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铸中华“神舟”(论文文献综述)
刘建[1](2021)在《刘建绘画作品欣赏》文中研究指明
何建勇,邱勇[2](2019)在《年年岁岁花不同 天安门广场国庆摆花走过35年》文中研究表明天安门广场地区的花卉布置,最初是在1984年。1986年,广场上首次摆放了立体花坛,不仅为节日期间营造了喜庆祥和的氛围;同时也通过花坛布置,宣传了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建设成就。天安门广场摆花布局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分为三个阶段的演变,第一阶段是1986年到1999年的"五饼式",即在广场中心布置点缀作用的喷泉花坛,以平面为主,而在广场四角是四组立体花坛,游人可以分散到四个角进行观赏;2000年,天安门广场东西两侧建立了两条绿地,改变了往年的"一大
郑珺[3](2015)在《天安门广场见证最美北京》文中认为天安门广场是新中国的象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广场北起天安门城楼,南至正阳门,东起国家博物馆,西至人民大会堂,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达44万平方米,可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集会。广场中央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庄严肃穆的毛主席纪念堂,广场的地面全部由经过特殊工艺技术处理的浅色花岗岩条石铺成。整个广场宏伟壮观、整齐对称、浑然一体、气势磅礴。天安门城楼两侧是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中山公园,这些雄伟的建筑与天安门浑然一体,成为北京的一大胜景。每天清晨的升国旗和日落时分的降国旗是最庄严的仪式,看着与霞光
郑珺[4](2013)在《天安门广场见证最美北京》文中研究指明天安门广场是新中国的象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广场北起天安门城楼,南至正阳门,东起国家博物馆,西至人民大会堂,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达44万平方米,可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集会。广场中央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庄严肃穆的毛主席纪念堂,广场的地面全部由经过特殊工艺技术处理的浅色花岗岩条石铺成。整个广场宏伟壮观、整齐对称、浑然一体、气势磅礴。天安门城楼两侧是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中山公园,这些雄伟的建筑与天安门浑然一体,成为北京的一大胜景。每天清晨的升国旗和日落时分的降国旗是最庄严的仪式,看着与霞光辉映的鲜艳的五星红旗,
史博臻[5](2011)在《人文化表现:科技新闻制作的新思维》文中指出科技新闻伴随科学发展的日新月异,愈来愈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简而言之,前沿的科学技术,最能吸引人们的好奇和遐想。处于这种欣欣向荣的大好环境,媒体理应做出正态反应。然而,当前科技新闻所面临的窘境——“专家看不上,读者看不懂”,直指其薄弱的可读性、通俗性,难以摘掉“晦涩”、“枯燥”、“呆板”的帽子,这俨然成为科技新闻报道者亟待解决的难题。受众的选择性心理,促使科技新闻濒于“被选择”的地步。所以,制作科技新闻最重要之一,便是采取受众乐于接受的形式、尊重受众的意见、迎合受众的兴趣。否则,科技新闻就会成为“弱势群体”,处于“边缘位置”。前苏联科普作家伊林曾说过:“没有枯燥的科学,只有枯燥的叙述。”虽然科学知识多半专业、晦涩,普通受众难以理解,但仔细分析,所有的科学知识都和社会生活紧密相关。它是理性的,又不乏感性成分;它是刻板的,又能向活泼“转型”,这种特质与科技新闻的人文属性息息相关。科技新闻制作主体,即科技新闻报道者,如果能认识到科技新闻的人文属性,并以一种更易被人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那么科技新闻也就成功了一半。本文通过对科技新闻的发展现状、受众研究和人文属性进行阐述,通过分析一些人文化色彩浓厚的科技新闻作品,深入分析论证了科技新闻人文化表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归纳出了实现途径和基本方法,并分析可能发生的误区和应对的策略,最后简述科技新闻人文化表现对记者素质的新要求。
温静[6](2011)在《十六大以来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文中指出民族精神教育是党和国家根据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要求和民族成员的个体发展需要,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为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全体民族成员施加影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成员保持昂扬向上精神状态,促进中华民族和谐发展的实践活动。自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后,民族精神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十六大以来党的民族精神教育既有优势和机遇,也有不足和挑战。一方面,党继承了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经验,总结了三代领导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思想,为民族精神教育积累起宝贵财富;另一方面,党和国家面临着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国内外敌对势力活动频繁和自然灾害频发的严峻挑战,给民族精神教育的稳步发展增加了难度。党在继承已有民族精神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现实状况,总结出民族精神教育构筑精神支撑、巩固精神纽带、提供精神动力的价值,概括其对个体、对民族、对世界的三层目标,诠释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精神、战胜灾难中升华的民族精神、事业发展中培育的民族精神,提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创作和生产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发展红色旅游、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等多种方法。党采取宣传和培育先进典型、利用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活动、组织群众性创建活动、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拓展网络阵地等措施,使普通群众的民族精神教育覆盖各行各业、深入千家万户。同时,党分别对青少年、党员和领导干部等特殊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民族精神教育。党不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民族精神教育成果,也积累起丰富的历史经验。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民族精神教育的坚实基础,和谐社会建设是民族精神教育的强大动力,群众路线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原则,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鲜明特色。
方兴军,徐洪,余晓东[7](2007)在《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文中研究指明抗洪精神一、精神概述“抗洪精神”是全国军民以高度的凝聚力,战胜特大洪水而形成的崇高精神。1998年夏季,长江、嫩江和松花江流域,洪水滔滔,南北为患。在同洪水的搏斗中,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展示
冯艳[8](2006)在《试论全球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文中认为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换和时代主题的转换,爱国主义教育也要改变自己的内容和方法,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近年来,全球化己成为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它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走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全球化趋势的影响。如何正确认识与把握全球化的影响,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与对策,是思想政治教育急待研究和解答的课题。本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对这一课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论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通过对现实的分析从新的角度阐述了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全球化在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同时也便利了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分析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新挑战时,本文主要从爱国主义教育基础、对象以及传统的方法与途径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全球化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冲击。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及对策的思考是全文的重点与核心所在。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思考:正确认识全球化的实质;把握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的新特点;充实和发展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方法与新途径等。 本文在全球化视野下,既继承历史,又紧密地结合国内外形势,力求通过此次理论探讨和经验总结,为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献策献力,和全国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共同推进爱国主义教育这一伟大工程。
苏建申[9](2005)在《中学德育应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文中研究说明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这也是中学德育的首要任务。 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学德育任务,在研究、分析及借鉴他人调查成果的基础上,我选择中学生民族精神教育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本研究主要对当前中学民族精神教育的“现状及成因”、“重要性”、“内容与原则”、“途径”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当前中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现状呈现出两方面的特点:民族精神教育富有成效,但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这使得一些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与新形势不相一致的精神面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际大环境和国内小环境对当代中学生的负面影响,还有学校、家庭等原因。在当代中学生中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非常重要,非常必要,也十分紧迫。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重在加强教育。当前中学德育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应围绕其的丰富内容,根据初中生和高中生的不同特点,有序递进地进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等原则。 当前,加强民族精神教育,要注重民族精神资源的整合,重塑中华民族精神;要加强历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世情教育;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也要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方位教育格局,把工作落到实处,增强实效性。
孙丽霞[10](2004)在《“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与“神舟”精神》文中指出 时事背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2003年1O月,随着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升空了!举国欢腾,举世瞩目。“神舟”五号飞入太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又一个伟大成就,是我国高技术发展的又一里程碑。这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勃发。
二、共铸中华“神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共铸中华“神舟”(论文提纲范文)
(2)年年岁岁花不同 天安门广场国庆摆花走过35年(论文提纲范文)
详解历年喜迎国庆的花坛景观 |
(5)人文化表现:科技新闻制作的新思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1.5 主要概念界定 |
2 我国科技新闻的现状 |
2.1 科技新闻的发展史略 |
2.2 科技新闻的制约瓶颈 |
3 科技新闻创新在于人文化表现 |
3.1 科技新闻人文化表现的外部因素 |
3.2 科技新闻具有人文属性 |
3.3 科技新闻人文化表现的案例分析 |
4 科技新闻人文化表现的主要途径 |
4.1 “翻译”的精准呈现 |
4.2 细节的巧妙嵌入 |
4.3 情感的合理运用 |
4.4 故事化的手法 |
4.5 背景资料的使用 |
5 人文化表现应注意的问题 |
5.1 人文化表现的“过犹不及” |
5.2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
6 人文化表现方式对科技新闻报道者的素质要求 |
6.1 科学精神 |
6.2 学习新知 |
6.3 文字表达 |
6.4 社会交往 |
6.5 敏感“新闻鼻” |
6.6 熟悉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 |
6.7 鉴别科技信息 |
6.8 策划型新闻人才 |
7 结论:人文化表现方式打造科技新闻“悦读”时代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十六大以来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三、相关界定 |
四、研究综述 |
五、研究思路、创新设想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民族精神教育概论 |
第一节 民族精神教育的科学内涵 |
一、传承优秀精神,摒弃思想糟粕 |
二、强化民族认同,批判民族虚无 |
三、坚持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 |
第二节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
一、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彼此独立 |
二、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互作用 |
三、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互相交融 |
第三节 民族精神教育的定位 |
一、价值定位:以个体发展为基础的国家认同 |
二、内容定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稳定系统 |
三、方法定位:以隐性渗透为主的实践教育 |
第二章 十六大以来民族精神教育的历史背景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民族精神教育的历史经验 |
一、新中国成立前民族精神教育的历史经验 |
二、新中国民族精神教育的历史经验 |
第二节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思想 |
一、毛泽东的民族精神教育思想 |
二、邓小平的民族精神教育思想 |
三、江泽民的民族精神教育思想 |
第三节 民族精神教育的现实必然 |
一、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
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
三、凝聚战胜各种灾难的力量 |
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
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第三章 十六大以来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论架构 |
第一节 民族精神教育的价值 |
一、构筑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 |
二、巩固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 |
三、提供继往开来的精神动力 |
第二节 民族精神教育的目标 |
一、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
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三、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 |
第三节 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 |
一、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精神 |
二、战胜各种灾难中升华的民族精神 |
三、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培育的民族精神 |
第四节 民族精神教育的方法 |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
二、创作和生产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
三、发展红色旅游 |
四、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 |
第四章 十六大以来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探索 |
第一节 普通群众的民族精神教育 |
一、宣传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先进典型 |
二、利用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弘扬民族精神 |
三、组织群众性创建活动 |
四、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 |
五、拓展民族精神教育的网络阵地 |
第二节 青少年民族精神教育 |
一、推动民族精神教育课程建设 |
二、开展民族精神主题教育活动 |
三、强化民族精神教育社会实践 |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
五、优化民族精神教育的社会环境 |
第三节 党员和领导干部民族精神教育 |
一、建立健全民族精神教育制度 |
二、开展大规模集中教育活动 |
三、坚持经常性教育工作 |
第五章 十六大以来民族精神教育的基本经验 |
第一节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民族精神教育的坚实基础 |
一、中国共产党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领导核心 |
二、社会主义制度是民族精神教育的政治优势 |
第二节 和谐社会建设是民族精神教育的强大动力 |
一、和谐社会理念明确民族精神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
二、和谐社会建设丰富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
第三节 群众路线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原则 |
一、一切为了群众 |
二、一切依靠群众 |
第四节 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鲜明特色 |
一、教育内容的继承与创新 |
二、教育方法的继承与创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8)试论全球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
1.1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致力解决的问题与创新之处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全球化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机遇 |
2.1 全球化简述 |
2.1.1 全球化内涵诊释 |
2.1.2 全球化的特征 |
2.2 爱国主义的内涵 |
2.3 共产主义是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
2.3.1 全球化是社会主义最充分的准备 |
2.3.2 共产主义是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
2.4 全球化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广泛的机遇 |
2.4.1 经济的增长为爱国主义教育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
2.4.2 开放和全球意识为爱国主义教育铺垫崭新的思想基础 |
2.4.3 网络的发展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新的资源和途径 |
2.4.4 交往的便利化为学习爱国主义教育经验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
第三章 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 |
3.1 全球化冲击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 |
3.1.1 全球化冲击着国家主权观 |
3.1.2 全球化冲击着国家地域观 |
3.1.3 全球化冲击着民族国家的民族文化 |
3.2 全球化使爱国主义情感和信念遭到质疑和冲击 |
3.2.1 社会主义信念的动摇 |
3.2.2 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淡化 |
3.2.3 民族责任心的弱化 |
3.2.4 民族虚无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并存 |
3.3 全球化使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途径和方式面临诸多不适 |
3.3.1 教育方法单一,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
3.3.2 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制约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广泛地进行 |
3.3.3 现代教育理论对爱国主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第四章 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4.1 全球化背景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
4.1.1 独立的民族国家作为利益主体必将长期存在 |
4.1.2 民族国家的作用依然很大 |
4.2 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新的历史使命和意义 |
4.2.1 可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信心 |
4.2.2 可以加强国家安全意识,防范威胁 |
4.2.3 可以树立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意识,反对干涉 |
4.2.4 可以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热爱和认同,抵制影响 |
第五章 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思考 |
5.1 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调查 |
5.2 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呈现的新特点和要求 |
5.2.1 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的新特点 |
5.2.2 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 |
5.3 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思考 |
5.3.1 全面看待全球化现象 |
5.3.2 正确确立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 |
5.3.3 不断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
5.3.4 努力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
5.3.5 积极实践爱国主义教育的适当方式方法 |
第六章 结束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9)中学德育应加强民族精神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
一、中学民族精神教育的现状及成因 |
(一) 中学民族精神教育的现状 |
(二) 中学民族精神教育薄弱的原因 |
二、中学德育工作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
三、中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 |
(一) 中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 |
(二) 中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原则 |
四、中学德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要途径 |
(一) 要注重民族精神资源的整合,重塑中华民族精神 |
(二) 要加强历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和世情教育 |
(三) 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 |
(四) 要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全方位教育格局 |
五、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致谢 |
四、共铸中华“神舟”(论文参考文献)
- [1]刘建绘画作品欣赏[J]. 刘建. 两岸关系, 2021(12)
- [2]年年岁岁花不同 天安门广场国庆摆花走过35年[J]. 何建勇,邱勇. 绿化与生活, 2019(10)
- [3]天安门广场见证最美北京[A]. 郑珺. 北京史与北京生态文明研究, 2015
- [4]天安门广场见证最美北京[A]. 郑珺. 2013·学术前沿论丛——中国梦:教育变革与人的素质提升(下), 2013
- [5]人文化表现:科技新闻制作的新思维[D]. 史博臻.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7)
- [6]十六大以来民族精神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 温静. 首都师范大学, 2011(08)
- [7]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J]. 方兴军,徐洪,余晓东. 高中生, 2007(10)
- [8]试论全球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D]. 冯艳. 合肥工业大学, 2006(09)
- [9]中学德育应加强民族精神教育[D]. 苏建申. 福建师范大学, 2005(04)
- [10]“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与“神舟”精神[J]. 孙丽霞. 当代学生, 2004(05)