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税收统计预测方法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朱迪[1](2020)在《中国区域发展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测度及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海市开办一家企业的时间是35天,而她附近的合肥市则需42天才能创办一家企业,她们两地如此相近,两个地区的营商环境却如此不同。有的地区市场化进程较快,而有的地区市场化进程缓慢。在回答地区营商环境和市场化程度差异这一永恒主题过程中,有别于已有文献从资本投入等分析视角。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出发,有理由认为制度性交易成本是形成地区营商环境和市场化程度差距的主要动因。由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差异,地区间有着不同的市场化程度与营商环境,最终形成中国区域和企业不同的经济绩效。制度性交易成本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制度变迁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社会秩序,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地区实行的是开放权利社会秩序,中等地区实行的是相对次弱的权利半开放型社会秩序,高制度性交易成本地区形成的是权利有限准入社会秩序。基于上述客观现实,本文将试图回答以下四个主要层面问题:(1)什么是制度性交易成本?(2)中国区域间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到底有多高?与已有的两部测算制度性交易成本着作—《2008中国营商环境》、《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研究结果是否竞相一致?(3)制度性交易成本与营商环境、市场化程度之间的异同,成本上升对营商环境和市场化程度的影响(4)中国政府当下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于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政策,如“三去一降一补”政策是否帮助企业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不同区域中的行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有多高?它们之间存在的差距有多大?目前,理论界和实践界普遍认为我国制度性交成本较高,但具体有多高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说清楚。作为一项分析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解经济绩效差异的重要工具,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制度性交易成本进行综合测算和系统性分析。测算的前提是明确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内涵和外延,本文分析框架首先是对制度性交易成本进行界定(界定);其次在制度性交易成本界定的基础上进行测算,鉴于目前关于制度性交易成本测算已有两部着作,一部是《营商环境报告》,另一部是《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本文把制度性交易成本与这两部着作分别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它们之间的异性和共性,并在此分析基础上构建指标进行测算制度性交易成本高低程度(区域间成本测度及差异比较);再其次对不同行业和股权性质下的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进行比较分析,比较区域中不同行业和不同股权性质的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高低程度,运用DID模型识别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三去一降一补”政策实施对制度性交易成本影响(区域中的行业制度成本估算与差异比较);最后并运用扎根理论得出相应的降低对策(降低对策)。具体而言,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本文明确制度性交易成本是企业因制度性因素而产生的不合理成本,制度工具包括冗长的法律法规和政府管制措施,涉企收费、企业进入管制成本、政企关联支出、政府管制成本等都属于制度性交易成本范畴。从宏观层面来看,制度性交易成本具体指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与市场关系未能理顺,各环节体制引发障碍带来的成本,例如行业垄断成本、不合理的税费负担等均属于这类成本。从微观层面来看,理性经济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管制企业市场经济行为,在法制不完全健全条件下,经济人有可能增加行政审批事项,当存在行政审批事项与管制行为过多时,就会产生制度性交易成本。这类成本突出表现为行政审批过程中项目偏多、程序数目复杂等,例如政商关联支出、企业进入规制成本均属于这类范畴。第二,在接受“制度性交易成本是企业因制度性因素而产生的不合理成本”这一概念基础上,从宏微观经济事后表现层面构建指标体系,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等相关数据综合测算出中国31个省份制度性交易成本指数。测算后发现指数呈现降低趋势,制度性交易成本指数整体降低幅度从1997年8.41%降低到2014年的7.9%。从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发达省份制度性交易成本最低,综合指数是7.55,相对次弱的是中部地区(8.41),再次是东北地区(8.45),制度性交易成本指数最高的是经济欠发达西部地区(8.63)。这与《2008中国营商环境报告》、《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这两部研究成果相吻合,即市场化程度高、营商环境好的地区就是制度性成本指数低的地区。并运用面板门限回归模型进行检验,发现制度性交易成本与市场化程度和营商环境呈现负相关关系。其中制度性交易成本每下降1%,我国市场化总体程度提高1.307%。只有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才会明显改善地区间的营商环境和市场化程度。第三,本文供给侧改革中的“三去一降一补”政策出台为准自然试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识别区域中不同行业和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高低程度。将2015年作为一个时间临界点,运用“三去一降一补”政策识别敏感型行业和非敏感型行业成本差异。研究发现敏感类行业成本高于非敏感型行业成本,民营企业承担的制度成本高于国有企业。供给侧改革政策出台之前,处理组承担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均值比对照组均值高出0.163,政策出台之后成本均值高出0.022。说明供给侧改革明显降低了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尤其是降低了竞争性行业类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幅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递减趋势。其中各行业在不同的区域间,制度性交易成本高低程度存在差异,在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地区,垄断性行业类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更低,高制度性交易成本地区各行业承担的成本普遍高于低等类地区。说明无论竞争性还是垄断性行业在制度环境好的地区,制度成本更低。第四,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之所以存在较大差距,深层次原因在于制度性交易成本较高的地区大多推行的是“坏”制度,实行的是一种有限准入秩序,所以这类地区大多经济相对落后。处于中等类制度性交易成本地区实行的是一种相对次弱半开放准入秩序,所以属于折中状态。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这类地区使用的是一种“强”制度,这类地区实行的是一种权利更加开放准入社会秩序。总之,实行开放准入社会秩序大多数是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地区,这类地区经济较发达,政府与市场关系较为完善,含有较少的行政干预和垄断,企业更能自由进入和退出。
牛耘诗[2](2018)在《政府行为、社会资本方公平感知对PPP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如何提高项目绩效是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核心问题之一。基于组织行为学中的公平理论,PPP相关的制度、政策和治理措施等政府行为对社会资本方造成的公平感知,是影响社会资本方行为和项目绩效的重要因素;同时,政府行为本身也会直接影响项目绩效。因此,很有必要对政府行为、社会资本方公平感知和项目绩效三者之间的作用关系展开研究。首先,论文对PPP项目中的政府行为和KPI(关键绩效指标)进行了系统归纳总结。通过扎根理论和WBS相结合的识别方法,借助NVivo软件对210份PPP政策文件和6个PPP标准合同范本中的政府相关行为进行了梳理归纳,并通过专家研讨会和理论分析后形成初始的政府行为清单;同样通过文献综述、理论分析和专家研讨会得到KPI初始清单;再基于问卷调研结果进行主因子分析,调整初始清单形成两者的正式清单和分类,其中政府行为分为前期准备、支持与保证、合同管理与政府服务,KPI则分为融资能力、建设期、运营期和投资回报指标。其次,为了测量PPP项目中社会资本方的公平感知水平,论文开发了适用的公平量表。通过文献综述和对比分析后,选择分配公平、程序公平、关系公平和信息公平的四维基础量表,并基于对PPP资深专家的半结构化访谈,归纳总结出实践中的不公平事件,对题项再进行修改补充后形成初始量表;接着,在较大规模的第二轮问卷调研后,根据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将程序公平划分为采购公平和合同公平,形成了具有40个题项、5个维度的正式公平量表。第三,在公平量表、政府行为清单和KPI清单的基础上设计问卷并开展调研,根据调研数据对三者在实践中的现状和不同控制变量下的影响规律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PPP项目特征与不同类型的政府行为和不同维度的公平感知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而项目绩效受到政府行为支持力度和社会资本方公平感知水平的共同影响。最后,利用PLS-SEM构建政府行为、社会资本方公平感知和项目绩效的关系模型并进行验证。通过文献调研对三者之间的影响作用进行归纳总结,并通过理论分析和专家访谈对各作用路径进行补充,形成理论模型。利用SmartPLS软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揭示了PPP应用中的普适性特点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公平感知在PPP项目中的影响作用。再通过对比分析同一社会资本方在两个不同省市的同类型案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完善建议,为提高PPP项目绩效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孙琪[3](2018)在《哈尔滨海关跨境电子商务监管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业务也迎来了新的生机,为我国对外贸易注入了新活力。跨境电子商务自身的特点导致其交易过程和手段较为隐蔽且多样,给海关监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前蓬勃发展的跨境电子商务与相对滞后的海关监管之间的矛盾成为了摆在海关人面前的新课题。2012年至今,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和规范跨境电子商务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其中,2016年4月8日,国家正式实施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税收并同步调整行邮税的政策,让海关又一次进入了公众视野,引发各方关注。本文对国际、国内在跨境电子商务海关监管方面的理论进行了文献综述,介绍了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海关在跨境电子商务海关监管方面的实践模式和成熟经验,并介绍了当前我国海关和哈尔滨海关关区对跨境电子商务工作监管的总体状况。哈尔滨海关由于自身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贸易状况独具特色。本文在详细阐述了哈尔滨关区贸易状况、特别是跨境电子商务贸易状况的基础上,对目前哈尔滨海关关区跨境电子商务监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按照海关职能将问题分为四大类十三项,通关监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现行监管模式局限、海关履职难以匹配、海关监管难度增加、跨境电商信用缺失;税收征管方面的主要问题包括政策法规制约、税款征退存疑、海淘海代难查;海关统计工作中主要有属性难分价格待定、申报制度亟待改革、邮件渠道统计缺位的问题;海关缉私方面存在走私行为难于查发、认定和取证困难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探讨了海关监管、海关税收、海关统计、海关缉私等方面的对策和方案。
赵连伟,郭龙,张平竺,高凤勤[4](2015)在《西班牙税收收入管理经验及其启示》文中提出如何有效加强税收收入管理是各国税务机关面临的众多难题之一。西班牙税务局在收入目标跟踪落实、严格欠税管理、加强国际税务合作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对于加强税收收入管理、增加税收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通过介绍和分析西班牙税收收入管理制度,总结其成功做法和经验,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
张国龙[5](2013)在《税收数据信息反映地区经济运行状况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影响经济。”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税收与经济关系的基本观点。鉴于税收和经济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何通过税收数据信息的有效应用来提高税收征管质量、防范税收风险、评价税收政策效应、反映经济运行的状况,是税务部门一直以来都重点关注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我国在税收数据信息应用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果。但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税收数据信息应用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今后我国税收数据信息应用的发展方向之一就是从税收看经济、看社会、看发展,注重从税收角度观察经济运行情况,折射经济社会发展中值得关注的问题。所以如何充分利用丰富而宝贵的税收数据信息,加强税收数据信息反映地区经济运行状况的研究,揭示税收数据信息中蕴涵的税收与经济发展规律,更好的服务地区经济发展大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实际工作出发,通过对国内外税收数据信息应用工作情况的分析,指出现阶段我国在税收数据信息反映地区经济运行状况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笔者多年的税收管理和税收数据信息分析工作经验,用实例对税收数据信息反映地区经济运行的问题开展研究。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相关研究成果综述、研究思路及方法,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为税收数据信息与地区经济的关联性分析。主要介绍相关概念的界定,税收数据信息的构成和来源,税收数据信息与地区经济运行的关联性。第三部分为税收数据信息反映地区经济结构的实证分析。主要介绍税收数据信息反映地区行业分布、注册类型分布、地区内经济格局分布的状况,对地区经济结构进行评价并提出地区经济调整建议。第四部分为税收数据信息反映地区经济运行质量的实证分析。主要介绍税收数据信息反映地区主要工业对地区经济发展、对劳动就业的贡献以及出口创汇能力和能耗状况,对地区经济运行质量进行评价并对提高地区经济质量提出建议。第五部分为税收数据信息反映地区经济与其他区域经济关系的实证分析。主要介绍税收数据信息反映地区经济的关联度、互补性或竞争性、供给状况和需求状况,对地区经济与其他区域经济关系进行评价并提出与其他区域经济关系发展建议。第六部分是全文结论。
沈立鸿[6](2013)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小地税机构税收预测系统分析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各级税务部门可获得的税收征管数据容量越来越大,海量的税收征管数据背后隐藏许多重要信息。在传统的税收预测工作中,中小地税机构无法有效的集成各个“信息孤岛”,同时缺乏发现税收征管数据背后隐藏知识的手段,从而出现“数据爆炸而知识贫乏”现象。税收预测人员希望对海量的税收征管数据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生成与税收预测相关性更大的税收征管数据,为税收预测和决策提供帮助。本论文就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s (VBA, Visual Basic的一种宏语言)结合数据挖掘技术在税收预测中的应用问题,在掌握和分析关于数据挖掘技术发展、传统税收预测技术的基础上,对税收征管数据挖掘过程模型建立、数据预处理技术、关联规则挖掘等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完成工作如下:1.中小地税机构税收预测系统的需求分析,结合税收征管数据处理流程和业务需求,提出了中小地税机构税收预测系统的设计框架;2.在了解税收征管数据存储和处理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税收征管数据中存在的问题和数据挖掘技术对数据的要求,总结了常见的数据预处理技术和适用情况;3.数据挖掘组件的设计,针对税收征管数据特点调用SQL Severe2000中的Microsoft决策树和Microsoft聚集方法进行数据挖掘;4.税收预测组件的设计,针对税收预测人员习惯,采用VBA方式在在EXCEL2003中实现基于时间数列、基于税收与经济关系的预测方法;5.其它相关组件的设计。该系统主要功能经税收预测人员试用,使用效果良好。这些预测结果可以帮助税收预测人员做进一步预测,从而提高税收预测的准确性,使低层次的简单查询、统计税收征管数据应用提升到知识挖掘和决策支持的高级应用。
李国锋[7](2009)在《税收收入能力测算模型、方法及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税收收入能力是指既定税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其经济运行中形成的最大的潜在税收储量。税收收入能力测算问题一直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在相关研究文献评述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数理经济分析、计量经济面板数据建模、随机前沿面分析技术、数据分布估计和随机模拟技术等方法,围绕着税收收入能力相关概念与理论、中国财税体制发展概况、地区税收努力指数测算和分税种(绝对)税收收入能力测算的模型、方法及其实证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展开研究。研究结论与创新主要表现在:(1)梳理界定了税收收入能力相关概念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研究了中国分税制财税体制与政策、税源监控实践与税收经济统计数据的环境状况,揭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税收收入(能力)的形成与实现过程是一个“税收生产系统”的本质特征;提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税收收入(能力)的形成与实现过程的‘税收生产系统性’假设”。研究同时发现,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各地区税收收入潜力稳步增强,但税收政策影响效应的不确定性较大;政府拥有相对完备的税源监控指标体系和较为丰富的税收经济统计数据资源,但更精确的研究数据却较难获取。(2)基于宏观经济学规范的IS-LM模型,研究了经济决定税收的数理经济模型,利用微分方法分析了决定税收收入能力的因素影响机制。结合文献分析发现,总产出(GDP)、消费与投资、国际贸易、市场利率与货币供给以及政府支出需求等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因素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税收收入能力的大小与规模,而其政治制度、政策调整和社会环境等因素也是影响其税收收入能力形成与实现的重要因素。基于相关变量的数据可得性分析,研究选取了经济发展、经济结构和税务系统规模等方面的具体影响因素,构建了中国地区税收努力指数模型。(3)研究发现,运用OLS方法对地区税收努力指数模型的参数估计,存在着回归方法之均值估计的本质与税收收入能力的最大潜在能力内涵的不一致性问题,而地区税收努力指数的定义与生产系统技术有效性的定义有着天然的形式相似性;在“税收收入实现的生产系统性”假设下,论文类比研究了税收生产系统随机前沿面分析技术(SFA)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利用随机前沿面分析技术估计地区税收努力指数模型参数的新的研究视角,并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论证、比较与实证研究,验证了基于SFA法的税收努力指数模型测算结果的有效性;根据SFA法的测算结果计算的全国各年度平均税收流失率,与相关研究成果比较,具有较高的可信度。(4)论证提出了(分税种)税基变量的“随机性”假设,并在该假设下,引入概率分布概念和贝叶斯定理的信息修正思想,整理提出了一个相对通用的“税收收入能力测算分布估计法”,研究给出了其算法思路,构建了分税种(绝对)税收收入能力测算的积分模型;并以个人所得税中工资薪金所得税收入能力测算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了论文提出的税收收入能力测算分布估计算法的可行性。(5)实证研究中,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的细分行业单位职工年均工资薪金所得和职工人数两组数据的结构特征,以及人们对行业单位内部工资薪金收入分配差异巨大的先验知识,在一定的研究假设下,利用随机模拟技术,生成了中国职工工资薪金的人工样本数据,并将其用于个人所得税收入能力测算之实证研究中。这一研究工作颇具方法论意义。总之,本文研究为拓展税收收入能力测算模型与方法做了不懈努力;其测算结果对辅助税负公平判断、财政转移支付决策以及地区税收征管效率评价等工作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
李庆会[8](2008)在《浅谈税收统计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文中指出税收统计是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税收工作的要求,按照统一的税收制度,运用专门的统计方法,反映税收经济现象总体上的数量关系及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项专业统计。
张培森,付广军[9](2007)在《中国民营经济税收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中国民营经济税收发展状况近年来,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增长的轨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与结构的巨大变化,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民营经济的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特别是国内私营企业的贡献功不可没。预计2007年全部民营经济的税收收入占国家税收收入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达到或超过26%。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民营经济对税收贡献的潜力巨大。(一)民营经济的概念及含义多年来,我国学术研究机构和各部门经济工作者对民营经济以及私营经济实践与理论进行了大量的跟踪研究。关于私营经济与民营经济的概念基本上有了划
赵梅[10](2007)在《大连保税区地税局税源管理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保税区地税局是大连市地税局设在保税区的驻区基层局,近年来保税区区域范围不断调整、扩大,区域经济总量年年攀升,区内支柱产业也由原来的单一出口加工业向多类别产业转变,区域税源也不断地发生调整和变动,相应的税源管理也成为保税局地税局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选题就是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本文通过对税源管理的概念、内容、税源管理的原则等基本理论进行阐述,明确了基层税务机关的税源管理范围和目标,同时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税源管理经验,结合基层税务机关工作实际,对保税区地税局的税源管理现状进行了详细剖析,在征收管理方面存在的税源管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在:税务登记、发票管理、纳税申报、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相关部门协税护税五个环节;在内部核算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税收计划、税收会计、税收统计、重点税源管理四个环节。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背景,分别从两方面,即征收管理方面和内部核算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及建议,其中针对征管方面提出了税务登记、发票管理、纳税申报、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和各部门协税护税五个环节税源管理对策,针对内部核算方面提出了税收计划、税收会计、税收统计和重点税源四个环节的税源管理对策。本文从现有的税收征管模式出发,结合基层税务工作的各个环节及工作步骤,提出了微观税源管理思路和具体的工作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与实用性,有助于提高保税区地税局的税源管理质量与税源管理效率,从而使其税源管理工作尽快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区域环境,实现税收收入的最大化。
二、税收统计预测方法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税收统计预测方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区域发展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测度及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制度性交易成本内涵相关文献 |
二、制度性交易成本测度文献综述 |
三、制度性交易成本对经济绩效影响文献综述 |
第三节 本文基本思路及结构安排 |
一、本文基本思路 |
二、结构内容安排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数据说明 |
一、研究方法 |
二、数据说明 |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制度性交易成本:渊源、内涵及分析范式 |
第一节 制度性交易成本概念的渊源 |
一、交易成本与制度性交易成本隶属关系分析 |
二、制度性交易成本概念的演进 |
第二节 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内涵 |
一、制度性交易成本概念解释存在分歧 |
二、制度性交易成本性质—不合理成本的重新解释 |
三、制度性交易成本分类 |
四、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存因 |
第三节 制度性交易成本分析范式的逻辑框架 |
一、制度性交易成本基本定律 |
二、制度性交易成本形成、过程和假设 |
三、制度性交易成本:理解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分析范式 |
四、制度性交易成本差序的制度来源 |
第四节 制度性交易成本对经济制度效率的影响:两个维度 |
一、制度性因素引起制度性交易成本上升 |
二、成本上升影响经济制度运行效率:基于两个维度分析 |
第五节 研究结论及启示 |
第三章 制度性交易成本与营商环境分析 |
第一节 营商环境指数作为衡量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原因解释 |
一、营商环境与制度性交易成本紧密相关 |
二、营商环境与制度性交易成本对比原因解释 |
第二节 营商环境与制度性交易成本多维度比较 |
一、营商环境报告简况 |
二、营商环境与制度性交易成本多维度比较 |
第三节 营商环境成本测算及结果对比 |
一、营商环境便利指数评分方法 |
二、全球营商环境测算结果比较 |
三、中国营商环境现状及分省排序 |
四、营商环境高、中、低指数差异的制度解释 |
第四节 营商环境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关系:假设与验证 |
一、营商环境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相互关系假设 |
二、营商环境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相互关系验证 |
第五节 研究结论及启示 |
第四章 制度性交易成本与市场化程度分析 |
第一节 市场化指数作为衡量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原因解释 |
第二节 市场化指数的指标体系构建与测算方法 |
一、市场化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二、市场化程度指标测算方法 |
第三节 中国各省市场化程度进展和总体排序 |
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总体进展情况:1997-2014 |
二、中国各省份市场化变动及总体排序 |
三、区域间市场化程度差异制度之解释 |
第四节 市场化程度与制度性交易成本相互关系:假设与验证 |
一、市场化程度与制度性交易成本维度比较 |
二、市场化程度与制度性交易成本相互关系假设 |
三、市场化程度与制度性交易成本相互关系验证 |
第五节 研究结论及启示 |
第五章 中国区域制度性交易成本测算及差异比较分析 |
第一节 研究问题提出 |
第二节 制度性交易成本测度方法回顾 |
一、制度性交易成本的直接测算方法回顾 |
二、间接角度进行测算的方法回顾 |
第三节 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基本指标体系构建及结果对比 |
一、制度性交易成本指标构建及比较 |
二、区域间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指数测算方法及结果分析 |
三、制度性交易成本与营商环境和市场化指数比较分析 |
第四节 区域间制度性交易成本差异的门限效应检验 |
一、模型构建 |
二、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
三、面板平稳性检验 |
四、门限检验及结果区制划分 |
五、内生性检验及门限回归分析结果 |
六、稳健性检验 |
第五节 研究结论及启示 |
第六章 区域中的行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估算及降低成效比较分析 |
第一节 研究问题提出 |
第二节 制度背景与研究假设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计量模型设定 |
二、变量定义 |
三、数据说明及描述性统计 |
第四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一、平行趋势检验 |
二、行业类制度性交易成本高低程度比较:单变量估计结果 |
三、政策实施对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的影响:双重差分回归结果 |
四、中国区域中的行业制度交易成本差异比较分析 |
五、内生性检验:工具变量法 |
六、稳健性检验 |
第五节 基于企业所有制视角异质性检验 |
第六节 研究结论与启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启示 |
第七章 研究结论、降低对策及研究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降低对策及建议 |
一、基于扎根理论分析的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障碍 |
二、扎根理论的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探索性分析 |
三、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对策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附表 |
附录Ⅱ: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2)政府行为、社会资本方公平感知对PPP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公平感知及其对绩效影响的相关研究 |
1.2.2 PPP项目中政府行为对绩效影响的相关研究 |
1.2.3 PPP项目绩效评价相关研究 |
1.2.4 相关研究现状小结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与方法 |
1.4.1 研究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PPP项目的政府行为清单和KPI清单 |
2.1 政府行为和KPI的识别方法 |
2.1.1 研究范围的界定 |
2.1.2 识别资料的选择 |
2.1.3 研究方法与工具 |
2.2 PPP项目政府行为初始清单和KPI初始清单的生成 |
2.2.1 政府行为初始清单的识别过程 |
2.2.2 KPI初始清单的识别过程 |
2.3 基于主成分因子分析的清单调整 |
2.3.1 政府行为清单的主成分因子分析 |
2.3.2 KPI清单的主成分因子分析 |
2.4 政府行为正式清单和KPI正式清单的形成 |
2.4.1 政府行为的正式清单和分类 |
2.4.2 KPI的正式清单和分类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PPP项目社会资本方的公平感知及量表开发 |
3.1 基础量表的形成 |
3.2 PPP项目社会资本方公平感知初始量表的形成 |
3.2.1 访谈问卷设计及调研过程 |
3.2.2 PPP社会资本方公平感知初始量表的形成 |
3.3 PPP项目社会资本方公平感知正式量表的形成 |
3.3.1 第二轮问卷调研 |
3.3.2 探索性因素分析 |
3.3.3 量表的信度检验 |
3.3.4 PPP项目社会资本方公平感知正式量表的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问卷调研设计及数据统计分析 |
4.1 问卷设计与调研 |
4.1.1 调查问卷设计 |
4.1.2 问卷调研过程 |
4.2 政府行为、社会资本方公平感知和KPI的总体情况 |
4.2.1 PPP实践中政府行为的总体情况 |
4.2.2 PPP实践中社会资本方公平感知的总体情况 |
4.2.3 PPP项目绩效的总体情况 |
4.3 政府行为、社会资本方公平感知和KPI的影响规律 |
4.3.1 PPP实践中政府行为的影响规律 |
4.3.2 PPP实践中社会资本方公平感知的影响规律 |
4.3.3 PPP项目绩效的影响规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PLS-SEM的理论模型构建与检验 |
5.1 理论模型的构建 |
5.1.1 基于文献综述的假设影响路径 |
5.1.2 基于专家访谈的假设影响路径 |
5.1.3 理论模型的构建 |
5.2 验证性因素分析 |
5.3 理论模型的检验与结果 |
5.3.1 理论模型的检验 |
5.3.2 模型泛化能力评估 |
5.4 基于模型检验结果的影响作用分析 |
5.4.1 政府行为的影响作用分析 |
5.4.2 公平感知的影响关系分析 |
5.4.3 项目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
5.4.4 被拒绝的影响路径分析 |
5.5 基于案例的验证性分析 |
5.6 结论总结与政策建议 |
5.6.1 模型主要结论总结 |
5.6.2 政策建议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主要工作与结论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研究局限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PPP项目社会资本方公平感知初始量表开发调研问卷 |
附录B 政府行为对PPP社会资本方公平感知和项目绩效影响调研问卷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哈尔滨海关跨境电子商务监管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内容、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框架 |
第2章 哈尔滨海关简介及哈尔滨关区工作情况概述 |
2.1 哈尔滨海关简介 |
2.2 哈尔滨关区2015-2017 对外贸易发展情况及特点 |
2.2.1 哈尔滨关区2015-2017 年对外贸易发展情况 |
2.2.2 哈尔滨关区2015-2017 年对外贸易发展特点 |
2.2.3 哈尔滨海关关区贸易形势劣势分析 |
2.2.4 哈尔滨海关关区贸易形势优势分析 |
2.3 哈尔滨海关跨境电子商务工作情况 |
2.3.1 跨境电子商务概念及海关监管现状 |
2.3.2 哈尔滨海关2015-2017 年跨境电子商务贸易情况 |
2.3.3 哈尔滨关区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有利因素 |
2.3.4 哈尔滨关区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制约条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哈尔滨海关关区跨境电子商务监管工作现存问题剖析 |
3.1 通关监管的问题 |
3.1.1 监管模式局限 |
3.1.2 监管手段落后 |
3.1.3 监管标准不一 |
3.1.4 企业信用缺失 |
3.2 税收征管的问题 |
3.2.1 税收政策制约 |
3.2.2 税款征退存疑 |
3.2.3 海淘海代难查 |
3.3 海关统计的问题 |
3.3.1 属性难分价格待定 |
3.3.2 申报制度亟待改革 |
3.3.3 邮件渠道难度增加 |
3.4 海关缉私的问题 |
3.4.1 走私行为难于查发 |
3.4.2 走私行为难于认定 |
3.4.3 走私案件取证困难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完善哈尔滨海关关区跨境电子商务工作对策及保障 |
4.1 对哈尔滨关区跨境电子商务通关监管的对策 |
4.1.1 创新模式区别对待 |
4.1.2 培养人才改进管理 |
4.1.3 创新机制搭建平台 |
4.1.4 引导行业自律加快信用分级 |
4.2 对哈尔滨关区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对策 |
4.2.1 明确责任推进改革 |
4.2.2 探索跨境电商税收新政 |
4.2.3 严防代购偷漏税款 |
4.3 哈尔滨海关跨境电子商务统计工作保障 |
4.3.1 区分属性核定价格 |
4.3.2 完善统计申报名目 |
4.3.3 加快改革申报制度 |
4.4 哈尔滨海关跨境电子商务海关缉私保障 |
4.4.1 查发走私行为 |
4.4.2 认定走私行为 |
4.4.3 科学技术取证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个人简历 |
(4)西班牙税收收入管理经验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班牙税收收入管理工作主要做法 |
(一)收入预测和能力估算 |
(二)计划监测落实和税收政策效应分析 |
(三)税收数据统计和发布 |
二、西班牙税收收入管理的成功经验 |
(一) 专业的预测分析和收入能力估算方法 |
(二)科学的税收计划分配、监督和激励机制 |
(三)完善的信息监控网络体系 |
(四)严格的欠税追缴和拍卖制度 |
(五)严密的国际合作和情报交换网络 |
三、西班牙税收收入管理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一)完善的收入管理体系是税收收入管理的基础 |
(二)全面的信息管税是税收收入管理的重要手段 |
(三)准确的税收估算和监测计划的落实是税收收 入管理的前提 |
(四)专业化的队伍建设是税收收入管理的关键 |
(5)税收数据信息反映地区经济运行状况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1.2.1 国外税收数据信息应用的状况 |
1.2.2 国内税收数据信息应用的状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 |
1.4.2 本文的不足 |
2 税收数据信息与地区经济的关联性分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税收数据信息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2 地区经济运行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 税收数据信息的构成和来源 |
2.2.1 税收数据信息的构成 |
2.2.2 税收数据信息的来源 |
2.2.3 税收数据信息的应用价值 |
2.3 税收数据信息与地区经济的关联性分析 |
2.3.1 税收数据信息与地区经济总量的关联性 |
2.3.2 税收数据信息与地区经济结构的关联性 |
2.3.3 税收数据信息与地区经济运行质量的关联性 |
3 税收数据信息反映地区经济结构的实证分析 |
3.1 税收数据信息反映地区经济结构的分析 |
3.1.1 税收数据信息反映地区行业状况 |
3.1.2 税收数据信息反映地区经济注册类型状况 |
3.1.3 税收数据信息反映地区内经济格局分布状况 |
3.2 利用某市税收数据信息对其经济结构状况的评析 |
3.2.1 对某市经济结构状况的评价 |
3.2.2 对某市经济结构调整的建议 |
4 税收数据信息反映地区经济运行质量的实证分析 |
4.1 税收数据信息反映地区经济运行质量分析 |
4.1.1 税收数据信息反映主要工业企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 |
4.1.2 税收数据信息反映主要工业企业对劳动就业的贡献 |
4.1.3 税收数据信息反映主要工业出口创汇能力 |
4.1.4 税收数据信息反映主要工业能耗 |
4.2 利用某市税收数据信息对其经济运行质量的评析 |
4.2.1 对某市经济运行质量的评价 |
4.2.2 对提高某市经济运行质量的建议 |
5 税收数据信息反映地区经济与其他区域经济关联性的实证分析 |
5.1 税收数据信息反映地区经济与其他区域经济关联性的分析 |
5.1.1 税收数据信息反映地区经济与其他区域经济的关联度 |
5.1.2 税收数据信息反映地区经济与其他区域经济的互补性或竞争性 |
5.1.3 税收数据信息反映地区经济与其他区域经济的商品供给关联性 |
5.1.4 税收数据信息反映地区经济与其他区域经济的商品需求关联性 |
5.2 利用某市税收数据信息对其与其他区域经济关联性的评析 |
5.2.1 对某市经济与其他区域经济关联性的评价 |
5.2.2 对某市经济与其他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小地税机构税收预测系统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现状分析 |
1.3.1 数据挖掘研究现状 |
1.3.2 数据挖掘技术在税务系统的应用现状 |
1.4 论文内容及本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简介 |
2.1 数据挖掘 |
2.1.1 数据挖掘的发展和演变 |
2.1.2 数据挖掘的过程 |
2.1.3 数据挖掘常用算法及分类 |
2.1.4 常用数据挖掘工具介绍 |
2.2 税收预测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业务需求 |
3.2 系统用户需求 |
3.3 与其它系统的关系 |
3.4 存在的困难 |
3.5 需要解决的问题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总体设计 |
4.1 总体设计方案 |
4.2 总体架构设计 |
4.3 安全保密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模块设计 |
5.1.1 系统维护组件设计 |
5.1.2 日常维护组件设计 |
5.1.3 税收预测组件设计 |
5.1.4 交互设计 |
5.2 数据库设计 |
5.3 算法设计 |
5.3.1 数据挖掘算法介绍 |
5.3.2 预测算法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税收收入能力测算模型、方法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图目录 |
表目录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动机与问题界定 |
1.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有关税收收入能力测算研究的演进 |
1.2.2 税收收入能力测算研究的评价 |
1.3 研究途径、方法及论文架构 |
1.3.1 研究途径与研究方法 |
1.3.2 论文架构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1.4.2 论文研究存在的不足 |
2 税收收入能力测算的理论基础 |
2.1 税收收入能力概念的界定 |
2.1.1 税收收入能力的内涵 |
2.1.2 税收收入能力相关概念及其关系 |
2.1.3 税收收入能力测算的指标体系说明 |
2.2 税收经济决定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2.2.1 经济决定税收的数理经济模型 |
2.2.2 决定税收的经济因素影响分析 |
2.3 财税体制、税收政策、税源监控及税收数据环境分析 |
2.3.1 中国税制改革及主要税种简介 |
2.3.2 税收政策对税收收入能力的影响分析 |
2.3.3 税源监控及税收统计数据环境分析 |
2.4 税基变量的随机性假设及其分布估计的需求分析 |
2.4.1 税基变量的随机性假设 |
2.4.2 税基变量分布估计的需求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地区税收努力指数模型——基于面板数据随机前沿面分析的实证研究 |
3.1 TE/R法的原理、问题及改进设想 |
3.1.1 TE/R法的原理分析 |
3.1.2 相对税收收入能力测算方法的问题 |
3.1.3 税收努力指数模型估计方法的改进设想 |
3.2 影响税收努力的因素选择、数据说明及模型设定 |
3.2.1 影响税收努力指数测算的因素选择 |
3.2.2 数据来源说明与模型设定 |
3.3 基于面板数据TE/R法的税收努力指数模型及其测算分析 |
3.3.1 面板数据模型的基本原理简介 |
3.3.2 基于TE/R法的税收努力指数模型的构建与估计 |
3.3.3 地区税收努力指数测算及其分析(Ⅰ) |
3.4 基于面板数据SFA法的税收努力指数模型及其测算分析 |
3.4.1 面板数据随机前沿面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3.4.2 基于SFA法的税收努力指数模型的构建与估计 |
3.4.3 地区税收努力指数测算及其分析(Ⅱ) |
3.5 关于税收努力指数模型的两种测算结果之比较 |
3.5.1 两种测算(方法)结果的殊途同归 |
3.5.2 有待进一步验证的问题 |
3.6 本章小结 |
4 税收收入能力测算积分模型——基于数据分布估计法的实证研究 |
4.1 税收收入能力测算典型方法评介与启示 |
4.1.1 税收收入能力测算模型方法概述 |
4.1.2 可征税资源总额法(TTR) |
4.1.3 增值税收入能力测算的直接消耗系数法 |
4.1.4 个人所得税收入能力测算的分布估计法 |
4.1.5 几点启示 |
4.2 税收收入能力测算的分布估计法(TC/D)的提出 |
4.2.1 税收制度的理解与税基变量的选择 |
4.2.2 税基数据的收集及其结构特征的理解 |
4.2.3 税基变量概率分布的估计与检验 |
4.2.4 税收收入能力测算积分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
4.2.5 基于贝叶斯定理的税收收入能力跨时期测算 |
4.3 基于TC/D法的职工工资薪金所得税收入能力测算实证研究 |
4.3.1 个人所得税税制的理解及其税基、税率函数的确定 |
4.3.2 职工工资薪金所得数据的收集、理解与模拟 |
4.3.3 职工工资薪金所得数据分布的估计与检验 |
4.3.4 职工工资薪金所得税收入能力测算积分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
4.3.5 有关税收收入能力测算的分布估计法的几点说明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研究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有关RTS法研究的典型文献比较 |
附录B:有关TE/R法研究的典型文献比较 |
附录C:2006年中国职工工资薪金收入模拟VBA程序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后记 |
(10)大连保税区地税局税源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区域背景 |
1.1.2 经济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税源管理的理论意义 |
1.2.2 研究税源管理的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 |
2 税源管理理论综述 |
2.1 税源管理概念 |
2.1.1 税源管理概念理解之一 |
2.1.2 税源管理概念理解之二 |
2.1.3 税源管理概念理解之三 |
2.1.4 税源管理概念归纳 |
2.2 税源管理的内容 |
2.2.1 征管环节税源管理 |
2.2.2 内部核算税源管理 |
2.3 税源管理的原则 |
2.3.1 税源管理要与税源结构、税种特点相适应 |
2.3.2 税源管理要与现行征管模式相适应 |
2.3.3 税源管理要与现代化、信息化相适应 |
2.3.4 税源管理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 |
2.4 发达国家税源管理经验借鉴 |
2.4.1 推行统一税务代码制度,加强纳税人税务登记管理 |
2.4.2 合理设置管理机构,强化重点税源管理 |
2.4.3 科学管理零散税源 |
2.4.4 应用信息管理系统,提高监控纳税人信息流的科技含量 |
2.4.5 纳税服务经常化与多元化 |
2.4.6 税源管理经验启示 |
3 大连保税区地税局税源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3.1 大连保税区地税局税源管理概况 |
3.2 大连保税区地税局税源管理现状 |
3.2.1 征管环节税源管理环节现状 |
3.2.2 内部核算管理环节现状 |
3.3 大连保税区地税局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3.1 征管环节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3.2 内部核算环节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 大连保税区地税局税源管理对策 |
4.1 征管环节税源管理的对策 |
4.1.1 税务登记管理对策 |
4.1.2 发票管理对策 |
4.1.3 纳税申报管理对策 |
4.1.4 纳税评估管理对策 |
4.1.5 税务稽查管理对策 |
4.1.6 相关部门协税护税对策 |
4.2 内部核算环节税源管理对策 |
4.2.1 税收计划管理对策 |
4.2.2 税收会计管理对策 |
4.2.3 税收统计管理对策 |
4.2.4 重点税源管理对策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税收统计预测方法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区域发展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测度及比较研究[D]. 朱迪.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8)
- [2]政府行为、社会资本方公平感知对PPP绩效的影响研究[D]. 牛耘诗. 清华大学, 2018(06)
- [3]哈尔滨海关跨境电子商务监管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孙琪.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4]西班牙税收收入管理经验及其启示[J]. 赵连伟,郭龙,张平竺,高凤勤. 国际税收, 2015(08)
- [5]税收数据信息反映地区经济运行状况的实证研究[D]. 张国龙. 东北财经大学, 2013(08)
- [6]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小地税机构税收预测系统分析与设计[D]. 沈立鸿. 厦门大学, 2013(05)
- [7]税收收入能力测算模型、方法及实证研究[D]. 李国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9(03)
- [8]浅谈税收统计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J]. 李庆会. 中国集体经济, 2008(29)
- [9]中国民营经济税收报告[A]. 张培森,付广军.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No.4(2006-2007), 2007
- [10]大连保税区地税局税源管理对策研究[D]. 赵梅. 西安理工大学, 2007(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