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970型集成电路袖珍收音机的原理、组装与调试(论文文献综述)
曾胜财,甘亮勤[1](2018)在《音频功率放大器制作实训课程教学研究》文中指出对高职模拟电子技术实训课程"音频功率放大器制作"进行了教学实践探索,详细论述了实训电路组成及工作原理,阐述了基于项目驱动的实训课程教学过程,提出了课程的评价考核方式,总结了实训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陈庭翰[2](2017)在《21世纪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研究 ——以汽车与电子企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发达国家去工业化路线已经过去二十载,其合理性因经济危机爆发而再受质疑。对制造业地位的再认识促使美、中、日、德等传统制造业大国再次围绕制造业发展勾织蓝图。不过,在市场调节处于基础配置作用的全球化时代,国家制造业竞争力是各制造业企业实力的综合表现,企业能否运用合适的竞争战略来适应产业变化趋势、充分发挥自身能力是各国制造业振兴的关键问题。日本作为世界上制造业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国家之一,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在制造业领域遭受诸多挑战,从而采取了深刻的竞争战略调整,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战略效果。实际上,日本企业的战后振兴到21世纪初的新一轮竞争战略调整对中国企业都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因此,本文试图对战后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进行宏观性研究以窥探其战略路线与逻辑,并将重点放在21世纪以来的竞争战略调整,主要研究对象为具有代表性的日本汽车与电子企业。本文以波特通用竞争战略(总成本领先、差异化、集中战略)理论为基础,“五力模型”、“钻石体系”以及“价值链”为主要分析方法,对日本制造业企业战后半个多世纪的竞争战略调整的战略演变进行归纳与剖析。本文发现,日本汽车与电子企业实现战后振兴的核心是企业对异质性资源与能力进行持续与偏重培养,在战后初期以组织创新为能力积累的主要方式,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以技术创新来实现全球竞争地位的提升,并最终以创新为核心占据全球产业分工的价值高点。在这种战略逻辑下,日本企业的战略路径主要表现为由总成本领先战略与成本导向的集中战略相结合向差异化战略与总成本领先战略惯性相结合的战略演化。在这一战略路径下,日本企业的产业链地位也随着差异化战略进程而由低端向中高端演变,生产运营由本土化向全球化演变,技术研发由引进、模仿向跟随、领先创新演变,最终在20世纪90年代末构建起发展水平最高的产业集群之一。21世纪以来,日本汽车与电子企业在面对新局势采取了即具共性也具特性的竞争战略调整,共性主要体现在:为应对全球模块化战略兴起与全球产业价值链解构,日本企业皆采取了以模块化战略为主要战略类型的战略结合。特性则表现为:日本汽车企业采取了主动性的模块化战略,电子企业相反,采取了被动性的模块化战略,因而决定了两者的战略特征与战略效果的迥异。日本汽车企业根据企业自身的供应商网络特点、垂直一体化企业异质性能力构建了基于模块整合效率的模块化战略,并有条不紊的进一步挖掘模块整合能力。这种模块化战略理念有别于西方汽车企业,使日本汽车企业成为汽车产业模块化体系的规则制定者与推动者之一,从而使汽车产业成为21世纪以来日本制造业里少数竞争力持续性增强的产业部门之一。电子企业受相对更加封闭的过往战略惯性与路径依赖而在向模块化转型的过程中出现反应滞后的问题,从而陷入战略被动。电子企业于经济危机爆发前后才开始频繁布局模块化战略,并根据自身高价值模块的提供能力与核心价值模块的特点实行了更强调封闭性与国内制造地位的日本特色“开放与封闭”战略模式。然而,战略展开的滞后性与价值链构成的历史性缺陷使日本电子企业的模块化战略效果远远不如汽车企业。除采用模块化战略来实现总成本领先与差异化战略结合外,基于顾客价值的价值创造成为日本制造业企业在差异化战略展开分立竞争战略调整的价值动力,主要调整领域是生产业务差异化领域与服务差异化领域。通过重新定义顾客价值集聚区间,日本企业在生产业务差异化领域采取了对自身产品竞争优势的再定义与服务差异化的扩展。在自身产品竞争优势转变上,日本汽车企业将21世纪产业新需求作为构建全新差异化优势的基础;日本电子企业则发现,产业链专业分工体系的建立、全球收入阶层分布格局的变动引发了顾客需求价值变化,提供了通过参与新型产业链合作与产品档次转换构建新差异化优势的可能性。由此,在产品结构上,日本汽车企业采取了由传统能源汽车向新能源、智能化汽车的整体转型,日本电子企业采取了由最终消费类电子产品向B2B业务的转型。在服务差异化领域,日本企业基于顾客价值扩展推动价值由产品向服务的转移,展开了服务增强战略,包括B2B市场内解决方案业务类型由系统贩卖向方案贩卖的转型以及B2C市场内服务实践向服务渗透战略的转移。通过对产业贸易层面与企业经营层面的量化分析发现,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第一,从产业贸易竞争力来看,日本汽车企业实现了21世纪以来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在全球产业链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不过在汽车零部件、摩托车与非机动车领域的竞争优势受到挑战。日本电子企业则落入竞争力持续衰退的困境中,还面临着产业开放化的弊端。第二,从企业经营状况来看,日本汽车企业在经济危机后实现竞争力的提升,不过对新兴市场特殊性战略应对的匮乏与本土产业空心化问题也日益明显。日本电子企业出现了营业规模与盈利能力的非正向相关性,表现出企业保守姿态的转换,使盈利能力得到显着恢复。不过保守姿态无助于市场势力的下滑,并损伤与扩张能力相关的异质性资源与能力,将会有损未来盈利路线的稳定性与战略选择的多样性。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对本国经济的重要作用为中国坚持制造业立国提供了依据,表明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并未随“去工业化”思潮而降低。结合日本企业制定竞争战略的经验与教训,中国企业一方面应结合所在产业特点与自身资源与能力优势构建中长期的战略规划,另一方面应重视对所在产业发展趋势的判断与应对,避免因近年来制造业快速发展现状而降低对未来挑战的识别能力,增强竞争战略规划的前瞻性并积极布局应对措施。政府方面也应结合日本政府在产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在规制金融服务、解决企业现实问题、推进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等方面为中国制造业发展提供宏观政策支持。
周敏宁[3](2016)在《中国家电产品造型研究(1949~1979年)》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中国家电产品造型设计的时间段为1949年1979年,处于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国计划型经济体制下工业生产相对封闭时期。家电产品是中国早期众多工业产品体系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它的发展历程蕴含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化生产、国家经济制度的变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思潮转变等多种因素。本文研究时间避开80年代后改革开放全线引进国外生产流水线对本土因素的影响,更好地反映中国工业发展模式下家用电器的一个本土化改造、设计、生产进程,指出周边工业产业对家电产品造型形成的影响,社会工业整体发展水平对家电产品造型演变的促进和制约。本文基于中国家用电器发展的纵向历史发展历程、同时期世界家电产业发展的横向对比,集中选取电娱类家电、电动类家电、照明家电等出现较早、产量较大、受科技要素、工艺条件、相关支持产业、生产企业体制和国家经济体制影响较大的家电品种来分析中国民用家电造型产生原因及演变轨迹。在对中国各家电产品主产区现存大量家电产品进行实物考察,获得大量样本的基础上,通过对产品造型来源、科技应用、工艺材料,风格款式成因给出时代性、工艺性、体制方面的影响因素,从产品造型演变上归纳了中国家电的主要发展线索:“以商兼工”仿造,进口零件组装、装配性生产、整机国产化,自有风格直至改革开放后引入国外生产线从而本土家电产品设计总线的断裂,分析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并梳理中国建国30年家电产业脉络。论文从家电产品起源着手,通过对不同生产商生产设计特点、优势和局限性展开研究,结合与国外同类家电产品对比,以收音机、电视机、电扇和电灯等主要家电为例,对中国民用家电造型的演变进行了归纳和梳理,展现了中国民用家电“两条主线”—“由外向内”模仿国外家电产品进而本土化自制、“自上而下”通过大联合设计、“卫星厂”模式向全国普及家电产品造型,结合多种内外时代影响、经济消费局限“折衷”下的多样化家电产品造型表现形态。
詹明,段书凯,王丽丹[4](2014)在《调频收音机原理与制作实验的教学探讨》文中认为介绍了调频收音机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步骤,在分析学生实验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步骤的分解,要求学生做针对性的技能训练,并独立地完成实验,使得整个实验过程处于有序控制之中,为该实验的优化教学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程志远[5](2013)在《基于STM32的网络收音机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MP3为代表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广泛的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而电子技术的发展将此应用推向了更加广阔的空间。网络收音机就是在网络技术和嵌入式技术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和智能手机一样,网络收音机极大的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快乐与方便。和传统的调频广播比较,网络广播在电台的数量、传输信号的质量、传播的主体性以及和观众的互动性等方面都具有较明显的优势。随着近两年3G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网络电台也快速增加,收听网络电台的观众人数也较以前有了明显的增多。Internet电台,正在迅速演变并且朝着创新广播的传播形式和数字化方向发展,改变我们的社会生活和信息接收的习惯。目前在国内,网络收音机的实现形式主要还是以软件为主,一般是基于PC机平台,搭载一个网络电台播放软件,来收听网络广播,这种方式是以个人电脑为载体,不便于随身携带。而在国外,基于手持式的网络收音机设备已经很成熟,但是大多采用的是专用芯片,在造价方面比较高。因此,手持式的网络电台接收设备的研究和实现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设计的Internet Radio是以嵌入式技术为背景,采用意法半导体(ST)公司的Cortex-M3内核芯片STM32作为硬件平台的核心处理器,以国内开源实时操作系统RT-Thread为软件平台的核心,然后在核心处理器的周围添加一些外围硬件,加载一些和硬件相关的驱动程序以及应用程序,组成一个基于STM32的嵌入式Internet Radio系统。Internet Radio主要工作过程是用户通过人机界面发出指令,处理器接收到指令后,从网络上获取音频流信号,送到解码模块对音频流进行解码,然后送到耳机进行回放。整个系统的设计包含两个部分:硬件系统的设计和软件系统的设计。硬件系统的设计主要包括电路图的设计,关键芯片的选型,PCB的制作以及后期的焊接和调试。软件的设计主要包括操作系统的选择、移植,底层驱动代码的编写、调试和应用软件的测试等。本文设计的Internet Radio制作出了样机,并经过了整体测试,整体效果比较理想,对嵌入式和网络技术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要小奇[6](2011)在《我与电子制作(上)》文中研究说明朋友们,也许你们是刚刚接触电子的菜鸟们,又或许你们在电子的海洋里已经历练成了大虾,不管如何,相信您在电子这条路上发生过很多不一样的故事,本文的作者,是从一个懵懂的少年成长为行业里的工程师,这一路上有失败也有成功,但是只要坚持,你也会成为这里的高手,分享您的故事,感动和激励更多的朋友,岂不是乐事!
张翠明[7](2010)在《基于项目驱动的模拟电子实验教学改革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使模拟电子教学进一步适应高职特色,对模拟电子实验教学进行了创新、改革,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通过袖珍收音机的组装与调试实训,使模拟电子实验形成内容衔接、前后连贯的统一体.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赵以贵[8](2004)在《厚膜微压传感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目前我国工业过程自动控制、机电一体化及其他应用领域微压测量用工业变送器、液位计技术的需要,采用较大半径/厚度比(r/h)的新型超薄微压陶瓷弹性体设计和高性能钌酸盐厚膜应变电阻,并运用厚膜印刷、烧结工艺技术,研制出工作温度高、耐腐蚀、性能价格比高的新型厚膜微压力传感器。 本论文首先系统的介绍了厚膜技术基础知识及厚膜微压传感器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根据厚膜压力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对厚膜微压传感器进行理论分析、方案设计和电路设计,并给出信号调理电路的工艺版图;在厚膜工艺生产线上,加工制作了厚膜微压传感器。在微压传感器理论分析和方案设计过程中,详细分析了影响微压传感器性能的各种因素,重点讨论了厚膜微压传感器的结构设计、线性化电路设计和传感器温度补偿等问题。论述了传感器的制造工艺过程和测试结果。最后,对微压传感器的改进提出了一些措施。
柳德志[9](2004)在《袖珍液晶电视完全DIY》文中研究说明 在当今网络时代,虽然电视已经可取代,但许多无线电爱好者和DIY迷们对打造一款有着个人特色的袖珍电视机的热情并未有所减,正如当年组装矿石收音机一样。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对投影机DIY热潮的掀起以及彩色液晶显示屏价格的平民化,液晶电视已经摆到普通无线电爱好者的工作台。袖珍液
陈名松,何涛,景新幸,周胜源[10](2004)在《TDA7088T调频收音机的原理》文中研究指明
二、970型集成电路袖珍收音机的原理、组装与调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970型集成电路袖珍收音机的原理、组装与调试(论文提纲范文)
(1)音频功率放大器制作实训课程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实训电路组成及原理 |
3 基于项目驱动的课程实训教学过程 |
3.1 实训目的、要求讲解 |
3.2 实训电路图及工作原理讲解 |
3.3 电路原理图的版图设计 |
3.4 元器件检测 |
3.5 元器件焊接 |
3.6 电路板测试 |
3.6.1 VCC电压值测试 |
3.6.2 PCB板各缺口电流测试 |
3.6.3 高音、低音电路测试点的电压测量 |
3.7 整机安装及综合调试 |
3.8 实训课程的考核评价 |
4 实训过程中常见的错误及对策 |
4.1 元件焊接错误 |
4.2 电源电压过低或为零 |
4.3 缺口电流偏低 |
4.4 低音电路出现无声故障 |
5 结束语 |
(2)21世纪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研究 ——以汽车与电子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
1.2.1 现实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竞争优势与竞争战略的研究 |
1.3.2 关于新型企业竞争战略转型的研究 |
1.3.3 关于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的研究 |
1.4 研究框架与方法 |
1.4.1 研究框架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及相关理论 |
2.1 战略管理与竞争战略的概念 |
2.1.1 战略管理的建立 |
2.1.2 竞争战略 |
2.2 竞争战略一般分析 |
2.2.1 竞争战略相关概念 |
2.2.2 竞争战略的类型界定 |
2.3 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地位的理论分析 |
2.3.1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
2.3.2 金融危机产生的内在逻辑 |
2.3.3 制造业转型趋势对制造业地位与结构的影响 |
2.4 企业制定竞争战略的理论依据 |
2.4.1 五力模型 |
2.4.2 钻石体系 |
2.4.3 价值链 |
2.5 汽车与电子企业作为重点研究的理论动机 |
2.5.1 以主导产业理论为视角 |
2.5.2 以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为视角:成熟产业转型 |
2.5.3 对日本汽车与电子产业的产业分类解释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的历史演变过程 |
3.1 日本汽车企业竞争战略调整的几个历史阶段 |
3.1.1 1951-1970 年间的日本汽车企业竞争战略 |
3.1.2 1970-1980 年间的日本汽车企业竞争战略 |
3.1.3 1980-2000 年间的日本汽车企业竞争战略 |
3.2 日本电子企业竞争战略调整的几个历史阶段 |
3.2.1 1957-1965 年间的日本电子企业竞争战略 |
3.2.2 1965-1985 年间的日本电子企业竞争战略 |
3.2.3 1985-2000 年间的日本电子企业竞争战略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21 世纪日本制造业企业开展竞争战略调整的动因 |
4.1 总成本领先战略局限性增强 |
4.1.1 劳动力优势的丧失 |
4.1.2 市场需求的变化 |
4.1.3 企业结构优势的减弱 |
4.1.4 新兴经济体的威胁 |
4.2 差异化战略局限性增强 |
4.2.1 产业发展阶段下维持差异化优势难度的增加 |
4.2.2 日本制造业企业差异化战略自身的局限性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21 世纪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战略结合 |
5.1 总成本领先战略与差异化战略结合的理论探究 |
5.1.1 战略结合的理论可行性分析 |
5.1.2 战略结合的现实可行性分析 |
5.1.3 战略结合的促进因素 |
5.2 模块化战略转变:战略结合的主要形式 |
5.2.1 模块化战略的概念 |
5.2.2 模块化战略模式 |
5.2.3 模块化战略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学习效应的途径 |
5.2.4 模块化战略下产业价值链、微笑曲线的表现形式 |
5.2.5 欧美企业模块化战略的实施状况 |
5.3 日本汽车企业的模块化战略转型 |
5.3.1 “超模块化”的丰田模块化战略 |
5.3.2 丰田模块化战略的再深化:新全球构架战略 |
5.4 日本电子企业的模块化战略转变 |
5.4.1 组织结构由垂直化向水平化改革 |
5.4.2 价值链体系的由垂直一体化向垂直分离体系改革 |
5.4.3 日本式的“开放与封闭”战略特征的形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21 世纪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战略分立 |
6.1 差异化实现途径的变化 |
6.1.1 基于产品与市场的传统差异化实现途径 |
6.1.2 基于价值创造的差异化实现新途径 |
6.1.3 日本制造业企业转变差异化实现路径的选择 |
6.2 日本制造业企业生产业务转变战略具体措施 |
6.2.1 汽车企业的生产业务转变战略具体措施 |
6.2.2 电子企业的生产业务转变战略具体措施 |
6.3 日本制造业企业服务增强战略具体措施 |
6.3.1 B2B领域:由服务渗透向服务转型战略转变 |
6.3.2 B2C领域:由服务实践向服务渗透战略的转变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21 世纪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的效果与问题 |
7.1 从产业贸易层面看竞争战略调整的效果与问题 |
7.1.1 从产业贸易层面看竞争战略调整的效果 |
7.1.2 从产业贸易层面看竞争战略调整存在的问题 |
7.2 从企业经营层面看竞争战略调整效果与问题 |
7.2.1 从企业经营层面看竞争战略调整的效果 |
7.2.2 从企业经营层面看竞争战略调整存在的问题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对我国的启示 |
8.1 对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地位的认识 |
8.1.1 认识到制造业对于中国经济的驱动作用 |
8.1.2 认识到中国制造业发展阶段与经济转型目标的距离 |
8.2 对企业制定竞争战略的启示 |
8.2.1 结合所在产业特点与自身资源与能力优势制定竞争战略 |
8.2.2 重视对所在产业发展趋势的判断与应对 |
8.3 对政府宏观政策的建议 |
8.3.1 促进金融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正向作用 |
8.3.2 加强对制造业企业现实问题的解决 |
8.3.3 推进细分产业或领域的发展战略规划 |
8.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中国家电产品造型研究(1949~1979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其缘起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现状的综述 |
1.2.1 国内对 1949-1979 年家电产品的研究 |
1.2.2 国外对中国 1949-1979 年家电产品的研究 |
1.2.3 当前研究现状的不足 |
1.3 研究目标和意义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对象时间的界定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对象和时间的界定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框架 |
1.5.3 研究方法 |
1.5.4 理论基础 |
第二章 中国家电工业发展基本脉络 |
2.1 中国家电工业产生背景 |
2.1.1 电器科技发展背景 |
2.1.2 中国家电工业产生 |
2.1.3 解放前中国家电企业发展概况 |
2.2 建国初期家电企业国有化进程(1949-1957) |
2.2.1 完成电器工厂国营接管 |
2.2.2 军工厂式家电生产制 |
2.2.3 扶持带动电器周边产业 |
2.3 大跃进时期的发展与制约并存(1958-1965) |
2.3.1“大跃进”时期工业发展概况 |
2.3.2 浮夸风下的家电生产概况 |
2.4 文革时期—曲折前进(1966-1976) |
2.4.1 政治运动带动收音机普及 |
2.4.2 文革运动对家电产能的影响 |
2.4.3 工业生产管理权改革下放 |
2.5 经济恢复时期(1977-1979) |
2.5.1 引进技术对家电产能的推动 |
2.5.2 引进技术对本土产业链的冲击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1949-1979 年主要家电产品类型及发展 |
3.1 电娱类家电—收音机 |
3.1.1 解放前收音机发展概况 |
3.1.2 新中国建国后收音机工业阶段性发展 |
3.1.3 中西收音机造型比较分析 |
3.1.4 收音机界面演变特征分析 |
3.1.5 收音机外型结构演变轨迹 |
3.2 电娱类家电—电视机 |
3.2.1 电视机发展概述 |
3.2.2 建国后电视机工业阶段性发展 |
3.2.3 中国电视机的发展及造型分析 |
3.2.4 电视机发展对比分析(以中日为例) |
3.3 电动类家电—电扇 |
3.3.1 电扇发展概述 |
3.3.2 电扇结构演变成因分析 |
3.3.3 我国电扇的发展及造型分析 |
3.4 其他家电产品 |
3.4.1 照明类家电—电灯、手电筒 |
3.4.2 制冷类家电—电冰箱、空调 |
3.4.3 清洁类家电—洗衣机 |
3.4.4 整容类家电—电吹风、电熨斗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1949-1979 年家电产品造型演变特征及路径 |
4.1 时代因素下家电产品造型风格演变 |
4.1.1 由舶来品走向国货 |
4.1.2 由奢侈品走向日用品 |
4.1.3 由公众家电走向居室家电 |
4.2 工艺技术发展下家电产品外观造型演变 |
4.2.1 材料处理由简单转向复杂 |
4.2.2 由半手工制造转向工业化生产 |
4.2.3 构造由简单转向集约化 |
4.2.4 功能界面由粗放转向精密 |
4.3 社会体制下家电产品造型演变 |
4.3.1 消费水平局限下家电造型简化 |
4.3.2 计划经济下家电造型趋同 |
4.3.3“宣传阵地”转向婚俗用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1949-1979 年家电造型式样成因及特征 |
5.1 中西造物意识融合 |
5.1.1 记忆性“洋货”造型借用 |
5.1.2 中式文化语境下造物“转译” |
5.1.3 中国传统工艺的糅合 |
5.2 时代审美因素影响 |
5.2.1 建国初期“革命性”装饰题材(1949-1957) |
5.2.2 大跃进时期的“浮夸”与“赶超”(1958 -1961) |
5.2.3 文革时期“红色”装饰(1966-1976) |
5.2.4“工业美术”兴起 |
5.3 不同生产商造物思想对比 |
5.3.1 国营企业的“耐久”思想 |
5.3.2 军工企业的“效用”思想 |
5.3.3 民间组装的“奇思妙想”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家电产品造型设计存在问题及启示 |
6.1 忽视家电产品造型背后的技术支撑 |
6.1.1 战略性工业化思想缺失 |
6.1.2 不匹配的原料支持与加工工艺 |
6.1.3 低端产品需求导致的家电技术革新停滞 |
6.1.4 企业技术人才结构与工业国家不匹配 |
6.2 体制对家电产品造型设计的影响 |
6.2.1“以产定销”对家电产销信息的割裂 |
6.2.2 中国军工厂的体制封锁 |
6.2.3 设计中的“等级表达” |
6.2.4 国家组织的“联合设计”之利弊 |
6.3 对未来家电产品造型设计的启示 |
6.3.1 未来家电产品造型趋于“大象无形” |
6.3.2 注重基础科学的研究与投入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后续研究与展望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和参与课题 |
附录二:国产家电国外原型机对比(部分) |
附录三:国产电子管收音机定级的参考资料 |
附录四:主要国产电子管收音机一栏表 |
附录五:哈崇南手稿《一项最即(急)时的设计》 |
(4)调频收音机原理与制作实验的教学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原理与步骤 |
1.1 调频收音机的基本原理 |
1.2 实验步骤 |
2 实验分析与改进探讨 |
2.1 实验分析 |
2.2 本实验的探讨与教学改进 |
3 结论 |
(5)基于STM32的网络收音机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网络收音机系统概述 |
1.2 网络收音机的发展现状 |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以及章节安排 |
1.3.1 主要工作 |
1.3.2 论文结构 |
第2章 Internet Radio系统总体设计及相关介绍 |
2.1 Internet Radio系统的总体设计 |
2.1.1 Internet Radio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 |
2.1.2 Internet Radio总体设计框图 |
2.1.3 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
2.2 系统集成开发环境 |
2.2.1 硬件开发环境 |
2.2.2 软件开发环境 |
2.2.3 程序调试环境 |
2.3 流媒体传输协议 |
2.3.1 HTTP流式传输 |
2.3.2 RTCP协议 |
2.3.3 MMS协议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网络收音机系统硬件设计 |
3.1 嵌入式系统硬件设计 |
3.1.1 嵌入式系统硬件设计概述 |
3.1.2 硬件电路总体功能设计 |
3.2 系统硬件模块设计 |
3.2.1 微处理器选型 |
3.2.2 STM32的FSMC接口介绍 |
3.2.3 存储器电路设计 |
3.2.4 SD卡电路设计 |
3.2.5 电源电路设计 |
3.2.6 触摸屏显示模块 |
3.2.7 以太网部分硬件设计 |
3.2.8 音频解码硬件电路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网络收音机系统软件设计 |
4.1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
4.2 操作系统选取 |
4.2.1 嵌入式Linux |
4.2.2 μC/OS-Ⅱ |
4.2.3 Android |
4.3 系统驱动程序设计 |
4.3.1 SD卡驱动设计 |
4.3.2 VS1003解码驱动设计 |
4.3.3 DM9000A驱动设计 |
4.4 系统应用程序设计 |
4.4.1 应用程序框架图 |
4.4.2 网络收音机文件组织结构 |
4.4.3 应用程序各模块间联系 |
4.4.4 网络收音机工作流程 |
4.5 网络播放器各个子模块设计 |
4.5.1 子模块实现流程 |
4.5.2 Player播放器上模块设计 |
4.5.3 Net buffer模块设计 |
4.5.4 Net buffer线程 |
4.5.5 Codec模块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性能测试 |
5.1 各模块测试 |
5.1.1 触摸屏模块测试 |
5.1.2 SD卡模块测试 |
5.1.3 网卡芯片模块测试 |
5.2 本地音频文件播放测试 |
5.3 网络电台播放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基于项目驱动的模拟电子实验教学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总体实训项目的确定 |
1.1 指导思想 |
(1) 项目难易程度要适中, 适应学生的水平 |
(2) 项目内容要以理论教学为依据, 突出模拟电子的特点 |
1.2 项目的确定 |
(1) 分析学生水平, 研究理论教学内容, 确定实训项目 |
(2) 根据模拟电子的特点, 确定项目的组件形式 |
2 实训项目的实施 |
(1) 电子仪器的使用, 分立元件的检查与测试 |
(2) 在实验箱上搭接放大电路并检查调试 |
(3) 电烙铁的使用与电路的焊接技术 |
(4) 袖珍收音机的组装与调试 |
3 项目评价 |
(8)厚膜微压传感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概述 |
1.1 厚膜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
1.2 厚膜技术发展概况 |
1.3 厚膜技术的应用特点 |
1.4 厚膜技术的应用 |
1.4.1 厚膜混合集成电路的应用 |
1.4.2 厚膜传感器的应用 |
1.5 厚膜力敏传感技术在国内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
第二章 厚膜压力传感器的技术基础 |
2.1 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
2.1.1 静态特性 |
2.1.2 动态特性 |
2.2 厚膜工艺 |
2.3 厚膜传感器工作原理 |
2.3.1 厚膜应变电阻的压阻效应 |
2.3.2 厚膜压力传感器的结构 |
2.3.3 厚膜压力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输入输出关系 |
2.4 厚膜压力传感器的特点 |
2.5 提高传感器性能的技术途径 |
第三章 厚膜微压传感器攻关方案设计 |
3.1 厚膜微压传感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
3.2 厚膜微压传感器的性能指标分析 |
3.3 厚膜微压传感器的攻关方案设计 |
第四章 厚膜微压传感器的研制 |
4.1 厚膜微压传感器结构设计 |
4.1.1 陶瓷膜片的应变特性及膜片选定 |
4.1.2 影响GF的因素及厚膜电阻浆料的选定 |
4.1.3 厚膜微压传感器芯片的结构设计 |
4.2 厚膜微压传感器的线性化 |
4.2.1 厚膜微压传感器线性度的影响因素及改进办法 |
4.2.2 厚膜微压传感器线性化电路设计及调试 |
4.3 厚膜微压传感器零点温漂补偿 |
第五章 厚膜微压传感器的工艺 |
5.1 厚膜电子浆料及其一般特性 |
5.1.1 厚膜电子浆料的基本特性 |
5.1.2 厚膜电子浆料分类和电特性参数 |
5.2 厚膜微压传感器工艺技术参数 |
5.2.1 丝网印刷及其工艺参数 |
5.2.2 厚膜烧结及其工艺参数 |
5.3 厚膜应变电阻及其工艺 |
5.4 膜式电阻的微调 |
第六章 厚膜微压传感器的平面化 |
6.1 厚膜热敏电阻浆料的研究 |
6.1.1 厚膜热敏电阻浆料的基本特性 |
6.1.2 热敏材料对NTC厚膜热敏电阻电学参数的影响 |
6.1.3 厚膜热敏电阻浆料的实验分析 |
6.2 厚膜微压传感器的平面化 |
6.3 微压传感器的厚膜化 |
6.4 厚膜微压传感器的装配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10)TDA7088T调频收音机的原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工作原理 |
2. 性能特点 |
(1) TDA7088T的电路特点 |
(2) 频率锁定环FLL |
(3) 有源中频滤波器 |
(4) 只用单连可变电容器调谐 |
(5) 相关静噪作用 |
3. 调测结果 |
四、970型集成电路袖珍收音机的原理、组装与调试(论文参考文献)
- [1]音频功率放大器制作实训课程教学研究[J]. 曾胜财,甘亮勤. 海峡科学, 2018(12)
- [2]21世纪日本制造业企业竞争战略调整研究 ——以汽车与电子企业为例[D]. 陈庭翰. 吉林大学, 2017(03)
- [3]中国家电产品造型研究(1949~1979年)[D]. 周敏宁. 江南大学, 2016(04)
- [4]调频收音机原理与制作实验的教学探讨[J]. 詹明,段书凯,王丽丹.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7)
- [5]基于STM32的网络收音机的设计与实现[D]. 程志远. 兰州理工大学, 2013(S1)
- [6]我与电子制作(上)[J]. 要小奇. 电子制作, 2011(11)
- [7]基于项目驱动的模拟电子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 张翠明.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2)
- [8]厚膜微压传感器的研究[D]. 赵以贵. 合肥工业大学, 2004(01)
- [9]袖珍液晶电视完全DIY[J]. 柳德志. 电子制作, 2004(04)
- [10]TDA7088T调频收音机的原理[J]. 陈名松,何涛,景新幸,周胜源. 电子世界,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