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用车安全上下坡常识(论文文献综述)
李增波,杨彬,徐宝德,韩雪,宋亚朦,周鹤[1](2021)在《明确宣传重点 细化任务举措 努力构建安全宣传“五进”新格局——关于黑龙江省开展安全宣传“五进”工作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国务院安委办、应急管理部印发《推进安全宣传"五进"工作方案》以来,黑龙江省认真贯彻落实部署,坚持把安全宣传"五进"作为拓展人民群众参与公共安全治理的有效载体,不断创新方式、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实现企业主体责任落实、职工安全技能提升、学生安全知识提高、群众安全意识增强,走出了一条符合黑龙江实际的安全宣传"五进"新路子,相关做法在全国应急管理新闻宣传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
吕铮[2](2020)在《纵横四海》文中研究表明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已经四十岁了。都说四十岁是道坎儿,该人生不惑,但我迎来的却是四六不靠的中年危机。自己的警察生涯已经进行了二十年,往前似乎踮着脚就能瞄到终点,但回望却充满了遗憾和不安。每当这时我就会想起他们,那几个老警察。
何丽瑶[3](2020)在《基于Apriori及XGBoost算法的道路交通事故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道路交通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我国机动化程度也日益提高。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在2019年达到了 3.4亿,位居世界第一。但人们在享受出行快捷和便利的同时,也承担着道路交通事故带来的巨大损失。道路交通安全问题也在近年来得到了国家安全战略层面上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大数据时代,如何充分挖掘海量事故数据并从中获取有效的信息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以及诸多学者的高度关注。同时这也面临着两大重点和难点:一方面,历史事故数据多用于对“事故起数”、“受伤人数”、“死亡人数”和“财产损失”四项指标的描述性统计,其潜在信息未得到充分挖掘;另一方面,历史事故数据的离散性、多维度和模糊性等特征,导致各种应用局限的存在,进而直接影响传统数据分析理论与方、法的应用效果。本论文基于某地区2014年至2018年5年间的1,048,599条事故数据,针对道路交通事故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从事故致因分析、事故严重程度预测两个方面,运用关联规则、XGBoost等数据挖掘相关理论与方法,构建道路交通事故分析体系,取得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首先本文基于SQL Sever,依据涉事人员数,以及人员伤亡程度将事故分为特大、重大、一般、轻微4个等级。从环境、道路、车辆、人员4个维度,运用可视化手段具体阐述各个维度下各因素对事故严重程度的影响。(2)本文从整个道路交通系统分析着手,基于优化后的关联规则算法揭示各因素间的相关关系,以把握深层次原因和内部机理。在算法实现上,创新性添加下置信度,以避免遗漏具有实际意义,解释性强的规则集。同时通过添加新的约束条件,对计算逻辑进行优化。(3)本文基于XGBoost算法进行事故严重程度的预测,通过科学调参达到较高准确性的预测结果,并且输出各个变量重要程度排序。依据预测结果,文中提出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建议和措施,为预防事故发生以及降低事故严重程度提供数据支持。
陶玲[4](2020)在《“反倒”的反递语义及其篇章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语义功能角度探究副词“反倒”的语义,细致分析了“反倒”的反递语义,描写了“反倒”模块的最简格式及基于最简格式的扩展格式,并根据模块中语义项间的逻辑关系探讨“反倒”在篇章中的衔接和对比功能。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副词“反倒”,并对现有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指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一步说明本文的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第二部分从副词反预期角度分析“反倒”反预期的类型及表达的主观情态。通过与典型反递句式的比较论证“反倒”具有反递语义,并进一步通过语义分析得到反递语义是“反倒”反预期功能实现的语义基础。第三部分基于语料库描写了“反倒”模块的六种语言表现形式,分别为“A,反倒C”“A,但是B,反倒C”“A,不但B,反倒C”“A,应该B,反倒C”“A,应该B,但是B,反倒C”和“A,应该B,但是B,不但B,反倒C”,并讨论了相关变体形式及辅助手段,从焦点和语气词角度分析出现变体形式的原因。第四部分探究了“反倒”的篇章功能,并基于语义项间的逻辑关系将其分为两大类:衔接功能和对比功能。第五部分总结全文,并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
吴鸣[5](2019)在《司法犯罪圈生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犯罪圈”概念虽为人们熟知,但学界对“犯罪圈”的见地莫衷一是,对评判的对象也惟恍惟惚。有关“犯罪圈”的观点与理论存在诸多不同看法,源于立法与司法的不同出发点与立场。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定罪与量刑是刑事司法实践面临的两大问题,在界分“立法上”司法圈与“司法上”的犯罪圈概念的前提下,有利于研究刑事司法中划定罪与非罪界限的现状,即“司法犯罪圈”的实际范围。“司法犯罪圈”的形成,不仅是在个案上如何确定刑法条文含义的问题,而且是在现有条文的基础上考察法条目的和案件事实,怎样平衡刑法的法益保护与人权保障机能,合理界分罪与非罪的问题。所以,在近年来社会各界出现各种设立刑法新罪“立法建言”的热潮里,在民众对各类备受关注的司法案件高呼“同案不同判”的质疑中,以及在学界对部分刑法修改内容“立法虚置”、“象征性立法”的批评下,研究刑事司法中犯罪圈的形成机理,有利于追寻刑事司法应当以怎样的方式达至更公平、公正、高效、更利于刑法目的之实现。本文综合运用了比较、实证、经济分析、价值分析、博弈学理论等方法,围绕“司法犯罪圈”这一核心概念有序展开。首先,对立法犯罪圈与司法犯罪圈加以界分,厘清二者的区别与联系,以匡定文章的真实研究对象;然后对司法犯罪圈的构成要素和形成原理加以剖析,以厘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路径;再以立法犯罪圈为实际参照,通过对司法犯罪圈的立体解剖,从不同司法参与者对犯罪构成的不同认识、对刑事法律的不同解释、对刑事政策的不同理解、对刑事法规的不同运用,动态地展示司法犯罪圈的形成过程与具体形态。本文除导言和致谢之外,共分为六章,各个章节以层层递进的方式,逐步展开各层犯罪圈的形态与特征的论述。绪论旨在对文章的选题缘由和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立场、创新之处做出提示性的说明。第一章,司法犯罪圈之争及相关疑问。对任何概念而言,都必须明晰其定义和范畴,学界对于犯罪圈的概念本身存在不同的认识,来自于对犯罪圈范畴的不同理解。犯罪概念本身具有复杂性,也涵摄了刑事司法的多重价值要素,犯罪圈作为刑法确定罪与非罪的界限,是兼具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标准的弹性概念。本章梳理了有关犯罪圈的不同观点及争议,即我国刑法学和社会各界对“犯罪圈”的研究较为混乱,以至于我们对犯罪圈本身的缺乏准确的认识,这也是造成学界对犯罪圈是否合理、刑事法律修订是否得当、刑罚范围是否适宜等问题存在诸多纠缠、争议任意一方都不能说服对方的重要原因之一。要解决学界有关犯罪圈大小是否恰当的“肯定论”与“否定论”这一问题,应当从研究的本质起点出发,在相同的论域中对犯罪圈开展研究,而且应当在相同的参照下加以评判。第二章,司法犯罪圈概念之提出。本章旨在回应这一现状:即,学界对犯罪圈的认识与理解混淆了“立法犯罪圈”和“司法犯罪圈”的概念,前者是刑法条文规定的犯罪的集合,是指刑事法律通过成文法的形式确定的刑法值得科以处罚的行为所构成的应然的犯罪圈;而后者是经刑事裁判确定的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所构成的集合,是实然的、实际处断的犯罪圈。司法犯罪圈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它不仅能反映出司法者通过刑事法律的适用,如何通过自己对犯罪构成的认识、对刑事政策的理解、对刑事法律工具的运用,而且体现了司法者在罪刑法定原则下主观能动地确定具有刑事可罚性的反社会行为的过程与结果,调整与平衡国家、社会与个人利益间的冲突。这就体现了立法犯罪圈与司法犯罪圈的区别与联系:立法犯罪圈是刑法宣示的罪与非罪的界限,司法犯罪圈是司法裁定的罪与非罪的范围,二者并非完全重合,应然的立法犯罪圈与实然的司法犯罪圈可以互为参考和对照。第三章,司法犯罪圈的生成方式、运行要素及价值意义。如果说第一、二章已经确定了研究的意义、研究对象的比对样本和具体内容,那么,一方面本章从研究对象即司法犯罪圈内部出发,从司法犯罪圈的生成基础即司法定罪出发,阐释刑事立法的开放性使司法犯罪圈具有适度的灵活性,刑法原则的限制性又为司法犯罪圈设定了必要的界限,在此基础上,司法上的出罪与入罪作为罪与非罪间“灰色地带”的调整方式,调适着刑法介入社会生活的合理范围。另一方面,由于任何刑事法律制度或法规都不会在真空中发挥作用,尽管立法规定了犯罪的种类,也决定了司法犯罪圈应然的规模,但对实然状态的司法犯罪圈而言,包括司法主体的认识预判、刑事政策的实际影响、社会因素和诉讼规则在内的各要素,都对司法犯罪圈的形态与范围起到了实质的影响,是司法犯罪圈运行的重要要素。对司法犯罪圈及其生成机制的研究,从理论上而言,能够反映出立法犯罪圈与司法犯罪圈之间互为参照、相互影响的关系。在司法博弈场中,司法犯罪圈通过司法主体对刑法价值选择、利益平衡、关系协调的动态化博弈,彰显了刑事法律对社会关系精密调节的目的,在罪刑均衡的博弈原则中展示了刑法解释与适用上的关系协调。在实践层面,司法犯罪圈体现了司法协调运作的具体过程与原理。通过司法的协调运作,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修补立法缺陷,使司法试错机制更加圆融,而且能以直接、鲜活的方式反应刑法现代化改革的实际需求与方向,使刑法不断地实现自我完善,以适应变化的社会生活。第四章,生成中的司法犯罪圈。通过前几章的系统性分析,使我们对司法犯罪圈的形态、结构与基本构成有了整体的认识。任何可能进入司法犯罪圈的行为都必须经由各诉讼环节的顺次筛选,而在各环节皆有不同程度、方式的司法出、入罪。司法犯罪圈因不同司法主体对犯罪构成的不同认识,通过对刑事规范的不同理解与运用,对司法犯罪圈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本章通过S省C市近五年来公安机关办理经济犯罪案件的真实数据统计与分析,以及博弈论的建模分析,展示出侦查机关于司法犯罪圈生成过程中:在社会本位刑法观下通常采用形式解释的解释方法,在国家本位刑事政策下采用非体系性解释的方法,在司法效益预期下采用目的解释的方法,以至于在诉讼规则限制下如何形成的出罪认识;在刑事政策影响下对刑事法律的入罪理解与适用,以及在社会本位刑法观下坚持的入罪倾向。第五章,运行中的司法犯罪圈。出于对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综合考虑,以及对犯罪嫌疑人正当权利的保障,公诉机关对可能构成犯罪的行为范围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纠偏”。本章以法经济学为分析工具,展示出检察机关通过审查不起诉、认罪认罚从宽处理的案件分流,变更罪名起诉的变通,是在刑法价值考虑下、在刑罚功能思忖下,通过功利主义刑法立场下的实质解释,以及倒置推理模式下的以刑释罪;具体体现为在刑事可罚性审查下的司法出罪,刑事政策作用下的特别司法出罪,以及存疑案件的特殊程序性出罪。第六章,司法犯罪圈的定型。审判机构对案件的定性及判决具有终局性的效果,并划定司法犯罪圈的范围。整体而言,在我国刑事司法多层解释体系下,通过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两高”司法解释、指导性案例解释和各级地方性解释对定罪标准的统一,在很大程度上稳定了司法犯罪圈的形态及范围;而在刑法功能的综合考量目的下,审判机关也能通过个案适用刑法的实质解释,尤其在刑事立法暂时缺位的前提下,对空白罪状的具体解释与适用,以及刑法附典的司法补充,对个案罪与非罪的的处理得以个别化的调整。在此过程中,特殊刑事政策的影响、媒体舆论宣传、社会变动、科技发展、刑事科学技术滞后等因素的作用,都可能影响审判机构对犯罪构成的理解与认识,需要审判机关通过罪刑均衡的权衡,对刑法以刑释罪的具体解释与适用,在现代法治社会愈发复杂的法律体系中通过体系解释、公众参与的协商解释等刑法的适用解释方法,智慧、合理地调整罪与非罪的边界。结语旨在简要回顾司法犯罪圈形成的过程及机理,最终回归司法犯罪圈与立法犯罪圈之关系,概括了司法犯罪圈生成过程中的司法博弈原理及各自问题的根源,强调了司法犯罪圈形成机制之本质。
王慧娟[6](2019)在《滨州市农村交通安全综合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6年至2018年的三年时间里,山东省滨州市累计投入资金59.7亿元,完成县乡道改造1266公里。农村公路“三通”工程建设惠及农民群众280万人,改善了人民群众出行条件,农村道路通车里程、通行状况、路域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但与此同时,机动车保有量也随之迅猛增长,给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就滨州市管辖区域而言,由于城乡公路线长面广,路况差,道路建设与车辆的增长速度不相适应,管理工作难度大,部分群众的法治观念淡薄、交通安全意识较差,加之道路基础设施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使我们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冲击和挑战,农村道路的交通安全问题已为人们所关注,加强农村道路的交通安全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本课题结合作者的工作实际,详细搜集、统计、研究了滨州市近年来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情况,从政府管理监督、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管理现状、村民交通意识等方面,系统分析、研究了滨州市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存在的问题和根源,以求寻找解决之策。文章最终得出结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涉及地方政府、交通、公路等多部门。因此建立政府牵头、多部门(公安、交通等)联合的综合治理机构,强化细化深化管理制度,把交通管理服务触角延伸到最基层,抓好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工作。同时应加强管理创新,努力实现交通安全源头监管由突击检查向常态化管理转变,实现交通安全管理由单一部门和少数人向多部门联动、全民参与转变。从而从根本上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安全、有序、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
卞玉萍[7](2019)在《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园安全现状调查研究 ——以麻栗坡县M乡寄宿制小学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村校点的撤并,山区农村特殊的地理状况,山区农村寄宿制、半寄宿制学校成为一种普遍的办学模式。义务教育均衡政策实施的推进,农村中小学实施第三次的校改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条件比以前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从实际管理中发现还有很多问题急需解决,其中校园安全就是个大问题。由于农村受历史和自身条件发展的因素限制,山区居住分散,上学远,经济落后,家长多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多,加上学校师资力量弱,从而导致安全事故频发。本文以云南省麻栗坡县M乡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领导、教职工、学生、家长和学校为调查研究对象,运用了观察法、问卷法、文献分析法、访谈法,调查了麻栗坡县M乡的寄宿制小学校的安全现状,并根据发现的问题探究其原因,并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和建议。在以上的思路上,将全文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讨论:第一部分:绪论,包括了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研究设计、理论基础,全面分析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校园安全的研究现状,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究方法和思路。第二部分:对样本学校安全现状的调查分析。通过对样本学校基本情况实地调查了解校园设施、管理及各方面工作的开展情况,结合调查搜集的有效信息,对样本学校安全现状进行真实描述。第三部分:针对调查发现的麻栗坡县M乡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园安全存在的问题,从学校、个人、家庭、社会四方面探究其原因。第四部分:提出建议对策。针对麻栗坡县M乡农村寄宿制小学存在的校园安全问题和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完善制度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强化学校安全管理;加强师资建设;寻求多向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何应霞[8](2019)在《临沧市X小学警校合作下的安全管理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学校维稳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校园安全管理。警校合作,共建平安校园,建立“警校联动”安全保障体系。本研究以X小学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X小学存在安全管理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归纳和总结学校安全管理现状,进一步发现该校存在的管理问题。从学校、警方、警校合作方面的安全管理中,建立长效机制,共同完善该校的管理机制。笔者在调研、访谈的基础上,对X小学概况进行了解。从访谈中得知:该校地理位置特殊,是艾滋病的高发地区,是境外毒品犯罪分子贩运中转毒品的首选通道,是全国禁毒堵源截流工作的主战场,毒品易流入当地,加上当地村民对毒品危害认识浅薄,使得学校禁毒防艾工作成为了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校门出口狭窄,与交通主干道近,特殊时段交通拥堵。学校基础设施欠缺,周边环境复杂,学校附近有歌厅、养殖场,还有小商贩占道经营。因撤校并点致使部分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使得大部分学生需寄宿学校。学校的无专业的安保人员,专业安保器械配备不足,及无专业的安保技能培训。从X小学安全管理现状中发现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学校、警方、警校如何解决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改善农村小学在警校合作下的安全管理机制。完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取得辖区公安部门的支持与参与,充分发挥校园安全管理的作用;校园安全教育形式多元化,丰富管理手段;警校合作,构建“政府、公安机关、家庭、学校”四位一体的警校合作机制,是建立学校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王志强[9](2017)在《我国当前农村县乡公路安全工作研究》文中提出从交通技术、交通工具、交通安全设施、交通参与人及交通安全管理等角度对我国当前农村县乡公路中存在的交通安全问题进行了分析,根据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加强农村县乡公路安全工作提出相应对策。
王建祥,郑祖国[10](2017)在《农村公路交通安全教育教案》文中指出【教学目标】1.认识农村公路交通现状和上学、放学交通安全的重要性。2.了解农村日常生活中公路交通安全常识,培养学生交通安全防范意识。3.理解并熟记交通安全教育歌。【教学准备】1.教师收集农村交通安全事故及学生违规搭乘车辆图片,制作PPT。2.让学生认真调查自己及周边同学上学、放学途中的各种安全问题。【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PPT播放农村交通安全事故及学生违规搭乘车辆图集,谈话引入。
二、农用车安全上下坡常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用车安全上下坡常识(论文提纲范文)
(1)明确宣传重点 细化任务举措 努力构建安全宣传“五进”新格局——关于黑龙江省开展安全宣传“五进”工作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突出重点、找准定位,部署“五进”举措 |
多措并举、各方着力,打造“五进”阵地 |
广泛宣传、注重实效,唱响“五进”声音 |
安全宣传“进企业” |
激发员工建安守安热情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
推进安全宣传“进班组”,建设本质安全型企业 |
推进安全宣传“进岗位”,编织全员岗位安全网 |
推进安全宣传“进家庭”,筑牢亲情安全防线 |
安全宣传“进农村” |
筑牢安全人民防线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
从安全发展理念着眼,筑牢安全防范“底子” |
从安全意识短板抓起,打通安全宣传“路子” |
从现实问题根源出发,开对隐患防治“方子” |
安全宣传“进社区” |
发挥宣传先导作用构建“五型”安全社区 |
突出家园文化特质,构建和谐宜居型社区 |
让安全宣传零距离,构建贴心服务型社区 |
打造艺术宣传阵地,构建安全文化型社区 |
社企联动治理隐患,构建共治共建型社区 |
坚持平战结合原则,构建应急常态型社区 |
安全宣传“进学校” |
守娃平安护苗成长筑牢和谐校园安全之堤 |
拧紧责任链条,抓安全管理,护校园平安 |
强化安全意识,抓安全宣传,保师生安全 |
实行无缝监管,抓安全教育,让家长安心 |
安全宣传“进家庭” |
深植家庭安全理念让安全家风代代相传 |
部门联动共促,增强家庭安全意识 |
丰富宣传形式,普及家庭安全常识 |
抓好员工教育,凝聚家庭安全共识 |
(2)纵横四海(论文提纲范文)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3)基于Apriori及XGBoost算法的道路交通事故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理论意义 |
1.1.3 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3.1 研究思路及方法选择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道路交通事故严重程度影响因素可视化分析 |
2.1 道路交通事故严重程度分类 |
2.2 事故数据说明与预处理 |
2.2.1 数据来源 |
2.2.2 数据清洗 |
2.2.3 数据集成 |
2.2.4 数据变换 |
2.3 致因可视化分析 |
2.3.1 环境因素对事故严重程度的影响 |
2.3.2 道路因素对事故严重程度的影响 |
2.3.3 车辆因素对事故严重程度的影响 |
2.3.4 人员因素对事故严重程度的影响 |
第3章 基于改进的Apriori算法事故致因分析 |
3.1 关联规则相关理论 |
3.1.1 关联规则的提出背景 |
3.1.2 关联规则的基本概念 |
3.1.3 关联规则的算法选择 |
3.2 事故致因分析建模 |
3.2.1 基于Apriori算法的建模 |
3.2.2 改进传统Apriori算法的必要性 |
3.2.3 基于改进的Apriori算法建模 |
3.3 模型规则集推理应用 |
第4章 基于XGBoost算法的事故严重程度预测 |
4.1 XGBoost相关理论 |
4.1.1 集成学习基本概念 |
4.1.2 XGBoost基本原理 |
4.1.3 XGBoost的优点 |
4.2 事故严重程度预测建模 |
4.2.1 XGBoost参数设定 |
4.2.2 数据集的划分 |
4.2.3 最优参数组合的搜索 |
4.2.4 预测结果的输出 |
4.3 模型解读与应用 |
4.3.1 加强驾驶者专项安全教育 |
4.3.2 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
4.3.3 建立事故应急响应体系 |
第5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反倒”的反递语义及其篇章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现状 |
1.2.1 反预期的相关研究 |
1.2.2 “反倒”本身的研究 |
1.2.3 反递句式的相关研究 |
1.3 已有研究的不足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二、“反倒”的语义结构分析 |
2.1 “反倒”反预期功能 |
2.1.1 “反倒”的反预期类型 |
2.1.2 “反倒”反预期的主观性 |
2.2 “反倒”的反递语义 |
2.2.1 反递语义的判定 |
2.2.2 反预期的语义基础 |
2.2.3 反递的内部结构 |
2.3 小结 |
三、“反递模块”的语言表现形式 |
3.1 前提背景的显现与隐略 |
3.1.1 前提背景的显现 |
3.1.2 前提背景的隐略 |
3.2 “反倒”模块的语义格式 |
3.2.1 最简格式 |
3.2.2 扩展格式 |
3.3 主要组件的常见变体 |
3.3.1 问句形式 |
3.3.2 双重否定形式 |
3.3.3 转折类副词形式 |
3.4 主要组件外的可选组件 |
3.4.1 原因组件 |
3.4.2 条件组件 |
3.5 小结 |
四、“反倒”的篇章功能 |
4.1 对比功能 |
4.1.1 对比性 |
4.1.2 内聚性 |
4.2 衔接功能 |
4.1.1 过渡关系 |
4.1.2 启下关系 |
4.3 小结 |
五、小结 |
5.1 全文的要点总结 |
5.2 有待改进之处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司法犯罪圈生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意识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本文创新 |
第一章 犯罪圈之争及相关疑问 |
第一节 犯罪圈概念的解读 |
一、犯罪圈概念的界定 |
二、犯罪圈观点的争议 |
第二节 有关犯罪圈争议的分析 |
一、犯罪圈的概念研究应在相同论域中开展 |
二、犯罪圈的范围评价应在相同参照下进行 |
第二章 司法犯罪圈概念之提出 |
第一节 司法犯罪圈的理论基础 |
一、刑事司法领域的犯罪圈概念 |
二、刑法宣示的罪与非罪的界限 |
三、刑事司法裁定罪与非罪的界限 |
第二节 司法犯罪圈的实质构成 |
一、司法犯罪圈的前提是犯罪构成的充足 |
二、司法犯罪圈的结果是刑罚边界的划定 |
三、司法犯罪圈的内里是犯罪本质的判断 |
第三章 司法犯罪圈的生成方式、运行要素及价值意义 |
第一节 司法犯罪圈的生成方式 |
一、司法犯罪圈的生成基础 |
二、司法出罪与司法入罪 |
三、司法犯罪化与非犯罪化 |
第二节 司法犯罪圈的调整方式 |
一、“司法出罪”的体现与表达 |
二、“司法入罪”的实现与表征 |
三、“存疑案件”的司法实践 |
第三节 司法犯罪圈的运行要素 |
一、司法主体的认识预判 |
二、刑事政策的实际作用 |
三、社会环境的多重影响 |
四、诉讼规则的程序限制 |
第四节 司法犯罪圈的价值意义 |
一、立法犯罪圈:司法犯罪圈生成的规范基础 |
二、司法博弈场:司法犯罪圈生成的社会范式 |
三、刑法适用解释:司法犯罪圈生成的实践方法 |
四、司法犯罪圈是司法协调运作的具体实现 |
五、司法犯罪圈是刑法改革需求的实践反映 |
第四章 生成中的司法犯罪圈 |
第一节 侦查机关对刑事规范的理解与运用 |
一、“轻罪”的司法入罪趋势 |
二、特别案件的司法出入罪 |
三、经济犯罪的司法出罪趋势 |
四、职务犯罪之动态司法出入罪 |
第二节 侦查机关对犯罪构成的认识与判断 |
一、诉讼规则限制下的出罪认识 |
二、刑事政策影响下的入罪理解 |
三、社会本位刑法观下的入罪倾向 |
第三节 侦查主体对解释方法的选择与适用 |
一、社会本位刑法观下的形式解释 |
二、国家本位刑事政策下的非体系性解释 |
三、司法效益预期下的目的解释 |
第五章 运行中的司法犯罪圈 |
第一节 公诉机关对刑事规范的认识与运用 |
一、刑事可罚性审查下的司法出罪 |
二、刑事政策作用下的特别司法出罪 |
三、存疑案件的特殊程序性出罪 |
第二节 公诉机关对犯罪构成的理解与分析 |
一、刑法价值考虑下的出罪抉择 |
二、刑罚功能思忖下的出罪甄别 |
第三节 公诉机关对解释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
一、功利主义刑法立场下的实质解释 |
二、倒置推理模式下的以刑释罪 |
三、程序性司法出入罪的法经济学分析 |
第六章 司法犯罪圈的定型 |
第一节 审判机关对刑事规范的认识与适用 |
一、多层解释体系下定罪标准的统一适用 |
二、刑法功能综合考量下的个案调整 |
三、刑事立法暂缺位时的能动司法 |
第二节 审判机关对犯罪构成的理解与判定 |
一、刑事政策影响下的司法入罪倾向 |
二、社会因素作用下的司法出入罪调整 |
三、刑事诉讼程序规范下的司法出入罪 |
第三节 审判机关对解释方法的选取及适用 |
一、罪刑均衡考虑下的以刑释罪 |
二、现代法治环境下的体系解释 |
三、公众参与下的互动协商解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滨州市农村交通安全综合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理由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论文结构 |
1.4 基本概念界定 |
1.4.1 农村公路 |
1.4.2 道路交通安全 |
1.4.3 综合治理 |
1.5 综合治理理论基础 |
1.5.1 公共(物)品理论 |
1.5.2 公共治理理论 |
第2章 滨州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现状 |
2.1 滨州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概况 |
2.2 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主体架构 |
2.2.1 成立背景 |
2.2.2 工作职责 |
2.2.3 责任奖惩 |
2.3 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目标要求 |
2.3.1 强化部门协作配合 |
2.3.2 完善基层网络建设 |
2.3.3 强化隐患排查治理 |
2.3.4 加强源头监管机制 |
2.3.5 完善秩序整治机制 |
2.3.6 强化安全宣教机制 |
第3章 滨州农村道路综合治理取得初步成果 |
3.1 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机制更加完善 |
3.2 基层交通安全管理网络逐步健全 |
3.3 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不断深化 |
3.4 道路交通安全源头监管力度持续增强 |
3.5 严重交通违法多发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
3.6 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持续深入 |
第4章 滨州市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存在问题 |
4.1 农村道路通行条件差 |
4.2 工作执行存在缺失 |
4.2.1 农村交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推广不力 |
4.2.2 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基础工作薄弱 |
4.3 基层网络建设工作落实不到位 |
4.4 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不彻底 |
4.4.1 隐患排查治理水平不高 |
4.4.2 中央隔离护栏开口整治不规范 |
4.4.3 危险化学品和金属高温液体道路运输管理不到位 |
4.5 农村交通违法行为多发 |
4.5.1 农村“问题车”多 |
4.5.2 农民交通违法突出 |
4.6 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不深入 |
第5章 影响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农村道路通行条件与现实需求矛盾突出 |
5.1.1 对农村道路建设投入有限 |
5.1.2 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基础设施不配套 |
5.2 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制度不够健全 |
5.2.1 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系薄弱 |
5.2.2 体制机制和手段方法相对滞后 |
5.3 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执行落实难以到位 |
5.3.1 警力资源不足 |
5.3.2 农村地区交通安全宣传力度不够 |
5.4 道路交通参与者安全意识薄弱 |
5.4.1 驾驶人员素质不高 |
5.4.2 车主受利益驱动 |
5.4.3 农村居民的交通安全意识薄弱 |
第6章 进一步完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的建议 |
6.1 强化政府主导和部门日常监管 |
6.1.1 坚持政府领导 |
6.1.2 做强交警中队 |
6.1.3 突出乡镇政府管理职能 |
6.2 加强农村道路软硬件建设 |
6.3 完善综合治理机制 |
6.4 创新交通安全源头管理 |
6.4.1 落实源头监管 |
6.4.2 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
6.5 加强农村交通安全管理 |
6.5.1 严防农村道路交通事故 |
6.5.2 严整农村地区突出问题 |
6.6 深化农村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 |
6.6.1 健全社会化宣传教育体系 |
6.6.2 提高交通安全宣传社会化水平 |
6.6.3 倡导交通安全文化 |
6.7 积极引导全民参与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园安全现状调查研究 ——以麻栗坡县M乡寄宿制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概念界定 |
二、国内对校园安全的研究状况 |
三、国外校园安全的研究状况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理论基础 |
(一)公共安全管理理论 |
(二)生命教育理论 |
(三)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 |
第二章 麻栗坡县M乡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园安全现状的调查 |
第一节 校园安全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现状 |
(一)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安全工作重视及常抓不懈 |
(二)安全目标的管理模式 |
(三)每周校园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 |
第二节 调查基本工作 |
(一)样本学校介绍 |
(二)调查的基本工作——因地制宜,实事求是 |
第三节 调查结果分析 |
(一)M乡寄宿制小学安全制度情况调查 |
(二)M乡寄宿制小学设施情况调查 |
(三)M乡寄宿制小学安全管理情况调查 |
(四)M乡寄宿制小学开展安全教育情况调查 |
(五)学生、老师、家长的安全意识情况调查 |
(六)学生、家长的安全意识调查 |
第三章 麻栗坡县M乡寄宿制小学校园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麻栗坡县M乡寄宿制学校校园安全存在的问题 |
(一)安全制度不健全 |
(二)安全设施不健全 |
(三)寄宿制学校管理不到位 |
(四)寄宿制学校安全教育不容乐观 |
第二节 麻栗坡县M乡寄宿制小学校园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学校方面的原因 |
(二)个人方面的原因 |
(三)家庭方面的原因 |
(四)社会方面的原因 |
第四章 解决麻栗坡县M乡农村寄宿制小学安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
第一节 完善制度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
第二节 政府加大财政力度,健全校园设施设备 |
第三节 强化学校安全管理 |
(一)完善学校安全的法律法规 |
(二)遵循科学的管理原则 |
(三)建议提倡惩奖制管理手段 |
(四)学校、家庭、社会综合治理多管齐下 |
第四节 政府加强对学校相关人员的配备 |
(一)对学校宿舍生活老师配备 |
(二)对门卫(保安)人员的配备 |
(三)对学校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人员配备 |
第五节 寻求多向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
(一)学校安全教育要常规化、方式多样化、系统化 |
(二)家校联动教育方面 |
(三)加强教师安全意识,提升学生安全意识,改变家长落后观念 |
(四)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宣传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学生问卷 |
附录2 教师问卷 |
附录3 学生问卷 |
附录4 麻栗坡县M乡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园安全现状调查研究调研访谈提纲(家长卷) |
附录5 观察提纲 |
附录6 观察提纲 |
(8)临沧市X小学警校合作下的安全管理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 |
一、选题的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目的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有关研究 |
二、国内有关研究 |
第三节 概念界定 |
一、警校合作 |
二、校园安全管理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访谈法 |
三、案例法 |
第二章 X小学安全管理现状 |
第一节 学校概况 |
第二节 X小学警校合作共创平安校园现状 |
一、学校方面 |
二、警方方面 |
三、警校合作方面 |
第三章 警校合作共创平安校园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X小学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校园周边环境方面 |
二、交通安全 |
三、寄宿生管理 |
四、禁毒防艾 |
五、安保方面 |
第二节 原因分析 |
一、警力不足,警校安全管理执行力不够 |
二、学校的条件限制,安保方面仍未完善 |
三、家长安全意识的欠缺影响学校安全管理 |
四、学校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责任不到位 |
五、警校合作方式单一,安全教育形式需多元化 |
第四章 完善警校合作下X小学安全管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重视校园安全管理,认真贯彻落实 |
一、完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校园安全管理的作用 |
二、严格执行学校的管理制度,落实责任制 |
第二节 多元化的校园安全教育形式,丰富管理手段 |
一、开设热线电话,注重安全宣传 |
二、学生佩戴的电子手表设置报警电话 |
三、学校活动范围、教室设有一键报警系统 |
四、民警、学生游戏互动,增添更多、更新的安全教育形式 |
第三节 建立健全的校门卫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校园安全管理的作用 |
一、高度重视门卫管理工作 |
二、聘请安保人员,完善校园安保系统 |
三、进一步明确门卫人员的工作职责 |
四、加强学生进出校园的管理工作 |
四、完善专业技能培训 |
第四节 警校合作构建“四位一体”校园保障体系 |
一、明确“政府、公安机关、学校、家庭”的职责 |
二、辖区公安部门给予农村小学校园安全管理的支持和参与 |
三、建立校园警察体制,队伍专业化 |
四、加强家校联系,落实家长责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致谢 |
(9)我国当前农村县乡公路安全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我国农村县乡公路当前存在的安全问题 |
1.1 技术上存在的安全问题 |
1.2 交通安全设施上存在的问题 |
1.3 交通工具存在的安全问题 |
1.4 交通参与人存在的安全问题 |
1.5 交通安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
2 加强我国农村县乡公路安全工作的对策 |
2.1 提升农村公路的相应技术 |
2.2 强化农村公路的安全设施 |
2.3 加强交通安全的宣传教育 |
2.4 加大交通安全的整治力度 |
3 结语 |
四、农用车安全上下坡常识(论文参考文献)
- [1]明确宣传重点 细化任务举措 努力构建安全宣传“五进”新格局——关于黑龙江省开展安全宣传“五进”工作的调查[J]. 李增波,杨彬,徐宝德,韩雪,宋亚朦,周鹤. 中国安全生产, 2021(10)
- [2]纵横四海[J]. 吕铮.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0(06)
- [3]基于Apriori及XGBoost算法的道路交通事故分析研究[D]. 何丽瑶. 苏州大学, 2020(03)
- [4]“反倒”的反递语义及其篇章功能研究[D]. 陶玲.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5]司法犯罪圈生成机制研究[D]. 吴鸣.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1)
- [6]滨州市农村交通安全综合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 王慧娟.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7]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园安全现状调查研究 ——以麻栗坡县M乡寄宿制小学为例[D]. 卞玉萍.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8]临沧市X小学警校合作下的安全管理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 何应霞.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9]我国当前农村县乡公路安全工作研究[J]. 王志强. 交通世界, 2017(30)
- [10]农村公路交通安全教育教案[J]. 王建祥,郑祖国. 平安校园,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