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结消藁汤治疗寻常痤疮80例临床分析

清结消藁汤治疗寻常痤疮80例临床分析

一、清解消痤汤加减治疗寻常痤疮80例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慢[1](2021)在《加味消瘰丸联合丹白散面膜治疗痰瘀凝结型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皮损以及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对加味消瘰丸联合丹白散面膜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按不平衡指数最小的分配原则”对符合本研究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者进行分组,直至A组(治疗组)、B组(对照组1)、C组(对照组2)、D组(对照组3)各收集45例为止。其中A组:加味消瘰丸+丹白散面膜;B组:加味消瘰丸+纯酸奶;C组:加味消瘰丸;D组:丹参酮胶囊。四组患者共计180例,均治疗3个疗程,每4周为1个疗程,每周复诊一次,共治疗12周。在治疗前以及每个疗程结束后分别对各组患者进行皮损和中医证候的积分;并于治疗结束后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每月进行一次,观察复发情况;治疗期间随时观察并记录患者是否有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试验完成后对各组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共计176例患者完成本次试验,其中A组44例,B组45例,C组44例,D组43例。经临床观察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1.四组患者在治疗前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基于皮损积分的比较,四组在治疗12周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A组与B、C、D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C组与D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基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四组在治疗12周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A组与B、C、D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两组间差异亦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基于临床疗效比较,A、B、C、D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45%、80.00%、72.73%、62.79%,四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A-B、A-C、A-D、B-D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C-D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基于复发率比较,A、B、C、D组的复发率分别为6.82%、13.89%、21.42%、33.33%,四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基于安全性比较,A、B、C、D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82%、2.22%、0%、11.63%,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消瘰丸联合丹白散面膜能有效改善痰瘀凝结型痤疮的皮损和临床症状,安全性高,复发率低。

李世秀[2](2021)在《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痰瘀结聚型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痰瘀结聚型痤疮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痤疮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口服桂枝茯苓丸加味联合毫火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异维A酸软胶囊联合毫火针治疗,总治疗时间为8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4、8周评估患者的皮损积分。治疗前后评估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变化、心理因素评分(焦虑、抑郁)及出现的不良反应来观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总共纳入研究病例为80例,在治疗过程中有1例病例脱落,最终一共有79例完成治疗。其中治疗组40例,对照组39例。实验得出结果如下:(1)两组的年龄、病程、性别以及治疗前的皮损积分、中医症候积分、心理因素评分(焦虑、抑郁)的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故两组具有可比性。(2)皮损积分:治疗组病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4、8周皮损积分平均水平分别为(18.80±5.11)分、(10.90±2.67)分、(4.33±3.28)分,对照组病例治疗前、治疗第4、8周皮损积分平均水平分别为(19.13±3.21)分、(13.33±3.63)分、(6.95±3.64)分,两组的皮损积分在治疗第4、8周后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较对照组的皮损积分下降更显着(P<0.05)。(3)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平均水平分别为(9.53±1.74)分、(1.80±1.74)分,对照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平均水平分别为(9.12±1.89)分、(8.41±1.70)分,治疗后两组的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前均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较对照组的中医症候积分下降更显着(P<0.05)。(4)心理因素评分:治疗组心理因素评分(焦虑、抑郁)经治疗后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5)临床疗效分析:在治疗8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9.50%,两组的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比较: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9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08%,两组之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桂枝茯苓丸加味能有效治疗痰瘀结聚型痤疮,疗效优于西药组。(2)桂枝茯苓丸加味对痰瘀结聚型痤疮患者心理因素(焦虑、抑郁)的改善优于西药组。(3)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痰瘀结聚型痤疮安全,无明显副作用。

王莹[3](2021)在《张丰川教授治疗寻常痤疮的辨证思路总结及用药特色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总结张丰川教授对寻常痤疮病因病机的理解及辨治思路,探讨张丰川教授的组方、用药特色,对其治疗痤疮的经验进行总结,为中医药临床对寻常痤疮的辩证、诊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并将张教授的经验系统化整理,便于今后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方法:①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收集张丰川教授门诊中肺胃热盛证型的寻常痤疮患者病例,进行临床疗效观察。②通过跟诊学习、阅读中医文献及张丰川教授既往撰写的文章,结合张丰川教授亲自讲授,对其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辨证思路及用药特色进行总结,并对收集的经典个案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本次临床观察的30例有效病例中,女性26例,男性4例,年龄以26-30岁之间居多;观察到最长病程为14年,最短为半年,其中以1-3年间最多见;多数患者的皮肤性质为油性皮肤(17例,57%)及混合性皮肤(12例,40%)。相关风险因素分析发现,饮食辛辣、油腻、月经不调及熬夜被患者认为是影响痤疮加重的主要因素;多数患者自觉痤疮加重与季节无关(14例,47%),部分自觉夏季加重12例,40%),少有自觉秋冬季加重者(4例,13%)。量表评估显示,轻度焦虑者2人(7%);轻度及中度抑郁患者分别为2人(7%)及6人(20%);存在睡眠障碍的患者较多(23例,76%),其中大部分患者有失眠情况(16例,53%);分别有7例(23%)、5例(17%)和5例(17%)的患者在自我感知、情感功能、社会功能方面的生活质量受到痤疮影响。皮损数量方面,治疗第2周及第4周时皮损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90%及97%,平均皮损计数与治疗前相比分别下降了 34%、58%,经过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经过治疗后,患者的皮损数量有所减少;中医证候方面,治疗2周、4周后的平均中医证候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分别下降了 38%、71%,经过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均较前有所改善;结合皮损及中医证候评分进行综合评价,治疗第2周时有效4人,无效26人,总有效率13%;治疗第4周时显效15人,有效14人,无效1人,总有效率97%;在观察期间用药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事件,安全性较好。张丰川教授认为,痤疮的发病根本为郁,与湿、热、瘀、毒相关,病位在肺胃、肝肾,临床中根据痤疮的发病时间及病程分期辨证,从阴阳角度以阳证、阴证、半阴半阳证辨治痤疮皮损,从三焦角度宣通上焦、运化中焦、通利下焦,还根据皮损形态、皮损部位、皮损轻重多个角度进行痤疮的特色辨治。治疗时以自拟的消痤汤为核心处方,擅用疏风清热、清热凉血、逐瘀散结、补益肝肾、解郁安神类药物,常配伍加减的方剂有枇杷清肺饮、麻杏石甘汤、青蒿鳖甲汤、二至丸等。结论:采用消痤汤加减治疗肺胃热盛证痤疮,在皮损及中医证候方面均有改善,具有较好的效果。张丰川教授对寻常痤疮的诊疗有其独到的见解与体悟。他以“郁”为痤疮的发病根本,结合脏腑辨证及分期辨证,并从阴阳、三焦、皮损形态、皮损部位等多个角度进行痤疮的特色辨治,以核心处方为主,灵活加减用药,注重散郁火的同时固护阴液及正气,在临床中颇具疗效。

张新荣[4](2021)在《中医药治疗痤疮的数据挖掘及其meta分析》文中认为背景:痤疮是一种出现在毛囊和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全球患病率9.38%,我国发病率8.1%,其临床特点是初起出现黑白头粉刺和丘疹,继而出现脓疱和囊肿,甚至结节和囊肿,痤疮消退后留有色素沉着、萎缩性瘢痕或者增生性瘢痕,在发病的过程中同时伴有皮脂溢出,属慢性病程。痤疮除了影响美观外,还在一定程度上给患者带来了心理疾病。目前痤疮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因痤疮发病范围广和环境因素的干扰,容易反复发作,难以治愈,因此痤疮一直是皮肤病学研究的热门领域。痤疮的中医病因可以归纳为风、湿、热、瘀、郁、痰,其次还与人体自身素质和环境有关,病位从肺、脾、胃、肝、肾、冲任等几个方面来阐述。痤疮的病机与肺热血热、肠胃湿热、脾虚痰湿、瘀血阻滞、肾阴不足、情志不节、肝火上炎等方面有关,而女性患者除上述罗列的原因外,还与肝和冲任的关系密切。在辨证方面应首当辨热、郁、痰。其中热又分为风热、血热和湿热;郁又包括毒郁和血瘀;痰指痤疮患者久病后脾胃失调,运化失健,酿生湿浊,湿聚成痰,凝滞肌肤而致。目前临床上辨证论治分为肺经风热、肠胃湿热、肝经郁热、痰热瘀结、肝肾阴虚和冲任失调等六种。其中痰热瘀结型痤疮较为严重,以清热化痰活血为治疗原则,临床显示出良好的疗效。中医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治疗痤疮疗效显着,与西医治疗相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价格亲民,可长期使用等凸显其优点。由于现代医家对痤疮的认识及理解不同,辨证分型不同或辨证分型相同,所以采用的治疗方法也不同,总体上疗效显着却缺乏规范化的总结与梳理,临床上缺乏大样本的用药疗效观察,在某些方面限制了中医药治疗痤疮的发展。若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中医药治疗痤疮的文献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的梳理与总结,探讨其用药规律及其治疗痤疮meta分析的深层次研究,为临床治疗痤疮时适当选择用药提供依据,造福于患者。目的:1.通过收集和归纳近十年来有关中医药治疗痤疮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进行统计和分析,总结中药内服方治疗痤疮的用药规律,以期为痤疮的临床治疗提供数据支持。2.系统评价传统中药内服方联合常规西药常规治疗痤疮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的临床应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基于筛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治疗痤疮方剂,运用R语言进行频次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对文献中的中药处方进行统计,分析数据资料,得出数据的分布类型及规律,从而挖掘其中的组方特点和用药规律。2.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全文数据库(VIP)、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 等数据库,收集中药内服方联合西药常规疗法治疗痤疮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使用Cochrane协作网系统评价手册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方法质量学评价,提取纳入文献的基本信息,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中药内服方联合西药常规疗法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评价,并做有效率的对比。结果:1.共筛选443首治疗痤疮方剂,涉及中药243味,对频数大于30且除甘草外的药物进行频次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常用药物有黄芩、连翘、丹参、蒲公英,金银花、赤芍、牡丹皮、生地黄、桑白皮、白花蛇舌草;4类功效不同的药物组合和24组药对;频数大于30的药物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以“苦”、“甘”、“辛”为主,归经以足厥阴肝经为主。频数大于30的药物主治功效中,清热药占53.68%、化痰止咳平喘药占12.22%、活血化瘀药占9.64%。2.按照纳排标准筛选出共23篇文献。采用中药内服方联合西药常规疗法治疗痤疮有效率RR=1.50,95%CI[1.41,1.59]优于西药常规疗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治疗痤疮处方多以清热为本,辅以理气化痰、活血化瘀的原则,应用最多的处方为清热化痰类的中药;选用最多的组对为连翘、枇杷叶、黄芩等清热化痰药。此组方规律为中医药中采用的处方治疗痤疮的新组合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2.Meta分析初步提示中药内服方联合西药常规疗法治疗痤疮的有效率优于单纯使用西药常规疗法治疗痤疮。

张红梅[5](2021)在《徐涟教授经验方治疗女性冲任失调型(肝郁脾虚证)痤疮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徐涟教授经验方“姚氏苏核逍遥汤加味”治疗女性冲任失调型痤疮中肝郁脾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治疗前后痤疮皮损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及观察患者卵泡期性激素水平。方法:将92例女性冲任失调型(肝郁脾虚证)痤疮患者,完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姚氏苏核逍遥汤加味,对照组口服舒肝颗粒,均给予我院院内制剂氯柳酊外涂,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8周、12周观察并记录皮损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检查卵泡期性激素,运用SPSS 26.0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纳入观察92例患者,共剔除、脱落9例,有效观察83例。经统计学分析后得到以下结果。1.皮损评分分析组内的皮损评分比较(P<0.05),两组皆能缓解皮损症状;治疗后2周、12周,两组对皮损的改善相近(P>0.05);治疗后4周、8周,治疗组对皮损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证候积分分析组内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P<0.05),两组皆能改善中医证候;治疗后2周,两组对证候的改善相近(P>0.05);4周以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疗效比较治疗后2周,两组疗效相近(P>0.05);治疗后4周、8周,治疗组有效率(分别为90.47%、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0.73%、82.93%),且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12周,治疗组有效率(95.24%)高于对照组有效率(92.68%),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疗效相近。4.性激素水平结果分析共检测83例女性冲任失调型(肝郁脾虚证)痤疮患者卵泡期性激素水平,其中4例患者睾酮(T)水平高于正常值,5例患者雌二醇(E2)水平低于正常值,余74例患者促卵泡成熟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睾酮(T)、催乳素(PRL)、孕酮(PROG)值均正常。结论:1.姚氏苏核逍遥汤加味治疗女性冲任失调型(肝郁脾虚证)痤疮的皮损有很好的临床疗效,且可缩短疗程,值得临床推广;2.姚氏苏核逍遥汤加味治疗女性冲任失调型(肝郁脾虚证)痤疮的中医证候有更好的临床疗效;3.女性冲任失调型(肝郁脾虚证)痤疮患者性激素水平在治疗前基本在正常范围。

欧淑玲[6](2020)在《基于现代文献研究寻常痤疮的中医辨证分型及用药规律》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收集四大中文数据库建库至2019年11月关于中医药治疗寻常痤疮的文献,提取其中的证型、方药数据,并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归纳总结寻常痤疮的辨证分型及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及科研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建库至2019年11月有关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寻常痤疮的文献,检索词为“中医”、“中药”、“辨证”、“证型”、“痤疮”、“粉刺”、“青春痘”、“暗疮”,以上检索词用布尔逻辑运算符and或or连接起来。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数据,通过Microsoft Excel 2016软件将纳入文献中的证型、用药建立数据库,统计各类药物使用频次及各证型频次,对使用频率≥10%的中药的性味、归经进行频数、频率统计,并对使用频率≥10%的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从而系统总结出寻常痤疮的中医辨证分型及用药规律。结果:1.通过文献检索共纳入58篇文献,收集治疗寻常痤疮的中药组方64首,18个中医证型,140味中药,5364例病例。2.通过频数分析得出,出现频率较高的证型依次为肺经风热证、湿热蕴结证、湿热瘀阻证、肺胃热盛证及阴虚火旺证;使用频次较多的中药依次是甘草、黄芩、生地、连翘、蒲公英、金银花、白花蛇舌草、丹参、桑白皮、牡丹皮、赤芍、栀子、黄连、枇杷叶、黄柏、茯苓、知母、当归、薏苡仁、大黄、茵陈、野菊花、夏枯草、白术、旱莲草、女贞子、紫花地丁、泽泻、浙贝母、鱼腥草、苦参、山楂、陈皮;使用频率较高的中药类别是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热燥湿、清热泻火及补气类中药。药性分析结果显示,以寒性药物占绝对优势,其次为温、凉、平;药味分析结果显示,苦味药的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甘、辛、酸、淡;药物归经结果显示,归肝经、心经、肺经、胃经、脾经的药物使用频率较高。3.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将使用频率≥10%的33味高频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获得关联规则32条,得出两味药组12条,支持度最高的为金银花→连翘;三味药组17条,支持度最高的是连翘、甘草→黄芩;四味药组3条,支持度最高的是金银花、连翘、甘草→黄芩。4.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将使用频率≥10%的33味高频中药进行聚类分析,聚类方法选择系统聚类,生成聚类分析谱系图,可分为6类药组,分别为C1(墨旱莲、女贞子、知母、黄柏、生地黄、白花蛇舌草、鱼腥草、甘草)、C2(茯苓、白术、泽泻)、C3(桑白皮、枇杷叶、山楂、黄芩、栀子、牡丹皮、黄连)、C4(野菊花、夏枯草、连翘、金银花、紫花地丁、茵陈、苦参、蒲公英、丹参)、C5(大黄、薏苡仁)、C6(赤芍、当归、浙贝母、陈皮)。结论:1.寻常痤疮的中医辨证分型以肺经风热证、湿热蕴结证、湿热瘀阻证、肺胃热盛证及阴虚火旺证常见。2.中医治疗寻常痤疮的药物以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热燥湿、清热泻火及补气类药物为主。3.通过性味归经分析,得出中医治疗寻常痤疮的药物以寒性药物使用率最高;药味以苦味药为主;药物的归经以肝经、心经、肺经、胃经、脾经为主。4.通过关联分析及聚类分析,可得出治疗寻常痤疮的中药组方多以二至丸、知柏地黄汤、消风败毒散、黄连解毒汤、消痤汤、枇杷清肺饮、清胃散及五味消毒饮为基础方灵活化裁。

胡冰洁[7](2020)在《清热散结方治疗寻常痤疮瘀热互结证临床疗效观察及其对血清SOD水平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清热散结方治疗寻常痤疮瘀热互结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符合纳排标准的瘀热互结证寻常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清热散结方加减,对照组给予维胺酯胶囊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并通过主要、次要症状改善程度、总有效率、皮损变化、色素沉着变化、血清SOD水平变化等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的疗效差异。结果:1.治疗4周、8周后治疗组患者的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药物治疗8周后总有效率对比:经过8周的药物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14%,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6.11%,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8周后患者血清SOD水平检查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SOD基线水平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SOD水平对比基线均有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实验组血清SOD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痤疮色素沉着评分对比:药物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5.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用药安全性对比: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33%,低于对照组12.82%。两组药物在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散结方治疗寻常痤疮瘀热互结证较维胺酯胶囊效果更显着,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较高,并且可提高患者血清SOD水平,值得应用推广。

唐可[8](2020)在《平痤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肺胃蕴热型)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平痤汤联合外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轻中度(肺胃蕴热型)痤疮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复发情况。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本研究共纳入病例80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平痤汤联合外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对照组单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两组总疗程为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治疗后3周、治疗后4周观察并记录患者皮损及中医证候积分,不良反应。治疗4周后作最终疗效判定。本研究对两组资料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23.0软件处理。结果:最终完成临床试验的人数为77例,其中治疗组39例,对照组38例。(1)治疗4周后,对治疗总有效率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平痤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比单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能够有效治疗轻中度(肺胃蕴热型)痤疮。(2)治疗4周后,对皮损改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平痤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比单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能够有效改善轻中度痤疮患者皮损情况。(3)治疗4周后,对中医证候改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平痤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较单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能够有效改善中医证候。(4)对于治疗前后安全性及不良反应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平痤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安全性良好,不良反应少。(5)随访后对两组复发率比较分析发现,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平痤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较单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复发率低。结论:平痤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能明显降低寻常痤疮患者皮损及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李雪[9](2020)在《小金胶囊治疗中重度痤疮(痰瘀结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比较小金胶囊联合中药面膜与丹参酮胶囊联合中药面膜治疗中重度痤疮(痰瘀结聚证)的临床疗效,评价两组药物的疗效与痤疮分级(Ⅱ、Ⅲ、Ⅳ级)的相关性,并观察两组在研究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本试验为前瞻性随机阳性平行对照临床试验,将纳入的80例受试者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予小金胶囊口服,每次5粒,每日2次,对照组予丹参酮胶囊口服,每次4粒,每日3次,同时两组均予中药面膜外敷,每次30分钟,每周2次,疗程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三个时间节点进行访视,采用评价量表记录受试者的皮损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并及时记录和处理受试者的不良反应。观察结束后将收集的数据通过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收集有效病例73例,其中试验组38例,对照组35例。治疗2周时,对于皮损的总有效率,试验组为68.4%,对照组为14.3%;对于中医证候的总有效率,试验组为55.3%,对照组为25.7%。治疗4周时,对于皮损的总有效率,试验组为92.1%,对照组为68.6%;对于中医证候的总有效率,试验组为94.7%,对照组为68.6%。疗效分析:经组内对比,治疗前与治疗4周时,两组的皮损、中医证候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经组间对比,治疗前,两组的皮损、中医证候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2周时,两组的皮损、中医证候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4周时,两组的皮损、中医证候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且试验组的皮损、中医证候、生活质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相关性分析:治疗4周时,经组内对比,试验组与对照组不同痤疮分级的皮损评分变化率、生活质量评分变化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不同痤疮分级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变化率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不同痤疮分级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变化率有统计学差异,其中Ⅱ级的变化率高于Ⅳ级,Ⅲ级的变化率高于Ⅳ级,Ⅱ级与Ⅲ级的变化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不良反应情况:研究期间试验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2例不良反应,停药后症状缓解。结论:小金胶囊联合中药面膜与丹参酮胶囊联合中药面膜对中重度痰瘀结聚型痤疮均有疗效,且小金胶囊联合中药面膜对皮损、中医证候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均明显优于丹参酮胶囊联合中药面膜。在治疗4周时,小金胶囊组对患者皮损、生活质量的治疗效果与痤疮分级无关,对中医证候的治疗效果与痤疮分级有关,且对Ⅱ级、Ⅲ级患者的治疗效果比Ⅳ级患者更明显;丹参酮胶囊组对患者皮损、中医证候和生活质量的治疗效果均与痤疮分级无关。试验期间小金胶囊组无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胡雪[10](2020)在《柴夏消痤方治疗女性肝郁热结型结节性痤疮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柴夏消痤方对治疗女性肝郁热结型结节性痤疮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对柴夏消痤方治疗女性肝郁热结型结节性痤疮的临床疗效做出客观评价。方法:选取2019年01月~2019年12月于石家庄市中医院内分泌科及皮肤科门诊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肝郁热结型结节性痤疮的60例女性病患。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30例运用柴夏消痤方治疗,对照组30例运用清热暗疮胶囊和丹栀逍遥丸治疗,同时监测肝功能、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记录不良事件的发生。治疗60天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 T(Testosterone,T),E2(Estradiol,E2)水平、皮损积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治疗结束4周后,分别计算两组的皮损复发率及中医证候复发率,并进行比较。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结果:①实验室指标比较:两组血清T水平组内比较,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血清T水平组间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血清E2水平组内比较,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治疗组内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E2水平组间比较,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皮损积分比较:两组皮损积分组内比较,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皮损积分组间比较,治疗组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③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组内比较,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组间比较,治疗组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④单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单项中医证候积分组内比较,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单项中医证候积分组间比较,在月经失调、失眠多梦、口苦单项中医证候积分中,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胸胁胀痛、口干单项中医证候积分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情志抑郁或心烦易怒单项中医证候积分中,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复发率比较:治疗组的皮损复发率及中医证候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柴夏消痤方能有效改善肝郁热结型结节性痤疮女性患者的皮损临床症状。②柴夏消痤方能有效改善肝郁热结型结节性痤疮女性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③柴夏消痤方对于肝郁热结型结节性痤疮女性患者的外周血清睾酮、雌二醇水平具有一定的正向调节改善作用。④柴夏消痤方治疗肝郁热结型结节性痤疮的复发率较低,具有良好的远期疗效,能够提供一定的临床借鉴。

二、清解消痤汤加减治疗寻常痤疮80例临床疗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解消痤汤加减治疗寻常痤疮80例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加味消瘰丸联合丹白散面膜治疗痰瘀凝结型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前言
理论研究
    1.对痰瘀凝结型痤疮的认识
    2.痤疮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
    3.痤疮与皮肤屏障
    4.总结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2.病例入选标准
    3.研究方法
    4.医学伦理学要求
    5.统计学方法
    6.研究结果
    7.讨论
    8.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表1:痤疮综合分级系统评分表
    附表2:中医证候评分表
    附表3:不良反应情况记录表
    附表4:复发情况记录表
    附表5: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B 综述 中医药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痰瘀结聚型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病例完成情况
    3.2 一般基线对比
    3.3 观察指标对比
    3.4 临床疗效对比
    3.5 安全性评价
4 研究背景
    4.1 痤疮的概述
    4.2 中医对痤疮的认识
    4.3 西医对痤疮的认识
        4.3.1 病因
        4.3.2 痤疮的西医治疗
5 讨论
    5.1 立题依据
    5.2 方药分析
    5.3 疗效分析
6 结论
7 问题及展望
    7.1 问题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附录2 HAMD 抑郁量表
缩略词表
综述 基于六经辨证治疗痤疮的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张丰川教授治疗寻常痤疮的辨证思路总结及用药特色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寻常痤疮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寻常痤疮的流行病学特征
        1.1 流行病学特点及分布
        1.2 寻常痤疮的发病因素
    2. 寻常痤疮的现代医学治疗
        2.1 外用药物治疗
        2.2 系统药物治疗
        2.3 物理治疗
    3. 中医对寻常痤疮的认识及治疗
        3.1 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3.2 中医治疗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一 研究方法与临床资料
        1. 研究方法
        2. 临床资料
    二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量表评估
        3 疗效评价
    三 讨论
        1. 资料分析
        2. 张丰川教授治疗痤疮的临床经验总结及用药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4)中医药治疗痤疮的数据挖掘及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痤疮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 痤疮发病机制的西医研究进展
        1.1 痤疮丙酸杆菌(PA)感染因素
        1.2 遗传因素
        1.3 免疫因素
        1.4 心理因素
        1.5 饮食因素
        2 痤疮发病机制的中医研究进展
        2.1 古代医家对痤疮发病机制的研究
        2.2 近现代医家对痤疮发病机制的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药治疗痤疮的作用靶点探析
        1 痤疮发病机制
        2 中药治疗痤疮的作用靶点
        2.1 GATA6蛋白
        2.2 MAPK/NF-κB信号通路
        2.3 PI3K/PKB信号通路
        2.4 TGF-β/Smad信号通路
        2.5 炎症因子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痤疮的数据挖掘及meta分析方法学概述
        1 数据挖掘技术
        2 meta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R语言数据挖掘技术中医药治疗痤疮用药规律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数据来源
        2 数据筛选
        3 数据规范化
        4 数据录入
        5 数据挖掘
    结果
        1 药物使用频次、频率分析
        2 药性(四气)分析
        3 药味(五味)分析
        4 药物归经分析
        5 核心药物的聚类分析
        6 关联规则分析
    讨论
        1 药物频次分析
        2 系统聚类分析
        3 关联规则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Meta分析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纳入标准
        2 排除标准
        3 文献检索和策略
        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5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6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检索结果
        2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3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分析
        4 临床总有效率
        5 不良反应发生率
        6 纳入文献发表偏倚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 徐国梅导师治疗痤疮经验总结
    1. 从脏腑辨证
        1.1 肺胃热盛
        1.2 脾虚湿滞
        1.3 肝肾阴虚
    2. 从脏腑论治
        2.1 从肺胃论治
        2.2 从脾论治
        2.3 从肝肾论治
    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5)徐涟教授经验方治疗女性冲任失调型(肝郁脾虚证)痤疮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病例选择
        2.3.1 纳入标准
        2.3.2 排除标准
        2.3.3 剔除与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治疗组方案
        3.1.1 组方来源
        3.1.2 姚氏苏核逍遥汤加味方
        3.1.3 辨证加减
        3.1.4 外用药治疗
        3.2 对照组方案
        3.3 性激素观察方案
        3.4 疗程
    4 疗效判定及计分细则
        4.1 临床轻重分级
        4.2 皮损评分判定细则
        4.3 皮损疗效判定标准
        4.4 中医证候评分细则
        4.5 不良反应观察
    5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基线比较
        2.1 两组年龄比较
        2.2 两组病程比较
        2.3 两组皮损严重程度分布
        2.4 治疗前皮损评分比较
        2.5 治疗前证候积分比较
    3 临床观察结果
        3.1 治疗前后组内皮损评分比较
        3.2 治疗前后组内证候积分比较
        3.3 两组间皮损评分比较
        3.4 两组间证候积分比较
        3.5 两组皮损疗效比较
        3.6 性激素水平情况
        3.7 不良反应观察结果
        3.8 病例剔除与脱落情况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从冲任失调论治女性痤疮
    2 西医对痤疮的认识及治疗
    3.姚氏妇科学术流派治疗女性冲任失调型痤疮的特点
        3.1 女子与肝、脾
        3.2 女子与冲、任
    4 姚氏苏核逍遥汤组方原理及方药分析
        4.1 组方原理
        4.2 方义分析
    5 方中药味古籍中记载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5.1 单味药古籍记载
        5.2 现代药理学研究
    6 对照组内服药的选择
    7 舒肝颗粒来源
    8 研究结果分析
        8.1 皮损评分分析
        8.2 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8.3 皮损疗效比较分析
        8.4 性激素水平结果分析
    9 特色与创新之处
    10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痤疮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6)基于现代文献研究寻常痤疮的中医辨证分型及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文献纳入标准
    1.3 文献排除标准
    1.4 建立数据库
    1.5 药物名称标准化处理
    1.6 证型名称标准化处理
    1.7 数据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及文献筛选结果
    2.2 辨证分型统计分析
    2.3 中药类别统计分析
    2.4 单味药频次统计分析
    2.5 性味归经统计分析
    2.6 关联规则分析
    2.7 聚类分析
3 讨论
    3.1 寻常痤疮辨证分析
    3.2 寻常痤疮用药规律分析
4 结论
综述--痤疮的中医治疗进展
    1 痤疮的中医研究概况
        1.1 痤疮的病因病机
        1.2 痤疮的辨证治疗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清热散结方治疗寻常痤疮瘀热互结证临床疗效观察及其对血清SOD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一般资料
        (一) 纳入研究人数及中止剔除情况
        (二)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比较
    二、诊断标准
        (一) 西医诊断标准
        (二) 中医证候标准
        (三) 痤疮临床分级标准
    三、病例纳入标准
    四、病例排除标准
    五、中止剔除标准
    六、药物及治疗方法
        (一) 病例分组
        (二) 治疗方案
    七、观察指标
        (一) 临床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
        (二) 血清SOD水平检测
    八、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一) 计算公式
        (二)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三) 治疗前后痤疮色素沉着相关指标评分
    九、安全性评价
        (一) 用药安全性监测
        (二) 不良事件判断方法
        (三) 不良事件的处理方式
    十、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一)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对比
        (二)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三) 两组患者治疗后痤疮色素沉着评分比较
    二、血清SOD水平对比分析
    三、不良反应及安全性监测
讨论
    一、西医对寻常痤疮的认识
    二、中医对寻常痤疮的认识
    三、痤疮瘀热互结证的研究现状及“清热散结方”的立法依据
    四、痤疮的发病机制与血清SOD之间的关系
    五、“清热散结方”方药组成与配伍分析
        (一) 方药组成
        (二) 药物配伍分析
    六、观察结果分析
        (一) 一般资料分析
        (二) 疗效分析
        (三) 安全性分析
    七、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寻常痤疮的中医内治法研究进展
    一、肺经风热证
    二、湿热蕴结证
    三、痰湿凝结证
    四、血瘀痰凝证
    五、瘀热互结证
    参考文献
附录 病例报告表
致谢

(8)平痤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肺胃蕴热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脱落标准
        2.7 中止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样本量估算
        3.2 病例分组
        3.3 治疗方法
        3.4 疗效观察及观察指标
        3.5 注意事项
        3.6 疗效判定
        3.7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3.8 随访
    4 统计学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两组入组基本资料
        5.2 试验结果分析
        5.3 不良反应
        5.4 两组患者安全性等级比较分析
        5.5 随访
    6 讨论
        6.1 现代医学对痤疮的认识
        6.2 祖国医学对痤疮的认识
        6.3 中西医结合治疗
        6.4 平痤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肺胃蕴热型)的立论立题依据
结论
问题与展望
    1 问题
    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一)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1 痤疮的中医认识及治疗
        1.1 痤疮的病名
        1.2 痤疮的病因病机
        1.3 痤疮的中医治疗
        1.4 小结
    2 现代医学对痤疮的认识及治疗
        2.1 寻常痤疮的流行病学
        2.2 寻常痤疮的发病机制
        2.3 西医治疗
    3 痤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参考文献(二)
附录1 临床病例观察评价表
附录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9)小金胶囊治疗中重度痤疮(痰瘀结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痤疮西医研究进展
        1 概述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3 治疗现状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祖国医学对痤疮的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2 治疗进展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小金胶囊治疗中重度痤疮(痰瘀结聚证)的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病例的脱落、剔除和终止
    3 研究方法
        3.1 样本量的估算
        3.2 随机分组方法
        3.3 治疗方案
        3.4 观察方法
        3.5 疗效评价
        3.6 安全性评价
        3.7 统计学方法
        3.8 技术路线
    4 研究结果
        4.1 病例完成情况
        4.2 基线资料比较
        4.3 疗效比较
        4.4 疗效与痤疮分级相关性分析
        4.5 不同痤疮分级的各项评分变化率比较
        4.6 不良反应情况
    5 讨论与分析
        5.1 痰瘀结聚型痤疮论述
        5.2 用药依据
        5.3 疗效分析
        5.4 安全性评价
        5.5 不足与展望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10)柴夏消痤方治疗女性肝郁热结型结节性痤疮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基本情况
        1.3 西医诊断及分级标准
        1.4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排除标准
        1.7 剔除标准
        1.8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方法
        2.3.1 观察指标
        2.3.2 疗效评定标准
        2.4 统计学方法
        2.5 不良事件评估及处理方法
结果
    1 治疗前两组一般资料之间的比较
        1.1 两组年龄之间的比较
        1.2 两组病程之间的比较
    2 两组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2.1 两组血清睾酮水平的比较
        2.2 两组血清雌二醇水平的比较
    3 两组皮损积分的比较
    4 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的比较
    5 两组单项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6 两组皮损疗效比较
    7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8 两组皮损复发率比较
    9 两组中医证候复发率比较
    10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痤疮的认识
    2 中医学对痤疮的认识
    3 本课题的理论基础
    4 实验室指标选取依据
    5 对照组药物选取依据
    6 组方依据
        6.1 配伍特点
        6.2 现代药理研究
    7 临床研究结果的初步探讨
        7.1 病例特点
        7.2 柴夏消痤方对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7.3 柴夏消痤方对皮损积分的影响
        7.4 柴夏消痤方对中医证候总积分的影响
        7.5 柴夏消痤方对单项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7.6 柴夏消痤方对复发率的影响
    8 安全性探讨
    9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痤疮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名单
个人简历

四、清解消痤汤加减治疗寻常痤疮80例临床疗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味消瘰丸联合丹白散面膜治疗痰瘀凝结型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慢.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痰瘀结聚型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世秀.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张丰川教授治疗寻常痤疮的辨证思路总结及用药特色分析[D]. 王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中医药治疗痤疮的数据挖掘及其meta分析[D]. 张新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徐涟教授经验方治疗女性冲任失调型(肝郁脾虚证)痤疮临床疗效观察[D]. 张红梅.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基于现代文献研究寻常痤疮的中医辨证分型及用药规律[D]. 欧淑玲. 暨南大学, 2020(03)
  • [7]清热散结方治疗寻常痤疮瘀热互结证临床疗效观察及其对血清SOD水平的影响[D]. 胡冰洁.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平痤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肺胃蕴热型)的临床观察[D]. 唐可.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小金胶囊治疗中重度痤疮(痰瘀结聚证)的临床研究[D]. 李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柴夏消痤方治疗女性肝郁热结型结节性痤疮的临床观察[D]. 胡雪.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标签:;  ;  ;  ;  ;  

清结消藁汤治疗寻常痤疮80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