、内容及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研究前沿热点知识图谱分析——以CNKI1987—2020文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研究设计 |
(一)样本选取 |
(二)研究工具与方法 |
(三)数据分析 |
三、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研究的计量学分析结果 |
(一)时间分布 |
(二)研究机构及研究者发文数量分布 |
四、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研究前沿热点分析 |
(一)关于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质量保障体系”为核心的研究主题 |
(二)关于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为核心的研究主题 |
(三)关于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为核心的研究主题 |
(四)关于我国中小学校长“专业化”为核心的研究主题 |
(五)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研究发展趋势分析 |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3)民族地区中学校长领导力研究 ——以贵州省某民族自治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文献综述 |
(五)理论基础 |
(六)研究思路和方法 |
二、民族地区中学校长领导力的调研结果与分析 |
(一)民族地区中学校长领导力整体水平及差异分析 |
(二)民族地区中学校长领导力存在的问题 |
(三)民族地区中学校长领导力的问题根源分析 |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提升民族地区中学校长领导力的策略及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县管校聘”模式下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轮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教师流动相关研究 |
1.2.2 国内教师交流轮岗相关研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县管校聘 |
2.1.2 教师流动 |
2.1.3 教师交流轮岗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理论 |
2.2.2 团队组织寿命说 |
2.2.3 教师专业发展生态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县管校聘”模式下义务教育教师交流轮岗现状 |
3.1 我国义务教育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政策状况 |
3.1.1 政策演进 |
3.1.2 政策实施概况 |
3.2 山西省义务教育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政策落实状况 |
3.2.1 初步构建政策实施体系 |
3.2.2 义务均衡县评估稳步推进 |
3.2.3 基本实现教师适度流动 |
3.3 C市“县管校聘”模式下义务教育教师交流轮岗现状 |
3.3.1 研究设计与实施 |
3.3.2 调查结果及分析 |
3.3.3 问卷调查结论 |
3.4 调查结果的归因分析 |
3.4.1 县级政府统筹作用不到位 |
3.4.2 学校“完成任务式”管理 |
3.4.3 教师“评聘优先化”选择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国内外教师交流政策执行的不同模式及启示借鉴 |
4.1 国内教师交流政策执行模式的主要特点 |
4.1.1 优质教师的支教模式 |
4.1.2 全员参与的轮岗模式 |
4.1.3 联合发展的捆绑模式 |
4.2 国外教师交流政策执行模式的主要特点 |
4.2.1 日本的教师“定期交流制度” |
4.2.2 韩国的教师“互换制度” |
4.2.3 澳大利亚的教师“迁调制度” |
4.2.4 美国的“教育补偿制度” |
4.3 启示与借鉴 |
4.3.1 明确非交流轮岗人员条件和逐步实现跨区域交流轮岗 |
4.3.2 确立客观流动标准,制定流动积分制度 |
4.3.3 制定教师流动单项法规和偏远地区激励计划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完善“县管校聘”模式下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轮岗的对策建议 |
5.1 发挥县级政府统筹协调作用 |
5.1.1 完善“县管校聘”制度,加强政策宣传引导 |
5.1.2 完善保障激励措施,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
5.1.3 重视政策执行考核监督,建立合理评价体系 |
5.2 履行学校组织教育管理职能 |
5.2.1 提高政治站位,深刻把握政策目标 |
5.2.2 调动教师积极性,实现教师合理流动 |
5.2.3 运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师覆盖面 |
5.3 发挥教师群体辐射带动能量 |
5.3.1 提高自身政策认知,激发参与积极性 |
5.3.2 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提高教师队伍质量 |
5.3.3 掌握信息化教学手段,发挥辐射带动力量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附录 山西省C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轮岗政策实施效果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5)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体系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与背景 |
(一)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永恒主题 |
(二)学校德育实效性不高成为老大难 |
(三)提升德育实效亟需专项督导评估 |
二、相关研究述评 |
(一)德育督导 |
(二)德育评估 |
(三)对已有相关研究的评价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的问题 |
(二)研究的思路 |
(三)研究的方法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第二章 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意义与依据 |
一、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意义 |
(一)从历史的角度看 |
(二)从现实的角度看 |
二、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依据 |
(一)学理依据 |
(二)政策与法规依据 |
第三章 中小学校德育督导评估框架体系现状调查 |
一、德育督导评估的指标体系现状调查 |
(一)对结果类指标的调查与分析 |
(二)对过程和保障类指标的调查与分析 |
二、德育督导评估的标准体系现状调查 |
(一)对结果类评估标准的调查与分析 |
(二)对过程与保障类评估标准的调查与分析 |
三、德育督导评估的方法体系现状调查 |
(一)对现状的描述与呈现 |
(二)对现状的分析与判断 |
第四章 改进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探索与尝试 |
一、改进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指标的探索与尝试 |
(一)改进的思路与方法 |
(二)改进后的指标体系及阐释 |
二、改进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标准的探索与尝试 |
(一)改进的思路与方法 |
(二)三个典型的改进尝试 |
三、改进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方法的探索与尝试 |
(一)改进的思路与方法 |
(二)改进的初步尝试 |
总结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适应师范生协同培养需要的教师发展学校建设研究 ——以浙江省教师发展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教师发展学校的相关研究综述 |
(二)师范生协同培养问题研究综述 |
(三)已有研究述评 |
四、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资料的收集 |
(四)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师范生协同培养的现实基础及实践探索 |
一、师范生协同培养的现实基础 |
(一)教师教育改革发展为师范生协同培养提供政策背景 |
(二)教师教育理论发展为师范生协同培养提供理论指导 |
(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师范生协同培养提供历史经验 |
二、师范生协同培养的主要探索类型 |
(一)“双方合作”专业发展学校(PDS)实践探索 |
(二)“双方合作”教师发展学校(TDS)实践探索 |
(三)“三位一体”教师发展学校(UGS)实践探索 |
(四)“政府主导”教师发展学校(TDS)实践探索 |
三、教师发展学校实现协同培养的主要优势 |
(一)搭建师范生协同培养合作平台 |
(二)推动并形成师范生培养共同体 |
(三)发挥师范生协同培养各方优势 |
四、确保教师发展学校实现协同培养的要求 |
(一)明确教师发展学校的建设观念 |
(二)细化教师发展学校的建设内容 |
(三)完善教师发展学校的建设制度 |
第三章 教师发展学校实施师范生协同培养的现状分析 |
一、师范生协同培养的实施现状 |
(一)教师发展学校资料描述 |
(二)协同培养资料开放编码 |
(三)协同培养资料主轴编码 |
(四)协同培养实施访谈修正 |
二、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协同培养现状描述 |
(一)协同培养各方工作权重OWA算子赋权分析 |
(二)协同培养各方工作模糊综合评价法结果分析 |
三、协同培养实施的现状分析 |
(一)高等院校工作层面 |
(二)教育行政部门层面 |
(三)中小学校工作层面 |
第四章 教师发展学校实施师范生协同培养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师范生协同培养中的主要问题 |
(一)目标导向性不强 |
(二)内外部动力不足 |
(三)沟通协调不顺畅 |
(四)组织机构不健全 |
(五)培养工作不系统 |
二、协同培养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
(一)协同合作观念基础薄弱 |
(二)协同各方支持系统模糊 |
(三)协同培养机制尚不完善 |
第五章 教师发展学校师范生协同培养机制的完善 |
一、顶层设计:构建目标实现机制 |
(一)教育行政部门落实管理保障职责 |
(二)高校落实三方协同合作主体职责 |
(三)中小学落实好协同合作培养职责 |
二、互利共赢:构建动力驱动机制 |
(一)教育行政部门协同培养多维驱动 |
(二)高等院校层面协同培养多维驱动 |
(三)中小学校层面协同培养多维驱动 |
三、互动协作:构建沟通协同机制 |
(一)建立健全三方协同资源共享制度 |
(二)建立完善三方协同平等协商制度 |
四、联动整合:构建组织管理机制 |
(一)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完善管理规则 |
(二)高校设置专门协同培养合作机构 |
(三)中小学校整合协同培养优势资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中小学校长培养机制问题研究 ——以哈尔滨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的问题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的问题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四、理论基础 |
(一)校长成长阶段理论 |
(二)专业发展理论 |
(三)社会升迁理论 |
五、概念界定 |
(一)中小学校长 |
(二)培养机制 |
六、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七、创新点与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研究不足 |
第二章 我国中小学校长培养机制的发展历程 |
一、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阶段 |
(一)任用标准 |
(二)选拔方式 |
(三)培训工作 |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 |
(一)任用标准 |
(二)选拔制度 |
(三)培训制度 |
第三章 哈尔滨市中小学校长培养机制调查 |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设计 |
(二)调查实施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一)中小学校长的基本情况 |
(二)调查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三)中小学校长职前培养的整体情况 |
(四)中小学校长培养机制现状 |
(五)中小学校长职前培养的差异分析 |
(六)中小学校长职前培养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四章 现有培养机制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中小学校长职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
(一)中小学校长职前培养效果不均衡 |
(二)学历教育缺乏专业引领 |
(三)职前教育管理实践相对封闭 |
(四)各类机构的校长培养工作缺乏统筹性 |
二、中小学校长职前培养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校长培养机制不健全 |
(二)传统管理思想的制约 |
(三)校长专业发展实力不足 |
第五章 创新中小学校长培养机制 |
一、国家制度建设与引领 |
(一)整体规划校长培养路径 |
(二)完善校长管理制度 |
(三)健全动态长效的监测管理体系 |
二、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落实与微调 |
(一)确立校长培养机构的责任制度 |
(二)建立区域校长人才储备库 |
(三)整合区域内的校长培养资源 |
(四)积极培育社会培养机构 |
(五)给予校长自我成长的空间 |
三、高等院校引导专业学习 |
(一)课程内容设置合理 |
(二)改革教育教学方式 |
(三)重视专业精神的培养 |
四、中小学校创造培养条件 |
(一)成立学校管理后备人才的“黄埔军校” |
(二)提供岗位实践机会 |
(三)定期举办管理交流分享会 |
五、校长人才的自我培养与超越 |
(一)转变思想观念 |
(二)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
(三)重视实践反思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中小学校长培养机制访谈提纲 |
附录二 中小学校长职前培养机制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浙江省S县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发展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时代发展要求关注校长专业发展 |
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发展保证义务教育质量 |
三、实习中引发的思考和关注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理论意义 |
三、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专业 |
二、校长专业发展 |
三、义务教育学校 |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校长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
二、外国校长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
三、已有研究的反思 |
第五节 理论基础 |
一、迈克·富兰的专业资本理论 |
二、校长的发展阶段理论 |
第六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对象与数据处理 |
第二章 S县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发展现状和问题 |
第一节 S县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发展现状 |
一、S县义务教育学校校长队伍现状 |
二、S县义务教育学校校长自我专业意识发展现状 |
三、S县校长六项专业职责发展现状 |
第二节 S县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发展的问题 |
一、自我认知和定位不清 |
二、部分校长管理能力不足 |
三、日常持续学习缺乏动力 |
四、理论水平总体不高 |
第三章 S县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发展问题的原因 |
第一节 校长专业发展问题的外部原因 |
一、S县教育行政部门专业站位不高 |
二、校长评价制度不健全 |
三、S县校长培训体系不完善 |
四、部分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
第二节 校长专业发展问题自身内部的原因 |
一、专业意识不足 |
二、性别结构失衡,部分校长欠缺问题意识 |
三、校长年龄结构失衡,学习动力不强 |
四、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缺乏 |
第四章 提升S县校长专业发展的策略 |
第一节 加强制度管理,保障校长专业发展 |
一、完善校长资格制度保证校长的人力资本 |
二、改革校长评价制度提升校长人力资本 |
三、改革学校人事制度,提高校长专业资本 |
第二节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促进校长专业发展 |
一、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激发校长学习内驱力 |
二、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提高校长决策资本 |
三、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提高校长人力资本 |
四、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提高校长管理能力 |
第三节 改革培训形式和内容,满足校长专业发展需要 |
一、区分培训对象,提高培训针对性 |
二、校长发展阶段与培训内容相结合,提高培训实效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S县义务教育学校校长调查问卷 |
附录B:访谈提纲 |
附录C:S县校长考核方案 |
致谢 |
(10)初心与嬗变:生命历程视阈下校长成长轨迹研究 ——基于Y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时代呼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
(二)自我解惑:面临着不同的声音 |
(三)范式转型:校长成长的实然迫求 |
(四)自身情结:解读笔者研究兴趣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教师职业选择的研究 |
(二)关于教师职业选择初心的影响因素研究 |
(三)关于校长成长的研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四)已有研究述评 |
四、基本概念界定 |
(一)初心 |
(二)嬗变 |
(三)选择、教师职业选择 |
(四)校长成长 |
五、研究途径 |
(一)研究方法 |
1.个案研究法 |
2.文献分析法 |
3.访谈法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过程 |
(四)研究视角 |
1.生命历程理论 |
2.生命历程理论研究个体成长的适切性 |
第1章 溯源:少年成长的积累 |
一、孕育:年少的境遇与后来的选择 |
(一)出生环境:农民家庭 |
(二)成长环境:中师热潮 |
二、播种:灵活的课堂与心灵的向往 |
三、生根:冥冥的注定与被动的取舍 |
(一)父亲的执意坚持 |
(二)倾心相助的老校长 |
四、小结 |
第2章 选择:成为理想的自己 |
一、毕业之际的“硬”选择 |
二、初任教师的“软”发展 |
(一)合格的新手教师 |
(二)G市小有名气的教师 |
三、教而优则仕 |
(一)初次结缘行政工作:年级组长 |
(二)再次选择接受教育:去读研了 |
四、小结 |
第3章 寻觅:磨砺中经历变迁 |
一、艰难中前行:经历着职业倦怠 |
(一)工作失意:未能如愿执教高中 |
(二)无奈选择:再次担任班主任 |
(三)分身乏术:压力重迫想辞职 |
二、前行中突破:第一次当校长 |
(一)机缘巧合:D学校的副校长 |
(二)举荐有成:初任校长 |
1.初任期等于不适应期 |
3.困境中的启发 |
三、小结 |
第4章 交融:突破中走向未来 |
一、Z小学:全新的工作领域 |
(一)新官上任:三步规划 |
(二)打消质疑:校长上语文课 |
(三)亲近关系:校长餐桌与校长下午茶 |
(四)加入新基础教育:丰富办学理念 |
二、且歌且行:入选八桂教育家摇篮工程 |
三、共生养成:家庭与“我”,“我”与Z小学的山水 |
四、小结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一、研究结论 |
(一)生命历程理论下Y的成长 |
(二)Y成长历程中的初心丰富与蜕变 |
二、研究启示 |
(一)坚定的理想信念:校长初心嬗变的内在要求 |
(二)独特的人格魅力:校长初心嬗变的关键所在 |
(三)创新的办学理念:校长初心嬗变的制胜法宝 |
(四)持续的学习观念:校长初心嬗变的必由之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四、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评估的对象、内容及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研究前沿热点知识图谱分析——以CNKI1987—2020文献为例[J]. 乔雅雯,侯阿冰,张萌萌. 中国成人教育, 2021(14)
- [2]美国中小学校长“职业通道”项目的系统研究[D]. 冉红月.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民族地区中学校长领导力研究 ——以贵州省某民族自治州为例[D]. 李冰.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1)
- [4]“县管校聘”模式下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轮岗研究[D]. 王凤.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5]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体系初探[D]. 金兰.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适应师范生协同培养需要的教师发展学校建设研究 ——以浙江省教师发展学校为例[D]. 侯超杰.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研究 ——以宜春市奉新县S小学为例[D]. 谢桂红. 南昌大学, 2021
- [8]中小学校长培养机制问题研究 ——以哈尔滨市为例[D]. 赵倩.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9]浙江省S县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发展的调查研究[D]. 傅菊.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10]初心与嬗变:生命历程视阈下校长成长轨迹研究 ——基于Y的叙事研究[D]. 李雅聪.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