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细分”(论文文献综述)
朱小路[1](2021)在《银行债转股法律风险及防范路径》文中研究表明作为我国金融行业的支柱,银行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商业银行既是一个盈利主体,也是一个经营风险的机构,如何更好地化解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是每一个银行从业人员都应该极力思考的问题。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理现状入手,重点阐述了商业银行处理不良资产的一些基本途径,并针对不良资产债转股问题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文章主要写作目的在于从法律的视角去分析银行不良资产债转股的优化策略,寻找更多化解银行法律风险的有效途径,并为我国商业银行中不良资产债转股业务的运营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宋韶君[2](2020)在《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国有资本价值管理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国有资本投资运营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国有经济的高增长,与国资国企改革持续深化背景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的绩效分不开。过去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特大型央企通过资本运营实现了规模的快速扩张,然而与国有资产规模大幅增长形成对比的是,国有资本运营效率相对不高、国有企业产业竞争力不足,从制度因素来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管人管事管资产”的国资管理体制与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已不相容。在此背景下,以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作为突破口,把国有资本运营权利授权给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简称“两类公司”),重构国资监管、国资运营、国企经营分开的三层国资管理体系,除了有利于减少对国有企业的行政干预,更重要的是实现国有资本运营与国有企业经营各司其职,引导国资管理目标从“做大做强国有企业”的资产规模导向,转向“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的资本价值导向,为国有资本价值增长可持续创造有利制度条件。“管资本”导向下三层次国资管理体系重构,需要配套的绩效评价机制。聚焦国有资本价值,重构与国有企业不同的绩效评价体系,不仅能为国资监管实践提供方法论指导,而且对引导国有资本价值管理、提升国有资本运营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回顾已有相关研究,虽然不乏从“政企分开”、“两权分离”视角对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管资本”改革逻辑的解释,但针对“两类公司”绩效评价的研究,要么是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孤立研究国有资本增值绩效,要么把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的制度因素,作为外在于资本增值目标函数的因素研究,由此导致国有资本增值目标体系与国资管理体制改革逻辑的理论与现实“脱节”。本文所尝试的理论推进,就是使两者融合,把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的制度因素分析,引入国有资本增值绩效目标体系,构建一个开放的、融合组织功能与系统目标的绩效分析框架。基于此,本文主要借鉴马克思资本理论及西方产权理论,结合对国资管理体制改革逻辑的现实考察,构建了国有资本价值管理视角下的绩效评价体系。从“两类公司”职能侧重来看,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注重产业培育,兼顾国有资本布局优化等政策职能;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追求投资收益,市场化程度更高。为使研究更有针对性,本文具体选取“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结构-功能分析方法,重点阐述在国资管理体制改革逻辑下,聚焦国有资本价值管理产权层,使国有资本增值绩效释放的实现机制,由此提出绩效评价方法体系和思路,指导指标体系构建。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至三章,通过文献回顾及理论分析,以马克思资本理论为源头,借鉴公有制理论,构建了国有资本增值的目标体系;引入西方产权理论,从理论层面论证了绩效评价动因、评价目标、评价重点及评价方法;为分析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是什么、如何评价”做理论铺垫。第二部分包括第四至五章,通过对“管资产”国资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效率的现实考察,将“管资本”改革逻辑引入国有资本增值目标体系,从而论证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职能,确立重构国有资本运营产权层绩效评价体系的现实需求。在此基础上,基于国有资本价值管理视角,运用结构-功能分析方法,构建了融合国资管理目标与国有资本产权运营职能的绩效评价方法体系,为绩效评价体系“如何构建”提供方法指导。第三部分包括第六至八章,依托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方法和思路,探索性筛选绩效评价指标,并对其中核心评价指标进行实证分析,验证指标有效性,得出研究结论,提出绩效评价相关配套措施的完善及政策建议,旨在探索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如何评价”的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管人管事管资产”的国资管理体制下,由于独立行使产权职能的市场化国有产权代表主体缺位,依附于行政关系的国有产权管理和国有企业经营,与“国有资产账面价值保值增值”的绩效观念相互强化,使国有资本增值目标被异化为无限做大资产规模,导致资本增值潜力和企业创新活力被束缚。通过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构造市场化国有产权代表主体,把国有资本运营权利授权给“两类公司”,从而形成国有资产行政管理层、国有资本产权运营层、国有企业产业经营层相互分权、相互制衡的三层次国资管理体系,为重塑国有资本增值的动力机制提供有利的制度安排,就是“两类公司”设立的改革逻辑。2.随着“管资产”转向“以管资本为主”的三层次国资管理体制重构,一方面,绩效评价目标及观念,应从关注国有资产账面价值,转向强调国有资本产权价值,实现国有保值增值数量和质量的统一;另一方面,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作为国有资本产权运营层,定位于国有资本价值管理市场职能以及国有资本布局优化等政策职能,相应地,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方法和逻辑与国有企业产业经营层应有所区别。着眼资本价值,构建与国有企业不同的绩效评价体系,实现绩效评价与国资管理目标的“激励相容”,成为绩效评价体系重构的现实需求。3.以国有资本增值为目标,聚焦国有资本产权运营职能,在绩效评价目标层,以资本价值统筹市场绩效和政策绩效子目标;在绩效评价标准层,以提升国有资本流动性(活力)、增值能力、防风险能力、布局优化能力、对社会资本带动力、对国计民生支持力“国有资本六力”为评价标准;在绩效评价指标层,以国有资本形态转换机制、经济增长新动能培育机制、国有股权减持市场化退出机制“三大机制”作为核心价值驱动指标选取依据;在指标权重和绩效标准值区分上,依据市场化程度、行政层级及资产规模、产融关系,构建不同分类视角下的“三维分类模型”,形成融合产权职能与国有资本增值目标的绩效评价方法体系。在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思路上,将“价值驱动指标”与“基础财务指标”相结合,实现与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衔接,把反映长期股权投资收益及国有资本价值变动趋势的指标纳入中长期评价体系。4.按照绩效评价方法体系和构建思路,结合绩效评价重点,选取国有资产资本化率、国有资产周转率,国有股权创新覆盖率作为核心评价指标。实证结果表明,三个指标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具有较好区分度和解释力。在数据层面,国有股权创新覆盖率与国有资产资本化率、国有资产周转率两个指标之间,具有较好互补性;国有资产周转率与国有资产资本化率之间,存在弱相关性,三大指标能较好刻画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评价目标的价值驱动逻辑。其中,国有资产周转率是描述国有资本流动性的结果指标,国有资产资本化率是提高国有资本流动性的驱动指标,有利于引导国有资本价值放大,是提高国有资产周转率的前提;国有股权创新覆盖率是描述国有资本潜在增值能力的预测性指标,有利于引导国有资本价值发现,以及对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培育。本文的创新点集中体现在:1.选题的前沿性。现有文献缺乏把“国有资本”从“国有企业”的研究范畴中抽离出来,专门构建的国有资本产权运营层绩效评价体系。针对这一缺失,本文具体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为研究对象,系统构建了专门针对国有资本产权运营层的绩效评价体系,某种程度上填补了这一研究空白。2.研究视角及方法体系的创新。本文打破了孤立的从国有资本增值视角,或者从国资管理体制改革视角的绩效评价研究,以马克思资本理论和西方产权理论为指导,构建了基于国有资本价值管理的产权视角、融合国有资本产权运营职能与国有资本增值目标、包含“国有资本六力评价标准”、指标权重及标准值区分的“三维分类模型”的绩效评价方法体系,深化了对国有资本价值管理的理论解释,为绩效评价实践提供了系统的方法论支持。3.核心绩效评价指标的创新。聚焦国有资本价值管理而设计的“核心价值驱动指标”,特别是国有资产资本化率、国有股权创新覆盖率等创新指标,突出体现了“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的“管资本”改革导向,能够较为准确反映国有资本价值管理能力和增值能力,对指导绩效评价实践具有较强应用价值。
梅远[3](2020)在《政府监管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是近年来在我国资本市场重新兴起的一种金融创新业务,这种业务在国外的资本市场上已经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不良资产证券化模式是伴随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日益严重而产生的。由于这种模式能够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不良资产转化为表外项目,有利于商业银行改善资产负债表的流动性同时提高盈利性,因此也被作为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有效途径之一,并已经在一些国家的金融市场的实际运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国内银行业的专业程度和国际化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在2016年的时候,我国的金融业重启了不良资产资产证券化的进程,在此之后,国内的各大商业银行不在不良资产证券化方面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索和充分的实践,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就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是由于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政府监管体系不完善以及市场参与主体结构和交易制度的不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实践还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在充分收集政府金融监管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数据资料和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阐述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介绍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然后结合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在不良资产证券化实践过程中的的业务运作案例,从政府、市场和商业银行三个方面分析了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实践方面出现的诸如配套法律和制度不够完善、资产池过于集中、信用增级措施有待提高、资产定价技术和效率有待提高、专业投资者的缺乏、风险隔离与破产出售不合理等问题。接着在分析国内内外已有的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经验的基础上,从政府监管和法律完善、市场优化和商业银行运营的角度提出一些优化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对策建议:主要有:完善法律法规和配套制度的建设;强化政府引导作用,整合利用市场资源;合理安排不良资产池;优化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结构;同时还要注重资产支持证券在发行定价、销售和后续管理方面的流程细节的优化,通过这些对策建议希望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进一步推进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梁志华[4](2019)在《中国政府资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于政府资产的研究有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政府资产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在为政府机关相关经费的支出提供保障的同时,政府资产又通过社会总需求这一指标调节社会经济运行,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而通过对国内外国家(政府)资产负债表研究发现,大多数研究主体是国家,对以政府为主体的相关研究较少,但实际上中国政府拥有和支配着大量的资产,探索研究中国政府资产的准确货币价值和合适估算方法是必要的。同时,在核算过程中可发现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改进管理方法,对维护政府资产权益,促进政府资产规范运作,增强政府资产的利用效率等有较强现实意义。本文对政府资产的研究从政府资产核算和政府资产管理两个方面展开。通过对国际和国内国家资产负债表和政府资产负债表的比较分析,在遵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8等国际准则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政府会计制度》等相关制度,参考国内已有对国家资产负债表和政府资产负债表的研究,制定出中国政府资产负债的类别和主体框架。以理论框架为指导,文章分别估算了中国2016年和2017年的政府资产和政府负债。其中,对非生产资产和金融机构国有净资产的核算是重点内容。在非生产性资产的核算中,主要测算了土地资产、煤炭资产、石油和天然气资产和水资源资产。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政府土地资产应包含的面积进行了重新确定,对石油和天然气资产的核算用净现值法对中国现有已探明的储量进行估算。同时尝试在中国政府煤炭资产和水资源资产的核算中采用净现值法对现有储量应缴资源税折现得到估算值。金融企业国有净资产的计算从重点银行企业扩展到了银行业中的城市商业银行、证券期货业、保险业,具体分析选取的各个企业,并对核算出的数据与《国务院关于2017年度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的专项报告》中的官方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评估计算数据的准确性。另外,还估算了生产资产和政府负债。通过估算中国政府资产,发现了在政府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别从生产资产管理,非生产资产管理,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三个方面阐述了相对应的政策建议,而政府资产管理的改进将为政府资产的准确核算和计量打下坚实的统计基础。本文对于中国政府资产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第一,非金融类企业国有净资产的估算方法和数据较为合理。文章通过计算分析2010年至2017年非金融机构的国有净资产,结合《2017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中公布的数据,对估算数据和官方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非金融机构的国有净资产估算数据与官方差别不大,估算方法是较为合适的。第二,非生产资产的自然资源资产的核算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搜集计算中国土地资源、煤炭资源、石油资源、天然气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和无线电频谱资源的资产数据过程中发现,自然资源的管理存在较大的问题,只有加大力度针对性的加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非培育性生物资源和无线电频谱资源的管理和统计工作,才有可能为中国自然资源资产的核算打下基础。目前可借鉴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做法,尝试编制卫星账户,对自然资源的损耗、新发现资源详细记录,并将各资源账户与中国的经济和环境保护政策相联系,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第三,金融机构的国有净资产核算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本文分别从银行业、证券期货业、保险业三个行业对金融机构的国有净资产进行了核算。在测算出具体政府资产数据后,根据《国务院关于2017年度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的专项报告》中公布的数据,对核算数据和官方数据进行了分行业对比分析,发现金融机构国有净资产与官方数据差别较大,其中保险业国有资产的估算数据与官方差距不大,而银行业和证券业的估算数据与官方差距较大,并对可能存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只有加强金融企业的管理工作,注重部分金融企业的信息记录和公开,完善金融企业的国有权益数据,分行业、分类别进行汇总,才能实现金融企业国有权益部分的准确计量和真实反映,加强金融资产的管理和监管。第四,中国政府资产总量较大,可被利用的资产较多。本文核算的中国政府资产与实际价值相比是低的。一方面,中国的自然资源丰富,不仅包括文中核算的土地、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等资源,还包括其他各种自然资源,未来对它们的计量将是重要的一环。另一方面,金融企业的国有净资产因数据的可得性等原因未包括全部的金融企业。即便如此,计算得出的中国政府资产的总量仍较大,而且通过对资产负债结构的分析发现,中国政府所掌握的可被利用的资产较多。
邹爱平[5](2018)在《Z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分析及处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报告着重强调要坚决打好包括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在内的三大攻坚战。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是置于三大攻坚战之首的第一大硬仗,是高质量发展必须筑牢的“金融安全堤坝”。有效处置金融不良贷款对化解金融风险至关重要。鉴于农村商业银行以“服务三农、服务中小、服务地方”的市场定位要求以及农商行不良贷款率较高客观情况,对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进行分析和处置研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国内外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及处置经验,以Z农村商业银行为例,通过分析Z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现状,并从农村商业银行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借款人和农村商业银行自身等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原因,得出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深受其管理体制历史变革、借款人的主观恶意、借款人客观经营出现问题以及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理念、信贷管理、流程设置、激励约束和考核评价机制的影响。通过分析Z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出,目前Z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手段较为单一,单一的传统清收手段难度越来越大,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不良贷款收益权转让以及债转股等市场化处置手段也存在诸多问题,如目前不良贷款批量转让受让主体严格受限、个人贷款不得批量转让、不良贷款评估定价难等问题;不良贷款收益权转让存在流程复杂,手续繁琐、时间长,参与方多,成本高,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问题;债转股存在实施机构难找、模式不成熟、相关操作规定不详等问题。另外,农村商业银行不管采取传统手段还是采取市场化处置手段,在很多处置方式上存在处置税费繁多,成本高或目前法律法规不支持等情况。基于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处置问题分析,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 Z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建议:一是建议建议完善制度流程,明确部门联动职责,为快速处置特殊不良贷款开辟绿色通道;二是健全不良贷款清收处置管理机制,如强化组织领导推动,明确考核目标、完善清收激励,因户制宜,灵活采取清收措施等;三是建立科学的处置不良贷款考核与激励机制,提高资产回收率、控制处置成本、减少道德风险。同时,也提出了 Z农村商业银行防控制新增不良贷款的建议:一是调整信贷管理流程,完善流程管控风险机制;二是做实贷款“三查”,全流程防控信贷风险;三是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提前进行风险管控;四是加强信贷队伍建设,提高人员业务能力。
刘丹[6](2017)在《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定价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不良资产证券化是指发起机构将不良资产信托给受托机构,由受托机构以资产支持证券的形式向投资者发行受益证券,以该不良资产产生的现金向投资者支付资产支持证券收益的过程。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始于2008年中国建设银行发起的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其后因2008年的金融危机被叫停,试点工作因此停滞不前。但进入2013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规模持续攀升,不仅蕴含巨大的金融风险,而且严重危害我国经济的发展。快速有效地化解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2016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重启,为商业银行快速处置大规模不良资产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不良资产本身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决定了其定价过程也较为特殊、复杂,使得不良资产支持证券的定价成为不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与核心难点。因此有必要开展对我国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定价的理论研究,探讨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定价方法。不良资产支持证券的定价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基础资产池的价值评估问题,二是不良资产支持证券本身的定价问题。本文采用理论结合实际的分析方法,对上述两个问题分别展开了探讨。首先对重启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定价实践中采用的定价方法进行了整理归纳。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定价的现状,指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定价中存在未对不良资产进行分类定价、缺少明确的定价规范、缺乏成熟的定价方法以及市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然后从资产池价值评估方法和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定价模型这两个方面展开,详细阐述了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定价理论与方法,分析并比较现有定价方法和模型的局限性。其次考察了美国、意大利和韩国等国际上不良资产证券化发展较成熟的国家的定价方法,总结其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定价的启示。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定价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外定价的成功经验,指出在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态各异、状况极其复杂的情况下,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定价需要在资产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因此,本文的重点在于从资产分类的角度设计一套适合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支持证券的定价方法:一是结合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实践,根据基础资产池中不良资产的类型,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分为5类——对公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小微企业不良资产支持证券、信用卡不良资产支持证券、个人住房抵押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和个人抵押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并分别针对每类证券设计了相应的基础资产池价值评估方法体系。二是针对不良资产支持证券本身的定价,构建了基于参与主体利益最大化的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定价模型,并采用模拟法和推导法对模型进行分类求解。根据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支持证券的具体情况给出了算例,采用本文中所设计的定价模型进行定价,验证了该定价模型的有效性。最后针对目前定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定价的建议。
刘明越[7](2013)在《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逻辑与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所有制改革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核心内容,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断完善的重要标志。任何所有制都存有一个实现形式的问题。所有制改革包含两方面内容:其一,所有制结构的改革,即社会中不同所有制比重的变化;其二,所有制实现形式的改革,即所有制具体采取怎样的形式来实现。我国的所有制改革从一开始就沿着这两方面展开的。所有制结构改革,是从单一的公有制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所有制实现形式改革,是从传统的公有制企业变为现代公司制度,无论是农村集体经济的改革,还是国有企业的改革,都清晰地显示了这一演化过程。国有企业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微观基础,一直是我国经济改革的核心。国有企业30多年的改革,一方面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要不要坚持国有企业的的性质和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是围绕实现形式这一重点问题展开的。目前,国有企业已经建立了现代产权制度,实现了产权社会化。在我国,国有企业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担任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性的重任,体现公有制的性质,而其创造的财富必须实现社会共享。但国有企业又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成为独立运行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按照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和产权理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一方面要强调国家对企业的所有权,即国家所有的性质;一方面也要强调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国有企业经过股份制改制后,宏观层面的产权多元化的结构已经形成,而企业微观层面的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也随着产权多元化结构而不断完善。国有企业产权“一股独大”的产权结构也逐渐因产权制度改革和国家的产业政策发生变化,除涉及国家绝对控股的行业外,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产权已经实现多元化,形成了国有相对控股和国有参股的产权模式。根据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性质和委托—代理关系,国有企业的财产属于国家所有,也就是全民所有,全民共享。国资委的成立,解决了国家所有权出资人的代管问题,解决了国有资产具体管理的问题。国有资产运营和管理的目标是保值和增值,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是国有企业经营成果全民共享的前提和基础。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如何实现国有企业经营成果全民共享。实现国企经营成果全民共享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是国资委的定位:国有资产代管者职能的完善;其次是对国有资产代管者的监督,以便确保代管者能够真正履职;第三是探索和形成国有企业经营成果共享机制,实现全民共享。
李元桥[8](2010)在《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模式选择》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金融业目前虽然处于安全运行状态,但是依然存在各种金融风险。其中一个重大风险就是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过高。为解决不良资产问题,我国己经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但是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规模仍然很大,处置不良资产的方法和手段还很单一。这些不良资产不仅降低了银行的抗风险能力,还对金融体制的稳健运行产生了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尽快有效的化解银行不良资产,成为国有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本文首先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和危害,其次,对国内外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情况进行了研究:国外方面,介绍了美国、韩国和波兰等国家对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情况,对各国的处置情况进行比较,从而对我国的不良资产处置提供借鉴经验;国内方面,分析了商业银行债转股、证券化模式、交易中心模式,并且通过银行资产“结构-收益率”模型对这三种模式进行了选择。最后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文章对国有商业银行证券化模式作了重点研究,提出了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证券化处置提供借鉴。
韩忠伟[9](2009)在《转轨特征下中国国有银行投资价值研究》文中认为对国有银行投资价值的评价,是世界各国学者共同面临的难题。而研究处于转轨过程中的中国国有银行投资价值问题,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国有银行具有与市场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完全不同的运行特征。国有银行区别于一般商业银行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国有银行的所有者是政府。在社会目标优先于经济目标的条件下,政府会为无效的、但政治上需要的项目融资,以获取就业、保持社会稳定及其它相关利益。政治上的利益,需要经济成本来补偿。经营中受到干预的国有银行,一般都具有较高的不良资产率。这根植于政府获取国有银行红利的特殊方式。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逐渐认识到了这种行为的代价,认为一个健康完善的银行体系更符合国家的长期利益,及时实施了以资产剥离、财务重组、股份制改造、公开上市为路径的一系列国有银行改革,从而开启了国有银行从计划经济运行机制向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变迁的制度转轨进程。一个根本的问题是,在国有银行制度转轨过程中,伴随着国有银行功能定位、运行机制特别是价值观的转变,如何重新认识和评价国有银行的价值是一个重要挑战。制度转轨因素所造成的最大影响在于,不同制度环境对国有银行价值衡量的标准不同。一种带有普遍性的观点认为,中国银行业是低效率的。之所以产生这种表面上看似正确而本质错误的推理,表明他们缺乏对中国国有银行以及经济转轨进程和规律的深刻理解。以此为背景,本研究主要解决三个层面的问题:(1)制度转轨前后,在不同制度环境下,国有银行的行为方式、运行机制、价值目标等存在根本区别,作为经营货币信用的特殊金融企业,中国国有银行具有哪些内在价值因素?(2)中国国有银行根植于中国社会经济具体制度环境之中,具有各种鲜明的个性和制度性特征。与一般西方商业银行投资价值研究相比较,中国国有银行投资价值研究具有哪些特殊性因素?(3)由于中国国有银行具有深刻的制度性特征,而且又处在制度转轨的特殊时期,中国国有银行投资价值应该如何评价?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共同构成了转轨特征下中国国有银行投资价值的研究主题。本研究以理论分析为主,主要运用金融学理论、经济学理论、财务学以及会计学理论,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与系统分析相结合等多种研究方法,在深入挖掘国有银行投资价值因素的基础上,建立符合中国国有银行制度转轨特征的投资价值理论模型。并分别对中国国有银行投资价值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本研究共由七个章节组成,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现有的投资价值理论研究进行了综述。详细回顾了投资价值相关理论,总结了各种投资价值的评价模型和方法,并分析了银行业特别是中国银行业投资价值研究的特殊性。(2)立足于国有银行制度转轨特征,分析了中国国有银行的基本投资价值因素。包括四个小部分内容:一是国有银行对经济增长的实证;二是国有银行的盈利能力分析;三是国有银行资产质量分析,指出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生成主要是政府干预等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四是实证研究了国有银行的运营效率。(3)主要探讨国有银行在股权转让过程中所应该享有的溢价。这些溢价部分来自于国有银行的外部制度特征,如国有银行特权价值、国家信用隐性担保的“制度性红利”,并重点揭示了在国家信用对国有银行隐性信用担保制度下,国有银行具有双重的资本金结构,以及国有银行真实资本金的“搭便车”行为。(4)首先从国有银行用大量当期利润用于消化历史财务包袱的角度入手,研究了国有银行会计利润失真现象。然后分别建立了国有银行基本投资价值的定价模型,以及国有银行溢价价值的期权定价模型。二者共同构成了符合中国国有银行制度转轨特征的国有银行投资价值理论模型。(5)利用建立的国有银行投资价值理论模型,分别对中国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以及中国银行的投资价值进行了实证检验。从制度转轨视角出发系统研究中国国有银行投资价值,是本文的一个创新尝试。与已有相关文献相比较,本文的研究在理论、方法和观点上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创新:(1)理论创新:建立了一个适合国有银行制度转轨特征的投资价值分析框架。与一般西方商业银行投资价值不同,本研究立足于中国国有银行深刻而独特的制度性特征,把国有银行投资价值划分为基本投资价值与制度性溢价因素两个范畴。其中,基本价值因素是指,在不考虑中国独特社会经济制度环境因素条件下,国有银行单纯作为金融企业所具备的价值。而溢价则是指,国有银行作为一个有生命力的主体,所拥有的除金融资产外其它一切有形或无形资源的价值。二者共同构成了国有银行投资价值分析框架。该分析框架的提出,在理论上构筑了国有银行投资价值的内在同一性和历史连续性,构建了契合中国国有银行制度转轨特征的投资价值分析理论基础。(2)方法创新:在全面分析、深入挖掘了转轨特征下中国国有银行的基本投资价值因素和溢价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契合国有银行制度转轨特征的投资价值模型。首先,分别探讨了国有银行制度转轨前后价值表现的不同范畴,在理论上构筑了国有银行价值的内在同一性和历史连续性。其次,本文系统分析了国有银行的各种潜在制度性溢价因素及其价值机理。最后,在全面挖掘、深入剖析国有银行各种现实和潜在价值因素的基础上,分别对国有银行基本投资价值与溢价因素进行了定价,首次建立了契合中国国有银行制度转轨特征的投资价值定价模型。并且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3)观点创新:本文立足于中国国有银行制度渐进转轨的历史进程,从近年来国有银行自身化解不良资产以及财务重组,而拿出大量当期经营利润用于消化历史财务包袱,以及补充计提贷款拨备的事实出发,揭示了转轨特征下国有银行的会计利润失真现象。国有银行会计利润失真观点的提出,在实践上破除了转轨特征下国有银行盈利能力弱的虚假表象,颠覆了传统上人们认为国有银行经营管理以及绩效低下的观念误区。另外,深入探讨了会计利润失真对国有银行股权定价的不利影响。应该指出,由于中国国有银行研究问题的特殊性,本研究并非尽善尽美,尚存在一些不足与缺憾。由于转轨过程中国有银行价值研究的复杂性,本文所建立的国有银行投资价值模型所需要的变量比较多,各参数估计的必须建立在对国有银行制度转轨深刻洞察与理解的基础上,模型参数的估计不当,将一定程度上影响模型的有效性。因此,如何更好的减少模型对参数估计的依赖,进一步增进模型的简便性和实用性,是我们后续研究的方向。
翟昌荣[10](2007)在《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东南亚金融危机告诉我们,一个健康的金融体系有多么重要。如今,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严重威胁。中国政府非常重视这个问题,自1999年开始着力清除金融体制改革的“拦路虎”,七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两率”平稳下降,昭示了处理工作的斐然成绩,但标准普尔给出的研究报告(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率为40—44%)却让人无法乐观。历史和现实的教训告诉我们,急功近利,后患无穷。只有立足现实,标本兼治,方是出路所在。本文从我国特殊的体制和制度背景出发,全面分析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成因,并借鉴国际相关经验,结合现实问题,给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操作层面的思路和制度层面的创新对策。本论文分四个部分来进行论述:一、介绍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首先对不良资产进行了界定和分类,然后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规模和特点进行了多角度的详细描述。并认识到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巨大危害,指出化解不良资产的意义:二、从银行外部和内部两个视角,结合新制度经济学原理,综合历史和现实因素分析、揭示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复杂成因。三、对国际上处置不良资产的模式进行了比较,在考虑到本国国情的前提下,得到相应的启示;四、全面了解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情况和当前存在的问题,最后综合以上分析,得出提高国有商业银行存量不良资产处理效率和杜绝新增不良资产的思路与对策:推动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的商业化运作: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处理自身不良资产的机制:推进不良资产交易市场建设;加强制度创新,标本兼治。
二、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细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细分”(论文提纲范文)
(1)银行债转股法律风险及防范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商业银行债转股的意义 |
(一)债转股的主要含义 |
(二)债转股对银行不良资产处理的重要意义 |
(三)债转股所存在的主要风险 |
二、债转股过程中的法律问题 |
(一)银行债转股的法律特征 |
(二)债转股有关银行分业经营的法律问题与解决途径 |
(三)债转股过程中有关担保的法律问题及解决途径 |
(四)有关债转股退出方面的法律问题及解决途径 |
三、结语 |
(2)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国有资本价值管理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概念内涵及范畴界定 |
1.2.1 国有资产、国有资本及国有企业 |
1.2.2 国有资本运营与国有企业经营 |
1.2.3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与国有资本运营公司 |
1.2.4 绩效及绩效评价 |
1.3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及存在的不足 |
1.4.1 研究创新点 |
1.4.2 存在的不足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2.1.1 国资管理体制改革与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设立 |
2.1.2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功能定位 |
2.1.3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评价思路及核心指标选取 |
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2.2.1 国有投资公司模式及其绩效评价 |
2.2.2 产业基金模式及其绩效评价 |
2.2.3 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及其绩效评价 |
2.3 文献评述 |
2.3.1 已有研究的启示 |
2.3.2 已有研究的不足 |
2.3.3 本文研究方向 |
2.4 理论基础 |
2.4.1 马克思主义学派资本理论 |
2.4.2 所有制、公有制及产权理论 |
2.4.3 帕森斯结构功能理论 |
3 理论分析 |
3.1 资本运营及资本增值的理论分析 |
3.1.1 资本形态转换:从实物形态资产到价值形态资本 |
3.1.2 资本运营的收益是对产业利润的分割 |
3.1.3 资本加速增值主要依赖资产资本化的价值经营 |
3.2 国有资本运营的理论分析 |
3.2.1 国有资本成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存在形式 |
3.2.2 政府授权专业机构履行国有产权代表职能 |
3.2.3 着眼社会总资本结构而优化国有资本布局 |
3.3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评价的理论分析 |
3.3.1 绩效评价动因: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与受托责任 |
3.3.2 绩效评价目标:国有资本价值增值可持续 |
3.3.3 绩效评价重点:国有资本价值管理和经营 |
3.3.4 绩效评价方法:结构—功能分析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4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职能及绩效评价体系重构现实需求 |
4.1 “管资产”国资管理体制现实问题及其运行效率考察 |
4.1.1 国有企业资本运营与产业经营职能混杂 |
4.1.2 国有企业依赖资本运营而盲目做大规模扩大产能 |
4.1.3 国有企业忽略产业经营导致创新能力被弱化 |
4.1.4 行政力量主导的国企合并导致国有资本布局不合理 |
4.2 国资管理体制转向“以管资本为主”的改革逻辑 |
4.2.1 市场化国有产权代表缺位导致资本增值潜力被束缚 |
4.2.2 构造市场化国有产权代表主体而重塑资本增值动力机制 |
4.3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职能定位 |
4.3.1 国有资本价值管理的市场职能 |
4.3.2 国有资本布局优化的政策职能 |
4.4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评价体系重构的现实需求 |
4.4.1 国资管理目标从关注资产规模转向资本价值 |
4.4.2 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不适合“两类公司” |
4.4.3 聚焦资本价值重构国有产权层绩效评价体系 |
4.5 本章小结 |
5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方法及思路 |
5.1 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层次结构逻辑 |
5.1.1 绩效评价目标层的划分及其构建逻辑 |
5.1.2 绩效评价标准层的划分及其构建逻辑 |
5.1.3 核心评价指标选取依据及价值驱动逻辑 |
5.2 指标权重及标准值区间设定的三维分类模型 |
5.2.1 三维分类模型的设计思路 |
5.2.2 三维分类模型的维度划分及其内涵 |
5.2.3 三维分类模型量化分级标准探讨 |
5.3 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
5.3.1 价值驱动指标与基础财务指标结合 |
5.3.2 评价周期及中长期绩效评价重点 |
5.3.3 与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衔接 |
5.4 本章小结 |
6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评价指标选取及实证分析 |
6.1 绩效评价指标的初步筛选 |
6.1.1 反映国有资本流动性的市场绩效评价指标 |
6.1.2 反映国有资本增值能力的市场绩效评价指标 |
6.1.3 反映国有资本防风险能力的市场绩效评价指标 |
6.1.4 其它政策绩效评价指标 |
6.2 核心评价指标的确立及实证分析 |
6.2.1 核心评价指标确立 |
6.2.2 国有资产资本化率的实证分析 |
6.2.3 国有股权创新覆盖率的实证分析 |
6.2.4 国有资产周转率的实证分析 |
6.3 实证结果比对分析及结论 |
6.3.1 核心评价指标实证结果比对分析 |
6.3.2 核心评价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 |
6.3.3 实证结论 |
6.4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配套措施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及绩效评价配套措施的完善 |
7.2.1 政策建议 |
7.2.2 绩效评价相关配套措施完善 |
7.3 研究展望 |
7.3.1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检验 |
7.3.2 三维分类模型的指标权重与标准值区间设定 |
7.3.3 绩效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优化 |
7.3.4 “管资本”导向下分层分类的国有资本考核体系构建 |
附件1 与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相关的政策脉络 |
参考文献 |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3)政府监管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
三、主要的研究方法和内容 |
(一)主要研究方法 |
(二)主要研究内容 |
四、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政府监管 |
(二)不良资产 |
(三)不良资产证券化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一)内在价值法 |
(二)资产重组理论 |
(三)风险隔离理论 |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现状 |
一、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历史形成 |
(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 |
(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 |
二、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运作的主体及流程 |
(一)业务主体 |
(二)业务流程 |
三、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现状 |
(一)不良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迅速 |
(二)产品品种不断增加,结构不断完善 |
第四章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问题 |
一、政府监管和法律层面存在的问题 |
(一)政府金融监管及行政干预不规范 |
(二)配套法律法规不健全 |
(三)相关会计制度不完善 |
二、市场层面存在的问题 |
(一)缺乏专业的市场参与主体 |
(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规模还存在巨大的缺口 |
三、商业银行业务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一)资产池基础资产过于集中 |
(二)内外部的增信措施有待提高 |
(三)项目资产的风险隔离不当 |
(四)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定价技术和效率有待提高 |
第五章 政府监管视角下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优化建议 |
一、强化政府金融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
(一)金融监管部门应完善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法律法规建设 |
(二)证监会要积极发展和规范金融中介机构的业务活动 |
(三)银监会要大力整合资产管理公司业务 |
(四)中央银行应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介入 |
二、引导和支持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 |
(一)培育资产证券化市场的投资者 |
(二)鼓励和支持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和创新 |
(三)积极推动和开展跨国交易 |
三、规范商业银行业务运作和风险控制能力 |
(一)合理构建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资金池 |
(二)加快SPV主体资格的审核,促进商业银行业务模式的创新 |
(三)规范和完善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运作流程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中国政府资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
1.2 有关政府资产的研究综述 |
1.2.1 政府资产 |
1.2.2 政府资产核算研究 |
1.2.3 政府资产管理研究 |
1.3 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与不足 |
1.5.1 本文创新点 |
1.5.2 本文局限性 |
第2章 政府资产的概念与范畴 |
2.1 政府资产的概念 |
2.1.1 政府资产定义 |
2.1.2 与政府资产相关概念解析 |
2.2 政府资产的范畴 |
2.2.1 政府资产中的自然资源资产 |
2.2.2 政府资产中的其他资产 |
第3章 中国政府资产负债理论框架 |
3.1 国际上国家资产负债核算方法 |
3.1.1 国家资产负债表编制的国际做法 |
3.1.2 不同国际机构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 |
3.1.3 不同国家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 |
3.1.4 国际国家资产负债核算方法对中国政府资产核算的启示 |
3.2 中国国家(政府)资产负债的核算方法 |
3.2.1 中国现有的政府会计制度 |
3.2.2 中国国家(政府)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进程 |
3.3 中国政府资产负债类别与框架 |
第4章 中国政府资产负债核算 |
4.1 非生产资产 |
4.1.1 核算资源性资产的重要性 |
4.1.2 土地资产 |
4.1.3 矿产资源 |
4.1.4 水资源 |
4.1.5 森林资源 |
4.2 金融机构国有净资产 |
4.2.1 银行业国有净资产 |
4.2.2 证券期货业国有净资产 |
4.2.3 保险业国有净资产 |
4.2.4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国有净资产 |
4.2.5 金融机构国有净资产汇总 |
4.3 生产资产 |
4.3.1 政府存款 |
4.3.2 全国社保基金 |
4.3.3 固定资产及其他 |
4.3.4 非金融类企业国有净资产 |
4.4 政府负债 |
4.4.1 直接负债 |
4.4.2 或有负债 |
4.5 中国政府资产负债表 |
4.6 中国政府资产负债数据分析 |
4.6.1 政府资产结构分析 |
4.6.2 政府负债结构分析 |
4.6.3 政府资产负债分析 |
第5章 政府资产管理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 |
5.1 生产资产管理 |
5.1.1 生产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2 生产资产管理的政策建议 |
5.2 非生产资产管理 |
5.2.1 非生产资产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5.2.2 非生产资产资产管理政策建议 |
5.3 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 |
5.3.1 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5.3.2 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政策建议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A 4.1:2016年31个国家的资产负债情况 |
附录A 4.2:2006年至2017年中国主要矿产查明资源储量 |
附录A 4.3:大型商业银行及股份制银行股东持股情况 |
附录A 4.4:截止2016年底部分城市商业银行情况表 |
附录A 4.5:2016年证券、期货公司经营业绩排名靠前的公司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Z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分析及处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1.4 创新和不足之处 |
1.4.1 研究可能的创新 |
1.4.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不良贷款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综述 |
2.1 银行业不良贷款的界定 |
2.1.1 期限分类法 |
2.1.2 五级分类法 |
2.2 理论基础 |
2.2.1 信用论 |
2.2.2 金融内在脆弱性理论 |
2.2.3 困境银行的经营行为理论 |
2.2.4 不良资产的“冰棍效应”理论 |
第三章 Z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及成因分析 |
3.1 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 |
3.1.1 Z农村商业银行概况 |
3.1.2 Z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体情况 |
3.1.3 Z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结构情况 |
3.2 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分析 |
3.2.1 从管理体制历史变革分析 |
3.2.2 从债务主体方面分析 |
3.2.3 从农村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分析 |
第四章 Z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中面临的问题 |
4.1 不良贷款传统处置手段中存在的问题 |
4.1.1 诉讼追偿 |
4.1.2 债务重组盘活 |
4.1.3 以物抵债 |
4.1.4 呆账核销 |
4.2 不良贷款市场化处置手段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
4.2.1 不良贷款批量转让方面的问题 |
4.2.2 不良贷款收益权转让方面的问题 |
4.2.3 债转股方面的问题 |
4.3 不良贷款处置过程中各种税费繁多,处置成本高 |
4.4 不良贷款未及时处置,导致丧失最佳处置时机 |
第五章 Z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建议 |
5.1 Z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建议 |
5.1.1 完善制度流程 |
5.1.2 健全不良贷款清收处置管理机制 |
5.1.3 建立科学的不良贷款考核与激励机制 |
5.2 防控农村商业银行新增不良贷款 |
5.2.1 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提前进行风险管控 |
5.2.2 调整信贷管理流程,完善流程管控风险机制 |
5.2.3 做实贷款“三查”,全流程管控信贷风险 |
5.2.4 加强信贷队伍建设,提高人员业务能力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定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关于不良资产支持证券的定价研究 |
二、国内关于不良资产支持证券的定价研究 |
三、文献述评 |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论文的研究框架 |
二、论文的研究方法 |
三、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二章 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定价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不良资产的含义及分类 |
一、不良资产的含义 |
二、不良资产的分类 |
第二节 不良资产价值评估理论与方法 |
一、不良资产价值评估理论 |
二、国际上三种基本的不良资产价值评估方法及比较 |
三、国内不良资产价值评估方法及比较 |
第三节 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定价理论与方法 |
一、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定价理论 |
二、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定价方法 |
三、不良资产支持证券贴现率的确定 |
第三章 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定价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定价的现状 |
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发行情况 |
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定价方法 |
第二节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定价存在的问题 |
一、未对不良资产支持证券进行分类定价 |
二、缺少明确的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定价规范 |
三、缺乏成熟的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定价方法 |
四、不良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的运用存在随意性 |
五、评估行业不规范 |
六、市场机制不完善 |
第三节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定价难的原因分析 |
一、不良资产本身性质特殊 |
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性质特殊 |
三、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定价的因素众多 |
四、缺乏历史数据库 |
五、无法对不良资产开展规范的调查 |
第四章 美国、意大利和韩国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定价方法 |
第一节 美国不良资产证券化实践和定价方法 |
一、美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开展 |
二、美国不良资产支持证券的定价方法 |
三、美国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定价的启示 |
第二节 意大利不良资产证券化实践和定价方法 |
一、意大利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开展 |
二、意大利不良资产支持证券的定价方法 |
三、意大利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定价的启示 |
第三节 韩国不良资产证券化实践和定价方法 |
一、韩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开展 |
二、韩国不良资产支持证券的定价方法 |
三、韩国不良资产资产证券定价的启示 |
第五章 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定价方法设计 |
第一节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定价的操作框架 |
一、对拟证券化不良资产的价值评估 |
二、不良资产支持证券的定价 |
第二节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支持证券资产池价值评估方法体系设计 |
一、对公不良资产支持证券资产池价值评估方法体系设计 |
二、信用卡不良资产支持证券资产池价值评估方法体系设计 |
三、小微不良资产支持证券资产池价值评估方法体系设计 |
四、个人住房抵押不良资产支持证券资产池价值评估方法体系设计 |
五、个人抵押不良资产支持证券资产池价值评估方法体系设计 |
第三节 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定价模型设计 |
一、基于参与主体利益最大化的定价模型设计 |
二、定价模型的分类求解 |
第六章 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定价方法的应用 |
第一节 算例基本情况介绍 |
一、基础资产概况 |
二、资产池预计回收情况 |
三、证券发行设计 |
第二节 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定价模型的算例应用 |
一、数据选取 |
二、计算发行利率区间 |
三、模型应用结果分析 |
第七章 完善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定价的建议 |
第一节 对不良资产支持证券进行分类定价 |
一、制定统一的不良资产分类标准 |
二、规范商业银行信贷业务 |
第二节 制定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定价规范 |
一、制定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定价方法体系 |
二、规范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定价过程中中介机构的运作 |
第三节 建立并完善不良资产证券化交易市场 |
一、建立不良资产证券化交易市场的意义 |
二、建立不良资产证券化交易市场的措施 |
第四节 建立不良资产历史数据库 |
一、建立不良资产历史数据库的必要性 |
二、建立不良资产历史数据库的措施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逻辑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研究现状 |
一、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前提的产权论 |
二、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私有化论 |
三、国企产权改革制度的社会化论 |
四、按照宪法规制国企产权制度改革方向 |
五、国企改革的市场化竞争论 |
六、国企产权改革的合理化优势论 |
第二节 继续推进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意义 |
第三节 论文结构及研究路径 |
一、论文基本结构 |
二、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 |
注释 |
第二章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理论维度 |
第一节 产权制度概述 |
一、产权界定 |
二、产权的起源、产权结构与产权功能 |
三、经济学的产权和法学的产权 |
第二节 企业性质与企业产权理论 |
一、古典经济学企业理论——分工与企业的产生 |
二、新古典经济学企业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和局部均衡理论 |
三、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 |
四、企业家创新理论 |
第三节 企业制度(形态)的演变与企业产权结构变迁 |
一、企业制度的演变 |
二、现代企业(公司)的产权制度 |
三、现代企业制度与混合所有制 |
四、现代企业制度与公有制的结合 |
注释 |
第三章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演进 |
第一节 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变迁 |
一、国有企业界定的理论探讨和实践 |
二、国有企业与国有经济及国有资本的关系 |
三、经典作家关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阐释和实践 |
第二节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最初探索 |
一、利益约束机制下的国营企业制度改革——放权让利 |
二、契约约束机制下的国营企业改革——两权分离 |
第三节 产权约束下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变革 |
一、国企法人财产权的确立 |
二、现代企业制度下有限责任制度的形成 |
三、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产权结构的变化 |
注释 |
第四章 国企产权结构多元化与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
第一节 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的逻辑和实现路径 |
一、国企股份制改革与产权结构多元化的推进 |
二、“债转股”与国企产权结构多元化的实现程度 |
三、股权分置改革对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的推进 |
第二节 国有企业与政府关系的演变 |
一、政企关系的破冰 |
二、政资关系的调整 |
三、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的剥离 |
注释 |
第五章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 |
第一节 正确定位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功能 |
一、公法与私法视阈内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的法律特征 |
二、国有经济是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石 |
三、以增加全民福祉为目标 |
四、强化国企社会责任 |
五、弥补“市场失灵”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
第二节 反对私有化与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
一、反对国企权制度改革的私有化倾向 |
二、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
第三节 国民共进 |
一、“国进民退”的争论 |
二、国民共进 |
注释 |
第六章 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问题研究 |
第一节 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制度 |
一、国企法人财产权的确立 |
二、国企公司治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方向 |
三、国有企业外部治理机制的完善 |
第二节 完善国资管理体制和出资人代管职能 |
一、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架构 |
二、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
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的方向 |
第三节 实现国企经营成果的社会分享 |
一、自然垄断行业国企产权制度改革 |
二、自然垄断行业国企产权制度改革方向 |
三、强化国资监管、防止国资流失 |
四、建立国企经营成果共享机制 |
注释 |
第七章 结论 |
一、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
二、渐进式改革可以实现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模式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结构和技术路线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概况 |
2.1 不良资产的现状 |
2.2 不良资产的成因 |
2.2.1 银行的经营方式 |
2.2.2 国有企业体制 |
2.2.3 银行资金财政化 |
2.3 不良资产的危害 |
2.3.1 不良资产危害商业银行 |
2.3.2 使银行与国企都陷入恶性循环 |
2.3.3 加大财政负担,威胁国家安全 |
第3章 不良资产处置模式的国际借鉴 |
3.1 工业化国家(美、日) |
3.1.1 美国 |
3.1.2 日本 |
3.2 新兴市场国家 |
3.2.1 韩国 |
3.2.2 马来西亚 |
3.3 转型比较成功的国家 |
3.4 经验借鉴 |
3.4.1 重组需要政府监管 |
3.4.2 要设专门机构 |
3.4.3 立法支持 |
第4章 不良资产的处置模式选择 |
4.1 国内不良资产处置的主要模式 |
4.1.1 债转股模式 |
4.1.2 不良资产证券化 |
4.1.3 交易中心 |
4.2 基于“结构-收益率”模型对主要模式的选择 |
4.2.1 “银行资产结构与营运效益”关系模型 |
4.2.2 不良资产处置的内部动因分析 |
4.2.3 对主要模式的选择 |
第5章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 |
5.1 资产证券化基本原理 |
5.1.1 证券化的理论基础 |
5.1.2 证券化交易结构分析 |
5.2 不良资产证券化模式与过程设计 |
5.2.1 资产池的构造 |
5.2.2 SPV 的设立 |
5.2.3 SPV 现金流分析评估 |
5.2.4 证券产品的设计 |
5.2.5 信用增级和信用评级 |
5.3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现实障碍 |
5.3.1 制度性障碍 |
5.3.2 环境障碍 |
5.4 加强证券化工作 |
5.4.1 加强防范授信风险 |
5.4.2 加强不良资产营销工作 |
5.4.3 充分发挥监管部门的作用 |
5.4.4 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 |
5.4.5 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
本文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获奖情况 |
致谢 |
(9)转轨特征下中国国有银行投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表格索引 |
图形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主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主题 |
1.2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1.2.1 研究框架 |
1.2.2 研究内容 |
1.2.3 技术路线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投资价值理论研究综述 |
2.1 收益现值理论与模型 |
2.1.1 资本预算理论与贴现现金流模型 |
2.1.2 股利贴现模型 |
2.1.3 MM 理论与自由现金流模型 |
2.1.4 剩余收益理论与F-O 模型 |
2.2 比较分析方法与模型 |
2.2.1 市价收益乘数方法 |
2.2.2 市价账面价值乘数方法 |
2.2.3 对比较分析方法的评价 |
2.3 实物期权理论与模型 |
2.3.1 Black-Scholes 期权定价理论 |
2.3.2 实物期权方法 |
2.4 银行业投资价值相关研究 |
2.4.1 银行业投资价值的“三性”平衡原则 |
2.4.2 银行业投资价值研究相关文献 |
2.4.3 综合性评价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国有银行基本价值因素分析 |
3.1 基本价值因素表现之一:促进经济增长 |
3.1.1 国有银行成长性表现 |
3.1.2 模型 |
3.1.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3.2 基本价值因素表现之二:盈利性 |
3.2.1 盈利能力表现 |
3.2.2 模型 |
3.2.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3.3 基本价值因素表现之三:资产质量 |
3.3.1 不良资产生成机理 |
3.3.2 不良资产救助成本测算 |
3.3.3 资产质量的动态变迁 |
3.4 基本价值因素表现之四:技术效率 |
3.4.1 模型 |
3.4.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国有银行溢价因素分析 |
4.1 国有银行特许权价值 |
4.1.1 特许权价值 |
4.1.2 银行业特许权价值的意义 |
4.1.3 国有银行特许权价值分析 |
4.2 国有银行控制权收益 |
4.2.1 控制权收益 |
4.2.2 控制权收益的表现形式 |
4.2.3 国有银行控制权收益分析 |
4.3 国家信用担保及其“制度性红利” |
4.3.1 银行业资本金功能 |
4.3.2 国家隐性信用担保制度 |
4.3.3 双重资本结构与“搭便车” |
4.3.4 国有银行“制度性红利”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国有银行投资价值理论模型研究 |
5.1 模型构建理论背景:转轨特征下国有银行会计利润失真 |
5.1.1 国有银行会计利润失真 |
5.1.2 国有银行会计利润失真的根源 |
5.2 国有银行基本投资价值定价模型构建 |
5.2.1 国有银行会计利润失真对股权定价的影响 |
5.2.2 转轨特征下国有银行会计利润失真的修正 |
5.2.3 国有银行基本投资价值模型的构建 |
5.3 国有银行溢价因素的期权定价模型 |
5.4 国有银行投资价值理论模型及其分析 |
5.4.1 国有银行投资价值理论模型 |
5.4.2 国有银行投资价值模型的Matlab 模拟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国有银行投资价值模型的实证检验 |
6.1 中国工商银行投资价值模型实证检验 |
6.1.1 样本数据 |
6.1.2 参数估计 |
6.1.3 实证检验 |
6.2 中国建设银行投资价值模型实证检验 |
6.2.1 样本数据 |
6.2.2 参数估计 |
6.2.3 实证检验 |
6.3 中国银行投资价值模型实证检验 |
6.3.1 样本数据 |
6.3.2 参数估计 |
6.3.3 实证检验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7.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7.3 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奖励 |
附录C 投资价值理论模型模拟Matlab 程序 |
(10)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一般性分析 |
一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特点 |
1.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规模概况 |
2、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变动规律 |
3、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地域分布 |
4、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所有制及行业分布 |
5、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与其他国家之比较 |
二、化解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必要性 |
1、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危害国民经济 |
2、国有商业银行面临外资银行竞争压力 |
第二部分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研究 |
一 不良资产形成的外因 |
1、体制与制度因素 |
2. 国企的经营状况 |
3、社会信用问题 |
4、信息不完全 |
5、法制和监管环境 |
二、不良资产形成的内因 |
1、银行自身改革滞后 |
2、内部风险控制乏力 |
3、内部激励机制匮乏 |
4、银行信贷人才短缺 |
三、不良资产成因的新制度经济学解释 |
1. 制度变迁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 |
2、产权制度安排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 |
3、路径依赖、既得利益和制度变迁的成本 |
第三部分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理的国际借鉴 |
一、一些国家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模式 |
1、美国模式 |
2、日本模式 |
4、马来西亚模式 |
4、波兰模式 |
二、国外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1、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
2、不良资产处置要及时主动 |
3、要设置专门机构进行专业运作 |
4、重组要有法律和制度的保障 |
第四部分 国有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对策选择 |
一.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理情况 |
1、资产管理公司集中处置不良资产 |
2、商业银行对未剥离不良资产的处理 |
二、处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面临的问题 |
1、资产管理公司运营体制亟待完善 |
2、银行内部处理不良资产缺乏效率 |
3、交易市场的培育仍处于初级阶段 |
4、防止不良资产再生的制度建设滞后 |
三 国有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问题的对策选择 |
1、推动资产管理公司的商业化运作 |
2、完善银行自主处置不良资产的机制 |
3、推进不良资产交易市场建设 |
4、加强制度创新方能标本兼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细分”(论文参考文献)
- [1]银行债转股法律风险及防范路径[J]. 朱小路. 法制博览, 2021(17)
- [2]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国有资本价值管理视角[D]. 宋韶君.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0(11)
- [3]政府监管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问题研究[D]. 梅远.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4)
- [4]中国政府资产研究[D]. 梁志华.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5]Z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分析及处置研究[D]. 邹爱平.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3)
- [6]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定价方法研究[D]. 刘丹. 武汉大学, 2017(06)
- [7]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逻辑与问题研究[D]. 刘明越. 复旦大学, 2013(03)
- [8]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模式选择[D]. 李元桥. 重庆工商大学, 2010(05)
- [9]转轨特征下中国国有银行投资价值研究[D]. 韩忠伟. 上海交通大学, 2009(01)
- [10]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研究[D]. 翟昌荣. 山东大学,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