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美白对虾健康精养技术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彭张明,蒲桂川[1](2021)在《浅谈斑节对虾健康养殖技术概要》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台湾省在1968年首次成功人工培育出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虾苗,正式开始走人国内现代养殖业的舞台,1977年开始使用配合饲料,由此开创了斑节对虾精养技术[1]。斑节对虾是世界三大养殖虾类品种之一,联合国粮农组织通称大虎虫虾(giant tiger shrimp),是养殖对虾类中体形最大,经济价值最为重要的一种对虾。斑节对虾是市场上最优秀的养殖甲壳类之一,不仅是亚洲传统的养殖虫虾种,也是全世界的重要优秀养殖虾种,养殖斑节对虫虾比养殖南美白对虾成本高1/3,市场销售价则高出1~2倍,突出的问题是该种对虾比南美白对虾更容易发生白斑病[2]。但近十年以来,国内外斑节对虾的高健康繁育体系的建立,解决了依赖野生捕捞的困境,通过斑节对虾的不断家养驯化、遗传选育,斑节对虾的抗病能力、生长速度有了显着提升,可以说斑节对虾的种苗繁育及健康养殖等技术目前已经基本与南美白对虾处于同一水平线,但是在规模上仍存在较大差距。
金若晨[2](2020)在《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水质及养殖环境和虾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文中认为凡纳滨对虾具有抗逆能力强、抗病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繁殖周期长等优点,是我国对虾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养殖环境与对虾生长密切相关。2018年5-7月在上海市奉贤区某养殖专业合作社采集养殖塘水样、底泥和虾肠道,对虾龄为46和86 d的凡纳滨对虾肠道以及养殖水体、底泥中的微生物群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解释了虾肠道和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之间的相关性以及随虾龄增长呈现的差异性。2019年6-9月在上海玉叶虾业合作社开展养殖全过程水质监测,每7天采集1 次水样,检测T、pH、溶解氧、TN、NO2--N、NO3--N、TAN、TP、AP和叶绿素a等11项指标;在养殖第73、93和109天时同时采集底泥和虾,对底泥和虾肠道微生物进行分析,探究健康和发病对虾塘中底泥和对虾肠道微生物的差异性。主要结果如下:1.2019年度的凡纳滨对虾养殖过程中,所测得水质指标基本上符合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所需。pH、TP、TN、NO2--N和NO3--N在4个实验塘中出现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3号塘的多个因子与其他3个塘差异显着,3号塘的pH显着低于1、2、4号塘,TN、NO2--N和NO3--N显着高于3个塘。2. 用Illumina测序平台,基于16Sr RNA基因的测序结果得出:86 d时微生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着高于46 d,水样中的Shannon-Wiener指数显着低于底泥和虾肠道;有35个门、71个纲、155个目、274个科以及277个属在水样、底泥和虾肠道中均能检测到,其中虾肠道和底泥间共有菌类较水体中更多。微生物群落随养殖时间发生变化,46 d与86 d的差异性门类为放线菌门、绿菌门、丝状杆菌门、浮霉状菌门和TM6(P<0.05),相对丰度随时间增高。水样、底泥和虾肠道中有相对固定的优势菌群:在水样、底泥和虾肠道中主要的门类均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优势纲类为α变形菌纲、β变形菌纲以及放线菌纲,除此以外,虾肠道与底泥共有的优势纲为δ变形菌纲、γ变形菌纲以及芽单胞菌纲,从目、科、属的分类水平上看,水样、底泥和虾肠道中菌类相对丰度各异,鲜有明显重叠的优势菌类,在水样、底泥和虾肠道中均为一种未分类的属占优势地位,水样中优势属为hgc I_clade,底泥和虾肠道中优势属为ambiguous_taxa。研究结果进一步解释了虾肠道和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之间的相关性以及随虾龄增长呈现的差异性。3. 对养殖第73、93和109天的养殖塘底泥和对虾肠道样本进行高通量测序,进行alpha多样性指数分析和群落结构分析。Alpha多样性指数分析得出,Chao1、Obseved Species、Shannon-Wiener和Simpson指数在底泥中显着高于虾肠道(P<0.05),表明底泥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更大。在底泥和虾肠道中,3大优势门均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底泥中的优势纲为γ变形菌纲、拟杆菌纲和δ变形菌纲,虾肠道中的优势纲为拟杆菌纲和梭状芽胞杆菌;底泥中优势属为MND1、硫杆菌属、螺杆菌属和拟杆菌属,虾肠道中的优势属有螺杆菌属、拟杆菌属、粘液性细菌、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乳球菌属和气单胞菌属。健康和发病塘的底泥和虾肠道样本中的差异菌群(P<0.05)为:在门水平上,底泥中的绿屈挠菌门、铁还原杆菌门、芽单胞菌门、匿杆菌门、硝化螺旋菌门和河床菌门以及虾肠道中的拟杆菌门在发病塘中含量显着高于健康塘,底泥中的拟杆菌门、梭杆菌门和螺旋体门以及虾肠道中的梭杆菌门、变形菌门、铁还原杆菌门和Epsilonbacteraeota在发病塘中显着低于健康塘。其中铁还原菌门、拟杆菌门和梭杆菌门在底泥和虾肠道均出现了显着性差异。在纲水平上,γ变形菌纲和拟杆菌纲在健康和发病的底泥和虾肠道中均出现了显着性差异。在属水平上,底泥和虾肠道中的气单胞菌属和螺杆菌属在健康和疾病塘中均出现了显着性差异。造成凡纳滨对虾疾病发生的原因可能是,致病菌拟杆菌属和螺杆菌属含量分别在肠道和底泥微生物中的增高,以及环境中益生菌双歧杆菌和黄杆菌属的不足,建议在养殖过程中适当添加益生菌。
陈丽娇[3](2019)在《我国北方南美白对虾养殖环境影响评价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文中提出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营养物质含量丰富,口感佳,自1988年从美国引进该品种培育成功后,便开始在我国大规模养殖,是我国重要的经济类对虾养殖品种之一。随着我国海水养殖技术的日渐成熟,养殖模式也开始多样化,其中集约化养殖模式具有产量高、占地少、抗风险能力强,经济效益高等优势,养殖从业者广泛采用。水产养殖的快速增长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如赤潮、富营养化、野生物种减少等。如何协调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成为相关政府部门、公众、养殖从业者关注的重点。南美白对虾作为我国主要的经济类对虾品种,对其进行系统、客观的环境影响评价对我国对虾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作为环境影响评价领域主要方法,其不仅可定量分析,而且其在系统的查看各个环节的环境影响大小方面具有显着优势。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在工业领域应用广泛,而在农业、渔业领域较少运用,究其主要原因,主要在于动植物生长周期较长,且农业、渔业第一手生产数据较难获得。本文依托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跟踪记录定点观测点,可获得详实、准确数据,继而对水产养殖领域环境影响评价进行研究尝试。本文以山东省日照市为调研区域,选取10户定点调查养殖户,采用实地访谈调研、发放调查问卷和查阅相关文献的方式,调查定点养殖户整个养殖周期内所有的投入产出,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评估南美白对虾养殖模式的环境友好度,为政府及相关环境管理部门提供有理有据的政策建议。本文分成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国内外水产养殖环境影响评价发展现状,发现国外水产养殖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研究较多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且主要集中在水产养殖环境影响生命周期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水产养殖模式、水产养殖生物类型、环境影响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三个方面,国内则总结了国内水产养殖领域专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关注的方法,以及研究水产品时关注的热点。综合国内外发展的差异,本文试图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来研究我国北方水产养殖环境影响评价。第二部分,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理论、产业生态学理论、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并且理清了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概念,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构建我国北方南美白对虾养殖环境生命周期评价模型,首先,概括了我国南美白对虾养殖现状,包括养殖规模、养殖模式以及样本点的选择;其次,依据实际情况,构建理论模型框架并选取研究指标;最后,整理样本点调研数据,包括定点跟踪数据、入户访谈数据和发放问卷收集到的数据,统计10个样本点整个养殖周期所有投入-产出数据,并进行初步分析。第五部分,分析南美白对虾生命周期评价模型结果,运用生命周期评价软件eFootprint对两种养殖模式(工厂化养殖模式和池塘养殖模式)的环境影响进行生命周期评价,从纵向分析每个养殖模式3个养殖阶段环境影响类型的大小,确定各个养殖阶段的环境影响,从横向对两种养殖模式的同一阶段进行对比。第六部分,针对研究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其中,针对南美白对虾养殖模式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本文的功能单位为一吨南美白对虾,系统边界为养殖场基础设施建设、成虾养殖、运输过程和废水,将两种养殖模式的养殖阶段分为基础设施建设、饲料生产和成虾养殖阶段,环境影响类型指标有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GWP),初级能源消耗(Primary energy demand,PED),水资源消耗(Resource Depletion water,WU),酸化(Acidification,AP),富营养化潜值(Eutrophication,EP)5种,影响评估结果工厂化养殖为1.33E+07,池塘养殖为3.38E+06,且为更方便与同类型文章比较,本文对研究结果采用标准化之后的加权值进行分析。最终结果显示:在两种养殖模式中,工厂化养殖模式总环境影响指标6.12>池塘养殖模式总环境影响指标2.24;两种养殖模式的环境影响指标大小顺序为:水资源消耗>富营养化潜值>气候变化>酸化>初级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的环境影响分别为17.72、4.63,富营养化潜值分别为6.12、2.24,气候变化环境影响指数分别为3.46、0.91,酸化环境影响指数分别为2.63、0.77,初级能源消耗环境影响指数分别为0.69、0.17。可以看出:(1)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在整个养殖产业链中影响最大;(2)池塘养殖模式环境影响总量小于工厂化养殖;(3)富营养化在成虾养殖活动产生的环境影响占比最大;(4)水资源消耗在整个养殖活动产生的的环境影响最大。由此得出以下政策建议,(1)加强水产养殖上游行业的环境治理;(2)权衡考虑池塘养殖和工厂化养殖的生产规划;(3)改进养殖饲料成分,精细投饵;(4)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5)建立对虾生态标签,引导市场绿色消费。
刘文礼[4](2017)在《典型水产养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足迹估算及生态补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养殖种类和产量逐年增加,面积和区域扩张,引发了一系列自然环境问题,同时水产养殖环境也在面临着工农业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等造成的胁迫,因此急需开展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水产养殖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生态补偿工作,这也是解决渔业经济发展失衡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路径。本文对近海紫菜养殖、泥鳅半精养、对虾精养和半精养四种不同养殖模式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EF)进行了核算评估,结果表明:对虾精养EF为44.596 ha(初级工厂化)作为一种新型的集约化养殖模式,其主要集中在饲料、能源、基建等项目的损耗,所占比例分别为57.28%、20.10%、9.88%。对虾、泥鳅半精养(池塘养殖)EF分别为28.278ha和384.865 ha,作为一种传统的集约化养殖模式,其主要集中在饲料、占地、废水排放等项目的损耗,对虾半精养中所占比例分别为77.43%、6.24%、6.14%;泥鳅半精养所占比例分别为94.26%、2.93%、1.02%。近海紫菜养殖EF为197.313 ha,主要集中在人工、基建、能源等项目的损耗,所占比例分别为40.04%、28.83%、6.53%。本文对上述不同养殖模式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在食物供给、释氧、固碳、水质调节、娱乐文化、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持几种生态系统服务之中,食物供给是水产养殖最主要的服务类型。池塘精养、半精养模式将废水直接排放到环境中会造成水质污染和富营养化等,产生负的生态环境效益。精养模式较大地改变了原本的生态环境面貌,这是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其土壤保持和生态多样性保持功能为负效益。总之,池塘精养和半精养模式强化了食物供给功能,弱化或牺牲了其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相比之下,近海紫菜养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表现良好,可以为当地生态环境和经济带来良好的效益。本文对上述四种不同养殖模式的生态足迹指数(Ecological Footprint Index,EFI)、单位生态足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 of unit Ecological Footprint,ESVF)和成本费用利润率(Ratio of profits to cost and expense,RPCE)进行了评估和分析,结果表明:对虾精养EFI为16.93%,ESVF为1.213万元/ha,RPCE为44.04%,属于弱可持续发展(B级)渔业。对虾半精养EFI为-0.24%,ESVF为1.145万元/ha,RPCE为25.24%,属于不可持续发展(C级)渔业。泥鳅半精养模式EFI为8.59%,ESVF为1.261万元/ha,RPCE为141.75%,属于弱可持续发展(B级)渔业。近海紫菜养殖EFI为76.76%,ESVF为24.946万元/ha,RPCE为195.38%,属于强可持续发展(A级)渔业。基于对四种养殖模式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四种养殖模式由好到差为:近海紫菜养殖模式>泥鳅半精养>对虾精养>对虾半精养。最后,本文分别按照水产养殖不同级别和受损、未受损两种情况对生态补偿框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耦合生态足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经济效益研究可以有效解决渔业生态补偿政策权衡中缺乏科学依据、标准单一、决策片面等问题;依据量化的可持续发展状态等级划分,并进行生态补偿政策和框架的设计可以提高其适用性;依据受损和未受损不同方向的生态补偿设计可以有效提高生态补偿框架的实用性;通过人均水产消费生态足迹和单位生态足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转化可以实现不同尺度和不同养殖模式渔业的可比性。
康保超,雷莹,张亚楠,袁新华[5](2014)在《南美白对虾两种养殖模式下的经济效益比较分析》文中认为论文比较分析了南美白对虾高位池精养和土池生态养殖两种养殖模式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高位池精养模式的产量、产值、净利润在绝对值上分别比土池微生态养殖模式高306.44斤/亩、8860.29元/亩、2553.27元/亩,前者经济效益较高;两种养殖模式成本利润率分别为31.39%和26.02%,高位池精养模式提高经济效益主要依靠的是高成本投入,需提高成本利用效率。论文还对影响南美白对虾经济效益的原因进行分析,其中基础设施、总成本和人力成本、产品规格、养殖周期、技术支持和管理水平是造成经济效益差异的主要原因,从而进一步提出提高南美白对虾养殖经济效益的措施。
宋迁红[6](2008)在《南美白对虾健康养殖可持续发展策略》文中研究说明南美白对虾从1997年在我国养殖以来,面积逐渐扩大,是构成我国对虾养殖的主要产量,也是出口的主要产品,辉煌养殖十余年。近年来国际市场对虾价格下跌、种苗退化、养殖场地老化、病害增多、养殖成功难度越来越大,养殖者的经济效益空间较来越小。不少养殖者产生许多忧虑,养殖南美白对虾是否有前途?是否改养其他品种?2008年11月,正逢世界对虾大会在中国召开,为此《科学养鱼》编辑部就当前南美白对虾养殖中的一些问题采访了广东海洋大学吴琴瑟、张丽敏教授。
李大海[7](2007)在《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海水养殖发展研究 ——实证研究与模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论文在对我国海水养殖发展历史与现状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工具与方法,从生产、市场、技术、政策等多个层面,揭示了海水养殖生产的特殊性,分析了其生产特性与产业发展规律之间的联系。通过构建海水养殖生产模型、共有海域的集体选择模型等数理模型,对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波动性明显、发展效率低下、环境病害问题突出等现象提供了经济学解释,并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和相关政策建议。论文首先综述了我国海水养殖发展历史与现状,对“四次浪潮”中代表品种的发展历程做了详细分析,发现在海水养殖发展中,除了具有因生产周期较长、市场均衡存在时滞(与农业生产类似)因素引起的周期外,还存在另一种更剧烈的周期性波动,这种波动主要地由容量的限制所引发,与养殖规模、密度和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在借鉴养殖容量有关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海水养殖生态系统的特点,论文构建了海水养殖生产模型,提出了海水养殖最优生产理论。将养殖容量进一步细化为短期容量、可持续容量和经济最优容量。经比较发现短期容量大于可持续容量和经济最优容量,而可持续容量和经济最优容量有可能重合。为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应根据可持续容量确定最大养殖规模;但海水养殖经营者会按照经济最优容量确定养殖规模,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如果经济最优容量大于可持续容量,将引发过度养殖。模拟显示,如不对海水养殖业进行任何干预,自发产生的过度养殖将使行业发展出现周期性波动,并引起生产效率下降。针对我国“小农式”的海水养殖经营模式,应用博弈论的基本理论,论文建立了共有海域的集体选择模型。由于海水具有流动性,海水养殖产生的污染物可扩散到周边养殖单元,使相同海域不同养殖者的生产决策相互影响。模型证明:在任何情况下,对于任何一个养殖者来说,其最优对策都是扩大养殖规模。海水流动性带来外部性,外部性将导致过度养殖。论文根据海水养殖生产函数推导了海水养殖市场供给函数,并对供给、需求进行了动态分析。发现供给和需求可能出现非均衡波动的情况,即当供、需曲线交点对应的产量大于可持续容量时,在容量限制与外部性的共同作用下,可能出现价格持续上升与产量持续下降互相强化、最终导致市场供需完全失衡的现象。论文认为,外部性引起的“市场失灵”有可能加剧过度养殖和行业发展波动。在总结我国海水养殖技术演化历程的基础上,论文着重分析了容量限制对海水养殖技术演化的影响。发现除一般意义上的技术进步(r型)外,海水养殖业还存在着容量集约型的技术进步(k型)。通过k型技术进步,单位面积海域能够容纳更多的要素投入,增大可持续养殖容量,提高养殖效益。在对对虾、扇贝等品种养殖的实证分析中发现,其发展初期的技术进步以r型技术进步为主;而当养殖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k型技术进步开始成为技术演化的主要方面。技术进步的边际收益分析显示,当养殖规模未达到可持续容量时,r型技术进步边际收益较高,而k型技术进步的边际收益为零;当出现过度养殖时,r型技术进步边际收益迅速下降,而k型技术进步的边际收益开始增加。论文认为,技术进步是海水养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由于海水养殖业既无法通过自身调节、也不能单纯依靠市场调节实现可持续、有效率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实施适当的行政管理。但是,近30年来我国政府一直对海水养殖业发展采取以数量为中心的行政管理,即把产量、收入等指标的持续增长作为政府管理的主要目标。论文综述了近20多年来我国政府对海水养殖业管理政策的演变历程,根据海水养殖生产经营的特点提出了以环境为中心的行政管理思路,认为应把控制养殖规模、防止过度养殖作为行政管理的中心环节,并结合发达国家的行政管理经验提出了具体措施。
暴丽梅[8](2020)在《不同面积池塘精养凡纳滨对虾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选取不同面积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探讨不同养殖面积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存活及饵料系数的影响,同时就养殖周期内水体指标变化特点、终末出虾情况以及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分析。1、不同面积池塘对凡纳滨对虾生长的影响选定3335 m2、5336 m2、6670 m2三种面积池塘,每种面积各设置两口池塘,虾苗放养密度按照2.5万尾/667m2进行投放。自放苗日开始,每10 d对各池塘养殖凡纳滨对虾的体长和体重进行测量,经过90 d养殖,三种面积池塘凡纳滨对虾终末体长、终末体重差异显着(P<0.05),3335 m2终末平均体长为14.42 cm/尾,终末平均体重为22.51 g/尾,显着高于5336 m2、6670 m2池塘(P<0.05);3335 m2池塘特定增长率、特定增重率均显着高于5336 m2、6670 m2池塘(P<0.05);在饵料系数方面,三种面积池塘之间差异显着(P<0.05),6670 m2池塘饵料系数显着低于3335m2、5336m2,饵料系数为0.90,其次为5336m2池塘,饵料系数为0.93,3335 m2池塘饵料系数最高,为0.98;在成活率方面,6670 m2池塘成活率为85.40%,显着高于3335 m2和5336 m2池塘(P<0.05),3335 m2和5336 m2池塘成活率无显着差异(P>0.05),分别为75.52%、79.87%。试验结果表明,3335 m2池塘在凡纳滨对虾生长方面表现优势明显。2、不同面积池塘对凡纳滨对虾病害的影响在养殖前中期,各养殖池塘未发生疾病情况;在养殖后期,各池塘相继出现对虾偷死症。主要症状表现为:病虾虾体及附肢发红,肠胃空,肌肉半透明,出现症状的虾均为较小的个体。各池塘发现对虾发病后,采取了控料、换水、改底等措施,较好地抑制了病害范围的扩大,没有发生大范围死亡。3、不同面积池塘水质指标变化情况在整个实验周期中,对试验池塘水质每5 d进行理化指标监测,监测指标包括水温、pH、溶解氧、氨氮浓度、亚硝酸盐浓度。每7 d监测池塘藻类优势种组成情况。在养殖周期内,3335 m2、5336 m2、6670 m2水温变化范围分别为22.030.5℃、21.430℃、20.729.5℃;pH值变化范围均在8.6-8.9之间;溶解氧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5.49.7 mg/L、5.59.0 mg/L、5.88.4 mg/L。水温、pH、溶解氧波动范围均在凡纳滨对虾适宜生长范围内。随养殖时间的延长,对虾个体增大,投饵量增多,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浓度在养殖后期有所升高,其中5336 m2、6670 m2池塘在整个试验周期内,氨氮浓度无变化,均处于稳定状态;3335 m2在养殖地65 d开始出现氨氮浓度骤升现象,达0.5 mg/L;3335 m2、5336 m2、6670 m2亚硝盐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0.3mg/L、0.10.15 mg/L、0-0.1 mg/L,3335 m2波动范围较5336 m2、6667 m2池塘大。监测到有害指标后,及时采取换水、施加水质改良剂等措施,使得各养殖池塘氨氮、亚硝酸含量得到有效控制,减少对对虾生长的影响。优势藻类构成情况,在养殖前期,以硅藻、绿藻为优势种;到了养殖中后期,各池塘优势藻类以绿藻为优势种,其次为硅藻、再次为裸藻、隐藻,少量甲藻、蓝藻,且在养殖中后期一直保持稳定状态。优质的藻类不仅在养殖初期为凡纳滨对虾提供了天然饵料,在养殖中后期维持水质稳定具有积极作用。4、不同面积池塘成本与经济效益在可变成本中,饲料成为成本第一大支出项目,各池塘饲料支出占比范围在3742%。以每667 m2为单位计,3335 m2池塘的饲料支出显着高于5336 m2、6670 m2池塘(P<0.05)。5336 m2与6670 m2池塘饲料支出差异不显着(P>0.05)。在药品支出和电费支出方面,三种面积池塘之间差异显着(P<0.05),3335m2池塘药品和电费支出费用最高,分别为560元/667m2、440元/667m2,5336 m2次之,6670 m2池塘药品和电费支出最少。固定成本方面,每667 m2租金支出为1600元,为总成本的第二大支出项目,各池塘租金占总成本的2022%。虾苗、饲料、池塘租金是养殖成本投入的重要部分,总计占比达8090%。3335 m2、5336 m2、6670 m2生产成本合计支出差异显着(P<0.05),3335m2显着高于其他两种面积池塘,生产成本合计为7620元/667m2,均高出5336 m2、6670 m2面积池塘生产成本。凡纳滨对虾经过整个养殖周期,在三种不同面积池塘养殖中,3335 m2池塘产量850.11斤/667m2,终末个体均重22.51 g/尾,净利润达12307.96元/667m2,其产量、终末体重以及净利润均显着高于5336 m2和6670 m2池塘(P<0.05)。结果显示,3335m2获得最佳产量,最优生长速度以及最大经济效益。其次是5336 m2池塘,贡献率最低的是面积为6670 m2的池塘。说明在本次研究中,相对比与5336 m2、6670 m2池塘,3335m2池塘养殖投入产出更高,盈利能力更强。结合凡纳滨对虾生长指标,3335 m2池塘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最优。试验结果表明:在三种不同面积池塘养殖凡纳滨对虾,3335 m2池塘生长情况最好,经济效益高。5、凡纳滨对虾精养池塘技术要点及展望根据本次凡纳滨对虾实际养殖情况,汲取凡纳滨对虾成功养殖经验,结合天津地区凡纳滨对虾养殖特点,就凡纳滨对虾池塘精养技术要点进行了总结,分别从虾苗标粗以及外塘养殖两个方面的细节把控进行了详述,对天津地区凡纳滨对虾养殖趋势进行了展望。
栾治华,潘鲁青,肖国强,董双林,王桓台,王昌勇,冉宪宝,王国峰[9](2003)在《沿黄低洼盐碱地对虾养殖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了沿黄低洼盐碱地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和南美蓝对虾(Penaeusstylirostris)养殖技术和健康养殖模式。结果表明:沿黄低洼盐碱地养殖用水经适当的离子调节,可明显提高2种对虾虾苗的存活率;通过合理的水质调控和病害防治技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其中半精养池塘2种对虾养殖平均产量为163.5kg/亩,平均投入产出比为220%;精养池塘分别为395kg/亩、244%,而且南美蓝对虾的成活率、产值、纯利润和投入产出比均比南美白对虾的要高。提出在沿黄低洼盐碱地推广抗病力强的南美蓝对虾健康精养模式。
肖国强,潘鲁青,冉宪宝,王桓台,王国峰[10](2002)在《低盐度地下卤水养殖南美白对虾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了用低盐度地下卤水养殖南美白对虾(Penaeusvannamei)的可行性和养殖模式。结果表明 ,向地下卤水中添加适量的K+,调节Na+/K+比值 ,能明显提高仔虾的成活率 ;通过合理的水质调控 ,获得低盐度地下卤水南美白对虾养殖的高产高效 ,其中精养池平均成活率、平均产量和投入产出比分别比半精养提高25.23 % ,148g/m2和0.49
二、南美白对虾健康精养技术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美白对虾健康精养技术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斑节对虾健康养殖技术概要(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斑节对虾的养殖进展 |
1.1 人工繁育进展 |
1.1.1 育苗技术的发展概况 |
1.1.2 遗传育种的发展概况 |
1.2 健康养殖技术进展 |
1.2.1 对虾配合饲料的发展概况 |
1.2.2 对虾养殖工程的发展概况 |
1.2.3 对虾养殖模式的发展概况 |
1.3 病害研究进展 |
2 斑节对虾高健康养殖技术操作 |
2.1 养殖规划 |
2.2 苗种投放 |
2.2.1 苗种选择 |
2.2.2 虾苗投放 |
2.2.3 注意事项 |
2.3 饵料投喂 |
2.4 水质管理 |
2.4.1 水质理化指标 |
2.4.2 维持水质稳定 |
2.4.3 池底改善 |
2.5 收获销售 |
2.6 效益分析 |
3 常见病害防控技术要点 |
3.1 病毒性病害 |
3.2 细菌性病害 |
3.3 寄生虫病害 |
3.4 生理性病害 |
4 小结与展望 |
(2)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水质及养殖环境和虾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凡纳滨对虾养殖现状 |
1.2 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水质研究现状 |
1.3 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
1.4 养殖环境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现状 |
1.4.1 微生物在养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
1.4.2 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进展 |
1.4.3 养殖塘底泥中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
1.5 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现状 |
1.6 本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水质因子变化规律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凡纳滨对虾养殖塘情况 |
2.1.2 采样频率及采样点设置 |
2.1.3 实验方法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凡纳滨对虾的体长和体重 |
2.2.2 养殖塘水质因子变化 |
2.3 小结 |
第三章 凡纳滨对虾养殖环境及肠道微生物群落特征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养殖场情况 |
3.1.2 样品采集 |
3.1.3 水质测定方法 |
3.1.4 DNA提取和PCR扩增 |
3.1.5 高通量测序和数据分析 |
3.2 结果 |
3.2.1 水质因子 |
3.2.2 高通量测序数据及多样性指数 |
3.2.3 凡纳滨对虾养殖环境和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及结构 |
3.3 讨论 |
第四章 健康和患病凡纳滨对虾肠道与养殖塘底泥微生物群落特征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养殖场情况 |
4.1.2 样品采集 |
4.1.3 DNA提取和PCR扩增 |
4.1.4 高通量测序和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高通量测序数据 |
4.2.2 Alpha多样性指数数据 |
4.2.3 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底泥和虾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 |
4.3 讨论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我国北方南美白对虾养殖环境影响评价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图 |
1.4.3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 产业生态学理论 |
2.3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 |
2.3.1 生命周期评价定义 |
2.3.2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步骤 |
2.3.3 生命周期评价软件 |
第三章 模型构建及样本点数据描述 |
3.1 南美白对虾养殖现状 |
3.1.1 研究区域概况 |
3.1.2 研究区域养殖情况 |
3.2 理论模型框架构建及指标选取 |
3.2.1 理论模型框架构建 |
3.2.2 环境影响类型指标选取 |
3.3 生命周期评价模型 |
3.3.1 分类及特征化 |
3.3.2 标准化及加权 |
3.4 工厂化养殖模式样本点情况 |
3.4.1 养殖池的选址及构建 |
3.4.2 虾苗放养 |
3.4.3 养殖管理 |
3.4.4 饲养模式 |
3.5 池塘养殖模式样本点情况 |
3.5.1 池塘选址及构建 |
3.5.2 虾苗放养 |
3.5.3 养殖管理 |
3.5.4 饲养模式 |
3.6 样本点两种养殖模式比较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生命周期评价模型分析 |
4.1 系统边界与功能单位 |
4.2 清单分析 |
4.3 影响评估 |
4.4 环境影响潜值标准化和加权评估结果 |
4.5 解释分析与讨论 |
4.5.1 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在整个养殖产业链中影响最大 |
4.5.2 池塘养殖模式环境影响总量小于工厂化养殖 |
4.5.3 富营养化在成虾养殖活动产生的环境影响占比最大 |
4.5.4 水资源消耗在整个养殖活动产生的的环境影响最大 |
第五章 政策建议 |
5.1 加强水产养殖上游行业的环境治理 |
5.2 权衡考虑池塘养殖和工厂化养殖的生产规划 |
5.3 改进养殖饲料成分,精细投饵 |
5.4 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
5.5 建立对虾生态标签,引导市场绿色消费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典型水产养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足迹估算及生态补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渔业结构 |
1.1.2 水产养殖模式 |
1.1.3 水产养殖面临的环境问题 |
1.2 研究意义和科学问题 |
1.2.1 科学问题的提出 |
1.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生态足迹研究进展 |
1.3.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进展 |
1.3.3 生态补偿研究进展 |
1.4 研究方案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对象 |
1.4.4 研究路线 |
第2章 对虾养殖生态足迹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
2.1 引言 |
2.2 养殖状况概述 |
2.2.1 对虾半精细化养殖 |
2.2.2 对虾精细化养殖 |
2.3 评估方法 |
2.3.1 数据采集 |
2.3.2 生态足迹核算 |
2.3.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生态足迹 |
2.4.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
2.5 总结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泥鳅养殖生态足迹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
3.1 引言 |
3.2 养殖状况概述 |
3.3 评估方法 |
3.3.1 数据采集 |
3.3.2 生态足迹核算 |
3.3.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生态足迹 |
3.4.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近海紫菜养殖生态足迹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
4.1 引言 |
4.2 养殖状况概述 |
4.3 评估方法 |
4.3.1 数据采集 |
4.3.2 生态足迹核算 |
4.3.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生态足迹 |
4.4.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
4.5 总结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补偿框架研究 |
5.1 引言 |
5.2 生态补偿经济理论基础 |
5.2.1 基于科斯定理的生态补偿理论 |
5.2.2 基于“庇古税”概念的生态补偿理论 |
5.3 生态补偿的关键问题 |
5.3.1 利益相关方界定 |
5.3.2 补偿方式和手段 |
5.3.3 补偿类型和强度 |
5.4 评估方法 |
5.4.1 渔业生态足迹 |
5.4.2 生态足迹指数 |
5.4.3 单位生态足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
5.4.4 经济效益分析 |
5.4.5 渔业生态补偿权衡模型 |
5.4.6 渔业生态补偿框架分析 |
5.5 分析与讨论 |
5.5.1 可持续发展和生态补偿政策分析 |
5.5.2 补偿框架初步研究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不足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南美白对虾健康养殖可持续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海水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概况 |
1. 精选与培育亲虾 |
2. 虾苗要适当疏育南美白对虾可以高密度育 |
2. 挑选健壮的虾苗 |
3. 适宜的放苗密度 |
4. 调控水质 |
5. 加强对虾预防工作, 防止对虾疾病发生 |
6. 拓宽对虾销售渠道 |
(7)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海水养殖发展研究 ——实证研究与模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绪论 |
0.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0.2.1 可持续发展的有关研究 |
0.2.2 渔业资源经济学的有关研究 |
0.2.3 制度和技术经济学的有关研究 |
0.3 本文内容和研究方法 |
0.4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1 中国海水养殖业发展概述 |
1.1 中国海水养殖业发展现状 |
1.1.1 产量和产值 |
1.1.2 养殖面积 |
1.1.3 养殖单产 |
1.1.4 主要品种 |
1.2 中国海水养殖发展历史 |
1.2.1 中国海水养殖的发展阶段 |
1.2.2 各海水养殖品种的发展历程 |
1.3 中国海水养殖发展特点 |
1.3.1 产量高,品种全 |
1.3.2 发展速度快,开发强度大 |
1.3.3 环境、病害问题突出 |
2 中国海水养殖“四次浪潮”及发展规律 |
2.1 对虾养殖 |
2.1.1 对虾生物学概述 |
2.1.2 我国对虾养殖发展简史 |
2.2 扇贝养殖 |
2.2.1 扇贝生物学概述 |
2.2.2 我国扇贝养殖发展简史 |
2.3 海带养殖 |
2.3.1 海带生物学概述 |
2.3.2 我国海带养殖发展简史 |
2.4 海水鱼类养殖 |
2.4.1 养殖海水鱼类概述 |
2.4.2 我国海水鱼类养殖发展简史 |
2.5 我国海水养殖发展规律 |
2.5.1 发展的波动性 |
2.5.2 波动的周期性 |
2.5.3 一个发展周期的四个阶段 |
2.5.4 海水养殖的周期性发展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
3 基于养殖容量理论的海水养殖生产模型 |
3.1 海水养殖生态系统的特点 |
3.2 养殖容量 |
3.3 基于养殖容量理论的海水养殖生产模型 |
3.3.1 海水养殖生产要素投入的特点 |
3.3.2 封闭式海域的海水养殖的生产函数 |
3.3.3 开放式海域的海水养殖生产函数 |
3.3.4 短期最大产量和可持续最大产量 |
3.3.5 海水养殖的成本曲线、收益曲线及经济最大产量的确定 |
3.3.6 过度养殖与海水养殖发展周期 |
3.3.7 海水养殖的休作轮养及其意义 |
3.4 小农经营模式与过度养殖(共有海域的集体选择模型) |
4 海水养殖业发展中的市场机制 |
4.1 多年来主要品种养殖效益的变化情况 |
4.1.1 对虾 |
4.1.2 扇贝 |
4.1.3 海带 |
4.2 海水养殖周期性发展中行业利润的变化规律 |
4.3 海水养殖产品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分析 |
4.3.1 海水养殖产品的需求和供给函数 |
4.3.2 海水养殖产品需求和供给的变化 |
4.3.3 容量限制下的蛛网模型(动态均衡分析) |
4.4 海水养殖经营效益与规模增长速度相关性假说及实证分析 |
4.4.1 海水养殖经营效益与规模增长速度的相关性假说 |
4.4.2 关于对虾养殖的实证分析 |
4.4.3 关于扇贝和海带养殖的实证分析 |
5 海水养殖技术演化的特点与机制 |
5.1 四次浪潮中的技术演化 |
5.1.1 对虾养殖发展中的技术演化 |
5.1.2 扇贝养殖发展中的技术演化 |
5.1.3 海带养殖发展中的技术演化 |
5.1.4 海水鱼类养殖发展中的技术演化 |
5.2 我国海水养殖技术演化的特点 |
5.2.1 技术外生性 |
5.2.2 时间分布的非均匀性 |
5.2.3 技术演化的路径依赖(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
5.2.4 多方向性和可逆性 |
5.3 有关我国海水养殖技术演化的几个问题 |
5.3.1 要素可获得性对技术演化的影响 |
5.3.2 容量限制对技术演化的影响(技术演化的两个方向) |
5.3.3 要素相对价格对技术变迁的影响 |
5.3.4 养殖风险对技术变迁的影响 |
6 容量限制、外部性与政府管理 |
6.1 我国海水养殖政府管理综述 |
6.1.1 政策的演变 |
6.1.2 主要管理手段 |
6.2 我国部分海水养殖政策效果评价 |
6.2.1 以产量为中心的系列政策 |
6.2.2 养殖品种结构调整政策 |
6.2.3 产业化政策 |
6.3 以环境为中心的海水养殖行政管理及效果评价 |
6.3.1 以环境为中心的行政管理概述 |
6.3.2 以环境为中心的行政管理效果评析 |
6.3.3 两种管理手段:完善产权与政府直接管理 |
6.4 对我国海水养殖行政管理的建议 |
6.4.1 转变行政管理思路 |
6.4.2 明确行政管理目标 |
6.4.3 确定行政管理手段 |
参考文献 |
论文附表 |
附表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不同面积池塘精养凡纳滨对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天津地区凡纳滨对虾养殖概况 |
1.2 天津地区凡纳滨对虾养殖发展历程 |
1.3 天津地区凡纳滨对虾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
1.3.1 种质退化 |
1.3.2 土地资源浪费 |
1.3.3 管理不当 |
1.4 本论文开展的目的和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不同面积池塘对凡纳滨对虾养殖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指标测定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面积池塘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存活及饲料系数的影响 |
2.2.2 不同面积池塘水质变化情况 |
2.2.3 凡纳滨对虾病害发生情况 |
2.2.4 不同养殖面积下凡纳滨对虾养殖成本收益比较 |
2.3 讨论 |
2.3.1 不同面积池塘对凡纳滨对虾生长的影响 |
2.3.2 不同面积池塘水质变化情况 |
2.3.3 不同面积池塘对凡纳滨对虾病害的影响 |
2.3.4 不同面积池塘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效益的影响 |
第三章 天津地区凡纳滨对虾池塘精养技术要点 |
3.1 技术要点 |
3.1.1 虾苗标粗 |
3.1.2 外塘养殖细节把控 |
3.2 天津地区凡纳滨对虾发展展望 |
3.2.1 分批放苗,多次起捕模式 |
3.2.2 小棚标粗,棚塘养殖模式 |
3.2.3 两批养殖,主养殖扣棚模式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沿黄低洼盐碱地对虾养殖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用水和虾苗 |
1.1.2 虾池的基本结构和配套设施 |
1.2 实验方法 |
1.2.1 实验用水指标的测定 |
1.2.2 K+添加量对2种对虾仔虾存活率的影响 |
1.2.3 养殖管理 |
2 实验结果 |
2.1 实验用水的比重、pH和离子的测定结果 |
2.2 K+添加量和钠钾比值对2种对虾虾苗存活率的影响 |
2.3 沿黄低洼盐碱地对虾养殖期间水质指标的测定 |
2.3.1 A、B两区2种对虾养殖池COD、NH3—N的测定 |
2.4 A、B两区养殖效果和经济效益的比较分析 |
3 讨论 |
3.1 沿黄低洼盐碱地虾苗放养时养殖用水的调节 |
3.2 沿黄低洼盐碱地对虾养殖的水质调控和病害防治技术 |
3.3 沿黄低洼盐碱地对虾健康养殖模式探讨 |
(10)低盐度地下卤水养殖南美白对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用水和虾苗 |
1.1.2 虾池的基本结构和配套设施 |
1.2 实验方法 |
1.2.1 实验用水指标的测定 |
1.2.2 K+添加量对南美白对虾仔虾存活率的影响 |
1.2.3 养殖管理 |
1.2.4 养殖期间测定的水质指标 |
2 实验结果 |
2.1 实验用水的比重、pH和离子的测定结果 |
2.2 K+添加量和钠钾比值对南美白对虾仔虾存活率的影响 |
2.3 低盐度地下卤水南美白对虾养殖期间水质指标的测定 |
2.3.1 A, B两区南美白对虾养殖池NH3_N, COD的测定 |
2.3.2 A, B两区南美白对虾养殖池DO, pH, S的测定 |
2.4 A, B两区养殖效果和经济效益分析 |
3 讨论 |
3.1 低盐度地下卤水的离子调节 |
3.2 低盐度地下卤水南美白对虾养殖的水质管理和调控 |
3.3 低盐度地下卤水南美白对虾养殖模式的探讨 |
四、南美白对虾健康精养技术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斑节对虾健康养殖技术概要[J]. 彭张明,蒲桂川. 水产养殖, 2021(01)
- [2]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水质及养殖环境和虾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D]. 金若晨.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3]我国北方南美白对虾养殖环境影响评价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D]. 陈丽娇.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4]典型水产养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足迹估算及生态补偿研究[D]. 刘文礼. 集美大学, 2017
- [5]南美白对虾两种养殖模式下的经济效益比较分析[J]. 康保超,雷莹,张亚楠,袁新华. 中国渔业经济, 2014(06)
- [6]南美白对虾健康养殖可持续发展策略[J]. 宋迁红. 科学养鱼, 2008(12)
- [7]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海水养殖发展研究 ——实证研究与模型分析[D]. 李大海. 中国海洋大学, 2007(04)
- [8]不同面积池塘精养凡纳滨对虾的研究[D]. 暴丽梅. 天津农学院, 2020(07)
- [9]沿黄低洼盐碱地对虾养殖技术的研究[J]. 栾治华,潘鲁青,肖国强,董双林,王桓台,王昌勇,冉宪宝,王国峰. 海洋湖沼通报, 2003(03)
- [10]低盐度地下卤水养殖南美白对虾的研究[J]. 肖国强,潘鲁青,冉宪宝,王桓台,王国峰. 海洋科学, 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