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肺转移性骨肉瘤合并~(99m)Tc-MDP一例

右肺转移性骨肉瘤合并~(99m)Tc-MDP一例

一、右肺转移性骨肉瘤浓聚~(99m)Tc-MDP1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林启,黄培莉,何巧,李淑仪,张静,马立武,彭浩,张汝森[1](2021)在《99Tcm-MDP全身骨显像联合SPECT/CT诊断骨外肿瘤》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99Tcm-亚甲基二磷酸盐(MDP)全身骨显像联合SPECT/CT诊断骨外肿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骨外肿瘤患者94处病灶,观察其全身骨显像及SPECT/CT表现,并分析二者联合诊断效能。结果单纯全身骨显像准确诊断52处骨外肿瘤,准确率55.32%(52/94);其余42处病灶中,35处(35/94,37.23%)因影像学表现与骨骼存在重叠而误诊为转移性骨肿瘤,7处(7/94,7.45%)因病灶99Tcm-MDP摄取低于邻近骨骼而致漏诊。全身骨显像联合SPECT/CT诊断全部94处骨外肿瘤,准确率100%(94/94)。94处病灶中,49处接受病理学检查,其中33处(33/49,67.35%)病灶内见粗大钙化、9处(9/49,18.37%)见细微钙化;CT检出61处(61/94,64.89%)钙化,未显示9处细微钙化。结论 99Tcm-MDP全身骨显像联合SPECT/CT可提高诊断骨外肿瘤的准确性。

周淼[2](2021)在《增强CT结合MIBI显像对孤立性肺结节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增强CT、99m锝标记的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及肺部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Lung-RADS 1.1版)鉴别诊断孤立性肺结节(SPN)良恶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经我院临床诊断为SPN 169例(所有SPN均经术后或穿刺活检病理学检查),收集所有病例术前1周的胸部增强CT和99mTc-MIBI SPECT/CT扫描数据。其中,男性88例,女性81例,年龄范围25~80岁,平均年龄(58.44±10.97)岁。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SPN进行良恶性分组,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计算增强CT、99mTc-MIBI-SPECT/CT区分良恶性SPN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卡方检验分析两种方法诊断良恶性SPN的差异。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分析年龄、性别、CT基本形态学特征及SPECT/CT早期和延迟期摄取比值的良恶性组间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预测良、恶性SPN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OC法评价增强CT、99mTc-MIBI-SPECT/CT及Lung-RADS鉴别良恶性SPN的效能,并计算SPECT/CT早期及延迟期99mTc-MIBI摄取比值临界值。结果:(1)增强CT、99mTc-MIBI-SPECT/CT诊断良恶性SPN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5.9%、54.20%、84.1%、83.9%、84.0%和87.6%、52.1%、82.2%、62.5%、77.5%,两者联合诊断的准确度均高于单独的增强CT(x2=57.44,P<0.05)和99mTc-MIBI-SPECT/CT(x2=29.96,P<0.05)扫描。(2)年龄、平均直径、空气支气管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空泡征、分叶征、是否强化、肿瘤微血管征在良恶性SPN存在显着差异(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结节平均直径、肿瘤微血管征是预测良恶性SPN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优势比分别为1.041、0.081、1.131。(3)ROC曲线示增强CT诊断良恶性SPN的AUC值为0.75,99mTc-MIBI-SPECT/CT的AUC值为0.70,两者联合诊断效能高于单一检查(AUC=0.77)。(4)良、恶性SPN早期和延迟期摄取比值(T/NT)均无统计学差异(t=-0.45、t=-1.97;P均>0.05);ROC示良恶性SPN早期T/NT>1.4、延迟期T/NT>1.6时,Youden指数均最大,AUC值分别为0.59、0.68。(5)ROC曲线示Lung-RADS分级诊断实性结节的AUC=0.77,均高于亚实性结节(AUC=0.71)和总结节(AUC=0.68)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6)亚实性SPN中恶性平均CT值大于良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P=0.01);ROC示亚实性SPN平均CT值>-398,可用于判断恶性SPN(AUC=0.715,P<0.05)。结论:(1)增强CT联合99mTc-MIBI-SPECT/CT扫描可提高良恶性SPN的诊断效能。(2)年龄、结节平均直径及肿瘤微血管征是预测恶性SPN的独立影响因素。(3)实性SPN Lung-RADS分级诊断效能高于亚实性结节和总结节;亚实性SPN平均CT值恶性高于良性。

尤鸿吉[3](2021)在《乳腺癌术后全身骨显像联合SPECT/CT诊断骨转移的价值及其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探讨99mTc-MDP全身骨显像联合SPECT/CT对乳腺癌患者术后诊断骨转移的效能,并分析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骨转移的相关临床危险因素。研究方法回顾性地收集2019年3月~2020年12月期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核医学科行全身骨及局部SPECT/CT显像的241例乳腺癌术后患者的病历资料。统计的数据包括患者的确诊年龄、确诊时绝经与否、手术的方式、术前及术后有无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ER、PR、HER-2及Ki-67的表达、分子分型、肿瘤的大小分期(T)、有无腋窝淋巴结转移及转移灶数目(N)、病理分期(TNM)、有无骨转移、骨转移的诊断时间、转移灶的部位、数目与类型、随访时间、骨显像的诊断结果、骨显像前或后1个月内的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53(CA153)、碱性磷酸酶(ALP)、钙离子(Ca2+)。计算全身骨联合局部SPECT/CT显像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在SPSS 26.0软件中,采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进行骨转移与各因素的相关性及独立危险性因素分析,应用Cox回归模型推测影响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时间的因素,利用Kaplan-Meier法比较各危险因素下无骨转移时间差异并描绘骨转移时间曲线,并进行Log-rank检验。研究结果在241例乳腺癌术后患者中,全身骨显像联合SPECT/CT显像诊断标准判读结果,显像阳性者45例(18.7%,45/241),显像阴性者196例(81.3%,196/241)。最终综合病理、随访结果、MR等资料诊断为骨转移者38例(15.8%,38/241),无骨转移者203例(84.2%,203/241)。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骨转移的中位时间为27.3个月。全身骨显像联合SPECT/CT诊断对乳腺癌术后患者骨转移的诊断灵敏度为97.1%,特异性为95.6%,准确性为95.4%,阳性预测值为80.0%,阴性预测值为99.0%。经卡方检验分析得出,肿瘤的大小分期(T)、淋巴结的受累程度分期(N)与转移的数目、病理分期(TNM)、CEA、CA153、Ca2+等与乳腺癌患者术后骨转移具有相关性(均P<0.05);将卡方检验中P<0.1的临床因素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确诊年龄、肿瘤的大小分期(T)、CA153为影响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COX单因素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呈现确诊年龄、T、有无内分泌治疗、CEA、Ca2+与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骨转移的时间有关(均P<0.05);COX多因素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表明其中确诊年龄(HR=2.373,P=0.001)、T(肿瘤的大小分期)(HR=2.969,P=0.009)、术后有无内分泌治疗(HR=-1.525,P=0.002)与CA153(HR=-1.006,P=0.045)是影响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骨转移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结论全身骨显像联合SPECT/CT对乳腺癌术后患者骨转移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有利于骨转移的早期筛查,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价值。确诊年龄、肿瘤的大小分期(T)与糖类抗原153(CA153)是影响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确诊年龄、肿瘤的大小分期(T)、有无内分泌治疗与糖类抗原153(CA153)主要影响着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骨转移的时间。在我们日常使用全身骨显像联合SPECT/CT诊断乳腺癌术后患者骨转移的工作中可密切结合上述临床指标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彭浩[4](2020)在《99mTc-MDP 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恶性肿瘤患者四肢单发骨病变的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方式改变,寿命延长,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提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第二大疾病。骨骼是恶性肿瘤转移好发部位,早期发现转移灶对患者治疗决策具有重要影响。根据最新的第八版非小细胞肺癌TNM分期系统,单发骨转移和多发骨转移患者生存期存在的显着差异。虽然四肢骨并非肿瘤单发转移的好发部位,但是,早期发现、积极治疗四肢单发骨转移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研究目的探讨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四肢单发骨病变的价值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124例行全身骨显像(Whole Body Scan,WBS)显示四肢骨单发异常浓聚灶(无法定性)的恶性肿瘤的患者,随后进行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进一步检查。由2名经验丰富的核医学科医师独立阅片,对病灶位置、摄取程度等资料进行评估。以病理诊断或临床随访(>12个月)为诊断“金标准”,分别计算全身骨显像和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四肢单发骨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采用ROC曲线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并采用Kappa检验比较两个阅片者间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为124例,25例患者最终诊断为恶性病变(均为骨转移),99例患者最终诊断为良性骨病变,其中最常见的良性骨病变是良性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31.75%,28/99),其次为退行性变(27.11%,24/78);最常见的良性骨肿瘤是内生软骨瘤(65%,17/28)。从发病部位看,骨端最常见的是退行性变;骨干最常见的是骨转移瘤。阅片者1全身骨显像及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四肢单发骨病变的准确性分别为65.32%、95.16%;阅片者2分别为55.65%、91.94%。阅片者1评价全身骨显像及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四肢单发骨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7、0.981;阅片者2分别为0.630、0.9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名阅片者全身骨显像、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评分的Kappa值分别为0.731、0.927,提示一致性良好。结论对于有原发恶性肿瘤病史的患者,四肢单发骨病变以良性骨病变多见。其中良性骨肿瘤最常见(内生软骨瘤多见),其次为退行性变。骨转移好发于骨干,难以与内生软骨瘤等良性病变鉴别。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可综合提供功能和解剖学信息,有助于四肢单发骨不明确病变的诊断。

顾立彦[5](2020)在《肺癌骨转移临床特征、预后因素分析及血清学标志物在诊断中的意义》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肺癌患者骨转移的百分比从20%到40%不等。当NSCLC发生骨转移时,3年总生存率从71.6%下降到46.8%。骨痛、病理性骨折、恶性高钙血症等骨相关事件(SREs)显着降低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我们的研究目的:1、对肺癌骨转移预后因素评估早期进行干预,以改善患者的生存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2、探讨血清RANKL、TRACP-5b、NTX和BAP在肺癌骨转移中的诊断和随诊价值,来寻求肺癌骨转移在传统的影像学筛查诊断方法之外的另一种新的、更便捷的诊断和随诊的辅助方法,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和放射暴露具有重要意义。方法1.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肿瘤科2014年10月1日至2017年10月1日期间确诊肺癌骨转移160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随诊观察,完整记录病历资料,对性别,年龄,病理类型、骨转移性质、部位、数量、双膦酸盐的治疗的时间及骨相关事件等因素对无疾病进展时间(PFS)和生存期(OS)的影响。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对骨转移亚组之间临床特征比较;采用Ka Plan-Meier法计算OS及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不同因素的生存差别采用Log-rank进行检验,COX生存相关模型用来分析骨转移预后危险因素。设定P<0.05认为有显着性差异。2、肺癌Ⅳ期患者共100例,其中50例伴骨转移。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学或细胞学证实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入组患者均采集空腹静脉血2ml,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血清学指标RANKL、TRACP-5b、NTX和BLP检测。同时对其中50名患者连续留取血液标本与影像学动态随诊相结合通过检测血清RANKL、TRACP-5b、NTX和BAP判断指标在骨转移治疗过程中的随诊价值。结果1.根据我院采用ECT-CT联合检测,发现肺癌骨转移中溶骨性、成骨性和混合性骨转移分别为58.75%,25.63%和15%与既往文献报道溶骨性骨转移约占80%以上有明显差异;其中小细胞肺癌成骨性骨转移比例最高,鳞癌次之,腺癌最少。肺癌骨转移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吸烟多于不吸烟患者且差异有显着性与既往文献相符;肺癌骨转移患者m OS425天,明显长于历史文献半年左右。2、SCLC骨转移患者中位OS 323天,COX多因素相关性分析发现如果不考虑双膦酸盐数量的多少m OS与各因素均不相关,如果将双膦酸盐的数量进行分层发现当BPS≥6次和BPS≥9次时,骨转移的数量、SREs和双膦酸盐的应用次数与m OS出现显着相关P<0.05,且随着双膦酸盐的应用次数的增加显着性增加。3、EGFR-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m OS 400天,COX多因素相关性分析发现如不考虑双膦酸盐次数m OS与各因素均不相关,如果将双膦酸盐的数量进行分层发现当BPS≥6次时,性别、骨转移的数量、双膦酸盐的应用次数和一线治疗过程中骨转移的进展与其他部位进展是否平行与m OS出现显着相关。4、TKIs治疗有效的36例EGFR+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中位m OS 826天,COX多因素相关性分析发现m OS与各因素均无明显相关性。5、血清RANKL、TRACP-5b、NTX和BAP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60%、52%、86%和80%,诊断的特异性分别为70%、86%、38%、和48%。联合检测四项指标其敏感性78.5%、特异性76%和准确度77.8%。因此我们认为联合检测血清RANKL、TRACP-5b、NTX和BAP对骨转移的诊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在评估疗效上,TRACP5b有与影像学变化一致的趋势,可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观察。结论:1.我医院SPECT-CT的应用对于明确肺癌骨转移性质确定有着非常高的临床价值,通过联合检测发现溶骨性、成骨性和混合性分别为58.75%,25.63%和15%与既往文献报道溶骨性骨转移约占80%以上有明显差异;且本研究发现成骨型和混合性骨转移肺癌患者OS明显高于溶骨性骨转移。2.肺癌骨转移患者m OS425天,明显长于历史文献半年左右。多因素分析发现m OS与病理类型和双膦酸盐应用、PFS时间相关,但无显着意义。双膦酸盐的应用时间和应用次数,是影响肺癌骨转移预后因素,因此对于肺癌骨转移患者,规律应用双膦酸盐可以延长生存期还可以减少骨相关事件,改善生活质量,但是在TKI治疗有效的EGFR+的NSCLC骨转移患者中这一影响并不明显。3.在随诊过程中偶然发现溶骨性骨转移的骨修复发生在6个月以后,而且所有病历包括应用1年以上病例仅有一例患者骨密度较前增高50%余未见明显改善,提示双膦酸盐的应用期间,尤其是对于承重骨,应在ECT的基础上加做局部断层扫描,以明确骨质修复情况,指导双膦酸盐的应用时间。4.本研究结果血清RANKL、TRACP5b、NTX和BLP四项指标联合检测后发现其敏感性78.5%、特异性76%和准确度77.8%,虽然较ECT的敏感性略低,但准确度明显高于ECT(35-55%)。因此我们认为联合检测血清RANKL、TRACP5b、NTX和BLP可以用于肺癌骨转移的诊断。在随诊上,TRACP5b有与骨扫描联合CT一致的趋势,可以扩大样本量后进一步观察。

陈佩和[6](2019)在《18F-FDG PET/CT显像在原发性骨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良、恶性骨病变的18F-FDG PET/CT形态学征象及代谢参数的差异性。比较原发性恶性骨肿瘤(PMBT)不同病理类型间形态学征象及代谢参数的差异性。进一步探讨18F-FDG PET/CT在骨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1)收集2013年01月至2018年05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骨病变患者资料135例。调取患者的原始图像,在PACS系统上读取患者图像,分析并记录病灶的位置、边缘、硬化缘、骨质破坏、骨膜反应及是否伴周围软组织肿物等形态学征象。进一步在AW4.6工作站上调取所有患者图像,勾画感兴趣区(ROI),若病变局限仅累及单骨则勾画此病灶范围,若累及多骨则选取FDG摄取最高的骨病灶来勾画ROI,计算机自动获取标准化摄取最大值(SUVmax),使用PET VACA软件以42%SUVmax为阈值的百分阈值法勾画ROI,获得SUVmax、标准化摄取平均值(SUVmean)、标准化摄取峰值(SUVpeak)、肿瘤代谢体积(MTV)、肿瘤总体糖酵解(TLG)五个代谢指标。对每位患者的形态学特征和代谢参数进行评分。使用χ2检验比较良、恶性骨病变间的分类变量,使用t检验比较良、恶性骨病变间的连续性变量,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形态学征象、代谢参数、形态学征象评分和代谢参数评分的鉴别诊断能力。(2)收集2013年01月至2018年05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且符合纳入标准的PMBT患者资料85例。根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肉瘤组(n=46)、骨髓瘤组(n=17)、淋巴瘤组(n=14)和其他组(n=8),分析各组的SUVmax分布范围,使用方差分析比较各组代谢参数的差异性。进一步将46例肉瘤分为骨肉瘤(n=25)、软骨肉瘤(n=9)、尤因肉瘤(n=4)及未分化肉瘤(n=8)进行分析。结果:(1)恶性组的代谢参数均显着高于良性骨病变组,且良、恶性组间所有的形态学征象和代谢参数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在低代谢组中,以形态学评分≥2分作为诊断PMBT的标准得到的曲线下面积(AUC)较以形态学评分≥3分作为诊断标准及单个形态学特征得到的AUCs稍高(0.7880.826 vs.0.6110.818 vs.0.6370.776);在病变边界尚可、无骨质破坏及周围无软组织肿物的分组中,以代谢评分≥2分得到的AUCs较单个代谢指标得到的AUCs高(0.7670.891 vs.0.7320.851)。在所有单个变量中,TLG拥有最高的AUC=0.851。(2)在85例PMBT中,61.2%肿瘤的SUVmax集中在(3.0012.00)g/ml之间。淋巴瘤的代谢参数水平最高,且显着高于肉瘤组、骨髓瘤组及其他组(P<0.05),但肉瘤组、骨髓瘤组及其他组三者之间的代谢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肉瘤亚组分析中,未分化肉瘤的SUV>骨肉瘤>软骨肉瘤>尤因肉瘤,但尤因肉瘤的MTV和TLG>未分化肉瘤>骨肉瘤>软骨肉瘤。结论:(1)18F-FDG PET/CT在良、恶性骨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存在应用价值,同时结合形态学征象和代谢参数可以提高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检出率,且优于单个指标。(2)不同病理类型的PMBT的SUVmax分布范围不相同,淋巴瘤趋向于集中在高水平,且淋巴瘤的代谢参数均高于其他病理类型。因此,18F-FDG PET/CT在骨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及PMBT病理亚型的诊断中存在较好的应用价值。

周亦一[7](2019)在《PET/CT显像对骨穿刺活检结果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背景1.18F-FDG PET/CT对可疑骨病变的诊断全身18F-FDG PET/CT已成为一种较为传统的评估方法,常用于临床上区分恶性肿瘤、炎症及感染性疾病,可帮助临床医生对骨肿瘤(原发或转移)患者进行评估和管理,用于初始分期、治疗评估和随访。几项研究强调了 18F-FDG PET/CT在骨病变检测中的诊断价值,但样本量较小,很少有研究将18F-FDG PET/CT的诊断价值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2.18F-FDGPET/CT确定骨病变穿刺点骨病变的组织学诊断是确诊病理最准确的方法。临床上CT引导下骨穿刺活检更为广泛使用,缺点是获得的组织数量有限,可能会出现采样错误。18F-FDG PET/CT可检测到一些CT上鲜有或没有表现出的病变,结合其图像确定穿刺点对CT引导下骨活检的恶性肿瘤检测率的影响尚不明确。3.SUV值、ADC值与骨病变的相关性18F-FDG PET/CT标准摄取值(SUV)代表细胞葡萄糖代谢水平,肿瘤细胞的葡萄糖代谢水平高于正常细胞,故SUV值的升高与肿瘤病变程度相关。磁共振全身弥漫加权成像(WB-DWI)通过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反映肿瘤病变程度。目前探究两指标与骨病变的相关性尚未有报道。方法(1)回顾性队列分析2010年12月至2018年5月期间同时接受18F-FDG PET/CT和病理检查的可疑恶性骨病变患者。计算18F-FDG PET/CT对骨恶性肿瘤的阳性预测值(PPV),对比18F-FDG PET/CT检查与病理检查的一致性,结合影像学检查记录骨良恶性病变的临床特点。(2)从2016年12月至2019年1月期间我们前瞻性评估了 526名接受CT引导下骨穿刺检查的可疑恶性骨病变患者,最终纳入研究300例,其中150例接受了根据18F-FDGPET/CT图像确定穿刺点行骨活检(PET组),150例接受了根据CT图像确定穿刺点行骨活检(CT组)。对两组患者的技术可行性、穿刺结果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了评价,计算两组的恶性肿瘤诊断率,分析18F-FDG PET/CT确定穿刺点对骨活检的影响。(3)从150例接受根据18F-FDG PET/CT图像确定穿刺点的患者(PET组)中随机抽取30例,穿刺前接受WB-DWI显像检查并测量相应穿刺点的ADC值。计算ADC值、SUV值最佳诊断阈值及分别对应的敏感度、特异度,分析SUV值和ADC值对骨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1)回顾性队列分析2010年12月至2018年5月期间同时接受18F-FDG PET/CT和病理检查的可疑恶性骨病变患者,共纳入325例,其中300例经病理诊断为恶性肿瘤,264例与18F-FDG PET/CT诊断符合。18F-FDG PET/CT骨恶性肿瘤的PPV为92.31%(95%CI:88.84-94.76%)。骨恶性肿瘤的18F-FDG PET/CT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 81.23%(95%CI:76.59-85.13%)。可疑原发性骨肿瘤 102 例,PPV 为 97.06%(95%CI:91.12-99.07%),符合率为 85.29%(95%CI:76.86-91.01%),可疑骨转移 223 例,PPV为 90.13%(95%CI:76.86-91.01%),符合率为 79.37%(95%CI:73.51-84.22%)。标准摄取值(SUV)≥5的骨病变恶性可能性更高(p=0.005)。(2)2016年12月至2019年1月期间入组PET组患者150例,CT组患者150例。两组患者穿刺部位及骨病变数量有显着差异(p=0.022 p=0.002),PET组穿刺部位多见于脊柱,骨病变数量超过CT组。PET组良性病变为11例(7.3%),恶性病变为131例(87.4%),未明确诊断为8例(5.3%),骨恶性病变的诊断率为87.4%:CT组良性病变为21例(14.0%),恶性病变为112例(74.7%),未明确诊断为17例(11.3%),骨恶性病变的诊断率为74.7%(p=0.02)。(3)PET组接受WB-DWI显像检查的患者共32例,穿刺点恶性病变的ADC值为(1.13±0.43)×10-3mm2/s,相应 SUV值为 9.85±4.68;良性病变ADC值为(1.93±0.17)× 10-3mm2/s,相应SUV值为3.36±0.82。SUV值与ADC值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882(|r|=0.882,显着性水平在0.01以下),呈显着相关性;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26、0.941。ADC值取1.38×10-3mm2/s时,其鉴别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00.00%、81.48%;SUV值标准值取4.4时,鉴别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00.00%、88.89%。结论(1)18F-FDG PET/CT是诊断可疑骨病变的有效工具,然而,18F-FDG PET/CT的PPV和符合率不足以替代传统的骨病理检查技术。采用18F-FDG PET/CT检测骨恶性肿瘤,经病理证实是一种有效的方法。(2)在骨原发性或转移性恶性肿瘤临床高危人群中,采用18F-FDG PET/CT图像选择穿刺点可以有效提高CT引导下骨活检的恶性肿瘤诊断率。(3)SUV值和ADC值两指标在骨病变诊断中有显着相关性,采用这两种指标检测骨恶性肿瘤,促进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改善预后及提高生存率。

张瑞[8](2019)在《恶性肿瘤长骨骨转移影像特征和鉴别诊断》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分析经病理证实的长骨转移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总结其影像特征,并鉴别不同原发肿瘤来源的长骨骨转移,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能力。研究方法: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到2018年2月间我院诊治的经过病理证实的长骨骨转移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163例纳入研究,男性81例,女性82例,年龄30-84岁,平均58.68±9.8岁,154例行X线或CT平扫检查,98例行MR平扫检查,54例行MR增强扫描。对所有临床、影像资料进行统一分析,包括病灶临床信息、形态学及信号特征;然后对肺癌(77例)、乳腺癌(29例)、肾癌(19例)来源的总计125例长骨转移瘤的临床、影像特征进行比较;最后总结原发肿瘤病例数较少的长骨转移瘤的影像特征。统计分析采用SPSS22.0;对肺癌组、乳腺癌组、肾癌组三组病灶的时间间隔、纵横比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并绘制散点图;对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或者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1.117例因转移部位不适而入院,46例在术后或治疗中复查发现。132例位于骨端,31例位于骨干;111例偏心性分布。121例溶骨型破坏,16例成骨型破坏,17例混合型破坏;38例伴膨胀性破坏。105例骨皮质不连续,19例伴病理性骨折,25例出现咬饼干征。8例见骨膜反应。86例见软组织肿块,68例未见软组织肿块。87例转移灶T1W呈稍低、T2W呈稍高或等信号,9例T1W、T2W呈低信号,2例T1W呈稍高、T2W呈高信号;89例T1W、T2W信号不均匀。T2W上,25例病灶内见皂泡状高信号,其中2例见液液平面;62例见线样低信号影;15例见流空血管影。T2W压脂上,84例转移灶周围见水肿信号。41例明显强化,13例轻中度强化;51例不均匀强化。2.肺癌组(77例)、乳腺癌组(29例)、肾癌组(19例)中临床先发现原发灶或转移灶者的分布存在差异,具有统计意义,其中先发现原发灶者出现转移灶的时间间隔,三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病灶的纵横比存在差异。三组间在病灶破坏方式、膨胀性、皮质连续性、病理性骨折、咬饼干征、软组织肿块、皂泡征、血管影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消化道肿瘤来源7例溶骨型破坏,1例成骨型破坏,1例穿透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MR增强4例轻度强化,4例明显强化。宫颈癌来源(7例)均呈溶骨型破坏,MR增强明显不均匀强化。前列腺癌来源(4例)均呈成骨型破坏。肝癌来源(4例)均呈溶骨型破坏,3例呈膨胀性改变,伴明显软组织肿块形成。咽部肿瘤来源(4例)均呈溶骨型破坏,T2W中心见高信号区。甲状腺癌来源(4例)类似肾癌来源。肾上腺癌来源(1例)呈混合型破坏,病灶内见皂泡征。黑色素瘤来源(1例)溶骨型破坏,伴病理性骨折,T1W、T2W见稍高信号区。结论:1.长骨骨转移好发于右侧股骨和肱骨近段,多呈溶骨型破坏,部分原发肿瘤来源的长骨转移可能会出现膨胀性改变、咬饼干征、皂泡征、液液平面;2.转移瘤出现的时间间隔、生长方式、骨破坏方式、病理性骨折、皂泡征和血管影有助于区分肺癌、乳腺癌、肾癌来源;3.其他来源的长骨骨转移瘤在骨破坏方式、软组织肿块和MR信号表现也存在一定特征。

郑仲[9](2018)在《ECT与CT、MRI诊断骨转移瘤的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ECT与CT、MRI对恶性肿瘤骨转移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来嘉兴市第一医院核医学科接受ECT检查的患者的病例资料做一整理归纳,筛选出100例病例资料较为完善且经病理或临床证实为恶性肿瘤并发骨转移的病例并对其追踪随访,诊断结果由2位以上富有经验的核医学科和放射科医师共同阅片完成,最后对不同检查方法的检出率的分别进行比较,并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ECT与CT相同扫描野内诊断出726处病灶,其中ECT检出率为92.6%(672/726),CT检出率为78.0%(566/726),两者之间差异有显着性(?(17)=61.581,P<0.05),在相同扫描野之外ECT另检出224处病灶。ECT与MRI相同扫描野内诊断出401处病灶,其中ECT检出率为82.5%(331/401),MRI检出率为95.8%(384/401),两者之间差异有显着性(?(17)=36.216,P<0.05),在相同扫描野之外ECT另检出525处病灶。CT与MRI相同扫描野内诊断出324处病灶,其中CT检出率为71.3%(231/324),MRI检出率为95.7%(310/324),两者之间差异有显着性(?(17)=69.863,P<0.05)。结论ECT可作为可疑骨转移瘤的首选筛查手段,结合局部CT和脊柱MRI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任佳忠[10](2017)在《99mTc-MDP与99mTc-MIBI联合显像对肿瘤骨转移诊疗价值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常伴发骨转移,这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的预后及生存质量。99mTc-MDP全身骨显像因其敏感性高,特异性差,限制了其对肿瘤骨转移早期诊断的能力。多种研究报道99mTc-MIBI作为亲肿瘤显像剂用于乳腺癌等多种肿瘤的诊断及化疗疗效的预测。本研究探讨99mTc-MDP与99mTc-MIBI联合显像对肿瘤患者骨少发病灶的诊疗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6月—2015年11月在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肿瘤医院行99mTc-MDP全身骨显像检查的少发骨病灶(≤3个)的性质不能明确诊断的52例肿瘤患者。共96个骨病灶,最后经临床诊断为恶性84个,良性12个。同时收集患者同期的化疗资料。52例患者行常规99mTc-MDP骨显像后1周内再行99mTc-MIBI SPECT/CT双时相显像。99mTc-MIBI两次显像时间分别为注射显像剂后10分钟和30分钟。分析99mTc-MDP常规骨显像与99mTc-MIBI双时相显像两种显像剂对骨病灶良恶性的诊断效能。52例患者中确诊为肿瘤骨转移的患者为46例,分为有效组(16例)和无效组(30例)两组,探讨肿瘤骨转移灶的99mTc-MIBI滞留指数(Retention Index,RI)与肿瘤同期化疗疗效间的关系。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确诊为骨转移99mTc-MIBI的RI与患者肿瘤化疗疗效的相关性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84个恶性骨病灶的分布在脊柱(31个)、骨盆(21个)、肋骨(18个)、股骨(9个)、胫骨(3个)、肩胛骨(2个)。2.99mTc-MDP显像对骨病灶的诊断效能为灵敏度(100%)、特异度(58.31%)、阳性预测值(90.73%)、阴性预测值(16.74%)、约登指数(0.58)。99mTc-MIBI显像对骨病灶的诊断效能为灵敏度(96.43%)、特异度(83.33%)、阳性预测值(97.59%)、阴性预测值(76.92%)、约登指数(0.8)。3.有效组和无效组两组R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骨转移99mTc-MIBI的RI与患者化疗疗效呈正相关(r=0.78,p<0.0001)。结论1.肿瘤骨转移的好发部位多位于中轴骨,其次是四肢骨;2.99mTc-MIBI双时相显像较99mTc-MDP骨显像阳性显像对少发骨病灶良恶性的诊断效能有一定优势;3.99mTc-MIBI双时相显像的最佳显像时间为注射显像剂后10分钟及注射后30分钟;4.肿瘤骨转移灶99mTc-MIBI的RI在一定程度上可预测肿瘤患者的化疗疗效。

二、右肺转移性骨肉瘤浓聚~(99m)Tc-MDP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右肺转移性骨肉瘤浓聚~(99m)Tc-MDP1例(论文提纲范文)

(1)99Tcm-MDP全身骨显像联合SPECT/CT诊断骨外肿瘤(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与方法
    1.3 图像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2)增强CT结合MIBI显像对孤立性肺结节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孤立性肺结节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乳腺癌术后全身骨显像联合SPECT/CT诊断骨转移的价值及其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二、检查仪器及方法
    三、统计方法
结果
    1.患者的临床资料
    2.全身骨与SPECT/CT显像判读结果与最终骨转移诊断结果
    3.乳腺癌患者术后骨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乳腺癌患者骨转移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致谢

(4)99mTc-MDP 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恶性肿瘤患者四肢单发骨病变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5)肺癌骨转移临床特征、预后因素分析及血清学标志物在诊断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和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肺癌骨转移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的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患者资料
        1.1.3 观察指标
        1.1.4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部分 骨代谢标志物对肺癌骨转移的诊断意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临床基线及生存特征
        2.1.3 骨转移诊断方法及疗效评估标准
        2.1.4 血样采集
        2.1.5 统计学方法
        2.1.6 检测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肿瘤骨转移的基础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6)18F-FDG PET/CT显像在原发性骨病变中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18)F-FDG PET/CT在骨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1 资料与方法
        1.1.1 患者资料
        1.1.2 显像剂
        1.1.3 患者准备
        1.1.4 图像采集
        1.1.5 图像分析
        1.1.6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患者资料
        1.2.2 形态学征象在良、恶性骨病变中的比较
        1.2.3 ~(18)F-FDGPET/CT代谢参数在良、恶性骨病变中的比较
        1.2.4 ~(18)F-FDG PET/CT形态学征象及代谢参数诊断PMBT的 ROC分析……
        1.2.5 ~(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分组中结合形态学评分诊断PMBT的 ROC分析
        1.2.6 ~(18)F-FDG PET/CT形态学征象分组中结合代谢评分诊断PMBT的 ROC分析
    1.3 讨论
    1.4 小结
二、原发性恶性骨肿瘤不同病理亚型SUVmax范围及代谢参数的差异性……
    2.1 资料与方法
        2.1.1 患者资料
        2.1.2 显像剂
        2.1.3 患者准备
        2.1.4 图像采集
        2.1.5 图像分析
        2.1.6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骨肿瘤病变类型及病变部位分布
        2.2.2 不同病理类型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2.2.3 不同病理类型骨肿瘤的SUVmax范围
        2.2.4 不同病理类型骨肿瘤的代谢差异
        2.2.5 肉瘤亚组的代谢差异
    2.3 讨论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情况
综述 ~(18)F-FDGPET/CT显像在恶性骨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PET/CT显像对骨穿刺活检结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第一部分 探讨18F-FDG PET/CT显像检查对骨恶性肿瘤的检测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探究PET/CT确定穿刺点对CT引导下骨活检结果恶性准断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PET/CT SUV值、WB-DWI ADC值与骨良恶性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英汉缩略词语表
致谢

(8)恶性肿瘤长骨骨转移影像特征和鉴别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检查方法
    2.3 图像分析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所有病灶临床及影像特征
    3.2 肺癌、乳腺癌、肾癌长骨转移临床及影像特征比较
    3.3 其他病例较少的长骨转移瘤影像特征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资料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ECT与CT、MRI诊断骨转移瘤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B: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发表的文章
附录C:英中文术语和缩略语对照表

(10)99mTc-MDP与99mTc-MIBI联合显像对肿瘤骨转移诊疗价值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前言
1.~(99m)Tc-MDP骨显像与~(99m)Tc-MIBI显像对少发骨病变的诊断效能的比较
    1.1 资料与方法
        1.1.1 入组条件
        1.1.2 一般临床资料
        1.1.3 放射性药品及质量控制
        1.1.4 显像仪器及方法
        1.1.5 图像视觉分析
        1.1.6 统计学处理
    1.2 结果
        1.2.1 骨病灶的性质及分布
        1.2.2 ~(99m)Tc-MIBISPECT/CT断层显像
        1.2.3 ~(99m)Tc-MDP骨显像骨病灶诊断效能
        1.2.4 ~(99m)Tc-MIBI显像骨病灶诊断效能
        1.2.5 ~(99m)Tc-MIBI双时相T/NT和RI骨良恶性病灶的比较
    1.3 讨论
        1.3.1 肿瘤骨转移及其转移机制
        1.3.2 影像学检查在肿瘤骨转移诊断中的运用
2. 根据骨转移灶对~(99m)Tc-MIBI的滞留指数对患者化疗疗效进行预测
    2.1 资料与方法
        2.1.1 入组条件
        2.1.2 一般临床资料
        2.1.3 放射性药品及质量控制
        2.1.4 显像仪器及方法
        2.1.5 图像视觉分析及半定量分析
        2.1.6 肿瘤化疗疗效评价
        2.1.7 统计学处理
    2.2 结果
        2.2.1 肿瘤患者化疗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两组RI值的比较
        2.2.2 骨转移瘤RI值与患者同期化疗疗效的相关性
    2.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右肺转移性骨肉瘤浓聚~(99m)Tc-MDP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99Tcm-MDP全身骨显像联合SPECT/CT诊断骨外肿瘤[J]. 张林启,黄培莉,何巧,李淑仪,张静,马立武,彭浩,张汝森.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21(12)
  • [2]增强CT结合MIBI显像对孤立性肺结节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D]. 周淼.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3]乳腺癌术后全身骨显像联合SPECT/CT诊断骨转移的价值及其危险因素分析[D]. 尤鸿吉. 广州医科大学, 2021
  • [4]99mTc-MDP 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恶性肿瘤患者四肢单发骨病变的价值[D]. 彭浩.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5]肺癌骨转移临床特征、预后因素分析及血清学标志物在诊断中的意义[D]. 顾立彦.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6]18F-FDG PET/CT显像在原发性骨病变中的诊断价值[D]. 陈佩和.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7]PET/CT显像对骨穿刺活检结果的影响[D]. 周亦一. 苏州大学, 2019(02)
  • [8]恶性肿瘤长骨骨转移影像特征和鉴别诊断[D]. 张瑞.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
  • [9]ECT与CT、MRI诊断骨转移瘤的对比分析[D]. 郑仲. 蚌埠医学院, 2018(02)
  • [10]99mTc-MDP与99mTc-MIBI联合显像对肿瘤骨转移诊疗价值的探讨[D]. 任佳忠. 济南大学, 2017(04)

标签:;  ;  ;  ;  ;  

右肺转移性骨肉瘤合并~(99m)Tc-MDP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