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智慧是各种各样的(论文文献综述)
谌翔[1](2022)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无线网络安全问题及对策探索》文中指出最近几年,互联网技术在不断的快速发展,无线网络也慢慢的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并且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并且在无线网络快速普及以及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以及不断地完善奋进的进程中,创造一个传输效率高、可调控性灵活便利、具有较高安全性的无线网络使用环境,是当前智慧校园建设当中十分重要的一步。通过本篇文章对智慧校园建设中无线网络安全问题及其对策进行探究分析。
黄德海[2](2021)在《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文中指出金克木,一代学人,梵学研究、印度文化研究家,学贯东西,知兼古今,以小学学历而卓然成家,和季羡林、张中行、邓中铭一起被称为"燕园四老"。本文按年谱体例分上、中、下三编,以学习时代、为师时代、神游时代为界,细致梳理先生近九十年的传奇人生,得窥先生读书与治学的独到之处。青年学者黄德海以至诚之心、文学之笔,沿途追索,处处志之,甚而独出新裁,引领读者跟随先生足迹,去读书"偷学问",开阔视野。如此,经由两代学人之循循善诱,令人得悟先生自学之方法及自强之信念。这一部编年录,演化成并非虚构的成长小说,对于喜欢读书之人,甚至对于我们这个时代都有诸多启迪意义,亦给后生晚辈留下一份珍贵的生命记录。
邹广胜[3](2021)在《魏晋南北朝文论书论关系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以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的关系为研究课题,当然,有些问题文论中讨论得多些,有些问题书论中讨论得更为深入,但都以文论书论中共同关注、共同存在的问题为轴心与线索展开讨论与论述,同时也充分考虑这些问题在中国文论史与中国书论史上产生的影响。本论文的基本内容如下:绪论作为开篇,讨论本选题的价值及意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主要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并阐明各章节之间的关系。第一章为“魏晋文论与书论之关联”,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包括文学家、文论家、书法家、书论家他们共同面临的人生际遇,共通的审美趣味,艺术家的多才多能,艺术的觉醒与人的觉醒,艺术的独立性与人的独立性等问题,以及艺成而下、德成而上的儒家观念对文学、文学家与书法、书法家之地位的影响。第二章为“文论与书论之差异”,探讨图像与语言作为不同的媒介对书法与文学审美特质的不同意义,如陆机的《文赋》与《平复帖》,曹植的《洛神赋》与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兰亭》的文学性与书法性等所表现出的不同之美等问题。第三章为“魏晋风度与魏晋书韵”,讨论魏晋文论与书论中的不同审美风格及文风与书风中共同存在的风格与个性问题等,如错彩镂金与出水芙蓉,妍媚与质朴,它们都是魏晋文学书法追求个性的具体表现,如《典论·论文》中所说虽父兄不能移子弟。至于二王妍媚的风格与钟繇质朴的风格、儒家刚健质朴与道家自然飘逸的审美原则等两种不同的审美风格都同样贯穿于中国古代书法与文学的批评之中。第四章为“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观物取象”,主要讨论文学与书法的道法自然,模拟自然,以自然物象及人体之美来说明文学及书法之美的问题,特别是人体中的骨、肉、筋、肤、神气等。第五章为“魏晋南北朝人品及文品与书品的同一性及矛盾性”,也就是文如其人与书如其人的问题,文品与人品之争、艺术与人格及道德之争贯穿于中国古代文论与书论。在中国古代文论及书论发展史上,古典风格与浪漫风格、儒家的美善合一与中庸原则,鉴赏判断与价值判断等都贯穿于中国古代书法与文学的评论与鉴赏之中,坚持经典与变易的结合正是《文心雕龙·通变》中的基本原则,也是贯穿中国古代书论、文论始终的核心问题。
张蕴睿[4](2021)在《柏拉图节制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节制(sōphrosunē)是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城邦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能使人和城邦内外和谐有序的德性,在“四主德”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柏拉图的节制思想不仅对当时的古希腊社会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当下节制美德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古希腊小国寡民的地理特征,使得海外殖民与海外贸易成为了其发展的最佳方式,逐渐形成了挑战权威、向往自由的民族性格。人们的欲望常常不能得到很好地管控,从而导致秩序紊乱,战争频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柏拉图对节制美德进行了深刻反思,构建了一个系统的节制思想体系。柏拉图认为节制美德具有内部协调的自我约束性,是一种聚焦欲望的行为准则,追求更大的善,最终导向和谐有序的幸福生活。依据柏拉图在其对话录中对节制美德的描述,可以将节制美德定义为:在认知基础上既能够以个人理性适当调控某些欲望,又能使个人理性自愿服从统治者理性,最终达成个人灵魂内部以及城邦和谐的一种品质。在柏拉图的思想体系中,节制美德是一种基础性的独立美德,与智慧、勇敢、正义共同构成了理想城邦所应具有的四种美德。经梳理已有研究以及柏拉图着述发现,节制美德作为一种贯穿各个阶层的基础性美德,同其他三种德性联系紧密,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节制是智慧得以引导城邦向善的手段,节制是勇敢得以实现的可能,节制是城邦正义的前提条件。柏拉图作为伟大的古希腊哲人,其节制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奠基性作用。且面对私欲膨胀的社会现实,节制美德在当下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柏拉图的节制美德可以直接套用,其节制思想内含对主体选择权利的剥夺;同时,柏拉图节制美德中的理性也产生了异化。因此我们应当批判吸收柏拉图的节制美德,汲取柏拉图节制思想的精华,发掘依托苦乐教育、诗乐教育的节制美德培养路径,涵养节制美德使个人灵魂及国家井然有序,促使人们过上和谐幸福的好生活。
王蕊[5](2021)在《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在2021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指出“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接班人,必须立志做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中内蕴无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要求党的年轻干部必须始终践行并传承下去。青年公职人员是党的年轻干部队伍的主要后备军和人才储备力量,是年轻一代国家行政的主体,是未来党和国家建设事业的中流砥柱和中坚力量。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年轻干部的道德建设工作,在多次会议和讲话中强调年轻干部要讲政德、立政德、修政德、强政德,青年公职人员道德虽不完全等同于年轻干部政德,但其内涵价值也自然蕴蓄其中。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的道德状况不仅代表着整个职业群体的道德总水平,还对全社会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关乎整个民族的道德进步和文明发展程度,关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因此,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在新时代尤为重要,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工作尤为紧迫。新时代强调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不仅对规范青年公职人员自身行政行为以确保正确履职尽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更是新时代为加强党的各方面建设“铸魂补钙”所必须施行的关键举措。强化青年公职人员的道德有利于在国家行政人员群体中进一步筑牢理想信念之基、补足精神信仰之钙、把稳思想灵魂之舵、秉承民族精神之脉。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应以政治品德建设作为中心和统领,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作为基本准则,深度融合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基本纲要中的总体要求和四个基本着力点,同时注意结合青年公职人员的特质和优势,为促进并形成更高水平的青年公职人员道德而不懈努力探索。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工程的顺利推进以及建设目标的最终达成需要将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与扎实可行的实践探索紧密结合,以尽快在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内外布局中形成强大合力获取最优效果。为此,本文特采取理论研宄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将全文共划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详细论证与分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本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学界目前关于相关论题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行文思路、逻辑架构、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何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等,奠定了本论题的研究基础和起点。第二部分为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问题概述。分别对公职人员、青年公职人员、青年公职人员道德三个核心概念进行阐释和界定,同时对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各方要素包括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原则、主要内容等进行具体解析,以此明确本研究的主体和价值。第三部分为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理论资源。本章节分别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理论、国外公职人员道德建设做法与经验借鉴等四个层面出发,作为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理论之基,为后续章节相关结论的得出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第四部分为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问题及成因。这一部分是本论文的重点部分。首先,对目前我国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现状加以概述,这部分内容主要突出我国在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方面已经取得的成绩,具体包括:青年公职人员的个人素养多维提升、道德认同显着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卓有成效、先进道德模范层出不穷等几个方面。紧接着,明确指出目前我国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现存主要问题在于:理想信念面临挑战、教育培训效果欠佳、制度体系存在缺陷等,并针对现存问题着重从思想观念、制度机制、社会环境三个层面深入系统地分析了可能导致上述现存问题出现的原因。本部分内容的论述为下一篇章部分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优化路径明确了方向。第五部分为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优化路径。这是本论文的又一重点部分。本篇章中认为,为了更好的解决和优化上一部分中指出的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现存主要问题,首先要把握两个基本前提,即注重顶层设计和抓牢“关键少数”。紧接着重点从深化青年公职人员自身道德修养,以实现“以心修德”;强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教育培训,以实现“以教强德”;完善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制度设计,以实现“以制固德”;优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环境,以实现“以境养德”等几个具体层面着力展开相关论述。通过编织全面、系统、安全的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网络,形成科学、有效、灵活的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发展模式,加快提升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水平,有效促进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升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杨红光[6](2021)在《云播智慧》文中认为文明的冲突是一个精心炮制的巨大的谎言;超小型武器将成为未来战争的主导;首次提出"重新定义用户体验",并给出商业模式;"人工智能+高失业率+老龄化"时代的新型社会治理结构。——题记引章春节刚过,王先生择日远游。出新区、环沿海、经湘赣、达云贵、上青藏、转川渝、至陕甘、经晋冀、回京城,整整三个月,一向足不出城的王先生,把大海、江湖、沙漠、戈壁、岩层、天路、雨林、雪域,一一收眼底。
张佩荣[7](2021)在《形下关切与形上追问的通贯:老子“道德之意”的探析》文中研究说明“着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的老子,以“道”、“德”为宗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宇宙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之意”作为老子思想之枢要,扎根于老子对人性的省察、以及对政治文化的历史性反思,集中展现了老子对道德之本意的思考。学界关于老子“道德之意”的专题研究并不多见,且既有的研究成果对老子“道德之意”的阐发,缺乏形上追问与形下关切之间的通贯性。这种通贯性的缺乏,不仅导致对老子的“道德之意”的阐发不够完整,而被理解为“半截的”(1)道德学说,而且对老子致思之旨和终极关怀的理解也会出现偏差。针对既有研究所存在的问题,本文循着老子形下的历史关切与形上的超越性导向相结合的思路,一方面以《老子》文本的历史性考察为起点,剖析老子所面对的时代问题,以及其构建哲学思想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深入到天人一体关系中,即在宇宙生命的整体性视域下,探析老子对道德的本根性理解。根据以上研究思路,本文将从老子“道德之意”产生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思维理路、具体意涵几个方面展开系统性论述。第一部分,厘清老子之所以要“深原道德之意”的历史缘由。循着形下的历史层面与形上的超越层面相结合的路线,对天下失序与“大道之失”发生的缘由,展开历史阐释和逻辑分析。具体来说,春秋时期出现的欲望的脱缰和生命的异化,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信仰体制坍塌所造成的危机,因此,很有必要对王权神授的宗教信仰体系中的天人关系展开反思。本文通过对肇始于“绝地天通”的宗教改革,成熟于西周的“德-礼”体系,以及春秋出现的“礼坏德衰”,这一历史进程进行系统性阐述,来发掘其中周德与天命,礼制与宗法的内在关系,从而理解老子时代出现“德衰礼坏”的历史必然性。老子反思的是当“人伦关系”取代了“天人关系”成为万事万物存在的合理性依据后,人们的生存境遇不再呈现出内在的生命原则和个体自然的差异性,而是被某种外在的、强力的秩序所裹挟,而无暇安性命之情。针对当时的现实问题,老子“深原道德之意”,从发生学的角度将“德衰”解释成为“大道之失”的结果。在老子看来,需要保持“不失”、且“有以为”的“周德”,难以超越氏族血亲伦理与王权政治的局限性。因而,他一方面通过“上德不德”的反向思维和否定形式,剥离“周德”的人伦衍义。另一方面,他试图从人性觉醒的角度,为人类道德寻找宇宙论根基,进而发出“尊道而贵德”的超越性指向。第二部分,梳理老子“道德之意”的思想渊源。即从史巫之学到致道之学的转化,从天命信仰到天道自然的转化。史官所具有的天道观念和省察历史逻辑的智慧,以及《周易》古经所蕴含的辩证思维和宇宙生命的整体图式,使得老子能够超越善恶观念的相对性,跳出价值判断的是非之域,追问的是道德的根源性内容。也就是说,老子基于万物的本根和宇宙生命的整体性视域,对“道德”的思考并非囿于特定社会关系中,由位分或职分决定的尽职尽伦的规范,而是从宇宙生命整体对于个体存在之意义开始的思考。第三部分,系统地阐释老子“道德之意”的思维理路。分别从老子的思想前提、思维路径和致思之旨三个方面的论证,发现老子的“道德之意”既形而上地追问万事万物之终极根源,又形而下地关切个体存在之真实。具体来说,就思想前提而言,老子基于宇宙生命系统的整体性视角,来思考万事万物之所以如此的终极根据;就思维路径而言,老子从对形下世界的关切出发,向上追问到宇宙的根基处,将万事万物之所以然归根到形而上的方面去。反之,又从形上的追问中推衍出他对形下的现实关切;就致思之旨而言,老子旨在为人类生存活动之自然,寻求宇宙论的根据。系统性论证老子“道德之意”缘何能够实现形上追问与形下关切的贯通,避免被诠释成“半截子”的道德学说。第四部分,在老子“道德之意”具体内涵的逐一阐释中,体会老子对道德的本根性思考;发现老子的“道德之意”内蕴着“道”的始基性作用、“德”的个体性特征、“自然”的核心价值、以及“无为”的实现方式;并梳理这些具体意涵之间的关系,凸显“道德之意”在老子思想体系中的枢要地位。具体来说,“道生德畜”是宇宙整体生生不息的终极动力,是万物得以存在的至上根据,是个体生命得以自由的内在根基。而“尊道而贵德”就是维护宇宙生命的根本原则,是楔接神圣世界的重要方式,也是个体道德得以实现的终极根据。老子“道法自然”的主张,既强调天人一体的整体性,又强调个体存在的差异性。那么,老子“道德之意”的核心意旨在于因任“自然”,而实现这一核心意旨则在于“无为”。总之,在老子“道德之意”的系统展开中,首先体会到老子对道德的本根性思考。即老子是在“周德”的反思基础上,提出“孔德之容,唯道是从”的主张,实现了从有为之“德”向“上德不德”,从狭义道德向广义道德,从具体德目向根源性道德的回归。其次,发现老子将道德的始源内容和人的真实本性,都放置在天人一体的宇宙生命整体当中,在万事万物之间的关联中去思考人的价值问题。最后,发现老子关于“道德之意”的思考,实现了形下的历史关切与形上的超越性导向的贯通,即宇宙论与人生论的结合、存有原理与应然原理的有机结合,是一套体系融贯的道德思想。也正是老子的这一思维理路,使得他对道德的本根性理解,呈现出“天之所与、人之所为”的双向度特征。
苗苗[8](2021)在《人工智能在司法裁判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与社会治理的紧密结合,人工智能的身影不断活跃在司法领域中,我国各地的司法机关为提升司法智能化水平,纷纷建立了各自的人工智能办案系统,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了我国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随着员额制改革的推进,“案多人少”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随着法治化建设,公众的法律意识也不断得到增强,对公平正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工智能技术和司法实践进行深度的融合,有利于构建司法文明、推动司法进步;在案件裁判过程中,借助于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案件的高效审理,减轻法官的压力。但是不可否认,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存在许多的问题,包括技术本身存在不足,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有对司法制度以及司法人员所造成的不良影响,针对以上不同方面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完善建议。本文梳理了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司法裁判的概念和内容,结合了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现状,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对司法裁判的价值,总结了人工智能在司法裁判应用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对策。本文一共分为了五个章节。第一章是人工智能司法裁判概述,包括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司法裁判的概念以及内容;第二章是人工智能在司法裁判中的定位以及价值,人工智能系统在司法裁判中处于辅助地位,其价值主要包括促进司法公开化、便民化等;第三章是人工智能在司法裁判中应用的实证分析,包括国内各种智能系统的运用、国外的英美及大陆法系的应用,国内包括“睿法官”、河北高院的智审系统、智慧审判苏州模式和上海的“206”系统,国外包括“合同机器人”和警务风险评估软件等;第四章是人工智能司法裁判的困境,包括技术困境、应用困境及司法困境;第五章是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具体的建议,即要合理应用人工智能、优化算法和确立法官的主体地位等。总之,人工智能技术在司法领域不能完全替代人类,但可以帮助法官做辅助性的工作,因此,面对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系统的优势,走出其所存在的困境,充分实现司法现代化。
刘翔宇[9](2021)在《基于智慧社区综合技术的北京市社区养老空间优化探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今,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各个国家面临的重大难题。我国于2015年已经被列入老龄化国家名单,而现今北京市统计局资料显示,于2019年末北京市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371.3万人,占比17.2%;65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46万人,占比11.4%,这意味着北京市已经面临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项问题。然而养老设施的匮乏以及养老知识的缺乏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同时疫情的来临也为传统养老带来了新的难题。随着政府对社区养老的各项优化政策的推出,以及涵盖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全新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智慧社区养老提供了更为科学、更为全面的养老新途径。即将“社区养老”与“智慧社区”相结合,通过智慧社区的各项更具综合性、科技型的综合技术来解决传统社区养老所面临的的难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收集与分析、实地调研与案例分析、案例调研分析与数据类比分析法,对国内外相关于养老、社区养老、智慧社区等各项研究型文献进行整理并加以分析,随后结合相关案例进行基础性总结,从而得出智慧社区养老的发展优势。随后结合实地调研以及网络数据采集进行整合分析,得出了针对于智慧社区养老的几点构想:首先是完善智慧社区的基础设施构建。即完善智慧社区的网络体系构建,通过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构建社区内外部网络,以及物联网的串通;三维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通过将社区内各项识别设施以及人为提供的地理信息数据结合社区三位模型来构建出三位的社区实时信息库,从而方便社区管理者进行实施管理;社区实时信息监管,通过物联网来完善社区内各项监管设施的建设,做到早发现早上传;服务管理平台的构建,以云平台的形式构建出以社区为单位的各种交互平台,方便社区管理者进行交互反馈;社区各项信息库的完善,利用数据库来完善社区内各个居民的相关信息,从而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求。其次是通过智慧社区的综合技术来解决社区养老从在的各种问题。例如通过大数据手段解决北京市的社区医院、养老驿站以及社区周边业态分布的相关问题、通过大数据及物联网来解决社区公共空间分配不均的问题、通过物联网来完善对老年人的各项安全指标的监控、通过云平台来解决社区居民与社区管理者的交互问题、通过数据库来完善社区内的各项数据的完整性,从而方便社区居民的生活所需。
秦莉[10](2020)在《工行秦皇岛分行智慧养老金融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当前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我国将要长期面临它所带来的严峻挑战。应对人口老龄化离不开金融媒介的融通作用,由此诞生了养老金融这一领域,同时在数据和技术的驱动下,未来互联网和金融科技将实现更加快速的发展,面对剧烈的市场变革,商业银行一方面需要创造出新的业务模式,使养老服务金融产品更加契合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需要根据自身市场定位和业务发展现状,寻找适宜的养老金融产品营销策略。本文以工行秦皇岛分行智慧养老金融产品营销策略为研究对象,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市场营销理论研究现成果,特别是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最新实践研究,并对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作了阐述;其次,运用营销环境理论,对工行秦皇岛分行面临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内部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并综合运用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方法,全面分析工行秦皇岛分行所面临的竞争环境,明晰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再次,结合工行秦皇岛分行未来的营销目标,运用STP市场定位理论重新进行市场细分,重新确定目标市场,并运用7Ps营销理论制定企业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推广策略、人员策略、有形展示策略以及过程策略;最后,针对前述的营销策略提出工行秦皇岛分行组织架构、人才团队、科技、资源以及企业文化等五项实施保障,以确保新的营销策略可以落地实施。
二、智慧是各种各样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智慧是各种各样的(论文提纲范文)
(1)智慧校园建设中的无线网络安全问题及对策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智慧校园叩待解决的安全问题 |
(一)网络窃取。 |
(二)网络系统瘫痪问题。 |
(三)黑客以及病毒的入侵。 |
(四)无线网络速度共享。 |
二、解决智慧校园无线网络安全问题的措施 |
(一)校园加大无线网络的管理制度。 |
(二)对使用无线网络的源头进行盘查。 |
(三)师生在校园无线网络使用的过程中也要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 |
(四)制定无线网络安全应急预案措施,未雨绸缪。 |
(2)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论文提纲范文)
上编 学习时代 |
明末清初 |
道光年间 |
1861年 |
1894年 |
1906年 |
1907年 |
1911年 |
1912年 1岁(6) |
1913年 2岁 |
1914年 3岁 |
1915年 4岁 |
1916年 5岁 |
1917年 6岁 |
1918年 7岁 |
1919年 8岁 |
1920年 9岁 |
1921年—1925年 10—14岁(10) |
1926年 15岁 |
1927年 16岁 |
1928年 17岁 |
1929年 18岁 |
1930年 19岁 |
1931年 20岁 |
1932年 21岁 |
1933年 22岁 |
1934年 23岁 |
1935年 24岁 |
1936年 25岁 |
1937年 26岁 |
1938年 27岁 |
1939年 28岁 |
1940年 29岁 |
1941年 30岁 |
1942年 31岁 |
1943年 32岁 |
1944年 33岁 |
1945年 34岁 |
中编 为师时代 |
1946年 35岁 |
1947年 36岁 |
1948年 37岁 |
1949年 38岁 |
1950年 39岁 |
1951年 40岁 |
1952年 41岁 |
1953年 42岁 |
1954年 43岁 |
1955年 44岁 |
1956年 45岁 |
1957年 46岁 |
1958年 47岁 |
1959年 48岁 |
1960年 49岁 |
1961年 50岁 |
1962年 51岁 |
1963年 52岁 |
1964年 53岁 |
1965年 54岁 |
1966年 55岁 |
1967年 56岁 |
1968年 57岁 |
1969年 58岁 |
1970年 59岁 |
1971年 60岁 |
1972年 61岁 |
1973年 62岁 |
1974年 63岁 |
1975年 64岁 |
1976年 65岁 |
1977年 66岁 |
1978年 67岁 |
1979年 68岁 |
1980年 69岁 |
1981年 70岁 |
下编 神游时代 |
1982年 71岁 |
1983年 72岁 |
1984年 73岁 |
1985年 74岁 |
1986年 75岁 |
1987年 76岁 |
1988年 77岁 |
1989年 78岁 |
1990年 79岁 |
1991年 80岁 |
1992年 81岁 |
1993年 82岁 |
1994年 83岁 |
1995年 84岁 |
1996年 85岁 |
1997年 86岁 |
1998年 87岁 |
1999年 88岁 |
2000年 89岁 |
2001年 |
2002年 |
2011年 |
(3)魏晋南北朝文论书论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价值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三、主要内容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之关联 |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时代与文化语境 |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美 |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道德 |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之差异 |
第一节:文学与书法之地位 |
第二节:文学之美与书法之美 |
第三节:艺术品的兼美与偏于一美 |
第三章:魏晋风度与魏晋书韵 |
第一节:魏晋风度 |
第二节:魏晋书韵 |
第三节:风格与个性 |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观物取象 |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文论中的“文贵形似” |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的“书者如也” |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的“肥瘦”问题 |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人品及文品与书品的同一性及矛盾性 |
第一节:文如其人 |
第二节:书如其人 |
第三节:尽善尽美与羲献之异同 |
余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柏拉图节制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论文选题理由及意义 |
(二)学术界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柏拉图节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思想渊源 |
(一)柏拉图节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
1.古希腊的地理环境 |
2.古希腊的民族性格 |
(二)柏拉图节制思想的理论渊源 |
1.荷马史诗中的节制思想 |
2.苏格拉底的节制思想 |
二、柏拉图节制思想的基本内容 |
(一)节制美德的具体内涵 |
1.自我认知 |
2.欲望控制 |
3.协调性 |
(二)节制美德的特点 |
1.节制具有内部协调的自我约束性 |
2.节制是聚焦欲望的行为准则 |
3.作为“底线”的节制 |
(三)节制美德培养的可能 |
1.节制美德何以可能——灵魂回忆 |
2.节制美德如何可能——模仿 |
(四)节制与其他三主德的关系 |
1.节制是智慧实现的主要手段 |
2.节制是勇敢显现的前提条件 |
3.节制是正义的一部分 |
三、柏拉图节制思想的评价及当代启示 |
(一)柏拉图节制思想的历史意义 |
1.首次提出了“节制”的内在理路 |
2.构建了系统的节制思想体系 |
3.指出了具体的节制美德培养路径 |
(二)柏拉图节制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
1.节制思想中对主体选择权利的剥夺 |
2.节制思想中“理性”的异化 |
(三)柏拉图节制思想的当代启示 |
1.对我国节制观念的启示 |
2.对我国节制美德教育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5)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问题概述 |
2.1 青年公职人员道德的核心概念 |
2.1.1 公职人员 |
2.1.2 青年公职人员 |
2.1.3 青年公职人员道德 |
2.2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要素解析 |
2.2.1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
2.2.2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指导原则 |
2.2.3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
第3章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理论资源 |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 |
3.1.1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青年思想 |
3.1.2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仆思想 |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 |
3.2.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青年相关论述 |
3.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干部道德建设相关论述 |
3.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 |
3.3.1 以“内修”和“仁政”为核心的儒家官德建设思想 |
3.3.2 以“大道”和“不争”为核心的道家官德建设思想 |
3.3.3 以“信义”和“法治”为核心的法家官德建设思想 |
3.4 国外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思想及做法借鉴 |
3.4.1 英国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思想及主要做法 |
3.4.2 美国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思想及主要做法 |
3.4.3 日本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思想及主要做法 |
3.4.4 韩国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相关思想及主要做法 |
第4章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问题及成因 |
4.1 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成绩 |
4.1.1 个人素养多维提升 |
4.1.2 道德认同显着强化 |
4.1.3 廉政建设卓有成效 |
4.1.4 道德模范层出不穷 |
4.2 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现存主要问题 |
4.2.1 理想信念面临挑战 |
4.2.2 教育培训效果欠佳 |
4.2.3 制度体系存在缺陷 |
4.3 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思想观念原因 |
4.3.2 制度机制原因 |
4.3.3 社会环境原因 |
第5章 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的优化路径 |
5.1 以心修德:深化青年公职人员自身道德修养 |
5.1.1 提升道德认知,坚定道德信仰 |
5.1.2 培养道德情感,构建道德良心 |
5.1.3 磨砺道德意志,修炼道德品格 |
5.1.4 鼓励道德实践,争当道德模范 |
5.2 以教强德:强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教育培训 |
5.2.1 创新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教育原则方法 |
5.2.2 丰富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教育核心内容 |
5.2.3 整合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教育各方资源 |
5.3 以制固德:完善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制度设计 |
5.3.1 加快青年公职人员道德法制建设 |
5.3.2 深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培训机制 |
5.3.3 健全青年公职人员道德监管机制 |
5.3.4 强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考评机制 |
5.4 以境养德:优化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环境 |
5.4.1 培厚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 |
5.4.2 打造绿色健康经济新常态环境 |
5.4.3 培育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环境 |
5.4.4 营造文明和谐舒心的社会环境 |
5.4.5 构建清朗明净网络空间新秩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
致谢 |
(6)云播智慧(论文提纲范文)
引章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十八 |
十九 |
二十 |
二十一 |
二十二 |
二十三 |
二十四 |
二十五 |
二十六 |
二十七 |
二十八 |
二十九 |
三十 |
(7)形下关切与形上追问的通贯:老子“道德之意”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缘起与意义 |
1.1.1 学术角度:“道德之意”对老子思想体系义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
1.1.2 现实角度:老子的“道德之意”具有根基性意义和范导性作用 |
1.2 综述与反思 |
1.2.1 以往的老学研究 |
1.2.2 以往关于老子“道德之意”的研究 |
1.3 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文献说明 |
第2章 老子“道德之意”的时代背景 |
2.1 天下失序 |
2.1.1 失序的世象:欲望脱缰与生命异化 |
2.1.2 失序的实质:“德衰”与“礼坏” |
2.1.3 失序的影响:“崩坏”与“突破” |
2.2 老子反思既有秩序:以“德-礼”体系为核心 |
2.2.1 周德与天命 |
2.2.2 礼制与宗法 |
2.2.3 人文理性与强力秩序 |
2.3 老子深原道德之意:以“周德”为参照 |
2.3.1 道德反思:“失道而后德” |
2.3.2 政治批判:“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
2.3.3 人性觉醒:“尊道而贵德”的超越性指向 |
第3章 老子“道德之意”的思想渊源 |
3.1 历陈古今之变的史官出身 |
3.1.1 史官之学 |
3.1.2 史官之术 |
3.2 本源天地之始的宇宙图式 |
3.2.1 巫与无 |
3.2.2 易与道 |
3.3 由“命”而“道”的转化 |
3.3.1 天命信仰 |
3.3.2 天道自然 |
第4章 老子“道德之意”的思维理路 |
4.1 老子的思想前提 |
4.1.1 玄同:宇宙生命的整体性与根源性 |
4.1.2 玄览:“知常曰明” |
4.2 老子的思维路径 |
4.2.1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
4.2.2 推天道以明人事 |
4.2.3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
4.3 老子的致思之旨 |
4.3.1 天之道 |
4.3.2 人之德 |
第5章 老子“道德之意”的具体意涵 |
5.1 从道与万物的关系看“道德之意”:“道生之” |
5.1.1 “道”之考释:至上之“导”与生命之“(?)” |
5.1.2 本根之道:“道”为“天地根” |
5.1.3 生化之道:道生万物 |
5.1.4 存有之道:“道者,万物之奥” |
5.2 从道与德的关系看“道德之意”:“德畜之” |
5.2.1 “德”之字源解析 |
5.2.2 得道:“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
5.2.3 修德:“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
5.3 老子“道德之意”的核心价值:自然 |
5.3.1 “自然”辩义:生命的自觉 |
5.3.2 自然的主体:“万物之自然” |
5.3.3 自然的根基 |
5.4 老子“道德之意”的实现原则:无为 |
5.4.1 “无为”的涵义 |
5.4.2 “无为”的实现 |
5.4.3 “无为”的意义 |
第6章 结论 |
6.1 老子对道德的本根性理解:“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
6.2 老子“道德之意”的形上内蕴:“人之为人” |
6.3 老子“道德之意”的现实关切:根基与范导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人工智能在司法裁判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人工智能司法裁判概述 |
1.1 人工智能的概念 |
1.2 人工智能司法裁判的概念 |
1.2.1 弱人工智能司法裁判 |
1.2.2 强人工智能司法裁判 |
1.3 人工智能司法裁判的内容 |
1.3.1 智能识别庭审笔录 |
1.3.2 智能推荐相似案例 |
1.3.3 智能生成裁判文书 |
第二章 人工智能在司法裁判中的定位及价值 |
2.1 人工智能在司法裁判中的定位 |
2.1.1 人工智能处于辅助地位 |
2.1.2 法官主观价值判断不可或缺 |
2.2 人工智能对司法裁判的价值 |
2.2.1 促进司法公开化 |
2.2.2 促进司法便民化 |
2.2.3 促进同案同判 |
2.2.4 促进资源分配精准化 |
第三章 人工智能在司法实践中应用的实证分析 |
3.1 国内人工智能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
3.1.1 北京法院的“睿法官”系统 |
3.1.2 河北省高院的智审系统 |
3.1.3 苏州法院的智慧审判苏州模式 |
3.1.4 上海法院的“206”办案系统 |
3.2 国外人工智能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
3.2.1 大陆法系国家人工智能在司法裁判中的应用 |
3.2.2 英美法系国家人工智能在司法裁判中的应用 |
第四章 人工智能在司法裁判中面临的困境 |
4.1 技术困境 |
4.1.1 算法裁决具有复杂性 |
4.1.2 司法数据库建设不完善 |
4.2 应用困境 |
4.2.1 重建设轻应用 |
4.2.2 以公权力为中心 |
4.2.3 缺少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
4.3 司法困境 |
4.3.1 司法过度依赖技术 |
4.3.2 工具理性影响司法裁判 |
4.3.3 审判责任主体不明 |
第五章 人工智能在司法裁判中应用问题的优化路径 |
5.1 推进人工智能技术改革 |
5.1.1 修复和优化算法缺陷 |
5.1.2 完善司法数据库 |
5.1.3 夯实人工智能司法应用领域的人才基础 |
5.2 合理应用人工智能 |
5.2.1 警惕人工智能万能论 |
5.2.2 防止司法人员排斥技术 |
5.2.3 遵循司法规律谨慎推进 |
5.3 强化法官的核心主体地位 |
5.3.1 确立人主智辅的审判体系 |
5.3.2 合理对接人工智能与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
5.4 明确审判责任归属 |
5.4.1 人工智能不具有责任主体地位 |
5.4.2 确立法官的责任主体地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智慧社区综合技术的北京市社区养老空间优化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人口老龄化 |
1.1.2 社区养老模式进展 |
1.1.3 智慧技术的普及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社区养老 |
1.4.2 社区空间优化 |
1.4.3 智慧技术发展 |
1.5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智慧社区及北京社区养老相关概述 |
2.1 智慧社区相关概述 |
2.1.1 社区 |
2.1.2 智慧城市 |
2.1.3 智慧社区 |
2.2 智慧社区相关技术概述 |
2.2.1 物联网 |
2.2.2 大数据 |
2.2.3 云计算 |
2.2.4 人工智能 |
2.2.5 移动互联 |
2.2.6 区块链 |
2.3 北京社区养老相关概述 |
2.3.1 北京养老政策 |
2.3.2 北京社区养老相关现状 |
2.3.3 北京社区养老发展趋势 |
2.4 智慧养老相关研究 |
2.4.1 智慧养老概念的产生 |
2.4.2 智慧养老概念相关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北京市社区养老现状调研分析 |
3.1 北京市社区调研选地 |
3.2 顺义区 |
3.2.1 石园北区第一社区 |
3.2.2 五里仓社区 |
3.2.3 建新南区 |
3.2.4 东兴社区 |
3.2.5 怡馨家园社区 |
3.3 朝阳区 |
3.3.1 金台里社区 |
3.3.2 红北一区 |
3.4 东城区 |
3.4.1 胡家园社区 |
3.4.2 新源西里社区 |
3.4.3 察慈小区 |
3.5 通州区 |
3.5.1 帅府小区 |
3.5.2 后南仓社区 |
3.6 北京市社区养老现状调研总结 |
3.6.1 北京市社区养老调研现状问题及个人看法 |
3.6.2 智慧社区养老发展SWOT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慧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 |
4.1 智慧社区基础设施概述 |
4.2 网络体系的构建 |
4.2.1 移动网络的普及 |
4.2.2 内部网络的构建 |
4.2.3 外部网络的构建 |
4.2.4 物联网的建设 |
4.3 三维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 |
4.3.1 社区三维模型 |
4.3.2 地理信息系统 |
4.3.3 社区模型数据 |
4.4 社区实时信息监管 |
4.4.1 社区实时信息获取 |
4.4.2 社区实时信息管理 |
4.5 服务管理平台的构建 |
4.5.1 社区交互平台 |
4.5.2 社区管理平台 |
4.5.3 社区服务平台 |
4.6 社区各项信息库的完善 |
4.6.1 社区信息库 |
4.6.2 社区信息库的管理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慧社区综合技术相关运用 |
5.1 社区医院的完善 |
5.1.1 北京市社区医院分布现状 |
5.1.2 顺义区社区医院分布现状 |
5.1.3 光明南街社区医院分布现状 |
5.1.4 社区医院建设空间优化 |
5.1.5 怡馨家园社区 |
5.1.6 建新南区社区 |
5.2 公共空间及服务设施的完善 |
5.2.1 公共空间的完善 |
5.2.2 服务设施的完善 |
5.3 共享摄像头的建设 |
5.4 智慧穿戴数据采集 |
5.5 服务导航的完善 |
5.6 社区服务云平台 |
5.6.1 家政服务平台 |
5.6.2 居民交互平台 |
5.7 居民健康信息库 |
5.7.1 社区健康信息库的建设 |
5.7.2 初步就诊 |
5.7.3 复诊反馈 |
5.7.4 社区医院的资源丰富 |
5.8 社区一卡通 |
5.9 智慧社区养老进程相关思考 |
5.9.1 推进移动社交平台建设与公众参与力度 |
5.9.2 增强社区规划的弹性设计 |
5.9.3 智慧技术的助力管理 |
5.9.4 对信息安全的重视 |
5.10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6.1 主要结论 |
6.2 本文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图片及表格来源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工行秦皇岛分行智慧养老金融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 |
2.1 智慧养老金融产品相关概念 |
2.1.1 养老服务业产品 |
2.1.2 智慧养老金融产品 |
2.2 PEST分析 |
2.3 波特五力竞争模型 |
2.4 SWOT分析 |
2.5 STP营销理论 |
2.6 7Ps营销理论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工行秦皇岛分行智慧养老金融产品营销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现有竞争对手 |
3.2.2 供应商议价能力 |
3.2.3 购买者议价能力 |
3.2.4 新进入者威胁 |
3.2.5 替代品威胁 |
3.3 内部环境分析 |
3.3.1 工行秦皇岛分行简介 |
3.3.2 组织架构与人力资源 |
3.3.3 渠道设置 |
3.3.4 产品竞争力 |
3.3.5 企业文化 |
3.4 智慧养老金融产品SWOT分析 |
3.4.1 优势分析 |
3.4.2 劣势分析 |
3.4.3 机遇分析 |
3.4.4 威胁分析 |
3.4.5 SWOT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工行秦皇岛分行智慧养老金融产品营销策略设计 |
4.1 营销策略设计的原则与目标 |
4.2 工行秦皇岛分行智慧养老金融产品STP分析 |
4.2.1 市场细分 |
4.2.2 目标市场 |
4.2.3 市场定位 |
4.3 工行秦皇岛分行智慧养老金融产品营销策略设计 |
4.3.1 产品策略 |
4.3.2 价格策略 |
4.3.3 渠道策略 |
4.3.4 推广策略 |
4.3.5 人员策略 |
4.3.6 有形展示策略 |
4.3.7 过程策略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行秦皇岛分行智慧养老金融产品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 |
5.1 组织制度保障 |
5.1.1 完善组织结构 |
5.1.2 强化制度建设 |
5.1.3 优化业务流程 |
5.2 人力资源保障 |
5.2.1 完善专业人员配备 |
5.2.2 强化内部培训教育 |
5.2.3 建立科学的员工绩效考核机制 |
5.3 科学技术保障 |
5.3.1 增强产品的友好性 |
5.3.2 强化网络安全性 |
5.3.3 加强风险控制能力 |
5.4 财务管理保障 |
5.4.1 构建多维考核指标模型 |
5.4.2 营销费用保障 |
5.5 企业文化保障 |
5.5.1 重视企业文化的指导作用 |
5.5.2 打造内部的竞争文化 |
5.5.3 倡导尊老敬老的企业文化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智慧是各种各样的(论文参考文献)
- [1]智慧校园建设中的无线网络安全问题及对策探索[J]. 谌翔.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01)
- [2]读书·读人·读物——金克木编年录[J]. 黄德海. 江南, 2021(05)
- [3]魏晋南北朝文论书论关系研究[D]. 邹广胜.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4]柏拉图节制思想研究[D]. 张蕴睿.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5]新时代青年公职人员道德建设研究[D]. 王蕊. 吉林大学, 2021(01)
- [6]云播智慧[J]. 杨红光.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1(03)
- [7]形下关切与形上追问的通贯:老子“道德之意”的探析[D]. 张佩荣. 吉林大学, 2021(01)
- [8]人工智能在司法裁判中的应用研究[D]. 苗苗. 河北大学, 2021(02)
- [9]基于智慧社区综合技术的北京市社区养老空间优化探究[D]. 刘翔宇.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2)
- [10]工行秦皇岛分行智慧养老金融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秦莉. 燕山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