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侧脑室注射川芎嗪对大鼠心脏血流动力学的作用及其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马征[1](2021)在《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文中提出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引起包括脑卒中在内的多种栓塞性疾病,并诱发、加重心力衰竭,严重威胁了人类健康。目前,房颤的西医治疗以内科药物和射频消融术为主,虽然疗效有了明显提高,但仍存在一定局限。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用药,或可作为临床防治房颤的一个策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以益气活血法为基础,通过加入清热化痰、养心安神等方法治疗房颤有一定疗效,然而由于当前临床研究的样本量、方法、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其有效性尚缺乏准确的判断。Meta分析作为循证医学寻求最佳证据的有力手段,或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思路,因此,本研究拟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探讨。流行病学显示房颤与高血压之间关系密切,高血压心房重构被认为是其发生房颤的重要原因,其中,以心房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的心房结构重构是关键环节。目前,仍缺乏针对高血压心房重构的有效药物,中医药研究有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高血压的中医辨证分型主要有肝阳上亢、痰浊阻滞、气虚血瘀等,发病过程容易出现痰热,而快速性心律失常在气虚血瘀的基础上,痰热证表现较为突出,特别是在如房颤等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期,痰热尤为明显。参连复脉颗粒作为我院心内科治疗心律失常的协定处方,其在益气活血的基础上,注重清心化痰,临床治疗有一定疗效。前期研究发现参连复脉颗粒具有抑制炎症、缩短动作电位时长、降低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减少房颤复发率的作用。相关文献研究亦发现参连复脉颗粒主要组成药物及有效成分可通过抑制TGF-β1通路等作用抑制心房纤维化,减少房颤的发生。本研究通过复制原发性高血压大鼠动物模型,运用小动物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在体心房burst刺激、电生理检查、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等方法,从整体、组织细胞、分子层面进行研究,以验证“参连复脉颗粒可能通过调节ERK1/2和TGF-β 1/Smad3通路,抑制高血压心房重构和房颤易感性”的假说。目的1.探讨以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房颤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2.探究参连复脉颗粒对高血压心房重构和房颤易感性的干预作用及可能机制。第一部分 益气活血法治疗房颤的Meta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以及国外数据库包括PubMed、Web of Science及Cochrane Library。收集公开发表的关于益气活血法为主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房颤的随机对照临床实验。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通过森林图呈现,敏感性分析评估结果是否稳定,漏斗图分析文献是否存在发表偏倚。结果1.文献检索筛选结果经过文献检索和补充,共检索出712篇文献,排除重复文献215篇,进而浏览标题、,剔除289篇与纳入标准不符的文献,最后进行文献通读,纳入文献17篇。2.纳入文献特征2.1一般资料17篇文献共纳入1639人,其中治疗组828人,对照组811人;17篇文献中有2篇未详细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具体年龄和性别分布情况,其余均详细描述了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例数、性别、年龄、干预措施和疗程,17篇文献中有3篇文献未明确说明病程情况,其余详细描述了病程;17篇文献均描述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2.2中药使用情况本研究纳入的文献以益气活血法为基础治法,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为人参(10次),黄芪(6次),丹参(8次),三七(7次)。2.3不良反应及随访情况纳入的17篇文献中,有4篇明确报道无不良反应;有6篇明确报道出现不良反应,包括有头晕、恶心呕吐、心动过缓等;有7篇未描述是否发生不良反应。3.文献质量评价纳入文献总体质量一般,经改良jadad评分量表评分,有4篇文献2分,6篇文献3分,6篇文献4分,1篇文献6分。纳入的17篇文献均提及“随机”字样,其中13篇采用了正确的随机方法,17篇文献均未描述分配方案隐藏,有1篇文献采用了正确的盲法,2篇文献报告偏倚风险低,17篇文献结果数据均完整、没有其他偏倚来源。4.Meta分析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益气活血中药联合常规西药组在临床疗效(RR=1.16,95%CI=[1.08,1.23],Z=4.33,P<0.00001)、中医证候疗效(RR=1.29,95%CI=[1.18,1.41],Z=4.33,P<0.00001)、房颤转复率(RR=1.23,95%CI=[1.04,1.46],Z=2.46,P=0.01)、窦性心律维持(RR=1.31,95%CI=[1.14,1.50],Z=3.80,P=0.0001)、房颤发作次数(SMD=-1.00,95%CI=[-1.73,-0.27],Z=2.67,P=0.008)和安全性评价(RR=0.43,95%CI=[0.28,0.66],Z=3.83,P=0.0001)方面优于常规西药组。结论以益气活血法为主的口服中药联合西药,在改善房颤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房颤转复率、窦性心律维持及房颤发作次数方面有一定疗效,且安全性较好。但由于纳入的文献质量有限,本次Meta分析结果尚有待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实。第二部分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方法1.分组与给药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SHR空白组(SHR组)、SHR+氯沙坦钾组(LOS组)、SHR+参连复脉颗粒组(SLFM组),同时以正常血压京都威斯特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WKY组),共4组。给予相应药物或生理盐水灌胃,共4周。2.检测方法各组大鼠干预4周后记录体重、血压、心率、死亡情况;利用小动物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房及左心室的结构和功能;利用心电图检测P波时限、PR间期;利用多导生理记录仪检测心房有效不应期,利用在体心房burst刺激检测房颤易感性;利用H&E染色、Masson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心房心肌细胞肥大、心房间质纤维化情况;利用ELISA、Rt-q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模型评价:(1)与WKY组相比,SHR组体重较轻,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升高(P<0.05);(2)与WKY组相比,SHR组左室壁增厚、左室内径缩小、左心房扩大、左心房总射血分数降低、标化左心房重量及标化全心重量增加(P<0.05);(3)与WKY组相比,SHR组P波时限、PR间期、房颤诱发持续时间增加(P<0.05);(4)与WKY组相比,SHR组心房心肌细胞肥大、胶原蛋白I和胶原蛋白Ⅲ表达增高,胶原纤维容积分数升高(P<0.05);(5)与WKY组相比,SHR组心肌纤维化相关因子表达异常,表现为 ERK1/2 通路相关因子 AngⅡ、AT1R、p-ERK1/2 显着升高(P<0.05),而 TGF-β1/Smad3通路相关因子 Galectin-3、TGF-β1、p-Smad3、MMP-3 升高(P<0.05),TIMP-3 降低(P<0.05)。2.参连复脉颗粒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作用:SLFM组与SHR组相比,左心房内径、左心房最大容积显着缩小(P<0.05),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LOS组与SHR组相比,舒张期左室前壁厚度、左房内径显着缩小(P<0.05),左心房最大容积有缩小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3.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电生理及房颤诱发率的作用:SLFM组与SHR组相比,P波时限、房颤诱发持续时间显着降低(P<0.05),房颤诱发率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LOS组与SHR组相比,P波时间、PR间期、房颤诱发持续时间显着降低(P<0.05),房颤诱发率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4.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心肌细胞肥大及心房间质纤维化的作用:与SHR组相比,SLFM组与LOS组心房心肌细胞肥大有所抑制,胶原蛋白Ⅰ、胶原蛋白Ⅲ表达有所减少,纤维容积分数明显减少(P<0.05)。5.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ERK1/2及TGF-β1/Smad3通路相关因子表达的作用:与SHR组相比,SLFM 组与 LOS 组心房 AT1R、p-ERK1/2/t-ERK1/2 显着降低(P<0.05);SLFM组与 LOS 组心房 Galectin-3、TGF-β1、p-Smad3、t-Smad3、MMP-3、MMP-3/TIMP-3 显着降低(P<0.05),TIMP-3 明显升高(P<0.05)。结论1.参连复脉颗粒能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房结构重构,对心房电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有一定抑制作用。2.参连复脉颗粒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房结构重构的机制可能和调控ERK1/2及TGF-β1/Smad3信号通路有关。
李中浩[2](2021)在《痰热清注射液对脑梗死后apelin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中风病与西方医学体系中的脑血管病相似,主要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以及高复发率的特点,是临床中常见的神经科急危重症。静脉注射阿替普酶及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机械取栓能够有效开通闭塞血管,改善患者临床预后。但部分患者由于存在禁忌症、就医不及时等原因未能接受到这些治疗。因此,需要寻找更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中医治疗中风病已有悠久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中风病诊断和辨证论治标准。随着对中风病认识的不断加深,王永炎院士强调在中风病中应注意毒邪的致病作用,建议在治疗时加入解毒类方药。痰热清注射液由金银花、黄芩、连翘、水牛角和熊胆粉组成,长于清热解毒,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研究人员发现,伴有肺部感染的中风病患者使用痰热清注射液后,不仅咳嗽、发热等症状得到改善,其神经功能的恢复也较快。痰热清注射液的组方思路与安宫牛黄丸、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相似,因此,从毒邪致病的角度推测痰热清注射液解毒开窍的功效,可能对中风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一些早期的临床研究也发现,痰热清注射液能够促进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目的:探索痰热清注射对中风病的疗效及其治疗机制。方法:1.在临床研究中,我们采用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的方法,对已发表的关于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临床文献进行筛选和分析。检索万方、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PubMed等数据库中截止到2021年1月1日收录的关于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荟萃分析,同时对文献的偏倚风险进行评价。2.在实验研究中,我们首先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痰热清注射液中有效成分治疗中风病的生物学机制进行探索。根据已发表的文献收集痰热清注射液中的已检测到的化合物成分,计算这些化合物的QED值,选择其中大于0.18的做为潜在有效成分。检索PubChem中这些有效成分的药物靶标。将这些靶标与数据库中检索到的已知治疗中风病的药物靶标做交集,得到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药物靶标。分析这些药物靶标之间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关系并进行生物学注释。然后,利用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制作脑梗死动物模型,通过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评价不同剂量痰热清注射液对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用苏木素-伊红染色和尼氏染色评价梗死模型的病理学特征。最后,使用WB和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从网络药理学得出的apelin信号通路及其下游的细胞凋亡和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1.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中共纳入了 11篇文献,涉及955例患者。荟萃分析结果显示,痰热清注射液对降低中风病或伴肺部感染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均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MD=-5.45,95%CI:-10.82~-0.09。MD=-2.37,95%CI:-3.49~-1.26,P<0.05)。对提高患者功能独立性评分(MD=14.90,95%CI:8.84~20.96,P<0.05)、肢体运动功能(MD=7.39,95%CI:2.74~12.04,P<0.05)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且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虽然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的统计学差异(MD=12.95,95%CI:-1.02~26.92,P<0.05)。纳入研究的存在较高的偏倚风险,且存在较大的异质性。2.在网络药理学研究中,痰热清注射液的81个有效成分共检索到663个药物靶标,在有效成分-药物靶标网络图中,度值最大的有效成分为绿原酸,度值最大的药物靶标为核因子E2相关因子2。其中有116个为治疗中风病的药物靶标。这116个药物靶标蛋白-蛋白相互作用中重要的靶点有白蛋白、细胞肿瘤抗原p53、白细胞介素-8等。生物学功能注释结果显示,这些靶点涉及胆汁分泌、药物代谢、化学致癌、肝病和apelin信号通路等227个通路;脂肪酸合成与代谢、外来化学物质代谢和细胞对药物反应等3258个生物过程;核受体活性、血红素结合反应、丝氨酸型肽酶活性等442个分子功能;排名靠前的有核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复合物、膜筏、突触后膜等222个细胞组分。在脑梗死大鼠模型中,可见梗死部位水肿,空泡形成,细胞死亡。而腹腔注射液低剂量痰热清注射液(2.5ml/kg,每6小时1次)能够明显减少大鼠脑梗死24小时后的梗死体积,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WB结果显示,使用痰热清注射液后APJ/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蛋白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显着增加;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 比例显着上升,caspase8蛋白含量显着减少;自噬相关蛋白LC3 Ⅱ/LC3Ⅰ比例显着下降;NeuN蛋白含量显着增加,GFAP蛋白含量显着减少。蛋白改变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痰热清注射液对中风病特别是脑梗死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治疗脑梗死的机制可能与激活apelin信号通路,抑制细胞凋亡和自噬等有关。但这些研究较为粗浅,需要更高质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来明确痰热清注射液对中风病的临床疗效和药理机制。
马如风[3](2020)在《基于ATF3/MAP2K3/p38 MAPK通路探究活血益气组分中药防治心梗后大鼠心室重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最新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中国地区居民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发病率仍保持上升趋势,且渐趋年轻化。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Ventricular remodeling,VR)是心肌梗死后心脏出现的一种代偿性、继发性的复杂病理生理过程,涉及多种影响因素。长期持续的心室重构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最终诱发心力衰竭或死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影响心血管病患者死亡率的决定因素之一。因此,抑制或逆转心室重构过程已成为预防和治疗心肌梗死后患者心室重构的关键环节。临床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患者基本中医证型为气虚血瘀证,或兼挟其他证型。活血益气中药及其有效组分作为基本方在治疗心室重构方面取得了显着的临床疗效,尤其是有效组分中药,其成分相对明确,药理作用较为清晰,且制剂多样、携带方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国内外研究表明,三七总皂苷(Panaxnotoginsengsaponins,PNS)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减少心肌耗氧量等药理作用;丹参酮IIA(Tanshinone IIA,Tan IIA)能通过抑制心肌纤维化,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改善心脏神经重构和电生理异常等;人参总皂苷(Total ginsenosides,TGS)显着的耐缺氧作用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脂质代谢和能量转化过程,从而改善AMI后的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指标,三者是本院院内制剂活血化瘀方主要组成药物的中药有效成分,单独应用可在不同层面上保护心肌梗死后心血管系统重构,而三者联合使用干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还未有研究。最新文献研究表明,ATF3/MAP2K3/p38 MAPK信号通路可以通过调节NFκB相关因子的表达影响心肌缺血期的炎症浸润,同时抑制TGF-β1和Collagenl.的表达,降低心肌成纤维细胞功能,保护心肌细胞及其细胞外基质的重构;还能通过减少心肌细胞中Runx1、提高PPARα的表达改善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从而防治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根据导师的多年临床用药经验和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基础,结合网络药理学预测药物-疾病靶点,本研究探索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PNS、TanⅡA、TGS联合用药,以PNS为君,TanⅡ 和 TGS 分别佐使,通过调节 ATF3、MAP2K3、p38MAPK、TGF-β1、Collagen I、NFκB p65、IκB、Runx1、PPARα 等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从而激活 ATF3/MAP2K3/p38 MAPK信号通路,发挥防治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作用,为将活血益气组分中药开发成防治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临床新药提供扎实有力的实验依据。研究方法结扎健康的SPF级SD(Sprague Dawley)雄性大鼠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血管,构建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均分为六组:模型组(MI)、福辛普利组(Fosinopril,FIP,1.2mg/kg·d)、三七总皂苷组(PNS,40mg/kg·d)、丹参酮IIA 组(TanⅡA,70mg/kg·d)、人参总皂苷(TGS,30 mg/kg·d)、组分配伍组(Component compatibility,CC,PNS 40mg/kg-d+Tan IIA 70mg/kg.d+TGS 30mg/kg.d);假手术组(Sham)大鼠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相同位置只穿线不结扎,作为阳性对照。各给药组以灌胃方式给予相应药物,MI组大鼠和Sham组大鼠给予去离子水,连续给药4周。4周后检测各组大鼠心脏超声后取材,计算各组大鼠心脏质量指数(Heartweight/bodyweight,HW/BW);用HE和Mansson染色法观察大鼠心脏的病理学改变和心肌纤维化程度;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心室重构标志物CRP、TNF-α、GDF-15和MMP9/TIMP1水平以及大鼠心肌组织中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含量;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ATP、ADP、AMP水平;用化学比色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Na+-K+-ATP酶、Ca2+-Mg2+-ATP酶含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法、Western blotting法和RT-PCR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 ATF3/MAP2K3/p38 MAPK 信号通路中 ATF3、MAP2K3、p38 MAPK、NFκB p65、TGF-β1、Collagen I、Runx1、PPARα等相关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水平。研究结果1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脏功能和结构的影响1.1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心脏,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脏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明显升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缩短分数(LVFS)显着降低(P<0.01);给药4周后,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的LVIDs和LVIDd降低,LVEF和LVFS升高(P<0.01或0.05);其中组分配伍中药组心脏超声各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单味组分中药组(P<0.05);1.2光镜下观察HE染色,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纤维排列紊乱、间隙增宽,且心肌纤维染色不均;心肌组织较松散,心肌细胞体积增大;有一定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和结缔组织增生,伴见心肌纤维的溶解、断裂、坏死等,结合心脏超声结果表明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动物模型建立成功;给药4周后,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心肌的病理结构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各给药组大鼠心肌组织染色大致均匀,肌纤维较完整,分布较整齐,炎性浸润略减轻,细胞形态和结构得到改善,其中组分配伍中药组改善更明显;1.3光镜下观察Masson染色,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出现较明显胶原纤维和结缔组织增生,伴见心肌胶原和纤维瘢痕增多;给药4周后,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心肌纤维和细胞外基质重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伴见少量心肌纤维增生,胶原沉积有不同程度的减少(P<0.01或0.05),其中组分配伍组较其他单味组分组改善更为显着(P<0.05);1.4心脏质量指数分析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的心脏质量指数明显升高(P<0.01);给药4周后,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的心脏质量指数降低(P<0.01或0.05);且组分配伍组大鼠心脏质量指数下降更为明显(P<0.05);1.5 ELISA法检测给药4周后大鼠血清心室重构标志物水平,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CRP、TNF-α GDF-15和MMP9/TIMP1水平明显升高(P<0.01);给药4周后,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血清中CRP、TNF-α、GDF-15和MMP9/TIMP1水平降低(P<0.01或0.05);与各单味组分给药组相比,组分配伍组各血清标志物水平改善较为显着(P<0.05)。2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脏ATF3/MAP2K3/p38 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2.1结扎大鼠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4周后,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ting和RT-PCR检测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Collagen I和TGF-β1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给药4周后,与模型组大鼠相比,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组大鼠心肌组织中Collagen I和TGF-β1的表达下降,一定程度上改善心肌梗死后细胞外基质重构和心肌纤维化程度(P<0.05);2.2结扎大鼠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4周后,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ting和RT-PCR检测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ATF3的表达水平降低,MAP2K3、p38 MAPK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给药4周后结果显示,与模型组大鼠相比,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组织中的ATF3蛋白和基因的表达升高、MAP2K3、p38 MAPK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2.3结扎大鼠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4周后,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ting和RT-PCR检测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FκB p65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给药4周后结果显示,与模型组大鼠相比,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大鼠心肌组织中的p-NFκB p65/NFκB p65和p-IκBα表达水平降低(P<0.01 或0.05);3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脏能量代谢的影响3.1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给药4周后大鼠心肌组织中ATP、ADP、AMP水平,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ATP、ADP水平明显降低,AMP水平明显升高(P<0.01或0.05);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给药4周后,与模型组大鼠相比,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大鼠心肌组织中ATP、ADP水平升高,AMP水平降低(P<0.01或0.05),改善了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肌组织的能量生成;3.2化学比色法检测给药4周后大鼠心肌组织中Na+-K+-ATP酶、Ca2+-Mg2+-ATP酶含量,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a+-K+-ATP酶、Ca2+-Mg2+-ATP酶含量明显降低(P<0.01);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治疗4周后,与模型组大鼠相比,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大鼠心肌组织中Na+-K+-ATP酶、Ca2+-Mg2+-ATP酶水平明显升高(P<0.01),提高了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肌组织中能量代谢酶水平;3.3 ELISA法检测给药4周后大鼠心肌组织中游离脂肪酸水平,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游离脂肪酸水平明显升高(P<0.05);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治疗4周后,与模型组相比,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大鼠心肌组织中游离脂肪酸水平出现降低(P<0.05),促进了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肌组织的能量应用;3.4结扎大鼠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4周后,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ting和RT-PCR检测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Runx1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PARα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治疗4周后,与模型组大鼠相比,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大鼠心肌组织中Runx1的表达水平降低、PPARα的表达水平升高(P<0.01或0.05)。结论1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能改善心肌梗死后大鼠的心脏结构和功能,降低心肌梗死大鼠血清炎症水平,且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较单味组分中药呈现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2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通过抑制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组织中Collagen I和TGF-β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抑制了成纤维细胞的功能,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纤维化和心肌细胞外基质重构程度;3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通过激活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组织中ATF3/MAP2K3/p38 MAPK炎症信号通路,进而降低了 NFκB/IκB炎症信号的过度激活,同时通过调节心肌组织中ATF3/MAP2K3/p38 MAPK信号通路下游能量代谢效应因子Runx1和PPARα的表达,改善了心肌组织中能量代谢紊乱,可能是预防和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
刘岩松[4](2020)在《基于SIRT1信号通路探讨舒心生脉丹对MI/RI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院内制剂舒心生脉丹,是三十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得出的经验方,在治疗冠心病为代表的心血管疾病方面疗效确切。为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本课题通过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分析方法,探索其对心肌细胞的保护机制,探讨其与细胞凋亡相关性,运用实验数据评价舒心生脉丹的疗效,为舒心生脉丹新药研发提供数据支持,为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药物应用以及疾病治疗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方法:1.将70只健康SPF级SD雌性大鼠随机分成7组:空白组、假手术组、阳性对照组(复方丹参滴丸)、模型组、舒心生脉丹低剂量组、舒心生脉丹中剂量组、舒心生脉丹高剂量组。2.中药预处理:适应性饲养5天后,分组给药。给药剂量:根据动物与人之间药物等效剂量换算系数表计算,舒心生脉丹中剂量组为健康成年人1日用量,舒心生脉丹高剂量组与舒心生脉丹低剂量组分别为2倍剂量与0.5倍剂量,对照组复方丹参滴丸按照健康成年人1日用量给药。预给药7天,每日给药1次,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给予蒸馏水。7天后禁食进行造模,空白组不做处理,假手术组只进行穿线,不予结扎。其余各组行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30min,再灌注120min,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取心脏组织。3.监测并记录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心电图、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分析舒心生脉丹对MI/RI模型大鼠心功能的影响。4.通过HE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MI/RI大鼠心肌组织及超微结构,分析舒心生脉丹对MI/RI模型大鼠心肌组织及超微结构的干预效果。5.分别采用qRT-PCR法、Western blot法、IHC法检测中药舒心生脉丹对SIRT1信号通路相关因子SIRT1、p53、ac-p53、Bax、Bcl-2、Capase-3、Capase-9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影响。分析舒心生脉丹对MI/RI大鼠心肌组织SIRT1/p53信号通路上相关因子的调控。结果:1.心电图:各组大鼠在造模成功后心电图均有明显ST段改变,肢体导联出现ST段抬高,并有出现T波倒置改变;再灌注30min后各组大鼠心电图提示ST段不同程度回落改变,提示MI/RI大鼠造模成功。2.血流动力学:与模型组相比,舒心生脉丹各剂量治疗组及阳性对照组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舒心生脉丹组改善更为明显。3.HE染色:MI/RI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结构欠完整,形态排列紊乱,细胞间质水肿明显,细胞核出现固缩。与模型组相比,中药舒心生脉丹各治疗组结构相对完整,形态排列较规则,层次较清晰,细胞间质水肿程度较模型组减轻,细胞核固缩减少。其中舒心生脉丹高剂量组改善最明显。4.电镜观察:模型组肌纤维排列不整齐,线粒体肿胀,排列呈不规则形态,部分线粒体嵴不完整,出现空泡。中药舒心生脉丹各剂量治疗组及阳性药组线粒体可见轻度肿胀变形,多数结构完整,肌纤维排列大致整齐,程度较模型组减轻。5.qRT-PCR法检测MI/RI大鼠心肌组织中SIRT1、Bcl-2、Bax、Caspase-9的基因表达量:与模型组相比,舒心生脉丹能上调SIRT1、Bcl-2的基因表达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降低Bax、Caspase-9基因表达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法检测MI/RI大鼠心肌组织中SIRT1、Caspase-9、p53、ac-p53的蛋白表达量:与模型组相比,舒心生脉丹能够上调MI/RI模型大鼠心肌细胞中SIRT1的蛋白表达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调Caspase-9、p53、ac-p53的蛋白表达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HC检测提示舒心生脉丹能够上调SIRT1的蛋白表达,降低p53、Caspase-3、Caspase-9的蛋白表达。结论:1.舒心生脉丹对能改善大鼠MI/RI后的心功能和心肌超微结构,对心肌细胞具有保护作用。2.舒心生脉丹能调控MI/RI模型大鼠心肌细胞中SIRT1、p53、ac-p53、Bax、Bcl-2、Capase-3、Capase-9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减少细胞凋亡的发生,其保护作用与细胞凋亡机制相关。
廖丹[5](2020)在《养心血颗粒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及心肌能量代谢的影响》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通过观察养心血颗粒对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大鼠的心脏彩超、心肌组织ATP含量、心脏组织病理学改变以及有创血流动力学等指标的影响来评价其对CHF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相关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将90只雄性SD大鼠使用腹腔注射阿霉素诱导CHF动物模型,造模8周结束后行心脏超声检查评估大鼠是否造模成功。将成活的造模成功的75只大鼠随机分为养心血颗粒高剂量组、养心血颗粒中剂量组、养心血颗粒低剂量组、盐酸贝那普利组、模型组。另设10只普通未造模的雄性SD大鼠为空白组。随后空白组及模型组大鼠灌胃清水;养心血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灌胃不同剂量养心血颗粒溶液;盐酸贝那普利组予以灌胃人体等效剂量盐酸贝那普利溶液。间隔24h灌胃药物一次,灌胃3周后结束实验。同时在药物干预治疗的3周期间,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继续予每周1次腹腔注射2mg/kg的阿霉素以维持心功能处于慢性心力衰竭状态;同时空白组则每周腹腔注射1次等量生理盐水。实验结束后观察记录每组大鼠的一般情况;行心脏超声检查评价大鼠心功能;采用ATP含量检测试剂盒测定心肌组织ATP含量水平;经多道生理信号采集系统采集各组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取心脏组织进行HE染色法、Masson染色法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研究结果:1.阿霉素造模8周后,造模的大鼠SV、CO、LVEF、LVFS均显着低于空白组(P<0.01),成功制备CHF大鼠模型。2.灌胃中药3周结束后,养心血颗粒各个剂量治疗组大鼠的精神、活动量、皮肤、毛发、大便、腹水量等一般情况均较模型组有所改善。3.灌胃中药3周结束后,模型组大鼠SV、CO、LVEF、LVFS均显着低于空白组(P<0.01);养心血颗粒高剂量组大鼠SV、CO、LVEF、LVFS相对模型组均显着增高(P<0.01);养心血颗粒中剂量大鼠SV、LVEF、LVFS相对模型组显着增高(P<0.01),养心血颗粒中剂量组大鼠CO相对模型组明显增高(P<0.05);养心血颗粒低剂量组大鼠SV、CO、LVEF、LVFS相对模型组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灌胃中药3周结束后,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ATP含量明显低于空白组,(P<0.05);养心血颗粒高、中剂量组大鼠相对模型组心肌组织ATP含量显着增高(P<0.01);养心血颗粒低剂量组大鼠相对模型组心肌组织ATP含量有所增高但不明显(P>0.05)。5.灌胃中药3周结束后,模型组大鼠LVSP、|±dp/dtmax|相对空白组显着降低(P<0.01),模型组大鼠LVEDP相对空白组明显增加(P<0.05);养心血颗粒中剂量组大鼠|±dp/dtmax|相对模型组显着增加(P<0.01),养心血颗粒中剂量组大鼠LVEDP相对模型组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养心血颗粒高、低剂量组大鼠|±dp/dtmax|相对模型组明显增加(P<0.05),高剂量组大鼠LVEDP相对模型组显着下降(P<0.01),低剂量组大鼠LVEDP相对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养心血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大鼠LVSP相对模型组均一定程度增加但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养心血颗粒各个治疗剂量组与空白组、模型组之间在心率方面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灌胃中药3周结束后,模型组大鼠HE染色下心肌细胞横纹模糊,细胞水肿,部分细胞包浆染色加深细胞体积缩小,细胞内可见空泡,细胞形损伤态学改变较养心血颗粒各个治疗剂量组为重。养心血颗粒高剂量组HE染色下心肌细胞间质毛细血管增多、充血,心肌细胞部分水肿,细胞形损伤态学改变较模型组、养心血颗粒中、低剂量组为轻,总体细胞形损伤态学轻于中药低、中剂量组以及模型组。7.灌胃中药3周结束后,模型组大鼠心肌Masson染色下心肌细胞肌原纤维染色不均,细胞间胶原纤维数量增多,间质增宽。养心血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大鼠的心肌细胞间胶原纤维数量较空白组增多,但较模型组有所减少;养心血颗粒高、中、低剂量各个组间心肌细胞间胶原纤维数量差异不大。研究结论:本实验研究证实养心血颗粒能有效改善CHF大鼠一般状态,改善大鼠心功能、有创血流动力学指标、增加心肌组织ATP含量及减缓心肌病理形态学损伤进程情况。养心血颗粒可能是通过增强心肌舒缩力、提升心肌组织ATP含量、减缓心肌病理形态学损伤进程等途径发挥其治疗心衰的疗效。
李瑛[6](2020)在《苦碟子注射液与临床常用药物配伍应用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冠心病等心肌缺血类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长,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作为一种活血化瘀的中药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由菊科植物抱茎苦荬菜(Ixeris sonchifolia Hance)经提取、精制而成,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肌缺血、冠心病、中风、脑梗塞等疾病。在临床使用中,苦碟子注射液常与不同溶媒和其他药物配伍合用,但临床配伍合用仍存在两个关键问题,第一,药物配伍合用是否具有可行性,不同药物之间是否存在配伍禁忌,是否会造成不良反应的发生;第二,药物配伍合用是否会影响药物的稳定性而导致临床疗效降低。针对目前存在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从体外药物配伍的化学稳定性、体内配伍药效角度开展苦碟子注射液与临床常用药物配伍应用的可行性研究,以期为临床上安全合理合用药物提供参考。具体实验内容及结论如下:(一)苦碟子注射液与常用药物配伍的化学稳定性研究基于药物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并模拟苦碟子注射液临床常用药物浓度,以0.9%氯化钠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为溶媒,考察苦碟子注射液与两种常用配伍药物(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盐酸川芎嗪注射液)在4℃、室温、30℃环境下配伍溶液的外观、p H值、不溶性微粒、吸光度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苦碟子注射液与上述两种溶媒及药物配伍后,配伍溶液在8h内未出现浑浊现象,p H值、吸光度与有效成分含量在配伍8h内均未发生明显变化,不溶性微粒存在明显变化及超出药典规定范围的现象。综合各项研究结果,苦碟子注射液与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盐酸川芎嗪注射液在临床上配伍使用时,应注意选择溶媒,尽早用完。研究发现,苦碟子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及盐酸川芎嗪注射液配伍较为稳定,后续可进行体内相关研究。(二)基于代谢组学的苦碟子注射液配伍盐酸川芎嗪预防心肌缺血作用机制研究本实验采用异丙肾上腺素(ISO)建立大鼠心肌缺血模型并给予药物,通过生化指标检测和心脏病理组织切片对比观察,发现苦碟子注射液和盐酸川芎嗪配伍应用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更为突出。此外,采用UPLC-Q-TOF/MS技术进行无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经多元统计分析筛选得到17个心脏组织标志物和16个血浆标志物,其主要调控鞘脂代谢,甘油磷脂代谢,色氨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亚麻酸代谢,甾类激素生物合成等通路。本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单独用药,苦碟子注射液与盐酸川芎嗪配伍可回调更多的代谢物,且代谢物水平变化倍数较大,表明苦碟子注射液与盐酸川芎嗪配伍对代谢物回调程度明显,疗效突出。本研究从药效角度反映了苦碟子注射液与盐酸川芎嗪配伍应用可明显增强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为进一步探究其对心肌缺血的保护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三)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苦碟子注射液配伍盐酸川芎嗪预防心肌缺血作用机制研究基于以上研究,本研究利用网络药理学技术分析苦碟子注射液与盐酸川芎嗪配伍前后的保护作用机制,以药效成分和回调的心肌缺血代谢物挖掘预测潜在的靶点,进一步整合构建“成分-作用靶点-疾病”调控网络,通过对潜在靶点的相关通路分析,探讨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机制。本研究筛选出药效成分可以调节心肌缺血代谢紊乱的靶点蛋白110个,药物配伍既可作用与苦碟子注射液和盐酸川芎嗪的共有靶点Faah、Drd2等;同时也可作用于苦碟子注射液和盐酸川芎嗪的作用靶蛋白,例如Ace、Kcnk2、Ccr1等;对比分析发现,苦碟子注射液与盐酸川芎嗪配伍应用可作用于更多的靶点和通路,如钙信号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环磷酸腺苷信号通路等,其药效成分可能通过作用于上述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因子而改善心肌缺血。本研究证实苦碟子注射液与盐酸川芎嗪配伍应用可共同发挥对心肌缺血的预防作用,可协同增效影响代谢物水平,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更为突出。
秦琦[7](2019)在《益气养阴通络法通过JAK2/STAT3信号通路调控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益气养阴通络法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JAK/STAT信号通路调控机制,来探讨双参通脉颗粒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益气养阴通络法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以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体质量250280g,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于清洁级环境内饲养7 d。干预药物双参通脉颗粒:(由人参10g,黄芪20g,麦冬15g,当归15g,丹参15g,川芎20g组成),采用传统颗粒制备方法,由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制剂室提供。对照药物为盐酸地尔硫卓片:由天津田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30mg/片,国药准字:H12020126。将健康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IRI)、西药组(DH)、中药低剂量组(GSG-L)、中药中剂量组(GSG-M)中药高剂量组(GSG-H)共6组,每组10只。双参通脉颗粒治疗组,低剂量相当于生药量9.37 g/(kg·d),中剂量相当于生药量18.75 g/(kg·d),高剂量相当于生药量37.5 g/(kg·d),均制成6ml溶液,每日2次灌胃,每次3ml。阳性药物对照组,给予盐酸地尔硫卓灌胃,剂量为4.23mg/(kg·d),制成6ml溶液,每次3ml,每日2次灌胃。模型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均给予生理盐水灌胃,每次3ml,每日2次,疗程均为4周。实验结束后行心功能检测;制备血清标本,冻存备用;取心肌组织标本,冻存备用。将大鼠H9c2心肌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氧复氧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共4组,采用双参通脉颗粒含药血清干预。实验结束后进行细胞增殖及凋亡检测。实验一:采用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IHC法检测P-JAK2、P-STAT3蛋白表达。由ALC-MPA多导生物信号分析系统记录血流动力学参数:左心室收缩功能(LVSF)、左心室舒张功能(LVDF)。实验二: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P-JAK2、Bax、Bcl-2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实验三:采用MTT法检测心肌细胞增殖情况,IF法测定Bax、Bcl-2蛋白表达。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数据经过正态性检验及方差齐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P<0.05为结果有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各组大鼠造模前后I导联心电图(ECG)变化各组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后心电图I导联ST段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介于0.1-0.3 mv,证明各组大鼠心肌缺血模型复制成功。2.大鼠血流动力学检测治疗结束后大鼠各项血流动力学参数都发生了改变,其中反映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指标(LVSF)明显降低(P<0.05),反映左心室舒张功能的指标(LVDF)显着升高(P<0.05);中药高剂量组血流动力学改善最明显。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左心室收缩功能显着降低,左心室舒张功能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治疗组大鼠LVSF均显着升高,西药、中药各剂量治疗组大鼠LVDF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LVSF显着升高,LVDF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Sham组:心肌细胞排列紧密、无明显水肿,肌纤维无扭曲,细胞核居中、细胞膜完整,无明显炎症浸润;MIRI组:心肌细胞水肿,细胞核散乱分布,组织间隙增宽,肌纤维扭曲、紊乱,炎细胞浸润,大量红细胞存在于细胞间隙;DH组:与MIRI组比较,心肌细胞水肿明显减轻,肌纤维断裂现象较少,可见炎细胞浸润,红细胞渗出;GSG-L组:与MIRI组比较,心肌细胞水肿减轻,细胞边界清晰,红细胞渗出较多,存在出血;GSG-M组:心肌细胞排列尚规整,与MIRI组比较,心肌细胞水肿区域较小,肌纤维无明显断裂,炎症浸润不明显;GSG-H组:与MIRI组比较损伤显着降低,细胞边界轮廓清晰,组织间隙有轻微水肿,肌纤维无断裂,红细胞渗出较少。4.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显微镜下正常心肌细胞核呈蓝色,凋亡细胞核为棕褐色。假手术组心肌组织可见极少凋亡的细胞;模型组心肌组织中凋亡细胞较多、较密集。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治疗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西药组比较,中药低剂量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西药组比较,中药中剂量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IHC法检测P-JAK2、P-STAT3蛋白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P-JAK2蛋白、P-STAT3蛋白表达光密度平均值(IOD/area)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P-JAK2蛋白、P-STAT3蛋白表达IOD/area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西药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P-STAT3蛋白表达IOD/area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各组心肌细胞中Bax、Bcl-2蛋白的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Bax表达明显升高,Bcl-2蛋白表达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各治疗组Bax蛋白表达均降低,各治疗组Bcl-2表达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Bax表达明显降低,西药组及中药高剂量组Bcl-2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高剂量组与西药组相比Bax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各组心肌细胞中P-JAK2蛋白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P-JAK2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中药低剂量组及中药高剂量组P-JAK2蛋白表达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各组心肌细胞中caspase3蛋白的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caspase3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caspase3蛋白表达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caspase3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各组大鼠心肌细胞增殖活性比较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缺氧/复氧组心肌细胞活性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缺氧/复氧组比较,中药低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心肌细胞活性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高剂量组与中药低剂量组比较,心肌细胞活性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各组心肌细胞凋亡率比较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缺氧/复氧组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缺氧/复氧组比较,中药低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高剂量组与中药低剂量组比较,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1.心肌细胞的形态学观察通过倒置显微镜对培养的心肌细胞形态进行观察,正常对照组心肌细胞呈三角形、梭形或不规则形,核仁清楚;缺氧/复氧组心肌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核仁不清;中药低剂量组心肌细胞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核仁欠清楚,较缺氧/复氧组心肌细胞活性稍高;中药高剂量组心肌细胞呈椭圆形、梭形或不规则形,核仁稍清楚,较缺氧/复氧组心肌细胞活性增高。12.免疫荧光检测Bcl-2蛋白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Bcl-2波形蛋白表达均显着降低,细胞核形状欠规则,荧光强度明显降低;缺氧/复氧组少数心肌细胞核的中部向内凹陷,缢裂成为两个细胞核;与缺氧/复氧组比较,中药低剂量组Bcl-2波形蛋白表达有增高趋势,细胞核形状规则,荧光信号有所增高;与缺氧/复氧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Bcl-2波形蛋白表达显着增高,细胞核形状规则,荧光信号强。13.免疫荧光检测Bax蛋白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Bax波形蛋白表达均显着升高,细胞核形状规则,荧光强度明显增高;正常对照组少数心肌细胞核缢裂成为多个细胞核;与缺氧/复氧组比较,中药低剂量组Bax波形蛋白表达有降低趋势,细胞核形状欠规则,荧光信号有所减弱;与缺氧/复氧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Bax波形蛋白表达显着下降,细胞核形状不规则,荧光信号弱。结论:1.益气养阴通络法能够明显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左心功能。2.益气养阴通络法能够有效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上调P-JAK2、P-STAT3蛋白表达有关。3.益气养阴通络法可能通过激活JAK2/STAT3信号通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细胞凋亡起到保护作用。4.益气养阴通络法能够上调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P-JAK2、Bcl-2蛋白表达,下调Bax、Caspase3蛋白表达。5.益气养阴通络法能够改善心肌细胞增殖活性,降低心肌细胞凋亡率;并通过下调Bax蛋白表达、上调Bcl-2蛋白表达发挥心肌细胞保护作用。
陈卓[8](2019)在《双参通脉颗粒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NF-κB信号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在体实验观察双参通脉颗粒(Ginseng and Salvia Miltiorrhiza Granules,GSG)对心肌缺血再灌注(Myocardial infarction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MIRI)大鼠心功能的保护作用、对NF-κB信号通路的作用,通过离体细胞实验,观察双参通脉颗粒含药血清对乳大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NF-κB信号通路的作用,探讨双参通脉颗粒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调节作用及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支持。材料与方法:在体实验:SPF级12周龄SD大鼠50只,雌雄各半,质量(230±20)g。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按人体与大鼠体表面积换算药物剂量,低、高剂量分别相当于生药量7.31g/kg,13.45g/kg,西药合心爽用量4.23mg/kg。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应用等量生理盐水,以上各组按2次/日,3ml/次,连续灌胃四周。心电图评估筛查后,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模,缺血30min,再灌注120min,手术全程监测心电图判定造模是否成功,监测心功能。术后大鼠经腹主动脉取血,分离血清,ELISA法检测心肌组织氧化损伤指标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内皮素(ET)、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变化,炎症介质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ɑ)含量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含量变化;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染色评估心肌细胞凋亡指数;Western blot检测心肌核转录因子-κB(NF-κB)、IκBα蛋白表达;同时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变化。离体实验:双参通脉颗粒含药血清的制备:30只SD大鼠,饲养于适宜环境中,自由饮水,进食,温度,湿度适宜,适应性喂养3天,后分组,随机分成三组,正常组10只,双参通脉颗粒低、高剂量组各10只,中药予浓度为7.31g/kg、13.45g/kg的颗粒剂水溶液,日两次灌胃,3ml/次,日两次,连续2周,正常组给予等量盐水,中药各组持续灌胃5d后取血,离心,取上清,过滤灭菌,-80℃冻存备用。细胞培养及传代:大鼠心肌细胞株接种于培养基,置于温度37℃,5%CO2培养箱内24h,传代。细胞造模:建立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细胞分四组,正常组、模型组、中药低、高剂量组。正常组在37℃,5%CO2培养基中加入与含药血清同浓度的正常大鼠血清,连续培养24h;模型组心肌细胞置培养箱(37℃,5%CO2,90%N2,5%O2)缺氧6h,后置于37℃,5%CO2培养基复氧12h,结束;中药低、高剂量组细胞培养液中加入最佳工作浓度的中药含药血清(过滤除菌,4℃保存,稀释到适当浓度约1000倍),其余同模型组。分别取各组细胞培养瓶中培养液,按照LDH检测试剂盒说明书,通过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液中的乳酸脱氢酶(LDH)活性;CCK-8法检测心肌细胞活性;将培养好的心肌细胞以适当密度接种于96孔板中,每组设置6个复孔,加入培养液,CCK-8,与未加细胞孔对比,放置培养箱4-5小时,完成后,用酶标仪于450nm处检测OD值,Annexin-V 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基上清液中IL-1β、IL-6及TNF-α含量变化,将各组心肌细胞按照上述实验方法加入含药学清及试剂后,按照ELISA试剂盒说明书操作;免疫荧光染色观察NF-κB、IκBα、Iκκβ的表达。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凋亡率采用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双参通脉颗粒(GSG)对心肌缺血再灌注(MIRI)大鼠心功能的影响1.1 GSG对各组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GSG各组反映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指标(LVSP)显着升高(p<0.05),左室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升高(p<0.05),反映左心室舒张功能的指标(LVDP)显着降低(p<0.05),左室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降低(p<0.05),GSG低、高剂量组及西药组心率变化(D-value)均较模型组小(p<0.05)。1.2 GSG对MIRI大鼠血清GSH-PX、CAT、ET、MPO含量的影响GSG干预后,ET、MPO均有所下降,GSH-PX、CAT含量上升,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显着升高(p<0.05),西药组及GSG低、高剂量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下降(p<0.05)。1.3 GSG对MIRI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假手术组心肌纤维排列较紧密规整,组织间隙水肿较轻微,仅有轻度淤血,周围组织有微量渗出,血管轻度扩张。模型组心肌纤维扭曲断裂,细胞肿胀,组织间隙水肿,细胞核散乱无序,心肌细胞肥大,染色疏松。西药组心肌纤维断裂较少,排列紊乱,心肌间质疏松,心肌间隙血管扩张,周围可见水肿及渗出。中药低剂量组心肌纤维排列较MIRI组规整,组织间隙有水肿渗出,炎细胞浸润。中药高剂量组心肌纤维排列较规整,肌纤维断裂少,组织间隙水肿较轻。2双参通脉颗粒对MIRI大鼠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2.1 GSG对血清炎症介质IL-1β、IL-6和TNF-ɑ含量的影响假手术组血清IL-1β、IL-6和TNF-ɑ含量水平升高不明显,模型组IL-1β、IL-6和TNF-ɑ含量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低、高剂量组IL-1β、IL-6和TNF-ɑ含量均显着下降(p<0.05)。2.2 GSG对心肌组织VCAM-1、ICAM-1含量变化的影响假手术组心肌组织可见微少的被染色的细胞;模型组心肌组织被染色的细胞较多,较密集;西药组染色细胞较模型组减少;中药低剂量组染色细胞较模型组减少;中药高剂量组染色细胞最少。ICAM-1含量变化:假手术组心肌组织可见微小的染色组织;模型组心肌组织被染色部位较大,较密集;西药组染色组织较模型组减少;中药低剂量组染色组织较模型组减少;高剂量组染色组织最少。2.3 GSG对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率的影响假手术组心肌细胞凋亡率为6.12%,模型组心肌细胞凋亡率为32.01%,与假手术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西药组凋亡细胞较模型组减少,25.32%;中药低剂量组细胞凋亡率为7.31%,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中药高剂量组细胞凋亡率为13.45%,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2.4 GSG对MIRI大鼠NF-κB、IκBα蛋白表达的影响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NF-κB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IκBα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5),给予GSG后,GSG低、高剂量组NF-κB蛋白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IκBα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3双参通脉颗粒含药血清对乳大鼠心肌细胞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3.1各组细胞培养液LDH活性改变正常组心肌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心肌细胞培养液LDH活性为93.47U/L,模型组心肌细胞培养液LDH活性为241.54U/L,与正常组比较显着升高(P<0.05);GSG低剂量组心肌细胞培养液LDH活性为175.02U/L,与模型组比较显着降低(P<0.05),GSG高剂量组心肌细胞培养液LDH活性为142.77U/L,与模型组比较显着降低(P<0.05)。3.2各组心肌细胞存活率改变正常组心肌细胞存活率为80.65%;模型组心肌细胞存活率42.14%;与正常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中药低剂量组心肌细胞存活率为58.32%;与模型组相比显着升高(p<0.05);高剂量组心肌细胞凋亡率为60.41%,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3.3各组心肌细胞凋亡率改变经Annexin V与PI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正常组心肌细胞凋亡率为2.84%,模型组心肌细胞凋亡率为26.62%,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中药血清低剂量组心肌细胞凋亡率为14.38%,高剂量组心肌细胞凋亡率为6.16%,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采用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正常组心肌细胞凋亡率为42.82%,模型组心肌细胞凋亡率值为83.71%,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中药血清低剂量组心肌细胞AI值为54.21%,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高剂量组心肌细胞凋亡率值为62.94%,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3.4各组心肌细胞培养基上清IL-1β、IL-6和TNF-α含量改变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细胞培养基中IL-1β、IL-6和TNF-α含量显着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血清组IL-1β、IL-6和TNF-α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3.5各组心肌细胞内蛋白激酶NF-κB、IκBα、Iκκβ表达改变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细胞绿色荧光强度显着升高,表明NF-κB蛋白激酶表达量增加(P<0.05),提示NF-κB含量增高;与模型组比较,中药血清处理组绿色荧光强度降低,说明中药GSG含药血清对NF-κB、Iκκβ有抑制作用;对IκBα有增加作用;中药组能降低NF-κB、Iκκβ蛋白激酶表达水平(P<0.05),升高IκBα蛋白激酶表达水平(P<0.05)。结论:1双参通脉颗粒可以保护缺血再灌注大鼠的心功能,提高各项心功能指标,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减轻心肌细胞氧化损伤。2双参通脉颗粒可以降低NF-κB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关键炎症介质IL-1β、IL-6和TNF-α的含量,降低蛋白激酶NF-κB、Iκκβ的表达,升高抑制凋亡蛋白IκBα的表达,降低心肌细胞凋亡率。3双参通脉颗粒含药血清可以降低炎症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含量,降低蛋白激酶NF-κB、Iκκβ的含量,升高蛋白激酶IκBα的含量,从而提高大鼠缺氧复氧心肌细胞的存活率,抑制凋亡率。
姜丹[9](2019)在《搜风祛痰中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实验研究通过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从内皮功能、炎症反应、细胞凋亡角度探讨搜风祛痰中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探析其作用机制,为搜风祛痰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将140只SD大鼠适应性喂养7d,随机将大鼠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培哚普利组、搜风祛痰中药组四组,35只/组。根据成人每日用药临床推荐的常用剂量,按成人与大鼠体重折算系数6.3,折算成大鼠用量后给药,进行预处理,每日1次,继续灌胃7d。其中假手术组、模型组大鼠予以生理盐水10 mL·kg-1灌胃;搜风祛痰中药组大鼠予以搜风祛痰中药8.1g·kg-1灌胃;培哚普利组予以培哚普利片0.4mg·kg-1灌胃。在第7d灌胃结束后1小时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与其它三组手术过程相同,但不结扎。造模成功后每组随机选取10只大鼠进行取材,取材前夜禁食,经大鼠腹主动脉取血4 mL,静置30 min后离心,取上清液-20℃保存备用;取血结束后即刻处死大鼠,无菌条件下取出心脏,经预冷的灭菌生理盐水清洗后,心脏经10%甲醛固定,置于液氮中,-20℃冻存备用。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VEGF、TXA2、PGI2、sTM、sEPCR、IL-8、IL-6、TNF-α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P-Akt、Bax、Bcl-2蛋白表达水平;采用RT-PCR法测定Akt mRNA、Bax mRNA、Bcl-2 mRNA表达水平。结果:1.ELISA法检测:1.1各组大鼠血清VEGF含量比较: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VEGF水平明显下降(P<0.05);培哚普利组与模型组相比,VEGF水平升高(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模型组相比,VEGF水平升高(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培哚普利组相比,VEGF水平升高明显(P<0.05)。1.2各组大鼠血清TXA2、PGI2含量及TXA2/PGI2比值比较: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TXA2水平明显升高,PGI2水平明显下降,TXA2/PGI2明显升高(P<0.05);培哚普利组与模型组相比,TXA2水平下降,PGI2水平升高,TXA2/PGI2下降(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模型组相比,TXA2水平下降,PGI2水平升高,TXA2/PGI2下降(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培哚普利组相比,TXA2水平下降明显(P<0.05),PGI2水平升高不明显(P>0.05),TXA2/PGI2下降明显(P<0.05)。1.3各组大鼠血清sTM、sEPCR含量: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sTM、sEPCR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培哚普利组和搜风祛痰中药组sTM、sEPCR含量均降低(P<0.05);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搜风祛痰中药组sTM、sEPCR含量升高(P>0.05)。1.4各组大鼠IL-6、IL-8含量比较: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IL-6、IL-8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培哚普利组与搜风祛痰中药组IL-6、IL-8含量均降低(P<0.05);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搜风祛痰中药组IL-8含量降低(P<0.05),IL-6含量升高(P>0.05)。1.5各组大鼠TNF-a含量比较: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TNF-a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培哚普利组与搜风祛痰中药组TNF-a含量均降低(P<0.05);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搜风祛痰中药组TNF-a含量升高(P>0.05)。2.PCR检测2.1各组大鼠Akt mRNA表达水平: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Akt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培哚普利组与模型组相比,Akt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模型组相比Akt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培哚普利组相比,Akt mRNA表达水平升高不明显(P>0.05)。2.2各组大鼠Bax mRNA、Bcl-2 mRNA表达水平: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Bax mRNA表达明显升高,Bcl-2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培哚普利组与模型组相比,Bax mRNA表达下降,Bcl-2 mRNA表达升高(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模型组相比,Bax mRNA表达下降,Bcl-2 mRNA升高(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培哚普利组相比,Bax mRNA下降不明显,Bcl-2 mRNA增加不明显(P>0.05)。3.Western Blot蛋白印记检测(蛋白灰度统计)3.1各组大鼠P-Akt蛋白表达水平比较: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P-Akt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培哚普利组与模型组比较,P-Akt蛋白表达增加(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P-Akt蛋白表达增加(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培哚普利组比较,P-Akt蛋白表达降低不明显(P>0.05)。3.2各组大鼠Bax、Bcl-2蛋白表达水平比较: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Bax、Bcl-2蛋白表达均增加、Bcl-2/Bax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培哚普利组和搜风祛痰中药组Bcl-2蛋白表达增加,Bax蛋白表达降低、Bcl-2/Bax升高(P<0.05);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搜风祛痰中药组Bcl-2和Bax蛋白表达均增加、Bcl-2/Bax降低(P<0.05)。结论:1.搜风祛痰中药能够使血清中VEGF含量上升,PGI2含量上升,TXA2的含量下降,保持TXA2/PGI2比例的平衡,降低血清中sTM、sEPCR水平,从而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血管内皮功能具有保护作用。2.搜风祛痰中药能够降低血清中IL-8、IL-6、TNF-α的含量,说明搜风祛痰中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3.搜风祛痰中药能够上调P-Akt蛋白表达水平;下调Bax蛋白表达水平,上调Bcl-2蛋白表达水平;搜风祛痰中药能够上调细胞凋亡相关基因Akt mRNA、Bcl-2 mRNA表达水平,下调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x mRNA表达水平;搜风祛痰中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可能与激活Akt/Bax通路,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刘汉清[10](2019)在《丹酚酸B通过PI3K/Akt/HMGB1信号通路干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丹酚酸B(Sal B)保护心脏的潜在机制是否通过激活磷酸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PI3K/Akt)来抑制高迁移率组蛋白1(HMGB1)的表达,从而改善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方法:将66只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ham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I/R组)、治疗组。治疗组分为低剂量Sal B组(Sal-L)、高剂量Sal B组(Sal-H)和高剂量Sal B+LY294002组(Sal-H-LY),LY294002:PI3K抑制剂。模型组、治疗组大鼠均接受30分钟心肌缺血,再灌注24小时。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超声结果示左室射血分数(EF),心输出量(CO),出现大面积的心肌梗死(P<0.05)、血清中L-乳酸脱氢酶(L-LDH)、肌酸激酶(CK-M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8(IL-18)、白介素-1β(IL-1β)、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及免疫组化检测的HMGB1、Toll样受体4(TLR4)等蛋白的表达均显着升高(P<0.05),而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蛋白水平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SalB呈剂量依赖性增加大鼠左室射血分数、心输出量、缩小心肌梗死面积(P<0.05),降低血清中L-LDH、CK-MB和TNF-α、IL-18、IL-1β、HMGB1的含量(P<0.05),并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HMGB1和TLR4蛋白的表达(P<0.05)。但是,LY294002可显着逆转SalB的治疗作用(P<0.05)。结论:Sal B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来抑制HMGB1在大鼠体内的释放来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二、侧脑室注射川芎嗪对大鼠心脏血流动力学的作用及其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侧脑室注射川芎嗪对大鼠心脏血流动力学的作用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心房颤动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病名沿革 |
2. 心房颤动的脉象 |
3. 房颤的中医病因 |
4. 房颤的中医病机 |
5. 房颤的辨证分型 |
6. 中医对房颤的治疗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高血压房颤的发生机制与药物防治靶点 |
1. 高血压与房颤的患病情况 |
2. 高血压对房颤的影响因素 |
3. 高血压房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
4. 心房纤维化是导致心律失常的心房结构重构的重要特点 |
5. 高血压房颤心房纤维化的机制 |
6. 高血压房颤的药物干预靶点 |
7. 中药可能的防治靶点 |
8.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临床文献研究 |
前言 |
益气活血法治疗房颤的Meta分析 |
目的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语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痰热清注射液对脑梗死后apelin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从毒论治中风病的研究进展 |
一、中风病中西医论治现状 |
二、从毒论治中风病的理论基础 |
三、解毒法治疗中风病的当代实践 |
四、常用解毒类方药治疗中风病的现代研宄 |
五、总结和展望 |
六、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痰热清注射液成分、治疗机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
一、痰热清注射液出自名家,历经考验,疗效确切 |
二、痰热清注射液含有多种化学成分 |
三、痰热清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及安全性研究进展 |
四、痰热清注射液的临床应用进展 |
五、痰热清注射液从解毒切入治疗中风的研宄现状和展望 |
六、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研究 |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 |
1 引言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研究 |
研究一 利用网络药理学探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生物学机制 |
1 引言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研究二 不同剂量痰热清注射液对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研究三 痰热清注射液对apelin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语 |
创新点 |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基于ATF3/MAP2K3/p38 MAPK通路探究活血益气组分中药防治心梗后大鼠心室重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心室重构与炎症相关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活血益气组分中药防治心室重构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脏功能和结构影响的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脏ATF3/MAP2K3/p38 MAPK信号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脏能量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4)基于SIRT1信号通路探讨舒心生脉丹对MI/RI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和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中西医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 西医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
1.1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及常见损伤 |
1.2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 |
1.3 西医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 |
2 中医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
2.1 病名源流 |
2.2 病因病机 |
2.3 辨证分型 |
2.4 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
综述二SIRT1 信号通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MI/RI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心功能指标测定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用药 |
1.3 实验主要试剂、器械、仪器与耗材 |
2 实验方法 |
2.1 分组与给药 |
2.2 MI/RI大鼠模型建立 |
2.3 指标检测 |
2.4 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MI/RI大鼠心电图改变 |
3.2 MI/RI大鼠血流动力学改变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舒心生脉丹对MI/RI模型大鼠心肌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主要实验试剂 |
1.2 主要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石蜡病理切片的制备 |
2.2 HE染色法 |
2.3 透射电镜检测 |
3 实验结果 |
3.1 HE染色实验结果 |
3.2 透射电镜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舒心生脉丹对MI/RI模型大鼠心肌组织SIRT1 信号通路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用药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q RT-PCR检测法 |
2.2 Western blot检测法 |
2.3 IHC检测法 |
3 实验结果 |
3.1 q RT-PCR实验结果 |
3.2 Western blot实验结果 |
3.3 IHC 化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讨论 |
1 舒心生脉丹的创立和意义 |
2 MI/RI模型建立的关键问题 |
3 实验指标分析 |
3.1 舒心生脉丹对心电图影响 |
3.2 舒心生脉丹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3.3 舒心生脉丹对心肌组织形态学影响 |
3.4 对SIRT1 信号通路的影响 |
4.实验总结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5)养心血颗粒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及心肌能量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动物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中药 |
1.3 实验药物 |
1.4 主要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管理与喂养 |
2.2 CHF模型大鼠制备 |
2.3 动物分组与给药方法 |
2.4 监测指标 |
2.5 动物观察、麻醉、取材及相关指标检测方法 |
2.6 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大鼠一般情况 |
3.2 造模成功时空白组与造模组大鼠心脏超声检测结果 |
3.3 药物干预治疗3周结束后各组大鼠心脏超声检测结果 |
3.4 各组大鼠心肌组织ATP含量比较 |
3.5 各组大鼠血流动力学改变比较 |
3.6 各组大鼠心肌组织HE染色形态学比较(HE×200) |
3.7 各组大鼠心肌组织Masson染色形态学比较(Masson×200) |
4 讨论及分析 |
4.1 中医关于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探讨 |
4.2 中医关于慢性心力衰竭的辨证论治探讨 |
4.3 本实验课题立题依据 |
4.4 本实验中药的相关中医基础理论及组方分析 |
4.5 本实验中药有效成份分析 |
4.6 应用阿霉素建立CHF模型大鼠的方法与评价 |
4.7 实验结果分析 |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心力衰竭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6)苦碟子注射液与临床常用药物配伍应用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一 苦碟子注射液与常用药物配伍的化学稳定性研究 |
一 苦碟子注射液与两种溶媒及头孢替安配伍的化学稳定性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二 苦碟子注射液与盐酸川芎嗪注射液配伍的化学稳定性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二 基于代谢组学的苦碟子注射液配伍盐酸川芎嗪预防心肌缺血作用机制研究 |
一 苦碟子注射液配伍盐酸川芎嗪预防心肌缺血的心脏代谢组学研究 |
1 仪器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二 苦碟子注射液配伍盐酸川芎嗪预防心肌缺血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 |
1 仪器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三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苦碟子注射液配伍盐酸川芎嗪预防心肌缺血作用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药注射液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益气养阴通络法通过JAK2/STAT3信号通路调控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益气养阴通络法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益气养阴通络法通过JAK2/STAT3信号通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双参通脉颗粒含药血清对心肌细胞凋亡Bax 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8)双参通脉颗粒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NF-κB信号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双参通脉颗粒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功能的保护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双参通脉颗粒通过NF-κB信号通路对心功能的保护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双参通脉颗粒含药血清对乳大鼠心肌细胞模型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9)搜风祛痰中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搜风祛痰中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搜风祛痰中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血管内皮炎症因子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搜风祛痰中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10)丹酚酸B通过PI3K/Akt/HMGB1信号通路干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概况 |
1.1.1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 |
1.1.2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因 |
1.1.3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 |
1.1.4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 |
1.1.5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炎症反应机制 |
1.1.6 心肌I/R损伤与PI3K/Akt信号通路的关系 |
1.1.7 HMGB1、RAGE、TLR2、TLR4在心肌缺血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
1.2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中医学范畴 |
1.3 中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 |
1.3.1 川芎嗪 |
1.3.2 黄芪 |
1.3.3 红景天 |
1.3.4 西洋参 |
1.3.5 葛根 |
1.4 针灸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 |
1.5 西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 |
1.5.1 降胆固醇药物 |
1.5.2 β受体阻滞剂 |
1.5.3 麻醉药物 |
1.5.4 阿片受体激动药 |
1.5.5 曲美他嗪 |
1.5.6 水飞蓟素 |
1.6 丹参的研究概述 |
1.7 SALB的药理作用 |
1.7.1 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
1.7.2 抑制心室重构作用 |
1.7.3 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1.7.4 对神经系统保护作用 |
1.7.5 对肝的保护作用 |
1.7.6 对肾的保护作用 |
1.7.7 抗癌作用 |
1.7.8 其它 |
第二章 SalB通过PI3K/Akt/HGMB1信号通路干预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细胞炎症的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主要仪器 |
2.1.3 药物及主要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
2.2.2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方式 |
2.2.3 超声心动图监测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的血流动力学 |
2.2.4 心肌酶及炎症指标监测 |
2.2.5 心肌梗死面积测定 |
2.2.6 免疫组化检测心肌组织中HMGB1和TLR4蛋白浓度 |
2.2.7 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中总Akt(T-Akt),磷酸化Akt(P-Akt),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蛋白的表达 |
2.3 实验结果 |
2.3.1 各实验组大鼠血流动力学的统计 |
2.3.2 各实验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的统计 |
2.3.3 各实验组大鼠心肌酶的统计 |
2.3.4 各实验组大鼠炎症因子的统计 |
2.3.5 Sal B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组织中HMGB1和TLR4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2.3.6 Sal B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组织中PI3K/Akt/HMGB1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
2.4 讨论 |
2.4.1 Sal B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时血流动力学影响分析 |
2.4.2 Sal B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心肌酶影响分析 |
2.4.3 Sal B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时炎症因子影响分析 |
2.4.4 Sal B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分析 |
2.4.5 Sal B对发生MIRI时HMGB1和TLR4蛋白表达的分析 |
2.4.6 Sal B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组织中PI3K/Akt/HMGB1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的分析 |
2.5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四、侧脑室注射川芎嗪对大鼠心脏血流动力学的作用及其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D]. 马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痰热清注射液对脑梗死后apelin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D]. 李中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ATF3/MAP2K3/p38 MAPK通路探究活血益气组分中药防治心梗后大鼠心室重构作用机制[D]. 马如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基于SIRT1信号通路探讨舒心生脉丹对MI/RI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和机制[D]. 刘岩松.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养心血颗粒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及心肌能量代谢的影响[D]. 廖丹.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苦碟子注射液与临床常用药物配伍应用的可行性研究[D]. 李瑛.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益气养阴通络法通过JAK2/STAT3信号通路调控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D]. 秦琦.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8]双参通脉颗粒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NF-κB信号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D]. 陈卓.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9]搜风祛痰中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实验研究[D]. 姜丹.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10]丹酚酸B通过PI3K/Akt/HMGB1信号通路干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D]. 刘汉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