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径流小区集流桶含沙量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瑛,徐晓晗[1](2021)在《坡面径流小区径流桶搅拌取样法测量误差研究》文中指出坡面径流小区径流桶含沙量测量是坡面径流小区水土流失监测的关键。在1.05,5.25,10.49,52.46,104.92,524.58kg/m3六个含沙量水平,30,60,90cm三个水深,对径流桶含沙量进行人工搅拌法取样试验测量精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搅拌法观测红壤坡面径流小区径流桶的含沙量,其测量值均小于真实值,相对误差在-20.18%~-49.57%之间,平均相对误差为-34.79%;人工搅拌法测量精度与径流桶的含沙量相关,其测量相对误差随含沙量的增大而显着增大;人工搅拌法测量精度与径流桶的水深相关,其测量相对误差随水深的增大而显着增大;测量值与实际值存在极显着线性相关,通过线性修正方程修正可以减少相对误差,提高测量精度,水深在30,60,90cm条件下,修正方程率定后,相对误差绝对值平均数分别减小21.05%,27.53%,16.62%。
邱子恒,闵惠娟,李红星,袁静,常瑞丽,张耀南[2](2021)在《1954–2018年黄土高塬沟壑区南小河沟流域径流场数据集》文中研究指明南小河沟流域是黄河水利委员会西峰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开展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规律观测和水土保持试验研究的典型小流域。从1954年开始先后在南小河沟流域的塬面、坡面、沟道分别布设径流场,对高塬沟壑区典型小流域径流泥沙来源及水土保持单项治理措施效益进行定量观测与研究。本数据为1954-2018年南小河沟流域154个径流场观测数据集,观测要素包括降水量、径流量、泥沙量、土壤含水率。可为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规律研究、土壤侵蚀预测模型构建、水土保持措施配置提供科学、可靠和长期连续的观测数据。
张龙,曹智,陈晓安,喻荣岗[3](2021)在《红壤地区集流桶机械搅拌含沙量测量误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径流小区选择红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6个不同含沙量(1、5、10、50、100、300 kg/m3 )及3个不同水深(30、60、90 cm)条件下的径流桶机械搅拌法模拟试验,探究机械搅拌法的含沙量测量精度,以及含沙量与水深对机械搅拌法含沙量测量误差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设计水平下,机械搅拌法测量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3.49%~31.19%;含沙量对机械搅拌法测量的平均相对误差存在较大影响,水深对机械搅拌法的测量精度影响不大。试验结果表明,机械搅拌法操作简单易行、误差稳定,在红壤地区集流桶泥沙观测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杨建英,梁德栋,史常青,王会波,罗广田,公博,闫继斌[4](2021)在《滑雪道人造雪融雪产流产沙特征》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滑雪道人造雪融雪的产流产沙特征,利用简易径流小区对北京石京龙滑雪场雪道进行实验观测和研究分析,为滑雪场雪道建设和其土壤侵蚀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融雪的主要因素,滑雪道人造雪融雪的径流流量和产沙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日变化规律,其中,平均径流流量为11.52×10-6m3/s,平均含沙量为0.30 kg/m3,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4 360 t/(km2·a),属于中度侵蚀。径流流量与气温呈显着正相关,与地温相关性不显着;除此之外,径流流量与含沙量也受到坡面土壤、覆盖物及坡度的影响,且径流流量和含沙量满足线性关系;因此,应该更加重视滑雪道的地表土壤整治改良和植被建设,通过提高滑雪道坡面土壤渗透能力、降低可蚀性来减少人造雪融雪形成径流、造成土壤侵蚀,增加坡面植被覆盖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陈晓安,曹智,喻荣岗,张龙,陈浩,蔡袁海,冯阳[5](2020)在《坡面径流小区集流桶含沙量测量方法对比》文中提出准确测量坡面径流小区集流桶含沙量是定量精准监测坡面土壤侵蚀的关键,野外径流小区观测方法测量精度、影响因素及其适用性的研究是实际应用的基础。该研究以第四纪红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试验,对比不同含沙量(1.05、5.07、10.49、50.72、101.45、439.10 kg/m3)、不同水深(30、60、90 cm)下4种集流桶含沙量测量方法的精度,并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结果表明:1)在60cm水深、不同含沙量下,4种测定方法中,以机械+全剖面法测量误差总体最低;2)水深和含沙量是影响坡面径流小区集流桶取样测量误差的重要因素。总体而言,含沙量越高,测量误差越大;不同含沙量下,水深对测定误差影响程度不一,当含沙量小于50.72kg/m3时,水深对机械+全剖面法测量精度无显着影响;3)4种方法的测量值与真实值均呈极显着正线性相关,含沙量测量值经过方程修正后相对误差明显降低。4)在含沙量小于5.07 kg/m3时,人工搅拌法可以应用于野外径流小区观测;当含沙量大于等于101.45 kg/m3后,全剖面法可以直接用于野外径流小区观测;机械法、机械+全剖面法在野外径流小区观测中可以直接使用。研究结果为集流桶含沙量取样测量方法在红壤区应用提供依据。
李文瀚[6](2020)在《基于云平台的径流泥沙含量远程监测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泥沙含量是反映水土流失、泥沙淤积程度的重要指标,对径流泥沙含量进行监测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内容。然而,当前广泛使用的“称重”测量方法普遍存在数据采集效率低下、无法远程传输等问题,难以满足对径流泥沙含量远程实时监测的要求。针对此问题,本文设计了一套基于云平台的径流泥沙含量远程监测系统。该系统采用激光法对径流泥沙含量进行实时测量,并通过4G远程通信技术将数据传输至云平台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径流泥沙大数据系统,实现对泥沙数据的查看、分析、统计管理等多种功能,有效提升了径流泥沙含量监测的信息化水平。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径流泥沙含量远程监测系统总体设计。从功能性、非功能性两个角度对径流泥沙含量远程监测系统需求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包含数据采集层、网络传输层、数据支撑层、功能逻辑层、用户表现层的五层整体结构,并对其中涉及到的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2)径流泥沙含量远程监测硬件系统设计。采用激光法对径流泥沙含量进行测量,并采用BP神经网络构建泥沙含量估计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基于激光法的径流泥沙含量测量硬件系统,并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对数据采集、中央处理器、电源、存储、通信五大子模块进行了设计与实现。(3)径流泥沙含量远程监测云平台软件系统设计。选用4G作为系统通信方式,并结合TCP/IP传输协议对数据传输方式进行了设计与实现。利用SSM开发框架,对数据显示模块、设备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进行了详细设计,实现了系统中数据与设备的各项业务功能。(4)径流泥沙含量远程监测系统测试及应用。对径流泥沙远程监测系统硬件、软件部分分别进行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各个功能工作正常。此外,在天水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的实际应用结果表明,本系统各模块工作良好、性能稳定,能够满足用户在径流泥沙含量监测中的各项需求。
崔斌[7](2020)在《坡面径流实时监测装置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径流泥沙含量测量是准确计算土壤流失量、科学评估水土保持效益的关键工作,也是水土保持监测的主要技术瓶颈之一。研发实现径流泥沙含量的实时动态监测设备对提高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效率、促进水土保持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坡面径流实时监测装置"的测量原理及其核心构件,完成了"坡面径流实时监测装置"的室内清水检测试验,跟踪了系统修正后的野外应用效果。得到如下结论:(1)坡面径流实时监测装置以集流桶、超声波液位传感器、重量传感器、电动阀、下位机和上位机为核心组件组成,其部分测量误差来源包括液位测量误差、泥沙比重误差及水流冲击力误差;(2)液位测量误差与集流桶横截面半径d(m)密切相关,主要体现在对径流总体的测量偏差,最小偏差为0.196d2,通过减少集流桶横截面半径,能够有效减少液位测量误差;(3)泥沙比重误差随被测泥沙比重的增加而减少,当被测泥沙比重在2.0—2.4范围内且每偏差0.01时,对泥沙含量测量的偏差均小于0.01 (m总—V总·ρ清);(4)水流冲击力误差会导致液位在较低水平时测量精度较差,通过降低径流跌落高度能够有效减少误差;(5)通过定型设计与理论公式的优化,坡面径流实时监测装置的最小测量偏差可达±6.7%。
赵书军[8](2019)在《一种快速测量径流小区集流桶内泥沙含量的方法》文中认为本文提出了在已知被测泥沙比重条件下,通过测量集流桶内浑水体积与质量后,联立数学方程组计算含沙量的一种方法;分析了该测量方法的主要误差来源;在径流小区产沙量两年的观测试验中,利用传统方法(烘干称重法)对该方法进行检验校准结果及大量的试验研究数据表明,该方法准确可靠、简单易行,可广泛适用于泥沙质地均匀、石砾、碎石含量较少的地区。最后提出了该测量方法的展望。
唐菊,黄钰涵,陈晓燕,张满良,张守孝[9](2017)在《紫色土集流桶(池)搅拌取样测量含沙量误差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实现径流小区泥沙监测中集流桶(池)中含沙量的测量的准确计算,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搅拌取样测量紫色土含沙量的误差及影响因素。含沙量水平均匀设计为:1、2、5、8、10、20、50、80、100、200、500、800和1 000kg/m3共13个水平。泥沙水样总体积分别为50和100L,按照设计的含沙量水平制备泥沙水样,进行搅拌取样试验,将测量含沙量与设计含沙量进行对比,分析测量误差。试验结果表明,紫色土用搅拌取样法测得含沙量均小于实际值。当设计含沙量为1200kg/m3时,测量含沙量的相对误差在-30%-50%;当设计含沙量为500、800和1 000kg/m3时,测量含沙量的相对误差下降到-20%以下,但此时绝对误差最高达-110kg/m3。泥沙含量和水体体积对含沙量测量结果均有影响。可以通过类似试验方法,建立不同工况下传统取样方法测量的含沙量与实际含沙量的关系,用于校正传统测量方法得到的含沙量。
孙芳媛[10](2017)在《不同耕作措施对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文中认为华南地区雨热同季,热量和水分资源丰富,农业集约化程度较周边其他省份高,但土壤肥力的持续下降已成为制约华南热区农事生产的一大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土壤侵蚀。土壤侵蚀与土壤沉积原本是一种自然现象,随着大量坡地被开发,由于人类垦植带来的土壤侵蚀越发严重,影响到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已在陕北、华北、东北等地开展水土保持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而广东省是全国暴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同时存在着大量的坡耕地,水蚀造成大量营养元素及有机质伴随表土流失的现象却未受重视。为涵养水土,本文着重于研究耕作模式及表土处理方式对暴雨侵蚀的防治。室内条件下设置微径流场,在配备人工降雨的条件下,观测微径流场的产流产沙情况,比较秸秆覆盖、横向起垄、免耕、顺坡起垄等耕作措施的保水保土效果。在320mm/h的稳定降雨条件下,比较径流桶搜集到的水分和泥沙含量,得出土壤侵蚀量与降雨时长并无显着相关性,而与表土处理方式有显着相关性。暴雨条件下,顺坡起垄的水土流失剧烈,而秸秆覆盖、免耕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效果,同等条件下可减少97.3%、93.6%的侵蚀产沙量。横坡起垄在降雨初期可有效防止土壤侵蚀,但长时间高强度的降雨破坏垄台后,依旧会造成土壤侵蚀。大田条件下设置田间径流小区,比较覆盖秸秆、传统垄作、深松的水土保持效果,得出秸秆覆盖有助于延缓产流时间,产流速度最高,但产沙量最低,对防治土壤侵蚀有显着效果;深松打破了犁底层,加速了土壤水分的下渗,产流量最低,但深松过程中表层土壤受拖拉机扰动,机轮碾压造成表土不规则的堆积导致产沙量高。通过WEPP水蚀预报模型(坡面版)建立了与项目区相似的土壤、气候模型,设置1年的步长,模拟得出:该地区在坡度为3°的坡耕地按照传统方式种植春玉米的情况下,1年内的平均降雨量1069.1mm,平均径流量269.9mm,平均土壤流失量5.107ton/m2和平均产沙量41.17ton/ha,此种方式已达强烈侵蚀标准。由坡面图还可知侵蚀的空间分布情况,在坡顶和坡底,侵蚀量较大,同时坡底也是土壤沉积的区域。本文可为缓解坡耕地水土流失提供参考。
二、径流小区集流桶含沙量测量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径流小区集流桶含沙量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坡面径流小区径流桶搅拌取样法测量误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区概况及实验土壤 |
1.2 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含沙量对人工搅拌法的测量误差的影响 |
2.2 不同水深对人工搅拌法的测量误差的影响 |
2.3 人工搅拌法测量值修正 |
3 结论 |
(2)1954–2018年黄土高塬沟壑区南小河沟流域径流场数据集(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 |
1.1 径流场布设 |
1.2 数据采集项目及处理方法 |
1.2.1 降雨观测 |
1.2.2 径流监测 |
1.2.3 泥沙监测 |
1.2.4 土壤含水率观测 |
1.3 数据编制说明 |
1.3.1 径流场逐次径流泥沙测验成果表 |
1.3.2 径流场土壤含水率实测成果表 |
2 数据样本描述 |
3 数据质量控制和评估 |
4 数据价值和使用方法 |
(3)红壤地区集流桶机械搅拌含沙量测量误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采样方法 |
1.3 试验设计 |
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含沙量对机械搅拌法测量精度的影响 |
2.2 不同水深对机械搅拌法测量精度的影响 |
3 总结与讨论 |
(4)滑雪道人造雪融雪产流产沙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径流小区设计 |
2.2 坡面融雪观测 |
2.3 指标计算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温度变化特征 |
3.2 积雪体积变化规律 |
3.3 融雪产流特征 |
3.3.1 融雪产流变化规律 |
3.3.2 温度对融雪产流的影响 |
3.4 融雪产沙特征 |
3.4.1 融雪产沙变化规律 |
3.4.2 融雪产沙与径流的关系 |
4 讨论 |
5 结论 |
(5)坡面径流小区集流桶含沙量测量方法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土样 |
1.2 试验设计 |
1.3 采样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采样方法对测量精度的影响 |
2.2 水深对测量精度的影响 |
2.3 4种方法测量值标定 |
3 讨论 |
4 结论 |
(6)基于云平台的径流泥沙含量远程监测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章节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径流泥沙含量远程监测系统总体设计 |
2.1 径流泥沙含量远程监测系统需求分析 |
2.1.1 功能性需求分析 |
2.1.2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2.2 径流泥沙含量远程监测系统总体设计 |
2.2.1 径流泥沙含量远程监测系统架构 |
2.2.2 径流泥沙含量远程监测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2.3 径流泥沙含量远程监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2.3.1 数据采集技术 |
2.3.2 数据传输技术 |
2.3.3 数据存储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径流泥沙含量远程监测硬件系统设计 |
3.1 径流泥沙含量测量方法研究 |
3.1.1 基于激光法的泥沙含量测量原理 |
3.1.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含沙量估计模型 |
3.2 径流泥沙含量远程监测硬件系统电路设计 |
3.2.1 硬件总体设计 |
3.2.2 数据采集模块 |
3.2.3 中央处理器模块 |
3.2.4 电源模块 |
3.2.5 存储模块 |
3.2.6 通信模块 |
3.3 径流泥沙含量远程监测硬件系统软件设计 |
3.3.1 软件总体设计 |
3.3.2 数据采集模块程序设计 |
3.3.3 中央处理器模块程序设计 |
3.3.4 存储模块程序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径流泥沙含量远程监测云平台软件系统设计 |
4.1 径流泥沙含量远程监测云平台软件系统总体设计 |
4.2 远程数据传输方式设计与实现 |
4.2.1 基于4G的远程数据传输方式 |
4.2.2 径流泥沙含量远程监测系统通信协议 |
4.2.3 径流泥沙含量远程监测系统通信实现 |
4.3 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
4.3.1 数据库结构设计 |
4.3.2 数据库结构实现 |
4.4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4.4.1 数据显示模块设计与实现 |
4.4.2 设备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
4.4.3 系统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径流泥沙含量远程监测系统测试及应用 |
5.1 径流泥沙含量远程监测硬件系统测试 |
5.1.1 数据采集电路测试 |
5.1.2 数据传输模块测试 |
5.2 径流泥沙含量远程监测软件系统测试 |
5.2.1 远程通信模块测试 |
5.2.2 数据存储模块测试 |
5.2.3 界面功能模块测试 |
5.3 径流泥沙含量远程监测系统应用及效果分析 |
5.3.1 系统应用实例 |
5.3.2 应用效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研究工作总结 |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7)坡面径流实时监测装置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介绍 |
1.1 测量基本原理 |
1.2 系统硬件组成 |
1.3 主要性能指标 |
2 系统主要误差来源 |
2.1 超声波测量误差 |
2.2 泥沙比重测量误差 |
2.3 水流冲击力产生的附加重量误差 |
3 清水测试试验 |
3.1 试验设计 |
3.2 结果分析 |
3.2 系统的野外实际应用及数据校正分析 |
4 结论 |
(8)一种快速测量径流小区集流桶内泥沙含量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测量方法 |
2.1 测量原理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主要仪器准备 |
2.2.2 方法步骤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主要误差来源分析 |
3.1.1 体积测量误差 |
3.1.2 比重测量误差 |
3.2 测量结果 |
4 结论 |
(9)紫色土集流桶(池)搅拌取样测量含沙量误差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设计 |
1.3 高含沙量组样品制备 |
1.4 低含沙量组样品制备 |
1.5 取样及测量计算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测量结果分析 |
2.2 浓度对含沙量测量结果的影响 |
2.3 含沙水体的体积对含沙量测量结果的影响 |
3 结论 |
(10)不同耕作措施对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立题背景 |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土壤侵蚀影响因子研究 |
1.3.2 坡面降雨入渗产流研究 |
1.3.3 耕作模式及表土处理方式的研究 |
1.3.4 土壤侵蚀模型 |
1.4 本课题的研究基础与任务 |
1.5 土壤特性的简介 |
1.5.1 土壤质地 |
1.5.2 土壤有机质 |
1.5.3 土壤抗剪强度 |
1.5.4 土壤坚实度 |
1.6 研究的材料与方法 |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微径流场不同耕作模式水蚀防控效应分析 |
2.1 模拟降雨装置设计 |
2.2 微径流场试验结果 |
2.2.1 降雨量对产流量的影响 |
2.2.2 降雨量对产沙量的影响 |
2.3 微径流场径流-降雨量回归分析 |
2.4 降雨前后土壤质地分析 |
2.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4.2 暴雨前后土壤质地差异 |
2.5 本章小结 |
3 田间径流小区试验 |
3.1 研究区概况 |
3.2 试验设计与测定方法 |
3.2.1 径流小区设计 |
3.2.2 试验方法 |
3.3 田间径流小区产流产沙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WEPP的水蚀预报模型 |
4.1 WEPP水蚀模型简介 |
4.2 WEPP模型参数设置 |
4.3 用于坡耕地防治土壤侵蚀的WEPP坡面版模型仿真 |
4.3.1 WEPP坡面版用户界面 |
4.3.2 坡度文件输入 |
4.3.3 土壤文件输入 |
4.3.4 气候文件输入 |
4.3.5 轮作信息文件输入 |
4.3.6 模拟结果输出 |
4.4 结论与讨论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和发表的文献 |
一、参与的科研项目 |
二、公开发表文献 |
附录 |
附录A Main WEPP Text Output |
四、径流小区集流桶含沙量测量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坡面径流小区径流桶搅拌取样法测量误差研究[J]. 陈瑛,徐晓晗. 江淮水利科技, 2021(06)
- [2]1954–2018年黄土高塬沟壑区南小河沟流域径流场数据集[J]. 邱子恒,闵惠娟,李红星,袁静,常瑞丽,张耀南.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1(03)
- [3]红壤地区集流桶机械搅拌含沙量测量误差研究[J]. 张龙,曹智,陈晓安,喻荣岗. 中国水土保持, 2021(09)
- [4]滑雪道人造雪融雪产流产沙特征[J]. 杨建英,梁德栋,史常青,王会波,罗广田,公博,闫继斌.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中英文), 2021(03)
- [5]坡面径流小区集流桶含沙量测量方法对比[J]. 陈晓安,曹智,喻荣岗,张龙,陈浩,蔡袁海,冯阳. 农业工程学报, 2020(21)
- [6]基于云平台的径流泥沙含量远程监测系统研究与实现[D]. 李文瀚. 长安大学, 2020(06)
- [7]坡面径流实时监测装置研究与应用[J]. 崔斌. 吉林水利, 2020(01)
- [8]一种快速测量径流小区集流桶内泥沙含量的方法[J]. 赵书军. 吉林水利, 2019(08)
- [9]紫色土集流桶(池)搅拌取样测量含沙量误差试验[J]. 唐菊,黄钰涵,陈晓燕,张满良,张守孝.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7(09)
- [10]不同耕作措施对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D]. 孙芳媛.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