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前3个月功能恢复的可能性

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前3个月功能恢复的可能性

一、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前3个月功能恢复的可能性(论文文献综述)

高菲菲,刘丽爽,刘爱贤,高雅,聂忆秋[1](2021)在《情境模拟式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情境模拟式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依从性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40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每组7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康复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情境模拟式康复训练, 2组均随访6个月。分别采用肢体运动功能量表(FMA)、世界卫生组织生命质量测量简(WHOQOL-BREF)、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自制康复训练依从性问卷、自制护理满意度问卷评估2组患者干预前和随访后生命质量、运动能力、认知能力和随访后康复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2组患者干预前FMA、WHOQOL-BREF、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后, 观察组FMA、WHOQOL-BREF、MMSE评分分别为(62.57 ± 6.52)、(80.65 ± 9.25)、(25.30 ± 3.24)分,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68 ± 7.23)、(66.68 ± 8.34)、(20.36 ± 3.12)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8.499、9.385、9.189, P<0.05);随访后, 观察组总依从率为92.86%(65/70)、总满意率为94.29%(66/70), 对照组分别为78.57%(55/70)、80.00%(56/70),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检验, P<0.05)。结论采用情境模拟式康复训练, 能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及认知能力, 提高康复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 改善其生命质量。

李艳青[2](2021)在《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干预效果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全身振动训练(Whole body vibration,WBV)对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效果,以期为临床医护人员更好应用推广提供更高级别的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CINAHL、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建库至2020年10月关于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康复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两名研究者独立在数据库中检索、进行文章的筛选、评价、提取文献信息及原始数据资料并进行核对,有异议时协商或请教本课题组年资高的导师。使用Revman5.3统计软件及进行Meta分析数据合并,不能进行合并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检索到4573篇,中文1317篇,英文3256篇。最终纳入19篇随机对照研究,共892例患者,其中实验组466例,对照组426例。与常规康复锻炼相比,全身振动训练在改善脑卒中患者简化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评分、肌张力、Berg平衡量表评分、膝关节过伸情况、步速、步幅和步频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伸肌肌力、下肢屈肌肌力、简易平衡评定系统测试评分、单腿站立时间、活动平衡信心量表、计时起立-行走试验、10米步行试验、6分钟步行试验、功能性步行量表评分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康复锻炼相比,全身振动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肌张力、平衡能力、改善膝过伸以及步行能力。但由于本研究部分指标纳入研究少、样本量少,检验效能低;部分结局指标有异质性,未来仍需要开展更严谨的多中心、大样本的RCT实验进一步探讨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刘传淮[3](2021)在《带脉穴不同针刺深度对中风偏瘫患者核心肌群及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采用超声观察偏瘫患者两侧腹肌募集能力的对称性及其与姿势控制能力的相关性,探讨带脉穴不同针刺深度对偏瘫患者腹肌募集能力及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方法:(1)招募中风后左侧偏瘫患者30例、右侧30例为观察组,健康人30例为对照组,超声测量两侧Tra、IO、EO在收缩过程的厚度变化以量化肌肉募集能力,对比两侧腹肌募集能力的对称性;(2)选取96例中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超声评价双侧Tra、IO、EO的募集能力,采用PASS、BBS、ADL量表评估姿势控制、平衡及日常生活能力;(3)将96例脑卒中随机为对照组、浅剌组、深刺组。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浅刺组在基础治疗上加双侧带脉穴针刺至IO肌腹;深刺组则加双侧带脉穴针刺至Tra肌腹。以腹肌募集能力与PASS、BBS、FAC评分为评价指标,在治疗前、3周后进行评价,三部分实验均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静息状态下偏瘫患者的患侧EO比健侧明显较厚(P<0.05),对照组双侧Tra比偏瘫患者明显较薄(P<0.05);在运动过程中对照组两侧Tra、IO及EO的收缩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偏瘫患者两侧腹部肌肉的收缩比例均有显着差异(P<0.05)。(2)PASS、BBS及ADL评分与患侧Tra、IO的收缩比例呈正相关,与EO的收缩比例呈负相关;PASS量表中的姿势维持评分与健、患两侧的Tra与患侧IO的收缩比例呈正相关,与EO的收缩比例呈负相关。姿势变换评分与完成ADIM时患侧IO的收缩比例呈正相关,与患侧EO的收缩比例呈负相关,与完成AC时健、患侧的Tra和IO的收缩比例呈正相关,与患侧EO的收缩比例呈负相关。(3)治疗后深刺组和浅刺组完成ADIM时患侧的Tra收缩比与治疗前对比明显升高(P<0.05),完成AC时深刺组健患两侧和浅刺组患侧的Tra收缩比与治疗前对比明显升高(P<0.05);深刺组健患两侧Tra收缩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深刺组患侧Tra收缩明显高于浅刺组、对照组(P<0.05);治疗后深刺组和浅刺组完成ADIM和AC时患侧的IO收缩比与治疗前对比明显升高(P<0.05),深刺组、浅刺组两侧IO收缩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深刺组、浅刺组病例的患侧IO收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深刺组和浅刺组完成ADIM时患侧EO的收缩比与治疗前对比明显降低(P<0.05),完成AC时三组健侧的EO收缩比与治疗前对比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深刺组、浅刺组两侧EO收缩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完成ADIM时深刺组、浅刺组病例的患侧EO收缩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完成AC时深刺组患侧EO收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三组病例的PASS、BBS、FAC评分治疗前与治疗3周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深刺组病例在治疗后PASS、BBS、ADL评分明显高于浅刺组、对照组(P<0.05);三组PASS量表中两部分得分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深刺组在治疗后姿势维持得分明显高于浅刺组、对照组(P<0.05),深刺组、浅刺组在治疗后姿势变换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健康人群两侧的腹部肌肉运动时总体变化趋势都是增厚(收缩比例>1),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完成收缩动作时,健、患两侧腹部肌肉的收缩比例有着明显差异,健侧与正常人收缩比例相似,但患侧明显较差,甚至有部分患者出现逆收缩(收缩比例<1)。(2)脑卒中偏瘫患者姿势控制能力受嗜烟史、嗜酒史、病变类型、偏瘫侧、病程、高脂血症史、心血管病史和是否康复指导、继发肺部感染史因素影响;卒中患者患侧腹部肌群收缩比例受嗜烟史、病变类型、偏瘫侧、病程、高脂血症史和是否康复指导、继发肺部感染史等因素影响。PASS、BBS、ADL量表评分与患侧Tra、IO的收缩比例呈正相关,与EO的收缩比例呈负相关,患侧Tra、IO收缩比例越高,EO的代偿性收缩越低,量表得分越高。(3)深刺带脉穴能有效提高卒中偏瘫患者患侧Tra、IO的收缩比例,使健患两侧Tra、IO、EO的厚度与收缩比例趋于平衡。从而改善患者的姿势控制能力(静态和动态稳定)、平衡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步行功能的恢复;浅刺带脉穴能提高患者IO的收缩比例,使健患两侧的IO、EO的收缩收缩比例相对平衡,从而改善脑卒中患者动态平衡能力。

王浩[4](2021)在《镜像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4周镜像(MT)联合肌电生物反馈(EMG-BF)对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康复效果,为这种联合训练在脑卒中康复应用提供一定的实践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48例(脱落5例,完成43例),被随机分为对照组(n=11)、镜像组(n=10)、肌电组(n=11)及联合组(n=11)。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对照组辅以自主活动,镜像组辅以镜像疗法,肌电组辅以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组辅以镜像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每天30min,1次/d,每周6d,共4周。分别于训练前、4周后对四组患者采用临床基础量表[下肢Fugl-Meyer量表(FMA-LE)、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徒手肌力测试(MMT)、Berg平衡量表(BBS)]、Biodex平衡仪测试[姿势稳定性测试(PST)和跌倒风险测试(FRT)]和步行能力测试[10米最大步速测试(10m MWST)、“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及6分钟步行测试(6MWT)]进行效果评价。结果:1.基线资料训练前四组患者基本资料和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基础量表4周训练后,对照组和镜像组FMA-LE、BBS评分均显着改善(P<0.05),肌电组和联合组均极显着改善(P<0.01);四组MAS和MMT均出现改善趋势,仅联合组显着改善(P<0.05)。组间比较,联合组FMA-LE显着优于镜像组和肌电组(P<0.05),极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肌电组FMA-LE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仅联合组BBS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MAS和MMT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Biodex平衡仪测试4周训练后,对照组、镜像组和肌电组PST结果均显着改善(P<0.05);联合组FRT结果显着改善(P<0.05),PST结果极显着改善(P<0.01)。组间比较,联合组总体、前后稳定指数显着优于镜像组和肌电组(P<0.05),极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肌电组前后稳定指数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镜像组总体、前后稳定指数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仅联合组内外侧稳定指数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跌倒风险指数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步行能力测试4周训练后,对照组、镜像组和肌电组10m MWST、TUGT和6MWT均显着改善(P<0.05);联合组6MWT显着改善(P<0.05),其他指标均极显着改善(P<0.01)。组间比较,联合组10m MWST显着优于镜像组和肌电组(P<0.05),极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肌电组和镜像组10m MWST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仅联合组TUGT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四组间6MW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镜像疗法、肌电生物反馈以及镜像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均可改善偏瘫患者下肢平衡及步行能力,且联合训练在提高静态平衡和步行速度方面的疗效更好。

姜洋[5](2021)在《Bobath技术辅以石蜡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改善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旨在探究Bobath技术辅以石蜡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康复效果,其中对患者上肢肌张力以及运动功能作为观察指标,以期找到在临床中可操作、易行的护理方法,帮助患者减轻身体、心理负担,让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得到促进,协助患者早日回归正常生活。方法:本研究采用Bobath技术辅以石蜡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一护一理方法干预,运用单纯随机方法分组,将一140一例患者分为对一照组、观一察组,每组各一70例。对照组一为一常规护理及Bobath技术,观察组一为一常规护理和Bobath技术以及石蜡疗法。两组干预时间均为3周,每周6天。在干预前、干预后对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观察Bobath技术辅以石蜡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护理效果。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49)<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基线资料对比患者入组后,护理干预实施前,将观一察组与对一照组的患者基本资料进行对比,基本资料有年龄、性别、瘫痪肢体、病程时间。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49)>0.05,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无统一计一学差异,具有可行性分析。2肌张力比较(1)临床护理干预3周一后,一观一察组干预前后的患者、对照组干预前后的患者,通过改良Ashworth量表评价的肌张力上等级均有所降低。经一统计学分析,有统计学差异((49)<0.05)。(2)与对照组的肌张力水平相比较,观察组患者总的临床效果更佳。经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显示,(49)<0.05,有的显着性差异。3运动功能(1)3周临床护理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患者在干预前与干预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所提高,且经过统计学分析比较,(49)<0.05,有差异显着性。(2)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统计学数据结果分析为(49)<0.05,两组有统计学差异,两一组的比一较具一有可行性分析。结论:1石蜡疗法、Bobath技术在脑卒中后患者肌张力异常和运动功能下降问题上,都可以有着良好的临床效果。2脑卒中后肌张力异常增高,运动功能下降方面,石蜡疗法和Bobath技术两种叠加的护理效果优于单一的Bobath技术。

胡赫其[6](2021)在《针刺改善缺血性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及神经功能缺损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并评价针刺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下肢运动、神经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聚焦针刺对比/联合康复物理疗法的效能差异。方法:本研究病人来源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临床部病房,纳入时间为2020.3~2021.1,共纳入6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1组、对照2组各20例。三组均在西医基础治疗基础上,试验组予“醒脑开窍”针刺法,对照1组予“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康复,对照2组予假针刺联合康复,所有治疗3次/周,治疗6周,共18次。在治疗前、治疗3周及6周对患者进行简化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simplified 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Lower extremity,sFMA-L)、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并计算有效率,最后使用SPSS 26.0统计软件分析,Graph Pad 8.0软件作图,并进行结果评价。结果:共纳入病例60例,脱落0例,最终完成60例。1基线资料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肌力、sFMA-L评分、NIHSS评分、MB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2.1有效率试验组、对照1组、对照2组有效率分别为90%、95%、75%。三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试验组与对照1组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2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1组与对照2组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2量表评分(1)sFMA-L评分比较:“组别*时间”对评分的交互作用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1)时间因素(组内比较):三组组内不同时间点之间的评分总体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各组3周与治疗前,6周与治疗前,6周与3周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2)组别因素(组间比较):治疗3周,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1组但高于对照2组,三组总体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除试验组与对照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组间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6周,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1组但高于对照2组,三组总体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除试验组与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间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2)NIHSS评分比较:“组别*时间”对评分的交互作用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1)时间因素(组内比较):三组组内不同时间点之间的评分总体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各组3周与治疗前,6周与治疗前,6周与3周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2)组别因素(组间比较):治疗3周,试验组评分高于对照1组但低于对照2组,三组评分总体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除试验组与对照1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6周,试验组评分高于对照1组但低于对照2组,三组评分总体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与对照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间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3)MBI评分比较:“组别*时间”对评分的交互作用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1)时间因素(组内比较):三组组内不同时间点之间的评分总体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各组3周与治疗前,6周与治疗前,6周与3周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2)组别因素(组间比较):治疗3周,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1组但高于对照2组,三组评分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6周,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1组但高于对照2组,三组评分总体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试验组与对照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1单一针刺、针刺联合康复、单一康复均能有效治疗缺血性卒中后下肢运动障碍,其中针刺优于康复,但与针康联合疗法疗效相当;2单一针刺、针刺联合康复、单一康复均能促进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中针刺优于康复,但与针康联合疗法改善程度相当。

杨彦楠[7](2021)在《个案管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过程中的运用 ——以南京市R医院神经内科病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工作专业的不断发展,本土社会工作也尝试在不同领域探索适应本土文化和环境的服务模式。笔者通过在医院的实习,思考了社会工作如何为具有复杂需求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提供服务,基于此,开展医务社会工作运用个案管理模式的专业的方法来介入老年患者的康复治疗,希望能够满足患者的多层次需求,帮助案主连结可利用的资源,为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提供有效的服务,因此笔者最终尝试以个案管理模式进行介入。本研究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分析,从而确立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理论基础及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然后,通过自评量表筛查和访谈对案主康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需求的资料进行收集,同时也采用参与式观察法对偏瘫患者的康复过程进行了解,再以生-心-社的模式为指导,根据所收集资料分析脑卒中患者的共性问题和需求。在此基础上建立个案管理团队,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多层次需求制定服务计划进行服务。首先,以理性情绪疗法为指导,运用访谈的方式解决案主的心理压力问题,其次联合多学科的个案管理团队运用社会支持理论,为不同案主提供多层次的其他需求,最后对个案管理团队介入偏瘫患者康复的整个服务过程进行评估、反思,最终对整个研究进行总结。总之,笔者希望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联合团队其他角色减缓案主的心理压力,发挥案主的优势,帮助案主解决问题,从而探讨个案管理模式对偏瘫患者康复的运用,希望能对以后的相关研究产生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鸿鑫[8](2020)在《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肺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等的影响,以期为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肺功能减退提供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康复护理方法。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来自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晋江中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的符合入选标准76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治疗护理和早期肢体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六字诀训练,30min/次,1次/d,5d/周,共训练12周。两组分别于干预前、后进行指标评价,评价内容:(1)肺功能:采用便携式肺功能仪评价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FEVl)、峰值呼气流速(peak expiratory flow,PEF)、最大自主通气量(maximal voluntary ventilation,MVV);(2)主观劳累程度:采用Borg量表评估试验组患者试验前后的主观劳累程度;(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4)生活质量:采用脑卒中影响量表(Stroke Impact Scale,SIS);(5)肺部感染。结果1.共纳入合格对象76例,完成整个试验共73例,脱落病例3例(试验组1例,对照组2例)。2.基线比较:试验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文化程度、病程、住院天数、吸烟情况、偏瘫侧、偏瘫侧肌力、Brunnstrom分期、FAC分级、House-brackmann分级、洼田饮水试验分级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试验前,两组患者FVC、FEVl、PEF、MVV、MBI、SI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肺功能:试验后,两组患者的FVC、FEVl、PEF、MVV均较试验前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试验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6、0.035、0.039、0.003)。4.主观劳累程度:试验后,试验组患者的Borg评分较试验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试验后,两组患者的MBI评分均较试验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试验组较对照组增加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6.生活质量:试验后,两组患者的SIS各维度及总分,除情绪维度外,均较试验前有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后组间比较,试验组SIS在力气、情绪、交流、参与维度及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2、0.034、0.040、0.040、0.026),而在记忆/思维、日常活动、移动能力、患侧手功能维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64、0.858、0.683、0.117)。7.肺部感染:试验随访期间,试验组和对照组发生肺部感染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4)。结论1.六字诀呼吸训练可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肺功能。2.六字诀呼吸训练有助于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3.六字诀呼吸训练有助于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魏利娇[9](2020)在《基于ITHBC的健康教育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以ITHBC为理论依据的健康教育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干预效果,意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患者的功能锻炼依从性和日常生活能力,使患者尽可能回归正常生活。方法1.选取天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19年5月-11月脑病科患者,严格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确定研究对象,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各33例。干预组患者进行基于ITHBC的健康教育,对照组患者进行医院常规健康教育。分别于干预前、出院4周、出院12周时采用脑卒中功能锻炼依从性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功能锻炼依从性评估;干预前、出院12周时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估。2.本研究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研究数据由双人进行核对录入。采用的统计学方法主要有描述性统计、t检验、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α=0.05(双侧)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66例患者,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3例,干预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3例,最终共有61例用于统计分析,干预组31例,对照组30例。干预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功能锻炼依从性、身体锻炼依从性、锻炼监测依从性、主动寻求建议依从性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出院4周及出院12周,干预组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得分(45.77±2.578)分、(36.71±2.085)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得分(41.40±1.812)分、(34.33±1.953)分,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效应、干预效应、时间和干预的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出院4周及出院12周,干预组患者身体锻炼依从性得分(25.84±0.898)分、(21.00±0.966)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身体锻炼依从性得分(23.17±0.913)分、(19.77±1.331)分,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效应、干预效应、时间和干预的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出院4周及出院12周,干预组患者锻炼监测依从性得分(10.32±1.013)分、(8.03±0.948)分均高于对照组锻炼监测依从性得分(9.00±0.910)分、(7.20±0.961)分,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效应、干预效应、时间和干预的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出院4周及出院12周时,干预组患者主动寻求建议依从性得分(9.61±1.116)分、(7.68±0.979)分均高于对照组主动寻求建议依从性得分(9.23±0.935)分、(7.37±1.066)分,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时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效应、时间和干预的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出院12周,干预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得分(66.13±5.433)分高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得分(56.50±5.7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基于ITHBC的健康教育能够提高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功能锻炼依从性、身体锻炼依从性、锻炼监测依从性和日常生活能力。2.基于ITHBC的健康教育未能够提高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主动寻求建议依从性。

周月[10](2020)在《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改良镜像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将“具身认知理论”应用到康复护理的临床实践中,验证此理论的有效性,科学性及合理性;探索在具身认知视角下,应用改良后的镜像疗法(Mirror Therapy,MT)干预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比较传统镜像疗法与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改良镜像疗法的效果差异,以期达到提高传统镜像疗法效果的目的。方法本研究为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于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在成都市某三甲医院招募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8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利用计算机随机法将其分为试验组(改良镜像疗法组)和对照组(传统镜像疗法组),两组均为40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均遵循基础治疗及护理方案,包括成立改良镜像疗法和传统镜像疗法康复护理小组、康复护理前评估、确定康复护理目标、参照权威指南以及结合医院实际情况为患者提供基础治疗和护理。在施行此方案的基础上,试验组运用改良镜像疗法,对照组应用传统镜像疗法。在干预前、干预4周后进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上肢部分(simplified Fugl-Meyer Assessment Upper-Extremity section,FMA-UE)、Brunnstrom分期评定、改良巴氏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脑卒中专门化生存质量量表(Strok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SS-QOL)的评定,对两组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改良后的镜像疗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以及对比传统镜像疗法的效果差异性。结果1.基线资料结果: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程、偏瘫侧、相关合并症(高血压及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婚姻情况、文化程度、职业、梗死区域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FMA-UE、偏瘫Brunnstrom分期评定、MBI、SS-QOL评分均无统计差异性(P(29)0.05)。2.干预后组内比较结果:两组FMA-UE、偏瘫Brunnstrom分期评定、MBI、SS-QOL评分均比干预前有明显的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27)0.05)。3.干预后组间比较结果:试验组FMA-UE、偏瘫Brunnstrom分期评定、MBI、SS-QOL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传统镜像疗法和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改良镜像疗法均能安全有效地促进脑梗死偏瘫病人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同时加快病人上肢Brunnstrom分期运动康复进程,从而进一步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2.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改良镜像疗法在脑梗死偏瘫病人上肢运动功能及整体康复方面的干预效果均显着优于传统镜像疗法。3.以具身认知的具身性、情境性、生成性及动态性作为本研究的理论指导依据,改进传统镜像疗法的缺陷,取得了显着的临床效果,从而证明具身认知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的有效性、科学性。

二、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前3个月功能恢复的可能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前3个月功能恢复的可能性(论文提纲范文)

(2)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干预效果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文献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1.5 方法学质量评价
    1.6 统计学分析
    1.7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2.3 方法学质量评价
    2.4 Meta分析结果
    2.5 描述性分析
3 讨论
    3.1 纳入RCT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3.2 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3.3 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3.4 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3.5 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局限性
    4.3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卒中后运动障碍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3)带脉穴不同针刺深度对中风偏瘫患者核心肌群及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脑卒中偏瘫患者两侧腹部核心肌群收缩对称性的研究
    1 研究类型
    2 研究对象
        2.1 脑卒中偏瘫患者
        2.2 健康对照组
        2.3 脑卒中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排除标准
        3.1 纳入标准(偏瘫患者)
        3.2 纳入标准(对照组)
        3.3 排除标准(偏瘫患者)
        3.4 排除标准(对照组)
    4 超声检查方法与募集能力指标
        4.1 检测仪器与观察指标
        4.2 检测肌肉
        4.3 检测操作
        4.4 检测动作
        4.5 注意事项
    5 统计学分析
    6 技术路线图
    7 研究结果
        7.1 一般资料比较
        7.2 各组受试者肌骨超声结果
    8 讨论
        8.1 偏瘫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腹部肌群肌肉厚度的差异
        8.2 偏瘫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腹部肌群收缩比例的差异
第二部分 脑卒中偏瘫患者腹部核心肌群收缩情况与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性研究
    1 研究类型
    2 研究对象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3 研究工具
        3.1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3.2 肌骨超声检测
        3.3 脑卒中患者姿势控制量表
        3.4 Berg平衡量表
        3.5 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
    4 研究过程
        4.1 资料收集
        4.2 统计方法
        4.3 技术路线图
    5 研究结果
        5.1 一般资料
        5.2 姿势控制能力相关量表评分情况
        5.3 脑卒中偏瘫患者腹部核心肌群功能情况
        5.4 脑卒中患者姿势控制能力的单因素分析
        5.5 脑卒中偏瘫患者姿势控制能力影响因素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5.6 脑卒中患者腹部核心肌群功能的单因素分析
        5.7 脑卒中患者腹部核心肌群功能影响因素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5.8 脑卒中患者腹部核心肌群收缩情况与姿势控制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6 分析与讨论
        6.1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分析
        6.2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疾病相关资料分析
        6.3 脑卒中偏瘫患者姿势控制、平衡及生活功能现状
        6.4 脑卒中偏瘫患者姿势控制、平衡及生活功能的影响因素
        6.5 脑卒中偏瘫患者腹部肌群收缩功能现状
        6.6 脑卒中偏瘫患者腹部肌群收缩功能的影响因素
        6.7 脑卒中偏瘫患者腹部肌群收缩情况与姿势控制能力的相关性
第三部分 带脉穴不同针刺深度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腹部核心肌群及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与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分组与盲法
        2.3 针刺用品
        2.4 研究方法
        2.5 疗效评价
        2.6 质量控制
        2.7 数据分析
        2.8 技术路线图
    3 医学伦理问题
    4 研究结果
        4.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及脱落病例
        4.2 基线比较
        4.3 临床指标观察结果
    5 分析与讨论
        5.1 课题设计分析
        5.1.1 中医对中风偏瘫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障碍的认识
        5.1.2 康复医学对卒中后姿势控制障碍的认识
        5.1.3 带脉穴选穴理论支持
        5.1.4 针刺深度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与安全性
        5.1.5 腹部肌群测量动作的选择与依据
        5.1.6 肌骨超声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
        5.1.7 量表的选择与依据
        5.2 研究结果分析和讨论
        5.2.1 基线情况分析
        5.2.2 静息状态下腹部肌群厚度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5.2.3 完成ADIM和 AC时腹肌收缩比例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5.2.4 脑卒中姿势控制量表(PASS)评分结果分析与讨论
        5.2.5 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及结果分析与讨论
        5.2.6 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评分结果分析与讨论
        5.2.7 针刺带脉穴的安全深度分析
    6 课题创新点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卒中后姿势控制障碍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的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镜像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脑卒中
        1.2.2 镜像疗法
        1.2.3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脱落及剔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分组方案
        2.2.2 试验方案及流程图
        2.2.3 训练方案
        2.2.4 试验仪器设备
        2.2.5 试验测试指标
        2.2.6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临床基础量表结果比较
        3.1.1 四组患者训练前后FMA-LE评分比较
        3.1.2 四组患者训练前后踝关节背屈肌群肌力分级比较
        3.1.3 四组患者训练前后踝关节跖屈肌群痉挛分级比较
        3.1.4 四组患者训练前后BBS评分比较
    3.2 四组患者训练前后 Biodex 平衡仪测试结果比较
        3.2.1 四组患者训练前后姿势稳定性测试结果比较
        3.2.2 四组患者训练前后跌倒风险测试结果比较
    3.3 四组患者训练前后步行功能测试结果比较
        3.3.1 四组患者训练前后10m MWST结果比较
        3.3.2 四组患者训练前后TUGT结果比较
        3.3.3 四组患者训练前后6MWT结果比较
4 讨论
    4.1 临床基础量表结果分析
        4.1.1 镜像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4.1.2 镜像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偏瘫患者下肢踝关节肌群肌力及张力的影响
    4.2 镜像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偏瘫患者下肢平衡能力的影响
        4.2.1 镜像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偏瘫患者静态平衡的影响
        4.2.2 镜像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偏瘫患者动态平衡的影响
    4.3 镜像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偏瘫患者下肢步行能力的影响
        4.3.1 镜像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偏瘫患者下肢步行速度的影响
        4.3.2 镜像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性移动能力的影响
        4.3.3 镜像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偏瘫患者下肢步行耐力的影响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附录

(5)Bobath技术辅以石蜡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改善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在脑卒中后上肢偏瘫中的应用
    2 西医在脑卒中后上肢偏瘫中的应用
    3 小结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分组方法
        2.3 干预方案
        2.4 观察指标
        2.5 观察指标疗效评定标准
    3 统计学处理方法
    4 质量监控
        4.1 石蜡疗法操作的准确性
        4.2 控制干预可能的偏倚性
        4.3 患者依从性
    5 伦理原则
    6 技术路线
研究结果
    1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2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肌张力等级比较
    3 患者肌张力的临床疗效比较
    4 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讨论
    1 基线资料讨论
    2 Bobath技术辅以石蜡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肌张力的效果
    3 Bobath技术辅以石蜡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运动功能改善的效果
结论
局限与展望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6)针刺改善缺血性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及神经功能缺损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讨论
    1 传统中医对卒中后运动障碍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卒中后运动障碍的认识
    3 “醒脑开窍”针刺法理论及选穴依据
    4 干预措施的选取
    5 疗效评价指标选择
    6 结果分析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西医外治法治疗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进展
    1 传统中医疗法
    2 现代康复疗法
    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个案管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过程中的运用 ——以南京市R医院神经内科病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文献述评
    四、理论基础
        (一)理性情绪疗法
        (二)社会支持理论
    五、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框架
    六、概念界定
        (一)个案管理
        (二)脑卒中偏瘫患者
第二章 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过程中的问题评估
    一、研究对象的确立
    二、研究对象问题的评估
        (一)心理压力问题
        (二)社会支持问题
        (三)康复障碍问题
第三章 个案管理运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实务过程
    一、准备阶段
        (一)制定目标
        (二)建立个案管理团队
        (三)制定服务计划
        (四)分析可利用的资源
    二、实施阶段
        (一)心理压力缓解
        (二)帮助建立社会支持
        (三)协助康复训练
    三、结束阶段
        (一)服务成效的评估
        (二)结案
第四章 个案管理运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研究总结
    一、总结
    二、反思
        (一)服务成效受到多重因素影响
        (二)团队协作能力有待加强
    三、对个案管理模式运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展望
        (一)促进个案管理团队角色的连结
        (二)推动个案管理模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致谢

(8)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肺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理论基础
    1 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肺功能障碍的认识
        1.1 从中医学角度分析
        1.2 从西医学角度分析
    2 脑卒中患者呼吸训练研究现状
        2.1 胸式、腹式呼吸训练
        2.2 胸廓扩张训练
        2.3 呼吸肌训练
        2.4 传统呼吸功法训练
    3 六字诀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理论依据
        3.1 六字诀的发展及特点
        3.2 从中医学角度分析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作用
        3.3 从西医学角度分析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作用
        3.4 六字诀康复训练现状及效果
    4 研究假设
    5 研究意义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脱落标准、中止标准
    2 样本量的计算和随机分组
        2.1 样本量的计算
        2.2 分组
        2.3 分配隐藏
    3 干预方法
        3.1 常规治疗护理
        3.2 康复训练
        3.3 六字诀训练
    4 评价指标
        4.1 一般资料
        4.2 观察指标
    5 数据处理与分析
        5.1 基线比较
        5.2 干预效果评价
    6 质量控制
        6.1 患者入组的质量控制
        6.2 随机分组的质量控制
        6.3 盲法的质量控制
        6.4 干预过程的质量控制
        6.5 患者依从性的质量控制
        6.6 结局指标评价的质量控制
        6.7 数据录入的质量控制
        6.8 统计分析的质量控制
    7 伦理考虑
    8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患者完成试验情况
    2 试验前基线评估
        2.1 一般资料
        2.2 肺功能
        2.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2.4 生活质量
    3 干预效果评价
        3.1 肺功能
        3.2 主观劳累程度
        3.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3.4 生活质量
        3.5 肺部感染
讨论
    1 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2 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主观劳累程度的影响
    3 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4 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5 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基于ITHBC的健康教育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3.1 理论意义
        3.2 实践意义
    4 理论依据
    5 概念界定
    6 理论框架
    7 研究假设
    8 技术路线
研究设计
    1 研究类型
    2 研究对象
        2.1 研究对象来源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脱落标准
        2.5 样本量确定
    3 研究工具
        3.1 一般资料调查表
        3.2 脑卒中功能锻炼依从性量表(Questionnaire of Exercise Adherence, EAQ)
        3.3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
    4 研究内容
        4.1 文献回顾
        4.2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4.3 制定干预方案
        4.4 实施干预
        4.4.1 对照组
        4.4.2 干预组
    5 资料收集
    6 质量控制
    7 统计分析
    8 伦理原则
结果
    1 研究对象情况
    2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3 两组患者相关资料的基线比较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基线比较
        3.2 干预前两组患者各评价指标基线比较
    4 干预效果评价
        4.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比较
        4.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各维度比较
        4.2.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身体锻炼依从性比较
        4.2.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锻炼监测依从性比较
        4.2.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主动寻求建议依从性比较
        4.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讨论
    1 基于ITHBC的健康教育能够提高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
    2 基于ITHBC的健康教育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分维度的影响
        2.1 基于ITHBC的健康教育能够提高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身体锻炼依从性
        2.2 基于ITHBC的健康教育能够提高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锻炼监测依从性
        2.3 基于ITHBC的健康教育未能提高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主动寻求建议依从性
    3 基于ITHBC的健康教育能够提高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结论
局限性与展望
    1 局限性
    2 展望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研究现状
    1 我国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现状
    2 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影响因素
    3 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干预性研究
    4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改良镜像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操作性定义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一、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障碍的康复护理现状
        (一)水疗法
        (二)音乐疗法
        (三)运动想象疗法
        (四)强制性运动疗法
        (五)功能性电刺激
        (六)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七)经颅磁刺激
        (八)虚拟现实技术及上肢康复机器人
    二、镜像疗法干预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障碍的研究进展
        (一)镜像疗法概述
        (二)镜像疗法干预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障碍的国内外趋势
    三、具身认知理论的研究概述
        (一)具身认知的起源
        (二)具身认知的概念
        (三)具身认知的内涵及优势
        (四)具身认知来自不同学科的证据
        (五)具身认知理论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六)具身认知的四大理论特征
        (七)文献总结
第三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病例剔除、脱落和终止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类型
        (二)样本量估算
        (三)病例分组
        (四)技术路线
        (五)干预方案
        (六)观察指标及评价工具
        (七)资料收集
        (八)不良事件处理、记录和报告
        (九)质量控制
        (十)科研伦理
        (十一)统计分析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
    一、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
        (一)纳入研究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二)两组患者干预前四项康复指标的基线水平
    二、两组干预后疗效性指标的评价结果
        (一)两组病人干预四周后组内及组间FMA-UE的比较情况
        (二)两组患者干预四周后组内及组间MBI的效果比较
        (三)两组患者干预后SS-QOL评分组内和组间效果比较
        (四)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runnstrom分级组内、组间比较情况
        (五)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
第五部分 研究讨论与结论
    一、研究讨论
        (一)脑梗死疾病的研究概述
        (二)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概述
        (三)具身认知理论在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四)针对研究结果的讨论
    二、研究结论
第六部分 研究局限与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具身认知理论应用在临床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四、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前3个月功能恢复的可能性(论文参考文献)

  • [1]情境模拟式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高菲菲,刘丽爽,刘爱贤,高雅,聂忆秋.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1(34)
  • [2]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干预效果的系统评价[D]. 李艳青.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带脉穴不同针刺深度对中风偏瘫患者核心肌群及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D]. 刘传淮.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镜像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D]. 王浩. 沈阳体育学院, 2021(12)
  • [5]Bobath技术辅以石蜡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改善效果的研究[D]. 姜洋.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针刺改善缺血性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及神经功能缺损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D]. 胡赫其.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个案管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过程中的运用 ——以南京市R医院神经内科病人为例[D]. 杨彦楠.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8]六字诀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肺功能的影响[D]. 张鸿鑫.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基于ITHBC的健康教育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应用研究[D]. 魏利娇.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改良镜像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应用研究[D]. 周月.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前3个月功能恢复的可能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