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手工钢版雕刻艺术(论文文献综述)
段佳彤[1](2020)在《民国时期中央银行纸币图案研究》文中提出纸币起源于中国,发展于民国时期,被称为“纸币的时代”。民国时期纸币的发行主要有四大银行、地方银行、外商银行以及民间商行,本论文主要以四大银行的中央银行纸币图案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民国时期中央银行纸币图案是这一时期纸币中最能体现印刷技术的革新以及西方外来艺术冲击影响下中国纸币的变化,通过对中央银行纸币图案结构中版式与色彩、主景图案类别以及辅景图案内容的研究,可以了解民国早期中央银行纸币图案受到西方影响较大,对于中国传统纸币的图案以及形制保留较少。通过对这一时期纸币印刷技术的革新与印刷艺术表现形式的研究,了解在印刷技术的革新与中国传统纸币艺术的不断融合下,民国中晚期中央银行纸币开始呈现出了纸币图案本土化且传统化的特点。通过与同时期四大银行中其他三大银行、地方银行、外商银行以及民间商行的纸币进行对比研究,总结出中央银行纸币图案的独特性。纸币作为既可以流通,又能起到宣传作用的货币工具,是文化的载体。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民国中央银行纸币最终将先进技术、中西方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并对后世票证类图案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卢伯雄[2](2020)在《真假“炼钢工人”伍元钞的鉴别与特征》文中指出笔者鉴定的这批第三套人民币"炼钢工人"伍元钞,是分装在10个塑料刀盒里的千连号(图1)。据送来鉴定的持有人介绍,他是在清理父亲的遗物时发现的,其先后到当地的银行和古玩市场咨询过,但都败兴而归。无奈之下,他找到了湖南省收藏协会文物司法鉴定中心,寻求进一步的帮助。
姚珏[3](2020)在《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研究》文中认为明清时期是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的鼎盛期,它以独特的静态形制和动态活动而成为中国木雕艺术的经典之一,并体现出徽州先人的伦理观念、族群民俗、生态意识、信仰传统、艺术品格等文化形态,具有吉祥审美的象征符号意义和传承表达的基本特征。它以遮与露、高与敞、闭与通、隔与透的对照点画天井、厅堂、门窗、栏杆等处的木雕静态存在,以及民居木雕在制与用、造与赏、传与承等方面的动态活动。徽州民居木雕艺术就装饰母题而言,明代民居木雕以本土艺术为主,室内外木雕多为祥物,颇具汉唐之风,简洁大气;清代室外木雕多为镇宅之象,室内多为祥和之物,细密繁缛。就风格类型而言,徽州民居木雕艺术具有均衡开合、饱满律动、虚实相生、质朴本色等基本特征。徽州民居木雕图式内容分为意象表达为主,佐以符号隐喻。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的意象表现大多形成意境组合,或由一系列单个“心象”组合成多个迭加的审美想象意境。民居木雕艺术源自徽州人对“木”塑造立体“心”象,反映宅主们对“木”与“人”的关系的思考,以及对思考结果的文化表达。民宅主人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观者与宅主意同象异,各见其趣。徽州民居木雕艺术具有深广的文化内涵和汇集着多路的文化信息,它包容着祖制家教、士族名门的礼制文化,阴阳相承、除凶纳吉的民俗文化,崇儒廉正、外朴内华的仕商文化,以及时空对应、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等,并以行善积德、孝仁祥和、近福远祸、光宗耀祖、繁衍兴旺、富贵有余等为表达的主题。历史上名门望族的隐逸造就了徽州地域的传奇,徽商经济的支撑促进了民居木雕艺术的繁盛,文人的纷纷介入使得善鉴书画的徽商在民居木雕设计中获得更多的灵感,文人体系融入庶民文化,俗雅相乘,自然、社会、历史和人伦文化被组织在民居木雕艺术的结构图式中,使现实世界和精神境界呈现在一个画面上,同时明清工匠艺人在“工”和“术”方面的手艺传承和不断精进,得以使徽州民居木雕艺术日益精湛,终成经典。近些年来,由于民居木雕艺术信仰的错位,传承密码的缺失,过度的开发性修复,以及异地重建之风的兴盛,使得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的传承困难重重。徽州人曾利用民居木雕艺术创造“桃花源”式的家园,舒缓精神压力,寄托热爱生命与生活的审美理想,以及借助艺术教化族人后代的做法等,至今依然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其浓郁的文化特色和深厚的民族情感已经深深融入国人的血脉之中,依然推动着当今的乡村美化和城市建设。
冯晓宇[4](2019)在《绛州木版年画的传承及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年画作为民间艺术传承的载体,其在中国古代的寓意是吉祥形象的代表,通常被人们称之为“年话”,也就是我们新年说的祝福吉祥语,如“新春快乐”“恭喜发财”“大吉大利”等,几乎都可以在年画中发现。“年话”作为我们的新春祝语频繁的出现在见面问候中,通常以邮件、电话短信、微信等形式呈现,然而,另一种以传统手工艺形象的年话——“年画”却逐渐的被人们淡忘。年画表达了民间美好的愿望,作为有地域特色的晋南木版年画所蕴涵深厚的传统底蕴和文化韵味就值得我们去探索,本次课题就以晋南地区木版年画中的绛州木版年画为例,绛州木版年画作为绛州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其艺术精湛、内容丰富,涉及的领域也较为广泛。年画历史跨越千年,作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传统民间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绛州木版年画不仅是中国版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如今人们大量接受着新鲜事物,导致传统的艺术正逐渐被人们所忽视,在信息科技发展如此迅速的时代,怎样能使传统手工艺不被人遗忘。如何使我们的年画艺术不再固守传统的思想,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继续传承下去,使其散发出新的生命活力,是我们新一代年轻人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年画的文化内涵、艺术特征、内容形式等进行了详细解读,通过整理归纳出不同节日氛围下年画给我们所带来的深刻寓意,最终通过动漫表达形式与年画素材相结合,为我们带来不同的体验和特殊的视觉呈现,同时赋予年画全新的生命力,使年画兼具传统与现代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内涵和更深远的影响力,使其得到大众的青睐,让传统文化不至于消失。
李近朱[5](2018)在《至博大而尽精微——《雕刻时光》序》文中认为新中国第三代邮票雕刻师董琪编着的《雕刻时光》一书,已付梓出版。这部书以中外"凹版雕刻"艺术为主线,多层面、多视角展示了这一界域的来龙去脉与魅力。与凹版雕刻要有聚焦一样,《雕刻时光》叙说的聚焦点正是人们熟悉的邮资凭证,即有着"国家名片"誉称的"博大"而"精微"的邮票。《中庸》有曰:"致广大而尽精微"。艺术大师徐悲鸿曾易之"尽精微而致广大",为美术学院校训。古语今用,使其所涵
齐洪洲[6](2017)在《中国邮票设计艺术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878年,清政府效仿英国发行了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中国邮票设计艺术从此便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在历经清代、民国、新中国将近一百四十年的历史阶段中,中国邮票设计从最初的模仿、借鉴西方邮票的艺术形式到逐渐形成具有民族风格的成熟艺术形态,尽管历经曲折,但发展却从未间断。本文以中国邮票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收集梳理其发展历史,运用设计艺术学、历史学等方法呈现其在各个发展时期的历史语境、技艺场景、设计风貌,剖析其中的视觉语言、设计思想及艺术风格,并据此勾勒清晰的设计发展脉络和流变轨迹。全文对中国邮票设计艺术发展的研究从四个层面展开:首先是历史层面,即中国邮票设计艺术的发展历程。这一层面不仅是文章的基础,也是全文的发展线索。文章在大量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得出以下结论:在“学西观”和“中体西用”思想的相互作用,使清代邮票的设计在照搬、模仿西方邮票设计格局的同时又体现出清代特有的艺术特色,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下的必然呈现;在国统区邮票与解放区邮票并行发展的民国历史时期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新中国的邮票设计在建国初期获得良性发展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随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致使邮票事业呈现混乱状态,邮票设计工作也在反反复复中艰难前行;经过文革后两年徘徊时期的调整,改革开放初期的邮票事业繁荣发展,邮票设计也日渐成熟,特别是设计中民族风格的体现获得了极大成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近20多年的邮票设计继续向前发展并呈现出新的面貌。文章认为中国邮票设计艺术发展历史可划分为移植期、借鉴期、自立期、探索期、曲折期、繁荣期和多元发展期。其次是物象层面,即中国邮票设计艺术在各个时期的艺术特征。这一层面通过图表演示与文字阐述,对中国邮票各时期实物图像的构图、边饰、表现手法及影响因素等内容进行归纳与分析,总结其艺术特征,发掘艺术规律。本研究发现:中国邮票在近一百四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各时期邮票呈现出不同的图像特征,均是当时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和时代精神的反映与写照;中国邮票的设计历经了从最初模仿、借鉴西方邮票的艺术形式到逐渐形成具有民族风格的成熟艺术形态的曲折过程;在中国邮票设计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兼收并蓄,受到过许多艺术形式的影响,且这些艺术表现方式和手法被运用于邮票设计当中,而反过来有的邮票设计形式也对某些艺术形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再次是技术层面,即中国邮票在各时期的印制技术特征。设计和印刷是邮票诞生的前提条件,二者缺一不可。本研究表明:中国邮票的印制从最初引进西方先进设备和技术人员,到目前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间一直不断向前发展,即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邮票印制水平仍得到一定的提高;中国邮票的印制在不同阶段显示出不同的印制特点,不同的设计形式产生不同的图像特征,而印刷又往往决定着设计的最终面貌,有时乃至决定着艺术风格,如解放区邮票所呈现出的强烈的木刻版画风格便是由这一时期特殊的印制条件所决定的。最后是现实层面,即中国邮票设计艺术在数字时代背景下的面貌呈现。第七章紧扣现实,总结数字时代背景下中国邮票设计艺术所呈现出的多元发展新面貌,探讨数字化设计平台给邮票设计所带来的利弊关系,最后建立在各章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邮票设计艺术的发展脉络进行归纳总结和图表演示。在以上四个层面逐层阐述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邮票设计艺术发展的全面研究,本论文得出中国邮票设计艺术的发展历史可划分为移植期、借鉴期、自立期、探索期、曲折期、繁荣期和多元发展期;中国邮票设计艺术历经了从最初模仿、借鉴西方邮票的艺术形式到逐渐形成具有民族风格的成熟艺术形态的发展过程;数字化设计平台在给邮票设计带来众多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定的弊端等主要结论。
苏发祥[7](2017)在《论木刻雕版印刷术在西藏的发展及其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藏文的创制使用,雕刻艺术的日臻成熟和藏纸的发明,公元15世纪初,木刻雕版印刷术从内地一经传入西藏就得以迅速普及,并对藏传佛教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产生了很大影响。此外,大量佛教典籍的刻印和流通也成为沟通内地和西藏、藏族与其他兄弟民族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因此,无论从科技史,还是文化发展史的视角,木刻雕版印刷术在西藏的应用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胡啸[8](2017)在《凹版制版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文中认为制版技术的起源和发展是印刷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作为平、凹、凸、孔四种印刷方式重要的组成部分,凹版制版技术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资料调研、文献梳理和实验分析等角度展开研究,对凹版制版技术进行挖掘梳理,结合史料研究,探究凹版制版技术从古至今的历史演变,为研究印刷史、凹版制版史提供了新的思路。本论文首先以文献记载中的历史人物和重要事件为主线,结合历史资料和相关文献,重点梳理了15世纪至18世纪末手工雕刻凹版和腐蚀凹版制版技术的发展历程;然后对近现代各种凹版制版技术进行介绍,重点阐释了照相凹版、电子雕刻凹版和激光雕刻凹版制版技术的演变过程,展望了未来凹版制版技术的发展趋势;最后通过模拟实验过程,尝试采用腐蚀凹版制版和激光雕刻凹版制版两种工艺,比较它们在隐形眼镜行业的应用效果。研究表明,早期的手工雕刻凹版和腐蚀凹版技术与当时的金属装饰品及金属版画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最早的凹版制版起源于制作金属版画的工匠之手,正是为了制作更加精美的金属版画,才不断推动了手工雕刻凹版和腐蚀凹版技术的发展;对于近现代照相凹版,电子雕刻凹版和激光雕刻凹版等制版技术的出现,背后的深层原因主要是与当时的科技革新紧密联系,由于感光材料的发现,照相术的发明,计算机技术的成熟,激光技术的突破才推动着凹版制版技术不断地推陈出新;而通过比较腐蚀凹版制版和激光雕刻凹版在隐形眼镜行业的应用,发现腐蚀凹版制版方式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腐蚀的深浅程度不可控,腐蚀网穴出现粘连的情况等,而激光雕刻凹版作为一种新技术,也出现了针对钢质版材的烧蚀能力弱,烧蚀后网穴边缘不平整的情况。通过比较这两种制版方式在隐形眼镜制版中的优缺点,可以为研究实用性更好的制版方式提供数据参考。
梁建[9](2015)在《手工钢凹版雕刻在中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初叶,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手工钢凹版雕刻技术从美国传入我国,使中国近代印钞事业迈入了一个全新阶段。在引进和推广这一先进技术的过程中,建于清朝末年的度支部印刷局功不可没。引进手工钢凹版雕刻技术清朝末期,外国资本势力不断入侵我国,开设银行,滥发钞票,严重扰乱了本已混乱不堪的封建经济秩序。面对岌岌可危的币制现状,清政府最终接受朝廷内部革新派关于"统一圆法、挽回利权"的主张,以期达到"大清银行有代国家发行纸币之权"的目的。为此,清朝政府决定在度支部下设立印制
陈智超[10](2013)在《试论人民币票面图案的时代特征 ——以第二套至第五套人民币纸币为例》文中提出人民币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时代,也使得人民币票面图案随着时代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研究人民币票面图案设计的时代特征,不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民币钞币背后深层次的经济社会文化元素,更有助于大众更好地使用识别人民币、打假反假人民币,喜爱以至于收藏人民币,获得审美上的愉悦。文章一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导论,按照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历史演变几个方面引出论题。第二章人民币票面图案的构成,分为内容要素、色彩要素、构图形式、设计原则几个小节对人民币票面图案做具体分析。第三章人民币票面图案的时代特征,按照时间分为四个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特征的第二套人民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形势下的第三套人民币、适应改革开放发展的第四套人民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第五套人民币,对人民币票面图案的时代特征做出分析、归纳、对比。第四章人民币票面图案的社会作用,从四个方面,流通领域中的价值识别作用、真伪鉴别作用、文化的传承、收藏与欣赏对其作用进行论证。第五章为结论,对论文作出最后的总结。论文利用文献分析、图像对比、归纳总结等方法进行分析对比和论证。
二、中国手工钢版雕刻艺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手工钢版雕刻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时期中央银行纸币图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
1.1.1 论文的选题背景 |
1.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2 有关论文课题研究的现状及文献综述 |
1.3 论文的基本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基本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重点与创新点 |
1.4.1 论文重点 |
1.4.2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民国时期纸币发展的背景综述 |
2.1 民国时期之前纸币的起源及变迁 |
2.2 民国时期中央银行纸币发行的背景 |
2.3 民国时期传统文化对中央银行纸币图案的影响 |
2.4 民国时期印刷技术的革新对中央银行纸币图案的影响 |
第三章 民国时期中央银行纸币的图案结构 |
3.1 中央银行纸币的版式与色彩 |
3.1.1 视觉样式 |
3.1.2 版式构图 |
3.1.3 色彩应用 |
3.2 中央银行纸币主景图案的类别 |
3.2.1 领袖人物 |
3.2.2 建筑与遗址 |
3.2.3 古代文物 |
3.2.4 交通运输 |
3.2.5 劳动生产 |
3.3 中央银行纸币辅景图案的内容 |
3.3.1 装饰纹样设计 |
3.3.2 文字 |
3.3.3 底纹 |
3.4 中央银行纸币与民国之前纸币图案的对比 |
第四章 民国时期中央银行纸币印刷的技术与艺术 |
4.1 中央银行纸币印刷中技术的应用 |
4.1.1 平版印刷的应用 |
4.1.2 凸版印刷的应用 |
4.1.3 凹版印刷的应用 |
4.2 中央银行纸币印刷中艺术的表现形式 |
4.2.1 石版印刷在纸币艺术中呈现出的传统绘画性 |
4.2.2 胶版印刷在纸币艺术中呈现出的简洁性 |
4.2.3 凹版雕刻在纸币艺术中呈现出的精细性 |
4.3 中央银行纸币中印刷技术的革新与中国纸币艺术的融合 |
第五章 民国时期中央银行纸币与同时期其他银行纸币的图案对比研究 |
5.1 中央银行与四大银行纸币图案的对比 |
5.2 中央银行与地方银行纸币图案的对比 |
5.3 中央银行与外商银行纸币图案的对比 |
5.4 中央银行与民间私票图案的对比 |
第六章 民国时期中央银行纸币图案对票证类图案的影响 |
6.1 中央银行纸币图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
6.2 中央银行纸币图案对票证类图案发展产生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真假“炼钢工人”伍元钞的鉴别与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钞票正面体现了劳动者最美的形象 |
●钞票背面体现了中国工业发展初期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 |
●整体图文布局展现了艺术美 |
●钞票的版别和整体印刷的特征 |
●钞票整体印刷中的固有特征 |
●水印是在造纸过程中形成 |
●钞票上的暗记设置部位很巧妙 |
●“炼钢工人”伍元钞的版本 |
●版别技巧 |
(3)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目的和创新点 |
第一章 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的发展演变 |
第一节 明清前徽州木雕的载体与历史演进 |
一、徽州木雕的载体——徽州民居 |
二、明清前民居木雕的演变简况 |
第二节 明清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的鼎盛 |
一、徽州明清民居木雕艺术鼎盛缘由 |
二、明清徽州民居木雕艺术流变和传播 |
第三节 徽州民居木雕艺术馆藏案例 |
一、本地博物馆案例 |
二、异地的馆藏 |
小结 |
第二章 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的静态形制与动态活动 |
第一节 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的静态形制 |
一、徽州民居木雕艺术静态呈现 |
二、徽州民居木雕艺术形制理念 |
第二节 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的动态活动 |
一、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的制与造 |
二、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的赏与用 |
第三节 徽州民居木雕艺术形制案例 |
一、家族群居形制 |
二、独居民宅形制 |
小结 |
第三章 徽州民居木雕艺术装饰类型与风格 |
第一节 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的装饰类型 |
一、动植混合类 |
二、戏文叙事类 |
三、诗句意境类 |
四、宗教信仰类 |
五、吉祥装饰类 |
六、数字阴阳类 |
第二节 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的装饰特征 |
一、意象表现 |
二、符号隐喻 |
第三节 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的装饰风格 |
一、均衡开合 |
二、饱满律动 |
三、虚实相生 |
四、质朴本色 |
小结 |
第四章 徽州民居木雕艺术体现的文化内涵 |
第一节 徽州民居木雕艺术中的礼制文化 |
一、祖制家教 |
二、士大夫名门 |
第二节 徽州民居木雕艺术中的民俗文化 |
一、阴阳观念 |
二、驱凶纳吉 |
第三节 徽州民居木雕艺术中的仕商文化 |
一、廉商元素 |
二、外朴内华 |
小结 |
第五章 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的维护与传承 |
第一节 当代徽州传统民居木雕艺术的现状与维护 |
一、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的现状 |
二、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的维护 |
第二节 徽州民居木雕艺术传承前景 |
一、从核心走向陪衬 |
二、从信仰走向理性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图录 |
二、访谈记录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4)绛州木版年画的传承及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缘由、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选题背景 |
1.1.3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论文选题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内专家学者对木版年画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外专家学者对木版年画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框架结构和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的框架结构 |
1.3.2 论文涉及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
1.3.3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中国木版年画概述 |
2.1 年画 |
2.1.1 年画的萌芽 |
2.1.2 年画与吉祥话 |
2.1.3 年画与木版画 |
2.2 版画 |
2.2.1 版画的定义 |
2.2.2 版画的诞生与发展 |
2.2.3 版画的种类 |
2.3 具有地方特色的木版年画 |
2.3.1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 |
2.3.2 四川绵竹木版年画 |
2.3.3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 |
2.3.4 山西平阳木版年画 |
第三章 绛州木版年画的发展背景和历史地位 |
3.1 绛州木版年画的发展背景 |
3.1.1 古绛州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 |
3.1.2 古绛州优越的地理环境 |
3.2 绛州木版年画的历史地位 |
3.2.1 绛州木版年画萌芽发展于宋代 |
3.2.2 元明时期雕版印刷术以达到很高的水平 |
3.2.3 清朝年画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 |
3.2.4 年画发展到民国中后期明显开始衰落 |
第四章 绛州木版年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 |
4.1 绛州木版年画的文化内涵 |
4.1.1 雕刻艺术 |
4.1.2 歌舞艺术 |
4.1.3 刺绣艺术 |
4.1.4 戏曲艺术 |
4.1.5 民间文学 |
4.2 绛州木版年画的艺术特征 |
4.2.1 制作技艺精湛 |
4.2.2 题材广泛 |
4.2.3 注重形式和色彩 |
4.2.4 表现手法夸张 |
4.3 绛州民俗节日和张贴禁忌 |
4.3.1 民俗节日 |
4.3.2 张贴禁忌 |
第五章 绛州木版年画传承过程中遇到问题及原因 |
5.1 绛州木版年画销售与现状 |
5.1.1 绛州木版年画的销售情况 |
5.1.2 绛州木版年画的传承发展脉络 |
5.1.3 国家目前对绛州木版年画传承所采取的措施 |
5.2 传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5.2.1 传承和保护意识的淡化 |
5.2.2 政府给予的政策引导力度不够 |
5.2.3 人口流动影响传承与保护 |
5.3 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 |
5.3.1 脱离时代主题 |
5.3.2 工业技术水平的变化 |
5.3.3 新媒体技术的出现 |
5.3.4 社会意识形态导致市场需求的转变 |
5.4 绛州木版年画传承过程中的保护对策和建议 |
5.4.1 绛州木版年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 |
5.4.2 绛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保护措施 |
5.4.3 促进绛州木版年画的产业化发展 |
5.4.4 保护性旅游开发 |
第六章 绛州木版年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对策 |
6.1 绛州木版年画未来的发展趋势 |
6.1.1 绛州木版年画在动漫领域中的应用 |
6.1.2 木版年画与动漫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
6.1.3 绛州木版年画在设计领域中的推广应用 |
6.2 绛州木版年画创意衍生品的开发与利用 |
6.2.1 年画元素与现代设计的结合 |
6.2.2 年画艺术特色与文创产品的结合 |
6.2.3 绛州木版年画衍生品的开发意义 |
第七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
(6)中国邮票设计艺术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价值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三、相关范畴与命题 |
(一) 邮票之“设计艺术” |
(二) 邮票之“技艺场景” |
(三) 邮票之“研究范围” |
四、篇章结构与主要观点 |
五、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移植期(1878-1911年) |
第一节 历史语境 |
一、舶来与肇始 |
二、通信机构多样 |
第二节 技艺场景 |
一、设计人员单一 |
二、印制借法西方 |
第三节 设计风貌 |
一、九宫图式 |
二、象征设计手法 |
三、直、曲装饰风格 |
四、清邮“图像无人” |
五、影响设计风貌的深层因素 |
小结 |
第二章 借鉴期(1912-1949年) |
第一节 历史语境 |
一、扬弃与推进 |
二、民国时期的中华邮政 |
第二节 技艺场景 |
一、设计人员多样 |
二、印制工艺精良 |
第三节 设计风貌 |
一、文字加盖 |
二、构图形式 |
三、设计主题“通俗化” |
四、西藏特色 |
五、影响设计风貌的主要因素 |
小结 |
第三章 自立期(1930-1949年) |
第一节 历史语境 |
一、分隔与交融 |
二、人民邮政的开创与建立 |
第二节 技艺场景 |
一、设计队伍广大 |
二、印制工艺朴质 |
第三节 设计风貌 |
一、构图形式 |
二、独特的汉字设计形式 |
三、图案象征意义鲜明 |
四、人物图像丰富多彩 |
五、影响设计风貌的主要因素 |
小结 |
第四章 探索期(1949-1966年) |
第一节 历史语境 |
一、承继与开创 |
二、中国邮政的新纪元 |
第二节 技艺场景 |
一、设计群体稳定 |
二、印制工艺精致 |
第三节 设计风貌 |
一、铭记与志号 |
二、幅面种类增多 |
三、构图形式多样 |
四、常见图案的表现方式 |
五、初探民族风格 |
六、设计开始走出国门 |
七、影响设计风貌的主要因素 |
小结 |
第五章 曲折期(1966-1978年) |
第一节 历史语境 |
一、低迂与激昂 |
二、邮政机构的波动 |
第二节 技艺场景 |
一、设计群体萎缩 |
二、印制精益求精 |
第三节 设计风貌 |
一、志号变化频繁 |
二、设计形式产生变化的纪念邮票 |
三、面貌单一的“文”字邮票 |
四、略有起色的编号邮票 |
五、好转并反复的“纪”(J)、“特”(T)邮票 |
六、徘徊中发展的“纪”(J)、“特”(T)邮票 |
七、客观看待“文革”邮票设计风格 |
小结 |
第六章 繁荣期(1979-1991年) |
第一节 历史语境 |
一、溯源与逐流 |
二、邮政机构健康发展 |
第二节 技艺场景 |
一、设计群体扩展 |
二、印制工艺精美 |
第三节 设计风貌 |
一、题材丰富 |
二、品种增多 |
三、新的构图形式 |
四、民族风格愈加鲜明 |
五、其它风格亦出精品 |
六、现代设计手法初露端倪 |
七、首轮十二生肖系列邮票的设计获得成功 |
小结 |
第七章 多元发展期(1992-2015年) |
第一节 历史语境 |
一、承载与传播 |
二、通信网络的全球化 |
第二节 技艺场景 |
一、设计群体多元 |
二、印制工艺精湛 |
第三节 设计风貌 |
一、选题侧重点有所调整 |
二、铭记、志号再次改变 |
三、票型种类多样 |
四、民族风格依然保持 |
五、其它风格崭露头角 |
六、现代设计手法日益丰富 |
七、先抑后扬的二、三轮十二生肖系列邮票设计 |
八、数字设计平台对邮票设计的影响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论木刻雕版印刷术在西藏的发展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藏雕刻艺术和藏纸 |
(一) 西藏雕刻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
(二) 藏纸的发明及其应用 |
二、巴康的兴建及藏文大藏经的刻印 |
三、木刻雕版印刷术在西藏的影响 |
四、结语 |
(8)凹版制版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早期凹版制版技术 |
2.1 手工雕刻凹版技术 |
2.2 腐蚀凹版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近现代凹印制版技术 |
3.1 照相凹版制版技术 |
3.2 电子雕刻凹版制版技术 |
3.3 激光雕刻凹版制版技术 |
3.4 雕刻凹版制版技术 |
3.5 电子束雕刻凹版制版技术 |
3.6 凹版制版的新技术与展望 |
3.7 凹版印刷的应用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凹版制版在特殊领域的应用 |
4.1 彩色隐形眼镜制版方法概述 |
4.2 实验仪器及参数 |
4.3 彩色隐形眼镜腐蚀凹版技术 |
4.4 彩色隐形眼镜激光雕刻凹版技术 |
4.5 不同印版及不同印刷样品的对比实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手工钢凹版雕刻在中国(论文提纲范文)
引进手工钢凹版雕刻技术 |
手工钢凹版雕刻技术的传播者海趣 |
钢凹版雕刻技术在中国的发展 |
中国钢凹版雕刻界的“父子双雄” |
(10)试论人民币票面图案的时代特征 ——以第二套至第五套人民币纸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历史演变 |
第二章 人民币票面图案的构成 |
第一节 人民币票面图案的内容要素 |
第二节 人民币的色彩 |
第三节 构图形式 |
第四节 设计原则 |
第三章 人民币票面图案的时代变化 |
第一节 题材逐步淡化政治色彩 |
第二节 纹样表现民族性特征 |
第三节 构图形式逐渐开放 |
第四节 防伪特征不断增加 |
第四章 人民币票面图案的社会作用 |
第一节 流通领域中的价值识别作用 |
第二节 真伪鉴别作用 |
第三节 文化的传承 |
第四节 收藏与欣赏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中国手工钢版雕刻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时期中央银行纸币图案研究[D]. 段佳彤. 山西大学, 2020(01)
- [2]真假“炼钢工人”伍元钞的鉴别与特征[J]. 卢伯雄. 东方收藏, 2020(11)
- [3]徽州民居木雕艺术研究[D]. 姚珏. 东南大学, 2020(01)
- [4]绛州木版年画的传承及发展研究[D]. 冯晓宇.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5]至博大而尽精微——《雕刻时光》序[J]. 李近朱. 集邮博览, 2018(12)
- [6]中国邮票设计艺术发展研究[D]. 齐洪洲.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5)
- [7]论木刻雕版印刷术在西藏的发展及其影响[J]. 苏发祥.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4)
- [8]凹版制版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D]. 胡啸. 北京印刷学院, 2017(03)
- [9]手工钢凹版雕刻在中国[J]. 梁建. 中国金融, 2015(10)
- [10]试论人民币票面图案的时代特征 ——以第二套至第五套人民币纸币为例[D]. 陈智超.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