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产加工助剂——水产品加工保鲜杀菌的新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岑剑伟,孙万青,陈胜军,潘创,王悦齐,邓建朝,魏涯,荣辉[1](2021)在《即食海蜇中铝检测、脱除与杀菌新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海蜇加工是我国传统的加工产业,新鲜海蜇需经多次盐矾处理脱水去毒制成盐渍海蜇,从而引起了产品中高浓度的铝残留。铝残留问题长期困扰着海蜇加工产业,而脱铝技术成为了产业亟需升级改造的关键技术。该文针对即食海蜇加工技术、铝残留的危害、铝含量检测方法、脱铝技术、杀菌技术及明矾替代技术等最新研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重点对比评价了几种海蜇中铝含量的检测方法,详细阐述了脱铝技术的工艺及其机理,旨在为保障海蜇加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及研发明矾替代新技术提供理论支撑。
汪春玲[2](2020)在《基于微冻与气调复合保鲜的罗非鱼片关键技术及品质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罗非鱼(Tilapia)自引进国内以来,养殖及加工方面发展速度均为迅猛。如今,面对国际外贸战以及巴沙鱼的强势来袭,罗非鱼的市场处境严峻,而以其为原料的冻罗非鱼片,又因其产品种类单一、深冻耗能、解冻品质较差,优势冻罗非鱼片出口产业受到较大的影响。为缓解该不利局势,需进一步对保鲜工艺深入研究、减少加工能耗,可短途运输,打开国内需求市场,拉动经济增长。论文首先研究了气体比例、等离子体处理及包装材料对鱼片品质的影响,进而将微冻与气调保鲜相结合,探究其贮藏过程中鱼片品质的变化,试图选择更佳的罗非鱼片保鲜条件。试验结果如下:(1)不同气调比例单因素试验。选取三种规格的罗非鱼片测定冻结曲线,对比双螺旋与超低温冷冻二者冻结差异,采取预冷措施,使二者速冻差距缩小,随后将鱼片进行前处理。将处理好的鱼片,按CO2、O2、N2的比例分别为40%:30%:30%、50%:30%:20%、60%:10%:30%、70%:10%:20%进行气调充气包装,并贮藏于-8℃的低温环境。综合品质指标可得,高比例CO2组对鱼片综合品质的影响较大,贮藏后期包装易凹陷、质地软化,且低氧难抑制高铁肌红蛋白的生成,易导致颜色暗淡。因此,选择前三组的气调比例进行(4)中的试验。(2)预处理灭菌方式的选择。选用3/5盎司的罗非鱼片为原料,比较气调、气调+臭氧水(0.6 mg/L、5 min)、气调+低温等离子体(70 KV、60 s)四组的保鲜效果。通过测定鱼片电导率、质构参量、脂肪氧化值(TBA)、挥发性盐基氮(TVB-N)、酸碱度(p H)、色差值(?E)、细菌总数(TVC)、气体含量(%)等指标,分析气调、臭氧水、等离子体灭菌对冷藏(4℃)气调罗非鱼片品质的影响;随着贮藏期的延长,鱼片各项指标均出现显着性变化(P<0.05),并且采用等离子体处理能使鱼片避免二次污染。因此,等离子体处理是鱼片灭菌预处理的最佳选择。(3)气调包装材料的保鲜效果研究。以不封口为对照,采用PP+PP膜、PP/PE+复合膜、PP/EVOH/PE+复合膜三组包装材料对3/5盎司的鱼片进行气调包装,然后置于低温贮藏,每隔14天测定鱼片的硬度、p H值、色差、TVB-N值、TVC等指标。复合膜封口对鱼片品质影响较大,各个指标呈现显着性变化(P<0.05),且复合膜包装组后期的p H值和微生物生长繁殖速度缓慢,且高阻隔性复合膜组可抑制挥发性盐基氮的增长、延缓颜色褐变以及脂肪氧化。综上可选择PP/PE+复合膜这一包装组合对鱼片进行气调包装,使鱼片保鲜品质更好。(4)微冻与气调组合的正交试验。选择-4、-8、-12℃三个微冻温度;3/5、5/7、7/9盎司三个规格的鱼片以及(1)的三组气调比例进行L9(33)正交试验。以TVB-N值和色差值(a*)为评价指标,共同选取微冻温度为-8℃、气调比例CO2:O2:N2=60%:10%:30%;以汁液流失率作为评价指标,即选取温度为-12℃、比例为60%:10%:30%、规格为3/5盎司;以电导率作为评价指标,其最优组合与汁液流失率的最优组合单因素选择一致。综上,温度可选择-8℃、-12℃,充气比例为CO2:O2:N2=60%:10%:30%,鱼片大小选用3/5盎司规格。(5)微冻气调与冷冻气调鱼片品质的对比。将3/5规格的鱼片按照(4)中的气调比例进行充气包装,分别贮藏在-4、-8、-12、-18℃的低温环境,定期对鱼片的水分迁移及品质、气味与组织结构、微生物及菌群变化进行测定。随着贮藏期的延长,鱼片综合品质呈下降趋势。鱼片中结合水、不易流动水向自由水转化,流动性逐渐增强,自由水含量增多。同时,通过电子鼻、圆二色谱、扫描电镜对不同低温贮藏下气调鱼片的气味、蛋白结构变化以及微观组织变化的检测。最后,通过高通量测序得出,相比于新鲜鱼片,-8、-12℃低温组在贮藏过程中菌属丰度比例含量相对较低,其中-12℃组的鱼片摩根氏菌属、气单胞菌属、不动杆菌丰度比例逐渐少,普罗维登斯菌属变化不明显。因此,微冻温度可选择-12℃对鱼片进行保鲜贮藏。
陈晓梅[3](2020)在《超高压处理对鲮鱼肉品质及其凝胶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世界淡水鱼养殖产量最大的国家,鲮鱼是两广地区大宗淡水鱼养殖品种之一,具有产量高、低脂肪、高蛋白、肉质细腻、味道鲜美等特点,其鱼肉尤其适合作为鱼糜类制品的原料。但目前鲮鱼以鲜售为主,其加工产品的品种及数量均较少,产品附加值不高,研究鲮鱼的加工特性,推进其精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是推动鲮鱼产业最有效的方式。本文利用超高压处理鲮鱼肉,研究了超高压处理条件对鲮鱼肉品质和冰鲜保藏的效果,并在检测超高压处理对鲮鱼肌原纤维蛋白的功能特性指标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超高压处理对鱼糜制品品质特性的影响,旨在为超高压技术在鲮鱼的保鲜与加工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不同的超高压处理条件对鲮鱼肉冰鲜保藏效果的影响。当处理压力≤300MPa时,随着处理压力和保压时间的增加,鱼肉L*值和白度值缓慢增大,但当压力超过300MPa,其白度迅速增大,鱼肉表面开始出现熟化的外观,超出了消费者对生鲜鱼肉的判断,降低消费者的可接受程度,故对新鲜鲮鱼肉的处理压力应≤300MPa。经过超高压处理后,随着处理压力和保压时间的增加,鲮鱼肉的菌落总数和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明显下降(P<0.05),但其pH值和硫代巴比妥酸(TBA)值略高于对照组的样品。在冰鲜保藏期间,鲮鱼肉的菌落总数和TVB-N值、pH值和TBA值上升趋势明显减缓(P<0.05),且均优于对照组。当压力为300MPa,保压时间为15min时,其TVB-N值仍小于20mg/100g,而菌落总数也未达到上限6.0 lgCFU/g,鲮鱼肉的保鲜期可以延长至15天。冰鲜保藏鱼肉的质构特征参数检测结果表明,处理压力和保压时间的增加能使鱼肉的硬度、弹性和咀嚼性等指标明显改善(P<0.05),在冷藏期间其硬度、弹性和咀嚼性的下降趋势较空白对照组显着减缓(P<0.05),故超高压处理对鲮鱼肉质构品质具有较好的改善效果;综合分析可知,在300MPa,15min处理条件下,鲮鱼肉的冰鲜保藏期可以延长至15天,鲮鱼肉的质构品质和外观色泽明显改善,故本试验确定300MPa,15min为鲮鱼肉保鲜的较佳处理条件。(2)为探究超高压处理对鲮鱼鱼肉凝胶性能的影响,对鱼肉的肌原纤维蛋白进行提取后,进行不同压力(100、200、300MPa)和不同保压时间(3、9、15min)的处理,对其主要的功能特性参数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随处理压力和保压时间的增加,肌原纤维蛋白的浊度和粒径呈现增加的趋势,而TCA-可溶性肽则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的肌球蛋白重链(MHC)条带和肌动蛋白(Action)条带强度均有所减弱,表明超高压处理会促使蛋白质间发生不同程度的絮凝和聚集。在保压时间一致时,其二硫键、氢键、离子键、疏水相互作用力和表面疏水性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呈现显着增加的趋势(P<0.05),但处理压力为300MPa,保压时间超过9min时,上述指标均呈现下降的趋势,表明适度的超高压处理可明显改善蛋白质的凝胶特性;经过超高压处理后,在肌原纤维蛋白中的α-螺旋和β-折叠相对含量降低,无规卷曲相对含量显着上升,从而成为二级结构的主要构成部分;经过超高压处理后,鲮鱼肉的肌原纤维蛋白二级、三级结构均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从而增强了鲮鱼肉的凝胶性能。(3)通过不同压力(100、200、300MPa)和不同保压时间(3、9、15min)条件下对鲮鱼鱼糜制品进行超高压处理,并结合热处理对鱼糜制品凝胶特性品质指标进行比较。随着处理压力增大和保压时间的延长,超高压处理组和超高压-热处理组的鱼糜制品其持水性、白度值、凝胶强度、咀嚼性和硬度等指标均呈增大趋势(P<0.05);超高压-热处理的鱼糜制品,其凝胶强度、咀嚼性和硬度等指标明显高于超高压处理的样品,但超高压处理的鱼糜制品的持水性强于超高压-热处理组;鱼糜制品的蛋白质二级结构分析结果显示,经超高压处理后,蛋白质的α-螺旋和β-折叠相对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但β-转角的变化趋势不太明显,无规则卷曲相对含量呈上升趋势,鱼糜蛋白的规则结构向无规则卷曲的结构转变,促使鱼糜蛋白的凝胶化,形成紧密的蛋白结构。综合分析可知,超高压结合热处理,可以明显改善了鱼糜制品的凝胶性能,而经300MPa,9min的超高压处理,鱼糜制品的品质达到最佳。
张海燕[4](2019)在《冷鲜调理海鲈鱼片加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鲈(Lateolabrax japonicas),是我国最重要的海水鱼类之一,也是广东省养殖产量最高的一种重要的海洋经济鱼类。海鲈鱼肉质洁白,骨刺较少,富含蛋白质、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微量元素等,是人类获取优质蛋白脂肪的理想食材。海鲈目前以鲜活销售和冷冻粗加工为主,不能满足海鲈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针对现代人对调理食品的消费需求,本研究旨在开发海鲈鱼冷鲜调理食品的加工技术。本研究以海鲈鱼为研究对象,研究海鲈鱼的腥味特点,研究以天然食用植物和微生物提取物进行海鲈鱼片脱腥的技术,建立海鲈鱼片最佳脱腥工艺,分析脱腥处理对海鲈鱼片风味品质的影响;研究适用于海鲈鱼片的无磷保鲜剂,并分析该保鲜剂对产品品质的影响;研究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调理椰汁海鲈鱼片加工技术,确定最佳配方工艺;并分析不同包装贮藏方式对该调理椰汁海鲈鱼片品质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1)研究建立海鲈鱼片最佳脱腥工艺:在比较分析了薄荷香精和酵母提取物对海鲈鱼片腥味有明显去除效果之后,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复合脱腥液脱腥的最佳工艺:薄荷香精体积分数为0.01%,酵母提取物质量浓度为1.0 g/L,浸泡时间为42 min。处理后鱼片无腥味,且对鱼片的色泽、质地、新鲜度均无影响。(2)海鲈鱼脱腥前后风味分析:经GC-MS分析得出经薄荷精和酵母提取物的复合脱腥后,海鲈鱼的腥味明显减少。其中己醛,庚醛和1-辛烯-3-醇分别减少了41.97%,19.66%和2.84%,2,3-戊二酮,糠醛和2-己烯被完全去除;增加了L-薄荷醇,薄荷醇和左旋丙酮三种物质。脱腥后海鲈鱼DHA和EPA的相对百分比分别增加了6.4%和9.6%,SFA的相对百分比下降了6.0%,MUFA和PUFA的相对百分比分别上升了4.5%和0.7%。脱腥后的海鲈鱼鲜味氨基酸的相对含量仅降低了3.6~4.2%,EAA/TAA和DAA/TAA的相对百分比分别降低了0.19%和0.44%,EAA/NEAA的相对百分比提高了0.66%。因此,薄荷香精和酵母提取物复合脱腥液可有效脱除海鲈鱼片腥味,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损失,且对海鲈鱼片的风味品质并未造成很大影响。(3)研究聚赖氨酸与魔芋葡甘聚糖复配对海鲈鱼片的保鲜效果:将0.4%的ε-聚赖氨酸与0.3%的魔芋葡甘聚糖复配,处理海鲈鱼片,然后在4±1℃下贮藏,测定贮藏过程中海鲈鱼片的p H值、汁液流失率、硬度、硫代巴比妥酸值、挥发性盐基氮值、菌落总数和感官品质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ε-聚赖氨酸与魔芋葡甘聚糖组成的复配液能明显抑制海鲈鱼片在贮藏期间的氧化变性与微生物的繁殖速率,具有较好的抑菌和抗氧化的保鲜效果。(4)研发调理椰汁海鲈鱼片加工技术:采用单因素实验,分析椰子粉添加量、盐添加量和白砂糖添加量对海鲈鱼片的感官品质的影响,再通过响应面法对椰汁海鲈鱼片调理配方进行优化,得出最佳调理配方:椰子粉添加量为30%,盐添加量为7%,白砂糖添加量为1%。(5)研究不同包装贮藏方式对调理椰汁海鲈鱼片品质的影响:调理椰汁海鲈鱼片在4℃或-3℃贮藏过程中,经不同处理采用两种包装方式后,汁液流失率、TVB-N值、TBA值和菌落总数值均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在-3℃贮藏过程中增长较缓慢;p H值随储藏时间的延长呈先降低而升高的趋势;感官评分值在整个贮藏周期一直呈降低趋势。气调包装的调理鲈鱼片品质优于采用真空包装的,货架期在4℃贮藏可达15 d,比真空包装延长5~6 d;经魔芋葡甘聚糖膜处理后的海鲈鱼相比未使用的可延长货架期至3~6 d经魔芋葡甘聚糖膜处理后的海鲈鱼在-3℃微冻下气调包装货架期可达66 d,较相同处理条件下真空包装延长10 d。
王红,王少华,熊光权,白婵,廖涛[5](2019)在《水产品保鲜技术研究及发展趋势》文中提出水产品脂肪含量低、肉质鲜嫩、风味特殊,是一种深受消费者欢迎的食物。但由于其高水分和高蛋白的特点使其宰杀后鲜度下降快,易腐败变质,因此在水产品加工过程中亟需高效安全的保鲜技术。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水产品保鲜研究的现状,主要分析了物理、生物和化学保鲜等技术对水产品保鲜的影响,并对未来水产品保鲜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叶安妮[6](2019)在《超高压处理不同水产品的品质变化及其机理研究》文中提出超高压处理(HPP)技术应用于水产品,通过杀菌、灭病毒、降低过敏性等作用来提高和改善水产品的安全性,也可通过改变肌体组织的性能来实现改善肉质、保持生食感官以及达到脱壳效果等。以往的研究显示,不同的水产品超高压处理后的感官、理化变化有较大的差异,但缺乏系统的研究结果,因此有必要对一系列水产品超高压处理后的效果进行比较,总结其规律,探讨其机制。本文首先选取常见的淡水鱼类、海水鱼类、甲壳类、贝类等不同水产品原料,研究其超高压处理后的感官变化,与热处理比较其差异和特点;然后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水产品种,研究超高压处理后的理化性质变化,总结其规律;最后研究不同水产品的感官和理化品质变化的机制,应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天然蛋白质的变性程度,结合微观结构、低场核磁共振技术、核磁成像分析不同水产品的耐压性。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水产品的压力耐受程度不同。相比热处理样,不同水产品超高压处理后较受生食人群欢迎。随着压力的增大,鱼片透明度降低,鱼肉颜色变白,出现类似热处理样的熟化外观;超高压处理后的甲壳类和贝类脱壳效果好,且外观无明显变化。热烫1 min的水产品汁液流失严重,肉质收缩,部分鱼肉出现肉质分散现象。草鱼、脆肉鲩鱼、罗非鱼、海鲈鱼、冰鲜三文鱼鱼片较生鲜未处理样的感官突变值分别为260MPa、280 MPa、280 MPa、240 MPa、280 MPa;随着压力的增大,鱼肉颜色评分下降,不同水产品的气味的评分升高,压力越大,气味评分越接近热处理样。一定的压力处理条件有助于改善水产品的质地。根据感官变化和主成分分析总结得出,鱼类中海鲈鱼耐压性最低,甲壳类中刀额新对虾相比濑尿虾压力耐受程度更好,贝类中鲍鱼耐压性最高。超高压处理技术相比热处理更有利于保持水产品的生鲜状态。(2)控制保压时间为10 min,在不同压力处理条件下研究发现,随着压力的增大,L*值变化幅度为海鲈鱼>对虾>鲍鱼;海鲈鱼和对虾的a*值减小;海鲈鱼、对虾和鲍鱼的b*值增大,压力越大增幅越明显。超高压处理不同水产品的质量损失率均在6%以内。海鲈鱼在260 MPa以上的、对虾在360 MPa以上的加压条件下会引起质量损失率、持水力等理化特性发生显着变化,且压力越高变化越明显;360 MPa鲍鱼处理样质量损失率减小,持水力显着增加(P<0.05)。随着压力的增大,不同水产品pH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海鲈鱼和对虾处理样的硬度随着压力升高而显着增加(P<0.05),较高压力下鲍鱼处理样硬度相比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不同水产品硬度和咀嚼性的变化趋势与剪切力一致。(3)同等压力下海鲈鱼凝胶聚集程度大于对虾,360 MPa鲍鱼处理样凝胶化程度较小。超高压处理过程中三种水产品的蛋白质变性程度大小为海鲈鱼>对虾>鲍鱼。随着压力的增大,海鲈鱼、对虾横向弛豫时间T21增加,水的束缚能力下降,360 MPa鲍鱼处理样横向弛豫时间T21减小,水的束缚力增大。不同水产品的MRI氢质子密度图像更加直观地说明该变化趋势。海鲈鱼在260 MPa以上的、对虾在360 MPa以上的加压条件下,水分分布趋于均匀,鲍鱼处理样水分分布不受压力的影响。由相关性分析发现压力导致的海鲈鱼蛋白质变性引起的空间结构改变会显着影响水分流动性、鱼肉颜色的变化和pH值,虾仁质地受蛋白质变性程度以及凝胶网络结构和水分分布状态影响,蛋白质变性程度越大,对虾的颜色变化越明显。鲍鱼质量损失率与DSC曲线上峰的变性焓值呈显着负相关。
侯梦奇[7](2016)在《抑菌剂和抗氧化剂对明胶—壳聚糖保鲜增效的研究》文中提出南美白对虾因蛋白质含量较高,且含有多酚氧化酶等内源酶,在捕捞、运输、加工和贮藏过程中容易受到细菌的入侵,导致腐烂变质。因此本课题通过在可食性保鲜膜中添加天然抑菌剂及抗氧化剂,达到延长鲜虾保质期的目的,为鲜虾保鲜提供一种方便高效的保鲜方法,减少了水产品在加工、贮藏和运输过程中变质的损失。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选择了南美白对虾中两种常见的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G+、嗜水气单胞菌G-)分别作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代表,通过平板菌落计数法,综合比较四种高效抑菌剂:茶多酚、乳酸链球菌素、溶菌酶、丁香油的抑菌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四种抑菌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的大小顺序为乳酸链球菌素(Nisin)>丁香油>茶多酚>溶菌酶;四种抑菌剂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制作用大小顺序为丁香油>茶多酚>溶菌酶>Nisin。因为南美白对虾中腐败菌多为革兰氏阴性菌(G-),所以0.06%浓度的丁香油的抑菌效果最好,其次是0.07%的茶多酚。最终确定添加到膜液中的抑菌剂为丁香油,添加浓度为0.06%。(2)选择四种高效抗氧化剂:茶多酚、抗坏血酸、异抗坏血酸钠、植酸。采用清除羟自由基能力测定的方法比较它们的抗氧化能力,作用效果的顺序为异抗坏血酸钠>抗坏血酸(Vc)>植酸>茶多酚。综合比较结果显示,以0.60%浓度的异抗坏血酸钠的抗氧化效果最好,最终添加到膜液中的抗氧化剂为异抗坏血酸钠,添加浓度为0.60%,羟自由基的清除率可达55.62%。(3)将含有0.06%的丁香油和0.60%异抗坏血酸钠的明胶壳聚糖膜液与未添加丁香油和异抗坏血酸钠的明胶壳聚糖膜液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将膜液涂布在鲜虾表面,4℃下冷藏,每24 h检测一次,通过菌落总数、TVB-N、pH值、TBA值、感官评定等方法分析,得出结论:涂膜处理可以有效的抑制虾腐败变质,而添加0.06%丁香油和0.60%异抗坏血酸钠的涂膜处理保鲜效果更好。保鲜期可延长2天。
郝淑贤,李晓燕,李来好,杨贤庆,黄卉,林婉玲,魏涯[8](2014)在《鲟营养组成、高值化加工利用及质量安全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鲟(Acipenser)是中国冷水水域重要的养殖鱼类,近年来养殖产量逐年增加。由于缺乏全面系统的鲟高值化加工利用技术,中国鲟消费长期以幼鱼鲜食为主。文章详细论述鲟鱼卵、鲟肉的营养与风味特征,阐明鲟高值化加工利用技术、质量安全及原产地鉴别技术现状,对鲟产业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旨在为中国鲟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郝淑贤,何丹,魏涯,李来好,杨贤庆,黄卉,林婉玲[9](2014)在《鱼卵加工产品类型与鱼籽酱保鲜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鱼卵因其特有的营养价值日益受到各国的关注。为更好地促进鱼卵高值化加工利用,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鱼卵加工类型及鱼籽酱保鲜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旨在为中国鱼卵加工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刘汉斌[10](2013)在《广东省海洋渔业资源深加工产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食品加工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于海洋渔业加工业,海洋渔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进入全新的历史时期。广东作为海洋大省,海域面积广阔,有着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尤其以渔业资源为着。在政策方面,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发展目标,渔业深加工作为广东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海洋渔业深加工的发展也将获得更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在技术加工方面,广东通过引进和自主研发先进技术,尤其是生物工程技术,改进传统的加工工艺,提高海洋渔业资源的加工精度,创建自己的名优品牌。同时,广东沿海各区域紧紧围绕“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目标,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法规等手段,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依靠科技进步,紧密结合广东海洋渔业资源优势,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把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向深层次推进。鉴于此,本研究是在产品价值链和产业聚集的理论为基点,紧密结合广东省提出的“海洋强省”的战略目标,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广东省海洋渔业资源深加工产业进行深入的剖析。研究内容框架置于海陆经济大系统下,充分地体现出海洋与陆源两大子系统的耦合性,具体规划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系统地整理了海洋渔业深加工的国内外研究基本进展及评价,明确了本研究思路和总体框架以及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对海洋渔业资源深加工相关概念的界定,并概述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广东海洋渔业资源深加工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从纵向角度归纳深入分析了广东海洋渔业资源深加工的发展现状,指出了海洋渔业资源深加工企业实力薄弱、科研工作落后、资源浪费严重、加工质量安全存在隐患等问题,阐述未来向注重食品质量安全、高新技术的应用及海洋生物天然产物的开发利用发展的趋势。第四章广东海洋渔业资源深加工产业的横向比较。从海洋渔业资源深加工发展规模、固定投资、市场份额及政府扶持度四个方面对广东的海洋渔业深加工进行横向比较分析,确定其在全国海洋渔业资源深加工的地位。第五章广东省海洋渔业资源深加工的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以海洋渔业资源产品加工总值为参考序列,用于加工海水产品量、海洋渔业从业人员、加工能力、加工企业个数、加工企业规模、冷藏能力、水产技术推广经费、水产流通总值和仓储运输总值为比较序列,测算影响广东海洋渔业资源深加工因素的关联度并对结果讨论分析。第六章促进广东海洋渔业资源深加工产业发展的措施。结合广东海洋渔业深加工的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基于广东渔业经济发展前景对广东海洋渔业深加工的提出合理有效的措施。
二、水产加工助剂——水产品加工保鲜杀菌的新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产加工助剂——水产品加工保鲜杀菌的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即食海蜇中铝检测、脱除与杀菌新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即食海蜇的加工技术 |
2 即食海蜇产品的质量安全控制 |
2.1 铝残留的危害 |
2.2 海蜇中铝残留量的检测方法 |
2.2.1 EDTA滴定法 |
2.2.2 分光光度法 |
2.2.3 原子吸收光谱法 |
2.2.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法 |
2.3 海蜇中铝脱除方法 |
2.3.1 酸浸泡脱铝 |
2.3.2 超声波辅助脱铝 |
2.3.3 其他方法 |
2.4 杀菌 |
2.4.1 热杀菌和微波杀菌 |
2.4.2 紫外线杀菌 |
2.4.3 臭氧水杀菌 |
2.4.4 化学添加剂杀菌 |
2.4.5 其他杀菌方法 |
2.5 明矾的替代研究 |
3 总结 |
(2)基于微冻与气调复合保鲜的罗非鱼片关键技术及品质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罗非鱼概述 |
1.1.1 罗非鱼简介 |
1.1.2 我国罗非鱼养殖与加工现状 |
1.2 水产品保鲜技术概述 |
1.2.1 微冻保鲜 |
1.2.2 气调保鲜 |
1.3 杀菌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 |
1.3.1 臭氧水灭菌 |
1.3.2 低温等离子体灭菌 |
1.4 食品包装发展概述 |
1.5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内容及创新点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2 研究主要内容 |
1.5.3 创新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原料 |
2.2 试验仪器及试剂 |
2.2.1 试验仪器 |
2.2.2 试验试剂 |
2.3 原料预处理 |
2.4 试验方法 |
2.4.1 不同速冻方式下罗非鱼片冻结曲线测定 |
2.4.2 气调比例单因素试验 |
2.4.3 等离子体处理对鱼片品质的影响 |
2.4.4 包装材料对鱼片品质的影响 |
2.4.5 微冻与气调正交试验 |
2.4.6 微冻气调与冷冻气调鱼片品质比较 |
2.5 鱼片品质测定方法 |
2.5.1 pH值 |
2.5.2 汁液流失率 |
2.5.3 色差 |
2.5.4 脂肪氧化值的测定 |
2.5.5 感官评价 |
2.5.6 电导率 |
2.5.7 质构参数测定 |
2.5.8 挥发性盐基氮的测定 |
2.5.9 气体含量的测定 |
2.5.10 菌落总数的测定 |
2.5.11 电子鼻测定 |
2.5.12 低场核磁共振(LF-NMR)T2测定及成像 |
2.5.13 肌原纤维蛋白二级结构含量测定 |
2.5.14 扫描电镜 |
2.5.15 微生物测序及分析方法 |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气调比例对罗非鱼片品质的影响 |
3.1.1 罗非鱼片不同速冻方式冻结曲线的测定 |
3.1.2 气调比例对鱼片电导率的影响 |
3.1.3 气调比例对鱼片感官评价的影响 |
3.1.4 气调比例对鱼片pH值的影响 |
3.1.5 气调比例对鱼片红度值的影响 |
3.1.6 气调比例对鱼片TVB-N值的影响 |
3.1.7 气调比例对鱼片硬度的影响 |
3.1.8 气调比例对鱼片弹性的影响 |
3.1.9 小结 |
3.2 等离子体处理对气调罗非鱼片品质的影响 |
3.2.1 等离子体处理对气调鱼片电导率的影响 |
3.2.2 等离子体处理对气调鱼片质构的影响 |
3.2.3 等离子体处理对气调鱼片细菌总数的影响 |
3.2.4 等离子体处理对气调鱼片氧化值的影响 |
3.2.5 等离子体处理对气调鱼片TVB-N值的影响 |
3.2.6 等离子体处理对气调鱼片pH值的影响 |
3.2.7 等离子体处理对气调鱼片色差的影响 |
3.2.8 等离子体处理对气调鱼片气体含量的影响 |
3.2.9 小结 |
3.3 不同包装材料对微冻气调罗非鱼片品质的影响 |
3.3.1 包装材料对微冻气调鱼片硬度的影响 |
3.3.2 包装材料对微冻气调鱼片pH值的影响 |
3.3.3 包装材料对微冻气调鱼片TVB-N值的影响 |
3.3.4 包装材料对微冻气调鱼片色差值(a+)的影响 |
3.3.5 包装材料对微冻气调鱼片汁液流失率的影响 |
3.3.6 包装材料对微冻气调鱼片TBA值的影响 |
3.3.7 包装材料对微冻气调鱼片菌落总数的影响 |
3.3.8 包装材料对微冻气调鱼片气体含量的变化 |
3.3.9 小结 |
3.4 微冻气调正交组合对鱼片品质的影响 |
3.4.1 不同微冻温度的选取 |
3.4.2 不同规格的鱼片选取 |
3.4.3 微冻气调正交试验及结果分析 |
3.4.4 小结 |
3.5 微冻气调与冷冻气调罗非鱼片品质变化的比较 |
3.5.1 低温贮藏过程中气调罗非鱼片水分迁移及其品质变化 |
3.5.2 低温贮藏过程中气调罗非鱼片气味与组织结构变化 |
3.5.3 低温贮藏过程中气调罗非鱼片微生物数量及菌群结构变化 |
3.5.4 小结 |
4 结论 |
5 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试验中主要仪器设备 |
附录Ⅱ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及参加学术会议 |
致谢 |
(3)超高压处理对鲮鱼肉品质及其凝胶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鲮鱼概述 |
1.1.1 鲮鱼的生物学特性 |
1.1.2 鲮鱼的营养价值及保健功效 |
1.1.3 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 超高压技术 |
1.2.1 食品超高压处理技术的概念 |
1.2.2 超高压处理技术的原理及主要特点 |
1.2.3 食品超高压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应用前景 |
1.3 超高压技术在水产品及水产制品中的应用研究 |
1.3.1 超高压对水产品及水产制品微生物的影响 |
1.3.2 超高压对水产品及水产制品色泽的影响 |
1.3.3 超高压对水产品及水产制品组织结构的影响 |
1.3.4 超高压对水产品及水产制品蛋白质凝胶特性的影响 |
1.4 肌原纤维蛋白的凝胶特性的研究现状 |
1.4.1 肌原纤维蛋白概述 |
1.4.2 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的功能特性 |
1.4.3 超高压对肌原纤维蛋白的凝胶机理的研究 |
1.5 本研究立体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
1.5.1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2 超高压处理对鲮鱼肉冰鲜保藏性能的影响 |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2.1.1 试验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试验仪器与设备 |
2.2 样品制备与试验设计 |
2.2.1 鲮鱼鱼肉块的制备 |
2.2.2 试验设计 |
2.3 试验方案 |
2.3.1 色差值的测定 |
2.3.2 pH值的测定 |
2.3.3 菌落总数的测定 |
2.3.4 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的测定 |
2.3.5 硫代巴比妥酸(TBA)值的测定 |
2.3.6 全质构分析(TPA) |
2.3.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色差值的变化 |
2.4.2 pH值的变化 |
2.4.3 菌落总数的变化 |
2.4.4 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的变化 |
2.4.5 硫代巴比妥酸(TBA)值的变化 |
2.4.6 全质构分析(TPA)的变化 |
2.5 本章小结 |
3 超高压处理对鲮鱼肌原纤维蛋白功能特性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3.1.1 试验材料 |
3.1.2 主要试剂 |
3.1.3 试验仪器与设备 |
3.2 样品制备与试验设计 |
3.2.1 鲮鱼鱼糜的制备 |
3.2.2 鲮鱼鱼糜中肌原纤维蛋白的提取 |
3.2.3 试验设计 |
3.3 试验方案 |
3.3.1 浊度的测定 |
3.3.2 TCA-可溶性肽的测定 |
3.3.3 粒径分布的测定 |
3.3.4 二硫键的测定 |
3.3.5 化学作用力的测定 |
3.3.6 表面疏水性的测定 |
3.3.7 SDS-PAGE电泳的测定 |
3.3.8 拉曼光谱的的测定 |
3.3.9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超高压处理对鲮鱼肌原纤维蛋白浊度的影响 |
3.4.2 超高压处理对鲮鱼肌原纤维蛋白TCA-可溶性肽的影响 |
3.4.3 超高压处理对鲮鱼肌原纤维蛋白粒径的影响 |
3.4.4 超高压处理对鲮鱼肌原纤维蛋白二硫键的影响 |
3.4.5 超高压处理对鲮鱼肌原纤维蛋白化学作用力的影响 |
3.4.6 超高压处理对鲮鱼肌原纤维蛋白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
3.4.7 超高压处理对鲮鱼肌原纤维蛋白SDS-PAGE电泳的影响 |
3.4.8 超高压处理对鲮鱼肌原纤维蛋白拉曼光谱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超高压处理对鲮鱼鱼糜制品凝胶特性的影响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实验材料 |
4.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4.2 样品制备与试验设计 |
4.2.1 鱼肉肠的制备 |
4.2.2 试验设计 |
4.3 试验方案 |
4.3.1 持水性的测定 |
4.3.2 凝胶强度的测定 |
4.3.3 全质构分析(TPA) |
4.3.4 色差的测定 |
4.3.5 拉曼光谱 |
4.3.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超高压处理对鲮鱼鱼糜制品持水性的影响 |
4.4.2 超高压处理对鲮鱼鱼糜制品凝胶强度的影响 |
4.4.3 超高压处理对鲮鱼鱼糜制品全质构分析(TPA)的影响 |
4.4.4 超高压处理对鲮鱼鱼糜制品色差的影响 |
4.4.5 超高压处理对鲮鱼鱼糜制品拉曼光谱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件 |
(4)冷鲜调理海鲈鱼片加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鲈鱼简介 |
1.2 鲈鱼保鲜技术研究现状 |
1.2.1 鲈鱼低温保鲜技术 |
1.2.2 鲈鱼超高压保鲜技术 |
1.2.3 鲈鱼辐照保鲜技术 |
1.2.4 鲈鱼生物复合保鲜技术 |
1.2.5 其他保鲜技术 |
1.3 鲈鱼加工技术现状 |
1.3.1 鲈鱼腌制加工技术 |
1.3.2 鲈鱼烟熏技术 |
1.3.3 鲈鱼预调理食品加工技术 |
1.4 鲈鱼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现状 |
1.4.1 鲈鱼鱼油制备技术 |
1.4.2 鲈鱼鱼骨加工技术 |
1.4.3 鲈鱼胶原蛋白加工技术 |
1.5 鲈鱼脱腥技术研究进展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7 研究内容 |
2 响应面法优化海鲈鱼片脱腥工艺技术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原料和试剂 |
2.2.2 仪器与设备 |
2.2.3 实验方法 |
2.2.4 数据处理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料液比对海鲈鱼片脱腥效果的影响 |
2.3.2 酵母提取物质量浓度对海鲈鱼片腥味的影响 |
2.3.3 薄荷香精体积分数对海鲈鱼肉腥味的影响 |
2.3.4 浸泡时间对海鲈鱼片腥味的影响 |
2.3.5 复合脱腥液响应面优化实验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3 脱腥处理对海鲈鱼风味品质的影响分析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原料和试剂 |
3.2.2 仪器与设备 |
3.2.3 实验方法 |
3.2.4 数据处理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海鲈鱼脱腥前后挥发性风味物质的GC-MS分析结果 |
3.3.2 脱腥前后海鲈鱼主要风味物质成分 |
3.3.3 脱腥前后对海鲈鱼主要风味物质的影响 |
3.3.4 脱腥处理对海鲈鱼脂肪酸组成的变化 |
3.3.5 脱腥处理对海鲈鱼氨基酸组成的变化 |
3.4 本章小结 |
4 聚赖氨酸与魔芋葡甘聚糖复配对海鲈鱼片保鲜效果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原料和试剂 |
4.2.2 仪器与设备 |
4.2.3 实验方法 |
4.2.3.1 样品处理 |
4.2.4 数据处理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浓度保鲜剂处理海鲈鱼在冷藏期间品质的变化 |
4.3.2 复合保鲜剂处理海鲈鱼在冷藏期间品质的变化 |
4.4 本章小结 |
5 调理椰汁海鲈鱼片工艺技术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原料和试剂 |
5.2.2 仪器与设备 |
5.2.3 实验方法 |
5.2.4 数据处理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椰子粉添加量对感官分值的影响 |
5.3.2 盐添加量对感官分值的影响 |
5.3.3 白砂糖添加量对感官分值的影响 |
5.3.4 调理椰汁海鲈鱼片响应面优化实验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6 研究不同包装贮藏方式对调理椰汁海鲈鱼片品质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原料和试剂 |
6.2.2 仪器与设备 |
6.2.3 实验方法 |
6.2.4 数据处理方法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贮藏中汁液流失率的变化分析 |
6.3.2 贮藏中感官评分的变化分析 |
6.3.3 贮藏中pH值的变化 |
6.3.4 贮藏中TBA值的变化 |
6.3.5 贮藏中TVB-N值的变化 |
6.3.6 贮藏中菌落总数的变化 |
6.4 本章小结 |
7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5)水产品保鲜技术研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水产品腐败变质机理 |
2 水产品保鲜技术 |
2.1 物理保鲜技术 |
2.1.1 低温保鲜技术 |
2.1.2 气调保鲜技术 |
2.1.3 冷杀菌保鲜 |
2.2 化学保鲜技术 |
2.3 生物保鲜技术 |
3 展望 |
(6)超高压处理不同水产品的品质变化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我国水产品产业加工现状 |
1.2 超高压处理技术研究概况 |
1.2.1 超高压处理技术简介 |
1.2.2 超高压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
1.2.3 超高压技术的研究进展 |
1.3 超高压处理对水产品质的影响 |
1.3.1 超高压处理对微生物的影响 |
1.3.2 超高压处理对水分状态的影响 |
1.3.3 超高压处理对感官品质的影响 |
1.4 超高压处理对蛋白质的影响 |
1.5 超高压处理对水产品致敏性的影响 |
1.6 超高压技术在水产品中的应用 |
1.7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7.1 研究内容 |
1.7.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超高压处理不同水产品的感官变化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3 样品处理 |
2.2.4 实验方法 |
2.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超高压处理不同水产品的外观变化 |
2.3.2 不同处理条件下水产品的喜好程度评价 |
2.3.3 超高压处理不同水产品的感官变化 |
2.3.4 超高压处理对不同水产品耐压性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高压处理不同水产品的理化性质变化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2.3 样品处理 |
3.2.4 实验条件 |
3.2.5 实验方法 |
3.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超高压处理对不同水产品色泽的影响 |
3.3.2 超高压处理对不同水产品质量损失率的影响 |
3.3.3 超高压处理对不同水产品持水力的影响 |
3.3.4 超高压处理对不同水产品pH的影响 |
3.3.5 超高压处理对不同水产品质构的影响 |
3.3.6 超高压处理对不同水产品剪切力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超高压处理不同水产品的变化机理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设备 |
4.2.3 样品处理 |
4.2.4 实验条件 |
4.2.5 实验方法 |
4.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超高压处理对不同水产品微观结构的影响 |
4.3.2 超高压处理对不同水产品蛋白质稳定性的影响 |
4.3.3 超高压处理过程中不同水产品水分状态的变化 |
4.3.4 超高压处理过程中不同水产品水分分布的规律 |
4.3.5 超高压处理的不同水产品蛋白质、水分分布与品质变化的联系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创新点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抑菌剂和抗氧化剂对明胶—壳聚糖保鲜增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常用的水产品保鲜技术 |
1.1.1 物理保鲜 |
1.1.2 化学保鲜 |
1.1.3 生物保鲜 |
1.2 天然抑菌剂 |
1.2.1 茶多酚 |
1.2.2 溶菌酶 |
1.2.3 乳酸链球菌素 |
1.2.4 丁香油 |
1.3 天然抗氧化剂 |
1.3.1 天然黄酮类 |
1.3.2 维生素类 |
1.3.3 茶多酚 |
1.3.4 蛋白质和酶类 |
1.3.5 香辛料提取物 |
1.3.6 中草药提取物类 |
1.3.7 植酸 |
1.4 复合生物保鲜剂 |
1.5 可食性涂膜保鲜 |
1.5.1 可食性膜分类 |
1.5.2 常用的成膜材料 |
1.5.3 影响可食性膜特性的因素 |
1.5.4 可食性膜的应用 |
1.5.5 可食性膜发展趋势 |
1.6 主要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2 培养基 |
2.3 试剂 |
2.4 仪器 |
2.5 实验方法 |
2.5.1 抑菌剂的优化 |
2.5.2 抗氧化剂的优化 |
2.5.3 抑菌剂和抗氧化剂对鲜虾复合保鲜效果的影响 |
2.6 数据处理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抑菌剂的优化 |
3.2 抗氧化剂的优化 |
3.3 抗氧化剂和抑菌剂对鲜虾复合保鲜效果的影响 |
3.3.1 保鲜处理对菌落总数的影响 |
3.3.2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结果 |
3.3.3 保鲜处理对挥发性盐基氮(TVB-N)的影响 |
3.3.4 保鲜处理对pH的影响 |
3.3.5 保鲜处理对感官评分的影响 |
3.3.6 保鲜处理对TBA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抑菌剂在明胶膜中的应用研究 |
4.1.1 关于茶多酚的抑菌效果及其添加量 |
4.1.2 关于丁香油的抑菌效果及其添加量 |
4.1.3 关于溶菌酶的抑菌效果及其添加量 |
4.1.4 关于乳酸链球菌素的抑菌效果及其添加量 |
4.2 抗氧化剂在明胶膜中的应用研究 |
4.2.1 关于异抗坏血酸钠的抗氧化效果及其添加量 |
4.2.2 关于抗坏血酸的抗氧化效果及其添加量 |
4.2.3 关于植酸的抗氧化效果及其添加量 |
4.2.4 关于茶多酚的抗氧化效果及其添加量 |
4.3 明胶壳聚糖复合膜对鲜虾保鲜增效效果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就 |
(8)鲟营养组成、高值化加工利用及质量安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营养组成特征 |
1.1 鲟肉 |
1.1.1 蛋白质 |
1.1.2 脂类 |
1.1.3 矿物质和维生素 |
1.2 鲟鱼卵 |
2 鲟高值化加工利用技术 |
2.1 鲟鱼籽酱加工与保鲜技术 |
2.1.1 鱼籽酱加工 |
2.1.2 保鲜技术 |
2.2 鲟肉的加工利用现状 |
2.2.1 烹调加工 |
2.2.2 脱腥工艺 |
2.2.3 保藏工艺 |
2.2.4 鲟肉产品研究现状 |
2.3 鲟加工副产物的利用 |
2.3.1 鲟皮 |
2.3.2 鲟骨 |
2.3.3 其他 |
3 质量安全现状 |
3.1 微生物污染 |
3.2 渔药残留 |
3.3 重金属污染 |
3.4 原产地鉴别 |
4 展望 |
(9)鱼卵加工产品类型与鱼籽酱保鲜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鱼卵的加工产品类型 |
1.1 完整鱼卵制品 |
1.2 鱼籽酱 |
1.3 鱼籽酱替代品 |
1.4 其他鱼卵制品 |
1.4.1 烟熏鱼籽 |
1.4.2 干制鱼籽 |
1.4.3 新型鱼籽制品 |
1.5 人造鱼籽酱 |
2 鱼籽酱的保鲜技术 |
2.1 温控保鲜技术 |
2.2 化学保鲜技术 |
2.3 其他保鲜技术 |
3 展望 |
(10)广东省海洋渔业资源深加工产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2.3 国内外研究的评价 |
1.3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内涵与外延 |
2.1.1 海洋渔业资源 |
2.1.2 海洋渔业资源深加工 |
2.1.3 海洋渔业加工企业 |
2.1.4 其他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价值链理论 |
2.2.2 产业集聚与结构演变 |
2.2.3 灰色系统理论 |
3 广东海洋渔业资源深加工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3.1 广东海洋渔业资源深加工的现状 |
3.1.1 海洋渔业资源加工的整体实力明显提高 |
3.1.2 加工企业集聚与一系列出口加工园区基本形成 |
3.1.3 加工技术有所提高,品牌意识逐步增强 |
3.1.4 产品开发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 |
3.1.5 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日益健全 |
3.1.6 渔业加工机械产品开发取得新的突破 |
3.2 广东海洋渔业资源深加工存在的问题 |
3.2.1 加工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
3.2.2 加工深度不够,资源浪费严重 |
3.2.3 加工科技含量低,生产设备落后 |
3.2.4 加工原料短缺,质量难以保证 |
3.2.5 海水加工产品包装滞后,制约竞争力的提高 |
3.2.6 行业协会组织化程度低,内部管理协调机制不健全 |
3.3 广东海洋渔业资源深加工发展的趋势 |
3.3.1 注重海洋渔业资源加工食品的安全和质量 |
3.3.2 高新技术在海洋渔业资源加工的应用研究 |
3.3.3 海洋生物中天然产物的综合开发 |
4 广东海洋渔业渔业资源深加工的横向比较分析 |
4.1 广东海洋渔业资源深加工发展规模与层次的横向比较 |
4.1.1 广东海洋渔业资源深加工发展规模的横向比较 |
4.1.2 广东海洋渔业资源深加工层次的横向比较 |
4.2 广东省海洋渔业资源深加工的固定投资横向比较 |
4.3 广东省海洋渔业资源深加工的市场份额横向比较 |
4.4 广东省海洋渔业资源深加工的政府扶持度横向比较 |
4.4.1 技术推广的经费投入 |
4.4.2 水产技术推广人员 |
5 广东省海洋渔业资源深加工的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 |
5.1 灰色关联的方法 |
5.1.1 原始数据变换 |
5.1.2 计算关联系数 |
5.1.3 计算关联度 |
5.1.4 排关联序 |
5.2 变量选择及数据的来源 |
5.2.1 变量选择 |
5.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5.3 关联度的测算及分析 |
6 促进广东海洋渔业资源深加工产业发展的措施 |
6.1 以重点项目为依托,优化产品结构 |
6.1.1 重视低值海洋渔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
6.1.2 加快开发高档系列化冷冻保鲜水产制品 |
6.1.3 大力发展海洋保健食品 |
6.1.4 利用现代高科技,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制药 |
6.2 培育海洋渔业加工龙头企业,加强品牌建设 |
6.2.1 发展壮大加工龙头企业 |
6.2.2 实施品牌战略,树立品牌意识和提高品牌价值 |
6.3 实施产业化经营,培育产业集群 |
6.3.1 向生产领域延伸,建立原料生产基地 |
6.3.2 运用现代工业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 |
6.3.3 健全完善物流体系,促进海水产品高效流通 |
6.3.4 培育海水产加工业产业集群,提高产业关联度 |
6.4 构建海水产加工技术创新体系,提出产业竞争力 |
6.4.1 加大财政投入 |
6.4.2 加强产学研结合力度 |
6.4.3 强化渔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
6.4.4 注重培养和引进水产品加工人才 |
6.5 完善水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海水产加工品的质量 |
6.5.1 完善的水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标准 |
6.5.2 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体系 |
6.6 建立行业协会,协调组织流通 |
6.6.1 积极扶持海洋渔业加工行业协会发展 |
6.6.2 加强海洋渔业加工行业协会自身的建设 |
6.6.3 充当好企业与政府有效沟通的桥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导师简介 |
四、水产加工助剂——水产品加工保鲜杀菌的新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即食海蜇中铝检测、脱除与杀菌新技术研究进展[J]. 岑剑伟,孙万青,陈胜军,潘创,王悦齐,邓建朝,魏涯,荣辉.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1(08)
- [2]基于微冻与气调复合保鲜的罗非鱼片关键技术及品质变化研究[D]. 汪春玲. 海南大学, 2020(02)
- [3]超高压处理对鲮鱼肉品质及其凝胶特性的研究[D]. 陈晓梅.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20(07)
- [4]冷鲜调理海鲈鱼片加工技术研究[D]. 张海燕. 广东海洋大学, 2019(02)
- [5]水产品保鲜技术研究及发展趋势[J]. 王红,王少华,熊光权,白婵,廖涛. 湖北农业科学, 2019(12)
- [6]超高压处理不同水产品的品质变化及其机理研究[D]. 叶安妮.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7]抑菌剂和抗氧化剂对明胶—壳聚糖保鲜增效的研究[D]. 侯梦奇. 山东农业大学, 2016(03)
- [8]鲟营养组成、高值化加工利用及质量安全研究进展[J]. 郝淑贤,李晓燕,李来好,杨贤庆,黄卉,林婉玲,魏涯. 南方水产科学, 2014(06)
- [9]鱼卵加工产品类型与鱼籽酱保鲜技术研究进展[J]. 郝淑贤,何丹,魏涯,李来好,杨贤庆,黄卉,林婉玲. 南方水产科学, 2014(03)
- [10]广东省海洋渔业资源深加工产业研究[D]. 刘汉斌. 广东海洋大学, 2013(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