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纯天然辣味复合酱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宁静,许耀鹏,马丽娅,杜阿如娜,杨瑞香,吴楠[1](2019)在《牛油麻辣味火锅底料的制作》文中提出在工厂实际生产的基础上,首先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牛油麻辣味火锅底料配方中辣椒、花椒、郫县豆瓣酱、复合香辛料4个因素的最佳添加量,进一步通过全面试验研究了炒制糍粑辣椒的最佳温度和时间。确定了生产牛油麻辣味火锅底料的最优配方为牛油200 g、食用盐70 g、蒜6 g、味精6 g、白糖2 g、牛肉粉9 g、花椒9 g、辣椒14 g、郫县豆瓣酱45 g、复合香辛料3.6 g。选择温度110℃、时间2 h进行糍粑辣椒炒制。
程俊杰[2](2018)在《TW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TW公司是河南省区域内一家从事食用香精香料生产、销售的食品企业,凭借创始人对于香精香料行业认知经验以及我国食品工业化,助推企业十年快速发展,取得一定市场规模。近期随着现代商业环境下的充分竞争,企业经营出现增速乏力,执行力低,大客户丢失等现象和趋势,经调研,趋势背后是公司目标不统一,战略不落地,企业迫切需要科学的梳理企业战略,并制定推行企业战略发展!针对TW公司所面临的问题现状,本文运用MBA课程中核心课程企业战略管理学习的基本理论、分析工具和方法,按照动态的战略管理过程进行构架,重点分为战略分析、战略选择和制定、战略实施和控制三个阶段。具体方法为(1)结合战略管理课程理论,阐述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内容思路;(2)运用PEST、五力模型、外部环境IFE矩阵对TW公司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得出企业外部环境带来战略机遇大于威胁;(3)依据企业发展概况,汇总企业资源和能力,运用内部环境IFE矩阵分析企业优势大于劣势;(4)运用企业SWOT分析矩阵,对企业面临的机遇威胁优势劣势进行组合战略,优势和机遇非常明显,所有选择适合企业的总体战略为一体化扩张战略,辅助产品差异化业务竞争战略、专业化职能战略(5)战略规划的实施,运用平衡积分卡战略执行体系,列举企业财务、运营、客户、学习发展四个维度的公司保障措施,确保战略落地实施。通过运用企业战略管理学习的基本理论、方法对TW公司分析,理论联系了实际,为TW公司制定了适合企业发展的一体化战略措施,为TW公司发展实践提供了解决方案;研究也对食用香精香料配料行业的发展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对行业发展有借鉴意思。
谭卓[3](2018)在《川菜复合调味品制备工艺优化及其贮存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川菜色香味俱全,迎合国内外多数人的胃口,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而川菜所需复合调味品也随之推陈出新。然而,在现阶段,川菜复合调味品行业面临诸多问题,如基础原料粗劣控制,配方组合合理性差,生产标准化低。研究了基于LINGO软件建立调味配方模型的川菜复合调味品配方优化。辣椒、花椒和食用菜子油是组成川菜复合调味品的基本原料,首先论文分析了其主要成分。不同的浸提温度、浸提时间和物料浸提比率对川菜复合调味品呈色、呈香、呈味物质的提取效果的影响。另外,论文还探究了川菜复合调味品在生产加工、贮藏过程中的呈香和呈味物质变化,进而深入分析并预测其主要风味和营养物质在贮藏过程中的变化。首先,本文以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辣椒、花椒和食用菜籽油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理化指标,分析各个品种之间的风味和营养品质的差异性,以期初步建立川菜复合调味品原料的质量标准体系。在6个不同地区的花椒中,金阳青花椒和江津青花椒作为川菜复合调味品中辣椒原料的首选;各地区花椒所含有的醇溶提取物、不挥发性乙醚抽提物、挥发油、麻味物质含量、蛋白质、钙、磷和铁总量可比性较强,具有较大差异性。10个不同地区的辣椒中最先考虑四川二荆条和云南小米椒作为川菜复合调味品辣椒的原料,其所含有的辣椒素总量、可溶性总糖含量、维生素C(VC)含量、胡萝卜素含量和蛋白质总量差异较为明显;醇类挥发油是青花椒的主要成分,烯类挥发油是红花椒主要成分;在各种花椒间存在较大差异的为芳樟醇含量,而柠檬烯含量无明显差异。在6类菜籽油中,黄籽油和黑籽油含有较低的对人体有害的硬脂酸(棕榈酸和油酸等)以及含有较多的人体必需脂肪酸(亚油酸和共轭亚麻酸等),两者应作为川菜复合调味品种中食用菜籽油的首选。其次,通过建立LINGO模型对川菜复合调味品制备配方进行改良,将原料的配方数据输进excel表格中,然后,通过建立的线性方程组对数据进行运转,进而通过LINGO模型精准且高效的优选出满足消费者和企业的风味及品质等各方面都较佳的川菜复合调味品。通过对调味品配方系统数据库软件的研发,使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在调味品生产的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对我国调味品生产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有显着的促进和提高作用。再则,研究了不同浸提时间和浸提温度对川菜复合调味品中辣椒素和麻味物质的影响。辣椒素类物质随着油温的升高不断损失,在小于150℃的高温条件下,辣椒素含量下降十分明显,高温条件下浸制处理时间越长,辣椒素类物质降低越多。大于150℃高温后,辣椒红色素下降程度平稳变化。烯烃类化合物、以及具有羰基官能团的酰胺类和烃类含氧有机化合物是决定花椒风味成分主要物质。料液比、浸提温度及浸提时间依次为影响花椒油风味成分、品质以及提取效率的关键因素,其值分别为1:2、85℃和10min。菜籽油的抗氧化能力以及抗酸败的能力会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以及加热时间的延长而明显降低。加热初期,菜籽油的过氧化值迅速上升,而酸值相反;而加热24h后,酸值却明显增加,酸值突增点与过氧化值突增点时间间隔约为2 h,可能是由于在整个反应周期为2 h的过程中,脂肪酸的酸败反应先后产生过氧化物和酸类物质所导致的。加热时间大于2 h以及温度高于150℃的条件下,菜籽油的抗酸败能力和抗氧化能力的上升趋势较为明显。综上所述,为保持油品,在对川菜复合调味品制备工程当中,应当使得加热时间小于2 h以及温度控制在150℃以下。最后,本文分析了川菜复合调味品基础原料在不同储藏条件下的风味物质变化。辣椒素类和辣椒红色素类物质的含量会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不断下降。低温真空贮藏条件下辣椒素含量的变化相对于其他条件的变化小;辣椒红色素含量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光照的影响;温度对其影响不大,花椒油的麻度值与贮存时间、温度有关。麻度值会随着贮藏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小。麻度值会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而逐渐下降,加热温度越高,其值下降幅度越大。
朱强[4](2017)在《L公司黄灯笼辣椒酱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人民的消费观念和饮食习惯有了较大改变,对调味品需求变得更加多元化,这给调味品行业发展带来了机遇。L公司地处海南,需要抓住机遇,走出海南,将黄灯笼辣椒酱产品推向全国。文章围绕L公司的黄灯笼辣椒酱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首先对行业环境和市场环境进行了分析,并运用SWOT分析法总结了企业产品营销的机会与威胁、优势与劣势,提出了利用市场机会和自身优势,应对外部风险和自身不足的措施;在此基础上,从产品生产线自动化程度、产品结构、销售渠道等方面阐述了产品市场营销的基本情况,并总结出缺乏市场细分、产品结构单一、促销短期化和提价压力大的存在问题。最后,文章运用4P理论,分别从产品、价格、分销、促销和品牌建设等方面提出营销策略的实施方案,并提出营销组织建设、营销梯队建设、营销激励计划和产品研发的保障措施。希望借助本文的研究,能够对企业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开拓市场有所帮助。
邱月[5](2015)在《新疆加工食品企业品牌战略研究 ——以新康品牌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品牌这个名词无论是在市场还是在消费者语言中都是最常提及的,特别是在人们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观念不断提升的环境下,顾客在购买某个产品或者消费某种服务时,首先考虑的是这种商品或者服务的品牌。品牌被市场经济所孕育,而市场竞争又为品牌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和充足的养分。一个企业进入市场最终的目的就是盈利,而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怎样才能在市场上撑起一片蓝天,最终获得巨大的利益回报呢?无疑就是创建壮大企业自身的品牌,以品牌为中心,实施品牌战略。品牌战略是将品牌一些零散片段进行组合,分成若干个阶段,并逐一实现,品牌战略的过程漫长并且繁杂。新疆具有雄厚的物质资源去发展食品产业,因此食品产业在众多产业中成绩尤为突出。但新疆的食品品牌却零星几点,同时食品安全问题也在阻碍着新疆食品品牌的前进脚步,因此新疆食品企业当前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个强有力的品牌,才能在市场竞争的长河中激流勇进,实现长远的收益。本文是对新疆加工食品企业品牌战略的总体研究。首先对新疆加工食品企业的品牌化经营现状进行概括分析,并通过调查问卷收集数据,了解消费者对品牌食品的重视程度以及对品牌食品的选择偏好,总结出新疆加工食品企业在新疆优越的条件下实施品牌战略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其次,以新疆较为成功的新康品牌为研究对象,进行案例分析。在基于新康品牌现有的战略环境的详细分析下,研究新康的品牌战略现状,通过对新康品牌市场满意度的调查问卷,分析出新康品牌战略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缺陷。最后根据新康品牌总结的经验,提出新疆加工食品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对策建议,为新疆加工食品企业制定和实施品牌战略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引方向,帮助新疆本土企业做强做大品牌,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
王光怀[6](2009)在《天联打造天然安全辣椒素》文中认为本报讯 (记者王光怀) 辣味食品以其刺激性和冲击力风靡市场,如何让食品加工企业应用高效放心的辣味剂呢?天津市天联调味制品有限公司坚持纯天然、不添加、保安全原则,以科技手段从天然辣椒中分离提取辣椒素,受到许多大型食品企业和连锁快餐店的欢迎。 据天津市天?
于洪梅[7](2007)在《风味粟米酱米曲霉的分离筛选及诱变育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粟米营养丰富,食用价值高,具有特殊的保健作用,在世界上被誉为“黄金食品”。但是其颗粒硬、食味差、粘性小,需要利用加工技术改善其品质,因此在适当的发酵条件下将粟米酿造成酱类制品,不仅可以改善食用品质,而且可以提高粮食的加工深度,产生更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为制酱业增加一个新的项目,也为我国粮食深加工开辟一个新的途径。本文采用自然发酵法,利用传统工艺制造粟米酱,然后用马丁氏培养基,从中分离米曲霉菌。分离得到米曲霉菌株后,挑选单个菌落,进行生产性能的测定,包括蛋白酶活力和孢子数。纯种分离后,得到数量非常大的菌株,对其进行筛选。经过初筛和复筛两阶段的多次重复筛选,最终选出三株优良的菌株S1、S2、S3。通过自然选育得到的优良菌株,自发突变频率较低,不能满足工业生产的要求。为了提高菌种生产性能,进行了诱变育种。诱变育种首先要进行出发菌株的选择,本研究使用筛选得到的菌株S1、S2、S3,采用紫外线诱变处理,培养后再测定孢子数和蛋白酶活力,从中选出最优良的菌株Y26、Y34。用诱变后的菌种酿制粟米酱,进行感官鉴定。测定结果显示:诱变后的菌株Y26比出发菌株S2的蛋白酶活力提高了近5倍,Y34比出发菌株S3的孢子数提高了近19倍。
顾立众,翟玮玮[8](2003)在《骨肉泥丁鲜辣酱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骨肉泥丁鲜辣酱以猪骨泥、猪肉糜为主要原料经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工艺配方制成骨肉泥丁,添加到辣椒糊中,既提高制品的营养价值,又明显改善辣椒酱的口感和风味。
顾立众,翟玮玮[9](2003)在《骨肉泥丁鲜辣酱的研制》文中认为骨肉泥丁鲜辣酱以猪骨泥、猪肉糜为主要原料,经正变试验确定最佳工艺配方制成骨肉泥丁,添加到辣椒糊中,既提高了制品的营养价值,又明显改善了辣椒酱的口感和风味。
顾立众,翟玮玮[10](2002)在《骨肉泥丁鲜辣酱的研制》文中提出以猪骨泥、猪肉糜等为主要原料经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工艺配方制成骨肉泥丁,添加到辣椒糊中,既提高了制品的营养价值,又明显改善了辣酱的口感和风味。
二、纯天然辣味复合酱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纯天然辣味复合酱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牛油麻辣味火锅底料的制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试验方法 |
1.3.1 牛油麻辣味火锅底料基础配方 |
1.3.2 牛油麻辣味火锅底料制作工艺流程 |
1.3.3 操作要点 |
1.3.4 试验方案设计 |
1.3.5 感官质量综合评价 |
1.3.6 水分含量的测定 |
1.3.7 氯化物含量的测定 |
1.3.8 酸价的测定 |
1.3.9 过氧化值的测定 |
2 结果与讨论 |
2.1 不同原料配比对牛油麻辣火锅底料感官的影响 |
2.2 牛肉粉添加量对牛油麻辣味火锅底料感官的影响 |
2.3 炒制糍粑辣椒温度、时间对牛油麻辣味火锅底料的影响 |
3 结论 |
(2)TW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理论综述与方法 |
一 研究理论综述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三节 论文结构与贡献 |
一 论文结构 |
二 论文贡献 |
第二章 TW公司的外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宏观环境分析 |
一 政治环境 |
二 经济环境 |
三 社会环境 |
四 技术环境 |
第二节 公司行业环境分析 |
一 我国食用香精、调味料行业发展现状 |
二 竞争环境分析 |
第三节 公司外部环境评价 |
一 机遇与挑战汇总 |
二 TW公司行业发展外部因素EFE矩阵评价 |
第三章 TW公司的内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公司发展概况 |
一 公司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公司内部资源与能力分析 |
一 企业资源分析 |
二 企业能力分析 |
第三节 公司内部环境评价 |
一 优势与劣势汇总 |
二 公司发展内部IFE矩阵评价 |
第四章 TW公司战略的制定 |
第一节 公司战略类型的选择 |
第二节 公司战略定位及目标 |
一 公司战略定位 |
二 公司五年战略目标 |
第三节 公司发展战略的确定 |
一 实施向后向前一体化战略快速扩张 |
二 实施差异化战略确保业务竞争优势 |
三 实施职能战略确保竞争优势 |
第五章 TW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 |
第一节 公司战略实施的步骤 |
一 战略制定阶段 |
二 战略发展阶段 |
第二节 公司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
一 财务角度保障措施 |
二 客户角度保障措施 |
三 内部运营角度保障措施 |
四 学习和成长角度保障措施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川菜复合调味品制备工艺优化及其贮存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川菜简介 |
1.2 复合调味品 |
1.2.1 复合调味品概述 |
1.2.2 复合调味品国内发展状况 |
1.2.3 复合调味品国外发展状况 |
1.3 复合调味品的特点 |
1.3.1 方便化产品使用 |
1.3.2 多样化味型结合 |
1.3.3 现代化传统调料 |
1.3.4 高新化技术应用 |
1.3.5 新颖化产品包装 |
1.4 川菜复合调味品的发展趋势 |
1.5 川菜复合调味品行业存在的问题 |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2 LINGO模型优化川菜调味品配方 |
2.1 川菜复合调味品配方模型建立 |
2.2 结果讨论 |
2.2.1 建立调味品配料为100g的LINGO模型 |
2.2.2 模型实验结果和讨论 |
2.3 小结 |
3 川菜复合调味品中主要原材料成分分析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原材料 |
3.1.2 实验试剂 |
3.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不同产地花椒中主要成分的测定 |
3.2.2 不同产地辣椒中主要成分的测定 |
3.2.3 不同品牌菜籽油成分的测定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产地花椒中主要成分测定及分析 |
3.3.2 不同产地辣椒中主要成分测定及分析 |
3.3.3 不同品牌菜籽油理化特征检测及脂肪酸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川菜复合调味品加工工程对原料品质的影响 |
4.1 实验材料 |
4.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不同浸泡油温和时间对辣椒素和辣椒红色素含量的影响 |
4.2.2 不同浸制油温和浸制时间对花椒品质的影响 |
4.2.3 不同加热温度和时间对菜籽油质量的影响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提取油温和时间对辣椒素和辣椒红色素含量的影响 |
4.3.2 不同提取油温和时间对花椒品质的影响 |
4.3.3 不同加热温度和时间对菜籽油品质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川菜复合调味品原料在储藏过程中风味物质的变化 |
5.1 实验材料 |
5.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5.1.2 仪器与设备 |
5.2 实验方法 |
5.2.1 辣椒素类物质含量的测定 |
5.2.2 麻味物质的测定 |
5.2.3 菜籽油理化性质测定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1 辣椒素类物质含量随保藏条件的变化规律 |
5.3.2 麻味物质测定结果分析 |
5.3.3 菜籽油贮藏过程中理化性质变化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L公司黄灯笼辣椒酱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之处 |
2 理论概述 |
2.1 PEST理论概述 |
2.2 波特五力模型理论概述 |
2.3 SWOT理论概述 |
2.4 STP市场定位理论概述 |
2.5 4P理论概述 |
3 黄灯笼辣椒酱营销环境分析 |
3.1 调味品概述 |
3.2 调味品行业现状 |
3.2.1 国内调味品行业整体现状 |
3.2.2 全球调味品行业整体现状 |
3.3 L公司产品介绍 |
3.3.1 公司简介 |
3.3.2 产品原料 |
3.3.3 L公司产品介绍 |
3.4 市场环境分析 |
3.4.1 宏观环境分析 |
3.4.2 L公司黄灯笼辣椒酱竞争环境分析 |
4 SWOT分析 |
4.1 L公司SWOT分析 |
4.2 L公司SWOT战略 |
5 L公司黄灯笼辣椒酱产品营销实施方案及保障措施 |
5.1 L公司目前市场营销基本情况 |
5.1.1 生产线自动化程度高 |
5.1.2 产品结构稳定 |
5.1.3 销售渠道依赖程度高 |
5.2 L公司目前市场营销存在问题 |
5.2.1 缺乏市场细分 |
5.2.2 产品结构单一 |
5.2.3 促销短期化 |
5.2.4 提价压力大 |
5.3 黄灯笼辣椒酱产品市场营销战略目标 |
5.4 L公司黄灯笼辣椒酱市场定位 |
5.5 L公司营销策略实施方案 |
5.5.1 产品策略 |
5.5.2 价格策略 |
5.5.3 分销渠道策略 |
5.5.4 促销策略 |
5.6 L公司营销策略保障措施 |
5.6.1 营销组织建设 |
5.6.2 营销梯队建设 |
5.6.3 营销激励计划 |
5.6.4 产品研发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新疆加工食品企业品牌战略研究 ——以新康品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 |
2.1 理论基础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3章 新疆加工食品企业品牌化经营状况 |
3.1 新疆加工食品企业发展现状 |
3.2 新疆食品品牌现状 |
3.3 基于消费者的偏好对新疆品牌食品调查分析 |
第4章 新康食品企业战略环境分析 |
4.1 新康食品企业简介 |
4.2 新康食品企业环境分析 |
4.3 新康食品企业SWOT态势分析 |
第5章 新康食品企业品牌战略实施现状分析 |
5.1 新康食品企业现行的品牌战略 |
5.2 新康品牌市场满意度调查研究分析 |
5.3 新康食品企业实施品牌战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6章 新疆加工食品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对策建议 |
6.1 做出准确的品牌定位 |
6.2 构建品牌核心价值 |
6.3 打造独特的品牌文化 |
6.4 进行有效品牌传播 |
6.5 加强品牌维护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风味粟米酱米曲霉的分离筛选及诱变育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1章 绪论 |
1.1 制酱的发展史 |
1.2 酱类产品的种类 |
1.3 粟米酱的特点 |
1.4 制酱用米曲霉现状 |
1.5 菌种的分离和筛选 |
1.6 菌种的诱变选育 |
1.7 选题的意义 |
1.8 研究内容 |
第2章 米曲霉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
2.1 前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米曲霉的筛选 |
3.1 前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3 结果和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米曲霉的诱变育种 |
4.1 前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8)骨肉泥丁鲜辣酱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 |
1.1 主要原料 |
1.2 辅料 |
1.3 仪器和设备 |
2 工艺流程 |
3 操作要点 |
3.1 骨泥制作 |
3.2 骨肉泥丁制作 |
3.3 辣椒糊制作 |
3.4 混合熬制、灌装封口、杀菌 |
4 产品质量评价 |
4.1 感官指标 |
4.2 理化、卫生指标 |
5 结果与讨论 |
四、纯天然辣味复合酱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牛油麻辣味火锅底料的制作[J]. 宁静,许耀鹏,马丽娅,杜阿如娜,杨瑞香,吴楠. 中国调味品, 2019(06)
- [2]TW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程俊杰. 郑州大学, 2018(01)
- [3]川菜复合调味品制备工艺优化及其贮存稳定性研究[D]. 谭卓. 西华大学, 2018(01)
- [4]L公司黄灯笼辣椒酱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朱强.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6)
- [5]新疆加工食品企业品牌战略研究 ——以新康品牌为例[D]. 邱月. 新疆农业大学, 2015(03)
- [6]天联打造天然安全辣椒素[N]. 王光怀. 中国食品报, 2009
- [7]风味粟米酱米曲霉的分离筛选及诱变育种的研究[D]. 于洪梅. 吉林大学, 2007(04)
- [8]骨肉泥丁鲜辣酱的研制[J]. 顾立众,翟玮玮.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3(02)
- [9]骨肉泥丁鲜辣酱的研制[J]. 顾立众,翟玮玮. 江苏调味副食品, 2003(01)
- [10]骨肉泥丁鲜辣酱的研制[J]. 顾立众,翟玮玮. 江苏食品与发酵, 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