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化妆品工业概况及主要生产国的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飞[1](2021)在《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洗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洗涤技术是人类保持健康、维持生存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追求美好生活、展示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人类洗涤的历史与文明史一样悠久绵长,从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到我国的先秦,无不昭示着洗涤与洗涤技术的古老。但现代意义上的洗涤及其技术,是以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在西方出现于19世纪末,在我国则更是迟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所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是我国日化工业特别是洗涤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是新中国洗涤技术研发的核心和龙头。以之为研究对象和视角,有助于系统梳理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全貌。迄今国内外关于我国洗涤技术发展的研究,仅局限于相关成果的介绍或者是某一时段前沿的综述,且多为专业人员编写,相对缺乏科学社会学如动因、特征与影响等科技与社会的互动讨论;同时,关于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系统学术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基于丰富一手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院史档案,本文从该院70年洗涤技术研发的发掘、梳理中透视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的历程、动因、特征、影响及其当代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对档案资料进行初步分类、整理时,笔者提炼出一些问题,如:为何我国50年代末才决定发展此项无任何研发究经验的工业生产技术?在薄弱的基础上技术是如何起步的?各项具体的技术研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究竟哪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整体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在技术与社会交互上,哪些因素对技术发展路径产生深刻影响?洗涤技术研发的模式和机制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技术的发展又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洗涤、生活习惯?研究主体上,作为核心研究机构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在我国洗涤技术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其体制的不断变化对技术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其曲折发展史对我国今天日用化工的研发与应用走向大国和强国有哪些深刻的启示?……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以国内外洗涤技术的发展为大背景,分别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它离子型(非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助剂及产品、合成脂肪酸等四大洗涤生产技术入手,以关键生产工艺的突破和关键产品研发为主线,重点分析各项技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和突破过程,以及具体技术研发之间的逻辑关系,阐明究竟是哪些关键工艺开发引起了工业生产和产品使用的巨大变化;同时,注重对相关技术的研发缘由、研究背景和社会影响等进行具体探讨,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因素如何影响技术的发展。经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到若干重要发现,譬如表面活性剂和合成洗涤剂技术是当时社会急切需求的产物,因此开发呈现出研究、运用、生产“倒置”的情形,即在初步完成技术开发后就立刻组织生产,再回头对技术进行规范化和深化研究;又如,改革开放后市场对多元洗涤产品的需求是洗涤技术由单一向多元转型的重要动因。以上两个典型,生动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因素对技术研发的内在导向。经过“分进合击”式的案例具体研究,本文从历史特征、发展动因和研发机制三个方面对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洗涤技术整体上经历了初创期、过渡期、全面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四个阶段,而这正契合了我国技术研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新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以技术与社会的视角分析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反映出社会需求、政策导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环保要素在不同时代、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共塑了技术发展的路径和走向;伴随洗涤领域中市场在研究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洗涤技术的研发机制逐渐由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度和转化。本文仍有一系列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全面拓展,如全球视野中我国洗涤技术的地位以及中外洗涤技术发展的比较、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核心力量的潜力发挥等。
肖德娟[2](2020)在《《迈向蓝色变革:促进私人资本在可持续水产养殖领域的投资》(第四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本文是译者根据英汉翻译实践项目Towards A Blue Revolution:Catalyzing Private Investment in Sustainable Aquaculture Reproduction System(《迈向蓝色变革:促进私人资本在可持续水产养殖领域的投资》)第四章所撰写的翻译实践报告。此报告于2019年6月在大自然保护协会官网发布。它指出水产养殖产业潜力巨大,投资可持续水产养殖对社会和环境都将产生深远影响,旨在促进全球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译者选取了第四章为翻译实践项目,该章节着重介绍了不同的水产养殖系统的养殖背景和商业前景,各自的环境和商业价值、竞争劣势和风险以及影响投资的因素。选取材料文本两万余字,至今尚无中文译文。由于所选文本属于环境经济类信息文本,语言具有严谨性、学术性等特点。因此译者保证译文准确的同时还要实现译文的可读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以目的论为指导原则,从词汇、句子和图表翻译三个层面探讨翻译处理策略。对于词汇层面,主要采用直译加注法、词义语境化和词性转换等翻译方法。在句子层面,在处理长难句和被动句时,多采用切分法、前置法和被动转主动等翻译策略。在处理图表文本翻译时,译者采用了词性转换和省译的翻译策略。通过此次翻译实践项目,译者积累了水产专业领域的翻译经验,深刻体会到了解翻译材料相关领域知识的重要性。在报告最后,译者对环境经济类信息文本的翻译方法进行了总结反思,以期对同类文本的翻译提供借鉴。
吕天石[3](2019)在《民国时期天津生活类洋货贸易变迁研究(1912-1937)》文中研究说明天津自1860年开埠以来,逐渐成长为华北地区最重要的进出口港口。至民国时期,天津已经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洋货进口港。天津港的贸易数据成为反映华北地区经济的重要晴雨表。本文在经济全球化的视角下,梳理了1912年至1937年间的天津港进口贸易的各项有关数据,以洋货为抓手深入研究了其在津的进口转运情形、销售流程、售价、商家、消费群体等多种因素,探讨了天津港口贸易与民众生活的互动关系。民国时期天津港进口的洋货涵盖了纺织品、食品、五金、工业制品、建筑材料、生活用品、交通工具、燃油类等几大类。本文的研究主体部分按衣、食、住、行这民众日常生活的四方面来分别选取了一些代表性的进口商品,且多为近代工业制成品作为研究抓手。同时运用大量档案、报刊广告与图表等资料加以阐释民国时期天津港洋货贸易与民众生活变迁之间的关系。在“衣”部分,笔者研究了天津港进口的纺织品、成衣、鞋帽与日化用品,探究了这些商品与民众身体变迁的关系。“食”部分则通过研究天津港的进口食品与药品贸易,从而探究这些商品与民众餐饮习俗变迁的关系。“住”的部分通过研究一些与民众居住空间有关的近代特色洋货产品在天津港的进口情形及华北地区的销运情况,探讨了天津港进口贸易与民众生活空间之间的关系。“行”的部分研究民众出行与沟通。这一部分主要研究交通工具、通讯传媒设备与民国时期华北民众的交通方式与沟通方式的变迁。观察进口商品货物类型的变化,则呈现出以纺织品、食品为重点向以工业制成品、交通工具为重点的转变趋势。而进口来源国别的变化趋势更是非常明显,即由英、德、法等老牌欧洲国家向日、美、苏等亚太地区国家,尤其是日本转变。纵观1912年至1937年二十余年间天津港进口贸易,棉布、成衣、日化产品等生活用品改变了民众的衣着与穿戴;面粉、糖类等食品原料或制成制品的进口改变了民众的餐饮习惯与消费意识;五金、机器、电料等则改善了民众的居住空间与生存条件;车辆与通讯工具的进口更是显而易见的提高了民众的沟通效率。然而港口贸易的繁盛之下还有许多幻象。首先就是关税主权的丧失使得海外贸易收入并不能用来改善民生,而正常的中外贸易本身就已经是外国压迫的产物,这就意味着再辉煌的贸易数额都只能是虚假的繁荣。其次在华北地区的城市与乡村之间,城市各阶层之间,洋货所带来的影响都存在着显着的差别。大部分普通民众不可能享受到所有进口产品的红利,只能停留在个别进口货品的使用这一层次。第三个幻象来自于洋货与国货的竞争关系。洋货的进口对于民族工业而言有两方面作用:从正面驱动力而言,各类进口产品先进的技术启发了国货的改良,进口机器与外国技师的到来更是直接提升了民族工业的生产力;而从反面来看,摧毁民族产业的罪魁正是大量倾销的外国货品。最后,日本因素不容忽视,日本势力在华北地区先倾销后走私的经济侵蚀政策严重破坏了天津港口正常的洋货贸易。至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天津港进口的商品已经全面呈现了由欧美货品向日本货品的趋势。民国时期,天津港进口洋货与华北民众的生活变迁有很大关联性。虽然还存在很多幻象,但这些商品毕竟能够开一时风气之先,为华北地区的民众打开了近代化生活的大门。
张凯[4](2019)在《中国“药妆” “终结”史》文中研究说明当我们在谈论"药妆"时,我们在谈论什么?2019年1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化妆品监督管理常见问题解答(一)》,明确指出中国不存在"药妆品"的概念,且宣传"药妆""医学护肤品"等"药妆品"概念均属于违法行为。文件一出,京东、苏宁等电商平台迅速下架"药妆"产品。
刘丽,刘玮,梅鹤翔,王秩豫,小兵,思驿,王静,孙吉梦[5](2018)在《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化妆品系列报道之一 药妆品,究竟离我们有多远》文中指出随着改革开放40年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化妆品有了更高层次的审视和需求。在化妆品市场细分趋势日益显现的当下,随着果酸类、维生素C等成分盛行,消费者对于具有预防或辅助治疗肌肤问题的药妆有了更高的期待。药妆凭借精简的成分兼具良好的治疗效果,也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未来谁将在药妆品市场崭露锋芒,药妆品是否能成为化妆品行业的下一个"金蛋"?让我们拭目以待。
张宏,李望,赵和平,王捷,陈经义,亢田礼[6](2017)在《以废气中的硫化氢开发含硫化学品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目前高品质含硫化学品在国内仍有较大市场,部分甚至供不应求;回收废气中的硫化氢并深加工,既经济又环保。本文梳理了无机硫化物、硫醇、硫醚、硫酚、硫代酰胺、含硫杂环、有机二硫化物、高价硫有机物在内的8大类共计16种含硫化合物,介绍了它们的理化性质、主要用途以及市场供应情况;详细阐述了国内外主要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着重分析了工业路线以及以硫化氢为原料的合成路线,比较有代表性的诸如生产硫化钠和硫氢化钠的吸收法,生产硫化锌的均匀沉淀法,生产甲硫醇的甲醇-硫化氢法,生产乙硫醇的氯乙烷法和乙烯-硫化氢法,生产2-巯基乙醇的环氧乙烷-硫化氢法,生产巯基乙酸的氯乙酸-硫氢化钠法和氯乙酸-硫化氢法,生产叔十二碳硫醇的十二烯-硫化氢加成法,生产二甲硫醚的二硫化碳-甲醇法和硫化氢-甲醇法,生产蛋氨酸的氰醇法和海因法,生产聚苯硫醚的Phillips法、硫磺法和硫化氢法,合成苯硫酚的硫化氢-氯苯法,生产硫脲的硫化氢-氰氨化钙法和硫化氢-氰胺法,生产四氢噻吩的噻吩加氢法和四氢呋喃-硫化氢法,生产二甲基二硫的硫酸二甲酯法和甲醇硫化法,以及通过二氧化氮氧化二甲硫醚的方法生产二甲亚砜。合理开发硫化氢废气的下游产品,需要从市场定位、技术手段、资源整合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从当前的市场现状分析,蛋氨酸、聚苯硫醚等均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是今后研究工作的重要方向。
朱敏[7](2017)在《基于茶油的抗衰老化妆品的研究开发》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趋势逐年上升,抗衰老化妆品受越来越多人欢迎。尽管医学美容逐渐兴起,以不破坏皮肤生理结构的化妆品仍然是人们的主流抗衰老护肤方式。茶油在我国资源丰富,其含有的抗氧化活性功能是人们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并且常被用来与橄榄油比较。在产品开发上,茶油目前在市场上仍以食用油为主,其保健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与应用,茶油在医药和化妆品方面也有着很大的开发潜力。本课题以市售茶油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其作为化妆品用基础油的工艺,研究了其生理活性和对活性成分的渗透性能,为茶油在化妆品中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并开发出一种抗衰老润肤油。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市售茶油的冬化处理进行了工艺的探讨,分析了处理前后茶油中的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变化和活性成分组成。经研究结果得到:茶油在4℃冬化24h,能达到较长的耐寒时间和较好的油脂分离。冬化后酸价、碘值下降,不饱和脂肪酸比之前增加了3.12%。总体来说,冬化提高了茶油的低温稳定性和透明度,达到了化妆品用油的标准。(2)对茶油自身抗氧化性和其对化妆品中活性成分的经皮促渗能力进行了研究。茶油对DPPH·、·OH和O2-·的IC50分别为293,421和343 mg/mL,抗氧化性强于市售橄榄油。茶油对不同化妆品功效成分葛根素、2-氧-α-D-吡喃葡萄糖基抗坏血酸、α-熊果苷和积雪草苷的经皮渗透均表现出较好的促进作用,与不加促透剂相比,茶油的促渗倍数分别为2.78、2.81、3.11、3.70。茶油对脂水分配系数较高的活性物质的经皮渗透效果较好。(3)优化得到抗衰老润肤油的最佳配为:茶油58.2%、甜杏仁油25%、辛酸癸酸甘油三酯15%、茶树精油0.8%、维生素E 0.5%,角鲨烯0.5%。该润肤油符合国标要求的理化和感官指标。研究了该产品对小鼠皮肤光老化的抑制作用。与空白组小鼠相比,涂抹该产品显着降低了光照组小鼠皮肤中的MDA含量,提高了SOD和CAT活性。说明以茶油为基础油制得的该润肤油产品,可以调节皮肤抗氧化酶的活力,减少自由基对皮肤的损伤,延缓皮肤衰老。在41%湿度,25℃下保湿率为90.32%。
於洪建[8](2016)在《我国健康植物多酚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从1969年开始从银杏叶提取黄酮这一植物多酚、生产第一个药品舒血宁片剂和注射剂(当时还未有植物多酚的概念,1981年Haslam才根据单宁的分子结构及分子量提出"植物多酚" plant polyphenol这一术语,以前只称为植物单宁plant tannins)。[1]目前规模生产茶多酚,葡萄多酚,白藜芦醇,大豆异黄酮等多种植物多酚原料,占据全球绝大部分生产量,被欧美日韩制造成健康产品在全球销售。国内利用植物多酚生产的药品和健康食品逐步为消费者所接受,多酚健康产品的市场需求迅速上升,前景十分看好。目前国内已经规模化生产的多酚类产品主要有茶多酚,葡萄多酚,苹果多酚,大豆异黄酮,水飞蓟素,白藜芦醇,槲皮素,绿原酸等原料,及其片剂,胶囊,软胶囊,口服液,固体饮料,浓缩汁等各种剂型。在当前国家提出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的时候,如何在植物多酚产业方面提出正确的发展方向,亟需要现代产业理论的指导。本文利用产业发展理论,结合中国植物多酚产业现状,在深入企业进行调查、针对消费者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植物多酚产业的总体情况,并对产业链中的生产原料、中间体生产、加工和消费等阶段进行研究,定量分析了企业和消费者行为,发现了限制产业快速升级的多个重要影响因子,并探索解决路径方法,提出实操性强的建设性意见。本篇论文共分为九章:第一和第二章是本文的绪论、理论基础部分。阐述了本篇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的目的、方法和技术路线,整理出了本篇论文框架和重点研究内容。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扼要阐述了本篇论文所依据的理论依据。第三章界定了健康植物多酚产业的相关概念,仔细分析了植物多酚产业的国际上和我国的发展现状。如美国、西欧、日本等地,不同国家和地区均有其产业发展的特性和经验。我国植物多酚产业成长路径在成长期有较高的市场潜力和较多的生产企业,不同时期不同的品种结构不同,出现专业化分工,激烈竞争等现象,具有明显的产业特征。本节利用相关理论,构建我国植物多酚产业发展动力圈层模型,来分析产业发展的内外影响因素,为最终结论提供有力佐证。第四章对我国植物多酚原料行业进行了分析。特别以代表性的银杏黄酮,葡萄多酚和花青素为案例,详细分析研究其原料生产的标准化技术、生产工艺、质量标准、工厂分布特色。特别对于2015年银杏叶事件的回顾来阐述多酚原料成分的复杂性与不断创新的必要性。对于国内多数原料厂家的特点和生产质量特别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指出了生产企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优势。在调查基础上,对不同产品的企业及基本情况,战略和营销行为做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出企业的低价竞争的危险性,同时提出优秀企业发展的一些竞争优势,但还缺乏更深层次的战略规划和设计,对于原料企业应该也应该运用现代营销手段来提高企业的品牌影响,促进行业快速发展。第五章对我国植物多酚成品行业进行了分析,同时对银杏黄酮,葡萄多酚和花青素终端产品问题进行了分析。植物多酚终端产品行业可以延伸植物多酚产业链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包括医药,健康食品甚至化妆品行业。本节对主要的植物多酚终端成品结构和市场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出总体品类繁多,医药领域管理相对正规,健康食品和化妆品领域质监管理和法规制度仍很混乱。从品牌和规模分析,尽管受国内外需求影响,总体可以,但仍然存在较多问题,生产技术落后与先进并存,营销夸大严重,宣传不正规,品牌集中度小。在此基础上,本节根据不同的产品针对性的提出了对应的建议和对策。第六章分析了我国植物多酚终端产品供求情况与消费者行为,特别调研了银杏黄酮,葡萄多酚和花青素市场。国外市场近期多年发展平稳,国内市场需求迅速扩大,开始出现时尚、奢侈包装的高端产品。这章根据消费者行为有关理论,调查了上海天津北京和武汉等城市,对银杏黄酮,花青素和葡萄多酚的终端产品的消费行为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我国消费者对不同多酚成品认知不同,家庭收入、品牌影响力、各种媒体宣传、产品自身特性等因素都会影响消费者需求,并提出了差异化产品宣传、专业化创新、推进产业专业规模化发展等建议及对策。第七章以尖峰集团发展植物多酚产品为例,运用swot分析,分析企业内部优势劣势,以及外部的机会和风险,提出尖峰集团发展多酚健康产品的战略发展方向。第八章研究了我国植物多酚产业的政策,并提出相关建议。这篇界定了我国植物多酚产业政策的范围,只能从广义的产业政策进行分析。指出准确涉及植物多酚的政策总量较少,可以互相关联的政策:如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农业深加工的比较多,特别是茶产业方面的政策较多,总体表现较为分散,相对于研究层次的可以关联的更多,国家和地方生物医药、健康食品相关的政策,更多体现直接写进了项目指南。研究后认为:应该扩宽政策主体,政策内容要突出环境保护、循环利用、综合创新,促进分工协作等关键内容,特别强调要完善市场准入和生产准入的政策,给本土企业一个公平竞争的氛围。第九章是结论部分,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性论述。概括了全篇论文的研究内容,指出了国内外的植物多酚研究现状,详细分析了我国原料类多酚和成品多酚的发展趋势思路方向,我国的原料多酚行业应该专业化规模发展,成品应该品牌专业和综合发展两个方向努力,政府应该针对性的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帮助迅速发展我国植物多酚产业,同时提出了后续研究的几个思路。
彭春艳[9](2015)在《世界滑石工业现状和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世界滑石的储量和资源情况,分析了世界主要滑石生产国的生产、消费及市场情况,并对世界滑石工业的发展趋势加以评述。
郝俊峰[10](2008)在《化妆品企业营销渠道策略研究 ——以台湾KSL公司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化妆品产业在我国的发展不算晚,同时为国家创造了很多税收和大量的就业机会。目前我国化妆品行业中,外资和合资的企业占主导地位,进口化妆品和合资企业的化妆品已经占有了近80%的化妆品市场。而在男性化妆品市场是一个新兴市场,各大公司竞相争夺。本土化妆品企业该如何综合利用企业资金、技术、管理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营销渠道优势,成为本文的研究重点。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营销组合中的产品、价格、地点、促销的相关战略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在营销组合中的营销渠道理论的研究目的在于运用结构、人和关系的有机组合,以相对低的投入,提供企业潜在的、长期的竞争优势。越来越多的公司都在开发新渠道,目的在于在渠道中制胜进而取得竞争优势。本文是基于国内外对营销渠道理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营销渠道进行深入研究,阐述了营销渠道的涵义、特征、作用、营销渠道的结构以及营销渠道的管理。并研究分析营销渠道的演化和营销渠道理论发展的新趋势。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化妆品行业的营销渠道的特点以及化妆品营销渠道中的成员。并以台湾KSL公司为例,对其进行STP分析、SWOT分析,并为研究男性消费者行为,对台南市男性消费者做问卷调查,之后应用Excel、SPSS等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定量分析。本文的创新之处就是对我国台湾地区的化妆品产业以及台湾地区化妆品产业的营销渠道进行深入探讨,希望可以藉由对台湾地区较成熟的化妆品行业的营销渠道分析,可以为我国其他化妆品企业提供有用的借鉴意义。在未来,使我国化妆品行业有一个长足的发展,在与世界着名化妆品企业竞争中取得营销渠道方面的优势。
二、国际化妆品工业概况及主要生产国的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化妆品工业概况及主要生产国的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0.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0.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0.4 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
第一章 中外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
1.1 洗涤技术的相关概念 |
1.1.1 洗涤、洗涤技术及洗涤剂 |
1.1.2 表面活性剂界定、分类及去污原理 |
1.1.3 助剂、添加剂、填充剂及其主要作用 |
1.1.4 合成脂肪酸及其特殊效用 |
1.2 国外洗涤技术的发展概述 |
1.2.1 从偶然发现到商品——肥皂生产技术的萌芽与发展 |
1.2.2 科学技术的驱动——肥皂工业化生产及其去污原理 |
1.2.3 弥补肥皂功能的缺陷——合成洗涤剂的出现与发展 |
1.2.4 新影响因素——洗涤技术的转型 |
1.2.5 绿色化、多元化和功能化——洗涤技术发展新趋势 |
1.3 中国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
1.3.1 取自天然,施以人工——我国古代洗涤用品及技术 |
1.3.2 被动引进,艰难转型——民国时期肥皂工业及技术 |
1.3.3 跟跑、并跑到领跑——新中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历程 |
1.4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发展沿革 |
1.4.1 民国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 |
1.4.2 建国初期组织机构调整 |
1.4.3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筹建 |
1.4.4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壮大 |
1.4.5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转制和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
2.1 我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开端(1957-1959) |
2.2.1 早期技术研究与第一批合成洗涤剂产品的面世 |
2.2.2 早期技术发展特征分析 |
2.2 以烷基苯磺酸钠为主体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1960-1984) |
2.2.1 生产工艺的连续化研究及石油生产原料的拓展 |
2.2.2 烷基苯新生产工艺的初步探索 |
2.2.3 长链烷烃脱氢制烷基苯的技术突破及其它生产工艺的改进 |
2.2.4 技术发展特征及研究机制分析 |
2.3 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研究(1985-1999) |
2.3.1 磺化技术的进步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α-烯基磺酸盐的开发 |
2.3.2 醇(酚)醚衍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
2.3.3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的研究 |
2.3.4 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
2.3.5 技术转型的方式及动力分析 |
2.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全面产业化及升级发展(2000 年后) |
2.4.1 三氧化硫磺化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
2.4.2 主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产业化 |
2.4.3 油脂基绿色化、功能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
2.4.4 新世纪技术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
3.1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初步发展(1958-1980) |
3.2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迅速崛起(1981-2000) |
3.2.1 生产原料的研究 |
3.2.2 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
3.2.3 叔胺的制备技术的突破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开发 |
3.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技术更新及新品种的开发 |
3.2.5 技术发展特征及动力分析 |
3.3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品种的开发(2000 年后) |
3.3.1 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的开发及乙氧基化技术的利用 |
3.3.2 糖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
3.3.3 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进一步发展 |
3.3.4 技术新发展趋势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助剂及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 |
4.1 从三聚磷酸钠至4A沸石——助剂生产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
4.1.1 三聚磷酸钠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65-2000) |
4.1.2 4 A沸石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80 年后) |
4.1.3 我国助剂转型发展过程及社会因素分析 |
4.2 从洗衣粉至多类型产品——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开发 |
4.2.1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初步开发(1957-1980) |
4.2.2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1981-2000) |
4.2.3 新世纪洗涤产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2000 年后) |
4.2.4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力与影响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 |
5.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及技术发展 |
5.1.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 |
5.1.2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 |
5.1.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研发路线的选择性分析 |
5.2 我国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初创(1954-1961) |
5.2.1 技术初步试探与生产工艺突破 |
5.2.2 工业生产的初步实现 |
5.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1962-1980) |
5.3.1 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开展的技术研究 |
5.3.2 为提升生产综合效益开展的技术研究 |
5.4 合成脂肪酸生产的困境与衰落(1981-90 年代初期) |
5.5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历史反思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洗涤技术历史特征、发展动因、研发机制考察 |
6.1 我国洗涤技术的整体发展历程及特征 |
6.1.1 洗涤技术内史视野下“发展”的涵义与逻辑 |
6.1.2 我国洗涤技术的历史演进 |
6.1.3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特征 |
6.2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 |
6.2.1 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
6.2.2 政策导向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
6.2.3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是驱动的双轮 |
6.2.4 环保要求是技术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 |
6.3 我国洗涤技术研发机制的变迁 |
6.3.1 国家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
6.3.2 国家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化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
6.3.3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迈向蓝色变革:促进私人资本在可持续水产养殖领域的投资》(第四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翻译项目概述 |
1.1 项目内容 |
1.2 项目要求 |
1.3 项目意义 |
1.4 报告结构 |
2 翻译实施方案 |
2.1 译前准备 |
2.1.1 背景知识准备 |
2.1.2 技术和理论准备 |
2.1.3 文本特征分析 |
2.1.4 目标读者及客户需求分析 |
2.1.5 翻译进度安排 |
2.2 译中环节 |
2.2.1 项目重难点分析 |
2.2.2 翻译原则及策略 |
2.2.3 译文质量监控 |
2.3 译后环节 |
2.3.1 译后审校 |
2.3.2 译后反思 |
3 翻译案例分析 |
3.1 词汇层面 |
3.1.1 专业术语翻译 |
3.1.2 普通词汇翻译 |
3.2 句子层面 |
3.2.1 长难句翻译 |
3.2.2 被动句翻译 |
3.3 图表文本翻译 |
3.3.1 词性转换 |
3.3.2 表格标题翻译——省译法 |
4 翻译实践总结 |
4.1 译后总结 |
4.2 对环境经济类文本翻译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翻译文本 |
附录B 术语表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3)民国时期天津生活类洋货贸易变迁研究(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理路 |
四、概念界定 |
五、主要参考文献与资料介绍 |
第一章 北方洋货集散地:民国时期的天津港进口贸易总体情况 |
1.1 国际航运视域下的民国时期天津港口与进口船舶情况 |
1.2 民国时期天津港进口洋货的情况与变化趋势 |
1.2.1 进口洋货的总体情况 |
1.2.2 进口洋货的历年变化趋势 |
1.3 民国时期天津港进口货品结构与民众生活之间的关系 |
小结 |
第二章 穿戴与装扮 |
2.1 棉纱与棉布——天津港进口大宗纺织品情况 |
2.1.1 棉纱的情况 |
2.1.2 棉布的情况 |
2.1.3 纺织品的贸易——“西货”与“东货”的此消彼长 |
2.2 洋装在身——天津港进口洋装、洋帽及装饰物情况 |
2.2.1 洋装成衣与国产“机制洋装” |
2.2.2 进口洋帽及装饰物 |
2.3 从“多余物”到“必需品”——天津港进口日化用品情况 |
2.3.1 进口香皂与天津制皂工业 |
2.3.2 进口牙膏、香水和其他化妆品 |
小结 |
第三章 饮食与医药 |
3.1 天津港进口大宗食品及相关商品情况 |
3.1.1 面粉与糖——天津港进口大宗食品的规模化 |
3.1.2 农作物种子、肥料——农业相关产品的进口 |
3.1.3 从传统香料到味精——调味品的转变 |
3.2 天津港新式食品、饮料的进口与餐饮风气变迁 |
3.2.1 进口洋酒的销售与管控 |
3.2.2 西式汽水饮料与甜品的引进 |
3.2.3 罐头食品的进口与国产化 |
3.2.4 天津与世界非主要国家食品贸易情形 |
3.3 天津港药品、保健品、医疗器械的进口与转运 |
小结 |
第四章 建筑工程与居住环境 |
4.1 天津近代住建材料的引进与使用 |
4.1.1 从木材到钢筋水泥——天津进口住建材料的新变化 |
4.1.2 从洋漆垄断到国货崛起——天津油漆工业的奇迹 |
4.2 天津港进口工程机器及设备的情况 |
4.2.1 精密建工仪器的引进 |
4.2.2 大型建工机器的引进 |
4.3 天津港进口贸易下的城市住宅内部空间变迁 |
4.3.1 新式室内用品的进口情形 |
4.3.2 冰箱——现代家用电器的出现 |
小结 |
第五章 交通工具与通讯传媒设备 |
5.1 天津港口贸易与近代交通工具的引进 |
5.1.1 汽车入津与民众对汽车的认识 |
5.1.2 自行车的传入及在华北地区的推广 |
5.2 天津港口贸易与近代通讯设备的引进 |
5.2.1 无线电设备与技术在天津及华北的扩散 |
5.2.2 电话设备与技术在天津及华北的扩散 |
5.3 天津港口贸易与近代新型传媒设备及传媒技术的引进 |
5.3.1 照相机的引进与国产化 |
5.3.2 电影、电视技术的传播 |
小结 |
第六章 繁盛与幻象:对天津港口贸易与华北民众生活变迁的思考 |
6.1 洋货贸易影响下的民国时期天津民众生活 |
6.2 数据繁盛的背后 |
6.2.1 关税与主权 |
6.2.2 城市与乡村 |
6.2.3 洋货与国货 |
6.3 日本因素与走私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中国“药妆” “终结”史(论文提纲范文)
“药妆”进入中国 |
中国特色 |
走向“终结” |
近600亿市场仍将发展 |
(6)以废气中的硫化氢开发含硫化学品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硫化氢废气的处理 |
2 硫化氢下游产品的开发 |
2.1 无机硫化物 |
2.1.1 硫化钠 |
2.1.2 硫氢化钠 |
2.1.3 硫化锌 |
2.2 硫醇类 |
2.2.1 甲硫醇 |
2.2.2 乙硫醇 |
2.2.3 2-巯基乙醇 |
2.2.4 巯基乙酸 |
2.2.5 叔十二碳硫醇 |
2.3 硫醚类 |
2.3.1 二甲硫醚 |
2.3.2 蛋氨酸 |
2.3.3 聚苯硫醚 |
2.4 硫酚类 |
2.5 硫代酰胺 |
2.6 含硫杂环 |
2.7 有机二硫化物 |
2.8 高价硫有机物 |
3 结语 |
(7)基于茶油的抗衰老化妆品的研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茶油的概述 |
1.1.1 茶油的资源及分布 |
1.1.2 茶油的精制 |
1.1.3 茶油中的化学组成 |
1.1.4 茶油的应用与开发现状 |
1.2 茶油在化妆品中的作用 |
1.2.1 茶油自身的活性研究 |
1.2.2 茶油作为化妆品经皮促渗剂 |
1.2.3 茶油在化妆品中的发展前景 |
1.3 抗衰老化妆品的研究现状 |
1.3.1 抗衰老化妆品概述及发展现状 |
1.3.2 皮肤的老化与抗衰老化妆品的作用 |
1.3.3 抗衰老化妆品原料来源 |
1.4 课题背景、意义与内容 |
1.4.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茶油作为基础油用油的制备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化妆品用茶油的处理方法 |
2.2.2 茶油理化指标的测定 |
2.2.3 茶油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
2.2.4 抗氧化物质含量的测定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化妆品用茶油的冬化工艺结果 |
2.3.2 冬化对理化特征参数的影响 |
2.3.3 处理前后茶油脂肪酸组成的比较 |
2.3.4 抗氧化物质含量的变化 |
2.4 小结 |
第三章 茶油基础油的活性研究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茶油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
3.2.2 Valia-chien扩散池透皮吸收实验方法 |
3.2.3 脂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茶油抗氧化能力的测定结果 |
3.3.2 体外经皮渗透实验结果 |
3.3.3 脂水分配系数测定结果 |
3.4 小结 |
第四章 抗衰老润肤油的开发与研究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2 试验方法 |
4.2.1 制备工艺 |
4.2.2 质量评价 |
4.2.3 动物实验 |
4.2.4 体外实验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制备工艺结果 |
4.3.2 质量评价结果 |
4.3.3 动物实验结果 |
4.3.4 体外实验结果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8)我国健康植物多酚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目标和安排 |
1.3.1 目标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和不足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 |
第2章 研究评述及相关理论分析 |
2.1 国外研究评述 |
2.2 国内研究评述 |
2.2.1 对原料多酚的研究 |
2.2.2 对植物多酚终端产品的研究 |
2.2.3 植物多酚产业发展方面的研究 |
2.2.4 综合评述 |
2.3 产业发展相关理论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植物多酚产业发展概况 |
3.1 植物多酚产业内涵及产品特征 |
3.1.1 基本概念 |
3.1.2 植物多酚产品 |
3.2 世界植物多酚产业发展现状 |
3.2.1 欧洲植物多酚产业现状 |
3.2.2 北美植物多酚产业现状 |
3.2.3 日本多酚产业现状 |
3.3 中国多酚产业发展现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植物多酚原料产业分析 |
4.1 中国植物多酚原料品种分析 |
4.1.1 黄酮类 |
4.1.2 儿茶素类 |
4.1.3 花色素类 |
4.1.4 原花色素 |
4.1.5 芪类化合物 |
4.2 原料植物多酚品种生产概况 |
4.2.1 银杏黄酮 |
4.2.2 葡萄多酚 |
4.2.3 花青素(蓝莓提取物,欧洲越橘提取物等) |
4.2.4 其他多酚 |
4.3 生产企业行为分析 |
4.3.1 企业基本状况描述 |
4.3.2 企业战略行为调查 |
4.3.3 企业营销策略调研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植物多酚终端产品现状分析 |
5.1 中国植物多酚终端产品现状 |
5.2 代表性产品 |
5.2.1 银杏黄酮产品分析 |
5.2.2 葡萄多酚产品分析 |
5.2.3 花青素产品分析 |
5.3 代表性专业植物多酚企业 |
5.4 对策与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植物多酚产业市场供求及消费者行为分析 |
6.1 我国植物多酚市场供需情况分析 |
6.2 我国植物多酚市场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 |
6.2.1 关于花青素市场消费者行为分析 |
6.2.2 关于葡萄多酚(葡萄籽提取物)市场消费者行为分析 |
6.2.3 中国银杏叶产品市场消费者行为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尖峰集团植物多酚产品示范性分析(SWOT分析) |
7.1 集团介绍与多酚产品介绍 |
7.2 尖峰集团多酚产品发展优势 |
7.2.1 尖峰集团的综合优势 |
7.2.2 企业多酚原料优势 |
7.2.3 终端产品优势 |
7.2.4 资金保障优势 |
7.3 尖峰集团植物多酚产品发展劣势 |
7.3.1 植物多酚原料资源配置松散,架构不合理,优势资源浪费,无法共享 |
7.3.2 终端产品生产资源浪费 |
7.3.3 终端产品营销人才缺乏 |
7.3.4 科研的劣势 |
7.4 机会 |
7.4.1 国家大形势的机会 |
7.4.2 国家监管造成的机会 |
7.4.3 国际市场对健康食品用于慢性病的新品需求强烈 |
7.4.4 新市场形成 |
7.5 威胁 |
7.5.1 新的竞争对手 |
7.5.2 政府监管日趋严格 |
7.5.3 国家放宽直销企业的审批条件 |
7.6 SWOT矩阵分析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中国植物多酚产业政策分析 |
8.1 产业政策含义 |
8.2 中国植物多酚产业政策现状 |
8.2.1 植物多酚产业政策主体较多 |
8.2.2 植物多酚产业政策客体逐渐增多 |
8.2.3 植物多酚产业政策内容迅速增多 |
8.3 我国植物多酚产业政策建议 |
8.3.1 政策主体还需扩宽 |
8.3.2 政策内容要专注、重点突出 |
8.3.3 政府合理定位有效培育植物多酚市场 |
8.3.4 继续拓宽植物多酚产业的投融资渠道 |
8.3.5 完善与调整植物多酚产业人才政策加大人才储备 |
8.3.6 提高政策执行能力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1.1 中国植物多酚原料产业行业水平已经与国际相接近 |
9.1.2 成品企业与国际上有较大的差距 |
9.1.3 得出尖峰集团应该采取的多酚产品发展战略 |
9.1.4 针对性强的政策总量较少,行业准入政策阻碍发展,需要完善 |
9.1.5 我国多酚产业企业的对策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生产经营多酚原料企业基本情况及行为调查问卷 |
附录二:关于银杏叶产品消费者行为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关于葡萄多酚产品消费者行为调查问卷 |
附录四: 关于花青素产品消费者行为调查问卷 |
附录五: 银杏叶药品批文名单 |
附录六: 银杏叶保健品批文目录 |
附录七: 葡萄多酚保健品批文目录 |
附录八: 花青素批文目录 |
附录九: 我国主要生产植物多酚原料企业名单 |
致谢 |
附件 |
(10)化妆品企业营销渠道策略研究 ——以台湾KSL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动机 |
1.3 研究范围与内容 |
1.4 研究流程 |
第二章 营销渠道理论及其新发展趋势 |
2.1 营销渠道理论概述 |
2.1.1 营销渠道的涵义及特征 |
2.1.2 营销渠道的地位与作用 |
2.1.3 营销渠道的结构三要素 |
2.1.4 营销渠道的管理 |
2.2 营销渠道的演化 |
2.3 营销渠道新趋势 |
2.3.1 营销渠道创新的动因 |
2.3.2 营销渠道的新趋势 |
第三章 化妆品产业及其营销渠道研究 |
3.1 化妆品的定义与种类 |
3.2 化妆品产业的界定 |
3.3 全球化妆品产业概述 |
3.3.1 美国 |
3.3.2 日本 |
3.3.3 法国 |
3.3.4 德国 |
3.3.5 韩国 |
3.4 化妆品营销渠道模式研究 |
3.4.1 经销商代理的渠道模式 |
3.4.2 共享平台式渠道模式 |
3.4.3 直销渠道模式 |
3.4.4 技术辅助式营销模式 |
3.5 化妆品产业的发展 |
3.5.1 化妆品产品发展趋势 |
3.5.2 化妆品包装的发展趋势 |
3.6 化妆品产业的发展对其营销渠道的影响 |
第四章 台湾地区化妆品产业及其营销渠道研究 |
4.1 台湾地区化妆品市场概况 |
4.1.1 台湾地区化妆品产业发展过程 |
4.1.2 台湾地区化妆品产业特点 |
4.1.3 台湾地区化妆品产业环境概况 |
4.2 台湾化妆品市场的波特五力分析 |
4.2.1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详解 |
4.2.2 台湾化妆品行业的五力分析 |
4.3 台湾地区化妆品主要渠道成员分析 |
4.3.1 分公司、区域经销商和分销商 |
4.3.2 批发市场 |
4.3.3 大卖场 |
4.3.4 商场专柜 |
4.3.5 中小超市、便利店、零售商店 |
4.3.6 专卖店 |
4.3.7 药局 |
4.3.8 药厂 |
4.3.9 加盟店及美容沙龙 |
4.3.10 网络营销渠道 |
4.3.11 直销渠道 |
4.3.12 邮购化妆品 |
4.3.13 电视销售 |
4.3.14 电话销售 |
4.3.15 自助式化妆品 |
4.4 台湾地区男性化妆品市场研究 |
4.4.1 台湾地区男性化妆品市场概述 |
4.4.2 台湾男性化妆品市场兴起主要原因 |
4.4.3 台湾男性化妆保养市场商机无限 |
第五章 台湾 KSL 营销战略研究 |
5.1 台湾 KSL 公司概述 |
5.1.1 台湾KSL 公司简介 |
5.1.2 台湾KSL 公司的管理方式与公司组织结构 |
5.1.3 台湾KSL 公司主要商品 |
5.1.4 台湾KSL 公司面临的市场状况 |
5.1.5 台湾KSL 公司的营销方式 |
5.2 台湾KSL 公司的 STP 分析 |
5.2.1 STP 分析简介 |
5.2.2 台湾KSL 公司的STP 分析 |
5.3 竞争者分析 |
5.3.1 UNO 的STP 分析 |
5.3.2 台湾KSL 公司与其主要竞争对手UNO 的对比研究 |
5.4 台湾KSL 公司的 SWOT 分析 |
5.4.1 SWOT 分析 |
5.4.2 台湾KSL 公司的SWOT 分析 |
5.5 男性化妆品消费行为研究 |
5.5.1 研究概述 |
5.5.2 问卷调查结果 |
5.5.3 因子分析和信度分析 |
5.5.4 调查结果研究 |
5.6 给台湾KSL 公司的建议 |
第六章 结束语 |
附录一:参访问题 |
附录二: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国际化妆品工业概况及主要生产国的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D]. 王鹏飞. 山西大学, 2021(01)
- [2]《迈向蓝色变革:促进私人资本在可持续水产养殖领域的投资》(第四章)翻译实践报告[D]. 肖德娟.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4)
- [3]民国时期天津生活类洋货贸易变迁研究(1912-1937)[D]. 吕天石. 河北大学, 2019(05)
- [4]中国“药妆” “终结”史[J]. 张凯. 知识经济, 2019(14)
- [5]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化妆品系列报道之一 药妆品,究竟离我们有多远[J]. 刘丽,刘玮,梅鹤翔,王秩豫,小兵,思驿,王静,孙吉梦. 中国化妆品, 2018(10)
- [6]以废气中的硫化氢开发含硫化学品的研究进展[J]. 张宏,李望,赵和平,王捷,陈经义,亢田礼. 化工进展, 2017(10)
- [7]基于茶油的抗衰老化妆品的研究开发[D]. 朱敏. 合肥工业大学, 2017(07)
- [8]我国健康植物多酚产业发展研究[D]. 於洪建. 沈阳药科大学, 2016(08)
- [9]世界滑石工业现状和发展趋势[J]. 彭春艳.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15(05)
- [10]化妆品企业营销渠道策略研究 ——以台湾KSL公司为例[D]. 郝俊峰. 天津大学, 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