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株赋新康的药理药效学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李健[1](2016)在《中药复方鹳榆止泻散急性毒性、药效学及其颗粒剂型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胃肠道疾病是兽医临床实践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疾病之一,严重影响我国畜牧业健康发展。中兽医学十分重视畜禽胃肠道疾病的防治,长期的临床实践表明应用中兽医或中西兽医结合的方法防治畜禽胃肠道疾病常可取得较好效果。鹳榆止泻散是根据中兽医学基本理论,由老鹳草、地榆、苦豆草、小茴香和甘草按一定比例组方而成的中药复方,具有防治畜禽胃肠道疾病的作用,而鹳榆止泻颗粒是在鹳榆止泻散基础上制成的颗粒剂型。本文以鹳榆止泻散为研究对象,对其急性毒性和药效学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鹳榆止泻颗粒的质量控制方法。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取8只SPF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只,实验组小鼠每次灌胃浓度为10 g/m L的鹳榆止泻散溶液0.2 m L/10 g,1 d内连续灌胃3次,即实验组每只小鼠1 d内共计给予鹳榆止泻散约600 g生药/kg,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进行急性毒性预实验,连续观察7 d,未出现明显中毒反应。正式实验取小鼠20只,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0只,依照与预实验相同的方法和剂量分别给予各组小鼠鹳榆止泻散溶液和生理盐水,连续观察7 d,无小鼠死亡,实验组小鼠体重及采食量变化趋势与对照组小鼠基本一致,且全部小鼠剖检后均无肉眼可观察到的内脏异常变化。而该剂量已远超中药无毒剂量标准(LD50>50 g/kg),说明鹳榆止泻散无明显的急性毒性。2.采用番泻叶灌胃结合冰乙酸灌肠的方法,建立大鼠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以大鼠一般行为变化,血常规,肝脏、结肠组织病理变化及白细胞介素(IL)-1β、IL-6、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为评价指标,研究鹳榆止泻散对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影响。结果显示,与自愈组相比鹳榆止泻散组大鼠的腹泻程度、精神状态、饮食、皮毛色泽和体重等一般行为表现及肝脏和结肠组织的病理变化显着改善,血液学指标WBC和NE%,血清中IL-6、IL-1β、MDA和结肠组织中SP的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血清中SOD的活性和结肠组织中VIP的含量显着升高(P<0.05)。说明鹳榆止泻散对大鼠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IL-1β、IL-6和SP的分泌,降低MDA的含量,促进VIP的分泌及提高SOD的活性有关。3.以槲皮素和没食子酸为对照品,分别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鹳榆止泻颗粒中槲皮素和没食子酸进行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TLC结果显示,在与槲皮素和没食子酸标准品点相对应位置,鹳榆止泻颗粒样品均有色谱斑点与之对应,而阴性对照品无色谱斑点与之对应,说明鹳榆止泻颗粒中含有槲皮素和没食子酸,且所采用TLC方法可作为鹳榆止泻颗粒中槲皮素和没食子酸的定性鉴别方法。HPLC结果显示槲皮素和没食子酸进样浓度分别在4.8638.88μg/m L(r=0.99937)和4.2433.92μg/mL(r=0.99913)范围内时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测得鹳榆止泻颗粒中槲皮素和没食子酸含量分别为28.88 mg/kg(RSD=1.00)和157.31 mg/kg(RSD=1.03),经考察,两种HPLC方法精密度高,重现性好,样品24 h内稳定,回收率高,可作为鹳榆止泻颗粒中槲皮素和没食子酸的含量测定方法。总的来说,以上质量控制方法分离度高、重现性好,可作为研究鹳榆止泻颗粒的质量控制方法。
张栋健(Cheung Tungkin)[2](2016)在《枳壳发酵炮制工艺及成分变化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粤港地区的传统枳壳饮片炮制沿袭于《中药炮制经验集成》记载的枳壳蒸切炮制方法,即取原药材,去核及瓤,加水浸透,待发酵后,蒸至紫褐色,切片即可。这种方法有别于《中国药典》收载的炮制方法,因此,粤港地区的枳壳饮片是一种地方特色饮片。然而,有关这种经发酵后使用的枳壳饮片现代研究比较少,为何在粤港地区仍延用有发酵工艺的炮制方法,一直未获得科学的解释。有文献研究显示微生物具有强大的分解转化能力,并能产生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应用于中药炮制有多方面的优势。为此,本论文采用同一批次的枳壳原药材为原料,对枳壳发酵炮制工艺及成分变化研究,寻找其炮制工艺对成分变化的影响作用,探讨粤港枳壳饮片发酵炮制的物质基础和机理,为制定评价枳壳发酵饮片的质量方法以及进一步开发利用发酵炮制技术提供实验数据,并为今后科学评价这种特色枳壳饮片炮制方法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以同一批枳壳原药材为原料,采用粤港地区的传统枳壳饮片炮制方法制成粤港枳壳饮片以及采用此炮制方法缺省发酵处理步骤制成枳壳对照饮片,利用UPLC对同一批次来源的枳壳原药材、粤港枳壳饮片、枳壳对照饮片进行分析比较,并以柚皮苷标准品作对照,计算粤港枳壳饮片UPLC显着特征峰之相对保留时间及可变范围,以建立粤港枳壳饮片的UPLC特征峰图谱。2.以粤港枳壳饮片UPLC特征峰图谱中4个特征峰之峰面积和霉变性状为评价指标,发酵温度取18 ℃,24 ℃,30 ℃三个水平,发酵湿度取70%,80%,90%三个水平,发酵时间取3日,5日,7日三个水平,对枳壳传统发酵炮制方法之温度、湿度、时间条件进行三因素三水平做L9(34)正交实验,对其结果进行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以优化粤港枳壳饮片发酵炮制工艺。3.采用同一批次枳壳原药材为原料,参考《中国药典》2010年版枳壳饮片的炮制要求制成生品枳壳饮片;参考《中国药典》2010年版麸炒的炮制通则及麸炒枳壳饮片的炮制要求制成麸炒枳壳饮片;粤港枳壳饮片为取同一批枳壳原药材,洗净,加水浸透,装入麻袋,依温度30 ℃,湿度70%,时间7天方案进行发酵后,取出洗净,蒸3小时,闷1夜,至内部呈紫褐色时,取出,切片,干燥。借助数码放大显微镜对生品枳壳饮片、麸炒枳壳饮片和粤港枳壳饮片的外观特征及微性状特征进行观察,探讨枳壳药材炮制前后的外观及微性状特征变化,以鉴定枳壳炮制饮片。4.采用同一批次的枳壳原药材为原料,参考《中国药典》2010年版枳壳饮片的炮制要求制成生品枳壳饮片;参考《中国药典》2010年版麸炒的炮制通则及麸炒枳壳饮片的炮制要求制成麸炒枳壳饮片;蒸枳壳对照饮片为取同一批枳壳原药材,洗净,加水浸透,蒸3小时,闷1夜,至内部呈紫褐色时,取出,切片,干燥;发酵枳壳对照饮片为取同一批枳壳原药材,洗净,加水浸透,装入麻袋,依温度30 ℃,湿度70%,时间7天方案进行发酵后,取出洗净,切片,干燥;粤港枳壳饮片为取同一批枳壳原药材,洗净,加水浸透,装入麻袋,依温度30 ℃,湿度70%,时间7天方案进行发酵后,取出洗净,蒸3小时,闷1夜,至内部呈紫褐色时,取出,切片,干燥。利用UPLC-Q-TOF/MS对生品枳壳饮片、麸炒枳壳饮片、蒸枳壳对照饮片、发酵枳壳对照饮片和粤港枳壳饮片的供试液进行测试,分析枳壳炮制前后成分变化,用质谱解释鉴定其成分结构,并查阅文献分析其变化成分对临床药效的影响。结果:1.通过供试样品溶液的UPLC图谱比较,发现粤港枳壳饮片经发酵炮制后明显产生了色谱3号峰和4号峰新成分,而缺省发酵工序的对照枳壳饮片没有产生了色谱3号峰和4号峰新成分,证明色谱3号峰和4号峰是枳壳经微生物发酵后产生的新成分,提示微生物自然发酵能令枳壳产生新成分,也表明粤港枳壳饮片经发酵炮制后可产生一些新成分,初步显示了此特色炮制之优势,为其炮制机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初步探讨了此特色炮制的物质基础。并以柚皮苷标准品作对照,计算包括枳壳发酵炮制后出现的两个新成分峰在内的4个UPLC显着特征峰之相对保留时间及可变范围,建立粤港枳壳饮片的UPLC特征峰图谱,以多指标综合评价枳壳发酵炮制饮片的质量,为继承和发扬传统炮制技术提供科学的实验基础。2.结果显示发酵温度因素对4个特征峰之峰面积和霉变性状五个指标结果影响都呈显着性,发酵时间因素对4号峰成分指标结果也有显着性影响,而发酵湿度对4个特征峰之峰面积和霉变性状五个指标结果影响都呈不显着性,认为70%,80%,90%的湿度水平对枳壳发酵炮制结果的差异影响不大,在枳壳发酵炮制过程中要重点考虑温度因素的影响,其次考虑时间因素的影响。最后采用综合平衡法对多指标问题进行处理,并做验证试验,选出枳壳发酵炮制最优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30 ℃,发酵湿度70%,发酵时间7天。3.通过对生品枳壳饮片、麸炒枳壳饮片和粤港枳壳饮片的外观性状及微性状特征的观察比较,发现枳壳发酵炮制和枳壳麸炒炮制前后的微性状特征变化是十分明显。总结为:粤港枳壳饮片的微性状鉴别特征为从垂直表皮纵切面观察,油室破烂,白色分泌物散布于外围的组织;麸炒枳壳饮片的微性状鉴别特征为从垂直表皮纵切面观察,边缘圆滑的油室中间干枯,藏有黑色的炭梢碎片,及中果皮海绵状的空隙藏有黑色的炭梢碎片。这些微性状鉴别特征可作为粤港枳壳饮片、麸炒枳壳饮片的鉴别依据。观察结果显示炮制对油室形状结构有明显的影响,提示了枳壳炮制作用的途径之一是改变枳壳油室结构以改变挥发油含量或使油室内的成分逸出与其他成分发生作用。4.五个样品供试液正离子模式和负离子模式的离子流出峰次序主要集中在4~14分钟出峰,正离子模式大部分成分有[M+H]+和/或[M+Na]+加合离子峰,负离子模式大部分成分有[M-H]-,因使用甲酸为流动相,在负离子模式也出现[M+COOH]-。对主要色谱峰物质进行精确质量数定性分析和二级碎片结构分析,并结合TOF-MS匹配出的可能分子式进行结构鉴定,检索ChemSpider网络化学数据库和查阅文献,共鉴定出30个可能化合物,其中二氢黄酮类16种,黄酮类6种,香豆素类3种,柠檬苦素萜类5种。以各炮制品供试液离子峰面积与对应保留时间的生品枳壳饮片离子峰面积比为炮制前后变化指数,对枳壳炮制前后成分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枳壳经发酵炮制后,产生圣草酚-7-O-葡糖苷、橙皮素-7-O-葡萄糖苷、5-去甲基川陈皮素3个新生成分,柚皮素和橙皮素成分显着增加,柠檬苦素及SudachinoidA、黄柏酮酸、诺米林酸等柠檬苦素类衍生物成分亦明显增加。同时,从化学结构方面分析了新成分产生的途径及柚皮素和橙皮素等显着增加成分的转化途径。结论:通过对枳壳发酵炮制工艺及成分变化研究,发现经过发酵炮制能使枳壳产生明显的化学成分变化。优化后的发酵炮制工艺可提升粤港枳壳饮片发酵炮制后的色谱特征峰成分含量。初步确定粤港枳壳饮片炮制机理是利用微生物的自然发酵产生丰富的胞外胞内酶,促使一些苷类成分降解为苷元或次级苷,从而提高枳壳的生物利用率,同时,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还可破坏细胞壁结构,增加细胞的间隙,利于细胞内外的物质扩散,从而利于柠檬苦素类衍生物成分的溶出,以提高柠檬苦素类衍生物成分的含量来增加枳壳的生物活性。总之,本实验结果提示粤港枳壳饮片所采用的发酵为主的方法对提升炮制品的生物活性和生物利用率,增强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加强保护和进一步推广。
魏龙[3](2014)在《灵芝—当归双向发酵条件优化及其抗氧化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草药是一类潜力巨大的天然抗氧化剂资源。研究表明,中药双向发酵技术具有改变药性、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等优点。本试验选用大型药食兼用真菌-灵芝和甘肃地产当归为材料,采用双向发酵技术,以当归为药性基质,灵芝为发酵菌种,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对固体发酵基质的组成及双向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发酵菌质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旨在探索出一种适合灵芝-当归双向发酵的发酵体系,以提高菌质抗氧化活性,为相关产品的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优化得到的灵芝-当归最适双向发酵培养基组成为当归15%、麸皮与玉米芯混合料为83%(麸皮∶玉米芯为1∶3)、MgSO40.5%、(NH4)2SO40.5%、KH2PO41%。2.从固态和液态两种发酵方式、四种当归物料添加方式(固体发酵:当归粉末、片状当归;液态发酵:水提取物、醇提取物)中筛选出提高灵芝-当归发酵菌质的最佳发酵方式以双向固体发酵中当归粉末添加方式为最佳。3.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优化确定的最佳发酵条件为:灵芝接种量12mL/100g、料层厚度2.5cm、初始pH5.5、发酵时间15d。在该条件下,发酵菌质抗氧化活性最高,其中,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49.03%,还原力(OD)为0.298。4.当灵芝-当归发酵菌质浓度在0.2-1.0mg/mL浓度范围内,其抗氧化活性随溶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当发酵菌质浓度均为1.0mg/mL时,发酵菌质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为49.5%,分别为Vc和TBHQ的62.1%、55.4%;还原力为0.301、分别为Vc和TBHQ的34.2%、33.4%;羟基自由基清除率为11.9%,分别是Vc和TBHQ的19.7%、29.2%;对油脂氧化的抑制作用为8.3meq/kg,分别为Vc和TBHQ的58.9%、53.2%。此外,灵芝-当归发酵菌质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还原力显着高于当归水煎液(P<0.01),当二者浓度均为1.0mg/mL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49.2%、32.9%;还原力分别为0.302、0.190;当发酵后菌质与发酵前基质的浓度均为1.0mg/mL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49.2%、14.3%;还原力分别为0.296、0.054,发酵后DPPH自由基清除率、还原力分别提高了3.44倍、5.48倍。5.动态跟踪分析了发酵菌质的抗氧化活性物质含量及其变化规律。表现为多糖、黄酮和灵芝三萜类物质含量均随着发酵的进行逐渐升高。发酵菌质多糖含量由发酵第1d的5.49μg/mg增长到第13d的18.2μg/mg,提高了3.32倍;黄酮类物质的含量由发酵第1d时的1.83μg/mg增长到第11d的8.74μg/mg,之后基本保持不变;灵芝三萜类物质含量随着灵芝菌丝的生长在发酵的第15d达到0.246μg/mg。阿魏酸的含量在发酵前后变化不大,减少了0.04μg/g。6.初步分析了灵芝-当归双向发酵前、后菌质的HPLC指纹图谱变化情况。可知在发酵后的菌质中新检测出9种化合物;此外发酵后有8种物质含量明显升高、8种物质含量明显降低、还有5种物质在发酵后消失。
黄叶[4](2012)在《试论微生态中药制剂——开发意义与实践》文中提出中药应用生物技术转化是中药现代化的一个前沿研究领域。微生态中药制剂是在传统的中药制备中,引入益生细菌等有益微生物发酵技术制备的口服类中药制剂。该文试图应用医学微生态学理论和通过对中华圣宝口服液等微生态中药制剂的深度剖析,阐述开发微生态中药制剂的现实意义。
王延年,董雪,乔延江,史新元[5](2010)在《中药发酵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本文论述了发酵对中药活性成分、药理作用、毒副作用、药效、中药资源及发酵工艺对中药质量的影响。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发挥强大的分解转化能力,并能产生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中药炮制采用微生物发酵法具有一般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为中药的发展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应用现代发酵技术,定向发酵中药,应成为中药发酵研究的方向。
蒋义[6](2010)在《三胶扶正合剂1号、2号拮抗放化疗对小鼠毒副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三胶扶正合剂1号、2号在小鼠体内对放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拮抗作用。方法:建立小鼠低白细胞和免疫抑制模型,分别以复方阿胶浆、盐酸左旋咪唑片(LMZ)为阳性对照药,设立高、中、低三种给药剂量,测定外周白细胞数、骨髓有核细胞数、脾集落形成单位(CPU-S)及碳粒廓清能力,考察各组疗效及最佳用药剂量;小鼠灌胃给药考察急性毒性作用。结果:三胶扶正合剂1号、2号及复方阿胶浆均有一定的提升外周白细胞,促进骨髓有核细胞增值及CPU-S,并增强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的作用,并且1号合剂效果最好;三胶扶正合剂1号、2号及盐酸左旋咪唑片对小鼠网状内皮系统功能的增强作用无明显差异;中剂量已接近最佳剂量;小鼠的最大耐受量为150 g/kg体重。结论:三胶扶正合剂能够拮抗放化疗所致小鼠的骨髓抑制和免疫功能低下,且安全无毒副作用,为临床推广奠定基础。
戚团结,危北海,陈治水,陈誩,刘汶,李春雷[7](2009)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肠疾病的思路方法》文中研究表明胃肠道疾病发生的根本机制是胃黏膜防护因子与攻击因子的失衡,若防护因子战胜攻击因子则不致发病,若攻击因子战胜防护因子则导致发病,胃内攻击和保护作用由多种因素介导,这些相关因素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网络体系。现代医学的这种平衡失调的发病理论与中医学发病理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正相争,百病之由"的观点是相互吻合的,提示只有深入探讨中医药对胃肠保护因子和攻击因子的相关作用,才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
敢小双[8](2008)在《党参的糙皮侧耳发酵及发酵液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利用真菌糙皮侧耳生长繁殖能力强、对营养物质要求简单、易培养以及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丰富的酶系有利于对中药材的分解和促进有效成分的释放等特点,对党参进行发酵。首先对糙皮侧耳进行孢子分离,制作糙皮侧耳菌种;然后对党参的发酵条件进行实验研究,采用添加不同浓度党参的PDA平板筛选最佳党参发酵浓度;并分析党参发酵液的成分,同时根据中医药理论对党参发酵液在调节细胞免疫、抗疲劳、抗缺氧、抗血栓、镇痛、拮抗戊巴比妥钠促睡眠作用方面的药理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检测结果表明党参发酵浓度为5%、10%时,糙皮侧耳长势较好。党参发酵后党参皂苷、黄酮含量增加,党参多糖含量减少。HPLC分析检测结果表明发酵前后成分种类及含量有所变化。药理实验结果表明:党参发酵液在调节细胞免疫方面作用不明显;与水煎组相比,适当剂量的党参发酵液在延长小鼠负重游泳时间,提高肝糖原水平方面差异显着,但在降低血清尿素氮含量、血乳酸及提高血乳酸脱氢酶含量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与水煎组相比,适当剂量的党参发酵液在延长小鼠断头后张口喘息的存活时间方面差异显着,但在延长小鼠在常压密闭缺氧条件下的存活时间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党参发酵液在止血凝血方面与水煎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与水煎组相比,适当剂量的党参发酵液在减少醋酸致小鼠扭体次数方面的作用方面差异显着;适当剂量的党参发酵液在延长小鼠睡眠潜伏期、缩短睡眠时间方面的作用较水煎组有所增强,具有差异显着性。
危北海,陈治水,陈誩,刘汶,李春雷[9](2007)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肠疾病的思路方法》文中提出胃肠道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多发病之一,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对整个胃肠道病理生理学的深入研究,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也日益较为明晰。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一般可以视为胃肠道存在一系列完整的防护因素。例如,1954年 Hollander 提出的黏液和黏膜屏障的双障学说,A.Roberf 和我国王志均教授提出的细胞保护概念。总的来看,
吴炳新,牛纪江,孙筱林,董立山[10](2001)在《中药发酵制药技术》文中研究表明
二、三株赋新康的药理药效学实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株赋新康的药理药效学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复方鹳榆止泻散急性毒性、药效学及其颗粒剂型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符号及缩略语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中药治疗胃肠道疾病的研究进展 |
1.1.1 影响胃肠道健康的主要因素 |
1.1.2 中药消除胃肠道致病因素的研究 |
1.2 鹳榆止泻散中相关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1.2.1 老鹳草药理作用研究 |
1.2.2 地榆药理作用研究 |
1.2.3 苦豆草药理作用研究 |
1.2.4 小茴香药理作用研究 |
1.2.5 甘草药理作用研究 |
1.3 鹳榆止泻颗粒中相关中药的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
1.3.1 老鹳草的质量控制研究 |
1.3.2 地榆的质量控制研究 |
1.3.3 苦豆草的质量控制研究 |
1.3.4 小茴香的质量控制研究 |
1.3.5 甘草的质量控制研究 |
第二章 鹳榆止泻散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
2.1 材料 |
2.1.1 药品与材料 |
2.1.2 实验动物 |
2.1.3 动物中毒反应指标 |
2.1.4 中药毒性分级 |
2.2 方法 |
2.2.1 灌胃药品的制备 |
2.2.2 预实验方法 |
2.2.3 正式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3.1 预实验的结果 |
2.3.2 正式试验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鹳榆止泻散对大鼠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动物 |
3.1.2 试剂 |
3.1.3 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剂量选择 |
3.2.2 药品的准备 |
3.2.3 模型的复制 |
3.2.4 血液样品的采集 |
3.2.5 组织样品的采集 |
3.2.6 血常规、IL-1β、IL-6、SP、VIP、SOD和MDA的测定 |
3.2.7 统计学分析 |
3.3 结果 |
3.3.1 一般行为表现 |
3.3.2 病理变化观察 |
3.3.3 鹳榆止泻散对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 |
3.3.4 鹳榆止泻散对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血清中IL-1β、IL-6和MDA含量及SOD活性的影响 |
3.3.5 鹳榆止泻散对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中SP和VIP含量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鹳榆止泻颗粒质量控制研究 |
4.1 材料与准备 |
4.1.1 药品 |
4.1.2 所需仪器 |
4.1.3 薄层板的制备 |
4.2 鹳榆止泻颗粒中槲皮素的鉴别及含量测定 |
4.2.1 槲皮素鉴别实验 |
4.2.2 槲皮素含量测定实验 |
4.3 鹳榆止泻颗粒中没食子酸的鉴别和含量测定 |
4.3.1 没食子酸鉴别实验 |
4.3.2 没食子酸含量测定实验 |
4.4 讨论 |
4.5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2)枳壳发酵炮制工艺及成分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章 枳壳生药学研究 |
1.1 基原鉴定 |
1.1.1 历代本草着作对枳壳来源的论述 |
1.1.2 古今市场枳壳主流商品的形成与变迁 |
1.2 性状鉴定 |
1.3 显微鉴定 |
1.4 产地加工 |
第二章 枳壳化学成分研究 |
2.1 挥发油类成分 |
2.2 黄酮苷类成分 |
2.3 生物碱类成分 |
2.4 微量元素 |
第三章 枳壳炮制研究 |
3.1 炮制历史沿革 |
3.1.1 净制 |
3.1.2 切制 |
3.1.3 火制 |
3.1.4 加辅料制 |
3.2 炮制标准 |
3.3 现代炮制研究 |
3.3.1 炮制方法研究 |
3.3.2 炮制前后成分变化研究 |
第四章 枳壳质量标准研究 |
4.1 挥发油的含量测定及质量分析 |
4.2 黄酮类的含量测定及质量分析 |
4.3 辛弗林含量测定及质量分析 |
4.4 指纹图谱分析 |
第五章 枳壳药理及毒理研究 |
5.1 对胃肠道的作用 |
5.2 对子宫的作用 |
5.3 对心血管作用 |
5.4 抗血栓作用 |
5.5 抗溃疡作用 |
5.6 抗抑郁作用 |
5.7 利胆排石作用 |
5.8 抗肿瘤作用 |
第六章 枳壳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研究 |
6.1 应用于胃肠道疾病 |
6.2 应用于胆囊结石和输尿管结石 |
6.3 应用于颈椎病 |
6.4 不良反应报道 |
第七章 中药发酵炮制研究 |
7.1 传统的中药发酵炮制 |
7.2 现代中药发酵炮制研究 |
第八章 文献研究总结 |
8.1 研究的立题依据 |
8.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8.3 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UPLC分析枳壳发酵炮制前后成分变化 |
1.1 实验材料 |
1.1.1 样品 |
1.1.2 试剂和仪器 |
1.2 方法 |
1.2.1 标准对照品制备 |
1.2.2 供试溶液制备 |
1.2.3 超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
1.2.4 精密度试验 |
1.2.5 重复性试验 |
1.2.6 样品测定 |
1.2.7 粤港枳壳饮片UPLC特征峰图谱建立 |
1.3 结果与分析 |
1.4 讨论 |
第二章 粤港枳壳饮片发酵炮制工艺研究 |
2.1 正交实验设计理论 |
2.1.1 正交法应用中常用名词 |
2.1.2 正交法的基本工具 |
2.1.3 正交试验的结果分析方法 |
2.2 枳壳发酵炮制正交实验 |
2.2.1 实验材料 |
2.2.2 正交实验设计 |
2.2.3 样品测定 |
2.2.4 结果与分析 |
2.2.5 验证性试验 |
2.2.6 讨论 |
第三章 枳壳药材炮制前后的外观细微特征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样品 |
3.1.2 仪器 |
3.2 方法与结果 |
3.2.1 样品制备 |
3.2.2 微性状观察 |
3.2.3 图像拍摄观察 |
3.2.4 标尺制作 |
3.2.5 结果 |
3.3 讨论 |
第四章 UPLC-Q-TOF/MS分析枳壳炮制前后成分变化 |
4.1 实验材料 |
4.1.1 样品 |
4.1.2 试剂和仪器 |
4.2 枳壳炮制 |
4.2.1 生品枳壳饮片 |
4.2.2 麸炒枳壳饮片 |
4.2.3 蒸枳壳对照饮片 |
4.2.4 发酵枳壳对照饮片 |
4.2.5 粤港枳壳饮片 |
4.3 方法 |
4.3.1 供试样品的制备 |
4.3.2 色谱条件 |
4.3.3 质谱条件 |
4.4 结果 |
4.5 质谱分析 |
4.6 讨论 |
第五章 实验研究总结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的创新点 |
5.3 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需研究解决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3)灵芝—当归双向发酵条件优化及其抗氧化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文献综述 |
0.1 传统中药发酵 |
0.2 现代中药发酵技术的发展 |
0.2.1 双向发酵理论基础 |
0.2.2 双向发酵技术的特点 |
0.2.3 双向发酵技术发展前景 |
0.3 抗氧化研究进展 |
0.3.1 抗氧化剂的作用机理及分类 |
0.3.2 中草药抗氧化研究现状 |
0.4 药用真菌-灵芝研究概况 |
0.4.1 灵芝的主要成分及功效 |
0.4.2 灵芝在中药发酵中的应用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试验材料 |
2.1.2 主要试剂与药品 |
2.1.3 仪器设备 |
2.1.4 培养基 |
2.2 方法 |
2.2.1 菌种的活化 |
2.2.2 液体菌种制备 |
2.2.3 灵芝生物量、菌丝球直径的测定 |
2.2.4 最适发酵培养基的确定 |
2.2.5 最佳发酵方式的确定 |
2.2.6 最佳发酵条件单因素试验 |
2.2.7 最佳发酵条件正交实验 |
2.2.8 发酵菌质抗氧化活性评价 |
2.2.9 发酵菌质抗氧化活性研究 |
3.结果与分析 |
3.1 最适发酵培养基组成优化 |
3.1.1 固体发酵培养基中当归最适添加量的确定 |
3.1.2 固体发酵培养基中麦麸-玉米芯配比的确定 |
3.1.3 液体发酵培养基中当归提取液添加量的确定 |
3.1.4 液体发酵培养基中麦麸-玉米芯配比的确定 |
3.2 最佳发酵方式的试验结果 |
3.2.1 固体发酵方式试验结果 |
3.2.2 液体发酵方式试验结果 |
3.3 灵芝-当归最佳双向发酵条件筛选 |
3.3.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3.3.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3.4 发酵菌质抗氧化活性评价 |
3.4.1 发酵菌质、Vc、TBHQ 抗氧化活性比较 |
3.4.2 发酵菌质与传统水煎液抗氧化活性比较 |
3.4.3 发酵前后菌质抗氧化活性比较 |
3.5 发酵菌质抗氧化变化机理初步研究 |
3.5.1 发酵菌质中主要抗氧化活性物质含量的测定结果 |
3.5.2 发酵前后基质 HPLC 指纹图谱的测定结果 |
3.5.3 发酵菌质抗氧化活性变化机理初步分析 |
4.讨论 |
4.1 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方式的确定 |
4.2 最佳发酵条件的优化 |
4.3 发酵菌质抗氧化活性评价 |
4.4 发酵菌质抗氧化活性变化机理初步分析 |
4.5 展望 |
5.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4)试论微生态中药制剂——开发意义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开发微生态中药制剂的现实意义 |
1.1 肠道微生态失衡是影响传统中药制剂充分发挥疗效的重要因素 |
1.2 我国国民的微生态营养状况堪忧 |
1.3 传统中药生产对中药材的综合利用率存在“先天不足” |
2 由中药复方发酵制备的微生态中药制剂 |
2.1 中华圣宝口服液 |
2.2 于氏前列腺口服液和排结石口服液 |
2.3 三株赋新康口服液 (扶正散结合剂) |
3 由植物提取物发酵制备的微生态中药制剂 |
3.1 发酵高丽红参 |
3.2 益生菌芦笋口服液 |
3.3 汉方草本酸奶 |
3.4 发酵黄芪 |
3.5 寿酵素 |
4 结语 |
(6)三胶扶正合剂1号、2号拮抗放化疗对小鼠毒副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7)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肠疾病的思路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胃肠保护因子的组成 |
2 胃肠保护因子的反应方式 |
2.1 适应性保护 |
2.2 耐受性保护 |
2.3 代偿性保护 |
3 胃肠保护因子与攻击因子失调的主要类型 |
3.1 酸碱平衡失调[7] |
3.2 胃幽门螺旋杆菌的侵袭 |
3.3 胃肠黏膜的化学性损伤[8] |
4 增强和调节胃肠保护因子的思路方法 |
4.1 加强黏液——碳酸氢盐的屏障作用 |
4.2 改善胃肠黏膜血流量 (GMBF) |
4.3 增强前列腺素的调节效应 |
4.4 纠正胃肠道微生态失调 |
4.5 拮抗自由基损伤 |
4.6 协调胃肠道免疫功能 |
4.7 调节胃肠道动力紊乱 |
4.8 抗菌、灭活内毒素, 清除肠道毒素的作用 |
(8)党参的糙皮侧耳发酵及发酵液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中药发酵的原理 |
2 中药发酵炮制中药的优势 |
2.1 保护中药活性成分免遭破坏 |
2.2 提高中药药效 |
2.3 产生新药效 |
2.4 为中药活性成分结构修饰提供新途径 |
2.5 有利于提高中药现代化的水平 |
2.6 节省药源 |
3 中药发酵的研究历史 |
4 中药发酵的研究进展 |
4.1 药用真菌自身的发酵的研究 |
4.2 中药与微生物共发酵的研究 |
4.2.1 添加中药对微生物的一些生理指标及药理作用的影响 |
4.2.2 微生物发酵中药对中药的药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的影响 |
4.2.3 微生物或酶对中药某些具体成分的生物转化 |
4.2.3.1 微生物对中药某些具体成分的生物转化 |
4.2.3.2 酶对中药某些具体成分的生物转化 |
5 课题的提出 |
第二部分 糙皮侧耳菌种的制备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药品 |
1.1.2 仪器 |
1.1.3 培养基 |
1.1.3.1 斜面培养基 |
1.1.3.2 筛选平板培养基 |
1.2 方法 |
1.2.1 固体菌种的制备 |
1.2.2 党参发酵最佳浓度的确定 |
2 结果与讨论 |
第三部分 发酵过程中一些指标及药效成分的检测 |
1 党参发酵液的制备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材料 |
1.1.1.1 药品 |
1.1.1.2 仪器 |
1.1.1.3 培养基 |
1.1.2 方法 |
1.1.2.1 糙皮侧耳菌种的制备 |
1.1.2.2 党参发酵液的制备 |
1.1.2.3 党参未加菌摇瓶液的制备 |
1.1.2.4 党参水煎液的制备 |
2 发酵过程中pH及菌球湿重的变化检测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1.1 药品 |
2.1.1.2 仪器 |
2.1.2 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3 发酵过程中纤维素酶活的变化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1.1 药品 |
3.1.1.2 仪器 |
3.1.2 方法 |
3.1.2.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制作 |
3.1.2.2 发酵离心液的制备 |
3.2 结果与讨论 |
4 党参发酵液中党参皂苷的提取及测定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1.1 药品 |
4.1.1.2 仪器 |
4.1.2 方法 |
4.1.2.1 皂苷含量标准曲线的测定 |
4.1.2.2 党参发酵液中党参皂苷的提取 |
4.2 结果与讨论 |
5 党参发酵液中党参黄酮的提取及测定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1.1 药品 |
5.1.1.2 仪器 |
5.1.2 方法 |
5.1.2.1 黄酮含量标准曲线的制作 |
5.1.2.2 党参发酵液中党参黄酮的提取 |
5.2 结果与讨论 |
6 党参发酵液中党参多糖的提取及测定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 |
6.1.1.1 药品 |
6.1.1.2 仪器 |
6.1.2 方法 |
6.1.2.1 多糖含量标准曲线的制作 |
6.1.2.2 党参发酵液中党参多糖的提取 |
6.2 结果与讨论 |
7 党参发酵液的HPLC检测分析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材料 |
7.1.1.1 药品 |
7.1.1.2 仪器 |
7.1.2 方法 |
7.2 结果与讨论 |
第四部分 发酵液的药效实验 |
1 不同浓度药液的制备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材料 |
1.1.1.1 药品 |
1.1.1.2 仪器 |
1.1.2 方法 |
2 发酵液对小鼠的迟发性免疫反应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1.1 动物 |
2.1.1.2 药品 |
2.1.1.3 仪器 |
2.1.2 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3 发酵液的抗疲劳实验 |
3.1 负重游泳实验 |
3.1.1 材料与方法 |
3.1.1.1 材料 |
3.1.1.2 方法 |
3.1.2 结果与讨论 |
3.2 发酵液对小鼠游泳后血清尿素氮的影响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1.1 材料 |
3.2.1.2 方法 |
3.2.2 结果与讨论 |
3.3 发酵液对小鼠肝糖原的影响 |
3.3.1 材料与方法 |
3.3.1.1 材料 |
3.3.1.2 方法 |
3.3.2 结果与讨论 |
3.4 发酵液对小鼠游泳后血乳酸的影响 |
3.4.1 材料与方法 |
3.4.1.1 材料 |
3.4.1.2 方法 |
3.4.2 结果与讨论 |
3.5 发酵液对小鼠血乳酸脱氢酶的影响 |
3.5.1 材料与方法 |
3.5.1.1 材料 |
3.5.1.2 方法 |
3.5.2 结果与讨论 |
4 发酵液的耐缺氧实验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1.1 动物 |
4.1.1.2 药品 |
4.1.1.3 仪器 |
4.1.2 方法 |
4.1.2.1 发酵液的常压耐缺氧实验 |
4.1.2.2 发酵液的急性脑缺血性缺氧实验 |
4.2 结果与讨论 |
5 发酵液的止血凝血实验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1.1 动物 |
5.1.1.2 药品 |
5.1.1.3 仪器 |
5.1.2 方法 |
5.1.2.1 发酵液的止血实验 |
5.1.2.2 发酵液的凝血实验 |
5.2 结果与讨论 |
6 发酵液的镇痛实验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 |
6.1.1.1 动物 |
6.1.1.2 试剂 |
6.1.1.3 仪器 |
6.1.2 方法 |
6.1.2.1 扭体实验 |
6.1.2.2 抗高温实验 |
6.2 结果与讨论 |
7 发酵液拮抗戊巴比妥钠促睡眠作用的实验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材料 |
7.1.1.1 动物 |
7.1.1.2 药品 |
7.1.1.3 仪器 |
7.1.2 方法 |
7.1.2.1 发酵液对30mg/kg戊巴比妥钠睡眠作用的影响 |
7.1.2.2 发酵液对40mg/kg戊巴比妥钠睡眠作用的影响 |
7.2 结果与讨论 |
第五部分 结论 |
附录 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中药发酵制药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发酵制药的源流和现状 |
2 中药发酵及生物转化进展 |
3 中药发酵制药的特点、适用范围 |
3.1 特点 |
3.2 适用范围 |
4 应用举例 |
4.1 三株口服液及系列产品的设计及开发 |
4.1.1 选好中药材 |
4.1.2 筛选菌种 |
4.1.3 找出最佳发酵生产工艺 |
4.2 哈巴苷代谢素Ⅰ和Ⅱ的发现[15] |
四、三株赋新康的药理药效学实验(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复方鹳榆止泻散急性毒性、药效学及其颗粒剂型质量控制研究[D]. 李健. 甘肃农业大学, 2016(08)
- [2]枳壳发酵炮制工艺及成分变化研究[D]. 张栋健(Cheung Tungkin).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5)
- [3]灵芝—当归双向发酵条件优化及其抗氧化性研究[D]. 魏龙. 甘肃农业大学, 2014(06)
- [4]试论微生态中药制剂——开发意义与实践[J]. 黄叶. 中国药业, 2012(10)
- [5]中药发酵研究进展[J]. 王延年,董雪,乔延江,史新元.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0(03)
- [6]三胶扶正合剂1号、2号拮抗放化疗对小鼠毒副作用的实验研究[D]. 蒋义. 重庆医科大学, 2010(05)
- [7]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肠疾病的思路方法[J]. 戚团结,危北海,陈治水,陈誩,刘汶,李春雷.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05)
- [8]党参的糙皮侧耳发酵及发酵液的应用[D]. 敢小双. 兰州大学, 2008(01)
- [9]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肠疾病的思路方法[A]. 危北海,陈治水,陈誩,刘汶,李春雷. 中国中西医结合第十九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暨国家级中西医结合消化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 2007
- [10]中药发酵制药技术[J]. 吴炳新,牛纪江,孙筱林,董立山. 山东中医杂志, 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