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建构(论文文献综述)
杨霞[1](2021)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李晓婷[2](2021)在《初中教师专业伦理素养现状调查研究 ——以河北省十所公办初中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新时代背景之下,国家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国家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方向。当前国家政策中对师德师风建设的加强,充分说明我国对教师专业伦理素养的重视。与此同时,教育伦理失范现象的发生,也反映出教师专业伦理素养存在问题,说明教师专业伦理素养作为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内容,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性发展的进一步深化。而初中阶段是学生从稚嫩走向成熟的过渡期,初中教师的专业伦理素养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与良好品德的形成以及全面地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初中教师的专业伦理素养建设更是至关重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共选取了河北省公立初中学校的210名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对其专业伦理素养现状展开调查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初中教师专业伦理素养的整体情况较好;但不同的人口学变量显现出差异性的专业伦理素养水平。教师专业伦理认知维度的平均分数最低,专业伦理行为维度的平均分数最高;教师的职称不同,在专业伦理素养方面显现出差异性。结合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初中教师专业伦理素养仍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教师自身专业伦理意识、专业伦理知识、专业伦理反思有待提高,其次学校对于教师专业伦理素养重视不足,主要体现在教师专业伦理素养的考核方式、学校伦理文化环境建设、校长自身专业伦理素养不高;再次,教师专业伦理教育存在不足;最后教师专业伦理建设存在单一化和技术化取向的问题,表现在行政管理模式和教师权利义务的不明确以及技术化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方向的选择。最后,针对当前初中在教师专业伦理素养现状及其所面临的问题,本文从教师、学校、教师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四个层面分别提出提升策略与建议。
王爱弟[3](2021)在《师范生教师专业伦理认同感调查研究 ——以上海S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教师专业化是当前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和追求高质量教育不可回避的时代主题,而教师专业伦理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方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政策导向与师德失范行为屡有发生的现实状况引发了学术界对教师专业伦理研究的广泛关注。然而,大多数的研究仍属于对中外教师专业伦理建设进行理论上的比较分析,虽然有个别关于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专业伦理的调查研究,但总的来看,实证研究仍是非常薄弱的,尤其缺乏针对职前教师的专业伦理方面的研究。将师范生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可以将教师专业伦理的研究范围扩展到职前教育中,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教师专业伦理研究补充实证材料,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调查了师范生的教师专业伦理认同感,了解他们的教师专业伦理认同情况,分析造成认同差异的原因,针对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师范生的教师专业伦理认同情况如何;按人口统计学划分的不同师范生群体的教师专业伦理认同感有何差异;针对调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采取哪些积极措施。本文在收集梳理教师专业伦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参考了邬彪的《中小学教师专业伦理指标构建》问卷,自编《师范生教师专业伦理认同感》问卷,经预测修改后形成正式问卷,从上海S大学人文社科类、理工类、艺体类三大专业类别中随机选取了330名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随后选取6位师范生进行访谈。调查结果显示:(1)教师专业伦理总体认同感得分为3.87,处于“一般认同”到“比较认同”水平之间。其中在伦理品性维度上的得分要高于伦理关系维度上的得分。(2)师范生在性别,专业类别,有无实习见习经历,是否主动了解教师专业伦理相关内容,所学课程内有无师德方面的内容及有无从事中小学教育的工作意愿这几个方面存在显着差异。(3)师范生的教师专业伦理存在的问题包括:他们对教师专业伦理相关文件具体内容的了解程度较低,服务性和自主性相对较差以及存在较大的行知差异等。通过分析调查结果,笔者提出以下具有针对性的对策:一是师范生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从理论知识积累及实践锻炼两方面加强伦理自觉;二是制度建设方面要发挥教师专业团体的主体性,制定具体可操作的教师专业伦理规范及完善教师专业伦理测评方式;三是学校层面要开设相关课程,包括正式的理论及实践课程,同时加强隐性的伦理本位的校园文化渗透。
钱晓敏[4](2020)在《教师职业道德研究的70年(1949—2019):历程、成就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70年来,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研究经历了初步探索、重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研究、重视教师专业伦理研究三个发展阶段。全面梳理和总结新中国70年来教师职业道德研究发展历程,可以总结出如下历史成就与经验:理论前提不断得到澄清;"美德"和"规范"共建其理论大厦;实证性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展望未来,教师职业道德研究还需进一步厘清"职业道德"和"专业伦理"之间的内涵关系、深入美德与规范两条路径的融合研究、创新实证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从而为提升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构建创造条件。
李辉[5](2020)在《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研究》文中指出职业理想是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想在职业领域中的具体体现。职业理想是职业实践的方向盘和指南针,任何职业生活都需要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肩负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特殊使命,更需要树立崇高的教师职业理想。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有崇尚师德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国历代教育家也均执着追求着“师范端严,学明德尊”的个人修养和教育境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和教师职业理想问题,并将教师职业理想教育置于教师培养的核心地位。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也激励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的简洁概括激励着广大人民教师实现从世俗生活到精神自由、从个人价值到使命担当的发展跨越,为我国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及师范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为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主力军,他们只有拥有崇高教师职业理想,才能形成可贵的师范气质和深厚教师情怀,才能调动起奉献教育事业的职业热情和奋斗意志。职业理想教育是高校师范生理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生职业理想培育的坚实保障。因此,对标“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的整体要求,积极关注并研究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问题对师范生人才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以“新时代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为研究对象,首先对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涵及功能进行了阐释,明确了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及马克思主义职业观为理论指导,并借鉴了西方职业发展理论相关研究测量工具。同时,对新时代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意义和要求进行了分析: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关乎新时代我国教育强国战略及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关乎新时代师范院校立德树人工作以及师范专业改革工作的成效;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的整体要求成为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目标指引。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借鉴心理学研究方法编制了《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问卷》及《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并使用上述两个自编问卷进行了相关测量和调查,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主体差异、积极方面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剖析了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存在的“实施原则存在偏差”“内容体系有待完善”“路径依赖问题凸显”“合力结构尚未形成”等问题,并从学校、学生、国家及社会四方面分析了上述问题的成因。结合前期文献研究和实证分析结果,本文对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思路与举措进行了重点研究:一是在实施原则的调试方面,提出要遵循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协调、理论指导与实践熏陶相结合、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融合、专业教育与全方位教育相统一等原则;二是在内容体系建构方面,建议内容体系应涵盖政治信仰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教师职业认知教育、教师职业认同教育、教师职业情感教育以及教师从教信念教育等五个方面;三是在实践举措探索方面,梳理了以讲授、体验、榜样、环境和自我为核心的“五维”培育路径以及探索了构建“向师型”师范生课程体系、发挥以“实习支教”为核心的实践教育优势、发挥“榜样力量”的启迪与激励影响、彰显“师范教育”特质文化环境的熏陶作用、激发高校师范生主体意识及自我教育积极性等对策。在此基础上,也提出了完善高校师范生的“录取与退出机制”“效果评价机制”“国家支持机制”“社会引导机制”以及“家庭干预机制”等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支持机制的思路。其中,第一章“理论概述”是研究起点和基础;第二章“意义与要求”是研究的方向和指引;第三章“现状实证分析”和第四章“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是研究难点和切入点;第五章“思路与举措”是研究重点和落脚点。
彭燕媛[6](2020)在《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研究》文中指出职业道德是一个行业的底线。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知识产权职业的不断涌现,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也亟需提升。其意义不仅在于能够促进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自身人格的完善,进而推动社会整体道德水准的提高;也在于知识产权领域职业道德素养高的专业队伍能够持续推动国家知识产权事业的蓬勃发展,促进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有效实施;更在于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研究可以弥补当下学术界在这方面研究的严重不足,丰富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主要内容。知识产权从业人员是指接受过专门系统的知识产权专业训练、具备知识产权从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以从事知识产权工作获取各类资源、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身价值的自然人。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即谓适用且只适用于知识产权从业主体,以保护知识产权为其宗旨,以保障知识产权职业活动为其职业目的的道德规范的总和。就其性质而言,除沿袭职业道德的非物质性、规范性以及实践性这三大属性外,又因知识产权职业群体的特殊,亦存在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这一属性。当下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领域初获成效,但同时尚存诸多问题。包括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存在缺失、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社会意识薄弱、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宣传教育力度不足、对奉行或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的奖惩不到位以及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的组织管理不够完善等。细究问题之症结,一方面在于当下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内容尚不明确;另一方面在于当下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路径存在欠缺。为解决当下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领域存在的问题,尝试性地从内容设计与方法运用的有效协调、意识提升与宣传活动的相互促进、直接教育与奖惩效应的有机结合以及自我参与与组织管理的合力推进四大方面提出理想状态下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的基本思路。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一方面应当基于职业道德性质和适用范围分析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的内容构成,构建出一套统一且行之有效的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内容体系。这套内容体系既应包含适用所有知识产权从业人员共性化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即包括树立“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技术成果的转化与运用”的职业理想;坚定“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职业信仰;秉持“爱岗敬业、兼顾效率与公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职业态度;承担“处理知识产权事务、保守秘密”的职业责任;遵守“办事公道、诚实守信、遵守行业规范”的职业纪律以及提升“不断学习与培育知识产权领域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职业业务能力等。同时,因知识产权从业人员工作性质的差异分为“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知识产权保护人员”以及“知识产权服务人员”三大类,这套内容体系也应包括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从业人员需适用的个性化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如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应遵循“推动高质量的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知识产权保护人员应遵循“秉持知识产权执法与审判的客观公正”;知识产权服务人员应遵循“恪守知识产权服务市场的竞争精神”等核心职业道德内容。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实际养成还依赖于有效养成路径的设置。基于此,为加强我国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养成,提高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可从与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相关的社会意识、宣传教育、奖惩以及组织管理四大层面采取相应的举措,设置有效路径。譬如,社会意识层面需有效提升对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认识;宣传教育层面需着力提高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宣传教育的效果;奖惩层面需规范对奉行或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的处理;组织管理层面需对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进行科学的管理等。多措并举,共同促进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养成,推动知识产权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添砖加瓦。
徐静茹[7](2020)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伦理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小学班主任会对小学生道德价值观等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其工作时刻蕴含伦理性,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小学班主任们在工作中并未完全意识到自身行为的伦理性,缺乏必需的伦理意识。而已有班主任工作的研究多从管理、技能等角度展开,较少关注班主任工作的伦理意义。鉴于此,本文从班主任工作伦理建设的理论基础、工作伦理建设中存在的现实困境、原因及建设路径几方面对小学班主任工作伦理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在确定小学班主任工作伦理建设内容为班主任工作伦理的规范制定、班主任的伦理素养培养以及班主任道德共同体的打造的基础上,通过对N市5所小学的班主任与学生进行访谈、对3位来自不同小学的班主任进行各为期一个月的实地观察以及发放问卷调查的方式来收集信息以发现上述三方面建设内容在现实中遇到的困境和原因。并通过对美国、我国香港、我国台湾与我国大陆在教师伦理规范建设方面的比较分析,对小学班主任工作伦理建设路径进行了探索。研究发现一,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伦理规范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困境是小学班主任工作职责界定不清、班主任忽视与误解伦理规范。这与小学班主任承担多重角色,已有相关伦理规范之间缺乏系统性,规范的可操作性不强等原因有关。可通过建立新型学生辅导机制以分解班主任担任的多重角色,建立内容清晰、层次分明、表述明确、功能完善的伦理规范及相配套的制度来解决。研究发现二,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伦理素养方面,小学班主任伦理意识、伦理知识与伦理意志不足是主要困境。这与缺乏具有内在联系与连贯性的培养方式、缺少针对性的伦理道德教育内容有关。可通过设置一体化的班主任伦理教育方式、开展情景化的案例分析、发挥班主任个体的能动性等路径来提升班主任伦理素养。研究发现三,在小学班主任道德共同体方面,没有形成有效的教师及班主任团队,班主任在面对伦理问题时主要依靠自身力量解决是其主要困境。这与学校内部缺乏伦理问题交流的平台与时机,同事之间存在不当的竞争等原因有关。对此,可通过建设班主任团队、开展校园伦理活动、建设伦理型校园制度等路径来创造伦理型校园环境,为班主任道德共同体的建设提供必要支持。此外,“为何会选择担任班主任”的工作观也会对班主任的伦理建设产生重要影响,研究发现由于缺乏独立的工作地位和不相称的低回报,许多小学班主任不愿担任、被迫担任班主任,产生逃离的工作观。鉴于此,可以通过设置专职班主任、保障班主任合法权益等路径来增强班主任工作的吸引力,改善班主任的工作观。
丁利钧[8](2020)在《中美两国教师专业品性比较研究 ——基于教师专业标准》文中研究说明提高教师专业品性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师个性和谐发展的需要、是提高教师素质以及建设教师队伍的需要。教师专业品性包括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个人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美国教师教育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率先提出教师专业品性是教师应当具备的重要素质,并将教师专业品性放在与教师专业知识、教师专业技能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我国近些年也逐渐开始强调教师的专业品性及相关问题。但中美由于其社会背景的不同对于教师的要求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师专业品性方面有着不同的看法,在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当中对于专业品性的要求也存在差异。中国和美国是东西方颇具代表性的国家,两国在教师专业标准当中都对专业品性有着独特的规定和要求,因此选取这两个国家,从要素与结构、表述方式和功能发挥三个维度出发,对两国教师专业标准中关于教师专业品性的理解和规定的异同进行分析,以探明不同文化背景下教师专业标准中关于教师专业品性在多个维度存在的差异,为我国完善教师专业标准、加强教师专业品性建设提出建议。本文以教师专业品性为研究对象,在大量收集资料的基础之上,运用比较研究法,对教师专业品性进行较为细致、全面的分析。本文主要分为六部分:绪论主要对于本选题的研究缘起、核心概念、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目的和意义进行了阐述,作为本研究的前期铺垫;第一章教师专业品性的基本理论探讨,对教师专业品性的定义、重要性、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分析必要性与可能性以及分析维度进行阐述;第二章从要素与结构、表述方式、功能发挥这三个维度对美国教师专业标准中的专业品性进行分析,包括学界对于“好教师”的探讨,美国教师专业标准中对专业品性的规定以及特点分析;第三章从要素与结构、表述方式和功能发挥三个维度对我国教师专业标准中的专业品性及其特点进行分析;第四章从要素与结构、表述方式和功能发挥三个维度对中美两国教师专业标准中专业品性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第五章主要是总结与思考,基于中美教师专业标准的共性对教师专业品性的要素与结构进行分析,同时对教师专业品性的表述方式和功能的发挥进行了探析,最后经过思考和总结提出,我国对教师专业品性应具体界定从而明确其要素和结构;教师专业标准中对专业品性规定的表述应当更加科学具体,可操作性更强;教师专业品性应当兼顾引导与评价双重功能的发挥。
陈梦鸽[9](2020)在《美国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时代,大国博弈已经迈入以价值观为支点的文化竞争时代,具体表现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和国家价值观之间的比拼上。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多元的文化纷争中凝聚中国的价值共识,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成为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而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专业伦理水平直接决定着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价值取向,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已成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重要问题。作为世界教育强国,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国家,在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方面均形成了自身的发展特色,具备较为完备的师德规范体系。对此进行研究,能够为我国高校师德建设提供借鉴经验。因此,本文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同领全文研究,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力图通过透视美国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核心内容和实践路径,把握其主要特征,在直面美国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揭示美国高校教师专业伦理中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属性,探索其对我国高校师德建设在价值引领、政策制定、机制完善、风气养成等方面的启示借鉴。基于以上研究思路,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具体如下:第一章主要聚焦美国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本质内涵,集中破解本文所涉及的理论前提。一是重点把握“高校教师专业伦理”“高校师德”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涵,把握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社会性与规范性,明晰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边界与重点,为整体研究澄明前提。二是以历史和教育改革运动为主线,回顾美国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发展历程,明晰各个时期美国高校教师专业伦理发展的重点内容。第二章主要聚焦美国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核心内容,基于对美国国家、州、高校三个维度具有代表性的八项教师专业伦理规范进行文本分析,依据高校教师的行为逻辑,从教学、科研、交往三个维度对美国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核心内容进行阐释,深度透视美国高校教师专业伦理核心内容的意识形态取向。第三章主要聚焦美国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实践路径,从国家、协会、学校、教师四个主体切入,基于建构主义的视角,洞视美国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管理体系,总结概括美国高校教师专业伦理实践的六大方法进路,主要为:政策保障、规范约束、行政管理、自我教育、教育环境隐性熏陶、自我反思提升;明晰美国高校教师专业伦理建设中国家、协会、学校和教师四维并进的实践特色。第四章主要聚焦美国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主要特征,直面美国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现实困境,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研究立场和原则,以问题为导向,立足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现实样态,提出相应的启示借鉴。一是基于全文研究,总结概括美国高校教师专业伦理在其具体实践过程中所呈现的三维结合特征,分别是:在具体内容上,行业约束、地方特色与群体特征相结合;在实践路径上,全员覆盖与全程监督相结合;在伦理约束上,法律规范与道德引导相结合。二是立足美国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核心内容、实践路径和主要特征,直面美国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现实困境,明确美国高校教师专业伦理实践过程中遭遇的三重矛盾,即专业伦理规定与职业角色定位之间的矛盾;行政管理规定与教师伦理职责之间的矛盾;社会伦理期待与教师专业福祉之间的矛盾。三是通观全文,在理性审思的基础上,批判借鉴美国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实践经验,立足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现实样态,探索当前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相关启示借鉴,分别是坚持国家意识形态引导,掌握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完善师德政策制定主体,提高师德规范的针对性;健全教师考核机制,促进师德法制化建设;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杨琨[10](2020)在《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对于教师专业伦理认同感的调查研究 ——以上海S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师专业伦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这一行业从事相关专业化活动时应该具备的特殊伦理特质,教师专业伦理发展水平在整个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起着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对教师专业伦理的关注和研究是现代伦理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然而对教师专业伦理的实证研究在我国还较为薄弱,尤其是围绕高校师范生对于教师专业伦理认同感的研究付诸阙如。另一方面,近年来幼儿园教师的师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研究改善职前教师专业伦理教育就凸显出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进行教师专业伦理认同感的调查,了解他们对于教师专业伦理的认同状况,探寻影响他们认同感的因素,据此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建议。本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学前教育本科生对教师专业伦理的认同感如何;按人口统计学划分的不同被试群体,对教师专业伦理的认同感是否不同;针对调查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我们应当采取哪些措施。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参考有关教师专业伦理的理论基础上,借鉴浙江师大种瑞的已有问卷,编制了《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对于教师专业伦理认同感》的问卷,经初测分析修改后形成正式问卷,选取上海S大学347名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随后选取8位学前教育本科生进行访谈,以了解他们对于教师专业伦理的认同感状况。调查结果表明:(1)教师专业伦理总体认同感较高,在“一般认同”到“完全认同”水平之间。(2)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在性别、年级、是否有过实习见习经历、所学课程中是否具有师德方面的内容,以及是否主动了解过教师专业伦理方面知识上存在显着差异。(3)在调查的四个维度中,也或多或少存在亟待解决和完善的具体问题,如对特殊幼儿的敏感性不高,对个别家长的做法不赞同,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的具体内容不了解等。根据调查分析结果,笔者提出以下改善的对策建议:一是从学前教育本科生自身出发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二是从教育教学环境出发,进行伦理本位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三是开设教师专业伦理相关课程,以及在专业课教学中强化教师专业伦理相关内容的渗透;四是建立相应的教师专业伦理测评办法,在实践中提高教师专业伦理认知。
二、论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建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2)初中教师专业伦理素养现状调查研究 ——以河北省十所公办初中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概念界定 |
五、理论基础 |
六、研究方法 |
七、研究创新和重难点 |
第一章 初中教师专业伦理素养的现状 |
一、研究方法的设计与实施 |
二、初中教师专业伦理素养现状与分析 |
三、问卷调查的结论 |
第二章 初中教师专业伦理素养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专业伦理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 |
二、教师专业伦理敏感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三、教师专业伦理决策方面存在的问题 |
四、教师专业伦理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初中教师专业伦理素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教师未能充分体认到自己作为道德实践者的角色 |
二、学校对教师专业伦理素养的培育不够重视 |
三、教师教育中专业伦理教育的缺失 |
四、教师专业伦理建设存在单一化与技术化取向的问题 |
第四章 初中教师专业伦理素养提升策略 |
一、教师个体自觉提升专业伦理素养 |
二、学校应重视教师专业伦理素养的培育 |
三、在职培训中设置专业伦理课程 |
四、教师专业伦理规范走向专业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初中教师专业伦理素养问卷(教师卷) |
附录2 初中教师专业伦理素养研究访谈提纲(教师) |
致谢 |
(3)师范生教师专业伦理认同感调查研究 ——以上海S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1.4 概念界定 |
1.5 关键概念辨析 |
1.6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7 论文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教师专业伦理概念内涵的相关研究 |
2.2 教师专业伦理建设相关研究 |
2.3 不同教育阶段教师专业伦理的研究 |
2.4 教师专业伦理教育相关研究 |
2.5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理论基础与理论框架的构建 |
3.2 问卷设计 |
3.3 访谈设计 |
第4章 师范生教师专业伦理认同感调查结果与分析 |
4.1 师范生教师专业伦理认同感调查对象基本概况 |
4.2 师范生教师专业伦理认同感的总体情况 |
4.3 师范生教师专业伦理认同感的内部差异情况 |
4.4 师范生对教师专业伦理各变量的认同感情况 |
4.5 师范生对教师专业伦理了解程度分析 |
4.6 师范生教师专业伦理认同感中存在的问题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建议和对策 |
5.3 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教师职业道德研究的70年(1949—2019):历程、成就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教师职业道德研究的历程 |
(一)初步探索阶段(1978—1982) |
(二)重视职业道德规范研究阶段(1983—1991) |
(三)重视专业伦理研究阶段(1992至今) |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教师职业道德研究的主要成就 |
(一)理论前提不断得到澄清 |
(二)“美德”和“规范”共建其理论大厦 |
(三)实证研究成果不断丰富 |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教师职业道德研究的展望 |
(一)“职业道德”和“专业伦理”之间的内涵关系有待进一步厘清 |
(二)美德路径与规范路径的融合研究依然需要深入 |
(三)实证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依然存在不足 |
(5)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一)重点难点 |
(二)创新点 |
第一章 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相关理论概述 |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内涵及功能 |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内涵 |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概念结构模型 |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功能 |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涵及功能 |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涵 |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功能 |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
(二)马克思主义职业观 |
第二章 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意义和要求 |
一、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意义 |
(一)促进新时代教育强国战略及教师队伍建设实施 |
(二)推动新时代我国师范院校“立德树人”工作开展 |
(三)助力新时代我国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深化改革 |
二、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方向与要求 |
(一)根本方向:培育“四有”好老师 |
(二)职责要求:做好“四个引路人” |
第三章 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现状实证分析 |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问卷编制及使用 |
(一)编制目的 |
(二)编制方法 |
(三)编制过程 |
(四)问卷使用 |
二、当前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现状分析 |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主体差异分析 |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当前的积极方面 |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四章 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一、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实施原则存在偏差 |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容体系有待完善 |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路径依赖问题凸显 |
(四)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合力结构尚未形成 |
二、当前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弱化的成因分析 |
(一)学校原因: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及教育有效性不足 |
(二)学生原因:师范生职业理想塑造自觉性差 |
(三)国家原因:薪酬待遇及社会保障不佳 |
(四)社会原因:社会价值观影响及就业形势压力 |
第五章 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思路与举措 |
一、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工作原则调适 |
(一)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协调原则 |
(二)理论指导与实践熏陶相结合原则 |
(三)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融合原则 |
(四)专业教育与全方位教育相统一原则 |
二、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容体系建构 |
(一)政治信仰与爱国主义教育 |
(二)教师职业认知教育 |
(三)教师职业认同教育 |
(四)教师职业情感教育 |
(五)教师从教信念教育 |
三、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实践举措探索 |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路径选择 |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对策提升 |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机制支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访谈提纲》 |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问卷(正式版)》 |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6)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知识产权事业蓬勃发展的人才需求 |
1.1.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召唤 |
1.1.3 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研究的必然趋向 |
1.2 研究价值 |
1.2.1 研究的理论价值 |
1.2.2 研究的实践价值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对现有国内外研究的评价 |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的思路 |
1.4.2 研究的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研究的创新点 |
1.5.2 研究的不足 |
2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相关概念厘析 |
2.1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探析 |
2.1.1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的涵义 |
2.1.2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的特征 |
2.1.3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的类型 |
2.2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解析 |
2.2.1 “道德”与“职业道德”的概念解读 |
2.2.2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内涵 |
2.2.3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特点 |
2.2.4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性质 |
3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现状探析 |
3.1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领域取得的成效 |
3.1.1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业已取得的有限提升 |
3.1.2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业已采取的有效举措 |
3.2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领域存在的问题 |
3.2.1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存在缺失 |
3.2.2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社会意识薄弱 |
3.2.3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宣传教育力度不足 |
3.2.4 对奉行或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的奖惩不到位 |
3.2.5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的组织管理不够完善 |
3.3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问题之症结 |
3.3.1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内容尚不明确 |
3.3.2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路径存在欠缺 |
4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的理论依据和基本思路 |
4.1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之理论依据 |
4.1.1 习近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
4.1.2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 |
4.1.3 亚当·斯密“经济人假设”理论的警示 |
4.1.4 孔子“启发式教育”理论的示例 |
4.2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的基本思路 |
4.2.1 内容设计与方法运用的有效协调 |
4.2.2 意识提升与宣传活动的相互促进 |
4.2.3 直接教育与奖惩效应的有机结合 |
4.2.4 自我参与与组织管理的合力推进 |
5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的内容体系 |
5.1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的内容构成 |
5.1.1 基于职业道德性质的内在维度 |
5.1.2 基于职业道德适用范围的内在层次 |
5.2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共性化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
5.2.1 职业理想: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技术成果的转化与运用 |
5.2.2 职业信仰: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 |
5.2.3 职业态度:爱岗敬业、兼顾效率与公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
5.2.4 职业责任:处理知识产权事务、保守秘密 |
5.2.5 职业纪律:办事公道、诚实守信、遵守行业规范 |
5.2.6 职业业务能力:不断学习与培育知识产权领域相关知识和技能 |
5.3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个性化职业道德的核心要求 |
5.3.1 知识产权管理人员——推动高质量的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 |
5.3.2 知识产权保护人员——秉持知识产权执法与审判的客观公正 |
5.3.3 知识产权服务人员——恪守知识产权服务市场的竞争精神 |
6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的路径选择与优化 |
6.1 社会意识层面:对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认识之有效提升 |
6.1.1 从战略高度认识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 |
6.1.2 加强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的研究 |
6.2 宣传教育层面:对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宣传教育效果的着力提高 |
6.2.1 “政府指导、高校主导、企业辅导”的主体体系设置 |
6.2.2 不断优化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宣传教育方式 |
6.2.3 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宣传教育内容的“精确化” |
6.3 奖惩层面:对奉行或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的规范处理 |
6.3.1 完善并落实对奉行职业道德行为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的奖励机制 |
6.3.2 加大对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的惩戒力度 |
6.4 组织管理层面:对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的科学管理 |
6.4.1 完善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的组织管理机构 |
6.4.2 构建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养成组织管理机构的联动机制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7)小学班主任工作伦理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班主任工作是一种伦理实践 |
(二)班主任对自身工作伦理性的忽视 |
(三)班主任工作伦理建设研究的缺失 |
二、文献综述 |
(一)与教师职业伦理相关的研究 |
(二)与班主任工作伦理相关的研究 |
(三)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四、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一章 班主任工作伦理建设的理论阐述 |
一、概念界定 |
(一)伦理与伦理学 |
(二)教育伦理学与教师职业伦理 |
(三)班主任工作伦理 |
二、班主任工作伦理的构成 |
(一)班主任工作伦理关系 |
(二)班主任工作伦理实体 |
(三)班主任工作伦理规定与工作伦理秩序 |
三、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伦理定向 |
(一)基本伦理定向确立的依据 |
(二)班主任工作的一般伦理定向 |
(三)班主任工作的特殊伦理定向 |
四、班主任工作伦理的特点 |
五、班主任工作伦理建设内容与目标 |
(一)班主任工作伦理建设的内容 |
(二)班主任工作伦理建设的目标 |
第二章 班主任工作伦理建设的现实困境 |
一、逃离的工作观 |
二、无界与冲突的伦理职责 |
(一)无界限的伦理职责 |
(二)相互冲突的伦理职责 |
三、对已有伦理规范态度与理解的偏差 |
(一)对伦理规范的忽视 |
(二)对伦理规范的误解 |
四、班主任伦理素养的不足 |
(一)伦理意识的欠缺 |
(二)伦理知识的缺乏 |
(三)伦理意志的不坚定 |
五、班主任孤立的伦理实践 |
第三章 班主任工作伦理建设困境的原因分析 |
一、无独立工作地位与低回报 |
(一)独立工作地位的缺乏 |
(二)不相称的低回报 |
二、多重角色造成的无界与冲突的职责 |
三、伦理规范自身的不足 |
(一)体系化伦理规范的缺失 |
(二)具体化伦理规范的缺失 |
四、班主任伦理教育的缺乏 |
(一)无序的伦理培养方式 |
(二)泛化的伦理教育内容 |
五、校园伦理环境的不足 |
第四章 班主任工作伦理建设路径探索 |
一、工作地位的确认与权益的保障 |
(一)确认班主任的工作地位 |
(二)保障班主任的合法权益 |
二、分解角色与厘清职责 |
三、建立健全班主任工作伦理制度规范 |
(一)借鉴其他地区教师伦理规范 |
(二)制定配套制度以支持班主任伦理实践 |
四、开展系统的伦理教育提升班主任伦理素养 |
(一)一体化伦理教育方式的建设 |
(二)针对性伦理教育内容的建构 |
(三)发挥班主任个体的主观能动发性 |
五、营造伦理型校园环境 |
(一)校内教师团体的建设 |
(二)学校制度的伦理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小学班主任工作伦理调查问卷 |
附录二 |
致谢 |
(8)中美两国教师专业品性比较研究 ——基于教师专业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问题 |
(六)研究目标以及意义 |
(七)分析框架 |
一、教师专业品性的理论探讨 |
(一)教师专业品性的界定及其重要性 |
(二)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
(三)对教师专业标准中专业品性的主要分析维度 |
1.要素与结构维度 |
2.表述方式维度 |
3.功能维度 |
二、美国教师专业品性: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分析 |
(一)美国学界对于“好教师”的相关探讨 |
(二)美国教师专业标准中关于专业品性的规定 |
1.要素与结构 |
2.表述方式 |
3.功能发挥 |
(三)美国教师专业标准中专业品性的特点分析 |
1.要素与结构维度:要素全面,注重心理素质 |
2.表述方式维度:表述具体,局限性大 |
3.功能维度:引导与评价功能并重 |
三、我国教师专业品性: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分析 |
(一)我国学界对于“好教师”的相关探讨 |
(二)我国教师专业标准中关于专业品性的规定 |
1.要素与结构 |
2.表述方式 |
3.功能发挥 |
(三)我国教师专业标准中专业品性的特点分析 |
1.要素与结构维度:概念界定不清,对心理素质重视不足 |
2.表述方式维度:规定不够具体,表述方式有待改进 |
3.功能维度:注重引导功能,评价功能有待提升 |
四、中美教师专业标准中关于专业品性规定的异与同 |
(一)中美教师专业标准中专业品性的要素与结构差异 |
(二)中美教师专业标准中专业品性的表述方式差异 |
(三)中美教师专业标准中专业品性的功能差异 |
五、总结与思考 |
(一)要素与结构层面:两国的共性要求体现了好教师的特质 |
1.好教师应有的教师专业品性要素 |
2.两国教师专业品性的结构:师德与个性的协同发展 |
3.异与同的根本原因:文化背景差异 |
(二)表达方式层面:中美之间的差异关涉到可操作性问题 |
(三)功能发挥层面:应当追求引导与评价功能的平衡 |
(四)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1.对专业品性应具体界定,明确其要素与结构 |
2.教师专业标准中对专业品性规定的表述应更加科学具体 |
3.教师专业品性应当兼顾引导与评价双重功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9)美国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价值 |
一、美国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具体内涵与发展历程 |
(一)美国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具体内涵 |
1.伦理 |
2.专业 |
3.教师专业伦理 |
4.高校教师专业伦理 |
(二)美国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发展历程 |
1.萌芽阶段(殖民时期——独立战争时期):浓厚的宗教色彩 |
2.探索阶段(独立战争之后——20世纪初期):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法制化建设 |
3.完善阶段(20世纪至今):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专业化发展 |
二、美国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核心内容——基于美国相关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的文本分析 |
(一)教学伦理 |
1.教师责任制 |
2.价值无涉 |
(二)科研伦理 |
1.学术诚信 |
2.科研责任 |
(三)交往伦理 |
1.交往平等 |
2.隐私保护 |
三、美国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实践路径 |
(一)国家的法律约束 |
1.教育立法,突出教师专业技能 |
2.司法判例,界定伦理失范行为 |
(二)协会的规范监督 |
1.建立伦理规则,规范伦理行为 |
2.监督规范实施,严惩失范行为 |
(三)高校的教师管理 |
1.严把教师准入机制,坚守教师伦理底线 |
2.严格教师晋升管理,加权教师教学伦理 |
3.建立教师发展组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四)教师的自我教育 |
1.强化自我发展意识,提升自我教育意愿 |
2.创设自我教育环境,加强伦理教育隐性熏陶 |
3.开展专业伦理行动,增强教师专业伦理反思力 |
四、美国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主要特征及理性审思 |
(一)美国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主要特征 |
1.在具体内容上,行业约束、地方特色与群体特征相结合 |
2.在实践路径上,全员覆盖与全程监督相结合 |
3.在伦理约束上,法律规范与道德引导相结合 |
(二)美国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现实困境 |
1.专业伦理规范与职业角色定位之间的矛盾 |
2.行政管理规定与教师伦理职责之间的矛盾 |
3.社会道德期待与教师专业福祉之间的矛盾 |
(三)美国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启示借鉴 |
1.坚持国家意识形态引导,掌握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 |
2.完善师德政策制定主体,提高师德规范的针对性 |
3.健全教师考核机制,促进师德法制化建设发展 |
4.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10)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对于教师专业伦理认同感的调查研究 ——以上海S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1.4 概念界定 |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6 论文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教师专业伦理的学理研究 |
2.2 关于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的研究 |
2.3 关于不同教育阶段教师专业伦理的研究 |
2.4 关于教师职业道德认同的研究 |
2.5 关于教师专业伦理教育研究 |
2.6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问卷设计 |
3.2 访谈设计 |
第4章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对于教师专业伦理认同感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4.1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对于教师专业伦理认同感的总体情况 |
4.2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对教师专业伦理认同感的内部差异情况 |
4.3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对于教师专业伦理各维度认同感情况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5.3 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四、论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建构(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的构建研究[D]. 杨霞. 西南大学, 2021
- [2]初中教师专业伦理素养现状调查研究 ——以河北省十所公办初中学校为例[D]. 李晓婷.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1)
- [3]师范生教师专业伦理认同感调查研究 ——以上海S大学为例[D]. 王爱弟.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教师职业道德研究的70年(1949—2019):历程、成就与展望[J]. 钱晓敏.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20(02)
- [5]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研究[D]. 李辉.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研究[D]. 彭燕媛.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7]小学班主任工作伦理建设研究[D]. 徐静茹.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6)
- [8]中美两国教师专业品性比较研究 ——基于教师专业标准[D]. 丁利钧.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9]美国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研究[D]. 陈梦鸽.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10]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对于教师专业伦理认同感的调查研究 ——以上海S大学为例[D]. 杨琨.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