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即席口译中摆脱记忆困境的策略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周珂璇[1](2021)在《关联理论指导下“2019斯坦福大学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研讨会”(节选)模拟口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
孙茹[2](2019)在《从图式理论视角研究英汉交传教学中的记忆训练模式》文中认为本文以在英汉交传教学中提高交传译员的记忆效率和增加记忆容量为目标,运用图式理论分析和阐述英汉交传教学中记忆的训练模式。交传中记忆的训练至关重要,有利于源语的理解、分析和译语的输出,而图式理论在口译的理解和产出过程中也发挥了关键作用,因此作者将两者结合起来,试图从图式理论的角度来研究英汉交传教学中记忆的训练模式。本文基于英汉交传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译员记忆力提高困难的问题上,运用图式理论的研究方法,根据以往学者对口译记忆训练的研究成果,尝试提出在英汉交传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记忆训练顺序为先语义和图像记忆训练,再是词块和逻辑训练,最后增加复述训练巩固记忆内容。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就是为了在交传教学环节中记忆训练方面帮助训练者提高记忆效率和增加记忆容量。但是本文由于资源有限,无法找到大量口译学员和专业译员作对比,同时按照文中的顺序进行记忆训练,因此目前无法以量化和更直观的方式呈现本文的研究成果,希望将来的研究方向能更多关注定量直观的实证研究。在交传教学中,图式理论的运用有利于增加学生在长时记忆中不同图式的存储量、从工作记忆中激活相关图式的提取、并加快图式提取效率,从而扩大工作记忆的容量,并加快长时记忆和工作记忆的互动。
赖秀俞[3](2018)在《“背向未来”的写作 ——论朱天文小说中的焦虑意识》文中指出朱天文是台湾当代文学中颇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在叙事和人物塑造上充满显着的焦虑意识。这跟她的文化记忆、文化理想与所受到的文学影响的独特性密切相关。朱西宁的家学引领、张爱玲的文学传承、胡兰成的理论点拨这三条线索和时代背景的互动促成了朱天文其焦虑意识的发生。这种焦虑意识投射在其后期小说“世纪末”三部曲中依次演绎为“世纪末”前后的生命焦虑、身份焦虑与时间焦虑,投射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形成“老灵魂”、“荒人”与“巫”三种人物形象,反映出朱天文“反现代”的时间观念。为了对抗焦虑,在叙事策略上,朱天文以改变叙事时序和延缓叙事速度这两条路径完成对叙事时间的干预,同时在文本中展开对美学乌托邦的建构,由此缓解焦虑。朱天文对焦虑意识的发掘与书写对其创作和时代有深厚的现实和美学意义。一方面,朱天文小说对焦虑意识的发掘体现了其对社会、时代深厚的批判意识,折射出其对台湾现代化进程的关注与反思;另一方面,在台湾文学脉络中,朱天文小说对焦虑意识的书写融合了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抒情美学,体现出一种以“背向未来,返身过去”为特征的抒情面向。
黄燕宇[4](2018)在《关联—顺应模式下汉英交传长句口译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每年两会期间,由外交部举办的新闻招待会受到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记者招待会涉猎内容广,现实性强,输出的语言中会出现大量的长句。这类长句结构复杂,信息量大,这就要求译员具有较高水平的职业素养,能在现场有限的时间内产出高质量的译文。另一方面,作者查阅前人研究发现,前人对于长句口译策略方面的研究并不够深入。因此,有效地理解和翻译长句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以2016年至2017年期间王毅外长答记者问现场交替传译语料为研究对象,关联-顺应模式为分析工具,深入探讨了交传中长句的翻译策略。关联-顺应模式是由中国学者杨平所总结得出,这是一种将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结合起来的模式。杨平认为斯波伯(Dan Sperber)和威尔逊(Deirdre 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为译员提供了话语理解的内在机制,而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理论为译员目的语言的选择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理论依据。将两者结合起来能取长补短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作者查阅前人对口译方面的研究发现,大多数研究仅侧重于关联理论或顺应理论,而关联-顺应模式很少有人应用于口译研究方面,特别是应用于长句口译方面。另一方面,在交传中会涉及大量长句翻译,而关联-顺应模式在处理长句口译方面可以恰好发挥两种理论结合的优势,因此,本文借助关联-顺应模式研究交传中长句的处理方法,结合大量实例在该模式指导下提出四种翻译策略:转换法、逻辑加工法、逆序法和无主句的口译策略。研究还进一步发现,汉英两种长句之间存在着差异性,例如意合性与形合性,前修饰语与后修饰语,主体性和客体性。研究结果表明,关联-顺应模式对汉英口译长句具有一定实际指导价值。该理论为深入研究汉英长句的口译策略提供了新鲜的理论血液。同时,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论文中所收集的资料可能并不全面,在一定程度上对论文进行了限制。其次,关联-顺应模式是一种新模式,因此,作者充分地领悟该模式的相关知识并把其和论文中的具体实例更好地结合起来可能并不完善。
张鑫鑫[5](2017)在《沈阳国际吉他节开幕式口译实践报告 ——工作记忆技巧在汉英短交传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音乐家来到中国,担任评委或举办巡回音乐会。本报告是一篇以沈阳国际吉他艺术节开幕式汉英短交传为基础的口译实践报告。受沈阳国际吉他艺术节组委会主席的委托,笔者担任音乐节开幕式口译工作。在开幕式的口译实践中,笔者发现由于开幕式场地和时间的限制,无法记录口译笔记,而发言人原语发布时长短于1分钟。通过文献整理,笔者发现这种模式可以归类为短交传,而且这正是主持人、发言人和笔者配合的模式。因此,笔者决定采取工作记忆来完成此次口译实践活动。本次口译实践过程中,笔者遇到了三个问题,分别是演讲的即席性、汉语中的修辞、信息密度大且句式复杂的句子。吉尔模式的两个阶段中均提到了记忆,而无笔记的情况下,记忆就变得格外重要,因此在吉尔模式的指导下,笔者提出应用语义记忆、联想记忆和情景记忆这三种工作记忆技巧来解决上述问题,而这三种工作记忆技巧又与工作记忆的四个组成部分密不可分,可以有效的解决短交传中遇到的问题。在分析录音后,笔者发现单纯依靠工作记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此次关于工作记忆的口译实践为今后的口译实践与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李娜[6](2016)在《关联翻译理论下博物馆口译策略研究 ——以鄂尔多斯博物馆交替传译为例》文中指出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中国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日益紧密,博物馆作为集中展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的重要窗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外游客前来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然而,博物馆内有限的英文讲解人员难以满足国外游客的需求,这一趋势使得博物馆对口译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博物馆口译,作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途径,其重要性日益凸显,这引起了国内研究者的关注。遗憾的是,其研究方向大多集中于文物术语方面;方法多以目的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为主。以关联翻译理论为依据,对博物馆口译过程进行的研究寥寥无几。关联翻译理论作为关联理论在翻译领域应用的新产物,将口译过程视为两轮明示——推理的过程,对博物馆口译这一跨文化的言语交际行为有较强的解释力。本文以关联翻译理论为依据,将整个口译过程视为实现交际意图的过程,以2015.年7月24日鄂尔多斯博物馆交替传译转写文本为研究语料,辅以译者访谈,归纳了口译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成因,最后提出应对策略。在依据关联翻译理论对口译过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例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博物馆口译的本质是一种跨文化的言语交际行为,而关联翻译理论是一种言语交际理论,以此为理论工具分析博物馆口译是可行的。在口译过程分析中,关联翻译理论指出译员在两轮明示——推理过程中承担的不同任务,这为译员制定翻译策略提供了理论方向。依据关联翻译理论的观点,在第一轮明示——推理中,本文提出重复明示信息和增加话轮两种策略,以帮助译者理解源语意图。在第二轮明示——推理中,本文提出音译加释译、类比翻译、模糊翻译三种策略,以帮助译者顺利产出译语,帮助听众建立最佳关联,理解源语意图。上述五种策略旨在帮助译者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际并为将来从事博物馆口译的译员提供有益借鉴。
沈倩倩[7](2016)在《“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在交替传译中的应用及策略》文中指出“脱离源语语言外壳”是释意理论下翻译三步骤中的过渡性步骤,强调译员要透过源语的语言形式,忘记源语的字面意思,理解源语内在含义,并用母语准确表达出来。在口译过程中,口译员常常会受到源语语言表达的束缚,在没有了解其意义的情况下,就对源语进行翻译,从而导致输出语不能贴近源语意义,甚至背道而驰,最终造成更大的沟通障碍。本文以"Traveling the world through wine(品红酒,游天下)”讲座的口译实践为例,借助“成功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的理论观点,对案例进行字词、句子、篇章三个层面的分析,随后探讨译员在现场内外可采用的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的策略。本文通过对笔者实践案例的分析研究,希望能帮助口译学习者在口译实践和日常训练中做到“得意忘言”,传神达意,真正做到准确翻译。
林梅[8](2016)在《释意理论指导下的交替传译策略 ——基于“2015国际小剧场戏剧管理论坛”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21世纪,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动,口译活动在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日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在文化交流方面,艺术没有国界,而口译在促进各国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笔者于2015年11月以口译员的身份参与了2015国际小剧场戏剧管理论坛项目。在论坛前期准备工作、论坛召开和论坛后期工作中,笔者在口译实践中发现了诸多问题。一方面,2015国际小剧场戏剧管理论坛项目围绕小剧场戏剧如何在互联网时代找到新的运营管理模式进行探讨和对话,涉及诸多戏剧、管理、艺术等相关专业词汇和表达方式,成为口译实践中“拦路虎”。另一方面,由于与会嘉宾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和戏剧研究者,多为专业人士,因此在讲座和对话环节中多用长句和复杂句,并且往往一长串的发言,不仅是对译员的短期记忆和笔记功力提出挑战,也考验译员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为了确保准确、完整地传达源语的意义,译员选取恰当的口译理论和口译策略至关重要。笔者采用了塞莱丝科维奇和勒代雷为代表的释意理论。释意理论认为口译的重点在于意义的提取与传达,这与论坛的交流初衷和目的不谋而合。从释意理论角度探讨口译策略不失为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因此,本文笔者以释意理论为指导,对口译项目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得出相应的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提出五点口译策略以期更好地指导口译实践,包括解释策略、句式重组策略、删繁就简策略、套语练习策略和预测策略。基于项目实践,提出相应的交替口译策略,以期为口译研究和口译实践带来有借鉴意义的经验。
蒙诗茜[9](2014)在《以自身为资源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英语是当今国际通用语言之一。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它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各国教育发展战略的重点,相应地,英语/外语专业教师已经发展成为外语教学研究的新课题。本研究在对教师专业发展、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和以自身为资源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进行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发现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重实践陈述,轻理论提练;质的分析多,量的论证少;时间跨度短,研究维度少;从研究者角度研究教师的研究多,教师研究发展自己的研究少的弊端,并提出了以自身为资源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概念、内涵、特征及模式。研究者认为,“以自身为资源”涵盖三个层次的要素:第一层次是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意识;第二层次是教师在具备自主专业发展意识的前提下,主动地对自己的教学、科研、情感等方面进行深入了解、研究、探索和反思等实践活动;而第三个层次则是指教师为了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进行一系列的自我规划、自我实施、自我调整、自我反思、自我评估的螺旋式上升的行动研究。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观察与分析了研究者进行的历时九年的以自身为资源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行动研究,对外语教师单一个案研究与多个个案进行了案例内分析与跨案例分析,分析了六省一市385名大学英语教师填写的教师专业发展需求问卷,并解答了以下的研究问题:研究问题一:研究者以自身为资源的专业发展行动研究的实效性如何?1.对其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感和自主专业发展意识带来了哪些变化和影响?2.对其学生的学习及其它方面带来了哪些变化和影响?3.对其所在组织带来了哪些变化和影响?研究问题二:以自身为资源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是什么?研究问题三:在具备了相同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核心因素的前提下,三个不同层次的“以自身为资源”对外语教师个体发展的有效性起着怎样的推进作用?作为我国首例历时九年的以自身为资源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证研究,本研究除了通过SPSS19.0的数据分析工具来处理专业发展材料中的定量材料,还通过国际上开始盛行的Nvivo10.0的定性材料分析工具来对大量复杂的叙事材料进行编码和分析,并使用案例研究的分析方法如摘要表、解释性的矩阵图和编码图表。通过对研究者和两位中外教师的深入案例研究、六位国内外语名家的案例研究及大样本(385位教师)的六省一市大学英语教师发展需求分析问卷调查的反馈,研究发现:以自身为资源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对研究者而言是可行且有效的;以自身为资源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分别为教学、研究、学习、反思与合作;在具备了相同的核心因素的前提下,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中“以自身为资源”的三个层次对其专业发展有递增式的推进作用,层次越高(即越接近行动研究层次),专业发展的成效性越高。从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层面来说,本研究文献综述尽可能涵盖了以自身为资源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证成果,对带有创新性质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和阐述,并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先进的研究工具来进行数据资料的收集和分析。从实践的层面来说,本研究的历时研究时间跨度较长,尽可能呈现出单一个案专业发展中的具体情境和多维度描述;同时,进行了单一个案——多个个案——大样本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从点到面,推进了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实证性和概括性。虽然以定性研究为主的本研究有不少的局限性,如叙事研究和个案研究有较大的主观性,研究方法及其使用有待进一步合理有效,对影响专业发展的外部因素缺少足够关注,部分文献综述没有进入深入点评等,但是本研究可以作为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和实践方面一个有意义且有益的探索,为那些有志于自己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提供个案的参考和启示,鼓励和帮助他们进行以自身为资源的教学、科研、学习、反思和合作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建立一个个以自身为资源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从而改善我国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李赛男[10](2013)在《我国口译策略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根据近十年的研究成果,我国口译策略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理论、基于语言形义、基于场合、基于口译过程及基于口译教学的口译策略研究五个方面。口译策略研究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口译策略理论研究滞后,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学科的理论借鉴较少,缺乏专业的研究队伍等。未来的口译策略研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加强口译策略的理论研究,探索科学的研究方法,加强口译策略的跨学科研究,注重基于场合的口译策略研究,注重口译专业人才培养等。
二、即席口译中摆脱记忆困境的策略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即席口译中摆脱记忆困境的策略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2)从图式理论视角研究英汉交传教学中的记忆训练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答辩委员会成员 |
Acknowledgements |
摘要 |
Abstract |
Introduction |
Overview |
Research Background |
Research Significance and Methodology |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
Chapter One Literature Review |
1.1 Previous Studies on Schema Theory |
1.2 Previous Studies on Interpreting Teaching |
1.2.1 Interpreting Teaching |
1.2.2 Application to Schema Theory and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
1.3 Previous Studies on Memory Training |
1.3.1 Memory Training in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
1.3.2 Training Methods of Memory in the Light of Schema Theory |
Chapter Two Schema Theory |
2.1 Overview |
2.2 Definition of Schema and Development of Schema Theory |
2.2.1 Development of Schema Theory in the World |
2.2.2 Introduction of Schema Theory in China |
2.3 Schema Theory and Memory Training |
2.4 The Application to Schema Theory in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
2.4.1 Linguistic Schema |
2.4.2 Formal Schema |
2.4.3 Formal Schema |
Chapter Three Memory in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
3.1 Overview |
3.2 Classifications of Memory |
3.2.1 Sensory Memory |
3.2.2 Working Memory |
3.2.2.1 Short-term Memory |
3.2.2.2 Central Executive |
3.2.3 Long-term Memory |
3.3 Effects of Memory on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
Chapter Four Memory Training in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Teaching |
4.1 Overview |
4.1.1 Memory Training |
4.1.2 Memory with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
4.1.3 Memory Training in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
4.2 Application to Schema Theory in Memory Training |
4.2.1 Linguistic Memory Training |
4.2.2 Visualization Memory Training |
4.2.3 Chunking and Logic Memory Training |
4.2.4 Retelling Training |
4.3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Teaching in Memory Training |
Conclusion |
Summary and Findings of the Thesis |
Limitations of the Thesis |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 |
References |
(3)“背向未来”的写作 ——论朱天文小说中的焦虑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问题意识 |
第二节 有关概念阐释 |
第三节 朱天文研究综述 |
第四节 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 |
第一章 朱天文的文学世界与焦虑意识 |
第一节 家学渊源与家国想象 |
第二节 文学影响与时间体验 |
第三节 早期信仰与创作困境 |
第四节 焦虑意识与时间线索 |
第二章 迷恋现世:“老灵魂”的生命焦虑 |
第一节 世纪末的生命焦虑 |
第二节 未老先衰的“老灵魂”形象 |
第三节 生命焦虑与“失根”症候 |
第三章 寻求认同:“荒人”的身份焦虑 |
第一节 世纪末的身份焦虑 |
第二节 被放逐的“荒人”形象 |
第三节 认同困境与文明堕落 |
第四章 恐惧现代:“巫”的时间焦虑 |
第一节 新世纪的时间焦虑 |
第二节 抗拒现代的“巫”形象 |
第三节 朱天文的“反现代”观念 |
第五章 对抗焦虑与书写意义 |
第一节 凝滞当下:在“离题”中抵抗时间 |
第二节 返身过去:从废墟中建构美学乌托邦 |
第三节 书写意义:批判精神与抒情面向 |
结语焦虑:“背向未来”的文化乡愁与书写危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朱天文创作与台湾文学年表 |
附录二:朱天文与《三三集刊》年表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后记 |
(4)关联—顺应模式下汉英交传长句口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1.2 Research Objective |
1.3 Research Significance |
1.4 Thesis Structure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2.1 Research on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
2.2 Research on Strategies of Long Sentences |
2.2.1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Long Sentences |
2.2.2 Interpretation Strategies of Long Sentences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
3.1 Introduction to the Relevance Theory |
3.1.1 Cognitive Environment |
3.1.2 Principle of Relevance |
3.2 Introduction to the Adaptation Theory |
3.2.1 Three Properties of Language |
3.2.2 Four Angles of Investigation |
3.3 The Relevance-Adaptation Model |
3.3.1 The Relevance-Oriented Decoding-Inferential Process |
3.3.2 The Adaptation-Oriented Encoding and Choice-Making Process |
Chapter Four A STUDY ON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F LONG SENTENCES IN C-E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
4.1 Analysis of Contrast between Long Chinese and English Sentences |
4.1.1 Long Chinese Sentences |
4.1.2 Long English Sentences |
4.1.3 Contrast between Long Chinese and English Sentences |
4.2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of Long Sentences Based on Wang Yi's Speeches from 2016 to 2017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Adaptation Model |
4.2.1 Conversion |
4.2.1.1 Converting Chinese Verbs into English Nouns |
4.2.1.2 Converting Chinese Verbs into Non-Finite Verbs |
4.2.2 Logical Processing |
4.2.2.1 The Amplification of Conjunctions |
4.2.2.2 The Amplification of Pronouns |
4.2.3 Inversion |
4.2.3.1 Inverting Attribute Modifiers |
4.2.3.2 Inverting Adverbial Modifiers |
4.2.4 Long Sentence with No Subject |
4.2.4.1 The Amplification of Subject |
4.2.4.2 The Conversion of Voice |
4.2.4.3 The Use of “There be”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REFERENCES |
APPENDIXⅠ WANG YI'S SPEECH IN 2016 |
APPENDIXⅡ WANG YI'S SPEECH IN 2017 |
(5)沈阳国际吉他节开幕式口译实践报告 ——工作记忆技巧在汉英短交传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1 Task Descrip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Interpreting Practice |
1.2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Music Art Festival |
1.3 Task Requirement |
2 Interpretation Process |
2.1 Preparation before the Interpreting Practice |
2.1.1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f the Opening Ceremony |
2.1.2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f the Speakers |
2.1.3 Preparation of the Knowledge Involved |
2.2 Task Duration |
2.3 Assessment of the Interpreter |
2.3.1 Assessment from the Organizer |
2.3.2 Assessment from an Interpreting Expert |
2.3.3 Author’s Assessment |
3 Case Analysis |
3.1 Working Memory in Short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CI) and the Guidance of Gile’s Effort Model |
3.1.1 Gile’s Effort Model |
3.1.1.1 Gile’s Effort Model and Effort Distribution of Interpreter |
3.1.1.2 Phase I in CI |
3.1.1.3 Phase II in CI |
3.1.2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Working Memory in Short CI |
3.1.2.1 Characteristics of Short CI |
3.1.2.2 Definition of Working Memory |
3.1.2.3 Four Components of Working Memory |
3.1.3 The Relation between Gile’s Effort Model and Working Memory |
3.2 Difficulties in Interpreting Opening Ceremony Speech |
3.2.1 Figures of Speech in Chinese |
3.2.2 Extemporaneousness of the Speech |
3.2.3 Complex Sentences with Massive Information |
3.3 Application of Working Memory Skills in Short CI |
3.3.1 Semantic Memory |
3.3.2 Associative Memory |
3.3.3 Episodic Memory |
4 Conclusion |
4.1 Major Findings |
4.2 Limitations |
4.3 Suggestions |
References |
Appendix |
(6)关联翻译理论下博物馆口译策略研究 ——以鄂尔多斯博物馆交替传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关联翻译理论的产生及应用 |
2.2 博物馆口译及其研究现状 |
第三章 理论框架 |
3.1 基于关联翻译理论的口译过程 |
3.1.1 理解说话人交际意图 |
3.1.2 帮助听众获得最佳关联 |
3.2 关联翻译理论与口译策略 |
第四章 鄂尔多斯博物馆口译中的问题及成因 |
4.1 口译中存在的问题 |
4.1.1 数字信息漏译 |
4.1.2 文化信息漏译及错译 |
4.1.3 文物术语漏译及错译 |
4.2 口译问题的成因 |
4.2.1 源语信息量大 |
4.2.2 译者相关文化缺乏 |
第五章 鄂尔多斯博物馆现场口译策略 |
5.1 保证源语信息意图完整 |
5.1.1 重复明示信息 |
5.1.2 增加话轮 |
5.2 帮助听众建立最佳关联 |
5.2.1 音译加释译 |
5.2.2 类比翻译 |
5.2.3 模糊翻译 |
第六章 结论 |
6.1 总结 |
6.2 不足之处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7)“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在交替传译中的应用及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任务描述 |
2.1 任务背景 |
2.2 案例特点 |
2.2.1 讲座目的 |
2.2.2 讲座对象以及讲座氛围 |
2.2.3 讲座主要活动介绍 |
2.2.4 发言人语言特点 |
第三章 案例过程描述 |
3.1 译前准备 |
3.2 翻译完成情况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4.1 字词层面 |
4.2 句子层面 |
4.3 篇章层面 |
第五章 “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应对策略 |
5.1 译员现场应用策略 |
5.1.1 现场询问 |
5.1.2 添加、删减、归纳重组和总结 |
5.1.3 表达转换 |
5.2 译员现场外策略 |
5.2.1 译前准备需到位 |
5.2.2 不断拓宽语言外的知识储备 |
5.2.3 提高语言水平 |
5.2.4 提高逻辑思维和篇章理解记忆能力 |
第六章 实践总结 |
第七章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释意理论指导下的交替传译策略 ——基于“2015国际小剧场戏剧管理论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Introduction |
Chapter One Project Survey |
1.1 Project Description |
1.2 Project Timetable |
1.3 Brief Introducti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Interpreting |
Chapter Two Major Issues,difficulties and Analysis of Causes |
2.1 Inadequate Terminologies and Related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Knowledge |
2.2 Difficulties in Complicated and Long Sentences |
2.3 Difficulties in Short-term Memory |
Chapter Three Solutions |
3.1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
3.1.1 Three Interpreting Procedures |
3.1.2 Sense and Sense Unit |
3.2 Interpreting Preparation |
3.2.1 Preparation for Terminologies |
3.2.2 Preparation for Relate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
3.2.3 Preparation for Project Related Information |
3.3 Five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
3.3.1 Explanation Strategy |
3.3.2 Sentences Reconstitution Strategy |
3.3.3 Simplification Strategy |
3.3.4 Formula Practice Strategy |
3.3.5 Anticipation Strategy |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1:Original Interpreting Material |
Appendix 2:List of Drama Terminologies |
Acknowledgements |
(9)以自身为资源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Summary in English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 中国外语教师素质现状与问题 |
(二) 当前的外语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三) 当前的外语教师发展研究中的局限性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问题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 个案研究 |
(二) 叙事研究 |
(三) 行动研究 |
第五节 论文结构 |
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引言 |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现状 |
(一)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 |
(二) 教师专业发展实证研究 |
第二节 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现状 |
(一) 外语教师认知的理论及实证研究 |
(二) 外语教师能力/技能的理论及实证研究 |
(三) 外语教师情感的理论及实证研究 |
(四) 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理论及实证研究 |
第三节 以自身为资源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现状 |
小结 |
第三章 以自身为资源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
引言 |
第一节 以自身为资源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概念界定 |
第二节 以自身为资源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特征 |
(一) 情境性 |
(二) 个体性 |
(三) 层次性 |
(四) 自主性 |
(五) 全面性 |
(六) 批判性 |
(七) 互动性 |
第三节 以自身为资源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理论基础 |
第四节 以自身为资源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模式途径 |
第五节 以自身为资源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阶段理论 |
小结 |
第四章 以自身为资源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行动研究 |
引言 |
第一节 个人背景 |
第二节 第一轮行动研究(2004-2007) |
(一) 提出问题:教学能力和语言能力需要加强 |
(二) 设计方案:行动研究、反思性教学和批判性反思学习 |
(三) 实施方案:教师档案夹、批判性反思学习、课堂录音、调查问卷及反思 |
(四) 反思总结:科研的起步、责任感的提升和自信心的增强 |
(五) 制定下一轮行动研究的方案:探索高职教育教学模式 |
第三节 第二轮行动研究(2007-2011) |
(一) 提出问题:职业教育能力及科研能力需要加强 |
(二) 设计方案:职业类教育理论学习、学术交流与合作 |
(三) 实施方案:教师日志、课堂录音、问卷调查、集体备课、听课/说课/评课、学生反思/师生反思 |
(四) 反思总结:教学能力、批判反思能力和专业情感的提高 |
(五) 制定下一轮行动研究的方案:外语教学理论的提升 |
第四节 第三轮行动研究(2011-2014) |
(一) 提出问题:外语教学理论薄弱、缺乏国际视野和团队合作经验 |
(二) 设计方案:灵活的发展方案 |
(三) 实施方案:参与外语教学改革实验、学术共同体、学习与进修、创办英语培训学校 |
(四) 反思总结:自主意识、理论创新能力、合作、国际视野、教育观和发展观的提升 |
(五) 制定下一轮行动研究的方案 |
小结 |
第五章 以自身为资源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多案例研究 |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 两位中外教师: David Nunan 教授; 仲丽娟老师 |
(二) 六位国内外语名家:王宗炎教授、张正东教授、刘润清教授、戴炜栋教授、秦秀白教授、文秋芳教授 |
第二节 案例内分析 |
(一) 两位中外教师:David Nunan 教授; 仲丽娟老师 |
(二) 六名国内外语名家:王宗炎教授、张正东教授、刘润清教授、戴炜栋教授、秦秀白教授、文秋芳教授 |
小结 |
第六章 研究数据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
引言 |
第一节 单一个案的研究数据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
第二节 多个个案的研究数据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
(一) 两位中外教师数据资料的收集与分析(跨案例分析) |
(二) 六位国内外语名家数据资料的收集与分析(跨案例分析) |
小结 |
第七章 结果与讨论 |
引言 |
第一节 以自身为资源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对于研究者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
(一) 专业信念的强化 |
(二) 专业知识的深化 |
(三) 专业能力的发展 |
(四) 专业情感的提升 |
(五) 自主专业发展意识的提高 |
第二节 以自身为资源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单一个案) |
(一) 教学 |
(二) 研究 |
(三) 学习 |
(四) 反思 |
(五) 合作 |
第三节 以自身为资源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多个个案) |
(一) 有效的教学是以自身为资源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题、宗旨及实践基础 |
(二) 旨在提高教学能力的研究是以自身为资源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及手段 |
(三) 坚持不懈的学习是自身为资源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自我更新的源泉 |
(四) “批判性”的有效反思是自身为资源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深刻性的重要保障 |
(五) 多领域全方位的合作是自身为资源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持续性的前提条件 |
第四节 “以自身为资源”的层次与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成效性的相关性 |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 |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成果总结 |
(一) 以自身为资源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可行性 |
(二) 以自身为资源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有效性 |
(三) 以自身为资源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普适性 |
第二节 研究成果启示 |
(一) 方法与理论启示 |
(二) 实践启示 |
第三节 研究局限性及未来研究趋势 |
(一) 研究局限性 |
(二) 未来研究趋势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职院校公共职场英语教学情况问卷 |
附录二. 高校英语教师发展需求分析问卷 |
附录三 中国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策略研究(高校英语教师教学与科研状况)调查问卷 |
附录四 中学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态度综合问卷 |
附录五 教研室英语课堂录音的部分转写材料 |
四、即席口译中摆脱记忆困境的策略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关联理论指导下“2019斯坦福大学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研讨会”(节选)模拟口译实践报告[D]. 周珂璇. 华东交通大学, 2021
- [2]从图式理论视角研究英汉交传教学中的记忆训练模式[D]. 孙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8)
- [3]“背向未来”的写作 ——论朱天文小说中的焦虑意识[D]. 赖秀俞. 暨南大学, 2018(01)
- [4]关联—顺应模式下汉英交传长句口译策略研究[D]. 黄燕宇. 内蒙古大学, 2018(12)
- [5]沈阳国际吉他节开幕式口译实践报告 ——工作记忆技巧在汉英短交传中的应用[D]. 张鑫鑫. 沈阳师范大学, 2017(01)
- [6]关联翻译理论下博物馆口译策略研究 ——以鄂尔多斯博物馆交替传译为例[D]. 李娜. 内蒙古大学, 2016(03)
- [7]“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在交替传译中的应用及策略[D]. 沈倩倩.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6)
- [8]释意理论指导下的交替传译策略 ——基于“2015国际小剧场戏剧管理论坛”的研究[D]. 林梅.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3)
- [9]以自身为资源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 蒙诗茜.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09)
- [10]我国口译策略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J]. 李赛男.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