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长江职业学院成立

民办长江职业学院成立

一、民办长江职业学院建立(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霖[1](2021)在《运动教育模式融入民办高职院校篮球公体课实验研究 ——以四川长江职业学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定位点为民办高职院校篮球公体课程,运动教育模式及体教融合课程设置,以篮球运动为着力点,通过对运动教育模式的研究分析,对比现行民办高职院校公体课的设置和开展,研究运动教育模式的优势,不足以及可行性。同时针对现阶段校内篮球公体课所存在的不足进行加以改进与调整,通过运动教育模式使体育教学活动寓教于乐,调动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推动校内公体课改良的目的,培养民办高职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养成良好体育习惯。本研究依托于运动生理学中关于身体素质、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球类运动生理学特点、体能及运动训练学的基本原则、运动心理学心理训练的相关原理开展实验及结果分析。研究的创新点在于目前国内外对于运动教育模式的研究以理论研究为主,实验性研究开展普遍存在于中学及高等院校,针对高职院校的实验研究较为片面,研究重难点在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何利用好基本理论搭建运动教育模式在高职院校公体课开展的桥梁。本文主要使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实验法以及比较分析法。其中实验法是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对照组(47人)与实验组(47人)经历了18周共36个学时的篮球公体课教学实验,在教学课程结束后1年观察两个班级的篮球参与度。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体育课教学模式开展进行,实验组用“运动教育模式”进行教学。运动教育模式对该校篮球公体课课程改课具备积极影响,可行性较高,推荐同类型院校可将该模式运用于公体课教学中。

张德文,王一涛[2](2020)在《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实然、应然与将然——以安徽省民办高职院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经历了酝酿起步、快速扩张、转型提升的发展历程,为全国教育事业及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以安徽省民办高职院校为例,梳理发展现状,归纳发展特点,面向新时代,我国民办高职院校要着力发挥党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快推进现代大学制度,打造结构合理师资队伍,走好产教融合办学之路。

魏巍[3](2020)在《国家和社会之间的沪剧(1949~1976)》文中研究说明沪剧作为上海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从清代中期到民国期间,大致经历了从民间小调到花鼓戏、滩簧、申曲和沪剧的发展历程。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沪剧以演出“西装旗袍戏”而闻名上海滩。西装旗袍戏以表现现代都市生活为主要内容,部分剧目是由时事新闻和外国电影改编而来,因此深受上海市民的欢迎。在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沪剧同其他戏曲一道参与了由政府发起的“戏曲改造”运动。国家通过“戏改”的实施以及社会运动的发起,对沪剧生态进行整顿,沪剧剧团和艺人对此积极回应。在过渡时期,政府对剧场、影院的改造极大地改变了戏曲演出市场,上海戏曲界出现危机。在危机中,民间剧团纷纷加入国营,从而确立了剧团的国营体制。自1957年初至1958年夏,在经历了剧团交区、县管理和整顿清理中小剧团以及成立戏曲学校等一系列措施后,沪剧剧团和艺人的整体面貌发生了重大改变。之后随着大跃进运动的发起,剧团参加“六边”活动,艺人观念得以重塑,同时剧团群众创作了大量质量低下的业余作品。在工厂和农村地区,群众业余文化活动在经历了建国初期的发展后,进入到“浮夸风”阶段,并出现了生产与宣传之间的矛盾。在调整时期,沪剧演出剧目和艺人观念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反复,群众业余活动演出和生产之间的矛盾得到较好解决,但整体依然具有贴近政治、反映现实和不平衡性的发展特征。在1963年、1964年“两个文艺批示”发出后,文艺政策较前期斗争气氛明显加强。在文艺大批判下,沪剧积极演出现代戏,同时组成小分队下乡、下厂演出,江青选中沪剧《芦荡火种》和《红灯记》推出了革命样板戏,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动。在文革前期,沪剧剧团、艺人、演出活动受到“文艺黑线专政论”的冲击,演出停止、剧团撤销、艺人受到批判,红卫兵运动兴起。在文革后期,由余下的专业剧团人员和业余创作力量一起创作演出的少数沪剧小戏,成为这一时期沪剧演出的主体。

徐文杰[4](2020)在《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协议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我国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转型不断加快,劳动力市场对技术技能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同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教育强国的目标相比,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为了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类创新服务平台,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职业教育改革方案,明确要求强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校企之间的新型合同——校企合作协议也孕育而生。对于校企合作协议这一新生事物,首先要对其内涵外延进行界定,本文分别从应然和实然两个层面进行了考察分析,并创新性地从协议的主体、内容和形式等三个方面对校企合作协议的概念进行了规范化表述。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校企合作协议所具有的主体特定性、平等自愿性、涉他性、要式性和公益性等特征。通过对比阐述校企合作模型中存在的几类法律关系,从校企合作协议主体特定性、目的公益性、适用法律多样性等三个方面将协议的法律性质界定为特殊的民事合同。再以校企合作协议的缔约权为逻辑研究起点,从我国职业教育立法和高职学校章程中寻找高职学校是否具有签署校企合作协议的缔约权,并从法律层面应完善校企合作治理体系、政府层面要通过示范—备案制度加强监管、学校层面要完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等三个方面为缔约权的法治化路径提供参考。最后再从校企合作协议的体系化角度,结合职业教育立法规范和司法实践案例,对协议的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进行建构。实体规范主要包括校企合作协议的基本条款,高职学校内部章程与外部合作协议的关系问题,其中基本条款将实践中比较常见的校企合作类型中校企双方享有的主要权利和履行的义务进行了抽象化表述。程序规范主要包括协议的缔约程序、纠纷解决机制以及协议的变更和终止程序。基于民法学的视角对处于校企合作中微观层面的校企合作协议进行研究,可以为高职学校对外开展校企合作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检思,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构建起更加坚实的法治基础。

刘金露[5](2019)在《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增长影响分析》文中提出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由自然资源、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三方面促进。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相较于传统的物质资本推动经济增长的优势更加显现。拥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本成为推动科技进步进而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人力资本的培养与积累的主要渠道是教育与培训,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与普通教育相较而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更为紧密。江西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的高等职业教育为江西省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江西省为研究背景,基于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现状和江西省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数据,利用C-D函数和VAR模型,运用2007-2016年江西省以及长江中游其他三省教育经费与GDP的面板数据,对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规模和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增长影响较低,尤其表现在公共财政教育经费投入上。主要原因在于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与经济增长不同步,即,高职教育经费投入增速低于区域经济增长增速。此外,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使用效率较低以及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保障体系薄弱进一步制约了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增长影响力的提高。为提高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需加大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完善高职教育经费投入标准,建立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保障体系。

薛卫洋[6](2018)在《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尤其在高等教育领域,近些年来被誉为与公办高教、民办高教并列的国内高教“三驾马车”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规定,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者必须有中方教育机构,在高等教育领域即为我国的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通过数据查询发现,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相较于公办高校,相对不足。民办高校是否需要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缘何不足?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如何适应民办高校的分类管理?这些问题构成了本研究的缘起。概括而言,本研究主要集中于六方面研究。其一,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背景和意义。研究发现,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背景在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需要,“一带一路”建设与我国教育新时期对外开放要求,高等教育国际化大发展与中外合作办学特殊价值定位以及跨境高等教育具有的复杂性、风险性与中外合作办学的规范性使然;民办高校发展中外合作办学的意义则在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助推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和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适应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新需求,提高民办高校办学国际化水平,规避民办高校涉外办学风险。其二,对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进行剖析。梳理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整体数量、年份变化、举办期、在办学机构和项目数,从办学层次、省份分布、学科专业、师资与课程等方面分析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结构,对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中外方高校进行相关分析,统计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招生方式与规模、在学生和毕业生规模,学历学位颁发情况和预期培养人数。现状研究发现,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呈现出整体规模较小、办学层次较低、校均设立或举办机构和项目数偏少;基本形成东中西部地区递次发展局面,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匹配度不高。其三,对影响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基于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及其原则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指导,从观念意识、管理体制机制、办学资源等方面对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进行内外部相关因素分析,发现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其四,分析讨论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未来面临的挑战和新机遇。研究得出,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未来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修改、公办高校的竞争、国内对于国际教育高端化的需求以及我国教育市场开放的冲击。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未来面临的新机遇则在于跨境教育大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催生的合作办学新需求,和国家与地方支持民办高校和中外合作办学进一步发展。其五,对国外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并反思——以马来西亚为例。在对马来西亚社会、其高等教育和私立高等教育体系介绍的基础上,梳理马来西亚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背景、历史脉络,总结其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的主要形式。研究发现,马来西亚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呈现出:政府注重规划引导与服务、法律政策制度保障充分、注重质量保障和私立高校举办意愿强烈等特征。基于此,得出政府的支持态度与否,是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发展的前提;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体系的完善,是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发展的基础;完善的跨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发展的必要保障;能否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则是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发展的根本。其六,对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作出趋势预判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研究认为,未来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但在不同办学形式和层次上仍将有所差距,在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的背景下,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未来的主体将是非营利性的。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和现实因素的考虑下,对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提出坚持党的领导、维护教育主权、坚守公益性、特色差异化发展和保护学生权益等原则。建议我国政府未来从落实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同等办学地位、推进民办高校自身治理体系完善、适时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分类发展、倡导民办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办学等方面加强相关顶层设计。在推进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具体举措上,建议:民办高校加强办学质量建设、提高社会声誉;提升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科学认识、明确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界限;拓宽办学主体、加强与国内外企业联合办学;地方政府可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和设立专项支持项目。

罗先锋[7](2018)在《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就世界许多国家私立高等教育而言,非营利性私立高校是主流,但我国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自从改革开放复兴后至今仍非常弱小,其发展迫切需要关注和研究。本论文以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为研究主题,以美国的非营利性私立院校发展为借鉴,从组织发展的视角出发,以外部环境和组织自身两个分析维度,将组织发展理论、大学组织理论和非营利组织理论作为理论分析基础,应用历史、个案、比较的研究方法,选取美国不同历史时期以及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相同历史时期的非营利性私立(民办)高校为研究对象,就其外部发展环境、院校发展情况、院校发展成效和问题为研究内容,探究外部环境对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的影响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自身对环境变化的回应,基于此归纳发展经验、教训,并提出发展建议和展望。本研究得出如下几点主要结论:(1)非营利性民办(私立)高校发展是指学校组织与外部环境和组织自身适应协调过程中的发展变化。作为兼具非营利性组织特征和大学组织特征于一体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若想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积极回应外部环境的变化。(2)根据组织发展理论(本尼斯)、大学组织理论和非营利组织理论,组织发展与外部环境密不可分,相互影响。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需要考虑外部环境和组织自身两个维度。其中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宏观环境,以及影响非营利性民办(私立)高校发展的几个重要环境力量,即法律环境、政府各级组织、市场以及公立和营利性高校等组织的影响。组织自身主要关注办学理念和目标、内部治理、资源以及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职能的履行。(3)根据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定义界定,论文对我国近代59所非营利性私立大学(国人自办38所,教会大学21所)、当代38所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发展演变进行了研究:同时选取当代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厦门华厦学院和贵州盛华职业学院作为个案就其发展情况进行具体描述。研究发现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发展经验主要是民智民力兴办私学的传统传承与创新、支持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的制度环境形成以及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自身形成了私立性、非营利性、独立性和适应性等独特品质;其面临的发展问题主要是社会传统带来的观念障碍长久存在、制度供给不足造成的困境以及组织合法性存疑的困境等。(4)为便于借鉴,论文选取美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为研究对象,就其自1636年哈佛大学成立以来近400年的发展变化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研究发现其发展的经验主要是宗教慈善兴学传统的巨大影响、适宜制度环境的形成和美国非营利性私立大学独特品质私立性、非营利性、多样性、精英性和适应性的形成;其发展的历史教训是政府干预下的私立性隐忧、过度市场导向带来的消极影响和营利性对非营利性的侵蚀。(5)研究认为中美两国的非营利性民办(私立)院校,无论是在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文化传统等外部环境方面,还是在使命与价值观、治理结构和组织职能发挥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在面对观念变革乃是改善环境的首要之举和制度完善才是发展保障的背景下,我国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应积极地影响、改变和创造发展环境并直面产权问题。对于组织自身,研究建议我国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应明确组织的使命和价值观、完善治理结构、增强争取资源的能力以及充分发挥组织职能,以早日破解组织合法性困境。对于当前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身份的确认,研究认为关键在于制度完善及实施、举办者规范、公益产权明确及监督机制实施。(6)基于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在办学实践和社会认知方面的时间差异,本研究把我国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所要经历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从观念建立到制度建立再到社会普遍认可的阶段。目前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正处在从观念建立阶段转向制度建立的发展阶段,要想获得普遍的社会认可还需相当长的时期。研究提醒对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问题的认识不能忽视其所处的阶段性特征。(7)研究认为未来我国的外部环境将进一步改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发展能力也将增强。但需关注“大学公私界限模糊”可能导致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公办化”问题。目前尽管弱小的、但独具特殊发展价值和意义的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群体成为一流的民办大学的愿景值得期待。

张培培[8](2018)在《基于江苏省2016届专科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评价与分析》文中提出专科院校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专科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基于江苏省2016届专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数据,分析了专科毕业生就业质量,并针对专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构建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首先从7个方面分别概述江苏省2016届专科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情况。为确定17个二级指标在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贡献大小,本文提出运用主成分分析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并由此分别构建公办高职高专院校和民办高职高专院校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出各院校的就业质量指数。分析结果表明在公办院校和民办院校的评价指标体系中,社会福利、就业地区、创业相关的指标均占有较大权重。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主成分分析结果按就业地区进行聚类分析,将28个省市自治区分成五类。最后本文就如何提高专科毕业生就业质量这一问题,从国家、专科院校和专科毕业生三个层面提出相关建议。

刘晓英,焦雅虹[9](2018)在《论民办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及课程建设的创新与发展——以“两个优势”为办学特色的四川长江职业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在国家的重点扶持下,学前教育专业已经成为一个受到空前重视的重要专业;但是就目前来说,民办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借助国家政策的扶持力量,将学前教育专业作为民办高职院校的重要发展对象,通过内涵和外联两部分的发展将学前教育专业做大做强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以四川长江职业学院为例,结合中国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现状,同时与国外教育进行对比,进而对专业和课程的建设提出相应的创新与发展建议。

郭怡[10](2016)在《科技进步视域下的中国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科技与环保一直相生相伴,“环境保护”一词是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历次工业革命对生态资源的耗散而产生的。中国的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从诞生至今已有近四十年的历史,其兴起与发展几乎与中国改革开放过程同步,是政府扶持、科技进步、自身价值以及社会关注的共同作用,也是绿色发展理念、科技进步观念、时代价值变迁的现实投射。本文以跨学科研究切入,力图揭示科技进步视域下中国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产生、发展的必然性及不可替代性,探讨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的科技组织特征、科技进步对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发展的深刻影响及重要支撑,分析中国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发展的基本研究框架,并提出以科技进步加快中国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发展的对策建议。第一章通过阐明本论文研究的问题背景、研究意义,并在系统梳理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研究思路与方法。在绿色发展日益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小政府、大社会”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的背景下,中国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被强化和重视。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的生成与不可替代,不是任何单-因素的结果,而是社会进步、历史发展、自身功效等多重原因的综合。政府失灵理论、市场失灵理论,深层次的揭示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内在紧张关系,促使了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产生与发展;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担当越来越重要的环保项目实践,提供政府与企业难以供给的公共产品,以及为公众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规划和目标的组织基础等,则显示其在环境保护工作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第二章以生态资源对科技进步的支撑与制约、生态文明对科技进步的充实与需求、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理论界定、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的重要科技特性、科技进步对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影响等分析,逐层理清科技进步视域下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的概念、特征,以及所得到的硬科学和软科学的共同支撑;分析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除了具有一般非政府组织的共性特征之外,还具有众多科技组织特性;探讨在以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指导下,将政府、企业、公众等众多生态环境利益相关方和绿色科技联系起来,形成“科学环保共同体”,共同推动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项目创新。第三章以历时性梳理中国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的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通过文献查找、个案访谈两种分析方法,根据各地区民政体系网站、民间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平台数据库的信息,并结合对环保公益界数位知名环保公益人的采访,分析中国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的基本情况和主要问题。20世纪70年代,由中国政府部门发起的第一个广义上的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成立;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民众环保意识的觉醒,自下而上的民间组织不断涌现。在不断积累、历经四个阶段的发展后,中国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已将业务范围遍及环保工作的绝大多数领域,成为中国环保工作不可或缺的力量。中国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的发展与全球科技的迅猛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时代脉搏同步,中共中央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见指导以及国家、地方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及政策,包括在环境保护、环保科技投入、社会组织注册管理、筹资与捐赠方面的完善支持其发展,但仍然存在滞后;此外,中国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社会声誉较低、政策法规滞后、组织经费欠缺、核心成员匮乏、管理运营软散、专业水平有限等。第四章通过共时性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性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及运行案例,提炼科技进步视域下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的发展途径,着重从凝炼社会科学发展观念、培养公民科学环保意识、开展公众科学环保活动、引导企业科学环保理性、参与政府科学环保决策等方面,阐释科技进步对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发展的深刻影响,并探究科技进步对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支撑。科技进步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科技进步对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发展的支撑主要包括环保科技和科学管理两大方面,既表现在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开展环保项目、生态治理技术、污染防治手段、环保新产品研发等“硬科技”方面;又表现在组织内部与外部管理,包括组织运营、治理结构、战略规划、宣传筹资、绩效评估等“软科学”方面。第五章根据我国具体国情,从外部环境建设和自身组织建设所涉及的六大方面,提出以科技进步加快中国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发展的对策建议。随着新工业革命浪潮的扑面而来,我国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亟需紧跟社会快速变革的节奏,以可持续的组织发展目标和先进的科技进步手段方法武装,实现行业整体专业化的跨越发展。具体而言,包括以科技创新观念促进立法执法改革,加强有利于中国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建设,建立科学、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信息化公共平台,应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科技,促进社会各个层面对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的认可与监督;以科学的管理机制、完善的治理结构,帮助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有效应对各个环境利益相关方的诉求,保障机构高效运营;以专职专业化思维促进人才队伍建设,聚集专门人才、充实全职化人员、提高志愿者环保专业水平;明确作为推动者的角色和桥梁作用,以多边科技合作项目推动行业联动、搭建多方参与平台,获得更多有效资源和支持;以科技营销策略,借鉴各种可行的营销方法和资源,提供生态环保产品化服务,获得长久、稳定的资金支持。

二、民办长江职业学院建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办长江职业学院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运动教育模式融入民办高职院校篮球公体课实验研究 ——以四川长江职业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与价值
        1.2.3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运动教育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运动教育模式国内研究现状
        2.1.2 运动教育模式国外研究现状
    2.2 民办高职院校体育课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2.2.1 民办高职院校体育课国内发展及研究现状
        2.2.2 民办高职院校体育课国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2.3 概念界定
        2.3.1 运动教育模式
        2.3.2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2.4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比较分析法
        3.2.3 实验研究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实验设计与实施
    4.1 实验设计
        4.1.1 实验目的
        4.1.2 实验对象、时间及地点
        4.1.3 实验假设
        4.1.4 实验建模
        4.1.5 实验变量
        4.1.6 实验测试指标
        4.1.7 实验步骤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前各项测试结果与分析
    5.2 实验后各项测试结果与分析
        5.2.1 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分析
        5.2.2 实验班与对照班专项基本技能测试结果分析
        5.2.3 实验班与对照班其他测试结果分析
    5.3 观察期对比结果与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 身体素质指标测试方法
    附录B 对照班与实验班的实验教学内容

(2)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实然、应然与将然——以安徽省民办高职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实然:安徽省民办高职院校现状
    1.从基本情况看办学历史
    2.从质量年报看办学态度
    3.从专业建设看办学特色
    4.从师生人数看办学后劲
二、应然:安徽省民办高职院校特点
    1.集聚省会城市
    2.选派书记进校园
    3.设置专业集中于第三产业
三、将然: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发展出路
    (一)发挥党的政治核心作用,把稳发展之“舵”
    (二)加快推进现代大学制度,铸就发展之“魂”
    (三)打造结构合理师资队伍,筑牢发展之“基”
    (四)走好产教融合办学之路,敞开发展之“门”

(3)国家和社会之间的沪剧(1949~197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沪剧剧团的国营运动(1949-1956)
    第一节 沪剧的“戏曲改造”
        一、“戏改”的背景
        二、“戏改”下的沪剧生态
        三、“戏改”中的沪剧演出
    第二节 剧团国营体制的确立
        一、剧场改制前的沪剧
        二、戏曲危机中的国营
    小结
第二章 群众路线下的沪剧(1957-1963)
    第一节 文艺政策摇摆中的沪剧
        一、沪剧剧团的交区管理与整顿
        二、沪剧艺人观念的重塑
        三、政策摇摆中的剧目
    第二节 群众业余文化活动中的沪剧
        一、业余沪剧活动的发展概况
        二、业余沪剧活动的特征
    小结
第三章 走向样板戏的沪剧(1963-1976)
    第一节 文革前的沪剧
        一、文艺大批判下的沪剧演出
        二、从《芦荡火种》到《沙家浜》
    第二节 文革中的沪剧
        一、“文艺黑线专政论”下的剧团和艺人
        二、样板戏时期的沪剧演出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协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三) 创新与不足
一、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协议的概念与特征
    (一) 研究现状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协议的概念
        1. 协议概念的引入
        2. 协议的要素
    (三) 协议的特征
        1. 主体特定性
        2. 平等自愿性
        3. 涉他性
        4. 要式性
        5. 公益性
    (四) 协议的性质
        1. 校企合作中的法律关系
        2. 一般民事合同说
        3. 特殊民事合同说
二、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协议的缔约权
    (一) 缔约权的法律渊源
        1. 宪法
        2. 法律、法规
        3. 规章
        4. 学校章程
    (二) 缔约权的法治化路径
        1. 法律层面应完善校企合作治理体系
        2. 政府层面要通过示范—备案制度加强监管
        3. 学校层面要完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
三、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协议实体规范
    (一) 协议基本条款
        1. 协议标题
        2. 缔约主体
        3. 合作原则
        4. 权利义务
        5. 违约责任及争议解决方式
        6. 合作期限
        7. 协议变更和解除
        8. 协议的签署、盖章及签署日期、地点
    (二) 协议与高职学校章程的关系
四、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协议程序规范
    (一) 缔约程序
        1. 达成合作意向
        2. 磋商与谈判
        3. 协议的起草
        4. 协议的通过
        5. 协议的签署
        6. 协议的批准与备案
    (二) 纠纷解决机制
        1. 纠纷表现形式
        3. 纠纷责任的性质
        4. 违约责任的承担形式
        5. 纠纷解决方式
    (三) 变更与终止程序
        1. 协议的变更
        2. 协议的终止
参考文献
致谢

(5)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增长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方法和手段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比较分析法
        1.4.3 时间序列分析法
        1.4.4 面板数据分析法
    1.5 研究的框架和思路
    1.6 本文的创新
2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高等职业教育
        2.1.2 经济增长
        2.1.3 教育经费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2.2.2 经济增长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江西省经济发展和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现状
    3.1 江西省经济发展现状
        3.1.1 江西省经济增长规模现状
        3.1.2 江西省经济增长速度现状
        3.1.3 江西省经济增长结构现状
    3.2 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现状
        3.2.1 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规模现状
        3.2.2 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区域对比分析
        3.2.3 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结构现状
    3.3 本章小结
4 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4.1.1 模型与数据说明
        4.1.2 实证检验
        4.1.3 本节小结
    4.2 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4.2.1 模型与数据说明
        4.2.2 实证检验
        4.2.3 本节小结
    4.3 本章小结
5 研究结论
    5.1 研究结论
        5.1.1 理论分析相关结论
        5.1.2 现状分析相关结论
        5.1.3 实证分析相关结论
    5.2 本章小结
6 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较低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6.1 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较低的原因分析
        6.1.1 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且渠道单一
        6.1.2 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使用效率较低
        6.1.3 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保障体系薄弱
    6.2 提高江西省高职经费投入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优化建议
        6.2.1 加大高职教育经费投入
        6.2.2 提高高职教育经费使用效率
        6.2.3 完善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保障系统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民办高校及其相关概念
        二、中外合作办学及其相关概念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对民办高校发展的研究
        二、对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研究
        三、对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的研究
        四、对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研究
        五、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第四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点
第二章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背景与意义
    第一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背景
        一、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的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
        二、“一带一路”建设与我国教育新时期对外开放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大发展与中外合作办学价值定位
        四、跨境高等教育的复杂性、风险性与中外合作办学的规范性
    第二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意义
        一、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助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二、借鉴国际先进教育教学经验,推动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
        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适应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新需求
        四、提升办学国际化水平,推进民办高校职能国际化发展
        五、规范跨境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规避涉外办学风险
第三章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现状剖析
    第一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基本数量及相关情况
        一、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整体数量
        二、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年份变化
        三、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举办期和在办机构、项目数
    第二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结构
        一、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层次分布
        二、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各层次机构和项目的省份分布
        三、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科专业结构
        四、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师资结构与课程结构
    第三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中外方高校
        一、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中方高校分析
        二、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外方高校分析
    第四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招生、在学与毕业
        一、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招生方式
        二、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招生规模
        三、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在学生规模
        四、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毕业生规模
        五、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学历学位证书颁发情况
        六、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预期培养总人数
    第五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特征分析
        一、整体规模较小、层次较低、校均设立或举办机构和项目数偏少
        二、基本形成东中西部地区递次发展局面,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匹配度不高
第四章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二、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及其原则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
    第二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一、办学理念与实践及认识
        二、内部管理体制机制
        三、办学资源支撑
    第三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一、社会认识
        二、行政管理
        三、办学资源获取
第五章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未来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第一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未来面临的挑战
        一、《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改带来的影响
        二、公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竞争
        三、整体办学实力、水平与高端化国际教育需求间的差距
        四、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下教育市场开放的冲击
    第二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迎来的新机遇
        一、跨境教育大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催生合作办学新需求
        二、国家与地方支持民办高校持和中外合作办学进一步发展
第六章 国外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的概述与特征分析——以马来西亚为例
    第一节 马来西亚社会及其高等教育体系概述
        一、马来西亚的社会
        二、马来西亚的高等教育体系
        三、马来西亚的私立高等教育
    第二节 马来西亚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情况
        一、马来西亚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的背景与历史脉络
        二、马来西亚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的主要形式
    第三节 马来西亚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的发展特点
        一、政府注重规划引导与服务
        二、法律政策制度保障充分
        三、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完善
        四、私立高校举办意愿强烈
    第四节 对马来西亚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的经验反思
        一、政府的支持态度与否,是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发展的前提
        二、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体系是私立高校跨国合作办学发展的基础
        三、健全的跨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四、不断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第七章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趋势研判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趋势走向
        一、办学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二、不同办学形式和办学层次的发展仍将有所差异
        三、非营利性是未来发展的主体
    第二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原则
        二、维护教育主权原则
        三、坚守公益性原则
        四、秉持合理定位原则
        五、特色差异化发展原则
        六、保护学生权益原则
    第三节 推进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顶层设计
        一、落实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同等办学地位
        二、推进民办高校自身治理体系完善
        三、适时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分类管理
        四、倡导民办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办学
    第四节 促进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具体举措
        一、加强办学质量建设,提高社会声誉
        二、提升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科学认识,明确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界限
        三、鼓励出台相关支持政策,设立专项支持项目
        四、拓宽办学主体,加强与国内外企业联和办学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辨析
    第三节 文献综述与评价
    第四节 研究设计
第二章 美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1636-1818年美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发展研究
    第二节 1819-1943年美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发展研究
    第三节 1944年以后美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发展研究
第三章 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1882-1952年我国非营利性私立高校发展研究
    第二节 1982-2009年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研究
    第三节 2010年以后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研究
第四章 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发展的个案研究
    第二节 厦门华厦学院发展的个案研究
    第三节 贵州盛华职业学院发展的个案研究
第五章 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展望
    第一节 理论分析
    第二节 历史与传承
    第三节 比较与借鉴
    第四节 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完成课题情况

(8)基于江苏省2016届专科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评价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
        1.3.2 国内研究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就业的内涵
        2.1.2 就业质量的内涵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2.2.3 劳动力供给—需求理论
        2.2.4 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
第三章 江苏省2016届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
    3.1 充分就业
    3.2 适配就业
    3.3 稳定就业
    3.4 公平就业
    3.5 高薪就业
    3.6 导向就业
    3.7 创业就业
第四章 专科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的选取
    4.2 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主成分分析
        4.2.2 数据来源
        4.2.3 实证分析
第五章 专科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
    5.1 聚类分析
        5.1.1 聚类分析简述
        5.1.2 个体间的邻近度
        5.1.3 类间距离的度量
    5.2 专科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聚类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国家强化就业市场监管与调控
        6.2.2 专科院校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6.2.3 专科毕业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论民办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及课程建设的创新与发展——以“两个优势”为办学特色的四川长江职业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中国幼儿园的现状及问题
2 中国学前教育专业及课程现状与问题
    2.1 课程、教材缺乏职业性学院特色
    2.2 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与行业市场的人才需求不相适应
    2.3 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竞争激烈
    2.4 城乡对学前教育专业缺少统一的标准
3 借鉴国外学前教育及课程创新及特色
4 中国民办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及课程建设思路与展望
    4.1 设置特色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模块
5 结束语

(10)科技进步视域下的中国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研究背景
    第二节 选题目的及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二章 科技进步视域下的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
    第一节 科技进步与生态环境保护
        一、科学、技术与科技进步
        二、生态资源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三、生态文明对科技进步的要求
    第二节 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理论界定
        一、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的涵义
        二、中国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的类型
    第三节 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的科技特性
        一、科技组织及其活动
        二、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类别及核心工作
        三、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的重要科技特性
第三章 科技进步视域下中国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发展历程
    第一节 中国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的发展历程
        一、1978年-1993年:诞生与启蒙阶段
        二、1994年-2003年:兴起与发展阶段
        三、2004年-2013年:多元与拓展阶段
        四、2014年-勃发与创新阶段
    第二节 中国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依存的政策法规
        一、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及政策
        二、环境保护科技投入方面的相关政策
        三、社会组织注册、管理方面的法规及政策
        四、慈善法、筹资与捐赠方面的法规及政策
    第三节 中国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声誉较低
        二、政策法规滞后
        三、运行经费欠缺
        四、核心成员匮乏
        五、管理运营软散
        六、专业水平有限
第四章 科技进步对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发展的深刻影响及重要支撑
    第一节 科技进步对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发展的深刻影响
        一、凝炼社会科学发展观念
        二、培养公民科学环保意识
        三、开展公众科学环保活动
        四、引导企业科学环保理性
        五、参与政府科学环保决策
    第二节 科技进步对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提供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科学方法论
        二、扩大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筹资范围
        三、改善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监管方式
        四、更新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管理理念
        五、提升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项目能力
第五章 以科技进步加快中国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以科技创新观念促进立法执法改革
        一、促进登记注册体制开放
        二、加强财政税收制度改革
        三、改善筹资捐款制约机制
    第二节 以信息化公共平台促进社会认可与监督
        一、搭建集管理与服务为一体的政府监督平台
        二、搭建集科普与项目为一体的民众参与平台
        三、搭建集宣教与技术为一体的企业合作平台
    第三节 以科学管理机制促进组织高效运营
        一、汲取企业现代管理精髓
        二、引领创造共享价值理念
        三、探索建立社会企业模式
    第四节 以专职专业化思维促进人才队伍建设
        一、聚集专门人才进行专职化发展
        二、依托专门人才充实全职化人员
        三、依靠专门人才提高志愿者水平
    第五节 以多边科技合作项目促进行业联动
        一、以项目和课题促进行业联动
        二、以多边科技合作获得更多资源
        三、以科学规划凝炼组织核心战略
    第六节 以科技营销策略促进筹资捐款
        一、引入科技营销理念
        二、树立科技营销思想
        三、重视科技营销运作
第六章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四、民办长江职业学院建立(论文参考文献)

  • [1]运动教育模式融入民办高职院校篮球公体课实验研究 ——以四川长江职业学院为例[D]. 李佳霖.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2]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实然、应然与将然——以安徽省民办高职院校为例[J]. 张德文,王一涛.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0(25)
  • [3]国家和社会之间的沪剧(1949~1976)[D]. 魏巍.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协议研究[D]. 徐文杰.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5]江西省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增长影响分析[D]. 刘金露.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 [6]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研究[D]. 薛卫洋. 厦门大学, 2018(06)
  • [7]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研究[D]. 罗先锋. 厦门大学, 2018(02)
  • [8]基于江苏省2016届专科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评价与分析[D]. 张培培. 东南大学, 2018(05)
  • [9]论民办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及课程建设的创新与发展——以“两个优势”为办学特色的四川长江职业学院为例[J]. 刘晓英,焦雅虹.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04)
  • [10]科技进步视域下的中国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发展研究[D]. 郭怡. 武汉大学, 2016(01)

标签:;  ;  ;  ;  ;  

民办长江职业学院成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