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造血管矢状窦重建手术的护理配合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郭彦俊[1](2021)在《中央回区脑膜瘤手术治疗中的静脉保护》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中央回区脑膜瘤瘤周引流静脉保护的重要性、保护方法及处理策略,以降低肿瘤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对2013年12月至2020年12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1例中央回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肿瘤切除程度按Simpson分级:Ⅰ级+Ⅱ级切除共38例(92.7%),Ⅳ级切除3例(7.3%)。有2例患者术后肌力为Ⅰ级,术后康复分别随诊1年、1.5年后肌力为Ⅲ级,其余患者肌力恢复正常;术后新发癫痫2例,药物治愈。根据WHO病理分级,WHOⅠ级36例,WHOⅡ级5例。随访时间6月-4年,复发2例,分别在术后第13个月、第20个月,前者再次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诊2年未复发;后者行伽马刀治疗,随诊2年肿瘤未进展。结论:术前、术中对肿瘤引流静脉进行充分评估,选择适宜的手术入路,对指导显微手术治疗脑膜瘤具有重要意义;术中保护瘤周引流静脉可降低患者并发症及肿瘤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焦迎斌[2](2018)在《多模态图像融合3D立体重建在PTN诊断中的研究及PTN危险因素的Logistic多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原发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为神经血管接触,神经血管关系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密切相关,也是显微血管减压术的重要指征。本研究旨在探讨多模态图像融合技术在诊断原发三叉神经痛神经血管关系中的应用,以及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术前可视化研究。用于诊断神经血管接触关系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有3D-TOF-MRA和3D-FIESTA/CISS序列核磁共振检查。在研究中,利用3D-slicer对3D-TOF-MRA和3D-FIESTA/CISS图像进行多模态图像融合并3D立体图像重建,以微血管减压术中神经血管接触程度为金标准,探讨3D-TOF-MRA图像、3D-FIESTA/CISS图像和3D-slicer多模态图像融合并3D立体重建图像三种方法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神经血管接触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同时,通过回顾性研究,对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空腹血糖和血压,以及椎-基底动脉迂曲等可能引起神经血管接触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探讨引起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降低微血管减压术后三叉神经痛复发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第一部分,首先回顾45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例的病历资料。所有研究对象的病例资料完整并进行过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原始颅神经核磁共振DICOM文件、手术记录、手术录像和术中照片。其次,利用3D-slicer对45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研究对象的3D-FIESTA/CISS和3D-TOF-MRA序列核磁共振检查图像进行多模态图像融合和3D重建。具体方法是从3D-FIESTA/CISS图像中提取出桥脑和三叉神经信息,从3D-TOF-MRA图像中提取出椎-基底动脉血管信息,利用3D-slicer进行图像融合并重建为3D立体的可视化图像。然后,根据神经血管关系的标准,由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和高年资神经外科医师分别对3D-TOF-MRA、3D-FIESTA/CISS、3D-slicer多模态图像融合后重建的3D立体图像以及术中的神经血管关系情况进行分析判定,记录神经血管接触的程度。最后,以术中的神经血管接触程度为状态变量,以肯定接触为切点,3D-TOF-MRA、3D-FIESTA/CISS和3D-slicer多模态图像融合后重建的3D立体图像中神经血管的程度作为检验变量,对三种诊断方法进行ROC曲线分析,比较三种方法在诊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神经血管关系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第二部分,由医渡云大数据平台检索出21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和228例对照组研究对象。回顾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和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特点等一般情况,提取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和,以及空腹血糖、血压和椎-基底动脉迂曲程度等数值。其次,对两组研究对象中高于正常范围的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空腹血糖和血压比例进行卡方检验,并对21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和228例对照组研究对象的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空腹血糖和血压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合核磁共振动脉血管成像,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和对照组中椎-基底动脉迂曲比例和迂曲程度分别进行卡方减压和秩和检验,分析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和对照组之间椎-基底动脉迂曲的统计学差异。最后根据Logistic多因素分析、卡方检验和秩和检验的结果判断引起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危险因素。结果第一部分,Kappa分析显示,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和高年资神经外科医师对3D-TOF-MRA、3D-FIESTA/CISS、3D-slicer多模态图像融合后重建的3D立体图像和术中的神经血管关系情况的判定一致性良好。对3D-TOF-MRA图像中神经血管关系判定的Kappa值分别为左侧0.937,右侧0.740。对3D-FIESTA/CISS图像中神经血管关系判定的Kappa值分别为左侧0.773,右侧0.845。对3D-slicer多模态图像融合后重建的3D立体图像中神经血管关系判定的Kappa值分别为左侧0.850,右侧0.757,均高于0.7。两位高年资神经外科医师对术中神经血管关系的判定的Kappa值0.556,最终以两位高年资神经外科医师会诊后确定的神经血管接触程度为准。将上述判定结果建立数据库,进行ROC曲线分析。在3D-TOF-MRA、3D-FIESTA/CISS和3D-slicer多模态图像融合后重建的3D立体图像中,以肯定接触为切点,以3D-TOF-MRA、3D-FIESTA/CISS和3D-slicer多模态图像重建图像作为检验变量,以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神经血管关系为状态变量,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判断3种影像学诊断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显示3D-TOF-MRA ROC曲线下面积为0.518,3D-FIESTA/CISS的曲线下面积为0.584,3D-slicer图像重建的曲线下面积为0.649。在ROC曲线中,3D-slicer多模态图像融合重建图像的曲线下面积最大。在原发三叉神经痛神经血管关系的诊断中,3D-slicer多模态图像融合重建图像具有更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研究还发现,与3D打印结合,3D-slicer多模态图像融合重建图像可以对微血管减压术进行模拟。3D-slicer多模态图像融合重建图像与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结合,可以显示纤维束受压的情况,能够更直接反映神经血管接触的程度,为原发三叉神经痛的诊断提供依据,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第二部分,在21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和228例对照组研究对象中,两组之间的年龄和性别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值分别为0.073和0.248)。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组和对照组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空腹血糖、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水平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之间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01、0.006、0.000、0.014和0.004)。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组和对照组中,对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卡方检验提示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X2=0.248,P=0.015),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危险因素(OR=1.480,95%CI 1.0132.163)。对高血浆胆固醇血症的卡方检验,结果提示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X2=7.347,P=0.007),高胆固醇血症是PTN的危险因素(OR=1.700,95%CI 1.1572.497)。对高糖血症进行了卡方检验,结果提示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X2=23.445,P=0.000),高血糖是发生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危险因素(OR=3.841,95%CI 2.1706.801)。对高血压的比率进行了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X2=6.415,P=0.011),高血压是PTN的危险因素(OR=1.721,95%CI 1.1292.624)。统计学结果提示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总胆固醇、高空腹血糖和高血压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危险因素。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组和对照组的核磁共振动脉成像中,对椎-基底动脉迂曲的比率进行了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原发三叉神经痛组椎-基底动脉迂曲的比率高于对照组。对椎-基底动脉迂曲的程度进行了秩和检验,结果显示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原发三叉神经痛组椎-基底动脉迂曲的程度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利用3D-slicer对3D-TOF-MRA和3D-FIESTA/CISS图像进行多模态图像重建3D立体可视化图像,可以提高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对神经血管接触的诊断水平。利用3D-slicer对3D-TOF-MRA和3D-FIESTA/CISS图像进行多模态图像重建3D立体可视化图像结合3D打印技术,可以用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术前微血管减压术模拟和术前规划。利用3D-slicer对3D-TOF-MRA和3D-FIESTA/CISS图像进行多模态图像重建3D立体可视化图像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前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与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总胆固醇、高空腹血糖和高血压有关,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总胆固醇、高空腹血糖和高血压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发病的危险因素。在原发三叉神经痛中椎-基底动脉迂曲的比例和程度均高于对照组,是造成神经血管接触的原因之一。
王亚东,周锋,巴玉,洪智勇,郭芳[3](2011)在《外伤性上矢状窦损伤15例手术治疗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外伤性上矢状窦损伤的手术治疗经验,以指导对此类患者的治疗。方法 15例外伤性上矢状窦损伤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上矢状窦损伤治疗的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及术中控制性低血压的应用,探讨不同上矢状窦损伤的手术原则、手术策略以及术中和术后处理等方面的问题。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按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标准,恢复良好9例;中残3例;重残1例;死亡2例。结论尽早救治、术前充分准备、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法是成功救治外伤性上矢状窦损伤的关键。
刘光久[4](2007)在《头颈部数字化三维断面解剖及可视化研究》文中提出本实验应用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获取5套头颈部连续薄层横断面数字图像,并在原始断面上进行数据测量和影像对照。选取首套(一男一女)数据集的头颈部横断面图像,经图像配准后,用Amira软件重采样生成正交的冠状和矢状位图像,利用其斜切功能从体数据场剖切显示以眦耳线为基线的连续断层图像,构建头颈部三维断面解剖数据集。用3D-DOCTOR软件分割重建颅底和颈部重要结构,建立颅底﹑颈部和臂丛的三维模型。用Photoshop软件,对颅颈交界区和脊柱颈段主要结构进行精细分割,将分割后的数据导入Amira软件进行面绘制重建,导入同序列的真彩色图像进行体绘制重建。将面绘制结果和体数据场剖切显示相结合,模拟显示颅颈交界区和颈椎手术入路。用面绘制的三维模型生成四面体网格,为有限元建模和开展虚拟外科手术打下基础。在3D VR模拟系统中,对建立的三维表面模型进行虚拟切割操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数据集的薄层断面上测量了椎动脉内侧缘与中线之间的距离,椎动脉内侧缘与颈椎钩突之间的距离,颈神经根内侧缘与钩突之间的距离。经统计分析得出同一椎体平面的平均值,测量结果表明:椎动脉内侧缘与中线之间的距离随椎体平面上升而逐渐减小;椎动脉内侧缘与钩突之间的距离为1.9~2.6mm,以C5和C7椎体上缘平面较大;颈神经内侧缘与钩突之间的距离在3.0mm左右,各椎体上缘平面差别不大。同一椎体平面左右侧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2.在中国数字化人体数据集的基础上,利用Amira软件重采样生成的冠状﹑矢状和斜切断面图像清晰,良好地显示了头颈部主要解剖结构的三维空间位置。而且,各个方位的连续断面来自同一例标本,对于从不同方位显示和观察解剖结构提供了一种便利的方法。建立了一套男﹑女头颈部数字化断面图像数据集,包括了完整的头颈部数据,且实现了计算机实时地三维正交剖切与任意斜面剖切显示,可为影像诊断与教学和开展数字解剖学提供资料。3.在PC机上,用3D-DOCTOR软件,交互式地分割了颅底和颈部的重要结构,采用表面绘制方法进行了三维重建。重建结构可单独显示,也可整体显示,可在三维空间绕任意轴旋转,不同结构还可区别透明显示,清楚地显示了颅底和颈部主要结构的空间立体位置关系。在分割重建的基础上建立了颅颈交界区、颈部和臂丛3个三维可视化模型。4.在PC机上,用Photoshop软件对颅底、脊柱颈段、小脑、椎动脉、颈内动脉、乙状窦及颈内静脉、颈神经、脑干和颈髓等结构进行了半自动分割。分割后的数据可在PC机或图形工作站上用三维可视化软件实现快速的面绘制重建,由表面模型经过表面简化等处理生成四面体网格。5.颅颈交界区结构的面绘制三维模型结合体绘制重建可显示结构的空间位置关系。对体数据场的正交剖切,从前面观,可模拟显示经口咽入路处理颅颈交界区病变手术。从侧后面观,可模拟显示枕下远外侧入路和枕下后正中入路处理颅颈交界区病变手术。从上面观,可模拟显示脑桥小脑三角区手术入路。6.脊柱颈段结构的面绘制三维模型结合体绘制数据场的正交剖切,可模拟显示颈椎前方﹑后方和侧方手术入路。拉动水平断面的Slice Number滑杆至椎间盘平面,可模拟显示经皮穿刺颈椎间盘切除术的穿刺路径,在水平断面观察由颈动脉鞘与食管及气管之间构成的穿刺安全区。7.在3D VR模拟系统中,对建立的三维表面模型进行虚拟切割操作,虚拟颅底外科手术的骨切除,或是脊柱颈段手术的椎间盘切除和钩椎关节切除。在图形工作站上配置VR软硬件环境,对构建的三维表面模型进行任意结构部位的虚拟切割操作,从而虚拟部分解剖切割或手术切除操作。
闵登梅,苏月焦,杨兵,李美清,黄柳芳[5](2004)在《人造血管矢状窦重建手术的护理配合体会》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人造血管矢状窦重建手术的护理配合。方法 分析我院2000年2月~2002年3月12例静脉窦旁脑膜瘤行肿瘤全切除及人造血管矢状窦重建手术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结果 12例患者肿瘤全切除,过程顺利,手术配合满意,无术中大出血及手术死亡。结论 术前的充分准备及术中的熟练配合是手术顺利完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韦南茉,马育璇,苏月蕉,谢小玑,杜合英,李美清[6](2003)在《连头婴显微分离手术的护理配合》文中认为
林建华[7](1981)在《主动脉瘤治疗的进展(综合报道)》文中认为“Morld J Surg”杂志于1980年4期和5期的外科世界进展一览,相继发表了有关主动脉瘤治疗进展的大量文章,本刊组织了摘译并于本期发表,参考文献约254篇,从略。
刘烁[8](2020)在《伴有脑出血的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介入治疗临床疗效观察与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脑静脉窦血栓的介入治疗效果在国际上逐渐得到肯定,目前对伴有脑出血的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介入治疗临床研究较少,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伴有脑出血的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介入治疗安全性及有效性,为伴有脑出血的静脉窦血栓患者的诊疗提供一定依据。资料与方法:收集2010年1月到2019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行介入治疗的56例伴有脑出血的静脉窦血栓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术前、术后m RS(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及GCS(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变化情况、闭塞静脉窦再通情况、并发症出现及转归情况、临床症状缓解情况等指标进行统计描述和秩和检验,评估伴有脑出血的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介入治疗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56例患者男女比例为1:3.7,平均年龄为31±10岁。所有患者均成功行介入治疗,其中41例(73.2%)采用单纯窦内溶栓治疗,15例(26.8%)采用机械取栓结合窦内溶栓治疗。术后静脉窦完全再通38例(67.8%),部分再通15例(26.8%),3例(5.4%)患者术后病情恶化死亡,再通情况不明。90天随访时,3例患者(5.4%)死亡,1例患者(1.8%)重度残疾,52例患者(92.8%)预后良好。单纯置管溶栓术前m RS评分3-4分患者最多,共21例;90天m RS评分则0分患者最多,共37例;死亡率为4.9%。机械取栓合并置管组术前m RS评分5分有8例患者;90天m RS评分0分有11例患者;死亡率为6.7%。术前m RS评分3-4分患者最多,共26例(46.4%),90天随访m RS评分为0-2分者最多,共52例(92.8%),术后总体m RS评分优于术前(P<0.01)。术前GCS评分9-12分及13-14分的患者最多,分别为23例(41.1%)和21例(37.5%);出院时GCS评分15分患者最多,共50例(89.3%),出院时总体GCS评分优于入院时(P<0.01)。术前48例患者(85.7%)存在头痛症状,是本组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出院时8例(14.3%)患者遗留间断头痛,疼痛程度及持续时间均较前减轻;术前26例患者(46.4%)存在癫痫症状,抗凝及介入治疗同时均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所有患者出院时均未再次癫痫发作;术后总体临床表现优于术前总体临床表现(P<0.01)。结论:本组单中心较大样本的回顾性分析显示出了介入治疗对伴有脑出血的静脉窦血栓患者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李萱,张可丽,曹柳,于海胜,方义湖[9](2019)在《病理尸检在高职高专病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病理尸检在高职高专临床专业病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某校2018级大专临床专业入学学生随机分成的两个班级,分别设为实验班(将病理尸检融入实践教学)与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法),课程结束后采用考试成绩、问卷调查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结果:实验班的理论成绩与实践成绩均优于对照班,有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班绝大多数学生对将病理尸检运用于实践教学持肯定态度,尤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及团队协作能力,增强他们在医疗过程中的法律意识。结论:病理尸检运用于高职高专临床专业病理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实验教学。
杨金戈[10](2019)在《快速光声成像系统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医学影像技术如超声多普勒成像、X光、核医学成像以及磁共振等由于自身技术机理的原因,都存在着各自的缺陷。传统光学成像技术虽然能够进行快速安全的无创检查,但无法在生物深层组织实现高分辨率的成像,使得光学成像技术的特点与优势不能彻底地发挥,临床上的应用仍然有限。近年来,光声成像技术的发展引起了生物医学成像技术领域的关注,这一技术使用脉冲激光来激励超声波信号,获得生物组织的光吸收分布信息。光声成像技术是一种结合了光学成像与超声成像特点的混合成像模式,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生物组织一定深度上的光吸收参数分布,图像分辨率能够与超声成像技术相媲美。目前软硬件技术的发展,使得光声成像能够利用最新的超声阵列探测器与高速数据采集设备,并使用近年来技术进步明显的固体激光器进行实时成像。一套能够进行高分辨率实时成像的快速光声成像系统,大大扩展了光声成像技术在实验室研究和临床前期研究中的应用。与此同时,发展逐渐成熟的多波长光声成像技术能够快速获取生物组织的多种成分信息,使得光声成像技术的发展走出实验室,朝着成为一种能够运用于临床检查的成像技术迈出重要的一步。本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实验室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并搭建了一套基于曲面超声阵列的快速光声断层扫描系统,并将该系统运用到光声脑成像与人体外周血管成像的研究当中。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搭建一套全新的实验系统。本文设计并搭建了基于曲面超声换能器阵列的快速光声成像系统,大幅度提高了成像速度,并能够灵活地进行身体多个位置的血管成像。本文通过充分的论文调研,认识到目前实验室单探头光声成像技术的劣势。结合其他研究小组的已有经验,进行了曲面超声探头的仿真与设计,并交付加工。在此基础上,设计制作了能够实现最佳照明与超声耦合的成像探头,将高能量光纤束、超声换能器以及耦合液体组合一体化。根据探测器特性制作了能够方便用于光声成像的,具有多路复用功能的多通道前置放大电路。采用工业用高速数据采集系统实现了64通道并行数据采集并编写了基于Labview平台的图像重建程序,实现了图像采集过程中的实时成像。后续使用Matlab软件进行光声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工作。2.将系统用于光声脑科学研究。使用声学分辨率光声显微镜研究了针灸刺激状态下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观察到了由于针灸刺激引起的部分脑区激活现象。接下来设计并搭建了冠状面断层扫描系统,利用近红外波段激光实现了多个层面的冠状面扫描成像。实现了小鼠自发性脑出血的发展与恢复过程的监测与评估。最后,在快速光声成像系统搭建完成的情况下观察了静息状态下小鼠大脑神经活动引起的血液动力学改变,实现了观察小鼠冠状面的脑网络连接,利用光声信号重建了小鼠脑中单个层面的功能连接。3.人体外周血管的光声成像研究。我们将快速光声成像系统用于临床前期研究当中,将血管成像主要是人体外周血管成像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由于人体血管中的血红蛋白是一种天然造影剂,在近红外波段有着较高的光吸收。利用生物组织的近红外光学窗口,将系统用于人体外周血管多个标志点的成像当中,并使用商用超声平台进行了交叉验证。利用多波长技术,对这些成像位置进行了多波长成像,获取了血液中不同成分的浓度分布图像。光声成像研究当中引入血管阻断测试,观察了血管被阻断前后,人体外周血管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征集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健康志愿者参与实验研究,观察到了由于年龄增长引起的血管功能下降现象,,得到了有临床价值的结果。本文开展的研究完成了一套全新的实验系统搭建,并在此基础上展示了光声成像技术在小动物脑成像以及在临床前期研究中的潜在价值,拓展了这一技术的在临床以及科学研究中的应用领域。
二、人造血管矢状窦重建手术的护理配合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造血管矢状窦重建手术的护理配合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中央回区脑膜瘤手术治疗中的静脉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此研究患者基本资料 |
2.1.1 病例来源 |
2.1.2 一般资料 |
2.1.3 主要临表现 |
2.1.4 影像学资料 |
2.1.5 病例入选标准 |
2.2 研究内容及手术方法 |
2.2.1 研究内容 |
2.2.2 手术方法 |
2.2.3 术后处理 |
2.3 伽马刀治疗 |
2.4 评价标准 |
2.4.1 肿瘤切除程度分级 |
2.4.2 肌力评价标准 |
2.5 随访 |
第3章 结果 |
3.1 中央回区脑膜瘤分型 |
3.2 脑膜瘤切除程度等级 |
3.3 术后病理分级 |
3.4 术后并发症及预后 |
3.5 典型病例 |
第4章 讨论 |
4.1 大脑的静脉系统 |
4.2 临床表现 |
4.3 术前影像评估 |
4.4 术中静脉保护 |
4.4.1 术中对SSS的处理 |
4.4.2 术中对瘤周静脉的处理 |
4.5 术后管理 |
4.6 术后并发症 |
4.7 伽马刀治疗 |
4.8 显微技术的应用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致谢 |
附录 综述 中央回区脑膜瘤的静脉保护 |
参考文献 |
(2)多模态图像融合3D立体重建在PTN诊断中的研究及PTN危险因素的Logistic多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多模态图像融合3D立体重建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神经血管接触诊断中的研究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方法 |
结果 |
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2 结果判定的一致性分析(Kappa分析) |
3 三种影像学诊断方法与MVD中所见的比较 |
4 三种影像学诊断方法与金标准的ROC曲线分析 |
5 典型病例 |
讨论 |
1 PTN的概述 |
2 三叉神经REZ的相关解剖 |
3 NVC的理论与原发三叉神经痛 |
4 在MVD中确定NVC关系的意义 |
5 术前确定NVC的难点 |
6 目前MVD术前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局限性 |
7 术前规划是MVD治疗PTN的发展方向 |
8 3D-slicer多模态图像融合重建3D可视化图像的临床意义 |
9 在诊断PTN时,3D-slicer多模态图像重建存在的不足之处 |
10 3D-slicer多模态图像融合重建3D图像在MVD治疗PTN中的前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危险因素的Logistic多因素分析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方法 |
结果 |
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2 两组之间的统计学对比 |
3 典型病例 |
讨论 |
1 PTN的发病机制和NVC形成的学说 |
2 颅内动脉硬化的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 |
3 颅内动脉硬化的常用判断方法 |
4 颅内动脉硬化与动脉的迂曲延长之间的关系 |
5 颅内动脉的迂曲是影像学判断颅内动脉硬化的征象之一 |
6 颅内动脉硬化高危因素导致PTN可能过程的推测 |
7 对NVC形成机制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
8 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
综述一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综述二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4)头颈部数字化三维断面解剖及可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论文正文 头颈部数字化三维断面解剖及可视化研究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头颈部断面数据获取、测量与影像对照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图片 |
第二部分 头颈部三维断面解剖数据库的构建和观察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图片 |
第三部分 颅底与颈部结构三维重建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图片 |
第四部分 颅底与脊柱颈段外科手术入路的模拟显示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图片 |
全文小结 |
致谢 |
文献综述 数字解剖学与虚拟手术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
(6)连头婴显微分离手术的护理配合(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介绍 |
2 手术方法简介 |
3 术前准备 |
3.1 物品准备 |
3.2 患儿准备 |
4 术中配合 |
4.1 巡回护士配合 |
4.1.1 建立静脉通路 |
4.1.2 各种管道的置放和管理 |
4.1.3 体位安置及护理 |
4.1.4 生命体征观察 |
4.1.4.1 呼吸: |
4.1.4.2 心率和血压: |
4.1.5 出入量管理 |
4.1.6 药物管理 |
4.1.7 体温管理 |
4.1.8 皮肤护理 |
4.2 器械护士配合 |
4.2.1 手术器械整理 |
4.2.2 分离前配合 |
4.2.3 分离后配合 |
5 讨 论 |
(8)伴有脑出血的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介入治疗临床疗效观察与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排除标准 |
1.3 相关检查 |
1.4 介入治疗 |
1.5 出院后CVST复发的预防及随访 |
1.6 疗效评价方法 |
1.7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病例基本情况 |
2.2 治疗效果及预后 |
2.3 典型病例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及发表论文 |
致谢 |
(9)病理尸检在高职高专病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实验班 |
1.2.2 对照班 |
1.3 学习效果评价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客观评价 |
2.2 主观评价 |
3 讨论 |
3.1 拥有丰富病理尸检资料及有经验的教师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 |
3.2 病理尸检应用于病理学实践教学可激发学生对病理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
(10)快速光声成像系统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现代医学成像技术 |
1.2.1 传统放射学成像 |
1.2.2 核医学成像 |
1.2.3 磁共振成像 |
1.2.4 超声成像 |
1.2.5 光学成像技术 |
1.2.6 光声成像技术 |
1.2.7 成像特性与性能指标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1.5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光声成像原理 |
2.1 光与生物组织的相互作用 |
2.1.1 光吸收 |
2.1.2 散射 |
2.2 光声效应 |
2.2.1 光热效应 |
2.2.2 光声效应的基本原理 |
2.3 光声成像重建方法简介 |
2.4 多光谱分离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快速光声成像系统搭建 |
3.1 快速光声成像系统设计 |
3.2 光源选择 |
3.3 超声换能器 |
3.3.1 超声换能器简介 |
3.3.2 超声换能器设计 |
3.4 前置放大电路 |
3.5 数据采集系统 |
3.6 控制系统 |
3.7 后处理程序 |
3.8 成像探头设计 |
3.9 系统基本参数测试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光声脑成像 |
4.1 光声显微镜观察针灸效应 |
4.1.1 研究背景 |
4.1.2 实现系统及方法 |
4.1.3 结果与讨论 |
4.1.4 小结 |
4.2 冠状面光声断层扫描评估脑出血进展 |
4.2.1 研究背景 |
4.2.2 研究方法 |
4.2.3 实验结果 |
4.2.4 讨论与小结 |
4.3 光声成像揭示小鼠大脑固有功能连接 |
4.3.1 研究背景 |
4.3.2 研究方法 |
4.3.3 结果分析 |
4.4 三种成像系统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光声外周血管成像 |
5.1 血管结构与功能成像 |
5.1.1 研究背景 |
5.1.2 研究方法 |
5.1.3 研究结果 |
5.1.4 解剖结构成像结果 |
5.1.5 多波长成像结果 |
5.1.6 动态成像结果 |
5.1.7 动态成像小结 |
5.2 光声断层扫描评估足部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
5.2.1 研究背景 |
5.2.2 研究方法 |
5.2.3 实验结果 |
5.2.4 讨论与小结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四、人造血管矢状窦重建手术的护理配合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央回区脑膜瘤手术治疗中的静脉保护[D]. 郭彦俊. 青海大学, 2021(01)
- [2]多模态图像融合3D立体重建在PTN诊断中的研究及PTN危险因素的Logistic多因素分析[D]. 焦迎斌. 青岛大学, 2018(07)
- [3]外伤性上矢状窦损伤15例手术治疗临床分析[J]. 王亚东,周锋,巴玉,洪智勇,郭芳.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17)
- [4]头颈部数字化三维断面解剖及可视化研究[D]. 刘光久. 第三军医大学, 2007(03)
- [5]人造血管矢状窦重建手术的护理配合体会[J]. 闵登梅,苏月焦,杨兵,李美清,黄柳芳. 护士进修杂志, 2004(12)
- [6]连头婴显微分离手术的护理配合[J]. 韦南茉,马育璇,苏月蕉,谢小玑,杜合英,李美清. 中华护理杂志, 2003(12)
- [7]主动脉瘤治疗的进展(综合报道)[J]. 林建华. 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 1981(03)
- [8]伴有脑出血的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介入治疗临床疗效观察与回顾性分析[D]. 刘烁. 郑州大学, 2020
- [9]病理尸检在高职高专病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 李萱,张可丽,曹柳,于海胜,方义湖.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9(12)
- [10]快速光声成像系统及其应用研究[D]. 杨金戈.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