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接地装置腐蚀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井栋[1](2021)在《输电线路杆塔混凝土桩基散流特性与结构优化研究》文中指出输电线路杆塔接地装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对提高输电线路的耐雷水平、减少雷击事故等发挥着重要作用。将柔性石墨接地体广泛应用到输电线路杆塔接地工程中,实现紧凑型接地,节约土地资源,对提高输电线路走廊的安全裕度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柔性石墨接地体的应用,镀锌钢引下线与其连接处的腐蚀问题越来越引发关注。本文针对柔性石墨复合接地材料在输电线路杆塔接地工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杆塔混凝土单桩基外敷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外敷形式、导体密度、外敷长度对单桩基接地散流特性和降阻效率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在桩基高度为9m条件下,“笼”式绕包导体经线数为4条时,降阻特性和接地导体用量达到最优;螺旋绕包匝数为15时,降阻特性和导体用量达到最优;对于大开挖基坑浇注桩而言,螺旋绕包较“笼”式绕包更加节省材料。(2)建立杆塔混凝土四桩基外敷有限元模型,研究四桩基距绕包方案的接地特性,以优选方案中的“笼”式外敷和螺旋外敷为实验组,将现行杆塔桩基降阻采用最广泛的水平外延接地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仿真表明:在土壤电阻率为50~1200Ω·m条件下,采用近距外敷即可达到接地电阻国家标准限值;当土壤电阻率超过1200Ω·m时,则需要采用近距外敷和水平外延组合的方式,接地电阻可以达到国家标准限值。针对不同土壤条件的杆塔接地施工应因地制宜,两种方案都有效节省了建设用地的使用,有效提升了输电线路走廊的安全裕度。(3)采用仿真和试验研究了杆塔镀锌钢接地引下线与柔性石墨接地体连接处的腐蚀问题,提出了相应的防腐措施。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中的电化学腐蚀模块,建立杆塔镀锌钢接地引下线与柔性石墨接地体连接处的电化学腐蚀模型,对比分析了热塑层包覆前后连接处的电化学腐蚀强度,并通过设计试验验证了热塑层包覆对连接处腐蚀的防护效果,仿真和试验表明:杆塔接地引下线采用热塑层能够有效抑制镀锌钢导体的腐蚀。本文研究结论可节省输电线路走廊耕地占用面积,提高杆塔接地施工效率,降低杆塔接地网全寿命周期成本,为输电线路杆塔接地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孙文杰[2](2021)在《接地装置缺陷的电磁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接地装置是发电厂、变电站、输电铁塔等各类电力系统中必不可少的基础性设施之一,一方面为各类电力设备提供一个公用的参照地,即能够满足系统正常运行的工作所需,另一方面又是对短路故障或雷击等安全防护的要求。一般接地装置包括接地引线和接地网,通常采用钢材构成。由于接地网导体埋入地下,容易发生腐蚀变细,甚至断裂,接地体埋深等变化,导致接地参数变化,引起接地性能下降。因此,提高接地网导体缺陷的检测效率和精度,及时排除电力系统中的安全隐患,是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所采取的重要之一,对保障发电厂、变电站等电力系统安全、高效运行,保障设备和人员安全意义重大。本文从基本的物理学概念和规律出发,就如何利用基本的物理学原理解决接地网缺陷检测的实际工程问题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查阅文献,了解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明确了国内外研究现状。2.针对不同类型接地装置,研究了其接地电阻计算方法。通过分析影响接地电阻的物理参数,得到了接地装置导体的缺陷类型。3.以毕奥-萨伐尔定律和电磁感应定律为基础,研究并给出了接地装置的电磁检测原理和方法。4.通过实验室测试、试验接地网以及变电站现场应用,验证了检测方法的有效性和检测系统的可靠性。
杨婧[3](2020)在《基于压力灌浆技术的变电站接地网改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变电站接地网是变电站设计的基础,其能够保障人身及电气设备的安全,使得电力系统能够安全稳定运行。当变电站因故障出现异常电流或者发生雷击事故时,接地网中的电位往往迅速升高,严重威胁到现场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电气设备的正常工作,给人民生产及社会生活带来巨大负担,因此,进行变电站接地网的技术研究意义重大。本文开展了变电站接地网改造技术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总结如下:1、接地网阻值计算及测量方法研究。研究接地系统的冲击特性有助于变电站接地系统的优化设计,为此本文从接地网电阻计算原理、接地电阻测量方法、测量接地电阻的干扰信号等三方面对接地网的阻值计算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了不同参数影响下的接地网特性的变化规律。2、土壤分层模型构建。土壤电阻率是实际接地网工程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其值直接影响接地电阻的阻值大小。因此,本文分析了土壤电阻率的特点及分布等情况,实现土壤电阻率的准确测量。同时运用CDEGS软件中的RESAP模块分析计算测量得到的数据,搭建土壤分层结构数学模型。3、接地网改造方案设计及仿真计算。本文以东莞某500k V变电站接地网为例,针对具体情况和仿真结果,提出两种接地网改造优化方案,通过计算分析,选择最优方案。分析该方案接地网的电位分布、接触电压、跨步电压等情况,对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进行分析。4、接地网稳定性分析。本文针对东莞某500k V变电站接地网的设计方案,利用电磁-温升-结构多物理场耦合的有限元分析方法,进行通流能力及动稳定电流(额定峰值耐受电流)核算,以确定接地网结构设计满足安全运行要求。基于上述研究,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使用CDEGS软件中的RESAP模块对测量结果进行处理,分析得出了站址附近的土壤结构可视为水平四层结构,通过对九种典型降阻方法进行分析比较,选择了最适合研究对象实际状况的深井爆破——压力灌浆法作为主要的降阻方法。2、通过仿真计算,比较分析得出了东莞某500k V变电站接地网改造的优化方案,并且进一步对接地网特性参数进行了分析计算,验证所选方案的合理性,其符合安全规范,设计合理,可以投入使用。3、建立了电磁-温度耦合场对短时电流下接地网通流能力进行验算,建立电磁-结构耦合场对流过动稳定电流(额定峰值耐受电流)时应力、形变进行验算,验算表明所设计的接地网在工作中的通流能力、结构、强度等特性均符合要求。
张伟[4](2020)在《基于车地轨耦合的车辆杂散电流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铁路运输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水准和交通运输能力的重要标志。近些年来,由杂散电流造成的轴承电腐蚀问题给列车的安全运行带来隐患,而传统的杂散电流注重研究流入地下,对于研究流入列车的车辆杂散电流内容不够详细,且未从考虑列车结构系统、轨道系统以及地面回流系统的耦合角度来研究车辆杂散电流分布特性。因此,为实现轨道交通的环境友好、安全运行,研究基于车地轨耦合的的车辆杂散电流控制技术已经刻不容缓。本文为研究基于车地轨耦合的车辆杂散电流分布特性,先是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然后分别介绍了车地轨耦合系统的列车结构系统、轨道系统以及地面回流系统,并对车辆杂散电流的来源进行了叙述。为进一步研究基于车地轨耦合的车辆杂散电流分布特性,建立了车地轨耦合下的系统仿真模型,并对仿真模型的各个模块的搭建以及参数选择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同时基于建立的车地轨耦合下的系统仿真模型,研究列车结构系统、轨道系统以及地面回流系统对车辆杂散电流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列车采用直接接地方式时,流入的车辆杂散电流较大,且呈现出流入列车头尾车的车辆杂散电流较大、流入列车中间车的车辆杂散电流较小的分布特点。列车轴承绝缘系统的破坏会增加流入列车的轴承的电流;轨道系统中钢轨纵向电阻的异常会增加流入列车的车辆杂散电流水平;地面回流系统的过渡电阻参数的异常也会增加流入列车的车辆杂散电流水平。从优化列车接地方式角度出发,提出两种保护接地方式来抑制流入列车的车辆杂散电流,一种为串联电阻接地,另一种是基于不对称电阻新型接地。并通过仿真验证了两种保护接地方式对车辆杂散电流的抑制效果。仿真结果表明,两种保护接地方式均抑制流入列车的车辆杂散电流水平,但基于不对称电阻新型保护接地方式抑制效果要比串联电阻接地好。最后对串联电阻以及直接接地两种保护接地方式下的列车杂散电流进行了现场测试,进一步验证车辆杂散电流分布规律,得出的结论与仿真结果一致,进一步验证了仿真模型搭建的合理性。
方梦鸽[5](2020)在《基于混合算法优化接地网腐蚀诊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接地网由于运行环境复杂,随着年限的增长容易发生腐蚀。接地网一旦发生腐蚀,其接地电阻会增大,严重时将导致电力系统事故的发生。工程上大多采用大面积开挖的方法检查接地网的腐蚀情况,该方法不仅具有盲目性,而且耗时耗力,影响电力系统正常运行。因此,在不开挖的前提下,及时对接地网进行准确的腐蚀检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研究接地网腐蚀检测,文章结合电网络理论与智能算法,提出一种基于RNA单链遗传算法优化布谷鸟算法的混合算法用于腐蚀检测计算。该方法首先根据电网络理论相关知识,构建接地网腐蚀检测非线性计算模型,再采用混合智能优化算法对非线性模型进行计算。为了验证方法的可行性,文中进行两部分仿真分析。第一部分,采用基础遗传算法、布谷鸟算法、粒子群算法与所提混合算法同时对23种基准测试函数计算结果最优值和收敛速度进行对比分析。第二部分,采用ATP-EMTP电磁暂态仿真软件搭建腐蚀接地网模型,再采用四种算法对接地网腐蚀检测情况进行检测计算,计算结果与ATP设定模型进行对比。第一部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另外三种智能算法,文章所提出的混合算法只在个别函数中表现不佳,在大部分检测函数中表现出最优的搜索结果和最快的收敛速度。第二部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接地网腐蚀检测仿真计算中,RNA-CS混合算法进行诊断获得的结果波动性较小,其稳定性与适应性较强,验证了文章所提出的混合算法优越性。接地网腐蚀的准确检测能够为接地网的改造提供相应的依据,通过及时准确的腐蚀检测,及时对腐蚀接地体进行更换。一旦发生大电流事故,能够及时的通过接地网进行电流泄放,防止电力系统事故的发生,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稳定性。
潘欣[6](2019)在《湛江220kV闻涛变电扩建工程防雷与接地问题的研究》文中认为对于变电站的安全运行来说,防雷接地系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当电力装置出现问题时,防雷接地系统就会启动,通过接地网将电流导入地层,并且将地电位降低到人体可承受能力以下的安全值,也不会对电力装置再次造成损毁,保障了电力装置和人身安全,所以,在变电站扩建工程中,有必要进行防雷与接地的设计。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针对变电站的防雷接地系统的常见问题,如设备接地、土壤电阻率、接地电阻等展开阐述;以目前的相关技术和原材料为基础研究了降低接地电阻的方式,并根据工作中得到的实践经验,对变电站接地网进行了计算和设计;接着,基于人工改善土壤电阻率的接地电阻及其阻值估算,以及水下接地网接地电阻的估算展开分析,并将湛江220kV闻涛变电站扩建工程与接地网设计及改造结合起来研究,按照实地情况做出方案。最终多项目实施完毕后的结果进行分析,接地电阻、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都符合标准。
李之远[7](2019)在《基于大数据分析的220kV输电线路状态评估及检修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输电线路运行状态直接影响着电力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随着我国坚强智能电网和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的深入推进,亟待探寻一种能够以输电线路状态数据为依据,尽量降低检修成本的状态评估及检修方法。本文将采用大数据分析手段,建立输电线路状态评估模型,制定差异化检修策略,指导输电线路开展满足智能电网及泛在电力物联网要求的状态检修。在输电线路状态评估建模方面,采用置信度的方法发掘出各参量与线路故障率之间的量化关系,基于因子分析法对数量众多的参量进行简化,根据量化排序建立关键参量体系。利用相对劣化度和求取隶属函数两种方法来进行故障率计算。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各层之间重要度权重计算,确定各参量、各单元的权重系数。最终加权累加形成输电线路状态评估模型。在状态评估模型修正方面,基于设备运行年限和运行环境对建立的状态评估模型进行修正,建立设备老化计算公式,根据大数据统计、曲线拟合等确定老化常数,代入设备已运行年限求出设备老化系数。针对运行环境影响,根据环境因素对线路状态评估的影响划分出特殊区段,再确定环境影响可导致关键参量的最高缺陷等级,依据最高缺陷等级来确定环境修正系数。在检修策略制定方面,依据输电线路状态评估模型评估的结果及综合检修成本进行差异化分级处理。将检修类型分为三类,并根据评估结果区间设置四类检修时限,根据状态评估结果选取适当的检修类型和合理的检修时限开展检修工作。在实例验证方面,选取两条典型220kV输电线路,调取其设备台账、运行记录、故障缺陷库等数据,对其进行健康状态评估,并与现有评价体系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利用最终评估结果选取相应类型检修,在检修时限结束后评价线路是否恢复健康状态。本课题基于大数据分析并以山东烟台电网为支撑建立了该地区的220kV输电线路状态评估有效模型,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具有差异化功能的检修策略以便用来指导状态检修工作的开展。
冉毅[8](2019)在《大型汽轮发电机轴电压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电能生产的核心设备之一,发电机在整个电力系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发电机及其辅助系统的稳定运行是整个电能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随着电力建设的不断发展以及新科学技术的不断涌现,汽轮发电机的单机容量也在不断走上新的台阶。目前,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的发电机为我国东方电机有限公司生产制造的隶属于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的广东台山核电发电机,单机容量达到了1750MW。1000MW汽轮发电机作为目前我国单机容量最大的火电机组,其在电力市场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市场占比约1/3;由于机组的单机容量大,一旦发生停机事故,对电网的负荷和稳定性影响巨大;如果导致其他联络线路过负荷,可能会引起连锁反应导致电网瓦解。因此,时刻确保发电机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对电力系统的稳定至关重要。本文以某电厂1000MW汽轮发电机轴电压高为案例,对轴电压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全面研究,通过问题的现场检查、试验和处置,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为机组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提供了保证。本文主要内容概括如下:(1)研究轴电压的产生原因,并对各种轴电压诱因的原理、特性和产生条件进行分析。(2)对轴电压的测量原理和方法进行研究,从设计和制造结构上研究轴电压的预防措施。(3)研究1000MW汽轮发电机的总体结构和主要技术参数,以某电厂1000MW汽轮发电机轴电压高为例,全面研究可能引起轴电压高的原因并逐步排查,最终确定引起轴电压高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4)研究轴电压轴电流在线监测装置的组成结构与主要参数,提出增加大轴接地可靠性和轴电压轴电流测量准确性的技术改进措施,并研究如何对轴电压轴电流进行远程诊断和趋势预测。(5)通过本文的研究,提出有效查找轴电压超限原因的方法,并提出可采取的各类措施,进一步掌控机组的运行状态,为机组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提供有力保障,为同类型机组的安装和运行维护提供了经验。
王晋伟[9](2019)在《整车EMC接地设计与仿真研究》文中指出电气化铁路不仅是一种环保、快捷、经济、运输量大的交通运输方式,更是一个国家的动脉。特别对我国人口多、地域广的特点而言,铁路建设至关重要。近年来,各地响应国家铁路大发展的号召,相继投入地铁列车、高速列车、磁悬浮列车等来满足人们日常出行的需要。但列车在运营的过程中,时常会出现接地设计不当引起电磁干扰,造成车体电压升高、轴承腐蚀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列车的行车安全。故本论文对列车接地设计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对电磁兼容中的接地理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分析研究。通过基础理论的学习总结了接地方式的选择方法、搭接的典型应用场合与搭接一般原则;通过屏蔽体耦合模型分析了屏蔽体接地抑制电磁干扰的内部机理;通过公式推导研究了常用导体的阻抗特性。其次,本文从工程应用和电磁兼容接地设计角度出发,全面分析了牵引系统中典型设备的电磁干扰,研究了牵引系统屏蔽接地设计以及整车接地设计。明确了牵引系统是个复杂的干扰源,车体作为良好的并联接地导体,牵引系统中各金属部件均应与其进行可靠连接。借助CST仿真软件得出变流器箱体的屏蔽效能,并表明设备箱体缝隙是降低屏蔽效能的主要原因,工程中采用铜箔效果并不理想。全面阐述了列车整车所涉及的接地设计,并给出设计时应遵循的原则和注意的事项。最后,通过对B型地铁列车接地设计方案模拟仿真,确定了此方案的可行性。同时发现方案中存在回流分布不均衡现象,通过对列车的回流路径分析,结合实际仿真数据和电路原理,提出接地导线差异化与选取30mΩ车体保护电阻两种改进措施。
方杉[10](2019)在《江西电网变电站主地网运维状况分析及安全性状态评估》文中研究表明接地是确保电力系统可靠运行和人身安全的基础。随着我国电网向大容量发展,变电站自动化程度提高带来电磁问题日益突出同时变电站和出线走廊的征地越来越困难,土壤条件愈发恶劣等带来的接地工作条件越来越严格。在这个大背景下,二次设备和微电子设备对接地网电位升高和场区压差等安全性指标的要求逐步提高,电网的稳定运行对接地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合理评估接地网的安全状态可以避免一些事故,为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保障。本文首先分析了变电站接地网特征参数,简要介绍了接地网的功能和安全性。重点介绍了接地电阻、跨步电压、接触电压,电气完整性和土壤电阻率等重要接地网特征参数的技术指标和测量方法。并介绍了接地仿真计算的基础理论,包括电磁场理论基础、分层土壤电阻率模型、等电位接地网模型、不等电位接地网模型及频域模型。为接地网参数的计算提供依据。其次,通过对江西电网110kV及以上变电站地网接地阻抗设计及交接验收情况统计分析、变电站主地网接地阻抗测试情况分析、变电站地网导通测试及开挖检查情况分析、变电站地网改造情况分析,总结了主地网运维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通过对大溪110kV变电站现场测量与数值分析相结合,将目前状态的评估与系统长期发展评估相结合,在运用测量结果验证采用CDEGS软件的数值分析方法的可信性后,结合接地网安全性限值的分析,总结大溪站接地网运行状态,并通过各项测量数据的分析,诊断接地装置的运行状态,对大溪变电站接地网的工频短路下的安全性能进行评估。
二、接地装置腐蚀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接地装置腐蚀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输电线路杆塔混凝土桩基散流特性与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杆塔自然接地研究现状 |
1.2.2 杆塔接地装置研究现状 |
1.2.3 非金属接地材料研究现状 |
1.2.4 杆塔暂态接地特性研究现状 |
1.2.5 杆塔接地引下线腐蚀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杆塔混凝土浇注桩接地散流计算 |
2.1 混凝土浇注桩基接地数学模型 |
2.1.1 混凝土浇注桩基自然接地数学模型 |
2.1.2 装配式混凝土桩基接地数学模型 |
2.1.3 不同结构的杆塔接地装置数学模型 |
2.2 混凝土浇注桩接地有限元模型 |
2.2.1 桩基接地体散流过程的数学描述 |
2.2.2 有限元计算方法 |
2.2.3 浇注桩基接地建模与求解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杆塔混凝土单桩基外敷接地散流优化研究 |
3.1 混凝土单桩基“笼”式外敷接地散流结构分析 |
3.1.1 单桩基“笼”式外敷接地散流模型 |
3.1.2 “笼”式外敷接地最优结构分析 |
3.2 混凝土单桩基“螺旋”式外敷接地散流结构分析 |
3.2.1 单桩基“螺旋”式外敷接地计算模型 |
3.2.2 “螺旋”式外敷接地最优结构分析 |
3.3 混凝土单桩基“螺旋”式外敷接地感抗分析 |
3.3.1 单桩基外敷接地感抗数学模型 |
3.3.2 不同条件下的外敷接地感抗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杆塔混凝土四桩基接地散流与结构优化研究 |
4.1 混凝土四桩基近距式外敷降阻效率分析 |
4.1.1 四桩基“笼”式外敷降阻效率分析 |
4.1.2 四桩基“螺旋”式外敷降阻效率分析 |
4.2 桩基近距外敷与水平外延接地散流对比分析 |
4.3 混凝土四桩基组合接地网优化布置分析 |
4.3.1 四桩基组合接地网节省占地面积分析 |
4.3.2 四桩基组合接地网散流与电势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杆塔接地引下线腐蚀防护研究 |
5.1 杆塔接地引下线腐蚀原理 |
5.1.1 接地材料的电化学腐蚀原理 |
5.1.2 桩基接地引下线腐蚀原理 |
5.2 杆塔接地引下线腐蚀模型 |
5.2.1 电化学反应参数的标定 |
5.2.2 土壤孔隙饱和度对土壤电阻率和氧气有效扩散率的影响 |
5.2.3 边界条件 |
5.2.4 钢质引下线反应动力学 |
5.3 杆塔接地引下线腐蚀仿真 |
5.3.1 常规杆塔桩基接地引下线腐蚀分析 |
5.3.2 采用柔性石墨接地体的杆塔桩基接地引下线腐蚀分析 |
5.4 杆塔接地引下线防腐策略 |
5.4.1 防腐策略模型 |
5.4.2 腐蚀试验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 |
致谢 |
(2)接地装置缺陷的电磁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接地装置的设计规范 |
2.1 接地术语 |
2.2 接地电阻设计要求 |
2.3 接地电阻的计算方法 |
2.3.1 垂直接地极的接地电阻 |
2.3.2 水平接地极的接地电阻 |
2.3.3 接地网的接地电阻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影响接地电阻的因素 |
3.1 土壤电阻率 |
3.2 接地网的总面积 |
3.3 水平接地体的直径或等效直径 |
3.4 水平接地体的埋设深度 |
3.5 物理参数对接地电阻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接地装置导体的缺陷检测原理与方法 |
4.1 接地装置的缺陷类型 |
4.2 接地网导体缺陷电磁检测的物理学原理 |
4.3 仿真计算 |
4.4 基于磁场分布的接地网缺陷检测方法 |
4.4.1 检测实施方法 |
4.4.2 励磁信号的选择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接地网导体埋深的检测 |
5.1 接地网导体埋深检测的必要性 |
5.2 接地网导体埋深的检测原理与方法 |
5.3 接地网导体埋深的检测系统 |
5.3.1 电流发射源 |
5.3.2 地表引流线 |
5.3.3 磁场测量接收机 |
5.3.4 手持示波表 |
5.4 实验室测试 |
5.5 试验接地网测试 |
5.6 变电站现场试验测试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与论文发表 |
致谢 |
(3)基于压力灌浆技术的变电站接地网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变电站接地网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变电站接地网国外研究现状 |
1.3 仿真软件介绍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接地网阻值计算及测量方法分析 |
2.1 复杂接地网阻值计算 |
2.1.1 变电站接地网电阻基本计算原理 |
2.1.2 复杂接地网阻值计算方法 |
2.2 接地电阻测量方法的比较 |
2.2.1 测量方法的基本分类 |
2.2.2 接地网电阻测量方法比较 |
2.3 测量接地电阻的干扰信号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变电站土壤分析及接地网设计 |
3.1 变电站基本情况 |
3.2 变电站周围土壤电阻率测量 |
3.2.1 土壤电阻率测量方法 |
3.2.2 温纳四极法测量土壤电阻率的一般原则 |
3.2.3 RESAP模块测量土壤电阻率 |
3.2.4 变电站站址视在土壤电阻率测试结果 |
3.3 土壤分层结构计算结果 |
3.3.1 变电站站址分层视在土壤电阻率测试结果 |
3.3.2 变电站站址土壤RESAP仿真土壤分层模型 |
3.4 变电站接地网设计 |
3.4.1 接地网降阻措施 |
3.4.2 深井爆破——压力灌浆法 |
3.4.3 东莞某500kV变电站接地网设计思路 |
3.4.4 东莞某500kV变电站接地网设计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东莞某500kV变电站接地网仿真计算 |
4.1 东莞某500kV变电站接地网方案分析 |
4.1.1 变电站接地网仿真模型 |
4.1.2 变电站接地网设计方案对比分析 |
4.2 变电站接地网电位分布仿真分析 |
4.2.1 变电站接地网电位分布原理 |
4.2.2 东莞某500kV变电站接地网电位分布仿真 |
4.3 变电站接地网跨步电压及接触电压仿真分析 |
4.3.1 接地网跨步电压及接触电压原理 |
4.3.2 东莞某500kV变电站接地网接触电压及跨步电压仿真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接地回路稳定性优化分析 |
5.1 接地回路热稳定校核 |
5.1.1 温度场计算基础 |
5.1.2 激励施加与网格划分 |
5.1.3 计算结果分析 |
5.2 接地回路电动力优化分析 |
5.2.1 电动力计算基础 |
5.2.2 激励施加 |
5.2.3 计算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结论 |
6.2 后期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基于车地轨耦合的车辆杂散电流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车地轨耦合系统介绍 |
2.1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 |
2.2 列车结构系统介绍 |
2.2.1 列车保护接地方式 |
2.2.2 轴承系统 |
2.3 地面回流系统与轨道系统介绍 |
2.4 车辆杂散电流的来源 |
2.5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车地轨耦合下的系统仿真模型 |
3.1 MATLAB软件简介 |
3.2 外部电源建模 |
3.3 牵引变电所建模 |
3.3.1 整流变压器建模 |
3.3.2 脉波整流机组建模 |
3.4 地铁直流母线建模 |
3.5 牵引网建模 |
3.5.1 接触网建模 |
3.5.2 钢轨及回流线建模 |
3.6 列车建模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车地轨耦合的车辆杂散电流分布特性及其控制技术 |
4.1 列车结构系统对车辆杂散电流分布的影响 |
4.1.1 列车保护接地方式对车辆杂散电流分布的影响 |
4.1.2 列车轴承绝缘系统对杂散电流分布的影响 |
4.2 轨道系统对杂散电流分布的影响 |
4.3 地面回流系统对杂散电流分布特性的影响 |
4.4 基于优化接地方式的车辆杂散电流控制方案 |
4.4.1 方案概述 |
4.4.2 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车辆杂散电流分布规律实际测试验证 |
5.1 测试目的以及测试内容 |
5.2 测试设备以及测试原理 |
5.3 测试结果与分析 |
5.3.1 直接接地结果与分析 |
5.3.2 串联电阻接地方式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5)基于混合算法优化接地网腐蚀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接地网腐蚀检测现状 |
1.2.2 遗传算法研究现状 |
1.2.3 布谷鸟算法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接地网腐蚀原因研究 |
2.1 腐蚀机理分析 |
2.2 接地网土壤腐蚀影响因素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RNA-CS混合算法研究 |
3.1 基础算法研究 |
3.1.1 遗传算法研究 |
3.1.2 布谷鸟算法 |
3.2 RNA-CS混合算法研究 |
3.2.1 RNA单链遗传算法 |
3.2.2 RNA-CS混合算法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算法检测模型研究 |
4.1 接地网模型及方程建立 |
4.2 混合算法求解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仿真分析 |
5.1 混合算法性能仿真分析 |
5.1.1 测试函数选择 |
5.1.2 测试结果分析 |
5.2 接地网腐蚀检测仿真分析 |
5.2.1 ATP-EMTP模型搭建 |
5.2.2 MATLAB迭代仿真计算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项目) |
(6)湛江220kV闻涛变电扩建工程防雷与接地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二章 接地技术概述 |
2.1 接地技术的基础概念 |
2.2 接地电阻的测量方法以及优缺点 |
2.3 土壤电阻率的测量方法以及优缺点 |
2.3.1 模拟法 |
2.3.2 文纳四极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220kV闻涛变电站扩建工程的接地装置 |
3.1 220kV闻涛变电站扩建工程概况 |
3.2 220kV闻涛变电站扩建工程防雷与接地设计的必要性 |
3.2.1 雷暴天气情况调研 |
3.2.2 台风天气情况调研 |
3.2.3 地质及环境污秽情况调研 |
3.3 变电站的接地装置 |
3.3.1 变电站接地的一般要求 |
3.3.2 变电站接地网的形式要求 |
3.3.3 变电站设备接地要求 |
3.4 变电站接地网的设计 |
3.4.1 现场资料收集 |
3.4.2 计算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变电站接地网的降阻措施 |
4.1 进行土壤降阻的原因及常见的降低土壤电阻率措施 |
4.2 变电站降阻计算 |
4.2.1 水下接地网接地电阻的估算方法 |
4.2.2 接地电阻的估算 |
4.2.3 人工改善土壤电阻率的接地电阻估算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220kV闻涛变电站扩建工程的接地与防雷设计 |
5.1 变电站的接地设计 |
5.1.1 接地网设计目的与要求 |
5.1.2 设计可行性分析 |
5.1.3 设计方案 |
5.2 变电站的防雷设计 |
5.2.1 变电站过电压分析及防护设计 |
5.2.2 避雷器的配置设计 |
5.2.3 变电站避雷针配置规划保护范围计算 |
5.2.4 避雷线选择 |
5.2.5 铜镀钢棒接地防雷接地技术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220kV闻涛变电站扩建工程防雷与接地部分的施工及数据验证 |
6.1 220kV闻涛变电站扩建工程防雷与接地部分的施工 |
6.1.1 施工过程的安全组织措施与技术措施 |
6.1.2 施工过程的风险辨识与控制 |
6.1.3 防雷部分的施工要求 |
6.1.4 接地部分的施工要求 |
6.2 220kV闻涛变电站扩建工程防雷与接地部分的数据验证 |
6.2.1 防雷部分的数据验证 |
6.2.2 接地部分的数据验证 |
6.3 经济性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基于大数据分析的220kV输电线路状态评估及检修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有关电力大数据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输电线路状态评估及检修方法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220kV输电线路状态评估模型的建立 |
2.1 状态评估模型建立思路 |
2.2 输电线路基础参量体系 |
2.3 基于置信度的输电线路基础参量量化方法 |
2.3.1 绝缘子单元对线路故障状态置信度计算 |
2.3.2 绝缘子单元对线路严重状态置信度计算 |
2.3.3 绝缘子单元对线路异常状态的置信度计算 |
2.3.4 绝缘子单元对线路注意状态的置信度计算 |
2.4 基于因子分析的关键参量提取及体系建立 |
2.4.1 因子分析的原理及基本步骤 |
2.4.2 绝缘子单元关键参量体系提取 |
2.4.3 建立完整的关键参量体系 |
2.5 关键参量的故障率计算方法 |
2.5.1 基于相对劣化度的故障率计算方法 |
2.5.2 基于隶属函数的故障率计算方法 |
2.6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重要度评估方法 |
2.6.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2.6.2 构造判断矩阵 |
2.6.3 计算权重向量 |
2.6.4 进行一致性检验 |
2.6.5 计算重要度权重 |
2.7 建立220kV输电线路状态评估模型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状态评估模型的修正 |
3.1 基于运行年限的修正模型(老化模型) |
3.2 基于运行环境的修正模型 |
3.2.1 多鸟区段 |
3.2.2 重污区段 |
3.2.3 微地形气象区段 |
3.2.4 多雷区段 |
3.2.5 外破易发区段 |
3.2.6 “三跨”区段 |
3.2.7 各特殊区段内相关关键参量的系数修正 |
3.3 状态评估修正模型的建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以输电线路状态评估为基础的检修策略制定 |
4.1 输电线路检修主要工作 |
4.1.1 导地线检修 |
4.1.2 杆塔检修 |
4.1.3 拉线、叉梁和横担检修 |
4.1.4 绝缘子、金具更换 |
4.1.5 接地装置检修 |
4.1.6 基础维护 |
4.2 输电线路状态检修分类 |
4.3 输电线路状态检修策略制定 |
4.3.1 状态检修时限 |
4.3.2 状态检修策略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例分析 |
5.1 实例1 |
5.1.1 调取、整理A线路的台账、巡视记录并汇总缺陷数据 |
5.1.2 计算相应关键参量的故障率 |
5.1.3 利用修正前模型进行A线路状态评估 |
5.1.4 利用修正后模型进行A线路状态评估 |
5.1.5 状态评估结果对比分析 |
5.1.6 相应检修策略制定 |
5.2 实例2 |
5.2.1 调取、整理B线路的台账、巡视记录并汇总缺陷数据 |
5.2.2 计算相应关键参量的故障率 |
5.2.3 计算相应杆塔的故障率 |
5.2.4 B线路健康状态评估结果 |
5.2.5 相应检修策略制定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大型汽轮发电机轴电压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汽轮发电机的发展概述 |
1.3 轴电压轴电流的危害 |
1.4 轴电压轴电流的研究现状 |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轴电压产生原因研究 |
2.1 静电荷诱发的轴电压 |
2.2 磁路不对称诱发的轴电压 |
2.3 轴向磁通诱发的轴电压 |
2.3.1 轴向磁通的产生 |
2.3.2 剩磁诱发轴电压的条件 |
2.3.3 转子匝间短路和两点接地故障 |
2.3.4 单极自激磁化 |
2.4 静态励磁系统诱发的轴电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轴电压超限的预防措施 |
3.1 轴电压的现场测量 |
3.2 绝缘阻断通路与在线监测 |
3.3 大轴接地 |
3.4 关于制造与装配 |
3.5 静态励磁系统诱发的轴电压抑制措施 |
3.5.1 大轴励侧直接接地 |
3.5.2 励侧经RC回路接地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1000MW汽轮发电机轴电压超限的处置案例 |
4.1 1000 MW汽轮发电机的总体结构 |
4.2 1000 MW汽轮发电机轴电压实测数据 |
4.3 轴电压轴电流测量设备 |
4.4 轴电压超限的现场案例及处置措施 |
4.4.1 轴电压的测量 |
4.4.2 励磁电压300Hz交流分量测量 |
4.4.3 1 号机与2 号机相关参数测量对比 |
4.4.4 RC回路试验 |
4.4.5 1 号机与2 号机轴电压轴承分布对比测试 |
4.4.6 轴电压与励磁电压频谱分析 |
4.4.7 空气间隙的调整 |
4.5 轴电压超限的原因分析 |
4.5.1 轴电压数据解读 |
4.6 轴电压超限的现场处置措施 |
4.6.1 轴承与油密封绝缘的现场工艺改进 |
4.6.2 励端油密封装配用密封垫材质改进 |
4.7 防护措施建议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轴电压轴电流的在线监测与诊断 |
5.1 轴电压轴电流的在线监测 |
5.2 轴电压轴电流在线监测装置的技术改造 |
5.3 轴电压轴电流的远程诊断与预测 |
5.3.1 远程诊断 |
5.3.2 趋势预测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整车EMC接地设计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国内外电磁兼容接地技术参考标准 |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电磁兼容接地技术理论分析 |
2.1 接地类型的划分 |
2.2 接地方式 |
2.2.1 悬浮接地 |
2.2.2 单点接地 |
2.2.3 多点接地 |
2.2.4 混合接地 |
2.2.5 接地方式的选择 |
2.3 屏蔽体接地 |
2.3.1 电缆屏蔽体接地 |
2.3.2 屏蔽盒接地 |
2.4 搭接 |
2.4.1 搭接的应用 |
2.4.2 搭接的一般原则 |
2.5 导体阻抗特性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牵引系统的屏蔽接地 |
3.1 地铁列车牵引系统简述 |
3.2 牵引系统电磁干扰分析 |
3.2.1 受电弓电磁干扰分析 |
3.2.2 高压电气单元电磁干扰分析 |
3.2.3 变流器电磁干扰分析 |
3.3 牵引系统的接地 |
3.4 牵引系统关键设备的屏蔽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列车整车接地设计 |
4.1 整车大系统接地设计 |
4.1.1 整车工作接地设计 |
4.1.2 整车保护接地设计 |
4.2 车载设备电磁兼容屏蔽接地设计 |
4.3 屏蔽电缆屏蔽层接地设计 |
4.3.1 电缆屏蔽层单点接地 |
4.3.2 电缆屏蔽层两点接地 |
4.3.3 电缆屏蔽层的端接方式 |
4.4 线槽的搭接及接地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B型地铁工作接地与保护接地设计建模仿真 |
5.1 B型地铁概述 |
5.2 B型地铁工作接地和保护接地接地设计方案 |
5.3 列车接地系统阻抗仿真模型的构建 |
5.4 仿真中的关键设备及参数计算 |
5.4.1 关键设备的电气参数 |
5.4.2 仿真模型中参数计算及基本假定 |
5.5 B型地铁工作接地和保护接地仿真研究 |
5.5.1 列车在正常运行工况下的仿真 |
5.5.2 列车在故障工况下的仿真 |
5.5.3 改进措施及建议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江西电网变电站主地网运维状况分析及安全性状态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接地网特性参数分析方法研究 |
1.2.2 接地网的优化研究 |
1.2.3 接地系统安全性评估研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接地网安全性能参数分析和计算 |
2.1 接地网特性参数分析 |
2.1.1 接地阻抗 |
2.1.2 出线地线分流 |
2.1.3 变电站场区跨步电压、接触电压 |
2.1.4 接地网电气完整性 |
2.1.5 接地网导体检查和腐蚀性诊断 |
2.1.6 站址视在土壤电阻率 |
2.2 接地网仿真计算基础理论 |
2.2.1 数值分析方法的电磁场理论基础 |
2.2.2 分层土壤电阻率模型 |
2.2.3 接地网仿真计算分析基本方法 |
2.3 小结 |
第三章 江西电网110kV及以上变电站主地网运维情况分析 |
3.1 变电站地网接地阻抗设计及交接验收情况统计分析 |
3.1.1 变电站接地网设计值统计分析 |
3.1.2 变电站接地网交接验收值统计分析 |
3.2 变电站主地网接地阻抗测试情况分析 |
3.2.1 变电站地网接地阻抗测试方法规范性分析 |
3.2.2 变电站地网接地阻抗测试超期情况分析 |
3.2.3 变电站地网接地阻抗测试结果统计分析 |
3.3 变电站地网导通测试及开挖检查情况分析 |
3.3.1 导通测试开展情况统计分析 |
3.3.2 变电站地网开挖检查情况统计分析 |
3.4 变电站地网改造情况分析 |
3.5 存在的主要问题 |
3.5.1 设计阶段 |
3.5.2 交接阶段 |
3.5.3 运维阶段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接地网安全性状态评估 |
4.1 变电站工程概况以及评估必要性 |
4.2 站址视在土壤电阻率测试和土壤结构分析 |
4.3 接地网特性参数测试 |
4.3.1 接地阻抗测试及地线分流测试 |
4.3.2 跨步电位差和接触电位差测试 |
4.4 接地网特性参数数值仿真计算 |
4.4.1 接地网拓扑结构模拟 |
4.4.2 接地网计算模型准确性校验 |
4.4.3 接地网入地短路电流的计算 |
4.4.4 工频接地故障时接地网导体电位分布计算 |
4.4.5 跨步与接触电位差分布计算 |
4.5 接地网电气完整性测试 |
4.6 接地网和接地引下线导体热稳定校验 |
4.7 改造措施建议 |
4.8 评估结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四、接地装置腐蚀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输电线路杆塔混凝土桩基散流特性与结构优化研究[D]. 井栋. 山东理工大学, 2021
- [2]接地装置缺陷的电磁检测方法研究[D]. 孙文杰. 华北电力大学, 2021
- [3]基于压力灌浆技术的变电站接地网改造[D]. 杨婧.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基于车地轨耦合的车辆杂散电流控制技术研究[D]. 张伟.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5]基于混合算法优化接地网腐蚀诊断研究[D]. 方梦鸽.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6]湛江220kV闻涛变电扩建工程防雷与接地问题的研究[D]. 潘欣.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7]基于大数据分析的220kV输电线路状态评估及检修策略研究[D]. 李之远. 山东大学, 2019(02)
- [8]大型汽轮发电机轴电压控制技术研究[D]. 冉毅.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9]整车EMC接地设计与仿真研究[D]. 王晋伟. 大连交通大学, 2019(08)
- [10]江西电网变电站主地网运维状况分析及安全性状态评估[D]. 方杉.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