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二醇-b-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嵌段共聚物在模拟土壤环境中的降解行为

聚乙二醇-b-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嵌段共聚物在模拟土壤环境中的降解行为

一、聚乙二醇-b-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嵌段共聚物在模拟土壤环境中的降解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周怡凯[1](2021)在《PBAT基生物可降解复合材料的增容改性与表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出于减少环境中塑料废弃物积累数量的需求,开发环保型生物可降解高分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以其良好的分子柔韧性和可生物降解性,被认为是聚乙烯等不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理想替代品。然而其自身较差的加工性、粘度高等缺陷,PBAT常采用与PLA、纤维素等共混加工制备复合材料,组分间的相容改性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因此,本论文选用生物可降解的聚乳酸(PLA)和磺化木质素(Lignin)作为共混组分,分别与PBAT制备复合材料,采用离子液体(ILs)和环氧笼型聚倍半硅氧烷(POSS(epoxy)8)作为增容剂,对复合材料进行增容改性。1.设计合成两种新型的离子液体(IL1、IL2),由不同烷基链长度的含磷阳离子(PR4+)和不对称含磷阴离子(RPO32-)构成,调控其在PBAT/PLA中的加入量,共混得到母粒,并通过注塑加工获得PBAT/ILs/PLA生物可降解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等一系列测试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SEM显示,离子液体的加入使PLA在PBAT基体中的分散更加均匀。机械性能测试表明,含量为0.4%的IL1和IL2的复合材料的断裂伸长率比原始PBAT/PLA复合材料分别提高了329.9%和168.5%;同时,当IL含量为0.7%时,PBAT/ILs/PLA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极限氧指数分别为28.1和27.3)。PBAT/ILs/PLA复合材料的熔体流动性随着离子液体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表明离子液体在复合材料中增塑效果显着。2.使用POSS(epoxy)8作为PBAT/Lignin的反应性增容剂,通过熔融共混并吹塑制备厚度为90±5μm的PBAT/POSS(epoxy)8/Lignin生物可降解复合薄膜。POSS(epoxy)8在复合薄膜中的含量为0%、0.1%、0.5%、1%、3%。SEM结果表明加入POSS(epoxy)8后的复合材料断裂面由平滑变为粗糙,且出现了拉丝状态,在POSS(epoxy)8含量为1%时尤为明显,表明POSS(epoxy)8改善了PBAT与木质素的界面附着力,增强了PBAT与木质素的相容性。交联度测试实验显示薄膜交联度在POSS(epoxy)8含量为1%时达到最高。机械性能测试数据表明,加入POSS(epoxy)8后复合薄膜的纵、横向的拉伸强度分别增长了15.9%和48.2%,断裂伸长率分别增长了8.8%和21.4%。同时,薄膜横向机械性能显着提升,证明增容改性后复合薄膜的各向同性明显提高。总之,本论文选用新型离子液体和POSS(epoxy)8作为生物可降解复合材料的增容剂,显着改善了复合材料的性能,为进一步发展生物可降解材料提供了有效途径。

能文博[2](2021)在《乳酸改性PBT基无规共聚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塑料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然而,通用塑料在环境中可以存留几百年到几千年不消失。这类环境持久性塑料的过度使用,特别是近年来一次性包装领域中大量塑料薄膜的使用,使得地球环境无论是陆地还是海洋都在遭受日益严峻的塑料污染。从长远来看,开发和使用可降解的塑料制品替代通用的难降解的塑料制品,是防止这一问题继续发展的根本有效途径。从材料选择来看,脂肪族聚酯酯键更容易受水、氧、微生物作用发生分子链断裂,在堆肥或者土壤中放置数个月就能够发生微生物酶促降解,彻底分解为CO2和水。然而,目前仅有的几种产品PLA、PBAT、PBS等普遍价格高、耐热与机械性能较差,且其降解速率被证明在海洋等水体环境中严重变缓,从而制约了应用拓展。以对苯二甲酸为原料的芳香族聚酯如PBT,PET虽然不具有生物降解性,但热性能和机械性能却十分优异,且易加工,原料较为便宜。通过对现有聚酯材料进行合成改性能够改善塑料亲水性,结晶性,增加塑料与水和微生物作用几率从而提高其在水体中的降解性能。例如PBT链段中引入一定比例的PBA形成可生物降解的半芳香族共聚酯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为了进一步提高PBT类聚酯在水体中的水解性能,得到一类全自然域均可降解的聚酯材料,本文设计将聚乳酸作为易水解片段引入PBT聚酯链段中,通过一步法熔融缩聚将乳酸与对苯二甲酸,丁二醇进行共聚,制备了三类PBT基无规共聚酯,并对其基本热、力学性能及降解性能进行了考察。具体工作如下:(1)乳酸改性PBT无规共聚酯(PBTL)的制备及性能研究通过一步法熔融缩聚,将不同比例乳酸(LA)与对苯二甲酸(PTA)、1,4-丁二醇(BDO)共聚,合成了较高分子量系列无规共聚酯―聚(对苯二甲酸-1,4-丁二醇-乳酸)酯(PBTL)。结果表明,LA单元的引入扰乱了PBT主链规整性,进而降低了共聚酯结晶能力。随LA含量增加,共聚酯熔点随之下降,但热性能依旧保持在较高水平,熔点处于155℃-220℃,374℃以下热稳定。正是结晶性能的下降,使得PBTL在牺牲部分强度的同时,断裂伸长从182%增至564%,韧性大幅提升,且杨氏模量普遍在1000 MPa以上。此外,PBTL系列共聚酯在堆肥实验中均体现出可堆肥降解性,过程中伴随有明显的崩解形貌变化,且LA含量越大,降解速率越快,三个月后,最终矿化率高达48%。水解实验中,缓冲液浸泡400天后的PBTL样条出现断裂与水解孔隙,而且乳酸含量与BT平均链段长度显着降低。自然海水中浸泡90天后,高乳酸含量PBTL已经出现初步降解迹象,分子量明显下降。将聚乳酸片段作为易水解单元插入PBT主链,在损失部分热、机械性能的情况下,赋予了这种难降解芳香族族聚酯良好的降解性能。总之,本研究所得PBTL是一类耐热好、力学强而韧的可堆肥、可水解的无规共聚酯。(2)己二酸增韧改性PBTL无规共聚酯(PBAmTL)的制备与性能研究针对PBTL系列共聚酯中低乳酸组分韧性不足及降解缓慢的的问题,控制LA为二元酸总摩尔数的20%,通过一步法熔融缩聚在PBTL主链中引入脂肪二酸己二酸(AA)作为第四单体进行改性,得到了高分子量系列无规共聚酯―聚(对苯二甲酸-1,4-丁二醇-己二酸-乳酸)酯(PBAmTL)。结果表明,AA的引入,进一步削弱了共聚酯的结晶能力,且乳酸含量较高时发生了结晶结构的改变,使PBAmTL共聚酯相比低乳酸含量PBTL显着增韧,断裂伸长率从247%提升到1467%,然而熔点与强度下降较快。(3)乳酸改性PBAmTL无规共聚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针对PBAmTL共聚酯中材料熔点与强度下降过快,本工作我们进一步调节共聚酯PBATL中乳酸含量,合成了系列无规共聚酯―聚(对苯二甲酸-1,4-丁二醇-己二酸-乳酸)酯(PBATLm)。结果表明,当摩尔投料比(LA:T:AA)由1:4:1增加到3:4:1时,PBATLm共聚酯的断裂伸长率由395%提高到618%,而强度(34.0 MPa-35.5 MPa)与熔点(160℃-181℃)仅发生小幅变化。与我们的改性预期一致。此外,乳酸的引入,相比于等摩尔量的长碳链己二酸,赋予PBT主链更多的易水解酯键位点,有益于促进共聚酯生物降解前期水解过程,进而加速整体生物降解速率。

来蕾[3](2021)在《生物可降解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纳米复合材料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塑料已广泛应用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其在自然环境中难降解、持续累积已造成了严重的“白色污染”,使用可生物降解材料作为替代品是解决白色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具有优良生物可降解性,但结晶度较低,力学性能不足限制了其广泛应用。为此,本文围绕着PBAT的增强增韧,通过PBAT与表面改性/原位共聚纳米材料复合,构建纳米材料分散良好、力学性能提升的复合薄膜;同时,通过在PBAT聚合物链中引入带双环结构的生物质单体,改善PBAT力学性能及其与生物质材料的相容性。研究的纳米填料包括有机改性纳米二氧化硅(SiO2)、表面基团可共价作用的SiO2与纤维素纳米纤维(CNF)复合纳米填料以及原位共聚制得的纤维素纳米晶(CNC)接枝PBAT。所制备的2,3:4,5-二异亚丙基-半乳糖醇(Galx)参与PBAT共聚酯合成,产物(PBGAT)用作PBAT和木聚糖(Xln)的相容剂。研究工作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1)环氧基团改性的SiO2(SiO2-EO)与PBAT良好相容,含1wt%SiO2-EO的PBAT吹塑薄膜较纯PBAT膜杨氏模量提高了 94%、拉伸强度增加75%且断裂伸长率提高了 65%。(2)SiO2-EO能帮助氨基改性CNF(CNF-NH2)在PBAT中实现均匀分散,且在复合过程中两者表面基团发生共价作用,在PBAT中形成网状结构,从而有助于PBAT同步增强增韧。(3)通过原位共聚制备PBAT接枝CNC的复合物(PfgCNC),实现了仅含0.02 wt%CNC的PBAT复合薄膜的杨氏模量、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断裂能的提升,较纯PBAT分别提高了 26%、27%、37%和56%。(4)通过先酯化再共缩聚的聚合方法,合成了含生物质单体Galx的PBGAT共聚酯,1-4 wt%Galx的引入提高了 PBAT的力学性能,同时也提高了 PBAT的水解速率。(5)支化结构的PBGAT作为相容剂,有效地提高了 PBAT和生物质Xln的相容性,在含3 wt%Xln的PBAT中添加1 wt%PBGAT,其薄膜较纯PBAT杨氏模量提高了 17%,拉伸强度增加35%,断裂伸长率也提升了 13%。论文主要创新点为:(1)以与PBAT相容性好的纳米粒子为相容剂,通过表面基团之间的化学反应,促进了相容性不佳的纳米粒子在PBAT中的分散性,实现同步增强增韧。(2)原位共聚所合成的PBAT接枝CNC的复合物,高效发挥了 CNC的效能,使其在极低的用量下实现了 PBAT力学性能的提升。(3)使用带双环结构生物质单体,在提高PBAT力学性能和水解性的同时,提高了 PBAT和半纤维素的界面相容性,拓展了生物质材料在PBAT中的应用。

朱青青[4](2021)在《生物基可降解共聚酯的化学结构设计及其纤维成形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聚酯作为最广泛应用的塑料产品之一,因其优异的机械性能以及热性能而广为应用。然而聚酯材料的单体来源大多为石油基分子,而石油为不可再生资源,廉价的石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消耗造成的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使人们减少对石油资源依赖性的要求不断增加。此外聚酯在环境中大多是不可降解的,使用后容易在环境中堆积,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上述问题推动了人们发展综合性能优良的生物基可降解聚酯。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作为聚酯工业应用中最大的一种,具有优异性能的同时也存在这相同的问题。针对不可降解的问题,研究者们也采取了回收利用、引入可降解剂等多种方法。但PET回收利用过程中通常会添加有机馏分,它会使聚酯的重复利用复杂化,而可降解剂的使用仍然存在一些争议。因此,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向PET的大分子链中引入生物基组分,通过共聚的方式合成生物基聚酯是有效的解决方案。此外,目前生物基共聚酯大多为脂肪族聚酯,它们仍然存在机械性能不高,耐热性不强等问题,我们通过引入刚性组分,控制添加比可达到调控聚酯的性能目的,从而获得结构与性能可控的生物基共聚酯。我们向PET大分子链中引入具有刚性结构的生物基二元醇异山梨醇。采用直接酯化-缩聚法成功合成出一系列不同异山梨醇添加量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异山梨酯(PEIT)共聚酯,通过核磁、红外等测试表明异山梨醇组分被成功的引入到PEIT共聚酯结构中,通过碳谱计算的序列结构表明,随着异山梨醇添加量的增大,nET(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平均序列长度)逐渐减小,nIT(对苯二甲酸异山梨酯平均序列长度)逐渐增大。同时热性能结果表明异山梨醇的加入显着提高了共聚酯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当异山梨醇添加量达到80%时,PEIT共聚酯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高达124℃。但异山梨醇刚性结构的引入会破坏了主链结构规整性,导致了共聚酯结晶度以及熔点的降低。随后经熔融纺丝获得了一系列PEIT共聚酯纤维,5%异山梨醇添加量的PEIT共聚酯纤维牵伸4倍后,其机械强度为3.85 c N/dtex,这是由于共聚酯纤维分子链高取向、高结晶的结果。虽然异山梨醇的引入能够获得机械性能优异、热性能优异的共聚酯,但其对共聚酯的可降解性贡献较小。其次,为了改善PET的可降解性,我们在PET的大分子链中引入了具有高柔性和良好降解性的2-羟基丙酸链段。通过直接酯化(开环)缩聚法一锅合成了聚对苯二甲酸-2-羟基丙酸-乙二醇酯(PET-LAs)共聚酯。序列结构计算结果表明,随着2-羟基丙酸含量的增加,芳香族链段平均序列长度逐渐降低,而脂肪族链段的平均序列长度在缓慢增加。热性能测试表明2-羟基丙酸柔性链的引入略微降低了共聚酯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同时也降低了熔点,这改善了共聚酯的加工性能。PET-LAs共聚酯的可纺性性实验表明2-羟基丙酸添加量为30%的共聚酯仍然具有很好的可纺性,2-羟基丙酸柔性链段的引入改善分子链的柔性,使其在后牵伸时具有更好的延展性。力学测试表明2-羟基丙酸添加量为10%的共聚酯兼具优异的力学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断裂强度与PET相近,断裂伸长率为130%,相当于纯PET的2倍。PET-LAs共聚酯纤维的热性能和结晶性能测试表明2-羟基丙酸链段在纺丝的过程中发生了分子链的取向,因此在差示扫描量热测试(DSC)谱图升温过程中出现了两个熔融峰,XRD测试中出现的2-羟基丙酸特征衍射峰也证明了这一结果。最后水解实验结果中共聚酯降解前后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表明共聚酯具有良好的降解前景。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了获得兼具优异机械性能以及可调热性能的生物基共聚酯,我们通过宏观调控聚酯链段中柔性、刚性组分的比例,经一步法合成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2-羟基丙酸-异山梨酯(PEITL)。利用核磁、红外等手段证明了PEITL共聚酯的成功聚合。DSC测试表明通过调控刚性、柔性链段添加比可以有效的获得可控的热性能,刚性组分添加量高的共聚酯其玻璃化转变温度明显上升,20%添加量的PEITL共聚酯的Tg高达84℃,这使其有应用于高耐热材料的前景。柔性、刚性链的同时引入一定程度上会破坏大分子链的规整结构,使共聚酯的结晶能力有所下降。纺丝性能探究表明纤维能够具有一定的成纤性,但后期性能较差,因此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则是更好地提高共聚酯纤维的性能。

王松林,吴海强,姜冰雪,赵志超,欧阳杰,徐志玉,徐锦龙,刘平伟,王文俊[5](2021)在《聚酯链结构定制及其构效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酯材料的物理性能与可生物降解性为其聚集态结构所决定,而聚合物链的化学组成、序列和拓扑结构又是决定聚合物聚集态结构的最关键因素。为此,本文从基于聚合过程调控的聚酯链结构定制出发,总结了嵌段、长支链、梳状、星型、超支化与树枝状结构聚酯的定制方法;评述了链结构与聚酯热与力学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探讨了链结构对聚酯降解性能的影响规律,前人的研究表明共聚物嵌段长短影响着结晶聚集态结构,长支链的存在有助于聚酯结晶温度与结晶度的提高;链的结晶能力、链长及亲疏水性决定了聚酯的降解性能。文中还对高性能可生物降解聚酯材料的开发进行了展望。

王磊[6](2020)在《壳寡糖基聚合物胶束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壳寡糖是壳聚糖经过特殊的生物酶技术降解得到的一种聚合度在220之间的寡糖,分子量≤3200Da。壳寡糖与壳聚糖相比较,壳寡糖由于具有较好的水溶性和高溶解度,容易被生物体吸收利用,它的功效大约是壳聚糖的14倍。壳寡糖是自然界唯一带正电荷的阳离子碱性氨基低聚糖,呈现出抑菌性能。壳寡糖还能抑制癌肿细胞生长,提高免疫力以及良好的促进钙及矿物质的吸收,增殖双歧杆菌、乳酸菌等人体有益菌群,在医药领域展现出较好的应用前景。因此本文以壳寡糖为亲水链段,生物可降解聚酯为疏水链段,合成了三嵌段双亲共聚物;并制备纳米胶束载体,用于传输药物。1.通过开环聚合和酯化反应合成了两亲性聚(ε-己内酯)-聚对苯二甲酸硅二醇酯-壳寡糖(PCL-PST-COS)嵌段共聚物,用于自组装胶束。通过FTIR和1H-NMR确定了其分子结构,PCL-PST-COS的分子量约为4872g/mol。其Tm和Tc分别为47.3℃和27.5℃。COS接枝PCL-PST后,在60s水接触角从96.9o减小到81.1o;同时,PCL-PST-COS可溶于与水混溶的二甲基亚砜。由PCL-PST-COS制成的胶束形态类似于球形,直径分布相对均匀,平均直径约为105nm。此外,COS的体外水解释放证明合成的聚合物是稳定的。PCL-PST-COS比COS具有更好的抗菌活性,因此所制备的纳米胶束在药物和生物医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通过开环聚合和酯化反应制备了两亲性的吐温80-聚(L-丙交酯)-壳寡糖(T80-PLLA-COS)嵌段共聚物。利用自组装技术制备了高效药物递送的功能性纳米胶束。通过FTIR和1H-NMR确定了其分子结构,合成的聚合物T80-PLLA-COS分子量为约5400g/mol,并且其熔融温度为189℃。COS接枝T80-PLLA后在60s内水接触角从90o减小到74o。同时,T80-PLLA-COS在与水混溶的二甲基亚砜中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进一步利用自组装技术制备的T80-PLLA-COS胶束颗粒类似于球形,其尺寸分布相对均匀,平均直径约为328.3nm。T80-PLLA-COS在PBS中的水解测试结果表明,在55小时内COS的释放百分比仅为10.6%,这表明T80-PLLA-COS共聚物是稳定的。与原始COS相比,T80-PLLA-COS还具有更好的抗菌活性,当以T80-PLLA-COS为载体负载紫杉醇时,药物的释放得到很好的控制,在160h时的释放率为22.85%。因此,从药物输送的角度来看,T80-PLLA-COS可以用作有前途的高级材料。

胡晗[7](2020)在《基于呋喃二甲酸的生物降解聚酯的合成、高性能化与降解研究》文中认为使用可降解高分子是解决塑料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随着对可降解材料的需求领域逐步扩大,人们希望它能具有接近或超过现有通用塑料的物理性能。然而现有的可降解高分子多由脂肪族单元构成,缺乏刚性的芳香环单元,因此力学、气体阻隔、耐热性能等相对较差。对此,本课题利用生物基芳香单体2,5-呋喃二甲酸(FDCA)的刚性大、具有极性等特征,共聚引入多种脂肪族降解单元,以制备兼具优异力学性能、气体阻隔性能、弹性、快速可控降解性等的高性能可降解材料。具体地,在实现乙醇酸、乳酸单体的高效熔融共聚并拓宽可降解聚酯的单体来源,利用FDCA和短链脂肪族单元制备高阻隔高力学可降解材料,利用FDCA和长链单体制备可降解弹性体,提高共聚酯降解行为的可控性等方面奠定了实验和理论基础。α-羟基脂肪酸单体(如乙醇酸、乳酸)的热稳定性较差,将其与芳香族单体合成高分子量共聚酯十分困难。发展了将羟基脂肪酸预聚物在低温高真空条件下熔融缩聚的方法,有效提升预聚物之间的酯交换效率,能在更短的反应时间内得到高分子量的无规共聚酯。利用这种方法,成功在FDCA基聚酯中引入乙醇酸和乳酸单元。短链的羟基脂肪酸能够保留FDCA基聚酯的链段刚性,具有优异的气体阻隔性能和强韧兼备的力学性能,引入含量超过30%即能显着提高降解速率。高效的聚合方法为调控链段结构,制备高性能的生物降解共聚酯提供技术基础。长链二元酸往往被用作降解单元,我们分别制备了FDCA和己二酸、丁二酸、二甘醇酸的共聚酯,讨论二元酸的含量、链段长度、醚键这三种因素与共聚酯性能的关系。然而长链二元酸在提升降解能力的同时,不可避免的造成力学性能和气体阻隔性能的下降。如何在保持可降解的前提下,提高这两个性能是一大挑战。通过引入新戊二醇单体,利用其侧链的甲基填充高分子链内和链间的空隙,保持较小的链段自由体积,实现在引入超过40%的丁二酸单元后仍保持很高的模量强度和气体阻隔能力。又利用CO2来源的碳酸二甲酯单体,保持链段刚性并通过碳酸酯单元促进材料降解。这两种结构设计均实现了可降解前提下共聚酯的高性能化,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在人造皮肤、组织工程材料等领域,对可降解弹性体有较大的需求。但大部分材料不能兼具弹性体和可降解性的特征。在FDCA聚酯中引入柔性的己内酯单元,通过结构调控和原位拉伸过程的结构演变观察,获得了生物相容性良好,回复性能优异的可降解弹性体PBFCL。它们具有极高的拉伸强度(>50MPa)和断裂伸长率(>720%),PBFCL40和PBFCL50具有很好的拉伸回复性。结晶对这两种弹性体的回复作用十分重要。用原位WAXS和SAXS观察拉伸过程中的结晶演变。片晶结构经历初期稳定,屈服后快速熔融,应力硬化阶段熔融和再结晶并存的特性。原始的晶体和新产生的纤维晶体共同组成了材料弹性回复的物理交联点。材料的实际降解过程和标准堆肥环境的降解速率仍有较大的差距,实现可控降解是可降解材料的重要发展趋势。利用PEG链段带来的稳定又容易调节的水解速率,实现了可控的水解降解行为。将不同分子量的PEG链段,改变其质量分数,制备一系列PBF-PEG嵌段聚醚酯。适量的PEG链段能保持PBF链段的结晶能力,各组分的熔融温度均高于100℃,具有较好的耐热性能。通过控制PEG链段的分子量和质量分数、降解液的p H值和降解时间,实现PBF-PEG聚醚酯水解速度的控制与调节。

李志凯[8](2020)在《基于三联吡啶的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金属-超分子聚合物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类聚合物不仅具有金属优异的光、电、磁等性质,还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加工性。由于金属与配体的种类丰富多样,可方便地调节配位键相互作用的形式和强弱,根据不同需求制备相应的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目前金属-超分子聚合物领域存在以下问题:1)拓扑结构类型较少,多数情况下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的性能与相应的配体和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类似;2)由于配位键相互作用的动态可逆性,目前还没有精确的表征方法,尤其是对于相对分子质量的表征;3)动态可逆的本质特征使得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的结构不够稳定,在使用过程中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而被破坏。这些问题大大阻碍了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的发展。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基于三联吡啶(TPY)的具有独特结构的单体,具体包括六边形、三角形、“H”形以及环状等结构。利用这些单体,分别通过1)对含有金属中心的单体直接聚合;2)借助单体与金属中心的配位键相互作用聚合:3)对含有配位基团的共价聚合物进行金属化修饰等三种聚合方法制备得到了相应的具有新颖拓扑结构的金属-超分子聚合物。采用多种表征手段充分证明了这些单体和相应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的结构。此外,详细地研究了这些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的性能,从多个聚合物结构层次阐释了微观结构对性能的影响,开拓了金属-超分子聚合物新的应用方向。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利用分步策略设计合成了同时包含强配位相互作用的二价钌离子Ru(Ⅱ)和弱配位相互作用的二价铁离子Fe(Ⅱ),并以二维分立的六边形和三角形超分子为重复单元的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由于重复单元中的Ru(Ⅱ)和Fe(Ⅱ)具有较高的电子密度,可以通过超真空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UHV-LT-STM)和扫描隧道谱(STS)直接观察到其在聚合物链上的位置,进而将整条金属-超分子聚合物链描绘出来,实现了单条无规聚合物链在分子水平的可视化。2)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具有“手拉手”环状拓扑结构的“H”形三联吡啶配体,与具有强配位相互作用的Ru(Ⅱ)配位络合后形成了相应的具有环状束缚结构的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环状结构的束缚效应赋予了金属-超分子聚合物很多新颖的性质,包括树枝状晶体的形成,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由于链间电荷转移导致的红移现象以及可以在电存储方向应用的闪存性能。3)受贻贝足丝启发,利用开环-缩合级联聚合法(PROP)合成了侧链含有三联吡啶基团的四组分多嵌段共聚物热塑性弹性体,Fe(Ⅱ)引入后在其物理交联网络的基础上形成了由配合物<TPY-Fe(Ⅱ)-TPY>构筑的超分子交联网络,成功地制备了具有双网络结构的高强(~300MPa)、高韧(~100 MJ m-3)弹性纤维。其中,采用的仿生双网络策略在强而韧的弹性体制备方面有巨大的应用前景。4)以双羟基封端的三联吡啶(TPY-20H)和聚四氢呋喃(PTMO)的混合物作为引发剂、以环状寡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COBTs)作为单体通过开环-缩合级联聚合法(PROP)简单快速地合成了侧链含有三联吡啶基团的热塑性弹性体(PTMO-co-PTPY-coPBT)n。金属离子Fe(Ⅱ)和Zn(Ⅱ)引入后制备得到了相应的对化学环境敏感的金属-超分子聚合物。

孙令泽[9](2020)在《木聚糖对PBAT/PLA膜包装性能的影响》文中认为本文以以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聚乳酸(PLA)和木聚糖(Xylan)为主要原料,经熔融共混、造粒、吹膜的工艺后,制备出PBAT/PLA复合薄膜和PBAT/PLA/Xylan复合薄膜。并对薄膜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氧气和水蒸气的阻隔能力等主要包装性能进行了测试与研究。该复合薄膜材料为可降解材料,符合绿色包装发展理论,对半纤维素与生物基塑料的结合应用提供了 一定的参考。以扩链剂gJoncryl ADR 4368为反应增容剂,以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和聚乳酸(PLA)为原料,制备出PBAT/PLA复合薄膜。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与讨论了不同配比下的复合薄膜各项包装性能。结果表明PLA的加入改善了薄膜的力学性能、阻隔性能和光学性能,随着PLA含量的增加(10wt%-50wt%),复合薄膜的拉伸强度大大提高,断裂伸长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复合薄膜的氧气阻隔能力、水蒸气阻隔能力和透光率随着PLA含量的增加不断提高。以硅烷偶联剂KH560作为改性剂对木聚糖进行改性,并以木聚糖和改性木聚糖作为添加相,固定PBAT/PLA比例为7/3,制备出了 PBAT/PLA/Xylan复合薄膜和PBAT/PLA/S-Xylan复合薄膜,并对不同木聚糖添加量的复合薄膜主要包装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改性后的木聚糖复合薄膜各项性能明显优于改性前复合薄膜的性能,S-Xylan/PBAT/PLA复合薄膜的拉伸强度在当S-Xylan含量为1wt%时达到最大,为21.420MPa,较未添加薄膜提高了11.7%,而PBAT/PLA/Xylan复合薄膜拉伸强度不断降低。薄膜的断裂伸长率均有下降,但改性木聚糖复合薄膜的断裂伸长率明显大于未改性木聚糖复合薄膜。复合薄膜的氧气透过系数在S-Xylan含量为1wt%时达到最低,对应的氧气透过系数为2.852×10-14·cm3·cm/(m2·s·Pa),比原始薄膜的氧气透过系数降低了32.7%,比添加Xylan 1wt%时的复合薄膜透氧系数降低了 26.4%。复合薄膜的阻湿能力均有下降,但改性木聚糖复合薄膜的阻湿能力明显优于未改性木聚糖复合薄膜。木聚糖的添加量对薄膜的透光率无明显影响,但复合薄膜雾度会随着木聚糖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同过各项性能分析可以确定,复合薄膜中S-Xylan为1%时是最佳添加量。

邵炎[10](2020)在《生物可降解聚酯/聚乙二醇共混物的结构与性能》文中指出与传统的石油基塑料相比,脂肪族聚酯具有可完全降解和生物相容性好的优点,同时加工性能和力学性能优异,是一种理想的绿色高分子材料。但脂肪族聚酯为疏水性聚合物,完全降解周期长,限制了材料在特定领域的应用。因此通过简单的改性方法改善脂肪族聚酯的降解性和亲水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两种常见的脂肪族聚酯聚左旋乳酸(PLLA)和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通过共混引入亲水性物质聚乙二醇(PEG),研究PEG共混对PLLA和PBS降解性等性能的影响。论文首先选取了几种常见的可降解聚酯,比较其在相同pH值酸碱溶液中的降解行为,相较于聚已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LLA和PBS酯键含量高,为脂肪族结构,更易于降解。将PLLA和PBS在不同温度下等温熔融结晶,制备了具有不同结晶度的可降解聚酯,研究了结晶度对材料降解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PLLA和PBS的降解速率随着结晶度的增大而降低,这是因为无定型区域具有更快的降解速率。通过熔融共混制备了 一系列PLLA/PEG和PBS/PEG共混物,样品挤出过程中熔体粘度适中,适合于熔融加工和造粒。通过熔融指数仪和高压毛细管流变仪分析了样品的流变性能,PEG可以提高PLLA和PBS的链段迁移率,改善加工过程中的流动性。考察了 PEG的加入对PLLA和PBS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在非等温结晶过程中,纯PLLA在降温段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的结晶峰,随着PEG含量的提高可观察到PLLA和PEG的结晶放热峰。对于PBS/PEG共混物,在非等温结晶及随后的升温过程中可观察到PBS和PEG的结晶和放热峰,纯PBS在升温段呈现多重熔融峰,PEG使得PBS熔融峰转变为单一放热峰。在70℃等温结晶过程中,Avrami模型可以较好的拟合共混物的等温结晶动力学过程,PEG的加入使得PBS在等温结晶时形成的片晶趋于规整,随后的升温过程中熔融重结晶现象逐渐减弱。同时考察了 PLLA/PEG和PBS/PEG共混物在酸碱环境中的降解性能,结果表明PEG的加入有利于降解的进行,因为PEG作为亲水性物质可以改善PLLA和PBS的疏水性,并且PEG易于溶解在材料内部形成孔洞,增大与水的接触面积。然后通过SEM、DSC和GPC等表征手段,研究了材料在降解过程中微观结构、结晶度等性质的变化,微观结构的变化表明共混物呈现出更为显着的降解特征,降解过程中共混物对应的PBS结晶度升高幅度高于纯PBS。同时考察了 PEG对PLLA和PBS亲水性的改善作用,当PEG含量逐渐增大时,PLLA/PEG共混物的亲水接触角由74.3℃减小至47.7℃,PBS/PEG共混物的亲水接触角由80.4℃减小至52.9℃。

二、聚乙二醇-b-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嵌段共聚物在模拟土壤环境中的降解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乙二醇-b-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嵌段共聚物在模拟土壤环境中的降解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1)PBAT基生物可降解复合材料的增容改性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发展背景与意义
    1.2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
        1.2.1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的定义
        1.2.2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的分类
    1.3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复合材料
        1.3.1 聚合物/无机物复合材料
        1.3.2 聚合物/聚合物复合材料
        1.3.3 聚合物/生物质复合材料
    1.4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复合材料增容改性剂
        1.4.1 添加型增容剂
        1.4.2 反应型增容剂
    1.5 本课题研究依据与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
    2.3 PBAT/ILs/PLA生物可降解复合材料的制备
        2.3.1 离子液体(ILs)的合成
        2.3.2 PBAT/ILs/PLA复合母粒的制备
        2.3.3 PBAT/ILs/PLA复合材料的制备
    2.4 PBAT/POSS_((epoxy)8)/Lignin生物可降解复合薄膜的制备
        2.4.1 PBAT/POSS_((epoxy)8)/Lignin复合母粒的制备
        2.4.2 PBAT/POSS_((epoxy)8)/Lignin复合薄膜的制备
    2.5 结构与性能表征方法
        2.5.1 结构表征
        2.5.2 性能表征
3 结果与分析
    3.1 PBAT/ILs/PLA生物可降解复合材料
        3.1.1 离子液体(ILs)的合成
        3.1.2 核磁氢谱分析(~1H-NMR)
        3.1.3 复合材料的制备
        3.1.4 结构分析
        3.1.5 性能分析
    3.2 PBAT/POSS_((epoxy)8)/Lignin生物可降解复合薄膜
        3.2.1 复合薄膜的制备
        3.2.2 结构分析
        3.2.3 性能分析
4 讨论
    4.1 离子液体对PBAT/PLA复合材料的增容改性研究
    4.2 POSS_((epoxy)8)对PBAT/Lignin复合薄膜的增容改性研究
5 结论
    5.1 PBAT/ILs/PLA生物可降解复合材料
    5.2 PBAT/POSS_((epoxy)8)/Lignin生物可降解复合薄膜
6 创新之处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论文发表情况

(2)乳酸改性PBT基无规共聚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塑料污染及危害
        1.1.2 治理策略
    1.2 生物降解塑料
        1.2.1 降解塑料概况
        1.2.2 现有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的市场局限性
    1.3 脂肪族-芳香生物降解共聚酯
        1.3.1 发展历程
        1.3.2 脂肪族-芳香族生物降解共聚酯的合成
        1.3.3 脂肪族-芳香族生物降解共聚酯的结晶
    1.4 聚合物生物降解机制
        1.4.1 生物降解过程
        1.4.2 材料因素影响
        1.4.3 环境因素影响
    1.5 选题思路
第二章 乳酸改性PBT无规共聚酯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PBTL的合成
    2.3 PBTL的表征
    2.4 降解测试
        2.4.1 堆肥降解测试
        2.4.2 水解试验
        2.4.3 自然海水降解
    2.5 结果与讨论
        2.5.1 PBTL共聚酯的化学结构
        2.5.2 PBTL的分子量表征
        2.5.3 PBTL共聚酯的热性能
        2.5.4 PBTL的结晶结构
        2.5.5 PBTL共聚酯的应力-拉伸性能
        2.5.6 PBTL共聚酯的降解性能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己二酸增韧改性PBTL无规共聚酯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PBA_mTL的合成
    3.3 PBA_mTL的表征
    3.4 结果与讨论
        3.4.1 PBA_mTL的核磁氢谱的表征
        3.4.2 PBA_mT的分子量表征
        3.4.3 PBA_mTL的结晶结构
        3.4.4 PBA_mTL共聚酯的热性能
        3.4.5 PBA_mTL的应力-拉伸性能
        3.4.6 PBA_mTL在自然海水中的降解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乳酸改性PBA_mTL无规共聚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PBATL_m的合成
    4.3 PBATL_m的表征
    4.4 结果与讨论
        4.4.1 PBATL_m的核磁氢谱的表征
        4.4.2 PBATL_m的分子量表征
        4.4.3 PBATL_m的结晶结构
        4.4.4 PBATL_m共聚酯的热性能
        4.4.5 PBATL_m的应力-拉伸性能
        4.4.6 PBATL_m在自然海水中的降解性能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3)生物可降解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纳米复合材料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标
    1.2 论文内容安排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生物可降解聚合物
        2.1.1 生物可降解聚合物
        2.1.2 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2.2 聚合物增强增韧机理
        2.2.1 增强机理
        2.2.2 增韧机理
    2.3 聚合物力学性能改性
        2.3.1 聚合改性
        2.3.2 共混改性
    2.4 课题的提出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二氧化硅/PBAT纳米复合薄膜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测试与表征
    3.3 改性纳米SiO_2的制备与表征
    3.4 二氧化硅/PBAT复合物的流变行为
    3.5 复合物中SiO_2的分散
    3.6 复合薄膜的热性能
    3.7 纳米复合薄膜的力学性能
    3.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二氧化硅/CNF/PBAT纳米复合薄膜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测试与表征
    4.3 改性CNF的制备与表征
    4.4 复合物的流变行为
    4.5 复合物中SiO_2和CNF的分散
    4.6 复合薄膜的热性能
    4.7 纳米复合薄膜的力学性能
    4.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CNC原位聚合改性及与PBAT的复合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方法
        5.2.3 测试与表征
    5.3 P_fgCNC的合成及表征
    5.4 复合物的流变行为
    5.5 复合中CNC的分散
    5.6 复合薄膜的结晶性能
    5.7 复合薄膜的力学性能
    5.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基于生物质的PBGAT共聚酯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
        6.2.2 实验方法
        6.2.3 测试与表征
    6.3 生物基单体的制备与表征
    6.4 PBGAT链结构
    6.5 PBGAT热性能
    6.6 PBGAT薄膜的结晶性能
    6.7 PBGAT薄膜的力学性能
    6.8 共聚酯薄膜的降解性能
    6.9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PBGAT/PBAT复合薄膜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实验原料
        7.2.2 实验方法
        7.2.3 测试与表征
    7.3 PB_(95)G_5AT的制备及表征
    7.4 复合物的流变行为
    7.5 复合薄膜的热性能
    7.6 复合薄膜的结晶结构
    7.7 复合薄膜的力学性能
    7.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结论、主要创新点和展望
    8.1 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不足和展望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作者简历

(4)生物基可降解共聚酯的化学结构设计及其纤维成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生物基聚酯材料
        1.2.1 生物基单体
        1.2.2 生物基聚酯的聚合及纺丝方法
        1.2.3 生物基聚酯的可降解性
    1.3 生物基聚酯的研究进展
        1.3.1 生物基脂肪族聚酯的研究进展
        1.3.2 生物基脂肪-芳香族聚酯研究进展
        1.3.3 其他生物基共聚酯
    1.4 .生物基聚酯材料的应用
        1.4.1 生物医学上的应用
        1.4.2 包装上的应用
        1.4.3 其他领域的应用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PEIT共聚酯及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2.2 PEIT共聚酯的制备
        2.2.3 PEIT共聚纤维的制备
    2.3 测试与表征
        2.3.1 核磁共振氢/碳谱分析
        2.3.2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2.3.3 凝胶色谱仪测试
        2.3.4 差示扫描量热仪测试
        2.3.5 热失重测试
        2.3.6 广角X射线衍射测试
        2.3.7 纤维纤度测试
        2.3.8 纤维力学强度测试
        2.3.9 纤度取向度测试
        2.3.10 纤维动态热机械性能测试
        2.3.11 纤维结晶度测试
    2.4 结果分析与讨论
        2.4.1 PEIT共聚酯的结构表征
        2.4.2 PEIT共聚酯的热性能和结晶性能
        2.4.3 PEIT共聚酯纤维的力学性能分析
        2.4.4 PEIT共聚酯纤维结晶度及取向度分析
        2.4.5 PEIT共聚酯纤维动态热机械性能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ET-LAs共聚酯的制备及可纺性探究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原料及仪器
        3.2.2 聚对苯二甲酸-2-羟基丙酸-乙二醇酯的制备
        3.2.3 聚对苯二甲酸-2-羟基丙酸-乙二醇纤维的制备
    3.3 测试与表征
        3.3.1 核磁共振氢谱测试
        3.3.2 傅立叶红外光谱测试
        3.3.3 凝胶色谱测试
        3.3.4 差式扫描量热测试
        3.3.5 热失重测试
        3.3.6 广角X射线衍射测试
        3.3.7 共聚酯的降解性能表征
        3.3.8 纤维形貌表征
        3.3.9 纤维动态热机械性能测试
        3.3.10 纤维的力学性能测试
        3.3.11 纤维的结晶度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PET-LAs共聚酯的结构表征
        3.4.2 PET-LAs共聚酯的热性能和结晶性表征
        3.4.3 PET-LAs共聚酯的降解性能
        3.4.4 PET-LAs共聚酯纤维形貌分析
        3.4.5 PET-LAs共聚酯纤维力学性能分析
        3.4.6 PET-LAs共聚酯纤维热性能及结晶性分析
        3.4.7 PET-LAs共聚酯纤维动态热机械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EITL共聚酯的制备及可纺性探究
    4.1 引言
    4.2 实验
        4.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4.2.2 PEITL共聚酯的制备
        4.2.3 共聚酯可纺性的探究
    4.3 测试与表征
        4.3.1 核磁共振氢谱测试
        4.3.2 傅立叶红外光谱测试
        4.3.3 凝胶色谱测试
        4.3.4 差式扫描量热测试
        4.3.5 热失重测试
        4.3.6 广角X射线衍射测试
        4.3.7 纤维热性能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PEITL共聚酯的结构
        4.4.2 PEITL共聚酯的热性能
        4.4.3 PEITL共聚酯的结晶性能
        4.4.4 PEITL共聚酯纤维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聚酯链结构定制及其构效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聚酯链结构的调控
    1.1 嵌段结构
    1.2 长支链结构
    1.3 梳状结构
    1.4 星型结构
    1.5 超支化与树枝状结构
2 聚酯链结构与物理性能的关系
    2.1 热性能
    2.2 力学性能
3 聚酯链结构与降解性能的关系
4 结论

(6)壳寡糖基聚合物胶束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壳寡糖
        1.2.1 壳寡糖
        1.2.2 壳寡糖的应用
        1.2.3 壳寡糖的研究进展
    1.3 生物可降解聚酯
        1.3.1 生物可降解聚酯
        1.3.2 生物可降解聚酯在生物医学方面的研究
    1.4 胶束
        1.4.1 胶束
        1.4.2 胶束的制备方法
        1.4.3 在药学领域的应用研究
    1.5 论文的选题及意义
第2章 壳寡糖基生物可降解聚酯材料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药品及试剂
    2.3 实验内容
        2.3.1 聚(ε-己内酯)-聚(对苯二甲酸硅二醇酯)-壳寡糖聚合物胶束的制备
        2.3.2 吐温80-聚(L-丙交酯)-壳寡糖聚合物胶束的制备
第3章 纳米胶束材料:聚(ε-己内酯)-聚(对苯二甲酸硅二醇酯)-壳寡糖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
    3.3 材料的表征
        3.3.1 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
        3.3.2 核磁共振光谱(1HNMR)
        3.3.3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
        3.3.4 溶解性性测试
        3.3.5 水接触角测试
        3.3.6 动态光散射(DLS)
        3.3.7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3.3.8 COS的体外释放测试
        3.3.9 抗菌性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红外分析
        3.4.2 核磁分析
        3.4.3 热力学性能
        3.4.4 水接触角
        3.4.5 溶解度
        3.4.6 聚合物纳米胶束
        3.4.7 COS的体外释放
        3.4.8 抗菌评估
    3.5 章节小结
第4章 吐温80-聚(L-丙交酯)-壳寡糖胶束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仪器
    4.3 材料的表征
        4.3.1 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
        4.3.2 核磁共振光谱(1HNMR)
        4.3.3 凝胶渗透色谱(GPC)
        4.3.4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
        4.3.5 溶解性测试
        4.3.6 水接触角测试
        4.3.7 动态光散射(DLS)
        4.3.8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4.3.9 COS的体外释放测试
        4.3.10 抗菌性测试
        4.3.11 药物体外释放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材料的红外分析
        4.4.2 材料的核磁分析
        4.4.3 材料的分子量分布
        4.4.4 材料的热力学性质
        4.4.5 水接触角
        4.4.6 溶解性
        4.4.7 聚合物胶束
        4.4.8 COS体外释放
        4.4.9 抗菌评估
        4.4.10 体外药物释放
    4.5 章节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7)基于呋喃二甲酸的生物降解聚酯的合成、高性能化与降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分类
    1.2 可生物降解高分子的分类
    1.3 可生物降解聚酯及其发展现状
        1.3.1 脂肪族可生物降解聚酯
        1.3.2 脂肪-芳香族可生物降解聚酯
        1.3.3 高分子薄膜的气体阻隔过程
        1.3.4 生物降解机理及影响因素
        1.3.5 可降解聚酯的结晶及动态演变
    1.4 基于2,5-呋喃二甲酸(FDCA)的聚酯
        1.4.1 FDCA的合成
        1.4.2 FDCA基聚酯及其优势
        1.4.3 基于FDCA的芳香聚酯及其降解行为
        1.4.4 基于FDCA的脂肪芳香共聚酯及其降解行为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第2章 α-羟基脂肪酸改性FDCA聚酯的合成技术突破及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聚呋喃二甲酸/乙醇酸丁二醇酯的合成及结构性能关系
        2.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2 实验过程
        2.2.3 表征测试方法
        2.2.4 结果与讨论
    2.3 聚呋喃二甲酸/乳酸丁二醇酯的合成及结构性能关系
        2.3.1 实验过程
        2.3.2 表征测试方法
        2.3.3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脂肪族二元酸结构对FDCA基共聚酯的性能影响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过程
        3.2.3 表征测试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PBXF聚酯的合成与结构
        3.3.2 PBXF聚酯的热性能
        3.3.3 PBXF聚酯的力学性能
        3.3.4 PBXF聚酯的气体阻隔性能
        3.3.5 PBXF聚酯的生物降解和海洋降解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阻隔高力学性能的PNSF共聚酯的制备与性能调控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过程
        4.2.3 表征测试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NSF共聚酯的结构和组成
        4.3.2 PNSF共聚酯的热性能
        4.3.3 PNSF共聚酯的结晶结构
        4.3.4 PNSF共聚酯的力学性能
        4.3.5 PNSF共聚酯的气体阻隔性能
        4.3.6 PNSF共聚酯的降解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FDCA的聚酯(碳酸酯)的结构与性能研究——与脂肪环类似物的对比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过程
        5.2.3 表征与测试方法
        5.2.4 结果与讨论
    5.3 PBCF共聚酯和1,4-环己烷二甲酸基共聚酯(PBCCE)的性能对比
        5.3.1 前言
        5.3.2 典型制备过程与表征方法
        5.3.3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FDCA基可降解弹性体的制备、性能与回复机理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
        6.2.2 实验过程
        6.2.3 表征测试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PBFCL聚酯的合成与结构
        6.3.2 PBFCL共聚酯的热性能
        6.3.3 PBFCL共聚酯的力学性能
        6.3.4 PBFCL共聚酯链段相容性分析
        6.3.5 PBFCL共聚酯在拉伸过程的结晶演变
        6.3.6 PBFCL共聚酯的结晶度对弹性回复能力的影响
        6.3.7 PBFCL共聚酯的降解性能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FDCA基亲水性聚醚酯的制备及水解行为调控
    7.1 前言
    7.2 实验部分
        7.2.1 实验原料
        7.2.2 实验过程
        7.2.3 表征测试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PBF-PEG共聚酯的结构与组成
        7.3.2 PBF-PEG共聚酯的热性能
        7.3.3 PBF-PEG共聚酯的亲水性
        7.3.4 PBF-PEG共聚酯的力学性能
        7.3.5 PBF-PEG共聚酯的水解性能
    7.4 PEG链段分子量对PBF-PEG共聚酯性能的影响
        7.4.1 PBF50-PEG系列共聚酯的制备过程和表征方法
        7.4.2 PBF50-PEG共聚酯的分子结构
        7.4.3 PBF50-PEG共聚酯的热性能
        7.4.4 PBF50-PEG共聚酯的相分离情况
        7.4.5 PBF50-PEG共聚酯的亲水性和吸水性能
        7.4.6 PBF50-PEG共聚酯吸水前后的力学性能
        7.4.7 PBF50-PEG共聚酯降解性能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基于三联吡啶的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超分子聚合物
        1.2.1 基于氢键相互作用的超分子聚合物
        1.2.2 基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超分子聚合物
        1.2.3 基于π-π堆积相互作用的超分子聚合物
        1.2.4 基于配位键相互作用的金属-超分子聚合物
        1.2.5 基于其它非共价键相互作用的超分子聚合物
        1.2.6 混合型超分子聚合物
    1.3 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的合成
        1.3.1 金属和配体
        1.3.2 合成方法
        1.3.3 拓扑结构
    1.4 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的表征
        1.4.1 相对分子质量表征
        1.4.2 金属配合物表征
        1.4.3 形貌结构表征
    1.5 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的性能及应用
        1.5.1 高强高韧材料
        1.5.2 自修复材料
        1.5.3 形状记忆材料
        1.5.4 光电材料
    1.6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目的
第二章 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的合成及单条聚合物链在分子水平上的可视化
    2.1 引言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六边形和三角形单体及相应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2.2.2 单条无规聚合物链在分子水平上的可视化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束缚效应对金属-超分子聚合物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结果与讨论
        3.2.1 “H”形环状三联吡啶配体的合成与表征
        3.2.2 类超支化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的合成、表征与性能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仿生的双网络策略制备强而韧的弹性纤维
    4.1 引言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多组分多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4.2.2 强而韧弹性纤维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对化学环境敏感的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的制备
    5.1 引言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含有三联吡啶的热塑性弹性体的合成与表征
        5.2.2 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化学环境敏感性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全文总结
    6.2 论文的创新点
    6.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9)木聚糖对PBAT/PLA膜包装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
        1.1.1 PBAT的合成方法
        1.1.2 PBAT的改性研究
    1.2 聚乳酸(PLA)
        1.2.1 聚乳酸的结构和性能
        1.2.2 聚乳酸的合成
        1.2.3 聚乳酸的改性研究
        1.2.4 聚乳酸的应用
    1.3 半纤维素(hemicellulose)
        1.3.1 半纤维素的提取方法
        1.3.2 半纤维素的改性研究
        1.3.3 半纤维素的应用
    1.4 硅烷偶联剂
        1.4.1 硅烷偶联剂反应原理
        1.4.2 硅烷偶联剂的应用现状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PBAT/PLA共混挤出吹膜
        2.3.2 木聚糖的硅烷偶联剂改性
        2.3.3 PBAT/PLA/木聚糖共混挤出吹膜
        2.3.4 测试与表征
3 结果与讨论
    3.1 吹膜工艺参数的确定
    3.2 PBAT/PLA复合薄膜包装性能研究
        3.2.1 不同配比PBAT/PLA复合薄膜的力学性能
        3.2.2 不同配比PBAT/PLA复合薄膜的透氧性能
        3.2.3 不同配比PBAT/PLA复合薄膜的透湿性能
        3.2.4 不同配比PBAT/PLA复合薄膜的微观断面结构
        3.2.5 不同配比PBAT/PLA复合薄膜的热性能
        3.2.6 不同配比PBAT/PLA复合薄膜的偏光显微镜分析
        3.2.7 不同配比PBAT/PLA复合薄膜的XRD分析
        3.2.8 不同配比PBAT/PLA复合薄膜的光学性能
    3.3 PBAT/PLA/木聚糖复合薄膜的包装性能
        3.3.1 木聚糖对PBAT/PLA复合薄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3.3.2 木聚糖对PBAT/PLA复合薄膜透氧性能的影响
        3.3.3 木聚糖对PBAT/PLA复合薄膜透湿性能的影响
        3.3.4 PBAT/PLA/木聚糖复合薄膜的微观断面结构
        3.3.5 PBAT/PLA/木聚糖复合薄膜的DSC分析
        3.3.6 PBAT/PLA/木聚糖复合薄膜的偏光显微镜分析
        3.3.7 PBAT/PLA/木聚糖复合薄膜的XRD分析
        3.3.8 木聚糖对PBAT/PLA复合薄膜光学性能的影响
4 结论
    4.1 结论
    4.2 创新点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10)生物可降解聚酯/聚乙二醇共混物的结构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说明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概述
    2.2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分类
        2.2.1 天然可降解高分子材料
        2.2.2 微生物合成可降解高分子材料
        2.2.3 化学合成可降解高分子材料
    2.3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降解行为
        2.3.1 高分子材料的降解机理
        2.3.2 影响高分子材料降解性能的因素
        2.3.3 高分子材料降解性能评价方法和标准
    2.4 生物可降解聚酯降解性能的调控及应用
        2.4.1 生物可降解聚酯降解性能的调控
        2.4.2 生物可降解聚酯的应用
    2.5 课题提出与研究内容
3 聚乙二醇共混改性聚乳酸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3.2.2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几种聚酯的降解动力学
        3.3.2 结晶温度对PLLA降解速率的影响
        3.3.3 共混物的制备
        3.3.4 共混物的热稳定性
        3.3.5 共混物的结晶行为
        3.3.6 共混物的降解行为
        3.3.7 共混物的表面接触角
        3.3.8 共混物的机械性能
    3.4 小结
4 聚乙二醇共混改性聚丁二醇丁二酸酯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4.2.2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结晶温度对PBS降解速率的影响
        4.3.2 共混物的制备
        4.3.3 共混物的热稳定性
        4.3.4 共混物的结晶行为
        4.3.5 共混物的降解行为
        4.3.6 共混物降解过程中的性能变化
        4.3.7 共混物的表面接触角
        4.3.8 共混物的机械性能
    4.4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聚乙二醇-b-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嵌段共聚物在模拟土壤环境中的降解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 [1]PBAT基生物可降解复合材料的增容改性与表征[D]. 周怡凯.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乳酸改性PBT基无规共聚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能文博. 西北大学, 2021(12)
  • [3]生物可降解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纳米复合材料及性能研究[D]. 来蕾. 浙江大学, 2021(01)
  • [4]生物基可降解共聚酯的化学结构设计及其纤维成形研究[D]. 朱青青. 东华大学, 2021(01)
  • [5]聚酯链结构定制及其构效关系[J]. 王松林,吴海强,姜冰雪,赵志超,欧阳杰,徐志玉,徐锦龙,刘平伟,王文俊. 化工学报, 2021(02)
  • [6]壳寡糖基聚合物胶束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王磊.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7]基于呋喃二甲酸的生物降解聚酯的合成、高性能化与降解研究[D]. 胡晗.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2020
  • [8]基于三联吡啶的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D]. 李志凯. 苏州大学, 2020
  • [9]木聚糖对PBAT/PLA膜包装性能的影响[D]. 孙令泽.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10]生物可降解聚酯/聚乙二醇共混物的结构与性能[D]. 邵炎. 浙江大学, 2020(02)

标签:;  ;  ;  ;  

聚乙二醇-b-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嵌段共聚物在模拟土壤环境中的降解行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