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阶段体重与产蛋性状遗传相关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党李苹,周雯馨,刘瑞芳,白云,王哲鹏[1](2020)在《略阳乌鸡体重和产蛋数性状遗传参数估计》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略阳乌鸡是陕西省特有的家禽品种,该品种具有体型大、肉质好、氨基酸含量丰富、对林地散养适应性强的优点,但也存在生长缓慢,产蛋性能差的不足。为此,在系统测定略阳乌鸡生产性能的基础上,开展对体重和产蛋性状遗传参数的估计,阐明遗传效应对上述性状的调控作用及性状间的遗传关系,期望为这些性状的选育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对略阳乌鸡蛋用系一世代71个半同胞家系799只公鸡和804只母鸡6、10、14、20周龄和开产日龄体重进行测定,以个体为单位记录从开产到31、35和40周龄产蛋数,以四分位数〒1.5倍四分位距为界删除异常值,更正性别记录错误。以性别为固定效应,育种值为随机效应用单变量动物模型估计各性状遗传力,用双变量动物模型估计性状间遗传相关,用逆伽玛分布指定育种值和残差项方差先验分布,用贝叶斯算法执行130 000次迭代,弃去前30 000次迭代结果,以100为间隔抽取1 000个估计值获得方差和协方差后验分布,计算各性状遗传力和性状间遗传相关。用R语言PerformanceAnalytics软件包chart.Correlation命令计算性状间表型相关。【结果】略阳乌鸡6、10、14、20周龄公鸡体重为(0.56〒0.07)、(1.07〒0.13)、(1.56〒0.19)、(1.97〒0.21)kg,母鸡体重为(0.47〒0.06)、(0.86〒0.12)、(1.18〒0.16)、(1.48〒0.19)kg,开产体重为(1.68〒0.23)kg;31、35和40周产蛋数为(31.2〒11.5)、(42.5〒16.7)和(54.7〒20.4)枚。体重遗传力随年龄逐渐减小,分别为0.74、0.76、0.63、0.54和0.52,置信区间在0.25—0.33之间。产蛋数遗传力为0.27、0.25和0.26,置信区间在0.35—0.42之间。10、14、20周龄体重间维持中等偏上(0.52—0.68)的遗传相关性,但6周龄体重(0.21—0.52)和开产体重(0.21—0.46)与各时间点体重遗传相关性较弱。体重间遗传相关系数置信区间在0.13—0.34之间。在3个时间点产蛋数间遗传相关系数趋近于1,置信区间在0.03—0.06之间。体重和产蛋数间遗传相关系数均不显着。在时间维度上,各体重性状间表型相关系数在0.43—0.90之间(P<0.001),产蛋数性状间表型相关系数在0.79—0.94之间(P<0.001)。6—20周龄体重与产蛋数间维持了弱(0.023—0.15)正相关关系,但开产体重与产蛋数存在弱负相关关系(-0.17—-0.14)。【结论】首次估计了略阳乌鸡品种特异性的遗传参数,发现略阳乌鸡体重性状主要受遗传效应调控,而产蛋数性状受环境影响更大,阐明了早期与晚期性状间、体重与产蛋数间的遗传关系,为早期选种和多性状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些结果建议在略阳乌鸡群体中对体重性状表型选择有望取得良好效果,但对产蛋数性状应建立纯系利用杂种优势;体重和产蛋数间不存在负遗传相关关系,可同时对两个性状选育提高。
党李苹[2](2020)在《略阳乌鸡产蛋数性状遗传参数估计及调控基因AMH表达和序列变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略阳乌鸡是我国着名的地方品种,其蛋肉营养丰富,兼有药用和保健功效。然而,略阳乌鸡的产蛋性能较差(85~115枚/只/年),使乌鸡繁育和商品蛋生产成本显着提高,对乌鸡产业的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本研究估计了略阳乌鸡产蛋数特异性遗传参数,分析了卵泡发育调控基因抗穆勒氏管激素(anti-Mullerian hormone,AMH)与产蛋性能的关系,旨在探索略阳乌鸡产蛋性状遗传基础,为产蛋性能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对略阳乌鸡蛋用系育种核心群1600只一世代个体6、10、14、20周龄和开产日龄五个时间点的体重及31、35和40周龄三个时间点的产蛋数进行测定,用贝叶斯运算法则估计略阳乌鸡各性状遗传力及性状间的遗传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略阳乌鸡群体产蛋性能低,且性状在群体中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变异系数在36.8%~39.2%之间;2、略阳乌鸡产蛋数性状的遗传力估计值较低(0.25~0.27),而三个时期产蛋数性状之间具有较强的遗传相关,遗传相关系数接近于1;3、各个时期的产蛋数性状与开产体重之间遗传关系较弱(-0.24~0.17)。在阐明群体遗传特性的基础上,我们研究了卵泡发育相关基因AMH的表达以及序列变异与略阳乌鸡产蛋数之间的关系。首先,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AMH基因在产蛋数差异个体层级前卵泡中的表达量。其次,利用Clustal Omega在线多序列比对程序(https://www.ebi.ac.uk/Tools/msa/clustalo/)和同源性建模分析鸟类与哺乳动物AMH蛋白以及变异位点(Val566Ile)的保守性并建立野生与变异型AMH蛋白三维结构,检测变异对蛋白质结构的影响,最后运用基于正交家系的传递不平衡检验(TDT)模型分析Val566Ile与产蛋数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AMH表达量在高产尼克鸡和低产略阳乌鸡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2、总体上鸡AMH蛋白与哺乳动物的氨基酸同源性较低,但具有生物活性的C端保持较高的保守性,而除火鸡外,在动物中变异位点是不保守的,而其疏水性是完全保守的;3、根据模拟三维结构可得,Val566Ile突变对多个氨基酸残基的氢键以及水溶性产生影响并增加一个新的α螺旋;4、略阳乌鸡31、35、40周龄产蛋数与基因型之间并未存在显着关联性(P>0.05)。结果表明略阳乌鸡产蛋数遗传力较低,直接选育难度较大,通过配套系杂交利用杂种优势有望取得更好选育效果。不同时间点产蛋数间的正遗传相关性指出根据31周龄产蛋进行早期选种具有可行性。体重和产蛋数保持了较为独立的遗传关系,说明可同时对两个性状选育提高。AMH候选基因表达及变异的研究中,我们发现Val566Ile对蛋白高级结构产生影响,而在统计学上Val566Ile和AMH的表达与产蛋性状无显着关联,表明Val566Ile和AMH的表达可能不是影响略阳乌鸡产蛋的重要遗传因素,为略阳乌鸡产蛋分子育种奠定基础。
莫先艇[3](2020)在《乌蒙凤鸡保种选育及QDPR、RBP4A基因对其生长和繁殖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乌蒙凤鸡为试验对象,制定并实施了保种选育方案,并对零世代各家系生长性能、繁殖性能和一世代育雏期的生长性能进行了测定;二是以醌型二氢生物喋呤还原酶(QDPR)基因和血浆视黄醇结合蛋白4A(RBP4A)基因作为候选基因,利用直接测序技术,分析乌蒙凤鸡QDPR和RBP4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寻找与乌蒙凤鸡生长和繁殖性状相关联的遗传标记;三是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QDPR和RBP4A基因在乌蒙凤鸡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组织中的m RNA表达差异进行检测;结果如下:1.制定乌蒙凤鸡保种选育方案,组建零世代核心群,其中黄羽36个家系、麻羽72个家系,生产性能测定结果表明:16~45周龄黄羽系公鸡生长性能优于麻羽系公鸡,但生长性能指标间差异不显着(P>0.05),黄羽系母鸡16周龄骨盆宽极显着大于麻羽系母鸡(P<0.01),43周龄黄羽系母鸡体斜长、胸宽显着高于麻羽母鸡(P<0.05);麻羽系开产日龄极显着早于黄羽系(P<0.01),麻羽系300日龄蛋黄重显着高于黄羽系(P<0.05);一世代核心群黄羽系和麻羽系两个种群在育雏期体重差异不显着(P>0.05)。表明黄羽系在生长性能上更具优势,麻羽系产蛋性能更优。2.在乌蒙凤鸡QDPR基因中检测到7个SNP位点,其中外显子7的g.76000219 T>A为同义突变,公鸡S2位点中,FF基因型0周龄体重显着高于EE基因型(P<0.05);母鸡L1位点MN基因型16周龄体重显着高于NN基因型(P<0.05),L2位点AG基因型0周龄体重显着高于GG基因型(P<0.05);双倍型分析发现H6H6双倍型有利于提高公鸡体重,双倍型H1H5和H2H4有利于提高母鸡体重。3.在乌蒙凤鸡母鸡RBP4A基因中检测到3个SNP位点,其中外显子5上的g.21357963 A>G为同义突变;双倍型分析发现,H1H2双倍型蛋形指数均显着高于H2H2和H2H3双倍型(P<0.05),开产体重极显着低于H2H2和H2H3双倍型(P<0.01),表明H1H2(CC/AG/AG)双倍型在母鸡产蛋性能上是优势基因型。4.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QDPR基因m RNA在乌蒙凤鸡7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公母鸡不同生长阶段的组织表达存在差异,公鸡各组织随时间增长总体呈“S”型趋势,母鸡呈“U”型趋势,公母鸡间内脏组织中m RNA表达均高于肌肉组织。5.乌蒙凤鸡RBP4A基因m RNA除心脏和肾外,在各组织表达量随时间变化总体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在35周产蛋高峰期时达到峰值,且多数组织表达量最高值与最低值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推测RBP4A基因对乌蒙凤鸡产蛋性能具有正向调控作用。
张杉杉[4](2019)在《黑番鸭卵巢组织mRNA差异表达与产蛋性状关联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羽番鸭作为优良的瘦肉型肉用鸭,具有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高、易饲养及产肉性能好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由于母番鸭的就巢性强及年产蛋率低,严重制约番鸭生产性能。且黑羽番鸭未经过系统的选育,为黑羽番鸭育种提供了丰富素材。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育种手段逐渐被科学、高效的选育方法替代,为筛选高繁殖力性状功能基因或分子标记提供更有力途径。本试验以黑羽番鸭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饲养方式番鸭生产性能进行比较,同时运用RNA-seq、PCR-RFLP技术对番鸭产蛋性状的遗传机理进行探讨。研究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黑羽番鸭在笼养与平养条件下生产性能的比较研究本试验选取1800只黑羽番鸭母鸭,随机分为笼养组与平养组。从31周龄开始,记录黑羽番鸭的开产日龄及每天的产蛋数、破蛋数与次蛋数,计算产蛋率、破蛋率、次蛋率、累计产蛋数和≥60%产蛋率维持时间等生产指标,试验共记录19周的数据。从蛋鸭300日龄起,连续3天测定鸭蛋的蛋品质。获得以下结论:(1)笼养组黑羽番鸭产蛋率、累计产蛋数、破蛋率、均优于平养组,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笼养组蛋重及蛋横径与平养组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笼养模式下黑羽番鸭≥60%产蛋率维持时间同样高于平养组。(2)平养组次蛋率极显着低于笼养组(P<0.01),开产日龄(222天)略早于笼养组(224天)。2.高、低产黑羽番鸭卵巢组织mRNA差异表达研究选取产蛋高峰期(40周龄)高产(产蛋率>90%)、低产(产蛋率25%30%)黑羽番鸭各3只,采用Illumina测序平台对番鸭卵巢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得到以下结果:(1)差异表达分析共鉴定出差异表达基因(DEGs)619个,与低产组相比,356个DEGs表达上调,263个DEGs表达下调。(2)对DEGs分析发现,与繁殖性状相关的关键基因有:TGFB2、FGF18、EFNA5、POSTN、SMOC1、ESR1和SLIT2。(3)GO分析表明:12682个注释基因参与GO数据库的64个小GO类别,506个DEGs被GO功能注释,DEGs主要集中在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上。涉及膜的整体成分(integral component of membrane)、核(nucleus)、质膜(plasma membrane)、ATP结合(ATP binding)、锌结合(zinc ion binding)和钙离子结合(calcium ion bindin g)等条目。(4)KEGG数据库共富集到13371个功能注释基因,涉及265个pathway,41个pathway显着富集。KEGG数据库分析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癌症途径(Pathways in can cer)、PI3K-Akt信号通路(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细胞粘附分子(Cell adhes ion molecules(CAMs))和Rap1信号通路(Rap1 signaling pathway)等途径,其中TGFB2、FGF18、EFNA5、POSTN和SMOC1主要富集在生殖相关的PI3K-Akt信号通路。(5)筛选的7个DEGs经qPCR验证,与RNA-seq测序结果一致。3.MTNR1B、BMP6、NSG1和MC4R基因多态性研究从试验开始(31周龄)统计番鸭65天产蛋数,试验结束时称取番鸭体重。以MTNR1B、BMP6、NSG1和MC4R基因为研究对象,对番鸭进行多态性研究,并与产蛋性状做关联分析,共检测到5个SNP位点,结果如下:(1)MTNR1B基因外显子1检测到1个多态位点(g9880654 C>T),与黑羽番鸭产蛋数显着相关(P<0.05),CC等位基因型个体产蛋数明显低于TT型个体,T等位基因在群体中属于优势基因,TT等位基因频率显着高于CC和CT基因型。MTNR1B基因突变位点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PIC=0.256),可作为番鸭繁殖性状相关候选基因。(2)BMP6基因5’UTR区检测到1个SNP位点(g67793146 G>A),对BMP6突变位点进行酶切分析,发现与黑羽番鸭产蛋数无明显关联(P>0.05)。AG型个体产蛋数明显高于其他两种基因型,在群体中处于优势地位,其中,纯合度与杂合度相同,表明群体中等位基因分布较均匀。多态位点PIC值为0.375,呈中度多态。(3)NSG1基因共检测到2个多态位点,SNP1(g63052875 A>C)和SNP2(g63058214 C>T),分别位于内含子4、内含子5内。其中,SNP2多态位点(g63058214 C>T)CT基因型频率较低,但CT基因型个体产蛋数明显优于其他基因型。本试验发现的SNPs位点PIC值均在0.2500.500之间,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此外,酶切得到的3种基因型与黑羽番鸭产蛋数并无显着相关(P>0.05)。(4)MC4R基因3’非翻译区存在1个SNP(g76929165 A>T)。基因型-表型关联分析表明MC4R基因SNPs位点与黑羽番鸭产蛋数无显着关联(P>0.05)。群体中T等位基因频率显着优于A等位基因频率,AA基因型个体产蛋数明显高于AT和TT基因型。MC4R基因突变位点PIC值大于0.025,处于中度多态。(5)MTNR1B、BMP6、NSG1和MC4R基因SNPs突变位点与黑羽番鸭体重均无显着关联(P>0.05)。
黄利华[5](2019)在《白羽番鸭卵巢组织转录组及产蛋性状相关基因关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番鸭原产于中南美洲热带地区,引进中国后,主要在我国南方饲养较多。番鸭是优良的肉鸭品种,不仅具有肉质好、营养价值高、肉味鲜美等特点,还具有体重大、耐粗饲、饲料转化率高等优点。近年来,番鸭养殖逐渐受到重视,其饲养规模逐年增加,在养禽业中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由于番鸭产蛋率低、冬季休产时间长,并且未经过系统选育,群体产蛋性能差异较大,严重影响了番鸭产业的发展。因此,研究白羽番鸭的产蛋性状规律,以及与产蛋性能密切相关基因的遗传变异,为白羽番鸭早期科学选种选育奠定基础。本研究对2851周龄白羽番鸭的产蛋率及累计产蛋量曲线进行拟合分析,揭示白羽番鸭的产蛋规律,根据产蛋规律可调整饲养方案,充分挖掘其产蛋潜力;对产蛋高峰期高产和低产白羽番鸭卵巢组织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探究DEGs的功能,为白羽番鸭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对白羽番鸭产蛋性状相关的基因GDF9、TGFB3和MTNR1A的SNP研究,筛选与白羽番鸭产蛋性状相关的有效分子标记位点,为优良高产白羽番鸭选种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经过拟合白羽番鸭的周产蛋率及累计产蛋量曲线得出:本育种群白羽番鸭周产蛋率的最佳拟合模型是杨宁模型(yt=0.913*exp(-0.037*t)/[1+exp(-0.856*(t-3.591))]);本育种群白羽番鸭累积产蛋量的最好拟合模型是Von Bertalanffy模型(yt=103.384*[1-0.851*exp(-0.099*t)]3),预测的拐点周龄为36.467周。2.通过对高产和低产白羽番鸭卵巢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出296个DEGs,与低产白羽番鸭相比,高产白羽番鸭卵巢中有160个基因上调,136个基因下调。133个DEGs获得GO功能注释,富集到492个GO Term中。DEGs的KEGG显着富集主要涉及的六个信号通路,其中的PI3K-Akt信号通路与动物繁殖有很大关系。实时荧光定量qPCR检测DEGs,高产白羽番鸭卵巢中POSTN、COL4A1、SMOC1、CPEB2和C1QTNF3的表达量相对于低产白羽番鸭显着上调(P<0.05),CEBPD表达量相对于低产白羽番鸭极显着上调(P<0.01),MC2R的表达量相对于低产白羽番鸭极显着下调(P<0.01),这与转录组结果一致。预测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POSTN、COL4A1、SMOC1和SDC4在PI3K-Akt信号通路中调控卵巢生理功能,预测CPEB2、C1QTNF3、CEBPD和MC2R基因的差异表达影响白羽番鸭卵巢生理功能。3.GDF9基因g.3340814 C/T与白羽番鸭280日龄产蛋数和300日龄产蛋数显着相关(P<0.05),与280日龄体重不相关(P>0.05);GDF9基因g.3341687 G/A与白羽番鸭的280日龄产蛋数、300日龄产蛋数和280日龄体重不相关(P>0.05)。TGFB3基因的4个SNP位点(g.27959496 G/A,g.27965097 G/A,g.27965604 C/T,g.27970706C/T)和MTNR1A基因的2个SNP位点(g.19463377 G/A,g.19463425 C/T)与白羽番鸭280日龄产蛋数、300日龄产蛋数和280日龄体重均不相关(P>0.05)。GDF9基因的多态位点可以作为白羽番鸭产蛋性状的有效分子标记。
沈曼曼,曲亮,王星果,窦套存,马猛,王克华[6](2019)在《如皋黄鸡连产性状及其遗传参数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对如皋黄鸡两个世代(9世代866只,10世代423只)常规选育性状(开产日龄、开产体重、开产蛋重及40周龄产蛋数)和连产性状(连产周期、平均连产长度、最长连产长度、平均间歇天数、最长间歇长度及连产强度)进行统计分析,估计各性状的遗传力及之间的遗传相关并分析表型相关。结果表明:与常规选育性状相比连产性状的变异系数较大;9世代连产周期遗传力最高为0.523,开产体重和平均连产长度为中等遗传力性状(0.417和0.310),开产日龄、开产蛋重、40周龄产蛋数、最大连产长度、平均连产间歇天数、最长间歇天数及连产强度为低遗传力性状(0.068~0.244);40周龄产蛋数与平均连产长度、连产强度呈正遗传相关和极显着表型相关,与连产周期、最长连产间歇呈负的遗传相关和极显着表型负相关。以40周龄产蛋数为主选目标间接使10世代连产周期数下降,连产长度延长,而连产周期数的遗传力下降。综上,与40周龄产蛋数相比,连产性状中的连产周期和平均连产长度的遗传力估计值较高,与其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均较高,可将连产性状作为选育指标对如皋黄鸡进行进一步选择。
王克文[7](2019)在《京红系蛋鸡生长发育规律及体重体尺与产蛋性能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京红系蛋鸡是我国峪口禽业公司自主培育的褐壳蛋鸡配套系品种。本研究以京红系蛋鸡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周龄体重、胫长和产蛋阶段的产蛋率、蛋品质等性状,建立生长发育模型,预测京红系蛋鸡的生长趋势,旨在探索开产前达到最佳生长发育体格和生长发育性状对产蛋性能的影响。这对京红蛋鸡遗传育种、营养试验、鸡场管理和生产系统分析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1)本试验探究京红系蛋鸡生长发育规律,通过测定560只0-17周龄京红系蛋鸡的体重、体尺,并且建立非线性数学模型,通过选用了Logistic、Gompertz和Bertalanffy三种模型来描述动物生长发育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规律性的变化,最后选出适合京红系蛋鸡的一种最佳模型。(2)本试验研究京红系蛋鸡体重体尺性状与产蛋率相关性,通过测定记录560只19-72周龄同一批京红系蛋鸡的开产日龄、全期产蛋数、蛋重数据,采用遗传相关分析,与0-17周龄测定的体重、胫长进行相关分析,找出影响产蛋率的重要因素。(3)本试验研究京红系蛋鸡体重体尺与蛋品质相关性,通过连续收集560只同一批次的京红蛋鸡在42周龄时每个个体3d所产鸡蛋,进行蛋品质测定,采用多元相关分析,与0-17周龄测定的体重、胫长进行相关分析,找出影响蛋品质的重要因素。结果:(1)运用Logistic、Gompertz和Bertalanffy 3种非线性数学模型分别对0-17周龄京红系蛋鸡胫长和体重进行生长发育曲线拟合和分析。结果表明:Gompertz模型能更好地拟合京红系蛋鸡体重的生长曲线,根据Gompertz模型得到的京红系蛋鸡体重生长曲线方程为Y=1731×e-4.067exp(-0.187t),拐点体重为637.123g、拐点周龄为7.502周和最大周增量为119.142g。Logistic模型能更好地拟合京红系蛋鸡胫长的发育曲线。根据Logistic模型得到的京红蛋鸡胫长发育曲线方程为Y=101.029/(1+2.098×e-0.271t),拐点胫长为5.051cm、拐点周龄为3.953周和最大周增长为0.684 cm。(2)通过对“峪口京红1号”不同阶段体重和胫长与父母代蛋种鸡后期生产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6周体重与300天平均蛋重的遗传相关为0.217(P<0.05)、与72周入舍鸡产蛋数的遗传相关为0.198(P<0.05)。可以证明6周龄前后是培育体格硕壮、发达内脏的后备母鸡的重要时期。3周龄胫长对6周龄胫长的遗传相关为0.216(P<0.05)、17周入舍鸡产蛋数的遗传相关为0.277(P<0.01)。6周龄胫长与17周龄胫长的遗传相关为0.347(P<0.01)、72周入舍鸡产蛋数的遗传相关为0.241(P<0.05)。(3)对京红系蛋鸡的生长性状与蛋品质性状等性状间的18个变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周龄胫长与6周龄、17周龄胫长极显着相关(P<0.01),6周龄胫长与蛋重显着相关(P<0.05),3周龄体重对蛋白高度、蛋壳强度影响极显着(P<0.01),17周龄体重对蛋黄颜色、蛋重影响显着(P<0.01)。结论:(1)运用3种模型对京红系蛋鸡生长发育曲线拟合和分析,Gompertz模型对0-17周龄京红系蛋鸡体重的拟合效果最佳,Logistic模型对0-17周龄京红系蛋鸡胫长的拟合效果最佳。(2)蛋鸡育雏育成阶段的生长发育与全期产蛋性能密切相关,通过数据分析可看出3周龄体重和6周龄胫长对开产日龄、300天蛋重、72周龄入舍鸡产蛋数、蛋壳强度,蛋白高度,蛋重影响程度较大,说明这两个阶段对京红系蛋鸡的产蛋率和蛋品质影响程度最大。由于蛋鸡的体尺性状与生长性状通常直接或间接影响其生产性能,故今后可以在生长早期抓住主要性状,为京红系蛋鸡的育种和生产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薛缘[8](2019)在《雷州黑鸭的家系选育初探》文中指出雷州黑鸭是雷州半岛优质的畜禽种质资源,具有产蛋高峰持续时间长、开产日龄早、蛋中微量元素丰富、耐粗饲等特点,但由于雷州黑鸭都是由农户粗放式散养,以自然选择为主,缺乏人工的系统选育,从而导致该品种个体差异较大、羽色参差不齐、遗传资源异化,在生产竞争中处于劣势,其本身的优良特性也出现了明显退化。为了更好的利用雷州黑鸭优良特性,在保种群基础上,采用综合指数法和家系继代选育相结合的品系选育方法进行世代选育提高生产性能,为雷州黑鸭未来的产业化生产提供一定的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雷州黑鸭经过综合指数法和家系继代选育相结合的品系选育方法进行选育后,A系43周龄产蛋数从0世代的124个增加到1世代的135个;43周龄蛋重从0世代的63.35g增加到1世代的67.86g;开产日龄从0世代的120天降到1世代118天;开产体重从0世代的1226g增加到1世代的1275g;B系开产日龄从0世代的131天降到1世代的117天;开产体重从0世代的1337g降到1世代的1268g;43周龄产蛋数从0世代的108个增加到1世代的117个;43周龄蛋重从0世代的58.69g增加到1世代的67.61g。(2)雷州黑鸭的产蛋率有显着的提高,对其累计产蛋数进行数学模型拟合,Von bertanlanffy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佳,预测最大产蛋数为135.46个,拐点产蛋数为74.871个,产蛋拐点31.509周。(3)雷州黑鸭蛋品质极显着的提高。A系蛋重、蛋黄色泽、蛋黄重方面1世代均极显着高于0世代;B系1世代在除蛋黄比率外,其他测定的指标上均极显着高于0世代。在不同周龄常规蛋品质方面,雷州黑鸭在17、30、43周龄均表现出较好的蛋品质,在43周龄时蛋品质达到最好。在蛋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方面,发现17、30、43周龄蛋各有特点,17周龄Se,卵磷脂含量丰富,43周龄粗蛋白和Fe含量丰富。综合分析表明雷州黑鸭17周、30周、43周的都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及营养成分,蛋品质优良。(4)A系16周龄公鸭体重提升5.94%,母鸭提升2.18%;16周龄料重比从0世代8.24降到1世代7.15,蛋料比也从3.49降到3.13;B系16周龄公鸭体重提升1.38%,母鸭提升2.95%;加强对10周龙骨长的选育,有可能间接提升体重、产蛋性能;Von bertalanffy模型是模拟雷州黑鸭体尺的最佳模型,其拐点周龄为2周龄。青年公鸭屠宰性能方面,A系1世代活重极显着高于0世代,其他屠宰性能指标两世代差异均不显着;雷州黑鸭青年公鸭A系两个世代、B系1世代的屠宰率分别为88.05%、88.29%、87.94%,全净膛率分别为70.54%、70.16%、69.05%,雷州黑鸭青年公鸭的产肉性能良好。总体来看,采用家系继代选育和综合指数法相结合的品系选育方法能够有效的克服选育过程中产蛋性状呈负相关、性状遗传力低等难题,显着的提高雷州黑鸭产蛋性能、蛋品质、生长性能、饲料报酬等多方面的性能。A系产蛋量得到了显着改进,达到了A系的要求,选育效果显着。B系蛋重方面改进突出,达到了B系的要求,选育效果显着。
朱弘焱[9](2019)在《csal1和csal3基因协同抑制前等级卵泡生长发育的作用》文中认为作为家禽最主要的经济性状之一,产蛋性状(包括产蛋枚数和蛋重等)在不同品种或品系之间存在着显着差异,此差异主要源于鸡的卵泡发育,而其中前等级卵泡的发育影响着优势卵泡选择及产蛋性能,因此,本研究以鸡前等级卵泡为供试材料,深入挖掘影响前等级卵泡发育的因素。有研究表明,婆罗双树基因Spalt(Sall)能够在人类和小鼠的胚胎和生殖器官的发育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但其在鸡卵泡生长发育过程的调节作用却未有报道。本研究以海兰褐蛋鸡为实验材料,在对鸡SALL1(csal1)和SALL3(csal3)基因的m RNA和蛋白质在前等级卵泡中的时空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PCR-SSCP技术检测csal1和csal3基因在大骨鸡产蛋性状上的遗传效应,并采用过表达、干扰等实验方法,利用荧光定量PCR(RT-q PCR)技术检测分析csal1和csal3基因m RNA的过表达以及小RNA干扰(si RNA)对颗粒细胞中CCND1、Bcat、St AR、CYP11A1和FSHR基因m RNA表达水平的影响;且利用Brd U试剂盒检测颗粒细胞的增殖变化,从而探讨csal1和csal3基因对前等级卵泡颗粒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卵泡选择的潜在作用及调控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csal1和csal3基因m RNA在前等级卵泡中的表达模式定性PCR实验结果显示,csal1和csal3基因m RNA在鸡卵巢不同发育阶段的前等级卵泡(直径1-3.9 mm、4-4.9 mm、5-5.9 mm、6-6.9 mm、7-8 mm)中均有表达,提示csal1和csal3基因参与前等级卵泡的生长发育。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csal1和csal3基因m RNA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前等级卵泡中的表达量,结果显示随着前等级卵泡颗粒细胞的增殖与分化,csal1基因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到直径6-6.9 mm的卵泡中的表达量最高;随着前等级卵泡的发育,csal3基因表达亦呈现上升的趋势,到直径7-8 mm的卵泡中的表达量最高,初步揭示两个基因在m RNA水平参与前等级卵泡的发育调控。2.CSAL1和CSAL3蛋白质分子在前等级卵泡中的时空表达模式免疫荧光结果显示,CSAL1和CSAL3蛋白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前等级卵泡中的颗粒细胞、卵母细胞、间质以及上皮细胞中均表达;且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推测CSAL1和CSAL3可能均以核移位的方式参与不同大小前等级卵泡发育的调控作用。3.csal1和csal3基因在大骨鸡产蛋性状上的遗传效应通过PCR-SSCP技术筛选候选基因csal1和csal3的SNP位点,并依据收集的产蛋相关数据来探讨csal1和csal3基因多态性与大骨鸡产蛋性状(蛋重、产蛋量等)的相关性。PCR-SSCP实验并关联产蛋性状的分析结果显示:csal1基因第2外显的SNP位点(729 C>A)和csal3基因第2外显的SNP位点(1014 T>A),与产蛋性状(蛋重、产蛋量)有相关性,且对应的加性效应百分比相对较高。在四个组合基因型中,TATT基因型与产蛋性状(蛋重、产蛋量)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参与卵泡发育的csal1和csal3基因中筛选出的两个与产蛋性状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可作为潜在的分子标记为选育高产蛋鸡提供分子生物学理论基础。4.csal1和csal3基因过表达对前等级卵泡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在成功转染空载质粒(阴性对照)与重组的表达载体p Yr-adshuttle-4-csal1和p Yr-adshuttle-4-csal3的颗粒细胞中,CCND1、Bcat、St AR、CYP11A1和FSHR基因m RNA的表达水平均显着下降(P<0.05),且颗粒细胞的增殖显着降低(P<0.05),说明csal1和csal3基因m RNA过表达对前等级卵泡颗粒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卵泡的选择具有抑制的作用,此过程中,过表达csal1基因后,csal3基因m RNA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5),同样,过表达csal3基因后,csal1基因m RNA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5),同时过表达两基因后,上述五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及颗粒细胞增殖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各组,据此推测,csal1和csal3基因对前等级卵泡生长发育具有协同调控的作用。5.进一步验证csal1和csal3基因协同抑制前等级卵泡生长发育的作用采用si RNA干扰的方法进一步验证在前等级卵泡中csal1和csal3基因对其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前等级卵泡颗粒细胞的增殖以及细胞中CCND1、Bcat、St AR、CYP11A1和FSHR基因m RNA的表达水平均显着上调(P<0.05),证实csal1和csal3基因对前等级卵泡颗粒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卵泡选择具有抑制作用;此过程中,干扰csal1基因后显着抑制csal3基因m RNA的表达水平(P<0.05),同样,干扰csal3基因后显着抑制csal1基因m RNA的表达水平(P<0.05),同时干扰两基因后,上述五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及颗粒细胞增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组,此结果进一步验证了csal1和csal3基因对前等级卵泡的生长发育发挥着协同调控的作用。本研究显示,csal1和csal3基因m RNA在前等级卵泡的不同发育阶段均有表达,且其蛋白质分子的表达定位在颗粒细胞、卵母细胞、卵巢间质和上皮细胞中;在csal1和csal3基因中筛选出的两个与产蛋性状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可作为潜在的分子标记为选育高产蛋鸡提供分子生物学理论基础;过表达和干扰结果表明,csal1和csal3基因对前等级卵泡生长发育的调控是通过协同抑制颗粒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卵泡的选择来实现的,此为进一步揭示csal1和csal3基因调控前等级卵泡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分子依据,在募集卵泡、选择优势卵泡和卵泡等级化发育的方面提供了深入研究其遗传机理的理论基础;也为提高鸡产蛋性状的主效基因的挖掘以及进一步开展以提升产蛋性状为育种目标的地方品种改良提供了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学术价值。
苗小猛[10](2019)在《彭县黄鸡品种选育及其与隐性白羽肉鸡杂交配套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彭县黄鸡为我国优秀的地方鸡品种之一,其适应性好、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为广泛分布于成都平原和丘陵地区黄鸡类群中的代表型。20世纪8090年代,由于国外高产鸡种的大量引入导致其种质资源迅速衰减,濒临灭绝。鉴于此,成都市开展其种质资源调查,并拟对群体进行保种及开发,但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的保种、选育理论,彭县黄鸡群体外貌出现分离,性能不断退化。为促进彭县黄鸡的产业化发展,四川农业大学家禽育种课题组与四川彭州天华禽业有限公司对彭县黄鸡(P)进行系统的保种以及提纯复壮,并引入隐性白羽肉鸡的母本(Y)进行杂交配套。本试验测定了0、1、2世代彭县黄鸡的外貌特征、生产性能和疾病阳性率以探究彭县黄鸡的品种选育进展,并对第2世代的纯系及其杂交组合(PPY)的生产性能进行对比以探究杂交效果,同时对这两个鸡群的生长及产蛋率规律进行模型拟合,为彭县黄鸡的品种选育及杂交利用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经过2个世代的提纯选育,彭县黄鸡的杂色羽由0世代的25.63%下降至2世代的9.60%,符合品种标准的肉色胫由0世代的79.86%提高至2世代的96.40%,外貌特征趋于一致;(2)第2世代公鸡180日龄的宰前体重、屠体重、半净膛重、全净膛重、胸肌重和腿肌重等屠宰性能显着高于0世代(P<0.05);彭县黄鸡的开产日龄由0世代的181.2 d下降至2世代的166.8 d,缩短了14.4 d,平均每个世代缩短7.2 d,300日龄产蛋量由0世代的72.8枚提高到2世代的84.7枚,产蛋性能显着提高;(3)杂交组合基本保留了彭县黄鸡的羽色特征且各周龄体重显着高于其纯系(P<0.05)。150日龄杂交组合公鸡的活重比纯系重311 g,屠体重、半净膛重、全净膛重、胸肌重与腿肌重也显着大于纯系(P<0.05),屠宰性能显着改善;杂交组合的开产体重、开产蛋重、300日龄产蛋数、300日龄蛋重等产蛋性能均显着优于彭县黄鸡(P<0.05),且蛋壳颜色、蛋形指数、蛋壳强度、哈氏单位等蛋品质指标未表现出明显差异(P>0.05);(4)经过2个世代的疾病净化,彭县黄鸡公鸡白痢的阳性率由0世代的3.96%降至2世代的0.25%,母鸡由3.78%降至0.11%;公鸡群体白血病的阳性率由0世代的5.31%降至2世代的0.73%,母鸡由4.94%降至0.53%,疾病净化取得良好效果;(5)采用Gompertz、Logistic、Von Bertalanffy非线性生长曲线模型与伍德、分室、杨宁产蛋率曲线模型对彭县黄鸡及其杂交组合的生长发育和产蛋率规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两个群体的最佳生长曲线拟合模型均为Von Bertalanffy模型,最佳产蛋率曲线的最佳拟合模型均为杨宁模型,可分别对生长发育规律和产蛋规律进行预测,为进一步的选育和饲养管理提供依据。综上可知,经过2个世代的系统选育,彭县黄鸡在外貌特征、生长性能、体尺及屠宰性能、产蛋性能、疾病净化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基本上实现了对品种资源的保护与提纯复壮。利用隐性白羽肉鸡与彭县黄鸡杂交配套,其后代外貌特征保留了彭县黄鸡的特色,杂种优势显着,生长速度、体尺及屠宰性能、产蛋性能显着提高,而肉品质、蛋品质指标未见明显下降。
二、不同阶段体重与产蛋性状遗传相关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阶段体重与产蛋性状遗传相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略阳乌鸡体重和产蛋数性状遗传参数估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略阳乌鸡养殖方式和表型数据采集和筛选 |
1.2 各性状遗传力和性状间遗传相关估计的方法 |
2 结果 |
2.1 各时间点体重与产蛋数的描述统计 |
2.2 5个时间点体重和3个时间点产蛋数遗传力估计结果 |
2.3 5个时间点体重与3个时间点产蛋数遗传与表型相关 |
3 讨论 |
3.1 略阳乌鸡体重遗传力高于前人估计结果 |
3.2 略阳乌鸡体重遗传力随年龄逐渐降低 |
3.3 略阳乌鸡产蛋数性状遗传力较低 |
3.4 早期体重和晚期体重存在正遗传相关关系 |
3.5 不同阶段产蛋数存在正遗传相关关系 |
3.6 体重和产蛋数遗传关系不显着 |
3.7 表型相关与遗传相关保持一致 |
4 结论 |
(2)略阳乌鸡产蛋数性状遗传参数估计及调控基因AMH表达和序列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略阳乌鸡品种介绍 |
1.1.1 略阳乌鸡概况 |
1.1.2 略阳乌鸡的产蛋性能 |
1.2 产蛋性能遗传参数估计研究进展 |
1.2.1 产蛋数遗传力和遗传相关研究进展 |
1.2.2 产蛋数和体重性状的遗传关系 |
1.3 AMH基因研究进展 |
1.3.1 AMH的生理作用 |
1.3.2 AMH表达和序列变异与动物卵泡发育的关系 |
1.3.3 AMH表达和序列变异与动物生产性能的关系 |
1.4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略阳乌鸡体重与产蛋数性状遗传参数的估计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动物选取 |
2.1.2 试验动物饲养及表型数据记录与处理 |
2.1.3 遗传参数估计模型与方法 |
2.2 研究结果 |
2.2.1 不同时期体重与产蛋数性状的描述性统计 |
2.2.2 不同时期体重与产蛋数性状遗传力估计结果 |
2.2.3 不同时期体重和产蛋数性状之间的相关性 |
2.3 讨论 |
2.3.1 略阳乌鸡体重具有较高遗传力 |
2.3.2 略阳乌鸡体重遗传力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 |
2.3.3 略阳乌鸡产蛋数性状遗传力低 |
2.3.4 不同时期体重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 |
2.3.5 不同时期产蛋数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 |
2.3.6 体重与产蛋数之间的遗传相关 |
第三章 AMH基因表达及序列变异与略阳乌鸡产蛋性状之间的关系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动物选取 |
3.1.2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及产蛋数表型记录 |
3.1.3 样品DNA提取及Val566Ile基因型检测 |
3.1.4 哺乳动物和鸟类AMH的保守性分析 |
3.1.5 模拟构建AMH蛋白的三维结构 |
3.1.6 层级前卵泡中AMH的表达量 |
3.1.7 Val566Ile与表型相关性分析 |
3.2 试验分析结果 |
3.2.1 哺乳动物与鸟类AMH蛋白的保守性分析 |
3.2.2 Val566Ile对鸡AMH蛋白结构的影响 |
3.2.3 Val566Ile突变与略阳乌鸡产蛋数之间的关联 |
3.2.4 略阳乌鸡与尼克鸡颗粒细胞中AMH表达量的比较 |
3.3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实验仪器及试剂 |
A.1 仪器 |
A.2 试剂 |
A.3 实验所用试剂的配制 |
附录 B.血液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Blood Genome DNA Extraction Kit) |
B.1 制品说明 |
B.2 实验操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基本情况 |
教育背景 |
发表文章 |
(3)乌蒙凤鸡保种选育及QDPR、RBP4A基因对其生长和繁殖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乌蒙凤鸡资源概况 |
2 QDPR基因研究进展 |
2.1 QDPR基因结构及功能 |
2.2 QDPR对 BH4 的调控作用 |
2.3 BH4与叶酸代谢 |
3 RBP4A基因研究进展 |
3.1 RBP4A基因结构及功能 |
3.2 视黄醇结合蛋白作用机理 |
3.3 RBP4A基因研究进展 |
4 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乌蒙凤鸡保种选育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
1 乌蒙凤鸡保种选育方案制定 |
1.1 保种基地选择 |
1.2 保种目标 |
1.3 种鸡群体结构 |
1.4 育雏育成阶段选育措施 |
1.5 人员配备 |
1.6 专门化品系选育 |
1.7 选育关键 |
1.8 保种选育效果监测 |
1.9 选育计划 |
2 乌蒙凤鸡保种选育效果研究 |
2.1 零世代核心群家系组建 |
2.2 零世代核心群各家系生长指标测定 |
2.3 零世代核心群各家系繁殖指标收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零世代核心群家系生长性能 |
3.2 零世代核心群家系繁殖性能 |
3.3 一世代核心群育雏期生长性能 |
4 讨论 |
第三章 乌蒙凤鸡QDPR基因与RBP4A基因多态性研究 |
1 试验材料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验饲粮 |
1.3 试验仪器 |
1.4 试剂及溶液配制 |
2 试验方法 |
2.1 乌蒙凤鸡体重和繁殖性能指标测定 |
2.2 血液基因组DNA提取 |
2.3 DNA浓度和纯度检测 |
2.4 琼脂糖电泳检测 |
2.5 DNA池构建 |
2.6 引物设计及合成 |
2.7 引物溶解与稀释 |
2.8 PCR反应体系及条件 |
2.9 数据处理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血液基因组DNA提取 |
3.2 PCR扩增产物检测 |
3.3 QDPR基因与RBP4A基因SNPs鉴定 |
3.4 QDPR基因不同SNP位点遗传变异分析 |
3.5 RBP4A基因不同SNP位点遗传变异分析 |
4 讨论 |
4.1 QDPR基因多态性与体重性能关联性分析 |
4.2 RBP4A基因多态性与繁殖性能关联性分析 |
第四章 乌蒙凤鸡QDPR基因与RBP4A基因表达规律研究 |
1 试验材料 |
1.1 试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 |
2 试验方法 |
2.1 总RNA提取 |
2.2 第一链cDNA合成 |
2.3 荧光定量PCR引物设计 |
2.4 荧光定量PCR体系及反应程序 |
2.5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总RNA提取及检测 |
3.2 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曲线与溶解曲线 |
3.3 QDPR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
3.4 RBP4A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
4 讨论 |
4.1 QDPR基因表达规律研究 |
4.2 RBP4A基因表达规律研究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黑番鸭卵巢组织mRNA差异表达与产蛋性状关联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中国肉鸭产业发展现状 |
1.2 黑羽番鸭概述 |
1.3 家禽产蛋性状的影响因素 |
1.3.1 不同饲养方式对家禽产蛋性状的影响研究 |
1.3.2 生理生化因子对家禽产蛋性状的影响研究 |
1.4 产蛋性状候选基因研究进展 |
1.4.1 MTNR1B基因 |
1.4.2 BMP6 基因 |
1.4.3 NSG1 基因 |
1.4.4 MC4R基因 |
1.5 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分子标记在家禽领域的应用 |
1.5.1 RNA-Seq |
1.5.2 SNP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7 本试验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黑羽番鸭在笼养与平养条件下产蛋性能的比较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设计及饲养管理 |
2.1.2 性能测定指标及方法 |
2.1.3 数据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产蛋性能 |
2.2.2 蛋品质物理性状 |
2.3 讨论 |
2.3.1 产蛋性能的比较研究 |
2.3.2 蛋品质物理性状的比较研究 |
2.4 小结 |
第三章 高产和低产黑羽番鸭卵巢组织转录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仪器设备 |
3.1.4 转录组测序技术路线 |
3.1.5 转录组测序生物信息分析流程 |
3.1.6 qPCR验证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转录组原始数据产量评估 |
3.2.2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与分析 |
3.2.3 差异表达基因的GO注释和KEGG pathway富集分析 |
3.2.4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 |
3.3 讨论 |
3.3.1 PI3K-Akt信号通路 |
3.3.2 繁殖性状相关调控基因 |
3.4 小结 |
第四章 MTNR1B、BMP6、NSG1和MC4R基因多态性与产蛋性状关联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动物生产性能测定及血样采集 |
4.1.2 试验试剂 |
4.1.3 主要仪器 |
4.1.4 血液DNA提取及DNA池构建 |
4.1.5 引物设计及PCR扩增 |
4.1.6 基因型分型 |
4.1.7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黑羽番鸭多态位点鉴定及基因型分型 |
4.2.2 多态位点群体遗传学分析 |
4.2.3 关联性分析 |
4.3 讨论 |
4.3.1 MTNR1B基因多态性与黑羽番鸭产蛋性状的关联分析 |
4.3.2 BMP6 基因多态性与黑羽番鸭产蛋性状的关联分析 |
4.3.3 NSG1 基因多态性与黑羽番鸭产蛋性状的关联分析 |
4.3.4 MC4R基因多态性与黑羽番鸭产蛋性状的关联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进一步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白羽番鸭卵巢组织转录组及产蛋性状相关基因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番鸭概况 |
1.2 家禽产蛋曲线拟合分析研究进展 |
1.3 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
1.3.1 转录组及转录组测序技术 |
1.3.2 哺乳动物卵巢转录组研究进展 |
1.3.3 家禽卵巢转录组研究进展 |
1.4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研究进展 |
1.4.1 分子标记技术 |
1.4.2 家畜分子标记辅助研究进展 |
1.4.3 家禽分子标记辅助研究进展 |
1.4.4 与动物繁殖性能密切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白羽番鸭周产蛋率与累积产蛋量的曲线拟合分析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鸭群 |
2.1.2 产蛋性能统计 |
2.1.3 产蛋曲线的数学模型 |
2.1.4 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白羽番鸭周产蛋率曲线拟合分析 |
2.2.2 白羽番鸭累计产蛋量曲线拟合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高产和低产白羽番鸭卵巢组织转录组测序及分析研究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动物和样品 |
3.1.2 主要试验试剂及其配置 |
3.1.3 仪器设备 |
3.2 转录组测序 |
3.3 差异表达基因的实时定量验证 |
3.3.1 RNA的提取 |
3.3.2 模板c DNA的制备 |
3.3.3 荧光定量PCR反应 |
3.3.4 数据处理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白羽番鸭卵巢转录组测序 |
3.4.2 差异表达基因的验证 |
3.5 讨论 |
3.5.1 PI3K-Akt信号通路及POSTN、COL4A1、SMOC1和SDC4 基因对白羽番鸭卵巢发育的调控 |
3.5.2 CPEB2、C1QTNF3、CEBPD和 MC2R基因对白羽番鸭卵巢发育的调控 |
3.6 小结 |
第四章 白羽番鸭GDF9、TGFB3和MTNR1A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产蛋性状的关联分析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2.1 血液DNA提取 |
4.3 SNP筛选 |
4.3.1 混池构建 |
4.3.2 SNP检测 |
4.3.3 试验数据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GDF9 基因多态性与产蛋性状的关联分析 |
4.4.2 TGFB3 基因多态性与产蛋性状的关联分析 |
4.4.3 MTNR1A基因多态性与产蛋性状的关联分析 |
4.5 讨论 |
4.5.1 GDF9、TGFB3 基因SNPs与白羽番鸭相关产蛋性状的的关联分析 |
4.5.2 MTNR1A基因SNPs与白羽番鸭相关产蛋性状的的关联分析 |
4.6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如皋黄鸡连产性状及其遗传参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测定与分析指标 |
1.3 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产蛋性状观察 |
2.2 两个世代开产至40周龄的遗传参数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7)京红系蛋鸡生长发育规律及体重体尺与产蛋性能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京红系蛋鸡 |
2.2 蛋鸡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
2.3 蛋鸡生长曲线模型及其拟合效果评价 |
2.4 蛋鸡体重性状的研究 |
2.5 蛋鸡体尺性状的研究 |
2.6 蛋鸡产蛋阶段各性状的研究 |
2.7 体重、体尺性状与产蛋率相关性研究 |
2.8 蛋品质的研究进展 |
2.9 体重、体尺性状与蛋品质相关性研究 |
3 研究内容 |
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试验一京红系蛋鸡生长发育规律的曲线拟合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饲养管理和测定目的 |
1.3 三种生长曲线模型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京红蛋鸡体重生长规律与模型拟合 |
2.2 京红蛋鸡胫长发育规律与模型拟合 |
3 讨论 |
3.1 京红系蛋鸡0-17 周龄体重生长规律拟合模型分析 |
3.2 京红系蛋鸡0-17 周龄胫长发育规律拟合模型分析 |
4 小结 |
试验二京红系蛋鸡体重体尺性状与产蛋率相关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试验场地与时间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京红系蛋鸡体重性状与产蛋性能相关性分析 |
2.2 京红系蛋鸡体尺性状与产蛋性能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1 京红系蛋鸡体重与开产日龄、蛋重的相关性 |
3.2 京红系蛋鸡体重与300 天蛋重和72周HH产蛋数的相关性 |
3.3 京红系蛋鸡体尺与开产日龄、蛋重的相关性 |
3.4 京红系蛋鸡体尺与300 天蛋重和72周HH产蛋数的相关性 |
4 小结 |
试验三京红系蛋鸡体重体尺性状与蛋品质相关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京红系蛋鸡体重性状与蛋品质性状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1 京红系蛋鸡体重与蛋品质之间相关性 |
3.2 京红系蛋鸡胫长与蛋品质之间相关性 |
4 小结 |
第三章 全文结论 |
3.1 主要结论 |
3.2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四章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8)雷州黑鸭的家系选育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1.1 雷州黑鸭种质资源现状 |
1.1.2 雷州黑鸭研究现状 |
1.2 家禽育种中选择方法 |
1.2.1 个体选择 |
1.2.2 家系选育 |
1.2.3 多性状选择 |
1.2.4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技术 |
1.3 我国蛋鸭的育种现状 |
1.4 研究目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选育方法 |
2.2.1 A系选育方法 |
2.2.2 B系选育方法 |
2.3 饲养管理 |
2.3.1 育雏期管理 |
2.3.2 育成期管理 |
2.3.3 种鸭管理 |
2.4 测定的项目及方法 |
2.4.1 产蛋性能的测定 |
2.4.2 蛋品质测定 |
2.4.3 生长发育性能测定 |
2.4.4 饲料利用性能的测定 |
2.4.5 青年公鸭屠宰性能测定 |
2.5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A、B系产蛋性能及综合指数 |
3.1.1 A、B系产蛋性能 |
3.1.2 A、B系的综合指数 |
3.1.3 A、B系产蛋性能的选育进展 |
3.1.4 A、B系1 世代产蛋性能主要性状之间的相关分析 |
3.1.5 A、B系产蛋率曲线分析 |
3.1.6 雷州黑鸭累计产蛋数曲线拟合分析 |
3.2 A、B系蛋品质选育进展 |
3.2.1 A系蛋品质选育进展 |
3.2.2 B系蛋品质选育进展 |
3.2.3 A、B系1 世代蛋品质相关分析 |
3.3 雷州黑鸭的不同周龄蛋品质、营养成分及微量元素比较 |
3.3.1 雷州黑鸭的不同周龄蛋品质比较 |
3.3.2 雷州黑鸭不同周龄蛋营养成分、微量元素的比较 |
3.4 A、B系生长发育性能选育进展 |
3.4.1 A系的体重选育进展 |
3.4.2 B系的体重选育进展 |
3.4.3 A系1 世代体尺的测定 |
3.4.4 B系1 世代体尺的测定 |
3.4.5 A、B系1 世代体尺指标间的相关关系 |
3.4.6 雷州黑鸭体尺生长曲线模拟分析 |
3.5 A、B系饲料利用性能 |
3.6 A、B系青年公鸭屠宰性能 |
3.6.1 A、B系青年公鸭屠宰性能选育进展 |
3.6.2 A、B系1 世代青年公鸭屠宰性能各性状相关分析 |
4 讨论 |
4.1 A、B系产蛋性能及综合指数 |
4.1.1 A、B系产蛋性能选育进展 |
4.1.2 A、B系产蛋率曲线分析 |
4.1.3 累计产蛋数拟合曲线 |
4.2 A、B系蛋品质选育进展 |
4.3 雷州黑鸭不同周龄蛋品质、营养成分及微量元素比较 |
4.3.1 雷州黑鸭不同周龄蛋品质比较 |
4.3.2 雷州黑鸭不同周龄营养成分及微量元素比较 |
4.4 A、B系生长发育性能选育进展 |
4.4.1 A、B系体重选育进展 |
4.4.2 A、B系1 世代体尺的测定及相关分析 |
4.4.3 雷州黑鸭体尺生长曲线模拟分析 |
4.5 A、B系饲料利用性能选育进展 |
4.6 A、B系青年公鸭屠宰性能选育进展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9)csal1和csal3基因协同抑制前等级卵泡生长发育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1.1 卵泡的发育 |
1.2 SALL家族 |
1.3 立题依据及研究目的 |
1.4 研究方案及方法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csal1和csal3基因mRNA在前等级卵泡中的表达模式 |
引言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结果与分析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二章 CSAL1和CSAL3蛋白质分子在前等级卵泡中的时空表达模式 |
引言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csal1和csal3基因在大骨鸡产蛋性状上的遗传效应 |
引言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csal1和csal3基因过表达对前等级卵泡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 |
引言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进一步验证 csal1 和 csal3 基因协同抑制前等级卵泡生长发育的作用 |
引言 |
5.1 实验材料 |
5.2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彭县黄鸡品种选育及其与隐性白羽肉鸡杂交配套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我国家禽遗传资源现状 |
1.2 彭县黄鸡的保护与开发现状 |
1.2.1 彭县黄鸡的简介 |
1.2.2 彭县黄鸡品种资源的保护现状 |
1.2.3 彭县黄鸡品种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
1.3 鸡的品种选育与杂交利用 |
1.3.1 地方鸡种的选育研究进展 |
1.3.2 地方鸡种与隐性白羽肉鸡的杂交利用研究进展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鸡种与管理 |
2.1.1 试验鸡种 |
2.1.2 饲养管理规范 |
2.2 彭县黄鸡的选育方法 |
2.2.1 选育目标 |
2.2.2 选育路线和方法 |
2.2.3 选育流程 |
2.3 彭县黄鸡与隐性白羽肉鸡的杂交配套方法 |
2.4 性状测定指标及方法 |
2.4.1 外貌特征 |
2.4.2 生产性能 |
2.4.3 疾病净化 |
2.5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彭县黄鸡纯繁选育进展 |
3.1.1 彭县黄鸡世代选留情况 |
3.1.2 彭县黄鸡外貌特征选育进展 |
3.1.3 彭县黄鸡生长性能选育进展 |
3.1.4 彭县黄鸡体尺及屠宰性能选育进展 |
3.1.5 彭县黄鸡产蛋性能选育进展 |
3.1.6 彭县黄鸡疾病净化情况 |
3.2 彭县黄鸡与隐性白羽肉鸡杂交配套效果 |
3.2.1 彭县黄鸡二世代与杂交组合的外貌特征比较 |
3.2.2 彭县黄鸡二世代与杂交组合的生长性能比较 |
3.2.3 彭县黄鸡二世代与杂交组合体尺及屠宰性能的比较 |
3.2.4 彭县黄鸡二世代与杂交组合肉品质性状的比较 |
3.2.5 彭县黄鸡二世代与杂交组合产蛋性能及蛋品质的比较 |
3.3 彭县黄鸡的选育及杂交配套后代的性状拟合 |
3.3.1 生长曲线拟合结果 |
3.3.2 产蛋率曲线拟合结果 |
4 讨论 |
4.1 彭县黄鸡的选育进展分析 |
4.1.1 外貌特征选育进展 |
4.1.2 生产性能选育进展 |
4.1.3 疾病净化进展 |
4.2 彭县黄鸡与隐性白羽肉鸡杂交配套效果分析 |
4.2.1 外貌特征对比 |
4.2.2 生产性能对比 |
4.3 生长及产蛋率曲线拟合分析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不同阶段体重与产蛋性状遗传相关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略阳乌鸡体重和产蛋数性状遗传参数估计[J]. 党李苹,周雯馨,刘瑞芳,白云,王哲鹏. 中国农业科学, 2020(17)
- [2]略阳乌鸡产蛋数性状遗传参数估计及调控基因AMH表达和序列变异研究[D]. 党李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3]乌蒙凤鸡保种选育及QDPR、RBP4A基因对其生长和繁殖性能的影响研究[D]. 莫先艇. 贵州大学, 2020(04)
- [4]黑番鸭卵巢组织mRNA差异表达与产蛋性状关联分析研究[D]. 张杉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2)
- [5]白羽番鸭卵巢组织转录组及产蛋性状相关基因关联分析[D]. 黄利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2)
- [6]如皋黄鸡连产性状及其遗传参数分析[J]. 沈曼曼,曲亮,王星果,窦套存,马猛,王克华. 中国家禽, 2019(16)
- [7]京红系蛋鸡生长发育规律及体重体尺与产蛋性能的相关性分析[D]. 王克文.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8]雷州黑鸭的家系选育初探[D]. 薛缘. 广东海洋大学, 2019(02)
- [9]csal1和csal3基因协同抑制前等级卵泡生长发育的作用[D]. 朱弘焱. 吉林农业大学, 2019
- [10]彭县黄鸡品种选育及其与隐性白羽肉鸡杂交配套效果分析[D]. 苗小猛.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